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家庭和學校的共同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更健康地成長。通過這樣的教育模式,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每一位學生。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別問題特別對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正確引導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泵恳粋€學生的習慣秉性和個人愛好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培養(yǎng)學生品學兼優(yōu)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多方面持續(xù)不斷地,長此以往不懈地努力和探索研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好父母的教育工作。讓他們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父母的教育好壞直接影響學生能否順利接受學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諧的家校合作關系可以促進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共贏和發(fā)展。
二、營造班級文化氛圍,創(chuàng)建班級核心理念
班級文化是我們整個班級健康發(fā)展的核心和靈魂,一個具有凝聚力的班級是無比強大的。班主任要正確利用班級文化的力量推動班級工作的開展。班級文化是一種看似無形,實則有力的隱性教育資源,更是一種理念。這種資源能否合理地運用和挖掘,能否讓學生接納接受,直接關系到是否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所以,這需要班主任創(chuàng)建班級文化時要開動腦筋,不死板教條,師生互動共同努力,從而營造氛圍,構建核心理念。班主任在營造班級的文化氛圍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去影響和帶動全班級的學生。班主任是班級文化的創(chuàng)建者和組織者,要以身作則給廣大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一個積極的、有活力的班級肯定有一位有活力的班主任,這種優(yōu)秀的班主任可以很好地掌控整個班級??梢院蛯W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班級文化更需要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認可、理解、尊重。
學生亦如此,所以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重視與理解,沒有理解就不會產生和諧的交流和共鳴。當學生遇到困難或痛苦時,班主任要以朋友的身份給予關心和鼓勵,并積極有效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從而使學生有安全感,縮短乃至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更樂于接納、支持教師倡導的班級文化。所以班主任要學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班主任對整個班級進行有效的管理需要這樣的班級文化,我們要讓廣大學生感受到班級的溫暖感,就好像自己的家一樣。讓他們感到在這樣的一個班集體中是自己的榮耀。在學校當中會有許多的比賽,比如,開展運動會,整個學校會有好多的班級參加。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出班級的優(yōu)劣以及班主任的組織能力高低。
班級的文化和班級的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要讓我們的班級多多去實踐。在參加學校組織的每一項活動當中去考驗自己,我們不個個都爭第一名,但是要讓其他的班級看出我們的努力和內在的動力,這就是一個班級文化的體現(xiàn)。
本文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視角對引起高職院校“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歸因分析,主張對癥下藥,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高職院校;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歸因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高等職業(yè)教育取得了快速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截止2010年,高職學生數(shù)已經占到全國普通高校人數(shù)的一半左右,高職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中占據(jù)了顯著位置。但與高職院發(fā)展迅速的規(guī)模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高職教育針對性不強,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存在嚴重不足,使得“問題學生”的問題越發(fā)凸顯。本文擬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個視角對高職院?!皢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做出剖析,希望籍此為高職院校有的放矢地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論基礎。
一、學校教育的視角
所謂高職院校“問題學生”,一般是指在學業(yè)、生活、心理、情感和生理上存在偏差和不足的學生,具體表現(xiàn)在行為和心理上的獨特性,這一部分學生往往是校園問題產生的主體,其中,又以心理問題學生的表現(xiàn)最為突出,我們必須給予充分重視,因為心理問題具有隱蔽性,所帶來的問題也具有突發(fā)性和一定的危害性。
從目前的現(xiàn)實教育環(huán)境來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高職院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到位。高職院校作為專門為社會培養(yǎng)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往往重視技能教育和社會實踐,但由于學生們已習慣高中階段的灌輸式教育和純理論學習模式,面對新環(huán)境,普遍存在難以適應、心理壓力大等問題,容易誘發(fā)心理疾病,同時,學校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模式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形式大于實質,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缺乏趣味性,心理疏導功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具體而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滯后,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原因導致:
1、我國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缺乏整體的科學性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趨向于理想化,尤其是對于注重高端技能培養(yǎng)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很難適應在校生實際狀況,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沒有擺脫課程體系的束縛,被簡單作為單項教育活動開展,缺乏具體的針對性和操作性,不具備“對癥下藥、治病救人”的實際效果。心理健康課程內容欠缺豐富性,單調乏味,在現(xiàn)實教育工作中無法解決學生的特殊心理問題。從教育對象來看,沒有把“以學生為本”放在教育的首位,偏重形式教育和空泛的教學任務,為教育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編寫的隨意性大,教材質量參差不齊。而且很多學校在課程之外,還成立了心理咨詢室,目的是想為學生提供一個心理疏導的渠道,但很多都是擺設,無專人管理、無合適場所、無好的方法,沒能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實際作用,真正有意義的情景教育以及專家問診等內容是少之又少,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結果使得已有的“問題學生”問題難以解決,同時又產生更多的“問題學生”。
2、高職院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不夠
學生的身心成長和素質發(fā)展,本應得到大力的推廣和深度發(fā)展,但是在很多高職院校,專業(yè)理論教育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教學緊緊圍繞著專業(yè)課程進行,重視學生專業(yè)教育,課余時間較少,大眾性的校園活動不足,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有針對性的活動更少,這些對于學生個人素質和修養(yǎng)的提高都十分不利,這實際是違背了素質教育的主旨,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整體素質的提升,是培養(yǎng)健康全面的社會人的活動,而非單一的專業(yè)技能教育。
3、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從源頭抓起
從客觀上來說,目前高職院校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偏低,由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學生入校心理落差較大,進入學校后脫離家庭溺愛的環(huán)境等因素導致他們積聚了大量的憂郁,無法適應獨立的生活,不善處理同學關系,當這些積郁無法得到排解,就會產生嚴重的憂郁感,最后以各種各樣的惡性形式爆發(fā),產生一系列校園問題。而對于高職生出現(xiàn)的這些心理問題,高職院在教育的過程中,就應從學生入學之初開始,組織針對性明顯、參與性強的入學教育和校園活動,幫助學生從進校之初就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融入校園生活,排除心理落差,開闊視野、放松心情,真正從學生“入學教育”這個源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專業(yè)化程度不夠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基本由輔導員構成,而輔導員的招聘一般不限專業(yè),只以學歷和政治面貌為主要條件,所以有心理學專業(yè)知識的人較少,當他們面對問題學生的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時,往往無專業(yè)知識作支撐,顯得比較迷惑和無奈,學生的問題難以得到及時關注和解決。輔導員作為學生生活學習與心理成長的導師,應做到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工作特長,善于與學生交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陪伴學生健康成長,因此,加大對輔導員隊伍的培養(yǎng),提升隊伍整體工作能力和心理學知識水平,是當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一個專項重點,同時注重對輔導員隊伍的德才考察,使輔導員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核心理念。
二、家庭教育的視角
【關鍵詞】體驗教育 中職學生 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55
時代在進步,需要大批負有責任使命感的人才,在全球500強的企業(yè)中,“責任感”是這500強共同的員工第一行為標準,也是這500強共同的最為核心的理念和認知。而對于一畢業(yè)就進入職場的中職學生來說,社會責任感對其最為重要。
一、對于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理解
社會責任感就是對于所有心智成熟的人在社會中,其自身所應自覺擔負的責任的自覺意識,以及每個人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以責任對象來區(qū)分,可分為對本體的責任感,對他人的責任感,對團隊的責任感,對國家的社會感等等。
二、中職學生缺失社會責任感的現(xiàn)狀
由于我國對于職業(yè)教育尤為重視,使得中職學生數(shù)目激增,中職學生的團隊在大勢所趨下,數(shù)目增長越來越快,而相比普高的學生來說,在校中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缺失尤為明顯,例如只知道追求物質享樂,沒有人生規(guī)劃,對于學習的憎惡、反感,缺少良好的行為習慣,誠信意識淡薄、整日沉迷網絡、無視校規(guī)校紀等等。中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淡薄不僅對成為其自己發(fā)展產生影響更變相的成為社會和諧進步的阻礙。
三、分析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淡薄的原因
試問為何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淡薄?此處筆者有幾處自己的看法。
(一)中職學生其內心的心理特點
大多數(shù)中職學生的年紀大概就在14-16歲之間,處在青春期,也是處在從少年轉變?yōu)榍嗄甑闹匾獣r期,也是十分危險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其逆反心理比較活躍,身心也極為脆弱,而且自身對于外界環(huán)境的理解尚不到位,其內心自我的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完整形成。而且,大多數(shù)中職學生是因為成績不理想,受到壓力而選擇職業(yè)學校,所以極容易產生不自信的心理。
(二)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大部分中職學生都是務工子女和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拼,只能隔代撫養(yǎng),而這種撫養(yǎng)方式極容易使孩子陷入溺愛心理中,而且老一輩人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水平完全沒法教育好孩子。經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不少學生來自于單親或離異家庭中,缺乏呵護與關愛??梢?,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中職學生最為缺失的一部分。
(三)學校教育的失職
學校應該是提供責任教育最好的場所,可是大多數(shù)中職學校在進行責任教育時根本沒有用心,甚至根本不去進行。筆者總結了幾點其失職的原因,其一,由于部分中職學校不以其學校自身辦學條件和教育能力為基礎,單純?yōu)榱藬U大招生規(guī)模,擅自調整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與作息,本身這點就是對學生以及學生家庭的極大不負責任,更不用再談對學生的責任感教育了;其二,部分中職學校為了滿足其自身利益以及就業(yè)率,更多的關注學生對于專業(yè)的認知以及操作技能的培訓,從了忽略了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其三,中職學校的教育只是單純的停留在以打、罵為教育規(guī)則的階段,沒有辦法深入學生內心,根本無法起到教育轉換的作用。
(四)社會環(huán)境對其的影響
俯瞰當今的社會動向,不負責任的情況屢屢發(fā)生:在國家的公有管理體制法規(guī)下,國家工作人員口口聲聲的喊著“要為人民謀福利”,可卻辦著偷雞摸狗偷奸?;墓串?;百姓日常所需中,有多少外表光鮮亮麗只為吸引顧客卻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假冒偽劣商品;社會人際關系中,多少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事情。過早接觸社會的中職學生深受其害。
四、理解中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中體驗教育的方式
體驗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通過對其所在的環(huán)境的感知領悟,理解和反思,從而產生相應的情緒情感進一步達到教育教學的目標的方式。體驗教育著重受教者親身經歷的過程與感悟,要求每一位受教者必須做到用心理解,引領其在理解中把教育的目標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于學生來講,這是一種將內外,身形合為一體的教育的良好方式。
五、體驗教育的觀念下如何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在日常生活中的培養(yǎng),養(yǎng)成責任意識
可以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確立一個責任感培養(yǎng)的方向,通過班級內學生的班會,讀書讀報活動,宣傳部宣鰨手抄報等方式,使學生明白為何培養(yǎng)責任感的原因。再與學生家庭,任課老師,教導部門等共同協(xié)作協(xié)商,時刻在校園中提醒學生從周圍做起,慢慢提高責任感。
(二)身臨特定環(huán)境,強化責任認知
行為導向理論的含義就是:探究某一問題或者項目進行教育教學的活動,情景再現(xiàn)地把社會的交往情景映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產生行為理論的假設,當然,對于行為能力的培訓還是其核心理念。
(三)置身社會活動,提高責任能力
社會責任感,顧名思義,不是在學校里讀一本書就能學會的,而是要設身處地的進入社會,在社會中體驗而出的。以“青春服務,愛心茁壯”為理念,在居民區(qū),街道,留守兒童家庭,養(yǎng)老院,孤兒院等感受生活,服務人民。在假期生活中,努力尋找兼職,使自己在工作崗位上工作一段時間,不斷的磨礪自己的品性意志,不斷提到責任能力。
良好的體驗教育不僅僅能喚醒學生心中對責任感的認知,更能促進其形成社會責任感的行為,進而增強學生們心中的社會責任感。也可以讓正處于中職學習中的學生們樹立起良好的自信心,以及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成為優(yōu)秀的社會人才,從而促進我們社會良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家風 農村家庭 孝 仕 仁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構成了家風,家風是構成鄉(xiāng)土文化特色的重要部分。今天中國大部分鄉(xiāng)村面臨空心化、老齡化和少子化。本文研究對象為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辛莊鄉(xiāng)萬小麻村,地處冀東。本縣與山東省德州市接壤,人口全部是漢族,據(jù)本地縣志記載:其祖先是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而來,屬于典型的儒家文化區(qū)。家庭結構四口之家居多。一般子女成家后不久便與家長分居。中小學生以留守兒童居多,初中生流失率較高。高中入學率不到30%。一個典型的華北平原上的村落:村是高大鮮亮的新房,村子中心以低矮破舊的老房為主,年輕人大多數(shù)到附近城市打工,留在家里的是老的和小的。村里的小學集中了附近4個村的孩子。上初中要去離本村4公里外的鄉(xiāng)鎮(zhèn)。由于本村人熱衷于去外國打工,所以本村的平均家庭條件較鄰村優(yōu)越,其一表現(xiàn)為電腦和手機已經普及和家庭轎車的大量出現(xiàn)。家庭的財產管理權主要在年輕一代身上,而家庭的日常管理,孩子的教育問題則由老一代負責。因此,新一代的成長仍然有著明顯的傳統(tǒng)儒家印記。如過年時本家祖宗的供桌牌位旁那幅著名的對聯(lián):忠孝持家遠,詩書繼世長。年初一要給長輩磕頭。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一定會得到眾多村人的敬慕。
新時代農村家庭在經濟生活上有了極大的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衣食無憂。家庭成員的構成和成員關系有了巨大的變化:一般不會再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子女成家后一兩年基本都和老人分開過日子;家庭成員基本不依賴于一個家長過日子,而是各顯其能,年輕的外出打工掙錢,老的在家留守看孩子。但在家風傳承上仍然延續(xù)了以往的規(guī)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以“孝”為核心的安土重遷情結
安土重遷是中國農耕社會一個典型的文化特征。祖祖輩輩生于斯長于斯,農民對土地的感情是現(xiàn)代城里人無法理解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基本信仰是祖宗崇拜,葬我祖先的地方是我鄉(xiāng),我生于茲,也當死于茲,死后葬入祖墳,見列祖列宗。近些年很多家庭在縣城或城市里買了房,讓父母搬過去住,但大多數(shù)人還是堅持住在自己的老屋。主要原因之一是:不習慣?;蛘哒f:根在這里,挪不動。這種安土重遷顯然不能簡單地用對祖宗的“愚孝”評論,毋寧說這是對傳統(tǒng)家風的一種傳承。現(xiàn)實表現(xiàn)還有過年過節(jié)對祖宗的祭拜和對健在父母的侍奉,除了儀式上的嚴肅,還有日常生活中的問候與給養(yǎng)。對孩子們而言,耳濡目染間,“孝”的理念深入心底?!耙惠厒饕惠?,不教自己會”,俗話不俗。
二、以“仕”為核心的尚文重仕情結
對于農村人而言,大多數(shù)人不明白什么叫“學而優(yōu)則仕”,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文化人”的敬仰。筆者作為本村為數(shù)不多的大學生(筆者1993年上大學),至今還享受這個紅利。如對后輩學習方面的指點;閑談中時局的判斷及至莊稼的長勢,如果筆者在場,其他人自然而然地認為筆者是權威的。這是很多收入和地位遠高于筆者的村人享受不到的。鑒于此,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相當重視。如很多孩子在幼兒園就花高價錢學英語,或者家里給他們買了學習機、電腦等。好好學習,將來上大學當大官。這仍然是村里人對孩子最好的職業(yè)規(guī)劃。除非孩子自己說不念書了,一般家庭的態(tài)度是,只要孩子愿意學,就是借錢也會供他上大學。還有更多親戚朋友為本人的未來做出規(guī)劃:先當一般的老師,慢慢地熬個干部,將來做個校長什么的,這才是最大的本事。
三、以“仁”為核心的崇禮敬人情結
老人通常會說“年輕人不懂禮法”。什么是禮法?通俗地說就是家庭之間迎來送往的規(guī)矩。在村里,過年回家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年初一到初五,只要是長輩親戚,小輩一定要上門去拜年,還要帶著禮物,哪怕在每家只站一兩分鐘。更重要的是,對方還要到自己家給長輩拜年。不去或不來就是“不懂禮法”?!岸Y法”還體現(xiàn)在婚喪嫁娶方面,只要是本家,舉行儀式那兩天一定要前去幫忙。本家人多,無事可做,但可以在那里玩,不去就是不懂禮。成年男子不懂禮是個很沒面子的事情。在這些日常的迎來送往中,孩子們會慢慢認識到什么是“家族”、“親戚”,什么是“長幼有序”。若干年后,他們當中有人在讀《論語》,看到其中的“仁”時,剎那間“心有戚戚焉”。
四、當代青年家風傳承的新特點
信息時代,以“八零后”和“九零后”為勞動力主體成為家風傳承的主力。他們普遍接受比父輩和祖輩更好更多的教育,整個群體幾乎都有在城市生活的經驗,借助于手機和互聯(lián)網,他們對新生事物的接納和舊事物的揚棄比其父輩有過之而無不及。家風由以往“家族群體”性更多地向“家庭個體”性轉變,在堅持繼承傳統(tǒng)核心理念的同時,出現(xiàn)一些新的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以“孝”為本,由安土重遷向四海為家轉變。
以年代來劃分的話,“六零后”和“七零后”打工的目的是“掙錢回家”;而“八零后”和“九零后”的觀念是“隨遇而安”,哪里好在哪里安家。以往本村人外出打工的主要地點在東北三省和京津地區(qū),現(xiàn)在京津依然是主要目的地,但在遙遠的上海、廣西、云南和海南也有好幾家人在那里打工,而最火爆的是海外打工。本村有近百人,分別是在近處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遠一點的是在以色列、澳大利亞和非洲,最遠的是在美國打工。到去年底,已有三家人靠打工分別移民美國和澳大利亞。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在外地定居,孩子們被父母接到他們的工作地去上學。一句“為了孩子”,就把故土拋在身后。他們回鄉(xiāng)探親一般都選擇在過年的時候,這樣一是能在家多待幾天,二是能和更多親朋好友聚會。近幾年借助媒體的宣傳,村里人更加認識到:對長輩的孝道,不僅是給他們錢,還要盡可能陪護他們。因此,最近的“五一”和“十一”也有一波小小的“返鄉(xiāng)潮”。
(二)以“仕”為榮的重仕情節(jié)變成仕商并重,尚文情節(jié)有所減弱。
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生在村子里不再享受如二十年前人們青睞的眼光,雖然每年本村考上大學的人不會超過5個?,F(xiàn)實情況是:往往是誰家有孩子上大學,誰家的房子還沒翻修。經濟賬很明顯,孩子上大學,一年得花個一兩萬;可孩子打工,一般一年能掙個一兩萬。四年大學就有十幾萬元的來去。對一個農村家庭而言,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差距。再進一步說,即使孩子大學畢業(yè)在城里工作,城里的房價也不是一般農民家庭能承受的。另外,農村大學畢業(yè)生的婚姻問題在“錢”方面比打工的孩子更緊。不過大家都承認:上學畢竟還是有前程的,因為有文化的人永遠不會吃虧。與此同時,打工或經商能掙大錢已經成為人們羨慕的對象,其標志就是家里蓋著很氣派的新房或者在城里買樓房,或者過年開輛好車回家。目前村里人的最高致富標準是:全家移民國外,這與當年考上大學有一比。通常人們教育孩子的一句話就是:看人家!有能耐你也移民到美國去。其實他們幾乎不知道:外國的藍領也是非常辛苦的。
(三)傳統(tǒng)的“仁”融入了現(xiàn)代的法律意識。
傳統(tǒng)的“禮法”在現(xiàn)代法律的框架下逐漸失去了以往的效力?!坝H幫親”,“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是過去家長經常對孩子耳提面命的。市場經濟下人們對外交往增加,使“契約精神”、“個體權益保障”等現(xiàn)代法制觀念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在信息時代,一方面,以血緣為主要紐帶的社會關系讓位于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場利益關系。現(xiàn)在親朋之間借款一般都要立個字據(jù),一些家庭財產的分割需要法律的介入。傳統(tǒng)意義上的“族長”或“家長”已經失勢或退隱,“有事找警察”成為新一代人解決問題的方式。一些孩子們也有了“私產”的概念,如壓歲錢,家長是不能動的。有些人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更多的人認為這是社會的進步和法制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經濟實力的普遍增強帶動了“禮法”的完善。如紅白事的儀式漸趨莊重、正式;年節(jié)的禮物也日益美觀、實用,修家譜也成了家族成員每年春節(jié)談論的內容之一,傳統(tǒng)依然堅定地發(fā)揮著作用。
五、結語
家風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因子,隨著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社會文化水平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信息時代社會關系的巨變對家庭結構和家庭內部運行產生了重要影響,勢必造成家風在傳承過程中的變革。這種變革對傳統(tǒng)家風的沖擊是巨大的。不過,社會整體認知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能夠最大化地緩解這種沖擊帶來的震動。這種沖擊也只是家風隨著商業(yè)文明的發(fā)展而產生一些外在表層的現(xiàn)象。其核心價值如“孝”、“仁”等理念不會隨著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的衰落而衰落,恰恰相反,面對新時代,家風逐漸舍棄不符合時展的傳統(tǒng)糟粕,積極吸納時代需要的價值觀念和有益的文化成分,使自身日益完善,日益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家風依然維系著每一個家庭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依然推動著整個社會文化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江村經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7-32,37-39,51-71.
[2].鄉(xiāng)土中國[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52-57,64-75,76-82.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馬斯洛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一旦人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在P.E.T.家庭教育訓練中的“問題”并不是通常意義上所指的“做了不正確的事情”,或者“犯了錯誤”,而是與人的情緒體驗緊密相關,所謂的出現(xiàn)了“問題”即是指人的內在需求因為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xiàn)了各種不舒服的感覺或情緒體驗。按照這一界定,核心家庭成員中一共有三種問題類型,孩子有問題、父母有問題、雙方都有問題?!昂⒆佑袉栴}”是指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說發(fā)生了孩子不可接受的事情時,孩子產生了困擾,出現(xiàn)煩惱、生氣、焦躁不安等不舒服的感覺。在家庭教育中,這類問題很多,臨考前部分孩子會處于緊張、焦慮和不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就是典型的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同上,“父母有問題”則是指父母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父母出現(xiàn)了不良的情緒體驗。在親子溝通過程中,孩子會經常出現(xiàn)打擾或干涉父母的行為,例如孩子一再打斷父母和朋友的聊天、孩子打擾父母接聽手機,這些行為都會讓家長感覺很不舒服,而孩子本身卻沒有不舒服的感覺,這類行為可歸結為父母有問題。“雙方都有問題”是指父母和子女雙方的需求都未能得到滿足,以至于產生了情緒上的困擾。根據(jù)雙方的問題類型,分為需求問題和價值觀問題。在“守時”的問題上家長和孩子經常會發(fā)生需求沖突,例如家長和孩子約定9點出發(fā),可是到了約定的時間孩子無法守約,顯然這種情景下雙方就已然進入問題區(qū),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出現(xiàn)家庭矛盾,甚至家庭“戰(zhàn)爭”,這就是需求問題。價值觀問題從本質來說也是雙方的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只不過經常表現(xiàn)為審美、擇友等價值方面的沖突。在價值觀問題中,孩子的行為往往并沒有真正影響父母的需求,但是卻讓父母感到很不舒服,此時如果父母處理不當,不僅會讓自己難受,也會讓子女和父母的關系出現(xiàn)僵化。其實家庭教育中,親子之間出現(xiàn)的問題不一定單純地歸屬于某一問題類型,有些問題可能既屬于需求問題,也會屬于價值觀問題;還有一些孩子的問題,如果沒有及時處理,也可能會轉換為親子雙方的問題。因此,根據(jù)戈登的理論,劃分好問題的歸屬之后,就要根據(jù)“問題歸屬原則”,誰有問題誰就要主動解決。
二、四套問題解決方案是P.E.T.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家庭中的某一個成員如果有了不良的情緒體驗,而家長也沒有及時、科學地將“問題”解決,則必然會出現(xiàn)親子沖突,影響家庭關系的和諧,甚至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根據(jù)戈登的P.E.T.理論,每一個問題類型就對應一套人本主義的解決方案。
(一)孩子有問題———積極傾聽
人與人的交流是一種信息傳遞的過程,有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即傳遞者、接收者以及反饋。在這一過程中,反饋是比較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接收者要把傳遞者通過語言、文字、圖像或者動作等傳達的信息理解,并進行解碼,再反饋給傳遞者,信息的正確解讀會促進雙方更好的溝通和交流。積極傾聽就是一個準確解讀信息反饋情緒的過程,它要求家長試圖了解孩子的情緒或信息背后的含義,然后反饋給孩子進行求證。而不是一味地傳遞自己的信息,例如評價、意見、分析、質疑等。他只是客觀地把對孩子的信息的理解反饋回去,不多也不少。
(二)父母有問題———我-信息
當一個孩子的行為以某種實際的方式妨礙了父母的需求時,父母顯然會產生失望、煩躁、生氣等各種不良的情緒體驗,父母要有效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需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的內心感受。在父母的行為被孩子干擾時,家長常規(guī)的做法可能是脫口而出:“你怎么這么煩人?”或“你怎么回事?自己玩兒去?!边@些顯然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根據(jù)戈登博士的分析,上述回答會讓孩子接收到一個拒絕信息,即我很壞、我很淘氣等。這不但不會解決問題,還有可能“會對一個孩子的自我概念的發(fā)展造成破壞性的作用”,甚至這些不良的自我概念有可能被帶入成年期,成為一生無法消除的障礙。
(三)價值觀問題———“示范影響”
對于一些復雜的涉及到孩子的信仰、價值觀、風格、偏好等方面的問題時,父母和孩子會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沖突,此時我們就說家長和孩子都出現(xiàn)了價值觀問題。上例當中,女兒爆炸式的發(fā)型并沒有給父母造成任何切實具體的影響,只是孩子自己的審美取向問題,而父母往往會積極地把此類問題“接管”為自己的問題。面對這類價值取向方面的問題,家長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行為影響。父母一定要作為孩子的榜樣,通過日常行為來對孩子產生影響,這是父母向孩子傳授價值觀的最好方法,可能也是唯一的方法。另外,家長還可以在生活中做一個“咨詢者”,“會與孩子分享而不是說教,會提供意見而不是施加影響,會提出建議而不是發(fā)號施令”。第二,改變自己。父母要通過工作、事業(yè)來自我實現(xiàn),提升自我的價值;還要常常進行自我反思,通過學習相關的知識,反思自己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以及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第三,接受現(xiàn)實。孩子有許多行為是父母根本無法改變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接受現(xiàn)實。中國有句俗話叫“牛不喝水強按頭”,比喻使用強迫手段使其就范,在實際生活中許多家長就犯了這樣的錯誤,無法接受孩子的狀態(tài)。其實,當父母一旦從被動接受修煉到真誠接納的時候,孩子的問題也就自行解決了。因為接納就是尊重,孩子因為家長的尊重而主動改變。
三、P.E.T.社區(qū)家庭教育模式的價值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問題;策略
當今,社會飛速發(fā)展,社會不斷進步。我國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是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小學思品課作為小學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學科課程,既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識和規(guī)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維方式方法,更要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規(guī)范行為,即學會做人,最終實現(xiàn)教育的本質,即促進人的社會化,將自然人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而今,受應試教育的干擾,學校教育工作出現(xiàn)“重智輕德”的現(xiàn)象。小學思想品德課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養(yǎng)成教育的主陣地,還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還未能真正做到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服務。小學思想品德課,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社會、脫離家庭,重于“說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統(tǒng)一的問題,甚至造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背離的現(xiàn)象,造成學生是非觀念的混淆。
一、小學思品課主要問題:
1、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矛盾。因為學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學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現(xiàn)狀而言并不樂觀。學校教育學生,同學之間的小磨擦應文明解決,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長則對子女講,要以牙還牙,不能吃虧。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響學生是非觀念的混淆。
2、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與實際行為的矛盾。思想品德教育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必須講理。但教育實踐中,往往容易形成說教的弊病。學生從本性上不能接受“裸”的教育形式。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統(tǒng)一的問題。他們在思想上知道該怎么做,但實際行為卻有很大反差。如學生知道乘車要讓座的道理,但在實際乘車過程中,有幾名學生能真正做到讓座的。
3、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矛盾。這一問題最生動的例子莫過于“紅燈停,綠燈行”。當小學生在路口碰到紅燈時,他是聽學校課堂上說的“?!蹦??還是隨人流“行”呢?不論是“?!边€是“行”都對學生是一個疑問,“為什么學校里思想品德教育與社會上人的行為是不一致的?”
這些問題,有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脫離社會、家庭、學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學校生活與社會、家庭、學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說到底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與生活實際脫節(jié)、背離的原因,這就需要我們就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問題進行思考與對策。
在教學中,我通過實踐探索強化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指導功能,讓學生在充分體驗中構建起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也就是在小學思品課課堂教學中,以現(xiàn)代德育理論和生活教育思想為指導,以豐富學生生活知識,提高其適應與創(chuàng)造生活能力,確立其積極生活態(tài)度,形成其健康人格為宗旨,通過教師的組織、參與、指導、幫助,并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實踐,真正使學生在道德學習中確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生活理念,優(yōu)化其生活過程,提高其生活質量,構建起良好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
二、小學思品課教學策略:
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xiàn)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經過這幾年教學的不斷實踐,再加上這次國培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我探索出以下幾種較為有效教學對策 。
1、明理激情導行對策。這是在傳統(tǒng)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品德與社會新授課中的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不過本次培訓專家專題講座中,評價“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這樣過程性評價。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選用這種教學對策的時候,要注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問題--討論”思考。這種教學思考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fā)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yǎng)學生“悟理--講理--用理”資源開發(fā)的能力,適用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思考最受學生歡迎。
3、角色扮演。這種模式通過設置與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這種模式比較適用于以行為訓練為主的課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模式,往往在課后還自發(fā)地圍在一起繼續(xù)“扮演角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收到的效益較好。
一、評價內容改革
傳統(tǒng)對學生的評價,僅限于對學生成績的評價。我覺得這樣的評價方式,對那些發(fā)揮失常的學生來說很不公平。通過近幾年的摸索、實踐,我研究了一種新的評價模式:“4+X”評價模式。“4”指的是: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占20%,習慣方法占20%,語文綜合素養(yǎng)占30%,語文基礎知識占30%,X為學生的發(fā)展目標、個性特長,另加分20%,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一項。x的指標可以實施單項星級榮譽稱號的評價制度。需要設計出朗讀、朗誦、背誦、寫字、默字、習作、采訪、會話、演講、表演等多種項目,由學生自由選擇、自愿參加。
二、評價方法改革
在單一的教師評價基礎上,加上本人評價、同學評價,還有家長的評價。家長評價是學校評價的一個延伸和補充,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個結合點。通過教師對學生校內的評價與家長對學生校外的評價結合對照,找出存在的問題,以利于改進。
三、考試、作業(yè)評價改革
語文課程評價改革不是取消考試,而是把考試作為評價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手段之一。只不過不要以“分數(shù)”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不要以“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學生。
四、閱讀、寫作評價改革
閱讀評價應側重于對學生情感體驗的評價;重視“誦讀”的評價;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閱讀的評價;重視定性評價。
五、課上、課下習慣活動評價改革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態(tài)度等都以分數(shù)記入考核成績中。如每篇課文學習完畢,都安排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發(fā)討論,談學習體會和感受,做到一課一得。采用搶答記分方式,根據(jù)所談內容、認識的程度、態(tài)度表現(xiàn)做出評價,給予獎勵記分,對那些課堂不認真思考,發(fā)言不主動的同學則采取點將必答方式,答對、答好給予記分,答錯、不答扣學習態(tài)度分。
六、教師評語改革
要一改以往“熱愛祖國,團結同學,勤奮學習……”這些冷冰評語,死板的老套子,采用全新的評價方式,評語切入點為肯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
要把學習貫徹__大精神與整體規(guī)劃學校德育工作緊密結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為主題,針對學校實際,關注學生需求,根據(jù)各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分層開展“我們與夢想同行”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將__大精神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生動活潑的形式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和感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加強學科德育專管員隊伍建設。進一步明確學科德育專管員崗位職責,通過更豐富的專題培訓和更具專業(yè)性的合作研修,不斷提高學科德育專管員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更好地發(fā)揮專管員在區(qū)校學科德育實施中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2、以破解學科德育瓶頸問題為主題,深化學科德育的研究與實施。以__市學科德育重點項目建設為契機,結合“綠色指標”的研究、“__杯”教學大獎賽展示活動,引導學校聚焦學科德育資源開發(fā)、學科德育優(yōu)質課建設、學科德育的評價、學校推進學科德育的機制建設等方面開展項目研究,總結、提煉優(yōu)秀成果,并將之及時應用于學科教學的實施和管理之中,推進學科德育。同時,進一步發(fā)揮__區(qū)骨干教師指導團隊的作用,明晰指導團隊參與學科德育理論及實踐研究的具體任務,使更多骨干教師參與學科德育的研究與實踐。
1、研發(fā)、優(yōu)化區(qū)域德育特色課程。組建項目團隊,以__大精神為指導,修訂、完善高中階段《謀發(fā)展,求和諧》、初中階段《手拉手,奔小康》教材和教學資源。研發(fā)《__魂》、《__韻》和《__情》系列課程,完成《__韻》和《__情》課程標準和分年段《課程指南》的制定,編寫《__河“__灣”探秘》、《風云人物譜》等學生實踐活動指導手冊,組織試點校開展首輪實踐。
2、完善機制,推進“__大學堂”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小學“快樂活動日”、初中“動手探究日”和高中“創(chuàng)新實踐日”,進一步探索完善學生日常社會實踐活動機制,引導學生走進__大學堂,充分利用區(qū)域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積極開展課程教學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的實踐研究,組織“河灣一課”優(yōu)秀課例評選活動,逐步建立連接“五大學堂”的校外教學點,實現(xiàn)課內外對接。進一步推進安亭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組織開展小學五年級、初二年級的一日營活動。
3、進一步加強“一校一品”建設。開展第三輪“一校一品”的征集評審工作。組織“一校一品”的研討交流活動,發(fā)揮已有的學校德育品牌的示范輻射功能,推進學校德育特色品牌的培育。
1、做好育德骨干指導團隊建設。完成新一輪育德骨干指導團隊的建設,明確區(qū)育德指導團隊實踐研究的目標、策略、途徑與內容,鼓勵育德骨干指導團隊承擔區(qū)域德育研究項目,共同破解區(qū)域德育發(fā)展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對育德骨干指導團隊的業(yè)務管理,切實有效地開展過程管理、階段評估與成果展示。
2、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召開__區(qū)第三屆班主任育德能力競賽與評優(yōu)活動的表彰大會,完成優(yōu)秀班主任建班育人的成果匯編,示范輻射先進經驗。組織參加__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以賽促研,為班主任專業(yè)成長搭建平臺。認真落實《__市中小學班主任培訓大綱》,做好20__年__區(qū)中小學骨干班主任研修班工作,組建區(qū)班主任工作中心組,圍繞建班育人的實際問題開展教育研修,進一步提升區(qū)域骨干班主任建班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各學校要進一步完善班主任校本培訓制度,把研究班級工作中的新問題作為培訓的重要內容,通過專題研討和案例研究、理論學習和實踐探討相結合的方式,激發(fā)班主任自覺追求專業(yè)發(fā)展,不斷提高教育藝術和實踐智慧。
1、以科研為引領,推動區(qū)校德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加快推進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構建__神韻大學堂,推進兩綱課內外體系對接的實踐研究》;以紀念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__周年為契機,深化區(qū)域承擔的國家教改試點項目“整體規(guī)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子項目《以“學習雷鋒精神”為樣本,推進大中小學德育體系銜接》的研究,進一步推進學雷鋒活動的常態(tài)化。確保完成《__市中小學生職業(yè)生涯啟蒙教育》項目研究任務以及市德育咨詢決策課題《區(qū)域德育工作評價模式研究》。繼續(xù)推進“一校一題”德育研究項目。探索區(qū)域德育科研協(xié)調機制,修訂《__區(qū)學校德育科研管理條例》,細化區(qū)、校德育課題過程管理,加大目標考核及監(jiān)督檢查力度。
2、以__網改版為契機,推進德育信息化建設。調整__網欄目,豐富網站資源,完善網站功能,提高信息容量,強化互動功能,推廣區(qū)、校德育工作經驗和研究成果。建立與德育骨干團隊建設、德育課題管理、心理健康監(jiān)控等工作相對接的區(qū)域德育信息庫。
1、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認真學習貫徹教育部《中小學
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__年修訂)》精神,完成區(qū)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基礎建設,完善中心的制度建設、隊伍建設,開展中心的試運行,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中心的專業(yè)指導、培訓、研究和綜合服務能力。各學校要認真落實《__市中小學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心理輔導室裝備指導意見(試行)》,加強學校心理輔導室建設;要積極支持和鼓勵學校專兼職心理教師參加崗位培訓,確保心理教師持證上崗。2、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形成育人合力。制定《__區(qū)教育系統(tǒng)家長學校評價指標》,開展家長學校工作的調研和評估,進一步加強對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管理與引導。各學校要切實擔負起指導和推進家庭教育的責任,通過家委會、家長學校、家長接待日等形式,大力普及、更新家庭教育理論與方法,提高家長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及家校合作的新方法、新模式,形成教育合力。
關鍵詞:正品教育;校園文化;特色課程
我校地處越秀區(qū)礦泉地區(qū),是一所典型的城鄉(xiāng)結合部學校。沙涌南的學子們缺乏系統(tǒng)的校園文化的熏陶。在社會不良風氣及一些不當?shù)募彝ソ逃挠绊懴?,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xiàn)都呈現(xiàn)出一些不好的方面。我們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優(yōu)秀的學生,使他們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對我們來講任重道遠卻無法推卸。“正品教育”,從廣義上說,就是要培養(yǎng)具備多元智能、全面綜合發(fā)展的兒童;從狹義上說,就是要培養(yǎng)既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基礎素質,又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及道德情操的兒童。“正品立人”是其具體路徑,是要著眼于發(fā)展兒童健全且良好的知(識)、情(感)、意(志)、品(性)、行(為),通過教師、家長、社區(qū)等多種類型教育者的積極影響和言傳身教,來潛移默化地對影響兒童的知識、情感、意志、品格和行為,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實現(xiàn)外在影響下的自我發(fā)展和養(yǎng)成。為此,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正品教育”校園文化氛圍:
1嫩蕊商量細細開———營造詩意化環(huán)境文化氛圍
學校通過詩意化環(huán)境文化氛圍的營造,時處浸潤著學校特色文化教育。一方面詩意化“正品”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處處滋養(yǎng)沙南學子心靈。校園環(huán)境打造需要體現(xiàn)教育之優(yōu)雅,也需要呈現(xiàn)一種美麗的意境,師生在其中工作與學習,潛移默化中得到浸潤與熏陶。學校通過美化校園環(huán)境,營造育人氛圍,命名大型建筑物,設計重點人文景觀等,充分體現(xiàn)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另一方面詩意化“正品”教育文化風尚,培育沙南學子的品格。就學校內部管理而言,建立科學而健康的價值判斷標準和可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從而降低使用強制手段的頻率,提高學校教育活動的效果;使學校充滿尊重、溝通、信任、和諧的人文精神;營造團結、合作、誠信、友善的人際關系。塑造內在的一顆慧心,使一個人在心性、品格方面透露出一種美好、優(yōu)秀的氣質,是我們開展德育工作的一貫主張。(1)面向全體學生創(chuàng)設“正品”文化特色系列活動:學校“正品”文化的建設活動與少先隊以“童心璀璨”為主題的德育活動緊密結合,展現(xiàn)學生的風采。如:①教師節(jié)師生同臺演出。②規(guī)范化升旗儀式活動。③書香校園,閱讀經典活動。④快樂大課間體育活動。⑤環(huán)保宣傳教育活動。⑥生命教育活動。⑦愛心公益教育活動。⑧中華傳統(tǒng)文化活動……同時,學校還聯(lián)合家庭、社區(qū),一起開展“正品”文化特色系列活動,使學生人人爭當上進好少年,積極踐行“正品”文化教育,引領學生快樂幸福成長。(2)面向有特長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品牌活動:學校充分利用“美術教室”、“文化宮”、以及“廣播站”等場地,創(chuàng)設了“我要當主播”、“學生書畫作品展”、“‘名人名篇名故事’故事大賽”等活動,旨在開發(fā)學生主體創(chuàng)造潛能,培育學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學生自身涵養(yǎng),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
2一枝一葉總關情———構建“正品立人‘三三制’”德育文化體系
學校把“正品教育”文化融入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構建了“正品立人”的“三三制”德育文化體系:(1)“正品立人”特色活動:“三講”(講正氣、講品格、講品行);講正氣:正風、正言、正行;講品格:品味、品性、品位;講品行:行為、行動、行止。(2)“正品立人”特色主線:“三品”(人品、學品、教品);“三品”是指:人品、學品、教品。我們以追求“人(師生)品、學品(學生的品質)、教品(教學的品質)”三大板塊作為抓手,融合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3)正品立人的德育策略:“三維”(學校、家庭、社區(qū))。“三維”指的是我們在學校、家庭、社區(qū)這三個維度,開展正品立人德育活動,如:各種綜合實踐活動、少先隊活動、主題班會等。通過各種特色活動,使人人爭當“正品兒童”。我們每學期評選一批“正品兒童”:包括學校、家庭、社區(qū)中的“品格好兒童”、“品位好兒童”、“品行好兒童”。
3活水源流隨處滿———重構“正品教育”特色課程體系
課程是育人最重要的載體,也是達成育人目標的有力杠桿,在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上,學校重構“正品教育”特色課程體系,是以特色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助推學校特色育人工作的發(fā)展。(1)整體規(guī)劃學校課程,搭建“正品教育”課程模式:圍繞“正品教育”這一核心,我們將“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必修)”、“拓展性課程(選修)”“綜合性課程”均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各種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各種素養(yǎng),匡正品性、扶正品質、端正品行,進而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2)系統(tǒng)開發(fā)特色課程,打造“正品教育”校本課程特色:除開足開齊國家地方課程以外,我校尤其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應用。我們建立了與學校育人目標相適應的“正”“品”“行”特色課程體系,內容如下:“正”:國學經典吟誦課程、自編《經典誦讀》課程“品”:《正品立人》系列故事繪本特色課程“行”:主題教育活動課程、綜合性實踐課程(3)科學設計“正品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成就“品正學生”:本課程體系的評價主要從“正品銀行評價”和“互動反撥”課堂教學評價兩方面進行,輔以觀察、訪談、問卷等方法?!罢枫y行評價”指以拓展性課程(必修)和拓展性課程(選修)等課程內容為依托,學生的言行、品質獲得老師、家長、同學的不同評價,便得到了相應的德行積分,自動存到“正品銀行”中。這種評價方式構建了家?;拥男履J健#?)課堂教學,形成“多元發(fā)展,互動反撥”課堂教學特色:課程的有效實施離不開課堂,課堂是教育教學的重要陣地,它賦予了教育以生命力。為此,我們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圍繞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這一核心,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滿足學生健康成長需要,以學?!岸嘣l(fā)展,互動反撥”教學理念為引領,構建了“互動反撥”課堂?!盎臃磽堋闭n堂的內涵:以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表達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讓學生思維活動的課堂。構建“師導生動”、“生生互動”等多元互動、和諧生動的常態(tài)化課堂,建立民主融洽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充滿智慧和趣味的學習情境,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中讓師生的潛能和價值得以充分發(fā)揮和釋放,讓師生在課堂中收獲成功感、價值感,構建情濃于水的師生生命力煥發(fā)的課堂。(5)“正品研修”,培養(yǎng)具有樂教、善研的“正品教師”。學校緊扣“正品教育”,積極探索出與學校特色發(fā)展,教師成長相適應的校本培訓模式———“正品研修”模式,著力培養(yǎng)具有樂教、善研的“正品教師”?!罢费行蕖毙1九嘤柲J?,主要是由“研修精神”、“研修主題”、“研修過程”、“研修作業(yè)”這四個方面組成。我校依托課題的引領,結合我?!罢方逃钡暮诵睦砟?,教師們根據(jù)自身實際,確定相應的研究小課題,展開行動研究;其方式是采用融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實踐應用、展示評價于一體;目的是培養(yǎng)骨干教師,激勵全體老師積極參與各項培訓,主動承擔科研課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鍛造出了專長優(yōu)、素質高、能力強的“正品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