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光合作用的結論范文

光合作用的結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光合作用的結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光合作用的結論

第1篇:光合作用的結論范文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2018年9月,部分省市高一新生將使用全新修訂的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新課程標準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生物學課程設計和實施追求少而精,聚焦核心概念,教學過程重實踐,通過探究學習加深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從而發(fā)展其核心素養(yǎng)。概念教學的重要性逐漸被眾多教師所熟知,準確掌握概念教學的基本策略對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至關重要。

教師進行概念教學時,往往采用同化式概念教學策略,學生被動接受陌生術語,無法真正理解。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光合作用的過程”一節(jié)為例,通過教學設計、教學實踐、教學反思等過程,探討如何通過形成式概念教學策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 教學設計背景分析

1.1 教材分析

該課是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二課時的內容,是高中生物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教材中通過文字敘述和圖解進行闡述,并對光反應和暗反應分別進行了定義概括。教材中對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的描述簡單明了,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只有一句話的總結概括,沒有實例分析,學生對其關系的重要性和相關性很難真正理解。

1.2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初步接觸過光合作用,例如光合作用的定義、場所、原料、產物、光合作用的反應式等。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邏輯推理能力等都已有明顯的進步。通過前面章節(jié)的學習,學生對葉綠體中色素種類、功能、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等都有了基本的掌握。本節(jié)內容中光反應、暗反應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概念,也是本節(jié)要重點解決的核心概念。雖然教材中對過程的描述比較清晰,但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只有充分理解光合作用的過程,學生才能很好地理解和分析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及光合作用的影響因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能看懂教材,上課能聽懂,但是在解決光合作用相關問題時就會遇到困難。究其根本原因,學生并沒有充分理解光合作用的過程,從而在應用其原理分析具體問題時出現困難。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比較光合作用光反應和暗反應的具體物質變化和能量轉換的過程;闡明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與實質。

2.2 能力目標

對相關實驗資料分析、思考、討論、探究等活動中,培養(yǎng)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語言表達及分享信息的能力;通過知識遷移在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用比較法進行學習。

2.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生命觀念,掌握研究生命現象的基本思想方法。

3 教學重點

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光反應和暗反應之間的關系。

4 教學難點

理解并學會應用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機理及相互關系。

5 教學策略

以科學家發(fā)現光合作用過程的真實實驗為探究素材,將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小問題,設置一系列問題串,通過形成概念逐一趨向概念內涵。學生通過分析討論,進行概念建構。教師要強調科學史中的學科思維和探究精神;利用睿易云教學平臺和Pad移動終端等現代教育技術,實現師生的及時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能;引導學生通過對新的情境進行小組探究,加深理解概念內涵和外延,在內涵與外延間建立聯系;設置新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本節(jié)概念解決新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6 教學過程設計

6.1 復習導入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一下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反應式。教師通過Pad終端展示學生書寫正確的反應式,糾正學生的書寫錯誤,強調對基礎知識的準確掌握。

學生回顧,書寫。

設計意圖:溫故知新,引出光合作用場所――葉綠體的結構。

6.2 教學實施

概念1:葉綠體具有基粒等結構,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

教師展示葉綠體結構模型,講解結構,著重分析類囊體和基粒的關系。教師強調:光合色素和有關酶分布在類囊體的薄膜上,有些酶分布在葉綠體基質中。

學生看圖析圖,聽教師講解。

設計意圖:為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奠定基礎,使學生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概念2:葉綠素在光合作用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教師提出問題:葉綠體中的色素與光合作用有什么關系?

教師展示實驗,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學生閱讀資料:1913年,德國的威爾斯泰特對葉綠素分子進行了研究。在闡明了它的化學性質之后,研究了葉綠素與光合作用的關系。他發(fā)現在光下,葉綠素的含量較高時,CO2轉化為糖類的反應速率較快。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得出結論:葉綠素在光合作用中有重要作用。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驗過程和結果的分析,自然而然得出結論,印象深刻,也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概念3: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捕獲光能、傳遞和轉化光能。

教師利用投影展示葉綠體色素的吸收光譜圖,并提出問題:光合色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學生得出結論:葉綠體中的色素可以吸收光能。葉綠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光;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色素吸收光能的特性,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為建構光反應概念做鋪墊。

概念4:光反應過程在類囊體膜上,色素吸收光能,將水分解成[H]和氧氣,并將光能轉化為ATP中的化學能。

(1) 希爾實驗:水光解放氧。

教師展示閱讀資料二:1937年,英國劍橋大學的希爾用離體的葉綠體做實驗。他將離體的葉綠體加到具有NADP+(可與H+結合生成NADPH)的水溶液中,在無CO2的條件下給予光照,發(fā)現葉綠體中有O2放出。

教師展示圖1,并提出問題: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分析實驗,得出結論:色素吸收光能后可以將水分解釋放出氧氣。

(2) 阿爾農實驗:光反應生成ATP和[H]。

教師提供閱讀資料三:1954年,美國的阿爾農等用離體的葉綠體(獲得類囊體懸浮液)做實驗。在給葉綠體照光時發(fā)現,當向反應體系中供給ADP、Pi和NADP+時,體系中就會有ATP和[H]產生。

教師展示圖2。

學生分析實驗,得出結論:在光下,類囊體上生成了ATP和[H]。

這兩個實驗的設計意圖:還原科學史,讓學生感悟科學發(fā)現的探究過程,像科學家那樣探究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和理性思維素養(yǎng)。

(3) 光反應過程概念建構。

教??提出問題:陽光下,在類囊體膜上能發(fā)生哪些反應?能量如何轉變?請完成表格填寫(表1)。

學生活動:根據資料二和資料三的實驗結論,小組討論,總結歸納,填寫表格。通過Pad終端提交給老師,并分享討論結果。教師評價總結。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力,完成光反應過程這一概念的完整建構。

概念5:暗反應過程在葉綠體基質中進行,固定CO2,利用光反應生成的[H]和ATP,生成(CH2O),將ATP中的化學能轉化為(CH2O)中的化學能。

(1) 阿爾農實驗:

教師提供閱讀資料四:1954年,美國阿爾農等用離體的葉綠體繼續(xù)做實驗。在黑暗條件下,只要供給了ATP和[H],葉綠體就能將CO2轉變?yōu)樘恰?/p>

教師展示圖3,并提出問題:在光下葉綠體通過光反應產生的ATP和[H]有什么用呢?

學生得出結論:在黑暗條件下,ATP和[H]是CO2轉化為糖的必要條件。

設計意圖:通過再現科學家實驗,培養(yǎng)學生分析實驗的能力。通過分析此實驗,學生能夠形成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ATP和[H]這一重要概念。

(2) 卡爾文實驗:

教師提供閱讀材料五:從1946年開始,美國的卡爾文等研究了小球藻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CO2轉化為糖類的路線。他們向反應體系中充入一定量的14CO2,光照30 s后檢測產物,檢測到了多種帶14C標記的化合物。將光照時間逐漸縮短至幾分之一秒時發(fā)現,90%的放射性出現在一種三碳化合物(C3)中。在5 s的光照后,卡爾文等同時檢測到了含有放射性的五碳化合物(C5)和其夫子糖類化合物(CH2O)。

教師提出問題:CO2是如何轉變成糖類等有機物的呢?

學生分析,得出推論:碳的轉移途徑如圖4所示。

設計意圖:通過科學家的實驗設計方法,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素養(yǎng),加深對暗反應階段碳元素去向的理解。

(3) 實驗探究1:

教師提出問題:卡爾文實驗中,CO2供應正常,當停止光照時,短時間內C3和C5的濃度如何變化?原因是什么?

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將探究結果寫在學案上,通過Pad終端將答案提交給教師。小組代表進行討論結果分享,小組間相互評價,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探究和推理,讓學生明確光反應提供的ATP和[H]參與碳循環(huán)的具體階段,并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深度探究和語言表達交流素養(yǎng)。

(4) 實驗探究2:

用溫和方法分離得到的葉綠體結構完整,這樣的葉綠體能夠完成光合作用全過程,包括CO2的固定和糖類的生成。用劇烈方法分離得到的葉綠體含有很少或者根本沒有葉綠體基質。這樣的葉綠體能在光下產生O2、ATP、[H],但是不能固定CO2。

教師提出問題:這些反應進行的場所是哪里呢?請同學們閱讀實驗探究2。

學生閱讀實驗探究2,小組討論實驗方案,分享交流。

學生得出結論:CO2的固定和糖類的生成場所在葉綠體基質。

設計意圖: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明確暗反應的場所,從而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素養(yǎng)。

概念6:光合作用過程包括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過程。

教師請各位學生完成學案中光合作用全過程圖解(圖4),觀察各組的完成情況,利用Pad對某小組的答案進行評價,利用談話法對光合作用全過程進行總結。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填寫光合作用全過程圖解,通過Pad終端將答案推送給老師,小組分享并相互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填圖,學生明確光反應和暗反應是不可獨立進行的密切相關的生理過程,學會了建構知識框架,培養(yǎng)了歸納總結能力。

6.3 課后作業(yè)

列表比較光反應和暗反應的區(qū)別和聯系;

從物質和能量角度闡述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義。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進行概念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觀念學科素養(yǎng)。

7 教學評價

7.1 課中過程性評價

通過Pad終端,教師能及時看到各小組討論結果,并由小組代表闡述結果,小組互相評價和教師總結相結合,及時發(fā)現并解決課堂中的既設問題和生成問題。

7.2 課后終結性評價

通過課后作業(yè),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光合作用的機理。尤其是通過第二道作業(yè)的解答,能夠看出學生是否從宏觀生態(tài)學的角度理解光合作用的意義,為下節(jié)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8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采用的策略是直接向學生分步展示每個過程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然后進行詳細的講解,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講解之后,在理解過程的基礎上將光合作用流程圖背下來。這樣學生更多的是通過死記硬背把過程記下來,對學生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素養(yǎng)的提升是很有限的。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大膽創(chuàng)新,改變以往同化式概念教學模式,采用形成式概念教學策略和智慧課堂教學策略,通過把科學家對光合作用過程的探究歷程真實再現,讓學生通過分析實驗過程,小組研討,得出結論,逐步形成概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學生研討結果通過Pad終端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及時對典型問題做出點評。通過對若干原始科學實驗的探究形成若干概念后,在教學設計的最后,讓學生在學案中獨立完成光合作用全過程的流程圖,然后分享交流,教師評價。這是一個總結提升的過程,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考查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課后作業(yè)的設計是想培養(yǎng)學生利用比較法來進行知識鞏固,同時能從宏觀生態(tài)學和物質能量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觀念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素養(yǎng)。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基本能跟上實驗探究思維,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的氣氛也非常好,每個小組都能準確地得出每個實驗的結論,能在教師指定時間內在學案上寫完答案,并通過Pad提交給教師。在分享環(huán)節(jié),8個學習小組有6個小組都積極發(fā)言。雖然需要小組討論的問題較多,但是整節(jié)課節(jié)奏控制得很好,基本按照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逐步推進,在45 min內,恰好完成了整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且這種活躍是學生思維的活躍,不是表面的氣氛活躍。

第2篇:光合作用的結論范文

一、理清經典實驗,了解發(fā)現歷程

在光合作用發(fā)現的歷程中,有許多科學家做了大量實驗,學生通過了解歷史,可以從中領略前人的思維和方法。例如,普里斯特利的實驗只是證明了空氣可以被植物更新,不知道更換了什么氣體。而且該實驗沒有設置對照實驗:放綠色植物與沒放綠色植物對照,結論可信度不高。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闡明普里斯特利的實驗只是第一步,后來還有許多科學家,例如,薩克斯、恩格爾曼、魯賓和卡門等,他們前仆后繼,共同努力,才發(fā)現了這一偉大的生理過程。從中體現出前人幾十年努力得出的知識經驗來之不易,要讓學生知道大科學家的結論都有可能被修改和補充。作為學生,更應該總結前人的經驗,刻苦學習,不怕挫折。

二、突破難點,注重考點

1.關于反應式的理解

本節(jié)課難點之一,是光與光合作用過程中的物質轉變,課本給出的反應式:H2O+CO2(CH2O)+O2只表明了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較為籠統,并未表示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物質轉化關系。利用同位素示蹤法標記水和二氧化碳,先用氧的同位素標記水,產生的氧氣全部有放射性。若標記二氧化碳,除了糖類有放射性外,部分水也有放射性,釋放的氧氣全部無放射性。因此,反應式又可以寫成:CO2+2H2O(CH2O)+O2+H2O。此外,光合作用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理過程,中間包括許多化學反應,但在許多試題中,總考到有關物質數量關系的計算,我們知道如果把產物寫成最初的產物――葡萄糖,那么,總反應式又可以寫成:6CO2+12H2OC6H12O6+6O2+6H2O。所以對反應的理解應該更加靈活。

2.關于各類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對光合作用有影響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水、礦質元素、溫度等。難點在于多種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如下圖所示:

以上三圖綜合分析,P點時,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應該為橫坐標所示的因素,隨該因素的一直加強,光合速率不斷提高。當到Q點時,自變量所表示的因素不再影響光合速率,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以提高其他因素的強度。各種辦法相結合,可在學習過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3.關于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之間的關系

呼吸作用這一生理過程和光合作用一樣,同樣在高中生物課本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以往的高考試題中,也是重要考點,其中實際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三者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真正光合速率等于凈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之和。要讓學生理解三者的表示方法,如凈光合速率可以用氧氣的釋放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有機物的積累量等不同方法來表示等。

三、對光合作用重要意義的理解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強調光合作用的重要之處,甚至偉大之處在于它對整個生物圈,整個地球的意義,具體表現如下:

1.提供有機物給整個生物界

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約合成5×1011噸有機物,能直接或間接作為人類和動物的食物,地球上的自養(yǎng)植物,一年中通過光合作用約制造2×1011噸碳素,其中40%是由浮游植物制造的,另外60%是由陸生植物制造的。

2.為整個地球提供氧氣

整個地球上,生物呼吸和燃燒的作用,每年使3.15×1011噸氧氣被消耗,通過計算,可知大氣層中包含的氧氣將在3000年左右耗盡。但是,植物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也釋放出5.3×1011噸氧氣,所以,大氣中的氧仍然維持在21%。

3.給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供能量

第3篇:光合作用的結論范文

關鍵詞:高中生物;合作學習;合作技能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9-00-01

合作學習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極力倡導的三大學習方法之一,也是當今世界學習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它開辟了現代教學研究的新領域,發(fā)展了課堂教學互動理論,強調協作、分享精神,能夠為學生在社會性的群體中的適應和發(fā)展做準備,因此正被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一些教師沒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從而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筆者在最初的實施過程中也曾迷茫徘徊過,甚至也曾步入流于形式的誤區(qū),沒有真正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嘗試,并閱讀大量有關合作學習方面的書籍,逐漸悟出許多合作課堂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學生沒有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不會交流,從而不會合作。那么在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掌握哪些合作技能呢?約翰遜兄弟等研究后認為在小組活動的不同階段學生應掌握的合作技能是不同的。

在這里我以高中生物“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合作學習為例來闡述學生應掌握的技能,教師在提出“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光合作用的過程,那么哪些因素能夠影響光合作用的速率,又是怎樣影響的呢?”的合作問題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異質性小組,為保證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中人到心到,首先應培養(yǎng)學生“形成規(guī)范”這一技能,即要求小組成員應遵守紀律,不要吵鬧,說話要輕聲細語,能輪流發(fā)言,不要輕易打斷其他小組成員的發(fā)言,不要說一些與所談問題的話。因此剛開始實施時最好專門設立一位監(jiān)督員來控制聲響,維持秩序。在學生形成規(guī)范后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第二個技能――“發(fā)揮功能”,要求小組成員人人參與,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在進行“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同,有的學生提出“光能影響光合作用的速率”,有的學生提出“二氧化碳能影響光合作用的速率”,還有的學生提出“溫度也能影響光合作用的速率”等等,小組成員之間彼此能分享材料、觀點或意見。對于不同的觀點或意見,小組成員可以提問、質疑,請求小組同伴的幫助和協同,如有的學生提出“溫度怎么會影響光合作用的速率呢?我不太理解,你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那么被質疑的成員應進行解釋和說明:“因為溫度能夠影響酶的活性,而光合作用過程中有很多的酶參與,特別是暗反應階段?!钡鹊?。這樣小組的成員之間都能分享觀點和想法,深層把握思維過程,而這正是小組成功的基礎。同時小組的成員應通過陳述和重申活動的任務或要求、建議有效完成任務的程序等來引導幫助小組活動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是不是掌握上面兩種技能就可以了呢?當然不行,要想加深對學習材料和所討論問題的理解,形成高質量的合作學習過程,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掌握第三種技能,即“確立程式”,這種技能要求學生能夠對剛剛閱讀或討論過的材料在不看的情況下進行口頭總結,小組其他成員要適當地予以補充乃至正完善,使小組對學習材料的概括和總結更加準確可靠。例如學生剛才已經通過閱讀一些有關光合作用方面的材料,并通過思考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那么這時就要在不看課本和筆記材料的情況下口頭表達出來,如某學生是這樣說的:“光能影響光合作用的速率是因為在光反應中葉綠體中的色素可以吸收光能,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因此光通過影響光合作用的光反應來影響光合作用的,因此光照的強弱能夠影響光合作用的速率,光照越強,光合作用的速率就越快,光照越弱,光合作用的速率就越慢。”此時小組的其他成員就會提出:“我覺得光對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不僅僅只有光照的強弱,可能還有其他的,比如光照時間的長短。”這樣小組成員就繼續(xù)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有的成員此時可能就會想到前面學習過的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橙光和藍紫光,也就是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把學習的材料和所討論的問題同以前學過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這樣學生通過討論就會得出除了光照的強弱(即光照強度)能影響光合作用的速率外,光質,光照時間的長短都能夠影響光合作用的速率。小組成員間通過補充正逐漸完善了某一成員的總結,使小組對學習材料的概括和總結更加可靠。為加深光對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的理解和記憶,小組同伴繪制了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速率影響的坐標圖。當然在其他的合作小組中還可以采用制表、口訣、公式、關鍵詞、提綱、摘要、小結、改寫、復述等其他方法。

要促進小組成員對已有學習材料的再認識,保證小組成員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從多角度出發(fā)分析解決問題,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思維發(fā)酵”這一技能。學生在討論、總結、制圖后,有的小組成員思考后發(fā)現并不是光照越強,光合作用的速率越快,這時他就要表明自己的不同觀點,當然規(guī)則是就事論事,不出現人格貶損或出言不遜的做法。然后小組成員查明思考問題時的差異所在,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將全組的觀點進行概括、提煉和整合,最后得出“在一定的光照強度范圍內,光合作用的速率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增快,超過一定光照強度后,光合作用的速率不再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增快”。小組成員要互相求證事實與推理的可靠性,澄清答案或結論的合理性,“為什么光照強度超過一定范圍后光合作用的速率就不再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增快呢?什么原因?”學生通過提出這樣一些深度問題來推進理解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這一過程。

當然要使學生掌握合作技能,首先要確保學生明白合作技能的重要性,通過講解使學生理解每項技能的確切含義,通過安排一些要完成具體任務的活動角色,提供練習機會,使學生的技能得到鍛煉,要為學生做出示范,并定期對技能進行提示、提醒、監(jiān)督。教會學生能對技能的運用情況展開討論、反思,以便能更有效地運用這些技能。絕大多數技能的形成都有一個緩慢學習的過程,要確保每個學生時常進行技能練習,只有充足的練習才能使技能成為他的行為習慣。這樣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很樂意地在合作學習中運用了。

參考文獻:

第4篇:光合作用的結論范文

生物評價類實驗題是指給出實驗整個過程,要求考生評價實驗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修正方案的題型。這類題出現的概率非常大。經過總結可以發(fā)現,命題者設計評價和修正的地方是有規(guī)律的,常為以下幾處:

(1)實驗材料和器材的功用不明確

一般來說,若是要根據題干所提供的材料和器材來設計實驗,則應明確每種材料和器材的功用并加以合理利用。如果可以任意選擇材料和器材,則題目具有更大的開放性,需要更仔細的分析。同學們可看材料用得對不對,現象正不正確,器材的功能對不對等。

(2)實驗步驟的順序錯誤

有些實驗的步驟順序是絕對不能顛倒的,如有關細菌培養(yǎng)的實驗,只能先“滅菌”后“接種”;有關溫度對酶活性影響的探究實驗,一定要先“控制溫度”后“讓相關溶液混合”等。因此,同學們解題時可先在草稿紙上寫出大致的步驟,然后再仔細考慮各步驟之間的順序是否合理。

(3)未遵循單因子變量原則

在進行實驗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自變量只能是一個,無關變量要盡可能相同且適宜。因此,在設計實驗時,同學們要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是否只有一個自變量,無關變量的設置是否相等。注意相應的地方應使用“等量”“適宜”“相同條件”等詞。

(4)未設計對照實驗或對照實驗無意義

設置對照實驗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實驗原則。對照實驗可分為:①空白對照,指不給對照組添加任何實驗處理因素;②條件對照,指給對照組添加部分非研究的實驗因素;③自身對照,對照和實驗都在同一研究對象上進行;④相互對照,不單獨設計對照組,而是幾個實驗組相互對照。有時一個實驗需要設置多種對照實驗來增強實驗結果的說服力。

(5)實驗結果與結論互相混淆

實驗結論是由實驗結果推導出來的,應該與實驗目的相呼應。同學們在解題時,一定要明確題目的要求,不能將實驗結果和實驗結論混為一談。其敘述方法是:若出現……結果,則有……結論。注意語言敘述的邏輯關系。

(6)觀察和比較的指標不明確

觀察和比較的指標應根據題意而創(chuàng)設,其遵循的思維邏輯順序是:確立研究目標設置變量確立觀察指標。觀察指標應該是可觀可測的。

(7)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混淆

驗證性實驗的結論是已知的、確定的,不需要進行討論。探究性實驗的結果是未知的,結論也是不確定的,需要進行討論。

【典例1】(2011年江蘇卷)洋蔥(2n=16)為二倍體植物。為比較不同處理方法對洋蔥根尖細胞分裂指數(即視野內分裂期細胞數占細胞總數的百分比)的影響,某研究性學習小組進行了相關實驗,實驗步驟如下:

①將洋蔥的老根去除,經水培生根后取出。

②將洋蔥分組同時轉入質量分數為0.01%、0.1%的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別培養(yǎng)24 h、36 h、48 h;秋水仙素處理停止后再轉入清水中分別培養(yǎng)0 h、12 h、24 h、36 h。

③剪取根尖,用carnoy固定液(用3份無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勻)固定8 h,然后將根尖浸泡在1 mol/L的鹽酸溶液中5~8 min。

④將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yǎng)皿中漂洗。

⑤用石炭酸-品紅試劑染色

⑥制片、鏡檢、計數、拍照。

實驗結果:不同方法處理后的細胞分裂指數(%)如下表。

請分析上述實驗,回答有關問題:

(1)步驟③中“將根尖浸泡在1 mol/L的鹽酸溶液中”的作用是 。

(2)步驟⑥為了獲得相應的觀察視野,鏡檢時正確的操作方法是 。

(3)根據所學的知識推測,石炭酸-品紅試劑是一種 性染料。

(4)為了統計數據更加科學,計數時應采取的方法是 。

(5)根據上表結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結論:

①經質量分數為 的秋水仙素溶液誘導后的細胞分裂數較高;

②本實驗的各種處理中,提高細胞分裂指數的最佳方法是 。

(6)下圖為一位同學在步驟⑥拍攝的顯微照片,形成細胞a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使組織中細胞相互分離開來

(2)先在低倍鏡下觀察,緩慢移動裝片,發(fā)現理想視野后換用高倍鏡 (3)堿 (4)每組裝片觀察多個視野 (5)①0.01% ②用0.01%秋水仙素溶液誘導24 h,再在清水中培養(yǎng)36 h (6)秋水仙素處理發(fā)生在上一個細胞周期紡錘體形成之后

二、常見實驗設計錯誤的矯正方法

(1)試誤法:針對實驗的目標狀態(tài),充分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嘗試采用多種設計方案,然后從設計的科學性、可行性和簡約性進行評估,尋求最佳設計方案,其模式如下圖。

(2)填補法:通過設法填補兩者之間的差距完成實驗的設計過程,如果這種差距足夠大,也可以分解成各級子目標,經過不斷地填補一系列的小差距達目標狀態(tài)。其模式如下圖。

填補過程可以是順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

(3)類比法:利用已有的實驗知識和技能設計出具有類比關系(起始狀態(tài)與目標狀態(tài)比較類似)的實驗。其模式如下圖。

3.評價和修改實驗方案

解答這類題的基本方法是先分析評價再改進完善。評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解讀實驗目的,把握變量的設計,看是否設計了變量;(2)解讀實驗目的,把握實驗結果,看結果顯示是否正確,注意使用的原理是否妥當;(3)看是否遵循單一變量原則;(4)觀察實驗設計敘述中常規(guī)知識的準確性等。

根據對實驗方案的評價,改進實驗假設,完善步驟設計,重新確立變量,改變對照設置等。

【典例2】(2011年安徽理綜卷)保水劑是一類高分子聚合物,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及水肥利用率。某生物興趣小組為探究“保水劑和氮肥對小麥光合作用的影響”,進行了以下實驗:

材料用具:相同土壤基質栽培的小麥幼苗若干,保水劑、氮肥等。

方法步驟:①選取長勢一致的小麥幼苗若干,平均分為A、B、C三組,分別施用適量的保水劑 (60 kg?hm-2)和氮肥(225 kg?hm-2),置于相同的輕度干旱條件下培養(yǎng),其他培養(yǎng)條件相同且適宜。

②在小麥灌漿期選擇晴朗無風的上午,于10 00 ~11 00從每組選取相同數量的葉片,進行CO2吸收量及葉綠素含量的測定,結果(均值)如下表:

實驗結論:適量的保水劑與氮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小麥光合作用強度。

(1)請指出上述方法步驟中的缺陷并改正:步驟① ;步驟② 。

(2)如不考慮方法步驟中的缺陷,從影響光合作用的內在因素分析,保水劑與氮肥配施提高了CO2吸收量的原因可能是 。

(3)實驗測得的CO2吸收量 (大于、等于、小于)光合作用過程中CO2實際消耗量,理由是 。光合作用強度可通過測定CO2吸收量,也可以通過測定 釋放量計算。

【思維點撥】(1)實驗設計時應遵循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所以應設一組不施保水劑和氮肥的作為對照組;還應嚴格控制無關變量,保證葉片的數量和取材部位完全相同;(2)影響光合作用的內在因素有色素的量、酶的活性、酶的含量和C5化合物的量,保水劑與氮肥配施有可能提高了光合作用有關酶的含量與活性,從而提高了其CO2的吸收量;(3)實驗測得的CO2吸收量為光合作用過程中CO2實際消耗量與呼吸作用CO2釋放量之差,所以實驗測得的CO2吸收量小于光合作用過程中CO2實際消耗量,光合作用強度可通過測定CO2吸收量或O2釋放量來計算。

【答案】(1)沒有對照組,應另設一組不施保水劑和氮肥的作為對照組 取材方法不科學,選取的葉片應取自植株的相同部位

第5篇:光合作用的結論范文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依托知識傳播;培養(yǎng)學生能力

我們在教育過程中不斷貫徹新教改中素質教育的理念,希望我們的教育教學能培養(yǎng)出一批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但素質教育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的,它常常蘊含于學科知識的傳授之中,在生物教學中,依托知識的傳播去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我們教學工作的方向與重點。筆者從事生物教學多年,在新課改中不斷實施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注重依托知識的傳播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F以高中生物教學“光合作用”這一重點知識為例,淺談自己的做法及粗淺的認識,希望同行指正。

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

生物學知識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這些知識的匯聚是多少代生物學家認真觀察、周密思考得來的。學習生物,不是記住過程和結論那么簡單,我們不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接受知識的接收機,而是要傳授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方法,給予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習得了知識的同時更培養(yǎng)了能力才是我們教學的終極目標。所以利用課件演示實驗的直觀教學法不僅化難為易,也能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主動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學習光合作用這一部分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普里斯特列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后思考:為什么B鐘罩內的小白鼠沒有死亡?植物從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教師進一步追問:實驗不能證明空氣中的哪種成分?當其他人重復該實驗時候,有可能成功,有的總是失敗,直到后來,荷蘭科學家英格蒙斯證實了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才能獲得成功的條件,是什么條件?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同學們一邊用心觀察一邊在老師問題的引導下不斷思考,鍛煉分析能力。

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歸納能力

生物學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實驗,我們新教改中提及的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首先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當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后,探究活動應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只起到引領者的作用。所以,有的演示實驗學生有條件完成時,最好由學生來做,一則這是探尋真知的科學過程,二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一些不易做的實驗,教師可采用轉化法盡量讓學生去親手做一做,因為從實驗中學到的理論印象深,有說服力。而動手與動腦要齊頭并進:實驗的改造與設計、結論的分析與得出等需要學生有歸納能力,不斷練習是習得能力的根本方式。例如在學習光合作用這一部分時,教師最好讓學生親自做一做薩克斯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鍛煉了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教師啟發(fā)學生一步步思考實驗中的問題:暗處理的目的是什么?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碘蒸氣處理葉片,目的是什么?高倍鏡下觀察“小藍點”聚集的部位是細胞的什么結構?然后引導學生一步步歸納出結論,明白光合作用的場所、原料、條件和產物等。重復薩克斯實驗雖沒有學生的設計,但這能讓學生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而這一做法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只有動手做、動腦想,兩相結合,才能學到真知。

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與探究的能力

新課改中,教師已讓出課堂主體地位,但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應如何去自主學習這是教師們不斷探索的問題。目前大家多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合作時的互相啟思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師在展示恩吉爾曼的水綿實驗后,會給大家提出一些問題,如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好在哪里?為什么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這個實驗給了你什么啟示?設計實驗時應注意哪幾個問題?……這些需要學生的群策群力才能解決,在小組活動中,大家相互啟發(fā),互相補充,能很快接近真理,同時也讓學生們懂得,合作學習力量大,共同探究效率高。

四、注重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實踐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是為生活服務的。我們不能將知識僅存放于書本上,要讓知識化為生產力,所以,我們要在傳授給學生知識時,要與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實踐的好習慣。例如在講光合作用時,學生只有知道光合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才能理解內外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才能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提高農業(yè)產量的技術。因此,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懂得讓學生將理論與生活實踐相聯系,深系生產實際,讓知識服務于人類生活,這是學以致用,這是將課內的知識最終化為服務社會的能力。

五、注重培養(yǎng)學生關心社會問題

第6篇:光合作用的結論范文

1.了解光合作用的發(fā)現過程。

2.了解葉綠體,初步學習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

3.學習光合作用的公式及實驗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

1.說出光合作用的發(fā)現過程。

2.分析實驗原理及目的。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難點:闡明發(fā)現光合作用實驗的原理。

教學工具:板圖、掛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導入:打開PPT,引導學生仔細研究和光合作用有聯系的圖,分析及思考光合作用的原理。

導議:提問1:什么是光合作用呢?與光合作用有關的一系列元素是什么?

(答1: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參與光合作用的元素有葉綠體、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最后產生的是有機物和氧。)

講述:板書光合作用的化學公式,同學們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化學方程式是怎么產生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導思:綠色植物隨處可見,有沒有同學在生活中仔細觀察過光合作用的過程?

可通過教材提供的幾個著名實驗為切入點進入學習: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中產生淀粉的實驗;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場所,且氧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學生活動:1.仔細研究幾個科學家的實驗及實驗結果。2.講一講每個實驗各自得出的結論。3.結合幾個科學家的實驗結果,分析一下知道了哪些光合作用的知識點。4.由光合作用的發(fā)現歷程,你還想到了什么?

活動結果:通過分析科學家的實驗背景及實驗過程,可以獲知科學的發(fā)現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和自身不斷努力和堅持的,現在課本上許許多多的科學成果都是幾代科學家艱辛實驗而成的,才推動了科學的進步及人類文明的成長。

過渡:接下來,我們在實驗中見證一下光合作用的生理過程吧,首先我來認識一下葉綠體。

問:葉綠體在葉子的哪個部位?主要有什么功能?結構是什么樣的?教師在PPT上展示葉綠體的結構圖。

(答:集中在葉肉細胞中,是主要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在顯微鏡中,葉綠體呈扁平的棉球形或球形。電鏡下觀察有雙層膜,使葉綠體與細胞基質隔開,葉綠體的膜還可以控制物質的進出,葉綠體內部充滿了基質和綠色的基粒。)

我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葉綠體的超薄切片,看到的葉綠體的基粒,是不是一個單純的圓柱體呢?

(答:不是,是由一層一層的結構重疊而成的。)

講述:就像一元的硬幣一樣,它們就像一個個硬幣一般累疊而成,形成一個圓柱體,葉綠體中有幾十個這樣的圓柱體,仔細想想,這樣的形狀對于光合作用有什么作用?)

(答:對光合作用化學反應的進行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實驗成果展示:

出示葉綠體色素提取濾紙帶,分析一下:

1,含量最多及最少的色素分別是什么?其中稀釋擴散速度最快的是什么?

2,缺鎂的植物在生長過程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

小結:葉綠體中的色素分為兩大類: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葉綠素又分為兩類:葉綠素a,呈藍綠色;葉綠素b,呈黃綠色。類胡蘿卜素也分為兩類:胡蘿卜素,呈橙黃色;葉黃素,呈黃色。

由于葉綠素含量約占總量的四分之三,而類胡蘿卜素僅占四分之一,因此通常植物的葉子總是翠綠醉人的。這是由于葉綠素掩蓋了類胡蘿卜素顏色的緣故。但是,葉綠素很容易被破壞。秋天葉綠素會因為溫度降低而被分解消失;其中活動比較穩(wěn)定就是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其中楓樹“霜葉紅于二月花”產生的緣由就是由于葉綠素分解的時候,大量花青素被轉化形成了所造成的。那么這些色素存在的功能主要是什么呢?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慢慢轉化成光能,在恩吉爾曼的光能轉化分析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研究出葉綠體中4種色素的顏色是與它們吸收光的情況相關的,我們可將提取出的葉綠體中的4種色素溶液分別放在可見光與三棱鏡之間,可以看到連續(xù)光譜中有些波長的光被吸收了。(演示色素吸收光譜幻燈片。)

提問:同學們觀察哪些波長的光吸收量大,哪些波長的光吸收量最少?

(答:主要吸收紅橙光和藍紫光,而對綠光吸收量最少。)

講述:色素吸收的光,都能用于光合作用。由于色素對綠光的吸收量最少,綠光會被反射出來,因此葉綠體才呈現出綠色。

很好,綜上可以得知,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載體,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我們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神奇。本節(jié)課中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實驗過程,通過在科學家們的實驗結果的分析基礎上我們可以得知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參與光合作用的元素有葉綠體、光能、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最終明白我們不僅要知道實驗結果,還要透過實驗,分析科學家們實驗設計的心理及思想,下節(jié)課我們再繼續(xù)分析光合作用。

目標鞏固:1.動動筆,寫出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

第7篇:光合作用的結論范文

關鍵詞:初中生物;探究教學;實踐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7-0204-02

初中生物是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一門必修科目,也是高中生物的一個過度階段科目。雖然新課改把初中生物列入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納入普通高中錄取成績,無疑,比起以往實行的中考,初中生物課的地位提高了不少,但是,生物課的課時沒變。學生對即將進行的學業(yè)水平考試認識不到位(雖然在過去的八年學習生涯大大小小的考試參加了無數次,但參加選拔性考試還是初次)。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無人督促孩子學習;打工潮以及大學生就業(yè)難等問題的影響,加之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習枯燥無味,學生普遍的厭學、棄學。

面對以上這些狀況,我在教學中不斷在尋找、在實踐、在探究,用什么方法才能讓學生最大限度的接受知識,考出好成績的同時,還能掌握技能呢?探究式教學法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探究式教學法,學生不僅能學到生物知識,還能得到實驗技能和科學方法的訓練,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不斷探究,團體協作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們解決問題,參與決策的能力。

下面我就利用探究式教學來進行教學的實例,對探究式教學的功能進行講述。

對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我們如何讓學生掌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理,這顯得尤其重要,這兒我們主要看如何利用探究式教學來讓學生掌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物[1]。

提出問題:什么叫光合作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吸入了什么物質?利用太陽又制造出了什么物質?

分組進行實驗探究:

小組1:準備實驗二的操作,并總結其實驗的結果,找出疑問的地方,并寫出自己的實驗結果,課堂中和老師一起學習探討。

小組2:準備實驗四的課前探究,此過程相對學生的水平來說難了一些,教師要做好課前指導,比如水浴加熱時須讓學生注意安全;提示讓學生注意觀察那些方面的內容,學生寫出自己的觀察結果。

1.引導學生看課本中的材料

17世紀,范. 海爾蒙特的實驗,請同學們分析、觀察,從該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學生:樹長大了,土壤的質量沒有明顯的改變,證明了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了水分和極少量的土壤成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除了吸收水分,還會吸收其他物質嗎?

2.實驗二,課前讓小組1進行此實驗

課堂上,親自帶領同學做此實驗,對此,驗證學生的實驗結果是否正確。步驟一,準備一小盆植物,一支蠟燭,一個玻璃罩,一只小老鼠。步驟二,分步實驗:

2.1將植物,蠟燭點燃,根據植株的大小選擇大于它體積四倍左右的玻璃罩罩住,用石蠟進行密封,放到有陽光的地方,觀察其現象。(植物新鮮,蠟燭仍在燃燒);

2.2將植物與小老鼠罩起來密封,同樣放到有陽光的地方,觀察其現象。(植物新鮮,小老鼠仍然活著);

2.3同學們想,只將植物罩起來,放到有陽光的地方,會有什么現象,這個現象短時間不明顯,請小組根據自己做的情況匯報其結果,(植物慢慢死亡)。為什么沒有蠟燭,小老鼠的玻璃罩內的植物會死亡,小老鼠和蠟燭起了什么作用?(蠟燭燃燒,小老鼠呼吸放出了二氧化碳,證明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還吸收了CO2)。對小組和同學的結論進行評價。

3.實驗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了水和二氧化碳,那它會制造出什么產物呢?請同學們觀察以下實驗現象

如將蠟燭單獨罩起來放到陽光下,會怎么樣?(蠟燭熄滅);若將小老鼠單獨罩起來放到陽光下會怎么樣?(小老鼠死亡);學生總結:小老鼠和人一樣,呼吸時需吸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沒有氧氣小老鼠將會死亡;蠟燭沒有植物也熄滅,證明蠟燭燃燒也需要氧氣,通過對比,證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氣。同學們思考,小老鼠、蠟燭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呢?(通過對比,不能)。很好,這個現象告訴了同學們只有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或出了制造出氧氣還有其他物質嗎?請同學們在觀察下步實驗。

4.實驗四,將一盆生長旺盛的天竺葵用黑色塑料袋罩上(或放置無光的黑暗處)一晝夜,選擇天竺葵的一片葉,讓它的上下兩側用小于葉片的黑紙遮起來,放在陽光下照射30分鐘,此步驟由小組二來完成

老師做以下實驗讓學生觀察其現象,摘下葉片,去掉黑紙;觀察顏色有沒有變化?把葉片放如盛有酒精適量的小燒杯中,加熱,觀察葉片顏色。用水沖洗葉片,加碘液,稍停片刻,在用水沖洗,觀察葉片顏色。我們嘗試改變實驗步驟,完成了此實驗。①選葉遮光②光照48小時③酒精脫色④加碘顯色同學通過觀察,討論以下問題:

4.1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

4.2根據加碘液后顏色變化,能判斷出葉子在光合作用下制造出了什么物質?碘液遇到淀粉會變藍色,這是一種常見的化學現象,也就是說可以用碘液來檢驗淀粉的存在。教師進行總結: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出了有機物淀粉[2]。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此實驗步驟多,教師在此必須要做好正確的引導,特別是最后一步實驗,為什么加碘液后葉片會變藍色,這是初三才學到的,這兒教師須給予指導。

當然,面對新課程改革的全面發(fā)展,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生物教師,單靠某種方法來完善教學理論是完全不可能的。對于我自己來說,我還有很多方面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改進。總之,新課程改革時期的初中生物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各個方面的素質,把握角色定位,要不斷學,拓寬知識面,及時更新觀念,提出改善教學的新思路,推動教育教學工作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超前的意識,發(fā)現、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要善于營造有利于生物教學的良好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和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帶領學生關注環(huán)保、關注我們生存的家園,共創(chuàng)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生物教育開啟新的發(fā)展空間。我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學將會是最有權威的科學[3]。

參考文獻

[1]江山.中學生物教學法[J],2003第七-八期教學研究 探究式學中的問題情境設速反應置,2003,11(78):68-72

第8篇:光合作用的結論范文

關鍵詞 問題 思維 對照組 實驗組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曾說: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往今來一切知識的產生與積聚,都是因要解答問題。問題是思維的動力,創(chuàng)新的基石。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求知欲望經常是從“問題”開始的,新課程倡導的“探究式學習”、“對話式學習”、“自主學習”等本質都是以問題為中心展開的教學。就中學生而言,學生在課堂上喜歡表現自己,但自我控制力差,目標不明確,目的性差,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以《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為例,簡明論述了以問題為導線,通過引導學生復習、分析及概括等方法,達到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目的。

1溫故知新,引入新課

基于學生對葉綠體的結構在細胞結構中已深入學習過,而對于色素學生也有一些了解,所以在學習“捕獲光能的色素”的內容時,先通過葉綠體結構示意圖幫助學生回憶舊知識來構建新知識。

題1: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是因為它具有一個特殊的結構,這個結構是什么?

題2:寫出葉綠體的結構組成:

(1)組成①_____,④____的基本骨架是___。

(2)葉綠體內含有很多②____,極大的增大了受光面積。

(3)光合作用的酶存在于_____和______;光合作用的色素存在于______上。

題3:觀察“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完成下面的問題。

(1)寫出左側濾紙條上四條色素帶對應的色素種類及顏色: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下圖中線條的先后順序和寬窄分別代表什么意思?

題4:你注意到了嗎?

(1)研磨時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鈣的作用是什么?

(2)畫濾液細線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3)濾紙上的濾液細線為什么不能觸及層析液?

(4)濾紙上的色帶寬窄和位置的高低說明什么問題?

題5:學以致用:

(1)農用塑料大棚使用的薄膜一般為( )。

①無色②紅色③黃色④綠色⑤藍色⑥紫色⑦白色⑧黑色

A ①②⑤B ②⑤C ①②⑦ D ④⑦⑧

(2)夏天的樹葉為什么一般呈現綠色?與秋天樹葉變黃,有何不同之處?

通過以上問題串的設計,讓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做到閱讀、觀察、討論有的放矢,復習葉綠體結構之后自然過渡到色素的問題,對于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采用一些問題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通過以上(1)-(4)的問題討論引導學生對本實驗原理的理解以及實驗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項。特別是最后應用問題的設計不僅讓學生知道色素吸收光譜的知識,同時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收獲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結束本小節(jié)內容之前的最后一個小問題雖然和本節(jié)內容相關但想解釋清楚還需要一些課外知識的,留給學生課后解決作為一個開闊眼見的機會。

2以“實驗”為載體,“問題”為驅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

《能量之源光與光和作用》這一節(jié)內容中關于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的一系列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的好素材,新人教版教材中恩格爾曼的水綿的實驗是以資料分析的形式出現的,旨在總結葉綠體的功能,但是這則實驗精巧的設計更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的好素材。以下以恩格爾曼的實驗為例,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體會實驗設計的原則。

在恩格爾曼的水綿實驗中一共設置了兩組實驗,一組中把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的黑暗環(huán)境中,然后用極細的光束照射水綿,另一組設計通過課本示意圖可以看出:將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完全曝光環(huán)境中。為方便學生分析下面設計以一系列問題,教師先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認識一下水綿這種藻類。

(1)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你能得出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什么?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是什么?

(2)恩格爾曼的實驗有何巧妙之處?

(3)恩格爾曼設置第二組實驗的目的是什么?這兩組實驗中的變量是什么?如何理解實驗組和對照組?

(4)恩格爾曼實驗的結論是什么?

(5)綜合恩格爾曼的實驗概述此實驗問題來源、 實驗目的、原理、材料、設計的原理、結果和意義?

以上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主要針對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及實驗設計能力。例如:問題(1)注重現象面向所有的學生,在此基礎上問題(2)在教師提供資料的幫助下針對性的探討。前兩個問題為第(3)個問題奠定了基礎,實驗精巧的設計之處除了選材外,實驗的處理(極細光束照射)也是經典之處,此處理就是為體現實驗設計單一變量的原則。問題(3)著重于讓學生掌握理解單一變量以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知識點。在此實驗中單一變量是光照的有無,所以曝光環(huán)境中的一組實驗應該強調是在沒有空氣的環(huán)境中。本實驗的因變量為好氧細菌所集中的位置,通過因變量可以準確地判斷水綿產生氧氣的部位。學生一般都認為在本組實驗中曝光的一組是對照組,因為沒有做任何處理,通過曝光組和黑暗組可以得到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這一結論,這樣的理解是非常正確的,但除此之外恩格爾曼的實驗中有幾處對照:①在黑暗狀態(tài)下的一組實驗中的局部用極細的光束進行曝光,將光束曝光處(對照組)和未曝光處(實驗組)形成對照,可判斷產生氧氣的部位是葉綠體,從而得出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的結論。②在黑暗組的實驗中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通過極細光速照射前后的對比根據好氧細菌是否集中也可判斷氧氣產生的部位是葉綠體,說明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在這組分析中黑暗組的用極細光束照射前與后形成自身對照。問題(5)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一個實驗設計要包括的步驟和內容,為今后的獨立設計實驗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第9篇:光合作用的結論范文

①BC段較AB段CO2濃度增加減慢,是因為低溫使植物呼吸作用減弱。

②CO2濃度下降從DE段開始,說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是從D點開始的。

③FG段CO2濃度下降不明顯,是因為氣孔關閉,葉片對CO2的吸收減少。

④H點CO2濃度最低,說明此時植物對CO2的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最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方法歸納】從以下兩個角度綜合分析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曲線。

(1)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典型曲線上各點的分析:

有關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關系的變化曲線圖中,最典型的就是夏季的一天中CO2的吸收和釋放變化曲線圖,如圖1所示。

曲線的各點含義及形成原因分析如下:

a點:凌晨3時~4時,溫度降低,細胞呼吸強度減弱,CO2釋放減少;

b點:上午6時左右,太陽出來,開始進行光合作用;

bc段:光合作用強度小于細胞呼吸強度;

c點:上午7時左右,光合作用強度等于細胞呼吸強度;

ce段:光合作用強度大于細胞呼吸強度;

d點:溫度過高,部分氣孔關閉,出現“午休”現象;

e點:下午6時左右,光合作用強度等于細胞呼吸強度;

ef段:光合作用強度小于細胞呼吸強度;

fg段:太陽落山,光合作用停止,只進行細胞呼吸。

【易錯提醒】

1.(1)注意區(qū)分圖1與典例圖中縱坐標的含義,前者表示細胞吸收或釋放二氧化碳的量,后者表示容器內二氧化碳濃度,兩者變量不同。

(2)曲線的坡度表示反應速率的大小,坡度越大,表明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速率越大。

(3)典例圖中的點D、H是曲線的拐點,表明光合作用強度等于細胞呼吸強度,分別對應于圖1中的c、e點。

2.兩個生物興趣小組分別對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進行了如下的探究實驗。請分析回答:

(1)甲興趣小組想探究的問題:酵母菌是否在有氧、無氧條件下均能產生CO2?,F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數個)實驗裝置如圖Ⅰ(a~d)所示:①請根據實驗目的選擇裝置序號,并按照實驗的組裝要求排序(裝置可重復使用)。有氧條件下的裝置序號: ;無氧條件下的裝置序號: 。②裝置中c瓶的作用是 ,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還可用 代替。

(2)乙興趣小組利用圖Ⅱ所示裝置(橡皮塞上的彎管為帶有紅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細胞呼吸類型。①想得到實驗結論還必須同時設置對照實驗,請問對照實驗裝置(假設該裝置編號為Ⅲ)如何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請預測與結論相符的現象,并填寫下表:(a、b、c、d為移動方向)。③若酵母菌消耗的O2為3 mol/L,而釋放的CO2為9 mol/L,則酵母菌無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 倍。

(3)①裝置Ⅲ除用等量清水代替NaOH溶液外,其他設計與裝置Ⅱ相同;②a.向左,b.向右移,c.向左移,d.向右移。

3.將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均分為4份,分別置于甲、乙、丙、丁四種條件下培養(yǎng),測得CO2和O2體積變化的相對值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甲條件下,細胞呼吸的產物除CO2外,還有乳酸

B.乙條件下,有氧呼吸比無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C.丙條件下,細胞呼吸產生的ATP最少 D.丁條件下,產物中的CO2全部來自線粒體

4.(2013?安慶模擬)圖1表示萌發(fā)小麥種子中發(fā)生的相關生理過程,A~E表示物質,①~④表示過程。圖2表示測定消過毒的萌發(fā)的小麥種子呼吸商(呼吸商指單位時間內進行呼吸作用的生物釋放二氧化碳量與吸收氧氣量的比值)的實驗裝置。請分析回答:

(1)圖1中,催化過程①②的酶存在于細胞的__________,物質E表示________。

(2)圖2實驗裝置乙中,KOH溶液中放置筒狀濾紙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假設小麥種子只以糖類為呼吸底物,在25 ℃下經10 min觀察墨滴的移動情況,如發(fā)現甲裝置中墨滴不動,乙裝置中墨滴左移,則10 min內小麥種子中發(fā)生圖1中的________(填序號)過程;如發(fā)現甲裝置中墨滴右移,乙裝置中墨滴不動,則10 min內小麥種子中發(fā)生圖1中的________(填序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