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壤病害防治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

第1篇: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關鍵詞:盆栽花卉;土傳病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181-04

1 引言

山東省濰坊市,是全國花卉重要的產銷大市。濰坊市下轄的青州市,是中國古代九州之一,是中國著名的花卉之鄉(xiāng),素有“東方花都”之美譽,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盆栽花卉集散中心、花木集散中心、花卉物流中心和盆栽花卉價格形成中心。“中國(青州)花卉博覽交易會”是國內著名的花卉展會,從2001年開始,每年的九月份定期在“青州花卉苗木交易中心”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6屆。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的中部,地跨北緯35°41′~37°26′,東經118°10′~120°01′。濰坊市氣候特點:濰坊地處北溫帶季風區(qū),背陸面海,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2.6 ℃,年平均降水量615.3 mm,年平均風速3.0 m/s;光照充足,無霜期為198 d。這樣的氣候特別適合各種北方盆栽花卉的栽培N植,也非常適宜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發(fā)生。

濰坊市栽培種植的盆栽花卉種類繁多,如君子蘭、蝴蝶蘭、馬蘭、二月蘭、郁金香、杜鵑、仙客來、一品紅、一串紅、海棠、碧桃、八寶景天、虞美人、美人蕉、萬壽菊、翠菊、國慶菊、金雞菊、松果菊、荷蘭菊、波斯菊、釣鐘柳、玉贊、鳶尾、孔雀草、薰衣草、彩葉草、百日草、金娃娃萱草、驅蚊香草、太陽花、牽牛花、長春花、雞冠花、四季海棠、三色堇、報春、羽衣甘藍等。

盆栽花卉土傳病害是一類毀滅性病害,主要危害花卉的根部和莖基部,花卉生長前期一旦發(fā)生此類病害,幼苗的根或者莖基部就會腐爛,幼苗很快就會死亡,嚴重影響花卉的生長和發(fā)育;花卉生長后期發(fā)生此類病害,能導致植株大量死亡,嚴重影響經濟效益。土傳病害發(fā)生后,很難防治,病菌藏在土壤中越冬,來年繼續(xù)侵害植物,如此循環(huán),病害越來越嚴重。盆栽花卉土傳病害是世界范圍內為害花卉最嚴重的一類病害,被侵染的花卉有成百上千種。因此,解決好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防治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對其安全防控已成為花農關注的大事。

2 盆栽花卉土傳病害概述

盆栽花卉土傳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一些病原體(如真菌、細菌等),在條件適宜時,侵染花卉的根部或莖基部而引起的一類病害。其種類包括:①真菌病害:根腐病、枯萎病、黃萎病、疫病、立枯病等;②細菌病害:青枯病、軟腐病等。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病原體寄主為成百上千種花卉以及其他植物。盆栽花卉土傳病原菌的生存,一般情況下,盆栽花卉土傳病原菌能產生大量的菌體,只要條件對病菌生長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能大量繁殖,侵染植株。如果寄主養(yǎng)分被消耗完,或者土壤溫度、濕度等對病菌不利時,病菌又可以進入休眠期,等到條件適宜時,又再度繁殖。

2 造成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發(fā)生嚴重及流行的關鍵因素

2.1 不重視檢疫

在引種時,忽視檢疫,引入的種苗上帶有土傳病原菌。

2.2 不換土

連年栽種同一種花卉,使土傳病原菌得以連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積累,導致土傳病害越來越重。

2.3 肥水管理不當

(1)盆栽花卉長期單一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可以刺激花卉土傳病原菌中的鐮刀菌、輪枝菌、絲核菌等生長,從而促進了土傳病害的發(fā)生。

(2)施用土雜肥料以及油渣、豆餅等有機肥料,沒有經過高溫處理(發(fā)酵),未充分腐熟,將病原菌帶入花盆的土壤中。

(3)肥水管理不當造成根系受傷,也會加重土傳病害的病情。筆者在一個花卉大棚中,發(fā)現有些花盆中有許多死棵,拔出已萎焉的植株發(fā)現,只有近地面的根部有少許毛細根,其他的毛細根和主根都已腐爛。經了解,該花卉管理人為促進花卉的快速生長,加大了澆水量和施肥量。因澆水太勤,使得植株根系長時間處于缺氧狀態(tài),引發(fā)了漚根;因大量施肥而造成根部產生大量傷口,為病菌的入侵創(chuàng)造了條件,導致根部病害發(fā)生嚴重。

2.4 盆栽花卉土壤酸化

隨著盆栽花卉栽培年限的延長,土壤酸化程度加劇,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發(fā)生及為害加重。山東省某些區(qū)域,pH值6.0的土壤達50%以上;pH值5.5的土壤占30%;有些土壤pH值4.5。

2.5 土壤不消毒

現在很多花農在盆栽花卉移栽定植的時候都會配制藥液蘸根,對苗子根系進行殺菌消毒處理,并剔除弱苗,他們認為這樣就能將根腐病、疫病等防住,但是定植以后卻發(fā)現,仍然會出現大量的爛根死棵的情況。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忽略了對土壤的消毒處理。之所以稱之為土傳病害,是因為土壤就是這些有害菌繁殖傳播的大本營,僅對苗子進行處理而不重視土壤的消毒,這無疑是治標不治本。

2.6 藥劑使用不當

盆栽花卉的土壤中,含有多種有害菌,不同的致病菌導致不同的病害,需要正確診斷花卉土傳病害的種類,選用相應的藥劑和施藥方法,才能有效治療,否則,一旦診斷失誤,使用藥劑不當,不但治不了病,還會因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時期而使病害更加嚴重。

2.7 病原菌對藥劑的抗性增強

長期連續(xù)施用同一種藥劑,會增強病原菌對該藥的抗性。

3 防治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誤區(qū)

防治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最大誤區(qū)有兩個:①不搞預防,病害發(fā)生了才防治。②不搞綜合防治,只用化學藥劑防治,忽視了檢疫、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尤其是忽視了有益菌的應用。這違反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物保護工作方針。

4 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集成防控技術

長期的生產實踐證明,任何一種防治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必須采用集成防控(即綜合防治)的方法。集成防控體系是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的體系,其基本要點是:從花卉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總體觀點出發(fā),根據有害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發(fā)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協(xié)調應用必要的措施,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經濟損失允許水平之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集成防控的四個主要觀點:①“經濟”觀點,講究實際收入;②“協(xié)調”觀點,講究相輔相成;③“安全”觀點,講對人畜、作物、有益生物、環(huán)境的安全,講究長遠的生態(tài)效益;④“全局”觀點,講究取得最佳綜合效果。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防控,涉及花卉大棚與花圃的土壤消毒、苗床消毒、種苗消毒、移栽消毒、生長期病害的預防和治療等。其集成防控技術主要包括“檢疫、農業(yè)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四個方面。

4.1 檢疫

這是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物保護工作方針、保障盆栽花卉業(yè)生產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措施,對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盆栽花卉的任何一種土傳病害的發(fā)生都有其地域性,在原產地,由于長期相互適應的結果,以及病原體受到某些天敵因子的控制而處于一種動態(tài)平衡中。這些病原體隨著種子、苗木、病土等的調運而擴散蔓延,傳入新的地區(qū)后,因無原產地的天敵因子控制,如果環(huán)境條件適宜,就會大量發(fā)生危害,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原產地更為嚴重。國家設立的檢疫機構,會對國外輸入的和國內輸出的以及國內各地區(qū)之間調運的花卉種子、苗木等進行檢疫,禁止或限制危險性病原體的傳入和輸出;或者在其傳入以后,限制其傳播,消滅其危害。

4.2 農業(yè)防治

(1)選用抗病或耐病的盆栽花卉品種??纱蟠蟮販p輕花卉土傳病害的危害,這是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方法。

(2)建立無病的盆栽花卉種苗基地,培育壯苗。盆栽花卉的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能傳播多種病原體,因此,建立無病盆栽花卉種苗基地,是防控花卉種苗傳播土傳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建苗床要分三步:①選用無菌基質配制好營養(yǎng)土。②建苗床要實行“膜上土下滲灌”的方式,即先在苗床底部鋪好薄膜,然后鋪設沙礫或小石子,上面再鋪好營養(yǎng)土。③調控好苗床的光照、溫度、濕度等,促成壯苗。此項措施,也可以和化學防治措施中的種子消毒和苗床消毒同時進行。

(3)采用抗性砧木嫁接技術。選擇砧木合適與否,是決定嫁接成活率與防治效果的基礎和前提。良好的砧木應具備三個條件:①與接穗有良好的親和力和共生能力;②具有較強的抗(耐)病性,最好是對花卉枯萎病、黃萎病、根腐病、疫病、青枯病等土傳病害達到高抗或免疫程度。③具有較強的抗逆性(耐寒、耐熱、耐濕等)。

(4)科學施肥??茖W施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盆栽花卉的營養(yǎng)條件,提高花卉的抗性和愈傷能力。若施肥不當,會加重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危害,如偏施氮肥,會使花卉徒長,降低抗性,所以要避免偏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花卉抗病性。增施有機肥。有機肥有機質含量大、營養(yǎng)元素豐富,是當前改良沃土、經濟有效的主措施之一。土雜肥料以及油渣、豆餅等有機肥料,必須經過高溫處理(發(fā)酵),充分腐熟,嚴防肥料將病原菌帶入土壤。

(5)科學澆水。要根據盆栽花卉的需水特點科學澆水,嚴防澆水過量造成漚根。土壤濕度大時,有利于病原菌繁殖和侵染。

(6)酸化、堿化、鹽化土壤改良。調控盆栽花卉土壤pH值是預防和控制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施用土壤調理劑,調酸堿、降鹽分,以利于盆栽花卉生L,抑制病原菌繁殖。

4.3 化學防治

4.3.1 根據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種類,選用相應的安全藥劑

(1)常用的殺真菌化學藥劑:50%多菌靈WP、50%苯菌靈(苯來特)WP、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WP(日本曹達株式會社)、99%f霉靈SP;20%氟嗎啉WG、25%阿米西達(嘧菌酯)SC(英國先正達公司)、25%甲霜靈WP、64%殺毒礬(8%f霜靈+56%代森錳鋅)WP(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72%克露(8%霜脲氰+64%代森錳鋅)WP(美國杜邦公司)、72.2%普力克(霜霉威鹽酸鹽)AS(德國拜耳公司)、80%烯酰嗎啉WG、90%乙膦鋁SP;75%達科寧(百菌清)WP(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80%大生M-45(代森錳鋅)WP(美國陶氏益農公司);10%世高(苯醚甲環(huán)唑)WG(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20%三唑酮EC、43%戊唑醇SC等。

(2)常用的殺細菌化學藥劑:20%葉枯唑(葉青雙、噻枯唑)WP、50%氯溴異氰尿酸SP等。

(3)常用的有機和無機銅制劑:一般既殺真菌又殺細菌。如12%松脂酸銅EC、30%DT(琥膠肥酸銅)WP;25%絡氨酮水劑、27.12%銅高尚(三元硫酸銅,堿式硫酸銅)SC(澳大利亞紐發(fā)姆有限公司)、46.1%可殺得叁千(氫氧化銅)WP(美國杜邦公司)、77%多寧(硫酸銅鈣)WP(西班牙艾克威公司)、86.2%銅大師(氧化亞銅)WP.WG(挪威勞道克斯公司)等。

(4)常用的化學熏蒸劑:98%棉隆微粒劑、42%威百畝水劑(AS)、99.5%氯化苦液劑(995g/l)、96%1,3-二氯丙烯液劑、氰氨化鈣(石灰氮)等。嚴禁施用溴甲烷、“黑藥”(二溴氯丙烷,簡稱DBCP)。

4.3.2 滅殺大棚土壤中的土傳病原菌

用“98%棉隆微粒劑”對花卉大棚進行土壤熏蒸處理,殺滅大棚土壤中的土傳病原菌。98%棉隆微粒劑是一種高效、低毒、無殘留、環(huán)保、廣譜的滅生性土壤熏蒸劑,是由聯合國環(huán)境組織、中國國家環(huán)保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等部門推薦用于替代溴甲烷的首選產品,可用于花卉溫室、大棚的土壤消毒處理。其消毒原理是:棉隆施于嘲濕的土壤時,會產生異硫氫酸甲酯氣體,該氣體迅速在土壤顆粒間擴散,有效地殺滅土壤中各種土傳病原真菌、細菌等,從而達到土壤消毒的效果。施用該藥的缺點是,它在殺死病原菌的同時,也殺死了土壤中的各種有益菌。消毒操作步驟如下。

(1)整地:先將底肥(土雜肥、有機肥、復合肥等)撒于土壤表面,然后用鐵锨或旋耕機等翻地松土,使土壤顆粒細小均勻。

(2)澆水濕潤土壤:土壤要濕潤30 cm深,相對濕度達到40%~60%(大約是手捏土成團,掉地能散開這個標準),保濕4 d。

(3)施藥:將藥劑均勻撒于土壤表面;制劑用量:30~45 g/m2,20~30 kg/畝。

(4)混土:施藥后,馬上用鐵锨或旋耕機將藥劑與土壤混勻,深度為0~30 cm,注意用藥一定要到位(特別是溝、邊、角)。

(5)混土后再次澆水,濕潤土壤。

(6)蓋膜密封消毒:澆水后立即用不透氣的薄膜覆蓋于用藥劑處理的土壤之上,用開溝壓邊法密封四邊,以保持土壤濕潤和避免棉隆產生的氣體泄露,特別注意薄膜的厚度不得低于4絲。施藥的最佳土壤溫度是12~20 ℃,10 ℃以下不建議使用。密閉消毒時間與土溫有關,土溫越高,時間越短,20 ℃時,12 d。

(7)揭膜通氣5~15 d,具體時間與土溫有關,土溫越高,時間越短,20 ℃時,7 d。通風期間,要翻地2次,讓棉隆產生的異硫氰酸甲酯氣體散盡。

(8)發(fā)芽試驗:在種植花卉前,必須先做發(fā)芽試驗。具體方法是:在施藥處理后的土壤內,按對角線五點隨機提取土樣,深度0~30 cm,混勻后,裝入三個透明的玻璃罐頭瓶中,每個瓶中裝入半瓶土,然后,用清水蘸濕棉球,每個棉球沾上3粒大白菜種子,用木條和線吊掛在瓶中,使棉球上的種子靠近土壤,每個瓶中有3個棉球9粒種子,密封瓶口,放在室內或室外溫暖有陽光的地方48 h,同時用未施藥的土壤及相同的種子按上述操作裝瓶作對照。如果種子正常發(fā)芽,說明土壤安全;如果有抑制發(fā)芽的情況,要繼續(xù)松土通氣,不通過發(fā)芽安全測試,不可栽種花卉。

(9)為土壤補充各種有益菌。

(10)播種或移栽定植。土壤溫度指10~15 cm土層溫度。需要注意的是棉隆對皮膚和眼睛有刺激作用,施藥和揭膜通風時,必須戴塑料手套和口罩等防護用具。

4.3.3 浸種消毒

有為數不少的病害,是由種子攜帶傳播的,育苗前須用“99%惡霉靈SP40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鹽酸鹽)AS1000倍液+500萬單位鏈霉素SP4000倍液”配制成的復合藥液,浸種10~30 min,可殺滅腐霉菌、鐮刀菌、疫霉菌、青枯菌等病原菌,預防花卉根腐病、枯萎病、黃萎病、疫病、立枯病等土傳真菌病害和青枯病、軟腐病等土傳細菌病害。

4.3.4 苗床消毒

用99%惡霉靈SP3000倍液(或50%多菌靈WP8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鹽酸鹽)AS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WP800倍液)+500萬單位鏈霉素SP3000倍液配制成的復合藥液,均勻地噴灑在營養(yǎng)土上,殺滅土傳病原菌。

4.3.5 上盆(移栽)時,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

因為花農連年種植花卉,當地用來裝盆的土壤中積累了大量的病原菌。在上盆(移栽)時,要施用殺菌劑進行土壤消毒處理,殺滅土壤中的病原菌,預防花卉土傳病害的發(fā)生。

方法1:先將藥劑和土壤按一定比例混勻,用此藥土將花卉植株定植上盆,澆定根水。方法2:花卉植株移栽入盆后,將殺菌劑按一定比例用水稀釋,用此藥水作定根水。

4.3.6 盆栽花卉生長期,土傳病害的預防和治療

(1)預防病害:在盆栽花卉生長期,需定期(一般是1次/月)用殺菌劑按一定比例用水稀釋后灌根,預防盆栽花卉土傳病害。

(2)治療病害:一般5~7 d施藥一次,一個療程施藥3~4次。

(3)預防和治療常用的殺菌劑有:99%惡霉靈SP3000倍液,50%多菌靈WP600-800倍液;72.2%普力克AS600-800倍液,3%多抗霉素WP600-800倍液;500萬單位鏈霉素SP3000倍液,20%噻枯唑WP600-800倍液等。灌根時,要根據實際情況用藥,可以單用一種藥劑,也可以幾種藥劑混用,最好,再配上適量的甲殼素、氨基寡糖素等。在用殺菌劑灌根15 d后,用“樂德沃”牌復合微生物菌劑原液500~1000倍液灌根。

4.4 生物防治

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用植物源農藥防治;用生防菌(即天敵微生物)及其他有益菌防治,即以菌治病;用微生物源抗生素農藥(即微生物的代謝產物)防治。

4.4.1 植物源農藥

如0.5%“永衛(wèi)168”水劑,其特點是:①是純植物源農藥。他由多種植物的提取物組成,其主要成分是苦參總堿等,不含任何化學成份。②是堿性農藥,pH值為8.2。③低毒、無味。④作用多樣,能防能治;不但具有⒕活性,而且還有調節(jié)植物生長的功能。⑤對植物安全。正常使用,不傷苗、不傷根,對植物不會產生藥害。⑥對人畜、魚類安全。⑦對土壤環(huán)境安全。無殘留,它在土壤中降解的最終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無污染,綠色環(huán)保。⑧不易產生抗性,可連續(xù)施藥。⑨操作簡單:稀釋2500~3000倍,灌根。⑩高效,藥效持久。試驗結果表明:預防效果≥95%,可達到100%;持效期≥70~120 d。

4.4.2 利用生防菌及其他有益菌防治

防治盆栽花卉土傳病害,需在土壤中補充各種生防菌(天敵微生物)及其他各種土壤有益菌,重塑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這些微生物對病原菌的捕食、毒殺、寄生、拮抗、抑制、驅避、占位等作用機制,抑制土傳病原菌的為害。①真菌類生防菌:如淡紫擬青霉、厚垣輪枝孢菌、木霉菌。②細菌類生防菌:主要指根際細菌,如枯草芽孢桿菌、堅強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側芽孢桿菌、側孢短芽孢桿菌、膠凍樣芽孢桿菌、蠟樣芽孢桿菌、球芽孢桿菌、巨大芽孢桿菌、多粘類芽孢桿菌、納豆芽孢桿菌。③放線菌,如激抗菌968、細黃鏈霉菌。④其它有益菌如:酵素菌,海洋紅酵母等。生物菌劑的使用方法:穴施或溝施,重點保護根際環(huán)境。青島樂德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樂德沃”牌復合微生物菌劑原液(主要是枯草芽孢桿菌、海洋紅酵母等),有效活菌數≥50億/mL,500~1000倍液灌根,每年施用4次以上,每次間隔15 d。

4.4.3 微生物源抗生素農藥

農用抗生素是微生物發(fā)酵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這些抗生素在預防和治療盆栽花卉土傳病害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抗生素主要由放線菌產生,而其中大約90%又由放線菌中的鏈霉菌產生。鏈霉菌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其中50%以上的都能產生抗生素。

殺細菌的抗生素主要有鏈霉素、土霉素、青霉素等。殺真菌的抗生素主要有井岡霉素、多抗霉素、武夷菌素、春雷霉素、寧南霉素、中生霉素、農抗120等,其中,有些抗生素既殺真菌又殺細菌。

5 結語

(1)盆栽花卉土傳病害的預防和治療,要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防為主;治療要抓住一個“早”字,把病害控制在發(fā)病初期。

(2)用常規(guī)殺菌劑,如:50%多菌靈WP、99%f霉靈SP;25%阿米西達SC、72.2%霜霉威鹽酸鹽AS;20%噻枯唑WP、500萬單位農用鏈霉素;3%多抗霉素WP、4%農抗120AS等灌根,完全可以預防和治療盆栽花卉的土傳病害。要注意用藥時間、用藥方式、用藥量,要交替用藥。

(3)要充分發(fā)揮生防菌及其它有益菌在預防和治療盆栽花卉土傳病害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桂平,張紅燕.設施植物病蟲害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14,12(1).

[2]程亞樵.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3.

[3]王炳太.濰坊市建立現代植物保護體系的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15(7).

[4]張紅燕,石明杰.園藝作物病蟲害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14.

第2篇: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設施栽培連作障礙產生因素

    連作障礙產生的原因極其復雜,是土壤、植物與微生物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多年的研究報道,可歸納為幾方面的原因:土壤傳染性病蟲害蔓延,土壤理化性質變化以及植物的自毒作用[5-6]。土壤病原菌富積,傳染性病蟲害蔓延設施栽培土壤中土壤病原菌富積是引起連作障礙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表明,設施栽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與有害微生物之間本來保持著一定的生態(tài)平衡關系,但由于多年連作,同一作物吸收單一養(yǎng)分,使某些物質不斷累積,加之設施土壤的溫濕度等環(huán)境條件適宜病原菌生長繁殖,作物根系分泌物和病殘體又提供了病原菌賴以生存的條件,使土壤中的植物病原菌得到富積,而過多使用化肥及殺菌劑可能會殺死土壤中有益拮抗菌,打破土壤微生物的平衡,以致從土壤到作物表現出一系列的連作障礙[7-8]。土壤理化性質變化土壤鹽類積聚設施栽培土壤鹽類積聚現象在我國普遍發(fā)生,是設施土壤障礙的重要因素之一,以連棟大棚和溫室最為明顯。該現象是由于化肥施用量大,且長年覆蓋,改變了自然狀態(tài)下的水分平衡,降低了土壤的淋洗作用,加之環(huán)境長期保持高溫,顯著增強了土壤水分蒸發(fā)量,土壤鹽分通過毛細作用隨水分的蒸發(fā)上升,在地表形成薄層鹽分結晶。設施土壤鹽類積累后,加大了土壤溶液中鹽類濃度,使土壤滲透勢加大,導致根系水分外流,影響蔬菜對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造成蔬菜營養(yǎng)失調,而且隨著土壤鹽類濃度的增加,元素之間的拮抗作用顯著增強,某些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受阻,出現植株矮小、發(fā)育不良、葉片卷曲枯死等典型的缺素癥狀,最終導致作物產量及品質下降[9-10]。土壤酸化導致設施栽培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長期過量施用化肥和使用未經過安全處理的有機肥料。多年的研究發(fā)現,隨著種植年限及復種指數的增加,設施栽培土壤pH值逐年降低,有些土壤pH值甚至已降至6以下,致使土壤某些養(yǎng)分的有效性降低,導致Ca,Mg,B,Mo等植物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缺乏,進而促使作物臍腐病、畸形果、莖裂、華而不實等生理病害多發(fā),尤其是茄科蔬菜的青枯病和疫病等土傳病害越來越嚴重[11-12]。土壤物理性狀的惡化土壤物理性狀是重要的肥力因素,主要包括孔隙度、結構性、水分含量及通透性等,嚴重影響著農作物根系的生長和養(yǎng)分的吸收。研究表明,設施栽培土壤連續(xù)栽培5a以后,土壤板結嚴重、容重增大、非活性孔隙比例相對降低,耕層變淺,通氣性、透水性變差,物理性狀惡化[13],需氧微生物的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致使根際缺氧誘發(fā)多種根部病害,同時對有毒有害物質的緩沖能力降低,導致作物抗逆能力降低和殘留超標。植物的自毒作用自毒作用是植物種內相互影響的一種方式,也是長期連作障礙產生的主要因素[14]。連作條件下,植物殘體、病原物及作物根系等向周圍環(huán)境中分泌酚酸類、萜類、生物堿、酶等化學物質,影響植株生長發(fā)育,導致自毒作用發(fā)生。茄科、葫蘆科、豆科、菊科等是極易產生自毒作用的植物,這些植物從根系中分泌出許多酚酸類化合物,通過損傷細胞膜、破壞酶活性、使蛋白質失活等影響作物生長發(fā)育。而西瓜、絲瓜、南瓜、瓠瓜和黑籽南瓜等的根系分泌物會促進瓜類的生長,不易產生自毒作用[15]。

    設施栽培連作障礙的綜合防治措施

    連作障礙防治是現今設施蔬菜栽培產業(yè)面臨的一大難題。目前主要從種植制度和種植方式的優(yōu)化以及利用抗病品種和嫁接技術、土壤消毒和土壤管理、生物防治、優(yōu)化施肥等方面來解決此問題。優(yōu)化種植制度不同蔬菜間或蔬菜與糧食作物之間進行合理的輪作或間作是國內外通用的預防土傳病害的措施之一,也是有效防治連作障礙最為簡單、省工、高效的措施。合理輪作或間作可以使病原菌失去寄主或改變其正常生長繁殖環(huán)境,從而消滅或減少土壤中致病菌,減輕病害;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有利于土壤通氣和有機質分解,促進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調節(jié)土壤肥力;減少雜草的滋生,破壞雜草與蔬菜的伴生關系[15-16]。設施蔬菜栽培一般采用深根性蔬菜(茄果類、瓜類、豆類等)與淺根性速生蔬菜(白菜、綠葉菜類、蔥蒜類等)輪作倒茬,或行間套種,其中,淺根性蔬菜有吸鹽洗鹽的作用,蔥蒜類對預防根部病害和根結線蟲的危害非常有效。應用抗病品種和嫁接技術隨著現代育種技術的發(fā)展,專家培育出如抗枯萎病的番茄、抗黑腐病的甘藍等大量抗土傳病害的蔬菜新品種。選用這些蔬菜新品種,可以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有效控制土傳病害的發(fā)生,增加蔬菜經濟效益。目前,黃瓜、西瓜、茄子等采用的嫁接技術充分證明[17],利用豐產高抗性的砧木進行嫁接栽培是防治土傳病害及設施蔬菜栽培連作障礙、提高經濟產量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進行土壤消毒采用土壤消毒,可高效快速抑制土壤有害微生物、害蟲、殘茬及根系分泌物的毒害作用,能夠很好地解決作物重茬問題,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設施栽培中,土壤消毒方法主要包括藥劑消毒、太陽能消毒、蒸汽消毒等。藥劑消毒是利用各種化學藥劑或生物藥劑通過噴淋、澆灌、拌土、熏蒸等手段對土壤進行消毒。目前,生產上使用最多的藥劑有氯化苦、綠寶清(苦參堿)、多菌靈、土菌消、菌線威、綠亨1號和2號等殺蟲殺菌劑。通過蒸汽、熱水或太陽能提高土壤溫度,從而起到消毒滅菌作用的物理方法被國外經常采用,是生產無公害蔬菜的重要措施,如日本的太陽能高溫消毒。該方法對蔬菜無副作用,非常適合我國現階段的蔬菜生產,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其殺菌原理有2種:一是直接熱力(熱水或蒸汽)消毒殺菌。如50℃處理10min即可殺死十字花科作物的軟腐病菌。二是間接作用(高溫悶棚)。在一年中的高溫時期,前茬作物收獲后,清除殘枝枯葉,施入有機肥和灌水,在覆膜封閉條件下,土壤濕度增加、棚室內的溫度達到60~70℃以上,悶棚時間一般掌握在15~20d,致使土壤微生物通過呼吸作用逐漸消耗土壤中的氧氣,使土壤呈缺氧還原狀態(tài),多數植物病原菌在高溫和缺氧條件下死亡。研究結果表明,高溫悶棚使連作大棚設施內10cm左右的土壤形成55℃持續(xù)高溫,大部分病原菌被殺死,對土傳病害灰霉病病原菌有很好的滅菌效果[18]。合理的土壤管理土壤管理的目的是使土壤生態(tài)始終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fā)育。設施栽培中為了減輕連作障礙,常采用的措施為:集中燒毀或深埋中心病株、作物病殘體及周圍雜草,防止病害蔓延;加強耕作管理,增加中耕松土次數,提高地溫,加速病殘體的分解腐爛,使部分病原菌和害蟲失去活力,切斷土壤表層毛細管,提高下層土壤通透性,控制土壤鹽分上升;改變作物栽培時間,避開作物發(fā)病期進行種植,例如易感染枯萎病的蔬菜,應避開高溫期種植或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在高溫季節(jié)大水漫灌,使土壤溫度提高,不僅可洗鹽,還可殺死或減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和害蟲。采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狹義上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對土壤定病原菌產生毒素,或通過與病原菌競爭營養(yǎng)物質和生存空間等途徑來減少病原菌的數量,從而減輕根系感染、減少病害發(fā)生的一種方法。由于現代生物技術的發(fā)展,生物防治已逐步成為防治作物病蟲害、減輕連作障礙的一種重要手段。利用拮抗微生物拮抗作用是衡量生物防治效果的指標之一。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作物病蟲害,就是將培養(yǎng)好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有益微生物以特定方式施入土壤中,或是通過向土壤中加入營養(yǎng)物質,提高土壤原有拮抗菌的數量及活性,從而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活動,降低病原菌的數量,減輕病害發(fā)生的幾率。張麗萍等[19]通過土壤微生物制劑防治草莓連作病害,結果表明,對于由尖孢鐮刀菌和立枯絲核菌引起的草莓連作病害,木霉T42與枯草芽孢桿菌Bs-6的拮抗作用很明顯,能顯著促進連作草莓的生長發(fā)育,連作草莓的死苗率由52.9%降至8.2%,產量增加111%,果實品質顯著提高。接種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廣泛應用于農業(yè)生產中,如制作微生物有機肥、種衣劑防治作物病蟲害等。在設施蔬菜栽培中,常通過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機肥來分解連作土壤中的化肥、農藥殘留;另外,還可以向土壤中接種一些有益菌群,在根系形成生物屏障,減少根際病原菌的侵染,或接種致病菌弱毒菌株,促使作物產生免疫機能,增強抗逆性,提高其產量及品質。郝永娟等[20]在生物土壤添加劑減輕黃瓜連作障礙的研究中提出,使用生物土壤添加劑,可明顯增加具有拮抗作用的木霉、青霉等的數量,有效控制土傳病害,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改善土壤連作障礙。利用他感作用原理德國學者H.Molisch于1937年提出植物的他感作用,認為許多植物可通過向周圍環(huán)境釋放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化學物質,來促進或抑制同種或異種植物生長。他感作用涉及微生物、植物、動物等所有的種群,普遍存在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在農業(yè)生產中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利用化學他感作用原理使植物之間、植物與微生物之間合理組合,不僅可有效地降低作物之間、微生物之間的負效應,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并且在控制病蟲害方面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的化學物質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如黃瓜根系分泌物中的絲氨酸、精氨酸可以有效抑制黃瓜枯萎病病菌的生長繁殖[21]。進行優(yōu)化施肥優(yōu)化施肥是防治連作障礙的一項重要措施。針對目前設施蔬菜栽培中化肥過量施用、肥料種類不平衡等問題,在施肥原則上,應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再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施用有機肥(進行無害化處理,即完全腐熟)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抑制土壤鹽分積累及病原菌繁殖,減輕連作障礙和土傳病蟲害的發(fā)生;必須根據肥料的性質、設施土壤養(yǎng)分狀況、作物的營養(yǎng)特性及需肥規(guī)律,因地制宜地選擇施用化肥,同時應確定合理的施用時間、施用量、施用方法;選擇施用具有固氮、解磷、解鉀作用的微生物肥料,分解土壤中被固定的磷、鉀元素,使化學肥料得到充分利用,在施用微生物肥料時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施用。

第3篇: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關鍵詞】蔬菜病蟲;識別;防治

1.真菌病害識別和防治

蔬菜上真菌類病害有1000種左右,常見病害200種左右。蔬菜病原真菌侵染力強,不但可通過傷口和自然孔口(如氣孔、水孔、皮孔等)侵入寄生,而且也可通過表皮直接侵入寄生為害。因此,在蔬菜各個部位(根、莖、花、葉、果實)都可發(fā)生病害癥狀。

1.1識別

識別蔬菜真菌性病害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著手:

(1)在病害發(fā)生部位,出現病斑,天氣濕度大(如早晨)時,病斑上有病征(如粉、霉層、黑色顆粒等)出現。如黃瓜霜霉病,發(fā)病部位主要在葉片上,形成多角形病斑。潮濕時,在病斑處長出紫黑色霉(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征。

(2)病株枯萎、黃萎??菸〉牟≈瓯憩F為全株凋萎,根系腐爛,病株基部莖上有粉紅色霉層,剖開莖基部,維管束呈褐色。如瓜類作物的枯萎病、黃萎病的病株,病葉由黃變褐,并自下而上逐漸凋萎、脫落,剖開病株的根和主莖,維管束變褐,如茄子萎病。

1.2防治

(1)種子處理。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常用的方法有溫湯浸種(用55-60℃的溫水浸種20-30分鐘)、日光曝曬、藥劑浸種(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0分鐘),浸種完畢后,用清水沖凈,然后播種。

(2)棚內土壤處理。棚內土壤中土傳病害如立枯、枯萎病菌等菌量大。在播種前,結合整地,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能有效防止病害的發(fā)生。常用消毒方法,預防蔬菜苗期病害如立枯病、猝倒病時,在播種前,每平方米用五氯硝基苯5克與代森鋅或福美雙5克加細土15公斤,或五氯硝基苯9克與拌種雙7克加過篩細土45公斤,混勻配成藥土,播種時,先將苗床澆足底水,然后將1/3藥土填低,2/3藥土覆種,出苗前,土壤半干半濕,預防蔬菜枯萎病、黃萎病時,播種前15天左右,在棚內菜地里,每隔25-30厘米,打一個20厘米深的小孔,向每個小孔內注入:毫升氯化苦溶液,立即蓋上踏實并澆水一勺糞,然后覆上薄膜,密閉15天后,再揭膜翻土,讓藥液揮發(fā)后再播種,可預防蔬菜枯萎病和黃萎病。

(3)大棚消毒處理。在高溫悶棚時,向棚內噴灑100倍福爾馬林或300倍菌毒清液,每畝噴灑10-30公斤,可有效殺滅棚內及棚內空氣中。

(4)加強棚內溫、濕度管理。采取各種措施,合理控制棚內溫、濕度,既有利于作物健壯生長,又能有效防止病害發(fā)生和蔓延。以早春大棚黃瓜栽培時,溫、濕度管理為例,在日平均最低氣溫穩(wěn)定在10-13℃,棚內溫、濕度管分以下幾個階段進行:日出后,通過大棚溫室效應,使棚內濕度盡快升至28-30℃,上午10點左右,當棚內溫度超過30℃時,通風散濕,使棚內空氣濕度保持在60%-70%;下午,棚溫保持在20-25℃,棚內濕度保持在60%,15點以后,閉棚保溫;日落后與上半夜,因棚內濕度隨溫度降低而增加,所以棚內降溫應緩慢,以避免棚內濕度過大,棚溫應保持在15-20℃,濕度控制在80%左右,下半夜,棚溫保持在10-15℃,濕度保持在80%-85%,采取這種變溫、變濕管理,既有利于黃瓜健壯生長,又抑制了病害的發(fā)生。為控制大棚內的濕度,常采用高垅地膜栽培,合理密植,大棚滴灌等措施,做到雨后及時排水,防積水。

2.細菌病害的識別和防治

蔬菜上細菌病害100種左右,常見20種左右,病原細菌侵染力相對真菌來說較弱,常通過自然孔口和傷口侵入寄主為害。通過加強栽培管理,能十分有效防治細菌病害的發(fā)生。

2.1識別

(1)危害植株葉片時,常沿葉脈或從葉緣開始,病斑多角形,對著陽光,有透明感或病斑呈斑點狀,病斑處可見菌膠。如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和圓斑病。

(2)產生腐爛癥狀。植株根、莖腐爛,用手指輕按發(fā)病部位,有菌膿出現,如大白菜軟腐病、魔芋軟腐病。

(3)潰瘍狀。病部潰瘍,病斑中央呈火山口狀開裂,如蕃茄潰瘍病。

(4)青枯病狀。感病植株死亡后,葉片色澤稍淡,但仍保持綠色,植株根、莖的維管束變褐腐爛;剖莖后,用手指輕按,有乳白色粘液(菌膿)溢出,如辣椒青枯病。

2.2防治

(1)種子處理。播種前,常用農用鏈霉素300ppm或50%代森銨水劑800倍液或氯霉素500倍液進行浸種,以殺滅種子所帶病菌。

(2)土壤消毒處理。播種前,清除內棚內病株殘體,然后結合整地,每畝撒勻50公斤生石灰,50公斤草木灰、1公斤硫磺粉,曬上2天后,再播種,或整地時,用50%敵克松原粉1000倍液,噴灑土壤,進行土壤消毒處理。

(3)搞好棚內管理棚內管理主要是濕度管理,合理密植,采用半高垅地膜栽培;應用無滴膜作棚膜;灌溉時,采用滴灌,避免漫灌;早晨露水大和棚內田間溫度大時,不進行田間農事作等措施,都能有效防止細菌病害的發(fā)生。

3.病毒識別和防治

蔬菜上,病毒病50種左右,常見10種左右,病毒侵染力很弱,只能通過微傷口侵入寄主,常借介體(如蚜蟲、葉蟬等)傳播病害,通過及時防治介體昆蟲和加強栽培管量,是防冶病毒病的最有效途徑。

3.1識別

植株病毒病在葉上發(fā)生時,常發(fā)生于頂部嫩葉,癥狀表現為葉片花葉,黃化,卷葉、厥葉;植株表現為皺縮矮小或病莖和果實有黑色條斑,嚴重時開裂。如蕃匣條斑病毒病。此外,在高濕條件下,植物病毒會發(fā)生隱癥現象。

3.2防治

(1)種子消毒處理。用10%磷酸鈉溶液浸種20-30分鐘,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可殺滅種子表面所帶的病毒。

(2)適時播種,培育壯苗,適當早栽,促使植株提前進入成株期抗病階段,加強田間栽培管理,促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作物收獲后,清除病株殘體,并將土壤深翻,曝曬,以減少土壤中的病毒。

(3)煙葉含有煙草花葉病毒,在棚內田間農事作時,不宜抽煙,在分苗下植或整枝時,用肥皂水或10%磷酸鈉溶液洗手消毒。

(4)從蔬菜苗期,就應及時防治蚜蟲和白粉飛虱,在害蟲遷盛期及時施藥滅蟲。另外,采用紫色膜,銀盔膜等多功能膜作棚膜,也能有效防止病毒的發(fā)生。

(5)藥劑防治。常用藥劑有20%病毒A500倍液,5%菌毒清300倍液,5%植病靈1000倍液或在蔬菜定植前和緩苗后噴NS-83增抗劑各一次。

4.線蟲病害識別及防治

4.1癥狀識別

植株遭受線蟲侵害后,長勢衰弱,植件矮小,葉片發(fā)黃,觀察根部,須根多,形成許多瘤狀蟲癭,手捏瘤塊,組織膨松。

4.2防治

(1)土壤處理。蔬菜種植前,深翻土壤30-35厘米,施足有機肥,適當澆水后,平鋪地膜,壓實密封,再密閉大棚。利用夏季高溫和有機肥腐熟散發(fā)的熱量,使地膜土壤15厘米以內溫度高達60℃以上,連續(xù)閉棚處理半個月,能有效殺滅土壤中的病菌和線蟲。

(2)合理輪作:線蟲寄主比較單一,與非寄主作物進行合理輪作,能有效減輕病害的發(fā)生。

(3)精耕細作,加強肥、水管理,促使作物健壯生長,以減輕病害發(fā)生,作物收獲后,清除病株,病根于田外,并對土壤進行深翻、曝曬。

(4)藥劑防治。常用3%呋喃丹顆粒劑,每畝用量4-5公斤或10%克線磷顆粒劑,每畝用量2-4公斤進行防治。

第4篇: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1 炭疽病爛果

1.1 病害癥狀 炭疽病爛果除真菌侵染外,種植密度大、氮肥過量、高溫、高濕、管理粗放等均易加重該病的流行。果實染病后病斑為圓形,褪綠色水浸狀斑點,變成褐色斑點,中間淡灰色,呈近圓形輪紋斑,后期病果感病處呈黑褐色,且干枯。

1.2 防治方法 合理密植,科學配方施肥,輪作倒茬,選用抗病品種,藥劑防治。此病害有潛伏期,發(fā)病后防不勝防,可采取25%防米西達懸浮劑1500倍液預防,有非常好的效果,也可用20%加收米水劑600倍液防治。

2 疫病爛果

2.1 病害癥狀 辣椒疫病是辣椒全生育期均可以感染的病害,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原垣孢子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果實染病大多從果蒂開始,初期呈水浸狀不規(guī)則暗綠色軟果,后期果實呈褐綠色水浸狀圓形大病斑,病菌可周年侵染,借助雨水、灌溉水傳播。發(fā)病適宜溫度25℃~30℃,濕度高于85%時易發(fā)此病。

2.2 防治方法 合理密植,高壟栽培,清潔菜園,切斷越冬病殘體組織,氮、磷、鉀均衡施用。育苗時注意消毒及藥劑處理,藥劑防治用72%霜疫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或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等噴施。

3 軟腐病爛果

3.1 病害癥狀 本病癥屬細菌性病害,借氣流、陰雨天傳播感染,軟腐病爛果多在果柄、萼筒周圍發(fā)生米粒狀水漬暗綠色病斑點,擴展后果內部腐爛,整個果實發(fā)軟,天氣干旱時形成白殼,只剩下果皮,對產量影響極大。

3.2 防治方法 用新植霉素8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2000倍液噴霧防治。

4 黑霉病爛果

4.1 病害癥狀 病原菌屬于弱寄生菌,借農事操作、空氣進行浸染,適宜發(fā)病溫度18℃~25℃,濕度90%以上,低溫或高溫、弱光是誘發(fā)黑霉病的最主要因素,整個果實部位均可發(fā)病,初期病部顏色變淡,果面漸漸收縮,軟腐,長出大量黑色霉層。

4.2 防治方法 合理密植,高壟栽培,嚴禁大水澆灌。注意鈣肥的使用,藥劑防治可用50%多霉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用45%特克多懸浮劑800倍液噴霧防治。

5 日灼病爛果

5.1 病害癥狀 在高溫強光條件下果實直接面向太陽處易受灼傷,果面初期褪綠、失水、果肉變薄,繼而病部凹陷,果肉組織壞死,呈淺灰白色,病部容易感染病菌,生出褐色霉層或腐爛。

5.2 防治方法 結果期注意均衡供水,避免干旱,盡早封壟,增施鉀肥、鈣肥,促果實發(fā)育,可有效地減少該病的發(fā)生。

6 臍腐病爛果

6.1 病害癥狀 臍腐病多發(fā)生在有機肥低、重茬、鹽漬重的土壤,果實臍部受害后呈水浸狀病斑,逐漸轉化成暗褐色下陷,失水后收縮成皮囊狀,田間濕度大時,病斑處雜菌侵生后呈深褐色或深紅色霉狀物,使果實腐爛。

6.2 防治方法 均衡供水,增施有機肥,增強土壤通透力,科學施用氮肥,防止徒長和土壤鹽堿化,開花前后,葉面噴施1%美林鈣和0.1%氯化鈣,如病部被雜菌侵染,可參照黑霉病進行防治。

7 筋腐病爛果

第5篇: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關鍵詞]人參; 連作障礙; 土傳病害; 蟲害; 綜合防治

[Abstract]The continuous monoculture cropping problem severely has hindered the land resource ofPanax ginseng cultivation and threaten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inseng industry. There are comprehensive factors causing the continuous monoculture cropping problem, such as deterioration of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ccumulation of allelochemical, increase of pesticide residue and heavy metal, imbalance of rhizospheric micro-ecosystem, and increase of soil-borne diseases. Among soil-borne disease wa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More than 40 soil-borne dise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ginseng cultivation, especially, the diseases were more serious in the ginseng replanting land. Here main soil-borne diseases and their prevention way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we try to provide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continuous monoculture cropping problem focusing on the disease control and offer reference for overcoming the ginseng continuous monoculture cropping problem.

[Key words]ginseng; continuous monoculture cropping problem; soil-borne disease; insect pests; comprehensive control

doi:10.4268/cjcmm20162102

人Panax ginsengC.A.Meyer為五加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人參屬、人參種,已有6 000多萬年歷史,根、莖、葉及果實均可入藥,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延年益壽等諸多功效[1]?,F代醫(yī)學研究證明,人參及其制品具有抗疲勞、調節(jié)生理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對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衰弱等具有良好的療效[2-5]。近年來,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參制品市場越來越廣,除作為配方藥以外,還被開發(fā)為大量成藥。目前,野山參資源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人參產業(yè)主要依靠人工栽培。

人參是宿根植物,忌地性極強,栽過一茬人參的土壤要30年后才可以再栽參,重茬栽種的人參存苗率顯著降低,多數人參根部病害嚴重,致使人參地上部分死亡,個別地塊甚至全部絕苗[6]。人參連作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被稱為人參連作障礙,連作問題導致人參病害增加,減產減收,已成為制約人參產業(yè)的主要障礙之一[7-8]。連作障礙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病害、蟲害、化感作用和改變共生結構等幾個主要方面[9]。人參的連作障礙問題中,85%左右是由根部病害造成的,其中土傳病害是連作障礙的主要因子[7],此外,中藥材生產中的蟲害種類較多,人參寄生性線蟲和螨類不僅在參根腐爛過程中起到主要危害作用,而且也是病原菌侵染傳播的媒介[10]。通過對老參地進行殺菌處理,利用新型人參復合肥、生防益生菌劑和化學殺菌劑等技術協(xié)調組合處理人參連作土,連作土壤中的各種養(yǎng)分得到補充和平衡,同時增加了土壤中的放線菌,起到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刺激人參生長,起到保苗、防病、促進人參根系生長的作用,這種通過消滅連作土壤中病原微生物,改善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措施有效緩解了人參連作障礙效應[11]。本文綜述了近年來人參栽培中的主要病蟲害、發(fā)病規(guī)律及其防治途徑,試圖通過協(xié)調組合病蟲害防治技術解決長期以來人參不能連作這一難題,同時為促進人參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有效的策略。

1 人參主要病害及防治

在人參栽培生產實踐中,根據發(fā)病成因將人參病害分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12]。所謂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生理缺陷或生長環(huán)境中有不適宜的物理、化學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引起的一類病害,主要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常發(fā)生的非侵染性病害,主要包括凍害、根裂、紅皮病、燒須、莖葉日燒病、花葉病等10余種,其中以凍害較為普遍[12]。劉亞南等[13]的調查報道表明對人參為害較重的病害是侵染性病害(圖1A),人參產區(qū)發(fā)生的侵染性病害有10余種,主要包括黑斑病Alternaria panax Whetz、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ehn、猝倒病Pythium debaryanum、銹腐病Cylindrocapon sp.及菌核病Sclerotinia sp.等五大主要病害,均為微生物侵染造成,侵染性病害在人參病害中約占75%~80%,是人參病理學研究的重點。

1.1 黑斑病 人參黑斑病A. panax也叫斑點病。該病發(fā)生較普遍,是土壤傳播最普遍,危害最嚴重的人參病害之一,一般被害率為20.0%~ 30.0%,嚴重達80.0%以上[14-15]。該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體在土壤中的病殘體及種子表面越冬,為翌年植株發(fā)病的初侵染源頭。人參黑斑病發(fā)病時間多始于6月初至9月末,發(fā)病條件一般為降水次數多,氣溫在18~20 ℃,空氣濕度較大的低海拔地區(qū),該條件有利于黑斑病的發(fā)育和繁殖[16]。人參黑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莖、果實和參根。發(fā)病時,葉片多數呈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型暗褐色病斑,病斑常沿著葉片擴大;果實表面會產生棕褐色斑點,并逐漸干癟;黑斑呈長橢圓形延花梗上下擴展,嚴重時花梗呈黑色干腐狀[15-16]。黑斑病參株多早期落葉、提前枯萎、不能結實及參根減產等癥狀[15]。

目前人參黑斑病主要通過奔路、凱潤、阿迷西達、斑絕、普力克、代森錳鋅、可殺得等化學農藥控制[17],但因用藥頻繁、使用劑量大、濃度高,參地污染嚴重,農殘指標不符合人參的GAP規(guī)范化栽培標準。近幾年,生物學防治黑斑病取得顯著效果,丁香、藿香和苦參3種中藥提取物在質量濃度為1.0 kg?L-1r,對人參黑斑病菌菌絲生長的抑菌率達100%,92.2%,89.2%,抑菌效果均高于常用化學農藥代森錳鋅[14]。另外,Seung Hyun Ji等[18]從人參種植地土壤中分離出對人參黑斑病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菌株CNU114001。孫卓等[19]采用生長速率法對抑菌效果較好的菌株ND-60進行抑菌譜的測定,并進行人參黑斑病的防治驗證,結果表明,菌株ND-60對人參黑斑病的防治效果為80.2%(保護作用)和72.2%(治療作用)。這些結果表明,植物源提取物及生防菌對黑斑病菌表現出顯著的防治效果。

1.2 立枯病 立枯病Rh. solani又叫土掐病,是人參苗期的主要病害,一般發(fā)病率為20.0%~30.0%,病害嚴重時可造成參苗成片死亡[20]。該致病菌主要有2種:立枯絲核菌和鐮刀菌,2種病菌能在土壤中的腐殖質或病株殘體存活2~3年,5月末至6月下旬,為立枯病發(fā)病盛期[21]。人參立枯病多危害一、二年生人參幼苗莖基部,病發(fā)初期產生橢圓形不規(guī)則的暗褐色病斑,隨后病斑擴大呈凹陷長斑并深入莖內,感病的莖部溢縮,最后植株萎蔫枯死[20-21]。

惡霉靈對人參立枯病的防治有良好效果,徐懷友等[22]研究表明用惡霉靈2 000倍藥液在人參出苗前灌溉土壤時,人參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達94.2%。李世榮等[23]采用30% 瑞苗清水劑對人參立枯病進行防治,結果表明在參苗展齊葉后用1 500倍藥液灌根,防治效果最佳,達77.9%。孫卓等[24]從人參栽培土中篩選并驗證內生芽孢桿菌SZ-56對立枯絲核菌的生防效果,結果表明其抑制率達到87.77%,對立枯病的保護和治療作用效果為70.25%,52.9%,SZ-56的防治效果與農藥對照組相當。

1.3 猝倒病 人參猝倒病P. debaryanum由腐霉菌P. debaryanum Hesse或疫霉菌Phytophthora de Bary侵染所致,猝倒病是人參苗期的災害性病害,分布廣,損失較大[21]。人參猝倒病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發(fā)病,溫度低、濕度大、土壤板結的參地發(fā)病嚴重,病原真菌易侵染一、二年生人參幼苗,幼莖感染初期呈水浸狀暗色病斑,幼莖縱向溢縮呈線狀,參葉尚未萎蔫時,幼苗猝倒而死[25]。參苗成片倒伏死亡,是發(fā)病嚴重時的主要表現,其發(fā)病規(guī)律基本與立枯病相似[21]。

人參猝倒病的防治主要是在播種前用乙酸銅、敵克松等進行床面消毒。及時除掉發(fā)病的參苗,并將發(fā)病的苗床進行消毒??捎?5.0%甲霜靈800倍液,72.0%霜霉威800倍液,65.0%代森鋅500倍液進行澆灌,控制病害向周圍蔓延[26]。近年來,植物病原體生物防治的研究愈來愈廣,利用芽孢桿菌、假單孢桿菌等病原拮抗菌對人參苗進行細菌化處理,能有效防治猝倒病,保證根部發(fā)育健壯,促進幼苗生長[27-29]。

1.4 銹腐病 銹腐病Cylindrocaponsp.是影響參類栽培和連作的重要因子,是人參種植業(yè)迫切解決的主要病害之一[30]。人參銹腐病菌是C. destructans引起銹腐病的病害之一,平均發(fā)病率20.0%~30.0%,個別地塊發(fā)病率70%以上,人參銹腐病發(fā)病期是春季到秋季整個生育期,該病原菌生長最適溫度20~25 ℃,最適pH為5.0~7.0,銹腐病菌種類較多,初侵染來源主要是帶菌的土壤和參苗,春季土壤化凍后厚垣孢子發(fā)芽,從參根的傷口處侵入,危害地下各部器官[31-32]。人參銹腐病一直以來是人參生產上的一大難題,嚴重降低人參產量和參根品質[33]。

傅俊范等[33]采用水楊酸、茉莉酸甲酯誘導人參抗銹腐病,結果表明低濃度的水楊酸和茉莉酸甲酯對人參銹腐病菌無直接毒性,但能降低人參銹腐病的發(fā)病率和病害嚴重度,提高人參植株的抗性。Shim等[34]從人參抑病土中分離出110株放線菌,并從中篩選出Streptomyces variabilis,S. virgincae,S. grisedus 3株對人參銹腐病有拮抗作用的放線菌菌株。此外,王慧等[35]研究結果表明木霉菌ECT-01-2對人參銹腐病菌有很好的拮抗作用,對人參銹腐菌的抑制率高達83.7%。

1.5 根腐病 人參根腐病是人參生長期的重要土傳病害,主要由腐皮鐮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鐮刀菌F. oxysporium侵染所致,為半知菌類鐮孢菌屬真菌[36]。病原以菌絲在土壤中或者病根上越冬,成為再侵染源。參齡越大,發(fā)病越重,病原侵染周期長,生長期均有發(fā)生,7―9月是發(fā)病盛期。人參根腐病主要為害幼苗根或莖基部,參株染病初期地上部無明顯癥狀,根部呈黃褐色,中后期葉片發(fā)黃,后期僅存黑褐色中空狀根皮,人參根腐病為害嚴重,是人參不能連作的主要原因之一[13]。

吉林省特產研究所[37]研究表明多菌靈、托布津、敵菌靈對人參根腐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陳金堂等[38]研究表明用氯化苦處理土壤,對根腐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多菌靈和二溴氯丙烷同時使用的防治效果接近氯化苦。從人參栽培土壤中分離的拮抗微生物對根腐菌具有抑制作用,Byung等[39]對峙培養(yǎng)試驗表明,枯草芽孢桿菌B-4228對人參根腐病病原菌具有較好抑制作用。趙阿娜[40]研究表明木霉菌對人參根腐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近幾年,木霉菌因其可以產生幾丁質酶,進而降解植物多種病原真菌細胞壁而作為防治人參根腐病的一種主要生物制劑[41]。

1.6 菌核病 菌核病Sclerotinia schinseng是土壤傳播最嚴重的人參病害之一,由核盤菌屬Sclerotinia、連核盤菌屬Monilinia、絲核菌Rhizoctonia的小菌核屬Sclerotium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侵染3年以上的參根及莖基部[42]。人參菌核病病株染病初期外部生少許白色絨狀菌絲體,菌絲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5~25 ℃,在pH為4.0時菌絲生長最快,后期染病區(qū)見黑色鼠糞狀顆粒,為菌核,菌核萌發(fā)最適溫度范圍為15~25 ℃,pH為6.0時最適宜菌核形成[43]。感病的人參根部腐敗,大部分或全部失去藥用價值。本病蔓延極為迅速,很難早期識別,前期地上部幾乎與植株一樣,待植株表現萎蔫等癥狀時,參根已潰爛不堪[44]。

人參菌核病主要危害地下部參根,地上部特征不明顯,這給田間防治帶來一定困難。黃存達[45]等采用40.0%菌核凈500,1 000,1 500倍液澆灌參根,并在始花期以同樣濃度噴灑莖葉,結果表明菌核凈對人參菌核病有較高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分別為100%,100%,91.7%,且濃度越高效果反而越差。趙英等[46]研究表明,單一使用多菌靈處理,黑斑病、銹腐病和菌核病平均發(fā)生率為 18.8%,多菌靈與堿式硫酸銅混用后,病害平均發(fā)生率為7.2%,較對照下降了11.6%,達到顯著標準。李勇等[47]通過對峙培養(yǎng),篩選出對人參菌核病等病害有明顯抑制作用的內生細菌ge15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和ge25Bacillus sp.。王燕等[42]研究表明300億/g蠟質芽孢桿菌WP+95%菌核凈TC按3∶1配比,對人參菌核病菌毒力效果最為明顯,為人參菌核病的田間防治奠定基礎。

筆者就人參主要侵染性病害發(fā)病時期、發(fā)病條件及主要防止措施進行了統(tǒng)計結(表1),發(fā)現人參主要的土傳病害與土壤含水量、降雨量等有一定的相關性,病害多發(fā)生在高溫多雨的季節(jié)。故在高溫多雨季節(jié)來臨之前,應保持參園整潔,及時去除死株及病株,預防病害的發(fā)生;在高溫多雨季節(jié)來臨時,應及時排水防澇,消除病害傳播媒介。

2 人參主要蟲害及防治

目前,除病害以外,蟲害也是人參栽培的一大威脅。危害人參的蟲害包括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害蟲,地上害蟲較少,如八字地老虎、草地螟[48]。人參主要蟲害多屬地下害蟲,它們分布廣泛、食性繁雜、危害嚴重,被害人參根部常呈孔洞或缺刻狀,容易導致病害的發(fā)生,進而對人參的品質和產量有直接影響,劉亞楠等[13]調查發(fā)現金針蟲和地老虎對人參危害最甚(圖1B)。為防止蟲害對人參的侵害,筆者對人參種植主要蟲害進行總結,并提出相應措施,為人參蟲害的防治提供技術參考(表2)。

2.1 金針蟲 金針蟲Elateridae Leach是叩頭蟲類幼蟲的總稱,又名針絲蟲、鋼絲蟲、姜蟲子、金耙齒、黃燦蜒等,屬鞘翅目叩頭蟲科。在北方危害人參的金針蟲主要為溝金針蟲和細胸金針蟲,其中細胸金針蟲危害甚重。越冬幼蟲在4―5月上旬移至表土層,嚙食人參種子、主根、蘆頭和莖基部,并鉆入根莖內部,影響參株水分、養(yǎng)分的輸送,受害參株常呈現黃萎狀態(tài),有的參株則因基部被咬斷、傷口感染或其他病害而萎爛死亡[49]。一般在春秋季節(jié)對金針蟲進行施藥防治,每平方米用10.0 g滴滴涕粉進行土壤消毒,或用浸過3.0%亞砷酸鈉溶液的草堆對金針蟲進行誘殺[50]。

2.2 螻蛄 螻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俗名土狗、地拉蛄、水狗、拉拉蛄,屬直翅目螻蛄科,為典型地下害蟲。東北地區(qū)主要有非洲螻蛄G. orientalis和華北螻蛄G. unispina,以非洲螻蛄發(fā)生較多。螻蛄是雜食性害蟲,成蟲或若蟲在土壤中過冬,4月間開始活動,5―6月成蟲主要在地下用口器和前足將人參的嫩莖或主根、蘆頭咬斷,也咬食發(fā)芽的種子,并在參床內挖掘隧道,進而導致參苗和土分離而枯死。為減輕螻蛄蟲危害,栽參前要提前整地1年;施加腐熟的糞肥作基肥;將半熟的豆渣或谷子晾半干并拌入敵百蟲放入畦床內,做成毒餌誘殺成蟲;也可進行毒土防治,在松土時將毒土撒入床內3.0~4.0 cm深處即可[50]。

2.3 蠐螬 蠐螬為朝鮮金龜甲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或銅綠金龜甲Anomala carpulenta Motsch幼蟲的總稱,又名土蠶、白地蠶、地漏子、大頭蟲等,屬鞘翅目金龜卿科。蠐螬是雜食性害蟲,按其食性可分為植食性、糞食性、腐食性3類,春季解凍后即活動,是危害人參較嚴重的一種害蟲。幼蟲危害人參根部和接近地面的嫩莖,把參根咬成缺刻和網狀,嚴重時,參苗枯萎死亡。成蟲危害人參葉片,咬成缺刻狀,影響人參的光合作用和植株的正常生長[49-51]。栽參時,通過適當調整茬口可減輕蠐螬的危害,施用的農家肥應充分腐熟,以免將幼蟲和卵帶入參田;人參出苗后,受害嚴重時,澆灌8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或50%辛硫酸液,可殺死根際附近的幼蟲[50]。

2.4 地老虎 屬夜蛾科,也叫切根蟲、截蟲,地老虎種類很多,食性雜,分布廣泛,農業(yè)生產上造成危害的有10余種。常見的有土地老虎和黃地老虎,以土地老虎為害最重[49]。地老虎一般晝伏夜出,白天潛伏于參床土壤中,晚上外出取食,咬斷接近地表的人參苗嫩莖及根部,低洼地塊發(fā)生較重,造成嚴重缺苗斷條現象[52]。地老虎具趨光性,常在成蟲出現期利用黑光燈或高壓電殺蟲燈對其誘殺;糖醋液誘殺地老虎是目前藥劑防治中應用較普遍的方法,糖醋誘殺液配合比例:8分糖,3分醋,1分白酒,10分水,用1分敵百蟲粉混合調制而成;也可在播種前或參苗出土前,清除地里雜草,放置地老虎喜食的新鮮雜草或菜葉,也可撒上敵百蟲粉,每天翻動草堆捕殺[50-51]。

3 人參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目前,人參病蟲害防治主要依據“以防為主,結合綜合防治”的策略,包括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及生物防治[53]。

3.1 農業(yè)防治 農業(yè)防治是人參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基礎,主要包括選地與整地、良種選育及田間管理等措施。選擇含有機質豐富的腐殖土,并用隔年土細致整地,改良土壤,以達到適合人參生長的土壤條件。播種時選擇粒大飽滿、健康成熟的種子,參苗種植則選擇無傷痕,漿足質實、健壯較大的栽種,以提高參株抗病力,減少病害發(fā)生。加強田間管理要保證參棚光照合理,防止人參因光過強發(fā)生日灼病和黑斑病;根據參棚內旱澇情況及時調節(jié)參畦內水分,避免參根燒須和根病的發(fā)生;合理施肥以提高人參的抗病力,做到以施基肥為主,多施有機肥并結合根側、根外追肥;及時做好參苗防寒工作,防止凍害的發(fā)生[54]。

3.2 物理防治 主要包括高溫消毒及熱水浸泡、誘捕等措施。高溫消毒分為日光消毒和干柴草燒烤消毒,日光消毒的方法是將種植地施肥,翻好整平,用透明吸熱的薄膜覆蓋,密閉15 d以上,可達到有效殺死寄生在土壤中的病菌芽孢、菌絲和其他土傳病蟲害的目的。干柴草燒烤消毒是種植地翻耕前,將干柴草平鋪在土壤表面焚燒,以將土層表面的病菌、害蟲、蟲卵殺滅。栽植參苗前,將休眠母株在45~55 ℃熱水中浸泡10 min可滅除線蟲。用土豆、地瓜等毒餌誘殺、誘捕害蟲,用燈光誘捕殺成蟲,及時清除雜草,深埋或燒毀,可使蟲卵,蛹不得孵化。秋時整地,可使蟲卵、蛹、幼蟲翻到土外,將其凍死[55]。

3.3 化學防治 主要包括藥劑消毒及病害防治。藥劑消毒是以清水稀釋藥劑后,用噴霧器噴淋于土壤表層,或直接灌到土壤中殺死土中病菌。常用藥劑有苗菌凈、苗菌敵、必速滅、好沽欏⒌鼐殺星、碎倒立克、多菌靈、敵菌靈、硫酸亞鐵等。對于人參黑斑病和人參炭疽病的防治,選擇以下藥劑的2~3種:45.0%施保克 2 500~3 000倍液、10.0%苯醚甲環(huán)唑1 500倍液、25.0%丙環(huán)唑3 000倍液(展葉后)、

50.0%異菌脲800倍液,加保護性殺菌劑交替使用防治效果較好[27]。有線蟲發(fā)病史的地塊,定植前,每667 m2土壤用3.0%米樂爾顆粒劑1.5~2.0 kg,或使用10.0%克線磷顆粒劑2.0~4.0 kg,或線蟲必殺或克百威顆粒劑1.5~2.0 kg,或98.0%棉隆粉劑4.0~5.0 kg,重病區(qū)每平方米用40.0 g涕滅威或1.0 mL抗菌素愛福丁處理土壤,結合耕地施肥撒施,或播前定植前施在定植溝內[53]。人參根系入藥,葉面噴施農藥對產品的影響較小,但用農藥進行土壤處理則會嚴重影響用藥的安全性,因此藥劑處理需謹慎操作。

3.4 生物防治 即利用生物及其代謝產物防治病害的方法。目前國內已在這方面開展了多項研究并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利用中草藥資源開發(fā)出低毒,無殘留、不易產生抗藥性的生物農藥是公認的綠色農藥,可廣泛用于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治[14]。通過研究生防菌劑和多抗霉素、甲霜靈錳鋅、惡霉靈、速克靈等藥物及其復配劑處理種子和種苗后對三七根病的防治效果,其中根腐凈固劑等4種混劑綜合表現較好,BH1菌劑防治效果與化學農藥處理相當,平均防效超過70.0%,且產量明顯增加,篩選出的2株高效菌株分別為地衣芽抱桿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側抱短芽抱桿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56]。丁萬隆等[57]利用優(yōu)化后的木霉菌制劑對西洋參立枯病菌進行田間防治,防治效果達60.0%,該制劑可替代多菌靈等常用農藥,具有對人畜無毒,無農藥殘留等特點。趙阿娜等[58]的研究也證實木霉菌制劑可防治人參、西洋參立枯病,防治效果達到70.0%,優(yōu)于常用農藥。由于低毒,對環(huán)境影響小,對病害針對性強等特點,生物菌劑顯示出其生產應用的優(yōu)勢。

人參病蟲害種類繁多,致病因復雜且不易治療,為此,人參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應切實做到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加強田間管理與監(jiān)督,控制各種病原菌的初侵染源,因地、因時、因病的運用農業(yè)、物理、化學、生物等綜合防治方法,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保證人參優(yōu)質高產。

4 展望

連作障礙問題是困擾人參種植產業(yè)的一大難題,其中人參病蟲害防治是人參規(guī)范化種植的重點和難點,有效防治病蟲害,是緩解人參連作障礙,提高其產量和品質的關鍵,也是實現人參產業(yè)化先決條件。人參生產中病蟲害種類繁多,新的病蟲害隨著引種面積的擴大將不斷出現;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一些老參地病蟲害的發(fā)生愈加嚴重,其防治難度也將會越來越大,因此通過控制人參病蟲害的發(fā)生,進而緩解人參的連作障礙問題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

4.1 建立“以防為主,結合綜合防治”體系 目前,多數工作通過控制土傳病害緩解人參連作障礙,包括土壤滅菌和化學防治等,但收效不明顯。造成人參病蟲害的因素具有多樣性,且病蟲害之間相互影響,綜合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對人參主要病蟲害防治表現出良好的效果和優(yōu)勢。通過土壤殺菌和使用土壤復合菌劑,可以控制土傳有害微生物,緩解人參燒須、爛根的現象[11,59]。此外,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明確病蟲害病原菌及其發(fā)生規(guī)律,阻斷侵染源;通過保護和利用天敵自然控制蟲害;同時對土壤微生境進行改良和優(yōu)化,綜合調理人參的栽培環(huán)境,建立起預防和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體系(圖2)。

4.2 加強種子及參苗流通環(huán)節(jié)防疫 參照有關人參種苗生產技術規(guī)程,抓好人參種苗質量的監(jiān)督管理工作,跨越式實現中藥材良種化。一是加快人參種苗生產技術規(guī)程和標準的修訂工作,對培育的人參種苗來源、生長增益等基本情況進行全方位的監(jiān)管;二是從落后的自繁自用快速跨越到良種產業(yè)化,提高良種基地管理水平,加強人參種植技術指導,大力推廣應用科研新技術、新成果,提高單位面積的良種產量和質量;三是加強種子采集、加工、儲藏等生產環(huán)節(jié)的技術指導和質量監(jiān)督,從源頭把好種苗質量關。

4.3 基于分子生物學方法加快人參抗逆品種的選育 通過選種、選配、品系繁育等措施,進而獲得高抗性品種是保證人參高質高產最基本、可靠、經濟有效的手段。推進人參抗逆品種的選育,除了加強人參種質資源的研究,建立人參核心種質庫外,應利用先進的生物技術加快人參育種工作進程?;蚪M輔助育種是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群體進行研究,定位到控制某個目標性狀的基因,然后通過序列輔助篩選或者轉基因的方法來選育新品種,功能基因的挖掘是基因組輔助育種的重要環(huán)節(jié)[60]。應用轉錄組測序技術是獲得功能基因的有效手段,陳士林等[61]通過對人參根部進行轉錄組測序,獲得數百個可能參與皂苷骨架修飾的潛在基因,為高皂苷含量的人參新品種選育提供參考。因此,利用現代生物技術與常規(guī)育種相結合的方法,培育具有優(yōu)良性狀、適宜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人參品種,是保障中國人參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王利群. 中國人參栽培史考[J]. 人參研究,2001,13(4):46.

[2]Eun-Kyung P, Min-Kyung C, Eun-Jin K, et al. Antiallergic activity of ginsenoside Rh2[J]. Biol Pharm Bull, 2003, 26(11):1581.

[3]Kim D H, Bae E A, Han M J, et al. Novel use of the extract of processed panax genes palnt and saponim compound isolated there from[M]. US: Ginseng Science Inc., 2003.

[4]田建明,李浩,~金梅,等. 人參皂苷Rg2對大鼠化學性心肌缺血的影響[J]. 中國中藥雜志,2003,28(12):1191.

[5]武淑芳,睢大員,于曉風,等. 西洋參葉20S-原人參二醇組皂苷抗實驗性心肌缺血作用及其機制[J]. 中國藥學雜志,2002,37(2):100.

[6]陳長寶. 人參化感作用及其忌連作機制研究[D]. 長春:吉林農業(yè)大學,2006.

[7]吳連舉,趙亞會,關一鳴,等. 人參連作障礙原因及其防治途徑研究進展[J]. 特產研究,2008,30(2):68.

[8]張連學,陳長寶,王英平,等. 人參忌連作研究及其解決途徑[J]. 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30(4):481.

[9]嚴鑄云,王海,何彪,等. 中藥連作障礙防治的微生態(tài)研究模式探討[J]. 中藥與臨床,2012, 3(2):5.

[10]金慧,于樹蓮,曹志強. 老參地、農田地改造,連續(xù)栽培人參、西洋參[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2006,8(1):84.

[11]簡在友,王文全,孟麗,等.人參屬藥用植物連作障礙研究進展[J]. 中國現代中藥,2008,10(6):3.

[12]崔玖思,王占新,左國德,等. 人參主要非侵染性病害的預防[J]. 生物技術世界,2015(2):30.

[13]劉亞南,趙東岳,劉敏,等. 人參病蟲害發(fā)生及農藥施用現狀調查[J]. 中國農學通報,2014(10):294.

[14]孫立晨,高郁芳,金明月,等. 5種中藥提取物對人參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J]. 農藥,2008,47(6):452.

[15]賈斌,趙貞麗,沈國娟,等. 人參黑斑病生防用內生拮抗菌分離鑒定及發(fā)酵濃縮液的性質[J]. 中國森林病蟲,2014,33(3):5.

[16]婁子恒,金慧. 幾種常見人參、西洋參病蟲害及其防治[J]. 人參研究,2002,14(1):42.

[17]陳少麟,黃加云,張艷梅,等. 不同藥劑防治人參斑病試驗總結[J]. 人參研究,2012,24(3):55.

[18]Ji S H, Chandra P N, Deng J X, et al. Biocontrol activity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nu114001 against fungal plant diseases[J]. Mycobiology, 2013, 41(4):234.

[19]孫卓,楊利民,馬秀杰,等. 人參黑斑病拮抗細菌的分離篩選和鑒定[J]. 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3):276.

[20]馮光榮. 人參立枯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 吉林農業(yè),2009(2):43.

[21]李公啟,孫國剛,孫秀安,等. 人參立枯病與瘁倒病的區(qū)別和防治方法[J]. 人參研究,2014,26(3):60.

[22]徐懷友,馬友德. 惡霉靈對人參立枯病的防治研究[J]. 人參研究,2006,18(1):41.

[23]李世榮,黃淑敏,周洪霞,等. 30%瑞苗清水劑防治人參立枯病試驗總結[J]. 人參研究,2011,23(4):55.

[24]孫卓,楊利民. 人參立枯病與黑斑病拮抗細菌的篩選及其促生防病能力[J]. 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5(6):664.

[25]楊昭霞,劉長寶,劉美良. 東部山區(qū)人參常見病害的癥狀及防治[J]. 農業(yè)與技術,2005,25(2):62.

[26]田春佳. 人參西洋參病蟲害防治要點[J]. 北京農業(yè),2013 (36):100.

[27]Chaudhary V, Prasanna R, Nain L, et al. Bioefficacy of novel cyanobacteria-amended formulations in suppressing damping off disease in tomato seedlings[J]. World J Microb Biot, 2012, 28(12):3301.

[28]Gorlach-Lira K, Stefaniak O. Antagonistic activity of bacteria isolated from crops cultivated in a rotation system and a monoculture againstPythium debaryanum and Fusarium oxysporum[J]. Folia Microbioli, 2009, 54(5):447.

[29]Natarajan C, Prasanna R, Gupta V,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ungicidal activity ofCalothrix elenkinii using chemical methods and microscopy[J]. Appl Biochem Micro, 2012, 48(1):51.

[30]王琴,金若忠,云麗,等. 人參銹腐病發(fā)生情況和病原研究[J]. 遼寧林業(yè)科技,2014(3):15.

[31]赫榮琳,馬貴龍,李玉. 人參銹腐病研究進展[J]. 菌物研究,2005,3(4):47.

[32]賈斌,金海強,趙貞麗,等. 人參銹腐病菌產孢條件研究[J]. 中國森林病蟲,2013,32(1):1.

[33]傅俊范,孫嘉曼,周如軍,等. 外源信號物質誘導人參抗人參銹腐病的作用研究[J]. 人參研究,2012,24(4):16.

[34]Shim J O, Lee M W. Identification ofStreptomyces species antagonistic toFusarium solani or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causing ginseng root rots[J]. Korean J Mycol, 1991, 19(1): 66.

[35]王慧,傅俊范,周如軍,等. 木霉菌ECT-01-2對人參銹腐病菌的拮抗作用[J]. 河南農業(yè)科學,2008(2):66.

[36]王燕,王春偉,高潔,等. 24種殺菌劑及其相關配比對人參根腐病菌的毒力測定及田間防效[J]. 農藥,2014(1):61.

[37]吉林省藥用植物主要病蟲害防治研究概述[J]. 中藥材,1978(2):30.

[38]陳金堂,朱慧貞,李柏文. 人參根腐病的藥劑防治[J]. 中藥材,1980(1):26.

[39]Byung Dae Lee,Hoon Park,胡玲,等. 枯草桿菌B-4228對人參根腐病的抑制作用[J]. 人參研究,2005, 17(4):48.

[40]趙阿娜. 木霉菌劑防治人參根部病害研究及木霉田間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D]. 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

[41]孫虎,楊麗榮,全鑫,等. 木霉生防機制及應用的研究進展[J]. 中國農學通報,2011,27(3):242.

[42]王燕,王春偉,高潔,等. 不同殺菌劑及其配比對人參菌核病菌的毒力測定[J]. 北方園藝,2014(7):115.

[43]車喜慶,付俊范,李自博,等. 長白山區(qū)人參菌核病發(fā)生為害及其病原生物學研究[J]. 中國植保導刊,2015,35(1):5.

[44]王春偉. 吉林省人參主要病害安全用藥技術研究[D]. 長春:吉林農業(yè)大學,2011.

[45]黃存達,周劍峰. 菌核凈防治人參菌核病試驗[J]. 農藥,1997(12):43.

[46]趙英,劉淑霞,趙巖,等. 多菌靈與堿式硫酸銅混用防治人參病害的效果[J]. 人參研究,2013,25(4):47.

[47]李勇,趙東岳,丁萬隆,等. 人參內生細菌的分離及拮抗菌株的篩選[J]. 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1):1532.

[48]孫濤,張忠義. 幾種人參、西洋參蟲害的防治[J]. 人參研究,2002,14(4):32.

[49]趙玉敏. 人參的蟲害及防治[J]. 人參研究,1998,10(3):47.

[50]王章淮. 西洋參的主要蟲害及其防治[J]. 中藥材,1981 (2):20.

[51]張雪松,袁井峰,魏懷強,等. 西洋參常見蟲害及防治[J]. 北京農業(yè),2006(8):16.

[52]陳麗萍,楊兆軍,劉美良. 東部山區(qū)人參常見地下害蟲的危害及綜合防治[J]. 農業(yè)與技術,2006,26(6):133.

[53]魏新雨. 藥材土傳性病蟲害防治方法[J]. 農村新技術,2010 (3):15.

[54]吳連舉. 人參主要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J]. 人參研究,1991(1):18.

[55]胡文超. 人⑴鐫耘嗉際[J]. 吉林農業(yè):學術版,2010(11):106.

[56]程惠珍,高微微,陳君,等. 中藥材病蟲害防治技術平臺體系建立[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2005,7(6):109.

[57]丁萬隆,程惠珍,陳君. 應用木霉制劑防治幾種藥用植物病害的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03,28(1):24.

[58]趙阿娜,丁萬隆. 木霉菌劑對人參根部病害防治效果評價[J]. 中草藥,2006,37(10):1552.

[59]曹志強,金慧,許永華,等. 老參地連續(xù)種參試驗報告[J]. 中藥材,2004,27(8):554.

第6篇: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關鍵詞:柏樹類;苗木;立枯??;防治措施

柏樹類苗木是我國綠化使用中最為廣泛的苗木種類,幾乎每一個大中型的城市中都可以看見柏樹類植物的影子。雖然柏樹類植物容易種植,但是,它的發(fā)病率也很高,柏樹類苗木立枯病的發(fā)病率一般在20%~40%左右,在發(fā)病比較嚴重的地區(qū),甚至可以高達50%以上。

1 立枯病癥狀及發(fā)病規(guī)律

1.1 發(fā)病癥狀

柏樹類苗木立枯病的發(fā)病癥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樹木的主莖中部以及下部的表皮開始逐步的腐爛剝落,然后再經過長時間的日光曝曬最終造成植物干枯。另一種是柏樹類的苗木在根部地方腐爛嚴重,但是地面上的苗木部分卻沒有任何明顯的癥狀,這種病癥的后果是,造成整個苗木在生長過程中的營養(yǎng)不良,最終導致整個植物的死亡。

1.2 發(fā)病規(guī)律

柏樹類苗木立枯病的發(fā)生病癥以及發(fā)病規(guī)律:首先,經常發(fā)生柏樹類苗木立枯病的柏樹常常是生長在潮濕的環(huán)境之中,立枯病病原菌有比較強的腐生習性,當病菌一旦碰上比較合適的柏樹類植株的寄主的時候,就會對其進行侵害;其次,柏樹類苗木立枯病的病菌的適應范圍較為廣泛,尤其是對酸堿度的適應范圍最廣。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柏樹類立枯病的病原菌傳播范圍較廣,傳播方式也極其廣泛。

2 防治措施

目前,對于苗木立枯病的防治主要有3種方式,即: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在這3種防治方式中,各有其特點,但任何單一的手段控制苗木病害難以奏效。因此,綜合防治是控制苗木立枯病的根本途徑。

2.1 土壤改良和消毒

苗木立枯病的發(fā)生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苗木自身弱易被病菌侵害;二是由于病原菌的存在和侵染,而病原菌主要來源于土壤。因此,對土壤進行改良和消毒可謂是防治苗木立枯病的第2道防線。

改良土壤,增施基肥,給柏樹苗木生長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首先,應對土壤較黏者,增施黃沙75~150m3/hm2進行改良,使土壤質地達到砂壤土,利于透氣。其次,增施有機肥75~150t/hm2,并混施磷肥50~100kg,多年育苗經驗證實,凡是施足基肥且肥料質量較好者,苗木都比較健壯,根系發(fā)達,反之苗木羸弱、側根短、須根少。

利用化學方法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對土壤進行消毒是保證柏樹育苗成功的關鍵措施之一。對于堿性土壤,播種前施硫酸亞鐵粉225~300kg/hm2,既能防病,又能增加土壤中鐵元素和改變土壤中的pH值,使苗木生長健壯。而對于酸性土壤,播種前施生石灰300~375kg/hm2,可抑制土壤中的病菌并促進植物殘體腐爛。此外,還可以用福爾馬林進行消毒,其使用方法是:用40%的福爾馬林50mL/m2,兌水6~12kg,在播種前10d灑在土壤上,并用草袋覆蓋,播前先揭去覆蓋物,然后播種。這樣,經過消毒后,基本上就能殺除存留在土壤的病原菌,為柏樹苗木提供一個生長發(fā)育的良好環(huán)境。

2.2 科學播種

采用地膜覆蓋,適時早播。適時早播,可以加長當年生長期,提高生長量,一般掌握日均溫在15℃左右。如果太早,由于溫度達不到出苗時的溫度易遭腐芽病害;遲播,出苗期溫度高,容易發(fā)生猝倒型病害和日灼危害。因此,播前將苗床結合土壤消毒噴濕、噴透,播種覆沙后澆灌1次1500倍的綠亨1號水溶液進行消毒防病,再進行地膜覆蓋,保溫、保濕7~10d,待苗木出齊后逐漸除去地膜。這樣由于播種期的提前,可使苗期不易發(fā)生日灼危害。

掌握適宜的播種深度。采用條播方式,條幅寬度10~12cm,溝深度6~8cm,留出膜下空間,以防灼傷幼苗。種子播勻后輕輕踏入土壤使種子半露,覆沙厚度控制在0.5cm以內。由于柏樹類苗木莖部嫩組織輕軟,氣孔較大,有呼吸功能,如果種子覆沙過厚,出苗后苗木莖部通氣不良,濕度過大,病菌容易通過氣孔浸入苗木莖部,引起病害。這是柏樹類苗木苗期病害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播種后覆蓋物的厚度以薄為好。

2.3 藥劑防治

在前面的防范措施之后,依然會產生苗木立枯病的情況,此時,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進行治療,最常用也最及時有效的當屬化學防治,即藥劑防治。目前采用藥劑防治立枯病的藥劑和方法并不少見,且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都是為了避免或減少苗木在生長期中的各種病害,降低發(fā)病率,達到標準的苗木株數,給苗木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提高苗木質量,達到高效、優(yōu)質、低成本的目的。

3 結語

對于柏樹類苗木立枯病的防治,一定要切實保證加強相應的防治措施,還要確保這類植物的整體生長環(huán)境,例如:在進行柏樹類植株的種植過程中,要不斷的考慮到土壤、天氣等客觀、硬性指標,同時也要不斷的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強柏樹類植株的管理以及相關的維護工作。

參考文獻

第7篇: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關鍵詞:苗木病害;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4-0120-2

1 常見侵染性病害及其防治

1.1 立枯病

又叫幼苗猝倒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

1.1.1 危害樹種 銀杏、石楠、榆樹、松屬、棕櫚等多種樹木幼苗。

1.1.2 危害癥狀 真菌性病害。危害幼苗根部,呈水漬狀或暗褐色,以后蔓延到莖葉,多發(fā)生在幼苗出土后一個月內,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疾『?,莖葉枯黃下垂,迅速死亡。在幼苗較大、莖枝木質化后,病株表現為枯死而不倒,故稱立枯病。

1.1.3 防治方法 第一,選用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沙土地作苗圃。第二,土壤消毒。1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5kg,與細土混合,藥與土的比例為1:200。也可用40%甲醛溶液50毫升,加水到8-12升澆灌土面;還可用五氯硝基苯與代森鋅或敵磺鈉,按3:1配比,用量4-6g/m2,以藥土溝施。

第三,幼苗出土后,可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或1:1:120倍波爾多液,每隔10-15d噴灑一次。

1.2 根結線蟲病

1.2.1 危害樹種 柳樹、梔子花、泡桐、懸鈴木、梓樹、桂花、梅花、桃花等。

1.2.2 危害癥狀 線蟲類病害。病株側根和細根,根皮畸形生長,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瘤狀物。初呈黃白色,后變褐色,最后根系腐爛,使地上部生長衰弱,嚴重時,植株死亡。

1.2.3 防治方法 第一,土壤消毒。用20%的二溴氯丙烷5-8g/m2,或用4%的涕滅威顆粒劑20g/m2,還可用克百威顆粒劑15-20g/m2,進行土壤消毒。第二,發(fā)病期可施用10g/m2。范線磷,用量為60g/m2。

1.3 白粉病

1.3.1 危害樹種 桃花、月季、木槿、木芙蓉、丁香、葡萄、牡丹、紫薇等。

1.3.2 危害癥狀 真菌性病害。發(fā)病初期,葉兩面產生白色圓形小粉斑,以后病斑變?yōu)榛野咨箤?,然后受害部位出現小黑點,使幼苗矮小、葉片扭曲,枝條變形,嚴重時整株死亡。

1.3.3 防治方法 第一,結合修剪,剪去病枝、病葉,集中燒毀,以免傳播。第二,發(fā)病初期,可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第三,交替噴施47%加利農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

1.4 黃銹病

1.4.1 危害樹種 松樹、圓柏、月季、玫瑰、貼梗海棠、毛白楊、黃楊等。

1.4.2 危害癥狀 真菌性病害。危害葉片、芽、嫩枝等部位。發(fā)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黃綠色小點,以后逐漸擴大成橙黃色油漬狀斑。病斑著生處的葉背面,生出黃色須狀物,即為銹孢子器,銹孢子器破裂后,散出大量黃褐色粉末,即為銹孢子。此時病斑變黑,傳到圓柏枝葉上越冬。

1.4.3 防治方法 第一,銹病疫區(qū),應避免與轉主寄主圓柏混栽。第二,結合苗圃清理及修剪,及時將病枝、病葉剪去,集中燒毀,以免傳播。第三,如苗圃近旁有圓柏植株,應噴灑1:2.1倍的波爾多液,殺滅圓柏枝葉上的銹病越冬孢子。第四,發(fā)病初期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每l0d噴灑一次,連噴3-4次;亦可選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00N6000倍液,50%二硝散200倍液,47%丙環(huán)唑乳油4000倍液、97%敵銹鈉可溶性粉劑250倍液噴灑防治;還可用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噴霧防治。

1.5 黑斑病

1.5.1 危害樹種 多種楊樹、月季、櫻花等多種薔薇科植物。

1.5.2 危害癥狀 真菌性病害。發(fā)病初期,在葉片上出現水漬狀綠斑,后期病斑上生出墨綠色突起的小毛點,幼苗嫩枝和頂梢染病后變黑死亡。

1.5.3 防治方法 第一,秋、冬季,徹底清除病株殘葉、枯枝及地下病葉,集中燒毀,消除病原。第二,注意排水,減少灌溉,降低土壤濕度。第三,展葉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l000倍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殺菌王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7-10d噴一次,共噴2-3次。第四,休眠期噴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

1.6 褐斑病

1.6.1 危害樹種 月季、黃楊、貼梗海棠、梔子花等。

1.6.2 危害癥狀 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先從植株下部葉片發(fā)病,逐漸向上部葉片蔓延。感病初期,病葉出現淡黃色小點,擴展為黑褐色圓形、菱形或長條形不規(guī)則斑塊。嚴重時病斑連結成片,葉片變黑枯死。

1.6.3 防治方法 第一,及時清除病枝、病葉,集中燒毀,消滅病原。第二,發(fā)病初期噴灑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0.5%-l%波爾多液,或5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l000-1500倍液,或2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10d噴灑一次,共噴2-3次。

1.7 炭疽病

1.7.1 危害樹種 玉蘭、山茶、葡萄、桂花、梔子花等。

1.7.2 危害癥狀 真菌性病害。多發(fā)生在葉尖和葉緣。發(fā)病初期,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紅褐色病斑,病斑上有許多黑色小點。在葉背面,病斑沿葉脈擴展成多角形或長條形,嚴重時,葉片枯黃,苗木枯死。

1.7.3 防治方法 第一,及時剪去病葉燒毀。第二,加寬苗木行株距,保持通風透光。第三,發(fā)病初期,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0%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1.8 霜霉病

1.8.1 危害樹種 月季、桃花、梅花、葡萄等。

1.8.2 危害癥狀 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和新梢。發(fā)病初期,葉面出現不規(guī)則淺綠色斑塊,以后逐漸擴大,并呈黃褐色或暗紫色,最后為灰褐色,邊緣顏色較深。病葉背面,可見到灰白色霜霉層。嚴重時,葉上病斑連成片,致使葉片枯萎脫落,新梢枯死。

1.8.3 防治方法 第一,播種繁殖,要從無病植株上采種。第二,播種前,進行土壤消毒。第三,發(fā)病早期及時噴灑1:2:200的波爾多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200-300倍液,或40%百菌清懸浮劑500-12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苯霜靈乳油300-400倍液。

2 常見非侵染性病害及其防治

非侵染性病害又稱生理性病害,是由不良的環(huán)境因素或植物體本身營養(yǎng)不平衡所引起的植物病害。如地面高溫灼熱引起的暑害,天寒地凍引起的凍害,連綿降雨或灌水過量、排水不暢引起的澇害,盛夏烈日高照引起的日灼,過度遮蔭、缺乏光照引起的幼苗黃化,土壤含鹽堿過量、pH值偏高引起的鹽堿害,噴藥或施肥過量或濃度過高引起的藥害和肥害,苗木缺乏某種營養(yǎng)元素引起的缺素病,空氣中有毒氣體的污染引起的毒害等,這些非傳染性病害,通常在苗圃中成片發(fā)生,沒有寄生生物,沒有傳染性,且病株是全株表現癥狀。診斷時,要全面觀察,切勿與傳染性病害混淆。

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方法,最根本的是選好苗圃地,同時還要掌握所育種苗的生態(tài)習性,合理采用育苗的各項技術措施,使苗圃環(huán)境適合苗木的生長發(fā)育。當病害發(fā)生后,首先找出病因,然后及時消除該項致病因素。

參考文獻

第8篇: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關鍵詞:葡萄;根癌??;防治方法

近年來,隨著鄯善縣葡萄產業(yè)的日益發(fā)展,栽培面積逐漸加大,成為支柱產業(yè),但葡萄病蟲害越來越嚴重,葡萄根癌病是其中之一。2011年以來,鄯善縣吐峪溝鄉(xiāng)潘堿坎村、堿灘坎村、七克臺鎮(zhèn)部分葡萄園發(fā)生根癌病,造成葡萄枝蔓枯死、產量減少、品質變劣,給廣大農民造成較大損失。通過鄯善縣林檢局近5年的分析探討、檢測預報,總結出了鄯善縣葡萄根癌病發(fā)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 葡萄根癌病主要癥狀

葡萄根癌病是一種細菌傳播侵染性病害,其典型癥狀是在葡萄根部、根莖、老齡樹干、幼齡枝蔓、新梢等部位出現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癭瘤。在葡萄整個生長期均可發(fā)生,發(fā)病初期形成乳白色、較光滑、較小的圓形突起的癭瘤,后期逐漸發(fā)展,癭瘤變大、顏色變深,呈褐色至深褐色,流體表面粗糙。受害葡萄由于皮層及輸導組織遭到破壞,故生長衰弱、節(jié)間縮短、葉片小而黃、果穗少而小、果粒大小不一,春天萌芽延遲,嚴重者全株枯死。病菌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25~30℃,當旬平均氣溫達到20~24℃時,癭瘤大量出現。降雨多,濕度大時癭瘤發(fā)生多。當旬平均氣溫低于17℃時,癭瘤不發(fā)生。

2 鄯善縣葡萄根癌病發(fā)生原因

(1)葡萄根癌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或病株及癭瘤組織內越冬。葡萄園修剪過程中,帶病菌的枝條、落葉、雜草、癭瘤等病害殘體沒有及時做集中燒毀或埋土處理,很容易感染此病害。(2)病菌在土壤中未分解的病殘體可以存活2~3年,春天氣溫升高后,病菌開始繁殖,病原細菌借助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蟲、線蟲、病殘組織、修剪工具以及帶菌的肥料等進行傳播。(3)從外引進帶病菌的苗木、插條、接穗、砧木等繁殖材料進行傳播。(4)修剪不當造成機械性傷害,葡萄埋墩、開墩時沒有注意傷口處理,葡萄受到凍害等因素也容易感染葡萄根癌病。(5)葡萄施肥方法不對,有機肥量不足,偏施氮肥,會使土壤酸堿度平衡失調,很容易造成葡萄根癌病。

3 葡萄根癌病防治方法

3.1 選擇無病毒苗木

從外調運苗木、插條、接穗、砧木等葡萄繁殖材料時,要注意有無有關部門的檢疫證,沒有檢疫證的葡萄苗木一律不能選用。有檢疫證的苗木定植前必須做消毒處理,方法如下:將苗木或插條用硫酸銅100倍液浸泡5min,再放入50倍液石灰水中浸泡1min。

3.2 加強農業(yè)措施

鄯善縣土壤基本上不缺N、P、K肥,主要缺少的是有機肥,所以,施肥多施優(yōu)良有機肥(如羊糞、牛糞、鳥糞等),改良土壤肥力。避免出現因偏施氮肥而引致土壤酸堿度失調的情況,適當澆水,避免土壤濕度過高造成病害。葡萄開墩、埋墩時,盡量減少枝條受傷的幾率,避免制造過多傷口。

3.3 葡萄園清理

根癌病發(fā)生的葡萄園,進行修剪、抹芽、摘心、刮出病殘體時,把所有枝條、落葉、雜草、病瘤裝入袋子,集中燒毀。

第9篇: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關鍵詞:棚室蔬菜栽培;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6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18

1 品種的選擇

要讓棚室蔬菜獲得高產,需要選擇高產抗病的品種。在秋冬季節(jié),選擇的品種要對低溫弱光條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有良好的抗病性,株型緊湊且優(yōu)質高產[1]。播種期要根據栽培品種的生育特性來確定。

2 種子的處理

因為大多數蔬菜在苗期出現病蟲害是由種子帶菌而造成的,比如角斑病、黑星病、疫病等可由黃瓜種子傳播,所以在播種之前要對種子進行處理,以避免種子帶來的病害。而且對種子進行處理能夠讓種子發(fā)育整齊,促進種子生長,并達到壯苗的效果。干熱滅菌和溫湯浸種是比較常見的方法。干熱滅菌:對于黃瓜等種子可以利用該種方法來進行消毒處理,在70℃恒溫下,對充分干燥的種子進行處理2~3d,然后再浸種、催芽,可令種子上附著的病毒鈍化,讓其失去活力,同時還能使種子內部的活力增加,使種子萌發(fā)達到齊整。溫湯浸種:在播種之前,先在晴朗的天氣將種子攤薄,在陽光下曬3~4h,邊攪拌種子邊倒進55℃的溫水中,經過攪拌使水溫降到30℃,再浸種3~4h,可將種子表面的立枯病、猝倒病、黃瓜枯萎病、黃瓜炭瘟病、番茄早疫病、茄子枯萎病等病菌殺死,對種子具有較強的消毒殺菌作用,從而有效防止苗期發(fā)病[2]。藥劑拌種:根據防治的病害種類將適宜的農藥和種子相互攪拌并浸種。比如用40%福爾馬林100倍液浸種20~30min,可對番茄早疫病、茄子黃萎病、黃瓜枯萎病、黃瓜炭疽病等進行防治;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1~2h,可防治茄子黃萎病和黃瓜枯萎??;用1%硫酸銅溶液浸種5min,可對辣椒炭疽病和細菌性斑點病進行防治。藥劑浸種消毒一定要對藥液濃度和浸種時間嚴格把握。用藥液浸過的種子,要用清水進行沖洗之后,才可繼續(xù)用溫水浸種或播種。

3 土壤的消毒

因為棚室蔬菜連坐次數較多,因此容易發(fā)生病蟲害,尤其是土傳病害,因而要在大棚空閑期對土壤采取消毒措施。要將前茬蔬菜殘葉、爛根和病株及時清除掉,加深對土壤的翻耕,對棚內土壤可用生石灰等消毒,這樣就能夠滅殺依靠土壤進行傳播的病菌,減少發(fā)病,并可避免蔬菜生長期多次用藥,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用50mg/m2的福爾馬林與10kg的水混合在地表上均勻噴灑,將塑料薄膜在地表上覆蓋10d左右,可有效預防褐斑病、立枯病、炭疽病等;對于葉枯病、根腐病、莖腐病等的防治,可施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mg/m2 ;或者利用硫磺熏蒸以及代森鋅、百菌清、多菌靈等藥劑拌土等方法對土壤進行消毒。

4 施肥

施肥的方法以基肥為主,再輔以追肥?;蕬x擇優(yōu)質有機肥,不僅成本較低,而且具有良好的增產效果,還能對土壤進行改良,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在施有機肥時,需要腐熟、深施,以防止有害氣體的產生。重點施磷鉀肥,適量施氮肥可預防徒長,防止發(fā)病。在秋冬季節(jié),棚室密閉、濕度較大,因此可利用草木灰增加地表溫度、降低土壤的濕度,并起到疏松土壤提高肥力的效用,對病害的發(fā)生有良好的作用。

5 灌溉

對于棚室蔬菜,可用膜下滴灌法進行灌溉,能使土壤條件得到優(yōu)化,使土壤溫度和理化性質改善,有利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加快土壤有機質的分解,使得土壤通透性增加,有效減少養(yǎng)分流失,有助于作物根系發(fā)育和吸收養(yǎng)分;還能使棚室中的空氣濕度降低,促進蔬菜的早熟、優(yōu)質高產,還能起到抗病的效果。

6 病蟲害防治

上文已經提到土壤消毒和種子消毒,除此之外還有棚室滅菌,包括煙劑熏蒸防治、粉塵劑施藥防治和農藥噴霧防治:將煙劑農藥點燃,分別在作物播種前和作物生長期施用,常用的煙劑農藥有百菌清煙劑、硫黃煙劑、殺蟲煙劑、速克靈煙劑等;利用噴粉器將粉塵劑農藥噴往空中,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與前一種方法相比可以在不是密閉的棚室中進行,效果更高。主要的粉塵劑農藥有滅蚜粉塵劑、5%百菌清粉塵劑、7%防霉靈粉塵劑等,通常在病蟲害發(fā)生前或者是發(fā)生初期施用;選擇合適的農藥很重要,盡量降低毒性,需要了解病蟲害的種類合理選擇,還要把握最佳的防治時間和用量。

7 結語

病蟲害在棚室蔬菜栽培中經常發(fā)生,如果不采取合適的手段防治,就會降低蔬菜作物的產量,減少經濟效益。栽培人員要掌握一定的栽培技術,做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以預防病害發(fā)生,達到優(yōu)質高產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