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概論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棉紡概論;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0
《棉紡概論》一書是根據紡紗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新編的紡紗專業(yè)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修訂的。本書主要介紹棉紡的基本知識,概述棉紡原料的基本性質和選配,并介紹以國產FA系列棉紡設備為主的各工序設備與工藝以及新型紡紗方法等。本書共10章,其中第3、4、5、6、7、8章是重點,第4、5、7、8章是教學難點,下面針對教學實際總結如下教學方法:
一、理論聯系實際,充分調動學的學習積極性。
理論是枯燥無味的,如果教師一味的講解干巴巴的理論勢必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應是理論和實踐緊密相結合,這樣講解起來也輕松,同學們理解的也快;再者,學生也深刻理解了這些理論是怎樣運用到實際生中的,才會學以致用。
二、實物演示教學,增強學生理解和記憶。
棉紡設備中,有些結構和工作原理很復雜,很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費勁。這時候應該將一些設備上的零件拿到課堂上或在實習車間上課,當學生看著實物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生理解起來輕松,記憶的快。比如在講解梳棉機主要結構組成和各部件作用時可以將蓋板、針布等較小的部件帶到教室,向學生認真觀察,再加上詳細講解,學生就記得較為牢固,理解的較為透徹。
三、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
第一,它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能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講解機器部件運轉時,可以利用FLASH動畫課件生動的表達出來,直觀形象,學生學習理解起來事半功倍。
第二,它能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補充因教材滯后所致的教材上沒有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設備等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也可以追加與課程有關的其他知識點如人文社科的、機電機械的等等,來增加知識點,來幫助學生更還的理解所學知識,將紡織技術、設備知識點和其他學科緊密結合,系統理解。比如,在講解設備運結構和遠轉時,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上追加機械、機電的知識點;在講解設備操作安全是可以追加人文社科放的知識點,讓學生增強安全責任感。
第三,可免除教師上課時板書的勞累,而更多地注意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講授。課堂上如果教師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板書上,那就得不償失了。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目了然。除了臨時的必要的板書以外,可以不板書。比如只書寫本節(jié)課的課題,至于這幾科的大綱、重難點和作業(yè)等用多媒體就可以了,不必要一一都板書。這樣,教師就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知識點的講解上,增強教學效果。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無疑給學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聽覺、視覺感受,增強了學生的停課興趣。但需要注意的是應該
一、 精講和自主學習相結合。
在教學中,對于很簡單的內容,要積極引導學生自治學習,鍛煉他們的學習能力,教師不用面面俱到。再者,要講究教學藝術,語言要精煉,不能拖泥帶水,這樣學生才愿意聽。
四、小組討論教學法的運用。
對一些通過分組討論能解決的問題,積極引導他們做好小組討論來解決。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有鍛煉了學的通過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講解精梳機時,由于學生有了學習過梳棉機(普梳)的基礎知識,精梳機又和普梳機結構上有一定的相似,原理也有相同的地方,這時候就可以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學習,逐個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最后教師針對性講解,效果非常好,
五、角色轉換教學法。
在教師把最難懂的講明白以后,有意將一些簡單的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后給全體同學講解,來扮演教師的角色。這樣,學生即能體驗到上課的樂趣,又鍛煉了學習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真可謂一箭雙雕啊。通過實際教學看這個方法真的很好,一些上課不愛聽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變得注意力集中了,上課認真聽講了;一些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差的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增強了;一些性格靦腆,不愛說話的學生變得開朗了。
六、邊理論邊見習。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 文學概論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125-02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現代社會對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這就決定一般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就是培養(yǎng)能夠熟練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師范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注重基礎知識學習,加強實踐教學,突出技能訓練,以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操作能力的中小學教師。中文系根據學院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設定了中文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面向農村、面向山區(qū)、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基礎教育,強化實踐教學,重視人文素養(yǎng),為廣東基礎教育培養(yǎng)優(yōu)質的語文教師。
文學概論作為中文系的專業(yè)基礎理論課程,傳授的教學內容是文學的基礎理論、基本原理,初步培養(yǎng)學生理論思維能力,能夠鑒賞和評論文學作品。面對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文學概論教學作為一種理論教學方式,怎樣順應新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嘗試可操作性實踐,用一系列具體、豐富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理論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鑒賞文學作品的技巧和能力,探索文學概論實踐性教學改革。下面是該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針對培養(yǎng)模式,增強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品格
文學概論雖然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屬于理論教學,但是文學理論來自文學實踐,也應當回到文學實踐中接受檢驗;理論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文學實踐。針對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我們突出文學概論課程教學的應用性、操作性,增強其實踐品格,實現由“知”向“行”的轉變。這種轉變的根本途徑在于將抽象思辨的文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的能力,以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
文學概論的教學,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文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規(guī)律,更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理論思考,運用文學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來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理解、分析文學現象,鑒賞、評論文學作品。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的文學概論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品格,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學理論基礎知識、基本原理,了解文學發(fā)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掌握文學鑒賞、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二是指導學生的文學寫作,使其文學創(chuàng)作遵循一定的章法;三是運用文學理論和文學鑒賞、批評的方法來解讀、鑒賞文學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為將來教育實習和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準備扎實的解讀文本的功底。
二、閱讀經典作品,為實踐性教學提供閱讀儲備
學生在中學階段由于升學壓力很少閱讀文學作品,語文課本中雖然也有大量的文學作品,但是教師講讀時往往將文質兼美的作品分割成層次結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藝術特色,忽略了文學作品整體的審美韻味,造成學生對文學作品閱讀的冷漠無趣。而進入大學以后,自由支配的機會和時間多了,互聯網、時尚雜志、電影電視、各種傳媒競相誘惑,大學生很難靜下心來讀書,更遑論細致體味經典文學作品。
文學理論來源于文學實踐,如果缺乏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積累,學生就很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理解從文學實踐中總結而來的文學原理、規(guī)律,也很難將文學理論運用于文學欣賞、批評實踐,而只能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從理論到理論,應付課程考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讀分析的文學作品也很難深入下去,得不到學生的互動和共鳴,只能一言堂表演。一定的文學作品閱讀儲備,是文學概論課程實踐性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教師應精心選擇和提供中外古今經典文學作品閱讀書目,要求學生帶著文學理論的眼光閱讀,活學活用,做好讀書筆記,并在課堂上交流讀書心得,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文學理論的樂趣和收獲。
三、改進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引入可操作性實踐環(huán)節(jié)
文學概論實踐性教學改革要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方法之中,教學過程應當盡可能設立可操作性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動腦動手動筆,使學生從文學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換成為文學活動的積極參加者和實踐者,這是文學概論實踐性教學改革的重心所在。
傳統的文學概論教學也講究文學實踐。教師先用準確科學的語言,講述有關概念和基本理論,然后例舉生動形象的文學作品或文學現象來說明概念和理論的正確性,文學作品或文學現象成為理論和觀念的注腳。這種注入式教學方法在教學觀念上忽視學生接受的主體性,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無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讀文學作品的能力,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強調可操作性實踐教學中,我們始終把“實踐”放在教學的第一位,即使運用傳統的講授法,也注重實踐的原則。如講述“意境”這一概念時,先讓學生閱讀欣賞戴望舒的《雨巷》。學生賞析概括本詩的藝術特色:第一,情景交融的藝術描寫。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女郎,編制出雨中江南小城陰沉的圖景,“我”和丁香姑娘在朦朧細雨中邂逅,表現出凄清哀怨、恍惚迷離的情緒,抒發(fā)孤獨、抑郁的情懷。詩人的情感蘊含在詩歌的景物描寫之中。第二,虛實相生的藝術境界。這首詩表面上是寫對一個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滅后的惆悵,實際上卻象征著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那在悠長寂寥的雨巷里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充滿著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虛虛實實,虛實結合。實境是詩中真實描寫的現實生活,虛境是由實境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第三,言有盡而意無窮。詩歌描繪的情景是有限的,但由于有了實境和虛境所生成的審美想象空間,就使得本詩富有韻味,讓人咀嚼不盡。那夢幻般出現又幽靈一樣消失的丁香姑娘,是詩人日思夜想不能忘懷的夢中情人?還是現實生活孤獨愁苦情感寄托的偶像?抑或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在學生對《雨巷》的欣賞品味之中實際上已經具體接觸到了意境的審美特征,這時教師歸納推出意境的定義:意境是作品所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審美想象空間。由于結合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深入淺出地講述意境的定義,避免了抽象空洞的闡述,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概述意境的定義之后,又布置如下作業(yè):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闡述意境的審美特征。通過作業(yè),學生進一步領會掌握意境的概念。這種從文學作品賞析的實踐活動出發(fā),提出有關概念和問題,通過教師的講述和說明,然后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解決新的問題的教學方法,使學習理論知識與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相互結合,既深化了對概念、問題的認識,又訓練和提高了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討論式教學方法的使用,我們也加入了實踐活動的因素。如組織學生結合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形象,討論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征。上課之前,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小說文本,布置參考資料,提供要討論的文學典型的幾個問題:(1)阿Q獨特鮮明的個性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2)貫穿于阿Q全部行動和性格中的總特征是什么?(3)阿Q形象為什么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討論方式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推薦出組長,組員集體討論后由組長撰寫發(fā)言稿。上課之中,由各組組長登臺宣讀發(fā)言稿,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討論,組長要接受同學的質疑提問,并要求答辯。組長發(fā)言答辯后,教師對討論的每一個問題要進行整理點評,對學生觀點不一致的問題要進行重點講述,解決學生的疑惑,最后歸納概括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征。在學生理解掌握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征后,教師再以林黛玉、曹操等文學形象提問學生,讓學生用剛學到的文學典型知識分析林黛玉、曹操的個性特征和總特征,探討其藝術魅力的成因。
這種帶有實踐色彩的討論式教學方法是深受學生喜歡的。學生全員參與,積極性高,增強了學習文學概論的興趣;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認真傾聽學生代表的發(fā)言,可以發(fā)現并激勵學生創(chuàng)造的智慧;結合文學形象理解基本概念,從具體到抽象,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符合人的認知發(fā)展的心理規(guī)律;在書面和口頭表達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文學研究的能力。
四、改革考試內容,增加實踐性考題的比重
現有的文學概論考試內容,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理論、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所用考題都是純粹的理論試題,考試題型有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釋、問答題、論述題。這種考試內容和方法,憑借著死記硬背的工夫,一般來說都能考出比較好的成績,但是學生解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得不到確認,起不到督促學生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作用,對教學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導向。因此,純理論性的考試內容所占比重不宜過大,應當增加實踐性考題的比重。
所謂實踐性考題,就是運用所學的文學理論知識來分析、評論具體的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考查學生動筆解讀文學作品、寫作文學鑒賞和文學評論的能力。具體來說,要考查某個理論知識,可以展示相應的作家作品或某種文學熱點問題,要求學生對其分析論證或鑒賞評論。例如要考查敘述視角這個知識點,就讓學生分析小說《孔乙己》采用何種敘述視角,聯系小說文本分析這種敘述視角有何特點,采用這種視角敘述有什么藝術獨到之處。要考查敘述者這個知識點,就可以這樣命題:魯迅在創(chuàng)作《孔乙己》時可以有四種敘述者的選擇:“孔乙己”、“掌柜、酒客”、“小伙計”與作者自己。魯迅選擇了酒店“小伙計”作為敘述者,這是何種類型的敘述者,這種敘述者在小說中有什么作用?請聯系文本做詳細的論述。這種實踐性考題,把考試引向了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看到文學理論的實用性、應用性,能夠培養(yǎng)學生理論的運用能力、良好的感悟能力、獨立的判斷能力、正確的審美能力、流暢的表達能力、新穎的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以致用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基金項目】2014-2016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GDJG20142432)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布魯納“動畫概論”教學
[作者簡介]秦安建(1973-),男,重慶人,四川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設計藝術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設計理論教學與研究。(四川成都610051)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8-0178-02
高職“動畫概論”是為高職動漫設計或影視動畫專業(yè)一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它是將美術理論與影視理論結合,介紹動畫藝術特征以及行業(yè)相關知識的專業(yè)核心基礎課,使學生達到對本專業(yè)有相對科學、理性的認識。然而,當前教學現狀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在“就業(yè)為導向”的語境下,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師生出現“重技術輕理論”的認識誤區(qū):重視專業(yè)技術課程的實踐操作訓練,而忽視基礎理論課程對專業(yè)素質的建構;第二,由于教學模式基本都是“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教”為主的“注入式”教學方式,學習成“重結果輕過程”的形式,學生為考試而學習,學習不主動,不利于學生個性培養(yǎng)與興趣發(fā)展,教學效果令人擔憂。因此,當前高職“動畫概論”課程教學亟待改革。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建構主義教學思想來源于皮亞杰 (Piaget.J.)的認知發(fā)展階段性理論,他認為任何人的認知發(fā)展都要經歷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四個階段。布魯納(J.S.Bruner)強調知識結構的重要性,提出了“發(fā)現學習”觀點,認為學生對知識的接收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學是涉及獲得、轉換和評價三個過程。建構主義者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富有創(chuàng)見的見解,如合作學習、情境性教學、支架式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這些都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重視。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日益擴大,我國資深職業(yè)教育專家姜大源先生主張“以行動為導向”的職業(yè)教育教學觀即來源于此。當然,也有人認為由于強調學生主體的“學”,容易忽視教師主導作用。其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要做好教學設計,制定好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案,把握好教學過程,完全可以凸顯發(fā)揮主導作用的重要性。因此,當前高職動漫設計或影視動畫專業(yè)方向的“動畫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急需采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教學。
二、建構主義“動漫概論”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指導思想是強調“能力為本位、素質為核心”,我們必須認識到理論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適應知識經濟社會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需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
1.明確目標。高職“動畫概論”課程教學改革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應當考慮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結合、顯現目標與隱性目標結合。根據高職動漫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原則,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三個方面:(1)知識目標。照建構主義看來,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學生可以利用相關信息技術手段,以行動體系把顯性與隱性的知識進行動態(tài)的生成與構建。因此,本課程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基本理論知識與行業(yè)相關知識進行整合,結合實際情況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動畫基礎理論的知識點,而且依照這些知識的邏輯關系建構知識結構體系。(2)能力目標。能力包括顯現能力和隱性能力。根據動漫行業(yè)特征與人才素質要求,本課程力圖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掌握基本專業(yè)理論知識,建構合理知識結構的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提高獨立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法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和善于溝通的社會能力。(3)德育目標。高等職業(yè)教育是專業(yè)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結合,道德教育則是人才培養(yǎng)最根本的目標,既要通過審美情感培養(yǎng)學生樂觀、自信與堅毅的人格,又要通過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誠實、敬業(yè)和奉獻等職業(yè)道德。
2.整合內容?!皠赢嫺耪摗笔且婚T基礎理論課程,作為“概論”它應當是一門純理論課程,更適應建構主義學習的實施。因此,高職“動畫概論”的教學內容需要進行必要的整合。根據實際情況,本課程的把教學內容整合為三大結構板塊:動畫基本知識、動畫史和動畫賞析。這三大結構板塊的內容在結構關系上是按由點到面、由低到高、由基礎到綜合的原則:動畫基本知識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把知識面進行輻射,進入動畫史的學習,最后再進行綜合性的動畫賞析。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學生可以利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等一切有效的學習資源去建構相關知識體系。
3.教學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為學生建構知識的促進者和支持者,而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解決布魯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自身缺陷的關鍵。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就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教學設計與把握教學過程兩個方面。
首先,在教學設計方面。教學設計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或“支架式教學”等模式來實施?!叭蝿镇寗印苯虒W模式為“問題—制作—演示(演講)—討論—解決”,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一個有趣的問題,以制作多媒體課件形式為“項目”進行責任分工合作,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成員分別負責文字、圖片的收集與處理,以及制作、合成等,最后統一在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并任意指定各組一個代表演講,教師組織學生互相討論并進行總結與評價?!爸Ъ苁浇虒W”即為學生理解知識提供一種概念框架,其模式為“問題—支架—驗證—討論—解決”,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而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案,學生收集各方面知識和信息對方案進行驗證,最后在課堂討論并解決。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圍繞這些知識的基本概念出發(fā),要遵循相關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而制定。無論是“任務驅動”或“支架式教學”,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問題設計上都要依照基本概念的內在邏輯進行創(chuàng)意,基本概念既是起點又是終點。
其次,在過程把握上。在建構主義學習過程中,學生在面對豐富的信息資源時容易出現學習行為與學習目標相偏離的情況,那么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設置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學習策略去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特別要注意兩點,第一是課堂外利用網絡等各種形式做好督導與幫助,及時處理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懶散或與教學目標偏移等問題。第二是充分利用課堂的互動討論交流,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氛圍、控制節(jié)奏,誘導各組成果的對比,及時進行評價與總結,使他們的知識進一步升華或轉化。
4.科學評價。在建構主義學習中,通過教學設計與過程把握,強調了學生主體的個性與興趣,特別是課堂討論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制作與討論過程中主動地掌握了知識并轉化為能力。特別是團隊合作的方式使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識外,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協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教學評價既要考慮到學生理解、記憶和運用知識的智力因素,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與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這樣才能對學生做出綜合科學的評價??傊?,教師應科學、客觀地對學生做出綜合的評價,同時,教師也要對教學目標做到及時調整、加強教學反思并總結經驗。
總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積極地做好教學設計以及對教學過程的把握,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
[參考文獻]
[1](美)布魯納.教育過程[M].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教育研究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關鍵字】目標指導法 新課程標準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反饋
目標指導法是確立課堂教學目標為起點,通過師生的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過程。我結合自身十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探究規(guī)律把它設計為制定目標、落實目標、測試與反饋目標、鞏固與總結目標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制定目標
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是語文學科整體教學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在單元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它控制信息的輸出和接受的范圍,決定教與學的具體內容。在制定閱讀教學目標時,必須做到六個統一。
1.要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統一。
2.要與教材的背景、內容統一。
3.要與學生的探究規(guī)律統一。
4.要與教法、學法統一。
5.要與知識點、能力點、思想教育點相統一。
6.要與單元教學重點、課文學習重點、難點、訓練重點相統一。
二、落實目標
目標指導法在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做到五要:
1.課始,教師要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主攻方向,促使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把握目標,有的放矢。
2.教學環(huán)節(jié)要合理、科學。在閱讀教學中,教學環(huán)節(jié)沒有固定的方式。每篇文章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應該各有不同,沒有合理的環(huán)節(jié),教學就會雜亂無章,所以既要掌握反映一般規(guī)律的教學過程,使教學有序,又要反映程式化,根據實際需要和特殊情況,靈活地使用變式,使閱讀教學過程實現變與不變的辨證統一。
3.教學方法、手段要靈活多樣。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靈活的交替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運用教法時,必須要做到四個符合:
a符合現代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b符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把愉快的教學引入課堂;
c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d符合教材的實際,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教學手段是實施目標指導法的主要措施。先進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知識的興趣。使用教學手段時,必須遵守四個原則:
a目的性與計劃性相結合;
b多種媒體綜合運用;
c視、聽與說、讀、寫相結合;
d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
4.要抓住課文的重點、難點。善于抓住時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重點字、詞、關鍵句、段要啟發(fā),點撥學生讀議思考,討論品味,對文章的表現手法及寫作技巧適當的點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深刻理解。
5.教法與學法要統一。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規(guī)律,是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學會”變成“會學”。
三、測試反饋目標
落實目標指導法,在閱讀教學中必須經過測試、反饋、糾錯、矯正四個環(huán)節(jié)。測試的形式可分為:
1.提問測試,通過啟發(fā)提問,學生回答反饋,及時糾正學習中的問題。
2.讀、議測試。讓學生讀書,議論,反饋學習信息,及時矯正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3.書面練習測試。教師把學生做的練習可分組,幾個學習小組進行評判。也可以公布答案自評或同桌互評。反饋學習信息,及時矯正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總之,測試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測試的同時在于獲取信息反饋,評價教學效果及落實目標的情況。
四、鞏固總結目標
在閱讀教學中,目標指導法的教學效果還應及時的鞏固與總結,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在鞏固總結目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儲存知識,進一步把握提高目標指導法,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對照目標,總結目標落實情況。
2.對照目標,總結教法與學法相結合的情況。
3.對照目標,總結知識點、能力點、思想教育點的思想掌握的情況。
參考文獻:
[1]雷玲.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CI設計;項目驅動教學法;市場營銷
一、CI設計課程與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簡述
CI設計課程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核心課程之一,開設于本科三年級上學期。該課程目標是使學生能通過設計CI系統傳達企業(yè)品牌的價值訴求與個性特質。該課程實踐性強,適宜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法。
項目驅動式教學法屬探究式教學法。教師通過將授課內容融于項目中,輔助和引導學生完成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進行教學活動。這N教學法能夠將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習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
二、項目驅動式教學法在CI設計課程中的實施過程
1.選擇項目。教師在完成課程概論講授后,通過廣泛聯絡搜尋,選擇適宜教學的實際設計項目。將教學班分成2至4人一組,通過小組間的競爭,激發(fā)學生求勝心,提升學習主動性。
2.項目任務設定與項目分解。根據教學大綱內容與設計流程要求,將項目分解為若干子任務,課程知識點分布于具體的子任務中。教師需在分解項目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將知識點融入項目進程中。而在具體實施項目時,學生起主導作用。二者有機結合,以師生共同完成項目為目標,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在擬定設計方案、反復修改、討論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與溝通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
3.項目組合作學習與教師點評。各項目組負責人根據小組成員特點進行分工。團隊成員各盡所能,合作學習。在項目進程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敷衍都會影響項目組最終的成果。所以指導教師要對全程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階段性成果進行評分,作為課堂作業(yè)計入課程成績。
4.提案與評估考核。每組推選出一名組員,模擬商業(yè)演示情景對項目成果進行提案匯報。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各組制作提案PPT文件,教師、客戶代表評判并完成項目評價表。學生項目小組完成項目自我評價表并總結項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感悟,各組分享交流并進行總結。
三、教學過程中的挑戰(zhàn)與對策
1.師生知識結構單一。藝術學門類專業(yè)學生學習CI設計課程最大的挑戰(zhàn)是缺乏營銷學等學科的知識儲備。CI設計作為企業(yè)市場營銷活動的一部分,與營銷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結構相交叉。而目前國內CI設計課程教師的教育背景多為視覺設計類學科,在教學中偏重視覺審美層面的設計,結果是CI設計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僅限于VI設計部分,且偏重于美工技能傳授而缺乏設計思維的培養(yǎng)。忽略品牌理念梳理,缺失了品牌定位導向的CI設計項目只是局限在作為表象的視覺元素設計層面上,往往成為空心乏力的裝飾性設計,偏離了CI設計的初衷。針對上述情況,任課教師要拓展個人知識結構。同時,組織構建品牌推廣課程群體系,學生通過課程群里的市場營銷學、廣告策劃與創(chuàng)意等前期課程構建起一定的營銷學與傳播學知識基礎。
2.實際項目與虛擬項目的抉擇。市場營銷的根本是消費者需求,對真實的經營者與消費者訪談與測試是CI設計項目的起點與評判依據。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學生自擬的虛擬項目設計往往使課堂教學與市場需求脫節(jié),使設計行為從溝通互動變成自說自話。從設計流程上,導致未做診斷,先開藥方。從作業(yè)效果上看,導致忽略精神內核,只顧視覺外殼。因此,在教學中引入實際項目,要針對市場實際問題,得出設計方案,強化學生自信感與自我成就感,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實際項目的操作使學生接觸更多社會資源,也使學校擴大社會影響,便于以后爭取更多項目。
3.對任課教師項目實踐能力的挑戰(zhàn)。藝術創(chuàng)作不能像公共事務一樣需要民主決策,教師需要擔任起項目總監(jiān)的角色,承擔對項目的導向職責。這需要指導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同時,運用經驗與權威做出決斷。而從校門到校門的職業(yè)經歷無法給予任課教師相應的格局、眼界與實戰(zhàn)歷練。
近年來,校方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教師到相關企業(yè)里兼職進行設計實踐,任課教師深入企業(yè)一線,這使學校與行業(yè)內公司建立起相對穩(wěn)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來。教師通過社會實踐,增強了思考問題的深度和系統性,提升了營銷策劃和創(chuàng)意能力。通過項目教學法在指導學生完成CI設計項目后,又可將管理項目的體驗提升為理論成果,促進教學研究的發(fā)展。
在CI設計課程中運用項目驅動教學法,通過師生協作完成CI設計項目,不僅使學生習得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還提高了師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人協作推進項目的社交能力,縮短了課堂教學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姚琛.論項目教學法在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及發(fā)展[J].裝飾,2010(10).
關鍵詞:單元式教學設計;平面設計;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2-0278-03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平面設計應用軟件的廣泛普及,平面設計已經走向平民化,人人都可以借助計算機自由享受設計的樂趣,并將其應用到商業(yè)和生活中。“數碼平面設計”是面向非專業(yè)生的全校性選修課程,考慮到學生專業(yè)不盡相同,且藝術素養(yǎng)參差不齊,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基于軟件技術學習和平面設計理論相融合的考慮,以“主題”為單元設計教學內容,通過軟件技術訓練、平面設計知識以及行業(yè)知識的交叉式學習,迅速提升學生數碼平面設計的實際操作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該課程依托行業(yè)特色,重構了傳統平面設計教學內容,優(yōu)化了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設計,培養(yǎng)應用實踐能力。
一、認識新環(huán)境下的平面設計行業(yè)
1.綜合化的平面設計行業(yè),為主題單元式課程設計提供了可能。媒體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平面設計的角色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一是技術上,平面設計從“平面”走向“多維”;二是從業(yè)對象上,平面設計從“專業(yè)”人士走向“平民”。數字科技為大眾參與和接受平面設計提供了可能,逐漸形成了多棲的設計生態(tài),也就是說,在不同媒體平臺上輾轉和融合的平面設計,與各種媒介知識的聯系愈加緊密,交匯、融合與跨界使得設計本身也愈加多元化。這一切正如國際平面設計聯盟會員、荷蘭當代著名設計師彼得?布萊克所描述的:“平面設計是一個正在經歷過渡的行業(yè)。我們喜歡實驗、混雜交匯不同的媒介?!眰鹘y的平面?zhèn)鞑ネ緩浇缇€變得模糊坍塌,平面設計已經成為游走在多個交叉領域上的學科。為此,傳統的平面設計教學內容已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平面設計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綜合化的平面設計行業(yè)為主題單元式課程設計提供了可能。
2.數碼技術推動了平面設計藝術的平民化發(fā)展,也使得平面設計變得簡單化、技術化。美國著名專欄作家和記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到:“隨著出版商和廣告公司開始采用數字化技術,依賴最新的設計軟件進行創(chuàng)作,平面設計變得更加容易起來。每個人都可以干,任何人的產品都沒有區(qū)別?!边@一觀點表明了軟件技術應用下的平面設計呈現出了簡單化、技術化和快捷化的特點,業(yè)余人士可以從掌握平面設計軟件技術為切入點,進入平面設計行業(yè),并通過模仿設計不斷提升自己的設計水平。
3.數碼平面設計中技術和設計藝術是相互作用的。數碼平面設計中技術和設計藝術的關系可以看成一個事物的“一體兩面”,而不應是“兩層皮”的分離關系,具體來說應該“是開發(fā)和適用的關系,所有類型的設計都含有技術的成分,而所有的科學技術都是通過設計轉化為商品的”。每項新技術的誕生,都會使設計界作出反應,導致平面設計概念、方法和手段發(fā)生變革。從某個角度來講運用技術改變平面設計行業(yè)的設計與制造,平民參與平面設計,專業(yè)設計師轉向制作,這是平面設計行業(yè)一個新現象。因此《數碼平面設計》課程的特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會以技術去實現設計思想。
基于平面設計領域大環(huán)境的綜合化,教師在教學中應重構平面設計課程體系以適應當今平面設計行業(yè)的變化。在該課程中,通過不同主題單元的教學內容設計,在平面軟件技術學習的基礎上融入平面設計理論內容,是引導非專業(yè)生進入平面設計行業(yè)的一條捷徑,相比傳統的單一說教式的平面設計理論知識學習,更有實踐性、主動性和實用性。
二、主題單元設計的理論
所謂主題,是指整合不同知識領域、跨學科的又具有關聯性的學習內容。芝加哥大學的莫里遜創(chuàng)導了著名的“莫里遜單元教學法”,并早在1931年就得到迅速推廣,并發(fā)展成了各種不同的單元教學法,如“黎世法六課型單元教學法”等。主題可以分解成許多的問題來解決,問題又可以進一步具體化為可操作的任務。主題的應用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可以是一個內容體系(即主題);從微觀的角度看可以是一節(jié)課(即課時);從中觀的角度來看,定位在單元層面上的應用,則稱為主題單元。主題單元(Thematic Unit),指與具體主題相關的一個教學單元,單元中的所有內容相互聯系,例如:包裝設計、圖像處理和印刷知識。從設計層次上來說,基于單元的教學設計是一種中觀的教學設計。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認為,進行中觀的主題單元教學有如下理由:增進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精簡課程;展現學習的交叉學科本質;提高學生興趣和精力投入;擴展評估策略;采用合作、協作學習;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于掌握學習目標;使學生信息素養(yǎng)融合于創(chuàng)造性活動。主題單元的設計可分為單學科的主題設計模式、多學科的主題設計模式、跨學科的主題單元設計。本文著重介紹單學科的主題單元設計,即主題直接來自平面設計學科科目。以單學科為主,將數碼媒體軟件應用技術、印刷知識等作為輔助教學內容。其主要特點是:①每個單元通過圍繞各個主題而設計教學,把不同知識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并加以運用。②根據主題圍繞課程標準設計學生的學習內容,首先老師教授知識點,然后學生通過整合不同的知識點加以練習,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到案例實施。③單元式教學設計具有實踐性和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主題單元式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一種教學生態(tài)的模式,適應了信息化環(huán)境下教學思維,使學生各種綜合能力得到全方面的發(fā)展。
三、主題單元教學的內容設計和實施
數碼平面設計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來自學校各學院的非設計專業(yè)學生,主題單元教學內容設計是根據課程實施的水平目標,遵循平面設計行業(yè)里的設計業(yè)務模塊,確立若干個教學主題,以主題為線索,開發(fā)和重組相關教學內容,進行連續(xù)課時的單元教學。一個學期設定8個主題,包括文字設計、LOGO設計、卡片設計、招貼設計、版面設計、包裝設計、VI設計、網頁界面設計等。一個主題單元課程內容包括平面設計理論、設計軟件的操作技術和行業(yè)制作技術與材料運用等三部分。教師將不同的知識點滲透到每個主題單元的教學里,最后讓學生設計出主題單元的作品。
通過上圖對比,采用主題單元設計的《數碼平面設計》課程與傳統平面設計課程相比,有以下不同:知識的交叉性:軟件技術知識與藝術設計知識的交叉運用;知識的實用性:主題單元的內容幾乎涵蓋傳統平面設計課程的領域;知識運用的實踐性:學生根據主題單元的學習內容完成相關的主題作品。下面以海報設計主題單元為例分析主題單元教學實施。海報是平面設計行業(yè)里進行視覺傳達一個有代表性的媒介,也是學生們常用來宣傳校園各類活動的手段,同學們都相對熟悉這個主題。一張海報的產生包括創(chuàng)意、編排、制作等步驟,所以在知識點的傳授上突出海報設計的要素,在軟件操作技術方面重點學習圖像處理知識與編排知識,在制作上注意相關印刷知識的應用,同時與課程的前期內容如文字設計和LOGO設計、圖形創(chuàng)意、版式設計等知識點相銜接。教學實施分為五個階段:
1.課前準備。教師在上課前提前通知學生每人找一款喜歡的海報并寫出理由,教師在課堂上選擇有代表性的發(fā)言并進行總結,從而引導出“海報設計”主題,并與學生一起討論分析海報設計的優(yōu)缺點。學生們很樂意參與評析自己生活周圍的作品,并提高了學習熱情。
2.設計理論和行業(yè)知識講授。通過學生課前準備的海報分析討論,從而發(fā)現學生對海報設計的認知誤區(qū),并據此引出海報設計的知識點――海報設計的要素:圖形、文字、色彩,對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后與學生重點欣賞討論大師經典的招貼作品,總結出招貼的設計元素與版式設計規(guī)則,海報制作材料與形式。有以圖形為主的海報,也有以文字為主體的海報,畫面效果應注意各元素的布局有層次感,有視覺中心,以及色彩的協調與習慣性問題處理等。
3.軟件技術學習。平面設計理論講授和討論控制在15~20分鐘,剩下的時間用作課堂練習和設計。數碼平面設計的特點就是運用軟件技術實現創(chuàng)意的表現,沒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通過前述的理論講授和案例作品分析,學生已經有感官的認識,教師簡要介紹如何通過軟件來實現,以及在文字編排方面的一些實用知識后,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創(chuàng)意進行練習。
4.海報設計實踐練習。每個主題單元的實踐練習又分成兩部分,課堂練習和課外練習。例如:海報設計的課堂練習為汽車展招貼設計,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設計類似主題招貼,如何尋找相關圖像符號,選用何種字體,排版設計采用何種構圖,學生需根據所學知識模仿完成案例效果,也可以修改案例設計,自行設計一個汽車展招貼。課后練習設計則是限定“主題”,不限制平臺。設計“主題”一般來自學校近期活動或賽事通知來確定,軟件平臺則由學生根據自身喜好及對軟件熟悉程度自行決定。課外練習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完成后提交到課程論壇,通過教師點評和朋輩評價等方式獲得作品反饋,并進一步加以改進。通過上述三方面的綜合學習,學生能較快地掌握海報設計的方法并能在實踐中加以應用。
四、分析與結論
傳統的平面設計教學的內容編排一般與實際應用脫鉤,與軟件技術學習也是分離的,即使是設計類的學生,很多畢業(yè)后也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主題式教學設計具有其優(yōu)點,但是在實踐中,教師也要靈活處理以下幾個關系:
1.主題單元內容設計和學習活動的關系:傳統的平面設計內容是重理論知識和觀念的培養(yǎng),而在主題單元的教學設計中,則是重知識運用,以實踐為目的,將相關的多個知識要點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看,打破知識界限和教材的束縛,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開放課堂。
2.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把不同領域又與之關聯的知識點整合為一個主題單元,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把握相關知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運用能力。
3.學生接受能力和知識點的銜接關系。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來自各個學院的非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沒有藝術設計培訓背景,采用主題式單元教學,專業(yè)知識循序漸進地滲透在每個主題中,下一個主題設計的內容是與上一個主題相關聯的,也是上一個主題知識的運用。這樣既考慮了非專業(yè)生的專業(yè)知識接受能力,又鞏固提高了所學的專業(yè)知識。
綜上所述,“數碼平面設計”課程中的單元式教學設計,是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的教學模式,是一種適應信息化時代平面設計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它打破了傳統平面設計教學的單一性,創(chuàng)造了一種多向性、交叉性、實用性的生態(tài)教學。
參考文獻:
[1]劉玉龍.跨界融合――泛媒體時代對平面設計的影響[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2,(1):161.
[2][美]大衛(wèi)?瑞茲曼.現代設計史[M].劉世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58.
關鍵詞: 多媒體 《概論》教學 教學手段 教學效果
多媒體作為一門新興技術,具有通過計算機把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承載多種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的特點,是實現教育現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近幾年來多媒體技術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使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發(fā)生重大變化,為教學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環(huán)境。同時,它在應用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需引起重視。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概論》教學的作用
把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概論》教學,發(fā)揮多媒體的技術優(yōu)勢,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系統、教學軟件和信息資源,實現《概論》教學的現代化,可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可信性和靈活性,大大拓寬教學的空間,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具體來說,其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將教學內容形象化、生動化,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里的“樂之”、“好之”即強調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陡耪摗匪婕暗氖侵袊纬傻睦碚摮晒?是基本原理同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的經驗總結和概括,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強。對其學習需要遵循科學的認識規(guī)律,即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運用“黑板+粉筆”的授課方式,則會因為表達能力、啟發(fā)能力、激發(fā)學生興趣等能力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導致教學形式的單調乏味,造成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局面,從而容易使學生產生接受“說教”的反感和抵觸心理,而且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多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可以將一些抽象、枯燥、深奧的內容轉化成形象、可視、可聽的動感內容,刺激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超鏈接功能將理論的分析與其形成的時代背景、歷史和社會條件進行鏈接逐層展開分析,實現史與論的結合,使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形象具體,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比如我在講述“中國化理論成果精髓”這一部分時,鏈接播放了“和化運動”、“”等視頻資料,生動的事實、形象的表現使學生認識到了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我黨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背離,以及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深刻領會了重新確定實事求是為黨的思想路線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再如在講述“第七章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時,我采用大量數據、圖片進行今昔對比,使學生比較直觀地看到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了他們對改革開放理論的理解。
2.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增加課堂上的教學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
《概論》涉及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兩次歷史飛躍的兩大理論成果,即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歷史時空跨度大,涉及面廣,而且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推進,理論也在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由此使課堂需講述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而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知識信息量大、迅速快捷的特性。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可以通過提綱、知識圖表等形式將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整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視聽作用,以減少書寫板書等所花費的時間,增加教學信息量,豐富授課內容。同時,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加快教學節(jié)奏,加大課堂教學密度,節(jié)約課堂教學的空間和時間,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據調查,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后,每節(jié)課教授的內容要比傳統教學內容多1.5―2倍。教學內容量的增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此外,通過大屏幕將每個理論知識的層次結構、知識重點、難點以著色重彩、動畫效果、超鏈接分析等形式清晰、直觀、全面地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把握,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3.有利于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和教學能力的提升。
多媒體教學就是在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以多種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在《概論》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表面上看,教師上課時只要手持鼠標與計算機打交道,就能自如地控制課堂的進度和各種媒體的使用,不再是滿身粉塵,滔滔不絕,口干舌燥,似乎是負擔減輕了。其實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制作出一個好的,適合教學需要的多媒體課件,不僅教學目的要明確、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而且要能夠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概論》課的特點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完全引用別人制做好的課件,而必須根據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去動手制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將課程的主題、主線和重點反映在教學課件中,并且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實際需要和心理規(guī)律,精心設計,綜合編排相關素材,使教學內容與制作的動畫、剪輯的視頻、粘貼的圖片、選擇的音樂等渾然一體。同時,多媒體等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必須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盡快學會運用和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了解、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技術、多媒體的特點和網絡知識等,并在教學和科研中加以實際運用。這對于教師本身來說也是一個促進,促使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概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現代教學工具和手段,其優(yōu)越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通過對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教師和學生的調研,我們發(fā)現,多媒體教學在《概論》課的運用中,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也存在著一些值得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1.容易弱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難以發(fā)揮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作用。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概論》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始終起著主導作用,其淵博的知識、敏銳的思維、抑揚頓挫的語言表現藝術、對各種教學手段的靈活應用、對理論知識深入淺出、細致入微的分析、對學生思考的啟發(fā)、引導等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陡耪摗氛n運用多媒體技術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受到了明顯的挑戰(zhàn)。一方面,一些教師由于認識上存在偏差,在利用多媒體手段教學中過于依賴多媒體課件,使多媒體替代了一切,成了現代課堂教學的全權代表,而自己卻整堂課一直都“隱身”在電腦后面點擊鼠標,讀課件中的內容,這樣做使教學缺少了必要的講解、觀點的引發(fā)和對生情緒的調動,以致忽視啟發(fā)學生思考,甚至不給學生任何的思考余地,使自己淪為課件的播映員和解說員。另一方面,從教室硬件設施的配置來看,多媒體操控臺一般放置在光線暗淡的教室一隅,教師從中心的講臺位置被“請”到了操控臺前,難以突出自身的地位;而多媒體課件以其強大的、不可抵擋的魅力吸引著學生,學生的視線不再像以往那樣聚焦在教師身上,而是投向了色彩醒目、不斷變換的屏幕,教師與學生目光碰撞交流的幾率減少,這就使得教師本身的影響力和主導作用削弱。此外,政治理論課教師對理論“真信、真學、真懂、真用”的言傳身教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傳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事先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畢竟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是靜態(tài)的素材的載體,其交互的靈活性較差,難以向學生滲透深入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從而影響了自身人格魅力作用的有效發(fā)揮。
2.多媒體課件質量參差不齊,容易出現教學手段不能很好地服務于教學內容和目的的現象。
課件是多媒體教學的靈魂,它與其他教學手段一樣,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陡耪摗氛n是一門理論性和思想性較強的課程,教師除了要向學生講授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即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這就需要教師必須利用多媒體技術,依據《概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進行精心設計和制作。在調研中我們發(fā)現,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多數還處于初級階段,課件質量參差不齊,有些課件的設計和制作很難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如有的課件所采用的主要為文本形式,圖片、音頻、視頻運用很少,單純地將課本的文字通過課件簡單地呈現出來,課件只是充當了直線型的電子板書,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趣味性,令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影響了教學效果。有的課件色彩搭配不協調,字體與背景不易分辨,讓學生很容易疲勞,不能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有的課件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穎和動感,過多運用強烈的色彩、豐富的圖片和多變的動畫,配以強勁的音樂,導致屏幕渲染過度,無關信息過多,其結果是容易分散學生對學習內容、知識點的注意力,沖淡了教學的主題,影響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挖掘與教學內容本身的科學性和說服力。
3.不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容易忽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思維和主動學習,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陡耪摗氛n教學應用多媒體技術后出現兩種情況,一方面,教學課件是課前制作好的,具有固定化、程式化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思路是按課件設計來進行的,一般無法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實際反映和課堂氣氛,有針對性地組織或調整教學內容,也無法針對學生個性特點而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學生只能跟著事先規(guī)定好的教學內容和節(jié)奏走,循著教師固定的思路來思考問題和學習知識,從而限制了思維、個性的充分發(fā)展。另一方面,在傳統教學中,板書雖然浪費了一些時間,且受教師書寫質量的影響,但是教師板書所到之處,就是教學重點和難點之處,而且教師寫板書時,也就給學生留有了自覺思考的時間。而使用多媒體技術后,教學信息量增大、教學節(jié)奏加快,難于使一節(jié)課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一目了然,使講課內容完整性被割裂和碎片化。學生在課堂上目不暇接,疲于埋頭整理筆記,授課內容隨著PPT翻閱而無法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學生更沒有可能向教師提出一些與課程有關的討論性問題,從而使得課堂的教學氣氛比較沉悶,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減弱,雙向交流被阻斷,學生被課件牽著鼻子走,完全喪失了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權。
參考文獻:
[1]彭慧.正確認識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當代教育論壇,2006,(2).
[2]顏憲元.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中國科技信息,2007,(5).
[3]孫贏,許曼.淺析多媒體教學的利弊.辦公自動化雜志,2009,(1).
關鍵詞: 政治教學 試卷講評 啟發(fā)式教學原則
講、評、練是政治學習過程中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對試卷的講評是尤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每一次練習和考試都是對某一個階段教學情況進行的小結,每次考試之后,教師都應及時安排時間進行試卷講評。試卷講評課起著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熟練技能、查漏補缺、總結經驗的重要作用。因此,試卷講評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學習質量的高低。為了使試卷講評達到最佳效果,在此我就如何上好試卷講評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實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
要使試卷講評取得實效,教師必須以考綱要求為指導,以課本為依據,腳踏實地地從加強和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做起。講評試卷必須趁熱打鐵,不能拖延,一般是考試完畢、講授新課之前是講評的最佳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講評符合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講評的內容理解快、記得牢、不易忘。
講評試卷要有時間保證,不能只講個題答案,走過場。要突出一個“評”字,做到講透、評活。此外,教師還要講究講評藝術,富有趣味性,有內容有條理,方法多樣,使學生感到每一次講評都有收獲。因此,在試卷講評課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知道每道題的答案是什么,而且要抓住試卷講評的時機點評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使學生既從中反思自己學習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又明白相關題目的解題方法、解題技巧,從而更好地應對以后的政治課學習和每一次考試。
二、力求“準、深、細”,切忌“偏、淺、粗”
“準”即要求答案要標準正確,因為講評的結果對學生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一份試卷的最終成敗取決于講評導向的好壞。講評前教師要精心備課,并與其他教師統一標準答案,千萬不能將有異議的答案不負責任地拋給學生,否則將造成學生思想上的混亂,以致誤人子弟。
“深”即對錯誤率高且具有典型性的試題要深層次分析,要實實在在地幫助學生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找出解決的辦法,如對教材的某些觀點、原理理解上的不足,還有解題方法、技巧的不足。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深入鉆研課文,探索解題規(guī)律,彌補知識的不足。
“細”有兩個方面,其一要求學生認真聽,仔細琢磨,從中理出所以然來。同時要求學生做好筆記,對做錯的選擇題、關鍵的知識點、高質量的綜合題做詳細記載,并做好歸類、比較,這樣才會使學生加深印象,提高解題能力。其二是注意拾遺補缺。講評試卷的過程也是拾遺補缺的過程,因為教師在平時教學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總會有某些疏忽,出現漏洞是難免的。通過考試,發(fā)現這些漏洞,在講評時教師就要及時把它補上。
總之,準、深、細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教師應有機地將其貫穿于試卷講評過程中,提高講評質量。
三、總結規(guī)律,切忌就事論事
啟發(fā)性教學原則要求教師在講評試卷時,不僅教給學生正確的答案,而且教會學生舉一反三,培養(yǎng)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講評時應注重三點:一要注意講評的遷移性。知識遷移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方法,我們在講評時不能就事論事,就題目論題目,而要把題目的知識點進行發(fā)散性思維,遷移到其他知識點上去,使學生將學到的某些知識、原理用到學習新知識或解決新問題中去,使試題講解起到以一當十、舉一反三的作用。二要注意變換角度。對某些典型題要善于變換形式,多角度設問,拓展思考的廣度。三要重視對解題思路、方法、技巧的分析,“方法比事實更重要”。講評試卷的關鍵是把解題要求、思路、方法、技巧教給學生,培養(yǎng)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在講評論述題時,針對部分學生偏題現象,告訴學生解答論述題的前提是審題,并教會學生審題的一般程序,引導學生注意題目中比較隱蔽的因素。學生對解答不定項選擇題普遍感到頭疼,因此,我們可將不定項選擇題常見的干擾設陷歸納為這樣幾種:利用概念的相近或相關設陷;顛倒因果種屬關系設陷;錯用決定和被決定關系設陷;答非所問設陷;故意擴大外延設陷;以偏概全設陷;表面性、片面性設陷,等等。所以,我們要告訴學生在做因果關系選擇題時,關鍵要分清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切不可因果顛倒。
四、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
不少教師在講評課前能做好有關的試卷分析、答題情況分析和統計工作,每一道題應該怎樣講心中有數,一堂課下來自我感覺講得不錯,但到下一次考試,相同或相似的問題,不少學生還是出錯了,這說明教師“一言堂”,而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發(fā)揮的講評課是收效甚微的。
要發(fā)揮政治試卷講評課的最大效用,就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啟發(fā)式教學原則。在教師總體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自己分析,明確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和造成失誤的根源,以促進學生自我評價和獨立矯正失誤能力的提高。比如,比較典型的題目,可以請解答得比較好的同學談談是如何進行正確思維的,為其他同學進行思維示范;可以就做題中出現的典型錯誤,請出現這種錯誤的同學講講他當時是怎么思考的,為什么會這樣思考,了解同學出現錯誤的原因,其他同學聽了也有利于糾正自己思維上的誤差。實踐證明,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講評課,往往很受學生歡迎。
參考文獻:
[1]鐘啟泉主編.課程與教學概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
關鍵詞:語文、現代詩歌、中職、教學
一、中等職業(yè)教育中語文課程中現代詩歌的分類和特點
(一)、語文課程中的詩歌分類
我省各中等職業(yè)學校陸續(xù)開始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的、倪文錦主編的《語文》教材。這套教材在詩歌選擇和編排上都有許多變化,特別是在詩歌分類上由中國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組成。不僅為中職生提供語言節(jié)奏和諧性再現生活抒情言志的古典詩歌,還提供適應時代的要求,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反映現實生活,表現科學民主的革命內容,以打破舊體詩格律形式束縛為主要標志的新體詩。
(二)、現代詩歌特點
現代詩歌成形于20世紀40年代,具有形式自由、內涵開放、意象經營重于修辭、有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諧的音樂性,形式上分行排列等特點。形成原因與當時的國情、政治、經濟大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講授課程時首先要簡要概論作者對于現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使學生融于創(chuàng)作時代是拉近現代詩歌與學生認知關系的有效方法。
二、中等職業(yè)教育中語文課程中現代詩歌的教學目標的解析
新課標要求的三維立體教學目標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一)、現代詩歌的知識與技能目標
現代詩歌的基礎知識掌握可以分為音、字、詞、韻、義,由于是白話語言為呈現方式,所以,基礎知識掌握較古典詩詞的文言文更為通俗易懂。核心知識是詩歌的起源、表現手法的使用、情趣與意象契合、情感思想與語言文字的關系。技能的學習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
(二)、現代詩歌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教學過程的科學完整、教學方法的得當有效是知識與技能掌握的保障。
首先,課堂導入應該從詩歌的主旨立意做為起始,因為詩是以語文表現情感思想的藝術。它的出發(fā)點在見與感,有睹于目,有會于心。感知詩人所表現與傳達的最有效方法是增加知覺渠道有助于加深中職生對于詩歌感染力的傳達。如增加視知覺帶來的直觀感受,利用圖形和圖像傳遞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表現與傳達的主體;增加聽知覺,利用節(jié)奏與韻律將教學對象帶入詩歌的藝術境界并可以渲染詩歌的藝術氛圍使教學對象感同身受。
其次,激發(fā)興趣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在詩歌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確實是要從詩歌的起源談起,"詩言志、歌詠言。"人類唱歌做詩是表現情感的,因此,反復誦讀就成為師生間共同體驗詩歌審美的精神傳遞過程,誦讀的過程可以先由教師示范朗誦傳遞爭取發(fā)音、音調和情緒渲染;再由教師與學生一起朗誦,學生感知之后跟隨教師示范強化知識掌握;最后由學生自主集體朗誦,在此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加深對于詩歌知、情、意的理解。根據教育心理學中知識保持的基本規(guī)律合理控制誦讀的時間長度和次數,在整個知識掌握的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整個直觀的教學過程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獲得。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組織形式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展開的,學生自主學習不僅是對知識掌握的運用,也是學生自發(fā)內心求知驅動力的外在表現,因此,教師可以提出對于詩歌中作者情感意境的營造和思想情感的抒發(fā)相對應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分組討論、思考、指導,再組織集中反饋問題答案總結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豐富情感的過程。
最后,在強化知識點之后,喚起學生認知,傳遞詩歌情懷,以詩歌表達主題為題目布置學生的訓練作業(yè),不但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檢驗,也是給予學生自我創(chuàng)作的空間。
(三)、現代詩歌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寬容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
詩歌產生的境界就應該是所見意象必恰能表現一種情趣,而且,詩歌的妙處都是從景、物、人與詩人的見和感發(fā)生移情作用看出內在的情趣常和外來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響。因此,教師通過教學方法傳遞現代詩歌的情感使學生產生共鳴,并塑造出現代詩歌的表現主題是愛國、友情、親情等真善美價值觀,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和精神向往,做到育人的最終目標。
總之,新課表提出的三維的教學目標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系,融為一體.在教學中,既沒有離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沒有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它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并非是三個各自獨立的教學目標。
三、豐富現代詩歌的表現形式
詩歌從起源開始就與音樂、舞蹈同源,而且最初是一種三位一體的混合藝術。因此,豐富現代詩歌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可嘗試的。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又增進現代詩歌的傳播和推廣。
(一)、嘗試現代詩歌的課堂教學與學生團體相結合的培養(yǎng)新模式
現代詩歌的文本分析是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的力量,藝術表現的形式具有傳播和感染力,兩者結合的讓學生參與是有效的手段??梢酝ㄟ^學生組織建立詩社團體,定期舉行詩歌欣賞活動,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定期鼓勵學生參加校級、市級的各類演出或競賽活動,促進學生在詩歌表現方面的全面發(fā)展。
(二)、嘗試現代詩歌的課堂教學與藝術課程相結合
在詩歌的表現方面可以借用藝術的表現形式,使之詩歌的課堂教學更為多樣、活潑。在教學材料的準備上,應該提前有集體備課的經驗交流,利用多媒體呈現給教學對象。
總之,提高現代詩歌教學中教師自身業(yè)務能力,增強挖掘學生集體感知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效果,發(fā)揮藝術感染力吸引學生參與,都是現代詩歌教學促學生感受詩性力量、領略詩歌魅力、促進詩歌走入學生的課余視野作為現代詩歌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指導思想。在現代詩歌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應該抓住詩歌本質、提高學生鑒賞能力、改變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實施融入藝術的情感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光潛,《詩論》,中華書局,2012年,第一版,P46。
[2] 李怡琳,《如何進行現代詩歌教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0(32)
[3] 馬建月,詩意語文--現代詩歌教學初探,閱讀與鑒賞(教研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