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范文

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

第1篇: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心理特征;藝術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團體活動;設計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藝術院校也不例外。相較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本課程具有系統(tǒng)性、廣泛性、高效性等特點,可以使學生系統(tǒng)了解心理健康常識,掌握自我心理調適的技巧,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心理學課程,它注重的是學生對于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和對心理調適技巧的運用,而并非聚焦于晦澀的心理學概念和基礎知識,故它是一種實踐性課程。除課堂講授外,需要具有豐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團體活動、情境表演、體驗活動、影視資料等,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并具備更強的體驗性。其中團體活動深受學生歡迎,使用頻率高,效果斐然,在教學實踐中廣為使用。團體教學活動是創(chuàng)設一種與生活中類似的場景,讓學生去模擬、扮演、體會、感受和分享,使他們在情境中觀察、體驗,改變認知,嘗試新的行為模式,并運用到生活中去,達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一、藝術類大學生心理特征分析

藝術類大學生具有很多當代大學生共同的優(yōu)秀品質——自信、樂觀、精力充沛、積極進取等[1]。除這些共同點之外,藝術類大學生還具有自身獨特的心理特征。(一)追求獨特,崇尚個性,具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一般而言,藝術類大學生非常注重個性,不喜歡模仿別人,渴望與眾不同,在校園里,他們總是以時尚特異的服裝、新潮獨特的發(fā)型示人。他們在學習、生活別強調自己的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這既是藝術熏陶的結果,也是取得專業(yè)成績所必需的要素。這種獨特的個性使藝術類大學生像一個個帶著棱角的小石頭,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很容易觸及各自的棱角,與他人、集體乃至社會發(fā)生沖突和碰撞。蘇常青的研究證明藝術類大學生總體上傾向于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2],強調自我,希望在專業(yè)領域有突出成就,認為個人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同時,也促進了集體和社會的發(fā)展。(二)自由散漫,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欠缺藝術類大學生大多是從小就接受專業(yè)訓練,藝術專業(yè)學習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經常是教師個別化指導,學生獨立創(chuàng)作,教與學都帶有明顯的個人化色彩,課堂不可避免地呈現(xiàn)出一種自由散漫的氛圍。這種教學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也養(yǎng)成了一定的隨意性。他們渴望成為個性鮮明的藝術家,看重自身藝術風格的培養(yǎng),除了接受教師的指導外,不太注重與別人的交流與合作,所以藝術類大學生整體表現(xiàn)為合作精神欠缺。他們自律能力較弱,不愿受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然而,若對規(guī)則熟視無睹,必然會在社會生活中碰壁,造成適應障礙,帶來心理方面的困擾,影響其社會性發(fā)展。(三)單純而直率,人際交往能力欠缺藝術類大學生一般比較單純、直率,世故性差,《艾森克個性問卷》中其L分得分較低也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3]。這種單純和直率使他們活得真實而自然,較少壓抑自己的內心,心理問題發(fā)生率相對較低。但有時也會在無意中傷及他人,或遭遇挫折,產生人際交往或情緒管理問題。部分學生因為過于直率,難以共情他人,引發(fā)人際關系沖突,導致煩惱、焦慮、抑郁,在內心深處產生孤獨感。另外,在求學生涯中,大部分藝術生經常去不同的機構學習和集訓,人際交往圈變化頻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頻繁更換環(huán)境也降低了其人際親密度和歸屬感。(四)專業(yè)認同感強,但文化基礎薄弱,人文素養(yǎng)有待提高在選擇學校和專業(yè)時,藝術類大學生多是從興趣愛好出發(fā),自主選擇,故對所學專業(yè)有很強的認同感。在學習中,他們重視專業(yè)成就,崇拜本專業(yè)的權威,積極尋求鍛煉和展示專業(yè)能力的機會。然而受“專才教育”思想的影響,藝術類大學生普遍存在重專業(yè)、輕文化課學習的傾向,導致文化基礎薄弱。然而,輕視文化素養(yǎng)的積累與提高,過于關注外在技術和表達形式,會導致藝術作品徒具形而無神。個別學生學習僅憑愛好,缺乏生涯規(guī)劃和自我管理,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取得更高的學業(yè)成就。專業(yè)高成就感的心理預期與不重視學習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形成矛盾,造成理想自我和現(xiàn)實自我差距過大,容易產生挫敗感。(五)敏感性強,情緒反應強烈而不穩(wěn)定經過長期的藝術熏陶,藝術類大學生多具有情感豐富、心思細膩、敏感、情緒波動大等特點。筆者在近幾年心理普測中發(fā)現(xiàn),藝術類大學生在《卡特爾16中人格因素量表》(16PF)敏感性方面整體得分較高;也有研究顯示藝術類大學生人格特質在循環(huán)性(C)上得分較高,表現(xiàn)為氣量小,情緒波動大等[1]。這種情緒的敏感性有助于他們捕捉珍貴的瞬間,創(chuàng)作出情感情緒強烈的優(yōu)秀作品,引發(fā)人們內心的共鳴。但在生活中,這種高昂而不穩(wěn)定的情緒和突出的個性如果發(fā)展不當,可能會形成偏激執(zhí)拗性格,需要及時加以引導。藝術類大學生具有獨特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很多特點都是雙刃劍,需要正確引導,才能發(fā)揮積極作用,這對藝術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他們的學習方式和課堂表現(xiàn)與綜合性院校大學生具有明顯差異,他們反感中規(guī)中矩、一板一眼的知識教學模式,喜歡隨意、體驗式的課堂。所以,融入團體活動在藝術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尤為重要。簡單易操作的團體活動可以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積極參與體驗,體察改變后帶來的感受,從而自發(fā)產生改變,達到主動進行心理調適的目的。

二、藝術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團體活動的設計

(一)課堂教學團體活動的原則:積極正向,溫暖抱持,尋找資源,鼓勵個性,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積極的表達、安全的環(huán)境和溫暖的抱持是團隊活動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團隊成員需要做出并一直信守的承諾。課堂教學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一個賦能的過程,所以必須積極正向,具有正確的價值引領作用。尋找、挖掘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優(yōu)勢,從積極的角度出發(fā),重新詮釋與建構以往經歷、自我評價,使個人體驗到良好的自我價值感,提高自信心,接納、欣賞自我,并進一步推己及人,學會理解他人,欣賞他人,與他人和睦相處。沒有個人風格的藝術獨創(chuàng),也就意味著失去了藝術生命,對于藝術人才培養(yǎng)而言,所有教育教學都要立足于學生藝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故與綜合性高校相比較,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多了一層更高的使命,既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尊重、呵護學生的獨特性,激發(fā)創(chuàng)意。所以,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團體活動,可以融入一些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活動,如頭腦風暴、非利手表達、腦力激蕩、創(chuàng)意表達、自由繪畫、立體創(chuàng)作等,發(fā)散思維,使學生自由地思考,隨意地表達,在相互碰撞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二)課堂教學團體活動的內容:注重自我成長、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課堂教學團體活動的內容對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藝術院校大學生團體活動需要針對他們的心理特點設定相關內容模塊。針對藝術類大學生自由散漫、自律能力弱的特點,團體活動可以設計自我管理模塊,如時間管理、生命線、生涯規(guī)劃、自我管理15天計劃、紫手環(huán)不抱怨運動等。也可以加入規(guī)則體驗環(huán)節(jié),幫助他們體會遵守和不遵守規(guī)則的不同感受,以及兩種不同的選擇帶來的益處和損失,學會約束自我行為。情緒管理是藝術類大學生的弱項,他們情緒波動大,在遇到壓力事件或沖突情景時,容易出現(xiàn)情緒調適不當??梢栽谡n堂教學團體活動中通過傾訴、涂鴉、繪畫、書信、樹洞、冥想放松等多種形式進行情緒宣泄,采用認知療法技術糾正非理性信念,減少不良情緒的形成;采用冰山理論,幫他們揭開情緒背后的層層面紗,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滿足內心的真正需求,豐盈自己,不再被表面的情緒所困擾,從根本上消除不良情緒。人際交往也是藝術類大學生需要面對的重點課題之一。因為自我、單純、直率、個性凸顯,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較少顧及別人的感受。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團體活動,需要重點設計人際關系主題單元,傳授人際交往技巧,模擬人際交往場景,在具體的情景中使用、訓練與人溝通的要點和方法;幫助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被聆聽、被理解的感受;進行角色互換,學習傾聽、理解他人,看到別人的心理需求,互相尊重,互相體諒,互相滿足。通過反復練習使他們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避免攻擊性、指責性的語言,體會、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情緒,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減少沖突。比較常見的活動包括滾雪球、薩提亞溝通模式體驗、心理情景劇、角色互換等。通過團隊合作與競爭活動,促使內部成員之間加強溝通、相互學習、優(yōu)勢互補、共同合作,增加團隊凝聚力,體會團結協(xié)作的巨大力量。常用活動包括同舟共濟、諾亞方舟、信任之旅、你說我畫、月球傳輸?shù)取YY源取向需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人本主義、敘事療法、積極心理學、家庭治療、支持療法等很多流派都非常注重尋找個體自身的資源,幫助他們挖掘、體驗自己的優(yōu)點,或者尋找對其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和事,梳理這些人和事帶來的正面影響,然后把這些積極因素與他進行鏈接,使之真正成為個體自身的資源。常見的團體活動包括優(yōu)勢大比拼、20個我是誰、戴高帽、獨特的我、繪制家庭樹、影響輪等。積極心理學常用的活動如三件好事訓練、一周積極情緒體驗、優(yōu)勢自我分享等,對于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優(yōu)勢、體驗積極情緒具有明顯的效果。這些活動積極向上、形式靈活、易于實施,非常適合課堂教學。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經驗、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設計更多的團隊活動方案,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三)課堂教學團體活動的形式:分組平行實施,注重體驗,可以采用表達性藝術治療等多種方式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都是大班模式,為提升教學效率,顧及到所有學生,團體活動需要分組平行開展。分組時,可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也可以同質分組,組間異質,具體分組形式由活動內容決定。如在自我成長章節(jié),為讓學生看到自己這一類型人的性格特點,感受到支持,可以采用MBTI性格測試分類,將同一種性格類型的學生分在一組,討論各自的愛好、特點、優(yōu)點和缺點,并進行匯總。學生在組內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具有眾多的共同點,同時會意識到原來別人與自己一樣具有類似的不足,從而降低焦慮和自卑,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組間分享,他們可以看到與自己完全不同的類型,以及他們的優(yōu)勢和缺陷,認識到世界上既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改變非此即彼的兩極認識,悅納自己,欣賞他人。在人際交往章節(jié),為使學生感受到不同性格類型人的交往風格,則可以實行異質分組或隨機分組。異質分組有助于相互理解和互補,隨機分組本身就具有意義,因為學生在班級、宿舍里即是隨機分派的,無法選擇,這種分組情景更接近現(xiàn)實。成員在小組內參加活動,分享體會和感受,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進行分享。學生在組內活動中可以認識新的朋友,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嘗試用與平時完全不同的形式進行表達,感受不同情緒的流淌和來自他人的善意與包容,即是一種全新的體驗。藝術類大學生個性獨特,在教學團體活動中,老師應重體驗、少說教,讓學生融入活動,進入角色,有感而發(fā),由悟而變,由此獲得成長。所以,課堂教學團體活動的重點在于創(chuàng)設各種不同的場景讓學生去參與、體驗。多項研究證明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輔導因其非語言優(yōu)勢可以減少參與者的抗拒心理,有效改善人際關系、社交回避及苦惱[4],顯著提升團隊的歸屬感和個體的自尊水平[5]。而且在藝術院校,創(chuàng)作材料隨手可得,學生對于這種形式熟悉而親切,故藝術院校大學生課堂教學團體活動可多采用此種形式。在團體活動中,可以宣泄情緒,調整認知,也可以將藝術創(chuàng)意融入不同環(huán)節(jié),增加創(chuàng)造性,在作品結束時構建心理完型,達到自愈。常見形式包括涂鴉、個人和團體繪畫、曼陀羅、OH卡牌、色彩體驗、綜合材料創(chuàng)作、手工作品、剪紙等,將情緒宣泄、認知改變、行為調整和專業(yè)學習相結合,發(fā)揮美育的心理學功能,使心理調適和專業(yè)學習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藝術熏陶中實現(xiàn)自我成長。

參考文獻

[1]翟秀軍.藝術類與非藝術類大學生人格特質的比較研究[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24(5):154-156.

[2]蘇常青.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云南藝術學院大學生情況調查[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4):33-36.

[3]張繼玉.藝術類大學生心理特點初探[J].甘肅科技縱橫,2006,35(5):191-192.

[4]郭昱辰.藝術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改善的實驗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

第2篇: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范文

在我國,學前教育領域的社會認知研究相對較少,依據(jù)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fā)展特點而專門設計的社會性發(fā)展領域的課程也比較罕見。因此,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為基礎,有針對性地設計并實施能促進幼兒社會認知發(fā)展的有效教育活動,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一、厘清社會認知的內涵,完善幼兒園社會認知教育課程

我國學者龐麗娟指出,社會認知是認知的一個方面,兒童社會認知的發(fā)展受環(huán)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更大。在一般認知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個體社會認知能力更多地受到環(huán)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幼兒園教育能對兒童的社會認知發(fā)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或者主要照料者往往更注重兒童認知的發(fā)展,相對忽視兒童社會認知的發(fā)展,而幼兒園教育則更為全面,且更注重幼兒對人際關系、社會環(huán)境、社會規(guī)則和社會角色等的理解。但是,目前在幼兒園課程中有關社會認知教育的內容比較匱乏。鑒于此,完善基于幼兒生活環(huán)境的社會認知教育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社會認知是對社會性客體及其相互關系的認知,以及對這種認知與人的社會行為之間關系的理解和推斷,即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行為動機和意向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因此,社會認知的內容由社會性客體及其相互關系所包括的內容所決定。在社會學中,社會性客體及其關系所包括的內容有:人與人際關系、社會環(huán)境、社會角色、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學前兒童社會認知教育也應包含相應的內容。

1.關于人際關系的認知

從我國國情出發(fā),3~6歲兒童對人際關系的認知應該包括對父母長輩的關系、同伴關系和與周圍人的關系的認知。人際關系是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心理上的直接聯(lián)系。人一來到世上,便處于人際關系之中。形成與成人、與同伴良好的人際關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人際交往前,兒童對于所要交往的人與自己的關系必須有所認識與理解,在這個前提下,兒童還要學習其中包含的社會規(guī)則,如與長輩交往必須遵循的社會規(guī)范――尊重長輩。只有在這些社會認知都成功發(fā)生的前提下,兒童的人際交往行為才會符合社會規(guī)范。因此,在學前期,幫助兒童認識人際交往中社會認知的那部分內容顯得尤為重要。對同伴關系的認知是人際關系認知中的重要內容。在同伴關系的影響下,兒童能夠很快地學習相應的符合社會文化的行為模式。通過與同伴的交往,兒童能夠學習自己在群體中所扮演的角色,明了該角色所承擔的責任和享有的權益。

2.關于社會環(huán)境的認知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認識周圍的世界,主要包括對家庭、社區(qū)、幼兒園、家鄉(xiāng)、民族和國家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認知。在設計教育活動時,應該遵循由近及遠、從具體慢慢過渡到概括的原則。具體說來,與幼兒年齡相對應,要從對身邊環(huán)境的認知開始,先是家庭、幼兒園,然后是社區(qū)、社區(qū)中的公共場所,再次是家鄉(xiāng)。至于對國家、世界等概念的認知則要到學前后期才能進行。例如,為了讓剛入園的小班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環(huán)境,可以進行一些相應的教學活動,首先讓他們認識幼兒園的環(huán)境,幼兒只有認識了幼兒園的環(huán)境,才能產生安全感,進而喜歡幼兒園。大班幼兒則可以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民族和國家有個初步的認知,甚至能夠認識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及其特點。

3.關于社會角色的認知

學前兒童社會領域的學習目的就是更好地促進社會化進程,社會化將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適應社會文化、參與社會活動、履行社會角色的社會人。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環(huán)境中扮演著多種社會角色,如母親、女兒、幼兒園教師、家長、妻子等。特納(J.Turner)曾經對社會角色、自我意識與社會化的關系作過這樣的論述:在社會角色的互動中,行動者總是以一種能夠加強自己已有自我概念的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自我意識和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社會角色的獲得既是社會化的目的,又是社會化的重要內容。也許要讓學前兒童完全理解社會角色的含義并不現(xiàn)實,但是我們可以選取幼兒能夠理解的相關內容幫助他們積累相關經驗。在學前期對兒童社會角色認知的教育可以從如下兩方面進行:對自己和他人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所表現(xiàn)的不同角色以及社會上不同職業(yè)的人的認知。例如,警察是幼兒非常羨慕的職業(yè),但是幼兒對于警察的認知并不全面,很多幼兒將警察定義為是抓壞人的人,有的則認為罰款的人就是警察。因此,對于警察這個與日常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職業(yè),有必要進行一番介紹,以便讓幼兒正確認識警察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4.關于社會規(guī)則的認知

社會規(guī)則是每個社會成員都必須理解與遵守的規(guī)范,是個體社會行為選擇及定向的工具。兒童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必須了解社會規(guī)則并養(yǎng)成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行為習慣,因此社會規(guī)則的認知是兒童社會性學習的重要內容,具體包括:(1)基本道德規(guī)則:即對是與非、對與錯、愛和憎等道德問題的認知與判斷。(2)文明禮貌行為規(guī)則:個體自身的素質和修養(yǎng),人際交往與言談舉止的禮儀與規(guī)則等。(3)公共場所行為規(guī)則:公共衛(wèi)生規(guī)則、公共交通規(guī)則、公共財產保護和愛惜規(guī)則等。(4)群體活動的規(guī)則:學習、游戲和生活等群體活動應遵守的規(guī)則,如排隊、輪流、等待、禮讓等。(5)安全規(guī)則:用以保護兒童安全的行為規(guī)則。

二、整合多種教育途徑,全方位進行幼兒社會認知教育

社會認知教育和認知教育有著非常多的共同點,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將社會認知教育看作是認知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只不過其認知對象是有關自我、他人、群體關系以及內在心理過程等方面。社會認知教育的途徑有許多種,幼兒園教師可以在一日活動中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運用。

1.創(chuàng)設有利于開展社會認知教育的環(huán)境

幼兒園環(huán)境是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極具教育價值。在社會領域的學習中,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能大大提升學習效率。目前,在幼兒園中用來進行社會認知教育的主要是角色游戲區(qū),這些區(qū)域的設置能讓幼兒學習不同社會場所的規(guī)則,并通過角色扮演來認知不同的社會角色。通常,幼兒園可以設置的角色游戲區(qū)有娃娃家、醫(yī)院、理發(fā)店、小商店、警察局、集市與餐館等。教師還可以結合主題活動設立主題墻,通過照片、圖片等介紹社會事件、家鄉(xiāng)風貌等。對于重大的社會事件,教師可以讓幼兒一起參與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讓幼兒查找相關圖片、報紙等,并將它們帶到幼兒園與大家分享。

2.加強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認知社會角色、規(guī)則以及他人的立場和觀點

目前,有關如何在游戲活動中進行社會認知教育的實踐性研究并不多見,有些學者甚至認為,由于幼兒是游戲的主體,他們在游戲中往往表現(xiàn)得比較自主,因此向他們傳授社會知識會顯得不合時宜,十分困難。事實上,游戲作為幼兒學習的主要形式,在社會認知教育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第一,重視在游戲活動中滲透社會認知教育。在游戲中教師往往比較忽略進行社會認知教育,而是著重培養(yǎng)幼兒的行為習慣,具體表現(xiàn)在:著重觀察幼兒能否遵守規(guī)則,忽略對規(guī)則具體內容的介紹;在幼兒進行角色扮演時往往關注角色的行為,而忘記對社會中不同職業(yè)進行事先或事后的講解。例如,很多幼兒園都有商店游戲,幼兒對收銀員職業(yè)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收錢的環(huán)節(jié),其實收銀員除了收錢,還要幫助顧客檢查商品、解答顧客的疑問等,對這些有關社會角色的知識,教師很少會在角色游戲之前或者之后讓幼兒進行討論,幼兒并不知曉。

第二,拓寬視角,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更多的社會知識。角色游戲是幼兒,尤其是小班和中班幼兒非常喜愛的游戲。最常見的角色游戲就是娃娃家,幼兒在游戲中往往自發(fā)地模仿父母的角色,獲得最初的關于家庭成員職責的社會認知?,F(xiàn)在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扮演的常常有警察、醫(yī)生、消防員、商場工作人員、銀行職員等職業(yè)角色。其實,角色扮演還可以讓幼兒獲得更多的社會知識。比如,有的幼兒園開展了“我是新聞播音員”的游戲,每天請一名幼兒扮演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播報前一天發(fā)生的社會事件。這種做法讓幼兒既對播音員這一職業(yè)有所認識,又及時了解了社會事件。

第三,在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時加入與社會規(guī)則一致的游戲規(guī)則。幼兒要順利開展游戲,必須遵守游戲規(guī)則,要遵守規(guī)則,必須對規(guī)則有所認知。例如,在社會場所,我們經常要等候,等候的時候應該不靠近目標位置,要與目標位置保持適當?shù)木嚯x,以防在該位置上的人員產生不安全感。教師可以將這些社會規(guī)則引入游戲。

當然,在游戲中幼兒之間的相互作用還有利于幼兒覺察他人的情緒,發(fā)現(xiàn)他人的行為,并由此推測他人的觀點,從而更好地發(fā)展心理理論與觀點采擇能力。

3.重視隨機教育對于幼兒社會認知發(fā)展的作用

學前兒童社會領域的學習本來就和兒童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與生活情境、社會場所等密不可分,因此在幼兒園一日活動或外出參觀活動中有許多可以用來進行隨機教育的情境。例如,帶幼兒散步時,不光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動植物,還可以告訴幼兒幫助我們整理草坪、修剪樹枝的是園林工人,讓幼兒認識一個新的職業(yè)。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該具備社會認知的相關知識。除了要理解幼兒社會認知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外,教師還應具備關于社會規(guī)則、社會角色和社會事件的知識。教師只有自己具備了這些知識,才能在沒有準備的前提下發(fā)現(xiàn)時機,將相關的社會知識傳遞給幼兒。

第3篇: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商務英語;商務文化;人文素質;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H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894(2006)03-0052-03

一、人文素質的內涵

商務英語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能用英語在職業(yè)環(huán)境或商務活動中進行溝通,而這種溝通通常認為是指能否使用英語,是否具備商務知識。然而,人們常常忽略了,在溝通中起著關鍵作用的潛在的深層次的人文素質:個人的價值觀,人際交往的能力,情緒穩(wěn)定性或成熟性,求知欲,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等等。而在實際工作中,這些卻是職業(yè)環(huán)境或商務活動中成功的至關重要的內涵品質。當前,衡量一位商務管理人員的成功不再看他是否完成一些技術性的指標而是看他是否有能力激發(fā)他的團隊,能否準確評估他下屬的表現(xiàn),能否適時作出合理的決定,最重要的是能否有效地進行各個層次的溝通。上述人文素質可以細分為3類(Campbell 1996):(1)人物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自我約束能力,自我表現(xiàn)能力,壓力管理能力,求知欲,作決定的能力;(2) 溝通能力:分配工作的能力,傾聽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對待持不同看法的寬容,禮節(jié)意

識;(3) 組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tǒng)化思考的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yǎng)人文素質的重要性

只有具備了上述這些人文素質,在具體使用英語進行商務活動的環(huán)境中才能真正有能力注重語言的功能,感受和體現(xiàn)語言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的個性,如話語的結構含義,說話人的意圖,說者與聽者的身份等等。任何對這些信息的忽略或誤讀都會妨礙有效的溝通,導致誤會、惱怒、甚至巨大的商業(yè)損失。如布郎(P. Brown)和來文森(S. Levinson)(1978)曾提出其“面子”理論及其作用: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盡量爭取積極的社會價值,如對別人的肯定(所謂積極面子),然而同時又想要避免別人的否定(所謂消極面子)。批評、負面評論、對對方的性格或表現(xiàn)的否定通常會威脅到他的積極面子。請求、提供、恭維也會威脅到對方的消極面子:如邀請人打高爾夫球,如拒絕,就造成了冒犯,但接受了又欠了人情。因此,視為平常的對話,很可能蘊涵著大量的言內言外的信息,而這也是商務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內容和環(huán)節(jié)。

語言的豐富內涵以及其運用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化的復雜性大大擴展了語言的學習和教學的范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運用語法上沒有錯誤的語句,而且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語境,以取得有效的溝通。成功的語言學習者不僅要做到語法正確而且應具備充分的語言意識。

當然,詞匯、句子、語篇仍然是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語法正確仍然很重要,但這些不應該是英語教學的全部更不是英語教學的終結。語言教學目的不再僅僅是“正確使用英語”,更重要的是“恰當使用英語”。英語學習者不應再是無聲地服從于外部權威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成為積極的探索者、主動的溝通者,或許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者。因此,商務英語教學的重要目的在于拓展學習者的關于文體、語體、語言功能(Brown & Levinson 1978)的知識,拓展學習者有關商務運行機制的知識。商務英語教學應盡可能使學習者參與仿真商務活動,在其過程中,摸索到適合于自身的學習策略,使學習者參與商務活動教學安排,了解這些活動具有社會性、互動性,更全面地融入英語文化、商務文化、公司文化的差異、人的個性差異,從而培養(yǎng)學生從事商務活動的人文素質。

三、人文素質培養(yǎng)

商務英語課程在引入一個新話題時,教師可以用頭腦風暴的形式開場,以了解學生已具備的知識。這樣也能使學生有機會從他們的真實經驗出發(fā),而教師準備的材料便可以有助于學生對話題的理解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任何觀點都可拿來討論,而引出合理的結論。

例如,在講授“求職”內容時,通常教師會給學生一則招聘廣告,要求學生寫出求職簡歷、求職信,隨后討論一些可能的面試問題和回答對策。這樣的課程安排可以學到相關的詞匯和認識有關求職就業(yè)環(huán)節(jié),但卻與學生的個人經驗和社會現(xiàn)實相去甚遠,有隔靴搔癢之嫌。事實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職員也有各種各樣的管理者。在課堂上,在完成本段開始設計的活動之后,至少將學生分為3組:管理者,X類職員,Y類職員。然后還應設計一些人員管理場景,讓學生經歷諸如職員表現(xiàn)評估、職員晉升標準評定、職員收入結構設計、人員培訓安排等相關人事環(huán)節(jié),以使學生認識自我并在求職就業(yè)過程中如何適應企業(yè)的需求。同樣,還可以運用社會心理學家荷茲伯格在他的《工作與人性》中所提及的職員分類模式,將學生分為滿足型和進取型進行課堂活動。根據(jù)荷茲伯格的觀點,滿足型的職員關心的是工作條件、工作環(huán)境、收入、福利、安全,而進取型職員需要有挑戰(zhàn)性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同事及上級的認同、升職的希望、公司文化的認同。因此,綜合各類心理學、社會學、工商管理學的觀點,學生會發(fā)現(xiàn)“你是哪一種類型的職員”的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在講授“求職及就業(yè)”時,只有將學生個人的個性、情感的因素納入課程框架,才能真正達到既定的要求。

畢竟,商務英語課程是英語課程的一種,其課堂活動應符合英語教學的規(guī)律:最大限度增加學生發(fā)言時間而減少教師發(fā)言時間 (Scrivener 1994)。商務英語更是一門實踐課程,可以更具體化接近現(xiàn)實。商務英語課程活動原則上可以考慮以陳述、討論、實踐為核心。

四、結論

總而言之,要使用英語在職業(yè)環(huán)境或商務活動中進行成功溝通,在傳統(tǒng)的培養(yǎng)英語能力和掌握商務知識的同時,不可忽視人際交流、公司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中人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

(作者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第4篇: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健美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前言

健美操是一項融體操、舞蹈、音樂,集健身與娛樂為一體的身體練習,是一種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起來的新興的體育運動,與傳統(tǒng)的單純以增強體質的體育運動有所不同,因此它具有雙重作用;既有鍛煉身體的作用,還有美育的作用。健美操帶有濃厚的表演和娛樂色彩,充分迎合了女大學生生理、心理和文化的需要,使得女生從運動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悅,獲得精神壓力的解脫,緩解因學習任務的繁重所帶來的神經緊張。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 研究對象

長江大學2007級6個健美操班共180名女生,涉及園藝園林、農學、動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等不同專業(yè)。

(二)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大學生身心健康研究的著作、論文、報道等,精讀摘錄后進行比較分析。

問卷調查法。在1年的健美操學習訓練即將結束時,對6個健美操專項班共180名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收回180份,收回率為100%。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問卷調查顯示,女大學生參加健美操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發(fā)生了明顯變化:93.3%的學生反應在健美操鍛煉后自信心增強,敢于表現(xiàn)自己;91.1%的學生認為健美操運動能使人感到輕松愉快、精神壓力得到釋放;89.4%的學生在健美操鍛煉后精力更加充沛,注意力集中持久;87.8%的學生認為通過健美操練習表現(xiàn)力得到提高,85%的學生則表示在健美操練習過程中人際關系得到改善。

(一)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評價所形成的穩(wěn)定的內心體驗。體育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方面有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特殊作用。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渴望,健美操教學中把技術動作進行分解,由易到難,加強輔助練習,逐步完成組合動作。每當前一練習成功完成,學生就在獲得成功的基礎上產生向新高度沖擊的信心,就能使學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個練習任務,用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對大多數(shù)女生來說,完成一套三、四分鐘的健美操動作不是件簡單的事,這就要求她們有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的勇氣。正如一位同學說“我感到最明顯的是有信心了,當我挺胸抬頭走路時,我感到沒有什么事辦不到的,當我完成大強度練習時,我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因為我已經意識到只要我能堅持下去就能成功”。

(二)有助于調控情緒

女生進入大學階段已進入青春期的中后期,是其成長過程中波動最大的階段。學業(yè)的重壓、擇業(yè)的競爭和挫敗、愛情的萌動、情感與理智、理想與現(xiàn)實、獨立性與依賴性、渴望交往與心理閉鎖等各種心理矛盾沖突交錯,人際關系上的苦悶與不解,消費上的盲目攀比,甚至戀愛過程中的煩惱,無一不使女大學生產生焦慮困惑、情緒波動、抑郁緊張、失去自信、消極自卑、性格孤僻和心理失衡。這些不良的情緒反應對她們的身體發(fā)展影響巨大。

在健美操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優(yōu)美明快的音樂節(jié)奏、活潑愉快的形體動作,使人陶醉在美的韻律之中,很快排除掉心理上的緊張與煩惱,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熱情和活力,使疲憊的心神得到有效的放松。經常參加健美操鍛煉能使女大學生形成勇敢、大方、具有開朗、熱情、堅定、意志堅強和情感深刻、豐富等優(yōu)良的性格特征,使她們逐步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yǎng)豁達的胸襟和開朗活潑的性格,陶冶積極向上的情操。健美操練習是一種自我調整心境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成功提高活力和降低緊張的重要方法。

(三)有助于提高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儲存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們成功的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

健美操學習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綜合運用各種有關的感覺器官,有目的地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不僅通過視覺、聽覺來感知動作的形象,還要通過觸覺和肌肉的本體感覺來感知動作的要領、肌肉用力的程度,以及動作過程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系等,從而建立完整、正確的動作表象。因此,健美操練習有助干學生對事物作出迅速正確的判斷、提高認知能力。經常參加健美操訓練,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xié)調作用。同時,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移過程也得到加強,從而有效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tǒng)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發(fā)展,并使思維的靈活性、協(xié)調性和反應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有助于激發(fā)表現(xiàn)力

健美操練習屬于技能性的身體活動,它與其他學科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大區(qū)別在于,學習者應該有強烈的至少是積極的表現(xiàn)欲望,因為只有通過表現(xiàn)才能加強健美操技能的掌握。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熟練的掌握健美操基本動作,步伐,而且要使學生在健美操動作中展現(xiàn)出活力和熱情:要想把成套動作做得完善,表現(xiàn)出健、力、美的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除了動作準確、節(jié)奏明顯之外,還需要練習者身體的動作和面部表情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我國著名醫(yī)學心理學教授丁瓚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際關系是影響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健美操教學訓練中,同學之間的接觸程度密切,隨時會和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學結為組合,擴展了交往范圍,學會了互相協(xié)作與幫助,體驗了被助和助人的快樂。有助于學生學會正常的人際交往,協(xié)調人際關系.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提高了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各種形式的健美操比賽也給參與者提出了必須互相交流、增進彼此情感的要求。

(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競爭在社會各個領域中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競爭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機制,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正是為了他們步入社會做好心理準備。在健美操比賽中,沒有身份地位的差別,只有公平競爭、優(yōu)勝劣汰的原則。比賽的競爭性不僅能使大學生鍛煉身體,強健體魄,還能通過競爭使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上進心,培養(yǎng)不怕困難、不怕挫折和失敗,敢于比賽、敢于競爭、敢于拼搏的精神,同時大學生會為在競爭中開發(fā)了自己的潛力而感到喜悅,這些良好的心理感受,會提高大學生的生存能力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當然,在提高競爭意識的同時,要處理好兩對關系:處理好相互競爭與自己競爭的關系,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第5篇: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教學目標;英語教學;角色

教師既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也是教學過程的被動者。所謂主導者,即:教學課程的進度、內容的深淺、繁簡的把握、教學手法的運用、教學方式的施行、學生吸收消化的程度、學生之間的差異等,都必須在講授中有著明顯的指向性;所謂被動者,學生學習積極性高低、主動性強弱、對每個Unite每節(jié)課內容的接受和消化基礎知識的把握、對知識的靈活運用等,又各不相同,不是教師所能為力的,教師只能在教學中被動地面對這些差異,及時調整教學過程,以適應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需要,力爭適應每個學生的實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正確定位自身的角色?;谝陨系乃枷?,本文主要探討情感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新角色定位。

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主要是語言知識的講授者,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語言輸入,課堂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精講的形式而展開,一切課堂活動,一切教學目標,一切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手段,以及教學效果的評估標準等都完全由教師把握。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角色可以概括為知識的傳授者和課堂教學的主宰者。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如何轉變角色呢?

1.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

老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要求,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及需求設計、組織、安排豐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教師可通過多媒體進行課件制作,給學生放映純正口語的電影或者組織外語角,給學生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不是作為旁觀者,而是作為參與者直接參與到活動中去,以飽滿的熱情和情感在學生需要時給予啟發(fā)、幫助和指點。教師應重視學生意志、愛好和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等心理品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

高中英語教育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過度階段,有的學生可能高中后繼續(xù)深造,對這部分學生,要重點培養(yǎng)其讀寫能力和應試能力,保證他們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同時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又有堅實的基礎;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可能從此就走入社會,對這一部分學生則應該側重培養(yǎng)他們的應用能力,應保證他們能使用平實的語句進行外語交談,同時應該保證他們的讀寫能夠完成日常工作。整體來說,要有個性的有側重的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師是學習的幫助者和信息的咨詢者

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及在課堂活動中碰到問題和困難時,教師要能作為學生所需信息來源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

2.1 課堂教學活動情感化。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師要教給學生英語學習的規(guī)律和方法,要善于啟發(fā)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正確熟悉到大學英語學習與中學英語學習的不同,要鼓勵學生勤學好問,靈活把握所學知識,有效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能夠在英語學習方面獲得及時的幫助,向學生推薦一些英語簡易讀物和英語紙雜志,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在課堂上講授一些聽力和閱讀的基本技巧,幫助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提高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

2.2 課外教學活動情感化。課外教學實際上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事實上,大學課堂教學時數(shù)相當有限,外語學習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活動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環(huán)境。在課外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開展英語演講、聽力練習和作文比賽,舉辦英語晚會,開展英語班會,進行英語戲劇表演,舉辦外籍教師專題講座,開辦英語角,設立英語廣播,舉辦英語俱樂部,成立英語記者團、藝術團、故事組等等,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得到積極性情感的驅動,更加熱愛英語學習。去英語角交談更是一個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愛好、鍛煉英語口語的好機會。當他們能用簡單的英語與他人進行交流時,他們會在心里產生一種愉悅感和成功感,進而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3.教師是學生情感的支持者

情感是打動心靈的秘訣,是人們行為的內在動因。以馬斯洛、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關注學習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視建立良好的師生交往關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氣氛適宜的學習情境。建構主義心理學倡導創(chuàng)建解決問題的情境,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應進行豐富的、多向的交流,提倡合作學習和交互教學。教師暖和的聲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會給課堂帶來愉快的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愛好。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第6篇: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多媒體案例;中職;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牟書(1974-),女,四川人,北京聯(lián)合大學師范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計劃資助項目“社交網站與大學生人際交往”(編號:PHR20118388)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1-0030-03

中職學生正處在從少年走向青年,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身心發(fā)生劇烈變化,容易產生種種矛盾,引發(fā)心理健康問題。當前我國很多中職院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其他知識性的課程教學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學包含了大量內隱性的知識和社會技能,采用傳統(tǒng)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例如案例教學、活動訓練、自我探索等[1]。其中案例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體方式呈現(xiàn)的案例,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種再現(xiàn)的真實情景,通過學生的觀察、體驗、討論、反思,促使學生掌握內隱的心理調節(jié)知識,形成健康的人格,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

但是教師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多媒體案例教學法并非總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是受到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多媒體案例的選擇,二是多媒體案例教學的課程設計。我們根據(jù)教學實踐,對多媒體案例在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實踐進行了探討,并對總結了多媒體案例教學的課程設計。

一、多媒體案例在中職心理健康教學中的實踐

(一)多媒體案例的選擇與制作

選擇一個好的多媒體案例對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非常重要。教師在選擇心理多媒體案例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2]:

1.典型性。案例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夠反應學生遇到的普遍性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幫助學生將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廣泛遷移到其它環(huán)境。

2.真實性。案例應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真實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學生的共鳴。多媒體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點、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應加以完整介紹。

3. 時效性。社會在不斷發(fā)展,中職生所面臨的環(huán)境也在不斷變化,在選擇案例時,要考慮中職生所處的時代背景,選擇他們所關注的熱點問題。

找到符合標準的多媒體案例并不容易,教師可以考慮根據(jù)課程教學的要求,拍攝相應的情景劇。情景劇取材于中職生中職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創(chuàng)作、拍攝。

以“人際交往”一課為例,我們根據(jù)溝通的理論,按照表達、傾聽、禮節(jié)、心靈四個部分,拍攝了四個人際交往小故事,每個故事均以AB劇的方式呈現(xiàn)。AB劇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兩種不同的情節(jié)發(fā)展。在本研究中則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處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溝通結果,其中一種為錯誤的溝通方式,會導致誤會、矛盾和沖突,另一種則是正確的溝通方式,溝通的結果是互相理解、順利解決問題。

除了AB劇情之外,還加入了專家分析,動畫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專家訪談的形式,讓專家點明A劇和B劇中溝通之所以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解釋其中所涉及的溝通原理和技巧。當專家解釋時,輔助以動畫、情節(jié)重現(xiàn)等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個小故事的最后,設立了一個問題環(huán)節(jié),即給出一個虛擬的溝通情景,要求學生選擇在該情節(jié)中會怎樣采取行動。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以便對本段內容有更深入認識,并且能夠真正達到訓練溝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體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學課堂的使用

我們在北京某中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學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案例,并驗證其教學效果。A、B兩個班在一節(jié)課內都學習案例1和案例2,分別以文本和視頻形式呈現(xiàn)。其中A班先學文本案例1,再學視頻案例2;B班先學多媒體案例1,再學文本案例2。每個案例看完視頻資料或者文本資料之后,教師均根據(jù)案例組織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之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對學生上課的狀態(tài)進行觀察,并記錄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課程結束以后,讓學生根據(jù)對故事內容的興趣在5點量表上打分。

結果表明,對于先學習文本案例,再學習多媒體案例的A班,在興趣量表上,對多媒體案例的興趣與文本案例的興趣差異邊緣顯著(P=0.06),對多媒體案例的興趣大于文本案例。課堂觀察也表明,學生對多媒體案例部分的教學更投入,全班出現(xiàn)多次笑聲,分組討論時也更加積極,在全班討論時有8名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平均回答時間為20秒。對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則較為分散,在全班討論時有6名學生主動舉手,平均回答時間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觀看多媒體案例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涉及自己的感受較多,而觀看文本案例的學生回答問題時多圍繞案例本身來進行。A班的結果顯示,多媒體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也更高。

對于先學習多媒體案例,再學習文本案例的B班,在興趣的得分上,兩種形式的案例差異不顯著(P=0.55)。課堂觀察表明,學生在多媒體案例時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學生開小差,課堂較為嘈雜。分組討論時,有3名學生舉手,平均回答時間為15秒。在觀看文本案例時,學生們分神的狀態(tài)依然較嚴重,但課堂較為安靜。分組討論的積極性不高,在2分鐘之后很多組就停止了討論。全班討論時,只有1名學生舉手回答問題。

課后對AB兩個班的學生進行訪談,兩個班的學生都認為,多媒體案例形象生動,容易理解,文本則較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對本課的評價低于A班,認為這個課程的用處不大。以往的多媒體案例教學法主張首先利用多媒體案例的真實性、趣味性來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但我們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作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體案例并不適合在課堂的開始階段呈現(xiàn)。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劇案例他課堂常用的“紀錄片”式案例不同,由于與真實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際溝通知識也是內隱性的,并沒有將主題用顯而易見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沒有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學生在觀看中注意的焦點不夠集中,在后面的討論也只能限于膚淺的表面理解,導致討論的積極性不高,也沒有深度。

其次,由于學生長期接受“講授”式的課堂教學方式,對課堂開展的方式已經有了預期,一般的課堂開始時,學生是從下課時的“松”進入上課時“緊”的狀態(tài),隨著課堂內容的開展,教師會適當?shù)刈寣W生再“松”,然后再次“緊”。但是在B班,教師一開始向學生呈現(xiàn)視頻,讓學生直接進入“松”的狀態(tài),打破了學生已經習慣的課堂教學節(jié)奏,學生來不及調節(jié)自身的狀態(tài),導致對多媒體案例注意不足,對隨后討論的興趣也不高。對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學生覺得更加枯燥,出現(xiàn)了完全不在狀態(tài)的情況。相反,對于A班來說,文本案例的呈現(xiàn)方式與平時較為接近,提供了一個緩沖調整的時間,后面的多媒體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課與其他課程在教學目標上有很大的差異,授課形式、師生互動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課總是強調體驗式學習、在行動中學習,常用游戲、訓練,鼓勵學生發(fā)言,參與討論,但是傳統(tǒng)課堂以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為主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在其它課堂上已經習慣了這種學習模式,對課堂的呈現(xiàn)形式已經有了一定的預期,猛然轉到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常常表現(xiàn)出不愿意參加活動的心態(tài)。我們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往往不愿意參加游戲活動,但如果是在放學后的課外活動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生就能夠非常積極。兩者的差別正是由于學生對“正式課堂”和“課外課堂”的預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設計時,需要必須要考慮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程中設計一定的過渡環(huán)節(jié),逐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活動、討論的參與程度。

二、基于多媒體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設計

多媒體案例為中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供了生動形象的教學環(huán)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發(fā)揮其優(yōu)勢,還需要適當?shù)慕虒W方式和精心的教學設計。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學方法中,教師不是進行通常宣講式的教學,而是進行蘇格拉底式的討論,即教師只批評與提問,讓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的解決方案[3]。因此在使用多媒體案例進行教學時,要采用以案例為中心,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師生交互為教學活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4]。

經過前期的實踐探索,我們總結在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上使用多媒體案例教學的基本過程如下:

(一)課前準備

教師選擇、熟悉有關視頻片段,包括情景劇、專家講解,以及相關的溝通理論和技巧。我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心理健康類的多媒體案例的時間不宜過長,內容不宜過多。一般來說,一段視頻在3-5分鐘左右,學生討論時間在15-20分鐘,教師總結時間大致在5分鐘作用較為合適。

教師還需要設定課程相關的認知、情感、技能教學目標,要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討論認識到基本原理。學生在上課前要對本課的目標有了解,知道本課的內容,最好在課下有過相關的觀察和思考。

(二)知識學習

心理健康教育課要教給學生關于身心發(fā)展的常識、關于自我調節(jié)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課程體系方面要注重課程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論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將案例學習中學會的技能廣泛遷移到其它環(huán)境。在教學開始時,先向學生介紹有關的知識和理論。這部分主要以教師講授、提問、討論的方式來進行。通過講授、讓學生進入對相關的知識點的思考狀態(tài),以便學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學習中將理論和實際聯(lián)系起來。

(三)多媒體案例呈現(xiàn)

在呈現(xiàn)多媒體案例之前,向學生簡單介紹多媒體案例,并讓學生觀察并體驗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沖突。學生根據(jù)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對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沖突場景進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對該問題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討論

分析討論是多媒體案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體案例之后,教師根據(jù)多媒體案例,結合本課的內容給出幾個討論的題目,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中,每位同學都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形成認知沖突,并通過討論獲得對相關問題的深入理解。在小組討論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全班討論,讓學生進一步開闊思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在討論中教師還可以再次重復播放多媒體案例材料。學生第一次觀看多媒體案例時,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細節(jié),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點。經過討論之后學生形成了對問題新的看法,這時再次觀看案例,學生能根據(jù)討論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細地觀察多媒體案例的內容,獲得更多的體驗。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討論的情況,只播放多媒體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點細節(jié),引導學生去體會、思考。

(五)案例反思和行為訓練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將理論知識和案例聯(lián)系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教師對全班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并強調心理知識和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還可以給出幾個其他情景下的類似案例,讓學生通過思考,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遷移到其他情景中,處理類似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倪堅.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職教論壇,2010(29):40.

[2]牟書.曾美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視頻案例的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08(7):67-69.

第7篇: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范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jù)小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fā)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老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教師,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教師教育工作內容包括發(fā)展性教育與補救性教育兩項重要內容。發(fā)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進行培養(yǎng)促進,補救性教育則主要是對心理處于不良狀態(tài)或心理出現(xiàn)問題的學生進行專門的幫助,使之恢復正常狀態(tài)。我們不能夠等到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才開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樣就顧此失彼,得不償失。我們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方面,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huán)境。為孩子們建設好和諧平等的集體,讓每一個孩子能夠生活在充滿關愛、溫暖、上進的環(huán)境之中。

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發(fā)展環(huán)境

校園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創(chuàng)設和諧、宜人、優(yōu)美、安全、舒適的教育教學物質環(huán)境。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yǎng)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地成長。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tài)?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xié)作者的角色,創(chuàng)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jié),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yǎng)學生相互協(xié)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并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健全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加強校園心理文化建設。實施心理教育,利用學校的隱性課程校園文化,把這無聲的教育與有聲教育相結合。如設立心理教育專題板報,成立心理教育??_設心理圖書閱覽室,開展心理專題手抄報等做法,可營造一種濃厚的心理教育氛圍,起滲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心理教育。

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營造一個寬松、健康、向上的社會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自我。

三、心理健康教育伴我成長

俗語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教育只有真正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夠取得最大的效益。學習的過程就是大腦活動的過程,孩子們的一切感知都是通過人的各種系統(tǒng)反映給大腦,大腦再指揮人體器官進行各種行為。教育工作者要能夠讓孩子們樂于學習,要激發(fā)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孩子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達到自愿學習,自主學習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快樂,老師教得輕松。

如何讓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己經不再是主體作用,而是引導主體孩子們的作用,是主體的服務者。孩子們的個性心理特征各式各樣,學習也千姿百態(tài),這就意味著教師要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即因材施教。學習的類型各異,有的先天性能優(yōu)越,有的天生不盡人意。這就注定了教育工作中要作兩項工作:一是心理健康素質培養(yǎng),主要是教育與培養(yǎng)個體形成各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助其學業(yè)事業(yè)成功。二是健康心理維護,主要是使個體形成并維持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能適應社會,正常地成長發(fā)展。

第8篇: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范文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通過對心理學的學習,我對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自身在為人處世方面存在的許多缺點與不足,今后,我將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這些壞毛病,提高自己!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健康教育心得范文總結,供大家參考。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總結1心理健康,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在我沒有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我一直對這個概念似懂非懂,自認為對"心理"有不小的心得體會,但恐怕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時至今日,在老師的講座下,對其認識不知不覺中已是不同往日。對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關心的莫過于其價值。同樣,我們最關心的就是在大學里開展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意義了。

總體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進意志、個性、氣質等非智能結構發(fā)展的需要,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是適應未來社會競爭的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個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紀律的科學。學習心理學,對于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于關注他人,幫助他人也有重要意義。一個人的內心情感——喜怒哀樂憂傷悲會直接表現(xiàn)為外在行為上,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會使外在的生活充滿愉悅之感。學習心理學之后,會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健康狀態(tài),同時也會更加關注周圍的人。以前會厭煩電話里父親母親隔山隔水的嘮叨,會因為同學之間處事不快而大動干戈,會覺得似乎受委屈的總是自己卻很少從對方立場去考慮問題。而在學習護理心理學之后,才學著多多關注他人。也許那些是我們的至親至愛,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當我們用公正、公平的心態(tài)去考慮問題后,才能讓自己的生活過的和諧,與環(huán)境相和諧,與社會相和諧。

其次,進入大學后,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因而需要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學習自覺自己主性,否則要么因方法不當,不得要領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費時光.

克服自卑 我們周圍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對青年來說,正確評價自我、接受自我至關重要。它關系到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適應環(huán)境,促使性格健康發(fā)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證。怎樣才能增進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們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樹立符合自身情況的奮斗目標、不斷擴大自我的生活經驗、誠實坦率、平心靜氣地分析自我,找出問題之所在,就能及時予以補救,化失敗的打擊為增進自我接受感的動力,由主觀因素造成的心理動機的種種沖突都可能讓大學生產生挫折感,如學生所學專業(yè)與本人不相符合,班集體中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生活上不適應以及個人的外貌,身高,經濟狀況,家庭狀況不佳等等.

正確走好感情之路,學習 心理學讓我們的氣質類型粗略地歸納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四種。同學們在戀愛過程中,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現(xiàn)。但由于氣質本身并無優(yōu)劣之分,故其表現(xiàn)也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各種氣質類型的人都可能嘗到愛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戀愛的不順利,原因很復雜,但氣質方面的消極因素無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遲滯,而有的卻恰恰受害于過分的靈活通便。但擁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識的同學,每個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擁有膽汁質的人,在戀愛過程中盡可能發(fā)揮自己胸懷坦蕩之長,不猶豫地向你真正所愛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應注意方式。另外,對性知識,性行為的不適當?shù)恼J識和理解,也會形成心理壓力,從而進一步發(fā)展心理問題............

雖然這個學期心理學的課程已經結束了,它能帶給我們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東西得靠我們自己去悟,去體會。做人,不但需要被愛,還要去愛人,更要愛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到世間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愛,才會找到一條比旁人更美麗,更寬廣,離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說,快樂,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快樂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樂的因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關鍵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樂,當遇到心煩的事時候,樂觀一點,勇敢一點,博學一點,那快樂就在你身邊。心理學的價值就是讓世界充滿快樂!

對這次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如果非要要問我學習這門課程有什么收獲的話,那就是:“改變”。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總結2通過學習,我對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認識。下面談幾點體會:

我認為,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憑借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體驗到愉悅、滿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于是,在雙方的協(xié)同努力下,創(chuàng)造出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這樣的教學,必然是令人樂而忘憂,如沐春風。

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yōu)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所以,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fā)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過學習,我也知道了教師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jié)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yōu)缺點;學習心理衛(wèi)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jié)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為工作奉獻,并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培養(yǎng)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自己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教師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須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環(huán)境的變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緒的困擾;在不斷提高知識素養(yǎng)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評價、自我調控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掘自己的潛能,發(fā)揮自己的才干,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總結3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往往面對著各種心理壓力,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子嬌子,心理健康更是學業(yè)成就、事業(yè)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因此,在大學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fā)生,及時為學生疏通心里,排解壓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如何來判斷自己或者是周圍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項基本原則:首先,心理與社會環(huán)境是否趨于一致。其次,心理與行為行動是否趨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緒在一個階段內是否穩(wěn)定。

如果一個人出現(xiàn)了與以上違背較大的情緒,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礙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出現(xiàn)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shù)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xié)調的矛盾等出現(xiàn),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后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它的表現(xiàn)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表現(xiàn)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如焦慮、冷漠、固執(zhí)、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緒狀態(tài),顯然不利于大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大學生有必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jié),做到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增強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fā)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樂觀向上的情緒,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jié),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在有需要得時候主動進行心理咨詢。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yōu)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fā)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huán)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該及時主動的與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

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大學生有必要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全面健康的發(fā)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迎接未來的種種挑戰(zhàn),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總結4這次參加了學校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受益匪淺,感想頗多。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沒有嚴格的界限,由于內外因素的影響,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礙的情況是經常發(fā)生的,所以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有可能出現(xiàn)某些不夠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許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癥狀。例如荷蘭畫家凡高生前是一個畫壇無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孤獨中生活,是一個躁狂癥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為禮物送給自己鐘愛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貧困和疾病的折磨,開槍自殺;蘇聯(lián)詩人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變,易激動,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戀人急著要去上班,沒有聽從他的意愿留下來陪他談話而開槍自殺;美國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癥,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壓也是開槍自殺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這充分說明常態(tài)心理與變態(tài)心理之間沒有絕對的鴻溝。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礙,只是嚴重程度和影響學習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師也不例外。尤其是現(xiàn)代高速發(fā)展的充滿競爭的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教師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可能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系,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yōu)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于壓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fā)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一個盡職的教師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當"無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確使人精疲力盡。因此,教師可以試著在假期給自己充電,例如:學習做旅行家,用膠片記錄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學習做美食家,在品評佳肴的同時自己也做一次大廚。新的工作體驗不僅能使教師得到放松,而且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加教師的知識面。教師可以把從其他工作體驗中獲得的經驗、積極情緒帶到教育工作中來,更好的促進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總結5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jù)小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心理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fā)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后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樹立現(xiàn)代兒童觀和教育觀

兒童觀是對兒童的總的認識,即各種看待兒童觀點的總和;教育觀是在一定的兒童觀指導下,對兒童的態(tài)度和所實施的教育思想??茖W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是教師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二、創(chuàng)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huán)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yǎng)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chuàng)設優(yōu)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huán)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fā)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fā)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整潔優(yōu)美的物質環(huán)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fā)了小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三、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huán)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huán)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fā)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tài),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tài)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chuàng)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tài)?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xié)作者的角色,創(chuàng)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jié),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相互協(xié)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并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fā)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xiàn)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臺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p>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fā)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于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fā)現(xiàn)兒童的最新動態(tài),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后的道路。

現(xiàn)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第9篇:心理學中人際交往的原則范文

一、創(chuàng)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huán)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yǎng)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創(chuàng)設優(yōu)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huán)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fā)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fā)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整潔優(yōu)美的物質環(huán)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fā)了小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huán)境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huán)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在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tài),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tài)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chuàng)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tài)?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xié)作者的角色,創(chuàng)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jié),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相互協(xié)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并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fā)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xiàn)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臺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遍_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三、氣氛和諧,方法靈活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小,感知、思維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識經驗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深淺適度,精講巧練,符合兒童的智力發(fā)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經驗。語文教學,關鍵在于一個“活”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容忍、寬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偏執(zhí),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熱愛、尊重、理解、相信每一個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以表揚鼓勵為主,要善于傾聽不同的聲音,適時地選擇一個既合本意,又易于為學生接受的實事求是的表達,打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共鳴,使得課堂成為平等、和諧、圍爐夜話般的溫馨境地,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讓學生想說就說,敢于表述不同意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從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上來看,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還不能自覺地調節(jié)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對物體進行綜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明顯;在注意上,小學生是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異刺激所吸引,此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也在發(fā)展,但還達不到完善的程度。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精心設置,有意注意、無意注意交替出現(xiàn),教學中可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學具,也可以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例如多媒體電腦等,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我們還可以推出課本劇,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加工并演出,合適的篇目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從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語文實踐中。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了知識。

四、樹立榜樣,陶冶性情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fā)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于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fā)現(xiàn)兒童的最新動態(tài),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