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心理學的基本常識范文

心理學的基本常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的基本常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理學的基本常識

第1篇:心理學的基本常識范文

關鍵詞:臨床心理學;心理危機;防范干預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0-0069-02

一、社會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現(xiàn)狀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xiàn)代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競爭壓力急劇增加,再加之一些如失業(yè)、離婚、人際沖突等針對個體的負性事件,人們時刻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問題的威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出現(xiàn)痛苦、焦慮、抑郁以及無助等心理問題,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自殺、報復社會等極端行為。由社會和個人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可能引發(fā)的心理危機令人擔憂。目前已有許多心理學領域正試圖通過從心理層面的多種角度來進行防范和干預。在臨床心理學理論框架下,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都是由負性事件或應激狀態(tài)引發(fā)的病態(tài)心理導致的,病態(tài)心理是問題的關鍵和核心,所以臨床心理學更加適合對社會心理危機和社會惡性事件防范和干預。因此本文考慮從臨床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借助該學科的專業(yè)優(yōu)勢,試圖對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會心理問題的防范干預模式進行一些嘗試和探索,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二、臨床心理學及其作用

臨床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通過心理測定、分析、觀察等方法對個體的行為能力和行為特征進行明確的理解,并且將從個體身心診斷和生活史所了解到的情況與對個體生活狀況進行的觀察、分析綜合起來,并對個體的心理適應問題進行咨詢和治療。臨床心理學的目標就是要矯正那些導致心理問題病態(tài)心理,它不僅關注人們的心理健康發(fā)生了什么問題,更關注這些心理問題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要了解當事人的成長環(huán)境、行為特點、心理狀態(tài)、人格特質以及社會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還注重對心理問題相關的信息進行測評和矯正,從而幫助存在心理問題的個人調整心態(tài)、改善人格和適應行為,提高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在構建臨床心理學對社會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的防范與干預模式過程中,要注意采用評估與干預相結合的思路,從人格特質、心理狀態(tài)以及自尊等多方面去評估預者在社會、家庭環(huán)境中的心理狀況,了解他們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根據(jù)預者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將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如何進行防范和干預

從臨床心理學角度構建社會心理問題的防范干預機制就要注意評估和干預的結合。心理評估是按照心理學的原則和方法,對人的心理特質、心理狀態(tài)和水平做出評價和估量,確定其正常或異常的原因、性質和程度,從而為臨床心理診斷提供依據(jù)的一種方法,它是開展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礎。如果說心理評估的任務是發(fā)現(xiàn)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那么對當事人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則是就問題原因本身而進行的干預,能對人的心理產生直接的影響。通過咨詢與測量,結合當事人的生活環(huán)境,人際關系,人格特點及成長經歷等信息幫助當事人發(fā)現(xiàn)和認識自己心理問題的根源,并教給他們正確的應對方式,從而改善當事人的心理狀況。當今人們面臨著如此巨大的社會壓力以及承受著各種不可預測的風險,即使是健康人群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當他們在面臨升學、就業(yè)、家庭、養(yǎng)老等方面的問題時,各種心理問題也是會出現(xiàn)的,問題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xiàn)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及社會的極端行為。因此,從臨床心理學角度出發(fā),把這些人納入到心理咨詢的對象中,運用臨床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對其進行干預,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獲得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和更好的生活。

要從臨床心理學的框架里來建立上述對社會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的干預機制,應該考慮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

1.建立事前的社會心理問題信息收集網絡

由于許多社會問題和突發(fā)性事件具有一定的潛伏性和突然性,如果當誘導事件已經發(fā)生再進行心理干預的話其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因此,建立能夠識別潛在預兆信息的機制是十分必要的。運用臨床心理學的心理測量和評估手段,在收集社會心理問題信息時具有以下特點,即收集心理問題信息的渠道廣泛,收集心理問題信息具有時效性以及收集心理問題信息的準確性。這樣,可以根據(jù)問題前提,在誘導事件發(fā)生前就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將這些可能導致心理問題出現(xiàn)的信息結合社會大背景、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成長經歷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從而及早發(fā)現(xiàn)可能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或心理危機的人群并進行幫助,降低人們對負面情緒的主觀感受,盡可能地將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2.建立事后心理輔導和干預機制

臨床心理學對人們心理問題的干預最好能在心理問題預警階段進行事前輔導和干預,從而避免一些由心理問題引發(fā)的暴力事件。但是目前來看,我國對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的事前預警機制以及輔導干預機制的建立還不完善,更重要的是,對于一些具有不確定性和突發(fā)性的事件,我們往往難以預測和掌控,也就無法將其會帶來的心理危機消滅在搖籃中。因此,由誘發(fā)性事件導致的人們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繼而引起的社會問題和沖突等不良事件頻繁發(fā)生在人們身上,并且對人們所帶來的沖擊力還十分巨大,這又將進一步導致人們心理出現(xiàn)更大的問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從臨床心理學角度考慮,需要加強人們在應激事件后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的輔導和干預,建立事后心理輔導和干預機制,盡可能地保護當事人在應激事件過后的心理傷口,幫助他們愈合心理創(chuàng)傷。在進行心理輔導和干預的同時,也應該本著“預防”的思想提前建立心理應激預案,這樣可以防止一些處于心理混亂狀態(tài)的人突然地爆發(fā)出應激,盡可能地減少破壞性。

3.建立提高當事人自我調適能力機制

自我調適能力是指個體在面臨不良事件帶來的影響時能夠對自己的認知、行為、情感等心理因素進行合適的調整,以防止自己出現(xiàn)心理混亂或心理應激。如果說對當事人進行心理干預是被動參與,那么自我調適則是當事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對自己心理狀態(tài)的管理。然而,通常人們面對壓力或不良事件時,自我調適機能往往難以發(fā)揮其應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對心理學知識知之甚少,缺乏運用心理學相關理論和技術(例如改變認知策略技術)幫助自己進行自我調適;其二是在壓力較大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通常會傾向于選擇一種消極反應(例如逃避、攻擊)。因此,從臨床心理學角度出發(fā),應該考慮通過普及心理學基本常識以及心理咨詢來幫助被試提高自我調適能力,用這種能力武裝自己的心理,避免在出現(xiàn)不良或應激事件時手足無措或者采取自殺等極端行為。

4.建立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對當事人恢復的助力

人的生長與生活都離不開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人的心理必然受著環(huán)境的左右,環(huán)境對人的心理健康可謂影響巨大。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就是,當人們在需要幫助時可以從人際關系中獲得的相應資源。臨床心理學應該考慮通過為人們建立強大的社會支持來幫助人們應對不良事件。首先,當事人會有一套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那么臨床心理學就應該運用心理學手段建議或傳授當事人鞏固和發(fā)展現(xiàn)有的社會支持關系網絡;其次,臨床心理學還應完成的一項任務就是建立一套面向全民的公共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這個社會支持系統(tǒng)應該比個人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規(guī)模更大而且更加穩(wěn)固,也將會對人們帶來更大的心理安全感。

5.臨床心理學學科建設和專門從業(yè)人員培訓

臨床心理學作為對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進行防范和干預的應答性學科,從臨床心理學角度構建社會心理問題的防范干預機制和社會上已有的慈善組織與愛心幫助有著質的區(qū)別,其具有醫(yī)學、心理學、社會學的復雜屬性,如果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專門訓練的技能,是無法完成這項工作的。因此有必要從學科體系的層面出發(fā),加強臨床心理學的學科建設,注意突出側重理論科研訓練和側重臨床訓練。

四、困難和展望

要在臨床心理學框架下構建對社會心理問題和心理的防范干預模式,我們面臨著這樣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一,臨床心理學服務管理方面,由于宣傳和監(jiān)督力度不夠,缺乏有力手段,使得從業(yè)人員資格和職業(yè)道德等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違規(guī)操作時有發(fā)生。第二,缺乏對預者未來生活的關注和追蹤反饋。因為許多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都有著長期的影響,因此,在干預時不能只關注當前問題的解決更應該關注對當事人未來的長遠影響。第三,對社會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的防范干預絕對不是臨床心理學一門單獨學科的任務,需要多學科、多部門的協(xié)調運作,以及政府對社會環(huán)境、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關系的管理和調整??偠灾?,從臨床心理學角度構一套建社會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的防范干預模式的對國家和公眾的意義是重大的。盡管經過改革開放以后幾十年的發(fā)展,臨床心理學已經有了巨大發(fā)展,但與國際水平比較和從社會需要來看還有一定差距,若要構建一套完善的臨床心理學對心理問題的防范干預模式還有待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陳道明.當代社會心理危機及其干預[J].學術交流,2010,(4).

[2]薩庫索.臨床心理學[M].黃蘅玉,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1.

[3]張理義,嚴進.臨床心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

[4]秦.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綜述[J].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1).

[5]龔耀先.臨床心理學的過去與現(xiàn)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3,(1).

[6]姚樹橋,朱熊兆.21世紀臨床心理學的臆測[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1,(1).

[7]張維平.建立和完善突發(fā)公共事件社會心理干預機制[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06,(4).

[8]許曉,陳青萍.構建社會應激預警機制的設想―從臨床心理學視角[J].理論導刊,2011,(4).

第2篇:心理學的基本常識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習題課;思維能力;變式教學

變式教學是一項價值極高的教學途徑,同時也是一種實用的思想方法。數(shù)學習題課的變式教學,是教師針對數(shù)學教學領域的例題、習題進行不同的轉變,令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所學內容,并且能夠很好地運用所學知識的一項數(shù)學教學模式。

1.變式教學對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作用

(1)變式教學讓學生更理解數(shù)學知識。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將廣義的知識分為陳述性與程序性兩種。其中的陳述性知識就是指實際性的知識,而程序性的知識就包含了對外以及對內辦事的程序性的知識。假如想讓陳述性的知識變?yōu)檗k事的能力,就要讓其在變式的條件之下,能夠得到一定的聯(lián)系,這樣就能夠讓它們在新環(huán)境中進行變化。美國心理學家奧蘇波爾認為,要想令新舊知識有意義地相互關聯(lián),就要做到兩點:一是知識點間合理的聯(lián)系,二是變換另一個形式去檢查,基于以上觀點,可以看出變式教學可以讓學習的效率更高。

(2)變式教學提升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思維定勢是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提到的一個名詞,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積極性和消極性,思維定勢也不例外。簡單地去理解思維定勢就是按照一個慣用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在慣用思維和問題解決的思路不相同時,思維就會被框定在一個框架之下,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但是這一慣用思維和問題解決的思路相同時,問題就很容易得到解決。教師需要做的就是通過對小學生的變式教學,提升其數(shù)學思維能力,令小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更加的敏捷、靈活。

2.小學數(shù)學習題課變式教學的方法

(1)根據(jù)知識結構進行變式。在許多小學生的思維里,數(shù)學是枯燥的,并且在考試的時候又很不容易得分,因此想要讓學生學好數(shù)學,將枯燥的習題進行變式就顯得尤為重要。經過變式之后的習題,能夠讓知識點之間產生聯(lián)系,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結構的本質。例如,學習了比這個知識點之后設計習題:( )3=69;56=25( );7( )=4956……這類習題就是幫助學生掌握分數(shù)和除法兩種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

在學習圓柱體的基本性質后,學生普遍對圓柱體高的認識還不準確,這時教師可以在習題課通過實物向學生提出高所在位置的問題,并通過學生的思考得到正確的認識。例如,硬幣的高在哪里?就是指硬幣的厚度。問題的設計不但能夠令學生將圓柱體的高牢牢記住,還能夠令圓柱體高的概念更加豐富,從而讓學生加強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能力。

(2)根據(jù)習題形式進行變式。實踐證明,要使學生掌握好知識的本質,除了多練習常見的習題形式外,變式題型的多樣化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感知比較,增加學生的認識。例如:工廠AB車間共有400名工人,A車間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30%,再次招工后,A車間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45%,問再次招工多少人?變式后:工廠AB車間共有400名工人,A車間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30%,此時從A車間向B車間調一批人后,A車間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25%,問AB車間現(xiàn)在各有多少人?題目簡單令基礎差一些的學生也能夠產生積極性,知識點由淺入深,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3)合理設計一題多解型題型。例如:從A、B兩地相對開出的兩輛汽車,經過5小時后相遇,其中一輛車速度為55千米每小時,另一輛車45千米每小時,A、B兩地相離多少千米?解法一:先求一輛車行駛距離55×5=275(km),再求另一輛車行駛距離45×5=225(km),A、B兩地相離275+225=500(km);解法二:先求兩輛車每小時行駛多遠55+45=100(km),再求A、B兩地相離多遠100×5=500(km);解法三:先設A、B兩地相距X,X÷5=55+45,最后求得距離X=500(km)。此類題型可以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是習題課中常見的一種變式題型。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人才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變式教學就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體現(xiàn)。小學數(shù)學教學不單是讓學生了解數(shù)學基本常識,更是要讓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得到深入探索,從不同的教學角度令學生體會求知的全過程,從而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提高主觀能動力。因此習題課的變式訓練,不但能夠令學生產生發(fā)散性思維,更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大膽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

參考文獻:

第3篇:心理學的基本常識范文

【關鍵詞】心理教育 中學教育 學科滲透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科技飛速發(fā)展,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我們需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努力培養(yǎng)同現(xiàn)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shù)以億計的高素質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當代中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他們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育和發(fā)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表現(xiàn)意識等方面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尤其是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學習競爭壓力增大,新舊觀念不斷撞擊,各種新現(xiàn)象、新矛盾紛至沓來,使如今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產生心理障礙和精神疾患的機會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學、退學的病種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其他疾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嘆的是在校生自殺事件、離家出走事件時有發(fā)生。這些都向我們表明了,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已十分嚴峻,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緩的大事。

中學心理教育是根據(jù)中學生生理、心理發(fā)育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應有的內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全面發(fā)展包括身心兩方面都要健康發(fā)展。當前中學教育要實現(xiàn)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心理教育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次,現(xiàn)在人們逐漸達成了這樣一種共識,健康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括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當教師、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新的健康觀念時,就迫切需要中學開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學生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殺等,也迫切要求開展學校心理教育。

開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僅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改善素質教育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安定團結,提高全民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心理作為人的整個精神世界活動基礎,其健康狀況如何在諸素質的培養(yǎng)中具有特殊意義和作用。只有通過心理教育,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其他素質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發(fā)展。總之,我們不得不承認心理教育的意義。面對如此嚴峻的現(xiàn)實,我們必須走出重知識教育,忽視學生心理健康,良好個性培養(yǎng),巨大潛能挖掘的教育誤區(qū),把心理教育盡快納入學校教育的日程上,并當做一項重要任務下大力氣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幾種形式

學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實,工作的開展,最終要歸結到學校一點一滴的具體工作中去。開展學校心理教育有兩條途徑:一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一定的教育活動提高學生學習、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其健康發(fā)展。另一條是針對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適當?shù)男睦碇委煟乐剐睦砑膊?,使其保持心理健康。兩條途徑功能互補,各有側重。學校應以此為依據(jù),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心理教育。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

1.開設心理教育課程

將心理學的基本常識直接引進課堂,是學校實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種手段,它為所有學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證。心理教育課程應包括學習輔導、人格輔導、生活輔導、職業(yè)輔導等課程。同時,可以根據(jù)不同年級的特點有所側重,如對高一學生就應側重“學生適應新環(huán)境,改變學習態(tài)度與方法”的心理輔導。

2.團體心理輔導

團體咨詢是指對同類心理疑問或行為問題的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形式。具體地說,就是在心理咨詢老師的主持或參與下,小組成員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自由討論,利用團體的相互影響、啟發(fā)、引導和幫助,形成團體的共識和目標,產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學生對自己的問題有所領悟和了解,進而改進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

3.個別心理咨詢

學校個別心理咨詢工作首先要宣傳心理咨詢的意義,改變在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鼓勵需要的學生進行個別咨詢;其次,設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熱線電話,多渠道開展咨詢工作。既可采取學生與教師直接面談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心理信箱讓學生不記名反映問題。

第4篇:心理學的基本常識范文

【關鍵詞】 教材統(tǒng)整 優(yōu)化資源 減負增效

我國自從1985年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始實施“一綱多本”、并且建立起編、審分離的中小學教材審定制度。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材也不斷完善。但同時我們課題組發(fā)現(xiàn),許多學校初中英語使用的教材比較單一,老師們對新課程理念的了解和掌握情況不是很令人滿意。大多數(shù)老師甚至還以教材為上課的唯一準繩,對新課標的理解還不到位。

對于那種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好,語言學習方面的能力較強,不管是從詞匯量還是各方面的信息量輸入都不能很好地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的需求。初一上學期所學的語法基本上是小學三四年級學過的,學生上課覺得太簡單,好象沒什么東西可學,對學習英語失去興趣。

正是基于這樣的研究背景,我校著手尋找一個教材統(tǒng)整,優(yōu)化資源的途徑。我校英語教研組結合我校實際,做了“教材統(tǒng)整”的課改項目。

1. 具體做法

1.1 教材使用情況

通過調查或訪談了解廣州市教材《牛津英語》在教師中的使用情況和在學生中的使用情況,同時研究其它教材如: 《劍橋英語》、《新概念英語》,同時包括一些主要的教輔資料。

1.2 課題組研制出統(tǒng)整教材的原則及具體的統(tǒng)整內容

以廣州市統(tǒng)編教材《牛津英語》為主,結合其它幾套教材(《劍橋英語》、《新概念英語》,同時包括一些主要的教輔資料)詞匯、句型的側重點不同,主要研究以下工作:

其一,單元話題為單位將同范疇詞匯與句型加以互補與完善:從宏觀角度來看,廣州市牛津初中英語要求掌握的詞匯共1600多個,7A單詞217個和7B單詞214個,初一共計單詞447個,而《劍橋英語》每一級(學校計劃是初一級完成一級教學內容)教授詞匯1000―1300個活用詞,第一級核心詞匯843個。這樣,通過整合《劍橋英語》擴大學生掌握的詞匯量近一倍多,教材的統(tǒng)整為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詞匯功底提供了可能,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讓語言更貼近生活。

其二,以功能為線索對多套教材進行增減:功能大綱往往與語法大綱并行。牛津英語教材以語法體系為主線,側重語言學習的激勵性、工具?!秳蛴⒄Z》以交際功能為主線,側重口語、聽力學習的交際功能?!秳蛴⒄Z》每一級介紹50 到65種語言功能。這兩本教材在選材及內容上相得益彰。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多套教材的優(yōu)勢,在教學中達到減負增效。具體表現(xiàn)為:相關內容的合并:有涉及到相同話題不同材料的可以加以匯編,濃縮等,加大同一題材的信息輸入量;相關主題的補充與完善。同時,在強調外國文化的同時,還可滲透一些鄉(xiāng)土文化,如廣州的地理、節(jié)日和文化習俗的(中秋節(jié)、龍舟節(jié)、花市)等有廣州特色的文化活動;在教材整合的時候,還可以有意識地補充相關內容,比如西關小吃、羊城新八景等以突顯地方特色文化。同時還可以將輔助教材里有關其它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特色補充進來進行拓展。在教學中,我們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地域特點,對與現(xiàn)實生活不是特別貼近的內容進行局部刪減或把它們做泛讀教材,目的是讓孩子們了解基本常識;課型的選擇,按照基礎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劃分,整合中基礎型課程幾本教材的結合點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與句型上,而拓展型課程則把重點突出在東西方文化的滲透中。

2. 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2.1 課程統(tǒng)整給教師研修活動提出了挑戰(zhàn)

課程統(tǒng)整,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統(tǒng)整的前提是教師要熟稔教學目標與教材,把得住教學目標,理得清教材本身的脈絡,找得到統(tǒng)整的切入口,才能有序落實,這對我們在平時的教研活動,備課組活動中究竟“活動什么內容”提出了要求――讓教師靜下心來了解學生,研讀目標、研讀教材、研究具實可見的課堂教學是關鍵;其次,教師要有過硬的學科素養(yǎng),如英語要從文學、文章學、語用學、甚至哲學、美學、心理學的角度對學科的本質和教學的本質有清晰深刻的認識。

第5篇:心理學的基本常識范文

銷售人員的心理問題,雖然說在企業(yè)也有引起一定的關注,但明顯重視度不足。其主要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認為這是銷售人員自身的問題,應該自己解決;一是由于缺乏足夠的方法,解決困難,干脆放棄。正因為如此,目前我國銷售人員離職率奇高,造成企業(yè)與銷售人員雙方都受損嚴重。

那么,應該如何解決銷售人員的心理問題呢?“‘心’病還需‘心’來醫(yī)”,對付銷售人員的心理問題,還是應該采用心理學的方法來解決。解決的基本路徑應該是:認知問題-正確歸因-端正態(tài)度-養(yǎng)成良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制度保障。

一、直面內心,認知問題

銷售人員的心理問題要想解決,必須要讓他們先對他們的問題有認知。只有認識問題,才能解決問題。人們之所以會有恐懼等心理存在,其實主要是由于對事物缺乏了解。如果我們能夠讓銷售人員認知他們的問題,解決起來就容易得多。認知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一是指導認知法,即由負責心理指導的專門人員來幫助問題人員,讓其了解其心理問題的實質。很多銷售人員由于自身素質不夠,對心理問題或者全然不知,或者認知有限。由具備心理常識的專門人員的協(xié)助,可以使他們更容易了解其問題所在。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文化水平較低的和基本缺乏心理學知識的銷售人員。

一是自我認知法,即由有關銷售人員通過閱讀有關的心理學書籍、報刊雜志,或者到有關的心理學網站瀏覽、咨詢等途徑,自己了解其心理問題是怎么回事。目前我們中國人由于缺乏心理方面的基本常識,對心理問題心存畏懼,一般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問題是屬于心理問題。由他們自己通過閱讀、瀏覽、咨詢等途徑來發(fā)現(xiàn)問題,了解情況,是相對而言更能讓他們接受的方法。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文化水平較低的和基本缺乏心理學知識的銷售人員。這種方法一般更適用于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心理學知識的,善于自我學習的銷售人員。

一是綜合法,即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自我學習,或者在自我學習的基礎上加以輔導。這樣內外結合的方法,效果應該更加顯著。

找到心中的魔鬼,認知它們,分析它們,就能找出戰(zhàn)勝它們的方法。想象中的敵人遠比真實的敵人可怕!如果銷售人員能夠認識到,他們的各種問題是源于他們內心深處的自卑感、恐懼感和孤獨感。而這些情感屬于人類正常的情感,并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么難以對付。只要鼓足勇氣,方法適當,人們就完全可以超越它們,戰(zhàn)勝它們。

二、拒絕借口,正確歸因

人們在出現(xiàn)問題后,通常會找一些替罪羊,來以此轉移自身存在的問題。銷售人員也不例外,在出現(xiàn)問題后,通常會找各種借口,企圖用不合理的歸因,掩飾自身的問題,以此逃避現(xiàn)實?,F(xiàn)實中銷售人員的問題一般歸因于這兩類:

一是外界因素。由于自利偏差,大部分銷售人員必然傾向于將銷售失敗,歸因于不可抵抗的外界因素。比如,歸因于企業(yè)外部的政府政策不利、競爭對手太強、行業(yè)不景氣等因素,或者公司內部的產品不好、銷售支持不夠、價格不優(yōu)惠、支付條件太苛刻等因素。

一是自身因素。由于自卑,部分銷售人員會將銷售失敗,歸因于自身素質較差。比如,認為自己缺乏能力,知識不足,技巧不夠,不具備銷售人員的從業(yè)素質。

如果銷售人員將失敗歸因于外界因素,就會導致逃避責任;如果銷售人員將失敗歸因于自身因素,就會導致信心喪失。這兩種情況都是企業(yè)不愿見到的。因此,讓銷售人員合理歸因相當重要,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必須告訴他們外部環(huán)境的問題無論任何行業(yè),無論任何企業(yè),無論任何時候都有可能遇到,它們是必然會出現(xiàn),難以避免的事情,逃避現(xiàn)實是沒有用的。所有的銷售人員必須勇于面對外部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否則就不配從事銷售這種職業(yè)。一個銷售人員業(yè)績最大的障礙是他自己,而不是外界因素。而對于那些習慣將問題歸因于自身的銷售人員,應該教會他們把失敗歸因于自身努力不夠,而不是能力、知識和技巧的缺失。只要努力足夠,完全可以補足其它方面的缺陷。

三、正面思維,端正態(tài)度

努力不足,其實就是態(tài)度不夠好。要提升自己的銷售素質,必須從態(tài)度開始。雖然說大多數(shù)企業(yè)的銷售人員都有經過銷售培訓,但對技巧的培訓遠遠多于對態(tài)度的培訓。因為態(tài)度要想端正過來,絕非一朝一夕所能看到效果。許多企業(yè)的人力資源部門為了省心省力,通常注重技巧的培訓。態(tài)度培訓就算有,也是簡單帶過。其實,銷售人員的基本問題應該是態(tài)度問題。不解決態(tài)度問題,其它問題就算解決了,也不會對業(yè)績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銷售這棵大樹的根應該是觀念與態(tài)度,而銷售能力和技巧只能算是枝和葉而已。無根的樹是很難長大的,對于喪失了斗志的人,有再多的本事都是沒有意義的。

轉變思維方式,從而端正態(tài)度的基本流程與方法如下:

(一)問題不重要,看法才重要。很多人在遭遇問題時,通常會關注的是問題本身。銷售人員遇到困難時,也通常是強調困難的棘手。其實,事情的本身并不重要,關鍵的是你是看待事物的。銷售人員要學會跳出問題,看問題。事物本身并不會困擾或激勵人們,困擾或激勵人們的是人們自己對這些事情的看法。

(二)轉換角度,正面看待。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如果我們總是看到事物的陰暗面,自然會引起心理的不舒服;如果我們樂于看到事物的光明面,我們自然心情愉快。大多數(shù)人,銷售人員也不例外,看待事物的角度都是有問題的。人們一般都習慣于看事物的陰暗面,消極面。真正一貫積極、正面地看待任何事物的樂觀主義者并不常見。作為銷售人員,必須學會從正面角度來看事物,以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心態(tài)。

(三)轉變思維,積極人生。既然事物都是有陰有陽,既然人生有消極、積極,痛苦也是過一生,幸福也是過一生,那么為什么我們不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呢?銷售人員要學會做出正確的選擇,選擇正面積極的思維方式。銷售人員應該建立把困難視為挑戰(zhàn)、把危險視為機遇的正向思維模式,學會將所有的負面詞匯全部改為正面詞匯,徹底告別消極因素,建立積極快樂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徹底走出心理陰影。

要想改變銷售人員的思維模式并非易事,需要銷售人員從心底里真正認可新思維,平時落實新思維,有偏差時專業(yè)人員應及時提醒、促進,以保證其改變能真正持續(xù)地完成。銷售人員的自我塑造中,技巧是最容易的,能力其次,態(tài)度最難。只有擁有健全銷售心理、態(tài)度端正的銷售人員,能力、技巧才真正能發(fā)揮出應有作用。所以,改變銷售人員的思維模式,端正其態(tài)度是必須做的,而且是必須持之以恒做下去的事。

四、積極行動,養(yǎng)成良習

思維改變會促使行為改變,良好的行為對思維的改變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行為科學的研究表明,如果每次你都能按某種方式行事的話,那么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你如今的行事方式將慢慢占據(jù)你的腦海。重復次數(shù)越多,你過去的行事方式就越來越模糊,而新行事方式將越來越占據(jù)主導地位。所以,我們前面既然已作了一個改變思維的決定,就要馬上行動,在日常工作、學習與生活中落實它,慢慢地把它們變成一種習慣。當思維轉化為行為,再轉化為習慣后,轉型才算是真正成功。

如何將思維與態(tài)度的轉變化為行動,把它落于實處呢?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步驟:

(一)樹立目標,制定計劃。要把想法變成現(xiàn)實,一定要定下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并通過具體的計劃把它化為實現(xiàn)路徑。比如,我們要克服恐懼感,過去我們不敢上門去找客戶?,F(xiàn)在我們必須定下目標,每天必須去拜訪10個客戶。而且將要拜訪的客戶的時間、地點與方式都化為具體的方式,然后再去執(zhí)行,這樣我們就能把改變由“想要”變成“一定要”。

(二)執(zhí)行計劃,積極行動。行動的意思應該說是,“行了就動”,即既然認可了,就要堅決執(zhí)行。要立即付諸實施,絕不能等待明天,否則易被惰性和其他事情沖淡。碰到挑戰(zhàn),絕不能輕言放棄,否則一切都將落空。其實,成功并沒有那么困難。只要選擇的路徑正確,剩下的就是“JUSTDOIT”了。永遠不要小看自己,只要肯踏出行動的第一步,再一步一步地前行,就一定會有可能成功。

(三)不斷重復,形成習慣。習慣的建立在于重復。習慣就是由于經常這樣做,所以變得容易的動作。當然,改變習慣并非易事,它要經歷一個不舒服的過程。為了消除不適,大家可以用積極強化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如果,銷售人員能堅持地將積極的思維方式化為具體的行動,不斷地自我提升與自我確認,就會慢慢地接受這種新的做事模式。

人是按習慣做事的。好的習慣成就事業(yè),壞的習慣毀壞事業(yè)。與其讓壞習慣拖累我們,何不培養(yǎng)新的好的習慣取而代之?好習慣養(yǎng)成,并非是難以實現(xiàn)的,只要開始時多付出一些就可以。心理學家阿克蘇姆認為,你為某件事情的付出越多,你將會越喜歡它。越喜歡它,就越容易接受它。如果我們的銷售人員能夠行動起來,將積極、正面的思維與態(tài)度成為日常的行為習慣,各種心理問題將迎刃而解。

五、環(huán)境保護,團隊互勵

人是群居動物,環(huán)境對人類的行為方式影響巨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必須在企業(yè)內部創(chuàng)設良好的組織環(huán)境,確保我們的銷售人員能保持積極正面的成功心態(tài),保持積極向上的行為方式,這樣才能確保企業(yè)的經營成功。

在現(xiàn)實中,由于我們國人向來是“一人成龍,三人成蟲”,嚴重缺乏團隊意識。而銷售人員由于較多時間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tài),團隊的合作更是不易,若想合作一直持續(xù)下去,就需要精心維護。通常維護團隊的方法有:

(一)共同討論,形成共識。大家一起討論,明確團隊互勵的好處,形成共同合作,一起成長的目標共識。只有經由團隊成員的集體討論,大家才能更好地理解團隊的共同目標,了解合作的好處與不合作的壞處;才能形成共同認可的目標,增加團隊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只有大家認可的目標,才是大家愿意實現(xiàn)的目標。

(二)良好溝通,互相激勵。好的團隊應該像朋友一樣,成員間經常往來,互相溝通;好的團隊應該像家庭一樣,成員間互相給予無私的支持與鼓勵。當團隊成員感覺斗志減退時,要能找到一個能幫助他的人,或是能凝神傾聽,讓他能有宣泄的對象;或者能跟他說些鼓勵的話,鼓舞他產生繼續(xù)前行的勇氣。良好的團隊合作氣氛,有益于發(fā)展團隊成員的健康心理。

(三)規(guī)范行為,有效獎懲?!皼]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尤其是在團隊形成初期,制訂大家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促使團隊的快速形成,減少形成阻力。行為學家斯金納認為,人們學會一種特別的行為是因為這種行為經常伴隨著愉快、能滿足某種需要,或者可以避免某種不愉快的后果。所以,有效的獎懲可有效促進人們形成符合團隊需要的自我圖式。

人都是需要歸屬的,我們所處的團體和組織對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有著極大的影響。消除有害的精神污染,維護良好的團隊合作氣氛,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團隊圖式,是銷售人員心理健康的必要保證。

六、專員負責,制度保障

現(xiàn)今,大多數(shù)企業(yè)對銷售人員的業(yè)績的關注度要遠高于其本身。企業(yè)對員工缺乏人文主義關懷,是導致銷售人員離職率高的重要原因。企業(yè)的經營業(yè)績是由銷售人員創(chuàng)造的,良好的業(yè)績必須有一個強大的銷售團隊。為了讓企業(yè)的經營業(yè)績有保證,企業(yè)應該在組織制度建設上,對銷售人員的心理問題解決提供正規(guī)路徑。

我們國人對組織、制度與權威具備較多的崇拜與依賴,而對問題解決者的崇拜與依賴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最重要前提之一。銷售人員的心理問題解決的組織與制度建設主要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制度,防治結合。應該建立新員工的心理培訓制度,讓所有入職員工,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事的預期予以結構化,在心理上有準備后,可以有效阻止心理問題的發(fā)生。還應該建立企業(yè)預警制度,銷售人員的心理問題在哪些時期、哪些任務、哪些環(huán)境等容易出現(xiàn),企業(yè)應該及時派人出面加以解決,以防患未然或將其消滅于萌芽狀態(tài)。

(二)政策重視,資金保證。銷售人員不是機器,他們在高壓環(huán)境下工作一段時期后,就需要減壓,以保證心理健康。如果公司管理層對此未給予足夠重視,銷售人員的心理減壓就不容易實現(xiàn)。因為,好的心理減壓方法,如建立減壓室,如休假,如團隊活動等,沒有相應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方面的保證是不容易做到的。

(三)規(guī)范路徑,專員負責。必須建立銷售人員的心理解決的組織路徑,讓銷售人員知道出了問題后,應該找誰去解決。大企業(yè)可以專門聘請心理咨詢師,小企業(yè)的銷售主管,應由他們承擔起銷售人員的心理問題解決之責。

第6篇:心理學的基本常識范文

情感態(tài)度 師生關系 滲透 培養(yǎng) 評價

近年來,隨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和發(fā)展,語言教學中的情感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F(xiàn)行的《英語課程標準》已把情感態(tài)度作為課程目標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

一、語言與情感態(tài)度有密切的關系

《標準》中的情感態(tài)度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如果學習者受消極情感影響太大,再好的教師、教材、教學方法也無濟于事。與此相反,積極情感如自尊、自信、動機、愉快、驚喜等能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為了了解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幫助他們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克服消極情感,教師首先必須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一位教師如果從不關心、愛護和研究學生的心理和情感,即使他的課上得再好、教學水平再高,教學效果也難以預測。教書與育人如果不能在一個教師的整個教學活動中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教書便失去了其靈性和神韻。

那么,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呢?

1.教師提高自身修養(yǎng),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在一切教育過程中,學生永遠都不會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給予”的東西,他們總是通過自己的觀察、模仿和體驗,主動從教師身上去“索取”東西。因此,教師不僅要“言傳”,更應作出表率進行“身教”。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總是禮貌用語:“Thank you”“Sorry”不離口,哪怕事情再小。課堂上,學生發(fā)言、回答問題,無論好壞對錯,講完我都先說“Thank you”。我以自己的身教提升了自己在學生心中的形象,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使接下來的教育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注重教態(tài)和體態(tài)語言

教師的教態(tài)和體態(tài)語言是英語教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教態(tài)和體態(tài)語言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從而充分發(fā)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對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以及聽說讀寫和表演能力也非常有利。隨教學的內容而產生喜、怒、哀、樂,隨教學情境與學生發(fā)生情感共鳴,都可以使教學豐富、生動而具充分活力和吸引力。

3.不斷學習,力求博學多才

多才多藝的教師容易獲得學生的尊敬與信賴。教師要博學,要當“雜家”。這不僅是專業(yè)特點的需要,也是溝通師生情感的需要。因此,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不僅英語要說得棒,還要通曉體育、娛樂等方面的常識,以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人的情感潛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了解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不斷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

三、結合英語學習,滲透積極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

把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滲透到日常的英語教學中,也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情感態(tài)度的重要過程之一。這要求我們每位英語教師認真研究教材,精心策劃每一節(jié)課。

1.精心設計任務,激發(fā)學生興趣

英語教學欲達到良好的效果,重要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只有以學生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提供真實的情景,創(chuàng)設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任務,讓學生有源可思,有話可說,有題可作,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言綜合應用的任務中來。例如,以打電話為例,在學習如何make phone calls之前,先用多媒體放一段打電話的示范對話,學生在真實的會話氛圍之中會產生很強的好奇心,他們想象自己也能用英語打電話該有多好??!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抓住契機反復播放幾次錄像,學生就會根據(jù)錄像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對話自己總結出一些打電話用語。然后,利用這些打電話用語安排學生自編對話。這樣,我們就在學生的好奇心中實現(xiàn)了教學的預期目的。只有經過一定的接近真實的情景教學,才能使學生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在環(huán)境中用活語言的能力。

2.開展豐富的合作學習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開展采訪、表演、辯論、演講及研討等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的活動,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有更多時空表現(xiàn)自我的合作活動,激發(fā)學生觀察、想象、探究、實踐及合作互助等的欲望,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在學習“虛擬語氣”時,讓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將出現(xiàn)該語法現(xiàn)象的英語與相應的漢語進行比較,自己歸納出語法規(guī)則,最后匯報各組的學習結果,實現(xiàn)了探究合作中的自主學習。

3.借助教學內容,有效開感資源

英語教材課文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許多鮮活的人與事能引起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如有關Benjemin Franklin等名人文章的學習領悟,就是一種情感教育過程。他們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震撼是巨大的,因為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不僅靠的是他們的智力水平,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勇氣、驚人的毅力、信心等因素。

4.發(fā)揮例句的引導作用

英語教學中為引起學生注意、幫助理解、加深記憶語言現(xiàn)象,列舉例句是十分必要的。舉例講求質量,富有藝術性。舉幽默風趣的例句可以活躍學習氣氛,結合時事的例句可以讓學生有新鮮感,而一些英語名言警句可以陶冶情操,遷移積極情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在舉例句時就特別注意。如Success depends on hard work.

5.利用多媒體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英語教學中,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開發(fā)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如有一單元的主題是First Aid緊急救助,我采用多媒體播放CPR救助法真人演示短片,讓學生們既學習英語又了解了CPR救助法的基本常識。學生們先是全神貫注地把短片反復看了三四遍,接著還有兩對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模擬操作,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四、講究評價策略,激勵學生

皮格馬利翁效應及教學實際亦證明,教師的肯定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信心能起到較好的鼓勵作用。我們可以嘗試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的原則,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在課堂上,教師應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在不同的場合采取不同的評價形式。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多使用一些激勵性的評價:Believe yourself;Never mind, Never give up; You’re really so good…鼓勵學生“異想天開,標新立異”。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不馬上說“No ,you’re wrong.”而是說“Think it over”。只有做到真正地關愛每個學生、欣賞每個學生,全面評價每個學生,才能將學生潛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地發(fā)揮。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需要,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觀,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通過英語這一學科的學習,在情感、態(tài)度和知識、技能各方面得到積極向上的發(fā)展,達到發(fā)展學生智慧與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才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玉琨.教育評價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7篇:心理學的基本常識范文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走上了一條持續(xù)擴張的道路。近年來國內外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表明,10﹪~30﹪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目前,有關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日趨增多,尤其隨著高校的擴招,大眾教育熱潮的不斷高漲,高職生來源更加廣泛,素質參差不齊,更需要對這一層次學生,特別是其中的“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予以關注。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還不夠深刻、教育目標把握不明確,導致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現(xiàn)誤區(qū),影響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其成果甚微,實效性并未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

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qū)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的幾點誤區(qū):

(一)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錯誤認識:

1、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設心理健康課

心理健康課有其獨有的特點:影響范圍廣,針對性強,它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日趨明顯,但高職院校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大問題。不盡如人意的是,現(xiàn)在的心理健康課學科化的傾向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主要是指將心理健康課作為一門學科,按照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來上課。其課程內容為枯燥乏味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傳授,教學評估也是通過單一傳統(tǒng)的筆試形式來完成。一些高職院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讓學生掌握心理學常識,他們積極地開設心理健康課,配備專職教師和教材,但由于一些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曲解,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化”,領著學生在課本上劃記號,課后讓學生背條條框框,學生們考試成績很高,但實際上只是增加了一門課,其他的任何作用都未發(fā)揮出來,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趣逐漸淡化。有些高職院校重心理課程的開設、輕心理訓練活動的進行。他們熱衷于開設心理知識類的課程,將心理知識教育簡單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輕視心理活動的訓練??傊@種學科化的心理健康課的弊端在于:教育實效性差,高職生學習興趣下降,學業(yè)負擔加重,導致他們不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的專業(yè)學習上。高職院校應該明晰的一點是:心理健康課與傳統(tǒng)文化課程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心理健康課應以高職生的心理體驗和感悟為主,其重要的評價標準是高職生心理體驗的深淺和感悟的多少。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進行心理咨詢

由于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題心理健康知識內容外,還包括許多屬于非知識性的內容,如測驗、咨詢、班隊會活動、野外訓練等等,這些內容是無法由心理課來涵蓋的,它需要讓學生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自體驗才能獲得,而心理健康課所能提供的活動空間、實踐機會也是極其有限的。再者,一般性、整體性及共性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心理課來解決,而特殊的、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心理健康課無法深入地解決的。與此同時,也為響應各級教育部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號召。因此,越來越多高職院校的心理咨詢室應運而生。各高職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他們派教師外出考察學習,并要求教師盡快面向家長、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在很多高職院??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展心理咨詢。事實上,由于專業(yè)能力、時間及精力的局限,很多心理教師根本無法承擔這一責任。這雖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就高職生個體問題解決上有了保證,但是從目前各高職院校開展的的情況來看,僅僅開設心理咨詢室是難以保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果,心理咨詢室的開設并不是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萬能藥”。

3、心理咨詢師就是心理教師

目前高職院校中對高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主要有心理輔導教師、德育工作者、醫(yī)務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員,而且大部分是兼職人員。因為各方面人員的配合較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中一部分專兼職教師,因沒有參加過心理輔導的專業(yè)訓練,對心理學知識了解甚少,對心理測試技術和心理輔導的方法不熟悉,在教育過程中經常受德育思維模式的影響,違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及其特有的規(guī)律和要求,給高職生的心理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所以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yè)化是高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取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更要豐富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水平。實踐證明,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教育的對象、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目標都應該與社會上的心理咨詢工作有所區(qū)別。對高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把他們看成正在成長發(fā)育的孩子,他們的問題大多是發(fā)展中的問題,對他們的問題應該以預防和疏導為主。因此,高職院校對心理教師的要求應該比其他學科的教師更高,合格的心理教師首先是合格的教師,他們應該更了解高職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能夠跟學生平等對話,這樣才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二)高職生對心理咨詢的歪曲認識

1、心理咨詢就是簡單的宣泄、傾訴、亦或是聊天如今,很多高職院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室。學生們來到咨詢室,只是為尋找一個很好的傾訴對象。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漠,很難找到一個可以交心且相互傾訴的好朋友,又因心理咨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高職生選擇心理咨詢更多的是尋找一個可以簡單宣泄的場所。他們不需要心理咨詢師幫助解決具體的問題,只是希望心理咨詢師是他們最好的聽眾。這固然是一種情緒宣泄的方式,也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心理咨詢的目的在于幫助來訪者妥善地解決心理矛盾,更好的認識自己和社會,開發(fā)潛能,促進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和人格完善。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心理咨詢并不是簡單的聽高職生的傾訴,更不是簡單地聊聊天,而是通過咨詢來解決自身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從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2、咨詢者就是神經病或精神病患者由于歷史的原因、許多客觀因素的限制以及一些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多數(shù)高職生對接受心理輔導還存在著偏見和誤解。很多高職生還分不清“神經”與“精神”、“精神”與“心理”以及“思想”的區(qū)別,他們將心理問題當成“心理病態(tài)”、“思想問題”等,將前往咨詢輔導的學生看成神經病或精神病。他們普遍認為,前往咨詢輔導的同學很可能有什么不正?;蛴芯癫。痪褪怯幸姴坏萌说碾[私或道德品質方面有問題。正因為這些誤解和偏見,高職生對心理輔導的求助率相當?shù)?,很多同學寧愿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以至影響正常學習、生活、工作,也不愿或不敢前去接受輔導。據(jù)筆者調查,高職院校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約占總數(shù)的15%~25%,而各高職院校心理咨詢一年接待的學生只占學生總數(shù)的4%左右。#p#分頁標題#e#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進對策

針對以上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幾大誤區(qū),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開設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高職院校應把心理素質教育作為職業(yè)學校整體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有計劃、有措施,使廣大教師認清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職院校在對全校性的素質教育實行正確導向和嚴格監(jiān)控的同時,還應該搞好心理素質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培養(yǎng)基層領導骨干,組織教師系統(tǒng)學習,教師要學習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組織專業(yè)人員編寫高職院校心理素質教育教材、大綱,把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和培養(yǎng)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具體要求納入整個素質教育目標中去,逐步積累心理素質教育經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以體驗性學習為主的教育,它必須突破傳統(tǒng)的以講授為主的課程教學模式。高職心理健康課程應以個體經驗為載體,以活動為中介,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通過角色扮演、情景體驗、經驗分享、談話溝通、行為訓練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通過師生共同的參與,引起高職生相應的心理體驗,從而施加積極影響。在活動中建立起為高職生所認同和接受的規(guī)范和價值,并以其促進他們達到自我認識、自我成長。與此同時,要開設豐富多彩的寓教于樂的心理活動課,構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活動課是以普及必需、適量的心理學等學科知識為手段,以全面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迅速提高為目的,以課堂教學為形式的教育活動。通過心理活動課的開設,可以將生理、心理學的基本常識直接引進課堂,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心理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正確認識自己在不同發(fā)展階段上的生理、心理特點,從而更好地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與社會認知。其具體方法有:情景體驗法:即給高職生提供一種情景或氛圍,讓他們從中有所感受和體驗;角色扮演法: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準備小品表演與即興表演,使學生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情緒,并學會扮演角色的行為技巧;討論分析法:根據(jù)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小組中相互交流個人看法,集思廣益,相互學習;實踐鍛煉法: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心理品質;自評自述法:即讓學生對自己的某種心理水平和品質進行敘述和評論。

(二)加強專業(yè)化的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培訓。我國傳統(tǒng)的教師教育、特別是師范教育長期以來只注重對教師知識傳授技巧的培訓,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技術、方法的培訓,致使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傳授了知識,卻傷害了心靈。學校要幫助教師完善這一課,讓廣大教師掌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知識、技術、方法,使他們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完善學生的情感、意志、個性等心理品質,使學科滲透真正落到實處。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心理咨詢教師,他們更應該凸顯其專業(yè)的特殊性,高職院校應適時地安排他們進行培訓,通過培訓學習,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將所學的專業(yè)知識不斷系統(tǒng)化、深化并運用到學生咨詢的實際工作中,從而提高自己的咨詢技能。

(三)開展成效性的心理咨詢工作

第8篇:心理學的基本常識范文

關鍵詞:高職學生 文明素養(yǎng)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2-0029-02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為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了大批高級技能型人才。但隨著社會快速發(fā)展,高職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缺失現(xiàn)象時有耳聞。高職學生是我國科教興國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思想到底狀況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敗。本文圍繞高職學生文明素養(yǎng)問題略作探討。

1 高職學生文明素養(yǎng)現(xiàn)狀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從主流上看高職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是積極健康向上的,是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然而不容否認,在現(xiàn)階段部分高職學生社會公德水準低下、文明素養(yǎng)缺失的問題還較突出,主要表現(xiàn)在:

1.1人文修養(yǎng)不足、缺乏文明禮儀等基礎常識

部分學生忽視思想道德修養(yǎng),我行我素,缺乏文明禮儀的基本常識。例如坐車搶座位,就餐擠位置,教室內接聽手機、高聲喧嘩,人際交往中語言粗俗、行為不雅,公共場所言行粗魯、亂扔垃圾、奇裝異服,男女交往過分親昵、舉止不雅等行為比比皆是,實在有傷大雅。

1.2個性心理品質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不強、易受外界影響

大多數(shù)高職學生在過去的學生生涯中并不成功,而面對將來的就業(yè)相對于本科生來說也是困難重重,他們心理負擔是很重。常常都會產生苦悶、失落、自卑、抑郁等情緒直接會導致逆反報復和絕望。部分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從小在父母創(chuàng)造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環(huán)境中成長,自私自利,唯我獨尊,對新環(huán)境、新人際關系模式不能很快很好地適應,因而感到迷惘,從而產生對社會交際的抗拒,甚至恐懼產生自我封閉的傾向。在集體生活中常因小事發(fā)生摩擦,斤斤計較,不懂得寬容別人,不關心集體和他人,缺乏愛心和感恩情懷。自我封閉、自卑心理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得不到及時疏導,導致許多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意志力不強。越挫折越怕挫折、越怕挫折越無法面對挫折、越無法面對挫折就越挫折;越孤獨越怕孤獨、越怕孤獨越無法面對孤獨、越無法面對孤獨就越孤獨。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所以很多學生都會選擇逃避,長期沉迷于游戲、談戀愛、虛擬的網絡世界,極易受外界的影響。

1.3認識分辨能力弱,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偏差、扭曲

改革開放帶來了很多不同的觀念,它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和各個領域。由于受商品大潮的沖擊,一些人唯利是圖,在利益的驅動下利用青年人的獵奇心理、模仿心理等從影視書刊到網絡都充斥著大量許多壞人心智的東西。同時國外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有害的意識也或多或少的影響著高職學生?,F(xiàn)在的年輕人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崇洋心理、都很嚴重,有些學生認為“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了”,追求所謂的“瀟灑”,比如追求超前消費,把講虛榮、擺闊氣、穿名牌、互相攀比,看作是一種派頭、一種個人價值的體現(xiàn),從而導致言行失范、消費大手大腳、追求個性,傳統(tǒng)道德滑坡等不良現(xiàn)象的存在。

1.4法紀觀念淡薄,精神生活缺乏

部分學生逆反心理強,對學校的管理抵觸情緒較大,無視學校的管理,自由散漫。經常出現(xiàn)夜不歸宿、通宵上網、打架斗毆、破壞公共設施等現(xiàn)象。

1.5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職業(yè)道德素質水平低

大多數(shù)高職學生錄取分數(shù)較低,文化基礎差、厭學情緒嚴重;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考入高職院校后,存在失落心理,對所處現(xiàn)狀不滿,對自身缺乏信心,失去學習動力,自暴自棄,

得過且過。所以遲到、曠課、上課不聽講、作業(yè)不完成考試作弊等現(xiàn)象比比皆是。

2 高職學生文明素養(yǎng)缺失的原因

2.1學生的主觀原因

由于高職學生生源的特殊性,部分學生缺乏基礎文明教育與道德素質教育,對提高文明素養(yǎng)的認識不到位,甚至錯誤的認為進高職院校只要學好專業(yè)技能,其它都是次要的,那些都是小事。他們沒有意識到既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又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才是社會需求的人才。

2.2社會環(huán)境原因

社會環(huán)境對高職學生文明素質的影響是多方面、多渠道的:

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各種物質的、金錢的、精神的、文化的誘惑較多,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倫理觀念和思想意識要經歷一場革命?,F(xiàn)實生活中一些消極的、落后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現(xiàn)象滲透到校園,高職學生由于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還有局限性,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其盲目地接受和模仿各種不文明的言行和生活觀念,造成校園學生不文明行為的出現(xiàn);不健康網頁和大眾傳媒中不健康節(jié)目的誤導,使校園學生不文明行為得以蔓延;校園周邊環(huán)境的惡化,學校四周網吧比比皆是,為學生不文明行為提供了滋生的溫床;因興趣愛好聚集到一起的學生群體,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即所謂近墨者黑,導致一些不文明現(xiàn)象在學生中流行。

2.3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家長是學生的啟蒙老師,高職學生之所以學習基礎與文明素質較差,與家庭教育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家庭結構、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氣氛、教育方式、父母的情緒都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fā)展。

家長對孩子的百般寵愛是導致孩子養(yǎng)成許多不良習慣的關鍵因素;家長不良的嗜好和行為習慣對孩子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較大;家長不合,關系緊張,父母離異,造成孩子心理自卑,性格孤僻,逆反心理增強,是導致孩子認識扭曲言行失范的主要原因;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或經商,在金錢上滿足了孩子,但忽視和放松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2.4學校、教師對學生的影響

目前的高職院校大多處于建設發(fā)展的時期,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教學活動場所、校園文化氛圍、師資力量、教育管理體系等軟硬件條件,還不能完全滿足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部分教師存在“重教書輕育人”的觀念,認為高職教育是技能教育,重授技輕育才,甚至把學生文明素養(yǎng)缺失的原因單一地歸結在生源素質差等主觀原因上。自身不注重儀表端莊和言談舉止的文明,不能以身示范,對學生不文明現(xiàn)象熟視無睹,聽之任之;學生輔導員多為聘用的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政治素養(yǎng)、教育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還不完全成熟,缺少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學生工作的實踐經驗,具體工作中方法不多,措施不力,注重約束管理,忽視教育引導,不能將教育和管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3 提高高職學生文明素養(yǎng)教育路徑的選擇

文明素養(yǎng)是高職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是學生思想面貌品德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的具體體現(xiàn)。高職學生文明素養(yǎng)方面存在的問題直接影響到高等職業(yè)教育的辦學質量和人才的培養(yǎng),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研究采取有效的對策,以提高高職學生文明素養(yǎng)水平。

要提高高職學生精神文明素養(yǎng),就筆者看來不僅要依靠社會制度的改進和完善,社會風氣的凈化等客觀條件,還要做好學生工作。

3.1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意識

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會自發(fā)產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長期培養(yǎng)和修養(yǎng)。首先要學生加強學習,加強思想政治修養(yǎng)和科學文化修養(yǎng)??鬃釉弧鞍笥谛乃馈保硐胧侨说木裰е蛣恿υ慈?,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想的就像沒有了靈魂。其次,要投入社會實踐,深入實踐才能有真切感受,看到自身的不足。再次,要不斷提高自覺性,只有嚴格自律,才能不斷克服自身的不足。

培養(yǎng)學生的文明意識和行為,教育是前提,管理是關鍵,只有把教育和管理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凸顯教育成效利用新生軍訓、主題班會等活動,解讀制度與文明規(guī)范,明確要求,增強學生辨別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讓學生行動有規(guī)矩,做事有準則。同時要制定嚴格執(zhí)行制度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寓教于管,加強檢查和考核評比,樹立典型,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將自律和他律、內在約束和外在約束、督促檢查和考核評比、正面引導和反面警示結合起來,喚起學生的自尊性和自覺意識,使學生文明素養(yǎng)在激勵、約束機制的調控下不斷得到提高。

3.2營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實踐活動

健康、文明、有序、向上的校園環(huán)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效果,有利于學生克服自身的不文明習慣。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校園文體設施、文化景點的建設,充分利用廣播站、校園網、宣傳欄、黑板報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文明素養(yǎng)教育。使學生受到審美情趣的陶冶,增強自我約束力。學校積極開展報告會、學術講座、辯論賽、音樂欣賞等為主要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發(fā)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

3.3學校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理念

現(xiàn)今,高職學生中存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這里的生活很無奈”的心理,加上不良網絡文化對學生的毒害,面對這些新問題、新課題,教師過去的經驗顯然已經不足以應對,簡單說教、強行灌輸,完全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有新的思路、新的觀念、新的方法。教育者的工作不是僅僅去阻止,而應該去疏導,從心理上幫助學生。我們一方面要深入分析和解決其思想道德問題發(fā)生的個體、家庭和社會原因,另一方面要運用心理學知識,有針對性地進行及時有效的了解和干預,從而增強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自我調節(jié)能力。因此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使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托。把那些思想教育的內容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自覺行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做到情趣美、談吐美和儀表美。

3.4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突出文明素質教育內容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創(chuàng)新理念,既要遵循高等院校學生工作的一般規(guī)律,同時要突出高職教育自身的特點。要充分正視學生知識行為的基礎,按照職業(yè)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在全面落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學生文明素質教育的內容。對于高職學生,先成人后成才。因此,教育工作要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以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為切入點,以形式靈活的道德實踐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著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努力使基本的文明禮儀轉化為學生的內在品質。

3.5加強師德建設,以教職工表率影響學生

《禮記》中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可見教育者在學生發(fā)展,尤其是學生的精神塑造中有重要作用。教職工在教學、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可以反映出他的文明素養(yǎng),這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學校的每一位教職員工應自覺樹立育人的觀念,要落實“育人”的職責,自覺把育人的責任體現(xiàn)在自己的工作和行動中,真正以正確的價值觀念,優(yōu)良的工作態(tài)度、優(yōu)質的服務質量、優(yōu)雅的個人行為、文明的言行舉止和人格的感召力來影響教育和引導學生。

3.6完善德育工作的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

高等職業(yè)學校近年來快速發(fā)展,但由于高職院校大多數(shù)由中專校改制而來,與本科院校相比德育工作基礎較為薄弱,存在一定差距。隨著社會發(fā)展和變化,高職學生所呈現(xiàn)出來的問題日漸增加,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德育工作領導體制與運行機制極為緊迫。為此,要從優(yōu)化組織體系,完善運行機制入手,建立以黨委決策領導,職能部門督查落實,教職工全員參與的組織體系和保障機制。

提高高職生文明素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要齊抓共管,需要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通過落實各種切實有效的對策,提高高職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必會增強高職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滿足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在日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擁有立足之地。

參考文獻:

[1]周紫玲.高職院校大學生不文明行為原因分析及教育對策[J].新西部:理論版,2007(4).

[2]李明達.對高職學生文明素質教育的理性思考[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10(12).

[3]袁革. 社交禮儀與口才[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9.6.

第9篇:心理學的基本常識范文

關鍵詞:交通肇事罪;自首;禁止重復評價;法律義務

中圖分類號:DF6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1.06

引言

近年來,我國重大、惡通肇事案件頻發(fā),民眾對此反應強烈,也引起了司法實務界對此類案件的特別關注。為統(tǒng)一司法尺度,2009年8月26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公布了作為內部指導意見的《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省法院在交通肇事案件緩刑的適用、自首的認定、人身損害賠償與量刑、無能力賠償數(shù)額的確定等問題作出了規(guī)定。該《意見》一經公布,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專家、媒體、網友普遍對《意見》提出質疑,而質疑的焦點就在于《意見》有關于交通肇事自首認定的規(guī)定。其具體內容為:“交通肇事后報警并保護事故現(xiàn)場,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的被告人交通肇事后必須履行的義務。人民法院依法不應將交通肇事后報警并在肇事現(xiàn)場等候處理的行為重復評價為自動投案,從而認定被告人自首。交通肇事逃逸后向有關機關投案。并如實供述犯罪事實的,可以認定自首,依法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內從輕處罰,一般不予減輕處罰?!?/p>

筆者在數(shù)年前曾接觸過一個與《意見》內容相似的案件,基本案情為:2002年4月24日下午4時許,被告人萬某駕駛其單位鳳凰派出所的警車,與同事鐘某從石橋鋪辦案后返回單位。當車行至沙坪壩區(qū)碚青路青木關鎮(zhèn)中心小學路段時,正逢天下大雨。被告人萬某因會車時處理不當,將在路邊行走的被害人瞿某、張某、肖某等人撞倒。萬某隨即搶救傷員,并打電話向陳家橋交警中隊、沙坪壩區(qū)公安分局指揮室、鳳凰鎮(zhèn)政府報告出事情況。后被害人瞿某因搶救無效死亡,張某、肖某經法醫(yī)鑒定為輕傷。案發(fā)后被告人及所在單位全部賠償了被害人及其親屬的損失。經交通管理機關認定,被告人萬某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對于萬某交通肇事后搶救傷員、打電話報警的行為應否認定為自首,當時在實務部門工作人員中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打電話報警、搶救傷員的行為完全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自動投案,如實交待自己犯罪事實的自首條件,理當認定為自首;另一種意見則認為,被告人打電話報警、搶救傷員是履行其應當履行的義務,不屬于《刑法》規(guī)定的自首。顯然,《意見》持否定論,而重慶市司法實務界則普遍持肯定論。筆者贊同前述第二種見解,即認為肯定論有失偏頗,《意見》之見解并無不妥。

一、認定為自首確有重復評價之虞

針對《意見》有關自首認定的批評,《意見》起草者的回應是:“刑法已將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規(guī)定為加重處罰情節(jié),交通肇事后報警并保護事故現(xiàn)場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的當事人交通肇事后必須履行的義務。如果將這種當事人本來就應該做的事情也認定為自首,那就等于對一件事作了雙重評價,不符合立法精神。”該回應立即遭到有些專家學者們的反駁,例如,中國政法大學的鄔明安教授駁稱:“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義務并不是自首的例外規(guī)定,履行報警義務并不能排斥自首規(guī)定的適用;肇事后報警并在肇事現(xiàn)場等候處理的行為與主動去司法機關投案有相同的法律效果,不存在重復評價的問題?!币虼?,是否存在重復評價便成為爭議的焦點之一。

禁止重復評價是刑法在對犯罪行為進行非難時應當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違反該原則將導致處罰上的不公正。何謂禁止重復評價?我國刑法學家陳興良教授指出,所謂禁止重復評價是指在定罪量刑時,禁止對同一犯罪構成事實予以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法律評價。重復評價之禁止必須發(fā)生在同一訴訟之內就同一犯罪構成事實而言,且數(shù)次評價具有同質性,即均為刑事評價?!兜缆方煌ò踩ā芬蛳敌姓梢?guī)范,故其對肇事者之義務評價不屬于刑事評價之場域;換言之,即便《道路交通安全法》與刑法規(guī)范就同一事實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評價,其中所牽涉的也只是司法者的規(guī)范選擇問題而不屬于刑法禁止重復評價之討論范圍??梢?,《意見》的起草者在刑法禁止重復評價問題上存在誤解,此等誤解勢必使其回應浮于皮相而缺乏說服力。因此,將肇事者報警并保護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認定為自首是否有違刑法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應當立足于刑法規(guī)范場域,藉此審視刑法規(guī)范的內在邏輯,從中得出肯定抑或否定之評斷。

如若撇開《刑法》第133條的規(guī)定,單就《刑法》總則有關自首的規(guī)定而論,交通肇事者肇事后報警并保護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無疑符合自首之成立條件,但對于法律規(guī)范的理解不應斷章取義、割裂法規(guī)范間的內在關聯(lián),否則便不能正確地理解和適用法律。由于刑法總則與分則間系一種一般與特殊、抽象與具體、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在分則規(guī)范無除外規(guī)定時,總則的一般性規(guī)范適用于所有罪刑規(guī)范(含刑法典分則規(guī)范);反之,分則規(guī)范之規(guī)定將排除總則規(guī)范的適用??梢?,對于交通肇事者肇事后報警并保護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能否認定為自首,關鍵就在于《刑法》分則有關交通肇事罪的罪狀描述中是否包含了此種符合《刑法》總則規(guī)定的自首情節(jié),若已為其所包含再認定為自首則顯然屬于對同一情節(jié)進行了兩次評價進而違反刑法禁止重復評價原則,反之則否。

依據(jù)我國《刑法》第133條之規(guī)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因而發(fā)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通過對該法條的邏輯結構辨析可知,適用第3個法定刑幅度(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情形是“因逃逸致人死亡”。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3條之規(guī)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guī)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guī)定的情形之一,在發(fā)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痹摗督忉尅返?條還規(guī)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庇纱丝芍煌ㄕ厥绿右葜畬嵸|是對責任認定及救助義務的逃避,而不應簡單地理解為逃離事故現(xiàn)場;相反,對于那些肇事后僅僅滯留于事故現(xiàn)場,不及時履行救助義務(含報警)以及不保護或者破壞事故現(xiàn)場的肇事者,依據(jù)《刑法》的規(guī)

定及《解釋》之精神,依然可以將其認定為與“逃逸”等價的“其他特別惡劣的情節(jié)”。

適用第2個法定刑幅度(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情形是交通肇事后逃逸但未致被害人死亡(含被害人的死亡與肇事者之逃逸無因果關聯(lián)情形)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情形。本罪基本法定刑幅度(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適用情形是:交通肇事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而沒有逃逸或者沒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由于逃逸是對責任認定及救助義務的逃避,故“沒有逃逸”就應當是指肇事者肇事后及時履行了救助義務且未逃避責任。而“沒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刑法》和司法解釋均未對此明確規(guī)定。在現(xiàn)實中,筆者認為,除了肇事者喪失報警及保護事故現(xiàn)場能力之外,難以找到其他的適例。這樣,僅就本條規(guī)定而言,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就只適用于兩種情形:一是肇事者未逃避責任認定和及時履行了救助義務,即實施了報警以及保護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二是肇事者喪失了實施報警和保護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能力。但眾所周知,最為常見的是前種情形,后種情形在現(xiàn)實中是較為罕見的,因此,若認為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的適用情形不包含報警并保護事故現(xiàn)場之情形將有使本法定刑的適用被架空虛置之虞;再者,作出如此認識也勢必使得此時自首之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所參照的將不應是基本法定刑而只能是第2或者第3個法定刑。推導至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適用于符合自首條件之情形,根據(jù)刑法總則規(guī)范與分則規(guī)范間的一般與特殊關系,特殊規(guī)定排除一般規(guī)定的適用。因此,對于交通肇事者肇事后報警并保護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不能另行認定為自首,否則將導致對同一犯罪構成事實進行兩次評價進而違反刑法禁止重復評價原則。

二、同質罪間的法定刑比對可否定自首之成立

我國刑法雖然將交通肇事罪和過失致人重傷罪、過失致人死亡罪分別置于不同的犯罪類型之中,交通肇事罪屬危害公共安全之犯罪類型,而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重傷罪則屬侵犯公民人身權利之犯罪類型,但根據(jù)我國刑法有關過失致人死亡罪和過失致人重傷罪的規(guī)定,兩罪均有在特定情況下排除自身適用之規(guī)定,即都規(guī)定有“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依據(jù)我國刑法理論通說之見解,“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是指對其他因過失致人重傷或死亡的情況,如失火致人重傷或死亡、交通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重大責任事故致人重傷或死亡等。換言之,交通肇事罪與普通過失致人重傷罪、過失致人死亡罪只是發(fā)生場合有別而已,在本質上仍具有一致性。

基于上述認識,通過對比交通肇事罪與過失致人重傷罪、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定刑配置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交通肇事哪怕致人死亡,只要沒有逃逸或者具有其他特別惡劣的情節(jié),仍應在基本法定刑幅度內判處刑罰,即只能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僅相當于過失致人重傷罪的法定刑)。反觀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定刑配置,依據(jù)我國《刑法》第233條之規(guī)定:“過失致人死亡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笨梢?,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基本法定刑是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惟有在情節(jié)較輕時,方得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交通肇事罪所侵犯的客體系作為公共安全內容的交通運輸安全,即涉及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故一般來說,發(fā)生于公共安全領域內的過失致人死亡行為,其社會危害性至少不會小于普通過失致人死亡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這一點也可以從其他多數(shù)過失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法定刑配置中獲得驗證,如失火罪、過失決水罪、過失爆炸罪、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過失以危險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過失破壞交通工具罪、過失破壞交通設施罪、過失破壞電力設備罪等,這些罪的基本法定刑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基本法定刑完全一致,均為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逾兩倍于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同質罪間如此懸殊的基本法定刑配置使得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確信,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適用情形中應當包含了實施該罪后的自首情節(jié)。

三、立法賦予過失犯罪主體以自首義務有其心理學基礎

《意見》的起草者指出,因交通肇事后報警并保護事故現(xiàn)場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的肇事者必須履行的義務,故不能另行認定為自首。換言之,自首并非犯罪人犯罪后的法定義務,法律一旦為犯罪人設定了義務,該義務就將阻卻自首之成立。據(jù)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該理由幾乎是迄今為止所有持否定意見的論者提出的支撐其論點的唯一論據(jù)。但持相反意見的論者早就對該理由進行了批駁,論者指出,其他部門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義務不能與《刑法》相沖突或者直接違背《刑法》的明文規(guī)定,固然肇事后的搶救以及保護現(xiàn)場等均為相關法規(guī)規(guī)定為因肇事行為所產生的義務,但這并不能成為阻卻自首成立的理由。其言外之意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為肇事者設定的報警、保護事故現(xiàn)場及搶救傷員之類的義務由于違反了《刑法》的明文規(guī)定,故刑事法官在認定此類行為是否成立自首時完全可以不理會其他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而直接依據(jù)《刑法》有關自首的規(guī)定評斷即是。

通過分析否定論與肯定論各自所持的論據(jù),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事實上都立足于一個共同的邏輯前提,那就是否定犯罪人犯罪后具有自首之義務。只不過肯定論者基于該前提否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為肇事者所設定的義務的合理性,由此得出成立自首之論斷;而否定論者則是在肯定自首并非犯罪人之義務的同時,也肯定《道路交通安全法》設定義務的合理性,進而得出不成立自首的結論?;谕贿壿嬊疤釁s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依據(jù)邏輯學的基本常識,其中必有正誤之定分。筆者認為,就肯定論與否定論現(xiàn)有的論證來看,肯定論無疑更具說服力,因為只要肯定自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成為犯罪人之義務,那么其他法律、法規(guī)把原本屬于自首的行為轉化為義務行為就必然缺乏論據(jù);而否定論者即或找到所謂的論據(jù)也必將與該邏輯前提相抵觸。如此看來,欲避免理論內部的根本性沖突,否定論就有必要對該邏輯前提進行重新審視。

不容否認,在絕大多數(shù)犯罪中,自首不能成為罪犯的法律義務,其理由在于:根據(jù)犯罪心理學的研究,行為人之所以實施犯罪多是因為在實施犯罪之前心存僥幸,自以為犯罪后不會被發(fā)覺,可以逃避刑罰處罰。在此種心理狀態(tài)支配下的罪犯在犯罪后往往都會千方百計地掩蓋犯罪事實,如遁逃、毀滅罪證、窩藏贓物等,因而罪犯一旦具備此種心理狀態(tài)就將不再有期待他針對已然罪行實施合法行為之可能性,刑法此時也并不會因為罪犯的此等罪后行為而加重其刑事責任,這便是刑法中的“事后不可罰行為”。顯然,在此種類型的犯罪中,自首確實不應該成為罪犯之法律義務,否則無異于要求罪犯在罪前即否定其犯罪行為。但是很明顯,為罪犯設定自首義務所引起的心理悖反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而不存在于過失犯罪中,因為過失犯罪的行

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所持的是一種反對、否定的態(tài)度,因而,即便立法為行為人設定罪后自首之義務也并未違背該心理事實。因此,我們不能完全否定立法為特定類型的罪犯設定自首義務的合理性,而且通過考察我國現(xiàn)有立法將發(fā)現(xiàn),其他法律、法規(guī)賦予犯罪主體以自首義務的并不為交通肇事罪所獨有。在其他過失犯罪中,如重大飛行事故罪、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重大責任事故罪等,立法同樣賦予了這些犯罪的主體以自首之義務。通過對比這些罪的法定刑我們還將發(fā)現(xiàn),但凡立法賦予主體以自首義務的犯罪,其法定刑配置便與交通肇事罪完全相一致而異于其他同質罪的法定刑配置,這再一次印證了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的適用情形中應當包含實施該罪后的自首情節(jié)。

四、其它部門法義務阻絕自首之成立契合整體法的精神

雖然立法賦予過失犯罪主體以自首義務有其心理學依據(jù),但事實上,我國的現(xiàn)行立法僅僅將該義務賦予了少量的過失犯罪主體,那么立法僅賦予這少量的過失犯罪主體以自首義務的依據(jù)又何在呢?這也是否定論最后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筆者認為,該問題的答案潛藏于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之中。我們所處的時代境況是:伴隨著工業(yè)社會的步伐,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在為人們帶來巨大便利及創(chuàng)造巨額財富的同時也大規(guī)模地制造出各類風險,這些風險隨時威脅著不特定群體的生命、健康及財產安全。對此,德國社會理論家烏爾里希?貝克使用了“風險社會”一詞描繪了我們所處時代的特征。“社會運動既是實踐性搏擊的原初動力又是其表現(xiàn)形式,它不僅表現(xiàn)為社會運動,還包含建立積極的社會機制?!痹陲L險社會,“建立積極的社會機制”表現(xiàn)為風險應對機制之構建,其基本價值理念是“既不妨害現(xiàn)代化進程又不超出‘可以容忍的’界限。”風險應對機制構建理論投射于法學論域就是“被容許的風險理論”,被容許的風險理論的基本內容為:隨著交通工具的發(fā)達,礦山、工廠、土木建筑等規(guī)模的擴大,以及科學試驗的發(fā)展,社會生活日益復雜化,各種危險行為明顯增加。要維持現(xiàn)代化社會生活,這些危險行為就是必不可少的。其要旨在于:為使現(xiàn)代社會生活得以維系和發(fā)展,社會對于制造風險的行為本身不應過于嚴苛,而應抱持一種適度寬容的態(tài)度。這種寬容在刑法規(guī)范領域就體現(xiàn)為諸如交通肇事罪、重大飛行事故罪、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重大責任事故罪等罪的基本法定刑明顯低于其他過失犯罪的基本法定刑。不過在被容許風險行為的理論架構內,社會規(guī)范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無條件地對風險縱容姑息。正如德國學者雅格布斯所指出的:“制造風險的人,雖然法律基于相對利益的考量而容許其制造風險,但還是有義務隨時控制其風險?!笨梢姡L險的容許附設條件,它以風險制造者隨時控制風險為條件,其中就包含風險制造者在實施風險行為時應盡適當注意之義務以及在已經造成危害后果的情況下防止其進一步擴大之義務。據(jù)此,交通肇事罪、重大飛行事故罪、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重大責任事故罪等均因系發(fā)生在風險領域內的犯罪,此類行為之所以構成犯罪皆因主體未盡適當注意之義務,而立法之所以賦予主體以自首義務則正是使其擔負防止危害后果進一步擴大之義務!

綜上所述,其他法律、法規(guī)將原本符合自首條件的行為轉化為責任者的義務行為不僅有其心理學基礎,而且契合作為整體法的內在精神,而且即便在刑法規(guī)范內考察否定自首之成立也并未違反刑法的明文規(guī)定。因此,此等義務的設定具有阻絕刑法自首成立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