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遺傳學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瑪利亞?路易莎?邦巴爾;《穿裹尸衣的女人》;智利;女性主義文學;死亡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262-02
《穿裹尸衣的女人》是智利女作家瑪利亞?路易莎?邦巴爾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更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女性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洞┕碌呐恕肥怯蛇@位女作家鮮明的精神特點和與眾不同的思想與才華結合出來的夢幻般的作品。
瑪利亞?路易莎?邦巴爾出生于1916年6月,她的曾外祖父曾是德國駐圣地亞哥的第一任領事。所以,從邦巴爾的母親家族來說,他們都是德國茲瓦爾帕萊索的后裔。在邦巴爾大概8歲的時候,第一次動筆寫詩。193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了桑切斯,這個對她一生都影響深遠的男人。兩人的感情只持續(xù)了幾個月的時間,桑切斯?jié)u漸疏遠她,直至兩人分開。幾年后,因為朋友聚會,邦巴爾再次來到桑切斯的家,趁人不注意的時候,她悄悄走到主人的臥室里,看到了儲存的槍支等軍火設備,邦巴爾隨手拿起一支槍,對準自己的脖子扣動了扳機。幸運的是,大家及時發(fā)現了她,把她送到了醫(yī)院,邦巴爾被醫(yī)生搶救了過來。又幾年過去了,當邦巴爾再次碰到桑切斯的時候,她選擇把槍口對準這個讓她傷心的男人。隨后邦巴爾被帶到了警察局,本來是要坐牢的,但是桑切斯對法官講,他可以對此事件不追究任何人的責任,因此邦巴爾被無罪釋放。這次事件對她觸動很大,因此,她決定離開智利這個傷心地,去往美國生活。
1938年,邦巴爾撰寫并出版了《穿裹尸衣的女人》。在美國生活期間,她結實了法國公爵拉法艾爾,并和他生育了唯一的孩子布瑞吉特。拉法艾爾幫助邦巴爾在美國出版了很多作品。晚年,邦巴爾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智利。
通過對這位女作家生平的分析,不難看出,邦巴爾雖然家境殷實富裕,但感情的道路卻是坎坷的。由此不難得出結論,她的作品之所以有這么強烈的女性主義而不是女權主義色彩,都是由她的感情經歷有感而發(fā)的。
《穿裹尸衣的女人》這部作品具有鮮明的特色和獨具一格的美感。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已經去世的、穿著裹尸衣躺在靈床上的女人。作者以一位死者的視角和思維為中心點,鋪開整部作品的內容,使作品層面立意新穎獨特,別開生面,在模式和風格上展現出了鮮明的特點和別致的情調。整部作品充斥著女主人公游離的心緒、活躍的生活軌跡和游蕩的情感思緒。這種獨特的敘事視角在很多層面上都增添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審美內涵和力度。
女主人公在這部作品中始終處于中心地位,她的存在模式是“死亡者”,她的整個位置是相對固定的――躺在靈床上。如此,當整部作品以她的心緒展開敘述時,就形成了一種悲劇式的戲劇場景和敘述結構,類似于普羅米修斯式的經典模式?!洞┕碌呐恕分校魅斯冀K是作品的核心部分,她“一動不動地仰臥在靈床上”,縹緲中,生命雖然已經逝去,但心靈和思緒仿佛還存在著。靜靜躺著的已經死去的她凝神遐想、心緒飛揚,依次來到她靈床前吊唁和哀悼的人們不停地刺激著她的情感,因此引出了她生前的回憶,同時也引發(fā)了她的無盡感慨。她的女兒、老保姆、情人、父親、妹妹、癡情的暗戀者、兒子、丈夫等家人和朋友依次出場引發(fā)的回憶,真切地還原和再現了女主人公悲慘的一生。
在這位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婚姻對于女主人公而言,始終充滿著痛苦的經歷。對于《穿裹尸衣的女人》的女主人公安娜?瑪利亞而言,在她的身邊,先是有給了她第一次愛情體驗的表哥堂?里卡多,后來有始終對她執(zhí)著追求的摯友和知己費爾南多,然而由于命運的捉弄,她卻嫁給了她根本不愛的安東尼奧,雖然安東尼奧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得堅定與慎重。在這段毫無愛情與生機的婚姻中,每次兩性間親密的身體接觸,都毫無例外地讓女主人公對她丈夫產生發(fā)自心底的排斥和抗拒。
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女主人公的情感經歷,可以說與作者邦巴爾本人的經歷密不可分。邦巴爾本人經歷了兩次失敗的婚姻,同時還有她那對她形同陌路的唯一的女兒和凄慘的晚年情景,給她極其敏感的心靈籠罩了一層又一層陰影。但是作品中這些不幸的痛苦體驗的根源,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應該來自主人公自身因素。美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卡羅爾?吉列根在總結了之前所有的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后說道:“男女對于關系,尤其是依賴性問題的體驗是不同的……既然男性通過分離,而女性是通過依賴來規(guī)定的,男性的性別認同便受到親密關系的威脅,而女性的性別認同則受到分離的威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關系中,與男性相比,女性的人格大部分是在與其他人的關系中確立起來的,所以對于女主人公來說,她們如果對于婚姻還有期待,那就應該是能與自己的丈夫創(chuàng)立起一種親密且緊實的心理關系,從而避免分離時可能會受到的威脅和傷害。很顯然,邦巴爾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娜的生命體驗是支離破碎的。
幻想的世界一定是完美無瑕且甜蜜的,雖然美麗,卻又非常脆弱。為了使自己盡快逃離這個美麗而不真實的幻想世界,邦巴爾選擇用筆代替自己去到另一個充滿詩意的氛圍中――死亡。死亡的世界是邦巴爾為自己不完整的生命感情建造出的一個更為徹底的安居樂園,更是她堅定不移地要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完美的愛情世界的強烈表達。即便平靜地臥在靈床上,女主角安娜?瑪利亞依然可以看得到、聽得到,并且感受得到。
《穿裹尸衣的女人》這部作品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思路,通過一個已經死亡的躺在靈床上的女人對自己一生的回憶,重點講述了她悲慘痛心的感情之路。藝術有時候就是這樣,尤其是文學作品,是一種反觀,是作者自己去閱讀自己主演的人生路,有喜有悲,悲歡離合。
在拉丁美洲文學和電影中,生死界限不明,是有一定的基礎和文化背景的。在由印第安原始部落傳承下來的文化理念中,人的世界和鬼的世界是并存的。死亡是生命的延續(xù),是人生命的另一部分。從這一點看來,《穿裹尸衣的女人》的確有非常濃厚的拉丁美洲色彩和氣息。同時,邦巴爾本人也是拉丁美洲女性主義文學的領頭人,在當時的拉美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遠遠低于男性,沒有上學接受教育的權利,和中國的封建社會一樣,女性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照顧家庭,不能上學、不能工作,甚至很少出門拋頭露面。所以邦巴爾只能通過文字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慨,這就成就了一位偉大的女性主義文學代表作家。女性主義文學多指由女性作家親自撰寫的文學作品,以表達自己生活和感情中的喜與悲,不同于女權主義文學,它是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的關于婦女生活題材的作品。而邦巴爾就是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通過一系列的作品,再現了本人悲慘的人生和坎坷的情路。
邦巴爾塑造的這一女性形象特點,簡單歸納有這幾點:第一,作者運用了內傾化的寫作手法,在心理層面上展現了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緒。第二,邦巴爾非常善于通過細致的環(huán)境描寫,來刻畫小說中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第三,她總是能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反映出每個人不同的性格。通過這些描寫,把自己悲慘的一生再現出來,包括家人,包括朋友,也包括情人。
邦巴爾能夠做到通過一部短篇小說,有機地構成她的一生,如此復雜而充滿感情糾葛的故事情節(jié),被她完美地濃縮進一部西班牙語短篇小說中。邦巴爾在這部作品中,不僅描寫了人物的情感、每件事物的客觀象征,更是將感情與情景融合在了一起,借物抒情。這種干凈細膩的才情與風格著實令人欽佩。
參考文獻:
[1]戴維?洛奇.小說的藝術[M].王峻巖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薩特.文字生涯[M].沈志明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關鍵詞】臨床 醫(yī)學遺傳學 實驗課程
醫(yī)學遺傳學是一門醫(yī)學與遺傳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是現代醫(yī)學中的一個新領域。它研究人類疾病與遺傳的關系,主要任務是揭示各類遺傳性疾病的遺傳規(guī)律、發(fā)病機制、診斷和治療措施,以降低人群中遺傳病的發(fā)生率,提高人類的健康素質。
隨著醫(yī)藥衛(wèi)生的進步,急性傳染病和流行病逐漸得到控制,遺傳病對人類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遺傳病的相對發(fā)病率正在增長[1]。早在1992年,美國已公認“醫(yī)學遺傳學”為一門醫(yī)學專業(yè)[2]。在歐美發(fā)達國家已有較完善的針對人類遺傳病的臨床遺傳學科和診療服務體系。僅北美地區(qū),就有數百個實驗室提供針對數千種遺傳病的檢測服務[3]。近年來,我國大城市的醫(yī)院結合計劃生育逐步建立起婚前檢查門診和遺傳咨詢門診,臨床各科的遺傳醫(yī)學服務也日益受到重視[4]。盡管在我國目前的高等醫(yī)學教育中,醫(yī)學遺傳學仍作為一門基礎課程,但它涉及到許多臨床問題,在基礎學科與臨床各學科之間架起了一座縱橫貫通的橋梁,通過它,醫(yī)學生們才能在融匯貫通的基礎上去領悟更新、更深的分子醫(yī)學知識;隨著現代生物學和現代遺傳學研究技術的蓬勃發(fā)展以及基礎研究與臨床工作的密切互動,醫(yī)學遺傳學突飛猛進,它對于指導現代臨床醫(yī)學中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醫(yī)學遺傳學的教學必須本著服務于臨床這一原則,密切結合臨床,才能促進醫(yī)學遺傳學教學的發(fā)展和提高[5];另一方面,醫(yī)學遺傳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需要通過實驗、實踐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實驗教學不僅是驗證遺傳學理論,鞏固學生課堂上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讓學生學會基本的醫(yī)學遺傳學臨床診斷技術,并應用這些技術在醫(yī)學實踐中去解決臨床上可能遇到的遺傳疾病和遺傳學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的臨床工作奠定基礎。
然而,由于醫(yī)學遺傳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基礎學科,長期以來經費的投入不足,開設實驗課的空間及時間都受到限制,大部分開設醫(yī)學遺傳學的學校,僅限于紙上談兵,而未給學生實驗、實踐的機會。我院的情況也是如此,歷年來醫(yī)學遺傳學都是作為選修課開設,沒有安排實驗,使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佳。作為一所地處桂西南落后地區(qū)的高等民族醫(yī)學院校,除教學科研外,我院還兼有社會服務的功能。對缺乏遺傳病診療服務的桂西南落后地區(qū)而言,進行面向臨床的醫(yī)學遺傳學實驗課建設,在教學的同時為社會提供高水平的遺傳診療服務,以提高當地人口遺傳素質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因此,為提高醫(yī)學遺傳學教學質量,為適應現代醫(yī)學發(fā)展和社會對遺傳病診療服務的需求,開設醫(yī)學遺傳學實驗課勢在必行。
前幾年,我們學校新辦了臨床檢驗本科專業(yè),在檢驗本科專業(yè)中開設了醫(yī)學遺傳學實驗課,去年開始在五年制本科的其他專業(yè)和檢驗??浦幸苍鲈O實驗課程,實驗課內容在各專業(yè)之間略有增減,課時控制在18-27學時之間。在有限的時間內,實驗課程如何安排是值得思考的的問題。本著面向臨床的目標,我們在原有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對本課程的實驗教學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1 優(yōu)化教學內容,精選貼近臨床實踐的教學內容
由于眾多因素的制約,不可能開設很多的實驗內容,因此就存在有實驗內容的選擇問題。目前的醫(yī)學遺傳學主要包括群體和家系、細胞、分子水平的實驗和社區(qū)優(yōu)生實踐等幾個方面的內容。事實上,實驗目的是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取對這類實驗的總體認識,而不是對某個實驗的認識,側重于建立起一種實驗、實踐的能力,而不是具體的某一實驗本身。因此,我們把醫(yī)學遺傳學的主要實驗內容加以歸類。
1.1 系譜分析、群體分析
系譜分析、群體分析是研究醫(yī)學遺傳學的傳統方法。為幫助學生認識遺傳規(guī)律,我們開設了群體遺傳學實驗的人類部分遺傳性狀的檢查和系譜分析實驗各一次;以苯硫脲嘗味實驗為例,讓學生掌握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方法;通過繪制系譜圖和進行系譜分析,加深學生對單基因病的各種遺傳方式及其特點的理解,并初步掌握遺傳病發(fā)病風險估計的基本要領。
1.2 細胞遺傳學實驗技術部分,即人類染色體的制作和分析
人類染色體的制作和分析是目前醫(yī)學遺傳學實驗教學核心之一。染色體分析是醫(yī)學遺傳學領域中的基本技術,國內的教學醫(y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的遺傳學實驗室,都是以染色體的診斷為主體,通過采用以染色體分析為核心的細胞遺傳學技術來進行遺傳疾病診斷和產前診斷。本著面向臨床這一原則,特別是針對臨床檢驗專業(yè),我們把實驗課教學重點放在細胞遺傳學部分。根據我院遺傳實驗室的現有條件,我們開設的具體內容為:(1)正常人類染色體常規(guī)核型和G顯帶核型觀察及分析;(2)人類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培養(yǎng)及染色體標本制備技術;(3)人類染色體G顯帶、C顯帶標本的制備及觀察;(4)人類異常染色體核型觀察與分析;(5)人類外周血淋巴細胞姐妹染色單體交換(SCE)試驗。通過對以上這些實驗內容的教學,讓學生熟悉人類染色體的數目和形態(tài)特征;了解各號染色體G、C帶帶型特點;熟悉人體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yǎng)的方法和步驟;掌握人體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標本制備的方法;訓練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分析染色體的能力;掌握部分人類常見的異常核型的鑒別方法和了解某些罕見和重要染色體病的核型特點。
1.3 遺傳咨詢與社區(qū)優(yōu)生實踐
從臨床角度來看,結合上述實驗而進行的遺傳咨詢則是極其重要的實踐形式,通過這一形式,可預防遺傳病患兒的出生,最大限度地降低遺傳病的發(fā)生率,改善遺傳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提高人口素質。
2 實驗教學目標的實施
要培養(yǎng)實用型醫(yī)學人才,提高學生對醫(yī)學遺傳學實驗課的重視和興趣,引導其臨床思維的形成,實驗教學的水平與實施是關鍵。為此,我們嘗試了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利用視頻互動網絡實驗室向學生展示遺傳病錄像,使學生深切感受到遺傳病與遺傳性狀的存在;用案例教學法構筑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橋梁,通過一些典型的實例,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融于實際遺傳病病例中,靈活運用遺傳學原理解答臨床實際問題,增強臨床意識,激發(fā)對專業(yè)知識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學習。達到既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強化基礎理論的實驗目的。
在實驗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讓學生充分解實驗的目的與意義,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技能訓練。一般的遺傳學實驗,一次課僅有3~4學時,許多實驗操作課外完成的步驟多,例如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培養(yǎng)及染色體標本制備,整個過程需要經歷采血、培養(yǎng)、加秋水仙素、制片等過程,培養(yǎng)時間需72小時,課堂計劃3學時內學生不可能完成,必須在課前進行細胞培養(yǎng),計劃內的3學時僅是學生的制片。如果實驗教師事先做細胞培養(yǎng)準備,學生無法參與實驗的全程,一旦離開老師的協作仍然無法獨立開展類似實驗。為此,我們要求學生樹立總體觀念,利用課外時間從實驗器械和試劑的準備開始,獨立操作,制備自己的染色體標本。在細胞培養(yǎng)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與醫(yī)學相關的無菌操作技能的訓練,同時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這些都為學生以后從事醫(yī)療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完成實驗后觀察到了自己的染色體標本,都有成就感,逐漸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各種實驗準備,并在此過程中初步掌握實室工作的基本原則與基本技能。
利用我校附屬醫(yī)院現有的婦科和兒科遺傳咨詢室,讓學生見習各種遺傳病癥狀和體征,現場了解與遺傳相關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原則,使現代醫(yī)學遺傳學實驗課實習化。此外,課余或假日時間組織學生深入到社區(qū)進行遺傳咨詢與社區(qū)優(yōu)生實踐,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切身體會到社會和病人需要完善的遺傳診療服務,因而更加重視實驗課的學習。
上述所實施的實驗教學使學生熟悉了遺傳病特別是染色體病的常規(guī)診斷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這些基本的醫(yī)學遺傳學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對學生在醫(yī)學實踐中應用去解決臨床上的問題是不可缺少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倫理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將遺傳學知識服務于社會奠定了基礎。不足的是,雖然我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學資源, 開設了貼近臨床的醫(yī)學遺傳學實驗課,但由于學校的辦學條件所限,包括師資水平及儀器和物質條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們還無法開設分子水平的實驗。要提高醫(yī)學遺傳學課程的教學質量,順應現代醫(yī)學的日益發(fā)展對醫(yī)學遺傳學實驗教學的要求,還需要我們在各方面不斷地努力。
參考文獻
[1] 黃健.醫(yī)學遺傳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
[2] 羅會元.從歷史的觀點談我國醫(yī)學遺傳學的出路[J].2008,28(5):417-418.
[3] 趙會全.美國臨床遺傳學進展[J] .國際遺傳學雜志,2007,(10):398—401.
一、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興趣是一個人工作及學習動力的一個重要來源。因為遺傳學內容相對來說較為抽象,若果說課堂上教學方法生硬,采用講授的方式定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若培養(yǎng)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不但有利于其提高自控注意力,而且可以有效的激發(fā)其學習情緒,提高學習效果。在教學時,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教學內容才可以引發(fā)學生學習的激情是每個教職人員應該思考的問題興趣。一般來說,教師在上課時要善于充分組織及引導的作用,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用生動的語言來打破枯燥的說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注意將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梢越柚嗝襟w、圖像和動畫結合的方式給學生以直觀理解。
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加深學習印象
學思結合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法,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意總結所授內容的關鍵問題,并注意設計適當的情境,必要時可舉適當的事例用提問的方式將主題引出,帶動學學生自主思考,積極尋找探索并主動構建相關知識體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不但能夠很好的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而且很容易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互動多了,氣氛活躍后,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就提高了。有研究記錄在課堂學習“連鎖遺傳”一課時,授課老師首先提出連鎖遺傳現象是在1906年貝特森和龐尼特進行香豌豆雜交試驗得出的,然后順帶提問以紫花及紅花、長花粉粒及圓花粉粒這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結果如何呢,因為基本的遺傳學基礎,學生自然會根據遺傳規(guī)律推導實驗的結果為9B3B3B1。之后,老師公布答案F2中4種表型和不表現型9B3B3B1比例的雜交結果,這就會讓學生懷疑,并主動思考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呢?此時,老師接著引申,當時這兩位科學家認為這種表現為連鎖遺傳,但是確沒有合理解釋,后來到1911年摩爾根果蠅雜交試驗才提出了合理解釋,我們可以想象到這個時候所有學生應該都在自主思考并迫切想知道原因,這時老師就可以布置生物情境,分析摩爾實驗,以果蠅正常翅及殘翅、紅眼和紫眼這兩對相對性狀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測交實驗并引出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綜上,老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方法,可以采取先設置情境,讓學生在舊知識的不斷思考運用中自覺的接受新知識,通過不斷設置疑問對學生進行適時引導,讓其產生參與意識,并積極尋求矛盾的解決方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熱情及印象。
三、設置必要的討論課程,讓學生自主分析總結
因為遺傳學的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很難掌握,容易產生枯燥厭煩的心理,教師在授課時可以針對這個特點單獨安排一些即興討論,將每章節(jié)的重點及難點總結后,進行分組討論分析。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不同比較,兩者的最主要不同處即為染色體在分裂時表現出不同的變化,遺傳學三大遺傳規(guī)律的實質及相互的聯系區(qū)別等,這些問題都能夠作為問題討論。另外,還可以通過在課后設置討論題目的方式,讓學生在課下思考,并將自己的想法以書面的形式遞交,同時盡快安排課時針對設置的問題進行討論。這些方法都能夠打破原來的老師枯燥的講授的方法,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自主總結,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理解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深入的了解,提高自身的總結分析能力。
四、將所學的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
理論是枯燥單調的,但是一旦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其所發(fā)揮的效果又是巨大的。在課程中增加實驗教學是理論學習的補充、繼續(xù)及深化,在遺傳學學習中必不可少。學生通過親身實驗不但可以驗證所學習到的遺傳規(guī)律,而且能夠有效地加深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
五、培養(yǎng)學生加強對信息的敏感性及自學主動性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及共享資料,及時了解遺傳學的最新發(fā)展成果,閉幕會注意將相應的網絡遺傳資源深入到課堂教學中來,這對與及時更新遺傳學知識體系,擴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敏感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及能力。
一般情況下,遺傳學的課堂教材的內容均會落后于遺傳學的發(fā)展,所以僅僅通過課本來獲取知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及滯后性。所以說,在遺傳教學中充分認識到網絡共享信息資源重要性,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學習的主題或是關鍵詞,引導學生自覺上網查詢,將網上最新的知識信息與教材中所學習到的內容緊密結合,并學會共享,不但可以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其知識結構,培養(yǎng)運用信息的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
遺傳學飛速發(fā)展,這對于高校的遺傳教學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所以,高校如何做好遺傳教學工作,尋找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來構建一套整體的遺傳學教學體系,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是高校遺傳教學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針對這些特點,高校一定要從長遠出發(fā),認真思考有效的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式,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以適應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金文,孟凡剛,劉昕.遺傳學教學模式的探索[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19(5):68-70.
[2]劉進平,鄭成木,莊南生.遺傳學的興趣教學法[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91-194.
[3]楊國輝.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單基因遺傳教學體會[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4,22(22):79-80.
一、分子遺傳學課程實驗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實驗教學形式和考核方式陳舊
傳統教學方式較為突出:教師先將分子遺傳學涉及到的實驗內容、詳細的實驗步驟及預期的實驗結果通過多媒體形式展示出來,并在講解過程中進行解惑,之后學生獨立進行實驗。這種教學方式是在傳統教學的框架下形成的,導致許多學生被動參與實驗,無法調動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使學生失去了對實驗操作的興趣。而分子遺傳學實驗課程成績僅由教師根據學生最終提交的實驗報告來確定,這種考核方式非常主觀,導致部分學生不重視實驗過程,抄襲實驗報告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在學生中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削弱了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缺乏適宜的實驗室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適宜的實驗室,分子遺傳學實驗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在北京林業(yè)大學實驗樓進行。由于實驗室實驗設備及材料有限,比如PCR儀、電泳儀僅有2~3臺,移液槍10把,SSR引物只有20對左右,很難保證每位學生都有機會直接完成實驗操作任務。此外,有限的實驗室空間更使許多學生無法參與到正常的實驗中,實驗效果較差。
(三)缺乏實驗課專職教師或高水平的實驗課
教師
分子遺傳學實驗課程教學主要是由理論課教師兼任,而且一名教師一次指導20名以上的學生做實驗。教師在備課的同時,還要準備實驗耗材、熟悉操作步驟,造成理論課教師時間與精力的緊張,直接影響分子遺傳學實驗課程教學效果。此外,分子遺傳學理論課教師的實驗設計思路有限,很難提出建設性的實驗思路,使得實驗步驟單一、難有創(chuàng)新性。
(四)缺乏完備的實驗教學指導書
由于缺少正式出版的分子遺傳學實驗教學指導教材,學生只能根據相關的教材和教師的指導整理實驗手冊,并據此開展相應的實驗活動。由于實驗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當實驗材料發(fā)生改變的時候,相應的實驗操作步驟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因此根據相關教材整理出來的實驗指導手冊對林木分子遺傳學實驗沒有針對性,往往達不到預期的實驗效果。實驗指導手冊也沒有對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解答,不利于學生學習了解分子遺傳學課程實驗操作的具體過程。
(五)缺乏有效的實驗技術交流平臺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科學家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一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手段,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實驗能力提高過程被阻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沒有一個實時的交流平臺,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很難得到及時的解答,導致學生的實驗技術水平難以得到提高,教師實驗技能也難以得到拓展。
二、分子遺傳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組建合適的實驗教學平臺和優(yōu)秀的實驗
課教師隊伍
分子遺傳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須遵循實驗教學規(guī)律。北京林業(yè)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堅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素質教育全面協調發(fā)展的實驗教學理念,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有機融合,使實驗教學從輔助地位轉變?yōu)閯?chuàng)新素質培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從根本上改變了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符合以國家需求學科需要為目的的林學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目標。分子遺傳學作為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優(yōu)勢課程,完全可以依托現有的國家級平臺,結合教學基地建設,推動實驗教學的改革。
目前,北京林業(yè)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建有林木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林木花卉遺傳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實驗平臺。林木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下設樹木分子遺傳與功能基因組、林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林木基因工程育種、林木細胞遺傳與細胞工程育種、林木良種繁育等專門實驗室,以及與之配套的人工氣候室、溫室、組培室和大型儀器設備室等,并配有優(yōu)秀的實驗教師。這些為分子遺傳學課程的實驗內容設計提供了較豐富的選擇,為組建優(yōu)秀的實驗教師隊伍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二)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
根據教學目的及教學條件,分子遺傳學實驗項目內容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設計實驗、研究創(chuàng)新性實驗3個層次。北京林業(yè)大學在分子遺傳學實驗課程內容設計方面,充分考慮重點實驗室的平臺條件及遺傳學學科的特點,開展了綜合性設計實驗。其實驗內容如下:毛白楊SSR分子標記引物設計、毛白楊SSR分子標記的篩選、毛白楊分子標記擴增、種間分子標記穩(wěn)定性評估、分子標記連鎖圖譜構建、關聯做圖、連鎖不平衡衰退計算等。通過以上實驗內容設置,可以使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真正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提高學生分子標記的設計、分析能力。
另外,北京林業(yè)大學分子遺傳學實驗課程指導教師結合楊樹的基因組特點,設計了合理的SSR分子標記位點,并對重要的與性狀有顯著關聯的位點進行了篩選。同時,利用關聯分析結果對連鎖不平衡進行了分析,提取了合理的代表性標記位點,從而提高了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中,依據楊樹的物種特點設計的分子標記位點篩選與分子遺傳學中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內容有效契合,提高了學生對抽象理論內容的理解能力以及通過實踐理解科學問題的能力。此外,分子遺傳學實驗課指導教師還鼓勵學生根據實驗內容選取與自己研究課題相關的實驗進行開放性實驗設計,并按照課程要求完成實驗,有效地推動了實驗進度,提高了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
(三)編寫完整的實驗指導手冊
為增強分子遺傳學實驗課程的可操作性、可控性,實驗指導教師根據實驗內容和實驗平臺實際情況編寫了分子遺傳學實驗指導手冊。分子遺傳學實驗指導手冊內容包括實驗進度安排、實驗內容及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實驗報告模板等。通過實驗指導教師課前的講解,學生可以了解實驗設計思路、時間總體安排、注意事項、實驗目的、成績考核原則,以及實驗指導教師的聯系方式等信息。同時,分子遺傳學實驗指導手冊中還包含了實驗中必要的軟件下載地址及計算原理,一方面可以保證數據能夠準確計算,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將來開展科研工作提供借鑒。實驗報告格式模板的目的在于保證最終提交的實驗報告的一致性和規(guī)范性,便于存檔。
(四)制定科學合理的實驗課考核標準
分子遺傳學實驗課程考核采用百分制進行評定,成績除由所有實驗課程參與次數、實驗報告質量組成外,還增加了實驗小組多媒體匯報環(huán)節(jié),用以引導學生組成科研小團隊,提高學生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分子遺傳學實驗課程的成績?yōu)榘俜种?,實驗參與次數占40分,主要考核學生參與實驗調查的認真態(tài)度以及是否遵守實驗紀律;實驗報告的質量占40分,主要考核實驗數據整理是否科學準確、報告撰寫是否認真規(guī)范、實驗數據分析和討論是否深入;多媒體匯報環(huán)節(jié)占20分,由小組代表負責匯報,主要考核幻燈片的制作質量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建立師生溝通交流平臺
當代教學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師生關系的疏離,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知識交流方面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致使學生在實驗課中遇到的問題難以及時解決。北京林業(yè)大學分子遺傳學實驗課程嘗試使用騰訊QQ、微信等社交平臺建立師生實驗技術交流群,目的是及時解答課程及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分享課程和實驗作業(yè)以及分子遺傳學課程最前沿的實驗技術。同時,教師還可以實時將科技前沿的資訊、實驗教學視頻等信息上傳到交流平臺,供所有的選課學生學習、分享。
遺傳學是生物科學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理論學科,直接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機理[1]。由于遺傳學理論既深奧又抽象,涉及知識面廣、發(fā)展速度快,與實際應用聯系又較密切,因此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另一方面,時代的發(fā)展也迫使遺傳學教學要更加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對遺傳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應該是辯證的關系,應具有高度的統一性[2]。課堂教學是教學實施過程中最基本的一種教學形式,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中具有主導作用。課堂教學是教師講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主要方式。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將自己的課堂教學體會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教師的語言要富有感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主要是通過語言表達來實現的。無論是應用哪一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是通過教師的語言來影響學生。教師語音的高低、節(jié)奏的快慢,會使學生產生不同的聽覺效果。教師的標準、流暢、生動,富有影響力、感染力的語言吸引學生,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從而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分析問題和思維能力,因此語言在課堂授課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達到教師的語言具有感染力的前提條件有兩點:一是吃透教學內容,二是語音準確,同時還應具有合乎邏輯、富于啟發(fā)性和說服力,因此,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不斷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
二、教學內容要有針對性
遺傳學是我校農學、生物技術、種子工程與科學、園藝等專業(yè)必修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因不同專業(yè)教學內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授課學時也不同,所以教學內容的安排也不應該按統一的標準一概而論。比如,農學專業(yè)與遺傳學的三大定律關聯較大,因為這部分內容中包括基因型、表現型、自交、測交、要根據雜交后代各種表現型的分離比例來分析基因的表達特征,以及遺傳學規(guī)律在農業(yè)生產上的應用等。然而園藝專業(yè)來說,除了講解遺傳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研究方法外,還需要講解觀賞植物的花色、花形、花徑、重瓣性等主要性狀遺傳和變異的基本規(guī)律和分子機理。因此,任課教師可根據授課對象和不同學時數,靈活地選擇和組合不同的教學內容。
三、盡量創(chuàng)造學生參加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
教學過程應該是包括教師和學生,如果教師不停地講授,學生會感覺枯燥乏味,對學生來說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他們的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任課老師應始終鼓勵、引導學生參加課堂教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讓學生走上講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梢砸髮W生預習自學部分,然后讓學生走上講臺,加深他們對重點和難點內容的理解,這樣有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為了能夠盡量使更多的學生走上講臺,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自學內容的難易點。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學習新內容之前,要求學生把學過的某一個知識單元的內容進行總結,從而有助于加深和掌握所學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提高他們對學習遺傳學的興趣,同時還能夠創(chuàng)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例如,講完染色體結構變異后讓學生準備總結四種結構變異的類型、細胞學鑒定和遺傳效應。
2.帶著問題授課。上課時的提問是教學過種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提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及時地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教師的問題首先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具有邏輯性同時反映教學重點和難點。提問的方式有好幾種,我們可以聯系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分析異同點,例如,我們在講細胞質遺傳的特征時,讓學生比較細胞核遺傳;在講性連鎖時比較伴性遺傳、限性遺傳和從性遺傳的區(qū)別,這樣才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采用先講結果然后問原因或者先講原因然后問結果等。例如,我們開始講連鎖遺傳時,首先讓學生根據香豌豆的兩對相對性狀的F2試驗結果依次回答下列問題:香豌豆的這兩對性狀的遺傳是否符合獨立遺傳?不符合獨立遺傳的原因是什么?相引組和相斥組的試驗結果的共同特點是什么?逐漸引導學生進入新的內容。
四、善于歸納總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歸納總結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遺傳學有些章節(jié)內容復雜,缺乏規(guī)律性和系統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歸納總結,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總結以傳授的知識,盡量設法以簡單的語言和圖形抓住主要的教學內容,并準確表達此內容。同時在知識的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歸納和總結所學知識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如,在解釋同源三倍體的高度不育時,把零散的內容概括為:任何同源區(qū)段內只能兩條染色體聯會;聯會三價體(松弛)或一個二價體和一個單價體;分離2/1和1/1不均衡分離;最后配子染色體數目不均衡導致了高度不育。在教和學的過程中,歸納總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兩點測驗和三點測驗法這部分內容我們可以這樣歸納:
五、要求學生課堂做筆記,提高學習效率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做筆記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因為,做筆記是在聽講和思考過程中進行的,學生始終會注意哪些內容可以記,哪些不用記,從而提高重點和難點內容的掌握。筆記不是將老師講的每句話都記錄下來,而是用自己的語言記下主要概念、論點、典型的例題等。同時還可以記下在聽課過程中遇到的疑點、難點。當然,每個班學生的基礎知識、理解能力等方面有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反復述說、提高音調、慢講等方式實時提醒學生所記錄的教學內容。研究也表明記筆記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學習策略與技能[3]。課堂上做筆記不僅對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有幫助,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邏輯思維問題的能力。
六、充分利用本課程的特點,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科學,遺傳學不僅理論性強同時是緊密聯系實際的科學。所以我們在講解任何一個遺傳學概念、現象和規(guī)律時,一定要重視它們在實踐中的應用。根據教學內容,設法在學生感興趣的領域里尋找具體的例子來提高學生學習遺傳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例如,在講解染色體變異時,我們除把基礎概念講清外,還需例舉人類染色體結構和數目變異后導致的疾病的遺傳特點以及對人類的危害;遺傳學作為一種生產力在解決人類面臨的難題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特別是近年來分子遺傳學的迅猛發(fā)展,使得人類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準確的目標進行生物品種改良,甚至創(chuàng)造新的品種。為了讓學生了解掌握一些前沿知識,我們適時地介紹一些當代分子遺傳學理論和技術在醫(yī)學、農業(yè)等各個領域上的應用成果。例如,在講授真核生物基因組時,通過具體的例子解釋人類基因組圖譜的構建在發(fā)現致病基因,以DNA為基礎的診斷、預防、治療和藥物設計等方面的應用。又如,在“基因工程”這一章中,要側重介紹基因工程技術在植物抗除草劑、抗病、抗蟲、提高品質等方面在國內外應用狀況。
七、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最佳的教學方法,合理搭配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是改革的一個熱點。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的確具有自身的優(yōu)越性。多媒體教學的突出優(yōu)勢體現在它能以文本、圖像、動畫及聲音等多種形式來展示課程內容[4]。而不同的教學內容適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并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合采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還是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兩者之間應該相輔相成、取長補短、協調發(fā)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5]。比如,基因的表達和調控這一章中概念多,而且基因調控過程復雜,學生不容易理解,這部分很適合多媒體教學。但是概率、廣義和狹義遺傳力的估算,群體遺傳中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計算等內容如果用多媒體課件來上的話,不能夠清楚地解釋整個計算過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把傳統的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八、重視課后作業(yè)的布置,鞏固課堂教學
一、遺傳學雙語教學的目標定位
雙語教學的定位首先是專業(yè)教育,其次是語言教育。既要向學生傳授遺傳學專業(yè)知識,又要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遺傳學雙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同時使用漢語和英語進行思維,能夠根據需要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切換,具備用兩種語言進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應用與交流能力。雙語教學必須把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放在第一位并達到如下要求:首先使學生獲得學科必備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其次是使學生能夠利用英語作為載體掌握這些知識與技能,并能利用兩種語言進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相關信息的獲取,掌握本學科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最后是提高學生英語的綜合應用水平,培養(yǎng)學生使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基本能力。
二、雙語教學的開展
(一)教學對象的選擇與教學班級的組織。學生作為受教育的對象和主體,他們的英語基礎和學習態(tài)度對雙語教學的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遺傳學雙語教學要求學生具備較扎實的英語知識基礎, 較高的英語綜合素質,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和參與雙語教學的積極性,這是開展雙語教學的基本條件。涉農專業(yè)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不強,是雙語教學的一個重要障礙。另外,不同的學生學習遺傳學的目的、要求和動機也各不相同:如部分學生只想應付考試,而另外一些學生力求深入系統地學習,為將來繼續(xù)深造或在本領域有所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以自然班為單位組織教學, 勢必會給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造成困難,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筆者曾以自然班級為單位開展雙語教學,幾次課后發(fā)現部分學生不愿意聽講,其原因是英語基礎差,聽不懂,跟不上,也不愿意花太多時間在這門課程上進行雙語學習。因此, 在組織雙語教學班級之前教師應對學生的基本狀況進行調查分析,講清雙語教學的意義、目的和要求,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 根據學生的基礎英語水平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情況,選擇部分英語水平較好、專業(yè)思想牢固、對遺傳學雙語教學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單獨編班,每個班級人數以30左右比較合適,為順利開展雙語教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二)雙語教學中授課語言的使用問題。實際上是英語和漢語使用的比重問題(純英語授課、以英語為主或以漢語為主)。以哪一種語言進行授課取決于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習者的語言環(huán)境及課程的性質。在我國漢語是具有絕對地位的使用語種,缺乏象新加坡、菲律賓、印度等國那樣使用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部分學生英語閱讀的水平相對比較高,而用于日常交流的聽、說水平比較差。遺傳學作為一門專業(yè)基礎課一直被初學者認為是較難學的課程之一,對于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遺傳學采用雙語教學無疑難度會更大。所以在遺傳學雙語教學實踐中,一般同時承擔著專業(yè)教育和語言教育的雙重任務。筆者在遺傳學雙語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根據授課內容采用不同的英漢比例效果比較好,如對主要的專業(yè)術語和基本原理用英漢雙語給出,但多用漢語講解,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掌握英文的表達方法。對中文比較難以理解的章節(jié)多用漢語講解,而對容易理解的章節(jié)多用英語講解,即使用英語教學也應讓學生了解漢語的表達,這樣既有利于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英語學習和表達能力,也有利于在漢語語言環(huán)境下進行專業(yè)知識的獲取,為后續(xù)專業(yè)課教學過渡到用更多英語或純英語授課打下良好基礎。當然面對英語綜合水平較高的學生可增加英語使用的比重直至采用純英語授課。
(三)教材的選用及課堂的準備。教材是知識的主要載體,也是教學的主要依據。開展雙語教學,首先要有合適的外文教材。用作雙語教學的外文教材要具備難度適中,條理清楚,邏輯性較強,內容安排具有連續(xù)性、系統性、先進性,語言規(guī)范、簡明易懂。綜合考慮國內市場上可見的遺傳學英文教材,結合前人的教學實踐,我們選用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薦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影印版的《Essentials of Genetics (6th edition)》。對比常用的中文教材,發(fā)現其內容多,知識覆蓋面廣,全書共24個章節(jié),其中有11章是關于分子遺傳學的內容,信息量大,該教材的主要特點是采用案例陳述,對知識點的分析比較簡單,對學科的發(fā)展及重要背景介紹的很多,強調知識點的來龍去脈,且每章都提供了相應的原始文獻,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相比較而言,中文教材的特點是重視對知識的歸納總結,在知識點的分析上細致深入,學生的學習效率高,短時間內可以獲得大量的知識點信息,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但是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存在不足??紤]到國內外不同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同時推薦朱軍主編的《遺傳學》(第三版)作為主要的中文參考教材。在雙語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學生對于《Essentials of Genetics (6th edition)》教材理解的主要障礙在于專業(yè)詞匯過多,有些英文句子較長、結構復雜,對一些英文表達習慣不熟悉。對此我們組織編寫了與教材配套的中英對照詞匯表,用英文編寫了每個章節(jié)的講授提綱;同時將涉及的基本原理、重要習題等編寫成中英文對照資料, 在上課前發(fā)放給學生,便于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這樣有利于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
(四)采用多媒體及網絡教學。遺傳學國外原版教材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圖片眾多,多數內容都需要圖表來描述和展示,對這些內容的講解如果不借助多媒體課件,幾乎是不可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的,而且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熟練掌握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是學習經典遺傳學三大定律的重要基礎,但是細胞分裂過程復雜抽象,學生缺乏感性認識,難以理解、記憶和應用。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動態(tài)過程,制作成動畫視頻,并配合一定的講解,把抽象、難解的細胞分裂全過程變得形象、生動、具體,學生很快就能掌握。雙語教學由于使用兩種語言教學,對教學進度會有一定影響,受到學生英語接受能力的限制,學生對教師英文講授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 如果把講授的英語內容完全板書下來是不現實的, 借助多媒體教學就顯得靈活方便。利用多媒體教學一方面可以節(jié)省時間, 加快教學進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信息量,并且形象生動,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 有助于學生對講授內容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通常國外原版教材配有相應的教學軟件、光盤和網上教學資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拓展和深化課堂教學內容。我們還開通了遺傳學課程網,網上有中英文課件、英漢對照詞匯表、習題集、模擬試卷等學習資料,建立了師生交流平臺,學生可以在線相互提問,相互回答,也可以向老師提問,老師在線回答。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增加了學生與老師交流的機會,提高了學習效率。
(五)調動學生參與雙語教學的積極性。雙語教學無疑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英語水平較差的同學很容易產生畏難和厭學情緒,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從而影響教學效果,這已成為地方高校開展雙語教學中面臨的共性問題。因此,要保證雙語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讓學生認識到遺傳學開設雙語教學的意義和必要性。遺傳學是當今發(fā)展最為迅速的學科領域之一,國際上近年科技上獲得的重大突破,很大一部分都與遺傳學直接或間接相關,而遺傳學最新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研究成果都出現在英文文獻中,通過雙語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應用英文的水平,為將來跟蹤學科前沿動態(tài),獲取相關信息,并在該領域有所建樹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深入領會并理解遺傳學雙語教學的意義,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學習動力,保證雙語教學順利實施。在教學過程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既要營造一個良好學習氛圍,又要營造一個輕松學習環(huán)境,減少學生由于雙語教學帶來的學習壓力。教學中采用啟發(fā)式、 討論式、隨堂提問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授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和接受情況, 并適時調整授課進度和授課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雙語教學,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的內容, 結合學科的發(fā)展、日常生活中的遺傳學現象等提出一些相關話題,課后讓每個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查閱英文資料,尋找答案,或用自己的觀點,準備發(fā)言稿,上課時先分組討論,然后上講臺用英文講解,給每個學生鍛煉的機會,這樣可以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 提高了教學效果, 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三、遺傳學雙語教學的思考
為保障雙語教學順利實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三者應密切配合。學校要加強規(guī)范管理, 從雙語教學課程的設置、教師的遴選、教學質量的評價等方面加強領導。對雙語教學課程的選擇應該將其納入整個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綜合考慮,根據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起科學合理的雙語教學課程體系。遺傳學是當今發(fā)展最為活躍的學科之一,在學科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與其他多門課程有密切聯系,農科及生命科學相關專業(yè)選擇該課程進行雙語教學是合適的,但是要做好與后續(xù)相關課程雙語教學的銜接,如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等課程。開展雙語教學要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為了進行雙語教學,教師要花費比非雙語教學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學習和準備,一般認為雙語教學的備課時間是非雙語教學課程備課時間的3-5倍,而且還要調整和適應課堂的教學環(huán)境,明顯增加了教師的教學壓力。要制定相應鼓勵政策和激勵機制,如增加進修培訓機會,補助額外工作量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刻苦學習也是雙語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組織雙語教學班級時,尤其對農科類專業(yè)開展雙語教學,要打破自然班級的界限,選擇英語基礎較好,興趣濃厚,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組成教學班級,并且以小班開課為宜,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在教學中發(fā)現的問題
遺傳學實驗是我校生物技術專業(yè)的重要基礎課,是遺傳學理論教學的延伸和重要補充,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過程,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實驗技能的任務[8]。在長期的教學和與同行的交流中發(fā)現,在我國長期的高等教育模式下,遺傳學實驗課教學存在諸多弊端,極不適應學科本身的發(fā)展需要。具體表現在:
1.1實驗教學對理論教學的比重偏小長期以來,遺傳學實驗課的內容、進度都要服從理論課的教學進展,實驗教學視為課堂教學內容的驗證和加深,忽視了實驗課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近年來,隨著遺傳學的迅速發(fā)展,教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信息量越來越大,而總課時數卻沒有增長甚至處于壓縮狀態(tài),使得教學內容和時間上存在較大矛盾,為了完成教材內容的完整講授,教師不得不減少實驗課的課時數,目前遺傳學的總課時量多為72—80學時,理論教學的課時量多為48學時,實驗課的課時量一般為24—32學時。
1.2實驗內容陳舊,驗證性實驗比重過大由于教學理念的滯后和長期對實驗教學的重視不夠等原因,所開設的遺傳學實驗內容不合理。染色體操作為代表的經典遺傳實驗內容與分子及群體遺傳實驗脫節(jié)。有關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伴性遺傳規(guī)律等經典實驗比重過大。內容單一具體的驗證性實驗多,綜合性、設計性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少,缺乏創(chuàng)造性,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遺傳學實驗中分子遺傳學方面的實驗內容過少,與遺傳學的發(fā)展嚴重脫節(jié)。
1.3受課時限制,學生無法完成實驗周期長的實驗一些實驗由于實驗周期長,只能由實驗員和學生共同完成,經常發(fā)生學生對于實驗內容一知半解的現象。例如植物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觀察,材料的預處理、固定和解離需要一上午的時間,由于課時限制,這部分實驗往往由實驗員老師完成,學生則從切取分生組織薄片開始進行染色、壓片和顯微鏡觀察。學生往往對材料的處理理解不深刻,在分析實驗結果時對預處理、固定和解離的影響分析不足。
1.4教學手段和考評形式單一遺傳學實驗課的教學仍然沿用教師先講解、學生按實驗指導書操作的模式,考評則主要以實驗報告的成績?yōu)橐罁?,而實驗報告的抄襲情況日益嚴重,不足以衡量學生實驗完成的水平。
2理清思路,多方位教學改革
2.1整合、優(yōu)化和拓展實驗內容
2.1.1整合經典遺傳學實驗內容、適度增加分子遺傳學實驗內容我們贊同前人將以往多個內容比較單一、具體的遺傳學驗證性實驗劃分成4個實驗模塊:果蠅經典遺傳、細胞遺傳、分子遺傳綜合實驗等3個必修實驗模塊及群體遺傳綜合實驗選修模塊[9]。將單因子的遺傳分析、果蠅觀察與飼養(yǎng)、果蠅伴性遺傳分析整合成一個6~時(2~3次實驗)的綜合性實驗作為經典遺傳學模塊;將根尖有絲分裂的制片技術、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的制片技術、果蠅唾腺染色體的制片技術、植物多倍體誘導技術整合成時的綜合性實驗(3次實驗)作為細胞遺傳學模塊;分子遺傳學模塊的綜合實驗拓展為DNA的提取、瓊脂糖電泳技術、PCR擴增技術、DNA指紋的遺傳分析、生物性別決定的遺傳分析等。
2.1.2實驗材料多樣化在生物學實驗中,材料的選擇非常關鍵,因為其好壞直接影響實驗結果。教材中所選用的材料多是作者總結得出,但在實際操作中,常常由于地域氣候和材料種質的差異造成不便和誤差。因此,我們可以嘗試用易得的常見材料來做實驗,實現材料的多樣化,在課程中讓學生對材料進行選擇,并通過實驗結果分析材料的優(yōu)缺點。例如,在植物染色體核型分析時,可向學生提供材料如大豆、小麥、大麥、玉米、綠豆、大蒜等根尖,讓學生自行選擇至少2種材料進行實驗,并通過對自己所做實驗結果的比較,找出植物染色體核型分析的最佳材料和簡便的實驗方法,培養(yǎng)他們實驗分析和總結能力。事實上,在多年的實驗中我們發(fā)現簡單易得的大蒜根尖用于核型觀察效果非常好。
2.1.3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內容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6”中要求高校開出一批新的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較早的參與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新活動。以此為指導思想,我校在遺傳學實驗中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如在分子遺傳學模塊中,DNA提取—瓊脂糖電泳技術—PCR擴增“三部曲”即是一個典型的綜合性分子生物學實驗,基于此的植物分子標記技術(ISSR標記)和鳥類(雞)的性別判定等綜合性實驗效果都非常好。學生們普遍對親緣關系的遺傳分析比較感興趣,DNA指紋的遺傳分析就是一個很好的設計性實驗,可以引導學生收集感興趣的植物、動物、人的DNA樣本進行遺傳分析,深入了解遺傳標記的應用。
2.1.4將教師的科研項目轉化成綜合性實驗項目隨著高校科研工作的日益發(fā)展,不少教師都承擔著一定的科研項目,其中一些研究內容可適當轉化成教學實驗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學科發(fā)展的前沿,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科研興趣。作者將所承擔科研項目中的部分內容“沙棘種質遺傳多樣性的分子標記分析”以綜合性實驗方式引入到遺傳學實驗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實驗室建設方面
2.2.1儀器設備的更新及添置近幾年,隨著“中央級普通高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專項資金”的資助,我校本科教學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等條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如生物顯微鏡得到進一步更新(新添進口Olympus顯微鏡),PCR儀、微量移液器、低溫冷凍離心機等儀器已經能夠滿足遺傳學實驗的要求,并且已經開始申報顯微鏡成像系統、凝膠成像系統、梯度PCR儀等高端的儀器進入學生實驗室,相信不久的將來學生不需要用手機對顯微鏡下的觀察結果進行拍照,用于瓊脂糖凝膠電泳觀察的紫外分析儀則被凝膠成像系統取代。
2.2.2設立開放實驗室,制定開放實驗室的管理細則,提高其使用率解決實驗流程長與實驗課時有限之間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設立開放實驗室。根據專業(yè)特點,開設生物技術綜合性開放實驗,并制訂開放實驗室管理細則,委派專門的教師和學生管理儀器、衛(wèi)生等,學生自我管理為主,教師監(jiān)督為輔。實施開放實驗室后,一些周期長的實驗(例如:植物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觀察)學生能夠全程完成,打破老師代做的常規(guī)。設立開放實驗室后,在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和主動性明顯增強,在儀器的使用和動手能力等方面進步很快。一些重要儀器的使用率明顯提高,例如冷凍離心機、PCR儀等。
2.3以學生課外活動為載體,延伸課堂教學近幾年,我國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每年國家級、省級和校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的申報就是一個例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團隊的方式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申報、完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遺傳學相關的課題學生們一直很感興趣,努力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拓展為更深入的學術研究。另外,結合專業(yè)性競賽延伸課堂教學,例如一年一度的專業(yè)性競賽“遼寧省大學生動植物標本制作大賽”就是我校生物技術專業(yè)學生很喜歡的一個競賽,筆者指導學生的作品“異色瓢蟲鞘翅的色斑遺傳”曾于2011年獲得該項競賽三等獎。
2.4授課手段與考核方式
2.4.1充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將現代化的電教手段引入實驗課,以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學中,教師需要做演示實驗時,為了確保每個同學都能看到,往往要穿梭于學生中進行演示,有了現代化的電教手段,可制作相關視頻來示范,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方便教師進行更多的指導。網絡教學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將一些操作步驟繁瑣的實驗做成演示課件放在網上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2.4.2考評方式多樣化,提高學生實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考核方式需多樣化和細節(jié)量化。撰寫實驗報告既是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也是大學本科生所應具備的基本科學素養(yǎng)。因此,對于實驗報告,尤其是綜合性或者設計性實驗報告,我們要求學生按照科研論文的形式寫出材料和方法、結果分析和討論,要求學生對于原理、方法、步驟和結果撰寫必須簡潔準確,對實驗所采用方法的優(yōu)缺點分析后提出改進意見。另外,增強實驗過程中的考察與評價。教師可事先制訂每個實驗要考核的項目詳細列表,把實驗每一個小項都列入考察范圍,包括實驗操作的熟練程度、規(guī)范狀況和實驗結果,在考核中依據項目來評分,保證客觀公正。例如,在植物染色體制片中,從取材部位的準確,材料的染色適當,染色體的分散狀況三個方面衡量實驗結果。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實驗操作的重視程度,而且促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3結語
針對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要求,結合地方院校的實際,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通過優(yōu)化實驗內容,豐富實驗材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放遺傳學實驗室,建立實驗評價體系等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實踐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地方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
遺傳學實驗是高等學校生物類專業(yè)的必修課.通過遺傳學實驗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遺傳研究能力,以及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1],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現行的遺傳學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以驗證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為主,缺乏綜合性、研究性實驗;多數遺傳學實驗經歷時間長,一次實驗課僅有約3學時,許多實驗操作不得不由教師代替完成,學生真正動手操作時間較少,很難對學生開放實驗室;教學手段上以一臺顯微鏡打天下,實驗內容多局限于細胞遺傳學范圍內;實驗成績評定上,不管實驗過程和結果,只要實驗報告寫得好,實驗成績就高.這些問題制約了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2-5].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zhàn),必須改變實驗教學的傳統思想和觀念,開辟實驗教學新思路,構建適應新形勢的新型實驗教學模式.為此,我們針對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要求,結合地方院校的實際,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優(yōu)化實驗內容,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
遺傳學科的不斷發(fā)展和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遺傳學實驗與生物專業(yè)中的很多學科的實驗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我們對實驗體系和教學內容做了如下改革.
1.1實驗教學體系的建立
遺傳學實驗教學既要符合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要求,又要盡可能反映本學科的特點.對遺傳學實驗的課程結構進行了調整,建立了“驗證性→綜合性→研究性”逐層遞進的實驗教學體系,從生物的個體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和群體水平等方面確立了5個教學模塊,有利于系統培養(yǎng)學生的遺傳研究技能,拓寬學生對遺傳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實驗設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6-7].
1.2實驗內容優(yōu)化整合
將遺傳學實驗內容整合為以下5個教學模塊:經典遺傳學實驗模塊.以果蠅或玉米雜交實驗為基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完成從實驗方案的制定、雜交組合的選擇,到實驗操作、觀察和記錄、顯著性分析等全過程.目的在于驗證和分析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學習雜交技術.該模塊實驗項目有果蠅雜交綜合性實驗,玉米雜交綜合性實驗.細胞遺傳學實驗模塊.以根尖、花蕾或骨髓等細胞制片技術為基礎,學習實驗材料的培養(yǎng)和處理方法,細胞制片技術,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觀察,核型分析方法.該模塊實驗項目有植物核型分析,動物核型分析等綜合性實驗,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的制片技術,果蠅唾腺染色體的制片技術和人類X染色質觀察等.分子遺傳學實驗模塊.通過動植物、細菌DNA的提取、純化、擴增和電泳,得到DNA標本,為進一步研究DNA的功能奠定基礎.該模塊實驗項目有DNA提取及純化,PCR擴增技術,DNA電泳技術等研究性實驗.遺傳毒理學實驗模塊.運用蠶豆根尖微核技術檢測環(huán)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的遺傳毒性把對比試驗法、假說演繹法等科研方法運用于實驗中;人工誘發(fā)多倍體,為多倍體育中奠定基礎.該模塊實驗項目有誘變物質的微核檢測技術,植物多倍體誘導技術等設計性試驗等.群體遺傳學實驗模:通過人類ABO血型或PTC嘗味調查和分析,計算其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經假設性檢驗,判斷是否達到遺傳平衡.該模塊實驗項目有人類ABO血性分析,群體遺傳平衡分析(PTC嘗味)等.在上述5個教學模塊中,驗證性實驗占40%,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各占30%.要求學生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在每個模塊中至少選1~2個實驗項目.這5個教學模塊的特點是: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學習研究生物遺傳的方法;除個別實驗項目開成單獨實驗外,其余大部分實驗均開成綜合性或研究性實驗,把幾個內容上聯系緊密的實驗開成1個綜合性或研究性實驗.如把根尖制片技術、有絲分裂觀察、核性分析3個實驗綜合為植物的核型研究.綜合性或研究性實驗要求學生完成從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到動手操作到結果分析和論文撰寫全過程.在實驗結束后,學生匯報實驗成果,請有關老師參加實驗成果匯報答辯,對實驗進行總結,提出建議[8-9].最后,根據實驗報告、答辯情況綜合評出實驗成績.實踐結果表明,綜合性或研究性實驗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可以掌握更多的實驗操作技術,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分析方法、獨立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極大地激勵了學生的積極性[10-12].
2豐富實驗材料,提高實驗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
傳統的遺傳學實驗,由于實驗材料的局限性,常常選擇操作方便、容易得到實驗結果的果蠅或洋蔥做實驗材料.選擇單一的實驗材料,不僅影響學生對遺傳規(guī)律的普遍性的全面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因此,在實驗中,要求每次實驗至少準備3~5種不同的材料供學生選擇,學生也可以自己采集實驗材料.有了豐富的實驗材料,要求學生分組觀察不同的材料,甚至有的學生另外選擇材料進行觀察.如核型分析實驗,實驗室提供的材料是植物材料如蠶豆、大蒜、洋蔥、黑麥,動物材料小鼠、牛蛙,有3組同學還分別選擇了鐵皮石斛、川貝、寬體沙鰍等經濟價值很高的材料做核型分析.豐富的實驗材料,不僅能完成實驗任務,達到實驗目的,而且能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主動探索新知的創(chuàng)造能力[13].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實驗教學效果
遺傳學實驗從材料準備到實驗結果,時間長,有的幾天,有的幾十天,學生很難通過講解理解實驗的全過程.有些實驗現象、儀器操作等用講解的方式教學,不直觀、不形象,學生難以理解.現代教育技術能圖文聲像并茂,動靜結合,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很容易使學生理解.因此,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充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能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提高實驗效果.
3.1錄像技術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采用數碼攝像機或稍好一點的手機等記錄整個實驗過程,再對實驗全過程進行編輯處理,制成視頻報告.學生提交的視頻報告,既能反映實驗全過程,突出重要的實驗現象,又不失實驗的真實性.例如,蠶豆根尖微核技術實驗,從蠶豆發(fā)根,染毒處理和對照處理,恢復培養(yǎng),根尖固定、解離、制片,以及實驗結果,都讓學生定期拍攝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制成視頻資料提交.視頻資料不僅記錄了從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準備實驗,到觀察到實驗結果的全過程,而且實驗結果客觀真實,還能發(fā)現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14].
3.2多媒體技術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在觀察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實驗中,學生難以觀察到各時期的分裂細胞,對細胞分裂的動態(tài)過程缺乏整體認識.充分利用計算機強大的計算及數據處理功能,將文本、圖像、聲音、動畫及視頻等多媒體信息結合在一起,將細胞分裂的各時期圖像按先后順序制成Flas,連續(xù)播放全過程,增強了學生對染色體動態(tài)變化的理解,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全方位的學習途徑[15-16].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過程,掌握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全面、系統地掌握實驗原理和實驗過程[14].
3.3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數碼顯微互動系統由數碼顯微鏡、局域網、投影儀實物展示平臺等組成,不僅能展示每個學生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內容,進行及時的顯微攝影,記錄實驗結果,將實驗效果好的展示在投影屏幕上,讓全體同學都能觀察到.而且還能進行師生交流,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例如用數碼顯微系統做多線染色體觀察實驗,實驗難點是不易辨認立體顯微鏡下的唾液腺,將顯微鏡下的果蠅唾液腺和唾液腺染色體圖像及時投影在大屏幕上,讓學生看到實在的唾液腺和唾液腺染色體,增加感性認識,互相學習,大大提高實驗的成功率.
4開放遺傳學實驗室,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開放式實驗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創(chuàng)新意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根據遺傳學實驗室的開放對象: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大學生科研,畢業(yè)論文等實驗項目.開放程序:學生根據教學和科研要求,自己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提出實驗申請,經指導教師和實驗員同意,實驗室主任批準后方可進入開放性實驗室.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實驗材料的培養(yǎng)和準備,藥品的配置,方案的實施,到最后寫出實驗報告等全過程均由學生獨立完成.在整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核型分析、果蠅雜交和蠶豆根尖微核技術實驗中,實驗周期較長,過去由教師準備實驗材料,學生實驗只是進行結論的驗證和練習操作技術,很難完成整個實驗過程.在植物細胞核型分析的開放式實驗教學中,從資料查閱,方案的制定,根尖的培養(yǎng)、固定、解離、制片、觀察、攝影,染色體圖片分析等操作過程,都讓學生自己去處理,教師只起指導作用.又如果蠅的雜交實驗中,學生參與培養(yǎng)基的配制、果蠅的飼養(yǎng)、果蠅的分瓶及果蠅形態(tài)的初步觀察,雜交組合的設計,處女蠅的收集,觀察記錄,數據處理等過程都由學生自主完成[14,17].實踐證明,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開放實驗室,積極開設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13].學生通過自主選擇喜歡的實驗內容,自己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以科技論文的格式提交實驗報告,既增強了學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為今后畢業(yè)論文和獨立開展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以量化考核為重點,建立實驗評價體系
遺傳學實驗效果評價是否客觀、科學,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目標是評價的依據,又是評價所致力于達到的終極結果.通過多年的實踐,根據教學目標將遺傳學實驗效果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5.1形成性評價
評價的內容包括實驗預習、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實驗報告與考勤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每一次實驗滿分100分,實驗預習占10%,實驗設計方案占20%,實驗材料、儀器、藥品的準備占10%,實驗檢測、觀察、記錄等實驗過程占20%,實驗結果及分析占20%,實驗報告占20%.實驗預習要求學生在實驗報告上寫出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等,實驗前抽查.實驗過程包括材料準備、藥品配置、儀器使用和操作程序等.實驗結果是交玻片標本、圖片或數據及處理等.實驗報告要求工整、規(guī)范,內容包括實驗預習內容、操作步驟修正部分、實驗結果照片或繪圖、實驗數據及其處理、分析與討論、心得與建議.考勤上,每次實驗進行中按桌點名,不參加實驗者無實驗成績,必須補做實驗后才有成績.一期內實驗缺3次者,不得參加期末考試.研究性實驗要進行報告和答辯的實驗,報告和答辯各占20%,其余環(huán)節(jié)占60%.
5.2終結性評價
遺傳學實驗作為一門獨立課程單獨考核,實行滿分百分制,形成性評價占50%,其中基礎實驗占20%,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各占15%;期末考試占50%,二者合起來作為這門課的終結性評價.這種評價體系不僅強調過程,突出動手能力,結果真實,而且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培養(yǎng)學生科研素質、創(chuàng)新能力.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加大考核力度,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方法具有重要作用[5,18-19].期末考核試題內容涉及實驗目的、原理,藥品配置,材料培養(yǎng)和處理,操作程序,儀器使用方法,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室獨立完成)等方面.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應以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改革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開放式的遺傳學實驗教學,多樣化的考核方式,這對培養(yǎng)生命科學領域中的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唐正義 李興霞 單位:內江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熊小勇,程正則,蔣冰峰.在物理實驗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索[J].咸寧學院學報,2005,25(3):44-46.
[2]易樂飛,王萍,程漢良.遺傳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探討[J].考試周刊,2007(45):22-23.
[3]姬俊華,翟智衛(wèi).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90-92.
[4]羅紅兵,王林輝,劉雄倫.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9(2):133-135.
[5]肖建富,吳建國,石春海.遺傳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思考及實踐[J].遺傳,2009,31(7):763-769.
[6]吳瑞娟.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嘗試與初探[J].教改創(chuàng)新,2012(4):35-36.
[7]黃元射,何紹紅.地方高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教師策略,2013(14):201.
[8]柴新義.高校遺傳學教學改革探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1(4):120-123.
[9]姬俊華,翟智衛(wèi).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2(2):90-92.
[10]閆紹鵬,王秋玉,王晶英.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275-277.
[11]王娟,黎雙飛,余少文.遺傳學實驗模塊化教學改革的精細與粗放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8):244-245.
[12]宋喜悅,張玲麗,胡甘.《遺傳學》實驗教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4,12(2):152-154,157.
[13]陳靈,彭成紅.加強研究性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8):202-204.
[14]張曉,齊志廣,郭光艷.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生物學雜志,2011,28(1):99-101.
[15]高寧,趙文深,馬力,等.多媒體技術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增):55-60.
[16]胡紹彬,趙明國,羅云.石油工程實驗現代化教學模式探索[J].實驗室科學,2009(4):54-55.
[17]魏俊杰.高等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2):120-122.
關鍵詞行為遺傳學,抑郁,焦慮,行為偏差,雙生子研究。
分類號 B845
1 情緒與行為問題的行為遺傳學研究現狀
行為遺傳學是在遺傳學、醫(yī)學、心理學等學科基礎上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結合微觀的分子遺傳學水平和宏觀的社會行為水平的研究,探究在基因和環(huán)境的動態(tài)交互過程中人類復雜行為的形成機制。19世紀末至今,行為遺傳學已跨入第3個世紀。從孟德爾單基因遺傳定律到多基因系統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影響復雜的人類行為,從傳統的計量遺傳學研究到連鎖、關聯研究再到功能基因組學技術的應用,無論在思想體系還是研究方法上,行為遺傳學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在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研究領域內,研究者在抑郁、行為等方面開始取得令人振奮的成果,同時也提出了更多的研究問題。
1.1焦慮障礙的行為遺傳學研究
焦慮障礙是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恐怖癥、驚恐發(fā)作、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以及強迫癥等在內的一大類情緒障礙。焦慮障礙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據國外研究報道,驚恐發(fā)作的終生患病率為3%,廣泛性焦慮障礙為5%,特殊恐怖癥為11%,社交恐怖癥為13%,強迫癥為3%[2]。焦慮障礙不僅直接地損害著個體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導致酗酒、抑郁等問題。
目前,研究者認為焦慮障礙是遺傳和環(huán)境兩者互動的結果,但目前針對焦慮障礙的行為遺傳學的具體研究結果還存在爭議。家庭研究發(fā)現這類障礙具有家族相似性[3]。兩項基于臨床樣本的雙生子研究顯示,遺傳因素對焦慮發(fā)病有影響[4];而另外兩項基于一般人群的雙生子研究則得到了相反的結論[5,6];但是一項基于一般人群的大規(guī)模女性雙生子研究結果似乎又偏向于支持遺傳的影響[7]。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群體的雙生子研究結果同樣有不同傾向。例如,一項使用8~16歲雙生子的研究支持共享環(huán)境的影響而不支持遺傳因素的影響,而另一項使用3~18歲雙生子的研究發(fā)現兩者對社交焦慮都有影響。Bolton等對英國上千對雙生子在4~6歲時的研究則發(fā)現,遺傳對分離焦慮障礙、特殊恐怖癥等早期焦慮障礙具有重要影響,兩者病癥的遺傳影響顯著大于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8]。對于各種特定的焦慮障礙,各研究間仍然無法得到統一的結論。目前被認為與遺傳有關的焦慮障礙包括驚恐發(fā)作、廣泛性焦慮障礙、強迫癥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9]。
焦慮與抑郁障礙的共病率高達60%,研究者傾向于認為兩者在病因學上存在部分共因,例如相同的遺傳易感性。分子水平的研究顯示杏仁核-顳葉-前額葉皮層、單胺系統、應激-激素反應系統與焦慮和抑郁障礙有關。具體來說,從基因與環(huán)境互動的角度,研究者探討了5-HT1A受體、五羥色胺轉運蛋白(serotonin transporter, 5-HTT)、色胺酸羥化酶2(tryptophan hydroxylase 2,TPH2)基因的作用及影響這些基因表達的發(fā)展關鍵期。但總的來說,焦慮障礙的分子行為遺傳學研究目前尚處于初期階段[10]。有報道指出,5-HTT基因多態(tài)性與焦慮相關人格特質有關,大約可以解釋總變異性的3%到4%,可以解釋遺傳差異的7%到9%[11]。
1.2抑郁的行為遺傳學研究
在世界范圍內,抑郁癥是名列前五的致殘和導致疾病負擔的原因之一。預計到2010年,抑郁癥將在全世界范圍內成為第二大負擔的疾病。在我國,隨著社會的轉型,國民經濟的迅猛發(fā)展,抑郁癥發(fā)病率有著逐年上升的趨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不斷發(fā)生青少年抑郁患者的自殺事件,不僅對家庭和社會造成了相當大的精神和物質損失,還形成非常消極的社會影響??蒲腥藛T正不斷努力,試圖了解影響抑郁癥發(fā)病的各種因素,尋找有效的手段控制和治療抑郁癥。
行為遺傳學研究專家Robert Plomin等綜合7項家庭研究的結果顯示抑郁癥患者家庭成員的發(fā)病危險為9%,明顯高于3%的基線水平,提示遺傳因素在抑郁癥發(fā)病中的重要作用。而運用雙生子研究的方法也證實遺傳因素在抑郁癥發(fā)病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一項基于住院患者的研究顯示,同卵雙生子的共病率為40%,顯著高于異卵雙生子的共病率11%[12]。在近期的兩項基于住院患者的研究中,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的平均共病率分別為42%和20%[13]。對于輕、中度抑郁癥,比較各研究的結果,似乎很難得到較確定的結論。但一些研究顯示,遺傳的影響程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抑郁越嚴重,遺傳因素的影響就越顯著[13,14]。
現代分子生物學為行為遺傳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機,許多研究者致力于將二者結合起來,并且已經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成果。例如,Caspi等考查了基因-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問題:面對同樣的壓力生活事件,為什么有些人會出現抑郁癥狀,而另外一些人則不會[15]。他們發(fā)現,5-HTT基因在壓力性事件誘發(fā)抑郁的環(huán)節(jié)上具有調制作用。5-HTT基因在啟動子區(qū)有短和長兩種等位基因,具有短等位基因的個體面臨壓力性事件時,更容易出現抑郁癥狀、患上抑郁癥甚至自殺。另一個與五羥色胺代謝有關的基因TPH基因被認為是與自殺行為和抑郁有關的主要候選基因之一[16,17]。
1.3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行為遺傳學研究
發(fā)展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觀點認為,青春期的個體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經歷性的萌發(fā)到成熟,正處于人生的轉折點。這時期的個體常常面對學業(yè)、家庭關系、就業(yè)、人際交往等問題,承受較多壓力和挫折。而青少年的社會適應功能和應對挫折的能力發(fā)展還不成熟,因此,青春期容易發(fā)生行為偏離。但越來越多的行為遺傳學研究卻顯示,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fā)生也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結合分子遺傳學的研究,Caspi等2002年的研究[18]發(fā)現兒童受虐待的生活經歷與單胺氧化酶(MAO-A)基因的交互作用,結果表明那些幼時受到虐待并且攜帶編碼低水平MAO-A基因型的兒童與那些雖然幼時受虐待但攜帶編碼高水平MAO-A基因型的兒童比起來,前者的行為幾乎是后者的兩倍。
國外關于青少年焦慮、抑郁和偏差行為的行為遺傳學研究正方興未艾,還有很多具體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此同時,我們國家的研究則正在起步,建立我國的青少年行為遺傳學研究的樣本庫,并開展相關研究具有特殊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2 行為遺傳學研究中雙生子研究的價值與現狀
2.1雙生子研究方法的新進展
近年來,行為遺傳學的研究方法,包括雙生子研究方法都有了新的發(fā)展。2000年人類基因組全序列的公布與分子遺傳學新技術的發(fā)展,大大推動了分子人類遺傳學的研究,并增加了人們對基因產品及其在細胞水平上功能的理解,為研究基因和行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機會。倫敦大學精神病學研究所于1994年建立包含16000對英國雙生子被試的大規(guī)模縱向研究項目,開始重構量化行為遺傳學的研究。2002年和2003年,Caspi等結合傳統的心理學評估方法和候選基因技術進行研究,獲得的研究成果更極大地鼓舞著研究者進一步探索微觀分子水平和宏觀社會行為水平間的聯系[15,18]。
在過去的20年里,隨著行為遺傳學研究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發(fā)現,在人類行為遺傳學研究中微觀層面的基因技術不再是主要困難,影響研究水平的關鍵因素回歸到宏觀層面的行為數據問題上。行為數據的來源、獲取方式、客觀性等成為目前行為遺傳學研究首要考慮的問題。
自高爾頓在百年之前對天才的遺傳因素進行研究以來,雙生子設計――比較同卵雙生子(MZ)和異卵雙生子(DZ)在行為上的相似性,一直是行為遺傳學量化研究中使用范圍最廣的研究方法。雙生子在遺傳與環(huán)境方面的異同可謂“天然實驗設計”。近十幾年來,雙生子研究方法本身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最初,研究者只是單純利用雙生子研究來定量估計遺傳作用的大小,估計遺傳度的方法也只是簡單的相關系數法或方差分析法。隨著統計學的發(fā)展,研究者不僅可以得到更可靠的遺傳度估計值,還可將各種影響因素進一步分解,并且進一步探討遺傳度的年齡性別差異。另外,許多研究者還將雙生子研究與其他類型研究結合起來,以獲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如與收養(yǎng)研究結合起來,可以將環(huán)境因素進一步分解。近年來,結合新的分子遺傳學技術后,雙生子研究方法變得更加富有價值[19,20]。
行為遺傳學在分子和環(huán)境水平的迅速發(fā)展使我們不再局限于研究遺傳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類行為。研究人員現在可以進一步去探尋基因和環(huán)境如何影響行為的變化,探討其中的連續(xù)、共變和異質問題,闡述先天與后天交互發(fā)展的問題。這些新發(fā)展對基因和環(huán)境在遺傳、表型及環(huán)境中交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2.2國內外雙生子庫的發(fā)展狀況
雙生子庫已經在北歐國家系統地建立起來,其他工業(yè)化國家(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意大利,荷蘭等國)正在積極地開展相關工作[4]。丹麥于1950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雙生子庫[21]。瑞典有世界上最大的雙生子樣本庫,該庫有近14萬對雙生子[22]。行為遺傳學研究專家Robert Plomin教授在英國建立了世界上最有影響的雙生子追蹤研究樣本庫。美國有多個區(qū)域性的雙生子庫,明尼蘇達雙生子家庭研究項目(Minnesota Twin Family Project ,MTFS)是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在亞洲,目前見諸報道的有影響的雙生子庫是斯里蘭卡雙生子庫[23]。國內近年來也開始開展相關工作。例如,近年青島疾控中心在青島地區(qū)建立了雙生子發(fā)展促進協會,登記了青島地區(qū)雙生子并在一部分成人中開展了與疾病有關的研究[24]。
國外研究情況顯示雙生子庫為解決一些邊緣學科問題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研究方法,成果產出非常顯著。如,僅芬蘭雙生子庫的相關研究已經發(fā)表了近400篇科研報告[25]。而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雙生子”、“孿生子”、“雙胞胎”為關鍵詞檢索到我國1979~2006年2月發(fā)表的中文報告累計163篇。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內雙生子研究主要以生理發(fā)育和軀體疾病為主[26],缺乏心理發(fā)展和精神健康方面的追蹤性研究。這和我國的人口水平和科研需要很不相符合。此外,我國大陸人口已達13億,研究統計顯示我國絕大部分地區(qū)雙生子的出生率在0.5%~0.9%[27],我國的雙生子資源非常豐富。因此,充分利用我國的人口優(yōu)勢結合我國獨特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背景,建立一個基于人口學特點的雙生子樣本追蹤數據庫將對促進我國的人類行為遺傳學研究發(fā)揮重要意義。
2.3我國青少年雙生子研究的意義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青少年雙生子庫的建設
隨著國際上行為遺傳學的迅速發(fā)展,隨著我國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日益關注,建立我國行為遺傳學研究的樣本庫,并深入開展心理健康的遺傳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研究已勢在必行。
國際上,分子行為遺傳學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內的相關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有關環(huán)境-基因交互作用的研究結果具有很高的價值,但相關的報道尚不充分。關于THP基因、5HT1、5HT2、5-HTT、MAO-A等候選基因與人類行為、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探究。而且現有的基因研究大多以歐美白種人為樣本,其結果有待于在其他人種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進一步證實。因此,建立中國的雙生子樣本庫,并以此為基礎,研究抑郁、焦慮和偏差行為的問題,不僅可以為國內相關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科研基礎,而且為國際行為遺傳學領域提供了基于黃種人和東方文化社會的寶貴資料。
青少年期是心理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之一。以往研究發(fā)現青春期時個體的生理、認知和社會情緒會發(fā)生顯著的變化,行為問題大量涌現[28]。以抑郁為例,青少年期是抑郁的性別差異產生的主要階段,也是抑郁水平的曲線發(fā)展的重要階段[29,30],因此對探明抑郁的發(fā)生機制十分重要?,F在研究發(fā)現青春期發(fā)動是有更多遺傳基礎的,它的出現將伴隨著生理、內分泌及腦的共同變化。因此,這一時期為研究人類行為、認知和情緒的變化性與連續(xù)性提供了理想的契機。
值得指出的是,國外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的重要研究都采用了追蹤研究方法。事實上,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隨年齡不斷發(fā)展變化并受生活變遷的影響,如果不進行多年的追蹤考察不可能獲得有價值的發(fā)現。然而,我國目前非常欠缺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追蹤研究。由于文化社會背景的巨大差異,我們無法確定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現象和機制與國外的研究結果是否相符。因此,有必要開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追蹤研究,探明一些重要問題,例如:我國青少年的抑郁隨年齡是否也是曲線發(fā)展,拐點在什么年齡?我國抑郁的性別差異狀況如何,在何時產生,主要機制如何?青少年行為的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遺傳交互作用如何體現?這些問題都有賴于我國本土的追蹤研究,無法由其它研究替代回答。
中國科學院正建設行為遺傳學研究平臺,集中心理學家、神經生物學家、遺傳學家、生物化學家、生理學家和藥理學家的綜合優(yōu)勢,對意識與思維的本質以及對神經系統疾病機理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通過國際學術合作的方式組建了一支研究隊伍,采用雙生子研究方法開展有關青少年認知、情緒及偏差行為發(fā)展的行為遺傳學研究,探索遺傳和環(huán)境影響人類行為的機制。該項目葛小佳教授對青少年的情緒和行為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28,30~38],特別是青春期過渡對行為的和情緒問題的影響及其基因與環(huán)境互動[32]。該項目成員對兒童與青少年情緒特點與發(fā)展[39]、情緒與認知的關系[40~42]、情緒問題的心理測量[43]等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支研究隊伍,致力于研究影響人類行為的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
目前,該項目已初步建立青少年雙生子信息登記系統,已在北京地區(qū)登記400多對雙胞胎,并確立了表型和基因型數據的收集方法。表型數據的收集主要采用心理測驗。通過比較焦慮、抑郁和偏差行為及有關因素的多種測量工具,繼而在中學進行試測,確定了一套適用于青少年的多角度的心理測驗。為了建立最優(yōu)的口腔細胞收集方案和DNA提取方案,開展了以DNA產率、DNA完整性和儲存時間等作為衡量指標的預實驗,比較了文獻中介紹的幾種常用方法,并結合該項目的實際情況加以改進,確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收集方法和技術。
該項目旨在建立我國青少年雙生子庫,結合心理學研究設計與分子行為遺傳技術研究遺傳和環(huán)境影響人類行為的機制。通過縱向研究,收集大規(guī)模雙生子代表性樣本的表型和基因型數據,分析遺傳和環(huán)境資源的變化性和連續(xù)性,系統探討焦慮、抑郁和偏差行為的環(huán)境影響和遺傳作用,研究抑郁、焦慮和偏差行為的發(fā)展機制。為進一步理解人類情感、認知和行為的形成和發(fā)展機制提供重要的科研依據。
參考文獻
[1] 白云靜, 鄭希耕, 葛小佳, 隋南. 行為遺傳學:從宏觀到微觀的生命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 2005, 13: 305~313
[2] Kessler R, McGonagle K A, Zhao C B, Nelson C B, Hughes M, Eshleman S, Wittchen H U, Kendler K S. Lifetime and 12-month prevalence of DSM-III-R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tud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4, 51: 8~19
[3] Marks I M. Genetics of fear and anxiety disorder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86, 149: 406~418
[4] Slater E, Shields J. Genetical aspects of anxiety. In: Lader M H (Ed.), Studies of anxiety. Headley, UK: Ashford, 1969. 62~71
[5] Andrews G, Stewart G, Allen R, Henderson A S. The genetics of six neurotic disorders: A twin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 1990, 19: 23~29
[6] Allgulander C, Nowark J, Rice J P. Psychopathology and treatment of 30344 twins in Sweden. II. Heritability estimates of psych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12884 twin pair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991, 83: 12~15
[7] Kendler K S, Neale M C, Kessler R C, Heath A C, Eaves L J. A population-based twin study of major depression in women: The impact of varying definitions of illnes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2, 49: 257~266
[8] Bolton D,Eley T C,O’Connor T G,et al. Prevalence and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anxiety disorders in 6-year-old twin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5, 36: 1~10
[9] Plomin R, DeFries J C, McClearn G E, McGuffin P. Psychopathology. In: Plomin R, et al. (Eds.), Behavioral Genetics.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2000
[10] Leonardo E D, Hen R. Genetics of affect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6, 57: 117~137
[11] Lesch K-P, Bengel D, Heils A, Sabol S Z, Greenberg B D, Petri S, et al. Association of anxiety-related traits with a polymorphism in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regulatory region. Science, 1996, 274: 1527
[12] Allen M G. Twin studies of affective illnes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76, 33: 1476~1478
[13] McGuffin P, Katz R, Watkins S, Rutherford J. A hospital-based twin register of the heritability of DSM-IV unipolar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6, 53: 129~136
[14] Kendler K S, MacLean C J, Ma Y, O’Neill F A, Walsh D, Straub R E. Marker-to-marker linkage disequilibrium on chromosomes 5q, 6p, and 8p in Irish high-density schizophrenia pedigre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Neuropsychiatric Genetics), 1999, 88: 29~33
[15] Caspi A, Sugden K, et al. Influence of life stress on depression: Moderation by a polymorphism in the 5-HTT gene. Science, 2003, 301 (July): 386~389
[16] Rujescu D, Giegling I, Sato T, Hartmann A M, Moller H J. Genetic variations in tryptophan hydroxylase in suicidal behavior: analysis and meta-analysis.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3, 54: 465~473
[17] Bellivier F, Chaste P, Malafosse A.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PH gene A218C polymorphism and suicid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B. Neuropsychiatric Genetics, 2004, 124: 87
[18] Caspi A, McClay J, et al. Role of genotype in the cycle of viole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 Science, 2002, 297: 851~854
[19] Boomsma D, Busjahn A, Peltonen L. Classical twin study and beyond. Nature Review, 2002, 3: 872~882
[20] 劉曉陵, 金瑜. 行為遺傳學及其新進展. 心理學探新,2005, 25:11~21
[21] The Danish Twin Registry, , 2006-5-28
[26] 潘玲,王米渠,龍鑫等. 10年來雙生子醫(yī)學研究的進展與證候起步.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05, 14(11): 1393~1395
[27] 干建平,鄭 堅. 中國雙生子出生率和出生性別比的地區(qū)分布. 中國衛(wèi)生統計,2001, 18:283~285
[28] Ge X, Lorenz F O, Conger R D, Elder G H Jr, Simons R L. Trajectorie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4, 31: 406~419
[29] Nolen-Hoeksema S, Girgus J S. The emergence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during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4, 115: 424~443
[30] Ge X J, Natsuaki M N, Conger R D. Trajectori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in divorced and nondivorced famili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06, 18: 253~273
[31] Ge X, Conger R D, Lorenz F O, Shanahan M, Elder G H Jr. Mutual influences in parent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5, 31: 406~419
[32] Ge X, Conger R D, Cadoret R D, Neiderhiser J, Troughton E, Stewart E, Yates W. The developmental interface between nature and nurture: A mutual influence model of adolescent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parenting behavio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 32: 574~589
[33] Ge X, Best K, Conger R D, Simons R L.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the occurrence and co-occurrence of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onduct problem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 32: 717~731
[34] Ge X, Conger R D. Early adolescent adjustment problems and emergence of late adolescent person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9, 27: 429~459
[35] Ge X, Conger R D, Elder G H J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ertal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dolescent boy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01, 11: 49~70
[36] Ge X, Conger R D, Elder G H Jr. Pubertal transitio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emergence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1, 37: 404~417
[37] Ge X, Brody G H, Conger R D, Simons R L, Murry V M. Contextual amplification of the effects of pubertal transition on African-American children’s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al problem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2, 38: 42~54
[38] Ge X, Kim I J, Brody G H, Conger R D, Simons R L, Gibbons F X, Cutrona C E. It’s about timing and change: Pubertal transition effects on symptoms of major depression among African American Youth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3, 39: 430~439
[39] 陳祉妍. 負面評價恐懼量表與考試焦慮量表在中學生中的測試報告.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2,16(12):855~857
[40] 楊小冬,羅躍嘉. 焦慮障礙患者的注意偏向和自我注意特點.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5, 19(8): 545~548
[41] Li X, Li X, Luo Y-J. Anxiety and attentional bias for threat: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Neuroreport, 2005, 16 (13): 1501~1505
[42] Poliakoff E, Miles E, Li X, Blanchette I.The effect of visual threat on exogenous spatial attention to touch. Cognition, 2006 (in press)
[43] 陳祉妍,黃崢,劉嘉. 同伴互評對初中生的TAT中親和意象的影響研究. 心理科學,2003,26(2):301~304
The Advance of Behavioral Genetics Studies on Adolescent Anxiety, Depression and Deviant Behaviors
Chen Zhiyan1, Li Xinying 1, Yang Xiaodong 1, Ge Xiaojia1,2
(1 Adolescent Twin Study Group,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Huma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UC Davis,USA)
Abstract:Behavioral genetics researches on adolescent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have shown that both genetic and enviormental influences 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deviant behaviors. For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new advances of behavioral genetics methods have provided researchers better opportunities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of gene and enviornment interactions. It is also a opportune time for psychologists to be involved in the investiagtion of the effect of gene and enviornment interaction o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We review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lated researches and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Chinese twin registry for carrying out behavioral genetics research on adolescent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