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三字經(jīng)全文解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guān)鍵詞: 翻譯批評 彼得·紐馬克 《弟子規(guī)》
一、引言
作為翻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翻譯批評所肩負的責任不僅僅是對眾多的翻譯作品進行評論,或?qū)娂嫷姆g現(xiàn)象做出解釋,還要通過這種評論或解釋,對翻譯活動進行影響,指導它向一個健康的方向發(fā)展。近年來,隨著對翻譯重要性認識的日益加強,在翻譯批評理論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正是鑒于此種情況,筆者認為,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在其著述中提出的關(guān)于翻譯批評的理論對我們具有相當?shù)膯l(fā)意義。
《弟子規(guī)》是中華文化精華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德風范的啟蒙讀物,該書是清代學者李毓秀所撰寫的青少年道德啟蒙讀物,每三字一句,通俗易懂,內(nèi)容合乎我國古代禮儀道德和人性真善美的體現(xiàn),又合轍押韻,便于誦讀,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300多年,流傳至今,但對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熏陶及現(xiàn)代社會人際和諧交往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3]毫無疑問,《弟子規(guī)》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它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剔除其中不適合當今中國社會的內(nèi)容,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相信這也是顧丹柯先生和郭著章先生翻譯《弟子規(guī)》的初衷。
二、翻譯批評的重要性
翻譯批評是翻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一條重要紐帶”。[1]紐馬克認為翻譯批評有五大目的:提高翻譯質(zhì)量;為翻譯教學提供實例;闡明特定時期特定領(lǐng)域內(nèi)的翻譯觀念;幫助理解名家名作和名家譯作;比較原語和譯語在語義和語法上的異同。另外,翻譯批評應當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不僅要闡明對翻譯進行批評的原則、具體的步驟和方法,在批評的內(nèi)容方面還要涉及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遵循的翻譯理論原則與運用的具體翻譯方法及譯文的社會價值。[2]
三、彼得·紐馬克翻譯批評視角下的《弟子規(guī)》譯本評析
按照彼得·紐馬克的翻譯批評理論,翻譯批評應當包括五個步驟:分析原文,著重分析其寫作意圖及功能;分析譯者對原文目的的闡釋,翻譯方法及譯文的讀者;選擇原文和譯文有代表性的部分進行對比;從譯者和批評者的角度評價譯文;評價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2]以下就依照彼得·紐馬克提出的以上翻譯批評方法對郭著章先生和顧丹柯先生所譯的《弟子規(guī)》作簡要的評析與比較,具體來說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一)分析原文
彼得·紐馬克指出,分析原文應包括對作者寫作意圖、文本類型、語言特色及文本主題的分析。[1]
《弟子規(guī)》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以《論語·學而》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總綱要。[3]作為一本青少年道德啟蒙讀物,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guī)范,是啟蒙養(yǎng)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是集中國傳統(tǒng)家訓、家規(guī)、家教之大成。[3]首先,從文本類型來看,彼得·紐馬克借助于邏輯學、哲學、語言學等一些跨學科知識,按照語言的功能將文本類型分為詩歌、小說、戲劇等富于想象的文學作品、權(quán)威性的聲明、自傳、散文、私人通信等,屬于表達功能型的文本;以科技、工商、經(jīng)濟為主題的一切格式文本屬于信息功能型文本;能夠感染讀者并使其獲得信息的所有文本稱之為呼喚功能型文本。[4]按照彼得·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的分類,《弟子規(guī)》就屬于能夠使讀者獲得作者想要傳達信息的呼喚功能性文本。其次,就語言特色而言,《弟子規(guī)》基本為三字一句,每句押韻,十二字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內(nèi)容淺顯易懂。最后,就文本標題而言,“規(guī)”就是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guī)范;“弟子”即學生、子弟之義,人人都為人子女,人人都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所有的人。[3]現(xiàn)代的研究學者指出,《弟子規(guī)》的核心內(nèi)容是倡導通過堅持修己愛人達到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是人生第一規(guī),是做人的根本。
(二)分析譯文
彼得·紐馬克指出:分析譯文就是針對譯者的分析,重點是考察譯者對原文意圖的闡釋,考察譯者選擇的翻譯方法及讀者的針對性。[2]
具體來說,就譯者對原文意圖的闡釋來看,顧丹柯先生和郭著章先生的譯文都能夠做到忠實于原文作者,忠實于譯語的規(guī)范。也就是說,《弟子規(guī)》這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作品的客觀真實、材料事實和美學原則基本都在兩個譯文中得到了準確的再現(xiàn)。
語義翻譯法和交際翻譯法是彼得·紐馬克翻譯理論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組成部分,這兩個概念的提出,擴展了傳統(tǒng)的直譯法和意譯法的概念。根據(jù)彼得·紐馬克的理論,“語義翻譯指在譯入語語義和句法結(jié)構(gòu)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的上下文意義,而交際翻譯指譯作對譯文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應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2]就翻譯方法而言,顧丹柯先生的譯文力求保持原作的語言特色和獨特的表達方式,發(fā)揮了語言的表達功能,總體上看屬交際翻譯。郭著章先生的譯文的關(guān)鍵在于傳遞信息,讓讀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動,發(fā)揮語言傳達信息、產(chǎn)生效果的功能,文筆流暢,從總體上看可歸入語義翻譯。
就譯文讀者的針對性而言,顧丹柯先生的譯文特別適合搞語言研究和相當關(guān)注作品形式美因素的讀者閱讀;郭著章先生的譯文因為更加流暢,注重譯文讀者的反應,不給讀者留下任何疑點與晦澀難懂之處,因而應該擁有更廣泛的讀者群。
(三)原文與兩篇譯文的對比分析
作為翻譯批評的核心部分,彼得·紐馬克建議:“原文與譯文的對比以語言形式為主,但無須從頭至尾進行全面的比較,只需選擇有代表性的部分進行詳細的比較研究,就足以了解翻譯的整體水平了?!盵2]鑒于篇幅原因,本文僅以以下例證對顧丹柯先生和郭著章先生的譯簡單評述,以下簡稱顧譯、郭譯。
例1:《弟子規(guī)》
顧譯:Dizi Gui:Dos and Don’ts for Children.[5]
郭譯:Standards for Being a Good Student and Child.[6]
作為文本的標題,顧譯采用了音譯加注的方式,不僅讓譯文讀者能夠了解文本的原語名稱,而且通過加注進一步闡釋了該文本可能涉及的主要內(nèi)容;郭譯針對譯語閱讀者主要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興趣的西方讀者的現(xiàn)實情況采用了意譯的方式。相比之下,顧譯對原文意圖的闡釋更為清楚、準確,而郭譯的讀者針對性更強。
例2:首孝悌,次謹信。[3]
顧譯:First,be dutiful to Parents and fraternal to brothers,And then,be strict with yourself and honest to others.[5]
郭譯:First it teaches us how to be dutiful to your parents,and how to be respectful and loving to our siblings.
Then it teaches you how to be cautious with all people,matters and things in your daily life and how to be a trustworthy person and to believe the teachings of ancient saints and sages.[6]
作為《弟子規(guī)》總序中重要的指導性原則,“首孝悌,次謹信”的意思是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是要對自己謹慎地約束,對人誠實可信。[7]原語中“悌ti”和“信xin”二字是押韻的,顧譯兼顧了原語的這一特色分別用“brothers”和“others”來翻譯,從而最大限度地向譯語讀者展示了原語的音韻效果,更傳達了原作的風格;郭譯在對原語正確解讀的基礎之上幾乎用釋義的方式對原語進行了翻譯。二者比較,很明顯顧譯更精練。事實上,在音韻美的傳達上,相對郭譯,顧譯在其他章節(jié)都做得比較到位。
例3:有余力,則學文。[3]
顧譯:If you’ve done these and have time to spare,F(xiàn)or search for knowledge you must care.[5]
郭譯:When you have accomplished all the above duties,you can study further to learn literature and ar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your cultural and spiritual life.[6]
同樣作為《弟子規(guī)》總序中另一個重要的指導性原則,“有余力,則學文”的意思是做好了分內(nèi)的事如果還有余力,就去學“文”,這里的“文”原指文獻典籍,尤其是指儒家經(jīng)典著作,而用現(xiàn)代的觀點來說,可理解為學習文化知識。[5]顧譯直接將“文”譯為“knowledge”即“知識”,而郭譯則將“文”譯為“l(fā)iterature and art”即“文學和藝術(shù)”,并對學“文”的目的做了進一步的解釋說明:“...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your cultural and spiritual life.”在對這句話原語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不難看出顧譯準確把握了“文”這一字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意義,并用最簡潔的方式翻譯出來,從而更勝一籌。
例4:兄道友,弟道恭。[3]
顧譯:Fraternal love in a family is great,And discord breeds nothing but hate;[5]
郭譯:Older siblings should befriend the younger ones,Younger siblings should respect and love the older ones;[6]
作為《弟子規(guī)》第三部分“出則悌”中開頭重要的兩句,“兄道友,弟道恭”的意思是作為兄長對弟妹要友愛,作為弟妹要尊敬兄長,兄弟姊妹之間要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3]通過對比以上兩個譯文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顧譯為了闡釋原語中“兄友弟恭”的準則沒有受原語字面意思的束縛,而是采用了意譯的方式說明:兄弟姊妹之間的和睦相處對于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反之則會產(chǎn)生怨恨;郭譯則忠實地傳達了原語的內(nèi)涵,從而使譯語的讀者透徹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兄弟姊妹相處之道的基本要求。二者相比,郭譯因更忠實于原語而略勝一籌。
例5:財物輕,怨何生?[3]
顧譯:If material things you depreciate, How could brotherly hostility generate?[5]
郭譯:When siblings value their ties more than property and belongings,no resentment will grow among them.[6]
同樣出自《弟子規(guī)》第三部分“出則悌”中的“財物輕,怨何生?”的意思是彼此把財物看得很輕,兄弟之間的怨恨又從何而生呢?[5]原語的句式為反問句,顧譯更為忠實于原文沿用了這一句式,而郭譯則完全用陳述句來傳達原語的含義。因此,單就對原語句式的忠實程度來說,顧譯顯然更加形象生動,更能傳達原作風格。
(四)評價兩篇譯文的總體質(zhì)量
首先,從譯者的角度出發(fā),彼得·紐馬克認為:“翻譯標準必須能夠衡量某種翻譯方法是否正確,是否最大限度地重現(xiàn)了原文的意義?!盵2]他的標準是:準確(accurate即內(nèi)容準確,事實準確,風格準確)和簡潔(economical)。就兩篇譯文來看,兩位譯者對于原文內(nèi)容與譯文語言形式辯證關(guān)系的處理是得當?shù)模闹械摹昂愣▋?nèi)容”即重要的“常量因素”都得到準確的再現(xiàn)。
其次,《弟子規(guī)》作為信息性、勸服性文本,顧譯和郭譯都能做到充分再現(xiàn)原語作者的意圖,自然簡潔,通俗易懂。筆者認為,顧譯文,抓住了原作的特點,使原作內(nèi)容與形式形成了一個辯證的有機整體;郭譯則更多地重新組織句法,運用符合譯語習慣的更常見的搭配和詞匯,使譯文更加流暢地道,簡明易懂。
(五)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價值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為了古為今用,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逐漸從認知到認可,這一過程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影響的深入和擴大。作為《弟子規(guī)》核心思想的“孝悌”,一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用理性的態(tài)度看待孝道,學習孝道,實踐孝道,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3]因此,研究《弟子規(guī)》譯本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意義重大,《弟子規(guī)》的翻譯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
四、結(jié)語
翻譯批評的主要目的在于評價譯文質(zhì)量,彼得·紐馬克的評價標準可以概括為:上乘的譯文就是譯文忠實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意圖,恰如其分地把握了內(nèi)容與語言形式的辯證關(guān)系。[8]本著這一評價標準,顧丹柯先生和郭著章先生的譯文都能忠實再現(xiàn)原作的意圖,傳達原作寓于字里行間的意義,體現(xiàn)譯文語用準確性比所指準確性更重要的特征。正如按照有史以來將中國歷代詩詞譯成英、法韻文的唯一專家許淵沖先生所說:“丹柯先生的譯文英文流暢、通順,表達準確、到位,充分體現(xiàn)了原文的音韻美,讀來朗朗上口,確實達到了‘音美’;從意義上說,他的譯作注意遣詞造句,語言規(guī)范,很好地傳遞了原作的內(nèi)容,‘意美’也做到了?!盵9]
參考文獻:
[1]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許均.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鐘茂森.鐘博士講解弟子規(guī)[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
[4]劉金龍.文本類型、翻譯策略與應用翻譯研究——以旅游宣傳資料英譯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2007,VOL30(4).
[5]顧丹柯.孝經(jīng)·二十四孝·弟子規(guī)[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0.
[6]郭著章.漢英對照蒙學精品(第一分冊)[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7]李逸安.中華經(jīng)典藏書·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M].北京:中華書局,2009.
品讀《弟子規(guī)》,走進了一片靈氣盈天的園地;攜手《弟子規(guī)》來到一潭至純至凈的湖泊;感悟《弟子規(guī)》,學會了一種至真至誠的感情。鑒古今,百行孝為先,弟子規(guī)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很好的解釋了這句話的意思??涩F(xiàn)在我們這個社會道德品質(zhì)缺失了太多。這段時間看到很多諸如在街上有老人摔倒沒人敢去扶;碰到交通事故沒人敢停車救助;大年初二,八旬老人睡在女兒家門口樓道里,其子女眾多卻無人問津……這些事件經(jīng)過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曝光之后,引起了全社會的關(guān)注和沸沸揚揚的討論。
我看了以后,結(jié)合這段時間學習的《弟子規(guī)》,也有很多的感想:古人尚且懂得“臥冰求鯉”“孔融讓梨”,,崇尚尊老愛幼,關(guān)愛他人,誠信待人。而在當下,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物質(zhì)生活豐厚,比起古人來我們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越來越冷漠了。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沒有了誠信,沒有了相互關(guān)愛才發(fā)生了這么多本不應該發(fā)生的事情。
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深刻學習和理解國學經(jīng)典,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和諧。于是我又坐在書桌前,捧起一本《弟子規(guī)》大聲的誦讀起來:“弟子規(guī),圣人訓”嫩稚的聲音回蕩在空中,蕩進了我的心里,蕩進了人們的一言一行,我按捺不注的笑了。
弟子規(guī)讀后感(二)
國學經(jīng)典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誦讀國學經(jīng)典能讓我們品悟中華文化;能傳承民族精神;能涵養(yǎng)自己的修為??梢宰屛覀兂欣^民族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個德才皆備的人。 在眾多誦讀的國學經(jīng)典中《弟子規(guī)》猶為讓我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與規(guī)范,特別注重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誦讀《弟子規(guī)》,讓我懂得了孝順、博愛、謹慎、講信用。有父母、愛親人,繼而才能關(guān)愛每一個人,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才會伸出援助之手。
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就不會變成一個危害社會,讓人唾棄的人。社會上也再不會出現(xiàn)“大頭奶粉”害人,假藥毒人的事件。 誦讀《弟子規(guī)》,讓我明白了友善、禮讓,生活上不要挑三揀四。不要把長輩對自己的疼愛當成是理所當然,養(yǎng)成驕橫的壞習慣。衣服不再于華麗,而應注重整潔;要看輕財物,少計較個人得失。學會禮讓,寬以待人,嚴與律己;多用贊美的眼光去看待別人。這樣我們的心胸會變得寬廣,生活會變得快樂甘甜。 誦讀《弟子規(guī)》,讓我領(lǐng)悟了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還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不要養(yǎng)成浮華的習性、馬虎的習慣;在學習上要多下功夫,不要做一個半罐水響叮當,一個一知半解的人是攀不上了科學高峰的,從點點滴滴做起,滴水能穿石。 誦讀《弟子規(guī)》讓我在言簡意賅的文字里,休味到它豐富的內(nèi)涵和深遂的哲理;里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里。它讓我既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在誦聽圣人的教誨中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 讓我們一起用行動來誦讀這些寶典吧!
弟子規(guī)讀后感(三)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guī)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guī)》的意思。我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guī)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guī)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
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yǎng)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yǎng)育之恩吧 更何況弟子規(guī)里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彼囊馑际牵翰还芨改?、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xiàn)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 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我已經(jīng)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 學知識。怎么學呢 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guī)》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
弟子規(guī)讀后感(四)
弟子規(guī)是根據(jù)三字經(jīng)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guī)范是做人的根本,并且細致的描述了日常的行為規(guī)范讓人有則可依。育人就像是栽種一棵樹,根基扎牢才會枝繁葉茂。一個擁有謙恭,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以后的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社會的棟梁。就如清末名將所說“修身,治國,平天下。”人的修養(yǎng)體現(xiàn)其內(nèi)在品質(zhì)?!兜茏右?guī)》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弟子規(guī)》是傳承如家經(jīng)典文化的文學作品。從八個方面闡述,分別是孝道(入則孝),親情(出則第),舉止(謹),誠信(信),友善(泛愛眾),仁愛(親人)。首先放在第一位的便是孝道。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守孝這三個字看似簡單,其實內(nèi)容豐富。這里包含了孝順父母等廣泛的含義。
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兒女更應對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2003年感動中國,一位兒子為救患有肝癌的母親,毅然決然第捐出自己的肝臟,讓母親得以康復。隔絕母親所接觸的有關(guān)他捐肝救母的報道。身體之發(fā),受之父母。孝順父母是讓他們在晚年的時候不在操勞,替我們擔心受累,也不要讓他們作空巢老人,孤獨寂寞。多抽出時間看望老人,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給予他們家的溫暖和關(guān)愛,心里上的寬慰。這也是一種孝道。
血濃于水,兄弟姐妹同是一家人,對長輩尊敬,愛護晚輩。做到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張者優(yōu)先,聽從長輩的安排等。這樣才能使家庭和睦,社會才會安定團結(jié)。其次外出要珍惜朋友以及一切和我們身邊的人。
另外《弟子規(guī)》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guī)范?!耙沦F潔,不貴華?!贝┑囊路蓛粽麧嵕涂梢?,這樣給人請清新之感。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相互攀比。這不僅是一種無意義的行為而且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時尚的潮流不斷地改變,而我們僅需保持真正的自我,座最好的自己。
愛你本來的樣子。不論是什么人,我們都要互相關(guān)心,愛護和尊敬,一個人行為高尚名聲自然會高而不是它是否有像潘安宋玉的美貌。人無完人,再優(yōu)秀的人也會有他軟弱的一面,別人短處不應到處宣揚,應當取長補短。仁愛寬厚,以德服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與人坦誠相待。弟子規(guī)中的道理對于我們是終身受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從而完善自我。
弟子規(guī)讀后感(五)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guī)》一書,最使難以忘懷并受到啟發(fā)的一段是“父母呼 ;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 父母命 ; 須敬聽; 父母責 ; 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guī)”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
讓父母生氣傷心??吹竭@里不由得我深感內(nèi)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是你的奴隸嗎 每當爸媽教我怎么做人處事時,我會一只耳朵聽,一只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guī)”,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從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規(guī)讀后感(六)
《弟子規(guī)》是我國古代幼兒傳統(tǒng)禮教經(jīng)典,在以前《弟子規(guī)》就相當于現(xiàn)在《中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但其的價值要遠遠超過后者。
現(xiàn)在的人在閱讀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弟子規(guī)》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儒家的氣息,在通讀之后凈是德行兩字貫穿了全文。儒家就是在強調(diào)通過對先賢的學習提升個人的德行。且可發(fā)現(xiàn)《弟子規(guī)》中的大多數(shù)句子就是有《論語》中直接簡化過來的。在儒家哲學體系中強調(diào)了社會等級與身份象征,正所謂其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長幼有序尊卑各異。在森嚴的等級框架下通過仁愛等德治思想使社會和諧發(fā)展而《弟子規(guī)》則是儒家治國中治民的初級教程。通過日常的行為規(guī)范,初步的構(gòu)建等級框架,在這個框架下正常的發(fā)展后會形成一個較和諧較禮貌的社會風氣,正如鄰國日、韓。
有些歷史常識的人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歷史發(fā)展一直處于儒法并舉的兼容式發(fā)展下幾度出現(xiàn)民富國強的大盛事。在倡導法治社會與國門大開的今天,在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中,國人的素質(zhì)在逐漸的下降不僅80、90年代的人飽受罵名倚老賣老者不勝數(shù)。一系列社會為題不斷的暴漏出來昔日的禮遇之邦無顏再談禮法。反而效法我們的島國卻搜獲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