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網絡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已經進入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教育的發(fā)展以及學生的知識需求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網絡的圖、色、聲、光等綜合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直觀、形象的意境,進而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提升語文教學的成效。
一、通過網絡媒體提高備課效率
語文教師課前備課是上好課的首要前提,依照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空間以及時間等多種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起著制約作用,學生預習的狀況直到上課前或者是在課堂上才能反饋給語文教師,至于學生預習的效果到底怎么樣,在課堂上會出現(xiàn)怎樣的問題直到課堂上教師才會知道,這種狀況不僅浪費時間還浪費教師的精力。當網絡媒體走入教師的生活后,博客、QQ等通訊工具在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了交流與溝通的順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非常輕松地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而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成效,也為教師備課打好了基礎。此外,使用網絡媒體可以讓教師能夠輕易找到人物介紹、相關文字信息等所需要的教學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也提高了語文教師的備課效率。
二、通過網絡媒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抽象的教學信息變成直觀的、具象的教學資源,進而加深初中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認識,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養(yǎng)成,使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得到簡化。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搭配上生動、形象的聲音、圖片,這樣就會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這樣就使得學生輕松地掌握所學內容,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
語文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將課本的文字描述創(chuàng)設成一定的教學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進而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成效。
三、通過網絡媒體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初中學生可以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網絡媒體來獲取信息資源。網絡媒體是一個知識的海洋,通過網絡媒體獲取知識,是初中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方式和手段。但是,由于當前網絡媒體平臺上資源繁雜,初中學生目前還不具備甄別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時還很容易因為網絡上的錯誤信息而誤入歧途。此時,教師應當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比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QQ空間日志以及博客日志為學生提供一些有用的學習資料或者資源鏈接,經過教師過濾后的這些信息將會更有針對性。此外,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瀏覽相關的語文學習網站和論壇,使學生熟悉和掌握更多的作者簡介、主要情節(jié)、景物描寫以及練習等相關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拓寬知識面、學習視野以及學習領域,進而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
網絡教研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材料,在課堂準備階段通過閱讀多種多樣的教學資料,有利于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在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的是引導作用,多媒體變?yōu)閷W生的一種認知工具。那么,網絡教學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又發(fā)揮著怎樣的作用呢?有著什么樣的教學優(yōu)勢。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初中語文課堂中對網絡教學的應用及其優(yōu)勢。
一、網絡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面對的是同樣的學習任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用到的學習素材需要師生合作去發(fā)掘利用。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加濃烈。在現(xiàn)代技術的幫助下,學生對語文課堂會更加的感興趣。多媒體將聲音、畫面和集體的知識融合在一起,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欲望。例如,在初中課文中有《三峽》一文,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關于三峽的畫面,學生就會被優(yōu)美的畫面所吸引,在學習過程中就對文言文不再懼怕。再從學生的認知過程中去分析,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教授,而是積極主動的去搜集資料,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通過進一步的思考總結,最終獲得理性系統(tǒng)的知識。在初中語文的學習中,課堂開始老師一般會去介紹課文的背景知識以及關于作者的相關介紹。在網絡教研的幫助下,學生很輕松的就可以在課前學習這部分知識,這就為課堂節(jié)約了很多教學時間,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同時學生自主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加深印象,扎實學習基礎。例如,在學習魯迅的過程中,關于魯迅故鄉(xiāng)的相關知識就值得學生去研究分析,可以全面的分析紹興的發(fā)展變化。在學習音樂巨匠貝多芬的時候,對貝多芬的成長歷程以及創(chuàng)作思維。對于課后作業(yè)同樣可以交給學生通過網絡,整理自己的觀點意見。利用網絡學生可以在課后給老師發(fā)郵箱,進行交流,增長知識。
二、網絡教學讓教師輕松自如
網絡教研的使用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關于教學的內容,目標,作業(yè)等等,教師可以到學生自己的計算機上,可以給學生們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在網絡的幫助下,初中語文教師之所以會變得輕松自如,是因為教師有了更多的參考資料來源,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思路會更加清晰,課堂教學效率也會得到提高。例如,在初中作文教授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搜集材料,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比較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范文,讓學生們進行賞析研究,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教學指導之后,再讓孩子們進入到寫作的具體實踐中,這樣有利于消除孩子們心中的恐懼,可以按時高效的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在作文講評課中,教師可以將孩子們優(yōu)美的片段和相對較差的文章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孩子們,進行對比講評,孩子們可以自由的賞析,發(fā)表意見,提出修正的觀點建議。甚至可以發(fā)表在論壇中,讓孩子們暢所欲言,在網絡中,孩子們可以輕松的提出問題,免除了見到教師的恐懼心理。這樣的初中語文學習課堂就不僅僅局限在了課內的45分鐘,課外也成了學生們學習的課堂,呈現(xiàn)生機勃勃的學習氛圍。
三、網絡教學讓師生平等交流
初中的孩子們在搜集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的指導就不可能涉及到學生問題的方方面。在網絡教學中給師生創(chuàng)建了更加廣闊的交流空間。例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會有綜合性的學習,其中有關于“觀察自然”的閱讀教學研究。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進行分組討論學習,逐步讓孩子們學者去寫關于自然的句子和文章。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對搜集的感性資料進行進一步完善,在加深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寫作。在課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的表達欲望和閱讀欲望,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在網絡教研中,網絡教學使得初中語文教學有一定的交互性和選擇性,在感受自然的教學中,在學生獲得初步認識之后,教師就要讓孩子們進行總結思考,通過文字的形式展示出來,可以將文字性的表述發(fā)表在網上,供別人閱讀評價。這樣孩子們的學習過程就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孩子們從封閉的學習過程中掙脫出來,學生的思維模式也會更加的開闊,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利于加深師生之間的交流。網絡教研對初中語文教學有很強的優(yōu)勢,同時也有讓人擔憂的部分?;ヂ?lián)中的資料多種多樣,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世界中,初中學生很容易受到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健康的信息也會影響學生的健康快速成長,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另一方面,在互聯(lián)網的影響下,師生之間的言語交流就會相對的減少,這樣教師對學生的模范作用就會大打折扣,這就會降低孩子們學習語文的情感動力。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日后的實踐教學中進一步的完善提升。
一、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即:教學課程的進度、內容的深淺、繁簡的把握、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方式的施行、學生吸收消化的程度、學生之間的差異等,都必須在講授中有著明顯的指向性,及時調整教學過程,以適應絕大多數學生的需要,力爭適應每個學生的實際。
同時,英語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學科,必須通過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大量地用英語進行交流,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計算機多媒體僅僅是輔助教師教學的工具中的一種,也只能起到為教學服務的作用。媒體是教師教學活動的輔助設施,而不能反客為主;我們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它,而非為了使用它而教學。因此,是否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應取決于英語課堂教學的需要。在教學中,教師應使學生明確聽或看的目的,使他們有心理準備,調節(jié)他們的注意力,并注意及時的反饋矯正,以恰到好處地發(fā)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多媒體的輔助作用。
二、課件風格要和教學風格相協(xié)調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能更好地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風格。因此,教師應按照自己設計的邏輯進程,選用最適合自己的教法,有效地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為學生所適應的教學風格。所以在設計課件的過程中,教師應親自創(chuàng)作,把自身的風格融入到課件中,既體現(xiàn)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讓學生易于接受。如果因為使用了多媒體,把原本簡明的搞得花里胡哨,只能使學生滿頭霧水,不知所措,也就背離了多媒體輔助教學輔助的本意。
三、計算機多媒體運用的環(huán)節(jié)和選用的軟件要適時適量
有些教師為了體現(xiàn)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在一堂課中盡可能多地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甚至誤認為,多媒體用得越多,學生參與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語言材料越易于讓學生掌握,效率就越高。從表面上看,學生的興趣很濃,但實際上變成了教師搞“雜?!?,學生看熱鬧。
其實,教師還是應該充分利用無意注意的規(guī)律與積極因素,由引起學生無意注意到維持他們的有意注意,進而轉化為從事學習和創(chuàng)造活動所必需的“有意后注意”。所以,在引入或呈現(xiàn)這幾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環(huán)節(jié)少用些。但是不論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使用多媒體,教師都應抱定一個目標,那就是我們之所以要使用多媒體,是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語言點,是為了“活化教材”,創(chuàng)造真實的情境,使學生會用英語思考、用英語表達。
四、切合實際地選用媒體、課件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所起的作用是許多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不可替代的。但這并不等于說,計算機多媒體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學媒體,只有結合使用,才能取長補短,發(fā)揮最大的教學效益。
1. 避免只重多媒體而忽視常規(guī)教學媒體和手段。一些教師在初嘗使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甜頭后,便唯其命而是從,喪失了自己多年來形成的鮮明的教學風格,卻不知計算機多媒體固然有其它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但其它媒體和教學手段的許多特色功能也是計算機多媒體無法完全取代的。教師不應一味趕潮流,而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與常規(guī)媒體和手段,發(fā)揮其各自的長處。
2. 避免把投影屏幕當成黑板。我們知道,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隨時根據教學進展需要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操練,從而達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而且,優(yōu)秀的板書不僅精練,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隨時調整、修改板書內容。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會影響學生視覺感知的一貫性,使學生對整課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受到影響;也因屏幕上內容稍縱即逝,影響了學生記課堂筆記。所以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會影響計算機多媒體在幫助我們解決教學疑難問題方面優(yōu)勢的發(fā)揮。
五、從學生的角度選擇多媒體、制作課件
當今的時代是文化作用日益彰顯的時代,在網絡發(fā)展全球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文化的因素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政治家、學者注意到文化在國際關系、制度變遷、人類進步等領域產生的重要影響以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其《文明的沖突》一文中指出,人類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將不再是源于經濟因素或者意識形態(tài)的因素,文化方面的差異將成為人類分歧和沖突的主要原因,主宰全球關系的將是“文明的沖突”。亨廷頓的這一觀點雖然有些過激,但是提醒了我們文化在各個領域中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它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生成方式,寬泛地說,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也是文化的產生過程,文化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總和;文化一旦產生,對人有著教化作用,所以在希臘語中,文化一詞就有“耕種、培育、教化”的意思。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給文化定義為:文化是指包含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1]。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也是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史,從歷時性角度來看,在人類發(fā)展初期,文字還沒有產生時,人類的文化便是以語言為載體的語音文化,伴隨著文字的產生,文字為載體的符號文化便應運而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的發(fā)明為人類文化開啟了新紀元,基于計算機信息為載體的網絡文化誕生了,人類文化從此進入了以網絡、計算機和信息資源為基礎的新階段。互聯(lián)網萌芽于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節(jié)點或數據包交換機第一次把交換機和電腦主機聯(lián)系在一起,實現(xiàn)了主機對主機的交流。研究人員后來將這一發(fā)明稱之為Internet的第一聲啼哭。80年代初,形形的網絡如雨后春筍應運而生,網絡之間互相聯(lián)通的需要也日益加劇,引致了當今互聯(lián)網協(xié)議TCP/IP的誕生,從此以后網絡世界開啟了發(fā)展的新紀元。1987年9月20日22時55分,北京計算機應用研究所向世界發(fā)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互聯(lián)網。1989年11月,中關村地區(qū)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簡稱NCFC)正式啟動,1993年NCEC主干網建設,實現(xiàn)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三個院校網的互通。1994年NCEC首次實現(xiàn)了我國與Internet的直接連接,翻開了互聯(lián)網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互聯(lián)網用戶數量呈指數增長趨勢。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18億。隨著互聯(lián)網絡的普及,網絡文化的發(fā)展異軍突起。時至今日,網絡文化已經發(fā)展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網絡文化主要是指在網絡上以聲音、視頻、圖像、文字等眾多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的文化成果。網絡文化的內容非常廣泛,外在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網絡新聞、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論壇等。相比較傳統(tǒng)媒體,網絡有信息量巨大、傳播速度快、多向度互動等傳統(tǒng)媒體難以企及的優(yōu)勢。
二、網絡文化的基礎及特征
網絡文化有其物質基礎和價值基礎。開啟于20世紀70年代的信息革命使網絡文化的物質基礎成為可能,用曼紐爾•卡斯特的概念來概括就是信息技術范式構筑了網絡文化的物質基礎[2]。開啟于20世紀70年代的電子信息基礎與20世紀90年代的世界互聯(lián)網共同支撐起網絡文化的物質基礎。信息技術范式使比特信息流符號化成為可能并成為現(xiàn)實,網絡文化的文化氣質與文化精神就憑借比特信息流的符號化,而在一個個節(jié)點的電腦屏幕界面上流淌著,與此同時,借助電腦屏幕界面塑造著他者并被他者所塑造,網絡文化就在多向度、多維度、多層次、多場域的塑造與被塑造中而被塑造出來。網絡文化的價值基礎就在于可能性,恩斯特•卡西爾對烏托邦的贊揚可以很好地詮釋網絡文化的可能性價值:烏托邦的偉大使用就在于,它為可能性開辟了地盤以反對對當前顯示現(xiàn)實事態(tài)的消極默認。正是符號思維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賦予人以一種新的能力,一種善于不斷更新人類世界的能力[3]。網絡文化不是烏托邦而是客觀存在,但客觀存在的網絡文化卻于客觀存在的必然性中彰顯其獨特的可能性價值。從歷時性角度可以將文化分為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文化、后現(xiàn)代文化。從共時性視角可以將文化分為器物層面的文化、制度層面的文化、觀念層面的文化等。自從網絡產生后,依托網絡所產生的文化打破了傳統(tǒng)文化的舊有格局。相比較傳統(tǒng)文化而言,網絡文化又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征。
(一)網絡文化具有超時空性
互聯(lián)網的產生和發(fā)展使地球真正成為村落,不論是遠隔重洋還是阻隔萬山,在網絡的世界里都可以達到近如鄰居的狀態(tài)。網絡信息是按電子運行速率來傳遞的,一種文化觀點可以瞬間傳遍有網絡的每一個角落。它的傳播不受傳統(tǒng)印刷行業(yè)的制約,不受時空限制,無論你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只要你在具有網絡的終端,你就可以盡情地沖浪、灌水。網絡文化的超時空性帶來了“去中心”的結果。在舊有文化的格局中由于受到印刷行業(yè)、媒體行業(yè)的限制,所以產生了許多的權威,甚至壟斷。一些弱勢群體在這種格局中沒有發(fā)言權,甚至逐漸被邊緣化,“中心”和“邊緣”就此形成。網絡誕生以后,這種舊有的格局被打破,文化的傳播不再受到傳統(tǒng)的束縛,也就無所謂“中心”與“邊緣”,所以在網絡文化的世界里,草根文化、弱勢文化進入了狂歡的時代。正如英國學者約翰•諾頓認為“:計算機世界是我所知道的唯一真正把機會均等作為當代規(guī)則的一個空間[4]?!?/p>
(二)網絡文化具有平等性
網絡文化是一個開放型的文化,參與主體不受屏障限制,只要有網絡的計算機終端,任何主體都可以參與。在網絡的空間里每個主體都是平等的。網絡世界的主體不但是網絡文化的傳播者,同時又是網絡文化的接收者,所以他們既是主體又是客體。隨著網絡的普及,使用網絡的成本越來越低,人人平等參與成為可能[5]。在網絡的世界里沒有身份的區(qū)分,沒有性別的區(qū)分,沒有權威的區(qū)分,不論你在現(xiàn)實世界中是何種身份,在網絡世界里,你都可以隨意點擊你所喜歡的頁面,隨心所欲地去瀏覽、下載。網絡文化的平等性不單單體現(xiàn)在參與主體之間的平等上,同時還體現(xiàn)在網站之間的平等。在網絡空間推行公平競爭,網站之間的發(fā)展機會是均等的,無論規(guī)模大小,只要你能贏得網絡主體的信賴與認可,網站就具有無限的發(fā)展空間。這也是互聯(lián)網得以不斷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三)網絡文化具有虛擬性
傳統(tǒng)社會,網絡沒有誕生時人們都是生活在現(xiàn)實的物理空間中。從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進入到網絡社會后,人們的生存空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主體由原來物理空間單一的生存,變?yōu)樵诓煌目臻g中進行轉換。在傳統(tǒng)的物理空間中建立起來的固有的人際圈正在被網絡世界的全新空間所取代。這種網絡世界的空間具有“虛擬性”,這種虛擬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運用科技手段與數學模型,將客觀存在的主體與客觀世界“數字化”后成為一種符號?;诖怂纬傻奈幕褪蔷W絡文化,所以虛擬性是網絡文化的基本特性,網絡文化的創(chuàng)建過程就是其虛擬的過程。二是虛擬意識,虛擬意識是指人們在網絡社會中形成的觀念。在網絡社會中,人們的交流和互動依靠的是虛擬技術,因此,在網絡社會中使用網絡的主體可以以虛擬的身份出現(xiàn),在網絡平臺上進行交流時主體可以隱藏自己的性別、年齡、相貌、身份等,更重要的是人們在網絡空間中可以擺脫物理空間中的種種束縛和壓力,使人達到自由的境界。正是借助網絡的虛擬空間,徹底地解放了主體的思想和本性,主體在網絡空間中才找到了真實的自我。在虛擬空間中,人們所表現(xiàn)的東西往往是內心深處的一些道德情操、思想觀念等。網絡文化將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貫通起來,它不僅是真實世界的符號化,同時也是虛擬世界的真實化。網絡文化造就了網絡虛擬性與真實性的辯證統(tǒng)一,它一方面使真實世界得以延伸,一方面使網絡世界成為一種虛擬的現(xiàn)實,并且由于虛擬性,網絡獲得超現(xiàn)實的無窮魅力,為實現(xiàn)不可能提供了可能性。
三、網絡文化視域中建構思政教育新路徑
基于網絡文化所存在的許多特性,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交往方式、學習方式、生活習慣以及行為模式、生活態(tài)度、心理發(fā)展、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大學生的效率觀念、平權意識、全球視野和多元知識的形成,為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手段[6]。我們注意到網絡文化優(yōu)勢的同時也要看到網絡文化的弊端,因為網絡文化是一柄雙刃劍,網絡文化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我們萬萬不可忽視。中國的高等教育在網絡發(fā)展的浪潮中被推向世界舞臺,隨之而來既有機遇又有挑戰(zhàn)。大學生是各高校的主體力量,他們能否積極應對網絡文化,理性分析網絡文化的弊端,吸收網絡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果,直接決定了高等教育能否順利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去。在網絡文化視域中面對龐大的學生群體,如何充分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如何去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這需要我們在網絡文化的視域中建構出一套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一)建設思政隊伍,強化網絡學習
首先學習網絡方面的知識。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及時學習了解網絡知識,及時掌握網絡上的動向。當前的各種思想動態(tài)往往最先在網上呈現(xiàn),思政工作者首先要上網。每天能夠瀏覽網頁,如校園的貼吧、學生的微博、學生的QQ群等。通過許多網絡途徑及時了解網絡輿論,然后加以教育引導。其次不斷學習思政知識,自我強化。思政教育不是一個僵死的一成不變的模式,隨著網絡媒介的發(fā)展,思政教育也是瞬息萬變的。網上各種思想蜂擁而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完全建立,他們涉世未深很難辨別什么是真消息,什么是假消息;什么對自己有益處,什么對自己有壞處。他們往往會隨波逐流,這樣他們就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容易產生很強的負面影響。作為思政工作者,此時就要引導青年接受正確的思政,拋棄糟粕。
(二)締結網絡聯(lián)盟,構建網絡文化
首先,建立平臺,營造氛圍。在校園當中每個部門都應該建立自己的網頁、自己的微博。每個學院、系、班級、協(xié)會等建立自己相應的微博、QQ群、微信。然后指定政治素質高的老師或者學生進行專人管理。每天一些思政教育方面的新思想、新動態(tài),讓所有的受眾都處于正能量的氛圍當中。其次,謹慎選擇,大力宣傳。在相關的網絡平臺,做到每天都有更新,每天都有正能量。例如,在微博上開辟黨史上的今天專欄、時事政治專欄、傳統(tǒng)文化誦讀專欄等。讓學生自無形之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潤物無聲的目的。最后,開展網絡活動,樹立典型人物。通過各班級、各協(xié)會之間網絡平臺的評比,定期評選出微博達人、網絡明星等,將那些切實宣傳正能量的老師、同學進行大力宣傳,樹立典型。在校園之中形成人人追明星,人人成達人的氛圍。
(三)加強心理咨詢,防患于未然
在網絡時代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由心理問題而引致的形形的事件不斷發(fā)生,高校不但要重視網絡文化的營造,還應該加強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在現(xiàn)有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基礎上,建立起一支懂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將思想政治教育從單純的政治教育轉變?yōu)槿娴乃枷虢逃J紫?,派出相關思政老師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通過培訓考試,拿到心理咨詢的相關資格。其次,做好大學生心理咨詢的普查工作,給每個大學生建立完整的心理檔案。對有異常動向的同學進行專門的跟蹤觀察。最后,開展主題為“我愛我”的心理衛(wèi)生知識普及活動,讓相關輔導員、班主任集中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同時利用QQ、微信、飛信等方式進行匿名咨詢服務,為大學生提供及時高效的心理支持。
(四)建立長效機制,融通校園文化
一、提出主題,創(chuàng)設情境
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通過結合所學課文的內容確立語文閱讀課的主題,并提出指導性意見明確目標與要求。對于語文閱讀來說,是離不開“情”與“景”的,“情”是整個閱讀的精華所在,融會于文章的字里行間,“景”是整個閱讀的畫面所在,勾勒于一幅幅的畫卷。通過運用網絡,將“情”與“景”融于一體,可使學生體會文章的真實情景,感受閱讀的樂趣。例如,學習“雨的訴說”時,教師課前從網絡下載大量的相關材料,如關于雨的詩詞、句子、散文以及唱雨的歌曲、圖片、視頻,然后傳到學生的電腦上,讓學生看到更加想象化、具體化的雨,讓學生感受雨的存在,激發(fā)起學生對雨的熱愛以及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再如高中課文中的《紀念劉和珍君》,教師在課前搜集一些關于傳記的資料及劉和珍的照片、事跡,讓學生在課堂上觀看劉和珍的照片及視頻,更多地了解這個人物。這樣,不僅為閱讀教學奠定基礎,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主題搜索,信息整理
在確定閱讀的主體之后,學生可以通過Internet或者是書刊集中收集所需要的知識信息。與此同時,要帶著明確的目的去收集與主題相關的材料以及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在廣泛的資料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去粗取精,幫助學生整理各自搜索到的資料。例如:在學習高中課文中的《祝?!窌r,先明確學生搜索的主題――搜集魯迅筆下的女性形象并做成卡片,然后對這些卡片進行整理分析,將這些女性集中到一起做成卡片,從而更好地歸納魯迅筆下女性的特征。通過對魯迅筆下女性特征的粗略了解,探究本課中魯迅是怎樣通過一些襯托等手法,將祥林嫂刻畫得淋漓盡致,從而刻畫女性的群像,揭示當時的悲劇的根源。這樣,不僅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課文所包含的意義,還不同程度地促使學生增加閱讀興趣,在閱讀中提煉自己需要的信息,促進學生語文閱讀速度的提高。除此之外,學生也可收集自己感興趣的相關課文的信息,這樣不僅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還能使學生閱讀能力提高。
三、歸納整理,分析理解
面對大量的資料資源時,學生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收集到的知識認真地進行歸納整理并分析理解,從中吸取精華,提高知識的質量,促進學生抽象思維及推理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不同的反應創(chuàng)設情境,對各類信息進行加工理解,進而深入理解閱讀范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例如:在學習高中課文《內蒙訪古》時,確立一個“了解內蒙古”的主題。有的學生會收集一些關于內蒙古改革開放前的資料,有些學生會收集一些關于內蒙古現(xiàn)在的資料,有的學生會收集一些關于內蒙古未來展望的資料。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整理收集來的資料,以人物、人文風情等類別對學生收集來的資料進行分類。通過這些線索來分類,將內蒙古的文化歷史、內蒙古的人文風情,更加形象具體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深刻理解,更好地理解作者提出的觀點。歸納整理搜集的知識,認真分析加以理解,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深刻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識。
四、互相交流,相互評價
【關鍵詞】初中音樂 課堂教學 網絡歌曲 應對 策略
網絡的廣泛應用,拓寬了學生獲取音樂的途徑。學生更喜愛網絡歌曲這一新興事物,對學校音樂教學則興趣大減。對此,廣大初中音樂教師必須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辨別網絡歌曲的優(yōu)劣,且有效借助網絡歌曲的相關優(yōu)勢來為音樂教學服務,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及鑒別美的能力,充分提高其音樂素養(yǎng)。針對網絡歌曲對音樂教學的碰撞與沖擊,音樂教師應該如何積極應對,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網絡歌曲的出現(xiàn)
1.網絡歌曲出現(xiàn)的原因。網絡歌曲無疑是現(xiàn)代網絡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其傳播速度之快,令人驚嘆。網絡歌曲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網友的原創(chuàng)音樂作品,二是對別人的歌曲進行翻唱,三是對原來的歌曲進行改唱。而網絡,就擔起了傳播此類歌曲,聚集網絡歌迷以及讓相應網絡歌手迅速躥紅的重任。網絡歌曲之所以如此流行,如此走紅,究其原因,筆者通過多番探究認為,主要在于眾多歌手想充分展示自己,但是又沒有門路。網絡的快速流傳、資源共享等特征讓其看到了希望,因而蜂擁而至,將一首首音樂作品傳播到網絡上,希望能有廣大網絡歌迷慧眼識珠,從而自己一舉成名。而網絡也沒讓他們失望,近年來聲名鵲起的網絡歌手還真不少。許多網絡歌曲如《愛情買賣》《丁香花》《老鼠愛大米》等等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且迅速傳唱,成為老少皆會、耳熟能詳的歌曲。網絡歌曲迅速走紅,深受大眾,尤其是中學生的喜愛。
2.網絡歌曲的發(fā)展。網絡歌曲的發(fā)展過程是曲折的,因其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一些內容及形式質量都較低的音樂作品,這就導致了部分人對網絡歌曲的攻擊,說網絡歌曲是“口水歌”,沒有任何欣賞價值。對此,筆者持否定態(tài)度,筆者認為,網絡歌曲不可否認地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也有一些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是有欣賞價值的。尤其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網絡歌曲也在不斷地進步著,它有著極強的生命力。任何新事物由出現(xiàn)到得到大眾的認可,都要經歷一個階段,網絡歌曲仍然如此。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網絡歌曲終將得到廣大聽眾的認可。
二、網絡歌曲對中學生的影響
眾多網絡歌曲的歌迷大多是中學生,其深受中學生的喜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網絡歌曲廣為流傳,簡單易學。其次是大多網絡歌手都是青年人,這無疑為許多中學生所崇拜,他們甚至希望自己某天能成為眾多網絡歌手中的一員。因而對于網絡歌曲,許多中學生就缺乏必要的審美意識及辨別能力,盲目的崇尚網絡歌曲的行為自然會影響學校的音樂教學。在此基礎上,再加上某些學校的音樂課對學生而言缺乏吸引力,且教學設施落后,就更加使得學生沉迷于網絡歌曲而忽視學校的音樂教學。畢竟網絡歌曲有其可取之處,學生易于學習,很快便能學會,甚至有的歌詞,學生只需要聽上幾篇,不僅會唱,還能記得歌詞。學生在此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極強的音樂接受能力,不能不令人另眼相看??梢娋W絡歌曲對于學生學習音樂方面,還是極有幫助的。
三、借助網絡歌曲為音樂教學服務
在了解了網絡歌曲的相關內容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網絡歌曲對于音樂教學來說,有利也有弊。那么廣大初中音樂教師如何充分利用網絡歌曲的益處來服務于音樂教學,或者切實做到針對網絡歌曲的優(yōu)勝劣汰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點入手。
1.正確看待網絡歌曲。上文說到,網絡歌曲有其精華也有其糟粕,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該充分吸取網絡歌曲的精華,將其融入到音樂教學中,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2.開設音樂新課程。就許多學校而言,音樂課開設但并未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只不過是起開齊科目的作用。因而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積極應用音樂課,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對于優(yōu)秀的網絡歌曲,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盡情引用,將其充分為音樂教學服務。
3.充分借鑒網絡歌曲。作為初中音樂教師,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并通過其來促進自身的音樂教學,充分利用網絡歌曲來優(yōu)化音樂教學。
總之,網絡音樂越來越流行,作為音樂教師,應注重在音樂教學中充分借助網絡歌曲的影響力來促進自身的音樂教學。積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懂得辨別網絡歌曲的優(yōu)劣,從而使其充分服務于音樂教學。
參考文獻:
[1]賈崇.由網絡歌曲現(xiàn)狀引發(fā)的幾點思索[J].大舞臺(雙月刊).2008(4).
關鍵詞:網絡教育 柔性管理 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b)-0002-01
柔性思想的歷史悠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老子,以柔性思想為基礎的柔性管理,反對一味以制度規(guī)章為中心,逐步形成了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充足的新興方法,它的應用以受教育者心理及行為規(guī)律為發(fā)展源點,容易在人們心中形成潛在推動力,如果應用得當,效果是非常好的。
1 柔性管理應用于網絡教育的必然性
因為網絡教育同傳統(tǒng)課堂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在建設網絡課程、進行網絡教育之時,很有必要應用柔性管理方法,以適應教學新特征的需求。原因如下,首先,網絡教學下的學生有特殊的起點與背景,一般學習同門課的學生學歷與背景之間的差距很大,若網絡教育不能適應這樣的變化特點,那么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柔性管理則可以適應學生的不同層次需要。其次,網絡教育中的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界限模糊,這使其教學組織愈顯復雜,柔性化管理的普適性強,能夠適應不同教育目標的學生。第三,網絡教育的一項目標是使大眾化與具體化兩項標準迭而為一,這種雙重需求,讓網絡教育必須應用柔性管理的手段。第四,網絡教育要滿足學生的終身學習需求,如果沒有柔性管理,那么網絡教育的優(yōu)勢無法體現(xiàn)出來。關于在網絡教育中,實現(xiàn)柔性管理思想與方法是否可行,也是一個亟需探討的問題,固定的班級形態(tài)教學,通常很難實現(xiàn)柔性管理,其原因在于班級的固定形式,有限的教師個人能力,根本不可能針對所有學生進行差異化的教學內容設置。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數據庫技術等的應用,給教師提供了更為優(yōu)越與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策略,讓柔性管理真正成為可能。比如人工智能同數據庫技術的結合讓知識模塊劃分成為可能,不同學生適應不同層次,不同層次歸入不同模塊,教學系統(tǒng)能夠根據學生劃分目標、內容并實時監(jiān)控、隨時調整。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注意到,成熟的技術只是柔性管理適合于網絡教育的一項條件,若想二者完美結合,還需要我們注意學籍管理、教學監(jiān)督、考試評價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對于網絡教育來說,都是全新的問題,如果不仔細斟酌,則極容易出現(xiàn)種種意想不到的弊端。
2 網絡教育中的柔性管理細分
2.1 技術柔性
其中既包括硬件基礎,給網絡教育提供技術設施,隨時增加可變的自主與個性化學習的柔需求,也包括軟件基礎,即網絡的課程資源與教學工具,它是最可以體現(xiàn)出網絡教育優(yōu)勢的一部分。因為教育起點同受教育背景有差異,且學生分散在各地,不容易同老師有效溝通,因此網絡平臺的建立一定要以相應教育理論為基礎,體現(xiàn)出網絡教育的特點與優(yōu)勢,解決師生間溝通的障礙,并且還要在此基礎上突出探索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的特點,實現(xiàn)上課與自學、實時與非實時、個體與群體等幾個對立概念的結合。
2.2 人員柔性
相關人員一定要建立嚴謹而科學教育理念,提升個人素質、技能、管理水平,讓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能夠落到實處,切實保證教育服務到位,使學生從入學直到結業(yè)都能順利在網絡上完成。此外,網絡教師一定要遵守法紀,嚴謹治學,掌握網絡教育的現(xiàn)實特點,不斷改革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而網絡教育下的學生也要同實體教學一樣遵守教學規(guī)章,認真完成課業(yè)的同時,鍛煉并激發(fā)自學能力,在終身學習的氛圍里持續(xù)進取。
2.3 組織柔性
組織結構是網絡教育的社會基礎,因為網絡技術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網絡教育在組織結構上會從集權過度到分權,管理層次從金字塔形變化到蛛網形,原有的很多管理崗位都可以為網絡技術所取代,如職能科室、圖書館、設備處等大幅度縮減,宣傳、后勤、人事、基建等部門消失,總體而言體現(xiàn)出了組織結構的虛擬化特點。
2.4 教法柔性
網絡教育可以更好地適應時代需要,從根本上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可以在全國甚至是世界范圍里聘任優(yōu)秀師資,持續(xù)并全方位更新網絡課件,主動調整科目設置,注意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在模式上堅決摒棄照本宣科的僵化方法,多利用多媒體資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讓學生和教師的主動性都在網絡的大環(huán)境下提升起來。在教學評價與教學監(jiān)控系統(tǒng)構建環(huán)節(jié)里,也要注意柔性特點,把教學過程、評估體系、社會認可等都納入到質量控制范圍里,讓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有效為教學總體質量服務。
3 柔性管理應用于網絡教育的注意點
柔性管理并非放任自流。它必須以全過程、全方位、全員性為基礎進行構建,如果想要維系組織的正常運轉,就一定要有科學的制度規(guī)范,保證行動上的步調協(xié)調,柔性管理需要配合網絡教育,達到學生自我學習與自我約束的目標,并建立并加強系統(tǒng)學習與終身學習的思維意識。因此可以說,柔性管理之中,包含剛性管理。
柔性管理一定要以全員素質提升為基礎,以柔性管理為教育方法的網絡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與道德修養(yǎng),信任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而網絡教育下的學生也一定具備更高的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能力,不斷追求完善、精益求精,最大限度地將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出來。師生雙方面的努力才會讓柔性管理更加貼合網絡教育實際。
網絡教育離不開傳統(tǒng)教育。柔性管理的核心思想使我們認識到,單純的網絡教育,如果缺少激勵機制,就會讓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學內容之間增大隔膜。因此,網絡教育體制中,一定要增加適時的校內聯(lián)系內容,讓網絡學習的效果得到切實鞏固。這亦是柔性管理中不能缺失的重要內容。
柔性管理有一定的成本,比如增加并維護網絡設備、制作并更新網絡課件等。如果不考慮當前的硬件環(huán)境情況,一味追求所謂的柔性,并非是科學的發(fā)展態(tài)度,可能會給組織發(fā)展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損失。所以,柔性管理一定要以科學體系為前提,不然是不會產生預期績效效果的。
4 結語
柔性管理具有動態(tài)性與靈活性特點,它可以根據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與知識構造,安排更為合理的教學內容,并提供相應的目標與評價方法,使每一名學習者都可以按照自身學習節(jié)奏進行學習目標的達成。這個特點,使得柔性管理與網絡教育更為契合,讓網絡計算機更容易監(jiān)視每名學習者的動態(tài)情況,真正做到因時而教,因才而教。
參考文獻
[1] 肖益,張煜.柔性管理在成人教育中的應用[J].重慶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03(2).
[2] 陳峰巨.柔性教育:中等職校計算機專業(yè)技能訓練的新理念[J].成才之路,2007(3).
[3] 湯俊.以柔性教育模式解決高校大規(guī)模擴招伴生的問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2).
一、準確定位網絡環(huán)境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網絡環(huán)境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閱讀教學,我們通過網絡技術應用能夠更加準確地進行教學定位。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當了解網絡下語文閱讀的特點。網絡閱讀是一種依賴互聯(lián)網發(fā)展并借助多媒體技術獲取信息和構建知識的創(chuàng)新型閱讀模式,與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相比更加方便且成本低。網絡技術下的閱讀能夠實現(xiàn)在閱讀過程中的有效互動,閱讀內容也趨于豐富和開放。教師在準確定位網絡環(huán)境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網絡技術并不是教學重點,我們需要把控的工作重點是閱讀教學設計。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推廣,我們克服了很多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另一方面,網絡技術符合高中生的興趣發(fā)展,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形成獨特的閱讀習慣。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全面分析教學流程,根據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特征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以及其他網絡技術輔助語文教學,直觀形象地為學生呈現(xiàn)知識,引導學生快速掌握閱讀技能和方法,構建網絡環(huán)境下高效的高中語文閱讀課堂。
二、實現(xiàn)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網絡技術的整合
網絡環(huán)境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強調網絡技術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并逐步將其變成一種有效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促使其在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方面發(fā)揮極大的應用價值。因此,必須要將教學與網絡技術整合起來,這樣不單可以突破傳統(tǒng)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局限,也能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促使學生自覺參與閱讀活動。
開展網絡閱讀課程是實現(xiàn)二者結合的有效方法,這樣的新型閱讀課程模式需要將網絡教室以及網絡資源作為依托,并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豐富學生的閱讀資源,為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提供廣闊平臺。第一,在網絡閱讀課程開展之前,教師必須做好硬件和軟件準備。硬件準備主要包括為學生的網絡閱讀學習提供設施齊全的網絡教室,使學生擁有自主閱讀的空間。軟件準備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計算機應用知識,使得學生對網絡閱讀課程的目標、要求等有全面認識,提高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接受能力。第二,教師要努力提高網絡閱讀課程的實效性和目的性,加強對課堂教學目標的分析,科學選擇教學資源,優(yōu)化自主學習設計,在閱讀課堂中將專題閱讀、自主閱讀、拓展閱讀結合起來,為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提供極大的便利。例如,在學習完閱讀課程《老人與?!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網絡技術查閱更多海明威的作品,使得學生對海明威有更為深刻的了解,進一步明確作者感情基調,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想內涵。
三、優(yōu)化設計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流程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時代。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日益成熟促使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學方式不斷更新。相對于傳統(tǒng)的封閉式教育,信息化時代的教育是開放的教育,教育的開放性體現(xiàn)在教育內容的開放、教育空間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和思維訓練的開放上。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要積極利用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當前在教育領域,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由于它具有其它傳統(tǒng)媒體無法相比的優(yōu)勢受到廣泛關注:教育信息表達形式呈現(xiàn)多樣化,可以用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顯示信息,提高了學習興趣和接受效果。強大的Internet的互聯(lián)功能不僅豐富了學生學習的資源,先進的傳播方式促進了教育時空的多向組合,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和學習層次。以網絡為中心的信息伺服系統(tǒng),提高了信息利用率和新成果誕生率;促進教育方式的巨大變革,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教育資源獲得空前的利用與優(yōu)化;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的變革。
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結構,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在這種教學結構中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是教學過程中的絕對權威;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傳統(tǒng)教學主要通過口授、板書、教材等教學媒體實現(xiàn)教學目的,獲取教學效果。教學方法上偏重于語法知識、詞匯的講授,忽視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十分不利。此外,由教師統(tǒng)一放錄音、統(tǒng)一核對答案的聽力訓練方法,無法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無法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
網絡教學(Web-based Instruction)環(huán)境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師生面對面的交流環(huán)境,通過以多媒體和網絡通訊技術為代表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有效的整合建構起一種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可以支持真實的情境創(chuàng)設、不受時空限制的資源共享、快速靈活的信息獲取、豐富多樣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域界限的協(xié)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自主發(fā)現(xiàn)和自主探索”,可以實現(xiàn)一種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的全新學習方式。網絡技術為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提供了多種通訊機制與交流手段。在網絡環(huán)境中,教育信息的顯示呈多媒體化,教學信息組織成超文本形式,教學過程具有較強的交互性,教育信息的傳遞呈網絡化、智能化,這使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與學更具魅力,教學模式也與傳統(tǒng)教學有了巨大的不同,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也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在網絡環(huán)境中,用電子郵件、語言信箱或其他網上媒體交流手段與他人進行交流活動,學生和老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在線進行提問、回答、討論、辯論、協(xié)商,從而可以有效地實現(xiàn)與他人協(xié)作與交流。學生通過交互活動,圍繞某一主題或問題進行討論,以獲取解決問題的圓滿方案。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一般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則能幫助教師組織更生動的教學活動,教師的講解演示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它能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加大教學密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些比較抽象的概念經多媒體的演示變得形象、生動了,使教學更富直觀性,教學過程更加活潑、有趣,增加學生的參與程度,使得教學是師生互動、人與電腦互動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fā)起學生繼續(xù)學習的積極性,并同時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了解和興趣。教師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開拓多媒體教學空間。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充分利用網絡拓展課堂容量,增加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畫、影像、圖片等素材,利用優(yōu)美的外國名曲、生動的卡通動畫、美國式的場景環(huán)境等聲、色、圖、文多種媒體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愉快的語言學習氛圍,讓學生從上課開始就進入一個具有魅力、引人入勝的學習境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變學生 “要我學”為“我要學”,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還可充分運用教具、學具、電教媒體等教學手段模擬演示,突出實際操作過程,讓學生直觀感知、動手操作,使新知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教師把握時機恰當提問、適時點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和目標,通過語言實踐過程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變學生“學會知識”為“會學知識”,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網絡教學能更好地體現(xiàn)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在網絡環(huán)境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瀏覽相關內容,進行網上練習,也可以通過網頁教案中掛接的相關網站上網自主瀏覽學習。網絡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中心地位,學生成了課堂中的主角,老師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網絡環(huán)境中的教學交互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活動是否發(fā)生、如何進行完全是由學生根據自己學習需要而定,由學生自主控制交互活動。在這種互動活動模式下,學生可自己安排時間、選擇合適的地點按照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資源來進行學習,還可以根據具體的學習目標任務進行自主探索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或有疑問時,通過電子郵件或其他方式向教師提出,教師就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予以回答。教師通過交互界面向許多學生提出同一問題,通過交流空間師生展開討論與協(xié)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見,在這種互動活動中教師常常作為活動的引導者、幫助者,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網絡教學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訁⑴c的學習主體。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xiàn)。網絡環(huán)境下,教師不再只是管理學生的師長,更重要的是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指導者、引路人、幫助者。師生之間成了完成學習目標的合作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yōu)化。網絡環(huán)境中的英語學習賦予了每位學生學習的機會和動力。網絡教學還豐富了教學手段,擴大了信息輸入量,提高了課堂效率,為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交互環(huán)境,在網絡環(huán)境下師生、生生、人機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生動而豐富。
現(xiàn)代信息網絡的應用,大大促進教師的教學思想的轉變和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教學過程,按照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設計知識的形成過程,按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設計能力培養(yǎng)過程,構建以學生發(fā)展為主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提倡任務驅動下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教學策略,突出思維參與,培養(yǎng)學生主動尋找信息、綜合分析材料的能力。學生通過思考、合作、競爭,在完成任務中體驗成功的愉悅,這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學習潛能。在網絡環(huán)境中,教師是網絡資源的設計者,是學習目標的引導者,也是學習群體的協(xié)作者。師生之間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關系,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媒體從原來作為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yōu)閷W生的認知工具;教師創(chuàng)建豐富的閱讀情境,設計合理的激勵性的閱讀任務,給出積極的學習評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和評判思想的能力?,F(xiàn)代信息技術所創(chuàng)設的學習環(huán)境以人為本,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由學生自主選擇所學內容,自主探究,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能使學生了解更多與本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信息量。網絡環(huán)境下基于任務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探究中自主搜集與整理信息,通過網絡查詢、檢索,獲取信息,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
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語言運用。在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生充分發(fā)揮了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老師只是組織者、指導者,教學組織形式、學習方式、作業(yè)與考評方式均發(fā)生深刻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理念。教師通過積極引導、啟發(fā)點撥,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參與教學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英語課程教學充分利用圖書館、語言實驗室和音像設備等基本的和常規(guī)的教學設施,把電教媒體的科學使用和啟發(fā)式教學結合起來,開拓教與學的渠道,更新教與學的方式,增強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可以積極利用其它課程資源,特別是廣播影視節(jié)目、錄音、錄像資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光盤資料、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報刊雜志等,使學生通過聽、說、讀、寫語言基本訓練,增強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并逐步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提高交際能力。網上資源包羅萬象,語言涵蓋了高中教材所涉及或是學生所關心的話題,且可以從多種角度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注意對學生進行語言信息整體輸入,結合語篇語境開展聽、說、讀、寫基本訓練,利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進行教學,創(chuàng)造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外語環(huán)境,幫助學生直接理解英語教學內容和培養(yǎng)他們直接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同時,注意介紹有關文化背景、英語國家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實行課文整體教學。借助網絡多媒體資源使枯燥、難懂的內容生動、直觀、有趣,便于學生接受、理解。利用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英語教學的聽、說、讀、寫教學環(huán)境,有目的地提供有針對性的網上英語聽說、閱讀的教學資源,將真實的英語交際環(huán)境引入課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聽力測試的情況,自主選擇重聽的內容,自己決定重聽的遍數,解決自己的問題,實現(xiàn)個性化自主學習。程度較低的學生可以不受干擾地,慢慢推進。程度高能力強的學生在較快的完成任務后,可繼續(xù)進行額外的聽力訓練。各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照顧,各得其所,從而提高英語實際語言交際能力。學生得以在原汁原味、鮮活的英語環(huán)境中吸收英語的精華,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及水平,從閱讀、寫作、處理文字、用英語思維等方面全面提升英語語感和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和水平。
通過訪問網站收聽英文廣播或進行英文聽力的在線交互訓練,指導學生的英語聽力學習。通過網絡的語音傳輸功能以及網絡廣播,可與世界各地的朋友進行實時的多媒體的(語音和視頻)信息交流,大大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加深了他們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語國家的了解,還可以豐富他們的知識,更深一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與語言習慣。同時,借助網絡指導學生進行英語寫作能更快地提高他們的英語寫作能力,而且使寫出來的東西更符合的英語習慣。學生真正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話題,而不再是被動地跟著老師走,做到了自主高效地學習。利用網絡感受到了不出國門卻在全英語氛圍下的學習環(huán)境,并體會到英語國家的特定語言情景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