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方法論的哲學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具有直接指導作用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既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科學方法論,也不同于作為一般哲學方法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它是在積極揚棄傳統(tǒng)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其核心是具體的社會實踐觀)為基礎,通過融合傳統(tǒng)社會科學方法論中人文科學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建構而成的。
作為總體上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方法論在19世紀中期已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而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則至今尚未被系統(tǒng)地建構起來。盡管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很多,但長期以來人們對于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看法所存在的嚴重偏差無疑是主要原因。人們習慣認為,既然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歷史上研究社會歷史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方法論,那么就沒有必要研究和建構所謂的社會科學方法論。誠然,歷史唯物主義是迄今以來人類認識和研究社會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方法論,但它只是一種一般的哲學方法論,而不是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一種具體的方法論,不同于歷史唯物主義這一一般的哲學方法論,它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科學方法論之問是一種一般和個別、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礎,它為社會科學方法論提供一般的方法論指導,而社會科學方法論是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具體化。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科學方法論是處于不同層次的兩種方法論,它們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都具有指導作用,但歷史唯物主義對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只具有總體而間接的指導作用,而社會科學方法論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則具有直接指導作用。社會科學方法論是聯結歷史唯物主義和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和橋梁,因而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可以取代的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來直接指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的看法是偏頗的。為了進一步推動社會科學研究的發(fā)展、豐富歷史唯物主義,很有必要建構社會科學方法論這一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筆者認為,建構社會科學方法論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人手。
一、積極揚棄傳統(tǒng)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成果
隨著作為學科意義上的社會科學在19世紀中期的正式形成,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也系統(tǒng)而全面地展開。在100多年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中,產生了大量的積極成果,主要包括以孔德、斯賓塞、迪爾凱姆、韋伯、溫奇、吉登斯等為代表的眾多社會科學家系統(tǒng)創(chuàng)建的兩對相互對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包括人文科學方法論(理解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實證方法論)、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以及對它們所做的種種有益的綜合研究。就建構社會科學方法論而言,后一種研究的積極成果意義更大,因為社會科學方法論就是一種綜合的社會科學方法論,而在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史上,韋伯、溫奇、吉登斯等社會科學家試圖將相互對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綜合起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則是建構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直接的理論前提。
盡管韋伯將人文科學方法論(理解方法論)作為其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但他也試圖同時綜合自然科學方法論(實證方法論)作為其人文科學方法論的補充。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提出的社會學定義就體現了他試圖綜合人文科學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的傾向。他說:“社會學……應該稱之為一門想解釋性地理解社會行為,并且通過這種辦法在社會行為的過程和影響上說明其原因的科學?!焙喲灾?,社會學或理解社會學就是一門對社會行為進行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的科學。也就是說,理解社會學除了對社會行為進行解釋性理解之外,還要對社會行為進行因果性說明,即將對社會行為的解釋性理解通過與具體的事件進程相比較而證實主觀的理解。因為在韋伯看來,社會行為需要理解,但僅有理解還不夠。因為無論理解有多高的明確性,它終究是一種主觀形式,只能作為一種特定的假設。因此,理解社會學就是要將解釋性理解與因果性說明相結合。很顯然,韋伯將理解社會學的方法論視為解釋性理解與因果性說明的結合,其中,解釋性理解就是一種人文科學的方法論,而因果性說明則是一種自然科學方法論。因此,理解社會學的方法論就是一種由人文科學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相結合的方法論。
溫奇對于韋伯的這種綜合人文科學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開展社會學研究的嘗試給予了充分肯定,并進一步在其名著《社會科學的觀念及其與哲學的關系》中集中探討了韋伯有關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之間的關系,即“獲得對一個行為的意義的‘闡釋性理解’,與提供了導致這個行為及其后果的因果性說明之間的關系?!比欢疁仄鎸f伯綜合解釋性理解與因果性說明的“統(tǒng)計學方案”,即“理解是一種在邏輯上不完全的東西,它需要另一種不同的方法來補充,即統(tǒng)計學的收集方法”f31(P123)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在溫奇看來,“如果一種給定的闡釋是錯的,那么統(tǒng)計學——盡管能指出它是錯的——也決不像韋伯所說的那樣是評判社會學闡釋之有效性的決定性的、終極的法庭。這時需要的是一種更好的闡釋,而不是在類型上不同的東西?!本W(P123)盡管如此,溫奇仍然沿著韋伯的思路,嘗試將人文科學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綜合起來,只不過他不像韋伯那樣僅僅局限于以方法論來談方法論,而是上升到哲學高度,以后期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為基礎探討人文科學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相互綜合的方案。
首先,他將人文科學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做了“內”和“外”的區(qū)分。認為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論是一種外部觀察的方法論,而人文科學的理解方法論則是一種內部的方法論,因而理解必須在內部關系中進行。其次,論述了說明和理解之間的緊密關系。認為理解是說明的目標和成功的說明的最終產物,但不能認為理解只有在已經存在說明的地方才存在,“除非存在某種不是說明的結果的理解的形式,否則說明之類的東西就是不可能的。說明之所以被稱之為說明,僅當存在著,或至少被認為存在著理解中的缺陷,而這樣的標準只能是我們已經擁有的理解。進而,我們已經擁有的理解是表達在概念中的,而概念構成了我們所關心的題材的形式。另一方面,這些概念也表達了應用它們的人的某些方面的生活特征?!笨傊?,盡管溫奇主張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之間是緊密聯系的,即社會科學研究既要“說明”(explanation)又要“理解”(understanding),但是“溫奇的此種‘說明’和‘理解’的結合仍然強調因果說明(邏輯)空間與理解(理由邏輯)空間之間存在邊界,因此,在關于因果空間與理由邏輯空間之間關系的辨析上仍然晦暗不明?!?/p>
吉登斯在《社會學方法的新規(guī)則——一種對解釋社會學的建設性批判》中,立足于解釋學立場也嘗試綜合人文科學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以及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來開展社會學研究。吉登斯同意溫奇對韋伯的質疑,即認為韋伯“錯誤地假定人類行為的解釋可以采取一種邏輯上與自然科學特征相同的因果關系形式(如果不是在內容上)”,并進一步以他稱之為“能動者因果關系”的理論探討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之間的關系。他說:“因果關系并非以永恒聯系的‘規(guī)律’為前提(如果有這種情況的話,肯定是相反的),而是以①因果間的必然聯系,和②因果效力的觀念為前提。行動是由能動者對他或她的意圖的反思性監(jiān)控所引發(fā),這種意圖不僅與需要有關,而且與對‘外部’世界的需要的評價有關,這為本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一個行動者自由的充足解釋;我并不因此以自由反對因果關系,但更愿以‘能動者因果關系’反對‘事件因果關系’。由此,在社會科學中,‘決定論’涉及任何將人類行動完全還原為‘事件因果關系’的理論方案?!焙茱@然,在解釋性理解與因果性說明之間關系的看法上,吉登斯不同于溫奇,因為在他看來,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之間是無邊界的。
吉登斯又通過建構“結構二重性”理論來綜合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吉登斯在《社會的構成》中認為,“結構二重性”(duality ofstructure)指的是“結構同時作為自身反復組織起來的行為的中介與結果;社會系統(tǒng)的結構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為,而是反復不斷地卷入行為的生產與再生產?!币蚨霸诮Y構二重性觀點看來,社會系統(tǒng)的結構性特征對于它們反復組織起來的實踐來說,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結果。
相對個人而言,結構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從某種特定的意義上來說,結構作為記憶痕跡,具體體現在各種社會實踐中,‘內在于’人的活動,而不像涂爾干所說的是‘外在’的。不應將結構等同于制約。相反,結構總是同時具有制約性與使動性。這一點當然不妨礙社會系統(tǒng)的結構化特征在時空向度上延伸開去,超出任何個體行為者的控制范圍。它也不排除以下可能性,即行為者自己有關社會系統(tǒng)的理論會使這些系統(tǒng)物化,而這些社會系統(tǒng)的反復構成卻正是得益于這些行為者自身的活動?!焙茱@然,吉登斯將“行動者和結構”這一“二元論”化為“二重性”,嘗試在具有反思性和連續(xù)性的社會實踐的具體過程中解決社會科學方法論綜合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認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對立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可以具體化為“個人行為的自主性或能動性與社會結構的制約性”之間的對立。這一具體的對立關系在吉登斯的“結構二重性”理論中得到了統(tǒng)一,其統(tǒng)一基礎就是循環(huán)往復的社會實踐的具體過程。
韋伯、溫奇以及吉登斯試圖綜合人文科學方法論(理解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實證方法論)以及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來開展社會學或社會科學研究。韋伯強調綜合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來開展社會學研究,但他認為因果性說明只是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有益的補充,因為他所主張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本質上還是一種人文科學方法論。溫奇從后期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出發(fā)深刻闡釋了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之間的關系,但在他看來,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之間還是有邊界的。溫奇的不足之處在于他沒有找到綜合這兩種相互對立的方法論的現實基礎。吉登斯從人文科學方法論(理解方法論)立場出發(fā)來綜合或統(tǒng)一兩種相互對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并最終將它們的綜合或統(tǒng)一建立在循環(huán)往復的社會實踐基礎上,但他仍然在方法論的漩渦里打轉??傮w而言,他們的努力都加深了人們對于人文科學的理解方法論和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論之間關系的理解以及綜合它們的基礎的理解。這無疑為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建構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前提。
二、基于唯物史觀融合傳統(tǒng)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般說來,有什么樣的世界觀或哲學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世界觀或哲學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人們對于社會所形成的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觀點就是所謂的社會哲學,以這一社會哲學指導去觀察、研究、分析和處理各種社會現象就是所謂研究社會的方法論,即社會科學方法論。因此,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以社會哲學為基礎的。傳統(tǒng)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主要包括兩對相互對立的科學方法論,即人文科學方法論(理解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實證方法論)與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它們分別以兩對對立的社會哲學為基礎。首先,人文科學方法論(理解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實證方法論)以“社會獨特論”和“社會類似論”的社會哲學為基礎?!吧鐣毺卣摗闭J為社會雖然是自然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社會一旦產生就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從而與自然區(qū)別開來。社會的獨特性在于,它是一種人文或文化現象,是人的主觀活動的結果。因此,在“社會獨特論”看來,既然社會是一種不同于自然現象的獨特的人文或文化現象。那么不應照搬在研究自然現象時十分有效的自然科學方法(實證的方法),而應運用人文科學方法(理解的方法)來研究這種獨特的社會現象?!吧鐣愃普摗闭J為社會是自然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又是自然的~部分,社會是一種“類自然現象”,具有類似于自然的客觀特點和規(guī)律。因此,在“社會類似論”看來,既然社會是一種與自然相類似的現象,那么在研究自然現象時十分有效的自然科學方法(即實證的方法)對于研究社會現象也應是十分有效的。其次,“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以社會唯名論和社會唯實論社會哲學為基礎。社會唯名論認為個人對社會具有先在性,個人是先于社會的,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離開個人及其行為,社會團體和社會活動便不復存在,社會或集體僅是“個人的聚集”。因此,從社會唯名論出發(fā)開展社會現象研究,必然導致“方法論個人主義”,即認為只有從個人行為角度,以個人為分析基點,才能對于社會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社會唯實論認為盡管個人是社會的主體,個人生活形成社會,但社會不是“個人的聚集”,而是“自成一類”的,它一旦形成便會產生新的特征,這些特征反過來塑造個人意識與個人行為。因而社會并不源于個人選擇,相反,個人選擇假定了社會的先在。因此,從社會唯實論出發(fā)開展社會現象研究,必然導致“方法論整體主義”,即認為只有從社會環(huán)境角度,以群體、制度和社會為5J-"析基點,才能對社會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然而,無論是“社會獨特論”、“社會類似論”,還是“社會唯名論”、“社會唯實論”,它們都是對現實社會生活的一種片面認識,因而都是一種片面的社會哲學。“社會獨特論”只看到了社會不同于自然的獨特性,即社會的個人性、主觀性、精神性,而忽視了社會與自然的類似性、社會的整體性、客觀性、自然性。以這種片面的社會哲學為基礎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注重人文科學方法論而忽視自然科學方法論。與之相反,“社會類似論”則看到了社會與自然的類似性、社會的整體性、客觀性、自然性,而忽視了社會的個人性、主觀性、精神性。以這種片面的社會哲學為基礎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注重自然科學方法論而忽視人文科學方法論。“社會唯名論”只看到了社會中的個人及其主觀性、精神性,而忽視了社會及其客觀性、物質性、整體性。以這種片面的社會哲學為基礎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注重“方法論個人主義”而忽視“方法論整體主義”?!吧鐣▽嵳摗眲t看到了社會及其客觀性、整體性、物質性,而忽視了社會由以構成的個人及其主觀性、精神性。以這種片面的社會哲學為基礎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注重“方法論整體主義”而忽視“方法論個人主義”。
進行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方法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方法論對于任何科學研究都具有基礎性的指導作用??茖W研究越發(fā)達,就越注重對其方法論體系的總結、研究和評價,會計作為一門社會科學也不例外。近年來,我國在會計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這無疑標志著我國會計研究水平達到了一個更高水準,會計研究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時期。隨著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會計將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只有構建完備的會計研究方法論體系,才能為會計研究工作奠定堅實的方法論基礎,從而更加自覺地用其指導會計研究工作,進而推動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發(fā)展。
二、會計研究方法論及其體系結構
方法論是關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按其不同層次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之分。據此推斷,會計研究方法論乃是關于認識會計活動、發(fā)現會計活動規(guī)律、形成會計理論、指導會計實踐的有關方法的理論。整個會計研究方法論體系按照從抽象到一般的順序可以依次劃分為三個層次:哲學方法論、會計研究一般方法論和會計研究具體方法論,這三個層次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會計研究方法論結構體系,并用于指導會計研究工作。其中,哲學方法論是會計研究方法論體系的基礎,對于會計研究具有基本指導作用;會計研究一般方法論是會計研究方法論體系的核心,在正確的哲學方法論指導下對于會計研究工作起核心指導作用;在正確的哲學方法論和適宜的會計研究一般方法論指導下,會計研究具體方法論對于會計研究工作發(fā)揮具體指導作用,也是會計實務操作的基礎。
三、會計研究哲學方法論
哲學方法論是關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理論,它與世界觀是相統(tǒng)一的,即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因此,研究哲學方法論必然涉及本體論和認識論兩方面的問題。
(一)本體論
本體論是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問題的理論,屬于“哲學的理論科學”[1].關于這一問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意識是本原,存在是派生,意識決定存在,即唯心主義;另一種觀點認為存在是本原,意識是派生,存在決定意識,即唯物主義。但唯物主義有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之分,只有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才是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認識論
認識論是關于人類認識的對象和來源、認識的本質、認識的能力、認識的結構、認識的過程和規(guī)律以及認識的檢驗的哲學理論。認識論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不可知論、唯心主義認識論(理性主義認識論)和唯物主義認識論(經驗主義認識論)。
四、會計研究一般方法論
會計研究一般方法論受西方主流科學方法論、特別是經濟學方法論影響較大。我們應該在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下,批判地繼承西方科學方法論,構建我國會計研究方法論體系的內核。本文認為,會計研究一般方法論至少應該包括歸納主義、演繹主義、實證主義、證偽主義和歷史主義方法論。其中,前四種方法論與具體會計研究過程相關,而歷史主義方法論則與會計科學理論發(fā)展模式相關。我們認為,在進行會計研究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從會計研究過程和會計理論發(fā)展過程來看,要堅持馬克恩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認識論,就必須承認會計實踐活動是形成會計理論的唯一來源,同時會計理論又對會計實踐活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堅持會計實踐一會計理論一會計實踐的科學發(fā)展觀。
第二,在相關理論指導下,按照實證主義方法論的要求進行大量卓有成效的實證會計研究,為規(guī)范會計研究提供大量經過嚴格檢驗的經驗資料,使會計理論大廈建立在雄厚的經驗基石之上。
第三,對于實證會計研究形成的結論要采用精致證偽主義加以檢驗,避免謬誤相關。
第四,就規(guī)范會計研究本身而言,應該將歸納主義與演繹主義相結合,避免單純的歸納研究或演繹研究,使規(guī)范會計研究與經驗研究有機結合,既根植于豐富的會計實踐活動,又充分發(fā)揮人的理性思維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會計理論更加科學合理并反過來更好地指導會計實踐活動。
第五,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指導,批判地繼承庫恩和拉卡托斯的歷史主義方法論,并以此為標準認識會計理論發(fā)展過程、選擇會計研究內容、決定會計研究走向。
五、會計研究具體方法論
關鍵詞 計算構建哲學
1 引言
計算學科的飛速發(fā)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交流方式。計算意味著什么?計算學科意味著什么?這些都成為哲學工作者和從事計算機研究、開發(fā)的人員必須面對的重大的元問題。建構計算學科根本問題的理論框架,形成計算學科的元理論――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就成為當務之急?!坝嬎銓W科中的哲學問題”的提出是在計算機日益成為人們生活重要組成部分時,從哲學的層面對計算機文化現象與計算學科的重新定位和反思。
2 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提出的客觀依據
2.1 計算學科的發(fā)展要求從哲學高度對計算學科進行理論闡釋
計算學科包括算法理論、分析、設計、效率、實現和應用的系統(tǒng)的研究。全部計算學科的基本問題是,什么能(有效地)自動進行,什么不能(有效地)自動進行,它來源于對數理邏輯、計算模型、算法理論、自動計算機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后期。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計算學科業(yè)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主要體現在三大層面:
(1)計算學科的應用層。它包括人工智能應用與系統(tǒng),信息、管理與決策系統(tǒng),移動計算、計算可視化、科學計算等計算機應用的各個方向。
(2)計算學科的專業(yè)基礎層。它是為應用層提供技術和環(huán)境的一個層面,包括軟件開發(fā)方法學、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程序設計科學、計算機體系結構和電子計算機系統(tǒng)基礎。
(3)計算學科的基礎層。它包括計算的數學理論、高等邏輯等內容。
還有支撐這三個層面的理工科基礎科目,包括物理學(主要是電子技術科學)和基礎數學(含離散數學)等。
從計算學科這一龐大知識體系中不難發(fā)現,它欠缺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支撐。計算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需要從哲學層面對計算學科中的根本問題、重大問題進行理論闡述、分析和評價。因而提出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就成為計算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2.2 計算教育的現狀催化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
ACM和IEEE/CS是美國在計算教育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組織。在1989年ACM提交的《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報告中,它不僅第一次規(guī)定了計算學科的定義,回答了計算學科中長期以來一直爭論的一些問題,更重要的在于它為計算教育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的思想方法”(a new way of thinking),這種“新的思想方法”是對計算教育科學幾十年來的概括和總結,也是美國ACM和IEEE/CS聯合發(fā)表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報告(簡稱CC91)以及《Computing Curricula 2001》報告(簡稱CC2001)的基本指導思想,其實這種“新的思想方法”的實質就是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的內容。
在國內是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以ACM和IEEE/CS的報告為依據進行分析研究的。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委員會和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組織了“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以及“CC91”的系列研討活動,對CC2001進行跟蹤研究,并分別推出中國“計算機學科教學計劃1993”和《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提出和完善了具有哲學性質的核心概念的思想。
然而,所有這一切關于計算學科的研究還停留在計算學科方法論層面,沒有進一步站在哲學的高度,從新的視角,實現計算機和哲學的有機結合。
3 構建計算學科中哲學問題的現實意義
3.1 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有助于計算學科的發(fā)展
(1)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有助于確立正確的思想原則,把握正確的研究方向
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及其方法論是在科學哲學和一般科學技術方法論的指導下建立的,它直接面對和服務于計算學科的認識過程,使人們對計算學科的認識邏輯化、程序化、理性化和具體化,它有助于我們在計算學科的研究中確立正確的思想原則,把握正確的研究方向。
(2)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有助于計算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
學科建設和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從學科的核心概念、學科的形態(tài)、學科的根本問題、學科的方法等方面出發(fā),深刻地揭示了計算學科的本質,提升對計算學科的認識,從而有助于計算學科的建設。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對培養(yǎng)計算專業(yè)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素質,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加速其成才。
3.2 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提供一種獨特的研究領域和創(chuàng)新方法
(1)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代表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
計算方法、概念、工具和技術已經開發(fā)出來了,而且在許多哲學領域得到了應用,這才是它的迷人之所在。再就是以模型為基礎的科學哲學、科學哲學的計算方法論等以闡釋科學知識的方法論為目的的領域;最后還有成為當今社會的“顯學”的計算倫理學、人工倫理學等哲學問題。
(2)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能為哲學話題提供一種創(chuàng)新的方法
計算正在改變著哲學家理解那些哲學基礎和概念的方式,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也為哲學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豐富觀念,為哲學探究準備新穎的主題、方法和模式提供新的哲學范式,為傳統(tǒng)的哲學活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4 構建計算學科中哲學問題的基本框架
4.1 計算學科中哲學問題的定義
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是個很古老的話題,但在思想史上,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卻是非常晚的事。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是從哲學高度對計算學科的重要問題、根本問題進行理論分析、闡釋和評價的。它像數學哲學一樣,是一種元理論方法。它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批判功能。因而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可以定義為批判性研究的哲學領域,它涉及到計算的概念、本質和基本原理以及對計算學科方法論的提煉和應用,目的是為計算學科的概念基礎提供系統(tǒng)論證,從而建立新的理論框架。
4.2 計算學科中哲學問題的基本框架
它包括四個層次和七大方面。
(1)四個層次
①尋求統(tǒng)一計算理論,是計算學科中哲學問題研究綱領的“硬核”。其基本問題就是對計算本質進行反思;同時對計算學科的發(fā)展和應用進行分析、解釋和評價,重點關注計算學科發(fā)展的未來走向。
②創(chuàng)新。其主要目的是為各種計算理論提供哲學方法。創(chuàng)新是計算學科中的哲學最具特色的,也是使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得以在哲學殿堂確立地位的關鍵所在。
③體系。利用計算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術來對傳統(tǒng)和新的問題進行建模、闡釋和提供解決方案,為上述創(chuàng)新目標的各個分支提煉理論分析框架。
④方法論。這一目標屬于傳統(tǒng)的科學哲學,它以創(chuàng)新為基礎,對計算學科及其相關學科中的概念、方法和理論進行系統(tǒng)梳理,為其提供元理論分析框架。
(2)七大方面
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除四大層次外,還應包括以下七大方面。
①計算學科的本質探討。包括:計算是不是一門學科?學科的本質是什么,學科的根本問題是什么?核心是什么?等等。
②計算學科的思維方式。使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基本上是模擬人類大腦解題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分析人類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以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類是如何進行思維活動的。
③計算學科的基本問題、重大問題和未來走向?;締栴}是反映計算學科本質的,能對計算學科各分支領域中的核心問題所具有的共性進行高度概括。重大問題是計算學科中的重要的理論模型的瓶頸問題及其未來走向。
④計算學科的創(chuàng)新及其素質要求。計算學科的創(chuàng)新,就是要圍繞計算學科的基本問題、重大問題、走向問題、熱點問題以及阻障問題進行理性分析、深入探討和哲學評價,以期推動計算學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由此就提出對從事計算職業(yè)人員的素質要求的研究。
⑤計算學科的方法論分析。計算學科方法論是關于計算領域認識和實踐過程中的一般方法的含義、性質、特點、內在聯系和變化發(fā)展的系統(tǒng)研究。
⑥計算學科的價值原則、倫理原則。價值原則和倫理原則是指對從事計算職業(yè)的人員的價值觀要求以及道德規(guī)范的研究。
⑦計算學科重大成果的哲學分析。如人工智能的哲學問題,現實世界與虛擬空間的哲學問題,語言與知識、信息與內容、形式語言和超文本理論的哲學問題等。
5 小結
計算學科中哲學問題的重點是計算學科的本質探討,如尋求統(tǒng)一的計算理論,對計算本質的理論反思等。計算學科中的哲學問題的難點是創(chuàng)新,是利用計算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術來對傳統(tǒng)和新的問題進行建模、闡釋和提供解決方案,為上述創(chuàng)新目標的各個分支提煉理論分析框架以及計算學科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的哲學分析等。(本文獲“2005年全國青年教師計算機教育優(yōu)秀論文評比”三等獎)
參考文獻
1 Denning P J. 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9,32
2 Carl K Chang. Curricula 2001: Bringing the Future to the Classroom. Computer,1999,32
3 Tuning A M.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1950, Vol. LIX
4 Chungang. Theoretical Models of Whistleblowing: An Individu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1998
5劉鋼.從信息的哲學問題到信息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9
6劉鋼.當代信息哲學的背景、內容與研究綱領.哲學動態(tài),2002,9
7郝寧湘.計算哲學:21世紀科學哲學的新趨向.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6
8郝寧湘,郭貴春.量子計算機動搖了丘奇-圖靈論了嗎?.科學,2004,6
9郭貴春.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未來發(fā)展展望.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5
10陳火旺等.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8
11趙致琢.關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認知問題的研究簡報(Ⅰ,Ⅱ).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01,1
12趙致琢.計算科學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8
13董榮勝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9
14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8
15范輝.打開計算學科知識殿堂之門.中國大學教學,2003,4
16范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探索與實踐.計算機科學,2003,5
17郭玉剛,范輝.論計算學科方法論的作用及構建.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4,3
論文摘要:本文基于對方法論是一門學科的基礎和標志的認識,從方法論的角度對經濟法與民商法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探討。這是一種全新的探討,首次提出經濟法的方法論是整體主義與和諧辯證法,而民商法的方法論是個體主義與沖突辯證法。因此兩大法律部門的根本差異是基于這兩種不同思維方法產生的。在此基礎上對兩種方法論的關系及兩大法律部門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做了辯證解釋。
方法論是一門學科的基本理論問題,它不僅是一門學科成熟與否的標志,而且是一門學科能否得以順利發(fā)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條件。誠如德國法學家拉強茨所言:“法學之成為科學,在于其能發(fā)展及應用其固有之方法。”可是,我國法學研究中缺乏對方法論的重視,特別缺乏對理論法學研究的方法論重視,應用法學方法論——法解釋學也是近幾年來才引起人們的關注。這種現狀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法學理論的發(fā)展。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借用社會科學中的方法論,對當前困擾著經濟法是否是一獨立法律部門的基本問題之一經濟法與民商法的關系問題,作一方法論透析。本文擬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方法論的基本要點。二是,民商法與經濟法方法論的區(qū)別。三是,民商法與經濟法方法論的聯系。
一、方法論的基本觀點
1.方法論是什么?對此問題的回答,必須做到兩個區(qū)分:首先,要區(qū)分方法論與方法,我國學者大多是在同一意義上使用這兩個概念的,西方雖亦有此現象,但大多認為這二者有巨大差別。概括講,方法是工具,而方法論是包括一定的哲學認識論及邏輯推理過程的一套思考社會現象的理論體系,這意昧著方法只是方法論的構成要素。其次,要準確把握社會科學中的意識形態(tài)、哲學基礎和方法論這三者的關系。簡言之,意識形態(tài)雖可構成方法論的基礎,但并不等于方法論,而一門學科的哲學理念(如法哲學、經濟哲學)雖然是其方法論的組成部分,但是,它畢竟沒有包容方法論的全部內涵。
2.方法論的層次性、多元性。人文社會科學直到19世紀中期還沒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和方法論,它的方法論是從自然科學中借用來的,到了19世紀中期德國狄爾泰與英國穆勒發(fā)生了一場方法論之爭,穆勒認為在自然科學中的對經驗的歸納方法在社會科學中同樣適用,而狄爾泰認為,對人文社會科學只能用理解而不能用因果說明,因此,解釋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的最基本的方法論。在現代一般認為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不僅要解釋學,同樣也需說明,即自然科學中的方法論亦可在人文社會科學中應用。這就是方法論的多元性。除此之外,方法論不是一個沒有層次的概念,而是既包括高層次的具有哲學意味的一般方法論,又包括那些反映著本學科特點的具體方法論。
3.從哲學層次,結合法律特性,我們認為對部門法劃分,或能反映部門法特征的方法論主要有兩對重要的范疇,其一是,因對社會觀察認識的基點不同而產生的個體主義方法論和整體主義方法論。其二是,因對構成社會的各要素間的關系的看法不同而產生的沖突的辯證法與和諧的辯證法。就這兩對不同的方法論對法學影響來講,我認為,民商法的方法論是個體主義及沖突辯證法方法論,而經濟法的方法論是整體主義與和諧辯證法方法論。
二、民商法與經濟法方法論的區(qū)別
1.民商法與經濟法是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兩種不同方法論的產物
在西方社會思想史中,從古希臘到現在,關于社會構成問題,或關于認識社會的基點問題,一直存在著分歧。
個體主義方法論(亦稱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是指“社會現象包括集體,應按照個體及其活動與關系來加以分析。-E23由于個體主義方法論往往與自由主義關于社會的觀念相聯系,故有學者將方法論的個體主義稱為正統(tǒng)的自由主義。其社會理論根據的核心內容在于,把個人看做是分析和規(guī)范化的基礎,社會則被認為是各個追求自身利益的總和,相應地,國家或社會便成為個人得以通過它而追求自身利益的一種機構。這是從啟蒙時代到現今所有自由主義者的社會觀,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按歷史順序排有洛克、亞當·斯密、米塞斯及當代的哈耶克。這一方法論的內容被米塞斯概括為三項:其一,任何行為都是由一些個人做出來的。集體的作為或行動,總是由一個人的作為或行動表現出來的。一個行為的性質,取決于行為的個人和受該行為影響的其他各個人對這一行為所賦予的意義。其二,人是社會的動物,但社會過程卻是由單個人相互作用的過程。個人行為的復雜性和變動不居,決定了社會是無規(guī)律的進展。除掉個人,就沒有這個過程。除掉個人行為,沒有社會基礎。第三,集體或社會是無法具體化的,集體、社會被認識,總是由那些行為的個人賦予它意義。
依這種理念必定認為,社會關系是個人關系的總和,社會利益是個人利益的總和,社會秩序只有靠參與社會活動者自由博弈而產生的自發(fā)秩序才是好的社會秩序。因此,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主要規(guī)范——法律,就應該以自由、意思自治為原則,這就是現代私法——民商法的兩個基本原則。因為,每個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只有每個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必導致社會利益最大化。社會良好的秩序亦會在私人自治自由博弈的過程中自發(fā)形成。而這一切的基礎只能是給個體以充分的權利保障,只有以權利為本位,才能防止來自公、私兩個方面對個人自由的侵犯??梢?,私法從方法論上來講是個人主義的,或者說私法是個體主義方法論支配的,是關于如何調整社會關系的規(guī)范化結果。
整體主義方法論是與方法論的個體主義相對的。方法論的整體主義認為“社會科學研究社會整體如集團、民族、階級、社會、文明世界等等的行為。這些社會整體被認為是經驗對象,社會學用生物學研究它們?!盵3](P。這種方法論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就有,但真正對現代分析社會產生影響,則是從斯賓塞及孔德把社會看成一個有機體時開始,其中影響大的當屬馬克思、盧卡奇以及法蘭克福學派——這些新、舊者和美國的社會結構功能主義(帕森斯、默頓等)及德國的歷史學派(施穆勒、薩維尼等)。在他們看來,“最恰當最有效的社會科學認識來自對群體現象或過程的研究。-E3](P12)這一方法論的內容大致可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總體性強調的是整體對部分的統(tǒng)轄原則,要求探索社會及其發(fā)展,必須從整體作為主導的地位這個角度著眼,而每一部分(或個體)從屬于歷史與思想的整個統(tǒng)一體。第二,社會是主客體的互動過程,而不是純粹客觀性過程,主客體及其關系的概念不是自然主義的、非價值化的概念,而是包括主體價值評價及主體意義的范疇。第三,總體性表現為一個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是以主體為紐帶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歷史過程。
按此方法論看待社會,社會將是一個超越個體的獨立存在,它有其獨立于個體利益的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它有其自身的秩序——社會歷史秩序,在這一秩序中是在主客體互動中形成的自然秩序與人為秩序的混合秩序。因此,要調整好社會關系,必須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社會經濟秩序的建立,不是一個自然、客觀過程,而且必須賦予人的意義,要達到此目的,必須有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只有如此。才能達成主客體互動,才能實現歷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梢?,整體主義方法論是經濟法的基礎。
2.民商法與經濟法是沖突論與和諧辯證兩種不同方法論的產物。
在社會思想領域,有關構成社會整體的各元素(個體)或構成社會系統(tǒng)內的各支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如何,存在著分歧,形成兩種不同的理論,從方法論講即形成兩種不同的方法論,即沖突論與和諧論。
一般來講,個體主義者都持沖突論,其歷史雖悠久,但卻主要起源于現代,在經濟領域主要表現就是以亞當·斯密為首的競爭理論,或競爭傳統(tǒng)。而在政治哲學領域,主要表現在以馬基雅維里、布丹、霍布斯的權力沖突。就是在整體主義中亦有許多人持沖突論,其主要代表就是新、舊者。沖突論的內容大致由以下幾方面構成第一,沖突的根子深深藏于每一個社會結構中。第二,社會世界及其構成要素皆處在流變中,正是這種要素的沖突推動社會變遷。第三,盡管沖突是社會結構固有的,但沖突并不總是激烈的與明顯的,社會沖突可以是潛在的、有規(guī)則的與受控制的。第四,從沖突模式觀點看,把社會與社會組織結合在一起的不是認同,而是強制;不是普遍一致,而是他人施加壓力。
據以上沖突論,那么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也是處于沖突之中,且人與人的利益是對立的,人與人的博弈是一種零和博弈。作為調整人們經濟利益沖突的法,只能以法律責任這種強制力為后盾,法律的目的亦是旨在化解沖突。這是傳統(tǒng)法——包括民商法的主要立法目的和模式。
與沖突論相對立,中國傳統(tǒng)哲學,及現代西方社會思想中的結構功能主義,認為社會世界及其構成要素皆處于和諧之中。其基本內容有:第一,世界萬有,是一個“一體多元”“多元一體”的整體有機系統(tǒng)。第二,人與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是構成整體的不同“自在”,因此,不能把自然當作征服、利用的對象。否則,摧毀破壞了自然,損害他人,最終人類也會摧毀自身、損害自己。第三,人類社會、各人生活的大的方面趨于和諧統(tǒng)一,而非沖突,沖突雖存在,但只不過是一種對和諧的短暫偏離,最終還要回歸和諧。這被稱為和諧辯證法。
據和諧辯證方法論,法律不僅要化解沖突,更應促進和諧,不僅是人與人在社會經濟中合作、協調,而且人與自然的協調,即要保護資然資源,保護自然環(huán)境,這些在經濟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等中都有體現,可見經濟法、社會法是以和諧論為方法論基礎的。
三、民商法與經濟法的聯系
社會世界是復雜的,正如有學者指出:社會有兩張面孔,一方面它是由個體構成的,個體是有利益沖突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有機體系,在這一有機體中,各要素或各于系統(tǒng)又是相互和諧的,每個要素或系統(tǒng)只要實現其功能,社會就可達到較理想的秩序狀態(tài)。因此,現代思維,在方法論上的反映就是任何法只是以一種方法論為重點并不排斥另一種方法論。這在民法中就體現為私法公法化趨勢,即在以個體主義、個人本位為核心的同時,也不完全排斥整體主義,在強調利益沖突時,也不完全排斥利益的和諧。就經濟法而言,在強調整體、和諧的同時,并不是對個體利益毫不顧及。
作為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兩種最基本的法律制度,它們分別側重對社會的兩副面孔所體現的不同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對整體社會關系進行系統(tǒng)全面調節(jié),因此,它們是互補的,雙方是不可替代的,任何想用一種法代替另一種法的想法,都是對社會關系或者說對社會缺乏正確認識的結果,都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純粹理性批判》的兩版序言都以談論知識開篇,康德晚年的《人類學講義》又總結提出了人的問題??档率侨绾嗡伎贾R是什么、科學是什么、人是什么,它們何以可能,特別是康德怎樣從方法上處理這些問題,以及康德所構想的未來形而上學體系是怎樣的,這些問題是探討康德哲學思想的重要線索??档抡軐W本質上是方法論,“理性建筑術”作為《純粹理性批判》“先驗方法論”篇的核心內容,自然就成為我們進入這些基本問題和考察其哲學方法論的重要視角。
一、“理性建筑術”的基本內涵
建筑術(architectonic),在亞里士多德主義和康德主義中表示知識的系統(tǒng)化。鄧曉芒先生指出,“西語中有關建筑、建筑術、原創(chuàng)的詞(如arehiteeture),都是源于(αρχη)這個希臘詞”[1]14。古希臘哲學對“αρχη”的探求蘊含著“一”與“多”關系的思考,包含有原則、原理、方法等意思。建筑術,就是用“原則”來統(tǒng)攝雜多“材料”的方法,也指建構科學知識的系統(tǒng)化的處理方法。哲學與建筑有著內在的相似性,筑與思都體現了詩意與智慧的結合。西方哲學史上的各種思想體系都具有“建筑術”的本性,因為哲學家的思想作為一個整體,總是建立在一定結構基礎之上,而且歸根結底又建立在根本原則之上。建筑術作為先驗方法論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變革了的思維方法”,也為康德建構未來哲學體系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
《純粹理性批判》中建筑術概念的使用比較分散,除了“先驗方法論”中專辟一節(jié)“純粹理性的建筑術”進行集中闡述之外,“先驗要素論”部分也多有涉及,所以不能割裂先驗要素論來談康德的哲學方法論。下文依照《純粹理性批判》附錄的索引,對康德論建筑術的相關內容予以梳理和闡述。
先驗――哲學是一門科學的理念,對于這門科學,純粹理性批判應當依照建筑術,即從原則出發(fā),以構成這一建筑物的全部構件的完備性和可靠性的完全保證,來擬定出完整的計劃。[2]20
這句話出自《純粹理性批判》的導言,康德在此提出了“先驗哲學”概念。在康德看來,先驗哲學要求按照建筑術,即從原則出發(fā)擬定出完整的體系,“它是純粹理性的所有原則的體系”。批判并不是完備的體系本身,而只是一個“入門”、“導言”、“初階”,不過他指出了建構這一體系的基本方法,即依照建筑術,從根本原則出發(fā)展開理性的自我批判。
“人類理性按照其本性來說是建筑術式的,即它把一切知識都看做屬于一個可能的系統(tǒng)?!盵6]394這里,康德肯定了人類理性的本性是建筑術式的,并對建筑術與人類知識系統(tǒng)的關聯作了清楚的說明。人類理性的一切知識都屬于“可能的系統(tǒng)”,因為只有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性才能夠使知識上升為科學。在康德看來,人類理性不滿足各種雜多的知識,必然會按照一定的原則將各種知識歸于可能的系統(tǒng)之中。
我所理解的建筑術就是對于各種系統(tǒng)的藝術。因為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性就是使普通的知識首次成為科學、亦即使知識的一個單純聚集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東西,所以建筑術就是對我們一般知識中的科學性的東西的學說,因而它必然是屬于方法論的。[6]628-629
這段話出自“先驗方法論”,可以說是康德對建筑術的基本解釋,也是理解和把握康德建筑術思想的關鍵。首先,康德把建筑術解釋為“對于各種系統(tǒng)的藝術”,強調了科學知識的系統(tǒng)統(tǒng)一性。如上所說,知識系統(tǒng)的建立與建筑術二者之間本來就不可分割,建筑術在從“知識”聯結或上升為“科學”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次,康德肯定建筑術“必然是屬于方法論的”,因此探討康德的哲學方法論,缺少建筑術的考察是不完整的,所以需要將康德哲學方法置于建筑術的視角下詳加考察。
要能夠產生出我們稱之為科學的東西,不是憑借技術……而是憑借建筑術,是為了親緣關系,為了從一個惟一而至上的、首次使整體成為可能的內部目的中推導出來。[6]629-630
純粹理性對一種哲學的本源的理念預先規(guī)定了這種劃分本身;所以這種劃分就是按照其根本目的而建筑術地進行的,而不是按照偶然知覺到的親緣關系和仿佛碰運氣而單純從技術上進行的,但正因此它也是不可改變的和具有立法性的。[6]639
這兩段話表達的意思非常接近,可以對照著考察??档率紫葏^(qū)別了建構知識系統(tǒng)或者說劃分科學的兩種不同方式:“外在技術”的與“建筑術”的??档抡J為建筑術是相對于外在技術而言的,技術意味著要從經驗開始,依賴經驗的標準,需要外在的機緣和運氣;建筑術則先于這些標準,它從理性的內在原則出發(fā),是屬于純粹理性自身的方法??档聫娬{了使整體成為可能的至上的“內部目的”,也就是說科學體系歸根結底要從理性的內在目的引申出來,即建筑術應當“按照其根本目的”進行。所以,人類知識體系的建構不應當依靠外在的技術手段,而應當依照建筑術的原則,從理性自身的“內在目的”自然展開,人類知識體系具有“合乎目的性”。
通過對建筑術的考察,可以對康德“理性建筑術”思想的基本內涵作些初步總結。第一,建筑術的系統(tǒng)聯結是依照原理、從原則出發(fā)的。這一點可以從詞源分析上得到印證:architectonic的archè就有“原則”之意。第二,建筑術是關于系統(tǒng)的藝術,是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理性建筑術使知識由外在雜多上升為統(tǒng)一的整體,各種知識趨向“理念之下的統(tǒng)一性”。所以,知識體系的建構,應當是理性依照建筑術進行的,是建筑術式的統(tǒng)一。第三,建筑術是出于純粹理性本身的。建筑術不似“外在技術”要憑機緣和撞運氣,而是出于理性自身的內在的方法。第四,建筑術是理性“內在目的”的必然展開??档轮赋?,“要按照其根本目的而建筑術地進行”,“按照理性的目的從建筑術上來構想一個整體”,從“內部目的中推導出來”。第五,建筑術是先天的、形式的。這是康德先驗哲學的必然反映,也是其方法的一個特色。
綜上所言,康德的建筑術概念內涵豐富,既指人類理性一切知識的系統(tǒng)聯系,又指構造這種體系的藝術和方法,既是先天的、形式的,也是合乎內在目的的。從根本上說,建筑術就是純粹理性依照內在目的,從先天原則出發(fā),擬定出一個“完備計劃”,并在其展開中統(tǒng)攝與整合各種“構件”,從而促使自身達到“理念的統(tǒng)一性”的藝術和方法??档略诳疾彀乩瓐D的思想時,對其建筑術表示了肯定:“這位哲學家(指柏拉圖)從對世界秩序的物理事物所作的描摹性的考察提升到按照目的、即按照理念對世界秩序作建筑術的連結,這股精神的沖勁是一種值得敬重和仿效的努力?!盵6]273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康德的建筑術思想有其歷史淵源。當然,這些關于建筑術內涵的描述還是初步的,它在先驗方法論中如何體現,在康德哲學思想中如何展開,就是下文要分析的問題。
二、理性建筑術的三重維度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指出:“本批判是一本關于方法的書?!笨档碌恼軐W方法論,從本質上講是先驗方法論。英國學者Wood認為:“先驗方法論傾向于被人們所忽視……但是,這本書的第二篇(即先驗方法論)包含非常重要的問題”“康德后來以《純粹理性批判》為基礎發(fā)展出的成熟的批判哲學……更多的是先驗方法論的展現?!盵3]106-107
楊祖陶、鄧曉芒先生也指出:“先驗方法論則是在先驗要素論的基礎上,說明建立一種可能的完整的純粹理性知識體系的形式條件,即建立一個以純粹理性的批判為基礎、以‘自然形面上學’和‘道德形而上學’為基本組成部分的‘未來形而上學’體系的方法論原則和‘工作計劃’?!盵4]17可以說,康德的先驗方法論是關于未來形而上學的方法論沉思,是建立這樣一個完備體系的先驗原則和形式規(guī)定。
下面著重考察先驗方法論的核心內容――理性建筑術,主要是圍繞知識是什么、科學是什么、人是什么的基本問題,從知識的建構、科學系統(tǒng)化和理性建筑學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分析建筑術這一根本方法是如何在康德哲學中具體展開的。
知識的建構方法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建筑術方法,因為建筑術是構想體系的方法。但就康德哲學方法的實質而言,知識的建構也屬于先驗的方法,與體系建構具有內在相關性,所以仍將其放在一起對照考察。
1.知識:“哥白尼式革命”
休謨的“因果責難”破壞力是很大的,不但形而上學、經院哲學被斥為偽科學,而且整個人類知識大廈的基礎也岌岌可危??档略诜此紓鹘y(tǒng)形而上學的錯誤以后,走上了批判哲學的道路,發(fā)動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發(fā)現,形而上學與數學、自然科學雖然同出于理性之源,可數學與自然科學都已經走上了科學的道路,只有形而上學一直在失敗的摸索之中。他認為數學與自然科學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有了正確的思維方法:主體認識的根據和法則不是站在客體對象那邊,而是完全取決于能動的主體自身?!拔覀冴P于物先天地認識到的只是我們自己放進它里面去的東西。” [6]16因此,康德要求形而上學也發(fā)動一場類似的思維方式變革,應當在主體自身內部尋找認識的客觀形式和規(guī)律,它們在對象被給予之前,就已經先天地存在于我們心中,而且一切經驗對象都必然與之相符合。換言之,認識不再是對客體被動的、描摹式的反映和復寫,而是主體依照先天法則的能動建構,這就是康德哲學的“哥白尼式革命”。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康德的知識方法是先驗主義方法,它堅持以概念、范疇來統(tǒng)攝、整理感性經驗雜多,使之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5]76。在這個意義上,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提出了知識的建構方法,即人的理性的先天認識形式規(guī)整和統(tǒng)攝感性經驗雜多,從而產生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知識,這與建筑術的原初含義是一致的。因為建構與建筑術具有同源性和親緣性,所以康德的知識建構方法自然也可以叫做“準建筑術”,即在微觀的知識層面的建筑術,以區(qū)別于科學體系層面的建筑術。
具體說來,建構方法實際上包括兩個層面:認識對象的建構與科學知識的建構。 “知性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感性和知性是不可分離的。感性的純粹直觀形式是空間和時間,它們是整理感覺材料的先天形式,感性雜多只有經過時空形式的規(guī)整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表象)。然而,感性提供的雜多無序的表象還不是知識,還必須經過知性的整合才能構成知識。知性的先天形式就是十二知性范疇,它們是主體整合表象材料、建構知識的形式規(guī)則。知性范疇不是憑經驗、靠運氣偶然得到的,而是從理性內在的判斷形式中抽繹出來的,屬于理性本身的內在結構和概念框架,是“建筑術的統(tǒng)一”。
通過“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將認識的客觀性(普遍必然性)的根據置于理性主體自身,知識是主體先天的認識形式對經驗質料的統(tǒng)攝和規(guī)整。同樣,在道德哲學中,“善”的根據及其評價標準也根植于先驗的自由意志及其道德法則。所以,從方法論上講,建筑術式的建構方法對于康德哲學實現“哥白尼式的革命”具有重要意義。
2.科學:系統(tǒng)化的知識
“科學”的本意就是系統(tǒng)化的知識,知識只有作為系統(tǒng)才能提升為科學??档轮赋觯骸罢缰酝ㄟ^概念把雜多在客體中結合起來一樣,理性那方面也通過理念把概念的雜多結合起來?!盵6]506科學的統(tǒng)一性不是經驗的“技術統(tǒng)一性”,而是理性的“建筑術統(tǒng)一性”,并且最高的統(tǒng)一性是形而上學的“理念統(tǒng)一性”。所以,知識要成為科學,就必須根據建筑術進行系統(tǒng)化處理,即通過理念的范導使認識在經驗領域內達到最大限度的統(tǒng)一。
建筑術是“對于各種系統(tǒng)的藝術”。范導方法,按照陳嘉明先生的理解,即“理性按照自身的性質與目的,運用理念引導科學知識趨向系統(tǒng)統(tǒng)一的方法”[6]154,理念的范導使知識趨于統(tǒng)一性,所以屬于科學體系層面的建筑術方法。范導原理與建構原理也有所不同,它不能運用于感性現象的對象上,而只能運用于由知性獲得的經驗所形成的知識總體上。
在康德看來,感官世界按照“自然”的理念趨向統(tǒng)一性,道德世界則按照“自由”的理念趨向統(tǒng)一性。“先驗的理念表示理性的特殊用途,即作為理智使用上的一個體系統(tǒng)一性原則?!盵7]137因此,自然哲學和道德哲學分別在“自然”和“自由”理念的范導下成為系統(tǒng)化的科學。
從方法論上講,《純粹理性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都是依據同一個建筑術建立的,盡管二者有細微的差別。鄧曉芒先生指出:“建筑術,就是純粹理性批判里所演示的方法,是將來要建立未來形而上學所要采用的?!盵8]62在理論哲學中,康德建立了一個純粹先天原理體系,作為一切自然知識的“準則”。人們在研究和考察自然時,就可以遵循這些原理,自覺按照完整性的目標和原則向前推進。例如在《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中,康德將考察認知能力所發(fā)現的十二知性范疇作為工具,按照量、質、關系和模態(tài)的框架將牛頓物理學納入其哲學思想體系之中。同樣在實踐哲學中,康德確定了“自由”作為道德法則存在的根基,并建立了普遍的道德法則作為一切實踐活動的最高原理。有了這一先天的根據,康德進一步推導出一個道德的法律的規(guī)范系統(tǒng),作為實踐規(guī)則規(guī)定人的道德動機,以此來規(guī)范和約束人的行為。
3.自由:體系的“拱頂石”
康德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理性,理性自身是有內在結構的。自啟蒙運動以來,理性獲得了極大的權威,一切事物都要在理性的法庭上為自己的存在辯護??档碌淖龇ǜ訌氐祝紫纫罄硇詰斣诜ㄍド蠈ψ约簩徟校喝说睦硇跃烤故鞘裁?,理性的內在結構和具體功能怎樣,理性與世界的關系怎樣。理性自身好比是康德先驗哲學的“建筑師”,自己批判自己,自己劃分自己,并根據自身內在目的,按照建筑術的方法,從原則上構建理性的形而上學體系。
理性的這樣一個龐大體系幾乎無所不包:本體論的、邏輯的、認識論的、方法論的、道德的、藝術的、宗教的、歷史的,等等。楊祖陶先生認為,通過理性批判,康德致力于建立自然-道德形而上學體系。不過,這個體系只完成了由三大批判組成的“批判”(入門、導言、初階)部分,整個體系尚未完成。但是,康德認為,理性體系的最重要部分已經由他完成了,剩下的完全可以交由同行們去完成。后來,隨著“人”的主題日益凸顯,哲學人類學體系出現在康德晚年的思考和醞釀之中,可惜終未完成。[9]155-194
我們雖然不能見到康德構想的科學體系全貌,但其中蘊含的建筑術方法軌跡和留下的建筑學結構還是清晰可見的。康德思想體系的結構實際上就是理性本身的結構。
首先,康德的先驗哲學可以說是“理性的建筑學”,他的哲學體系具有建筑學的結構。康德對理性的批判考察,層層解剖理性的先天結構,不是先前哲學家殘羹冷炙的重新回爐,不是各種材料僵死的、呆板的生硬堆積,而是依照建筑術的方法揭示理性內在統(tǒng)一的結構。因此,可以說批判哲學就是一門“理性的建筑學”。
其次,批判哲學不僅對理性作靜態(tài)結構分析,更考察理性動態(tài)的功能活動,從而綜合說明理性的過程和整體。這就好比建筑不僅是提供方案和靜觀材料,還需要將材料按照方案整合并建構起來,才能產生現實的建筑。鄧曉芒先生認為,理性科學是“在機體解剖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研究機體內的過程的‘生理學’和研究個體從胚胎到成熟的發(fā)育過程的‘胚胎學’”[8]18??梢?,建筑術體現在理性批判的動態(tài)過程之中。
再次,康德哲學研究理性,實際上關注的是人。理性批判意在說明各種理性認識能力“如何協作而構造出了關于對象的知識和知識體系,以及理性的認識功能如何向實踐功能過渡,最終要說明人類心靈全部能力的功能活動、它們的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及其與人類理性最后目的的聯系”[8]18 ??档卵芯咳说姆椒ㄊ仟毺氐?,主要是通過對人的理性進行批判,考察理性的內在結構,揭示各種理性能力的地位、功能和相互關系,從而探索“人是什么”。后來,康德把“我可以認識什么”、“我應當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歸結為“人是什么”這個根本問題,人的“自由”成為康德哲學的“拱頂石”(建筑術語)。理性的形而上學體系本身不是目的,人才是康德哲學的目的和歸宿。
總之,理性形而上學(理性建筑學)正是理性自身建筑術的展開??档抡軐W的體系結構包括建筑物的“構件”(材料)與“計劃”這兩個部分,而建筑術(先驗方法論)則是其中的靈魂??档略O想的科學形而上學體系,無論是作為入門、初階的“批判”,還是最終要實現的“體系”,都貫穿著方法論的精神,離不開建筑術方法的指引。
三、結 語
一、新自由主義理論傳統(tǒng)概述
傳統(tǒng)的新自由主義理論主要由兩大經濟學家的經濟學研究來引領,從凱恩斯主義向新自由主義轉換中,芝加哥學派結合奧地利學派進行了經濟學貨幣理論體系總結,作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基礎陣營的主要支柱,他們認為新古典價格理論是經濟行為的前提,并認為自由市場有收入分配和資源配置的特權,他們期望經濟的運作和發(fā)展中避免支持政府的調節(jié),更重要的是強調新自由主義理論傳統(tǒng)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個人行動的自主和理性在新自由主義理論傳統(tǒng)下,促進了和諧資本市場的文明建設。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從新自由主義理論看來,都只是一種知識論的方法論和價值觀,波普爾的“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批判的社會決定論和經濟決定論。新自由主義的理論研究在實踐性理論的批判下,其自由性逐漸從個體消極自由轉變?yōu)榱松鐣淖杂珊头e極,奧爾森認為資本主義國家要完善和保護自由市場,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霸權下,新自由主義理論傳統(tǒng)在不斷地實現著國家力量和作用的強化。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國家對于計劃經濟的指導實行了全面的經濟調控,在很大程度上對新自由主義自由市場的形成造成了阻礙。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國際壟斷資本保護的同時,社會主義國家通過經濟競爭優(yōu)化手段,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廣泛性。也充分反映新自由主義無法在實現全球化的經濟發(fā)展的順利進程。
二、經濟哲學價值
新自由主義理論傳統(tǒng)的經濟哲學的價值觀對方法論的個人主義進行了批判,同時,新自由主義在個人主義方法論上,沒有全面肯定自身的理論邏輯,因此哈耶克為了將世界觀基礎進行提升和強化,重新展開對經驗理論傳統(tǒng)的梳理。
(一)價值分析方法
某種意義上來講,歷史唯物主義就是的經濟哲學。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實現了現代社會主義的科學建設,也要歸功于馬克思的歷史剩余價值理論的建立,的經濟哲學分析將社會主義的必然性進行闡述,而進行經濟哲學理論價值分析的主要方法就是勞動價值經濟哲學分析法。勞動價值的體現首先需要個人行動,但是這個個人行動并不是在自由主義理論傳統(tǒng)下所指的“個人行動”,并非為利己的經濟個人,而是指勞動和實踐的一種活動,實現個人生產物質資料的活動。就像黑格爾認為的,人的本質肯定就是通過勞動和實踐來實現。真正的個人自由是主體的自由和自覺來完成,包括物質上和精神上,生產力發(fā)展使資本主義自由有了物質基礎,信仰喚醒個人自由的主體意識,從精神上造就了個人的主體內在,實現了個人的內在信仰和自由。
(二)價值實現基礎前提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私有制并不能成為國民經濟學的現實基礎,而應該以外化勞動作為此基礎,將人類社會的吃穿住行等做出基礎保障,滿足人類在物質、精神、生活上的需求,才是實現經濟哲學的基礎和前提。人類的基本特性是活動自由、自覺,而勞動是人類的自由本質的體現方式,是實現自我創(chuàng)造、發(fā)展和生成的主要活動途徑。自我主體的意識形成是通過對象化的勞動將內在與外在對象進行區(qū)分而實現的。生命價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由勞動提供條件,實踐便體現活動的價值,促進人類永恒的生存和發(fā)展,這也是人類價值觀形成的客觀依據。另外,現代社會是以市場經濟為交換,彼此之間的關系存在異化性,也就是將人和物進行轉換,最終通過異化實現人類能力的全面性。全面的生產能力發(fā)展促進社會生產,就要求這種生產能力是具有社會性的勞動,也能同時兼?zhèn)淇茖W性和一般性,從而具有自然自配活動能力。而不互相依賴的人和物是實現全面性的最好保障,因此,勞動是實現經濟哲學價值觀的基礎前提。
(三)價值觀核心觀念
從角度分析,勞動價值觀念是人類價值目標的最終目的解釋,并不是方法論中的個人主義或者集體主義。勞動異化是在人類活動和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市是否定了勞動活動的發(fā)展,但是在進行生產力發(fā)展的和經濟實力增長的前提下,要完成勞動異化的消滅,實現勞動致富。勞動致富觀念的形成,有助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目標的統(tǒng)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公平、公正,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核心,也就是要以人的勞動活動為根本,也就是核心內容,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條件是現實中人的勞動活動,勞動觀念的形成,是促進歷史唯物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途徑。
三、結語
考點1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的關系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世界觀是人們對包括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在內的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同時又是方法論。方法論是關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論。
考點2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亦即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凡主張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的,都屬于唯物主義派別;斷言意識是世界的本質,堅持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的。則屬于唯心主義派別。凡是主張思維與存在之間有同一性,即主張思維能夠正確認識存在的哲學,都屬于可知論;凡是主張思維與存在之間沒有同一性,即主張思維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確認識存在的哲學,都屬于不可知論。
考點3哲學的產生
(1)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是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2)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進而為哲學的主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學基礎。
(3)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其中的黑格爾哲學家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與費爾巴哈哲學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是哲學產生的直接理論來源。
考點4哲學的基本特征
(1)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
(2)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相統(tǒng)的完備的理論體系。
(3)哲學是實踐基礎上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無主階段哲學。
考點5哲學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意導意義
(1)哲學是無主階段政黨制定戰(zhàn)略、策略的理論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南。
蘭克史學和實證主義史學的興起標志著西方史學研究在經歷了思辨哲學的洗禮之后開始走上科學化之路。當然,這種完全拋開了哲學思辨,過分依賴實證方法的歷史研究同樣存在缺陷:首先,由于對歷史事實的歸納具有局限性和不完備性,因此,單純依靠實證方法研究歷史不可能引申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規(guī)律,也不能預見未來,這就喪失了歷史研究對人類實踐活動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其次,過分依賴實證方法必然使得歷史研究喪失其應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實證主義態(tài)度總是以無批判的方式肯定各種各樣的經驗,……我們甚至可以把實證主義理解為‘肯定主義’。”喪失了批判精神的史學家們只懂得以贊賞和肯定的目光來看待歷史和現實,卻不懂得歷史的發(fā)展恰恰源自于批判和否定。單純運用實證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歷史,會把當下存在的社會現實當作永恒不變的狀況,并從這種現實出發(fā)對社會歷史進行分析和論證,從而喪失了對現實的批判。
“哲學”與“科學”的融合: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取向
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歷史研究沒有因循思辨的歷史哲學傳統(tǒng),也沒有簡單復制實證主義的研究路徑。在他們看來,科學實證與哲學思辨,對事實的經驗描述與辯證法的批判精神是互為補充、互為條件的。通過對以往社會歷史研究的批判反思,馬克思恩格斯找到了哲學和科學交叉互補的方法論空間,在社會歷史研究領域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了哲學與科學的聯姻。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批判思辨哲學,但并不否定哲學思辨本身。他們多次提出要“消滅哲學”,但是,他們真正“要消滅的不是一般的哲學,而是那種脫離實際的概念推演和思想上自我編織的幻想”。也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哲學是有明確指向的。他們沒有否定全部哲學,更不是要否定哲學這個學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他們所要消滅的是那種自視可以凌駕于各門科學之上,用主觀臆造的各種聯系強行替代各種客觀聯系的舊哲學,黑格爾的思辨哲學就是這種舊哲學的典型代表。當然,思辨哲學只是哲學的一種具體形態(tài),而不能代表全部哲學,思辨哲學的沒落并不代表哲學思辨的價值也被同時湮沒。“思辨哲學和哲學思辨之間更沒有必然關聯;……哲學思辨并不必然導致思辨哲學,思辨哲學的衰落也并不意味著哲學思辨本身不合理。”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以往哲學的最大問題在于沒有劃分哲學和其他科學的界限,試圖解決現實世界各領域中的問題。事實上,現實問題不是“以思辨和非實證為主要特征”的哲學所能解決、所應解決的,真正需要由哲學來研究解決的純哲學問題只是邏輯與辯證法問題。在面對現實問題時,哲學的作用體現在對相應的經驗材料的“處理方式及其前提”作批判的考察上??梢?,馬克思恩格斯反對沿用思辨哲學的方式構造虛擬的觀念世界,但他們并不否定哲學思辨本身。他們關于哲學反思和批判功能的闡釋就是對哲學思辨的充分肯定。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雖然主張把歷史交還給科學,但同時也強調辯證法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他們曾多次表示,隨著自然科學的日趨成熟和人類社會進入全面發(fā)展時期,社會歷史研究應該歸入實證科學領域。但是,他們同時也強調了辯證法在社會歷史研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任何一項嚴肅的科學研究都要實事求是,并盡可能詳細地占有經驗材料,“在自然界和歷史的每一科學領域中,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fā)”。
歷史研究的邏輯起點應該和現實歷史的起點相重合,歷史研究首先是“對現實的描述”。同時,他們也認識到,實證方法并非完美無缺。馬克思曾就19世紀實證主義歷史學家和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單純依靠實證方法來研究社會歷史問題的做法進行過批判,指出過度依賴實證方法的社會歷史研究必然會陷入非批判性和保守性的誤區(qū)。馬克思認為,實證方法存在的缺陷需要由辯證法來彌補。將辯證法引入社會歷史研究的優(yōu)點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所提示的批判原則乃是使科學避開無思想的實證主義和引導到‘真正的和現實的科學’的守護神”。
最后,馬克思恩格斯雖然對哲學和科學做了明確區(qū)分,但也強調二者在社會歷史研究中的高度互補性。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真正科學的社會歷史研究就是“沿著實證科學和利用辯證思維對這些科學成果進行概括的途徑去追求可以達到的相對真理”。
他們一方面批判了傳統(tǒng)思辨哲學從抽象理性原則出發(fā)建構了一個包羅萬象的觀念世界;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單純依靠實證方法來研究社會歷史問題存在的局限性。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形成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未放棄過對現實世界的細心觀察,也從未中斷過基于經驗事實的理性思考。正因如此,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才真正超越了以往的一切歷史觀,在曾經混亂不堪的社會歷史研究領域為后人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認識路徑。后世學者對歷史唯物主義存在的種種誤解,“不管是依據馬克思學說中的哲學性內容而將馬克思解釋為自覺發(fā)動了哲學革命的哲學家,還是依據他終結哲學并推崇科學的言論而將他塑造成旨在發(fā)現鐵的規(guī)律的科學家,都是對哲學和科學在馬克思學說中相互交織的復雜性程度認識不足的表現”。事實上,“哲學”和“科學”在方法論意義上的有機融合恰恰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歷史研究的一大特色。
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原則的“哲學—科學二重性”
從實踐出發(fā)、從實際出發(fā)的唯物主義原則,從聯系和發(fā)展變化出發(fā)的辯證法原則,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原則,是馬克思恩格斯對傳統(tǒng)哲學原則進行“科學化”改造的理論成果,是他們從事社會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論原則。這些原則的方法論意義主要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歷史研究過程中。“從抽象到具體”則是馬克思恩格斯建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本原則。#p#分頁標題#e#
(一)從實踐出發(fā)、從實際出發(fā)的唯物主義原則
唯物主義思想在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歷程中可謂源遠流長。然而,長期以來,多數唯物主義者只能用這一原則去解釋自然界,一旦回歸社會歷史領域,他們就徹底背棄了唯物主義。在舊唯物主義者中,費爾巴哈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影響最為直接。由于他把客觀存在的人引入了社會歷史,因此贏得了馬克思的高度贊譽。隨著馬克思恩格斯社會歷史研究的不斷深入,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缺陷也逐漸呈現出來,他雖然看到了人的“感性存在”,卻沒有看到人的“感性活動”。由此,他也不可能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也不會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現實意義。
與費爾巴哈不同,馬克思恩格斯不僅看到了“現實的個人”,而且看到了“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他們在社會歷史領域重新闡釋了唯物主義原則———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主義原則。實踐的世界觀的確立使馬克思恩格斯徹底擺脫了舊唯物主義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在他們那里,唯物主義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哲學原則,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的“原則”;社會歷史不再是某種神秘力量統(tǒng)治下的觀念世界,而是由“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交織而成的客觀世界。馬克思恩格斯把他們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發(fā)現的實踐唯物主義原則重新“輸入”了他們的社會歷史研究之中。由此,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主義原則也就成為了馬克思恩格斯社會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論原則。按照這一原則,真正科學的社會歷史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fā)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內在的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歷史研究中,他們始終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堅持觀察的客觀性,在占有豐富實證材料的基礎上總結歷史規(guī)律而不是在觀念的世界中構造歷史。
(二)從聯系和發(fā)展變化出發(fā)的辯證法原則
在古希臘,辯證法曾是一種在對話中通過矛盾的揭示與否定而通達真理、理念的思想或認識方法。亞里士多德認為,辯證法是一種一般的方法,可以運用于一切科學和知識領域??档掳艳q證法同揭示客觀矛盾聯系了起來,從而使辯證法具有了客觀的含義。此后,辯證法在黑格爾那里得到了充分發(fā)展,恩格斯指出:“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中。”
在肯定黑格爾辯證法進步意義的同時,馬克思恩格斯也找到了黑格爾辯證法的缺陷,即黑格爾的辯證法雖然容納了一些“事實”,蘊含著批判的本性,但它的目的是構成一個與“事實”相對立的“概念”世界。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的辯證法徒有一副“批判的外表”,實質上不過是“非批判的實證主義和同樣非批判的唯心主義”。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唯心主義基礎的同時也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精髓,并將其置于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從而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邏輯先于歷史,所以需要由邏輯來決定歷史據以實現的模式,歷史僅僅是邏輯的注腳;對馬克思而言,從邏輯出發(fā)構想歷史的實現模式是徒勞無功的,歷史研究必須從“最頑強的事實出發(fā)”,歷史的實現模式只能由歷史本身決定而非由邏輯決定。馬克思恩格斯把辯證法置于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為他們自己的社會歷史研究提供了另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則———辯證法原則。沃爾佩認為,的辯證法是與黑格爾的辯證法完全對立的“科學”的辯證法,這種科學性來自于它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基礎。
(三)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原則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原則最初是由黑格爾提出的。在黑格爾看來,絕對觀念是事物存在的第一原則,它的純粹邏輯的發(fā)展是現實事物發(fā)展的內在源泉,現實事物只是思維的外部表現。由于黑格爾“將思維方法的結構本身直接硬化為邏輯本體”,從而徹底落入了絕對觀念的陷阱。
馬克思認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并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馬克思認為,在理論研究的兩端實際上存在著兩種具體:第一個具體是理論研究的現實起點,第二個具體是理論研究的最終結果(思維的具體)。科學研究的基本邏輯就是從“完整的表象蒸發(fā)為抽象的規(guī)定”,再從“抽象的規(guī)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即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馬克思還認識到,科學研究并不等同于理論構建。理論構建是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以敘述的方式將理論呈現出來的過程,它只能以抽象作為邏輯起點。因此,從抽象到具體是理論構建活動所應遵循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運動過程雖然表現為概念的運動,但它是在直觀和表象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不是脫離具體對象的純粹的概念的運動。馬克思認為,科學的社會歷史研究應從感性材料出發(fā),通過分析、綜合、概括等人的抽象思維活動,從“完整的表象蒸發(fā)為抽象的規(guī)定”,形成一系列反映著對象本質的概念和范疇。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在社會歷史研究工作業(yè)已完成的情況下,社會歷史理論的建構才成為可能。因此,研究方法是敘述方法的前提和準備,敘述方法必須以現實的具體為基礎。馬克思恩格斯社會歷史研究的落腳點是對具體歷史事實的實證考察,正是因為這種“研究方法的唯物主義內容為敘述方法提供唯物主義的基礎和出發(fā)點”,這使得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建構過程雖然也表現為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過程,但卻完全不同于思辨哲學對于歷史的空想和虛構。
[關鍵字]系統(tǒng)科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人類長期進行科學實踐的結晶,它是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實踐的不斷深化而充實、豐富、提高的,每當科學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總會伴隨著產生新的方法與之相適應,從而推動科學技術革命的飛速發(fā)展?!毕到y(tǒng)科學于20世紀40年代末崛起,以迅猛的速度發(fā)展,在60~70年代基本形成了由許多學科分支構成了學科群體。不僅如此,“系統(tǒng)及系統(tǒng)科學已經成為當代最具有綜合行的、最有價值的、最重要的基礎概念和科學?!庇懻撓到y(tǒng)科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論價值問題,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的必然結果,很少涉及到方法論的范疇。本文就嘗試以葉瀾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一書關于“系統(tǒng)科學在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論價值”一部分為基礎,進一步探討系統(tǒng)科學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論價值問題。
1 提供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對象觀的新視角
系統(tǒng)科學的首要貢獻在于它以復雜的開放系統(tǒng)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揭示復雜系統(tǒng)的結構、特征。
內部運作機制,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其在不同狀態(tài)下的特征,系統(tǒng)的演變與發(fā)展等一系列以往未被重視和深入研究過的重要問題,為人類的認識開辟了新的領域。對于復雜事物,系統(tǒng)科學在方法論上對“原子論”和“還原論”突破,使其沖出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框架,形成了以“整體”為研究對象與廣闊的研究領域。這一突破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方法論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tǒng)的影響,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實踐活動中的互動,把一定社會的政治準則、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和心理要求,內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素質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特殊的客觀存在的實踐活動,作為整個教育工作大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與其他并行系統(tǒng)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既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存在,又服從和服務于發(fā)展生產力的目的和功能,而且貫穿在其他系統(tǒng)之中,從而充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相關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不同層次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構成的有機整體,是一個極為復雜而廣泛的系統(tǒng)。根據系統(tǒng)科學的觀點,我們知道系統(tǒng)是一個整體功能和屬性大于局部功能和屬性之和的有機動作集合體,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對它本身的研究,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大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子系統(tǒng)的母系統(tǒng),全面的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和相關性,最終把研究對象拓展到一個新的領域,就如同系統(tǒng)科學的新思路一樣,使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臨著重新確定和拓展研究域的新問題,對于新的問題域,我們應該在整體的關聯中重新認識它。
2 提供從整體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結構的新思維原則
系統(tǒng)科學沒有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現成的新結論,但確實提供了從整體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新思維原則?!罢w性是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出發(fā)點,它為人們從整體上研究客觀事物提供了有效方法。他們始終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認為世界上各種事物、過程不是孤立的雜亂無章的偶然堆積,而是一個合乎規(guī)律的、由各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這些整體的性質與規(guī)律只存在于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不能反映整體的特征和活動方式?!币虼耍浴叭摗睘榛A的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所提供的方法突破了以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它要求人們如實地把對象作為有機整體來考察,從整體與部分相互依賴、相互結合、相互制約的關系中揭示系統(tǒng)的特征和運動規(guī)律。系統(tǒng)內部動態(tài)相互作用關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遠遠超出傳統(tǒng)科學思維的局限性。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還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對整體性原則的把握上。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曾經過于強調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而把大學生置于消極被動的地位,沒有足夠重視其主體地位,以致出現過分強調灌輸的片面傾向。我們在道理上是能夠接受整體性原則的,但是已成為潛意識的習慣思維方法,依然會不自然的遵循“還原論”的方法。
3 提供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與環(huán)境關系的“結構與功能”新思維模式
復雜開放系統(tǒng)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時,必須與環(huán)境進行信息、能量與物質交流,以維持自身的存在并發(fā)揮功能。系統(tǒng)科學中“結構――功能”的關系就成為一組新的范疇進入到人類的思維空間,成為人們研究、認識事物的一種工具。有關“黑箱”與“白箱”研究,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新的間接研究教育影響在學生內部發(fā)生變化過程和機制的手段,也提供了同一教育影響可能產生不同效果的模擬研究手段,這對在微觀層次上研究教育活動承擔者雙方的互動機制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在人為系統(tǒng)的發(fā)展中,新的目的和功能要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先導作用和推動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和行動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這樣一個人為的系統(tǒng),從社會和學生的角度看,都以未來作為時間維度,以發(fā)展作為目標,任何一個既成的教育事實都不可避免地與價值追求和選擇相關。我們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四有新人”,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面臨經濟主體多元化、主體利益多元化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現實環(huán)境,能夠堅持自己應有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根據系統(tǒng)科學的觀點,我們應該根據目標的實現狀況對于施教方法進行修正,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同時更關注整體的協調性,以保證系統(tǒng)整體功能的發(fā)展。此外,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通過系統(tǒng)對社會提供的物質、能量、信息做出合目的的選擇,再內化為自身的結構,及通過結構的改變,進而實現。
4 提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變革過程的新思維
系統(tǒng)科學把系統(tǒng)存在狀態(tài)分為“平衡態(tài)”――“非平衡態(tài)”――“遠離平衡態(tài)”三大類。分類的標準是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過程中現有結構的穩(wěn)定性。普里戈金關于遠離平衡態(tài)系統(tǒng)發(fā)生、演變的耗散理論具有突出的方法論價值。像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這樣的復雜系統(tǒng),非平衡態(tài)是常態(tài),演化是絕對的,穩(wěn)定卻是相對的,要全面認識教育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就一定要研究它的非平衡態(tài)與遠離平衡態(tài)。
平衡狀態(tài)打破、熵的持續(xù)增加,使原有系統(tǒng)的一體化能力逐漸削弱,個體呈現越來越大的自由態(tài),進入非平衡態(tài),再向前發(fā)
展,就達到遠離平衡態(tài)。對于原系統(tǒng)而言,系統(tǒng)不再存在回復到原有狀態(tài)的可能,那么這一階段研究的要點就是新系統(tǒng)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本身就是一個復雜開放的系統(tǒng),作為教育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演化是絕對的,穩(wěn)定是相對的,非平衡態(tài)成為一種常態(tài)。因此,在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這樣一種方法論,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種無序的,把這樣一種無序當作一種常態(tài),在動態(tài)中把握對它的研究,從有序到無序然后再到更高一級的有序,呈現螺旋上升這樣一種形式,在大系統(tǒng)中使它能夠充分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新時期的,充斥著多元的價值觀,多元的利益觀等等各種紛繁復雜的因素,在這樣一個時期,更要堅決避免使思想政治教育僵化,靈活應對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內部、外部因素的變化,及時控制干擾因素,促進新的、積極的因素的發(fā)展,最終使得新系統(tǒng)形成。5提供多學科綜合研究復雜對象的方法范式
系統(tǒng)科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不僅決定了要有思維方式、理論工具的變化,而且創(chuàng)造了新的思維方式和理論工具,此外,還決定了要采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使這些研究方法在服從于對象特征和研究任務的需要中實現綜合。
哲學與科學的統(tǒng)一是系統(tǒng)科學研究體系中最突出的一個方面。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處于哲學與具體科學之間,應該屬于第二層次的地位、具有一般科學方法論的功能。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在整個科學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它是溝通哲學與系統(tǒng)科學的橋梁,它與其他許多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可以從具體科學中提煉出一般科學方法,又可以為豐富、發(fā)展哲學方法提供素材,但它本身并不是哲學方法。我們既不能用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代替哲學方法論,也不能用哲學方法論代替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從而抹殺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在方法論中應有地位。恩格斯曾經指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fā)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毕到y(tǒng)理論的出現為實現這種轉變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為唯物辯證法的具體化、精確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系統(tǒng)概念與一切哲學范疇一樣具有最廣泛、最深刻、最高度的概括性。
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階級性,我們的黨是的政黨,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一定要在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指導之下進行,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研究??鐚W科的比較研究是系統(tǒng)研究方法體系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系統(tǒng)科學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范例。此外,系統(tǒng)科學還提供了用系統(tǒng)的觀點認識教育的一系列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