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歷史備考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全國卷;高考歷史;沖刺階段;復習備考
從2016年開始,福建、安徽等8省對外宣布高考將結束自主命題,參加由國家考試命題中心統(tǒng)一組織的全國1卷考試。這一變化,對參加回歸全國卷首屆的我省師生來說不僅面臨著準備時間短,復習容量大,考試難度加大等一系列的問題,更是對今年高考各學科復習備考的一次巨大挑戰(zhàn)。以下,筆者就依據(jù)一年多以來對已參加全國卷省份高考歷史學科復習備考策略的一些研究和多年來從事畢業(yè)班復習教學實踐,簡要談談對回歸全國卷背景下高考歷史沖刺階段的復習備考策略。
一、依據(jù)考綱,回歸課標,把握主干
歷史學科考試大綱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都是每年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命制的主要依據(jù),在高考復習的沖刺階段,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對照歷史學科考試大綱中要求的每個知識點,并結合相關試題解答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排查式地復習,力求不留復習的死角;而且還要指導學生回歸《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按《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3個學習模塊,4大學習主題(分別是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和科技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nèi)容)和25個學習專題并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相關知識作為沖刺階段復習的主干線索,抓住高考歷史的主干知識和重點,以此來提升學科復習的效果。例如,可以將考綱中“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相關知識點整合為:
二、回歸教材,貫通古今,關聯(lián)中外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初高中歷史教材是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的基本依托和來源。因此在考前的沖刺階段,如何指導學生回歸教材就顯得十分的重要。教師應依據(jù)有限的復習時間指導學生對初高中歷史教材進行系統(tǒng)的泛讀、對照考試大綱的重點精讀和結合時政熱點有突破的研讀。除此之外,由于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一般不會只考查某一個孤立的知識點,通常會選取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中某一模塊的具體知識點作為切入,考查它與其他模塊之間的聯(lián)系,通常會涉及古今、中外之間的聯(lián)系對比。例如2015年全國文綜1卷歷史試題第40大題就涉及到古代和近代不同學者對儒學的不同態(tài)度;2014年全國文綜1卷歷史試題第40大題就涉及到中國明朝科學家宋應星與近代英國科學家牛頓不同科技成果出現(xiàn)的背景、特點和命運不同原因的比較。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備考中應盡可能指導學生不僅要把握某一歷史現(xiàn)象的內(nèi)涵,同時還應從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辨析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征,分角度、多層次地將相關歷史知識融合起來進行有效復習。
三、回顧錯題,反思錯誤,查缺補漏
在日常復習教學中,教師時常會指導學生建立學科錯題集,這樣做能有效地防止學生在學科學習中重蹈覆轍、走向成功。在高考的沖刺階段,對近期已做過的高考歷史模擬試題,無論是教師提供的,還是自己購買的,教師都應指導學生及時地收集錯題并回顧,再次地進行反思。例如,做錯的選擇題,是否是因審錯時間造成的還是審錯題意造成的?非選擇的主觀題解答,是否有圍繞設問多角度地思考來組織答案?只有堅持這樣做,才能幫助學生一步步地反思和糾正做歷史試題的錯誤思維,才能幫助學生理順解題的思路和提升分析、歸納和概括知識點的能力,才能查缺補漏,決勝于全國卷的歷史高考。
四、研究真題,精選習題,提升技能
歷年來的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都是由專家學者們經(jīng)過長時間精雕細琢出來產(chǎn)物,它反映了對當年高考歷史考試內(nèi)容的深思熟慮、對高校選拔人才要求的考量和文科學生歷史知識水平的客觀判斷。因此,研究歷年來的全國卷歷史試題,就如同和這些專家學者們對話。
在高考的沖刺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認真地研究近三年來全國卷的高考歷史試題,將其按題型分類處理,重新看一遍、做一遍,好好地體味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不僅從試題中體會課標要求的知識點在高考歷史試題中會“怎么考”,還可以讓他們從試題的參考答案中體會做題時應“怎么答”。因此,研究近三年典型的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不僅有助于指導學生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方法和提升解題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熟練地把握答題的節(jié)奏和積累考試心理調(diào)適的經(jīng)驗。
因為距離高考時間有限,教師在指導學生做題時應精選試題,從題目選用來源來說,首先可以選用近三年全國1卷、全國2卷和海南卷的高考歷史試題,其次可選用比我省早進入全國卷考試模式省份最新的名校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從題目選用的類型來說,應與全國卷題型模式一樣,即12道單選題,2道非選擇必做題和四選一模式的選做題;從題目選用的內(nèi)容來說,應該要加強針對新史觀和與社會時政熱點相關試題的訓練。
做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進行限時訓練,一方面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審解題能力做題,提高答題的準確率,同時還要及時地找到做錯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以防重蹈覆轍。在做題過程中,應按不同的題型認真地進行審題、解題訓練和規(guī)范地組織、書寫答案,提升應試技能。
總之,只要我們在復習備考的沖刺階段中,能以“依據(jù)考綱,回歸課標和教材,把握主干知識,貫通古今,關聯(lián)中外”為指導,堅持“回顧錯題,反思錯誤,查缺補漏,研究真題,精做習題,提升技能”為有效途徑,相信2016年我省參加全國卷高考歷史成績一定能獲得喜人的豐收。
參考文獻:
[1]高章元. 理差異明考題變化辨思路尋應對策略――高考語文安徽卷與新課標全國卷之比較[J].學語文,2015年05期
[2]王邵勵. 什么是合理的歷史“概括”――以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材料解析題為例論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年15期
[3]劉國彬. 堅持?改進?啟示――我看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Ⅰ第41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年15期
關鍵詞: 高考 試題研究 備考思路
一、2016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回顧與簡析
總體特點:傳承之下再創(chuàng)新,平穩(wěn)之中求轉型。
1.穩(wěn)定和出新。
與2014、2015年試卷相比,2016年高考文綜歷史卷在試卷的形式和呈現(xiàn)方式,以及考查的知識、能力、思想內(nèi)涵上呈現(xiàn)出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有利于中學歷史的教學和學生的應考,也有利于保證考試的信度和效度。在穩(wěn)定的同時,試卷也有一定程度的出新,如借助于當前的考古成就,考查歷史的史學方法。再如37題第3問,為學生和教師所熟悉的“解讀”類型的問題,在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的前提下,與以往不同的是,列出了不同的觀點,考查學生的判斷和評析能力,進一步增加了試題的開放性,體現(xiàn)了貼近學生的特點。
2.整體設計結構平衡。
試題注重整體設計,以重大歷史事件、現(xiàn)象為載體,構建學生的認知框架。試卷力圖對一些歷史問題進行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層次的貫穿和呈現(xiàn),把中國史與世界史置于人類文明演進的總體框架中加以反思與考察。這一整體設計的思路有助于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汲取人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提升人文素養(yǎng)。
試卷的整體結構比較平衡,基本反映了中學歷史教學的結構和內(nèi)容,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世界史近似于歷年的歷史試卷結構比例。涉及了中學歷史教學中的許多重大問題和主干知識,有助于中學歷史教學的穩(wěn)定。由于增強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考查力度,試卷對中國古代史部分試題的分量有所提升,以往的中國古代史分數(shù)在24分以下,2016年達到28分。
3.強調(diào)能力立意,注重獨立思考。
試卷注重對歷史學科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在考查學生的學科知識和諸方面能力的同時,試卷比較明確地突出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考查。在選擇題方面,延續(xù)往年做法,通過設置多種新情境考查考生對歷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生需要分析新情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學科基本方法,進行獨立思考得出結論。在5個非選擇題目中,有37題第3問和40題第1問呈現(xiàn)這一特點,超過往年數(shù)量,加大了能力測試的力度,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揮,對中學歷史教學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二、2017年歷史備考思路
指導思想:以“導向正確、方法科學、全面扎實、訓練高效”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立足基礎,強化主干,尤其重視培養(yǎng)靈活運用歷史知識、進行知識遷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合理安排復習進度:延續(xù)三輪復習的模式。
一輪復習:(2016年4月―2017年2月)目標――單元突破,夯基提能。
二輪復習:(2017年2月―2017年4月下旬)目標――通史復習,融會貫通。
三輪復習:(2017年4月下旬―2017年5月底)目標――回歸考點,由學變考。
2.夯實基礎,構建體系,強化落實。
由“點”及面,實現(xiàn)知識的結構化;重視單元復習,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征;以縱橫聯(lián)系法構筑立體的知識體系。
3.突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時空觀念(要將所認識的史事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史料實證(對史事的推理和論證必須依據(jù)可靠的史料作為證據(jù));歷史理解(要從歷史實際的角度客觀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的事情);歷史解釋(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歷史價值觀(對歷史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tǒng)一及價值取向)。通過對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從而建構正確的歷史認識。
4.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歷史探究能力。
一是資料精心選用;二是加強檢查督促;三是鼓勵學生質疑;四是倡導合作學習;五是制作思維導圖。
5.加強題型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高考歷史三大題型:
選擇題(第24―35題)
材料解析題(第40題和選做題)
開放性試題(第41題)
選擇題的突出特點是:專業(yè)化程度高;閱讀難度大;思維考查環(huán)節(jié)多;主干知識考查摳細節(jié);題肢之間干擾性大。如何做好選擇題,這就要求考生知識儲備要扎實,認真審題是關鍵,勤練精思不可少。
對于選裉庥惺大判斷方法:(1)常識判斷;(2)時間判斷;(3)空間判斷;(4)概念判斷;(5)史實判斷;(6)邏輯判斷;(7)規(guī)律判斷;(8)階段判斷;(9)程度判斷;(10)數(shù)據(jù)判斷。
考生在完成選擇題時也應注意十大“陷阱”設置方式:(1)以偏概全;(2)主次顛倒;(3)因果倒置;(4)張冠李戴;(5)魚目混珠;(6)正逆顛倒;(7)舍本求末;(8)似是而非;(9)答非所問;(10)添枝加葉。
材料解析題(第40題和選做題)的命題特點是:堅持“小切口,大跨度”,或古今貫通,或中外關聯(lián),與社會熱點有所牽連,圍繞某一歷史事物呈現(xiàn)宏大的時空格局,考察學科體系中的背景、原因、特征、影響等內(nèi)容。
材料解析題解題步驟:
第一步:讀(四讀),即按照順序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
第二步:審(二審),即審分值――確定要點數(shù)量;審設問――“三定法”(定向、定法、定位)。
第三步:答,即答案要“四化”――要點化;精準化;段落化;整潔化。
例2016年高考新課標全國乙卷第40題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
(定向詞) (定法詞)
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
(定位詞)
2)根據(jù)材料一、 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及形成
(定向詞) (定法詞)
的主要原因。
(定位詞)
開放性試題(第41題)的解題思路:一是了解試題類型,明確觀點,有的放矢。對于歷史探討題:觀點判斷+論證評價;對于歷史闡釋題:觀點提煉+闡釋說明。二是找準關鍵詞語,理順思路,有格有式。對于歷史探討題:常見行為動詞為“評述”、“評論”、“評析”等。答題步驟一般為三步:①材料觀點“是什么”;②我的觀點“怎么樣”;③論證過程“為什么”;對于歷史闡釋題:常見行為動詞為“說明”、“闡述”(闡明并論述)。答題步驟一般為兩步:①材料觀點“是什么”;②論證過程“為什么”。
6.將精選精講精練落到實處。
(1)精心選題:①側重歷年真題;②側重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方面的內(nèi)容;③側重考點、難點、易混點;④側重與社會重大現(xiàn)實問題有關聯(lián)的題目。
(2)精心批改:逢練必改,逢改必批,落實兩個“凡是”:凡是發(fā)給學生的習題,教師必須先認真做一遍;凡是發(fā)給學生的習題,教師必須全批全改。
(3)精心講評:模式是“自查自糾――精評新練――查缺補漏――總結反思”。
參考文獻:
[1]黃文欽.略論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下的高三歷史科復習[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5).
[2]王百姓.淺談高中歷史復習方法的幾點體會[J].江西教育,2012(21).
[3]陳偉國.基于高中新課程的歷史復習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2008(1).
[4]姬秉新,李稚勇,趙亞夫.理解與實踐高中歷史新課程――與高中歷史教師的對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權威:教育部命題專家詳解2016高考各科試題(搜狐―高考―備考策略).
[5]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02年5月).
1.是高中課程設置的要求
高中歷史課程由歷史學習領域、學習科目和學習模塊三個層次構成。高中學習模塊中的必修課程由三個學習模塊組成,共設置了25個貫通古今、關聯(lián)中外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nèi)容,是高中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nèi)容。通過歷史必修課程的學習,要求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fā)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xiàn)實、中國與世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視角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選修課程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內(nèi)容,旨在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正是由于選修課程是建立在必修課程基礎之上的,因而如何處理與把握同必修課程內(nèi)容的關系就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既要注重與必修課程的銜接,關注學生在學完歷史必修課程內(nèi)容之后所達到的認知水平與課程改革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做到必修與選修內(nèi)容的平穩(wěn)過渡和順暢連接;又要注重選修課程在內(nèi)容、方法等方面的適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簡單重復或內(nèi)容過于艱深和復雜。
總之,一方面必修課程是選修課程的重要依托。但是另一方面,就高中課程內(nèi)容結構體系的完整性而言,必修課程的內(nèi)容是存在嚴重缺陷的,不能完全地整體構筑歷史學科的知識框架,這使選修課程成為必修課程的重要補充,是必修課程的深化和拓展。因而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的銜接及深化是必要的。
2.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要求
新課程重視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使以往單一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與學生合作交流而共同成長、老師與學生間積極互動而教學相長的過程,建立起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注重能力與方法培養(yǎng)的現(xiàn)代教學模式。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要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方面,研究學生的認知障礙,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推動學生在自覺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利益的發(fā)展。歷史學科還必須注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傊?新課程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高中歷史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開設的課程,可供學生選擇學習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層次性更加明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關注。選修課程的性質決定了教師必須鼓勵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銜接與深化必修課程的內(nèi)容,不僅是學生自身學科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的途徑,也是學生為自己提供選修課程學習的知識支撐的重要手段。
3.是高中歷史學習層次劃分的階段性要求
高中歷史的學習層次劃分:
①必修階段的教學。進入高中階段后,新生首先是從必修課程的學習而開始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的。這些體現(xiàn)人類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科技基本文明成果的內(nèi)容,是高中生必學的。無論知識的構成、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情感價值觀的塑造,要求都是最為基本的。
②選修階段的教學。這個時段的學生主體發(fā)生了變化(文理分科),教學的各種要求明顯提高,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要求開始轉向深層次的歷史規(guī)律的探索,對歷史學習技能的要求開始注重探索研究和發(fā)現(xiàn)的素質的提高,對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開始注重學生獨立的歷史價值觀的塑造。
③以通史模式為線索的知識整合。由于以應對高考為主要學習方向,這一階段的學習以知識的回顧為主,技能的培養(yǎng)主要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知識進行整合,同時,價值觀的培養(yǎng)注重一些基本價值觀的溫習和認同。
④以提高綜合素質應對高考為目的的針對性訓練。通過知識的再認、再現(xiàn)及其有規(guī)律的梳理,有目的、有針對地開展系列訓練,通過訓練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應試能力。
以上四個層次的劃分表明,高中歷史的學習有不同的層次和階段,彼此間也具有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性,選修課程的實施階段必須與必修課程進行合理有序、有效的銜接及深化。
4.是選修模塊高考備考復習策略的要求
高中課程改革也包括了高考評價方式、手段和內(nèi)容的改革。國家新課程高考考試大綱和我省《考試說明》對選修選考并占一定比例分數(shù)的規(guī)定,無疑具有將選修內(nèi)容完全納入高考評價范圍的明確導向。由于選修模塊的內(nèi)容是由相關聯(lián)的某個領域的具有相對獨立的歷史事件、現(xiàn)象或人物所組成的,某種程度上相對獨立或許是相對地孤立,將選修模塊的各專題內(nèi)容置于必修內(nèi)容的歷史知識背景中綜合考察,能得出對歷史事件、現(xiàn)象或人物的更加全面而正確的認識。這在高考試題中已經(jīng)得到了印證。
二.選修與必修課程銜接及深化的策略
選修課程實施階段,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總體上得到加強,基本上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學習技能,形成了一定的歷史意識。選修的教學中與必修的銜接上要注意這么幾個問題:
其一,以選修課程內(nèi)容為切入點,深化和拓展必修課程內(nèi)容。選修課的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對必修知識進行回顧,在比較學習中把握選修部分擴展的知識內(nèi)容,認識選修部分所表達的深邃的歷史道理,感悟選修內(nèi)容中所蘊含的至深的歷史情感。例如,改革模塊中的“梭倫改革”,必修一和選修一的主干內(nèi)容是一樣的,可是,選修教材展開介紹了改革前雅典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梭倫強烈的愛國情感,因此,在教學銜接中,我們就可以通過回顧梭倫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入手,與學生一起探討改革的復雜背景,探討改革前后梭倫的個人情感的變化,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從深層次上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進步意義,深刻地體會到改革家的個人素質對改革進程和效果的巨大影響。
其二,以必修課程內(nèi)容體系的掌握為基礎,理解和應用選修知識。教學中,引導學生按照合理的框架將選修和必修的知識串連起來,從而形成宏觀的知識概念。例如,改革模塊的《商鞅變法》一課,要更好地理解商鞅變法的歷史必然性,得從變法的背景和所產(chǎn)生的深遠歷史影響上去體味。聯(lián)系必修一專題一“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相關內(nèi)容,通過分析,“禮崩樂壞”是背景,“六王畢、四海一”是深遠影響。經(jīng)過教學銜接以后,我們的學生就能從歷史發(fā)展的大空間上確立起如下概念:
其三,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整合必修、選修模塊知識的能力。由于選修模塊的專題性特征十分突出,每一個專題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可供學生探究的課題,但也因此在各專題知識的背景上顯得相對孤立。教學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有利于選修課程目標的有效實施。
以上所述,雖然是關于選修與必修課程的銜接及深化,但是高中歷史模塊間的知識聯(lián)系是具有共性的,其聯(lián)系的思路及其方式大體如此。
三.選修與必修課程的銜接及深化舉例
? 選修一 《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模塊
1.梭倫改革
? 銜接:
? 希臘的自然環(huán)境和城邦政治及其公民素質(必修一)。
? 深化:
? 改革的措施、特點及其歷史影響。
2. 商鞅變法
? 銜接:重農(nóng)抑商(必修二)、法家思想(必修三)
? 深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特征、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及其特點、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變法
? 銜接:北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必修一)
? 深化: “冗官、冗兵、冗費” 或“兵虛財匱、內(nèi)憂外患”(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5.歐洲宗教改革
? 銜接: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必修三)
? 深化: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內(nèi)容及其歷史作用。
6.默罕默德.阿里改革
? 銜接: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新航路開辟后、尤其是工業(yè)革命前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擴張及其客觀上的文明傳播”(必修二)
? 深化:阿里改革的發(fā)生及其失敗的歷史命運,說明了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中,伴隨著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給當?shù)貛砼蹓浩鹊耐瑫r,也客觀地沖擊了落后農(nóng)業(yè)文明地區(qū)的舊制度和社會結構,使當?shù)爻霈F(xiàn)了趨向工業(yè)文明的改革,但是阿里改革缺乏堅實的社會基礎,再加主觀上的窮兵黷武耗費國力,失敗是必然的。
7.俄國農(nóng)奴制改革
關鍵詞:高考,歷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4.51
自從2004年實行新課標改革,先后在16個省份進行分省命題試點。有文綜卷,有單科卷。新課程卷在選修模塊的命題處理上也各有特點。由于分省命題各省份的質量不一,而且成本比較高。到今年,原來16個命題的省份,其中11個省份自動申請退出,還剩5個省份,就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也就是說,明年將會有6個命題中心,1個是國家的,就是從原來的‘1+16’變成了‘1+5’。”對于使用全國卷的我們山西省來說,文綜之一的歷史這個學科有哪些特點又如何備考呢?
一、高考歷史考查特點
1.緊扣主干知識,注意知識的縱橫向聯(lián)系
現(xiàn)在,高考試題都是“題目在書外,答案在書中”。但無論如何選材,落腳點還是教材主干知識。高考試題命制的導向是很明確的:備考要立足于主干知識!主干知識掌握不好,即使答題技巧很熟練,也難得高分。但高考對主干知識的考察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汲P隆?,即遵循課程標準和考綱要求,試題盡量減少或避免一對一的知識層面問答,更多的體現(xiàn)為新情景的創(chuàng)設、材料的解讀分析。題目設計更重視用歷史事實說話,題干及其答案都不是簡單移植課本內(nèi)容,而是滲透著“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科基本方法。試題使用新的史學觀點,往往不是正面考查新觀點,只是用它創(chuàng)設新的問題情景或切入角度,答案仍然力求回到教材的知識情景中。另一方面,試題也注意了歷史知識的縱、橫向聯(lián)系,體現(xiàn)“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的新課程設計思路。
2.堅持能力立意,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解與探究歷史問題
“能力立意”是恒定不變的高考原則。結合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不難看出,高考歷史的命題特點為:突出能力立意、引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考查歷史能力與思維,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解與探究歷史問題。歷史試題卷中每一道試題的解答,都在不同程度上要運用上述的一種或多種能力要求,教材內(nèi)容在這里更多的是表現(xiàn)為背景材料,考查的側重c是學生的知識遷移、理解、運用、分析等能力。能力考查的目標專注于運用所學知識論證和探討材料中的問題,而不是對教材知識的簡單描述或闡述。雖然試題的設問頗為簡潔,但思維力度還是比較高的,注重多層次、多角度考查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3.貼近生活與現(xiàn)實,體現(xiàn)學科特點
歷史教育的本質是人文教育,“以史為鑒”是歷史學科教學的又一功能。從一定意義上說,時政熱點是每年高考不回避的命題重點。今年的新課程試題也都注意了在突出學科特色的同時,關注現(xiàn)實問題,較好地發(fā)揮了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題目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問題歷史聯(lián)系”“隱性考查學科知識”的特點。凸顯出歷史試題與時俱進的精神和歷史學科的社會作用,對考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具有明顯的導向性。
二、高考歷史備考策略
1.緊扣課程標準和考綱,抓好主干知識復習
備考復習中教師一定要嚴格按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教學內(nèi)容要求特別是主干知識組織教學,對于各版本教材中超出課標范圍的內(nèi)容可以放心進行刪減,不拘泥于具體知識的束縛。當然,如果教材內(nèi)容對課標所規(guī)定的重點內(nèi)容闡述不夠充分的,一定要加以適當?shù)难a充。必須清楚教材只是我們達到課標要求的一個重要載體而已,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外的教學資源,完成課程教學內(nèi)容要求的學習任務。同樣的,無視教材的教學作用也不可取,教學過程的核心要點不是列舉歷史學界的各種研究成果和結論,應該是通過陳述歷史演進過程的基本史實和基本資料,使學生能夠在占有資料的前提下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總結等思維過程產(chǎn)生對歷史的認同感,得出理性的認識和結論,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及探究性學習習慣。
2.以“四項能力要求”為依據(jù),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和應考技能的培養(yǎng)
在平時的組織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表述自己的觀點,把每一個提問都看成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一次活動,讓學生體驗歷史、感悟歷史、參與歷史、評價歷史。平時多就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設置一些開放性回答訓練,不要輕易向學生下絕對性結論,一定要盡量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材料,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多元化的特征。同一個歷史事物在高考中的呈現(xiàn)方式、情景甚至語言都是經(jīng)常變換的,只有經(jīng)過真正的思考理解后才能有效運用和轉換。考試說明對四項考核目標與要求做了具體解釋與例證,是教師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復習的最好依據(jù)。四項能力要求的層次不同,設問的呈現(xiàn)形式也不一樣,這里有些共性的設問特點是命題人必須遵循的,因此有些答題要素也是不變的,教師們要善于提煉和歸納并告訴學生。而要有針對性的加于訓練,最好的素材就是近年來的高考試卷。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育 《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 論文統(tǒng)計與分析 研究熱點 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01
由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是專業(yè)的教學類期刊。該期刊精選并全文轉載全國歷史教育專業(yè)期刊及教育類綜合期刊中的歷史教育論文。這些轉載論文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能更好地透視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年度熱點。本文將以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全文轉載的歷史教育論文為研究樣本,通過不同角度的統(tǒng)計分析,探究2015年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年度熱點,并據(jù)此展望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新路向。
一、《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度全文轉載的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統(tǒng)計與分析
1.欄目設置情況分析
欄目設置情況可以較全面地體現(xiàn)期刊的辦刊宗旨和辦刊特色,有效地反映學科的研究傾向和研究熱點,起到引導讀者閱讀和指導作者撰稿的作用。[1]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設置了25個與中學歷史教育相關的欄目,全文轉載了98篇中學歷史教育論文。從表1可以知道,論文轉載數(shù)量比較多的欄目是《教學研究》《學科視點》《教學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學設計》等。需要注意的是,《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在2015年設置的與中學歷史教育相關的專題欄目多達11個,具體為《歷史教學設計》《歷史概念教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歷史教師專業(yè)成長》《價值觀與歷史教學》《探究教學》《問題教學》《教學目標確立》《高三復習教學》《2015年高考試卷評析》和《歷史故事運用》。其中,專為歷史學科設置的專題欄目有《歷史教學設計》《歷史概念教學》《價值觀與歷史教學》《歷史教師專業(yè)成長》和《歷史故事運用》,一共轉載了16篇論文,其他專題欄目則是歷史與地理兩個學科共有。在這些專題欄目中,每年都出現(xiàn)的是《高考試卷評析》欄目。與2014年的專題欄目對比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我國中學歷史教育更加重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歷史教育價值觀以及歷史教學方法等研究。
2.源雜志轉載中學歷史教育論文數(shù)量分析
《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全文轉載的歷史教育論文來自25種不同的期刊(見表2)?!稓v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教學月刊》的論文轉載量排名前三,一共被轉載了45篇論文,大約是全年論文轉載總數(shù)的46%。由此可知,這三大期刊是宣傳和促進我國歷史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刊物。另外,《中學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教學與管理》《中小學教師培訓》《江蘇教育》等教育類期刊也發(fā)表了一些高質量的歷史教育論文。
3.作者情況分析
(1)作者合作情況分析
統(tǒng)計分析論文作者的合作情況,能直觀地認識全國不同單位之間在歷史教育研究領域中的交流狀況。在《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全文轉載的中學歷史教育論文里有16篇合作論文。其中,高等院校、教研部門與普通中學的合作論文有7篇,約占總數(shù)的44%。在合作論文中,同單位以及同省不同單位合作的論文有10篇,跨省合作的論文有6篇,占合作論文總數(shù)的37.5%,較2014年相比有所增長。歷史教育研究應該提倡跨地區(qū)、跨單位的交流探討,利用信息化條件更好地開展歷史教學研討,通過不同活動與全國各地的歷史教育工作者交流合作。
(2)第一作者所在單位發(fā)文分析
《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所轉載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的作者來自80家不同的單位。其中,有2家單位的論文轉載量為3篇,分別是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和四川省成都樹德中學,還有16家單位被轉載了2篇論文,分別是北京市教育學院豐臺分院、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福建省寧德市教師進修學院、江蘇連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外國語學院社會科學教研部、浙江省海寧市教師進修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編輯室、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省大港中學、江蘇省常熟市中學、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高級中學、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3)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qū)分布
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qū)的分布情況可以清晰反映出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間布局特點。由表3可以知道,《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所轉載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的第一作者單位集中分布在江蘇、浙江、北京、廣東、福建、上海和四川這7個省市,說明這7個省市的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者研究中學歷史教育的熱情較高,狀態(tài)活躍,在2015年發(fā)表了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而江蘇、浙江、北京3省市所發(fā)高質量論文數(shù)量排名前3,表明這3個省市的中學歷史教育研究水平較高,這可能得益于其教育部門和歷史教育工作者對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重視。
(4)第一作者單位所屬系統(tǒng)分布
根據(jù)第一作者所在單位的系統(tǒng)歸屬能夠知道,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生力軍分布在哪些單位系統(tǒng),不同單位系統(tǒng)研究中學歷史教育的活躍狀態(tài)以及研究能力。第一作者單位所屬系統(tǒng)大致可分為高等院校、普通中學、出版社和編輯部、教研部門四大類,本研究中這四類單位系統(tǒng)的第一作者比重分別是32.65%、50%、2.04%和15.31%。據(jù)此可知,普通中W是研究中學歷史教育的主陣地,高等院校和教研部門的研究者也成為研究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的主體力量。
二、2015年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熱點
1.歷史課程研究
“當學生完成學校歷史課程的學習后,他們應該知道些什么?他們能夠做些什么? 如果學生完成歷史課程的學習后僅僅積累了一些需要記住的歷史事實的話,那是遠遠不夠的”[2]。歷史學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而中學歷史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承載功能。一節(jié)好的中學歷史課,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而且還應該熏陶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馬維林、黃敏指出:歷史教學的最高目標應該是價值引領。歷史價值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求真、揚善、唯美的情懷,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引領學生感悟時代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讓學生懂得尊重各國文化和關心人類共同命運(第6期)*。唐琴、石曉健認為承擔公民教育任務的歷史課堂忽略了“人”,弱化了歷史教學的教育價值;把歷史學科教育價值概括為“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歷史價值判斷能力的孕育”;主張通過構建學術性課堂促進學生歷史知識、學科素養(yǎng)和歷史意識的發(fā)展,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民族觀、歷史觀和時代觀,倡導適應時代需要,符合社會進步和世界潮流的價值立場;認為人性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等構成了21世紀歷史新課程基本的“時代性價值取向”(第6期)。倪仲指出歷史教學中“一分為二”式的評價過于簡單化和公式化,簡單套用“一分為二”式的評價導致了歷史教育價值缺位;主張歷史教師就應該大膽摒棄“一分為二”式的中庸評價方式,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表明我們的價值取向,這樣的歷史教學才是真正用價值引領學生(第6期)。歷史教育是一種歷史認識教育。歷史課程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陳志剛認為歷史教師應當在課程實施中進行正確的歷史認識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富于社會批判和建設精神的現(xiàn)代公民素養(yǎng),獲得基本的歷史思維能力(第6期)。王鳳俠也指出歷史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習者健全成長,對其靈魂以價值引領;歷史課僅有史實、僅做事實判斷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價值判斷;歷史教應抓住歷史認知和價值觀沖突的問題鍛煉、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第5期)。
歷史教育總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具體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徐賜成認為教學目標、課程目標、教育目標是相互作用的系統(tǒng)問題,擬訂教學目標應該是教育總目標在具體教學內(nèi)容和情境上的投射。因此,擬訂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必須有完整的教育視野,從教育教學的本義出發(fā)關注學生的主體認知地位,以歷史教育的價值和功能為本。他認為歷史教育功能一是存續(xù)文化傳統(tǒng),二是增進社會理解,三是資佐現(xiàn)實發(fā)展。歷史教育要以教育目標理論研究為據(jù),把握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大致發(fā)展線索,了解教學目標分類學的基本思想(第7期)。
2.歷史教學策略研究
“教學策略是教學步驟、方法、手段或技術的總稱”[3]。歷史學是一門富有生命力與思想的人文學科,時間跨度大,文化內(nèi)涵深厚,因此歷史教學總是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難以深刻理解歷史現(xiàn)象,不能生成復雜的歷史思維。要解決這些教學困惑,郭子其認為教師應深思教育情境下的教學策略,通過營造知情交互的情境幫助學生進行位置記憶,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習得遷移能力以及形成批判創(chuàng)造性思維(第3期)。歷史教學不可能依靠灌輸?shù)玫嚼斫夂蛢?nèi)化,需要師生交流對話與教師的適當點撥。方穎基于對話教學的新型教學形態(tài)研究了“心理契約”理論下的高中歷史對話教學策略,認為在對話中建立以“安全感、信任感、責任感和共情心”為基礎的“心理契約”,有助于師生相互理解,增強交流意愿,實現(xiàn)思維交互和情感共鳴,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提高教學有效性(第7期)。盧曉華認為點撥法能幫助學生深化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借助“互動”“情境”和“評價”等手段幫助學生回到歷史現(xiàn)場,在看似淺顯處點撥使學生逐漸深化認識,在思維盲點處點撥使學生厘清分析路徑,點明歷史線索,掃清思維盲點(第6期)。為了實現(xiàn)課程目標系統(tǒng),幫助學生形成對所學知識的整體認知,陳善松和吳國雄倡導整體性教學策略。他們建議在實際教學中,不論是教學目標的設計,還是教學過程的實施,都從學科系統(tǒng)和學生實際出發(fā),進行整體認知建構,通過整體設計教學目標、整體梳理歷史脈絡以及整體認知歷史要點進行科學、有效的歷史整體教學(第9期)。
“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xù)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是現(xiàn)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4]。要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現(xiàn)象,生成復雜的歷史思維,郭子其認為歷史教學應該重視詮釋方法的價值,引導學生將自我的經(jīng)驗與智慧融入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設身處地地理解歷史,以獲得豐富而開放的意義,從而達成深度認識,獲得明了的歷史見解(第11期)。沈素英則認為歷史教學應該站在文化視野的高度,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富有情感的、有利于學生釋放潛能的文化背景,通過對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與重組、整合與探究,將學習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結合,培養(yǎng)能力與提高認識并重,融合理性與人文精神,開闊學生眼界,啟迪學生智慧,促進學生掌握方法、形成價值觀和確立人生目標與理想(第8期)。
3.歷史教學方法研究
長期以來,歷史教學習慣于向學生灌輸大量的學科概念、觀點和原理,如果學生記住了這些知識,并能在各種測試中準確地予以復述,就被認為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知識。然而,這樣的“掌握”是受到質疑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這種知識的學習并沒有觸及理解過程及學生內(nèi)在洞察力的培養(yǎng)。所以,陳新民認為應該重視歷史教學設計和開展主題探究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跨學科、多角度思考和探究問題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第4期)。為使歷史探究性學習更有效,更好實現(xiàn)歷史課程目標,作為歷史課堂的主導者必須在學習主題、課程資源、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問題情境等方面進行有效的設計、開發(fā)和重新建構(李南亮,第4期)。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問題的設置應依據(jù)循序漸進的原則,從事實性問題入手,設計解釋性問題,進而推進評價性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逐步思考,形成對所學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提升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其中,事實性問題是基礎,解釋性問題是深化,評價性問題是升華。只有這樣,學生在面對“你有什么啟示”“你怎樣看待”“你有什么想法”等問題時才不會出現(xiàn)啞口無言、信口開河、語無倫次、生拉硬拽等現(xiàn)象(吳波,第5期)。
4.歷史教育測評研究
表現(xiàn)性評價作為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方法,正逐漸成為高中歷史學科學業(yè)評價的主要方式。表現(xiàn)性評價的標準稱為表現(xiàn)性評價量規(guī)。馬曉麗認為一個完整的表現(xiàn)性評價量規(guī)應該包括活動主題、評價內(nèi)容、權重設置、程度描述、評價標準、評價主體以及評價方法和評語建議,在創(chuàng)制表現(xiàn)性評價量規(guī)時應注意把握好適切性、可操作性和參與性原則。根據(jù)國內(nèi)外的研究經(jīng)驗和實踐總結,她提煉出的表現(xiàn)性評價量規(guī)程序為解讀課程標準、確定評價內(nèi)容、明晰要素特征、選擇量規(guī)類型、描述評價等級、擬定評價量規(guī)以及修正完善標準(第2期)。
每年高考過后的全國熱門話題之一就是對高考試題的評析。中學一線歷史教師通過研究解讀并借鑒文章對高考試題的評析,可以深刻認識高考試題的總體面貌及其命題趨勢,把握不同題型并總結其答題方法,從而進一步反思和改進往后的日常教學,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和備考指導。馮一下認為2014年方法類試題數(shù)量急劇增加,這將導致史學方法類試題作為一類相對獨立的試題出現(xiàn)在高考歷史試題中,并推動高中歷史教學重視史學方法滲透。所以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深化對方法目標的認識,更多地了解史學方法,科學地制定史學方法教學策略。(第1期)郭子其J為高考歷史試題品質的優(yōu)劣在于是否立足于人的歷史思想與價值來考查歷史思維,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卷Ⅱ第40題強調(diào)歷史人物的活動與人的歷史思考,強調(diào)時代特點與思想內(nèi)涵的歷史性思維,強調(diào)思想價值的滲透與思維能力培養(yǎng),富有歷史的時代氣息,考查了多樣多層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而且試題設問具有開放性,關注考生的鮮明個性,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第12期)。
四、結語
根據(jù)《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全文轉載的歷史教育論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一線歷史教師是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主體,教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尤其是師范院校,也是歷史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合著率未見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高等院校研究者和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者的合著情況增多;標注參考文獻的意識較弱,但這種情況正在好轉。與此同時,被轉載論文的平均引文數(shù)量和引文比例,說明我們的中學歷史教育研究還處在主觀總結為主的“經(jīng)驗型”階段,而非“學術型”階段。
據(jù)此,筆者對歷史教育刊物、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群體提出以下建議:一是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者是背負重任的開拓者。從現(xiàn)有的情況看,一線歷史教師仍將是中學歷史教育的主要群體,而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部門的歷史教育研究者仍將肩負著將歷史教育研究引向更高處的任務。研究者還應關注中學歷史教育中的教師和學生,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加強對歷史教育主體的研究。二是歷史教育期刊為中學歷史教育研究提供更好的平臺。雜志需要關注理論又重視實踐,亦要呼吁關注中西部地區(qū)的中學歷史教育現(xiàn)狀,引起中西部研究者的重視,也可以以雜志為媒介,加強東、中、西部研究者之間的交流。
[ 注 釋 ]
[1]張家輝,哈斯塔娜,喬麗娜.2005-2009年《地理教育》文獻計量學分析[J].地理教育,2010(12):45.
[2]Peter Seixas, BENCHMARKS OF HISTORICAL THINKING:A REMEORK FOR ASSESSMENT IN CANADA[P/ON]. [2016-09-23]http://historicalthinking.ca/sites/default/files/files/docs/Framework_EN.pdf.
關鍵詞: 高中歷史講評復習教學 答題規(guī)范化 非智力因素 兩大基本方略
評講歷史試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它不是僅僅把答案簡單地告訴學生,也不像上一節(jié)課文那樣有資料可查,有教案可參考,而要完全憑著歷史教師的豐富經(jīng)驗進行復習教學。
一、評講歷史試卷必須訓練學生答題的規(guī)范化。
在改卷的過程中,特別是問答題,每次都發(fā)現(xiàn)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基本上不知道怎樣審題,不知道怎樣利用課本上的相關史實進行遷移。所以在評講中必須培養(yǎng)學生答題規(guī)范化的習慣。
2001年1月13日,在大阪國際和平中心,日本右翼勢力舉行了“20世紀最大的謊言――‘’的徹底驗證”集會,否認罪行。結合有關歷史知識,分析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原因。為什么在和平發(fā)展的今天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其實質是什么?談談你的認識。
在看到上面的試題時,有的學生一看這么長的材料問答題,而且又是一個熱點問題,就有點心虛了,不知道該怎樣入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評講中就要幫助學生分析題目。
首先指出這道題的要回答的問題總共有四個:一是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原因;二是在和平發(fā)展的今天出現(xiàn)日本右翼勢力否認侵華罪行的原因;三是這種現(xiàn)象的實質是什么;四是你對這種現(xiàn)象怎么看。通過這樣分析,學生就不會漏掉問題。
其次,在分析好問題后,引導學生從我們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中尋找有關的史實。這點是學生感覺最難的。因為在久遠的歷史里,到底哪一個知識點才是我們要找的史實呢?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遷移能力差,找不到相關的史實,只能亂說一通,顯得蒼白無力。下面以第一問為例進行說明。
在這一道題里面,我們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得出,與這一道題有關的史實:一是與日本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時采取明治維新的改革不徹底有關。二是與1889年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有關,因為這一憲法加強了天皇的專制統(tǒng)治,天皇與軍部的特殊地位為法西斯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三是與1894年中日本得到的巨大侵略利益有關。把上述三點讓學生排列出來,為后面的回答搭好一個框架。
最后,找到史實以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怎樣表達。我們要求學生在正式答題時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答題必須分點,標上序號一二三等。二是在序號前寫出簡單的提示性的詞語。三是論述必須文章化,切忌語言生硬或太過簡單,并且要善于用歷史科特有的語言來作答,避免散文化或詩歌化。四是答題必須有正確的史實作依據(jù)。這就是答題的規(guī)范化。但在每一次考試中都有很多學生沒辦法做到這點。在后來問及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回答是因為太緊張,所以忘記了。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讓學生養(yǎng)成這樣的良好思維習慣。
二、復習課必須堅持科學性、規(guī)范性與鼓勵性原則,努力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
一是講評復習課前,要養(yǎng)成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學習時集中了注意力,就能全力以赴,使學習的內(nèi)容留下明顯的痕跡,就能加深記憶。要養(yǎng)成自我整理知識的習慣,整理知識可從橫向縱向角度,但基本的方法都是簡化。
二是按照不貪多、抓落實、定時練、重強化、多動手原則,精選題目進行規(guī)范訓練,向規(guī)范要質量、要分數(shù)。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認真讀題審題,找出關鍵字詞,挖掘隱含條件,獲取有效信息;仔細分析題意,弄清命題意圖;引導學生掌握答題得高分的技巧。
三是在分析成績時,我們在對優(yōu)秀學生進行勉勵進取時,應更多注意成績不好但在某一次取得較大進步的學生,只要他們在某一道題取得一些進步都應及時表揚,力爭發(fā)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從整體上提高成績。
三、在歷史復習教學中應遵循的策略。
新課程標準要求樹立一切為了人的發(fā)展的理念,為此,必須樹立學生主體觀,貫徹民主教學的思想,構建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使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觀點,承認學生個性差異,積極創(chuàng)造和提供滿足不同學生學習成長條件的理念落到實處,將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重視學生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yǎng)與發(fā)揮。
(一)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是備課深入細致,平時認真研究教材,多方參閱各種資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難重點。在制定教學目的時,非常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案編寫認真,并不斷歸納總結經(jīng)驗教訓。二是堅持參加校內(nèi)外教學研討活動,不斷汲取他人的寶貴經(jīng)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經(jīng)常向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并經(jīng)常在一起討論教學問題,明確今后講課的方向和以后歷史課該怎么教和怎么講。三是在作業(yè)批改上,認真及時,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訂正,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輔導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教師應明白任何學生都會存在優(yōu)點和缺點,對學優(yōu)生的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對后進生則易于發(fā)現(xiàn)其缺點,尤其是在學習上后進的學生,往往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而后進生轉化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全班學生的整體成績。一是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學生。應當縱向地看到后進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應相信他的明天會比今天好。二是因勢利導,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首先幫助后進生找到優(yōu)、缺點,以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其次,以平常的心態(tài)對待。后進生也是學生,厭惡、責罵只能適得其反,他們應該享有同其他學生同樣的平等和民主,也應該在稍有一點進步時得到老師的肯定。三是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誠二字,即教師不應有絲毫虛偽與欺哄,一旦學生發(fā)現(xiàn)有假,那么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會被看做是在演戲。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進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xiàn)和看法,如對學習的畏懼、猶豫、滿足、冷漠,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他們,鼓勵他們自由討論。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過學生的眼睛看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