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學理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實踐教學是本科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要求教學方法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設計的。作為一種人才培養(yǎng)的手段,教學方法從根本上來講是由培養(yǎng)目標決定的,培養(yǎng)目標不同,教學手段也不同,培養(yǎng)目標發(fā)生了變化,教學手段遲早會隨之進行調整。根據(jù)1999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規(guī)定,本科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本學科、專業(yè)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yè)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yè)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方案〉指標內涵說明》中明確指出:“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既有密切聯(lián)系,又有相對獨立性,它對提高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此可見,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我國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之一,實踐教學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方法。
(二)實踐教學是行政管理學課程的性質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學是公共管理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在公共管理學科體系中具有明顯的基礎和導向作用,也是法學、新聞學、檔案學、財政學等與公共組織密切相關專業(yè)本科生的選修課。作為一門研究政府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規(guī)律的科學,行政管理學的原則、原理有很強的理論性。同時,作為系統(tǒng)總結了國家行政管理的科學方法的學科,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行政管理學“貴在有用”。作為一門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的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行政管理學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必須重視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行政管理學這一鮮明的特征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實踐教學,這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所在。
(三)實踐教學是解決目前行政管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新形勢下行政管理專業(yè)人才的需要持續(xù)多年的,導致了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斷裂,因此,隨著高考的恢復,我國各方面的高等人才的培養(yǎng)急需首先補上理論匱乏這一課。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研究行政管理學理論,開設行政管理學課程。行政管理學在研究和教學方法上以政治學作為價值取向,采用傳統(tǒng)的研究型、學術型教學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滿足了當時一個新的理論和課程最初建立和發(fā)展的需要。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我國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尤其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對行政管理專業(yè)人才的需求由傳統(tǒng)的研究型、學術型向應用型、操作型人才轉變。據(jù)此,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的學科調整中把行政管理從原來隸屬于政治學一級學科轉到了隸屬于公共管理學,突出了行政管理學學科的管理性,即實踐性。從學科的調整可見我國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的變化。那么,作為行政管理學科最基礎的課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和教學也必須隨之發(fā)生變化,突出其實踐性。但是長期以來,高校行政管理學教學的軟肋就是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非常薄弱,嚴重影響了行政管理學課應有的教學效果,也是導致學生就業(yè)形勢日益嚴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具體方法
本科教育培養(yǎng)目標、行政管理學的課程特點以及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決定了在行政管理學的教學方法上必須進行優(yōu)化和改革,其中首先必須堅持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強和優(yōu)化實踐教學,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
(一)課堂實踐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是指以課堂為教學場所,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為了深化和鞏固學生的認知而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課堂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從而深化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的掌握。課堂實踐教學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1.案例分析法。這一方法是20世紀初哈佛大學創(chuàng)造的,即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案例,通過學生的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行政管理學的實用性特別強,它的重點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指導解決現(xiàn)實的社會公共問題,以及這種解決方法在其他相關情形下的推廣。這一特性決定了案例分析在行政管理學教學工作中有普遍的應用價值。
2“.角色模擬”教學法。這一方法在于在課堂上人為地營造某種行政管理情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從事相應的具體工作。通過這一方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直觀地去感受、領悟所涉及的問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人際關系處理能力。這一方法比較適用于涉及大量常規(guī)細節(jié)和現(xiàn)象、需進行較為復雜的綜合方法技能訓練的場合。行政司法、行政執(zhí)法、公文處理、會議管理、機關物產材管理等內容非常適合運用這種方法。
3.課堂討論。這種方法是在教師講授基礎知識后,為加深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理解,在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下,學生通過充分準備,師生圍繞一個主題,發(fā)表意見,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既可以達到形成共識、的目的,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學中針對“西方公共行政理論歷史沿革及其啟示”“我國大部制改革的困境與對策”“行政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路徑“”深化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路徑”“西方行政改革對我國的啟示”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就應該運用討論的方法。
4.換位教學法。對于一些簡單的章節(jié)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備課,然后在課堂上師生身份互換,老師隨機點名,讓個別同學以老師的身份給大家講解,其他同學隨時提問,老師最后作點評。這樣,通過備課、講課,學生把所學習的內容學懂、學透,提高了其自學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5.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法就是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并提高綜合素質的方法。任務驅動法包括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布置教學任務、學生獨立完成任務、教師進行成績評定?!叭蝿镇寗印弊鳛橐环N學習方法,它使教師由“主角”轉變?yōu)椤芭浣?,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實現(xiàn)了由被動地接受知識向主動地尋求知識的轉變。這一方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的能力。
(二)課外實踐課外實踐是指學生在課堂之外、在學校的范圍內進行的實踐活動。這類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利用學生課下的業(yè)余時間,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擴展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指導性自學。這一方法是通過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yè)的方式,讓學生自學來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一種方法。自學的內容大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布置學生閱讀與行政管理學相關的課外書籍,包括經典著作、重要文獻、高質量的專業(yè)論文等,其目的是擴大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的教材內容的理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非重點、非難點的章節(jié),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就能理解的內容。如行政管理學當中的“行政決策”這一章,關于行政決策的定義、程序、類型以及行政決策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在管理學等課程中基本的東西都學過,因此,這部分內容完全可以布置學生自學,教師沒有必要花大力氣來講,只是提示學生在把握的過程中注意決策同行政決策的區(qū)別就可以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行政決策體制以及我國行政決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的教授上。自學不僅達到了擴大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和思考的習慣。
2.科學研究法??蒲惺歉咝5闹匾毮苤?,這種職能不單純是要求教師從事科研工作,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引導學生參加科研活動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為了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適當?shù)目蒲泄ぷ鳌H缫越虒W中的疑點、難點問題為突破口,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選拔基礎好的具有刻苦鉆研精神的優(yōu)秀學生參加教師的課題研究或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團體等,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充分發(fā)揮和展示個人的才華。
3.模擬實驗。在校內建立行政管理模擬實驗室,模擬各種行政管理場景和運作,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處于某種管理角色中,從而增進學生對管理知識和方法的認知,培養(yǎng)綜合管理能力。
(三)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指學生走出校門進入到真實的社會中去,實現(xiàn)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社會實踐印證和加深學生的理論認知,把學到的理論向實踐轉化,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社會調查。針對行政管理要解決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利用節(jié)假日、寒暑假開展專題調研,在調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會,如行政管理學“行政組織“這一章,可以布置“我國省直管縣改革———以綏中為例“”遼寧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對策”等。人事制度這一章可以布置“遼寧政府雇員制”“遼寧公務員考試制度研究”等。在調研過程中,學生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發(fā)袋徇卷、撰寫調查報告等,鍛煉學生的交際溝通、撰寫調查報告的能力。
2.參觀教學法。為了使行政管理學抽象的理論知識感性化,使學生獲得新知識的同時鞏固驗證已學知識,可以組織學生到政府等部門去實地參觀。參觀法資源鮮活、生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學空間被極大地拓展,教學同社會生活緊密相聯(lián)。參觀訪問作為課堂教學的直觀印證,對學生的情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非常明顯。參觀一般由校外實踐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整理參觀筆記,撰寫參觀報告。
3.實習。顧名思義,實習就是在實踐中學習,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拿到實際工作中去應用,以鍛煉工作能力。對于應用性極強的行政管理學這一課程而言,實習具有一切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為了保證實習的實效,最好應在相對穩(wěn)定的實習基地進行。
三、問題思考
課堂實踐、課外實踐和社會實踐等多種方法和形式表明了《行政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法非常多,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為行政管理學的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但是這只是從應然的角度來講的,而在實際上,教學方法作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措施,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采用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行政管理學的實踐教學尚屬探索階段,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合理地運用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構建比較合適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實踐教學方法豐富多彩,并不是說在每個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對每種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某個教學內容都可以隨意采用某種教學方法。實際上,每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我們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合理地運用各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在多種教學方法中,從達到教學目標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最基本的基礎實踐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行政管理學基本理論和知識的理解,如實驗、參觀、自學;二是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中層實踐手段,如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討論法等;三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而設置的高層綜合實踐手段,如項目驅動、科學研究法、調研、實習等。因此,應加深對各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討,合理地對各種方法進行組合,構建比較合適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
(二)系統(tǒng)地規(guī)劃和安排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方法作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方式,與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考核方法等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有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就應該有與之相配套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考核方法。從總體上看,教學方法有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兩大類。作為兩類不同的教學方法,其在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區(qū)別。在長期的行政管理學的教學實踐中,由于更多地采用的是理論講授法,因此,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具備了許多經驗,理論講授比較規(guī)范和系統(tǒng)。而實踐教學雖然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其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但是由于多種原因,至今還沒有單獨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法,從而使得實踐教學難以落到實處或者變形走樣。因此,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首先對其進行系統(tǒng)地安排和規(guī)劃。如調整和完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增加與實踐性手段相適應的內容;明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總學時中的比例,改變實踐學時隨意性的情況;將實踐教學內容納入到考試制度中,建立和完善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從而使實踐教學得以貫徹落實。
(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機制教師隊伍是教學質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實踐性教學方法運用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實踐能力,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在目前從事行政管理學課的教師隊伍中,大部分教師是直接從學校到學校,博士畢業(yè)后直接進入到了高校從事教學工作,這種情況不僅是在行政管理學科比較常見,在其他學科也司空見慣。實踐教學經驗的缺乏嚴重地影響著實踐教學方法的使用,從而成為提高行政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瓶頸。因此,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下功夫。如有計劃地讓從事該課的教師到行政部門掛職鍛煉、吸引優(yōu)秀的行政領導干部加盟等。實踐教學方法的成本比理論教學要高得多,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實踐教學方法運用的前提,無論是實驗設備的配置、實踐基地的建立和使用,還是調查、參觀以及實習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必備的資金物材的支撐,沒有這些條件,實踐教學無法開展。但是,從目前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這部分投入還有很大差距,部分學校甚至是空白。因此,加強實踐教學,學校必須在教學的硬件環(huán)境上下功夫。
(四)防止實踐性教學方法目的化近年來,隨著高校教學模式改革問題的提出,實踐性教學方法被許多學者和專家所關注,從而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學課的教學改革中實踐性教學方法被提上議事日程,在實踐中做了一些可貴的探索。但是也出現(xiàn)了一個極端化的現(xiàn)象,就是為實踐教學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被異化為目的。而在客觀上,無論是理論講授還是實踐教學,都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方法再重要,也必須要為教學目標服務,否則,過分地抬高實踐教學的地位,忽視其實效性,就會使這一教學手段極端化。因此,正確發(fā)揮實踐性這一教學手段的功用,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正確區(qū)分在教學內容上哪些內容適合使用實踐性教學方法,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實踐性教學;其次,實踐性教學方法豐富多彩,每種方法都有其適合的條件,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最后,檢驗實踐性教學方法效果的唯一標準是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關鍵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自我實現(xiàn)
OntheapplicationofHumansiticorytotheteaching
ZhouPing-ru
(SiChuanprovincePingChangmiddleschool,educationalandscienceoffice,636400)
Abstract:Thisarticleexpoundsthatstudyisanacticityorginatesfromindividualactiononone’sown,letsindividualsputinitentirelyandproducesall-roundchanges.ItalsoexpoundsHumanisticTheoryrepersentedbyLuoJeShiandhowtostimulatestudent’sactiveparticipationandarousestudents’subjectiveinitiativeinteaching.
KeyWords:HumanisticTheory;application;self-realization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學派,它以人的整體性為基礎,崇尚人的尊嚴和價值,強調要研究對人和的進步富有意義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習本質的揭示不像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那樣給予嚴格的定義。而是從人的自我實現(xiàn)和個人意義的角度加以描述。認為學習是個人自主發(fā)起的,使個人整體投入其中并產生全面變化的活動。技術為學生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因此,它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目標的自我實現(xiàn)的體現(xiàn)。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自主性,即學習是個人主動發(fā)起的(不是被動地等待刺激),學習者內在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極為重要。二是全面性。即個人對學習的整體投入不僅涉及認知方面,還涉及情感、行為、個性等方面。三是滲透性。即學習不單是對認知領域產生,而且對行為、態(tài)度、情感等多方面發(fā)生作用。其代表人物羅杰斯就教學問題提出:①在教學目標上,強調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②在課堂上,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③在教學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fā)現(xiàn)。同時,羅杰斯還將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運用于教學研究與實驗,確立了“情意教學論”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論”。羅杰斯強調教育的任務在于幫助人們滿足“自我實現(xiàn)”這個最高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要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內在動機,并要求創(chuàng)造和諧融洽的教學人際關系。它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面對面的教學結構,教師不再直接控制教學,教學過程轉變?yōu)閷W習過程。這使得教學生會學習尤為重要。教學已不是簡單零碎地教給學生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學科知識結構,使學生學會自由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是現(xiàn)代信息化社會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前提條件。
羅杰斯認為,教師必需要①以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要坦誠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取掉一切偽裝的“假面具”。②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對學生作為具有自身價值獨立體的任何思想與感情,都應予以認可,相信他們能夠充分發(fā)展自己的潛能。③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教師要移情性地設身處地去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不對他們的思想情感與道德品性作出評價和批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獲得真實的自我意識,去充分地實現(xiàn)“自我”。羅杰斯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的具體作法是除移情教學外,還必須:①編制好便于學生自己學習,適合他們的知識水平,學習興趣和特點的教材。②要善于輔導,教師不是一味追求講解,而是有效地咨詢和輔導。③提供給學生必要的學習材料。④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讓學生自己學習?;谶@樣的認識,教師的基本的角色特征并沒有改變,仍然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只是教師由傳統(tǒng)的一味追求的講授改變成學生學習的倡導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咨詢者。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權威關系和依賴關系,而是建立在師生雙向參與、雙向溝通、平等互助的關系之上,達到人本主義崇尚的人的尊嚴、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
羅杰斯認為,教學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意活動,移情就是教師能夠通過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轉移到學生身上。他認為,如果教師能夠移情的話,就將格外有力地增添課堂的氣氛。教師的作用是通過情意因素促進學生自覺樂意地積極,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和條件。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就是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核心,學生自主地接受課程,選擇學習,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管理,有教學時間的自由選擇權和支配權。只有當個體需求,身心狀態(tài)以及個體學習風格與學習目標相互一致時,學習才會有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教學促進者的角色,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的學習氣氛和情境,提供豐富廣泛的學習資料,以利于學習時自由地發(fā)展自身在認知、情感方面的潛能。教師的任務不再是行為主義所強調的“教學生知識”,也不是認知學派所關注的“教學生怎樣學習”,而是教學生如何“自我實現(xiàn)”,即決定學習什么、怎樣掌握學習內容、采取什么順序進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達到真正有意義的學習。
人本主義學習強調人在學習中的自主地位。強調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并試圖將情感和認知因素在學習中結合起來。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調動其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轉換,學習者對的理解將會有新的體會。角色扮演的成功將會增加學習者的成就感和責任感,并可以激發(fā)學習者掌握知識的興趣與積極性。機多媒體、Internet、通訊技術在教學領域的運用,為融入人本主義教學思想創(chuàng)造了條件。它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向學習者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現(xiàn)象、觀點、數(shù)據(jù)和資料,不直接或輕易地呈現(xiàn)結論,并留出空間讓學習者參與進來活動,向學習者留下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認識和自我發(fā)展的空間。由于媒體的參與,“迫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學習,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慣性是經典力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同時它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基礎性觀念,并且慣性問題也是經常被物理學界討論的一個話題??墒?,盡管經典力學經過了漫長的發(fā)展時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師在此問題上還存在著很多的混亂性,本文試從幾個方面對慣性進行了討論,望引起大家的共識。
一、慣性的意義
大家知道,慣性是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一個物體,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來靜止的就會一直靜止下去,而原來運動的則會一直作勻速直線運動。這里的問題在于:慣性是否是物體的性質?依據(j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任何物體均具有慣性。因而,看來慣性不是被研究物體的性質,因為這一性質是一切物體所具有的,也就是說它與物體的個別特征無關。因而,慣性只能是存在的一個特征,是被研究對象周圍的環(huán)境在此對象上的表現(xiàn)。換一句話說,它是存在于物體周圍的一種條件,一種約束。
二、慣性與物體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難易程度無關
通常認為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是據(jù)于這樣的理由:質量大的物體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運動狀態(tài)不容易改變。這是由牛頓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結論。而事實上物體運動狀態(tài)是否變化,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是難還是容易是與慣性無關的。慣性所揭示出的物體之性質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或代表改變的難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種特定狀態(tài)(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本領。
慣性不是一種由個別物體自身所具備的原因(誠然,所有物體均會表現(xiàn)出慣性),它不是我們的一種吃力的、需要支撐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實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綻開。因而“慣性是物體對任何改變其運動狀態(tài)的外來作用的阻抗的性質”這樣一種說法就是不當?shù)?。因為這一注釋還是從對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分析而來的,在這一注釋中已經隱藏了牛頓第二定律及對慣性與物體質量等價的認同感。其實,慣性是一種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適的、和諧的存在之性質,它使物體的存在行為非常簡單,而人們也往往由于常見到這種存在的簡單性而忽視了它的深層含義。靜止的永遠靜止,運動的永遠作勻速直線運動,慣性就是將存在如此單調而重復地顯現(xiàn)在人們眼前。凡是背離了這兩種物體的存在情況而用慣性去解釋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為均屬一種不當?shù)脑庌q行為??墒沁@種詭辯行為不僅麻木了人的腦神經而且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教科書,我們來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慣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駛的車輛因慣性而不能及時制動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區(qū),對機動車的車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車安全。 在這里,不能及時制動是由于慣性還是由于制動力不夠大?略作思考,讀者就可判斷出是由于后者。將慣性看成一種破壞力是十分荒唐的。而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車輛質量較大,而相應的制動力在如此質量的物體上所產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車輛很快地減速,從而在短時間內停下來。倘若對于質量較大的車輛來說制動力也允許更大,那么作者認為還是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制動車輛的。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建議如下:
(一)課前指導預習,培養(yǎng)學習能力
預習指導,應依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教給學生相應的預習方法,并根據(jù)新課的重點、難點及易混知識而設計預習方案:
(1)開始預習,對課文知識哪些詳讀、哪些略看,要向學生交待清楚。對內容多、難度大的知識要分出層次逐層閱讀,并將關鍵詞語用色筆畫上記號;對概念、法則、定律和性質要逐字逐句推敲、仔細品味。久而久之,可以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膶W風和良好的自學習慣。
(2)精心設疑,誘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如學習《數(shù)的整除》一節(jié)中關于“質數(shù)”、“合數(shù)”概念時,應據(jù)概念性較強的特點,可設計這樣思考題:①什么叫質數(shù)?5為什么叫質數(shù)?最小的質數(shù)是幾?②什么叫合數(shù)?“6”為什么叫合數(shù)?最小的合數(shù)是幾?③1是不是質數(shù)?1是不是合數(shù)?為什么?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喚起強烈的求知欲望。
(3)動手操作,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有些知識(如幾何的形、體)都可用動手操作方法進行預習。如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錐體的認識,可利用實物形象直觀的特點,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境中掌握這些形體的特征。再如,對“鍛造”問題,可引導學生用橡皮泥或黃泥捏成一個長方體,再把它改捏成圓柱體,讓學生清楚地看到兩種形體雖然變了,但體積不變,為學“鍛造”作了鋪墊和準備。同時,既掌握了學習方法,又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
(二)課中積極引導學生質疑、釋疑
課堂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說就是質疑和釋疑的過程。教學中要啟發(fā)引導中國學習聯(lián)盟膽質疑,并多方面、多角度地釋疑。如六年級學習圓柱體的側面積計算時,通過預習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圓柱體側面積展開是個長方形。其中一個學生卻提出:“只能是長方形嗎”?
引起大家興趣,使把包在圓柱體學具和實物側面的紙展開,卷起,再展開,邊觀察邊思考,進行熱烈討論,一個學生說:“如圓柱體底面周長與高相等,側面積展開就是正方形”;另個學生說:“如果沿圓柱體側面的高斜著切開展開,那么側面又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結果從不同角度得到同一計算公式:底的周長乘以高。既拓寬了學生知識面,又發(fā)展了空間想象力。
(三)引導學生探索規(guī)律,在多練中培養(yǎng)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1.國際發(fā)展現(xiàn)狀項目管理的起源通常被認為是20世紀中葉美國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以及后來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目前已形成兩大項目管理的研究體系,即:以歐洲為首的體系——國際項目管理協(xié)會和以美國為首的體系——美國項目管理協(xié)會。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的飛速發(fā)展,項目的特點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發(fā)達國家中,項目管理已成為政府機構及企業(yè)中核心部門運作的中心模式,如美國白宮辦公室、世界銀行,以及摩托羅拉、諾基亞、惠普、IBM等著名跨國公司。美國在90年代中期陸續(xù)在麻省理工學院、喬治華盛頓大學、美國管理技術大學等大學中設立了項目管理專業(yè)碩士和博士學位教育。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取得項目管理專業(yè)學位已經成為繼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之后又一熱點。
2.我國發(fā)展現(xiàn)狀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于一些重點建設項目的管理開始逐漸重視,項目管理的運用也越來越頻繁。在云南的魯布革水電站是我國聘請外國專家進行項目建設的。在之后的一些大型項目工程中也同樣沿用了這種項目管理手段,效果是良好的。然而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國項目管理還存在很大距離。原因就是我國缺乏自己的理論體系。無法構建起系統(tǒng)的培訓體系,因而無法實現(xiàn)專業(yè)化項目管理人員的培訓。
3.項目管理的發(fā)展趨勢當前項目管理發(fā)展趨勢情況呈現(xiàn)如下:
(1)信息化知識時代已經到來,項目管理信息化已經是推動時代進步的一個重要前提。當前項目管理的知識可以通過網(wǎng)絡進行共享,同時借助這樣的方式能進一步提高交流能力,增強應變創(chuàng)新能力。當前西方的一些國家很多項目管理都運用了計算機網(wǎng)絡等方式,從而進一步推動了項目管理事業(yè)的網(wǎng)絡化。其他一些項目管理公司運用項目管理軟件來實現(xiàn)項目管理,他們進一步去研發(fā)出更多的項目管理軟件。這些能說明,隨著新世紀以來更多技術的發(fā)展,當前項目管理向信息化管理邁進的速度越來越快。
(2)多元化項目管理的實施已經融入到各行各業(yè)中去,現(xiàn)在項目管理的類型也大同小異,范圍也有所不同,實施的周期長短也有所區(qū)別,他們在人員配備上也存在很大區(qū)別。因此在項目管理方法上也有千奇百怪的方式。投資渠道和主體趨向于多元化,從而造成投資方式也想多元化邁進。
(3)專業(yè)化項目管理知識體系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也在不斷的完善和拓展中。學歷教育已經從非專業(yè)人才實現(xiàn)向更高層次項目經理專業(yè)化人才培訓體系邁進,當前項目和項目管理學科方面的研究正在進行當中。而國際項目管理組織也在對專業(yè)化、標準化問題進行著深入探索研究。
(4)人性化項目管理被人們以為是如果進行管理項目,事實上,管理者被作為實施項目的執(zhí)行者,從而失去了人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人性化管理成為實施項目管理的主導,通過適度改變內外環(huán)境,來將項目的管理效率作進一步的提升。
二、我國項目管理學理論體系建立的必要性
1.推動項目管理實踐的客觀要求目前,我國的項目管理還處于經驗性的實踐操作階段。要上升到科學管理的較高層次,就不能僅僅停留經驗體系的水平之上。因此,積極探索科學的理論體系,對推動當前項目管理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提高項目管理理論水平的自身需要在全面深入地探討項目管理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已經取得的項目管理研究成果,積極開展對項目管理學理論體系的研究,可以提高項目管理理論水平,極大地推動項目管理的學科發(fā)展。
3.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一方面學科門類愈來愈多、愈來愈細;另一方面彼此之間的交叉、滲透速率越來越強,邊緣學科林立。項目管理學就是一門多維、多層次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其理論體系的建立是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4.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的項目運作尚處在一個不被國際規(guī)則認同的較低層次。項目管理學理論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使我國的項目管理在理論上與實踐上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重要途徑。
三、總結
[摘要]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圖書館學理論體系等學說,其實都是人們主觀建構的產物,并不具有客觀性。追問圖書館本質的努力,其實是制造圖書館學的“元敘事”。放棄對“元敘事”的制造,不再追問虛幻的圖書館“本質”,擺脫對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盲信,擯棄理性主義一元論的束縛,尊重價值觀之間的客觀差異性,從而走向多元價值觀之間的民主對話和博弈選擇,這是圖書館學理論應然的后現(xiàn)代走向。
[關鍵詞]圖書館本質 圖書館學理論體系 價值多元化 后現(xiàn)代
[分類號]G250
1 圖書館學“沒有”研究對象――不再追問本質
圖書館學有研究對象嗎?這一質問似乎很荒謬,也很幼稚,因為在現(xiàn)代性視野中不可能存在沒有研究對象的學科,某一學科之所以成立和存在,就是因為它具有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特的研究對象。在現(xiàn)代性視野中,圖書館學理論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就在于其能夠揭示和確認圖書館的本質,而這一本質就在于研究對象的準確認定上。長期以來,“界定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揭示圖書館的本質”的邏輯,頑固地支配著無數(shù)學者的思維路向。于是,在我們的教科書和論文中,關于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說”,不計其數(shù)。每一種“說”的提出者,幾乎都言之鑿鑿地論證和認定自己“說”的科學性、正確性、本質性……。然而,迄今為止,沒有一種“說”能夠得到學界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或贊許。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圖書館學本沒有研究對象,還是因為我們如此眾多的學者都只是“眾里尋他千百度”而未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顯然都不是。問題出在思想方法上,即對現(xiàn)代性的基礎主義、本質主義思想方法的盲目崇信。按照基礎主義、本質主義的思想方法,圖書館現(xiàn)象如同自然現(xiàn)象――圖書館現(xiàn)象的產生必然基于某種“始基”、圖書館現(xiàn)象中必然存在某種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本質。然而,這種“始基”和“本質”是什么?誰能準確無誤地發(fā)現(xiàn)并界定這種“始基”和“本質”?顯然,誰也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圖書館現(xiàn)象并非自然現(xiàn)象,它的所謂“始基”或“本質”其實是人的主觀建構的產物,而并非它本身所固有的東西。既然是一種主觀建構,就不可能產生統(tǒng)一或同一的界定,而只能是“觀察視野”情境下的各種“一家之說”,甚至是不厭其煩的自言自說。包括當年聲名鵲起的宓浩、黃純元等以“知識交流論”來“追問圖書館的本質”的努力,也不能擺脫僅是“一家之說”的命運。
從后現(xiàn)代視野看,對圖書館現(xiàn)象的“始基”或“本質”的追問,實際上是人們總想做到“圖書館學的牛頓”的心態(tài)之表現(xiàn),即欲求“一錘定音”、“一言九鼎”、“以一馭萬”、“惟我獨尊”的幼稚心態(tài)的表現(xiàn)。用利奧塔的觀點說,人們以界定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方式來追問圖書館的本質的努力,其實并不是在“發(fā)現(xiàn)”本質,而是在“制造”本質――即在制造烏托邦式的“元敘事”(meta-narrtives)。
事實表明,圖書館的本質是一個無法用“元敘事”方式確定的東西。這種永遠不可確定的東西,與其說它客觀存在,不如說它“沒有”!
2 圖書館學“沒有”理論體系――理論體系是“精神監(jiān)獄”
圖書館學有理論體系嗎?這又是一個看似荒謬和幼稚的質問,因為長期以來人們堅信:圖書館學既然是一門“學”或一種“理論”,必然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正是這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才使圖書館學得以成立。于是,自從施萊廷格起,學者們紛紛提出“圖書館學的理論體系”,如在王子舟先生的《圖書館學基礎教程》一書中就介紹有9種(包括他自己的)“理論體系說”。但是,這些所謂理論體系之間沒有兩種“說”是一致或相同的,有的“說”和其他“說”之間差異還很大。這說明了什么?還是思想方法問題――每個理論體系的提出者總想異想天開地提出一個比別人“科學的”、“優(yōu)越的”理論體系。殊不知,所謂理論體系,仍然是提出者主觀建構的產物,是提出者以自己的“學科價值觀”為指導的“一家之說”而已。當然,對不同的“說”可以進行比較評價,但要知道,這種評價仍然無法擺脫時代的或價值觀取向的“前結構”的影響,從而不可能作出絕對客觀的、科學的評價。也就是說,各種理論體系之間不存在孰優(yōu)孰劣的關系,永遠處于不可公度的分立狀態(tài)。因此,只有不同理論體系的提出者,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體系。
德國浪漫主義思想家哈曼說過這樣一句話:“理論體系不過是一所精神監(jiān)獄”。所謂學科理論體系,實際上就是學科內容的框架結構,這種框架結構不僅框定學科內容本身的結構,而且它還能框定認識者――尤其是初學者――的認識結構。這種認識結構一旦被認識者內化,就會變成長期支配認識者認知活動的一種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必然對認識者產生先驗性的、作繭自縛式的思想禁錮作用,這種思想禁錮無疑是一種“精神監(jiān)獄”。尤其是把某種“理論體系”寫入教科書或出自某一“名家”的論著中的時候,其精神禁錮作用更是強大無比。
所以,熱衷于理論體系的營壘,無論營壘者的主觀動機如何,總是難免出現(xiàn)這樣兩種客觀后果:一是所提出的理論體系與其他已有理論體系無法相融,只是“又增加了一種理論體系說”而已,這實際上為原本不確定的理論體系又增添了不確定性;二是由于理論體系本身所具有的框架性結構特征,所以所提出的理論體系極易對他人或后人產生禁錮思想的“精神監(jiān)獄”效應。
可見,初學者或后學者,若想避免陷入“精神監(jiān)獄”的牢籠,其策略就是對已有理論體系進行“解構”(deconstruction)。其實,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下,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的營壘,都難免被解構的命運――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的言說,終將落得“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命運。面對這種命運,與其像西西福斯(Sisyphus)那樣徒勞無功地去營壘什么理論體系,不如像哈曼那樣視理論體系為“精神監(jiān)獄”,把它當作“沒有”為宜!
3 放棄元敘事,尊重差異性――走向多元化
在上文中,筆者以圖書館學人砣砣追問圖書館本質和營壘理論體系的“西西福斯情結”為例證,批判了長期以來圖書館學人熱衷于制造“元敘事”的努力。在筆者看來,這種制造“元敘事”的努力該到終結的時候了。以往“元敘事”的泛濫,源于思想方法上的價值一元論,所以,“元敘事”的終結,意味著轉向價值多元論。這種趨勢的應然性在于:
――制造圖書館學“元敘事”,實際上是在制造圖
書館學的“真理”,而制造出來的“真理”不一定是真理?!罢胬怼辈徽?,乃最大的不真,也是最大的危害之源。社會意義上的“真理”,其實都是人的主觀意志制造和建構的產物,并不具有純粹的客觀性、必然性?;蛘哒f,所謂“真理”,其實都是由權力(包括學術權力)生產出來的。圖書館學中的“本質說”、“理論體系說”不斷被生產和泛濫,實際上是圖書館學領域中的真理話語權的不斷爭奪過程。所以,對圖書館學“元敘事”所追求的“真理”來說,重要的不在于這種“真理”的具體內容是什么,而在于“誰在說”、“誰在建構”。誰是真理的擁有者,誰有權力界定什么是真理?對這一問題能做出肯定的答案嗎?顯然不能?!拔覀兛释胬?,但在我們身上找到的卻只有不確定”。人類社會的歷史實踐證明,輕易聲稱自己擁有或掌握真理是危險的,在這一點上,最具諷刺意味的就是希特勒當年發(fā)出的狂言:“我宣布我本人及我的繼承者在領導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方面擁有政治上不會犯錯誤的權利”。圖書館學中的“真理”,可以輕易地被生產,但決不會輕易地被認可;與其生產“真理”,不如質疑“真理”。真理難尋,更難確定和壟斷(除了權力予以干預)。在這種情況下,真理話語必須保持多樣化和多元化(這句話不表明我本人是真理多元主義者),任何人都不應該以真理的擁有者或發(fā)現(xiàn)者自居,而應該把是不是真理的判斷權交給他人、交給歷史――哪怕他人或歷史也永遠做不出“是不是”的判斷。
――制造圖書館學“元敘事”的努力,誘導著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興盛,抑制著方法論的多元化。圖書館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們認為,可以用某種邏輯方法準確無誤地概括和描述圖書館發(fā)展規(guī)律,這種邏輯方法可以簡而化之地準確解釋紛繁復雜的所有圖書館現(xiàn)象。邏輯實證主義者們還認為,實證方法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應受推崇的圖書館學研究方法,其他方法要么是虛幻要么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因而應遭唾棄。于是,一些人開始沉迷于建構“邏輯圖書館學”、“抽象圖書館學”、“實證圖書館學”。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把圖書館的發(fā)展視為奔向某一事先確定好的目標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可以用邏輯的或數(shù)學的模型或公式加以精確描述,只要按照這種邏輯方法去思考、去實踐,圖書館發(fā)展中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得到普遍的解決。顯然,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支撐的是“歷史決定論”或“歷史目的論”。然而,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中,這種總體性、普遍性、精確性解決方案(即現(xiàn)代性解決方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和解構?!白匀徊o計劃,歷史亦無劇本;原則上,并無任何單一鑰匙、任何公式能解決個人或社會問題;普遍的解決并非解決,普遍的目的絕非真實目的”。還是哈曼說得好:“哲學家的任務,就是揭示生活中的全部矛盾、全部特殊性,而不是把它大而化之,或是用虛擬的抽象觀念、理想化的本體取而代之……上帝是詩人,不是數(shù)學家”。圖書館的發(fā)展決不可能按照某種抽象邏輯發(fā)展,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不會事先顯露出來成為“已知條件”,可供邏輯推理或數(shù)學計算。因而,“邏輯圖書館學”、“抽象圖書館學”、“實證圖書館學”理論不可能給人們提供普遍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其有效性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極其有限的。圖書館理論或實踐的發(fā)展問題的解決方案,肯定不是單一的、確定的,反而肯定是多樣的和多元的,因而,多樣化研究方法和多元化解決方案及其博弈選擇,才是不可避免的。
91年秋,當高一物理書發(fā)下來后,對照大綱的要求發(fā)現(xiàn)重點難點基本上都放在以后高三選修本上了。為了分散難點,決定同時開設選修本中的一些內容。對象是對物理有興趣的學有余力的同學,形式是講座式,時間每周一課時;每次考試,對這部分內容不做必考要求,只在卷后設附加題,試卷講評時,附加題也在講評之列,并明確告訴學生這部分知識對將來報理工的同學應該掌握。效果是:高中前二年的時間基本上把選修本中每章的重點內容都涉及到了。同學們雖沒有熟煉掌握,但基本上都了解了這些知識。到高三選修本發(fā)下來后,學習選修本的過程,實際上是個復習和加深的過程,所以沒有時間緊,難度大的感覺,同學們學得也比較輕松。
由94年秋開始的第二個周期,由于種種原因放棄了選修內容的同時并行。面對高三分科的現(xiàn)實,學生中分流苗頭日臻明顯,理工科的學生想到時間已過2/3,而高中物理中的重點難點還沒有涉及,要求早開選修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而文史科的學生又不愿浪費時間。教師想增加選修內容,又怕影響眼前的會考,不增加選修內容,又耽心高三時內容多,難度大,時間少,使師生都進入了一種兩難選擇的境地。
二、體會
一些學校過早地進行文理分科,致使一些高中畢業(yè)生實際上不具備高中應有的文化素質。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決定實行“必修”“選修”制,并為此設制了畢業(yè)會考制度。旨在把高中教育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上來。這對民族素質的提高無疑是必要的。
但是,對將來報考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必修課單行開設,就有其不利的一面,這是因為:必修課內容較淺,而選修課又是各章的重點難點,一則集中難點違反認識論的規(guī)律,再則勢必前松后緊,使學生在面臨高考前增加心理壓力。
另外,對一些知識內容的編排也有些不當之處,如:必修本中講動能而不講動能定理,然后定性地給出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到高三上選修本時再講動能定理,再定量推導機械能守恒定律。這就造成了重復教學而事倍功半,如果把這部分內容全放到高一必修本中一次完成,學生們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保證了知識系統(tǒng)的完整性。再如物體的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中一個關鍵性的知識,它貫穿高中物理的全過程,高一不講,在以后的教學中就會感到時時掣肘,實際上,每個教師在高一都講了物體受力分析這個知識點,只是學生必須借選修本才能閱讀和加深理解,憑添一些麻煩而已。
三、建議
1.必修本開設的同時,有選擇地并行開設一些選修課中的內容。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人類已形成的概念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隨著他們知識經驗的豐富,思維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臻于完善的?!边@就是說掌握概念需要知識經驗與時間。并行開設既分散了難點,又為學習選修本的重點難點準備了知識經驗,同時還為他們按照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和改造新知識留出了時間。
2.考核
高一高二期間,選修本的內容可以不列在必考范圍之內,以附加題出現(xiàn),使有能力的學生能一展才能,也使教師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情況有所了解,同時也不對其他學生增加負擔。
3.深度的掌握
必修選修并行,并不是把必修本上完的同時,把選修本上的內容也上完,這里有個深度的掌握問題。筆者認為,對制約整個學科進度與深度的知識,如物體的受力分析就要先講;對那些與后面知識有關聯(lián)的知識,也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滲透給學生。如高一時把豎直上拋,平拋介紹給學生,到高二時再把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類平拋運動作為一類習題講給學生,到高三時再細講運動的合成與斜拋運動,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積累經驗消化吸收的過程。
1.獨立學院行政管理的理念陳舊和文化落后
獨立學院自創(chuàng)辦以來,行政管理工作面對許多的困難,管理理念陳舊和管理文化落后,嚴重阻礙了各項工作的良性運作,同時也是影響行政管理人員間的競爭產生螃蟹效應的重要原因。行政管理的領導者仍然固守傳統(tǒng)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管理理念僅停留在害怕下屬比自己強,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對下屬好的行為既不鼓勵,壞的也不批評,僅靠權力管理而忽視了領導力的管理。管理文化落后是企業(yè)管理失效的主要原因,獨立學院行政管理文化相對落后的現(xiàn)狀,使得獨立學院的管理相對失效。文化落后主要源于獨立學院行政管理制度的落后,導致行政管理人員沉溺于落后的管理制度,對現(xiàn)有的競爭模式難以適應。
2.獨立學院行政管理人員的激勵機制不健全
獨立學院行政管理人員競爭帶來螃蟹效應的原因之一是人員的激勵機制不健全。獨立學院行政管理中,激勵方式單一、激勵不公、激勵制度僵化、忽視長期激勵等缺陷顯現(xiàn)出激勵機制的不健全。在行政管理人員之間,不同層級、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存在差異性的需求,然而激勵機制的不健全導致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一度缺乏。再加上獨立學院行政管理僅注重年終的考核作為激勵的重要手段,員工們的競爭忽視平時的考核制度,各種不正確的競爭手段流行于平時的日常工作中,進而加快了螃蟹效應等負效應的繁衍。
3.獨立學院行政管理人員競爭意識淡薄,忽視團隊的力量
伴隨著獨立學院的競爭日益加強,行政管理人員間的競爭直接影響到獨立學院的生存與發(fā)展,員工無法適應工作的需要,打不開新的優(yōu)勢局面。關鍵在于行政管理人員的競爭意識淡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被忽視,從而導致螃蟹效應的結局。學校的辦學成效不僅僅要擁有名師,更重要的是擁有團結的員工團隊。獨立學院要立足于長遠的發(fā)展,必須重視培養(yǎng)員工的團隊精神,凝聚團隊的力量。獨立學院往往忽視充分發(fā)揮每一個員工的特長,激發(fā)其內在驅動力,從而無法產生協(xié)作高效的合力,在競爭中無法立于不敗之地。
4.獨立學院行政管理人員競爭心理不平衡,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現(xiàn)代的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競爭使得員工的壓力變大,每個人都可能會因為壓力而出現(xiàn)競爭心理的不平衡。獨立學院的行政管理人員工作中也同樣會顯現(xiàn)因為競爭而導致員工的心理不平衡。健康的心理從靜態(tài)的角度來看是一種狀態(tài),從發(fā)展來看,是圍繞著健康常模上下波動的過程。同時,在現(xiàn)代的員工心理中,大家往往會存在不擔心分得少,而擔心分配不均勻的心理。在工作競爭中,處處要求平均,人人要求平均,這樣不利于團隊的進步。獨立學院行政管理人員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雖然不是很凸顯,但在競爭中可感覺到這種心理若隱若現(xiàn)。
二獨立學院應對行政管理人員競爭中“螃蟹效應”的措施
1.革新行政管理的理念,塑造團結協(xié)作的獨立學院行政管理文化
在當前獨立學院立足于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中,行政管理中的理念是做好行政管理和促進獨立學院發(fā)展的關鍵,革新行政管理的理念是一種管理競爭中的進步,是開闊行政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的思路,也是一種人員競爭的新境界。同時,獨立學院行政管理模塊必須注重塑造團結協(xié)作的企業(yè)文化。文化是發(fā)展的軟實力,是競爭中不可或缺的焦點,營造團結和諧、合作共事、心心相印的文化氛圍,從大環(huán)境弘揚和倡導團隊文化,有利于獨立學院規(guī)范行政管理人員間的競爭,也有利于獨立學院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2.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完善人才選拔、任免制度
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完善人才選拔、任免制度是完善行政管理人員競爭的新型模式,也是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體系和評估機制,對行政管理人員履行職能,完成工作任務以及實現(xiàn)發(fā)展目標的過程實行綜合評價考核,并根據(jù)考核結果優(yōu)化行政工作,不但有利于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人員在獨立學院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效能。同時,科學合理地使用人才,有利于形成人崗相適、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也有利于減少不恰當競爭模式的產生。
3.提高行政管理人員的團隊意識,再造正確的團隊精神
擁有一個充滿激情、忠實可靠、精明強干的團隊是獨立學院提高競爭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樹立正確的職員競爭觀的前提,所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員的團隊意識,再造正確的團隊精神尤其重要。在獨立學院行政管理中,要形成內部的集體榮譽感,讓員工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對團隊成員進行合理的分工,使得合作日?;?。若一個團隊不懂得合作,沒有團隊精神,那么其負面影響會大于其貢獻。學院謀發(fā)展,提高競爭力,則不可缺少團隊成員的精誠協(xié)作,也不可缺少正確的團隊精神。
4.健全公平、公正、公開的管理制度,強化管理制度的執(zhí)行力
為適應新形勢下的人員競爭,獨立學院必須健全公平、公正、公開的行政管理制度,同時必須強化管理制度的執(zhí)行力。健全公平、公正、公開的管理制度是獨立學院適應體制改革后行政管理人員競爭多元化新形勢不可或缺的手段,并強化制度的執(zhí)行力度,不但有利于行政管理執(zhí)行公正,而且有利于員工間競爭上的公平。在處理競爭矛盾中、獎懲中公平、公正、公開,能夠創(chuàng)建和諧共事的體系,也能提高員工的自身修養(yǎng)和素質,在日常行政管理中規(guī)范自己的競爭手段,更好地實現(xiàn)管理目標。
下面從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角度和學生的解題實際出發(fā),談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
一、一例多說,養(yǎng)成解題的思維習慣
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思維的工具。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反過來,良好的邏輯思維,又會引導出準確、流暢而又周密的語言。在教學實踐中,不少老師只強調“怎樣解題”,而忽視了“如何說題(說題意、說思路、說解法、說檢驗等)”。看似這是重視解題,實則這是忽略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由于缺少對解題的思維習慣、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只囿于題海戰(zhàn)術、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中,這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從學生解題的實際表現(xiàn)看,學生解題的錯誤,一般是由于缺乏細致、周密的邏輯思考和分析。特別是當作業(yè)量稍多時,這種表現(xiàn)更為突出。從教師教學實際看,教師為了強化對學生解題思路的訓練,往往要求學生在作業(yè)本上寫出分析思路圖,或畫出線段圖。但這項工作,對于小學生來說,一方面難度比較大,另一方面因費時多,學生持久性不夠,往往收效并不大。筆者認為加強課堂教學中的“說題訓練”,即采用“順逆說”、“轉換說”和“辯論說”等幾種訓練形式,養(yǎng)成學生解題的思維習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
1.順逆說。
每解答一道應用題時,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讓學生分別進行順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題思路及計劃說出來。比如解答“三年級種樹25棵,四年級種樹是三年級的2倍,四年級比三年級多種幾棵?”先讓學生用綜合法從條件到問題依次說出思路,再讓學生用分析法從問題到條件說出思路。學生順逆分別說清思路后,再列出算式“25×2-25”。如果,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語言還不夠流暢,思路還不夠清晰,還要再讓學生看算式“25×2-25”,再進行第二次“順逆說”:先讓學生說第一步“25×2”表示什么?再讓學生說第二步“25×2-25”表示什么?最后先說第二步、再說第一步。在解答文字題時,也可進行順逆說的訓練。如“3個1/5比2個1/4多多少?列出算式“1/5×3-1/4×2”后,讓學生根據(jù)算式,說出“1/5×3-1/4×2”的意義,再把說出的意義與原題對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則要重新分析,認真檢查,直到說出的意義與原題一致為止。
2.轉換說。
對于題中某一個條件或問題,要引導學生善于運用轉換的思想,說成與其內容等價的另一種表達形式,使學生加深理解,從而豐富解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如已知“A與B的比是3∶5”,可引導學生聯(lián)想說出:(1)B與A的比是5∶3;(2)A是B的3/5;(3)B是A的5/3;(4)A比B少2/5;(5)B比A多2/5;(6)A是3份,B是5份,一共是8份,等等。這樣,學生解題思路就會開闊,方法就會靈活多樣,從而化難為易。
3.辯論說。
鼓勵學生有理有據(jù)的自由爭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勇于發(fā)表不同見解的思維品質,尋找到獨特的解題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師教學解答圓面積一題時,老師問學生:“計算圓面積要知道什么條件才能進行計算?”多數(shù)學生回答“必須知道半徑,才能求出圓面積?!钡幸粋€學生舉手表示不同意,認為“知道周長或直徑,同樣可以計算圓面積?!睂@個學生的回答,老師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見的同學進行辯論。這樣,雙方經過幾輪辯論后,使這位學生認識到“已知周長或直徑,最終還是要先求出半徑”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學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徑,才能計算圓面積”的道理。
二、多向探索,培養(yǎng)解題的靈活性
求異思維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知識水平能力,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容易產生消極的思維定勢,造成一些機械思維模式,干擾解題的準確性和靈活性。有的學生常常將題中的兩個數(shù)據(jù)隨意連接,而忽視其邏輯意義。如“小方和小圓各有同樣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5粒,小圓吃了6粒,剩下的誰多?”由于受數(shù)值大小這一表象的干擾,學生的思維定勢集中在“6>5”上,容易誤判斷為“小圓剩下的多”。為了排除學生類似的消極思維定勢的干擾,在解題中,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去分析思考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其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通常運用的方法有“一題多問”、“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
1.一題多問。
同一道題,同樣的條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如解答“五一班有學生45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這本來是一道很簡單的題目。教學中,老師往往會因學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過,忽視發(fā)散思維的訓練。對于這樣的題型,老師要執(zhí)意求新,變換提出新的問題。如再提出如下問題:(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幾倍?(5)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等等。這樣,可以起到“以一當十”的教學效果。像同一道題,老師還可以從分析上多提問,從解法上多提問,從檢驗上多提問,進行多問啟思訓練,培養(yǎng)學習思維的靈活性。
2.一題多解。
在解題時,要經常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題途徑,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計劃修一條長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計劃的20%,照這樣計算,完成這條路還需多少天?”首先老師要學生用多種方法解。在學生沒有學習工程問題時,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種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
針對這些解法,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比較三種方法的異同點,總結出“三種方法中都運用了全程150米”這一條件的共性。針對這一共性,老師可打破思維定勢,啟迪學生的新思維:“假如把150米當作一條路(用1來表示),還可以怎樣解答?”這一點撥,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綜上六種解法,顯然后三種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簡潔,想象豐富,充分可以顯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一題多變。
小學生解題時,往往受解題動機的影響,因局部感知而干擾整體的認識。例如:“某商廈共有6層,每兩層間的板梯長5米,從1樓到6樓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兩層5米”和“6層”與學生的解題動機發(fā)生共鳴,忽視了“6層只有5段間距”這一特點,而容易得出“5×6”的錯解。要消除類似的干擾,就必須進行一些一題多變的訓練。
針對解題模式的干擾進行變題訓練。如學生學習了工程問題后,求合做工作時間,容易形成這樣一種解題模式“1÷(1/A+1/B)”。我們可將條件中的時間改變成分數(shù)形式。如“一項工作,甲獨做1/2小時完成,乙獨做1/4小時完成,如兩人合做要多少小時完成?”如老師不提醒,學生絕大多數(shù)會把“1/2小時”和“1/4小時”當作工效,仍然列出算式“1÷(1/2+1/4)”來解答(實踐統(tǒng)計,第1次這樣的錯誤率在75%以上)。又如學生學過等分除法應用題后,往往見“分成幾份”就“用除法計算”。在學生掌握等份除法計算方法后,也要注意變題訓練。如設計類似題“6粒水果糖分成3份,最少的1份是多少粒?”可淡化消極的“6÷3”思維定勢的干擾。因為“6÷3”計算錯了,其實最少的1份是1粒(題中并沒有要求平均分)。
通常,教學中的變條件、變問題、條件和問題的互換等,都是一題多變的好形式,但是,變題訓練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要在學生較牢固的掌握法則、公式的基礎上,進行變題形練。否則,將淡化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不利于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
三、聯(lián)系對比,提高解題的準確率
為了減少學生的解題錯誤,提高解題的準確率,除加強估算和檢驗外,通常較有效的辦法是要善于聯(lián)系對比,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在比較中區(qū)別、在比較中理解、在比較中提高。常用的聯(lián)系比較方法有: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比。
對于一些農業(yè)生產上的株距、行距,工業(yè)上的產值、工效,商業(yè)上的成本、利潤等,學生缺乏生活經驗,難以產生共鳴;對于一些較大數(shù)字的四則運算,學生解答毅力不強,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加之,有些教師講到應用題,便說應用題怎樣重要,如何難學,上課要認真呀……說到計算題,又說怎樣容易出錯,計算時要怎樣細心,否則……看似老師提醒學生重視,實則給學生增加了心理壓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實,只要把數(shù)學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進行對比,解題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對于難理解的題,要增添一些與之數(shù)量關系相同,能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先解熟悉的題,再解生疏的題。如要解答:“某專業(yè)戶要種一塊300平方米的果樹,行距2米、棵距1米,種完這塊地要多少棵樹苗?”可首先補充另一題:“在一塊300平方米的操場上站隊做操,每兩排縱隊之間相距2米,前后兩人之間相距1米,按這樣站隊,站滿這個操場一共要多少人?”因兩題思路相通,解法相同,先解貼近學生生活的補充題,再解原題,遷移自然,默化易成。
2.聯(lián)系正誤對比。
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解題的錯誤,往往錯在認識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膚淺上,用給出正確答案(或算式)和錯誤答案(或算式)的對比如正誤分析對比、正誤解法對比等,都有利于加強學生辯證思維訓練,有利于提高解題能力。通常的選擇題就是很好的訓練形式。
3.聯(lián)系題型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