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啟、讀、練、知、結”這五要素在小語自輔教學中是主要的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它的作用是:“啟”,即提出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包含激起學生自學的心理動力,引起思維的渴望。“讀”,把在啟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提出的中心問題作為思維的對象和主體,學生獨立看書學習。“練”,由看書閱讀轉入到做練習,是對各種語文能力的訓練?!爸保瑢W生學習情況進行的信息反饋過程。“結”指教學環(huán)節(jié)結束或教學總體結束時進行的小結。
啟、讀、練、知、結這五要素,在小語自輔教學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單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夠完整,如從教學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諸要素。如,“啟”、“結”可以采取學生“議”的方式,又可以采取教師講的方式,還可以采取“議”、“講”融為一體的方式。至于讀、練、知三要素在語文教學中更是離不開議、講、寫等要素的貫穿與交融。再者每位教師都十分清楚“導”的重要性,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皢ⅰ焙汀敖Y”是以導為主的,讀是導讀,練是導練,知是導知。在自輔教學中,離開導的教學,就從根本上歪曲了自輔教學,從實質上背離了在教師引導、激發(fā)下訓練學生語言和思維這一學和導的關系。
啟、讀、練、知、結這五要素在小語自輔教學中,它們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同時又是與其它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jù)教材內容、課型特點、訓練要求、學生差異等實際情況,將五要素相互調整,隨時組合出許多不同形式的課堂模式。
下面舉例說明。小學語文第五冊《我的弟弟小蘿卜頭》一課第三件事,弟弟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是怎樣學習的??刹扇 皢⒆x練知”的教學模式。也就是提出啟發(fā)問題,“啟”:“從哪些詞中可看出弟弟在獄中學習條件很艱苦?哪句話寫出了弟弟學習很刻苦?”接著帶著問題安排“讀”。學生讀后教師以“啟”中的問題,向學生檢測,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筆,一張紙,不容易,太珍貴”等。第二句中的重點句是“不管夏天多么悶熱,冬天多么寒冷,他總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寫著,算著。”完成這個環(huán)節(jié)之后,教師再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啟—讀—練”的模式?!皢ⅰ保骸蔼z中悶熱時會什么樣?寒冷時什么樣?弟弟是怎么做的,為什么?”接著安排“讀”?!皢ⅰ笔且龑?,“讀”是實踐,再安排“練”,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議論,在議論中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弟弟小蘿卜頭在獄中學習條件是何等的艱苦,學習態(tài)度如何的刻苦。通過學生之間的認識及情感的交流,達到閱讀從理解內容到體會思想的深入。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認識能力。
再如,小學語文低年級中的《歸類識字》教學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學,是教師一個個領教,學生一個個地跟著學,反復進行音、形、義的大合唱,形成學生的機械識記,效果較差。經(jīng)過教改實驗可采取啟讀練知結的教學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組的生字,在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下,提出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即尋找利用熟字學習生字的規(guī)律,引起學生思維的渴望,從而把教師的教法轉化為學生的學法。后面的幾組生字是學生思維的渴望,從而把教師的教法轉化為學生的學法。后面的幾組生字是學生自己借助拼音,運用由熟字學習生字的規(guī)律自己學習。要求讀的過程要達到兩個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義;二要通過觀察比較找出書寫時的關鍵幾筆,這是讀—練的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還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小組討論學習在前,個人學習在后的方式,同時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又有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反饋,進行適時的調節(jié),使學生知道對錯。這是“知”的環(huán)節(jié)。最后教師的小結應是進一步掌握本課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它是思維深化的過程。通過這種實驗我們明顯地感到,學生在自學的實踐中不但形成了自學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識記的思維品質。
以上的例子可以說明“啟、讀、練、知、結”五要素組成的課堂模式的具體應用,可以使教師自覺地發(fā)揮“導”的作用,而學生又能被引導進入學習的實踐。使用與不使用這個模式,其課堂結構是明顯不一樣的,使用了這個模式,就可以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從而使課堂教學能以訓練為主。
怎樣才能使教師使用好“五要素組合”模式呢?大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澳欠N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片面追求分數(shù)第一的觀念,是不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要培養(yǎng)跨世紀的一代新人,就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學習的實踐。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越強,其實踐的效果越好?!拔逡亟M合”模式實質是“教”與“學”的組合,而教是在于導,放是在于學,是以“教”去調動學生的學習實踐,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
2.“五要素”是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教學方法,其中“啟”、“結”是以教師為主的活動,“讀、練、知”是以學生為主的活動,同時既有學習活動(讀練),又有檢測活動(知),既有讀書活動(讀),又有解題活動(練)。每一次組合都是教與學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要合理搭配,調整五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要素之間具有最佳聯(lián)系才能發(fā)揮最佳效益,才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其它素質得以明顯的提高。
3.組合起來的模式,一定要適應于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具體的教學內容。一定要適應“大綱”規(guī)定的年級重點和教材的具體要求。要具有可行性。
4.教學過程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征,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同學生的心理品質,使操作“模式”的過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啟發(fā)學生進行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性,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關鍵詞】小學語文 研究性閱讀 模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研讀文章,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guī)律,然后在班上交流學習所得的一種學習活動。這種閱讀活動是以閱讀目的為前提,以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篩選、處理、創(chuàng)造語言信息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開展研究性閱讀,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促進科學思維的形成;有助于改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某些不足,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種形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閱讀呢?筆者認為,其課堂組織形式應該是合作探索型課堂模式。
一、確立閱讀目標
研究性閱讀是一種目的性非常明確的閱讀活動,要求學生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并廣泛地聯(lián)系相關信息,從中篩選、處理信息,以便實現(xiàn)閱讀目的。因此,明確閱讀目的,為閱讀活動定向是研究性閱讀的首要任務。
二、初讀感知
這是研究性閱讀活動的準備階段,要求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熟悉內容,為發(fā)現(xiàn)值得探究的問題作準備,為深人探究教材打下基礎。
三、提出問題
在閱讀目的的引導下,通過初步感知課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這里所說的研究性閱讀,是和課堂教學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我們提倡提出的問題必須是同教學目標結合在一起的問題。當然,在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也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提出有意義的、值得探討的問題。
四、收集處理信息
研究性閱讀把閱讀材料看成一個信息集,通過識碼、解碼、編碼達到對它的有效理解與把握。因此,要求學生圍繞閱讀目的和提出的問題,獨立自主地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篩選、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也就是過濾次要信息,篩選主要信息,壓縮有用信息,使無序信息條理化、隱性信息顯性化,把信息原碼重新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所收集的信息,既包括已學習過的課文,又要注意向課外擴展。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教給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方法,指導探究的途徑,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能夠針對自己的研究對象進行研讀。
五、歸納整理,閱讀理解
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各自收集的資料加以歸類。在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整理、歸類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提取素材本質屬性的過程中,提供了發(fā)展學習者抽象、邏輯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根據(jù)學習者的不同反映,隨機地創(chuàng)設情境,具體地幫助學生發(fā)展上述一般能力;通過對各類素材本質屬性的提取,幫助學習者把握各類信息內容的要素,從而較為深人地理解拓展原閱讀范文所包含的意義。這一過程是信息的具體加工過程。
六、切磋分析,解決問題
研究性閱讀的最佳組織形式是小組合作研究學習,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問題)小組在研究問題過程中,互相切磋,討論啟發(fā),促進發(fā)現(xiàn),從而提高了閱讀效能。學生正是在切磋、研討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則、定_義,明白了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了“諸葛亮為什么能借箭成功”的問題,具體討論如下:學生A:諸葛亮之所以成功,我看是因為他知曉天文地理。他能預測這天有霧,并且順風順水,說明他學識淵博。學生B:我認為這件事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他善于了解人。第一,他知道魯肅是一個正直老實、顧全大局的人,所以找魯肅幫助,做好借箭的準備工作,不讓周瑜知道。第二他了解周瑜氣量小,妒忌心強,便立下了軍令狀,使周瑜放松了對他的警惕,這反而有利于“借箭”、第三,他曉得曹操是多疑的人,霧天不敢出擊,所以最后才能順利駕船回營。學生C:我補充一點,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有膽識,他明知周瑜陷害他,但為顧全大局,最后有把握地答應“造箭”。
七、交流評價,深化認識
一、英語教材內容要包容英語國家的本土文化、民俗和本地區(qū)的民族特色
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小學英語教材,絕大多數(shù)都是從"What''''syourname?"(“你叫什么名字?”),"Howold……
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語言內容本身,還應該讓學生了解到語言中所包含的當?shù)匚幕兔袼?,增強他們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在教材中,應更多地體現(xiàn)有關中外歷史、地方美食、當?shù)鼐拔铩鹘y(tǒng)節(jié)日、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真正地融入到英語環(huán)境中,學到地地道道的英語,而非中國式的英語。所以我們在教學生說英語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英語文化的傳播,這些在教材中都應得到體現(xiàn)。
另外,各個地區(qū)可以根據(jù)所處地區(qū)的文化背景,編寫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比如在我們新疆就有很濃的民族特色,“古爾邦節(jié)”“烤羊肉”“哈密瓜”“葡萄溝”“天池”等等,如果將這些內容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不僅能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多地運用它,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英語教與學的良好情境
正如小孩學說話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一樣,語言的學習也是與環(huán)境分不開的。在一個全中國漢語式的環(huán)境中,讓學生學地道的英語,確實不容易。
首先,在英語課堂上可以嘗試改變學生的座位模式。我們的課堂座位大多是傳統(tǒng)的“橫排豎行”分布,師生面對面,教師成了課堂的中心。課改提出之后,“以學生為主體”的呼聲也越來越強,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就要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英語課上,教師完全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座位模式,將座位布置成圓形或半圓型,這樣學生之間能夠面對面地交流。一方面開口練習的機會增多了,另一方面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使教學氣氛更加融洽。
其次,英語課上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不同的場景,這就需要有充分的英語教學場所和英語教學用具。
在課堂之外,也需要營造濃厚的英語氛圍。比如開設英語廣播、用英語整隊集合、全校上下規(guī)定用英語打招呼和講禮貌用語、粘貼英語圖片和校訓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學校還可以開展各種英語競賽和英語夏令營。讓學生在濃厚的英語氛圍中學英語,感受英語。
再次,英語課要充分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根據(jù)課堂需要,借助電視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計算機課件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可以使抽象的內容變得更為直觀,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這也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三、英語教學應與其他學科內容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
正因為英語是一門語言課,所以它與其他課程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教英語的同時,教師可以適時地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對于初學者,這可以大大提高其學習興趣。
1.英語課與課文課相結合
這兩門課都與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緊密相關,英語的表達同樣也需要像中文一樣有血有肉,生動形象。我教的一年級學生初進校門,大字不識幾個,但他們會認讀拼音,我便把學過的單詞、句子用拼音寫在黑板上,讓他們用英語表達其內容,這樣一來,既讓學生在緊張有趣的氛圍中學會了英語,同時又鞏固復習了語文課的拼音,一舉兩得。
2.英語課與數(shù)學課相結合
在教小學生數(shù)字的時候,可以完全采用教數(shù)學的方法,比如:學會十以內的數(shù)字后,教師就可以將得數(shù)為十以內的算式寫在黑板或紙上,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計算,如:"1+3=4"便可以表述為"oneandthreeisfour",有效地創(chuàng)造了學習英語的氣氛。
3.英語課與音樂、美術相結合
大多數(shù)小學生都喜歡唱歌、畫畫,在音樂與圖畫的情境中學習英語更是其樂融融。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認為音樂與美術都應當是必修課,一首動聽的英語歌曲會讓學生記住拗口的句子,一幅動人的畫面會讓學生很快學會單詞的讀法,并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在音畫的情境中既學會了英文的表達,又享受了音樂與畫面帶來的美感。
4.英語課與體育課相結合
在教“籃球”(basketball),“足球”(football)等與體育有關的內容時,最好的方法是將學生直接帶到操場上,一邊運動,一邊教學,學生興奮之余學到了知識,教師也輕松地完成了教學內容。
5.英語課與自然課相結合
小學生天生就愛玩,教師可以帶領他們到室外去上英語課,走近大自然,告訴他們:"Thisisaflower"(這是一朵花),"Thatisabee"(那是一只蜜蜂)。將他們感興趣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用英語教給他們,收獲一定不小。
6.英語課與計算機課相結合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法設計
一、意義與目的
教材教法設計是一定的課程理念的集中體現(xiàn),其最終基礎又直接涉及關于教學過程本質的認識。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倡導和教學過程的變革,教材教法設計也在經(jīng)歷著相應的改變。國家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小學1—2年級“品德與生活”的基礎上,正式推出了“品德與社會”課程,并以此作為小學3—6年級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融社會知識與品德教育于一體的綜合學科,采用核心課程的設計框架和跨學科的編寫模式。它反對單純的或說教式的品德教育,強調從兒童的社會生活出發(fā),使社會學習與品德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體驗或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了解社會環(huán)境,理解社會關系,接受公民教育。在此背景下,小學德育教材教法設計的變革勢在必行。而《品德與社會》新課程實驗教材的推出,就是這方面努力的一個積極嘗試。
本文試以此次課程改革之前浙江省使用的《思想品德》(試用)(3—6年級)教科書和課改后浙教版新課標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3—6年級)為探討對象,通過兩套教材所要求的教學法的比較,旨在研究新課標前后小學德育教材教法設計的主要特點并評估其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可能帶來的影響。
二、對象與方法
如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以新課改前后浙江使用的《思想品德》(試用)(3—6年級)教科書和新課標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3—6年級)為探討對象(以下分別簡稱為“原試用教材”及“新課標實驗教材”)。之所以沒有把1—2年級的教科書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新課改前浙江省1—2年級思想品德學科與語文學科合二為一,沒有單獨的《思想品德》教科書,而新課改后1—2年級品德與生活單設,教科書也單獨編寫,所以為便于比較,在此不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
三、結果與分析
(一)兩套教科書的分析比較
面對急劇變化的社會及價值觀日趨多元化的狀況,我國道德教育的課程教材進行了改革,如果學校的道德教育繼續(xù)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能適應21世紀教育發(fā)展的要求了。近年來,德育改革主張教師應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品德與社會學習實踐,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地對問題進行思考、提問和反思。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達到以道德認知改變道德行為的效果。
綜觀兩套教科書可以發(fā)現(xiàn),兩套教科書的教學法呈現(xiàn)出各自的特點。應當說,原試用教材已經(jīng)在嘗試著改革品德教育說教式的弊端,這是在教學法的改革上邁出的有益的一步。但不足之處是,課堂教學基本上還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較少活動體驗,教學活動基本上有著相同的過程:實例引發(fā)討論揭示課題學文明理思考辨析要求踐行。這樣的教法設計便于學生理解教材與教師講解,并注意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也要求踐行,但主要解決的仍然是“如何教”的問題,最終難以使學生擺脫被動學習的局面。新課標實驗教材編排中也有教師的講授部分,但學習活動主要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的講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新課標實驗教材中,教師提出課題和一定的材料,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最后付諸實踐。教學活動大都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進行設計,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使得教與學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主要解決的是“如何學”的問題。以下我們將通過統(tǒng)計比較教學活動的形式來進一步說明兩套教材在教學法上的差異,并分析這種轉變是否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兩套教材中呈現(xiàn)的教學活動形式以及各種活動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比例
(注:表中空白處表示該教材未出現(xiàn)此種活動形式。)
總的來說,兩套教材都出現(xiàn)過的活動形式包括:討論辨析、實踐活動、調查訪問、角色扮演、說故事、歌曲欣賞、設計方案、主題班會、展覽和案例分析;只在原試用教材中出現(xiàn)的是舉例說明、看圖說寫和自評互評;只在新課標實驗教材中出現(xiàn)的是畫畫、辯論、測試評價、評議、競賽、演講和影片欣賞。
在原三年級試用教材中,出現(xiàn)的活動形式有9種,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活動形式是旨在道德認知的討論辨析,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占到了50%;其次是舉例說明,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占到了16%。在三年級新課標實驗教材中,出現(xiàn)的活動形式有13種,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旨在回歸生活的調查訪問和道德實踐活動,分別占20%和21.7%。
在四年級原試用教材中,出現(xiàn)的活動形式有9種,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活動形式是討論辨析,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占到了51%;其次是舉例說明和互評自評,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都占到了11.8%。在四年級新課標實驗教材中,出現(xiàn)的活動形式有15種,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調查訪問和實踐活動,分別占20.3%。
在五年級原試用教材中,出現(xiàn)的活動形式有6種,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活動形式是討論辨析,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占到了50%;其次是舉例說明,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占到了31%。在五年級新課標實驗教材中,出現(xiàn)的活動形式有13種,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調查訪問和實踐活動,分別占20%。
在六年級原試用教材中,出現(xiàn)的活動形式有6種,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活動形式是討論辨析,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占到了57.8%;其次是舉例說明,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占到了20%。在六年級新課標實驗教材中,出現(xiàn)的活動形式有12種,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調查訪問和實踐活動,分別占20.6%和17.6%。
顯然,新課標實驗教材的活動形式更豐富多彩,而且各種活動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在原試用教材中占主要比重的活動形式是師問生答式的討論辨析,目的是使學生明辨是非,提高認識,比較注重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雖然要求學生把認知轉化為行為,但為這種轉化提供的實踐機會很少。在新課標實驗教材中,設計方案、調查訪問、實踐活動和展覽等都是主要的活動形式,即使是討論,也多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出現(xiàn),可見這里的教學活動更多的是讓學生自由地去說去做,給學生較大的自主空間,教師只是在必要的時候點撥一下。因而,教學更直觀,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親身活動自主學習,在主動參與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增強道德體驗??梢娦抡n標實驗教材在關注作為一個合格公民應有的認知和行為能力,在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同時注意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強化學生的道德和社會實踐行為,以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掌握認識和研究社會問題的多種方法和技能。
(二)基于比較基礎上的幾點認識
綜合比較以上兩套教材的教法設計,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今小學德育教學法正在發(fā)生一些轉變,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從重知識傳授到倡導活動教學
與原試用教材仍偏重知識傳授不同,新課標實驗教材力求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中心組織教學,無論是道德知識的獲得還是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都是在各種活動中展開。學生的道德與社會性需要來源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在實踐活動中能動地實現(xiàn)的。而且,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是促進外部的需求內化為學生內在需要的基礎。在新課標實驗教材的每一課中都有各種類型的活動,比如,在《我是小小安全員》一課中就有家中不慎起火時的小演習;有設計一張“居家安全檢查表”,觀察家里相關設備的使用情況,并記錄結果和改善情形等等。這樣的教學過程不是教師簡單的教授居家安全知識,而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引導他們多感官地去參與學習活動,真正做到居家安全。
2.從重授受問答到倡導多向對話
原試用教材的教法設計在授受中進行問答式教學,這比傳統(tǒng)“洗腦式”教學方法有了很大進步,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比如,在原試用教材《小偷小摸危害大》一課中,要求學生在看完課文內容后集體討論:這個青年是怎樣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從他身上應該吸取什么教訓?教學時,教師一般都是邊討論邊小結板書,把課文所要講述的道理呈現(xiàn)給學生。因為這些道理在課文中已寫明,只需學生歸納并接受就行,答案是固定的,并不需要深入的思考與討論,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只是非常淺層次的。
但是學校道德教育中有著單向的授受問答難以解決的問題。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最終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意、行等系統(tǒng)所構成的內在道德自律體系。由于情感、信念和行為的形成遠比一般知識傳授更為復雜,單向授受最多只能是傳授某些知識,而無法解決情感、信念和行為等更為深層的東西。這是單向授受道德教育實效性低的重要原因。
新課標實驗教材要求課堂教學盡量避免教師中心,即師問生答、單向授受,強調要師生、生生及人與文本的多向對話互動。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活動。對話是學生認識自我、他人與世界的重要途徑,師生通過道德對話,在交往與溝通中建構意義。
以師生間的對話為例。新課標實驗教材《誠信最可貴》一課中有個評議箱的環(huán)節(jié),教材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學生閱讀一則事件,通過設置事件情景凸顯現(xiàn)場化,之后學生獨立完成后面的問題;教師從中觀察,發(fā)現(xiàn)有代表性的、獨特的觀點;然后學生各抒己見,尤其要澄清理由,在學生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時候,教師恰當?shù)狞c評引導。顯然這里決非是簡單的師問生答,不是直接問學生如何做并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通過信息交流、雙向和多向的互動,達到師生共同分享對“講信用”這一問題所包含的內容的理解。
3.從重間接學習到倡導直接體驗
在原試用教材中,貼近兒童社會生活的內容及材料較少,學生更多的是從遠離自己生活的課文中間接學習道德知識,由于缺乏直接體驗,學生與道德知識之間是有隔閡的,他未必會認同這些道理,即便認同也多半因為這是課文、老師所提倡的,不一定能有效地轉化為自己的道德實踐。比如在《做一個誠實的人》一課中,課文分別例舉了北宋詞人晏殊和前蘇聯(lián)一位女英雄卓婭的故事,讓學生議一議什么叫誠實?怎樣做一個誠實的人?但這些故事學生沒有親身感受,教材與教師告訴學生什么是誠實,學生就只能從書本知識上加以接受,而難以內化成自身知識結構的一部分,轉化為相應的道德行為。
新課標實驗教材則注重引導學生親身參與社會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道德要求和社會規(guī)范。例如在《讓我們同行》一課中,雖也有故事的學習,但更多的是體驗式學習活動。比如其中有一個活動,要求學生以兩人一組為單位,其中一人蒙上眼睛作為被救者,另一人作為救助者;被救者在救助者的幫助下,提著小桶躍過障礙后將小桶里的水倒入大桶內,且不能把水濺出桶外;同時要求救助者只能用單向語言幫助,而被救者不能發(fā)出聲音。之后,雙方再交換角色進行體驗?;顒咏Y束后,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當你得到別人幫助后,你的心情怎樣?而你幫助了別人后,你又有什么體會?”這樣的活動重在學生主體內在的知情意行的親歷、體會與驗證,只有親歷過才會有深刻的認識與感受,進而增進道德知識,學會互幫互助。又如在人教版《美麗的生命》一課中,為了讓學生體會什么是沒有生命的世界,教材設計了體驗活動──生命的對話,讓學生分成小組分別扮演動物、植物和人類,以表演的方式介紹自己“家族”的成員給世界帶來了什么,以及本“家族”與其他生命“家族”的關系。最后扮演者結束表演后,請其他學生對著空空的表演臺,談一談如果沒有了生命,世界將會怎樣。這一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兩個場景:擁有生命的舞臺和空空的舞臺,通過前后鮮明的對比,使學生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認識。
4.從重課內引導到倡導開放教學
原試用教材的教法設計是以說服和鼓勵為基調引導學生道德學習,預設性很強,主要局限于課堂之內,注重循序漸進。如在《敬禮!親愛的老師》一課中,教學參考書的教學建議如下:課題教學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采用多種激情的辦法,如詩朗誦、點紅燭等,課文講解中采用設問方法,之后可以設計一些辨析題進一步導行。教學基本上按照教師預設的進程圍繞著課文內容在課內進行。新課標實驗教材也有相同主題的一課《園丁贊歌》,在這一課中,新課標實驗教材設計了多個活動,包括“知識窗──走進名師心靈”“活動角──抒發(fā)師生情誼”“主題討論──搭建師生心橋”“跟蹤采訪──一位老師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并撰寫小傳”以及“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設計教師節(jié)活動方案”,等等。這是開放的教學活動,能把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融為一體,把學生在調查、訪問、搜集、觀察和親自操作中所獲得的有關自己成長的活生生的信息資源充實整合到教材內容中,讓發(fā)自學生心靈的體驗傾注于教學進程中,課堂表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亮點,學生在探索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四、幾點思考
從上述研究、比較可見,品德與社會這門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與目標、課程的設計框架與教材的編寫模式都與以往明顯不同,這勢必引起教學法的改革。仔細分析起來,引起教材教法變革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的轉變
原試用教材從德育的規(guī)范體系出發(fā)確定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思想情感、行為三個方面,認知目標分認識、理解兩級,要求學生初步識記已學知識并能初步運用已學知識辨別是非;思想情感目標分愿意、樂意兩級,指學生愿意接受所學的道德觀念,不僅在感情上樂于接受,而且能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行為目標分學會、初步養(yǎng)成兩級,指能按正確的行為方式去做。從以上對目標的解釋可發(fā)現(xiàn)思想情感目標是實現(xiàn)認知和行為目標的輔助手段。但從原試用教材教法設計效果來看,偏重知識學習,為實現(xiàn)行為目標提供的機會較少,一個教學內容往往無法同時涵蓋三個教學目標。
新課標實驗教材教法設計的基本理念體現(xiàn)如下: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使得德育活動呈現(xiàn)基礎性和有效性??梢娦抡n標實驗教材更強調關注學生的道德主體性和人格的發(fā)展,讓學生在教育者指導下,在學習、生活中通過自己的體驗,去思考,去選擇,去行動。新課標實驗教材的教學目標內涵更為豐富,旨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偰繕酥铝辛恕扒楦袘B(tài)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方面的分目標。這三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兒童在生活實踐中,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關注多了,就獲得了有關這一事物的知識和能力。這三方面是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作為一個整體影響著個體發(fā)展。因而不能單純地進行知識教學,也不能脫離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yǎng),抽象地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目標的綜合性也表現(xiàn)在新課標實驗教材的課程內容部分。內容標準的每一條,幾乎都包含了課程分目標的三個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
(二)課程設計框架與教材編寫模式的轉變
原試用教材是注重系統(tǒng)的道德知識傳授的學科課程,教材內容以間接經(jīng)驗為主,以道德知識為中心加以組織,有不少課文是遠離生活實際的道德故事,抽象道理多,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使得德育失去了認識的完整性和實踐活力,容易造成學習者在道德發(fā)展上的局限,對于所學的道德知識缺少深刻的理解和體驗,疏忽了引導學習者將道德認識應用于實際生活。
生活是道德的田園,離開了生活,道德只是干癟、抽象的條文,不可能在學生的心靈中生根。新課標實驗教材采用了核心課程的設計框架,核心課程的一個特點就是學科間的綜合并構成一個“核心”。新課標實驗教材以社會生活為中心來組織課程,因為學生所處的社會充滿了許許多多的活動,這些活動并不能以學科加以區(qū)分。因而,這套教材的設計思路是面對小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不斷擴大學習內容,由近及遠地開展有效的學習。教材以社會生活為中心,結合了諸如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文化、法律、人口、環(huán)境、科技等相關學科或領域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獲得更多直接經(jīng)驗的機會。同時,新課標實驗教材在編寫中盡量選用真實的事例、真實的圖片和數(shù)據(jù)資料,呈現(xiàn)真實的、生活化的社會情景,引導學生從一個個活生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入手,了解社會和進行深入思考。要使這些教學內容發(fā)揮最大的教育效應,使學生在自己的經(jīng)歷和體驗中獲得發(fā)展,教學就要由學生自己組織的多種學習活動組成,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獲得經(jīng)驗,培養(yǎng)興趣,解決問題,發(fā)展能力。顯然,新課標實驗教材中的學習活動都貫穿著學生主體這一主線,讓學生參與教學,讓他們在辯論、演說、社會實踐和角色扮演等活動中獲得道德與社會知識和技能,踐行道德與社會,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三)學與教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科研選題;可行性;創(chuàng)造性;需要性
教育科研,越來越得到中小學校的重視。但是,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教育科研效果未盡人意,一些學校往往是開題熱火朝天,過程冷冷清清,結題草草收場。究其原因種種。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制約教育科研的最主要因素是學校、教師在選題上不夠確切。一些學校、教師在選題時比較盲目,所選擇的課題不適合本?;蚪處焸€人進行研究,導致課題研究舉步維艱,效果不理想。為避免選題的盲目性,根據(jù)這幾年成功的科研案例和對權威論著觀點的歸納,我認為選題一般應遵循下列主要基本原則:
1.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是指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應當考慮課題經(jīng)過一段艱苦的研究以后應當是可以實現(xiàn)的或有可能被解決。
選題是否可行,需要考慮以下因素:①研究者個人具體情況。比如:知識基礎、專業(yè)特長、教育工作的實踐經(jīng)驗、教育科研的科研經(jīng)驗、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時間。②看課題的難易大小是否合適。小而容易的課題研究順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規(guī)律而言,選題應從易到難,從小到大。③教育情報資料的充實。要占領本選題資料的最高點。④是否抓住了時機。⑤還要考慮花費在教科研的時間因素。
例如:有個教師選擇了這樣一個題目《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方法對比實驗研究》。在我們審核時,我就發(fā)現(xiàn)一是題目大,二是實驗研究要有對比實驗班。這根本不符合我們這里的實際情況。因為我們這里一個語文教師只承擔一個班級的語文課教學,無法進行實驗對比,更何況實驗法操作起來特別麻煩。我建議她把課題改為《小學低年級趣味識字行動研究》。這樣一改,研究范圍更小了,目標也更具體了,研究方法也簡便易行。后來,這個課題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評選中獲得一等獎。所以,在選題上既不要過高估計自己、好高騖遠,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懼困難。既要從實際出發(fā),又要有科學態(tài)度和敢為人先、勇于攻關的精神和勇氣。
2.創(chuàng)造性原則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認識前人沒有認識或沒有充分認識的教育規(guī)律,解決他人雖然認識但還沒有解決或沒有完全解決的教育問題。因此,教育科研的課題必須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新穎性。由于實際情況不同,課題的創(chuàng)新要求一般可分三個層次:
2.1獨創(chuàng)性。要從教育實踐提出的新問題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鮮經(jīng)驗中選題;還要從教育領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思維、新設計、新方案中選題;還可以從不同觀點的爭議中,不同學派的對立中、原有理論和新的實踐的尖銳矛盾中選題;還可以從教育科學的知識空白中選題。這是高層次的創(chuàng)新課題,它要求提出沒有人提過的新問題,開辟無人涉及過的研究領域,創(chuàng)立新的理論體系、教學流派和教學模式等。
2.2再創(chuàng)性。這是中層次的創(chuàng)新課題,其中,有的是將別人的研究課題加以組裝、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課題;有的是將已有的研究課題運用到新的領域、情境、學科等實踐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
2.3自創(chuàng)性。這是低層次的創(chuàng)新課題,它只要求對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對自我發(fā)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對社會對別人有什么創(chuàng)新價值。
3.需要性原則
指中小學教育教研課題應該根據(jù)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教育科學發(fā)展的需要來選擇??茖W選題的實踐經(jīng)驗表明:中小學教育實踐中提出的問題是研究課題選擇的最重要的源泉。作為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應該優(yōu)先選擇當前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決、最關鍵性的問題,作為課題來研究。例如:如何開展新時期青少年德育工作問題研究,如何解決城鎮(zhèn)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的問題研究,關于大力發(fā)展農村職業(yè)技術教育問題研究,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學法指導問題研究等等。
【關鍵詞】快樂;小學;體育;課堂
玩,是學生的天性,只有產生興趣引發(fā)快樂,讓學生去學,去體驗,使他們充分體驗到體育帶來的成功、快樂。
一、更新觀念
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現(xiàn)代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不僅要讓學生的身體好,更重要的是把學習和鍛煉方法傳授給他們,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掌握方法。傳統(tǒng)教學片面強調了身體鍛煉,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yǎng)和教育;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影響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使課堂形式單調、枯燥,同時也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無情的限制住,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要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更新觀念,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充分利用體育自身優(yōu)勢,轉化限制條件,解放思想,拓寬思想、大膽突破,即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也創(chuàng)造適合本校的方法,使每個學生能心情愉快地去學習、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從而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游戲化、趣味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他們想象力豐富,在教學中遵循兒童認知和情感變化的規(guī)律,進行生動活潑和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以迎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需要。
如在立定跳遠的教學中,讓學生模仿“兔跳”,“蛙跳”教師通過精心的組織與構思引導學生想像青蛙的跳躍動作,再以情景游戲“青蛙捉害蟲”開拓運動技能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樂趣,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有趣的練習中,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完成練習,在樂趣中掌握運動技能和鍛煉身體。逐漸養(yǎng)成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志向和習慣,達到培養(yǎng)興趣,培養(yǎng)能力和開拓創(chuàng)造力的目地。
在“障礙接力”中將游戲內容故事化使學生在練習中置身故事情境之中,身臨其境的練習使他們興致高漲,樂趣無窮,即學會了動作又培養(yǎng)了克服困難的精神,真正體現(xiàn)快樂體育的趣味性。
二、進行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面對優(yōu)越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小太陽”,“小皇帝”,他們好奇心強,對新鮮事易產生興趣,思想敏捷,活潑好動,愛上體育課,卻不愿意參加劇烈或難度較大的活動,更不愿意在活動中受到太多的拘束,克服困難的意志弱,無形中影響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使課堂的形式單調,影響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在教學中我嘗試了分層次教學的實踐,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按學生的差異分號層次,因人而異地制定學習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和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質,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優(yōu)的發(fā)展,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好地提高學習的效果。
如在“投壘球”教學中,將學生請按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高低分男女各四個小組,A組(上等生)、B組(中上等生)、C組(中等生)、D組(下等生)。練習中,上等生成績優(yōu)秀的嚴格要求,提出更高要求;中等生改進動作、爭取優(yōu)秀:中等生鞏固動作;下等生降低要求,樹立信心,達到基本掌握動作。這樣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各自的要求,獲得成功的喜悅最大限度的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對投擲能力和動作技術有提高的學生進行表揚,一定時間內適當調整層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勵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面貌,有效的促進和調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思想品質。
三、運用多種手段快樂教學
要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必須使課堂中教與學的過程是快樂的過程,挖掘其快樂的潛力。通常學生對慢跑、徒手操產生厭煩,如果采用音樂下來完成動作,效果就不一樣,學生的興趣會增加,教師注意教材安排的新穎性,教學手段運用的多變性,充分體現(xiàn)體育課的活動性,游戲性和娛樂性,就能提高學生的求知欲,發(fā)展和激發(fā)學生體育的快樂。
有意識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情緒色彩和形象生動的場面,以生活展現(xiàn)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以圖畫、錄像、多媒體再現(xiàn)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激勵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歡樂的氣氛中完成練習,鼓勵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對于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給予肯定與表揚,對個別有困難的同學進行啟發(fā)和幫助,有效的發(fā)揮了學生自主練習的積極性。
改變單一的課間操,作為體育教師,與學生一起參加,讓班主任也參與課間操,采用比賽的形式進行。這樣學生興趣很高,提高了課間的鍛煉效果。開放課外體育活動,尊重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重視學生參與性,娛樂性、合作性,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自制體育器材,體育老師和班主任可指導和組織,讓課外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的樂園,學生不僅身心得到鍛煉,個性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四、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單一內容評價向多元內容評價轉變,做到評價不僅僅局限于運動技能,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參與意識、情緒姿態(tài)、合作精神、意志品質等因素,考慮到學生生長發(fā)育個體差異等情況,淡化分數(shù)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消除分數(shù)對學生帶來的學習壓力,進行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既有教師評價,也有學生自評、互評。從而提高課堂質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根據(jù)體育常識,運動素質、技能技巧、出勤表現(xiàn)、身體素質等項目對學生進行評價。將百分制改用優(yōu)、良、及格和待及格,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從而達到全面地評價學生的體育成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學校教育;教育現(xiàn)代化;教育創(chuàng)新
“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是學校教育主體,通過新的創(chuàng)意、新的構想、新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新的教育技術和手段,對原有不合理的理論觀點、思想方法、技術手段的突破和超越,在學校變革與發(fā)展中更有效地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1]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要求學校教育主體不再是簡單重復性工作,而是轉向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學校實現(xiàn)超越常規(guī)的發(fā)展。
沒有內在動力的激發(fā),學校難以產生創(chuàng)新的欲望與主觀能動性。在一所學校內部,總有個體會有較強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動力,但是這種個體的動力并不代表整個學校的內在驅動力狀況;有的學校內部,在領導管理層面可能會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動力,但不一定能轉化為學校全體員工的創(chuàng)新動力。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的內在力量來源究竟是什么?為什么不同的學校在發(fā)展中會選擇不同的行為方式?探析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的內在驅動力,對于構建富有變革力和創(chuàng)新力的學校教育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2006年9月至2007年12月,“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組舉辦了四屆課題成員校校長論壇,①并先后對其中的多位中小學校長進行了深度訪談。在調查研究與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學校是一個由各種子系統(tǒng)構成的綜合系統(tǒng),各子系統(tǒng)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例如,學校目標價值定位的改變,就會引起組織結構、管理方式的相應改變,同時在人的心理上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引起一系列的變化。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的內在驅動力涉及學校制度、目標價值、管理等多個子系統(tǒng),是由學校內部刺激喚起的指向創(chuàng)新活動的學校內部狀態(tài),內在驅動力的強度是學校組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的內在驅動力現(xiàn)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通過激勵制度、目標內在化、群體動力、領導者的影響力等方式,形成的學校內部各種要素與學校成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動力關系,并最終指向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活動。
一、激勵制度:創(chuàng)新動機的激發(fā)與維持
在訪談中,多數(shù)校長表示,在學校眾多的制度中,激勵制度尤其重要,激勵制度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學校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從個體心理與行為的角度分析,激勵是指借助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外在事物,激發(fā)個體的動機,使個體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活動過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調動個體的積極性。運用到管理中,激勵是組織對個體工作行為的有效激發(fā),是促進和改變個體工作行為的手段。需要是激勵的基礎,當個體產生某種需要時,心理上就會產生不安或緊張的情緒,成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心理學上稱之為動機。動機直接推動并維持個體的行為以達到一定的目的。激勵對一個人的工作成績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在能力一定的情況下,動機激發(fā)程度越高,工作成績越大。
課題成員校Y中學的快速發(fā)展是通過激勵制度激發(fā)學校內在驅動力的典型案例。Y中學在1982年的全國統(tǒng)一高考中,學校200名考生中僅有18人考入大學。表面的現(xiàn)象是學校升學率低下,深層原因是長期存在的人員超編、機構臃腫、勞逸不均、優(yōu)劣不分等老大難問題。陷入低谷的學校何去何從?1988年新的領導集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就是以結構工資制為基礎的學校內部激勵制度的改革。實踐證明:實行結構工資制,激發(fā)、活躍和增強了學校的內部動力,使學校各項工作逐漸恢復了正常,步入了合理、有序、健康發(fā)展的軌道。Y中學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在全國范圍內有影響的東北地區(qū)的優(yōu)質學校。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很多企業(yè)開始重視分配制度的改革,Y中學在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較早嘗試了基于薪酬的激勵制度改革,有效激活了學校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內部動力。
在人們的常識中,談到激勵首先想到的是工資,認為工資高,工作積極性必然就高。事實上個體的需要是復雜多樣的,除了物質層面的需要,還有合群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等等。依據(jù)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關于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定和分析,傳統(tǒng)的激勵,如薪金的激勵,能夠消除不滿,防止問題產生,但不滿意消失以后,只有激勵因素才能有效地提高員工的積極性。[2]這也可以充分解釋Y中學案例,Y中學在學校發(fā)展初期存在多種問題時,首先需要從保健因素的改善來消除個體的不滿意,使學校工作步入正常秩序。但是在學校后續(x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學校制定激勵制度應該了解教師個體各種層次的需要以及滿足何種需要將形成更大的激勵。
二、目標內在化:學校價值目標系統(tǒng)的認同
學校的價值目標系統(tǒng)決定著學校長遠發(fā)展的方向,對學校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著根本性的指導作用,也在觀念和行為兩個層面上實際影響和制約著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實過程。德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將目標稱為“引拒值”,正的引拒值具有吸引力,負的引拒值具有排斥力,所以人的行為不單是由于內在需求和緊張的推動,而且還由于目標本身的吸引(或排拒)。[3]人生活和工作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為實現(xiàn)一定的目標而奮斗。
在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過程中,目標往往是由學校層面提出的,學校的價值目標是否被教師所認同非常關鍵。只有把學校的目標轉化為個人的目標,才能對個人的行為起到激勵作用。如果學校價值目標系統(tǒng)在教師眼中只是學校文件中的文字表述或者是耳熟能詳?shù)目谔?,沒有獲得教師群體真正的共鳴與認同,學校很難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相反,如果學校的價值目標系統(tǒng)與教師個體的追求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學校與教師個體共同期望達到并為之奮斗的目標,學校創(chuàng)新發(fā)展就會獲得巨大的動力。
教師把學校提出的目標轉化為自己個人的目標就是目標的內在化。目標的內在化是自覺地接受目標,即把學校的目標變成個人自愿努力要達到的目標,只有自覺接受的目標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人的工作動機,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多數(shù)學校在制定了學校發(fā)展目標之后,并沒有思考如何使發(fā)展目標獲得教師群體的普遍認同,訪談中發(fā)現(xiàn)課題成員學校Z小學有成功的探索。
Z小學位于北京市中關村高科技園區(qū),學校確立了“立足北京,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發(fā)展總目標。在總目標的指導下,學校在全體教師中開展設計“個人發(fā)展計劃”活動,引導教師結合學校三年發(fā)展目標和規(guī)劃自主制訂個人三年發(fā)展計劃,從而確定明確的努力目標,包括自己的優(yōu)勢劣勢分析、實現(xiàn)目標的措施及需要學校提供哪些幫助等。學校組織專家?guī)椭處熗晟苽€人發(fā)展計劃,并以“描繪個人藍圖,譜寫發(fā)展新篇”為題在全校范圍內進行交流,強化教師的理想信念和個體發(fā)展愿望,從而對自己的人生目標進行高質量的定位。在教師個人發(fā)展目標確立的同時,學校又適時地推出并嘗試建立了教師自主發(fā)展個人手冊,讓教師全程關注自己的縱向發(fā)展過程,并通過階段性的反思、總結、積累,不斷完善自我發(fā)展體系。這種自主發(fā)展參與機制的建立,激發(fā)了教師自主發(fā)展的內在動機,增強了主體責任感,并將學校的發(fā)展目標內化為全體教師的個人目標。三、群體動力:學校內部各種力量的相互作用人們都在一定的群體中生活、工作,人們的行為大部分都是在群體的環(huán)境或背景中發(fā)生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不但屬于大的社會,而且都在更為直接的意義上屬于社會中一些具體的群體,個體的行為方式深受其所在群體的影響。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所學校如果有良好的群體環(huán)境,每一位新加入的成員,都會很快融入其中。在課題成員校R中學訪談期間,我們看到很多感人的案例:學校的保潔女工通過旁聽學校英語口語課和自學,在學校會議室保潔的同時能夠接待外國來賓;學校食堂師傅是一位年輕的農民工,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不但在烹飪大賽上摘金奪銀,現(xiàn)在還能為同學們開設面塑選修課。群體環(huán)境帶動了其中每一位成員的發(fā)展,R中學的每一位個體都在尋求自身的價值,這是R中學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強大驅動力。在這所校園里,高升學率只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副產品,R中學的友好學校英國伊頓公學也由衷地敬佩這所創(chuàng)造神奇的中國學校。
首先,個體行為的產生都是由主體因素與外界環(huán)境因素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結果。社會心理學家勒溫用公式表示了社會行為的一般規(guī)律:B=f(P,E)=f(LS),其中B為行為,P為個人,E代表環(huán)境,LS是生活空間的簡稱。[4]200生活空間包括了個體與環(huán)境,行為便發(fā)生在這種生活空間之中,它既是個體與環(huán)境的函數(shù),也是生活空間的函數(shù)。人的行為隨著人與環(huán)境這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凡是涉及人的行為,都要既考慮到行為的主體,也要考慮到行為所發(fā)生的情境因素。要改變一個個體,最好從改變他生活的群體入手,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有一種群體歸屬感,都不愿意被他所屬的群體厭棄。
此外,群體內部也充滿各種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系,這就是群體動力。勒溫認為:人們結成的群體不是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tài),而是處于一種不斷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的過程,就像河流一樣,表面上似乎平靜,實際上在不斷流動。群體是一個充滿張力的生活空間,群體活動的動向,取決于影響群體活動的諸因素的相互作用。一般來說,影響群體活動有3大要素:群體凝聚力、群體內耗力和群體壓力,3種要素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消化、轉化,推動著群體的演化和發(fā)展。[4]201
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其成員的吸引力。一個高凝聚力的群體表現(xiàn)為,群體成員積極參與群體活動,以作為群體一員而自豪,對群體工作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因此,群體內部關系融洽、團結合作。影響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是領導風格、群體的目標和獎勵方式等。內耗力是指群體內部,由于個體之間的矛盾沖突而造成的能量耗散。具體來說,群體活動中,成員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磨擦及相互抵消,會致使合力分散,嚴重影響群體的發(fā)展。群體壓力是指群體規(guī)范對群體成員的約束作用。群體壓力與權威命令不同,它不是由上而下、明文規(guī)定的強制改變個體的行為,而是通過多數(shù)人一致的意見去影響個體的行為。例如,在一個群體中,下午4點開會意味著全體成員會準時到會;在另一個群體中,下午4點開會,可能意味著人們可以4點從自己的辦公室出發(fā),正式開會在4點10分或15分。盡管兩個群體都是明文規(guī)定下午4點開會,卻有不同的含義,這是群體規(guī)范的作用。群體規(guī)范一旦形成,都會對成員的行為起控制作用。
一所成功的學校,必定形成一種良好的群體環(huán)境,用一種共同的價值觀來熏陶全體教職員工,增強凝聚力,減少內耗力,形成健康的群體規(guī)范,引領學校的發(fā)展方向,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學校文化與學校精神。
四、“超凡魅力”:優(yōu)秀領導者的影響力
領導是指引和影響個人、群體或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實現(xiàn)某種目標的行動過程,致力于實現(xiàn)領導過程的人就是領導者。領導者要幫助個體、群體和組織達到目標。領導者的領導風格、領導行為及其自身素質,在所有的組織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常把領導者和管理者當作同義詞,實際上兩者是有區(qū)別的。我們把組織中對他人具有影響力的個人稱為領導者,而把領導者和所有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統(tǒng)稱為管理者。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早在20世紀初就提出了“超凡魅力”概念,用以描述優(yōu)秀領導者的品格。[5]人們在組織中發(fā)生交互關系,彼此相互影響,但各人的影響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優(yōu)秀的領導者對他人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人們信任他、尊重他、相信他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界的名言“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笔浅闪⒌?。當然領導者的影響力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被替代,一般來說,群體的規(guī)范、群體凝聚力等都能影響個人的行為,使個人對領導者的依賴降低。此外,個人的工作專長越強,工作經(jīng)驗越豐富,或者工作本身具有很大的內在激勵性,對領導的依賴也越少。
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面臨著生存與發(fā)展的共同課題,各個學校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努力尋求著實現(xiàn)更大發(fā)展的道路。在我們的教育體制沒有足夠完善的背景下,一位好校長確實就是一所好學校。一個好的校長能夠在體制允許的范圍內,找到學校個性發(fā)展的路徑,并且把個人對教育、對學校生活的理解融入其中,使一所普通的學校得以超越體制化時代千人一面的模式,而顯現(xiàn)獨特的精神氣質。[6]好校長不僅為學校發(fā)展繪制藍圖,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學校發(fā)展的精神起點。
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現(xiàn)階段,不同的學校面臨著不同的挑戰(zhàn)與機遇,學校發(fā)展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結構和非均衡特征。從長遠來說,自主創(chuàng)新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提高自身競爭力與保持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所在。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過程中,學校創(chuàng)新的內在驅動力是最主要的動力因素,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學校應該充分挖掘自身的動力因素,實現(xiàn)超越常規(gu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裴娣娜.論我國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的問題域[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6):5-7.
[2]殷智紅,葉敏.管理心理學[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7:81.
[3]車文博.充滿張力的生活空間勒溫的動力心理學[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6.
[4]于子明.管理心理學辭典[M].北京:出版社,1995.
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如何進行高效課堂教學備受關注。教師應使課堂教學不僅高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且高效地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的,使得在單位教學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率。在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語篇領悟能力,并要求提高閱讀速度、增加閱讀量,明確描述了各級的閱讀目標。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重精讀,輕泛讀”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泛讀教學難以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因此,教師必須明確英語泛讀教學的重要性,探討實現(xiàn)英語泛讀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英語泛讀教學的重要性
作為重要的信息輸人手段,閱讀對于英語知識的積累,閱讀技能的訓練,擴大視野,提高情操,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以及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新版教材的投人使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閱讀教學不再是僅僅局限于語言點的講解,而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策略和習慣。《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語篇領悟能力和語言解碼能力,要求提高閱讀速度、增加閱讀量,并明確描述了各級閱讀目標,如七級閱讀目標為:除教材以外,課外閱讀量達到23萬詞以上;八級閱讀量要求達到30萬詞以上。
現(xiàn)今,新課程作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新事物,是適應時展需要的,有著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對英語教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很多弊端,素材豐富,令教師們大有施展的空間。但是,在現(xiàn)實的英語閱讀教學中,也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些教師視教材為唯一的閱讀材料,在精讀課文上花費的時間過長,把很多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詞語的講解上,忽略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閱讀技能的培訓,更忽略了泛讀的訓練,減少了課內外的閱讀量,從而造成學生的閱讀量過少,閱讀技能不足,閱讀綜合能力相對薄弱。因此,筆者認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進行泛讀教學,豐富閱讀資源,拓寬學習渠道,以彌補傳統(tǒng)英語課堂教學的不足。
二、英語泛讀高效教學策略
英語泛讀教學是一項重要且繁復的過程,在進行泛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把握好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還要注意時間、素材、知識等問題。因此,如何打造優(yōu)質高效的泛讀教學課堂成為關注的重點課堂教學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高效地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的。它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是課堂教學永恒的追求。教師應努力對教學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對教學材料進行精心的篩選,對課堂進行精心的設計,指導學生采用多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既能長時間地進行實踐活動,又有大量的知識積累,使得在單位教學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率。在泛讀教學的實踐中,可重點采用以下幾種策略。
1.計劃性一一一優(yōu)化課程安排
由于英語課堂的時間、空間相對有限,有效地安排泛讀教學的時間、拓展課堂的空間是實施高效泛讀教學的前提。
首先,要合理安排課內泛讀課程。根據(jù)教學需要,可設置為每周一課時或者隔周一課時。課內泛讀教學因其具有示范性、指導性和啟發(fā)性,是泛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的泛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能有效地激發(fā)閱讀興趣。
另外,泛讀教學僅靠課內是不夠的。要想達到新課程標準要求的七級課外閱讀量23萬詞以上、八級30萬詞以上的閱讀目標,必須注重課內練質量、課外補數(shù)量,以量變求質變,以達到質與量的統(tǒng)一。因此,教師還應鼓勵和指導學生在課外充分地進行閱讀,可以組成合作小組,制定課外閱讀計劃和檔案,教師定期檢查并給予評價,激發(fā)學生持續(xù)長久的閱讀動機,促進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2.素材性一一州優(yōu)化閱讀資源
制定好了計劃,教師還要找到良好的泛讀素材,這是泛讀教學成功的基礎。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善于利用和開發(fā)課程資源:“除教材外,學校和教師還應積極開發(fā)和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如廣播影視節(jié)目、錄音、錄像資料、網(wǎng)絡資源和報刊雜志等。”就泛讀資源而言,教師可以利用其他英語學習教材、英文報刊雜志、小說、網(wǎng)絡等,豐富泛讀資源,拓寬學習渠道。在選擇泛讀材料時要堅持一定的原則:一是要把握語言材料的難度,所選材料不宜過難,應該符合學生的語言水平,并略高于其水平。篇幅不宜過長,否則,會增加閱讀難度,挫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小說類的閱讀材料可以選擇小說的簡寫本,如書蟲系列;二是內容要豐富有趣,要有普遍意義,覆蓋面廣,包括人文、地理、歷史、科技等,以拓寬學生視野,并能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三是要將有題泛讀和無題泛讀相結合,有題泛讀即材料后設有相應的客觀或主觀題,用試題來檢驗學生的閱讀能力,此方式簡潔高效,可選材料如英語周報、英語測試報等配套教材的報紙。無題泛讀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句型句式、習慣表達等,欣賞美文,增強語感。
3.技能性一一日優(yōu)化閱讀策略
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泛讀教學的關鍵還在于優(yōu)化閱讀策略。在泛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閱讀策略的指導,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良好的閱讀策略既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考試成績,又可以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受益終身。
教師可教授種種閱讀技能,如略讀、細讀、歸納內容、語段功效的辨認、文章推理、深層明確、生詞推測等。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要教會學生運用標題和主題句去推測作者的意圖,力求抓住文章的大意、背景、語氣與情緒基調。在具體的閱讀歷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分步閱讀。首先,快速閱讀標題和主題句,預測文章,然后,通讀全文以了解文章的大意,再細讀全文,深人明確重點段落和語句的涵義,最后,總體上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并猜測詞義。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很重要,教師可要求學生不要出聲閱讀,要默讀,不要用手指著材料讀,要用眼睛掃視著閱讀。
4.知識性一一州優(yōu)化知識結構
泛讀教學活動有多重使命,既要讓學生弄清文章的中心內容,訓練閱讀技能,又要教授新的語言知識。如果把精力都放在內容和技能上,而完全不注意學習新的語言知識,學習效果也不會很理想。因為泛讀練習過后,學生在上下文語境中學習的語言知識,速度快、動機強、記憶牢。這時,教師絕不能放過教授新語言知識的時機,應適當進行詞語、語法、句型和表達要領的講授,帶領學生進行美文美句的欣賞和摘錄。
另外,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思想、傳遞感情的交際工具。在學習英語語言本身的同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多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等知識,并與我國的情況做適當?shù)谋容^,既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又可以拓寬文化視野,激發(fā)學習興趣。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校心理咨詢室”有名無實
近年來,有無心理咨詢室已成為檢查各中小學是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硬性指標。為此,有些不管學校條件如何,紛紛在校團委辦公室或大隊部、教導主任辦公室掛上了“學校心理咨詢室”的牌匾,也有的學校騰出資料室或小倉庫當做心理咨詢室,并安排沒有接受過心理咨詢培訓的教師做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有些農村學校的心理咨詢室除上級來檢查的時候外,平時,一次也沒有接待過來訪學生。有學生說:“要找咨詢老師作咨詢本來就很難為情的,一看咨詢室里還有其他老師就更不敢進去咨詢了?!睂W校心理咨詢室成了有名無實的存在。
2.心理健康課被其他課擠占
目前,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課時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各學校根據(jù)本校的情況自主安排,一般安排在校本課程時間或團隊活動課時間。各學校安排心理健康課的起始學年和課時數(shù)也各有不同。全校各學年每周都上一次課的學校為數(shù)不多,大部分學校都是部分學年兩周上一次課。在訪談中,心理健康課教師反映,即使這點時間也難以保證,常被其他主課排擠。值得一提的是,學習壓力最大、升學負擔最重、出現(xiàn)問題最多的初三和高三年級,幾乎所有學校都不安排心理健康課,大多以搞幾次講座的形式敷衍了事。
3.心理健康課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
很多中小學校心理健康課教師主要由校醫(yī)、身體欠佳或年齡偏大的教師擔任,也有的是班主任、共青團書記、少先隊輔導員、主管教導主任等兼任。即使是已經(jīng)從事若干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工作的教師,只要文化課教學需要就馬上調整過去。加之提職、離崗、出國或調動等原因,心理健康課教師隊伍流動性非常大。
4.心理咨詢時間難以保障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把面向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性教育和面向個別學生的心理輔導與咨詢結合起來,兩項任務缺一不可。不少學校的兼職心理咨詢教師每天忙于本職的日常工作,能用來搞心理咨詢工作的時間日平均僅有1至2小時。有一名學生在接受采訪時說,學生找?guī)状味颊也坏叫睦碜稍兝蠋煟院缶筒辉僬伊?。即便是專職教師,每天忙于上心理健康課,也很少有時間進行個別咨詢。
教師們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所持的立場、觀點和采用的方法不盡相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多以教育和傳授知識的形式接觸學生,而心理咨詢教師則以理解、同情、包容與接納的態(tài)度接近學生。兩種不同的接近方式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不同的。沒有學過心理咨詢理論與方法的“心理咨詢教師”,往往以說服、解釋、判斷甚至批評教訓的方法進行“心理咨詢”,其效果甚微,尤其是在心理危機干預狀態(tài)下也采取上述方法,有時會引起強烈阻抗,甚至會起負作用。
二、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加強對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技能的培訓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知、情、意、行和諧發(fā)展的人。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僅靠少數(shù)心理健康課教師的力量是很不夠的。要解決心理健康課教師素質不高和數(shù)量不足的問題,必須對全體教師進行科學的、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技能的培訓,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心理素質。有關研究表明,中小學教師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職業(yè)倦怠癥狀的比例約為16%。2006年6月,我們對吉林省延邊地區(qū)八個縣市的初中教師進行過SCL-90心理測試,結果有254%的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其中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是當前中學教師群體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礙。近幾年從心理咨詢個案了解到,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與家長和教師教育方式的不當有著密切關聯(lián),甚至有些教師的侮辱性語言暴力,將學生推向自殺的邊緣。因此,要制定教師心理健康教育達標的量化標準,規(guī)定對學生心理影響較大的一些崗位,如心理健康課教師和班主任等,必須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培訓和心理測查,并要達到標準,沒有達標的教師不能上崗或暫緩上崗。
2.關注單親和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關注近年來形成的單親、留守學生群體,要對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新的家庭結構形式有所認識,要能預見它給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甚至心理扭曲的結果,切實加強學校心理咨詢部門的影響力。可采取一對一的近距離心理交流形式進行疏導,讓這些學生轉換看問題的視角,潛移默化地學會接納現(xiàn)實、理解父母、自尊自愛、快樂成長;讓他們感受到離開父母的痛苦可以變成磨煉毅力、提高獨立生活能力的良好機會。要引導教師和周圍學生對待這些同學要改同情與憐憫為理解與支持、改另眼看待為一視同仁;在言行上既不要過分地體現(xiàn)照顧也不要冷言相待,不做無意中強化他們有別于其他學生的意識的舉動。
3.積極開展同輩團體心理咨詢活動
同輩團體心理咨詢是在英、美等發(fā)達國家較為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它先對有影響力的個體進行有目的的培訓,通過他們與自己年齡相仿、知識背景和興趣愛好相近的人把握信息、觀念或者行為技能,以實現(xiàn)某種教育目標。諸多先行研究和經(jīng)驗證明,同輩咨詢是在同輩之間互動和相互影響過程中,幫助同輩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進自我成長的助人與自助相結合的好辦法,是解決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教師師資力量不足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因此,應大力推廣應用。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社會問題,例如與朋友吵架、受人嘲笑、被排擠、害羞、沒有要好朋友等,然而,父母往往看重的是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對他們的交友問題卻常常忽視。但專家研究表明,小學時期不受歡迎的學生,與人際關系良好的孩子相比,將來更易輟學,到了青少年期,也較易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問題,并在職業(yè)生涯和家庭幸福方面拉開差距。因此,通過開展同輩心理咨詢,讓孩子了解他們在社交方面的長處和不足,進而加以發(fā)揚和矯正,達到熟練地掌握社交技巧的目的。
4.引領學生建立健康的網(wǎng)絡文化
在當今信息時代,青少年已成為網(wǎng)絡使用的主要群體。強烈的好奇心,使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對網(wǎng)絡游戲“成癮”,最終導致人格扭曲、學業(yè)失敗?!熬W(wǎng)絡成癮”成了社會的一個不易治愈的痼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以學生成長為本,一方面要通過平時觀察和心理普查,測量篩選出學生中哪些是具有性格內向、低自尊、不善溝通、缺乏自控力、易受挫等敏感人格的學生,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適合他們的團體咨詢活動和個別咨詢活動,以便做到對有成癮危險的學生的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介入,及時溝通,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以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wǎng)絡,變以往教育的封閉堵截方式為適度開放方式,發(fā)揮網(wǎng)絡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作用。通過組織興趣小組,團體輔導活動,引導學生把網(wǎng)絡當成學習進步的良師益友和便利工具,引導學生通過制訂網(wǎng)絡學習計劃,建立互相交流的有益網(wǎng)站,通過網(wǎng)絡查詢資料、學習知識、進行小制作等活動,教育學生健康上網(wǎng)。要引導學生在團體中制訂合理使用網(wǎng)絡的契約或協(xié)議,規(guī)定上網(wǎng)的時間,培養(yǎng)其自律能力。要組織一些網(wǎng)絡小知識、小設計等競賽活動來激勵學生學好用好網(wǎng)絡,激發(fā)他們廣泛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意能力,讓他們成為網(wǎng)絡的主人而不是成為網(wǎng)絡的奴隸。
5.理性地開展性安全教育
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是被禁止的東西,越是人們向往的東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沖擊禁錮多年的性,要編寫體現(xiàn)不同年齡階段的性健康知識的教材,要根據(jù)不同學年學生的年齡特征,通過課堂教學、團體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科學的、正確的性教育和性咨詢活動;也可以廣泛采取同伴教育方式,通過形象有趣的互動式游戲,使性教育活動深入人心。要讓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認識到性是神圣的、美麗的,又是自然的、健康的;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獲得“性免疫力”,從小潛移默化地習得兩性平等、相互尊重的人類美德。
6.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運行機制
校園危機包括意外傷害、學生自殺、校園暴力、師生沖突、家校沖突,以及波及到校園內的社會非常事件。危機干預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咨詢服務,是一種在緊急情況下提供的緊急心理支援,它能幫助當事人度過危機,重新建立心理平衡與獲得健康。
目前,學生危機干預普遍被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所忽視,大多數(shù)學校都沒有形成危機干預機制及干預網(wǎng)絡,責任沒能落實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