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滿節(jié)氣的天氣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最早記載有關節(jié)氣內容的是先秦典籍《禮記》和《呂氏春秋》。在《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十二紀》里,對節(jié)氣就有文字基本相同的記載。諸如,孟春之月即農歷正月的頭一個節(jié)氣是立春;盂夏之月即農歷四月的第一個節(jié)氣是立夏;孟秋之月即農歷七月的第一個節(jié)氣為立秋;孟冬之月即農歷十月的第一個節(jié)氣為立冬。又如,仲春之月即農歷二月“日夜分”,實指春分;“雷乃發(fā)聲……蟄蟲咸動”,實指驚蟄;季春之月即農歷三月,“時雨將降”,實指谷雨。仲夏之月即農歷五月,“日長至”,實指夏至;又說“小暑至”。孟秋之月即農歷七月,“涼風至,自露降”。仲秋之月即農歷八月,“日夜分”,實指秋分。季秋之月即農歷九月,“霜始降”。仲冬之月即農歷十一月,“日短至”,實指冬至。由此可以看出,《禮記》和《呂氏春秋》所提到的節(jié)氣僅有10多個,說明先秦時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jié)氣。
到了西漢時期,二十四節(jié)氣已基本形成。據(jù),《漢書?律歷志(下)》記載,夏歷即農歷正月為立春、驚蟄;二月為雨水、春分;三月為谷雨、清明;四月為立夏、小滿;五月為芒種、夏至;六月為小暑、大暑;七月為立秋、處暑;八月為白露、秋分;九月為寒露、霜降;十月為立冬、小雪;十一月為大雪、冬至;十二月為小寒、大寒。由上可知,西漢時期的二十四節(jié)氣,只有春3個月的節(jié)氣順序與今天不同,當時正月為立春、驚蟄,今則為立春、雨水;當時二月為雨水、春分,今則為驚蟄、春分;當時三月為谷雨、清明,今則為清明、谷雨,次序完全顛倒。其他9個月的節(jié)氣順序則與今天一致。
到了東漢時期,對二十四節(jié)氣的先后順序做了調整。據(jù)《后漢書?律歷志(下)》記載,二十四節(jié)氣的順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這就表明,東漢時期二十四節(jié)氣的順序與今天便完全一致了。
大凡二十四個節(jié)氣,均各有其特定含義。立春即春季開始;雨水表示少雨的冬季已過,雨量將逐漸增加;驚蟄表示蟄伏于地下的昆蟲和小動物將被雷聲驚醒,冬眠隨即結束;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和春季的一半;清明表示氣溫回暖,草木開始返青;谷雨則降雨明顯增加,谷類作物得雨而善于生長發(fā)育;立夏為夏季開始;小滿則夏熟作物子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芒種指小麥等有芒作物開始收割,而水稻等秋熟作物即可播種;夏至則表示夏季白晝最長的一天已經(jīng)到來;小暑指天氣開始炎熱;大暑表示夏季最為炎熱的時候;白露系指天氣轉涼而夜晚空氣中的水汽易在草木上形成白色露珠;秋分表示晝夜平分和秋季的一半;寒露表示氣溫漸低,野外露水更多而有寒氣;霜降指天氣轉冷而晚上出現(xiàn)白霜;立冬為冬季開始;小雪則北方開始降雪;大雪則天氣更冷,下雪量更大;冬至表示冬季自晝最短的一天已經(jīng)到來;小寒表示嚴寒開始,大寒則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在此應當特別指出,二十四節(jié)氣是根據(jù)洛陽(東周和東漢的都城)地區(qū)的氣候特點為標準制定的,故以中原地區(qū)的節(jié)氣較為準確。其他地區(qū)則可能相對地提早或推遲。
二十四節(jié)氣實際上反映了地球繞太陽運行時在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從地球上看,太陽在黃道上運動,一個回歸年運行一周。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用黃經(jīng)度量,從春分點(黃道與赤道的交點)算起,從0°-360°為一周。從0°開始,太陽在黃道上向東移動,每15°為一氣,其中十二個氣叫“節(jié)氣”,另外十二個氣叫“中氣”。如立春為節(jié)氣,雨水為中氣;驚蟄為節(jié)氣,春分為中氣;清明為節(jié)氣,谷雨為中氣。其他依此類推。節(jié)氣和中氣相間排列,在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每個月基本上有一個節(jié)氣和一個中氣。
反映寒冷暑熱變化的節(jié)氣,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規(guī)律來決定的,而與月亮的運動毫無關系。有人以為二十四節(jié)氣既然很古老,那就是由陰歷決定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國古代并非單純采用陰歷,實際上用的是陰陽合歷。陰歷每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就是為了使陰歷年與陽歷年能夠合拍和同步。從單純的陰歷來看,二十四個節(jié)氣分布在每個月的日期并不確定;而從陽歷來看,則日子比較固定,前后相差不過一兩天。上半年一般是每月六日為節(jié)氣,廿一日為中氣;下半年則是每月八日為節(jié)氣,廿三日為中氣。
為了幫助記憶,有關人員從每個節(jié)氣中各取一個字,按其次序組編成一首歌,便于人們熟讀牢記。其歌詞如下:
立夏“護心”
在中醫(yī)理論中,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lián)對應。心對應“夏”,也就是說夏季心陽最旺,同時提醒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保養(yǎng)。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通過神經(jīng)―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此時不僅是情緒波動起伏,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起居、飲食稍有不妥,就會發(fā)生各種疾病。特別是老年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并不少見。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好自我調節(jié)、笑口常開。
小滿“未病先防”
小滿后氣溫明顯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會較涼,氣溫日差仍較大,尤其是降雨后氣溫下降更明顯,因此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要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受風而患感冒。同時也應當順應夏季陽消陰長的則律,早起晚睡,但要保證睡眠時間,以保持精力充沛。此時可多參與一些戶外活動如下棋、書法、釣魚等怡養(yǎng)性情,同時也可在清晨參加體育鍛煉,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為宜,不宜做過于劇烈的運動,避免大汗淋漓,傷陰也傷陽。
芒種“護神”
芒種節(jié)氣,氣溫更高,濕度更大,心臟負荷逐漸加重,有心臟病、冠心病的人要注意保養(yǎng),少熬夜,避免工作過分緊張,生活要有節(jié)奏,可以吃一些保養(yǎng)心臟的藥食,如麥冬5克、桂圓肉5克泡水飲,氣虛乏力者可以加西洋參3克,或桂圓蓮肉小棗小米冰糖粥,或麥冬桂圓肉枸杞茶。
夏至“保護陽氣”
夏至之后,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fā)散的多,所以氣溫將繼續(xù)升高,并在夏至后20天左右進入一年當中最熱的“三伏天”。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jié),養(yǎng)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調整呼吸,使心神安靜,意念中如能想象著心中存有冰雪,便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在此期間,應注意保持積極心態(tài),盡量少發(fā)火。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
小暑“自我養(yǎng)護”
小暑正值初伏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一年中最熱時期,氣候炎熱,萬物繁榮。每日凌晨三至七點時,雙手按地,一腿彎曲,一腿伸直,用力活動三至五次,然后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津液咽入丹田九次??芍危貉ネ炔匡L濕、肺脹、喉干澀、咳喘、坐骨酸痛、打噴嚏、右小腹?jié)q痛、手抽搐、體重乏力、半身不遂、中風、健忘、哮喘、脫肛、腕無力、喜怒無常等癥。堅持采用本法鍛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在小滿節(jié)氣過后,人們就會迎來芒種這個節(jié)氣,而人們對于這個節(jié)氣也存在著許多的未知,那你知道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2022芒種節(jié)氣的含義寓意是什么。歡迎大家來閱讀。
芒種節(jié)氣的含義寓意是什么“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jīng)成熟,搶收十分急迫。“五月節(jié),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jīng)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jié),故又稱“芒種”。芒種,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9個節(jié)氣,表示仲夏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此時太陽到達黃經(jīng)75度。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jié)令。“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散播播種?!懊⒎N”到來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芒種節(jié)氣的民間諺語1、芒種不種,再種無用
芒種既是麥收、夏收的時候,也是播種玉米、移栽水稻的時候。如果芒種的時候耽誤了農活,錯過了農作物的最佳時期,想要補種為時已晚,也很難有好收成了。這句話用來勸誡農民把握好時節(jié),把握好輕重。
2、芒種火燒天,夏至雨綿綿
這是在湖南、湖北等地流傳的一種說法,指的是在芒種期間天氣如果特別炎熱的話,那在夏至的時候就會雨水特別多,會出現(xiàn)陰雨連連的天氣。在有些地方還有著“芒種雨漣漣,夏至要旱田”、“芒種落雨,端午漲水”這樣的說法。
3、芒種到,狗伸舌,雞張嘴
這句俗語說的是在芒種節(jié)氣到來之后,天氣也就開始日漸炎熱了,而狗會熱得伸出舌頭來降溫,雞都熱得要張開嘴巴了。事實也如此,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從此以后天氣甚熱,雨水較多,濕度增大,北方進入雷雨、陣雨天,南方則已進入梅雨天,要注意防濕。
4、芒種芒種,碰到親家不說話
這是四川等地的俗語,意思就是芒種時期,農民太忙了,農活一刻也不能耽誤,走到路上碰到親戚都來不及搭話。
霜降作為秋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氣寒冷,大地將產(chǎn)生初霜的現(xiàn)象。那我們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1二十四節(jié)氣霜降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_霜降節(jié)氣的含義是什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1二十四節(jié)氣霜降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吃柿子
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jié)要吃紅柿子,在當?shù)厝丝磥?,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住在農村的人們到了這個時候,則會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摘幾個光鮮香甜的柿子吃。
賞菊
古有“霜打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jié)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xù)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時節(jié)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會,賞菊飲酒,以示對的崇敬和愛戴。古人眼里,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鼻趾ι眢w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驅風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間作驅病療疾之用。
送芋鬼
在廣東高明地區(qū),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jié),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shù)胤Q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辟兇迎祥。
登高遠眺
古時霜降時節(jié)有登高遠眺的習俗。九月節(jié),寒露、霜降、重陽到。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氣量和肺活量明顯增加,血液循環(huán)增強,腦血流量增加,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還可以培養(yǎng)人的意志,陶冶情操。
掃墓祭祖
古時候,霜降時節(jié)有掃墓祭祖的習俗。據(jù)《清通禮》中說:“歲寒食及霜降節(jié),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p>
進補
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講法。霜降時節(jié),天氣越發(fā)寒冷,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后“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因此,霜降時節(jié),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
霜降節(jié)氣的含義是什么霜降,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八個節(jié)氣。斗指戌;太陽黃經(jīng)為210°;每年公歷10月23—24日交節(jié)。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霜降節(jié)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由于“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xiàn),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節(jié)令。
“霜降”節(jié)氣反映的是晝夜溫差變化較大、秋燥明顯、天氣漸漸變冷的氣候特征,并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jié)氣就會“降霜”。其實,“霜”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霜”是地面的水氣由于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成。在氣象學上沒有“霜降”的概念,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xiàn)的第一次霜稱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xiàn)的最后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霜”通常出現(xiàn)在秋、冬、春這三個季節(jié)?!八怠惫?jié)氣與“降霜”無關,兩者不是同一概念。
霜降節(jié)氣主要有賞菊、吃柿子、登高遠眺、進補等風俗。霜降時節(jié)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養(yǎng)生關鍵應注意做好“外御寒、內清熱”。民間有“冬補不如補霜降”的講法,秋令屬金,脾胃為后天之本,此時宜平補,尤其應健脾養(yǎng)胃,以養(yǎng)后天。
二十四節(jié)氣簡單含義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聽到二十四節(jié)氣評審通過的消息,當時在現(xiàn)場的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司巡視員馬盛德,激動地站起來與周圍人握手。他表示,世界遺產(chǎn)再添“中國符號”,不僅是教科文組織對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的一致認可,也體現(xiàn)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tǒng)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視。
消息傳出后,國內一片歡呼聲。為什么歡呼,這是有一個注腳的。要知道,二十四節(jié)氣歷史悠久,其中“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jié)氣,早在戰(zhàn)國末期《呂氏春秋》中已有記載。二十四節(jié)氣和農耕文化緊密相關,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主要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來指導農事活動,是全球較早能夠紀錄春夏秋冬變化的立法。作為中國傳統(tǒng)歷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jié)氣”至今是中國農民安排生產(chǎn)耕作的重要依據(jù)。
這套體系由于形成得早,在日本韓國等東亞季風氣候國家都有著廣泛影響,因此……沒錯,就是那樣,韓國人民也打算就這一項目進行申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中國申遺評審后,韓國人民表示很不開心……
目前,包括“二十四節(jié)氣”內,我國已經(jīng)共有31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7個項目列入急需保護名錄,1個項目入選優(yōu)秀實踐名冊,總數(shù)名列世界第一。
不過,近些年,也有個別國家在某些相似的項目上積極申報非遺,例如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chǎn)。這引發(fā)不少質疑聲,也有觀點呼吁,我國應盡快申報,以免被“搶注”。
對此,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巴莫曲布嫫表示,聯(lián)合國保護非遺《公約》的精神,是提高非遺可見度的“共享”,而不是像“搶注商標”那樣。不能把一個國家申請某項非遺,簡單跟擁有這個項目的所有權劃等號;也不是別國申報成功,自家遺產(chǎn)就成了別人的。
對于聯(lián)合國官員的這番話,我等吃西瓜群眾表示熱烈地鼓掌!
二十四節(jié)氣申遺雖然成功,但民俗學者王娟認為,這個消息很令人高興,但對于傳承傳統(tǒng)文化習俗來說并非一勞永逸,“關鍵還要思考讓其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接地氣’,能讓民眾都自發(fā)參與、自發(fā)傳承”。
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已經(jīng)零星出現(xiàn)了后世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如戰(zhàn)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中便有所記載?!蓖蹙暾f,《淮南子》中就有了完整的24節(jié)氣記載,“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jié)氣訂于歷法”。
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反映四季變化的節(jié)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jié)氣;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jié)氣;反映天氣現(xiàn)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jié)氣;反映物候現(xiàn)象的則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jié)氣。
“古代,人們根據(jù)日晷測得,冬至那天日影最短,這也是被最早確立的一個節(jié)氣。當時,很多朝代都將冬至當作過年,所以民間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隨后逐漸確立了其他節(jié)氣。”王娟表示,二十四節(jié)氣每年日期基本不變,是一種很科學的時間概念,并逐漸衍生出了一些豐富有趣的習俗。
二十四節(jié)氣比較符合世界非遺條件。主要要求“口口相鰲保表述傳統(tǒng)藝術、社會民俗、風俗禮儀、節(jié)慶,包括自然界,甚至對銀河系宇宙的知識實踐。不僅是中國人,全球華人都在使用,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聯(lián)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公約》將非遺分為五大類,分別是“口頭傳統(tǒng)和表現(xiàn)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jié)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tǒng)手工藝”。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巴莫曲布嫫解釋說,相對于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文化遺產(chǎn),非遺最大的特點就是與人類生產(chǎn)生活緊密相關,承載更多精神價值。整體上說,“二十四節(jié)氣”屬于第四類遺產(chǎn)領域。非遺保護主要保護社會實踐、觀念形態(tài)、知識、技能等遺產(chǎn),實際承載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與人分不開。
夏季節(jié)氣特點
1.夏季主“長”中醫(yī)認為,春主“升”,夏主“長”。《黃帝內經(jīng)》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毕娜?,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jié)氣。蕃,即茂盛;秀,即華美。在夏天的這三個月中,太陽直射,外在陽氣最為旺盛,萬物表現(xiàn)出一派繁榮茂盛。中醫(yī)認為,只有夏季繁茂地生長,才有秋冬陽氣更好的收、藏和的儲備。人體應該適應此季陽氣的運動規(guī)律,根據(jù)太陽日出日落調整起居,心情平和,使得陽氣順利生長,宣發(fā)于外,氣機宣暢,完成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需求。
2.夏季多熱夏季三伏酷暑,烈日炎炎,氣溫升高,若超過人體的耐受能力,即成為致病因素。熱和暑均可傷人致病,且均為陽邪,易于化火,迫津外出,耗傷氣陰,出現(xiàn)汗多乏力、倦怠納差、口渴欲飲、身熱心煩、便秘尿赤等癥狀,是中暑的一種常見表現(xiàn)。
3.多夾濕夏季與其他季節(jié)不同,我國某些地區(qū)可出現(xiàn)多雨,加之外在氣溫炎熱,濕熱交蒸,使得氣候潮濕悶熱。受此氣候的影響,人們容易感受暑濕之邪而患病,可表現(xiàn)為倦怠乏力、身體困重、納呆食少、口苦口黏、尿黃、苔膩等癥狀。
夏季飲食養(yǎng)生要點
1.顧護“陽氣”,勿過寒涼
夏季酷暑當令,氣溫炎熱,容易引動內火,對人體造成傷害。此時可選食性涼的冬瓜、黃瓜、西紅柿、苦瓜等蔬菜,西瓜、香瓜、柚子、葡萄等水果,以及適當?shù)睦滹嫷?,有助于降溫避暑,但不可過食冰冷食物,以免損傷陽氣?!秾O真人衛(wèi)生歌注釋》中說過:“盛暑之時,伏陰在內,腐化稍遲,瓜果園蔬,多將生痰,冰水桂漿,生冷相值,克化尤難?!?就是講夏季人體外熱而內涼,不可過食寒涼食品以傷陽氣,否則可出現(xiàn)消化不良、腹瀉便溏等病癥。
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來說,夏天氣溫高,人體會產(chǎn)生一系列熱的生理反應。出汗多,飲水多,適當吃些冷飲,不僅能消暑解渴,還可幫助消化,促進食欲,有益于健康。但如果不加以節(jié)制就容易損傷脾胃陽氣,違背 “春夏養(yǎng)陽”的原則,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脾胃陽氣已逐漸衰退,過食生冷會進一步傷及腎陽,造成洞瀉不止。兒童消化機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易感暑熱濕邪,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淇淋、飲料等,極易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出現(xiàn)長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異常等癥狀。
2.順應 夏“長”,注意營養(yǎng)
夏天主 “長”,需要增加營養(yǎng),以滿足人體代謝需求。但夏天氣溫炎熱,又易夾有濕邪侵擾,容易導致脾氣耗損,運化呆滯,消化能力下降。因此,大魚大肉、油膩醇厚的飲食不宜多吃,煎炒烹炸、過于辛辣的食物也應少吃,以免加重脾胃的負擔,同時也可減少上火助熱的情況發(fā)生?!秾O真人衛(wèi)生歌注釋》說:“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節(jié)減,使脾胃易于磨化,則腹疾不生。”是說夏天要吃脾胃容易消化的簡單的飲食,這樣才能杜絕胃腸道疾病的發(fā)生。清淡的飲食,就是平常說的“粗茶淡飯”,主食要以五谷雜糧為主,副食以豆類、蔬菜、水果、菌類為主。清淡飲食不是完全的素食,肉類含有人體必需的蛋白質,完全素食容易造成營養(yǎng)不良,所以對肉類烹飪應以清蒸、水煮為主,減少煎炸,少放油鹽,盡量保持食物的原味。肉類食物最好選在午餐時食用,食肉時可將肉皮及油脂去掉,以減少脂肪含量。蛋白質每日攝入量以100克為宜,且最好一半以上為魚、蝦、雞肉、鴨肉、蛋、奶、豆制品等易消化吸收的優(yōu)質蛋白質。
3.適應個體體質
順應自然的變化是一個總的要求,但還需要結合每個個體的具體情況來調整。簡單來說,根據(jù)陰陽可對體質不平衡的人來分類,粗分為陽氣虧虛或陰血虧虛兩大類。陽氣虧虛的人群,夏天“長”不足,應補陽氣以助“長”;陰血虧虛的人群到了夏季,外熱易于引動內火,致使病理之火旺盛而損傷陽氣,調養(yǎng)目標是滋陰養(yǎng)血,使之不礙陽氣的正常生長。
就飲食調理而言,陽氣虧虛的人,在夏季應根據(jù)“春夏養(yǎng)陽”的原則,利用夏季適時進補助長陽氣的食品,氣虛為主的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山藥、大棗、豬肉、牛肉等;陽虛明顯的,可食用有一定補養(yǎng)陽氣作用的食品,如花椒、生姜、羊肉等。
對于血虛的人群,飲食調養(yǎng)可食用桑葚、荔枝、黑木耳、大棗、豬肉、甲魚等食物;陰虛的人群,可多吃些楊梅、葡萄、西瓜等水果,以及鴨肉、牛肉、魚類等食物,對蔥、姜、花椒等燥熱的調味品應少吃。
雖然是七律,但可以用三個字來總括,那就是:食有節(jié)。食有節(jié),就是要五味雜食,并益于五臟,合于四時;就是在保持適量油鹽的時候,也保持清淡的心境;就是熱不灼唇、冷不冰齒,用溫暖的食物去溫暖食者的心;就是先分清餓的是眼睛、舌頭還是肚子,不要勉強進食;就是用心飲食,合理搭配,專注于食物本身;就是只吃七分飽,不僅為了體形,更為了健康;就是順應節(jié)氣變化,在每一個平常日子里養(yǎng)生……
夏日炎炎莫貪涼
記得上小學時,每天中午都要回爺爺奶奶家吃午飯,然后睡一小會兒,再去上學,已成習慣。一年夏初的一段時間,我突然吵著不睡午覺要去上學。奶奶覺得很奇怪,細細問來才知道我是為了去找同學,而去同學家的動力,就是貪念他家冰箱里的冰鎮(zhèn)西瓜,那帶著冰霜的感覺甚是誘人!
奶奶勸不住我,只好把爺爺抬了出來。爺爺?shù)耐绹樧×宋?,也讓我知道了“過涼傷人”的道理。雖然我當時似懂非懂,但還是理解了奶奶為什么每天把買回來的西瓜放在自來水中浸泡,而不是放入冰箱,這是為了去其外在的暑氣,而又不至過涼傷胃。也正因為這樣的幼年教育,我養(yǎng)成了不喝冰水的習慣。
如果說當時我似懂非懂、只是對貪涼傷人有一種模糊認識的話,那么大學期間一次跟隨父親門診時的經(jīng)歷,讓我對此有了真正的體會。父親那時自創(chuàng)的“程氏療法”治療青少年近視和兒童弱視已經(jīng)小有名氣,正在放暑假的我理所當然地成了父親的助手。
一天,一個初中生模樣的小姑娘走進來,只見她雙手捂著肚子,面色蒼白,表情十分難看。父親一邊扶她坐下,一邊搭脈診斷,順口還了解到她因為住得比較近,父母又有事,所以今天是一個人來治療近視眼,覺得太熱就連吃了兩根冰棍,喝了一瓶剛從冰柜里拿出來的冷飲,然后就小肚子劇痛。父親憑脈診斷她的病情,原來她正在經(jīng)期,吃冷飲引發(fā)了痛經(jīng)。父親在她手上的合谷、小腿上的三陰交兩穴扎了兩針,她痛苦的面容才開始逐漸舒緩。
夏日節(jié)令吃什么
2013年5月5日立夏。心通于夏氣,心陽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強,因此夏季養(yǎng)生要順應陽盛于外的特點,養(yǎng)護陽氣;同時也要注意對心的養(yǎng)護,以保證夏“長”。
立夏:雖已進入夏季,但春意未退,注意不要感染風寒。膳食調養(yǎng)方面,以低脂、低鹽、多維、清淡為主,粥是不錯的選擇。夏季易造成體內丟失水分,脾胃消化功能差,早晚喝粥(最好加點荷葉),午時喝湯,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yǎng)身體。
小滿:氣溫明顯增高,濕熱氣候開始形成,如果貪涼,濕熱容易由皮膚侵入人體,此時是皮膚病的高發(fā)期,風濕骨病也蠢蠢欲動。所以切勿貪涼,注意祛濕,飲食上也要謹慎。
此時適合常吃清利濕熱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鯽魚、草魚、鴨肉等;忌食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以及酸澀辛辣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油煎熏烤之物,及生蔥、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等發(fā)物。
芒種:天氣炎熱,已進入典型的夏季。起居方面,要順應日出日落的規(guī)律而晚睡早起;午間小憩會讓你振奮精神。飲食方面,除了清利濕熱的食物外,還應多吃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如酸梅、西瓜、黃瓜、冬瓜、海棠、梨、白菜、茭白、苦瓜等。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節(jié),天熱易出汗,中醫(yī)有“汗為心之液”,多汗傷耗心氣之說。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雖炎熱難耐,也不宜吃太多生冷食物,免得受寒,傷害脾胃。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佳品,但不宜冰鎮(zhèn)。
小暑:氣候炎熱,易心煩不安,疲倦乏力。自我養(yǎng)護鍛煉時,仍然應該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養(yǎng)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飲食切忌攝入不足和過飽,切忌多食生冷寒涼,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一、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
古詩詞,對聯(lián),民間諺語,民間故事,詔書等,這些傳統(tǒng)文化對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認識是極其膚淺的,在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雖不是主要內容,但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社會的發(fā)展歷程,學習某個人物的精神品質,就必須以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為內容向學生講述人物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魅力,這種人格魅力來自于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社會造就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鮮明性是靠文字記錄、大眾評說和個人品質反應出來的。如我在教學《詹天佑》這篇課文時,將皇帝詔書“天佑總辦,因你在國家危難之際,主持修筑京張鐵路,且一絲不茍工作,使鐵路不滿四年全線竣工,為政府節(jié)約白銀28萬兩,你的成就將載入史冊,朕特封你為鐵路大學士,發(fā)勇士獎章,賞白銀五萬兩。欽此”的內容板書給學生,并講明這是過去,離現(xiàn)在100多年前清朝皇帝為了嘉獎詹天佑的文書,類似這種文體的稱為皇帝詔書,這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我們每個同學要加強了解,拓寬知識面,因為新課程理念要求,語文學科必須打破封閉的教學體系,從“小課本”,“小課堂”中走出來。樹立開闊的教學視野,重新構建開放的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寬廣的心境中在活躍的狀態(tài)下學習語言,積累言語。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
這個練習開放性極強,跨越時空,新鮮而沒有壓力,便于學生宣泄情感,了解傳統(tǒng)文化,學習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提高寫作素養(yǎng)。為學生在今后博覽群書打下基礎。
二、在朗誦古詩詞中積累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知識素養(yǎng)
我讓學生每周選背3-5篇著名的古詩詞,每個月選定時間搞一次古詩詞朗誦比賽,看誰積累的最多,對朗誦得好的,積累多的發(fā)獎品給予鼓勵。有時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老師也加入其中,和他們比一比,要么老師說出詩名,讓學生背誦詩的內容,要么老師背誦出詩的內容,讓學生 說出詩的題目及詩人名字。這樣一來,師生同臺朗誦,學生的興趣更濃了,從誦讀詩文中了解了社會,學習了人物精神,如學生學習了明代著名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后,他們懂得了在短短的幾句詩中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詩人采用擬人的手法,從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豪邁之情讓人佩服。學生學習后受到啟發(fā)教育,這樣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在對對聯(lián)中品味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寫作素養(yǎng)
適當?shù)臅r間,我還和同學們對對聯(lián),對對聯(lián)在傳統(tǒng)文化中頗具影響力,能夠反映不同的時代潮流,也能針砭時弊,識辨美丑,極富情趣,陶冶情操。那必須積累得多,腦筋開竅,要腦筋轉換快,有豐富的詞匯,懂得對聯(lián)的平仄、對仗、韻腳等相關知識,要求對句比出句來得更有氣勢,那才稱得上好對聯(lián)。我采用這樣的方法教學生對對聯(lián):有時老師說出上聯(lián)讓學生對下聯(lián),有時讓學生出上聯(lián),老師對下聯(lián),有時也讓學生收集對聯(lián),我教學生“拆字對”,如上聯(lián)“鴻為江邊鳥”,講明“鴻”字是上聯(lián)第一個字,由江和鳥組成,鴻這種鳥喜歡生活在江邊,所以稱鴻為江邊鳥。我舉出一字“蠶”,是下聯(lián)第一個字,讓學生思考,其中一個叫蔡歡的學生說,“蠶”字由天和蟲組成,我讓她進一步思考,她終于說出下聯(lián)為“蠶是天下蟲”的絕妙對句。通過多種方式啟發(fā)學生學習“對對聯(lián)”,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一定的時間進行評比發(fā)獎,激發(fā)學生學習“對聯(lián)”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品味對出好對聯(lián)的喜悅,通過學生練習,使學生在寫作上的快捷反應能力得到鍛煉。
四、在搜集民間諺語、民間故事中理解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