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荊軻刺秦王原文及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平家物語;史記; 典故運用
中圖分類號:I20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平家物語》[1]是日本中世杰出的戰(zhàn)記文學作品,與中國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從儒家的思想,佛學的理念,中國典故運用,白居易的詩文,到說唱的形式,均可看到中國文化的落影。中國學者申非在《平家物語與中國文學》[2]一文中曾明確指出:考察全書,引用中國文詞典故共一百二十四處。這些典故詩文的引用從詩經(jīng)到論語,從史記到北史,從呂氏春秋到列子,從說苑到白氏文集,涉及中國從先秦至唐代的經(jīng)史子集的方方面面。而在這些引用中數(shù)量最多的莫過于《史記》[3]。這些引用散落于物語的各個角落,看似物語作者漫不經(jīng)心的偶爾提點,但對推動平家物語整個故事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些典故物語作者均是信手拈來,足見《史記》中的一些典故在當時社會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而且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中國史籍的引用,使得即使中國讀者在閱讀這部日本的戰(zhàn)記小說,也會生出許多親切熟悉之感。筆者從物語中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史記中典故的引用之處,擬說明在《平家物語》中的史記中的典故引用的作用。
一《平家物語》的介紹
《平家物語》成書于十三世紀初,是日本中世時期著名的歷史演義小說。據(jù)西鄉(xiāng)信綱等著的《日本文學史》[4]介紹:“這個物語,曾由琵琶法師演唱,叫做平曲,較其他戰(zhàn)記物語流行得更為廣泛。(中略)關于作者,在《徒然草》(第二二六段)中,有一段記載說是信濃前司行所作,說法不一,但均無確鑿的根據(jù)。有一點大概是沒有懷疑余地的,那就是作者是一個與睿山有關系的下層貴族,從他原有階級出身來說,是一個自由的,甚至是非常獨立不羈的人物。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雖不能確認,但一般公認,在承久之亂(一二二一年)前后,大部分就已經(jīng)完成了?!痹撐镎Z記述了一一五六年至一一八五年間源氏與平氏兩大武士集團爭奪權(quán)力的經(jīng)過,以平氏一族的興盛衰亡貫穿始終。物語前六卷描寫了平氏家族的榮華鼎盛和驕奢霸道。例如:囚禁法皇,逼迫高倉天皇退位等;后六卷著重描述了源平兩大武士集團大戰(zhàn)的經(jīng)過,渲染了平氏家族終被消滅的悲慘結(jié)局。物語作者最后加上了灌頂卷回憶往昔平氏一族當權(quán)時的奢華,以對比最后結(jié)局的凄涼。哀嘆物語開篇祗園精舍中所說的世事無常。
二《平家物語》中的《史記》
物語第一卷第三節(jié)鱸魚一節(jié)中這樣描寫到:平家這樣的榮華,據(jù)說這全是由于熊野權(quán)現(xiàn)的保佑。這個緣故是在往昔清盛公還是任安藝守的時候,從伊勢海乘船到熊野去,有一尾很大的鱸魚跳進他的船里,那熊野神社的向?qū)дf道:“這是權(quán)現(xiàn)的保佑,請趕快吃了吧。古時候曾有白魚躍入武王的船里,這乃是吉兆。”[1]9雖然清盛公在參詣的途中,應該保持十誡,精進潔齋,但是清盛把魚料理了,自己和家里的子弟以及仆從,大家分吃了。自此以后,吉事繼續(xù),自己做到大臣,子孫也都升官,比龍的乘云而上還要更快,凌駕先祖九代的先蹤,這實在是可喜可賀的。
這里所提到的“白魚入舟”的故事出自《史記?周本紀》,原文是:“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中略)諸侯皆曰:紂可伐矣?!盵3]20話說商紂王殘暴無道,周武王集聚力量,準備奪取天下。這一年,武王想看看支持自己的諸侯有多少,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就在黃河渡口盟津會盟諸侯。武王過河,船行到河中間,突然有條白魚跳了起來,不偏不正正落在武王的船上。武王大喜,俯身把魚撿起來,激動地捧著魚祭奠上天,感謝上天把天下托付給他。一條魚兒怎么會讓武王這么激動?原來,這個小小的事件,對周武王來說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魚身上有鱗甲,和戰(zhàn)士的甲胄有相通之處,于是,那個年代的人們就把魚當作軍隊的象征;商朝以白色為貴,白色代表著商朝的王權(quán);而舟,和周同音,舟也就象征了周王室。這一切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商的軍隊要歸周了,商的天下也要屬周了。在當時,周王室作為商的一個諸侯國,想攻打商王朝并取而代之,很多人都會反對。伯夷、叔齊后來就拉住周武王的馬質(zhì)問:“父親死了,不去安葬,卻去打仗,這能算是孝嗎?以臣的身份,卻去殺君王,這能算是仁嗎?”[3]125(《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的話,從某種程度上說不是兩個人的話,而是天下好多死腦筋臣民的話,以為君權(quán)神授,是千萬動不得的。周武王要奪取天下,必須爭得人心。而要爭取這部分人的人心,只能以毒攻毒,以迷信來對付迷信。于是,那條魚,就被周武王賦予了更多內(nèi)涵。
事實上一條魚跳到船中,只是一個偶然事件,哪里會成為代表天意的征兆呢?盟津那個地方,正是黃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水流湍急,魚兒逆水而上,常會跳起來,落到舟中的也是常有的事,根本算不上稀奇。而當時周武王伐紂之心已決,就算是沒有這個“白魚入船”的偶然的事件,他也會去假托其他的事件,以去造成“君權(quán)神授”的假象。
從物語第一卷第二節(jié)我們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平清盛雖然深受皇恩,但是卻受到眾多貴族的排斥,以至最后逼得平清盛不得不帶假刀上殿的一幕。這充分說明平清盛當時的處境與周武王其實大同小異:想得到更大的權(quán)利,但明顯面臨道德上的約束與指責。這時借由“白魚入船”的典故,來比擬當時自己的處境,給眾人以心理上的暗示與安慰:平家的崛起是受到神靈庇佑的。這在佛教思想占社會主流地位的群眾中會有何等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這一節(jié)的故事可以充分說明《史記》在當時社會的流傳之廣,當時的學者對其的熟稔程度之高,不僅明曉情節(jié),更能學以致用。
物語第五卷第六節(jié)咸陽宮一節(jié)講述的是荊軻刺秦的故事。擁護平氏一族的人以秦喻平氏政權(quán),以燕丹喻源氏一族,暗諷源氏一族必被滅亡,這一章的故事是站在支持平氏一族的人的立場上講述的。物語中說燕有太子丹者,為秦始皇囚禁十二年之久。丹太子哀求始皇放自己歸國以進孝心,始皇本不情愿,推脫道:“汝欲歸國,須等到馬生角,烏頭白那天!”[1]215燕太子祈求上天垂憐,竟然真有“生角之馬現(xiàn)于宮廷,白頭烏鴉棲于庭前之樹” [1]215,神跡面前始皇不好詆毀,只好放燕太子歸國。途中雖然又加陷害,但燕太子的孝心感動天地,始終得到神佛庇佑,這才一路平安歸國。太子丹歸國之后含恨,不肯再向始皇屈服。始皇欲出兵討伐燕國,太子丹懼怕之中找到勇士荊軻,期望荊軻可以刺殺始皇,以解燕國之困。荊軻明白若以一己之力無法完成使命,于是先是找到勇士田光,但是田光認為“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里;至其衰老,不及駑馬;吾已老邁,不堪重用” [1]216。而后又因為要以示替荊軻守秘的決心,遂撞頭自盡。荊軻又找到被始皇重金通緝的秦將樊於期,想以樊於期的頭顱作為面見始皇的禮品。樊於期與始皇有不共戴天之仇,“此仇日夜切齒,恨入骨髓,只苦于無計復仇,吾區(qū)區(qū)頭顱,棄如塵芥,立時便能給你?!盵1]217由此荊軻拿到了獻給始皇的 “禮物”。最后荊軻找到年十三即殺人的秦舞陽,商定一起面見始皇,圖謀刺殺。最后荊軻終于得以面圣,并一度將始皇的性命握于自己掌心。可惜荊軻一念之仁,聽信了始皇“望能稍緩片刻,容朕得聞愛妃琴音而死” [1]218的謊言,使得始皇最終有機會逃脫被刺殺的命運?!按撕笫蓟是泊筌姽缪鄧?。蒼天不佑,白虹貫日而不通,遂使始皇逃脫大劫,燕丹終遭覆亡?!盵1]218
此篇故事取自《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的故事。物語作者在敘述這段故事的時候大體是按照《史記》的脈絡行文的,但細節(jié)之處還是有所區(qū)別。例如:物語作者沒有描述易水送別情景?!妒酚?刺客列傳》中原文描述到:“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3]1104另外還有一處顯著的不同則是結(jié)局處荊軻在大殿上欲行刺秦王,扯住秦王衣袖的片段?!妒酚?刺客列傳》中寫道:“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huán)柱而走?!盵3]1104與原文相比顯然物語作者的描寫更加的戲劇性,而且秦王的理由在即使是在生死關頭聽起來也讓人感覺甚是風雅。
由此一方面可見《史記》的故事在日本受容程度之高,以及作者對其的推崇――否則也不會單獨成一個章節(jié)去講這個故事。另外也可見物語作者在引用《史記》典故的時候并不是全文照搬,總會或多或少有些改變,這些改變是為了更好的將中國文化根植于日本文化的土壤中。
物語第五卷第十一節(jié)富士川中講到平氏一族得知源家已起兵討伐,欲趁源家軍勢未盛之際,火速派兵消滅。平家任命平清盛的孫子:二十三歲的平維盛為大將軍,總起三萬大軍前去迎敵。物語作者就這一事件感慨道:“昔時大將軍征伐朝敵,出師前必須先行朝覲,受天皇御賜節(jié)刀;(中略)出師云國時,朝廷就只授予他驛鈴,置于皮帶中,懸于雜色頸下。古時大將軍出京征討政敵,皆需有三大覺悟:御賜節(jié)刀當日,忘卻家宅;步出家宅之后,忘卻妻子;投身沙場英勇殺敵之際,忘卻自身性命;此時平家大將軍維盛,想來也一定擁有了這三大覺悟。”[1]228物語作者在這里所闡述的三大覺悟,其實是從《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第四》中轉(zhuǎn)化而來的?!妒酚洝吩氖牵骸梆谠唬骸皩⑹苊談t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鼓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內(nèi)騷動,士卒暴露於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於君,何謂相送乎!”[3]523翻譯過來是說:“將領從接受任命之日就不顧家庭,從親臨軍營申明號令就不顧親戚,從拿起鼓槌指揮作戰(zhàn)就不顧個人安?!,F(xiàn)在敵國深入我地,舉國騷動,士兵暴露于境內(nèi),國君睡不安穩(wěn),食不香甜,百姓之命皆系于您一身,還談得上什么相送呢!”穰苴說這段話的情境是當時兵臨城下,穰苴臨危受命,但是認為自己:“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quán)輕,原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jiān)軍,乃可?!盵3]523也就是說自己出身卑賤,是國君把自己從民間提拔上來,地位放在大夫之上,士兵并未親附,百姓也無信任,資望既淺,缺乏權(quán)威,希望得到國君的寵臣、國內(nèi)有威望的人來監(jiān)察軍隊,只有這樣才能使別人臣服。于是國君派去一名寵臣前去督軍。結(jié)果這名寵臣輕慢穰苴,竟然沒有按期到達軍營。穰苴在問寵臣遲到的原因時,寵臣說是因為眾人送別出征,所以耽擱了時間。于是才出現(xiàn)了物語中所引用的穰苴的所說的出師的三大原則?!妒酚洝愤@一事件的結(jié)果是穰苴斬了寵臣,立了軍威。出師之后更是與眾將士同甘共苦,旗開得勝,最后凱旋而歸,不辱使命。而在物語中平氏一族的大軍在面臨敵軍時最后卻是丟盔棄甲,倉惶而逃。此時再聯(lián)想出師之時物語作者的感慨,煞是諷刺。
想當年平清盛帶領平氏一族崛起,一方面是用神靈庇佑去蠱惑人心,其實最重要的是因為在“保元之亂”①中立有戰(zhàn)功,又在“平治之亂”②中擊敗了源氏一族,手握赫赫戰(zhàn)功這才進入得以進入當時的貴族之列,以掌大權(quán),為以后的權(quán)傾朝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觀如今的平家,裝備優(yōu)良的三萬精兵,竟然猶如驚弓之鳥,被幾叢篝火嚇得丟盔棄甲,做鳥獸魚散狀,真是悲哀。此時物語作者引用《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第四》的故事來慨嘆平氏家族的出征,除了諷刺作為武士政權(quán)代表的平氏一族的退化,其次也可以看出來物語作者對穰苴這樣的武將的推崇。
三結(jié)論
吉田精一曾說過:“中國文學之所以存在于日本,是由于有日本文學的存在?!盵2]正是因為日本文學欠缺中國文學所具有的某些東西,所以中國文學才得以存在于日本?!凹偃缛毡静o《平家物語》的存在,那么《三國志演義》也就無需渡海而來了?!盵2]這也同樣適用于《史記》。終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平家物語》中物語作者對《史記》典故的運用,既有沿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面,但更多的卻將這些漢文化賦予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獨特解讀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模仿照搬。按照吉田精一的理論,我們可以說《史記》中的典故運用精彩了這部浩瀚的歷史長卷,歷經(jīng)千年歲月依舊可以警醒世人的《平家物語》。但是如果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很多像《平家物語》這樣的著作對《史記》的推崇與演繹,也許《史記》也會淹沒在中日兩國交往歷史的塵埃中了。所以說,《平家物語》對《史記》的受容,《平家物語》對中國其他古典文學的吸收創(chuàng)新,對于中日兩國的文化傳播與繼承,是有重要影響的。
參考文獻:
[1]王新禧(譯).平家物語[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申非.平家物語與中國文學[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5(3).
[3](西漢)司馬遷(著) 韓兆琦(注譯)《史記》[M].中華書局,2010
[4]西鄉(xiāng)信綱(等注).日本文學史[M].人民出版社,1978
注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子產(chǎn)為政
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論執(zhí)政。然明謂子產(chǎn)曰:“毀鄉(xiāng)校,何如?”子產(chǎn)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币宰h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chǎn)曰:“少,未知可否?!弊悠ぴ唬骸霸福釔壑?,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弊赢a(chǎn)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于子?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p>
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二月,鄭伯如晉,子產(chǎn)寓書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意,而無令名之難。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毙诱f,乃輕幣。
子產(chǎn)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廬井有伍。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從政一年,輿人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chǎn),吾其與之!”及三年,又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chǎn)誨之。我有田疇,子產(chǎn)殖之。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
(選自《左傳》)
1.下列八句話編為四組,分別表現(xiàn)子產(chǎn)治國以德以民為本的一項是( )
①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 ③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④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⑤人之愛人,求利之也 ⑥德,國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輿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信息要點的能力。解答該題同學們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要注意所選語句必須符合“表現(xiàn)子產(chǎn)治國以德以民為本”的內(nèi)容。然后把選項加以對照,再使用排除法,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句①和③都符合要求,故選C。句②寫子產(chǎn)能區(qū)別對待卿大夫,不屬于以民為本,故排除A;句④寫鄉(xiāng)校的作用,故排除D;句⑤寫怎樣“愛人”的問題,故排除B;句⑥直接表現(xiàn)治國以德的思想;句⑦寫子產(chǎn)從諫如流;句⑧用比喻說明好名聲的重要。
答案:C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產(chǎn)高度重視傾聽民眾意見,并且把民眾的批評指責作為施政的依據(jù)。他認為鄉(xiāng)校是民眾發(fā)表意見的重要場所,如果取締鄉(xiāng)校,堵塞言路,一定會對國家造成巨大傷害。
B.子產(chǎn)認為政事是關乎國家民生的大事。他反對子皮任用年輕而又沒有從政經(jīng)驗的尹何治理封地,認為如果不經(jīng)過學習實踐就委以重任,一定會造成危害。
C.子產(chǎn)認為治國應該重德輕財,治國以德可以獲取美好的名聲,從而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使國家根基穩(wěn)固,人民快樂安逸。
D.子產(chǎn)是春秋時期鄭國的賢相,他具有很強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賞罰分明,治國有方,文章最后通過鄭國流傳的民謠,用對比的手法,對子產(chǎn)給予了高度的贊揚。
解析:本題考查同學們概括歸納文章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時要注意篩選文中的相關信息,仔細核對原文,認真推敲,因為是文言文,所以要注意按照古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去思考。A項“并且把民眾的批評指責作為施政的依據(jù)”錯。
答案:A
【技法指津】
古人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應懂得概括,把文章所講的內(nèi)容總結(jié)、概括出來。只有這樣,我們所學的知識才能得以拓展、延伸。
這種方法運用到古代記敘散文的閱讀中,表現(xiàn)為抓其要點,探其妙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邊讀邊思,認真讀原文,避免浮光掠影
1.借助注釋,粗讀文章。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礎上感知文章,從整體上初步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
2.質(zhì)疑解難,了解大意。通過細讀,要掌握重點字詞句的意義和用法。要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顯示出來的,所以應結(jié)合語境去揣摩。要注意把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固定結(jié)構(gòu)、特殊句式和文言虛詞等。有的可以聯(lián)系課內(nèi)學過的文言文知識,通過比較來確定詞的含義。
二、要有意識地訓練和培養(yǎng)概括能力
1.深入領會,把握內(nèi)容。在掌握了字面意思后,要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了解文章寫了什么內(nèi)容,記敘了什么事件,描寫了幾個人物,分幾層意思等。
2.理清情節(jié),弄清結(jié)構(gòu)。古代記敘散文在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上很注重對事件過程的生動敘述,甚至有時,作者就像是一位故事講述者,把事件敘述得頗具戲劇性??梢?,理清文章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是我們閱讀古代記敘散文首先要做的。如《燭之武退秦師》,文章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自然段的敘事,盡管文字簡潔,可是情節(jié)的推進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傮w來說,其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抑三揚的情節(jié)美”。
三、掌握技巧,鑒賞形象
閱讀古代記敘散文時,要從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去分析鑒賞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可分為:語言、動作、肖像、心理、細節(jié)等描寫;側(cè)面烘托、正面烘托;人物經(jīng)歷、身份、修養(yǎng)等。如《荊軻刺秦王》的人物形象刻畫就非常成功。寫荊軻,寫得沉雄悲壯,塑造了荊軻忠義、剛直、果敢、機智的人物形象。還有太子丹焦慮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武陽外勇內(nèi)怯等。另外,人物的性格特征還要放在一定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中去分析。
【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齊桓公伐楚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n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隸。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睅熯M,次于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饼R侯曰:“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選自《左傳》)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楚子使與師言曰(使者)
B.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料想)
C.王祭不共(同“供”,供給)
D.師退,次于召陵(臨時駐扎)
2.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夾輔周室/君若以力
B.王祭不共,無以縮酒/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C.師進,次于陘/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D.豈不谷是為/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3.對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
B.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
C.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
D.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
4.下列對文章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齊國為取得霸權(quán),率領諸侯聯(lián)軍先擊潰楚的盟國蔡國,又借口伐楚。齊國恃聯(lián)軍勢眾,對楚國威脅恫嚇,氣焰囂張。
B.楚國使者雖然有些膽怯,但憑借楚國的實力,針鋒相對,對齊國所指責的罪名,有理有節(jié)地進行了反駁。
C.齊國既不能在軍事上取勝,又不能在外交上占上風,于是兩國達成妥協(xié),齊桓公許和退兵。
D.通篇由外交辭令構(gòu)成,其中楚使的外交辭令,不亢不卑,軟中有硬,尤為出色。
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譯文:
(2)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譯文:
(3)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譯文:
6.本文作為記敘外交斗爭的一段記敘散文,在語言的運用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尤其是楚國兩位使者的語言,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