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生考察材料范文

學生考察材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生考察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生考察材料

第1篇:學生考察材料范文

關鍵詞:歷史材料;解題策略;解題技巧

材料解析題材初中歷史考試中廣泛的被出題人所應用。這類體型有效的考察了學生歷史知識的掌握能力,考量了學生對歷史大事件的綜合分析能力。其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訓練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首先要對材料大致掌握知道材料的歷史走向,其次要明確出題人的處理思路,再次要從材料中找到相關答案,最后將答案自行整理合理安排進行作答。這類體型可以充分的考察學生的能力。

一、歷史材料解析題解題策略

歷史材料題一直是教師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這類體型是考試經常考察的項目,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體型。其作答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方法,如果考生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盲目作答,那就會大大增加題目的難度。學生需要掌握正確的解題策略。

1.熟悉歷史解析題材料

教師要給學生講解科學合理的材料類方法,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材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按照問題類型大致可以將材料分為三個部分,譯文、文言、白話。譯文是出題人將原材料分析加工之后呈現(xiàn)給學生的題目樣式。出題人在翻譯這類材料時有意識的造成差異,答題的要點往往就存在在這些差異之中。文言材料難度大,出題人會精挑細選一些歷史事件的文言記錄版,有意識的刪減有機的結合形成一道高難度的材料解析題。這類題目要求學生有深厚的語文功底,理解能力強。即使學生自身對出題人給出的題目不了解,通過強大的理解能力也能給出相關答案。白話的材料便于學生閱讀,其難度在于從材料中挖掘信息。

2.明確解析題閱讀目的

出題人精心準備的每一則歷史材料所考察的目的都是不同的,教師要認真分析整理出題人的考察方向給中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是學生能夠獨立的找出出題人的目的,并帶著目的進行閱讀[1]。在歷史材料解析題中在材料的結尾往往會出現(xiàn)出題人的目的,也就是學生的答題方向。如根據材料一回答下列問題。教師一定要強調明晰閱讀目的的重要性。學生會因為忽視列問題的細節(jié)而丟失分數。

3.按順序閱讀明確思路

教師要對學生解決歷史材料分析題提出明確的閱讀順序和解題思路。一般考試時考生答歷史材料分析題都是先從閱讀問題開始的。先讀問題明確材料涉及的幾個歷史問題的大題范圍,帶著這種目的進行作答。在答題時按順序閱讀,先從客觀分析材料的題開始作答,主觀性強的問題放在最后完全閱讀了一遍材料之后再作答。學生在答題時一定要緊緊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根據中心思想作答。

二、史材料解析題解題技巧

教師在教授學生合理的解題策略之后,就要訓練學生科學解題技巧。學生在將題中的答案信息完全提煉出來之后需要技巧性的答案。

1.緊靠教材層次分明作答

教師在指導學生作答歷史材料解析題時一定要反復強調材料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的將材料重視起來,明確學生立足材料的答題意識。

不論出題人給出的材料是什么樣的,材料都是以教材為最基本的落腳點??荚嚂r學生作答也要以教材為基準在教材的基礎上作答。學生要做到從材料中來回到教材中去。學生作答的最基本點事明確材料中的觀點得出正確的答題方向。只有觀點準確了答案才能正確。學生在作答時一定要有明確的指向性,在寫答案時要明確的指出這項答案回答的問題是什么,有明確的答題方向讓學生的答案一目了然。將一整道題分為多個小點進行作答,化繁為簡,化整為零降低題目的難度提高學生的抓分能力。

教師要善于總結學生在答題時出現(xiàn)的問題,并及時的向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清楚的答題方案會讓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有抓手,不至于漫無目的的作答。

2.多角度精煉作答

教師在指導學生答題技巧時一定要注重學生找準答題角度的培養(yǎng),一定要養(yǎng)成學生多角度答題的習慣。出題人出題歷史材料解析題一般不會按照單一的角度出題,這類題目本身考察的就是學生的綜合能力。

學生答題一定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不要錯過任何角度。答題按照時間順序的從先到后、空間的從左到右、由表及里等順序作答。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精煉答案的能力,在的答題時出題人所給的答題空間是有限的。如果考生的答案內容繁雜分點不明確會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一定要學會詳略得當的精簡答案,得分點一定要突出盡量安排在一眼就會被人注意到的地方。學生在作答時一定要標注好序號,將重點內容盡量寫在前面。

歷史材料解析使整個歷史考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樹立正確的答題思想。讓學生在見到這類題目時頭腦中自然而然的就會反應出相應的作答思路。教師要讓學生清楚認識到該種問題的答案不是寫的越多就會得到越多的分數。解題時一定要明確出題人的意圖,理清答題思路,找好答題角度,對從題中獲取的信息進行與教材相結合的合理分析,最后分層精煉的作答。

參考文獻:

[1]李華.初中歷史材料解析題解題策略與技巧[J].新校園(閱讀),2015

第2篇:學生考察材料范文

一、觀察課

觀察課是通過讓學生觀察描述自然事物和自然現(xiàn)象,獲取豐富、具體的自然知識,達到培養(yǎng)他們觀察、分 析、比較和概括能力的目的。小學自然教材中,低年級的《看一看》、《你怎么知道》、《各種各樣的葉》、 《蝸牛》、《金魚》、《天氣》和中年級的《怎樣認識物體--水》、《植物的葉》、《植物的莖》、《太陽 和影子》、《青蛙和蟾蜍》等都屬于觀察課。

復式班的觀察課教學,一般可按如下步驟進行。

(一)動:明確觀察目的,提示觀察方法和觀察重點。教學開始由教師告訴學生觀察什么,為什么要觀察 ,然后出示小黑板說明觀察的步驟和方法并指明觀察重點。如上九義教材第四冊《蝸?!芬徽n時,觀察方法應 是:①觀察蝸牛身體上長著什么?②仔細地看蝸牛各部分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觀察重點)③用手摸一摸 蝸牛各部分有什么感覺?④蝸牛怎樣爬?⑤蝸牛吃什么?(用菜葉、樹葉、食物等分別試一試。)

(二)靜:學生分組或個人獨立觀察。這一步驟要給學生比較長的時間,讓學生根據教師提示和板書的要 求認真地進行觀察。

(三)動:1.匯報觀察結果。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結果詳細、具體地描述出來,交流觀察印象。2.教 師小結。突出重點,系統(tǒng)小結,講解通過觀察應該明確的問題。3.布置作業(yè),提出進一步觀察的問題或自學 要求。

(四)靜:自動作業(yè),把觀察后的結論抄寫在作業(yè)本或觀察記錄本上。

二、實驗課

實驗課是以簡單科學實驗為主的自然課,它一般是先通過師生的實驗,反復再現(xiàn)某種現(xiàn)象,同時進行觀察 ,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引起討論和研究,然后概括結論,最后又用實驗進行驗證,使學生在親自實驗過程中獲取知 識。在小學低年級自然教材中《磁鐵游戲》、《沉和浮》、《影子》、《鏡子》等和中年級自然教材中《怎樣 認識物體--空氣》、《熱脹冷縮》、《物體的運動》、《人的消化》、《磁鐵》等課,都屬于實驗課型。

復式班自然實驗課的教學,一般有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動:明確實驗目的,講解演示實驗的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開始實驗前,教師應詳細告訴學生本 堂課要做什么實驗,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尤其要交待清楚是觀察某種現(xiàn)象,還是驗證某種假設。

如在教學九義教材第二冊《沉和浮》一課實驗前,教師要告訴學生實驗時要把各種物體一個一個地放入水 中,放一個,觀察一個,記錄一個,不能把一堆東西一下子全放入水中。

(二)靜:學生分組實驗。

(三)動:1.學生匯報實驗結果。2.用討論的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3.教師小結,講解通過實 驗應該明確什么問題,肯定學生實驗的成果或糾正學生不正確的實驗。

三、技能訓練課

技能訓練課是讓學生在課內外實踐活動中親自動手,獲得必要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各種技能的一種課型 。在小學自然教材中,屬于技能訓練課型的有:《種大蒜》、《種花》、《葉畫》、《各種各樣的種子》、《 制作葉的標本》、《種向日葵》、《養(yǎng)蠶》等課。

在小學階段,技能訓練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栽培、飼養(yǎng)、制作等技能。在復式班可把低、中年級相近的教學 內容統(tǒng)一組合在一節(jié)中采用合--分--合的結構進行教學。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以高帶 低的作用。如低年級《葉畫》和中年級《制作葉的標本》這兩課就可以安排在同一節(jié)課,其教學程序可以這樣 安排:

(一)合動(4分鐘):教師展示做好的葉的標本和葉畫,激發(fā)學習興趣并提示中年級學生注意制作標本 的程序。

(二)分(15分鐘+15分鐘):低年級先“動”后“靜”?!皠印睍r教師示范拼葉畫的方法和要求, “靜”時讓學生用采集來的葉拼擺葉畫并用膠水貼在紙上。

中年級:先“靜”后“動”。“靜”時學生用壓制好的葉按要求制作標本?!皠印睍r教師予以檢查和指導 。

(三)合動(10分鐘):各年級分別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導學生評價作品;教師總結,并選出優(yōu)秀作品 給予鼓勵。

這類課型還可以和另一個年級的語文或數學課搭配,利用學生有較長實際操作的自動作業(yè)時間,去突破另 一個年級的教學重點。

四、科學考察課

考察是人們?yōu)橹欢ǖ哪康?,到自然界中實地觀察和調查研究的一種科學方法。科學考察課就是以此為主 要教學方法的課型。其基本教學模式是:現(xiàn)場考察--取樣分析--共同研究--作出結論。小學自然教材中 ,《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純凈的》、《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怎樣認識物體--土壤》、《水·土·植物· 人》、《空氣的污染和保護》、《土壤的保護和改良》等課都屬于這類課型。

這類課型的教學因需到室外考察取樣,在復式班較好的做法之一,就是把各年級有關的教學內容統(tǒng)一在一 起進行,也可結合春游、秋游或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進行。上考察課,應主要抓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做好考察前準備。使學生明確考察目的,向學生傳授考察的方法,提出考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等。

(二)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考察,認真調查研究,收集資料,又要指導 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實事求是地進行考察,使他們通過考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學到實地考察的本領 。

第3篇:學生考察材料范文

由于該課程設計的內容非常多,而非機械類專業(yè)學生的機械基礎較為薄弱,在講授本課的同時有可能補充一些相關的知識點,以便幫助學生的理解,這便使原本緊張的課時安排變得更加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授課內容需要適當,分清主次,注重一些實用內容的講解,而對一些比較虛的公式以及一些概念可以進行簡單講解,對于重點難點內容如力學部分可以多安排一些課時,而對于相對容易的內容,如材料與焊接部分,可以采用課堂講解并引導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授課,從而進行合理授課。

2授課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2.1傳統(tǒng)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結合提高效果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黑板板書為主,教師可以通過手語、眼神等肢體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并向學生傳達知識[4]。這種授課方法較為人性化,教師可以在黑板按步驟有條理地向學生演示,條理清晰,步驟分明,易于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積極思考,從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媒體教學手段靈活,不僅可以以書面文字的形式表達,還可以用圖片以及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加以教師的講解可以達到以視覺和聽覺雙重途徑傳送知識的效果。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和多媒體教學也都有各自的缺點,傳統(tǒng)教學方法單調呆板,效率低,有時候會顯得枯燥乏味,學生往往容易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掌控不好課堂氣氛,容易形成“填鴨式”滿堂灌的教育模式,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則容易造成信息量大,學生承受不了,理論公式演示步驟快,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師的肢體語言不夠豐富,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少,不夠人性化?;C械基礎這門課本身既有大量的公式推導等理論內容,又有機械傳動和容器設備的實際工程內容,因而可以將傳統(tǒng)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結合,發(fā)揮這兩種教學方法各自的特長。如在講授到構件受力分析以及及變形形式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圖形的形狀以及受力情況,在講授容器設備和機械傳動時,可以運用實物圖片向學生展示,將傳統(tǒng)講課的二維圖形變?yōu)閯討B(tài)的三維圖形,全方位地展示設備和零部件的結構;運用視頻播放讓學生理解設備的運作以及工作原理。對于重要的公式推導則可以通過黑板板書,放慢教學步驟,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和記筆記的時間。

2.2以實例或項目為題加強學生理解

根據化工機械基礎的授課目的和主要任務,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工程中一些實例的講解,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并將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綜合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對于做過有關該課程項目的教師,可以安排出一定的時間,結合具體項目講解課程中有關知識點,從項目的任務、設計思路、所解決的相關問題、設計過程中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項目的實施情況等,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有計劃分步逐漸地介紹,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3考察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3.1平時考察與考試相輔相成

由于化工機械基礎的內容較多,前后內容相互獨立而又緊密聯(lián)系,一旦學生對前邊力學知識的掌握不夠,必然會影響到后邊容器設計計算,而材料和焊接不熟悉,則會導致學生在材料選擇和容器設計方面出現(xiàn)困難,因此,為打好基礎必須加大對學生的平時考察,讓學生踏踏實實地掌握知識,避免吃不透掌握不準的現(xiàn)象發(fā)生。平時考察的方法可以由課堂上或課堂下的練習題以及知識點的分組討論等與平時有關該的課程任務組成,同時將該部分的考察作為期末總成績的30%計入,讓學生在有壓力的情況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

3.2考試多樣化側重有所不同

對于化工機械基礎這樣一門知識點非常多的課程,很難用一張卷子將大部分知識點考察到,因而需要對考試形式加以改變。可以將考試分為期中期末考試兩次,期中考試著重對前邊所學知識的考察,而期末考試著重考察課程的后半部分知識點,做到期中、期末考試側重點各有不同,從而考察整個課程的知識點,促進學生學習和掌握;同時根據考察內容的不同,可以將考試形式分為開、閉卷相結合的方式,使考試多樣化,避免了學生考前突擊死記硬背,考后立即遺忘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而且還可以增加試卷命題的自由度,大膽地出現(xiàn)過去考試試卷中不敢出現(xiàn)的需要應用復雜公式,計算所需的重要知識點也可以出現(xiàn)在考卷中,擴展考查范圍;將過去對有限的知識點考查,轉化到知識和能力并重的全面素質考查上來,而且考試結果也將變得更加真實可信,最后達到對學生課程掌握考查的目的。

4結語

第4篇:學生考察材料范文

聽力是英語四項語言技能之一,也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困難的一項技能。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聽力學習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學英語聽力教學的現(xiàn)狀

本部分對聽力測試現(xiàn)狀的分析以三年級3B調研試卷為例,該試卷為牛津小學英語3B調研試卷—Unit1,2,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試卷總分100分,聽力部分占50分,可見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測試中是相當重要的。

1.辨音考查

1)聽辨字母。聽寫字母是三年級3A考察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對標準發(fā)音的聽力訓練,也是最基礎的考察內容。具體就是考察26個字母的書寫規(guī)范和發(fā)音。

2) 聽辨單詞。識別和理解單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辨音能力,小學英語聽力測試的重點就在于此。

辨音考查的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能夠識別有區(qū)別意義特征的語音。在設計辨音題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進行設計。

1)由于小學英語特別是低年級階段,學生掌握的單詞量有限,辨音練習中所能提供的聽力材料較少,多為考察同類單詞的詞義辨析:辨義、辨形。

例如:聽錄音,選出你所聽到的單詞,將其序號填入括號中。

(?。?. A . daughter B. brother C . son

(?。?. A . aunt B. uncle  C . sister

( )3. A . stapler B. crayon C . pencil

2)測試中注重考察相似的單詞辨別:辨音、辨義。

例如 :聽錄音,選出你所聽到的單詞,將其序號填入括號中。

( )1. A . tape B. tap C . table (音似 形似 )

(?。?. A . camera  B. computer  C . clock ( 音似 )

3)把單詞放進句子中測試,加大難度

例如:聽錄音,選出你所聽到的句子。

(?。〢 . Is this your brother ? B. Is this your father ?

這個句子的考察是單詞“brother”和“father”的意思辨析。

( )2. A . Who’s she ? B. Who’s he ?

比句子的考察是單詞“he”和“she”的 音、形的辨析。

2.看圖聽錄音,做出判斷

由于這套教材的編寫采用了豐富的插圖來滿足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聽力測試也結合此特點設計了測試。

1)看圖聽錄音,根據所聽內容圈出對應的圖片。

Question:apple

2)看圖聽錄音,做出判斷,對的寫 “T”,錯的寫“F”。

1. Question : watch 2. Question : telephone

這兩種與圖形有關的聽力題,難度逐漸加大。由于低年級的學生保持有意注意的有效期較短,容易走神,這類題可以訓練學生的注意力,情感目標就是培養(yǎng)他們的意志力。

二、對小學英語聽力教學的應對策略

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而復雜的過程,應充分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以下是筆者在對以上聽力教學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在實踐中聽力教學的體會,對小學英語聽力教學提出的幾點建議。

1.課前充分做好準備。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最好能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設計豐富的貼近學生生活的聽力材料,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也要滿足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把本來普通的聽力訓練變得鮮活起來,使用自己制作的課件,將聽力材料配上動畫,讓學生視聽結合。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聽力材料,也能使課堂教學情景化;既能達到優(yōu)化聽力教學過程,也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2.合理安排課堂內容。調查資料顯示,學生最佳聽課時間是前30分鐘。低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較弱,容易走神并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在15~20分鐘左右,保持有意注意單位有效期較短。教師在訓練聽力時應以快速、高效為原則,并且在指導學生靜心聽的同時,要求學生對單詞發(fā)音、句子語音、語調進行觀察。

3.合理使用體態(tài)語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全身心地投入,要有激情,盡量和學生一起活動,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其記憶,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例如,教授“Stand up” “Sit down”時,可以用手語或肢體語言來表示(手語向上是起立,手語向下是坐下)。在評價學生時,教師可以大膽使用流行的詞語”如“Cool , Brilliant , Excellent ,Well done ”等。這樣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進而快樂地學習。

4.及時反饋所聽內容。教師在教學中不光要讓學生多聽教師的語言,更重要的是,要用心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而且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交際的主要場合,當中有許多聽的機會 。因此,在個別同學發(fā)言時,教師必須明確要求,讓學生養(yǎng)成聽同學發(fā)言,找發(fā)音錯誤并糾正的習慣。

第5篇:學生考察材料范文

一、師生互助,從生活入手,尋找有結構的科學探究資源

首先,把握探究性資源的選擇方向。探究資源的生活性是保證科學探究有效性的基礎。材料的選擇脫離學生的生活,一是會分散學生探究的注意力;二是不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三是會加大教師、學生準備探究材料的工作量。而從周圍常見的材料入手,易于引發(fā)學生思考、便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并且這些材料經常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思考,從這些材料入手,同時也給學生一種啟示:只要你認真地觀察和思考,科學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熟悉的事物中。其次,讓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材料的獲取過程。目前,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探究材料多數是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學生只是“坐享其成”,這樣做的弊病是顯而易見的。有教師就曾對此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準備”的建議,為此,在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周圍事物入手,指導學生參與探究材料的準備,使學生搜集材料的過程成為認識身邊自然事物的過程,成為學生自我建構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同時,教師指導學生把從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按照科學教材編排的體系,分為聲、光、電、磁、生命科學類,不光參加搜集的學生可以拿來使用,還可以為下一年級學生的實踐探究提供方便,最終達到培養(yǎng)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需要說明的是,科學老師對學生獲取探究材料的定位不僅僅局限于有形的物體上,還包括對環(huán)境的考察、對資料的占有等多方面。在研究過程中,我??茖W組的教師能夠結合每學期的教學內容,提前做好統(tǒng)籌安排,布置學生利用寒暑假、節(jié)假日進行調查、訪問,為科學課教學做準備。六年級“環(huán)境和我們”單元包括垃圾的污染和利用、考察家鄉(xiāng)的自然水域、環(huán)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等系列內容,學科組以“運河”為主題,發(fā)放告家長書,號召家長們在雙休日帶領孩子去認識運河,了解運河水的污染現(xiàn)狀,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為的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能夠從實際行動做起,減少丟棄,還大地清潔。為了讓學生了解昆蟲的一生,學校特別聘請中國著名蝴蝶專家張松奎老師,為學生作蝴蝶知識講座,并手把手教學生制作蝴蝶標本,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配合中年級的科學教學,讓學生了解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學科組在學校的角落開辟了種植園,由科學老師指導學生親手種下種子(如雞冠花、扁豆、番茄的種子),并連續(xù)用一個學期(春季學期)的時間來觀察植物的一生,直觀性強,教學效果好??茖W組還組織了“尋找秋葉的足跡”系列活動(葉貼畫葉標本制作比賽、我為校園植物做名片、我為小樹穿花衣),讓學生對植物有進一步的認識,拓展了科學課的學習空間。有些科學探究活動,在課堂上很難完成,科學組的老師就積極尋求家長的支持,讓學生把在學校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過程和方法,遷移到課堂外甚至是自己家里,如在教學《制作一個生態(tài)瓶》、《綠豆種子的發(fā)芽》等課時,大部分學生家長都能夠積極配合,幫助學生尋找水生植物,建立生態(tài)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尋找科學實踐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最佳策略

(一)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組織師生自制教具。由于當前教材改革的速度快,而且各地使用的版本不統(tǒng)一,科學實驗室的儀器與教材不配套,不能夠滿足教學所需,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創(chuàng)造資源,其中自制教學具,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條有效途徑??茖W組的教師在學期初根據教材內容,列出本學期需要進行的實驗,然后對照實驗室已有的實驗器材,列出清單,對于沒有的器材,教師就和學生一起提前自制。我校的科學組現(xiàn)在已經積累了包括塑料瓶、巖石、貝殼等幾個系列的自制教具,有效地提高了科學課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環(huán)境考察和課外研究活動。我校地處城郊,距京杭大運河直線距離僅1000米;學校西面有占地11平方公里的三臺山森林公園,植物300余種,野生的動物100多種;再向西3000米即是煙波浩渺的駱馬湖,水產資源豐富;距學校2000米的工業(yè)園區(qū),廠房林立。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都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進行考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科學課中凡是適合在當地自然環(huán)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huán)境、能源礦產、巖石、土壤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與大自然接觸,并注意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結合起來,把自然課的教學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科學課取得了綜合的教學效益。

第6篇:學生考察材料范文

關鍵詞:高考 復習 路徑 體會

“高考”,這是個讓人恐懼又向往的詞語。恐懼,因為它太折磨人,折磨學生、老師、家長,為它吃不好睡不香,為它魂牽夢縈;向往,因為過了這座“獨木橋”,就得到了通往理想之路的通行證。因此,高考的復習被放在了一定的高度。

一、調整好學生心態(tài)

在正式復習之前,就必須給學生講清高考在他們人生中的重要意義——不是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唯一道路,但它是豐富知識、加強自身素養(yǎng)最好最方便的有效途徑,而且也是目前參與社會相對公平的道路。同時,在復習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心理輔導,注意“和諧”師生關系,從而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效率,也有助于減緩考試的心理壓力。

二、找到有效的學習路徑

1、對教材大綱要有新認識

從過去幾年的高考試題來看,有兩點影響了我們對教材大綱的信任:一是考察的知識突破了大綱的“考試范圍”,或者是考了課本中的小字內容;二是部分試題較偏,與課本中的知識沒有什么聯(lián)系。因此在復習中一定要摒棄兩種傾向:一是完全依據大綱進行復習而不知變通;二是完全拋開大綱而自己“另起爐灶”。

2、復習要有新思路

(1)歷史復習的基本要求是“依據大綱、立足課本、狠抓主干、全面復習”。

(2)為了復習好歷史以便在考場上拿高分,僅有常規(guī)的做法是不夠的。復習思路可以進行如下嘗試:從政治史觀、革命史觀轉向文明史觀、全球史觀;以文明史為總綱,以近(現(xiàn))代化為主線,以全球化為導向,滲透新課程理念,重建具有現(xiàn)代化色彩的知識體系。

(3)從局限于課本向拓展知識面轉變。讀熟課本是必要的,但是還不夠。在考試中,學生面對新材料往往不知所措,原因在于學生平時閱讀量不夠,接觸新材料少,因此對新材料“過敏”。學生在復習中應該有意識地結合課本,尋找一些閱讀材料。如儒家思想影響深遠是高考命題熱點,但課本中介紹的僅是最基本的知識,復習時就可以有意識地尋找這樣一些閱讀材料: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名言,儒家思想在歐洲的傳播,儒家思想對中國近現(xiàn)代的影響等。

(4)注重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近幾年高考歷史都有對傳統(tǒng)文化的考察,如2010年考察了“五德”,因此在復習中要注重人文史地、文化遺產、人與自然、人文綜合的復習。

(5)從平面復習向立體復習轉變,即不僅要梳理要點,而且要建立專題,在復習中重建知識體系,如政治專題、經濟專題、思想文化專題、國際關系專題、改革專題。

三、方法要有新突破

1、落實基礎知識

結合近三年的高考題,可把考點分為已考考點和未考考點。進行這樣的區(qū)分是為了讓學生在復習中有所側重,即對未考考點要用更多的時間去復習。

2、培養(yǎng)思維能力

要多角度思考與生成知識。課本中的觀點,基本上是已成定論的或者是主流觀點。實際上,對于同一歷史事件國內外有不少人在研究,因而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對同一歷史事件出現(xiàn)不同的看法;在主流觀點之外,有其他不同的觀點;對已成定論的歷史觀點,有人提出了新看法。

3、培養(yǎng)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

做材料型題要與依據材料設計問題并重。對于培養(yǎng)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大家都有了足夠的重視,但效果并不理想,這說明僅從做題中培養(yǎng)能力的效果是有限的。

除了做題之外,我們可以立足課本,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材料:根據課本中的某則或某幾則材料設計幾個問題,并給出答案,然后在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這樣做,一可以讓學生熟悉各種形式的材料;二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三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與能力;四可以學習如何組織答案、規(guī)范表達。

四、在高三的下學期,所練試題一定要求精求新,不能搞“題海戰(zhàn)術”

一般而言,所練試題要有三種“氣息”:學科氣息、時代氣息、生活氣息。

1、學科氣息。試題要有歷史學科特色。歷史學科的特色就是史出、史論一致;體現(xiàn)在試題上,就是通過材料考察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和能力。因此必須讓材料型試題成為試題的主體,而且材料的類型要多樣化。

2、時代氣息。試題要滲透以史為鑒的教育功能,要與現(xiàn)實問題建立聯(lián)系。

第7篇:學生考察材料范文

一、早作打算,因地制宜,準備教學需要的材料

科學課中有很多教學需要的材料都是農村學生所熟悉的和常見的,學生通過留心觀察和注意收集就能得到。對于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實驗材料,我在學期初就公布好本期所需的實驗材料和做實驗的具體時間,并分組布置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培養(yǎng)學生做到每見一件生活中的廢棄物就想一想這個物品在科學試驗中有什么用處,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在需要實驗時只要讓個小組長把本組積累的實驗材料收集一下就可以做實驗了。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和節(jié)約習慣,又讓學生對本冊的實驗和觀察課目的做充分的了解。對于那些學校缺乏的材料怎么辦?我采取的辦法是:對教學中需要的材料進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學材料,選擇能達到相同的教學目的而且當地易得的材料做替代和補充。如:用農村常見的蠶蛹替代蝴蝶蛹學習觀察“蝴蝶羽化的過程”;用常見的銅鑰匙,鋁鑰匙,鐵鑰匙代替銅片,鋁片,鐵片做“導體和絕緣體實驗”;用紅薯藤替代天竺葵學習“扦插”等等。以便教師和學生課前準備,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親自參加觀察、實驗活動,直接感知各種科學事物。通過這些做法,既改變了因缺乏教學材料,只能靠老師演示實驗、學生看的狀況,又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了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科學事物特點的機會,培養(yǎng)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二、利用周邊空閑土地,建設科學試驗基地

農村科學教學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學儀器設備少,但農村學校也有許多有利的教學條件,自然環(huán)境和土地資源為科學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活生生的實踐場所。

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全校有一部分學生吃住在校,在學校有充足的課外時間,而學校學生公寓后就有一大片空地,于是我就帶領學生動手把空地開辟成“科學小菜園”,里面種上大蔥,青椒、西紅柿、豆角,韭菜等一些時令蔬菜,我在指導學生按教學需要分類、分期栽培植物的同時也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活生生的教學材料,解決了學生因缺乏實驗材料無法親自觀察、實驗的矛盾。而成熟的蔬菜送給學校食堂,又能節(jié)約食堂的開支,豐富學生的飯菜。

科學小菜園是學生進行栽培、等學習活動的基地,新課標要求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直接參與實踐活動,從而了解和學習科學知識,有了科學小菜園,我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在科學小菜園中直接參與種植、栽培等實踐活動,并可以在科學實驗基地進行嫁接、扦插、土壤的認識和分析、植物的成長等教學,從而能更好地在實踐中學知識,學技能。

科學小菜園的建設能緊密結合當地生產實際,為當地發(fā)展經濟服務。在科學小菜園的建設中,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結合當地農業(yè)生產的需要,進行培植種上大蔥,青椒、西紅柿、豆角,韭菜等時鮮蔬菜作物,學生在親自參與栽培植物的實驗活動中,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學習了一些實用技術,直接或間接地為參加當地經濟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

三、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室外教學

農村有獨一無二的大自然環(huán)境,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進行考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我?guī)ьI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科學課中凡是適合在當地科學環(huán)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huán)境、能源礦產、土壤等等,我就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 如:我校附近有一個化工廠,我就帶領學生到該廠附近調查周圍的河水污染情況,并與該廠上游的水質進行對比,當學生看到原本清澈的河水由于化工廠排放的廢水而變得渾濁不堪,并帶有刺鼻的異味時,學生們震驚了都爭搶著說出自己的感受:“這個工廠太害人了,把小魚小蝦都毒死了!”“這個化工廠一定毒害附近住的人”“一定要把這個廠關了”等等。這樣直接與大自然接觸,與社會接觸,不僅完成了教學內容,還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結合起來。把科學課的教學和課外科學研究活動結合起來,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科學面貌結合起來,從而使科學課取得了綜合的教學效益。

此外,我還能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增補一些有利于學生了解認識家鄉(xiāng)的自然資源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關心家鄉(xiāng)的農業(yè)生產。

第8篇:學生考察材料范文

一、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為教學提供豐富材料

贛州市位于贛江上游,江西南部。東與福建省接壤,南與廣東省相鄰,西與湖南省相鄰,北與吉安、撫州市毗連。地處東經113°5′至116°38′,北緯24°29′至27°09′。贛州市地處南嶺、武夷、諸廣三大山脈交接地帶,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占全市土地面積的83%,因而耕地少。贛州市在區(qū)位上既是東南沿海的腹地,又是內地連接東南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的前沿地帶,具有明顯的東進西出、南接北承。贛州市礦產資源以有色、稀有金屬礦為主,素有“世界鎢都”和“稀有金屬不稀有”之稱。鎢已探明的儲量占世界第一,稀土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二。擁有四大旅游品牌:“紅色故都”“客家搖籃”“南國宋城”“東江源頭”。擁有安遠三百山、大余梅關古驛道、龍南九連山、寧都翠微峰等自然景觀,有章貢區(qū)宋城古城墻、郁孤臺、文廟、通天巖等歷史文化景點。

以上這些,就為鄉(xiāng)土地理教學提供了豐富材料。通過講述鄉(xiāng)土資源名勝古跡的獨特優(yōu)勢,可使學生產生生活在家鄉(xiāng)的自豪感,堅信家鄉(xiāng)有美好的未來。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加深對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認識,激發(fā)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二、鄉(xiāng)土地理教學的主要特點

鄉(xiāng)土地理作為小區(qū)域地理,有其特性和共性,教師在鄉(xiāng)土地理教學中的指導作用,應從鄉(xiāng)土地理教學的特點出發(fā),才能發(fā)揮其有效的作用,才能實現(xiàn)鄉(xiāng)土地理教學的目標。其主要特點是:

一是教學途徑的實踐性。這是鄉(xiāng)土地理教學最顯著的特點。地理課程標準中的“活動建議”要求開展:“繪制反映學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圖”“開展鄉(xiāng)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等活動。這些鄉(xiāng)土地理的教學內容緊密聯(lián)系家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實際,是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活動。

二是教學形式的開放性。鄉(xiāng)土地理教學的實踐性,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到野外去考察,走進社會展開調查。這是教學形式上的開放,使學生從單純的課堂教學走向自然,走向社會。

三是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在鄉(xiāng)土地理學習中,既強調學習的綜合性,也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認識家鄉(xiāng)的地理環(huán)境。

三、鄉(xiāng)土地理知識如何融入地理教學

1.教師要熟悉本地的地理

熟悉當地的地理,是教師能按課程標準要求高質量地完成鄉(xiāng)土地理教學必備的基礎條件,因為對本地的地理不熟悉的教師,是不可能很好地教好鄉(xiāng)土地理的。贛州市近年來通過教師支教和異地交流,有不少的地理教師是“外鄉(xiāng)”人士,要教好當地的鄉(xiāng)土地理就必須盡快地熟悉當地的地理環(huán)境,將自己融入當地的社會中去。要熟悉當地的地理,應盡可能地搜集本地的有關地理資料,如贛州的山川地貌特點、風景名勝古跡等各方面的資料。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志,以及近期的有關當地建設的新聞報道,甚至包括鄉(xiāng)土文學、鄉(xiāng)土歷史方面的資料,拓展自己的視野,加深自己對當地的認識。這樣,在鄉(xiāng)土地理教學中就可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深入了解家鄉(xiāng)的興趣和熱情。

2.學生要做好實踐的知識準備

鄉(xiāng)土地理教學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走出課堂,在課外進行觀測、觀察、參觀、調查等活動,這些活動主要是學生動腦、動手進行地理實踐。鄉(xiāng)土地理課外活動實踐性很強,既要具有扎實的地理知識基礎,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識運用于觀察鄉(xiāng)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對參加地理興趣小組的學生,也要求具備豐富的地理知識和良好的地理素質,才可能在實踐考察中創(chuàng)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因此,在實踐前,學生要認真準備好考察或調查提綱,如考察或調查的目的要求,考察涉及的知識內容及考察所需的工具,考察或調查記錄所需的表格等,才能使實踐活動順利完成。

3.鄉(xiāng)土地理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是鄉(xiāng)情國情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鄉(xiāng)情教育是最生動具體的國情教育,是國情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基礎。課堂教學中應當結合實際,穿行鄉(xiāng)情和國情教育,使鄉(xiāng)土地理教學與國情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還要充分利用學生們通過社會實踐親身獲得的豐富的鄉(xiāng)土材料,使地理教學充滿活力和朝氣。

二是課內課外教學形式相結合的原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認識和應用。鄉(xiāng)土地理教學需要走出課堂,進行多種形式的課外教學。然而,課堂教學也是鄉(xiāng)土地理不可或缺的教學形式。不僅鄉(xiāng)土地理教學要課內外教學形式相結合,在進行觀測、觀察、參觀、調查等課外教學活動時,也需要利用課堂教學做知識準備和方法的訓練等。

第9篇:學生考察材料范文

關鍵詞:英語專業(yè);考試改革;過程性考核

高校英語專業(yè)這么多年以來,對學生的評估方式一直是以平時成績加期末成績構成,兩者比重通常為3:7,甚至是2:8。長久以來,在學生心中樹立了這樣一個概念:期末考試是唯一需要重視的,因而忽視了平時的學習。而英語專業(yè)本身不同于其他專業(yè),它需要更多平時的鍛煉和積累。因此,從期末結果性考察轉向平時過程性考察成為了本次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探索過程中,英語寫作、英語泛讀、英美文學、英漢翻譯、漢英翻譯、英美概況、英語口語、英語語音這幾門課程被選定為考試改革的試點課程。

一、加大過程性考核

英語寫作、英語泛讀、英美文學、英漢翻譯、漢英翻譯這幾門課程的考核,在我校歷年來都是采用平時成績和期末筆試兩者相結合的方式,它們在期末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為3:7。改革后,增加了過程性考核,則總成績構成變?yōu)椋浩綍r成績×30%+(過程性考核成績+期末考試成績×80%)×70%。

1.平時成績

平時成績由三部分構成,即考勤、作業(yè)和課堂表現(xiàn)??记谡既种?,主要記錄學生的出勤情況,雖然最終只占總成績的10%,但如果學生無故曠課三次以上,將沒有資格參加期末考試。作業(yè)占三分之一,主要記錄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和質量;課堂表現(xiàn)記錄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是否積極,是否認真投入地參與到小組討論當中,也占三分之一。

2.過程性考核

過程性考核的設計初衷在于,將本學期的所學的內容進行分解,讓學生們在平時完成,以加強學生平時學習的積累。

英語寫作課。本課程在我校英語專業(yè)的第三、第四和第五個學期開設,每學期共寫五篇。要求任課教師收取全班作業(yè),并批閱反饋給學生。

英語泛讀課。本課程在我校英語專業(yè)的第一至第四個學期開設,前兩學期寫摘要,后兩學期寫讀書報告,每學期五篇。要求任課教師收取全班作業(yè),并批閱反饋給學生。

英美文學課的過程性考核形式是寫一部英、美文學作品的讀書報告,字數不少于1000字,每學期一次。本課程的考核偏重文學賞析和評論。要求任課教師收取全班作業(yè),并批閱反饋給學生。

英漢翻譯課程的過程性考核形式是長篇翻譯。每學期一次,譯文字數至少為1500字。要求任課教師收取全班作業(yè),批閱并集中反饋給學生。

3.期末考試

以上課程均有期末閉卷考試。過程性考核偏向于綜合能力的考察,而期末考試則偏向于細節(jié)能力的考察。課程內所學的所有知識內容都在考察范圍之內。試卷的設計有機結合課內外知識內容,并融合主客觀題型,全面地考察學生。

二、改革考試形式

英美概況、英語口語、英語語音這三門課程的改革形式有所不同,結合課程的特點,在期末總成績構成上仍然是由平時成績加上期末考試成績,并各占30%和70%。

英美概況課。舊有的期末考試以閉卷筆試的形式進行,但知識量過大,很難掌握,學生也很難有積極性。改革后,每個學生在學期中,根據課本所學內容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并寫成書面材料。在期末時,進行脫稿自述,然后回答教師的提問。書面材料成績+自述成績+回答問題成績,一起構成期末考試成績。

英語口語和英語語音課。傳統(tǒng)方式是由每位代課教師測試自己的學生,這樣會使學生不重視考試。改革后,由口語考官在學期末進行統(tǒng)一組織測試,口語考官是由其他兩至三名教師構成。

三、執(zhí)行情況和效果分析

所有任課教師都統(tǒng)一思想,認真執(zhí)行考試改革方案,并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對學生的所有考核、考試材料也都一一備案。改革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不僅能更科學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使學生更加清楚英語學習的理念,不再只重視期末考試,也重視平時的學習和積累。

在改革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問題和困難。首先,改革后的考試考核方式雖然更全面地記錄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但是給教師帶來了更多的工作負擔,因此也需要學校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其次,對過程的監(jiān)管力度倍增,加大了過程性考核比重,豐富了考試形式,也對教學監(jiān)管人員及教學輔助人員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要全院系統(tǒng)地同步推進考試改革。

參考文獻:

[1]張翠芳,騰志軍.淺析普通高??荚嚫母颷J].教育教學論壇,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