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范文

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

第1篇: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范文

清明古詩附賞析——《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①清明――我國傳統(tǒng)的掃墓節(jié)日,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斷魂――形容愁苦極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③借部――請問。

賞析

清明節(jié)的時候,

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xiāng)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xiàn)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清明古詩附賞析——《破陣子·春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譯文

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清明節(jié)后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著樹上枝葉,只見那柳絮飄飛。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著的東鄰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個春宵美夢,原來它是預兆我今天斗草獲得勝利啊!不由得臉頰上也浮現(xiàn)出了笑意。

賞析

這首詞以輕淡的筆觸,描寫了古代少女們春天生活的一個小小片段,展示在讀者面前的卻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圖畫。

詞的上片寫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這兩句既點明了季節(jié),又寫出了季節(jié)與景物的關系,給人以具體的印象。行文輕快流麗,蘊含喜悅的情意,為全詞的明朗、和諧、優(yōu)美的基調打下了基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春水池塘,點綴那末三四點青苔,密林深處,不時傳來鶯兒的歌唱。“日長”,表明季節(jié)已開始變化,多少有點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飛舞,顯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黃鸝”、“飛絮”,看來似乎是極其常見的自然景物,經詞人稍加點染,宛如一軸初夏風光小幅,特別惹人喜愛。

清明時節(jié)后,天氣漸漸轉暖,海棠梨花剛剛開敗,柳絮又開始飛花。春社將近,已見早燕歸來。園子里有個小小的池塘,池邊點綴著幾點青苔,在茂密的枝葉深處,時時傳來黃鸝清脆的啼叫。

下片寫人。“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趁著這春暮夏初的季節(jié),少女們停了針線,來到這大自然的懷抱里。這時,東邊鄰居的女伴笑瞇瞇地走了過來,她們正好在那條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東鄰女伴”用白描手法,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情態(tài)的描寫,由內心到外表塑造了東鄰女這一形象。內心真情流露的一剎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讀時,使人有似曾相識之感。“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少女們相逢的時候,興高采烈,歡歡喜喜的,隨著,一塊兒玩著那斗草的游戲。詞中主人公勝利了。這位天真的少女充滿著青春的歡樂。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個好夢,認為那原來是“斗草贏”的兆頭,臉上又飛起了笑容。詞中沒有正面來描寫斗草的活動,只用一筆點出人物的內心活動,表現(xiàn)了這位少女不僅聰明,富于想象,而且心靈是那樣純潔無瑕。

清明古詩附賞析——《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賞析

寒食清明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描寫了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從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凄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的確,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xiāng)的詩人墨客,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

關于清明節(jié)的詩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____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____晏殊《破陣子·春景》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黃庭堅《清明》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____高翥《清明日對酒》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____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____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____《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清明時節(jié)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____楊徽之《寒食寄鄭起侍郎》

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____張先《青門引·春思》

一郡官閑唯副使,一年冷節(jié)是清明。____王禹偁《清明日獨酌》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____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jié)。____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眠雨過清明。____晏幾道《浣溪沙·二月和風到碧城》

殘杏枝頭花幾許。啼紅正恨清明雨。____趙令畤《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____白居易《清明夜》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清明又近也,卻天涯為客。____曹組《憶少年·年時酒伴》

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jié)。____魏承班《漁歌子·柳如眉》

燕歸花謝,早因循、又過清明。____納蘭性德《紅窗月·燕歸花謝》

清明過了,不堪回首,云鎖朱樓。____朱淑真《眼兒媚·風日遲遲弄輕柔》

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

時霎清明,載花不過西園路。____《點絳唇·時霎清明》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____張繼《閭門即事》

清明天氣。永日愁如醉。____杜安世《鶴沖天·清明天氣》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____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____李冠《蝶戀花·春暮》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____孟浩然《清明即事》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____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東風惆悵欲清明,公子橋邊沉醉。____張泌《滿宮花·花正芳》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____程顥《郊行即事》

清明節(jié),雨晴天,得意正當年。____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jié)》

算韶華,又因循過了,清明時候。____王雱《倦尋芳慢·露晞向晚》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____韋莊《長安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潮擁渡頭沙。____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jié)》

第2篇: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范文

已有學者就翻譯中如何再現(xiàn)源語語言的模糊美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翻譯中模糊與模糊、精確與模糊之間的轉換策略[5,8]。翻譯過程也就是理解和表達的過程,理解是翻譯的基礎,在古漢詩模糊語言的理解過程中,我們應該利用思維的模糊性對紛繁復雜的語言進行分析和綜合處理,即模糊理解,從而準確把握全文。在模糊表達階段,要積極運用目標語中的模糊語言來替代原詩的內涵,跨越語言文化差異,盡量減少原語損失,實現(xiàn)成功交際。同時,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其語言和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而漢語古詩和英語詩歌在表現(xiàn)模糊美感的價值功能和審美效應上都存在差異,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要靈活采用恰當翻譯手段對古漢詩模糊語言效果的遺失進行補償,從而使譯詩與原詩在表達效果上達到有機的、模糊的、動態(tài)的對等。語音模糊與翻譯語音模糊性是一個十分普遍的語音現(xiàn)象。區(qū)分語音的主要因素是人的發(fā)音器官和發(fā)音方式,人的發(fā)音器官主要分為發(fā)音的動力器官、發(fā)音器官和共鳴器官,這幾個部分的分割并非涇渭分明;發(fā)音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口腔的開合度、舌位、唇形等因素,而這些因素都沒有一個精確的劃分標準,因而語音的模糊性也成為一種客觀的必然。語音中的雙元音、半元音以及語音中的同化、連讀、失去爆破等現(xiàn)象都可以說是語音模糊性的表現(xiàn)。

漢語古詩語音模糊性主要表現(xiàn)在雙關修辭手法的運用,這種修辭手法利用語言中的一語多義或同音異義現(xiàn)象,表達雙重含義,表面言此,實則及彼,達到一語雙關的目的。翻譯時,首選方法是在譯入語中找到對應的表達方式;實在沒有則選擇相近的雙關表達方式;最后還可以選擇釋意的方式。例如:(1)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獉獉獉獉獉獉獉。(劉禹錫:《竹枝詞》)Thewestisveiledinrain,theeastbasksinsun-shine,/Mybelovedisasdeepinloveasthedayisfine.(2)春蠶到死絲方盡獉獉獉獉獉獉獉,/蠟燭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Thesilkwormtillitsdeathspinssilkfromlove-sickheart;/Thecandleonlywhenburnthasnotearstoshed.[10]以上詩歌中,“晴”和“情”同音,表面上說天氣的陰晴,實則指人的愛情;“絲”和“思”同音,字面上講春蠶吐絲,卻隱含人的相思。古漢詩中的這種語音雙關很難在英語中找到相應的表達方式,取得相當的表達效果。許淵沖的譯文將漢語的一語雙關轉化為英語中的“二語雙關”,例(1)中,譯入語分別用“thedayisfine”和“deepinlove”來表達原文的雙關;例(2)中漢語的“絲”分別譯成“silk”和“l(fā)ovesick”,兩個譯例將漢語的表面意義和隱含意義都表達了出來。語法模糊與翻譯語言中的語法模糊性主要涉及語法范疇分類模糊和語法界限不清的現(xiàn)象。語法模糊性以詞法和句法兩個層面比較明顯,就詞法層面而言,詞的詞類歸屬往往不確定,同一個詞可以屬于不同的詞類;在句法層面,英語的時態(tài)就具有模糊性,如現(xiàn)在進行時既可以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也可以表示即將發(fā)生的動作。漢語句法模糊也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漢語句法基本特征是“意合”,詞與詞、句與句之間重意合對接,它們之間不用表示語法關系的結構標記,使?jié)h語的語法范疇高度模糊化[11]。語法模糊性在漢語古詩中比較常見,較之英語,主要表現(xiàn)為代詞、連詞缺省和單復數不分而引起的模糊現(xiàn)象,如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Ihearosmanthusbloomsfallunenjoyed;/Whennightcomes,hillsdissolveinthevoid./Therisingmoonarousesbirdstosing;/Theirfitfultwittersfillthedalewithspring.(許淵沖)Manatleisure.Cassiaflowersfall./Quietnight.Springmountainisempty./Moonrises.Startlesamountainbird./Itsingsattimesinthespringstream.(葉維廉)詩中沒有出現(xiàn)一個人稱代詞指稱人物關系,詩中的“人”究竟指的是“我”自己,還是指的別的什么人,原詩并沒有作出明確交代,這就造成漢詩指稱的模糊性,不同譯者就會有不同的闡釋,許淵沖選擇第一人稱“I”,而葉維廉將其譯為第三人稱“Man”。原詩也沒有連接詞表明邏輯關系,對于“夜靜春山空”一句,許淵沖的譯文增加連詞“When”將時間順序補譯出來,而葉維廉則完全直譯。原詩中的山鳥沒有交代是一只還是一群,指代模糊。許譯為復數,而葉譯為單數。由于漢語古詩的語法模糊特征,在英譯轉換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英漢詩歌語法上的差異進行補償,同時,因原詩語法成分的缺省產生的模糊性導致不同譯者的理解差異,從而導致譯文不同的表達方式,但盡管補償方式各異,表達效果上卻基本達到動態(tài)對等。

語義模糊與翻譯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來講,語義產生的過程就是概念化的過程,而人們對客觀世界的類屬劃分是概念形成的基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類屬劃分的不確定性導致語義模糊性的產生。漢語古詩語義的模糊性使詩歌產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朦朧美。古漢詩語義的模糊性常常是由于指代不明、語法省略、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造成的。下面以《清明》為例說明古漢詩語義模糊性及其翻譯策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IntheRainySeasonofSpring/Itdrizzlesendlessduringtherainyseasoninspring,/Travelersalongtheroadlookgloomyandmiserable./WhenIaskashep-herdboywhereIcanfindatavern,/Hepointsatadistanthamletnestlingamidstapricotblossoms.(楊憲益)TheMourningDay/AdrizzlingrainfallsliketearsontheMourningDay;/Themourner'sheartisgoingtobreakonhisway./Wherecanawineshopbefoundtodrownhissadhours?/Acowherdpointstoacot'midapricotflowers.(許淵沖)原詩中存在多處語義模糊,給讀者留下更多更廣的闡釋空間。翻譯者首先是一名讀者,理解原詩是翻譯過程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不同譯者對同一模糊表達會產生不同理解,因而會產生不同的譯文?!扒迕鲿r節(jié)”沒有指明是清明節(jié)這一天還是包括清明節(jié)前后,楊譯(therainyseasoninspring)指的是清明節(jié)期間,許譯(theMourningDay)講的是清明節(jié)當天;“路上行人”不知指的是詩人自己還是泛指出門在外者,楊譯(travelers)指的是在外旅行的人,用的是復數人稱,許譯(mourner)指的是吊唁者,人稱為單數;“借問”沒有表明是誰問誰;楊譯(Iaskashepherdboy)表明的是“我”(作者本人或其他人)問牧童,許譯則沒表明誰是發(fā)問者;“杏花村”是酒店名?還是杏樹環(huán)繞的村舍?楊譯和許譯都選取后者??梢?,古漢詩語義模糊性給譯者留下更大的解讀空間,因為譯者理解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英譯文,語義模糊性為不同譯文提供了理論依據。語用模糊與翻譯不同學者對語言中的語用模糊現(xiàn)象界說不一,但大致說來,語用模糊(PragmaticAmbivalence)指的是說話人在特定的語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確定的、模糊的或間接的話語向聽話人同時表達數種言外行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actsorforces)的現(xiàn)象[12]。語用模糊從語言的使用和理解兩方面來考察語言使用的不確定性。詩歌中的這種語用模糊手段,大多是出于語言系統(tǒng)內部以外的考慮,使用迂回的策略間接、委婉表明作者的意圖。試看王昌齡《出塞》中前兩句的英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ThemoongoesbacktothetimeofCh'in,thewalltothetimeofHan./Andtheroadourtroopsaretrave-linggoesbackthreehundredmiles.(Bynner)Theage-oldmoonstillshinesovertheancientGreatWall./Butourfrontierguardsmanhavenotcomebackatall.(許淵沖)原詩中的名詞如“秦時明月”和“漢時關”并不是真正寫秦朝的明月和漢代的關隘,詩句的用意是想描寫戰(zhàn)士巡邏邊關、仰望月亮而觸景生情的心情。Bynner的譯文完全照字翻譯,令人不知所云,而許譯沒提原詩中的朝代,卻傳達出了原詩的真正語用意義。在翻譯這類詩歌時,譯者應該超越原詩語言的表面形式,按照詩歌語境揭示其隱含意義或語用意義,從而傳達出原詩的真正意圖。

作者:武寧 單位:遵義醫(yī)學院外國語學院

第3篇: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范文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

語文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工具?!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語文學科性質定位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學科性質及語文教學的特點決定了中學語文教學中理應貫注文化精神。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重大意義

1.利用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愛國情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維系中華民族悠久和燦爛歷史文化的精神紐帶。語文教材中收集大量愛國的篇章,傳遞著對祖國忠誠、摯愛的民族精神,學生能夠從《黃河頌》中感受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從《木蘭詩》中感受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從《我愛這土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感受作者熾熱的愛國熱情。

2.利用傳統(tǒng)文化來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氣節(jié)和民族精神

翻開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一位位民族英雄以英雄氣概譜寫華夏兒女壯麗的詩篇。語文教材中蘊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民族關懷、“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等民族精神,它們如春風化雨一樣在學習中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節(jié)。

3.利用傳統(tǒng)文化來凈化學生的心靈

由于現(xiàn)在的學生受網絡、社會等不良風氣的影響,內心浮躁,我們要用傳統(tǒng)文化如春風般吹進學生腦海里,用優(yōu)秀文化來武裝青少年頭腦,使民族文化作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支柱,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情操。

三、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

1.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要接近學生的生活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要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閱歷等主觀體驗,激發(fā)學生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將自己的體驗、感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筆者在講授《散步》時,先設置“請結合文中例句分析句子所傳達的人物情感”這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感受一家人濃濃的親情。在深化文章主題的環(huán)節(jié)中,請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對年青一代啃老現(xiàn)象的看法,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進行德育滲透還是要回歸到個人,筆者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情境: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jié)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請學生談談自己的做法。該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把感悟到的道德思想去指導自己的道德行為。最后筆者布置一題作業(yè):請你描寫一個體現(xiàn)你尊重長輩、孝順父母的情景,字數200字。本活動把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孝道”的踐行情況,書寫自己孝親的故事,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道德感受。這種思想文化或許將成為學生成長的人生導師。

2.大力挖掘作品文化內蘊,解讀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

語文教材書中蘊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語文課堂教學除了要講授知識、閱讀技能外,還要適當給學生一定的文化滋養(yǎng)。老師在備課時適當挖掘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挖掘語文教學自身文化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要關注作者;關注寫作背景;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善于發(fā)散;注重揣摩推敲以及學科溝通。例如,《秋天的懷念》中,“我”與母親的母子深情固然真摯動人,作者細刻畫抒真情的寫法固然值得學生學習,同樣老師不能忽略作者在這篇文章傳達了一種文化精神,那就是古代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傳統(tǒng)文化。筆者給學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簡歷:“作者史鐵生21歲雙腿癱瘓,永久坐上輪椅,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他所創(chuàng)作的《我與地壇》被公?J為中國近50年最優(yōu)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是現(xiàn)在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笔疯F生用輝煌的人生給“自強不息”做了很好的注腳,而文末那句“好好兒活”這種頓悟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傳統(tǒng)文化的傳神表達。史鐵生這種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精神或許因為這一課而植入學生的心田。

3.積極開展誦讀活動,更好地體味民族精神

在開展誦讀活動時要注意整體推進,系統(tǒng)布局。誦讀什么,如何誦讀,必須堅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系統(tǒng)安排,逐步拓寬、提高和深入。在對文化經典的選擇上,圍繞對“真”“善”“美”的認知和追求,列出學生成長中最具基礎性意義的“立人”之本的一些篇目。分階段確定誦讀內容,循序漸進,靈活多樣。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比較,讓學生既誦讀傳統(tǒng)經典,又誦讀現(xiàn)當代經典;使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實社會相融相通,融入素質教育的各個方面、環(huán)節(jié)和階段。

古詩文聚集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大量精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古詩文深刻的文化內涵,一方面落實古詩文賞析的能力訓練,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受文化精髓。老師可以給小組一個詩歌的主題,讓學生找出初中階段能體現(xiàn)該主題的詩篇,例如:愛國篇、隱逸篇、思親篇、友情篇、抑郁篇、閑適篇、田園篇等,學生在整理古詩的過程中既提高了能力,也感受了古詩文的魅力。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學過的古詩文中提取出一個體現(xiàn)深厚文化的主題,然后篩選相應主題的幾篇古詩文,中間設置簡潔凝練的串講詞,最終形成誦讀稿。通過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會得到激發(fā),朗讀的技巧有所提升,并從有感情的誦讀中更好地體味民族精神。

4.結合中國傳統(tǒng)日子,讓學生深入了解身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

第4篇: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范文

關鍵詞:小學;經典;誦讀

一、創(chuàng)設班級環(huán)境,營造誦讀氛圍

潛移默化的環(huán)境影響能夠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在開學初布置教室的時候,創(chuàng)設了一個經典閱讀的區(qū)域,古詩、三字經、成語圖片圖文并茂,集雅、美、趣為一體,同時讓學生一起收集、放置多種適合學生閱讀的古典文學書籍,視覺環(huán)境給人賞心悅目之感。然后在教室文化墻上懸掛經典名言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對經典詩文的興趣。每節(jié)語文課,課前3分鐘,我?guī)ьI學生進行輕松愉快的誦讀經典,讓學生切身感受經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在濃郁的班級誦讀氛圍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fā),自信心也更強了。

二、精心選擇作品,感受經典魅力

1.結合季節(jié)誦讀

如,春天誦讀《游園不值》、《詠柳》、《春日》;夏天誦讀《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誦讀《山行》《秋浦歌》《暮江吟》;冬天誦讀《梅花》《江雪》等,這些看似簡單實則優(yōu)美的古詩,讀起來悅人心扉;學生會感到猶如身臨其境般,這些四季畫面就在眼前流動、交替;使學生體會到語言魅力、意境魅力,從而在情感上產生強烈共鳴,使學生從此愛上誦讀古詩。

2.童趣作品引領

充滿童趣的古詩文特別能激起學生的誦讀的興趣,感受到了有趣,往往就理解了作品。如《舟過安仁》一詩,“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边@是詩人楊萬里看到的情景。引起詩人奇怪的是這兩個小孩雖然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撐船的竹竿是收起的,船槳也停在那里。詩句“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省略了兩個孩子撐傘的事,這是詩人看到。詩人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匠心獨運筆法,又不失童趣的內心。

學生們誦讀著這些有趣的古詩,不僅陶冶情操,而且對將來語言的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借助音樂旋律,配樂吟唱詩詞

在誦讀活動中,深切地感受到,學生的經典誦讀,不能采用枯燥單一的方式學習,而應通過形象的多通道學習,使學生在經典誦讀中體驗到活動的有趣、有情、有共鳴,不僅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更使學習興趣和感悟的能力、語言積累得以提高。

愛唱歌是學生的天性。只要是他們喜歡的歌曲,唱幾遍就把歌詞記熟了。何不讓學生把經典古詩唱起來呢?我找到了一些經典古詩曲目,利用每天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放給學生聽。記得那一節(jié)語文課,當學生走進教室,聽到《靜夜思》的歌曲,感到很新奇,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古詩還能唱?聽完一遍,他們要求再聽一遍,這一次當優(yōu)美的旋律一響起,他們就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唱完,剛好過了三分鐘。

第二天,我讓學生唱的是杜牧的《清明》。這首詩學生沒有學過,在教他們認識“魂”字后,就讓他們跟著唱。幾天下來,歌會唱了,詩自然也能背誦了。我給學生簡單地介紹了杜牧的情況,對清明節(jié)的一些習俗也進行了說明。

剛開始,一周唱一首詩。對于沒學的生字,我只教他們正音,對詩不做任何講解。學生學會后,就組織他們比賽,分組賽,男女賽,個人挑戰(zhàn)賽,每一種比賽最后往往都變成了全班的大合唱。教室里歌聲、笑聲、掌聲不斷,為接下來的語文學習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幾周后,我針對所唱的詩做起文章來,讓一首帶多首。有的圍繞詩人展開,有的圍繞詩歌內容展開。對唱的詩和拓展的詩,我會適當講解,重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拓展的詩,允許學生量力而行,保底是學會一首,對上不封頂,特別鼓勵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或根據自己的特點自行拓展閱讀。有趣的是,對于這些拓展的詩我允許學生或背或唱,可以套用其他歌曲的旋律來唱,也可以自己創(chuàng)作。學生在唱這些拓展的詩時,是最開心的時候?!读鴺涔媚铩?、《喜羊羊和灰太狼》,它們的旋律都可以在我們的教室里傳出。習慣成自然,漸漸的,學生會自選樂曲主動為詩詞配樂,學生在吟唱的過程中大大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節(jié)奏韻律感,增強了學習效果,進一步感受到誦讀是一件高興的事情。

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學瑰寶,蘊涵著數千年的文明和豐厚的文化積淀,學生從小接觸一些經典詩文,對古詩文有所感受、感悟,得到文化上、情感上的熏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參考文獻:

第5篇: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范文

一、開課“增趣”

前蘇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睂τ谶h離學生生活的古詩教學,教師若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進行,將對學生學習古詩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教杜牧的《赤壁》時,筆者利用詩句中“銅雀春深鎖二喬”中的“二喬”的典故拋磚引玉,拓展了詩的內容,還讓學生知道了二喬姐妹美麗愛情故事后的酸楚和艱辛,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在教杜牧《清明》時,筆者引用了介子推的傳說,來拓展學生對清明節(jié)文化的深層理解,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研究熱情;在教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時,筆者給學生講述了文天祥“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故事。不僅了解詩人寫作背景,還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詩人偉大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

古詩開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增趣外:還可以采用謎語、藏頭詩、藏尾詩、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引發(fā)學生興趣,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二、課中“添趣”

古詩“文約而意豐”,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贝藭r,教師如何使用多種手段,更好擴展學生的想象呢?美讀應該是保持學習古詩興趣是的方法之一。

美讀,也是表情朗讀,目的是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入情、入境、會心。在一次又一次的美讀中品味著詩詞的節(jié)奏美,在一次又一次的抑揚頓挫中漸入詞境,就會與作者感情發(fā)生強烈的共鳴。一字、一頓、一揮手、一頓足,都是一種傳遞感情的符號,深深印入學生心里。學生們全部神思在美讀中飛翔,情感之花隨美讀綻放。

例如教授《江雪》時,筆者配上憂傷的笛子樂曲,先自己聲情并茂地朗誦,讓學生閉上眼睛靜聽,誘發(f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寄蜉蝣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把學生帶進一片江雪寒冷的世界中。接著再讓學生扮演詩人的角色,配上音樂反復動情美讀。最后引導學生暢談自己仿佛所看到的,借助想象化語言文字為清涼寒冷的畫面,還原作品當時的情景,使學生更好地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從而化古人的神氣為自己的神氣,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心靈,修身養(yǎng)性,其樂無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詩詞是一方美麗,是一片真情,是一份雅趣,是一種機智與氣度。只有通過美讀,讓學生走進文本美美地賞,細細地品,深徹地悟,才能使課堂教學靈動起來,才能使學生盡賞語文的風光,汲取生命的營養(yǎng)。

三、課末“補趣”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初中生畢竟抽象思維尚不成熟,重感性輕理性特點明顯。課末“補趣”主要是為了將有限的課堂古詩資源延伸到無限的課外學習活動中去。

(一)描描畫畫,樂趣無窮

常言“詩如畫”?!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一幅大漠特有的塞外風光、令人遐想的美景!詩情畫意,盡在其中。根據古詩詞的這一大特點,筆者在教學中也常讓學生畫畫,讓他們根據理解,發(fā)揮想象,把自己認為最好的圖景用他們的筆表現(xiàn)出來。此時,學生們都會異常地興奮,異常地投入。在畫《次北固山下》一詩時,學生用綠粉筆畫下了青山、綠水,用紅粉筆畫出了一輪從海面升起的紅日,綠水中,一只掛帆小舟順風飄行,詩人站立船頭,仰望北歸的大雁……通過畫畫,學生的興趣進一步提高了,同時他們也喜歡根據所畫的畫進行背誦,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舉兩得。

(二)寫寫練練,提高很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還應該讓學生學寫詩詞。筆者覺得“身教”大于“言教”,所以我在教學生學習詩詞的時候,經常讓學生仿寫,例如,學清照的詩詞的課上,同學們非常感興趣,講得也非常好,靈機一動,于是我說,既然大家這么喜歡李清照的詞,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嘗試的學寫一下呢!結果大家把頭低下了,認為太難,不敢嘗試,我說:“清代文人彭端淑在他所作的《為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裉炖蠋熅徒o大家做一個示范,嘗試模仿寫一首李清照的《醉花陰》?!庇谑俏野盐覍懙男掳妗蹲砘帯纷x給了學生們。

第6篇: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范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B-0041-01

許多教師在上文言文新課時,教法單調:先示范朗讀,然后講解文言常識,強調字詞的積累,句子的翻譯,最后集體朗讀一遍。教學過程無視學生的存在,忽略學生的積極能動性。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必須更新教學理念,采用適合農村高中學生的教學方法。經過多年摸索,我認為以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方法一:激趣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他們才會主動學習。因此,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很重要。興趣的培養(yǎng)方式很多,我總結了以下三種:(一)“亮出家底,文言名句知多少”課堂競賽課。以學習小組為參賽單位,事先不提醒,要求學生現(xiàn)炒現(xiàn)賣,不僅要讀出名句,還要向同學解釋句子含義和用途。以講出名句多、解釋流利的小組為優(yōu)勝組,他們不僅獲得同學們的掌聲,還可獲得教師獎給的筆記本或書籍。通過這項活動,學生很輕松地認識到,原來文言文離生活這么近,伸手就可以夠得著。(二)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用活動盤活文言文課堂。中國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不勝枚舉,這些傳統(tǒng)能夠流傳下來,功臣當是用于記載史料的文言文。我非常注意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的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到節(jié)日時間,勢必開展相應的活動。如,清明節(jié)到來之際,我會布置學生收集一些關于節(jié)日的常識,開好節(jié)日知識講座,有機會還要組織學生到野外踏青,吟詠諸如“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這樣,寓教于樂,讓學生樂學、好學古詩文。(三)營造文言文氛圍,打造文言文化。當前,我國文化建設正處在深化改革、加快發(fā)展、促進繁榮的重要時期。我們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刻認識文化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提高文化軟實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意義,不斷開創(chuàng)文言文教學文化建設新局面。為鼓勵學生讀書,教師要推薦文言書目或篇目給學生,如《論語》、《三字經》、《史記》、《戰(zhàn)國策》、《孫子兵法》、《西游記》、《儒林外史》等,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文學沙龍活動,交流探討讀書心得;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中的讀書積極分子,及時推介,樹立榜樣,必要時給予適當獎勵。

只有把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學生才會長久保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才會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方法二:交流法。這非常適合我們現(xiàn)在的合作課堂模式。我們把全班學生分成8~10個小組,每組6~8人,組員分三個層次(即AA\BB\CC),明確分工(討論組織者、任務展示者、質疑者、記錄者等)。每上一節(jié)新課,我會提前把導學案發(fā)放給學生。學生接到學案后,要做好獨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環(huán)節(jié)、展示環(huán)節(jié)、點評環(huán)節(jié)這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上課時,后三個環(huán)節(jié)最為精彩,學生積極參與,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比如,《秋水》的寓意問題,學生們交流后得出看法:人貴有自知之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超越自我,才有廣闊空間。又如,怎樣快速記憶《鄒忌諷齊王納諫》,學生交流后達成共識:按時間順序,先是忌不自信,問妻、問妾、問客,然后諷諫,最后納諫;抓關鍵句,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方法三:拓展延伸法。學習了文言文,可以拓展延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學完《鄒忌諷齊王納諫》后,我設置這么一種情境:你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父母或別的長輩有很令你揪心的毛病,請你模仿鄒忌的做法,給他們進諫。學了《寡人之于國也》后,我要求學生模仿梁惠王的語言“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以“寡人之于 (提示:空格上可填父母、兄弟、學習等字眼)也”為題,寫一段話并反思自己。這樣,既給學生練習寫作文言文的機會,又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他們的情操,讓他們思考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對待學習的問題。

方法四:背誦法。文言文學習講究字詞句的積累,積累的根本途徑在于朗讀背誦。古語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分組學習,組員交流,探討背誦心得,是學習文言文的有效動力。課前,每個學習小組長利用課外時間,組織組員利用課文注釋、工具書分段研究,完成老師下發(fā)的學案,熟讀課文。課中,再給學習小組適當的時間交流、探討、質疑,開展組內背誦比賽。為保證學生背誦熱情的持久高漲,可以開展組內競賽,組員之間互相督促,趕學幫超;可以開展組間競賽活動,評出優(yōu)秀小組;可以組織班級背誦擂臺賽,設立班級背誦之星;可以創(chuàng)建背誦統(tǒng)計表,及時表揚勤學之星。

第7篇: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范文

中秋節(jié)演講稿范文

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都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何況是這象征團圓美滿的中秋佳節(jié)呢。在盡情賞月之際,家中的親人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異鄉(xiāng)的游子,異鄉(xiāng)的游子也總會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其家中的親人。因此,中秋節(jié)歷來有"團圓節(jié)"之稱,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稍谶@團圓之夜,在坐的許多老師,為了傳播知識的,遠離了故鄉(xiāng),親人,耕耘在三尺講臺;許多同學們,為了吸取知識的甘露,告別了家人,朋友,求索于知識的海洋。借此機會,請允許我代表董事局,代表學校領導,并以我個人的名義,向忘我工作的全體教職員工,向勤奮學習的全體同學,向你們的家人和朋友道一聲:中秋快樂。

近些年來,有一些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特別熱衷于過洋節(jié),什么感恩節(jié),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雖然有的人并不清楚這些節(jié)日的具體含義,但照樣跟著別人過。我不是反對過洋節(jié),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放上鼠標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資源網我不反對有針對性地吸收外國的東西!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白:并非外國的東西都須吸收,即使是好的東西,因為有時在涉及民族的與外來的時候,我們理應堅持民族的,因為只有民族的東西才能體現(xiàn)我們特色,才是維系我們民族的根本!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每一個節(jié)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它們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我們要通過過這些節(jié)日,了解這些節(jié)日的來源,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加深對民族,對歷史認同,只有民族的東西才是世界的東西。

從時令上說,中秋又是"秋收節(jié)",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jié)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過去的一個學期對于加美人來說,也是個大豐收的季節(jié)。首先是上屆高考,在五項可比數據中,我校有三項位居肇慶市第一,另兩項數據均位居肇慶市第二;其次是我校在數學,物理,生物,信息學等各科競賽中捷報頻傳,碩果累累;更喜人的是截止到目前我校生員已經突破1300人,大大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三年規(guī)劃定下的目標,初步實現(xiàn)了規(guī)模辦學效應。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學年里,本著求實,創(chuàng)新,合作,奉獻的加美精神,我們一定會再跨一個臺階,傲立粵西名校之列。

中秋節(jié)演講稿范文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向來對農歷比較淡漠,當曾老師問我今天是八月十幾的時候,我十分茫然。為什么突然問我這個呢?我十分不解,不好意思的望著老師。

當老師用手指指著電腦屏幕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明天是中秋節(jié)啊!”

對中秋節(jié),我倒是有一點印象。不就是吃月餅,看月亮嘛!大人們常說中秋節(jié)是團圓節(jié),書上也說,圓圓的月亮,讓那一些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人無限的感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是大詩人李白在月圓之夜后所寫下的詩句。“月是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團圓日。”這應該是所有游子的感觸。“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守望在家的人,都急切的盼望著親人可以回家團聚……

團圓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可它往往又難以實現(xiàn)。這一刻,我不僅對李白的《靜夜思》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游子的思念和守望在家的人的那一種期盼也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爺爺遠在攸縣老家,這時候的爺爺一定也在期盼著我,期盼著爸爸媽媽回家團聚。明天就是八月十五了,爺爺一定在做我最喜歡的蛋黃月餅。他的臉上一定泛著笑容。如果鄰居問他,“怎么做這么多月餅啊!”爺爺一定會說“這是我孫子最愛的月餅,一定要多做一點!”

我的奶奶昨天從長沙回到了老家。上車的時候,看起來很輕松,其實我知道,奶奶的心里是多么的糾結。她既不忍心讓爺爺一個人在家孤孤單單地過節(jié),又舍不得離開我們。

我早就知道老人家對于團圓的祈盼是更加強烈的。每個星期爺爺都會打電話過來。問我的學習情況,問我們的衣食情況,尤其是在我生病的時候,爺爺會語無倫次地問我燒到多少度,有沒有看醫(yī)生。在電話里,爺爺的語氣是急切的。而且,急切的語氣中又包含著無盡的關切,無盡的擔憂和無盡的思念。爺爺的心,真是無時無刻不在我身邊的。

今天,我真想插上翅膀飛到爺爺身邊,可是在生活中,親情總是有難以解開的羈絆。爸爸出差無法提前回來,媽媽上班請到假,他們又不放心讓我一人獨自回家,最重要的是我的一大堆作業(yè),這是爺爺心里最在乎的事情。所以,這個中秋,我只能望著月亮訴說自己的心思了。

窗外淅淅瀝瀝,雨意正濃,正如我的惆悵無法釋然。十五夜的月一定是圓的,就像所有人期盼團圓的心一樣,是永恒的,只是,明天的圓月可能會被云雨所遮擋,就如我的思念郁積在胸中。寫下這篇文章,寄放我這一個中秋的所有情結。

中秋節(jié)演講稿范文

這個中秋節(jié),哥哥去買了兩個大大的紅彤彤的紙燈籠回來,給我和表弟玩。可能大家都會說:“都長這么大了,還玩燈籠,真幼稚!”可是,我覺得不玩燈籠簡直就是有點浪費了。

盼呀盼,終于盼到了傍晚,我把燈籠點亮了。

這個中秋節(jié),我并沒有在家里呆著,而是去了琳琳家玩了,因為家里好冷清,也不想在那里呆一分鐘了。

我一個人提著燈籠,在那一條條巷子里徘徊,因為忘了琳琳家在哪里了。也不知過了多久,我遇到了琳琳她的表哥——成伯伯——一位從外國回來的“大帥伯”。他帶著我經過“九曲十八彎”,終于到達琳琳家的天臺了。

哇!好多人啊!我把燈籠掛在窗戶的防盜網上。“大帥伯”一直在跟我們談他在國外的那些有趣的事情,正聽得入迷的時候,有一股怪怪的味道傳到我的鼻子。“哇!那里冒煙了!”琳琳大喊,還用手指了指我的燈籠!“大帥伯”趕快靠近燈籠,不停地往燈籠里邊吹氣,結果火越吹越旺。剛進門口的亮仔哥哥看到了,急中生智,馬上把手上的礦泉水往火里倒,終于,在燈籠里面?zhèn)鞒?ldquo;吱吱,吱吱”的聲音,冒出了一縷白煙。經過這么一“搶救”,火才得以熄滅,亮仔哥哥還埋怨我們說:“著火啦,大家怎么都呆在那里不救火呀?”是呀,我們的確不夠冷靜,應該一起去救火。盡管那只是一團小火,也有可能把整棟樓都燒著。

我抬頭看了看天空,感覺好像把所有的星星加起來就是一個亮堂堂的月亮了,所謂團結力量大!

這個中秋節(jié),月光依然是那么亮。

中秋節(jié)演講稿范文

俗話說得好“月到中秋分外明”,八月十五的月亮格外的亮,格外的圓。每到這個節(jié)日,我們全家就會坐在一起,一邊看著月亮,一邊吃著月餅。開開心心的聊著關于月亮的詩句或謎語。

“哇,這么多好吃的,饞的我都快掉一桌子口水了。”堂弟虎視眈眈的看著一桌的飯菜和月餅,一只手已經搭到了其中一盤月餅的邊上。

我迅速打掉了堂弟的手,說:“要想吃月餅就要背古詩,背出一句關于月亮的詩句,就可以吃一個月餅。”這是大家全票通過的選擇,不可以違反哦。

堂弟抓耳撓腮說:“好啦好啦,我背,呃……月亮像月餅。”

我撲哧一聲笑了起來:“錯,這不叫古詩。”

奶奶笑著說:“猴子撈月亮。“

我搖搖頭說:“錯。這是個故事名字,不是古詩句。”

媽媽搖頭晃腦地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錯。這是歌名。”

這時,只見爸爸春風得意地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突然,我發(fā)現(xiàn)爸爸拿著一本《古詩文背誦手冊》。我說:“爸爸賴皮。這個不算。”

該我大顯身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嘩——大家紛紛鼓起掌來。

我吃了一個月餅。看著他們流口水的樣子,就大發(fā)慈悲,一人給了一個。重在參與嘛。

奶奶還直夸我是個有文化的小學生。

在快樂的笑聲中,我們一家過了一個美好的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演講稿范文

早晨,我剛剛起床,人就異常興奮。因為今天是八月十五號,一年一度的中秋節(jié)終于來了。今天一大清早,爸爸媽媽還有我就一起到超市買菜,月餅等食物。 下午爸爸媽媽都在廚房里忙著殺雞,殺魚,切肉,切菜,忙的真是不亦樂乎。

吃晚飯的時候,我埋頭吃飯,簡直有點狼吞虎咽似的。不一會兒,我就第一個吃好了飯。我馬上去做好了賞月的準備工作。

等啊等,等啊等,我始終沒能揭開月亮神奇的面紗。不禁讓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們是為了紀念嫦娥才將八月十五定為了人們企盼團圓的中秋佳節(jié)。還令我想起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李白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使我不時想起了駐守邊疆的戰(zhàn)士在中秋節(jié)這個日子里不能與家人團聚。

這月亮怎么還不現(xiàn)出真面目,我想一睹書中所說:多么圓,亮,大,美麗的中秋月亮啊!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去詢問家長,原來我的是受第13號臺風“森拉克”的影響。雖然今天沒能如我所愿的看到中秋節(jié)的月亮,但是我還是十分開心。

第8篇: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范文

一、把握契機,經典誦讀要有度

前段時間,在各中小學刮起了經典誦讀之風,而且愈刮愈烈,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對此,教育專家提出了質疑,我也有所疑問。國學教育不是擺場子,走形式,而是要扎扎實實以求教育實效,那種傳統(tǒng)文化滿天飛的做法,只能水過地皮濕。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灌輸不是方法。國學教育要找準契機,循序漸進,方能潤物無聲。具體來說,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分類誦讀。比如,春天來了,搜集并背誦描寫春天的詩句;學習了有關母愛的課文以后,開展“偉大的母愛”詩詞誦讀活動;進行了感恩教育后,趁熱打鐵讓學生從《三字經》中選背有關“孝道、感恩”的語句;下雪了,給學生推薦有關雪景的詩詞佳句;借“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主題經典誦讀活動等。聾生知識面窄,理解能力差,因此誦讀國學經典不應是盲目的、泛濫的,而應有情景、有主題,這樣對培養(yǎng)學生語感以及理解詩詞內容有很好的效果,從而能真正起到弘揚傳統(tǒng)文化,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作用。

2.以傳統(tǒng)美德故事美化學生心靈。在經典誦讀的基礎上,教師可利用走廊壁畫、樓梯空間、校園文化墻等平臺,采取班會、德育課、隊會等多種形式宣講一些通俗易懂的傳統(tǒng)美德故事,如“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苦學”等。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 使學生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氣度和涵養(yǎng)。

二、情境體驗,詩詞教學要得法

如何擺脫枯燥、晦澀的學習方式,讓聾生也能領略國學的精華呢?我認為,對于聽障學生而言,莫過于情境體驗。情境體驗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以及生活、社會中的情境,讓學生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感悟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給國學元素注入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解讀詩情畫意,讓學生在逼真的環(huán)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

例如,在《江上漁者》的教學中,教師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一葉扁舟若隱若現(xiàn)”來幫助聾生理解“江上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句話,從而使學生體味到漁人的艱辛。又如,在學習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望天門山》之后,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詩句內容完成畫文同步作業(yè),這樣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再如,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春聯(lián)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典范。同時,它的歷史淵源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于是,每接一個新班,我都要布置一份特殊的實踐性作業(yè):搜集春聯(lián)。學生搜集回來的成果清晰地告訴我他們有多么喜歡這份作業(yè),而且展示交流春聯(lián)成了國學教育主題班會的“保留節(jié)目”。

三、筑就“中國夢”,國學弘揚要有責

1.“中國夢”與國學精髓息息相關。人都會做夢,百余年來,中國人做了無數的夢,其中有一個夢就叫做國學夢。中國夢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連,正如范曾老先生對于“中國夢”意義的闡釋:“中國夢”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之夢,是“講信修睦” 之夢,是“和而不同”之夢。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弘揚國學精神,汲取國學力量,充分挖掘和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資源?!皣遗d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等國學精華無不閃爍著“中國夢”正能量的熠熠光輝。

2.國學教育與學科教學密不可分。國學教育不是語文教師的專利,它是每一位學科教師的共同責任。例如,有位物理教師把國學經典搬進了課堂,從古詩詞中挖掘物理知識。在教學中,他將《早發(fā)白帝城》引入了課堂,并挖掘了詩中的物理知識。如“千里江陵一日還”一句中,我們可以知道舟行的路程為“千里”,即s= 500km,用的時間為“一日”,即t=24h,這樣就可以求出舟行速度。又如,“兩岸猿聲啼不住”一句中涉及了“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的物理知識,即猿的聲帶振動產生猿聲,再通過空氣傳到人的耳朵中。再如,“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描繪出舟中人相對于高山位置不斷變化,以高山為參照物,山是靜止的,舟是運動的。

總之,弘揚國學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傳統(tǒng)美德教育是個系統(tǒng)工程,人格的養(yǎng)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學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參與,共同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親切永恒的人文關懷。對教師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傳統(tǒng)美德修養(yǎng),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導、啟迪、感染學生,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參考文獻:

[1]戴慧.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的途徑[J].統(tǒng)計教育,2006(9).

[2]陳燕紅.淺論國學與教育現(xiàn)代化的若干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S1).

第9篇:清明節(jié)詩句古詩范文

一、學校資源的利用

學校語文課程資源包括:學生學習用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教師、圖書館、文化環(huán)境等等,教師針對資源來源的不同,應進行有選擇地利用。

(一)憑借語文教材

長期以來,語文課程資源結構單一,一直視教材為課程惟一資源。事實上,盡管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主要載體,但課改以后,它們已不是惟一的神話,教師應該擴展語文教材的使用空間。新教材有較強的整體性,編寫的內容注意整合。如第二冊圍繞專題組織內容加強整合,第一組圍繞“美麗的春天”這個主題,把各項內容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通過這一組的學習,學生積累不僅僅局限于課本,而是從課外尋找了大量的教育資源,如春天的美麗、詩歌、曲賦、歌曲等,教師把它們重新整理,發(fā)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讀讀、背背,使學生從課本外的資源中領略到春天的美好,這一切激起了學生對春天濃厚的興趣。課后我發(fā)動他們自己找找有關春天的資料。為此,我們班特別開展了一次“春天就在我們身邊”的隊會,用學生搜集到春天的圖片把教室布置成一個“春天”的會場,在會上學生們展示自己找到的資料。有的同學背誦了有關春天的詩句;有的學生繪畫出自己眼中的春天;有的同學拿出自己拍下的春天的照片,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欲和對生活的熱愛在這一刻被喚醒。新教材最大特點就是體現(xiàn)了彈性,拓寬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空間。憑借教材,教師開發(fā)了校本課程,拓展了教材使用的空間。一年級教學任務的重點是識字教學。為了激起學生對單調枯燥的生字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把生字編成了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的句子、兒歌或故事。例如第一冊《雨點兒》我把12個生字編成兒歌、句子:“黑夜中,朝天望,太空中,點點亮”,“數不清的星星在夜空中一閃一閃”等。學生在饒有興趣地閱讀這些句子、故事時,生字得到了鞏固,閱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憑借實踐活動

學生的語文知識不止來自書本教材中,更多的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語文課程課標》提出第一階段“學生閱讀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睘榱思て饘W生背誦古詩的興趣,教師就可利用多種實踐活動。我利用隊會分階段地開展了“我愛讀詩”的活動。學生剛入學時,為了摸清學前掌握古詩的情況,就舉行了第一階段“我愛讀詩”比賽活動。活動中同學們把在幼兒園或從書本中學到的詩展示給大家。雖然同學們知道的不多,但這次“熱身賽”激起了學生學古詩的濃厚興趣。通過第一階段的比賽,每天早讀、自習時學生都會自覺地背古詩。為此,我又舉行了第二階段“我愛讀詩”的活動,活動中平均每位同學會背8、9首詩歌,最多的會背20首左右。如果說第一階段是熱身賽,那么第二階段就把讀詩活動推向了一個。一個學期結束,每位同學會背30首左右,其中有些同學不僅會背,甚至在自己寫話練習中運用到古詩。例如張路同學在日記中寫道:“昨天刮了一夜的風,早上起來涼涼的,滿地都是葉子,真是‘解落三秋葉’?!笨此朴行磕_的運用,但卻體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學生身上的閃現(xiàn)。

(三)憑借教師多元化角色的特點

在學校,有的教師不可能只是一門課的執(zhí)教者,我在學校就不只是語文教師,同時兼任著寫字教師和輔導員的角色,我就利用教師多元化角色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多元化教育,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各個方面得到延伸。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都體現(xiàn)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通過寫字的學習,我不僅使學生了解每一字如何運筆、收筆及字的間架結構等知識,同時還給學生講解一些漢字的演變歷史,在漢字中蘊藏著的歷史典故及做人的道理,這種熏陶使學生在寫好每個字的同時從文字中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到民族的智慧。作為班主任,教師不僅要管理好學生,更主要的是打開學生的視野。21世紀的中國是一個開放的中國,生活在21世紀的學生,應該具有開放的視野,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因而,我常常給學生講一講國外的風土人情,地理知識;組織學生聽一聽外國音樂,看一看外國的電影,使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去認識世界,認識這個越來越小的“地球村”。學校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不僅僅是以上幾個方面,它還反映在各個不同層面,教師只要合理地開發(fā),就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

二、社區(qū)資源的利用

“關心社會”是人類發(fā)展的重大主題,作為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小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培養(yǎng)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社區(qū)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語文教育人才資源、社區(qū)文化藝術場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社區(qū)文化藝術活動、社區(qū)文化藝術環(huán)境(建筑雕塑、園林花卉、標牌廣告、書畫走廊)對于社區(qū)語文資源的利用,主要是使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在生活中得到鍛煉。

(一)聯(lián)系生活學語文

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拓展與豐富教材,充分利用語文教育資源,增加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例如清明節(jié)時,我校組織去牛駝寨烈士陵園掃墓,在途中,聽導游介紹市井概況,市容市貌,使學生對自己的城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參觀陵園紀念館時,學生知道了很多有關太原解放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又如帶領學生去汾河公園游玩,汾河公園作為太原市一大綠色景觀,每天吸引了很多游客,來到公園,聽著嘩嘩的汾河水聲,看著綠綠的草坪、美麗的花卉,聞著清新的空氣,同學們激動不已,當導游一一介紹園中建筑雕塑的故事、含義時,同學們傾聽得非常認真,仿佛他們的思想也隨著典故飄向遙遠的地方。當他們看到公園四周的標牌廣告上的字時,又興奮地告訴老師這個字他認識了,那個字他也認識,在這“邊走邊看”“邊玩邊學”中學生認識了更多書本外的生字,學習到更多課堂中無法涉及到的知識。除此之外,作為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參加社區(qū)舉辦的各種讀書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繪畫比賽、書法比賽……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中,各種語文能力得到了鍛煉。

(二)服務社區(qū)用語文

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為社區(qū)服務,如當讀報員,為身邊的小朋友、老人讀書報。上街糾正身邊的錯別字……,使學生充分地讀書交流,培養(yǎng)了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和當小主人的責任感。學生在社區(qū)資源中不僅使語文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他們在與社會接觸中獲取到各種信息,并做出反饋,從而鍛煉了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更進一步使學生從小了解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

三、家庭資源的利用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家庭。如果充分利用家庭這塊豐富的資源,那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對語文知識的獲取將受益匪淺。家庭語文課程資源包括:學生家長和親友、家庭藏書、報刊雜志、家庭交往、學生學習習慣等,那么怎樣利用家庭語文課程資源呢?

(一)在關愛中利用語文資源

家庭教育是親情教育,即被人關愛,關愛別人的教育,這種“愛”與“被愛”的過程,就是親情教育的主要內容。如第二冊《識字》,學習了課文中的三字經后,我拓展教材,把傳統(tǒng)的三字經“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等故事講給學生聽,聽后他們很為故事中的人物感動。有的同學回家后,當晚就給爸爸媽媽暖被子,并且在日記中寫:“平常都是媽媽給我暖被子。今天,我來給媽媽暖被子,被子里很冷,可想想黃香,我就不怕冷了。”家庭的溫情就是在相互關愛中得到了升華,而這種愛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