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法律意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調查時間為2009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學的幫助下,對汕大未返鄉(xiāng)過年的50名非法學本科專業(yè)的外地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方式是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人工進行調查結果分析,從而得出調查結論。
二、調查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了基本了解,調查情況如下:
⑴、你生長在()
A、農村74%B、城市26%
⑵、在你所有的經(jīng)歷中,曾經(jīng)運用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嗎?()
A、有18%B、沒有82%
從以上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并不擁有良好的法律意識,當其政黨權益受到侵犯時,都沒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霉”等等之類的想法。而在生長在農村的大學生中這一現(xiàn)象較為明顯。
⑶、你能區(qū)分違法和犯罪嗎?()
A、能24%B、不一定能14%C、大部分能62%
⑷、你認為你目前法律學習中的主要問題是()?
A、懂得法律知識但不會實際運用32%
B、缺乏法律知識40%
C、能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并解決現(xiàn)實問題28%
⑸、你是否關注國家的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
A、經(jīng)常12%B、偶爾74%C、從不14%
從以上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只有12%,即6個人(調查對象為50人)會經(jīng)常關注國家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還有14%,即7個人表示自己從不去關注,這表明了大學生對法律的重視程度是非常不夠的,其認為自己只要守法不違法,法律是離自己很遙遠的。
⑹、你知道《勞動法》里規(guī)定的試用期最長時限是()?
A、三個月22%B、六個月48%C、一年30%
根據(jù)我國《勞動法》的規(guī)定,試用期最長期限不得超過六個月,而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52%的大學生不知道,這一問題與大學生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問題相關,可見大學生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了解并不多。
⑺、你認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是()?
A、很重要,是維護權益的有效手段32%
B、比較重要,有時試圖用法律解決問題42%
C、一般重要,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運用法律26%
D、不重要0%⑻、超市的工作人員要求搜身,你會怎么樣做?()
A、拒絕84%
B、如果對方態(tài)度強硬就接受10%
C、完全接受0%
⑼、假如你的親人欠某基金會的錢無力償還,基金會連同民政局把你的親人抓去關起來,放話拿錢才放人,你會怎么做?()
A、忍氣吞聲,湊錢領回親人8%
B、到民政局理論,要求放人16%
C、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親人的人身自由權76%
⑽、當你參加勤工儉學或是工作時,你會有意向與用人單位簽定合同嗎?()
A、有72%B、沒有28%
從⑻、⑼、⑽的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依然有少部分大學生不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原因分析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1)缺乏主動性。根據(jù)調查了解到,面臨著嚴峻的就業(yè)形式,大學生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己專業(yè)科目的學習上,他們普遍認為只要學好專業(yè)知識,鍛煉好各方面的能力,將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就可以了,不必浪費在學法律與自己的專業(yè)不相關的知識上,而且,多數(shù)大學生認為法律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學生會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對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也只求考試過關,大多數(shù)學生重學分輕實效,也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之一。(2)缺乏遠見性。沒有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沒有法律意識,即使當自己的正當權益受侵犯時,也不懂得如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調查表明,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目前并不需要法律,而等到真正需要時,才覺得為時已晚。(3)缺乏實踐性。在調查中,很多大學生反映,法律知識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應用,而長時間后,知識便逐漸淡忘,每個非法學專業(yè)的專業(yè)都開設有《法律基礎》這門課,詳細講述了相關的法律知識,然而,理論知識沒有結合實踐,而最終流于形式。
(一)缺乏基本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識淡薄。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經(jīng)濟水平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針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卻稍顯拖沓。激烈的社會競爭帶來了人們對利益的過分關注,浮躁的社會風氣嚴重影響了文明社會的發(fā)展。在高校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對法律的敬畏與信仰的情況,嚴重阻礙了學校的法律教育工作開展,且給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及道德水平的發(fā)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例如,近年來,大學生陷入網(wǎng)絡借貸糾紛的案例屢見不鮮,其中不乏一部分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對金錢、奢侈品的過度追求,從而造成了與個人經(jīng)濟情況嚴重不符的高消費,最終釀成了難以挽回的后果。這些案例的發(fā)生,體現(xiàn)了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和個人法律信仰的缺失,在面對金錢和利益的誘惑時,無法分辨對錯,最終造成了嚴重后果,影響了學生的未來發(fā)展。(二)高校法律教育培養(yǎng)模式落后,質量偏低。目前,我國的高校雖然已經(jīng)認識到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執(zhí)行過程中,仍在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模式較為落后,教育效率低下且效果不佳。高校的法律教育僅依靠法律專業(yè)的教師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專業(yè)教師資源緊張,很多教師既要承擔自身法律專業(yè)的教學工作,又要承擔學校法律普及教育的工作,導致教師工作壓力巨大,教學工作的開展也是分身乏術;另一方面,非法律專業(yè)的教師普遍缺乏基本的法律教育常識,無法結合本專業(yè)教學內容進行法律教育的普及,從而導致教學效率的低下;再次,教學的方法仍在停留在過去灌輸式的教育模式當中,教學手段及方法落后,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造成法律教育和普及的工作無法真正落地,自然發(fā)揮不了其效果。(三)高校對學生的思想建設過于松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很多學校普遍缺乏對大學生行為習慣、個人修養(yǎng)及思想政治覺悟的管理與約束,只抓學業(yè)而放松了對學生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的培育工作,造成了法律教育的嚴重滯后。例如部分大學生利用課業(yè)時間進行網(wǎng)絡直播等活動,或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恣意一些不合規(guī)范的言論,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學校缺乏對學生的有效監(jiān)管,甚至針對此類事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但造成了學生學習成績的退后,更造成了部分學生沉迷于虛假的網(wǎng)絡世界,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失去了個人的原則和底線,從而釀成了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法律意識培養(yǎng)和提高中發(fā)揮的重要價值
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與提高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對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內化大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意識和能力,加強對責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識的感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學思政教育強化了對大學生思想與價值觀的塑造,大學教育的開展,不僅是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是對學生思想品德、道德觀念與行為習慣的塑造和糾正,只有以良好的德行為基礎,才能強化對法律意識的普及和培養(yǎng),如果一個學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品質,道德底線低下,自我管理放松,那么法律就會成為約束大學生的最后一道屏障,這無疑是與高校教育的理念和目標背道而馳的。大學生是國家發(fā)展與民族振興的未來實現(xiàn)者,大學生的思想與價值觀念,影響著其法律意識的建設,更影響著國家未來的命運。將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和提高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是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塑造正確的價值觀與思想觀念的重要手段,對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整體素質與法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就目前的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而言,存在著形式大于內容、理論大于實踐的弊端,部分大學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流于形式,成為了應付教育部門的空口課程,高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缺乏重視,法律意識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模糊,嚴重阻礙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而將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以法律的威嚴和其強大的約束力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指導與精神指引,這就提升了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深刻性與內涵性,由思想政治覺悟的提高觸動了大學生對法律的敬畏,強化了大學生的責任感與主人翁意識,推動了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與提升工作的改革與推進。
三、基于思政教育的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和提高策略
(一)完善思政教育平臺的搭建。針對目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中所存在的“形式大于內容”、“理論大于實踐”的弊端,要實現(xiàn)法律意識培養(yǎng)與大學思政教育的有效對接,需要基于當前的思想政治教學體系,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教學架構進行不斷的優(yōu)化和改進,搭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一方面,大學教師應加強對法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清醒認識,學校可以組織培訓、座談等形式,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和提高工作的開展進行深度的分析和解讀,提高思政教師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從價值、理念、目標、方法、評價等多個維度,促進以法律意識培養(yǎng)和提高為基礎的大學思政教育平臺的建設[2];另一方面,將法律意識培養(yǎng)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具體模塊,通過法律意識、法律責任、法律思想、法律心理、法律條例等內容與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促進其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滲透,引入法律專業(yè)的教師或從社會上聘請法律專業(yè)的指導教師和專家,定期對大學思政教育的開展工作進行蒞臨指導和授課,從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中法律意識教育的有效性,促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二)創(chuàng)設法律意識教育的氛圍。法律意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滲透,需要結合內部與外部的雙重影響。所謂內部的影響,就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意識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規(guī)范、法律素養(yǎng)進行約束,引導大學生由內而外改變自身行為,加強法律意識;而外部的影響,就是通過校園文化和氛圍的建設,為法律意識的滲透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從而由環(huán)境影響人、由環(huán)境約束人、由環(huán)境改變人。在法律意識教育氛圍的營造中,學??梢猿浞掷蒙鐣⒓彝ズ托@的環(huán)境,將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和提高的目標、要求和思想內涵進行深度提煉,借助校園網(wǎng)站、專欄、板報、校報、電視、廣播站等媒介進行傳播,粘貼標語、開展座談、分享會,在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各方面反復進行滲透和引導,潛移默化的約束大學生行為和思想,促進法律意識培養(yǎng)和提高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落地。(三)建立有效的評估與反饋機制。要實現(xiàn)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與思政教育的對接,充分發(fā)揮思政教育的作用,應確保思政教育的開展應建立在科學的評估與反饋機制上,學校應根據(jù)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和提高的具體要求、目標、任務、結果等要素,結合思政教育的形式和體系,建立針對性的評價與反饋制度,通過定期對教育結果進行考核,利用學分、教師評價、同學互評、學生自評、星級制、積分制等評估機制,評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從中總結寶貴經(jīng)驗,從而不斷優(yōu)化與改進現(xiàn)有的教育模式,促進大學生法律意識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滲透。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
法律意識,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xiàn)行法律的要求和態(tài)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于法律現(xiàn)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公民的法律素質和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一、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調查
(一)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正逐步增強
大學生群體屬于高素質群體,受教育水平影響,其法律意識要普遍強于整個被調查群體的平均值。在日常生活中,在解決糾紛時,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會選擇采取法律途徑幫助解決。此外,大學生群體的守法、維權行為及意識也要明顯較其他群體高。因此,我們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正越來越強,當其正當權益受到侵犯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會選擇使用法律武器進行維權。
(二)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盡管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正逐步增強,但法律知識水平整體仍然較低。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jù)。多數(shù)大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但掌握得不全、不牢,大學生整體法律知識水平存在明顯欠缺。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整體法律認知水平不高。據(jù)某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多數(shù)對法律知識比較感興趣,并且也能認識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在校期間也開展了《法律基礎》課程,但是由于課時數(shù)量受限,不可能對法律知識系統(tǒng)地展開,加之部分教師受專業(yè)限制,很難深入開展,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影響了大學生的法律知識的獲取,導致相當大一部分大學生的整體法律認知水平不高,存在許多法律盲點。
2.法制觀念淡薄。法律體系的核心部分強調權利和義務,在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yǎng)中,權利意識顯得尤為重要。權利意識指人們對自己正當權利的感知、正確理解和加以捍衛(wèi)的觀念。捍衛(wèi)自身的合法權益,就要求對方能夠正確認識并尊重這一價值主體,尊重他人的權利是主張自己權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權利,其實就是踐踏自己的權利。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守法的自覺性存在明顯的缺陷。
3.法律信仰缺失。法律信仰是一個個體基于對法的認識理解而產生的對法的一種認同感,是人們對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華。然而,在現(xiàn)實世界里,由權力濫用而滋生的腐敗現(xiàn)象普遍存在,此外,一些關于執(zhí)法部門監(jiān)管、執(zhí)法不嚴,辦事效率低下等事情時有報道,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律的威嚴,削弱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法律的認同,這其中也包括了大學生群體,因此,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仰也產生了動搖,甚至缺失。
二、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高?,F(xiàn)行法律基礎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所致
我國的法律基礎課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高校普遍開設,在這二十多年里也對這門課程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其教學宗旨卻一直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過分注重法律基礎知識的傳播,卻忽視了法律教學的專業(yè)針對性,不管是什么專業(yè)、學科性質如何,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并沒有任何區(qū)別,導致大學生對法律知識只是略知一二,法律意識、信仰較差。
(二)來自于學生家庭背景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家庭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具有重大影響。過于嚴厲的教育可能會造成個人心理意識差,甚至產生對規(guī)則的叛逆心理;而過于寵溺的教育方式則會導致個體對規(guī)則的藐視,因此,家庭教育方式也會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社會環(huán)境因素,如執(zhí)法部門不按規(guī)章制度辦事,甚至、對法律的輕視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三)大學生自身因素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承載著家庭、親友、學校、社會等諸多方面的期望,亟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努力提升和完善自己。然而,在社會競爭目益激烈的情況下,大學生同樣也承受著學習、競爭、經(jīng)濟、情感、就業(yè)等多方面的壓力,加之在校大學生大多數(shù)又正處在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如若不能妥善處理生理心理問題,則會直接影響到其法律意識的建立。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
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觀念提倡法律至上、強調人權、強調自由平等,而現(xiàn)代法制觀念則更突出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這一點與傳統(tǒng)法律觀念是有沖突的,因此,在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中,要將傳統(tǒng)的法律觀念轉變?yōu)樯鐣髁x法治觀念,這是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二)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
法律思維方式是一個人較強的法律意識的表現(xiàn)。法律思維方式也即按照法律的原理來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多數(shù)問題涉及到道德、經(jīng)濟等方面,但如果遇到的問題一旦涉及到法律,就應該從法律角度來思考與處理,換個角度思考,也許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因此,在對大學的教育中,在了解一定的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上,培養(yǎng)其法律思維,幫助其學會使用法律思維來處理問題,有助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
(三)加強基礎課程建設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其知識結構不夠完善,身心素質仍有待提高,因此,我們在對大學生傳授科學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意教會他們正確的思維方式、客觀的態(tài)度,在這一過程中,《法律基礎》課程的作用就被顯現(xiàn)出來了。一支精干的師資隊伍是高質量教學水平的根本保證,為此,教師首先應具備良好的師德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同時要注意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只有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才能讓學生信服、佩服。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法律意識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偏失的表現(xiàn)
法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xiàn)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關于法的理性、情感、認知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體。從認識過程角度來看,法律意識既包括在感性認識基礎上形成的法律心理、法律認知、法律情感等,又包括屬于理性認識范疇的法律觀念、法律信仰、法律理論體系等。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要求大學生既要有健康的法律心理,又要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法律基礎知識;既要有正確的法律觀念,又要有堅定的法律信仰。近年來,隨著我國普法教育順利開展,大學生的法律認知水平不斷提高,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但是我們通過對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等五所大學的1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法律意識現(xiàn)狀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仍存在諸多問題和偏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法律心理的偏失。法律心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法律現(xiàn)象的表面的、直觀的感性認識和情緒,是法律意識形態(tài)的初級階段。雖然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接觸到的法律、法律現(xiàn)象日益增多,也都有自己的法律心理,但相當多的大學生的法律心理是不健康的,存在偏失。調查顯示,被問及“與別人發(fā)生糾紛時,你首先會選擇哪種方式解決?”時,有64%的被調查者選擇私了,只有12%的被調查者選擇采用訴訟的方式,這說明有一大部分學生仍然抱有傳統(tǒng)的、與法治國家格格不入的、無訴是求的心理;當被問及“你認為我國現(xiàn)實生活中是權大還是法大?”時,有46%被調查者認為權大于法,說明部分學生看不到法律的作用,對我國法律存在不信任的心理。
2 法律認知偏差。法律認知是人們對法律現(xiàn)象、法律制度等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它是形成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前提。當前,大學生的法律認知狀況從總體上看存在較大的偏差,主要表現(xiàn)為大學生的法律知識仍然比較貧乏。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法律的基本概念不理解或是理解不準確;對法律的本質、價值、法律關系等基本原理知之甚少,對各個部門法更是一知半解;對法律與道德、與政策等其他社會規(guī)范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分辨不清;對法律實現(xiàn)的途徑和形式也了解不多。對在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的調查顯示,對法律基本概念回答的正確率僅占67%,對法律基礎知識回答的正確率是59%。上述數(shù)字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法律基礎知識薄弱,法律知識水平不高。
3 法律情感淡薄。法律情感是人們對法律制度及規(guī)則所持的直接情感體驗,是人們依據(jù)現(xiàn)實的法律制度能否滿足自身需要而產生的喜好和厭惡的心理態(tài)度。我國大學生的法律情感比較淡薄,具體表現(xiàn)在:第一,大學生對法律缺乏親近感。調查顯示,雖然有66%的學生喜歡收看法制節(jié)目,但也只有18%的學生平時能自覺地學習法律知識,多數(shù)學生對法律不是很喜歡,缺乏親切感。第二,大學生對法律的依賴感不強,前已述及,在發(fā)生糾紛時,只有12%的學生選擇采用訴訟的方式解決,而有88%的學生選擇采用私了或其他方式。第三,部分學生認為,法律作為統(tǒng)治工具是為掌握權力的人服務的,是管理老百姓的一種手段,因此對法律產生抵觸情緒。第四,有些學生認為,法律主要是規(guī)定人們哪些必須做哪些不能做,是限制人們自由的,因此對法律產生厭惡情緒。在問他們權與法的關系時,只有少數(shù)大學生認為法比權大,絕大部分人對法律的公平性、正義性持懷疑態(tài)度,這顯示出有些學生對法律的不信任,沒有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第五,大學生對法律的依賴感和信任感不強。大學生對法律的依賴感、信任感最直觀的認識來源是對司法公正的認識,當對1000名在校大學生調查關于“你發(fā)現(xiàn)親人犯法時,你勸其自首嗎?”的問題時,回答“不勸”的占28%。這里的“勸”與“不勸”說明了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度。缺乏信任就對法律的依賴感也不強,大學生很難對法律現(xiàn)象及法律制度產生一種歸依。第六,大學生法律責任感方面缺乏。當問及“您在平時生活中是否使用法律手段維護權益?”回答“很少”或“沒有”的比例竟達到88%,這反映了大學生在遇到法律問題時不是以一種法律的責任感去對待,不能勇于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 法律評價失當。法律評價是人們對于法和法律現(xiàn)象所做出的評論。法律評價是建立在豐富的法律知識和自己已經(jīng)形成的法律觀念的基礎之上的。由于大學生的法律評價主要是基于對法律現(xiàn)象的一般認識和了解基礎之上的,因此很多大學生對我國的法律現(xiàn)象評價顯失允當。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法律評價存在一定的錯位,部分大學生對我國的法律評價不高,認為法律在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甚至是可有可無的;有些學生過分夸大法制建設的困難和法律本身不健全的一面,從思想深處藐視法律的作用;有些大學生對現(xiàn)存的法律制度的態(tài)度不明確;也有少數(shù)大學生片面夸大法律的功能和作用,認為“一法就靈”等,所有這些對法律的評價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因而也都是錯誤的。
5 法律信仰缺失?!耙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祟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所抱有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法律信仰表示的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尊崇敬仰的態(tài)度,是自愿接受法律統(tǒng)治的一種姿態(tài),是對法律的忠誠,是對法治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在法律意識結構中居于最高理性層次。然而,大學生的法律信仰狀況卻令人擔憂,主要表現(xiàn)是:第一,部分大學生對法律規(guī)范不信任、不尊重和不服從。第二,部分大學生對我國的執(zhí)法和司法狀況有普遍的失望和不滿,這種失望和不滿反映了大學生對法律的負面評價和消極態(tài)度,反映了大學生對法律的疏遠、懷疑、排斥的心態(tài)。第三,雖然大多學生都能自覺地遵守法律,但究其原因或是因為道德的要求,或是因為對法律的畏懼,對法律遠遠沒有達到熱愛和信仰的程度。第四,調查顯示,52%的大學生把社會主義道德要求作為行動的指南,21%的大學生把模范人物作為行動指南,僅有27%的大學生把法律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一數(shù)字足以說明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缺失。
6 權利意識薄弱。權利意識是人們對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認知、主張和要求,以及對他人認知、主張、要求、利益和自由的社會評價,它包括權利認知、權利主張和權利要求等因素。由于對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大學生的義務觀念得到了強化,但是大學生權利意識卻相對薄弱。第一,權利認知模糊:部分學生并不完全清楚自己享有何種權利,也不知道行使權利的途徑和方式。第二,對群體權利的漠視。相對而言,大學生們比較關心的是個體權利,而對群體權利相對漠視。第三,大學生的權利主張和救濟存在不合理性。有的大學生不敢維權。特別是面對學校侵權時,覺得自己無法跟學??购猓倘趟懔?。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偏失的原因分析
1 中國傳統(tǒng)法制文化的負面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同樣,其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植既有正面的積極的效應,更主要的是負面的影響。首先,中國歷史幾千年的“人治”等法律制度和文化,使人們形成了傳統(tǒng)的“重人治、輕法治”的思想,這種思想至今仍殘留在許多人的潛意識中,影響著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這使大學生難以產生法律情感,難以形成法律至上的觀念,難以確立法律信仰。其次,在傳統(tǒng)的儒家“禮治”思想的熏陶下,人們重德輕法,道德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最主要的手段。這種思想嚴重影響大學生對法律的依賴感,使大學生對法律的評價失當。再次,我國古代的法律是以義務為本位,強調人們對國家、對統(tǒng)治者的義務,而不是人們的權利,并且權利和義務是完全分開的。由于人們不具備基本權利的觀念,所以他們對于任何自身基本權利被剝奪、被蹂躪的事實很少從法的角度去考慮其是與非。傳統(tǒng)的義務本位觀念的影響致使大學生權利意識淡薄,極易使大學生對法律產生厭惡、排斥等不良的法律心理。最后,傳統(tǒng)厭訟、懼訴的觀念使人們以無訟為有德,以訴訟為可恥,對法律缺乏信任感和依賴感,影響了大學生正確的法律觀念的確立和法律信仰的形成。 轉貼于
2 不良的法治環(huán)境消極影響。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順利進行,到目前為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無法可依的現(xiàn)象已基本結束。但法律完備并不等于建成法治國家。我國正處于法治社會的建設時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問題,如有法不依的現(xiàn)象仍大量存在;知法犯法、執(zhí)法犯法的問題時有發(fā)生;違法不究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權大于法、情大于法、錢大于法的問題比比皆是;等等。這種不良的法治環(huán)境勢必影響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感,極易產生對法律的失落感,影響大學生的法律心理和法律情感,進而影響大學生的法律評價和法律信仰。
3 高校法制教育缺陷的不利影響。首先,高校對大學生法制教育重視不夠。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雖為大學生的必修課,但學校一般會作為考查課,且學分相對較低,多數(shù)學生不重視。正是由于高校對法制教育重視不夠,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法律,同時也不重視法律,勢必影響大學生的法律認知水平和法律評價。其次,法律教學內容的偏失。在法律課堂上,教師往往只側重于某些法律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過多地強調學生應遵紀守法、履行義務,而忽視權利教育。這種教學內容的偏失不利于學生權利意識的形成和正確的法律觀念的確立,同時也影響了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再次,法制教育的途徑單一,教育手段相對落后,教育方法比較簡單。法制教育是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教育,而高校法制教育仍普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側重法律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最后,法律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高校大部分法律課的教師由社科部、學工處、德育處、團委或宣傳部的工作人員承擔,法律專業(yè)科班出身的教師相對較少,他們的法律素質必然會影響大學生正確法律意識的形成。
三、匡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有效途徑
我國著名法理學家孫國華指出:“社會主義法律意識不可能自發(fā)地形成,而必須有意識地培養(yǎng)?!薄案咝ε囵B(yǎng)和匡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下面僅從高校的角度人手,分析匡正大學生法律意識偏失的途徑。
1 法制教育應當常態(tài)化。大學生法律認知水平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依靠不足半學期的法律課程。因此,提高大學生的法律認知水平必須有足夠的法制教育時間作保證。所以,高校一方面應當充分發(fā)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開足法律課程,保證法律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日常法制教育,通過舉辦法制講座、考察法制教育基地、開展法律知識競賽、建設法制教育網(wǎng)站、定期播放法制教育節(jié)目等多種形式,使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常態(tài)化。
2 強化法律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不會自發(fā)地形成,也不是靠灌輸形成的,而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己的法律體驗逐步確立的。法制教育具有鮮明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所以,高校法制教育不應局限于法律課堂教學,而應當更注重法律的實踐教學。高??梢耘e辦觀摩庭審、模擬法庭、法律進社區(qū)等多種多樣的法律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深化對法律的理解,感受法律的價值和權威,提升對法律的信任和依賴,強化對法律的情感,從而形成堅定不移的法律信念,最終確立法律信仰。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 意義 培養(yǎng)途徑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意義
法律意識,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個人所具有的法律素養(yǎng)、法律頭腦和運用法律知識去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一種自覺意識和思維習慣。法律心理是人們對法律現(xiàn)象的感覺、情緒、習性,是自發(fā)形成的,屬于法律意識的低級階段;法律思想則是人們對法律本質作用的理解而形成的思想、觀點,屬于法律意識的高級階段,在法律意識中起決定作用。但是它不是自發(fā)形成的,必須經(jīng)過有意識的培養(yǎng)。今天的大學生,是21世紀我國各個領域、各條戰(zhàn)線的骨干和中堅,他們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民族前途國家命運。積極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大學生法制觀念,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1,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是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已經(jīng)在我國確立下來,這就意味著沿襲多年的以計劃經(jīng)濟思想為基礎的傳統(tǒng)觀念必然為符合新的生產關系需要的市場經(jīng)濟思想觀念所替代。市場經(jīng)濟就是法制經(jīng)濟。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市場主體資格的確認、市場主體權利保護、市經(jīng)濟活動的運行、市場秩序的維系、國家對經(jīng)濟活動的宏觀調控和管理等各個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導和規(guī)范。因此,培養(yǎng)市場經(jīng)濟主體的法律意識是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的首要任務。大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才能自覺地遵守法律,自動有效地運用法律調整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維護社會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會主義的市場經(jīng)濟建設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2,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實行依法治國的需要。自中國政府第一次提出“法治國家”的概念,從全局和戰(zhàn)略的高度確定把依法治國作為重要的治國方略。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黨的十六大把“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表明我國的法制建設正向較高層次的法治社會邁進。在法治建設中,人是法治的主體,也是實現(xiàn)法治的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無論是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其狀態(tài)都是以人的活動和行為最終依歸。因此,必須提高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只有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識,增強了公民的法制觀念,才能使法律法規(guī)得到切實遵守,才能對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早日實現(xiàn)。
3,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是當前大學生法制現(xiàn)狀的需要。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為配合普法教育,國家教育部、司法部在《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學校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培養(yǎng)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百年大計?!比欢?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生的法制觀念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一部分大學生對法制教育不感興趣,法律意識淡薄,法制觀念不強。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種類增多、頻率增加,呈現(xiàn)高發(fā)的態(tài)勢。這表明,加強法制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已刻不容緩。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使他們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水平,不僅是大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需要。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是個系統(tǒng)工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多方面條件的配合。調查中,有80%的學生認為在大學開設法律基礎課非常必要。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
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途徑多種多樣,其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加強法制教育。要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增強法律意識,堅持依法治校
任何觀念的形成都需要特定的氛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也遵循這一規(guī)律。堅持依法治校,實行教育教學管理法制化,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時代需要,也是高校加強自身建設、做好學生法制教育的需要?!叭魏畏傻闹贫ā⒆袷?、執(zhí)行都離不開一定社會的法律意識的指導和支配”,列寧曾把法律意識視為法制建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因而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的強弱對法制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本身的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和法制狀況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會直接、間接地影響學生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影響學生對法律的信念,進而影響到學校法制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強學校的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校,在高校形成一種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環(huán)境和氛圍,有助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和提高。實行依法治校。首先,高校規(guī)范性的內部文件作為高校內部的自治規(guī)則,是對法律規(guī)范的補充,必須重視學校與大學生雙方的權益。其次,高校的各級管理表作為高校管理服務的執(zhí)行表,必須尊重管理服務的對象―――大學生,平等對待他們,真正將管理服務工作與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相結合,以法律規(guī)范為準繩,依法辦事、依法治校。
2、端正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對法律的態(tài)度
作為一名教育者要意識到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改變過去那種認為法律教育課是基礎課,可以不認真教學的片面思想,樹立一種積極科研,認真教學,嚴格要求學生的工作作風,充分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法律教育者的重任和使命。同時,作為一名法律教育者,還要教育學生處理好基礎課與專業(yè)課的關系。改變那種重視專業(yè)課而忽略基礎課的思想,培養(yǎng)他們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把法律基礎課放在與專業(yè)課同等重要的位置,積極研究,努力學習。
3、增加法律教育課的上課時數(shù)
我國的教育體制正向素質教育轉軌。體制的轉變,必然會引起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的轉變。新時期對人才素質有了新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項素質就是具有法制意識。因此,高等學校應當將法制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加以貫徹執(zhí)行。目前,我國高校中法律教育的上課時數(shù)過少,這與我們提出的大力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目標是不一致的,與法律教育課的地位也是不相符的。因此,要重視法制教育,就必須切實增加上課時數(shù),把法律課的上課時數(shù)增加到甚至超過一門專業(yè)課的教學時數(shù)。此外,開設法律選修課,使大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對自己專業(yè)有用的課程來學習,使他們能夠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得到更多的法制教育。
4、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
摘要:我國經(jīng)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政治體制的改革創(chuàng)新,促使我國的法制建設更加的合理化,人性化,并且不斷的逐步完善。在整體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我國的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問題。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希望對高校的法制建設教育起到一些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問題;解決方法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棟梁,肩負著建設祖國的神圣重任。他們的法律意識的狀況直接影響到法治國家的建設與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在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和現(xiàn)實社會因素等影響下,當代大學生普遍法律認知水平不高,法治觀念淡薄,特別是與現(xiàn)代化、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相適應的現(xiàn)代法律意識還沒有樹立起來。近些年出現(xiàn)了很多的大學生違法犯罪現(xiàn)象,比如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潑熊事件”,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西安音樂學院的藥家鑫撞人殺人事件等等,這些事件都說明了雖然我國高校普遍實施了法律基礎教育,但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還是較低的,以致發(fā)生了許多令人痛心的時間。所以當務之急,怎樣提高我國高校的法律意識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現(xiàn)狀
1.法律知識的知識儲備量小。眾所周知,我國的大學生從大一入學開始(非法律專業(yè)大學生)就接受法律知識的基礎教育,但是就目前發(fā)展趨勢看來我國高校學生的法律知識掌握的水平并不理想,大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不夠,這是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重視自己的專業(yè)課而忽視公共基礎課,在這種只重視分數(shù)的思想支配下,大學生是很難有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的。
2.法律觀念非常淡薄。由于大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所以法律知識掌握的不牢固,導致了一些大學生法律觀念上的模糊,長期以來我國傳統(tǒng)的“德主刑輔”觀念也在影響著大學生,所以有的大學生對如何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感到非常的茫然,甚至存在懷疑的態(tài)度。有的學生認為法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自己是“正確的”,想要得到“公正”的結果,還不如用武力解決的痛快,于是采用報復式的非法手段來討回“公道”。
3.對權利義務意識存在偏差。當代的大學生權利意識明顯增強,對自己的利益看的非常的重,要求人人平等,事事公平,有著強烈的平等權利愿望,當面對自身利的不合理“訴求”與社會公共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一些學生竟然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不惜損害國家和集體利益。然而對于公民應履行的義務卻刻意忽視,只理所當然的享受權利。
4.沒有建立正確的法律信仰。大學生的法律信仰蘊涵著大學生對法的最高期望,是對正義、民主平等、自由、人權、效率、秩序等法律價值的追求。然而,一些大學生并未形成堅定的法律信仰,進而也就很難自覺服從和遵守法律。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學生中普遍存在法律知識的欠缺、法律意識淡薄、用法能力不足、守法動機消極、對整體的法制環(huán)境不滿意等等。面臨的這些問題,加大法制教育的投入,培養(yǎng)法律意識強,法律素養(yǎng)高的大學生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提高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途徑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通過以下4個方面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1.依法治校,營造積極向上的法律氛圍。
依法治校,就是要讓在校的大學生,無時無刻都感受到學校所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都是要按章辦事的,感受到這種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力。學校在制定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時應征求學生的意見,積極采納學生的合理性的意見和建議,使學生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自己的法制主體地位,學會用法律維護自身的權益,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風氣。
2.改變高校的法律教育思路。
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出守法意識清晰,有堅定法律信仰的優(yōu)秀大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采取“灌輸”的方式,要注重大學生法律理念的培養(yǎng)。要把法律精神的內涵以及依法治國的實質傳授給學生,使大學生能夠認識到法律是具有最高權威的規(guī)范標準和價值尺度,形成科學的法律思維方式和對法律的情感,堅定法律信仰,從而影響大學生的法律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遵紀守法,用法律的思維去處理事情。所以建立正確的大學生法律信仰,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中的重要部分。
3.豐富法制教育內容。
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特點,老師應該根據(jù)不同的特點有所區(qū)別的授課。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加教學的吸引力,老師應該豐富教學內容,使同學們感受到學習法律知識是不是晦澀難懂的,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是有用的從而愛上這們課程。對于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法律問題,老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可以分小組討論,與學生多交流,多溝通,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把原來枯燥的知識點在聯(lián)系實例中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非法律專業(yè)學生也可以開設刑法,民法,憲法等等課程,讓學生感受到法律無處不在,它不是抽象的,而是貼近生活的,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認識到當自己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時,可以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
4.在實踐中充分運用法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離開了社會實踐,法律將失去存在的根基和價值。在我國高校,應該將法律的社會實踐做為衡量大學生法律能力的一種尺度。所以,老師不僅僅要在課堂上傳授法律的相關知識,還應該走到社會去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比如,可以把不同年級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組織起來進行社會調查,開展法律知識的辯論賽,舉辦模擬法庭等等。還可以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去法院進行旁聽,使學生切身感受到遇到法律問題是如何進行分析,取證,解決的。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感受到法律的威嚴與莊重,堅定了正確的法律信仰。逐漸的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都能積極守法,積極用法,用法律是視覺去分析和處理相關問題。
關鍵詞 大學生 法律意識 法制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Thinking on the Path of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Legal Awareness
ZHAO Bo
(Department of Law,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15)
Abstract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legal education and nee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leg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their awareness of the law,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new path of leg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egal awareness; legal education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棟梁之才。但目前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普遍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如:法制教育觀念陳舊、法制教育形式單一、法制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法制教育宣傳力度不夠強,從而導致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違法犯罪率不斷上升。因此,切實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積極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法律品質,引導他們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的法律觀念,對于實現(xiàn)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戰(zhàn)略意義。
1 充分發(fā)揮法律基礎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法律基礎課是一門大學生必修課,法律基礎課的任務是向大學生傳授必要的法學原理和法律知識,幫助大學生掌握法學的基本觀點,了解憲法和有關法律的基本內容,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但由于課時有限,課堂上教師所傳授的內容淺薄,大學生不可能學到系統(tǒng)的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嚴重制約了法律意識的提高。要充分發(fā)揮第一課堂的教學作用,高校應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調整教學計劃。把法律基礎課納入到各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中,將憲法、刑法、民法、經(jīng)濟法、行政法、物權法、勞動合同法等課程列入教學計劃,增加課時,使大學生能在大學階段真正掌握較為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第二,學校要加強對法制教育課的評估工作。對法律基礎課的評估主要評價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改進的程度,增強實效性的力度;評價選擇的案例是否有利于大學生法律知識的理解,是否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評價實踐教學開展情況以及與第二課堂交融的情況;評價法律教師的學歷情況、教學改革情況;考試方法與素質培養(yǎng)相結合的情況等。通過調整課時和教學計劃以及進行評估,提高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2 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實踐活動
法制教育實踐課能夠鍛煉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應該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開展法律知識競賽、舉辦模擬法庭、觀看法律專題片和錄像、開設法制園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律咨詢活動等。還應該讓學生走向社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法律的社會作用,使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走出校門去旁聽庭審、參觀監(jiān)獄、勞教所、去街道和集鎮(zhèn)開展法律咨詢,還可以在“三下鄉(xiāng)”活動中到鄉(xiāng)鎮(zhèn)小學、企事業(yè)單位、社區(qū)等進行法律基本知識宣傳,提高用法律知識服務社會的能力。
3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鞏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在目前我國社會轉型、競爭加劇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樂觀,他們正處于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容易引發(fā)較多的心理沖突,而且心理調適能力較差,往往產生心理煩惱和困惑,甚至出現(xiàn)嚴重的障礙;同時,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高,教育方案、方法、措施還不能完全到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力量薄弱,專業(yè)水平較低,從而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和及時解決,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高校應根據(jù)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及時加強正確引導;完善學校心理輔導機構,建立心理咨詢室;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便發(fā)現(xiàn)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及時找到解決方法,使學生擺脫心理壓力、減輕心理負擔,以促進自身人格的完善發(fā)展,從而鞏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4 積極開展法治教育活動,營造“依法治校”的氛圍
高校要積極營造法制教育的氛圍,首先,要切實做到“依法治?!币婪ㄖ涡J且婪ㄖ螄囊粋€組成部分,是依法治國在高校的具體體現(xiàn)。在校內充分利用網(wǎng)絡開展法治教育,新科技發(fā)展的背景下,網(wǎng)絡發(fā)展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手段,拓展了發(fā)展空間和渠道,在校內利用校園網(wǎng)絡、閉路電視、自辦節(jié)目,定期播出法制宣傳教育的內容;建立板報、報紙???、文化櫥窗、讀報專欄,開辟法制教育園地,使校內處處見法;開展法制講座、法制教育專題片、案例展覽、法律競賽等活動,擴大法制宣傳的作用,積極營造濃郁的法制教育氛圍,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法律的社會功能。
5 加強法制教育宣傳,創(chuàng)造良好的法治社會環(huán)境
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和迅速發(fā)展,推動了社會主義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但同時假冒偽劣、分配不公、腐敗現(xiàn)象隨之產生,也向社會主義法律和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還要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防止大學生形成犯罪心理。首先,高校要建立校外法制教育基地。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除了在學校內營造各種氛圍外,還應在監(jiān)獄、勞教所、法院、檢察院等地方建立實踐基地,聘請相關單位的專家和有經(jīng)驗的民警給師生做法制教育報告,提高大學生的法律認知能力。其次,發(fā)揮群團組織的作用。共青團組織具有將強的凝聚力,可以利用業(yè)余團校、黨校對學生進行法律法紀教育。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團隊活動、節(jié)日慶典活動,增強學生抵制各種不良現(xiàn)象的侵蝕的能力,幫助學生將自己的行為控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再次,優(yōu)化社區(qū)法制教育環(huán)境。加強校門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有效防止校外閑雜人員肇事,定期召開校內外相互配合的會議,抓好校園周邊環(huán)境的綜合治理,爭取相關部門對學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支持,整治學校周邊網(wǎng)吧和游戲機房,堅持不懈地營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圍,促進校風建設,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6 加強法律課教師的培養(yǎng),提高法律教師的素質
教師隊伍質量的高低是做好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關鍵。高校的法律基礎課教師不僅要深刻把握高校教育規(guī)律和青年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而且要具備系統(tǒng)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yǎng)。要對法律基礎理論、憲法本質、主要法律的基本內容、中外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發(fā)展脈略等應當熟悉并清楚地認識。不同的學校要根據(jù)自身的條件,通過引進、培訓、聘任、去名校進修學習、參加國際國內法律學術會議、訪問學者、創(chuàng)造高層次學歷等多種形式,努力形成一支高素質的專職法律任課教師隊伍。
7 加強對學工隊伍的建設,提高他們的法律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現(xiàn)狀;途徑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律現(xiàn)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和,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xiàn)行法的愿望和態(tài)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人們行為的法律意義評價”等。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時又與社會一般群圖的法律意識有所差別。就其主體而言,由于學生的年齡層次和受教育程度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群體和社會公眾;就其內容而言,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致使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因此,他們的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
1. 大學生法律意識現(xiàn)狀分析
對于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我國實行普法式教育,部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很大提高,特別是有關自身權益保護和他人權益維護的知識武裝了大學生的頭腦,使大學生依法辦事能力提高。但由于諸多因
素影響,大學生整體法律認識水平還不是很高,遇到法律問題仍然信服于權威,權大于法觀念仍普遍存在。大學生雖具備基本法律常識,但是遇事仍然缺乏法律頭腦,法律應用性不高。具體來講,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現(xiàn)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法律知識欠缺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基礎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jù)。一般來說,一個人掌握的法律知識多則他的法律意識就強,反之,法律意識就弱。雖然我國高校的大學生課程中有開設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卻沒有得到過重視,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還是比較欠缺
的,就算學習了法律基礎知識,也遠不夠全面和細致。有些大學生雖然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識,但并未將法律知識轉化為法律意識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從而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先后兩次把摻有燒堿和硫酸的飲料倒在北京動物園飼養(yǎng)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傷的案例就是明證。劉海洋在被拘留后說,自己學了法律基礎知識,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卻不知道傷害狗熊是違法犯罪。
1.2 法制觀念不強
法制觀念同樣是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識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據(jù)。法律知識是法制觀念的基礎,并對后者起著直接的制約作用。由于當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比較欠缺,法律基礎知識薄弱,他們的法制觀念不強甚至出現(xiàn)一些錯誤的法律觀點。
這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方面:第一,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違法與犯罪的界限分不清,因此造成一些人已經(jīng)觸犯刑法卻還以為自己只是簡單的違法,從而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上述劉海洋案就是例證;第二,把握不住權利和義務的界限,往往過分地強調權利,而忽視了行使權利的同時不得侵犯國家、集體、社會和他人權益的義務;第三,體會不到法律的作用,有一部分學生只知道法律是用來制裁犯罪的,而沒有體會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保障作用;第四,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不懂得用法律手段來維護或者不相信法律的作用,從而放棄法律武器,采用報復手段,“以牙還牙”討回公道。2003 年,浙江大學學生周一超在公務員錄用過程中因身體攜帶乙肝病毒被拒之門外后,對工作人員實施報復,造成一死一傷,結果被依法判處死刑。憤怒的周一超在法庭上當庭撕毀判決書,但是,判決書并不因為撕毀而失效。我們國家的行政訴訟制度已經(jīng)確立并在不斷完善,拿起法律的武器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一年發(fā)生在安徽蕪湖的張先著訴蕪湖人事局一案,則是乙肝病毒攜帶者運用法律武器成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行政訴訟第一案,給我們很多啟示與思考。
1.3 法制環(huán)境降低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在基于社會主體通過對法律現(xiàn)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內心對法律價值的承認,對法律的堅定信念和尊重,是公眾自覺守法的升華。雖然我國已經(jīng)樹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理念,將依法治國,依法辦事很好的貫徹實施,并通過各種渠道向公眾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公眾法律意識。但是目前我國法制狀況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在很多地方,權大于法、錢大于法的現(xiàn)象仍較多存在。這些地方,法律最終被棄置不用,權威的力量勝過法律,法律沒有真正成為權力運作的最終依據(jù),由權力濫用而滋生的腐敗現(xiàn)象普遍存在。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執(zhí)法者紀律性較差,自毀法律形象,法律效益低下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大降低了法律的尊嚴,削弱了法律應有的權威,對于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大學生較為敏感和懷疑,這從客觀上制約了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動搖了其法律信仰。就比如前段時間引起社會反響很大的“我爸是李剛事件”,肇事者李啟銘就是河北的一名大學生,他醉酒駕駛致使一死一傷后,不但沒有半點悔過和害怕的跡象,反而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剛,有本事你們告去!”還有最近中南大學一名學生馬某無證駕駛肇事后逃逸,被警方控制后口出狂言,聲稱要拿一百萬擺平。本來他們都是大學生,理應比普通人更具有社會責任感、法律意識,但是他們并沒有,仿佛他們心中沒有“法律”這兩個字,認同的只有:權和錢能征服一切。
2. 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原因分析
2.1 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法制環(huán)境影響深遠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由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的轉變,隨之,中國開始踏上了由“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轉型的漫漫征途。由于我國封建遺留較多,人治思想嚴重,成為我國法制進程的巨大障礙。盡管近年普法教育不斷進行,公民民主法治意識不斷提高,但是社會公眾對待“權力制約”、“權利維護”的信念的缺失,社會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甚至知法犯法,執(zhí)法者違法現(xiàn)象依然存在,少數(shù)黨員領導干部目無法紀,以權代法,徇私枉法,使法律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等等。加之大學生由于自身心理處于成長階段,自身辨別能力的有待提高等因素影響,使一部分大學生被社會法制環(huán)境表面現(xiàn)象和暫時現(xiàn)象所蒙蔽,低估了法律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作用,把金錢、關系、背景看得很重,甚至凌駕于法律之上。
2.2 大學生法律教育薄弱
高校對待法律課程的設置欠缺系統(tǒng)、長遠及有效規(guī)劃,達不到應有目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對非法律專業(yè)學生僅設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或《法律基礎》課程。法律基礎所占課程比重相對較少,課時僅占一學期。由于法律的博大精深,法律知識應用范圍廣泛,老師很難在僅有的幾十個學時中將法律知識為學生做出詳細和深刻的講解。學生們則認為法律基礎要么以非專業(yè)學科出現(xiàn),要么以選修課形式出現(xiàn),造成學生對法律課的重視不夠,學生上課不積極主動,期末時為應付考試過關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使他們在學完此課程之后只是機械的記住了一定的法律條文,根本不知道遇到相關問題如何應用法律去解決。造成學生對法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法律課程的設置未達到應有的效果。
2.3 學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
目前,在校大學生大都是17-23歲的青年,正處于生理、心理漸趨成熟的時期。他們與成年人不同,有自己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較強自負心和自尊心交織存在。能夠升入大學的學生大部分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一直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好學生、好孩子,接受著來自社會給予他們的殊榮,使他們一直自認為是天之驕子,高人一等。這種過分的自負讓他們認為自己在任何事上都不能比別人遜色,強烈的自負滋生了強烈的自尊。同時由于他們從未走出校園這一單純的環(huán)境,社會經(jīng)驗較少,經(jīng)不起外界對他們負面刺激。過強的自尊心導致他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心理素質十分脆弱,處理問題方式過激,較少計較后果,最終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3、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途徑探析
3.1 增強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只有對法律的充分信仰,人們才會將法律內化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將規(guī)范化的法律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法律的表現(xiàn)形式雖只是字面條文,但是它卻反映社會人文關懷,體現(xiàn)、保障并實現(xiàn)著正義,正是這一點使之能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并為每一個公民所信奉。因此,對大學生傳授法律知識時,應注重引導大學生用現(xiàn)念來評判與思考法律條文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是否充分滿足了現(xiàn)代正義觀的要求。讓大學生真正領悟法律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對法律的情感和發(fā)自內心的對正義的信仰達到一種對心靈的契合,大學生才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fā)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終完成法律意識的理念升華。
3.2 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通過對大學生的心理干預,重視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輔導,使許多心理脆弱的大學生擺脫心理的困惑,降低因為進入大學后學習環(huán)境改變而帶來的一系列的不良影響,及時的排除大學生因學習、生活和就業(yè)所帶來的壓力,以此來減少大學生對法律的抵觸,抑制不良情緒的釋放,最大限度的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抗打擊能力,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yǎng)。
3.3 健全社會法治環(huán)境
一方面要保障法律運行機制的合法化,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zhí)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覺化以及法律監(jiān)督的制度化,實現(xiàn)依法治國。營造公平的法治社會環(huán)境,使期望法治,關心法制建設的大學生對社會法治充滿希望。另一方面要利用社會輿論營造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運用媒體和網(wǎng)絡的力量,利用典型案例,進行生動的法治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3.4 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氛圍
高校是大學生生活的小社會,應給在校大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法制氛圍。所以高校應該嚴格按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辦事,依法開展學生工作,建立健全校規(guī)校紀,按照規(guī)章條例辦事,尤其是在學生普遍關注的學生德智體量化考核、獎助學金評定、學生干部的任用和管理等問題上,按規(guī)定辦事,不因人而異,對違法違紀行為嚴肅處理。同時要創(chuàng)建法治校園文化,開展多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例如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學法守法演講比賽或組織學校旁聽法庭審判、學生自行組織模擬法庭、參觀考察監(jiān)獄、開展法律心理咨詢和法律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充分接觸法律事務,了解法律運行,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促進大學生現(xiàn)代法律意識的形成。
3.5 提高法治教育教學質量
首先要求不斷完善法律教師隊伍和知識結構,從事法制教育的老師應站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yǎng)。提倡教師授課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化,使教師能正真成為學生法律啟蒙的良師益友。其次要注重加深大學生對法學理論的理解和現(xiàn)代法律意識的提高。在教學內容的選定上要充分考慮非法律專業(yè)的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法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必不可少,但枯燥的法學理論應盡量結合實際應用為學生更好的了解和吸收。同時選取與學生密切相關的部門法作為講解的重點,結合具體案例講授并輔以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理解部門法的立法用意。(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長沙;410000)
參考文獻
[1] 劉旺洪.法律意識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9.
[2] 鐘文化.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及法制教育改革淺探[J].中國科技信息,2008,(1)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現(xiàn)狀;途徑
“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目標的確立,使中國步入了法制現(xiàn)代化的快車道。任何一項偉大事業(yè)的背后,必然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宏偉目標的確立,不僅僅是一個簡單選擇和積極著手實施的問題,而首先是個理性思考、樹立法律意識和法治新思維的問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中堅力量,其法律意識的狀況將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效。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內涵
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備社會主義現(xiàn)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時還區(qū)別于一般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具體來說,與其他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相比較,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層次性。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層次性,指的是由于大學生所處的年級、專業(yè)的不同,從而具有不同水平的法律意識,表現(xiàn)出一定的層次性。第二,矛盾性。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在總體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大學生一方面對我國的法制建設非常關心,表現(xiàn)出要求加快和完善法制建設的迫切心情和強烈愿望,也認識到法制建設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過程;另一方面,有時有部分同學對我國的法制狀況仍持冷漠、偏激的態(tài)度,甚至對我國的法治表示懷疑和不信任。第三,不平衡性。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大學生的憲法意識弱于部門法律意識;在具體的部門法里,大學生的民法意識、經(jīng)濟法意識、刑法意識、婚姻法意識、繼承法意識等普遍高于行政法意識;大學生的實體法意識普遍高于訴訟法意識。第四,不成熟性。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使得他們的法律意識的內容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
(一)法律認知偏差
法律認知是人們對法律現(xiàn)象,主要是對現(xiàn)行法律制度內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法律認知是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前提,影響和決定著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形成。大學生的法律認知是建立在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的。由于大學生法律知識的缺乏,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對一些我們常說的法律詞語的不理解或是理解不準確。
(二)法律情感淡薄
在法制現(xiàn)代化和法律意識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作為法律意識還相對淡薄的大學生來說,這些方面的情感就比較缺乏。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法律正義感不強。大學生對法的民主基礎尚未有明確的意識,仍然秉持一種作為統(tǒng)治工具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或者說專制統(tǒng)治下的法律觀,對法律正義性的信賴不足;大部分大學生不了解現(xiàn)行法律現(xiàn)象和法律制度,對其公平和正義性也不甚理解,也就很難有法律的情感產生。其次,法律信任感較差。當前我國法制建設不能夠跟上市場經(jīng)濟建立的步伐,致使存在一定的、甚至是嚴重的腐敗行為,使得大學生片面的觀察這樣的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感。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學生覺得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懲惡揚善,因而對法律的信任感也就比較差。
(三)法律信仰缺失
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卻令人擔憂,部分大學生并未形成一定意義上的法律信仰。具體來看,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缺乏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法律規(guī)范的信仰失落。當前大學生對法律規(guī)范的信仰日漸失落,主要表現(xiàn)在有一部分大學生對法律不信任、不尊重和不服從,更有甚者對合法效力的法律予以蔑視、踐踏,公
然以身試法,最終造成害人害己、令人扼腕的后果。其次,社會秩序的信仰缺失。大學生缺乏一定的對社會秩序的信仰,或者簡單的過分夸大或者否認良好法律秩序的存在,進而也就很難將之轉化為自覺服從和自覺遵守法律,并且在必要的時候甘愿為了法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途徑
(一)樹立以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教育理念
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jīng)]有把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作為其目標的理念,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方方面面。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意識必須首先轉變教育理念,樹立全新的以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教育理念。教育機構要樹立注重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新教學理念,即轉變教學觀念,摒棄過去那種只注重理論方面的教學、只傳輸給學生法律知識的舊理念,而重新樹立一種注重知識的輸送更注重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的新教學理念。
(二)合理設置大學生法律課程
合理設置大學生法律課程,是指基于對國家的教育方針、高等院校培養(yǎng)人才的模式以及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而合理安排相關的大學生法律課程。通過問卷調查和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到,現(xiàn)在一些大學的法制教育供需矛盾很尖銳。一方面,學生希望學校開設系列法學選修課或法學輔修課,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接受法制教育機會,滿足他們學法的需求。另一方面,原來學校還有一門法律基礎課,能夠對學生進行相對系統(tǒng)的法制教育,而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合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一門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
(三)大膽探索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方式
法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一定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實可行的。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大膽探索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方式。首先,案例教學要貫穿始終。案例分析一定要透徹,不能只講出法院的判決結果和法律條文就行了,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思考法律規(guī)定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以及法律思想和法律精神所在。其次,討論式教學應該經(jīng)常運用。尤其是要留一些問題給學生課后討論,這樣會促進學生積極去思考問題和探討問題,經(jīng)他們激烈討論過的問題會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再次,開放式教學也不可缺少。開放式教學就是教師事先不給學生留特定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與法學有關的問題,而后到講臺上去講。這樣做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此外,利用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請法學專家、學者、知名律師搞講座等也很重要。
(四)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途徑
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途徑,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首先,健全法律運行機制,為培養(yǎng)和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法律運行機制,要求立法民主化和科學化,執(zhí)法程序化和公正化,守法自覺化,法律監(jiān)督制度化。其次,加強權力道德建設,懲治腐敗,為培養(yǎng)和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再次,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有機配合,形成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合力。要積極營造有利于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氛圍;家庭要加強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為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提供適宜的土壤;學校要發(fā)揮法律意識養(yǎng)成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采取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五)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具體來說,法律教師要秉承法治觀念,具備多種能力與素養(yǎng):首先,應當熱愛法律教育事業(yè),對法律教育抱有很強烈的熱情,應有忠誠和獻身于國家法律教育事業(yè)的崇高使命感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其次,教師應適當參與法律實踐,更充分地了解司法實踐,提高自身的法律運用能力和知識含量。再次,教師應該具有使用專業(yè)的法言法語的語言能力。法律是一種專門的技術知識,法律語言是這項專門知識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法律教師應該持之以恒地把法律語言滲透到教學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