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歷史文化與中國古建筑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歷史文化與中國古建筑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歷史文化與中國古建筑論文

一、重慶地區(qū)古建筑的產生、發(fā)展和歷史概況

這一時期是文化交融的時期,先后經歷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統(tǒng)治,兩次湖廣填四川(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清代前期)等的影響,造成了會館的興起。清末重慶開埠后,外國建筑文化漸漸對本土建筑造成影響,出現了西方風格的建筑、教堂等,也出現了富有當地特色的吊腳樓、古鎮(zhèn)建筑、寺廟道觀、會館等。通過重慶考古所對慈云寺遺址的搶救性考古發(fā)掘,考察了寺廟主體及附屬建筑遺跡33處,包括殿基址4處、房址2處、院1處、排水溝8條、道路4條、焚燒坑6個、佛臺7個、佛龕1處。出土了銅、鐵、陶、瓷、石等各類明、清時期遺物百余件。本次發(fā)掘工作最大的收獲是弄清了寺廟主體區(qū)域的布局與結構。此次考古調查發(fā)現了大型臺基5進、石碑3通、各類題記8則、各類造像5尊、精美石構件9件及墓地3處。結合出土碑刻、題記及石質文物雕刻工藝和風格判斷,此處早期建筑基址的年代上限可及明代晚期,下限至乾隆五十四年;晚期建筑基址的修建年代則為乾隆五十五年,慈云寺遺址是重慶地區(qū)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寺廟基址,其布局清晰、結構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佛教考古價值,是認識與研究重慶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明清時期佛教寺廟布局特點的重要實物參考。在漢東城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城墻、房址、墓葬、灰坑、水溝、道路、陶窯等各類遺跡101處,房屋的柱洞、排水溝和墻體的基座等都被完整保留下來,面積共計10000平方米。此古城涵蓋了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漢代、唐宋元及明清各個時期建筑風貌。隨著文物發(fā)掘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揭示了重慶這一時期古建筑的文化原素和本地特色。時代不斷地變化,各地區(qū)文化相互交流,地方特色建筑逐漸與古鎮(zhèn)相互融合(如徽式建筑)。特別是重慶開埠以后,本地建筑受到外國建筑元素的影響,出現了西式的圓拱、柱式等特征。

二、重慶地區(qū)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及現狀

重慶地區(qū)古建筑是中國傳統(tǒng)古建筑的縮影,它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古建筑的基本構造,還有它自身的特色,雖然保存至今的很少,但是留下來的仍然具有很大的文物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一)古建筑的類型

重慶古建筑的類型有軍事設施、公用設施、民用設施、園林設施和其他的古建筑形式。

1.軍事設施。重慶因為地理環(huán)境特點的原因,有著非常豐富的軍事建筑,如城墻、城門、碉堡等,這些軍事建筑及設施分布在許多古城鎮(zhèn)之中。重慶歷來都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如巴南區(qū)的豐盛古鎮(zhèn)在古代是通往南川、涪陵的必經之地,其在清代修有數十座用于防御的碉樓,現今保存完好的有10座。

2.公用設施。歷史上重慶地區(qū)的公用設施有寺廟、道觀、會館、墓葬群、古鎮(zhèn)村落老街和道路等。寺廟有很多,包括雙桂堂、慈云寺、羅漢寺等;道觀有老君洞、張飛廟、南山老君洞、沙坪壩龍泉洞等;會館有湖廣會館、禹王宮、文昌宮等;墓葬有巖墓、磚墓、土坑墓等,古鎮(zhèn)村落老街有磁器口、淶灘、雙江古石板街、清西沱云梯街、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羅氏宗祠、巴縣衙門等。

3.民用設施。重慶民用設施有民居、書院等。民居大多是傳統(tǒng)的中式建筑,特色民居是吊腳樓。吊腳樓依山坡就勢而建,因地制宜,是為了防洪防災而建的,遍布于重慶各大古鎮(zhèn)及重慶主城區(qū)。書院在產生之初,常與僧院、道觀為鄰,選擇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中。古老的書院體系從中國唐代開始,到清末退出歷史舞臺,存在了1000多年。重慶書院大都是由寺廟或有錢人家的大院改建而成的,如磁器口古鎮(zhèn)的翰林院。

4.園林設施。中國園林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的一種,講究的是自然山水,融合了中國的各種建筑小品于一體。重慶的園林多屬于寺廟園林和風景名勝區(qū)園林,寺廟園林與寺院結合在一起既表現出園林的形態(tài),又反映出宗教的特征。構成寺廟園林建筑群的有亭、臺、樓、閣、雕窗柱廊、橋梁和牌坊等,結合書法、牌匾、繪畫、雕塑、建筑、家具等藝術底蘊,更便于寺廟與園林的完美結合。這些寺廟園林大多又處在風景名勝區(qū)內,與重慶山水相結合,通常是背靠山面臨水的風水絕佳寶地,如華巖寺、老君洞等。5.其他。重慶地區(qū)還有其他的建筑類別,如窯址、戲臺、石刻雕塑和鹽泉等。窯址,如涂山窯,清溪窯等;戲臺有偏巖古鎮(zhèn)禹王廟前名為萬年臺的戲臺;石刻有淶灘摩崖石刻、路孔的千佛洞、北山摩崖造像、寶頂山石刻;鹽泉有寧廠鹽泉中的白鹿鹽泉。

(二)重慶地區(qū)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重慶地區(qū)的古建筑屬于緊湊型山地建筑,有著本地的個性文化特征。重慶地區(qū)的建筑多以穿斗結構為主,少量抬梁式;磚木竹土為墻,竹作筋相當于現在的鋼筋,再夾土或者碎石作夾壁墻;桃檐形式多樣,有廡殿、懸山等;城鎮(zhèn)街道多以青石鋪之,因此很多古鎮(zhèn)都有石板街之稱;斗拱較簡單,以實撐撐拱居多;吊腳樓設有閣樓、臨街面的單挑或雙挑外廊;窗有空花窗飾和鏤空雕飾等,門主要是以合頁門、搓板門為主;建筑群中都有良好的排水系統(tǒng),用水主要是以打井取水。

1.建筑原料。重慶地區(qū)建筑原料主要是就地取材,如竹、木、磚、石等都是重慶本地方便取用的建筑材料。特別是竹子,此地竹料豐富,為這一地區(qū)建筑增添了獨有的特色,竹的運用是重慶地區(qū)古建筑材料的一大特征。

2.建筑構圖。重慶的建筑構圖要從建筑個體和群組平面布局上分別來看,個體建筑還是以中國傳統(tǒng)建筑為模式,坐南朝北、木磚瓦結構為主;群組建筑中布局非常靈活隨意,建筑物與園林常常結合在一起。中國的院宅講究的是規(guī)矩禮制,而園林講究的是自然。在重慶地區(qū)寺廟園林中,宅沒有特別講究對稱,而是隨地形而建,空間形態(tài)中重慶古建筑物中通常分為單開間、雙開間和三開間,宅與宅的關系變得主次不明,講內講外。

3.藝術特征。建筑美是設計美和功能美的組合,建筑的形成由于受到思維的局限性,有其不完美性。建筑是物質和精神共同構建而成的,不能隨意地建造,建筑除了要滿足精神的需求外,還需要穩(wěn)定的結構。精神世界需用物質所表現,建筑是精神世界的物質產物。建筑形態(tài)通常由點、線、面、體、質、色構成,并運用光、陰影的作用,帶給建筑的是不一樣的藝術表現。建筑所處的位置、構成的形式都要遵從于功能。藝術特征由裝飾、造型、山水文化、寫意山水、詩意、文人墨寶等方面組成。裝飾類別有門、窗、撐拱、脊飾、檐枋、攔板、雀替、家具、石桌石凳等。文人留下了很多詩、畫形成了山水文化。重慶古建筑所處的環(huán)境各異,也因功能意境而不同,所表現的藝術特征具有獨特性。在整體與單個建筑的關系中存在對比關系,單個的建筑具有節(jié)奏感,多樣的單體建筑構成了整個建筑群,它又具有整體性。

(三)重慶地區(qū)古建筑的現狀

通過對重慶地區(qū)的古建筑的走訪及調查,重慶現存古建筑群,如古鎮(zhèn)、老街和古城有數十個,里面的民居、商鋪、牌坊等建筑群保留得相當完整,遭到破壞的古建筑也有許多。其中寺廟建筑也有幾十座,但多數存在不少的損傷,因為白蟻噬咬、自然風化等原因還在不斷地受到侵害。宗教建筑多存在于古鎮(zhèn)中,市中心也有不少,多數都經過幾朝幾代的維修與重建而得以保存,當然也有很多毀于戰(zhàn)爭、等非自然因素。重慶地區(qū)古軍事建筑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是合川的釣魚臺,也有逐漸消失的重慶古城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古建筑,它們多集中在一處,有的已經被考古發(fā)掘出來,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尚未發(fā)現的還需要考古隊調查研究。

三、重慶地區(qū)古建筑歷史文化解讀

重慶地區(qū)歷史文化悠久,從早期的大溪文化到巴國文化再到陪都文化,先后經歷了許多時期。如何去解讀重慶地區(qū)的古建筑文化,需要從歷史、地理環(huán)境與氣候的影響、建筑原料、古時人們意識形態(tài)等來給予解答。按功能可以分為民用建筑文化、宗教建筑文化、軍事建筑文化和其他建筑文化。建筑文化發(fā)展受到社會政治、倫理、藝術、宗教等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因為功能的不同而產生出不同的建筑文化,反映了重慶地區(qū)當時人們的思想情感。這些以功用來區(qū)別的建筑,同時滿足了他們的生理、心理、物質、精神、實用審美、認知甚至信仰、崇拜等多種要求。按形態(tài)可以分為山地建筑文化、吊腳樓建筑文化、移民建筑文化等。巴渝先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建筑藝術、鄉(xiāng)土文化。他們靠江河聚居,在西部平坦地區(qū)建房,因地(坡地)制宜,通過筑臺、架空吊層、挑廊附巖形成了山地建筑文化。宗教建筑文化是由佛教、道教等以及其他宗教通過歷史上的幾次宗教文化的傳輸而形成的。移民建筑文化是由于湖廣填四川、清朝的三次移民等主要原因形成的,民居是山地環(huán)境的中國傳統(tǒng)院落式,同時吸納湖廣、江浙等地文化涵蘊,在裝飾上整合它們的雕刻、圖案和彩繪。除此之外,按原材料可以分為巴渝竹文化、巴渝石文化等;按建筑的整體性還可以分為巴渝古鎮(zhèn)文化和巴渝宗教園林文化。巴渝古鎮(zhèn)文化聚居形態(tài)因素較多,有交通、軍事、商貿、移民、宗教等因素,也有自然、傳承、移民、商貿等因素。宗教園林建筑文化在于對人文內涵的追求,用各種建筑小品來詮釋所要表達的宗教文化主題??偠灾貞c地區(qū)的古建筑可以說是一部運用竹子的史書。大溪文化遺址就發(fā)現有用竹來建屋的考古發(fā)掘;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思想的傳入,建筑多元化民族思想不斷相互交融;宋以后文人的詩畫書法元素融入建筑文化,在這些建筑中都有竹子的身影,時而作筋時而編作夾墻。古代建筑文化偏重于藝術與情感,重慶地區(qū)富有其地域特色,古代的建筑理念運用到現今建筑中去,如竹筋窨井蓋,反映了重慶地區(qū)古代建筑建造者們的勞動智慧、時代要求、情感訴求以及價值觀的體現,這也是當時一定時代的社會心理、文化整合中審美情趣和時代精神的體現。建筑文化是歷史的沉淀,歷史的沉淀賦予了建筑以靈魂。歷史的沉淀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形成的。建筑是沒有文字和聲音的語言,通過自身的功能來表現出其創(chuàng)造性藝術,它又是人們的審美對象,需要與人之間相互依存。判斷建筑美的標準需要根據地域、人等因素來做出,建筑所表達的美與不同的民族、時代、文化、歷史相關,建筑文化代表著這個地區(qū)這個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策略和智慧。

作者:權小芹 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