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古建筑藝術價值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建筑藝術價值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古建筑藝術價值探究

古民居建筑

1平面布局

在徽州地區(qū),住宅的軸對稱這一模式有著根深蒂固的基礎,無論演變成多少種形式,都少不了這根神圣的軸。宏村的古民居多以方形布置,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臥室,左右對稱,內用木構架承重兩層樓閣,而用木板,木屏風,木隔扇進行空間的劃分。形成了開敞的公共空間(天井,廳堂),半開敞的公共空間(回廊,走道)和私密空間(臥室)。為了滿足人們對空間的不同心理需求,古代工匠們都做了巧妙的設計。廳堂為祭祀、慶典、議事、會客、飲宴等重要會客場所,所以大多寬敞明亮,層高較大,而且在天井邊緣的1.5米處又抬高了一些,并做成有花欄桿的陽臺,這就解決了廳堂的采光問題,使人們在廳堂內活動沒有壓抑陰沉的感覺,也突出了廳堂作為活動中心的地位。廳堂兩側的廂房(臥室),由于是私密空間,因而要求安全、封閉;另外民間有“暗室聚財”的說法,所以臥室中大多數(shù)比較狹小,僅靠一側的窗戶采光,室內光線暗淡;有些廂房,為了增強內向、封閉的感覺,還設有1米多高的夾層,來降低臥室頂棚的高度,創(chuàng)造了一個與其居住行為相適應的空間。夾層作為儲藏閣樓、谷倉又增加了實用空間。徽州民居中開敞式廳堂因跨度大、多裝飾,大都采用抬梁式木構架,兩側私密性的臥室因跨度小,便于分割而采用穿斗式木構架。民居多以一明兩暗的三間式為基礎,連接組合成多種形式。常見的有以下4種。[2]三間式是宏村古民居群最基本的平面形式,三間式的建筑兩廂房進深與開間基本相同,廳堂與廂房進深相同,平面呈方形,加上四周高墻圍擴,形似一顆玉璽,因此又稱為“一顆印”。在三間式的基礎上,演化出五間式,如樂賢堂、三立堂。四合式俗稱上下廳,也稱上下對堂。為三間兩進樓房,是兩組相同三間式的組合。四合式又有大四合和小四合兩種。大四合上廳與下廳相同,中間是天井。上廳里三間式,地坪較高;下廳也是三間式,但地坪較低,進深也比上廳略淺。天井兩側以廂房相接。大四合式的上廳和下廳均有樓層。小四合式上廳三間相同,為正廳。下廳則為平房,設有樓層,而且進深淺,房間小。中間明堂一般構不成廳,只能作通道使用,俗稱“穿堂”。四合式房屋一般在下廳要加一扇門,使外人從大門不能直接窺視廳堂,冒華居便是一例。三間兩進堂為兩個三間式相背組合而成,前后各有一個天井。前面天井一測沿正面高墻,后面天井一測沿屋后高墻。中間兩廳合一屋脊,也稱“一脊翻兩堂”,連廊內設有樓梯,如宏村湖頭23號。三間三進式就是以三間式為一單元,按中軸線縱向排列三進,中間隔以天井,天井兩側以廊連接。第一進與第二進,第二進與第三進之間各有天井。這種組合也可以多單元延伸,如4個三間式單元縱向組合,即為目“型”,成為四進堂,乃至五進堂,多的也有九進堂。每一進堂便遞高一級,俗稱“步步高升”,這也是徽州地區(qū)復雜的地形決定的。不同于北方村莊的散落和江南水鄉(xiāng)的臨水連排式住宅,宏村古民居則由以上4種基本定式組合而成,進行縱向和橫向拼合,組合時軸線時而平行,時而垂直,形式非常自由,由此產(chǎn)生的整體建筑形象即和諧統(tǒng)一又豐富多變,使宏村民居十分還連。宏村民居以正廳和臥室為基本單元,是當?shù)鼐用袢粘I畹闹饕臻g,而廚房、書房與繡房是派生單元。平面形式較自由,這是由正廳和臥室的嚴謹規(guī)整與復雜的地形條件決定的。廚房這類輔助性房間充當了填縫找齊的作用,廚房灶臺斜上方多開天井,排煙換氣一舉兩得,采光則以側高窗來解決,儲藏空間多沿墻四周堆物。

2民居外觀

宏村古民居給人的第一眼就是那翹首長空的馬頭墻。馬頭墻大致可以分為坐斗式馬頭墻,挑斗式馬頭墻,坐吻式馬頭墻,鵲尾式馬頭墻,等等。生動活潑的馬頭墻,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起伏變化,給人一種抑揚頓挫的感覺,那變化趨勢和運動規(guī)律一目了然,在反復交錯中形成統(tǒng)一。在墻頭的折線變化中,不斷重復出現(xiàn)折線與曲線的變化,每一次重復都不盡相同,既一致又不一致。從整體外部輪廓看,形象相似、層層疊降或步步升高,墻頭又繪有卷草如意等圖案。體量上有大有小,在博大與巧小、壯麗與樸雅、曲線與直線、繁雜與簡單中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為滲透、互為比較,顯示出深深的文化內涵。由于徽州民居對入口的隱蔽要求,它總是側身于寬高比大于1:3的窄巷中,人們只有在很近的地方才能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匠人們采用了精雕細刻取勝的方法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徽州民居的入口盡管千姿百態(tài)、有繁有簡,但經(jīng)過長久的比較、提煉和相互示范,已形成了固定準確的模式。從門樓的基本造型可以看出,入口門樓由瓦檐、磚雕和門洞三部分組成,前兩部分與門洞的比例大體為1:1,瓦檐是一處挑出的飛檐,用磚雕斗拱挑出,即可遮擋雨水,又可增加美感和氣勢,瓦檐下方以磚石額坊加雕刻組成它的左右分挑出立體雕像的青磚浮雕,一般雕著神話傳說、戲文人物或者代表著吉祥如意的動植物,不論選用什么故事、什么戲文,都體現(xiàn)了主人當時的精神寄托和追求。大門門口有青石臺階,兩側加抱古石或青石欄板,顯得威嚴莊重,一般民宅門口左右放置一塊石墩,稱“上馬石”,是古人出門時,上馬或下馬的設備。在宏村,還有一種加照壁的八字門樓,一般的除祠堂常用外,民宅中只有大戶人家才用,大門致以渾厚穩(wěn)重的青石門坊,門坊左右兩側壁大都用以磨石磚砌成,石灰壓縫,線條極為清晰,比較講究的人家,連走壁也是青石筑成,就更加顯得富麗、莊重,門樓也同樣的雕有一些花卉、鳥獸、人物、戲文傳說等圖,如樹人堂的院落大門。漏窗是徽州古民居建筑中一種獨具特色的形式,開始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調節(jié)空氣和光線,后來逐步的演化為一種裝飾品,使屋內屋外、院內院外形成了一種“閉而不絕,隔而不斷,物隨步移,景隨人遷”的空間形式,同時也大大地增強了虛實變化。隨著使用功能的淡化,人們更加強調它的美學價值,于是將他們的精神與追求,通過漏窗的雕刻形式體現(xiàn)出來,于是漏窗便成為了一種藝術品。宏村古民居的外形,全部是粉墻黛瓦,遠遠望去,整個村落往往是綠樹叢中灰白一片。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產(chǎn)生了一種詳和寧靜的效果,而且這種單色的色彩構成,體現(xiàn)了更多層次的審美內容,自然界沒有純白的顏色,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光線總是給這白色的墻體染上自己的一筆,特別是幾百年后的今天,經(jīng)過風吹、日曬、雨淋,墻面上的白粉早已斑斑駁駁,從而出現(xiàn)了一種冷暖相交的多次復色,盡管它失去了白色的明朗、單純,青色的蝴蝶小青瓦呈現(xiàn)出黯黑顏色,然而正是這樣一種復雜、沉重的色調,無形中給人們增添了幾分神秘的歷史回歸感,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3天井空間

在徽派建筑中,天井因其具備多種實用功能而有著重要的地位,房屋的采光、通風并不依靠對外開窗,而是在房屋內設置天井作為采光和通風的換氣口,這主要從防火、防盜方面考慮。莊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因此,天井的設置也是為了把人與自然完美的結合,匠人們在這一方小小天地中精心策劃,有的從幾千里外購進奇石、巧石,有的種植珍木異卉,設置石幾、石魚盆。大自然的美經(jīng)小小天井登堂入室,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和大自然生活在一起,可以聽到魚在池中跳躍,鳥在枝頭歌唱,白天陽光燦爛,夜晚月白風清,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4建筑三雕

中國封建社會對建筑的營造法式有嚴格的等級要求,任何住宅的建筑格式、規(guī)模、裝飾標準都不得超過皇家建筑,在這樣的背景下,徽商們只能盡可能地選擇上好的石材、木材,在精雕細刻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徽州地區(qū)又有徽派版畫和新安畫派的藝術,建筑中的石雕、木雕、磚雕藝術在明清時就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柱基到梁坊,再到廚房的通氣孔,從門樓到各式門窗、家俱等。木雕藝術主要是應用在古民居內部結構的裝飾上,裝飾圖案皆精雕細刻,基本上體現(xiàn)了主人的追求和精神象征,木雕形態(tài)豐富多彩,寓意深刻,如承志堂的“唐肅宗宴官圖”、“漁樵耕讀”,等等。石雕藝術多應用于廳廈前的石獅、石鼓、木柱或石柱的基礎、外墻中的花窗及祠堂照壁及牌坊上,皆用“黟縣青”雕刻而成,這些細刻的石雕可謂動中有靜,畫中有詩,將一棟建筑裝飾的格外古樸典雅。磚雕藝術多用于古民居內、外的門樓(罩)上,厚度不到一寸的青磚上制成鏤空,裝飾各種人物、禽獸、鳥魚花草的磚雕,這些圖案體現(xiàn)了主人“吉祥”、“豐收”、“富貴”、“長壽”等美好的愿望,及古徽州高超的磚雕藝術。

祠堂建筑

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嚴格的秩序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一套教條,既是行為準則,也是建筑法規(guī),據(jù)同治修《黟縣志》載“徽州聚族者,最重宗法”?!?】由于宗族觀念至高無上,祠堂的地位往往高于佛寺神廟。祠堂按其所代表的支族的多寡,又分總祠、支祠、家祠。宏村原總祠(樂敘堂)座落在月沼弦部,現(xiàn)已毀。據(jù)歷史記載,古時宏村汪氏族人在舊歷除夕春節(jié)均到這里辭歲拜年,娶親嫁女必須在大廳中上、下花轎,新娘第一次回娘家也需在此下轎。最隆重的活動要算每年在祖宗的誕辰之日祭祖,族長主祭,后輩各房輪流設祭,儀式繁重而熱鬧。另外、此祠一直作為族事商議之堂,兼作教斥不孝子孫的場所。敦本堂(四房廳)座落村中心,為支祠,是一座嚴格軸線的建筑。結構粗獷古樸、宏偉壯觀,大廳內氣勢恢宏,中門之內為祭祀大廳,大廳分為上下庭,開有大型天井,左右分設東西兩廳,上庭之后為摟式建筑的供奉廳,供奉汪氏列祖列宗神位。

書院建筑

宏村古建筑中的書房、花廳一般是附設于私宅之中,供子弟學習的場所。如承志堂的書房是利用邊三角地巧妙建造而成,大三角形中套著小三角形(小魚池)引水入宅,池周圍由木結構的美人靠攔起,幾步石梯下到水池,上面一方天井,下面兩口明塘,清爽文雅,坐在廳中抬頭望天,俯首觀水,幾盆花木,幾尾紅魚,置身這間房中品茶讀書,其樂無窮。充分而巧妙地利用地形,是處理邊角地建設的佳作。南湖書院則是由汪氏家族捐資建立,供本族子弟集中學習的場所。其平面為四合院式,由兩座相通的二進建筑聯(lián)排并置而成,建筑軸線嚴格,結構粗獷古樸、宏偉壯觀,大廳內氣勢恢宏,梁柱雄偉,步架規(guī)矩,雕刻較好,外觀較簡潔,唯正面頗豪華,門前飛檐翹角,似有凌空而去之勢,兩旁黑黝黝的柵欄,使人產(chǎn)生敬畏。建筑依地形漸次高起,主體建筑置于最后,主從分明,極富變化。書院原為“以書家塾”,建于清代嘉慶十九年(1814年),原書院名匾為93歲清朝翰林詩講著名書法家梁同和所題,可惜時被毀。[4]整個書院由志道堂、文昌閣、啟蒙閣、會文閣、望湖樓及祗園等組成。其中志道堂為先生講學之場所,文昌閣是擺放孔子之位、頂禮膜拜的地方,啟蒙閣是學生啟蒙讀書之處,會文閣是供學生閱讀四書五經(jīng)的地方,望湖樓是教學閑暇觀景、休息之地。書院“正名師以教習”,百余年來為汪氏培養(yǎng)了眾多的經(jīng)商、從政人才。

綜上所述,宏村的古建筑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能巧妙地利用地形,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不愧是古建筑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本文作者:宋學友 單位:黃山學院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