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吉祥物中校園文化建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建設的重要方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zhì),促進高等教育改革。隨著吉祥物文化的愈發(fā)活躍,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高校開始擁有自己的專屬吉祥物,并被應用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
【關(guān)鍵詞】校園文化建設;高校吉祥物;應用
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是各大高校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強化校園文化在高校中的地位,有利于提升在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近年來,吉祥物文化越來越多地活躍在我國各大高校校園內(nèi),這種彰顯校園精神與靈魂的吉祥物,不僅將學校的精神品格外化,更是作為一種“接地氣”的方式成為連接全校師生及校友的紐帶。吉祥物是人類原始文化的產(chǎn)物,比如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的龍、鳳、麒麟等吉禽瑞獸,在賦予其特定的象征內(nèi)容與意義基礎(chǔ)上,用以表達人們對幸福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大學里出現(xiàn)吉祥物,主要起源于19世紀末的西方。最初,吉祥物往往出現(xiàn)在學校舉辦的各種大型活動中,如迎新生、文藝晚會、運動會、校慶等。目前,在歐美等西方國家的高校中,校園吉祥物非常普遍,如斯坦福大學的吉祥物是“樹”;密歇根大學的吉祥物是“棕熊”;麻省理工學院的吉祥物是“河貍”,最有意思的當屬耶魯大學的一只叫“英俊的丹”的牛頭犬了,該吉祥物的誕生頗具偶然性。“英俊的丹”本來只是一家鐵匠店的看門狗,因為經(jīng)常被耶魯大學足球隊的隊員帶著參加各種賽事,所以逐漸成為該校的吉祥物。從第一只“英俊的丹”就任至今,耶魯大學吉祥物已經(jīng)有128年的歷史了,這期間陸陸續(xù)續(xù)有17只牛頭犬接班。這些“后繼”的牛頭犬有的是流浪狗,有的是寵物狗,但每只“英俊的丹”都有鮮明的耶魯特色,那就是首先要忍受樂隊和小孩的嘈雜嚇唬,還得對代表哈佛大學的深紅色和普林斯頓大學吉祥物——老虎表示反感。一百多年來,這個活生生的大學吉祥物軼事也成為了“耶魯人”對于學校的回憶。高校吉祥物文化傳入我國也只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比較著名的有清華大學兩只叫“菁菁”“小華”的蝴蝶、契合中山大學校訓精神的“中大獅”、西安交通大學在建校120周年暨遷校60周年儀式上正式亮相的“欣欣”等,最有特點的當屬北京語言大學的招生吉祥物“寶貝魚”,同“報北語”的諧音,英文名字是“beiyuer”,意思是“北語人”。吉祥物的原型是“錦鯉”,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錦鯉這種生物有著“吉祥”的寓意。另外,由于是北京語言大學的招生吉祥物,所以又寓意著國內(nèi)外的莘莘學子們能夠“魚躍龍門”,成才成功,所以“寶貝魚”在招生現(xiàn)場一亮相,就立刻吸引了報考家長和考生的注意,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目前,我國高校紛紛推出專屬吉祥物,不外乎兩方面原因,首先,對外來說,校園吉祥物作為統(tǒng)一、鮮明的標識,是高校精神面貌、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的載體,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與親和力,是學校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形象大使,有助于學校品牌宣傳與形象樹立,尤其是大型活動的高曝光率,更能為學校的自身宣傳錦上添花。其次,對內(nèi)來講,校園吉祥物是富有活力、受廣大師生歡迎的獨特藝術(shù)形象,其不但能夠體現(xiàn)校園文化精神、傳承校園歷史文化、營造校園節(jié)日氛圍,而且有助于全校師生增強對學校的記憶,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歸屬感和情感維系,是現(xiàn)代校園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高校吉祥物及其動態(tài)表情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突破口,不僅自身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在學校發(fā)展歷程中意義非凡。但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關(guān)注校園吉祥物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要注意其正確的使用。首先,高校吉祥物形象設定要緊扣高校的辦學定位與特色,貼合本校師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校而異”,這樣才能為后期的動態(tài)表情設計、衍生產(chǎn)品開發(fā)的成功奠定基礎(chǔ),從而真正促進校園文化的發(fā)展。其次,高校吉祥物在選擇過程中盡量不要過于官方,注意“接地氣”,選擇受全校師生喜愛的形象作為吉祥物,以免引起師生的反感,從而起到負面效應。最后,高校吉祥物在內(nèi)容的設定上要注意價值觀導向,多宣傳正能量的、有益于師生工作和學習生活的內(nèi)容,從而真正發(fā)揮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明文,李夢蓉.視覺文化傳播語境下的網(wǎng)絡表情功能分析[J].新聞知識,2014,(04):57.
[2]葉云.網(wǎng)絡表情符號的流變與延展空間[D].上海師范大學,2013.
[3]余光武,秦云.語言學視角下的網(wǎng)絡表情符號初探[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1):130.
[4]趙爽英,表情.情緒.情節(jié):網(wǎng)絡表情符號的發(fā)展與演變[J].新聞界,2013,(20):29.
[5]傅紅秀.對網(wǎng)絡即時通訊文本中表情符號的研究:符際互補視角[D].中南民族大學,2011.
作者:于振璽 單位:西安工業(yè)大學藝術(shù)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