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欣賞方法教學中模糊性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美術欣賞是藝術學習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對眾多的藝術流派與藝術作品,學會如何進行美術欣賞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開闊藝術視野,開拓思維,在分析藝術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隨著中小學美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對于美術欣賞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不斷深入。關注基礎部分的研究內容,可以為美術欣賞教學拓展更大的提升空間。美術欣賞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美術欣賞學習效果,是學生開展美術欣賞的基石。藝術作為人類的一種富有文化、情感、思維、知覺、感覺、想象等感性元素的活動,復雜而具有獨特性。模糊性普遍存在于藝術和藝術教學中,觀察模糊性如何存在并作用于美術欣賞方法教學過程,可以讓教師從新的角度思考教學,更好地引導學生從多元化的角度欣賞藝術、包容藝術。
一、概念范疇
1.模糊性概念
模糊性源于模糊理論(FuzzyLogic)。模糊理論是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系的扎德教授于1965年創(chuàng)立的模糊集合理論的數(shù)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主要包括模糊集合理論、模糊邏輯、模糊推理、模糊控制等方面的內容。模糊性概念作為一個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概念,在各個學科領域都有所運用。王明居在《模糊美學》中將模糊美學作為當代美學中的一個門類,細致研究了模糊性概念在美學上的運用,為模糊美學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科學的哲學理論根據(jù),確定了模糊性概念在美學上的可應用性。在藝術中,模糊性并不只意味著模糊,不確定、朦朧的、多義性、豐富、多變等都是模糊性的體現(xiàn)與同義詞,而模糊所在的層面也是非單層次的。黃燦在《漂浮的心象:精神障礙患者“原生藝術”研究》一書中,將模糊性在藝術作品中的體現(xiàn)總結為四個層面:一是創(chuàng)作思維上的模糊性,主要體現(xiàn)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無意識和非理性的表達;二是視覺形象(畫面構成元素)的模糊性,主要體現(xiàn)為表現(xiàn)技法上的不確定性;三是審美意象的模糊性;四是主題與風格呈現(xiàn)的模糊性[1]??梢?,藝術作品中的各處都有模糊性的存在,藝術作品賞析活動是難以與模糊性分開的。
2.美術欣賞的方法
美術欣賞是一種視覺心理活動,是人們由對作品的直觀感受開始,通過知覺、聯(lián)覺與統(tǒng)覺而變成情感和意識的過程。美術欣賞內容包含美術常識和美術欣賞兩個方面。美術常識主要是讓學生學習美術概念、知識結構等,而這些概念與知識結構通常是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分析、認知得到的;美術欣賞是引導學生學習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并學會將美學、美術學、歷史學、社會學等知識運用于美術賞析。尹少淳在《美術及其教育》一書中介紹了美國喬治亞大學教授、美術理論家及批評家費德曼提出的美術鑒賞方法,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的認可。該書也是我國制定美術欣賞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jù)?!吨行W美術教學論》中結合該美術鑒賞方法,將美術欣賞分為描述、分析、解釋與評價四個階段[2]。
二、模糊性在美術欣賞方法教學中的作用
筆者將從美術欣賞的四個階段出發(fā),分析模糊性在美術欣賞方法教學不同階段中的作用。
1.描述
描述是一個讓學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的階段,是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第一步。描述又可分為客觀描述與個性化或形象型描述??陀^描述即描述實際看到的畫面,個性化、形象型描述即表達自身的感受,如歡快、悲傷、絕望、寧靜等。先不說對于藝術作品的客觀描述本身即相對客觀,事實上沒有絕對的精確描述,將相對客觀作為準確的描述,模糊性仍大量存在于描述這一環(huán)節(jié)。模糊性體現(xiàn)于客觀描述上的情況在抽象藝術中比較常見,如藝術家塔皮埃斯的作品,人們往往難以分辨出畫面客觀描繪的是怎樣的場景,因為創(chuàng)作的本身就并未呈現(xiàn)一個客觀存在的畫面,而是模糊的、大概的。同時,藝術家還有刻意模糊畫面形象,用人難以準確描述其客觀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自身的想法,藝術的存在在于整個藝術行為而非最后呈現(xiàn)的藝術作品[3],如邱志杰的《重復書寫一千遍蘭亭序》等。而個性化、形象型描述作為對感受狀態(tài)上的描述,其模糊性的程度也無需贅述。學會“模糊的描述”能夠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其擁有更為大膽的、開拓的想法,而不是使其認知局限于固定思維下。藝術本身即無完全的定式,每個人對其的理解都不一樣,且兩者可能都有理有據(jù),這不過是探尋藝術中的必然階段。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模糊性的普遍存在,并承認有各樣不同的藝術效果,學會運用多種多樣的、具有不確定性的描述,使學生有各自獨特的觀點,并進行一定的討論,學會從更多不一樣的視角欣賞藝術,也更能接納、學習更為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
2.分析
分析即思考創(chuàng)作者如何使人產(chǎn)生這樣的感覺,可從形式角度和社會角度探尋。形式角度即分析畫面中的構圖、形體、明暗、虛實對比等,社會角度即利用歷史學、社會學的知識,分析社會背景、人物動作、情感動態(tài)以及光線環(huán)境等因素是如何組合,并對人們的情緒等形成影響的。這是一個將藝術拆分解構的過程,而模糊性主要以不確定的技法形態(tài)作用于形式這一部分。前后虛實、畫面的概括等都是模糊性在作品中的表現(xiàn),在這一階段,讓學生學會分析畫面構成元素上的模糊性,能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藝術元素的設計使用及其相互作用,在對畫面的分析上更為熟成與得心應手,也有助于下一階段的進行。
3.解釋
解釋主要是讓學生思考與分析創(chuàng)作者想表達什么。創(chuàng)作者有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目的,但最終作品呈現(xiàn)的思想并非等同于創(chuàng)作者最初的創(chuàng)作目的,受時代背景、社會審美取向、創(chuàng)作者能力等的影響,藝術作品被賦予了更多深層次的象征與意義?!肮P有盡而意無窮”,藝術作品有時會存在與創(chuàng)作者最初的創(chuàng)作目的大相徑庭的情況。那么模糊性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作用便十分明顯與重要,因為研究的本身就是具有開放性的。豐富、多義是模糊性在此階段的體現(xiàn)。在這一階段的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白藝術創(chuàng)作是沒有“錯誤”的答案的,藝術背后可發(fā)掘的思想是很豐富的。教師要讓學生大膽地對美術作品表現(xiàn)的內容進行多方面的探究,利用多方面的模糊精確定位意義。這樣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更多的討論與更深層次的研究精神,幫助學生更為開闊地進行美術欣賞。4.評價評價是對美術欣賞的總結,作為衡量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重要手段,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學生受限于知識、閱歷、偏好等條件,其評論多為個人偏好,往往不具備討論的價值。人各有所好,喜好不同,評價即不同。即便是評論家,也會因自身因素在對同一評論對象的評判中出現(xiàn)迥然不同的評判。而人的關注總是從偏愛開始的,美術欣賞教學可試圖延續(xù)這一偏愛,直到學生對作品有持續(xù)的思考和新的關注。在美術欣賞中,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封閉轉向開放,從一時的偏愛轉向延時的評價狀態(tài)。教師應包容學生的不同,并讓他們明白在評價中既有和而不同,又可有同而不和。一件技藝精湛的藝術作品并不一定會受到人們的喜歡,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與接納評價,是美術欣賞教學中評價階段的重點。讓學生承認其中的不對等關系,能夠指引他們在評價時盡量避免個人偏好帶來的問題,承認偏好與評價之間的模糊性,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欣賞能力得到提升,使其了解更多獨特的藝術及其代表作品。
結語
模糊性存在于美術欣賞中的各個部分,并與其教學有著相互作用的關系。模糊性在美術欣賞方法教學中的作用,首先是能夠提升美術欣賞的教學質量。對模糊性的認同,能夠提高學生對不同種類、表現(xiàn)形式的藝術與藝術作品的接受度。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學生往往不易理解其形式和內涵,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學會賞析方法前先開展模糊教學,使教學更為輕松,學生也更容易學習與接納。隨著欣賞藝術與藝術作品范圍的不斷擴大,教師可以逐漸加大學生學習的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提升教學質量。其次,模糊性有助于學生在美術欣賞中成為學習的主體?!疤铠喪健苯虒W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往往容易導致學生對藝術認識的單一,自我意識薄弱。認清模糊性在美術欣賞方法教學中的重要性,將藝術是具有多元審美的、欣賞評鑒是包容的這些具有模糊性的觀念傳遞給學生,才能讓學生學會將自己作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擺脫以往教學的弊端。最后,模糊性對于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美術作品的欣賞本就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不同藝術家會創(chuàng)作出迥然不同的藝術。模糊性會讓學生在美術欣賞方法的學習中認識藝術的多樣性、包容性。隨著學生的不斷成長,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其對于藝術的看法也會慢慢深入或改變,最終學會以包容的態(tài)度評價不同的藝術流派與藝術作品,開拓藝術思維,提升思考能力,增強藝術創(chuàng)新能力,最終實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燦.漂浮的心象:精神障礙患者“原生藝術”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
[2]王大根.中小學美術教學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英)E.H.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xiàn)的心理學研究[M].楊成凱,李本正,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
作者:曾嘉睿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