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學歷史教學論文2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一篇:中學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張揚
一、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提高學生人文修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人格,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度。培根曾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但學習知識本身并不是目的,學會運用它,并用它來啟迪智慧,塑造性格,才是知識學習的更重要的方面。使他們具有良好的法制、民主、公民意識,形成良好的人格。人文精神是通過后天的教育逐步養(yǎng)成的,歷史課程所獨有的生動形象的榜樣教育功能是其它任何人文學科都替代不了的。如在講授必修三第一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時,可以結合《論語》經典名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德不孤,必有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奧運會(主題是和諧奧運、人文奧運)禮儀用語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分析哪些名句可以引用到奧運會,從而使學生學以致用,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關心國家大事,使大家意識到把中國的良好人文修養(yǎng)展現(xiàn)給來自世界各國的客人的必要性。通過挖掘教學內容,提高歷史教學效率,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也提高了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度。
(二)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與奉獻精神。中學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是由新課程性質和歷史課程目標所決定的。彰顯歷史學科的人文性和教育功能,是新課程特別強調和關注的。以《美國國父華盛頓》一課為例,如果說文明是具有進步價值取向的人類求生存、求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活動和成果,那么在華盛頓主持下指定的《美國1787年憲法》就是這樣的成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美國開國元勛們?yōu)榱俗非笮律鷩业纳婧桶l(fā)展,而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和結果。特別是華盛頓,他一生中有三次著名的“出山”和“歸隱”。通過分析其原因,我們應該認識到華盛頓的一生是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個人幸福之上,不戀官位,不慕權勢,堅持民主,警惕專制,無愧于“美國國父”的稱號。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大力提倡講授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今天,我們應該向華盛頓學習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民主精神,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樹立師生平等關系
(一)熱愛、尊重學生,尤其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只有把學生作為具體人來對待,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感情,關心學生的進步,并甘當他們成才的階梯,這樣才能和學生打成一片。另外,更要尊重學生們的個性特點,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學生。對不同的學生要區(qū)別對待,尤其是差生,只要有一點進步,就要及時肯定。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給學生真正創(chuàng)造了一種敢說、敢想、敢做的開放氛圍,讓學生在多說、多寫、多做的鍛煉中,允許學生說錯、想錯、寫錯的訓練過程中,學生才提高了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以問題為中心的歷史教學不是教師簡單地提出問題,一問一答,而是要轉變教學觀念,即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并視其為歷史教學的出發(fā)點。在教學中,通過營造濃厚的問題情境氛圍,養(yǎng)成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挖掘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求異創(chuàng)新思維。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自己善于設計問題,而且善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的設計,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如:講授《辛亥革命》這一課時,有些學生就提出質疑:“同盟會的綱領沒有反帝內容,孫中山對帝國主義還抱有幻想,怎么能說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質呢?”這些問題的提出,充分說明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積極性。
(二)講求民主、激勵的教育作風。教育過程中的不平等會造成以后學生人格上的不平等。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學生的朋友。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相應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激勵性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品味到成功的快樂。讓學生感到“我行”、“我能成功”。這樣讓學生體驗到希望、信心、成功的喜悅,也極大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走進歷史,讓歷史走進新學生的內心深處,對歷史人物,事件產生積極的深刻的體驗、想象,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創(chuàng)設問題。如:在講《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xiàn)》這一課時,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模擬新聞會—————孫中山、答記者問。先用多媒體顯示圖片:1924年孫中山、等人出席國民黨“一大”會場時的情境。然后請學生以當時記者的身份,向國共雙方代表采訪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有關問題。當一個學生以記者身份采訪時,其他學生則以孫中山或的身份答記者問,問題由學生自己制作提出,教師進行相關的指導,為什么國共兩黨要合作,為什么要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共合作為了達到什么目的等等。由此,拉近了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體驗中深刻理解近代中國愛國人士的一種強烈的愛國熱情,更進一步思考和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這樣通過換位思考,自主探究,拉近學生和歷史的距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陶冶情操,養(yǎng)成愛國,自尊自愛的好人格。
(三)構建開放,合作探究的課堂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嚴重壓抑,基本沒有主動探究、討論自己主張和立場的權利,其結果必然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扼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因此,在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下,要結合高中的學生實際,我覺得教學目標切忌單一,應該將知識、能力、態(tài)度統(tǒng)一起來,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而老師應該創(chuàng)造和諧、民主的氣氛,讓學生輕松、舒適、安靜地學習。要允許學生隨時提出問題,打斷教師的講課進程,允許他們討論,從不同角度最終形成不同的結論,體現(xiàn)他們的個性自由,培養(yǎng)學生的個體意識和個體性格。教學手段應摒棄那種耳提面命的填鴨方式,提倡讓學生主動地、有選擇地“好學”,“主動學”。如蘇聯(lián)20世紀30年代的肅反與我國的“”十分相似,兩者之間是否具有共同的原因?為什么社會主義國家會出現(xiàn)這種歷史悲劇?我們應從中汲取什么經驗與教訓?還有人們都知道同學們也了解北洋軍閥統(tǒng)治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為什么在此期間還會出現(xiàn)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而巨大的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等歷史事件?
(四)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還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新課程改革對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師德高尚、業(yè)務精干之外,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幾乎每一位普通教師都能夠敏銳地感覺到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思想觀念與自己實際的教學行為之間的微妙的反差。我們不是在等待別人的教育,我們是在等待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教育。等待著我們一線的教師能夠擁有更為強烈人文精神意識,組成的人文教育群體。陶行知老先生說過:“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边@都說明教師是實施人文主義教育的關鍵。
三、小結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是一件對學生個人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都有著重大意義的事。教師只有重視人文精神,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目標。歷史教學只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才能夠讓學生敞開心靈,成為一個有靈性、有鮮明個性的人,讓學生的才智得到解放,心靈得到放飛,情感得到滋潤。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必將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我們建設和諧社會。
作者:樸再浩 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外國語學校
第二篇:初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
歷史學科是從初中開始學習的,初中歷史對于剛入學的中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他們對歷史充滿了好奇,但是由于課程講解的索然無味,慢慢就形成了學生的惰性。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有一定的問題。
1.1歷史教師的專業(yè)性較差
初中歷史教師一般由其它學科的教師來承擔教學,或者是由班主任來任教,他們只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忽略了教學激情,忽略了教學的專業(yè)性,導致一些情節(jié)講述不準確,扭曲了歷史。
1.2課堂教學的教條化
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學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這種教育使學生學習時缺乏興趣和激情,使學生步入社會后發(fā)現(xiàn)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脫節(jié),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因而便感到“學習無用”。由此產生厭學情緒。不少教師常常以多年教學的經驗“滿堂灌”式講解,只是機械化的講解和強化,對于一些探究性課題,教師常常通過簡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讓學生記住這種方法,以后遇到類似題就照搬模式,“表面上探究,實際上還是講解”,學生都習慣了這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模式,完全忽視了自己的思考,這種教條化教學使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
1.3設施設備不齊全
許多學校信息技術不能普及,一些初中學校設施設備不齊全,師資力量薄弱,不能很好的利用計算機這個效率快又精確的設備,初中歷史授課一般是教師在黑板上講課,多媒體運用基本上沒有,學生適應了這種“嚼碎了喂”的學習方式,很容易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如果使用多媒體教學就會減少這種情況,學生就會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
初中歷史教學創(chuàng)新型思路的研究,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力,提高學生探究未知的素質,人探究的心理是發(fā)展探究能力的根本;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育是開放性的、面向社會、面向世界的現(xiàn)代化教育,就要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向現(xiàn)代化教育轉軌,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開發(fā)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在探究中找到樂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給他們以觀察、思維、表現(xiàn)及成功的機會,通過歷史教學創(chuàng)新方式的研究培養(yǎng)新一代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新一代愛國青年,為社會輸送人才。
三、初中歷史教學的對策
3.1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歷史課堂應當是一個有利于學生智慧的生成與發(fā)展的“思維場”。歷史課堂也應當是一個有利于學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種自由、和諧的氛圍中不斷得到陶冶與美化的“情感場”。歷史課堂還應當是一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使生命得到不斷成長的“活動場”。只有樹立:“生命課堂”觀,才能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
3.2國家對偏遠地區(qū)的財政支持
國家人口分布情況大部分學生是在農村,農村的教學條件是異常艱苦的,雖然國家一直在扶持農村教育,但是一部分農村還是沒有脫離貧困,學校教學條件差,設施設備不齊全,信息化教學更是不可能存在,導致一些學生走向大學后與信息技術脫節(jié),跟不上時代步伐,因此,國家的財政支持,可以使貧困地區(qū)擺脫落伍的教學。
3.3信息化教學
科學發(fā)展日新月異,計算機輔助教學和因特網(wǎng)對歷史教學的影響也日見明顯,一定要改傳統(tǒng)歷史教學信息不足的弊端,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可以避免老師上面講,下面學生犯困的現(xiàn)象,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來,打破以教師為中心,限制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弊端,教師不再是“講師”,而是組織者和促進者,學生不再是“奴隸”,而是主動獲取知識和能力的主人,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學生自覺主動參與教學、探究提供技術指導。
3.4歷史老師教學的專業(yè)性
加大力度對師資力量的投入,一批好的教師團隊可以帶出一大批精英學子,專業(yè)的歷史老師,對歷史有深刻的理解與認識,有著客觀的態(tài)度與主觀的思想,應該是通過教授歷史,發(fā)揮歷史知識中所蘊含的教化功能,從而達到促進人的全面和諧和可持續(xù)性終身發(fā)展的目的,這也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xiàn)。
四、結論
我國初中歷史課程應在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國家五千年的歷史認識的基礎上,繼續(xù)提高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初中歷史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從十七大之后,科學發(fā)展觀被正式寫入黨章,主張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zhàn)略,優(yōu)秀人才需要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新一代創(chuàng)新型人才從綜合素質出發(fā),具體到歷史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傳統(tǒng)教學與創(chuàng)新教學相結合促進歷史教學的快速發(fā)展,以順應時代潮流。
作者:周廷達 單位:徐州市火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