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空悲昔人有范文

空悲昔人有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空悲昔人有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空悲昔人有范文

(這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已疏通了《蘭亭集序》的字詞句,學生已熟讀課文。)

一、課堂導入

師:昨天,我介紹了書圣王羲之的書法成就,看到大家興趣濃厚,今天我特地把“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拓本帶來,讓大家看看這一“書中極品”。324個字,字字筆力挺拔,筆勢縱橫,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學生爭看)《蘭亭集序》不僅書法出色,其文也是“文中上品”,跨越千年,魅力長在,歷代文人吟誦品評,不能釋懷,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篇傳世佳作。

【關(guān)注點1】盡管教師出示的只能是“摹本”,也足以讓學生獲得欣賞“書中極品”的愉悅和感動。課堂上多設(shè)計一點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古代文學作品教學“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chǔ)”的期望才不至于落空。

二、檢查預習

師:先請同學們朗讀一下《蘭亭集序》。

(眾生齊讀課文。)

師:現(xiàn)在來看看同學們對課文中的字詞句的掌握情況。

(師以投影呈現(xiàn),學生互問互答。)

解釋字義: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解釋字義:俯仰一世、取諸懷抱、因寄所托、放浪形骸、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所之既倦、感慨系之、以之興懷、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翻譯句子:①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②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③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關(guān)注點2】檢查預習,包括兩項內(nèi)容。一項是檢查朗讀課文的情況,不過,僅從“眾生齊讀課文”一句看不出讀的質(zhì)量,特別是無法從讀的水平了解對課文理解的情況。另一項是檢查對課文中字詞句的掌握情況,特別是“解釋詞義”和“翻譯句子”,有意識地為下面的文義理解作好了鋪墊,這就是教學藝術(shù)!

師:請同學來簡潔明了匯報一下課前搜集的背景資料,首先是“兩晉政治思想與士人人生觀”,誰自愿發(fā)言?

生:晉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政治黑暗。士人受到道家人格觀念的影響,普遍崇尚老莊,大多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耽于清談。士人人生態(tài)度也有不同,有沉湎悲哀的,如阮籍;有及時行樂的,如劉伶;有想避禍全身的,如嵇康;也有少數(shù)人珍惜時光,想奮發(fā)有所作為。

師:很好,顯然認真做了預習作業(yè)。再請一名同學匯報“王羲之的生平與思想”,誰自告奮勇?

生:王羲之是“清官循吏”,個人興趣愛好是書法及悠游山水名勝,最后他“辭官歸隱”。作為東晉世族門閥的后裔,他的思想中有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寫《蘭亭集序》時,正有“濟世”之志。后來離任去官后才以玄學為重,從玄學、佛學以至道學中尋求解脫。

師:挺簡潔的。課前預習作業(yè)完成得不錯。

三、文義理解

師:了解背景之后,我們來研習課文。暮春之初,王羲之與眾友在山水懷抱中曲水流觴,暢敘幽情,其情感有一個變化過程。文中哪三個字可以顯出作者情感的變化?

生:樂、痛、悲。

【關(guān)注點3】作者寫文章“綱舉目張”,讀者讀文章自應(yīng)“提綱挈領(lǐng)”,這樣切入“文義理解”,很聰明,很輕巧。

師:找得準確。那么,王羲之參加蘭亭修禊,樂因何而生?

生:因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群集而樂。

生:因名士相聚而樂、環(huán)境優(yōu)美而樂、氣候宜人而樂、相聚狂歡而樂……

師:確實,這些都讓人感到快樂。在這些快樂中,你覺得王羲之主要因什么而快樂呢?

生:我覺得主要是因景美而樂?!熬啊笔乔逵牡木吧?,即清新雅致的,你看,“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景色的著色素雅清淡;還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是開闊的景色?!熬啊迸c作者高雅脫俗且曠達的情懷一致,所以,王羲之處于這種美景之中,因人與自然的和諧而感到快樂。

師:你認為是因天人合一而感到快樂。

生:我覺得主要是聚會之樂?!耙詾榱饔x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聚會”洋溢著清雅的情趣,是賢人,干的又是古代風俗流傳的風雅之事,飲酒賦詩,又無管弦,是天籟與敘談之音,這是“人與人和諧”的快樂。

師:有道理。美景中有知己,可以一吐懷抱,能夠共鳴,不失為人生一大快樂。

【關(guān)注點4】看來,學生對“樂因何而生”理解得比較順利。有一點質(zhì)疑:教師為什么提出“你覺得王羲之主要因什么而快樂”這一問題?兩個學生回答了這個問題,哪個回答正確?倘若都正確,那么“主要”從何談起呢?

師:還有人有別的見解嗎?沒有呀,那么請哪位同學來朗讀一下第一段?該用怎樣的語調(diào)來讀出這份快樂呢?

(一生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朗讀第一段,效果較好。)

師:情感把握準確,讀得好。參加蘭亭雅集如此快樂,但王羲之筆鋒一轉(zhuǎn),呼出“痛哉”,痛由何而來?

(生都低頭看第二段,靜悄悄的。)

生:“痛”是心中難受,傷感,是因為……(回答不下去。)

師:提醒大家注意,自讀第二段時畫出四字詞語,然后合并同義或近義的,剩下的是關(guān)鍵詞。

(眾生在書上勾畫。)

師(啟發(fā)):第二段在“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感慨發(fā)出前,可分為哪兩層呢?

生:第一層由“夫人之相與”到“感慨系之矣”;第二層由“向之所欣”到“終期于盡”。

師:在這兩層中請同學們?nèi)Τ觥凹啊薄皼r”兩個字,請人上黑板在括號中填寫上這兩個字的前句與后句構(gòu)成的關(guān)系,在橫線上各填上句中摘錄的一個關(guān)鍵詞(四字詞語)。

(教師在黑板上畫了兩個橫線,兩線中間寫“及”和括號?!皼r”同前。學生上黑板填寫,全班集體討論糾正。)

師:“及”的前后句是承接關(guān)系,前后可填的關(guān)鍵詞是“快然自足、感慨系之”;“況”的前后句是遞進關(guān)系,前后可填的關(guān)鍵詞是“已為陳跡、終期于盡”,當然剛才討論中我們發(fā)現(xiàn)答案并不固定,選的詞有代表性即可。對照板書我們可以思考,王羲之的痛由何而來?

生:因為以自己的方式求得一時的快樂,暫時的滿足,但時光飄忽,生命短暫,所以“痛”。

生:而且歡樂短暫,人生總在滿足與厭倦間游走,欲望無厭。

生:由于無法擺脫“死”給內(nèi)心帶來的煎熬,感到歡樂短暫,人生無常,生命有盡,從而感到痛。

師:對呀,痛是因這些而起。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我們通過板書,把文本中作者發(fā)出“痛哉”感慨前的文中關(guān)鍵詞提取了出來,進而分析,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一小節(jié)應(yīng)以怎樣的語氣語調(diào)讀?

生:應(yīng)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最后的“痛”,慨嘆,重讀。

(由一生朗讀,讀后眾生自讀。)

【關(guān)注點5】分析語句之間意義關(guān)系,找出關(guān)鍵詞語,進而理解“王羲之的痛由何而來”,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我不理解。為什么不引導學生從內(nèi)容理解入手,進而弄懂“痛”的含義呢?為什么不要求學生概括第二段中作者闡明了什么觀點,進而明確“痛”之由來呢?值得研究。

師:王羲之參加蘭亭雅集,悲緣何而發(fā)?

師(啟發(fā)):我們可以借鑒解決第二段問題的方法。在發(fā)出“悲夫”感嘆之前,作者寫了幾個時期的人?他們思考死生,有著怎樣的表現(xiàn)?

生:昔人、今人、后人三個時期的人。對于“死生”,昔人“興感”;今人“嗟悼”;后人“有感”。“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生一邊答,老師根據(jù)生的回答一邊板書。)

師:他們的表現(xiàn)有相同之處嗎?

生:他們的表現(xiàn)都是“悲傷、感懷”。

師:那么,他們“悲”什么呢?能否從板書中看出些什么?

生:“悲”的是代代人感傷人生短暫,歡樂短暫,這種悲傷永無休止。

生:古、今、后人對“死”都哀傷、感觸,有認識,古今同悲生死,但都無奈,這對矛盾永恒。

生:古今之人,對“自己”對“死”都在探討,但并不很明白。認識局限,撲朔迷離。

師:顯然,時代雖不同,感悟卻是一致的?!氨钡氖怯钪媸怯篮愕模松鷧s是短暫的;這種生命的體驗讓人無奈而惆悵。這是跨越千古之悲。請同學們小聲朗讀第三段,讀出“悲”的情感體驗。

(眾生小聲讀。)

【關(guān)注點6】幫助學生理解“悲緣何而發(fā)”這個環(huán)節(jié),處理得簡潔、順暢,也為后面的“文本探究”預留了空間。

四、文本探究

師:王羲之參加集會,樂而痛,痛而悲,讓同代人、后代人都感傷不已,也有人認為,好好的參加聚會,怎么會傷心,似乎不合情理。你覺得由樂轉(zhuǎn)悲,有無道理?

生:有道理。樂極會生悲嘛。

生:許多人有這種感覺,盛宴歡樂,卻有人感傷“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春光正好,也有人在賞春時傷春,比如《紅樓夢》中林妹妹。(眾笑。)

生:人們認識到歡樂短暫,生命短暫,死亡必至;實際上畏懼死亡,認識到生與死相隨。

生:也因王羲之內(nèi)心早就懷有的淡淡傷感悲涼,至于為何“悲涼”,有剛才背景材料中說的那些政治黑暗、國家危機、個人經(jīng)歷、個性因素等等。

師:那么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能否這樣看:由樂轉(zhuǎn)痛不突兀,是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而且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思想認識。

師:另外一個問題是:一段說痛,一段講悲,悲比痛深沉嗎?深沉在何處?

生:深沉。“痛”是一時一地一人的對死生的感性認識,而“悲”非一時一地一人,它是千古同悲,概莫能外。

生:“悲”是整個人類千載以來關(guān)于生死問題的理性思考,“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在“悲人生無?!?。

師:你怎么知道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在“悲人生無常”?

生:有詩文為證啊。比如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師:別的同學也想想有哪些詩句可見悲慨人生的?

(眾生七嘴八舌: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如王勃《滕王閣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钡鹊?。)

師:確實,悲比痛深沉,深沉在那是代代人仰望星空后的理性思考。中華民族理性思考死生問題可謂是一以貫之,而且,不僅中方思索,西方也探索,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之口說出了這個永恒命題:“to be,or not to be!”

【關(guān)注點7】引導學生探究“悲”與“痛”的關(guān)系,正是對文本含義的深入挖掘,也是有意義的挖掘。

五、拓展提高

師:在《晉書?王羲之傳》中有與本文相關(guān)的幾句:“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結(jié)合文本,你怎樣理解王羲之的“志”?你有怎樣新的人生體悟?

(可以與周圍同學討論,然后回答這個問題。眾生討論。)

生:寄情山水,陶冶性情,是超然世事,是化其郁結(jié),暢享人生。這是許多東晉名士所為,王羲之也不除外。

生:王羲之否定“一死生,齊彭殤”,在死亡感慨中,藏著對生命的珍惜,追求和留戀。

生:王羲之的其文其字告訴了人們,人生雖短暫,但有些精神的東西可永恒!

生:人生是短暫的,應(yīng)該抓住有限的時間,拓展生命的寬度、廣度、濃度。

師:自然中有生命的快樂,要有一定的人生境界。在優(yōu)越的地位環(huán)境中,不能蠅營狗茍,而要仰望星空,永恒的自然,讓自己脫離塵俗,得到精神的超越;在平常的生活或污濁的泥淖中,應(yīng)仰望星空,讓精神自由,保持精神超越的優(yōu)美姿態(tài),以詩意的審美心態(tài)對待人生的各種艱難。

【關(guān)注點8】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涉及的是否屬于“拓展提高”的內(nèi)容?值得研究。

六、總結(jié)全文

師:全文感情曲折深沉,由生之“樂”而轉(zhuǎn)向死亡之“痛”;最后以“悲”嘆作結(jié),情感起伏,脈絡(luò)清晰,也從一個側(cè)面表現(xiàn)了東晉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修養(yǎng)、精神狀態(tài),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看,作者對“死生”的理性思考,激發(fā)我們?nèi)リP(guān)注個體生命的價值,探尋生存的意義。

最后,請大家一起朗讀全文。

【評析】

這是一節(jié)好課。主旨明確,脈絡(luò)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進,引導學生有效地研讀文本,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盡管如此,我仍然想圍繞這節(jié)課談點認識和感想,以就正于于揚老師以及關(guān)心這節(jié)課的同仁們。

“關(guān)注點5”中談到,我不理解“分析語句之間意義關(guān)系,找出關(guān)鍵詞語,進而理解王羲之的痛由何而來”,這樣做的意義。讓我們回憶一下這部分的教學過程:(1)指導學生劃分第二段的層次;(2)“手把手”地讓學生圈出“及”“況”兩個字;(3)請人上黑板在括號中填寫上這兩個字的前句與后句構(gòu)成的關(guān)系;(4)在橫線上各填上句中摘錄的一個關(guān)鍵詞語;(5)對照板書思考,王羲之的痛由何而來?文言文教學,要處理內(nèi)容理解問題,卻不從梳通文義入手,而甘愿繞那么大的一個彎子,究竟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呢?我希望今后能有機會同于揚老師進一步交換意見。

“關(guān)注點8”中我問,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涉及的是否屬于“拓展提高”的內(nèi)容?目的是希望借此研究一下該怎樣把握研讀文本的“度”。教師引《晉書?王羲之傳》中一段話,其中有“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教師要求學生結(jié)合文本,談出“你怎樣理解王羲之的‘志’”。請讀讀學生的回答,我懷疑他們所說的“志”與引文中所說的“志”不是一回事;之后又衍生出“人生是短暫的,應(yīng)該抓住有限的時間,拓展生命的寬度、廣度、濃度”一番讀后感式的議論,哪里還顧及什么文本!籠而統(tǒng)之地肯定學生的這些回答,勢必很容易混淆深入研討與信馬由韁的界限。近年來,語文課堂上這類情況盡管少了許多,卻依然常見。

第2篇:空悲昔人有范文

關(guān)鍵詞:王維 山水詩 空靈 生命

義務(wù)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中,王維作品入選不算太多,但其詩文尤其是山水田園詩以其精致的描繪筆法,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高雅的審美情趣,對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不容小覷。王維鐘愛文學,精通音樂,擅長繪畫,精研佛理。他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踵事增華,學陶之自然渾成,取謝之細麗精工,在描寫自然山水的詩歌里,以曠逸恬淡、清新脫俗的風格,創(chuàng)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空靈明秀的獨特詩境。

王維仕途沉浮坎坷,飽經(jīng)磨難,他能從世俗生活中體會宗教情感,在“空”與“靜”的審美境界中獲得啟悟,從而使個體生命能擺脫世俗的羈絆與困厄,完成了超越現(xiàn)實的大建構(gòu),走向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我。

一.空明境界中的生命萌動

佛教強調(diào)有中悟空,幻中解空。所謂現(xiàn)實世界所有表象皆是幻象,本質(zhì)終歸為空??栈糜^留給王維的藝術(shù)觀是豐富的,深刻的。在眾多的詩篇中,他甚至以“空”字直接入詩: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山居秋暝》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鹿柴》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過香積寺》

暮云空磧時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出塞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 ――《積雨輞川莊作》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秋夜獨坐》

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山中》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酬張少府》

實象非象,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探索到事物空幻的本質(zhì),并從中形成生命之流,是王維詩歌的一種基調(diào)。

以《終南山》為例:“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這是一首出色的山水詩,詩人以濃重的筆墨描繪了朝暈夕陰、氣象萬千的終南諸峰。首聯(lián)先從地理形勢說起,夸張地寫出了鐘南山的形長勢壯?!敖於肌薄暗胶S纭睒O言終南山的磅礴氣勢,勾勒出了一個極為廣闊的空間。在這寥廓的空間里山勢跌宕拓展,從象內(nèi)延伸到象外,猶如一股無形的生命之流,綿延千里。緊接著,作者描繪如此廣廓的空間里那似是而非、瞬間幻變的風云?;厥资窃?,前瞻是霧;乍看似有,駐足卻無。通過白云、青靄的飄渺輕盈表現(xiàn)出生命氣韻的生動,并以云霧之高遠潔凈來寄托詩人對理想境界的向往與追求。即使日出之后云霧消散,終南山恢復其本來面目,那本來面目依然是變換萬端,捉摸不定。這就使得這山多了一份空靈,添了一份含蓄。由此推之,在這廣袤的時空里,來去匆匆的過程永遠沒有終極的意義。如此來看,生命就是一個不斷擴展的過程。尾聯(lián)以問宿作結(jié),仍與山的高大關(guān)聯(lián)。既寫出了山的雄渾,亦寫出了山的變化,更有人物的活動。在這里,詩人完成了無形的生命氣韻向有形的生命實體的回歸。詩歌就此戛然而止,生命重又遁入無形之中。至此,詩人有限的生命向無限的生命延伸,達到了有限與無限的統(tǒng)一,并使得詩人的主體性在追求永恒的本體價值存在的同時,在空明、飄動、清靜、恬淡的境界中,獲得了充分的闡釋與萌發(fā)。

二.靜謐意象中的生命永恒

王維早年究心佛理,受到北禪宗影響,晚年又接近南禪宗,這使他個人內(nèi)心進入一種自我冥合的無我之境。他喜歡獨坐時感悟,將禪的靜空與山水審美體驗合而為一,在對山水的描寫中反映出一種清幽的禪趣。他更善于以動寫靜,喧中求寂,超于物外,達到心境的靜謐?!办o”構(gòu)成了王維詩歌意境的另一個重要意念,它也是佛家的一個特定范疇。佛教以“寂”作為真理的本體,在瞬間領(lǐng)悟永恒的虛空,用靜寂之心去觀照萬物靜寂的本質(zhì)。由是觀之,王維最后的精神歸宿是透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萬象常新,領(lǐng)悟到其本質(zhì)的最終的靜寂。

王維《鳥鳴澗》云:“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北驹娒枋隽嗽乱锅B鳴春澗的幽美境界,取得了以動襯靜的藝術(shù)效果。能體驗到桂花的飄落,這是怎樣的一種靜!無言的月出驚醒沉睡的山鳥,一個“驚”字,那又是怎樣的一種喧!然而,禪的本質(zhì)終究是指向靜謐的,詩人無論怎樣渲染動態(tài)聲響,卻始終追尋空寂的境界。正如釋慧皎在《高僧傳》中所說:“禪世者,妙萬物而為言,故能無法不緣,無境不察。然緣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猶淵池息浪,則徹見魚石;心水既澄,則凝照無隱?!边@一思維方式,以“妙萬物”為內(nèi)核,以“寂”為基本途徑。其基本特征在于緣法察境,唯寂乃明,猶如淵池魚石,心澄而悟,則可凝照一切,妙觀萬物。

無論是桂花飄落,鳥鳴聲聲,都只在瞬間。瞬間過后,便歸于永恒的靜滅。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靜謐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gòu)成藝術(shù)的兩元,也是禪的心靈狀態(tài)。

王維的作品常常選擇大自然中最能表現(xiàn)寧靜清曠的景物作為素材,諸如明月、白云、幽谷、蒼松、大漠孤煙、遠山野水、荒村古寺等等??雌饋硪磺卸际莿拥?,但他所傳達出來的意味,卻是永恒的靜,本體的靜。在動中體驗極靜,在實景中獲得虛境,在紛繁的表象中獲得本體,在本體中合而為一,從而在瞬間的直感領(lǐng)域中獲得生命的永恒。自然界之花開花落,鳥鳴深澗,雨綠月明,然而就是在這對自然的片刻頓悟中,讓人感受到的卻是那不朽的生命存在,從人事轉(zhuǎn)向自然,再從自然轉(zhuǎn)向空寂,從而獲得一種徹底的精神解脫。

三.沖淡情趣中的生命勃發(fā)

禪悟是非理智的直覺體驗,沒有情緒的沖動,追求的是一種絕不激動、平靜淡泊的心境。在這種非理智的直覺體驗中,將人生的各種悲歡離合、七情六欲引向空無的永恒,化為心靈深處的對物欲情感的淡泊。因此,“空”和“靜”的靜默觀照,必然帶來真正的審美趣味的平淡,從而形成特別沖淡的韻味,并在這種沖淡的純審美的情趣中凸顯人的主體性。記得一位哲人說過:“在某種高峰體驗中,人與世界相同一而無特定的情感?!蓖蹙S詩歌所追求的正是這種無特定情感的最高體驗,在這體驗中卻又暗含了詩人積極的主體價值訴求。

以《終南別業(yè)》為例:“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偶然值林叟,談笑無返期。”這是一首描繪詩境的詩,也是描繪人生的詩,更是充滿禪機妙悟的詩。寫景,敘情,皆似信手拈來,好不著力,可謂平淡自然之至。它所展現(xiàn)的正是沖和淡雅,清新自然的詩風。在無心無念之中,似乎接近了佛性的神秘本質(zhì),若要真正去把握領(lǐng)會它時,卻反面不見其蹤跡。這就是王維詩歌的沖淡美:極淡雅的情感,極平和的心靜,極自然的思慮。

然而這種“淡”,并非淡而無味,而是淡而濃,淡而遠。既是藝術(shù)純熟的表現(xiàn),又是千錘百煉的結(jié)果。詩的形象近在眼前,真實可感,而詩境全在言外,余味無窮,不至于意盡句中。

第3篇:空悲昔人有范文

秋日的清晨,我終于踏上了這片圣潔的土地。

此時的普陀,仿若一尊靜靜的臥佛,從睡夢中醒來了。

這一方凈如桃源的土地,有湛藍湛藍的天空和溫潤如玉的海面相互招搖起來色彩的純粹。浮于海面的山的輪廓黛煙輕緲,或濃重或淡雅。遠處的佛頂山,在云彩的映照下,尤如浸著薄紗的肌膚顯得晶瑩透亮。

登臨普陀島,便覺蒼穹之大,宇宙之闊。島上安安靜靜,沒有人敢大聲喧嘩。走過山門的游人,心靈似乎也經(jīng)過了洗禮。在島上駐足遠眺,海風習習拂面而來,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味。走上石階,但見廊道邊字跡斑駁的大清御碑,透出一種久遠的厚重。偶爾抬頭,古墻上那大片大片黛青色的苔痕,看上去渾然天成,煞是可愛。

遠遠望去,便可見普陀的全山祖庭――普濟寺,殿堂樓閣重重疊疊,氣宇軒昂,儀態(tài)萬方。寺前的放生池里,古木掩映下的寺院倒影隨著清波蕩漾,眼前的普濟禪寺,沉穩(wěn)、靜穆、莊嚴。千年的光陰一晃而過,門前那棵600年古樟依舊挺拔,虬枝橫斜,翠綠如蓋,牽發(fā)人的陣陣幽思。寺前的蓮池上有三座橋,過橋可到普濟寺的大門。正門常年緊閉,游人只能從側(cè)門出入,據(jù)說只有遇到盛大慶典或重要客人來拜佛時才會打開。

讓我們的目光去探尋那段早已塵封的往事――某個夜晚,微服私訪的乾隆踏著清代的月光,到普濟寺借宿。因天色已晚,寺門已關(guān),小僧只開偏門讓這位不速之客進寺。但乾隆執(zhí)意要從大門入寺,小僧唱喏“國有國法,寺有寺規(guī)”,遂不許。乾隆怒,奈何天色已晚,只得側(cè)身偏門入寺。乾隆一回京城就頒下一道圣旨,叫普濟寺大門永不得開。后經(jīng)主持求情,改為六十年一開。

普陀是莊嚴的。乾隆終究未能從普濟寺大門進去過。歲月不居,昔人已逝,只留得日漸滄桑的故跡……

從普濟寺出來,我們在西天門看到了“心”字石。“心”字石當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了。滿山的綠蔭中,唯有這里寸草不生。周邊近五十米的紅色“心”字刻于石上,整個字可容近百人打坐。面對此景,我不禁浮想聯(lián)翩……佛是什么?我心即我佛,心正,佛明,心不正,佛扶之,心佛歸一。

“斜照一輪西,磐陀石勢低。儼然天上坐,何必借天梯”。相傳磐陀石是觀音菩薩講經(jīng)之處。立于磐陀石前,兩塊巨石相壘,看上去搖搖欲墜,卻穩(wěn)固如磐,讓人嘆為觀止!沿石階向下,行走片刻,便可看到“二龜聽法石”,遠遠望去,兩石酷似海龜,一蹲踞崖頂,回首顧盼;一昂首伸頸,絕壁直上,惟妙惟肖。

世人皆說因聽菩薩講經(jīng)過于專注,忘了入海歸期,二龜才化身為石。站在龜石前凝望,我似有所悟,有人鐵心如石頭,永遠感化不了,而面前的石頭卻被感化了。我雖不是佛門中人,但我相信真誠。不是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么!

佛國普陀真是一片凈土。

走在山間的小徑上,幽幽深谷,簇簇野草,遠遠地傳來悠揚的佛經(jīng)圣歌……不覺已走到了普陀的最高處――佛頂山。登頂眺望,碧海環(huán)繞,海天一色。普陀睡在海上,大海便是普陀的天。天很寬大,普陀睡得很深沉。普陀,太容易讓人有出塵之想。

山岸的孤絕,海水的蒼茫,便創(chuàng)造了獨絕的意境。山海既融為一體,又各具其趣?!耙陨蕉婧畡伲瑒t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鼻叭诉@樣評價普陀,普陀自然就有了“海山第一”的美譽?!吧疆斍幗圆厮?,路欲窮時又遇僧。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 充滿靈氣和神秘的普陀,猶如人們心中的一座圣山,讓無數(shù)的善男信女風塵而至。

腳踩蓮花石板甬道,行不多時,猛有金光閃耀,一座琉璃瓦頂?shù)拇笏鲁尸F(xiàn)在眼前,便是慧濟寺了。 慧濟禪寺俗稱佛頂山,原為一石亭,供佛其中。明代僧慧圓創(chuàng)慧濟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圓通殿、玉泉殿、大悲樓等,擴庵為寺。光緒三十三年由文正和尚鳩工增擴,遂成巨剎。寺內(nèi),但見數(shù)十個僧人身披袈裟在誦經(jīng)禮佛,佛器齊鳴,燭火輝煌,香煙繚繞……寺內(nèi)的誦經(jīng)聲、磬聲、木魚聲融合在一起,卻給了我一種懾人心魄的力量,瞬間覺得心中一片平和、安寧……

是呵,剛才在佛頂山前的三百六十五級登山石階上,那些滿臉虔誠的香客,三步一跪,一跪一拜,汗水淋漓,看上去是如此的恬靜,確也真的像斷絕了塵念,飄然如仙。是否古寺的鐘聲警醒了他們?是否誦經(jīng)的梵樂讓他們有了知恩和感念?我默默無言,伴著陣陣佛號,無名的感動從突發(fā)的靈性中向我襲來。

法雨寺、普濟寺和慧濟寺是普陀山三大主寺。法雨寺依山而建,殿宇巧構(gòu)宏制,蔚為壯觀。法雨寺又叫后寺,因康熙賜“天花法雨”匾額而得名。從海令橋入內(nèi),寺內(nèi)濃蔭覆地,層層疊建,左右兩脈青山順勢而環(huán),猶一雙龍手拱寺而護。大門處有一九龍壁,是用青色石頭雕刻而成,每條龍都十分精致,栩栩如生。從最高處往下走,但見綠樹黃瓦,飛檐斗拱,金碧輝煌,美不勝收。

普陀山那婀娜的影子漸漸地朦朧起來,周身透著迷人的韻致。普陀山飄浮在蒼茫的大海上,層層疊翠,澄澈空明,有著一種仿若天國般的寧靜。海天如此寬廣,時空仿佛被虛無。這時,我想到一個詞:普渡。只覺心藏佛心,超塵脫俗,換了人間。

夕陽西下,暮色蒼茫。踟躇于千步沙,抑或坐在礁石上遠眺,海天相接處,一抹玫瑰色的云霞正舒展開來,把萬千碎金灑在了海面上。大海許是有些醉了,微漾著、晃動著、閃耀著……紅光灑在千步沙上,那細細的金沙,顯得五彩斑斕。

心,從來沒有這么寧靜過,那是一種洗滌過的,沒有任何俗塵雜念的寧靜。遠處,海浪輕輕地撲打著巖石。普陀山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構(gòu)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充滿神秘色彩的畫卷。

學者余秋雨曾說:“普陀山是寫不完的,但只要為它動筆,也就等于點上了一炷香,融入了它的千年香火、萬里梵唄?!?/p>

普陀,是要用心朝拜的。山水蘊佛意,佛藏山水中。那海,那山和那菩提已滄桑千年。普陀,讓我們感觸到了歷史的恒久。走近普陀,離佛真的很近、很近……

當我踏上歸途,再次回眸眺望掩映在林中的法雨寺,正籠罩在云煙繚繞之中。海天佛國愈添一抹朦朧,飄渺的佛頂山儼然是虛空中的仙境了。耳畔隱約有悠揚的梵音和木魚聲響起,咸澀的海風,和著古寺的晨鐘暮鼓,讓身為凡夫俗子的我們也聽出了禪意與綿長。那是無塵無垢的天籟,讓每一個踏上普陀的人擯去欲念,忘卻紛擾。

身在紅塵,心在普陀。只要有心,則處處是佛。

第4篇:空悲昔人有范文

1.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解釋

從正面、側(cè)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

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2.游山西村〔宋〕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解釋

不要笑農(nóng)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

在豐收嶼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繁。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

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xiàn)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jīng)接近,

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

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解釋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4.黃鶴樓〔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解釋

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

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

千萬年來只有白云飄飄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

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xiāng)?

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5.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解釋

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

館驛青堂瓦舍柳樹的枝葉翠嫩一新。

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

向西出了陽關(guān)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6.竹枝詞·其一〔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解釋

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

聽見情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下起雨,

說是無晴但是還有晴。

7.竹枝詞·其二〔唐〕劉禹錫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xiāng)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解釋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長吟唱本鄉(xiāng)歌。

今朝北方客子思歸去,回鄉(xiāng)迎來紇那披綠羅。

8.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解釋

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9.嫦娥〔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解釋

透過裝飾著云母的屏風,燭影漸漸暗淡下去。銀河也在靜靜地消失,晨星沉沒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宮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長生不老藥,現(xiàn)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著她一顆孤獨的心。

10.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解釋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

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精亮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fā),離開清溪直奔三峽。

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舍去向渝州。

11.秋興〔唐〕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解釋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

巫峽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云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

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

又在趕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磥碛忠荒赀^去了,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12.題秋江獨釣圖〔清〕王士禎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解釋

戴著一頂斗笠披著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

一丈長的漁線一寸長的魚鉤;

高聲唱一首漁歌喝一樽酒,

一個人在這秋天的江上獨自垂釣。

13.一字詩(一)〔清〕陳沆

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解釋

在煙波浩淼的碧波之上,

遠遠只見一漁舟蕩漿而來,

漁翁手持釣鉤,釣得魚來滿心歡喜。

真是碧空如洗,皓月當頭,秋色滿江。

14.一字詩(二)〔清〕

何佩玉一花一柳一魚磯,一抹斜陽一鳥飛。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黃葉一僧歸。

15.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解釋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

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16.詠懷古跡〔唐〕杜甫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解釋

落葉飄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

他的風流儒雅堪當我的老師。

悵望千秋往事灑下同情淚水,

身世同樣凄涼可惜生不同時。

江山依舊故宅猶在空留文藻,

云雨荒臺難道真是荒唐夢思。

最可嘆楚王宮殿早蕩然無存,

駕船人還指點遺跡讓人生疑。

17.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解釋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jīng)過去;

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

換上新的桃符。

18.白頭吟〔漢〕卓文君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

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解釋

愛情應(yīng)該像山上的雪一般純潔,像云間月亮一樣光明。

聽說你懷有二心,所以來與你決裂。

今日猶如最后的聚會,明日便將分手溝頭。

我緩緩的移動腳步沿溝走去,過去的生活宛如溝水東流,一去不返。

當初我毅然離家隨君遠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

滿以為嫁了一個情意專心的稱心郎,可以相愛到老永遠幸福了。

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釣竿那樣輕細柔長,魚兒那樣活波可愛。

男子應(yīng)當以情意為重,失去了真誠的愛情是任何錢財珍寶都無法補償?shù)摹?/p>

19.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解釋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yīng)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20.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戰(zhàn)國〕屈原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瑯。

瑤席兮玉瑱,

盍將把兮瓊芳。

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揚枹兮拊鼓,疏緩節(jié)兮安歌,

陳竽瑟兮浩倡。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五音紛兮繁會,

君欣欣兮樂康。

解釋

吉祥日子好時辰,恭敬肅穆娛上皇。

手撫長劍玉為環(huán),佩玉鏗鏘聲清亮。

華貴坐席玉鎮(zhèn)邊,滿把香花吐芬芳。

蕙草裹肉蘭為墊,祭奠美酒飄桂香。

高舉鼓槌把鼓敲,節(jié)拍疏緩歌聲響,

竽瑟齊奏樂音強。

群巫嬌舞服飾美,香氣四溢香滿堂。

眾音齊會響四方,上皇歡欣樂安康。

1.水調(diào)歌頭〔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釋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xiàn)的?

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2.臨江仙〔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解釋

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

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

爭什么是與非、成功與失敗,

都是短暫不長久。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發(fā)漁翁,早已習慣于四時的變化。

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

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

都成為下酒閑談的材料。

3.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解釋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

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

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

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

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4.浣溪沙〔宋〕晏殊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

曲欄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解釋

小樓重重門簾外面有燕子飛過。

晚上紅花的花瓣落在了亭子里。

獨自一人在欄桿邊而感到寒冷。

因一陣輕風才看到那碧綠簾幕。

幾次稀稀疏疏的雨滴在荷葉上。

酒醒來人都走了又有了憂愁。

5.浣溪沙〔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解釋

游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

6.西江月〔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解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傳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里,人們談?wù)撝S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天空中輕云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xiàn),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中,山路一轉(zhuǎn),曾經(jīng)那記憶深刻的溪流小橋呈現(xiàn)在他的眼前。

7.臨江仙〔宋〕晏幾道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解釋

深夜夢回樓臺朱門緊鎖,宿酒醒后簾幕重重低垂。

去年的春恨涌上心頭時,人在落花紛揚中幽幽獨立,燕子在微風細雨中雙雙翱飛。

記得與小蘋初次相見,她穿著兩重心字香熏過的羅衣。

琵琶輕彈委委傾訴相思。當時明月如今猶在,曾照著她彩云般的身影回歸。

8.臨江仙〔宋〕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解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深宴飲在東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jīng)三更。這時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輕輕地敲了敲門,里面全不回應(yīng),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經(jīng)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于我自己,什么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鉆營!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9.臨江仙〔宋〕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jié)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10.天仙子〔宋〕張先

時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會。

水調(diào)數(shù)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

臨晚境,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yīng)滿徑。

11.天下第一長聯(lián)

〔清〕孫髯翁

上聯(lián):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鑲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shù)?,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lián):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12.開天辟地

〔三國〕徐整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后乃有三皇。數(shù)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fā)髭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13.與朱元思書〔南朝〕吳均

風煙俱凈,

天山共色。從流飄蕩,

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

千丈見底。游魚細石,

直視無礙。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

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

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響;好鳥相鳴,

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

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

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

窺谷忘反。橫柯上蔽,

第5篇:空悲昔人有范文

關(guān)鍵詞:明清詩學;“四唐”之分;消解;疏漏補正;論說充實

“四唐”說是我國古典詩學理論批評中一個對后世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經(jīng)典論說。這一論說由楊時、朱熹、嚴羽等人開創(chuàng),中經(jīng)方回、楊士弘等人的充實,最終完善于高棅、徐師曾等人的手中。在這一論說基本批評內(nèi)涵建構(gòu)與成型之后。明清兩代不少詩論家針對其理論疏漏與缺欠尤其是結(jié)合明代前后“七子”等人所提出的“詩必盛唐”之論,從不同角度對之予以了有力的補充、糾偏或撥正,從不同視點上充實與深化了對唐詩歷史分期的認識,對我們更辯證深入地理解唐詩演變發(fā)展的歷史流程及其分期斷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此作些考察。

一、從反對以時代論詩角度對嚴“四唐”之分的消解

明清詩論家對嚴“四唐”之分消解的第一個維面是從反對以時代論詩角度展開論說。這一維面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董應(yīng)舉、葉羲昂、黃周星、姜宸英、柯維楨、胡以梅、毛張健、冒春榮、羅汝懷等人的言論中。他們主要針對“四唐”說分期斷限與唐詩歷史發(fā)展流程的內(nèi)在連續(xù)性存在牴牾加以闡說。

明代中后期,董應(yīng)舉《唐詩風雅序》云:“唐詩之尤者,多有《三百篇》遺意,何論中晚,亦何必苦分中晚也?吾夫子選詩,在可興、可觀、可群、可怨,可翼彝教、達政學,而不拘于正變,世乃以時代論詩?!倍瓚?yīng)舉針對黃克纘編選《全唐風雅》集標示初、盛、中、晚之分期持以詰問。他反對單純以時代界劃唐詩,認為沒必要硬性地將唐詩流程斷分為初、盛、中、晚四期,提出觀照詩歌創(chuàng)作高下的關(guān)鍵在于其思想內(nèi)涵與藝術(shù)表現(xiàn),在興觀群怨的藝術(shù)生發(fā)與功能實現(xiàn)上,在是否有益于現(xiàn)實治政與教化之道上,切不可拘泥于詩歌正變之論,盲目地以時代興衰界分唐詩高下。這一論說開從反對以時代論詩角度對嚴“四唐”之分消解的先河。

明末清初,葉羲昂《唐詩直解》云:“文章關(guān)于世運.而有盛必有衰,乃風氣使然,非人力所能勉強也。如梁陳之綺麗已極,勢必變?yōu)槲?、陳之純?一掃浮華。自有開元、天寶之盛,又不得不變?yōu)榇髿v以后之卑弱。然李、杜集中不無累句俗句,錢、劉所作豈乏杰制宏篇?自高季迪倡為初、盛、中、晚之分,而學者執(zhí)為定論,無乃謬乎?”葉羲昂明確論斷高棅對唐詩初、盛、中、晚之分期過于拘泥。他認為,詩文創(chuàng)作與社會世運一樣,是一個盛衰相禪相續(xù)的過程,也是一個對前代詩文風格不斷消解與變化創(chuàng)新的過程,譬如由梁陳至中唐,由綺麗而純樸,由勁健而卑弱,其中,雅與俗、鴻篇巨制與小巧篇章相互交替消長,單純以初、盛、中、晚四期劃斷唐詩之高下顯然是不合適的。黃周星《唐諍陜自序》云:“唐之一代,垂三百祀,不能有今日而無明日,不能有今年而無明年,則不能有一世而無二十世……夫初、盛、中、晚者,以言乎世代之先后可耳,豈可以此定詩人之高下哉?……故仆以為初、盛、中、晚之分,猶之乎春、夏、秋、冬之序也。四序之中,各有良辰美景,亦各有風雨炎凝,歡賞恒于斯,怨咨恒于斯,不得謂夏劣于春,冬劣于秋也。況冬后又復為春,安得謂明春遂劣于今冬耶?”黃周星認為,以初、盛、中、晚界分唐詩,只是以時代先后而論,而絕不能以此定詩人之高下。他比喻其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各有良辰美景,亦各有風雨劣日,絕不能一語評斷何季節(jié)為佳,何季節(jié)為劣,并且一年四季相推相續(xù),無前即無后也。黃周星之論,以四季的自然更替例說唐詩流程演變發(fā)展的內(nèi)在合理性,形象地表達出對“四唐”高下說的消解之意。

清代前中期,姜宸英《唐賢三昧集序》云:“先生自序此選,謂別有會于司空表圣、嚴滄浪之旨,錄盛唐詩尤雋永者,自王右丞而下得四十二人,以為此集。近虞山錢受之極論嚴以禪喻詩之非,而于高廷禮之分四唐,則案以當時作詩之歲月而駁之日:燕公、曲江亦初亦盛,孟浩然亦盛亦初,錢起、皇甫冉亦中亦盛。夫詩不可以若是論也……故初、盛、中、晚,亦舉其大概耳。而盛唐之詩,實有不同于中、晚者;非獨中、晚而已,自漢魏及今,有過之者乎?蓋論詩之氣運,則為中天極盛之運,而在作者心思所注,則常有不極其盛之意。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詮’、‘言有盡而意無窮’,辟之于禪,則正所謂透徹之悟也。不求之此,而但規(guī)模于浮響慢句,以為氣象,而托之盛唐,此明嘉、隆以來稱詩者之過也,于前人乎何尤?”姜宸英通過對王士稹《唐賢三昧集》的論評,表達出對以初、盛、中、晚界分唐詩的不滿。他認為,“四唐”之分,只不過是個大致的說法而已,切不可過于拘執(zhí)并以此判分唐詩之高下。姜宸英本人雖極力推尚盛唐之詩,稱揚“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效果,但他反對僅從形制與氣象上效仿盛唐詩作,批評嘉靖、隆慶年間不少詩人學詩之弊,主張從詩作內(nèi)在藝術(shù)質(zhì)性人手加以全面考量。姜宸英之論,對消解一味高標盛唐之論具有積極的糾偏與撥正意義??戮S楨《曝書亭集序》云:“自嚴儀卿論詩,別唐為初、盛、中、晚,高廷禮遂按籍分之。同一開元也,或為初,或為盛;同一乾元、大歷也,或為盛,或為中。論世者因之定聲律高下,予嘗惑之。近見同郡朱錫鬯集唐人詩為詞,取而讀之,不能辨其為詩中之句,又何初、盛、中、晚聲律高下之殊焉?乃知拘方之論,不足語于賞音者也,而予之惑,庶幾可釋已。”柯維楨對嚴羽、高棵等人以初、盛、中、晚及不同品目界分唐詩高下予以指斥。他一方面認為其界劃模糊不清,另一方面又以自身切實的賞詩實踐對“四唐”詩之高下說予以了否定。他評說在同一首集旬詩中,無法辨分其為何時期之詩句。

由此可見,初、盛、中、晚唐詩高下之論乃欺人之談,是經(jīng)不起藝術(shù)欣賞實踐檢驗的??戮S楨以自身切實的賞詩實踐對“四唐”詩高下之分予以了明確的解構(gòu)。胡以梅《唐詩貫珠箋釋凡例》云:“唐詩之分初、盛、中、晚,牧齋先生斥而論之詳矣。凡人上壽中壽,百十年中,一生著作,何能割裂疆陌,分為或初或盛或中或晚?時世可分也,而人不可分。”胡以梅承錢謙益對“四唐”劃界的詰問加以論說。他也認為,一個人的創(chuàng)作在不同時期雖然會有變化,但卻難以截然劃斷,將同一詩人的創(chuàng)作置劃于不同歷史階段的唐詩流程中,這完全是依時而論而非以人為據(jù),其論說是明顯存在疏漏與缺陷的,應(yīng)該引起論說者的反思。毛張健《唐體余論序》云:“近代之論唐者,類以初、盛、中、晚,厘為界分,以為詩之厚薄所由別。殊不知中晚之詩即初盛之詩。不寧惟是,更溯之漢魏六朝,其源流本自相接,可以時代之隔、體勢之異論乎!”毛張健針對明代以來不少人以初、盛、中、晚界分唐詩高下之論也予以批駁。他提出,“四唐”詩在淵源流別上是同出的,不僅如此,它們在創(chuàng)作因子上都可以上溯漢魏,其內(nèi)在是相互融通的,一味盲目地以時代論唐詩,將“四唐”詩的不同一味放大并以此界分其高下,這是很不妥當?shù)摹C按簶s《葚原詩說》云:“或問唐詩何以分初、盛、中、晚之說?日: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戊寅歲至玄宗先天元年壬子歲,凡九十五年。盛唐自玄宗開元元年癸丑歲至代宗永泰元年乙巳歲,凡五十三年。中唐自代宗大歷元年丙午歲至文宗大和九年乙卯歲,凡七十年。晚唐自文宗開成元年丙辰歲至哀帝天祜三年丙寅歲,凡七十一年。溯自高祖武德戊寅至哀帝末年丙寅,總計二百八十九年,分為四唐。然詩格雖隨氣運變遷,其間轉(zhuǎn)移之處,亦非可以年歲限定。況有一人而經(jīng)歷數(shù)朝,今雖分別年歲,究不能分一人之詩以隸于每年之下。甚之以訛傳訛,或一詩而分載數(shù)人,或異時而互為牽引,則四唐之強分疆界,毋亦刻舟求劍之說邪?然初、盛、中、晚之年之分起訖,初學又不可不識之?!泵按簶s對“四唐”分期說予以了甚為詳實的述說與消解。他對歷來初、盛、中、晚“四唐”的具體分界及時間跨度作出了描述界定,之后,對以具體年號劃斷唐詩流程的做法提出了異議。他認為,這種斷限的不合理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詩風的轉(zhuǎn)換變化,并不一定就能具體落實到某一年份之中;二是同一詩人的創(chuàng)作也是難以歸人不同歷史時期中的。因此,強分界域的“四唐”說無異于刻舟求劍,呆板拘限,點不到要害。但冒春榮接著又指出,“四唐”說作為引導人們認識唐詩發(fā)展流程的一個甚有影響的論說,又不能不以年限大致劃斷,這便是自然界萬事萬物自身的矛盾使然,也是人們無奈而又不失可操作性的一種做法。冒春榮之論體現(xiàn)出甚為辯證的論說態(tài)度,在對“四唐”說的消解之論中是甚見平實入理的。

晚清,羅汝懷《七律流別集述意》云:“初、盛、中、晚之分,始于宋末嚴羽,而明初高棅《唐詩品匯》、《唐詩正聲》因之,唐汝詢《唐詩解》沿之,說者頗病其拘方。且神、景之人,詎不延及開、寶?肅、代之士,何弗歷乎貞元?”羅汝懷繼續(xù)針對初、盛、中、晚唐詩分期加以駁斥。他認為,此說甚為拘限,其理由之一便是同一詩人可能身跨兩個不同時期,對此,“四唐”分界說是難以解釋的。其又云:“然所謂初、盛、中、晚者,正如句萌謝令,首夏猶見清和;元冥司天,殘秋先形蕭槭。既因分以得合,亦舉正以該余。人代區(qū)分,聊便考索。惟以武德至開元為初唐,以開元至大歷初為盛唐,以大歷至元和末為中唐,以開成至五季為晚唐。則同一開元,何以前屬初而后屬盛?同一大歷,何以半屬盛而半屬中?元和以后,尚有穆、敬二宗之長慶、寶歷;文宗開成之前,尚有太和九季,何以略而弗及?殊所未喻?!绷_汝懷對“四唐”分期進一步展開辨析與駁詰。他以四季時令為喻,認為“四唐”之分的價值其實并不在其界劃本身,而關(guān)鍵在參融互滲、全面汲取以發(fā)展詩歌之道上。他提出,傳統(tǒng)“四唐”說在分期上呈現(xiàn)出模糊不清的特征,這體現(xiàn)在對開元、大歷分界不清及對中唐時段論說的模糊上?!八奶啤闭f實為一個體現(xiàn)出一定理論疏漏與缺欠的分期,這是我們在傳承述說中所應(yīng)該引起注意與充實補正的。

二、從肯定真情表現(xiàn)角度對嚴“四唐”之分的消解

明清詩論家對嚴“四唐”之分消解的第二個維面是從肯定真情表現(xiàn)角度展開論說。這一維面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郝敬、袁宏道、錢謙益、黃宗羲、康熙、王士禛等人的言論中。他們主要立足于唐詩創(chuàng)作藝術(shù)生發(fā)的基點,對初、盛、中、晚四期唐詩的不同尤其是其同源而異出等予以了闡說。

明代中后期,郝敬《藝圃傖談》云:“說者取唐詩分初、盛、中、晚,晚不如中,中不如初,隨世運為污隆,其實不然。蓋性情之理,不蘊郁則不厚,不磨練則不柔。是以富貴者少幽貞,困頓者多委蛇。昔人謂‘詩窮始工’,《三百篇》大抵遭亂憤時而作。以世運初、盛、中、晚分詩高下,倒見矣。唐詩晚工于中,中妙于盛,盛鬯于初。初唐莊整而板;盛唐博大而放;中唐平雅清粹,有順成和動之意焉;晚唐纖麗,雕極還樸,無以復加。今謂唐不如古則可,謂中、晚不如初、盛,論氣格,較骨力,豈溫柔敦厚之本義哉!”郝敬反對以“氣格骨力”論詩,由此也反對格調(diào)論者對“四唐”詩的界分。他認為,單純地以世運為依據(jù)論說唐詩高下,這是很不妥當?shù)?。詩本于人之性?或含蓄蘊藉,或剛健質(zhì)實,都與人的生活背景與人生經(jīng)歷有關(guān),這點自《詩三百》以來便是如此。在唐詩演變發(fā)展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初、盛、中、晚之詩,各有其主體美學特征,或莊束嚴整,或自如宏大,或平和純粹,或秾麗纖巧,這些都是與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征緊密相聯(lián)的。格調(diào)論者一味以“氣格”與“骨力”作為論詩準則,以此衡量其他詩作,這是很不全面和辯證的,并且這一藝術(shù)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與溫柔敦厚之義有所區(qū)隔。郝敬較早從對人之性情的肯定與高揚人手,對抬高初盛唐詩之論予以了消解。袁宏道《與丘長孺》云:“大抵物真則貴,真則我面不能同君面,而況古人之面貌乎?唐有詩也,不必《選》體也。初、盛、中、晚自有詩也,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錢、劉,下迨元、白、盧、鄭,各自有詩也,不必李、杜也。趙宋亦然?!痹甑烂鞔_以“真”作為衡量詩歌審美表現(xiàn)的立足點。他極力強調(diào)詩歌創(chuàng)作要以真為本,由真情而加以藝術(shù)生發(fā),由此,他努力張揚詩歌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多樣性,認為唐代初、盛、中、晚各有其詩,不能一概以初、盛唐詩之意味與風格來加以考量,盛唐與中唐的代表性詩人也各有其特色,而不可一概以李、杜為準的與要求。

明末清初,錢謙益《唐詩英華序》云:“世之論唐詩者,必日初、盛、中、晚,老師豎儒,遞相傳述。揆厥所由,蓋創(chuàng)于宋季之嚴儀,而成于國初之高棅;承偽踵謬,三百年于此矣。夫所謂初、盛、中、晚者,論其世也?論其人也?以人論世,張燕公、曲江,世所稱初唐宗匠也。燕公自岳州以后,詩章凄惋,似得江山之助,則燕公亦初亦盛;曲江自荊州已后,同調(diào)諷詠,尤多暮年之作,則曲江亦初亦盛。以燕公系初唐也,溯岳陽唱和之作,則孟浩然應(yīng)亦盛亦初;以王右丞系盛唐也,酬春夜竹亭之贈,同左掖梨花之詠,則錢起、皇甫冉應(yīng)亦中亦盛。一人之身,更歷二時,將詩以人次耶?抑人以詩降耶?世之薦樽盛唐,開元、天寶而已。自時厥后,皆自鄶無譏者也。誠如是,則蘇、李、枚乘之后,不應(yīng)復有建安,有黃初;正始之后,不應(yīng)復有太康,有元嘉;開元、天寶已往,斯世無煙云風月,而斯人無性情,同歸于墨穴木偶而后可也?!卞X謙益對創(chuàng)始于嚴羽、完善于高棅的以初、盛、中、晚四期界分唐詩之論極力批評與駁斥。他以初唐時的張說、張九齡,盛唐時的孟浩然、王維及中唐時的錢起、皇甫冉為例,認為他們雖然所處為不同歷史時期,但從其詩作所表現(xiàn)藝術(shù)情態(tài)與特征來看,初唐詩人中有盛唐詩之意味,盛唐詩人中有初、中唐詩之意味,中唐詩人中亦有盛唐詩之意味。他論斷“四唐”說,既未體現(xiàn)出以世而論的內(nèi)在理據(jù),也未呈現(xiàn)出以人而論的顯在特征,實際上是一個甚為籠統(tǒng)的唐詩分期說。錢謙益反對以盛唐格調(diào)持衡其他時 期詩作,反對以詩歌審美表現(xiàn)的單一陛取代多樣性,而主張變化生新。他認為,立足于人之真性情,是激活一切時期詩作的不二法門,否則,其詩作便如木偶土人一般,是毫無生氣、難以感人的。黃宗羲《詩歷·題辭》云:“盛唐之詩,豈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濃、淡,亦未嘗可歸一,將又何所適從耶?是故論詩者,但當辨其真?zhèn)?不當拘以家數(shù)?!秉S宗羲對盛唐詩不一概而論。他批評以時代論詩者,企圖用唐詩的審美趣味來匡律其他,把盛唐詩格調(diào)作為唯一范式。他認為,論詩當以情性之真,而不當限于家數(shù),故正確的做法應(yīng)該是不拘限于時代,而深入辨析詩藝的本質(zhì)所在。黃宗羲之論,對消解妄分“四唐”高下之論也體現(xiàn)出重要的意義。

清代中期,康熙《御制全唐詩序》云:“詩至唐而眾體悉備,亦諸法畢該。故稱詩者必視唐人為標準,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規(guī)矩焉。蓋唐當開國之初,即用聲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彥,悉從事于六義之學,以為進身之階。則習之者,固已專且勤矣。而又堂陛之賡和,友朋之贈處,與夫登臨宴賞之即事感懷,勞人迂客之觸物寓興,一舉而托之于詩。雖窮達朱途,悲愉異境,而以言乎攄寫性情,則其致一也。夫性情所寄,千載同符,安有運會之可區(qū)別!而論次唐人之詩者,輒執(zhí)初、盛、中、晚,岐分疆陌,而抑揚軒輊之過甚,此皆后人強為之名,非通論也。”康熙也針對不少人以初、盛、中、晚對唐詩高下的判分加以立論。他認為,唐詩眾體皆備,無法不在,確是我國古代詩歌百花園中的瑰寶,但不同時期的唐詩都體現(xiàn)出一個共同的特征.這便是都立足于創(chuàng)作主體情性的發(fā)抒,在豐富多樣的創(chuàng)作中,所抒寫的無非都是自然之嘆、人事之感與情性之意。因此,從這點而言,唐詩高下與時代運會并沒有內(nèi)在必然的聯(lián)系。但后世不少論唐詩者卻以時代運會來對唐詩流程加以界劃,這是有悖于唐詩質(zhì)性及不合乎唐詩歷史流程的,實非宏通平正之論。何世瑾《然燈記聞》記:“問曰:‘某頗有志于詩,而未知所學,學盛唐乎?學中唐乎?’師曰:‘此無論初、盛、中、晚也。初盛有初盛之真精神真面目,中晚有中晚之真精神真面目。學者從其性之所近,伐毛洗髓,務(wù)得其神,而不襲其貌,則無論初、盛、中、晚,皆可成名家。不然,學中晚而止得其尖新,學初盛而止得其膚廓,則又無論初、盛、中、晚,均之無當也?!焙问拉D所記這段論說,明確體現(xiàn)出其師王士禛對以時代界分唐詩高下的消解之意。王士稹主張初、盛、中、晚唐詩各有其內(nèi)在精神旨趣與氣象面目,認為學唐詩者應(yīng)該從自己真實性情出發(fā),擇取與自己性情相近的典范加以學習,深悟其內(nèi)在神質(zhì),如此逐漸深入便可大成,切不可只從其面貌而流于形制表層之效仿。

三、從對詩歌審美本質(zhì)的張揚及融通正變觀角度對嚴“四唐”之分的消解

明清詩論家對嚴“四唐”之分消解的第三個維面是從對詩歌審美本質(zhì)的張揚及融通正變觀角度展開論說。這一維面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金圣嘆、吳喬、薛雪、袁棟、管世銘等人的言論中。他們主要從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特征唐詩藝術(shù)價值的肯定人手,對嚴“四唐”之分予以了糾偏與撥正。

明末清初,金圣嘆《答敦厚法師》云:“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此等名目,皆是近日妄一先生之所杜撰。其言出入,初無準定。今后萬不可又提置口頰,甚足以見其不知詩?!苯鹗@極力反對以初、盛、中、晚對唐詩流程進行劃斷。他認為,這完全是不知詩之人所為,是缺乏理論批評內(nèi)涵與統(tǒng)一標準的,實有礙于對唐詩歷史流程與真實面貌的認識。吳喬《圍爐詩話》云:“或問日:‘初、盛、中、晚之界如何?’答日:‘商、周、魯之詩同在《頌》,文王、厲王之詩同在《大雅》,閔管、蔡之《常棣》與刺幽王之《曼》、《宛》同在《小雅》,述后稷、公劉之《豳風》與刺衛(wèi)宣、鄭莊之篇同在《國風》,不分時世,惟夫意之無邪,詞之溫柔敦厚而已。如是以論唐詩,則初、盛、中、晚,宋人皮毛之見耳。不惟唐人選唐詩,不分人之前后,即宋、元人所選,亦不定也。自《品匯》嚴作初、盛、中、晚之界限,又立正始、正宗以至旁流、余響諸名目,但論聲調(diào),不問神意,而唐詩因以大晦矣。”吳喬從先秦時期不同地域之詩與不同人之詩分別淵源于“風”、“雅”、“頌”出發(fā),論說不同時期唐詩淵源同出。他提出,應(yīng)該從內(nèi)在意味與風格特征上來加以梳理與綜括。他認為,以初、盛、中、晚界劃唐詩高下,這是宋人才開始的皮毛之見,唐人選當世之詩是不分統(tǒng)系、不排位次的,以“九品”論說不同體制唐詩之名次,其在實際上有違對唐詩真實面目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有礙于人們對唐詩歷史發(fā)展流程的認識,是并不明智的做法。

清代前中期,薛雪《一瓢詩話》云:“論唐人切不可分‘初’、‘盛’、‘中’、‘晚’。論宋人切不可分‘南’、‘北’。未知近律,勿問古詩。詩學未到,莫望樂府。其余雜體,一切掃卻,才是風雅正人?!毖ρ┲擉w現(xiàn)出清晰的詩歌歷史發(fā)展觀與趨正摒雜的正變觀念。他反對以初、盛、中、晚界分唐詩,也反對以南北二地區(qū)劃宋詩,強調(diào)唐宋詩都是在承揚先秦及漢魏樂府詩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它們都入雅趨正,是我國傳統(tǒng)詩歌中的正體,都是值得大力弘揚的。袁棟《唐音拔萃序》云:“余嘗論之,時不論初、盛、中、晚,格不論平奇濃淡,唯其是而已。是者何?理明、格高、調(diào)響、韻勝者是矣。理不明,極其華贍,見棄風雅;格不高,不入卑俚,即形淺俗;調(diào)不響,風不咽蟬,難振林表;韻不勝,一覽無余,言外寡味。理明則背馳者不與焉,格高則卑靡者不與焉,調(diào)響則晦澀者不與焉,韻勝則粗豪者不與焉。去此四者,何晚之不可為中盛乎?何濃之不可追韋、柳乎?初有渾厚氣象,而俳偶綺縟未盡脫六朝故智;晚有纖秾合度處,而粗率乃開宋元惡習;中、盛羌為蟊皇,然亦純駁不一,深淺攸殊。即以杜論,亦有淺率不足法處,學杜者震其名而恕之,且從而效之。嘻!亦誤矣。”。袁棟對以時代界分唐詩高下之論也明確持以了反對。他拈出“理”、“格”、“調(diào)”、“韻”四個審美范疇加以論說,認為衡量詩歌藝術(shù)表現(xiàn)高下的標準是多方面的,或事理闡明透徹,或格調(diào)表現(xiàn)拔俗,或聲律運用朗健,或韻味吟詠悠遠醇厚,這些都是衡量詩作高下之分的內(nèi)在理據(jù),而切不可以一概全、獨得一隅。袁棟進一步以初唐詩兼融“渾厚氣象”與“俳偶綺縟”及晚唐詩兼融纖秾精巧與粗率議論為例,闡說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都是與其前后相互勾連的,不存在截然劃斷的獨特性,因此,其藝術(shù)質(zhì)性的區(qū)別也只能是相對的。我們切不可僅以時代為據(jù)界劃詩作高下,否則,便是甚為粗糙與武斷的

做法。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云:“乾隆乙未,假館秦中,適案頭有徐薲村侍郎所撰《全唐詩錄》,蓄意抄撮,匯為此編。不標初、盛、中、晚之名,不設(shè)正法眼藏、聲聞、辟支之見,反復玩誦,必求有得于心而后取之?!惫苁楞懼撁鞔_表明自己所匯編唐詩,有別于一些人的以初、盛、中、晚之名而擇選的唐詩選本。他反對歸宗列系,排定座次,而主張讀者在對所選詩作的反復吟味中深悟其意味,深識其旨趣。管世銘以自身切實的編詩實踐對嚴“四唐”之分實際

上予以了解構(gòu)。

四、從肯定新變角度對嚴“四唐”之分的消解

明清詩論家對嚴“四唐”之分消解的第四個維面是從肯定新變角度展開論說。這一維面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劉繪、彭輅、王世懋、錢謙益、吳喬、葉燮等人的言論中。他們主要立足于詩歌歷史發(fā)展的高度,肯定不同時期唐詩演變發(fā)展的內(nèi)在合理陛,并以此來評說唐詩的歷史分期。

明代,劉繪《答喬學憲三石論詩書》云:“唐家三百余年,詩人成集者,起貞觀虞、褚,歷元和,迄開成李、許、溫、杜,至崔涂、韓偓,止五百余人耳。攻詩者搜捃群集,浸玄咀腴,睹其班班離離,異調(diào)同聲,異聲同趣,遐哉旨矣!惡可謂瑟愈于琴,琴愈于磬,磬愈于祝圉哉!故世分一代初、盛、中、晚而妄錯高下,即如楊伯謙、嚴儀卿、高廷禮諸君之論,恐皆不足以服《英靈》、《國秀》之魂也。”劉繪較早從肯定新變的角度對嚴“四唐”之分予以了消解。他對以“四唐”界分唐詩高下持以詰問,認為三百余年唐詩的發(fā)展歷程表明,其相互間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是有著內(nèi)在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初、盛、中、晚四期中,唐詩之高下不可一概而論,不同時期的詩作各有其宗趣,各有其意味,各有其風格特征,為此,他明確對嚴羽、楊士弘、高棅等人獨標盛唐詩之論予以了否定。彭輅《錢臨江集序》云:“齊梁之婉逸,唐初所亡也。麟德、神龍風神之俊,天寶、大歷易以飛動而凡;開元、天寶意象之渾,建中、元和移以傾露而弱;大歷、建中思致之澈,會昌、咸通更以鍛削而靡。大都后之視前,技巧日益;前之視后,渾沌漸銷?!迸磔`對不同時期的唐詩主體美學特征及其消長流變予以了描述歸結(jié)。他以簡潔的話語道出齊梁至晚唐四百多年間詩歌風格的變化,概括其相互消長的兩條線索是“技巧日益”與“混沌漸消”,即:一方面是渾融自然之美的逐漸消去,另一方面是精雕細琢之美的日益增加。彭輅在這里切中地描述出了唐詩的新變之跡,對以不同歷史時期界分唐詩高下之論實際上也予以了消解。王世懋《藝圃擷余》云:“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時代聲調(diào),故自必不可同。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何則?逗者,變之漸也。非逗,故無由變……如右丞‘明到衡山’篇,嘉州‘函谷’‘磻溪’句,隱隱錢、劉、盧、李間矣。至于大歷十才子,其間豈無盛唐之旬?蓋聲氣猶未相隔也。學者固當嚴于格調(diào),然必謂盛唐人無一語落中,中唐人無一語人盛,則亦固哉其言詩矣?!蓖跏理畬σ愿裾{(diào)界分唐詩之論明確予以了消解。他指出,初、盛、中、晚不同歷史時期的唐詩,其內(nèi)在是有著“承”與“變”的邏輯聯(lián)系的,前一時期詩作孕育著后一時期詩作的美學特征,后一時期詩作在承傳前一時期詩作美學特征的同時,又孕育和創(chuàng)生出新的美學因子,其間的特征與規(guī)律是聲氣相通、血脈相連、變中有承、承中生新,在對唐人律詩的論說上,切不可一味地以格調(diào)而論,獨標盛唐。正確的認識應(yīng)該是,“四唐”詩作在格調(diào)上各有所長,其差異只具有相對性,而切不可一語劃斷。

明末清初,錢謙益《唐詩鼓吹序》云:“唐人一代之詩,各有神髓,各有氣候。今以初、盛、中、晚厘為界分,又從而判斷曰:此為妙悟,彼為二乘;此為正宗,彼為羽翼。支離割剝,俾唐人之面目蒙冪于千載之上,而后人之心眼沉錮于千載之下。甚矣,詩道之窮也!”錢謙益對以“盛唐”獨標唐詩之論予以了駁斥。他肯定不同歷史時期的唐詩各有精神旨趣與氣象面目,反對以初、盛、中、晚界分并判評唐詩高下,認為這是支離閹割的做法,其實質(zhì)是掩蓋和歪曲了唐詩演變發(fā)展的歷史流程與真實面貌,實有礙于后人對唐詩的認識之路,詩歌研究之道由此也容易走進死胡同。吳喬《圍爐詩話》云:“問曰:‘三唐變而益下,何也?’答曰:‘須于此中識其好處而戒其不好處,方脫二李惡習,得有進步?!蹲髠鳌芬蝗酥P,而前厚重,后流利,豈必前高于后乎?詩貴有生機一路,乃發(fā)于自心者也。三唐人詩各自用心,寧使體格少落,不屑襲前人殘唾,是其好處。識此,自眼方開,惟以為病,必受瞎盛唐之惑。忠不可以常忠,轉(zhuǎn)而為質(zhì)文。春不可以常春,轉(zhuǎn)而為夏秋。初唐不可以常初唐,轉(zhuǎn)而為盛唐,盛唐獨可以七八百年常為盛唐乎?活人有少壯老,土木偶人千百年如一日?!眳菃虖目隙ㄐ伦兊慕嵌瘸霭l(fā),對以“三唐”界分唐詩之論予以了有力的駁斥。他認為,詩歌歷史發(fā)展的關(guān)鍵在于本于創(chuàng)作主體之心而不斷生新,這是詩歌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兩個最重要因素。三百年唐詩流程中,詩人們各自用心,不肯撿拾前人牙慧,他們寧可在詩歌體制與格調(diào)上與前人相比有所欠缺,也立足于創(chuàng)新,這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更替消長一樣,是順應(yīng)自然大化內(nèi)在之理的,是“活人”之舉而非“死人”之法。吳喬對唐詩變化生新的論說,顯示出辯證的歷史發(fā)展觀,對以格調(diào)嚴“四唐”之論具有重要的消解意義。

清代前中期,葉燮《百家唐詩序》云:“吾嘗上下百代,至唐貞元、元和之間,竊以為古今文運詩運,至此時為一大關(guān)鍵也。是何也?三代以來,文運如百谷之川流,異趣爭鳴,莫可紀極,迨貞元、元和之間,有韓愈氏出,一人獨力而起八代之衰,自是而文之格之法之體之用,分條共貫,無不以是為前后之關(guān)鍵矣。三代以來,詩運如登高之日上,莫可復逾,迨至貞元、元和之間,有韓愈、柳宗元、劉長卿、錢起、白居易、元稹輩出,群才競起而變八代之盛,自是而詩之調(diào)之格之聲之情,鑿險出奇,無不以是為前后之關(guān)鍵矣。起衰者,一人之力專,獨立砥柱,而文之統(tǒng)有所歸;變盛者,群才之力肆,各途深造,而詩之尚極于化。今天下于文之起衰,人人能知而言之,于詩之變盛,則未有能知而言之者。此其故,皆因后之稱詩者,胸無成識,不能有所發(fā)明,遂各因其時以差別,號之日中唐,又日晚唐。今知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獨得而稱‘中’者也?!比~燮對中唐詩歌歷史發(fā)展及其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價值與地位予以了細致的闡說。他將考察的視域放置于我國古代整個詩歌歷史發(fā)展的流程之中,肯定變化生新乃是詩歌發(fā)展的唯一途徑。在“四唐”界分之論中,他針對不少人有意抬高盛唐而貶低中唐之論,著力對中唐詩歌的價值予以了標樹。他認為,中唐詩是綜貫三千年詩史演變發(fā)展的一大關(guān)鍵,它“變八代之盛”、“鑿險出奇”、“各途深造”,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tǒng)因子,是融通唐宋的樞紐,也是辨識整個詩史發(fā)展的一大關(guān)節(jié)點。葉燮此論,對中唐詩的“格”、“調(diào)”、“聲”、“情”的變化做出了切實中肯的評價,為進一步破解盛唐為正、中唐為變及倡導唐宋詩兼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其又云:“意以為是詩也,時值古今詩運之中,與文運實相表里,為古今一大關(guān)鍵,灼然不易,奈何耳食之徒如高棵、嚴羽輩,創(chuàng)為初、盛、中、晚之目,自夸其鑒別,此鄉(xiāng)里學究所為,徒見其陋已矣。今觀百家之詩,諸公無不自開生面,獨出機杼,皆能前無古人,后開來學。諸公何嘗不自以為初,不自以為盛,而肯居有唐之中之地乎?”葉燮又指出,他所擇選的這些唐人唐詩,其創(chuàng)作都各自用心、獨出機抒,體現(xiàn)出各自獨具的藝術(shù)意味與風格特征。他批評嚴羽、高棵等人為“耳食之徒”,認為其“四唐”高下之論實為鄉(xiāng)里學究所為,是缺乏詩藝識見的,也是缺乏詩歌歷史發(fā)展宏通眼光的表現(xiàn)。葉燮將對以高下界分“四唐”詩的批評推上了一個高峰。

參考文獻:

[1]陳伯海,歷代唐詩論評選[g].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

[2]陳伯海,唐詩論評類編[g].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3]錢謙益,牧齋有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彭定求編,全唐詩[g].北京:中華書局,1960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