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課堂舉例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對于枯燥的理工科教學更能顯示出它特有的魅力。所以,除了引言中可以用到古詩詞,教師在課堂中使用恰當?shù)墓旁娫~例子,畫龍點睛,往往會事半功倍。
學習《群落結構》這一節(jié),為了更好說明種間競爭這一現(xiàn)象,列舉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的例子,雜草與農(nóng)作物之間的關系是種間競爭,一般農(nóng)作物競爭不過雜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會出現(xiàn)“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還有種間互助的現(xiàn)象,列舉了“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黃花即,在秋天開放。以昆蟲為媒介傳播花粉,屬于蟲媒花。碟為傳送花粉,同時又以的花粉作為自己的營養(yǎng)物質。在這種互利互惠、相互適應的過程中,它們各自的種族都得以繁衍。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現(xiàn)將常用的幾條羅列如下:
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己亥雜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斷進行著物質循環(huán)。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礦質元素又回到了無機環(huán)境,能夠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2.“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意插柳柳成蔭”。(《增廣賢文》)柳等植物可以用莖進行無性繁殖。
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紳《憫農(nóng)》)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鋤掉雜草,使更多的能量流入到糧食作物中。人通過出汗等方式散發(fā)出身體內(nèi)多余的熱量,就出現(xiàn)“汗滴”了。
4.“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唐?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生物具有“生長、繁殖”的現(xiàn)象。
5.“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唐?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生物既能適應環(huán)境,又能影響環(huán)境。
6.“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由于地理因素的影響,海拔高的地方的溫度與降水量都要低于同期海拔低的地方,所以植物發(fā)育的就慢。
7.“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宋?蘇麟《獻范仲淹詩》)在發(fā)育期間,向陽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溫度要比背陰的同種植物的溫度高一些,所以會較早的發(fā)育。
8.“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唐?杜牧的《山行》)
在詩歌的海洋里,有無數(shù)珍寶,輕叩詩歌的大門,我們面前出現(xiàn)了一個美麗的詩的世界。在這次輕叩詩歌大門綜合學習過程中,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綜合系活動。
在老師的的帶領下,在詩海拾貝中我們搜索了許多詩歌,我們通過閱讀書籍、雜志、報刊、訪問其他人等途徑。了解到我們國家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已經(jīng)有兩千都年的歷史;從古至今涌現(xiàn)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偉大詩人。世界上其他國家也都有偉大的詩人。拜倫、海涅、普希金……他們的優(yōu)秀詩篇,偉哥國人民傳誦。
同時,我們還整理了詩歌,我們把詩歌分類。按詩人分有李白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等等。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憶江南》等等按形式分有送別詩《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等等。還有懷古詩、山水田園是、邊塞詩、敘事詩、抒情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
我們還欣賞了許多詩歌。同學們紛紛把自己喜歡的詩歌朗誦了出來給大家欣賞有《天上的街市》、《春夜喜雨》、《古朗月行》……其中我最喜歡《古朗月行》內(nèi)容是: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境,飛在青云端。應為這四句詩恰似一首完美絕句,語言質樸,比喻有去,耐人回味。從這些詩中我知道了詩歌的寫作手法,古代詩只要是賦、比、興。現(xiàn)代詩寫作手法有好多,其中有比喻、夸張、擬人、重復、排比……為此我也寫了一首《雨》其中有一節(jié)是這樣的:跟著一陣陣山風,伴著一層層云霧。我悄悄的來了,來到大地的每一處。怎么樣不錯吧!我用的是擬人手法,把雨當做人來寫。這一期我們班上掀起了一股詩歌的潮流。我們班還制作了詩歌總集,許多同學都投了稿,我也不例外,至今不到一個星期就有20多片稿,相信不久后一本厚厚的詩歌總集將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
讓我們徜徉在詩歌的花園中,讓生活充滿詩意,讓詩歌陪伴我們一生!
2016小升初語文模擬試題:古詩詞練習試題
1、默寫古詩《石灰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我國古代有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嬖V我們要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是孔子對學與思的思考。北京小升初
(2)優(yōu)秀的古詩詞是我們豐富的文化營養(yǎng),我們要用心品味。誦讀于謙《石灰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感受到詩人的高尚情操;讀著李清照《夏日絕句》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讓我感受到她強烈的愛國之情。
3、補充詩句,填寫出處、作者,并選擇正確答案。
①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倫送我情。
出自_______,作者_____代詩人____________
②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代詩人_________。
③孤帆遠影碧空盡,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代詩人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代詩人_________。
其中_____(寫序號)是表達友情的;____(寫序號)是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
4、古詩默寫
(1)( ),一叫千門萬戶開。(《畫雞》唐李賀)
(2)春種一粒粟,( )。(《憫農(nóng)》唐李紳)
(3)( ),忙趁東風放紙鳶。(《村居》清高鼎)
(4)牧童騎黃牛,( )。(《所見》清袁枚)
(5)( ),樹陰照水愛晴柔。(《小池》宋楊萬里)
5、古詩默寫
(1)遠芳侵古道,(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2)( ),樹頭花落未成陰。(《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
(3)窗含西嶺千秋雪,( )。(《絕句》唐杜甫)
(4)( ),籠蓋四野。(《敕勒歌》北朝民歌)
(5)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書所見》宋葉紹翁)6、古詩詞填空:
1,黃河遠上白云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2,_________________,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摇?劉禹錫《浪淘沙》)
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昌齡《出塞》)
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雨雪霏霏。(詩經(jīng)《采薇》)
5,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明月別枝驚鵲,_________________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_________________,兩三點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7,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白樸《天凈沙·秋》)
8,爆竹聲中一歲除,_________________。千門萬戶曈曈日,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元日》)
9,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_________________。(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關鍵詞】古詩詞;遷移;積累;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她與我們的民族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她以豐富的情感,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優(yōu)美的韻律為歷代人所喜愛和傳誦。學習古詩詞,讓孩子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具體規(guī)定: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由此可見古詩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的重要地位。根據(jù)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又決定了古詩文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內(nèi)容的深度,而在于其廣度。
如果純粹從教材的角度而言,古詩詞所占的比例較少,我們不妨來讀一讀這一段話:以《論語》為例,這是一部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經(jīng)典,她的思想浸潤在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已經(jīng)成了我們這個民族基因的組成部分??墒?,現(xiàn)在的中國人,從小到大,有幾個人完整地或者較完整地讀過《論語》?即便是出身如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的大學生們恐怕也沒有幾個真正地讀過。我們的中小學教科書里選有《論語》的部分章節(jié),但那比蜻蜓點水還不如,簡直可以忽略不計。更可悲的是,一旦中學畢業(yè)(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就基本上不可能再有機會與自己的民族經(jīng)典相接觸了?!墩撜Z》如此,遑論其他。民族經(jīng)典的斷裂,造成了整個社會文化生態(tài)的斷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朱杰人教授在《光明日報》的社論。
“《論語》如此,遑論其他”這句話道出了如今教材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這樣的一個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對于漢字地位的鞏固?如何幫助學生積累詩詞,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yǎng)?經(jīng)過十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我認為遷移學習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辦法。所謂遷移學習,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遷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孔子。《論語?述而》中說道:“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還有“聞一知十”、“舉一反三”等基本上都是這個意思。在西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代就已經(jīng)形成,柏拉圖的學員重視幾何的學習并非因為幾何的實用價值,而是因為幾何學可以訓練學生的思考力。在近代,第一次采用了“遷移”這個概念的是英國的學者John Locke。他認為要使一個人有良好的推理能力,一定要讓他及早習慣于推理方法,藉以訓練他的心智。這些思想,體現(xiàn)在古詩詞教學中的就是積累和運用。
一、同作者的詩篇之間的遷移
古詩詞的作者大凡都是那個時代的名人,而了解作者,一則可感知其貌,二則可感知其德,以利于整體感知全詩。我們往往指導學生運用課外書,運用現(xiàn)代技術來尋找作者的蹤跡。但是,從遷移學習的角度講,我們不難看出了解作者的另一種方式,那便是解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此來了解作者。比如學習《訴衷情》時對于作者陸游的解讀,他的一生所作的九千多首詩中,始終貫穿和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分別出示小學階段學過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示兒》與《訴衷情》進行對比教學,這幾首詩都是作者晚年的詩作,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愛國之心,報國之情,通過這幾首詩可見一斑。我們來看課堂實錄:
【課堂實錄片段】
上課伊始大屏幕出示愛國詩句,學生誦讀。然后通過情景導入和初讀古詩,學生對于詩人以及詩的寫作背景和詩意已經(jīng)有了粗略的了解的前提下,教師開始帶領學生進行研讀詩意。
師: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眲偛旁蹅冏x了那么多遍,你感受到了陸游在詞中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哪一句話最能觸動你的內(nèi)心呢?
生: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師用多媒體出示此詩句。
師:請同學們再閉上眼睛想象這些畫面(師讀),并說說這些畫面的內(nèi)容、詞人的形象。
生自由討論。
師:詩人老淚縱橫,那滴滴的淚是為誰而流?。?/p>
生:為自己而流。
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的“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生讀)
師:這個淚又是為誰而流?
生:為淪陷區(qū)的百姓而流。
師:淚空流,淚白白地流,至死也是空?。?/p>
出示《示兒》中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生讀)
師:9個字道盡了詩人一生心事,一起讀。
師:還有其他的詩句嗎?
生: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師:(出示“舊貂裘”的典故)讀了這個典故,你知道舊貂裘的意思了嗎?
生:就是不被重用,未能施展抱負。
師:“夢”字,這里僅僅是指詩人夜里做的夢嗎?同樣是“夢”讓我想起了詩人另一首古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媒體出示:鐵馬冰河入夢來
師:詩人一直在做一個統(tǒng)一什么樣的夢?
生:詩人一直在做國家統(tǒng)一的夢
生:在做百姓免遭戰(zhàn)亂的夢
師:是呀,但是這終究是一個夢啊。
出示: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一生誰會料到我心在抗戰(zhàn)前線,人卻在滄州慢慢老去?!罢l料”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了作者的無奈和遺憾。
生:還說明了作者被迫的境地,心有余而力不足。
師:回顧自己當年在梁州參軍,渴望報效祖國、建功立業(yè)的往事,如今敵寇依舊,自己卻已年老體衰,悲憤不已。所以說“心在天山,身老滄州”,帶著這種理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詩。
生讀
師:想當年的陸游又是怎么的?
出示: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生讀
師:(出示“覓封侯”的典故)你看到了什么樣的陸游?特別從哪個詞感受到?
生:從“萬里”這個詞感受到當年陸游的勃勃雄心。
生:我看到當年充滿抱負的陸游,特別從“匹馬”這個詞感受出來。
師: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可他為什么要說當年之事呢?
生思考
師提示:當年怎樣?現(xiàn)在又是怎樣?
生:“當年”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深深的無奈
生: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惆悵之情
師:回憶起當年的颯爽英姿,作者心里慷慨激昂,如今的現(xiàn)實又讓作者深感無奈和惆悵,滿腔的愛國熱情,壯志難酬的悲情,在詩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帶著這些感受我們來讀這首詩。
指名讀――齊讀
齊誦《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示兒》。
最后教師出示了陸游一生生平,學生在古典音樂的配樂中完成了對陸游詩歌的完整誦讀。
一堂課下來,師者智慧地旁征博引,將愛國詩句進行整合,學生誦讀之聲環(huán)繞耳際,從“淚空流”鏈接到《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的“遺民淚盡胡塵里”,到《示兒》中的“死去元知萬事空”;從“關河夢斷何處”鏈接到《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鐵馬冰河入夢來”。通過一首詩詞,引出其他相關詩詞的學習,豐富了詩詞的積累,同時也讓學生對作者陸游的一生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
二、同題材的詩篇之間的遷移
古詩詞中同一題材的詩歌是很多的,如愛國詩、思鄉(xiāng)詩、送別詩、邊塞詩等等。如《訴衷情》是一首愛國題材的詩詞,教師在一開頭就出示相關愛國詩詞讓學生進行誦讀,可謂“未成曲調先有情”。隨后在精讀環(huán)節(jié)分別引出其他相關詩句的解讀,這樣一則避免了把文字讀死,就字論字的弊端,同時使得對于詩意的解讀更立體,也拓展了學生的思路。同理,我們學習送別詩,因詩人的情況不同,情致各異,故送別詩詞所寫的具體內(nèi)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或是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或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在生動的畫面中蘊含情懷;或借詩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或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則兼而有之等。比如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這首送別詩,通過借景抒情手法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情誼。我們可以通過這首詩遷移復習小學階段學過的送別詩,將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山中送別》,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這些小學階段學過的送別詩加以復習整合。除此之外,再根據(jù)學生的課外積累豐富送別詩的內(nèi)涵,在畢業(yè)前夕舉行送別詩的吟誦會,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興趣盎然中積累古詩詞。
三、實現(xiàn)積累到運用的遷移
以上兩點,均是讓學生由學一首詩遷移到另外詩歌的學習,對于學生積累古詩詞是很有裨益的。但是學習古詩詞,并不只是為了積累而積累?!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關鍵詞】意象;傳承性;打通;古詩今用
現(xiàn)代詩歌雖然高考不考,但也很有學習的必要。無論是正確價值觀的確立,還是情感的熏陶,無論是想象,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品位的提升,現(xiàn)代詩歌都是很好的材料。
為了在功用意識和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互補中找到切入口,筆者力求引導學生找到古今詩歌共同特點。以便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學是有著很強的記錄性的藝術,在幾千年中國詩歌史中,從《詩經(jīng)》《楚辭》直至清代詩歌有著清楚的一貫線索,而且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新詩雖然突破了格律束縛,但由于民族潛在的審美的心理作用,迫使新詩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得不關注古代詩歌的傳統(tǒng)。現(xiàn)代格律派詩,新詩中意象的運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再者,新詩體制上雖然歐化了,但于本民族成員對于宇宙自然社會,人生規(guī)律的認識和傾注的情感,在根本上也有共同之處,所以新詩的表現(xiàn)形式很快就靠近了民間和古典,在許多新詩中都有傳統(tǒng)意象的運用。因此在新詩的學習中也能提高古詩的鑒賞能力。
我們用打通古今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詩歌,除了實現(xiàn)了各種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外,還實現(xiàn)了以下幾個具體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古詩在我們的新文學中沒有死去。詩學的永恒性告訴我們,詩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為歷史的陳跡,“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與“千里明月來相思”是共同擁有的心態(tài),古人對明月的感慨與今人對明月的體會是一脈相承的。
古詩是古典文化的燦爛星輝,也是我們現(xiàn)代生活的“抒情者”,所以學古詩與現(xiàn)代詩都具有當下現(xiàn)實意義。
2.讓學生明白古詩與現(xiàn)代詩一樣都是傳達人類感受和情愫的直觀語言。古人以“柳”寫別離,今人也用“柳”描述分別?!霸娬撸局?,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詩歌在“志之所之”“吟詠性情”方面古今是一致的;想象手法的運用也是相同的;其安頓性情,在提升品位上古今詩歌也同功同效。
3.打通古今障蔽學詩歌,讓學生認識到古今嬗變只是一個動態(tài)的流程。古今文化是相續(xù)的,而不是截然分開,懂得古代就明白了現(xiàn)代;明白了現(xiàn)代也就懂了古代,打通古今學詩歌,可以讓學生懂得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從而更加熱愛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4、努力讓學生學古論今,古為今用,在真切的體驗中去感受民族文化內(nèi)蘊,在古詩中尋找現(xiàn)代人的情感,讓古詩為現(xiàn)代人抒情。
在教學中我們采用了以下幾點做法:
1 尋找現(xiàn)代詩中的古典意象
古今詩歌都著眼于意象表情達意,古典詩歌中有很多意象代代相習,反復使用,又被賦予了特定的涵義。
讓學生在現(xiàn)代詩中找出這些意象,再去鏈接它的古代意象的含義。如《再別康橋》中,惆倀失落、珍惜美好人生的意象,在古詩中也有許多。如“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凄冷寂寞;像“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的這一句詩“以老之意極矣,然只說夕陽,并不記自己所以為妙”(《清施補華仙見傭說詩》),詩人徐志摩化用夕陽這一傳統(tǒng)意象,寫出了離開母校時內(nèi)心的淡淡傷感。再如“金柳”這一傳統(tǒng)意象帶給我們離別傷感,在古詩中也能找到許多蹤跡。像“楊柳岸曉風殘月” ,“羌笛何須怨楊柳”,“楊柳青青江水平”,都是寫離別的傷感,《再別康橋》中將“金柳”意象著穿著盛妝的新娘,別離這妖嬈美麗的新娘,詩人的淡淡感傷與愛悅交織在金柳之中,表達了豐富的情感。再如:舒婷《雙桅船》中“霧”的意象,象征人生的困惑、挫折,古詩中也具有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迷惘,理想的落空方面也有明顯的沿襲性。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中的“雪”“風”“小油燈”等等意象,讓學生一一列出,理解在本詩的含義之后,再去找相應的古詩句中相關意象加以對照,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許多物象的文化定位就有了清楚的認識。在古今詩歌的薰習中濡染了傳統(tǒng)文化。
2 將現(xiàn)代詩改寫成古詩
老師先將《再別康橋》第一節(jié)改成:
康河去漫步,招手別云天。
康橋夕陽中,晚霞紅燦燦。
我們只要求壓押韻,和大致對仗,同學們仿照著去改寫,韻腳可自已去找。有的同學改到:
再別康橋
康橋夕陽中,晚云紅勝火。
金柳蕩艷影,青荇搖柔波。
清泉彩虹夢,星輝長篙歌。
揮手悄離別,夏蟲也沉默。
有的同學只改出一句:
1.尋夢撐長篙,漫溯青草處。
2.悄然笙簫聲,夏蟲亦沉寂。
3.泥上見青荇,招搖在水底。
學生在改寫的過程中,即體會到了現(xiàn)代詩的韻味,又破譯了古詩的神秘,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不再認為古代與現(xiàn)代是隔著一條鴻溝的兩岸。不再認為學古懂對現(xiàn)代生活沒有什么意義。
依據(jù)古今詩歌的傳承性,在現(xiàn)代詩中提取意象,找出韻腳,改寫成古詩的大體形制。這種方法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
3 到現(xiàn)代流行歌曲中尋覓古詩蹤跡
讓同學們行動起來,每人找一首用古代詩詞中的句子創(chuàng)編的流行歌曲,來演唱或吟誦:
《在水一方》(鄧麗君)源于 《蒹葭》(《詩經(jīng)。秦風》)
《濤聲依舊》(毛寧)——源于《楓橋夜泊》(唐。張繼)。
《三千年的留言》(周俞民)源于《關關雎鳩》〔《詩經(jīng)。國風。周南》〕
《還珠格格》主題曲源于《上邪》(漢樂府民歌)
《送別》(李叔同作詞)源于《雨霖鈴》(宋柳永)
一、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和經(jīng)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一直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應做好以下幾點:
1、熱愛祖國的教育?!拔槐安桓彝鼞n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痹娙伺R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2、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鄉(xiāng)中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足見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xiàn)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
二、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1、親情教育。親情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點。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魏朝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fā)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wǎng)。
2、友情教育??鬃诱f:“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朋友的學生,不僅會孤陋寡聞,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的間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xiàn)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觀的教育。
生態(tài)破壞,環(huán)境污染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課題。在注意環(huán)境保護的同時,我們可結合古詩教學,著重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huán)境觀。
1、熱愛水資源的教育。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教育學生節(jié)約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币环鶋邀惖钠俨紙D,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贊嘆之余,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2、熱愛鳥類等動物的教育。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碧幪庿B語,使春天顯得有了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秉S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huán)境的美好。此外,駱賓王的《詠鵝》,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詩都是環(huán)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壞鳥類等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那么絕不會有“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詩)的動人美景。
3、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的教育。葉紹翁在《游園不值》中寫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以出墻來的一枝紅杏贊美了滿園春色。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寫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币院苫ǖ拿纴硪r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僅描寫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表達了自己對小草的深切贊美。賀知章在《詠柳》中寫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边@兩句將柳樹、柳條描寫得非常美,既寫出動人的形態(tài),又寫了碧綠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詩均有相關的描寫。這些用來教育學生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具體直觀,具有很強的教育性。
四、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關鍵詞:國學唱歌集;新學堂歌;古詩詞歌曲
1905年,李叔同所編《國學唱歌集》[1]由上海中新書局國學會出版發(fā)行,在當時新興學堂廣為傳唱,其中收錄古詩詞歌曲15首,成為20世紀初葉學堂樂歌創(chuàng)作中古詩詞歌曲的代表作。2006年,谷建芬作品集《新學堂歌》[2]由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出版發(fā)行,在全國部分城市中小學校園推廣,其中收錄古詩詞歌曲20首,成為進入21世紀中國古詩詞歌曲創(chuàng)作的新收獲。百年時間,同樣是在上海,從《國學唱歌集》到《新學堂歌》的出版發(fā)行,中國古詩詞歌曲校園化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歷史與文化的深刻的嬗變。
一
所謂“學堂樂歌”,一般是指清末至民國初年中國的學校歌曲,多為選曲填詞、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為主。后,“廢科舉,辦新學”的思想在國人心中蕩漾。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確定新興學堂開設“樂歌”一科。1903年,沈心工在其任教的南洋公學附小開設樂歌課,1904年編印了我國近代最早的學堂樂歌教材《學校唱歌集》。同一時期,李叔同也先后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學堂樂歌,成為這一時期學堂樂歌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學堂樂歌被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開端,影響深遠。
據(jù)目前的考證情況,李叔同創(chuàng)制的歌曲有近百首,其中有不少古詩詞歌曲?!秶鴮W唱歌集》是由李叔同本人結集出版的唯一一部歌集,收錄歌曲21首,其中15首為古詩詞歌曲,包括《葛u》《繁霜》《黃鳥》《無衣》《離騷》《山鬼》《行路難》《隋宮》《揚鞭》《秋感》《菩薩蠻》、《蝶戀花》《喝火令》《柳葉兒》和《武陵花》,涉及《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和昆曲等,分為“揚葩”“翼騷”“修詩”“ご省焙汀暗搶ァ蔽宀糠幀T詒臼樾蜓災校李叔同表達了明確的創(chuàng)作理念:“樂經(jīng)云亡,詩教式微,道德淪喪,精力災摧。三年以還,沈子心工、曾子志虢檣芪骼鐘諼已Ы紓識者稱道毋少衰。顧歌集甄,僉出近人撰著;古意微言,非所加意,余心恫焉。商量舊學,綴集茲冊,上溯古《毛詩》,下逮昆山曲,靡不鰓理而會萃之;或譜以新聲,或仍其古調,顏曰《國學唱歌集》?!?/p>
從創(chuàng)作立意來看,《國學唱歌集》旨在弘揚國學,匡時救弊。李叔同這組古詩詞歌曲的創(chuàng)制顯然有感而發(fā):“樂經(jīng)云亡,詩教式微,道德淪喪,精力災摧”,雖然來自傳統(tǒng)詩樂說,但并不是古人無關痛癢的詩教理論翻版,顯然有感于清廷腐敗、國力衰頹,欲借音樂弘揚道德、振作國威;之后談及學界音樂創(chuàng)作狀況,雖然欣喜于沈心工、曾志氳熱私檣芪骼種努力,但又有感于近人撰著頗多而“古意微言,非所加意”,欲借茲冊弘揚舊學,這也是這部歌集命名之義。此外,1905年6月6日《時報》刊登的廣告《李叔同氏之新作――〈國學唱歌集〉(初編)》中有“慮懷舊之蓄念,振大漢之天聲”的語句[3] [P808],可作旁證。
歌集中的每首作品都有著明確的寓意,與作者的時代憂患意識相關:《葛u》表達世衰民散之際背井離鄉(xiāng)者孤苦無援的痛苦心境,《無衣》表達外敵入侵時將士們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精神氣概,《離騷》表達的是堅持真理、九死不悔的愛國品質,《行路難》表達的是直面坎坷、不屈不撓的人生姿態(tài)……這些古典詩詞在這里都可謂借古喻今?!挨词≥吙贩N械摹逗然鵒睢肥欽15首歌曲中唯一一首作者自作歌詞的作品,李叔同寫道:“故國今誰主?胡天月已西。朝朝暮暮笑迷迷。記否天津橋上杜鵑啼?記否杜鵑聲里幾色順民旗?”作者面對祖國之衰頹內(nèi)心的憂懼之情溢于言表。這15首歌曲“上溯古《毛詩》,下逮昆山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亦足見作者的匠心所在,欲從歌集整體上顯示國學體系之宏闊完善。
從創(chuàng)制手法來看,這些古詩詞作品“或譜以新聲,或仍其古調”。遺憾的是,每一首歌曲均未標明詞曲作者,使得“新聲”與“古調”的出處難以一一落實。關于“古調”,錢仁康先生認為《國學唱歌集》中“真正用古典詩歌‘仍其古調’的,只有第十五和第十六曲,即《長生殿》‘酒樓’折的《柳葉兒》和‘聞鈴’折的《武陵花》。前者為尺字調(上=C),一板一眼;后者為小工調(上=d),一板三眼加增板。譯譜的調高和節(jié)拍與原譜不盡相同……”[4]另據(jù)錢先生《學堂樂歌考源》一書考證,《無衣》曲調采自美國作曲家薩拉•哈特(Sarah Hart)所作的贊美詩《小小水滴歌》(Little drops of water),《行路難》曲調則采自美國藝人歌曲(Minstrel Song)《羅薩•李》(Rosa Lee)。除以上四首歌曲的曲調來源有明確說法外,其他11首歌曲的情況尚未明確。陳凈野在《李叔同學堂樂歌研究》一書中說:“據(jù)筆者分析,其中一些歌曲的旋律具有明顯的西洋大小調的特點,如《繁霜》《離騷》《山鬼》《隋宮》《秋感》等。”[5][P36]這樣看來,這里的“新聲”顯然是指西洋曲調,并且選曲填詞是其中重要的創(chuàng)作方式。
選擇西洋曲調填入中國古典詩詞,這種特殊的中西結合制曲方式究其原因,一是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一是為時代風潮浸染。唐宋以后,歌唱藝術漸趨繁盛,詞曲創(chuàng)作的基本方式便是“填詞”,即根據(jù)已有詞牌、曲牌填入新詞用以歌唱,而有些詞牌、曲牌就來自異域。李叔同選曲填詞的創(chuàng)作手法顯然就是這一傳統(tǒng)制曲方式的延續(xù)。至于大量選擇西洋曲調來填詞配歌,這種做法在20世紀初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中司空見慣。以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始人沈心工為例,他于1904―1907年所編的三部《學校唱歌集》中絕大部分歌曲都是采用日本歌調的填詞之作。據(jù)錢仁康先生《學堂樂歌考源》一書考證最早的一首學堂樂歌《體操》(后更名為《中國男兒志氣高》)的曲調即來自日本歌曲《手戲》。此外,德、法、英、美等國家的許多歌調在當時也被填上中國歌詞用以演唱。選曲填詞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李叔同學堂樂歌的慣用手法,我們并不懷疑李叔同的作曲能力(由他作詞作曲的《春游》等經(jīng)典作品便是有力的證明),由于當時學界傳播西洋音樂、改造國樂聲勢浩大,中國古代詩詞配以西洋曲調演唱便成為這一時代風潮之下“拿來主義”的特殊產(chǎn)物。
弘揚國學,選曲填詞。顯然,在李叔同《國學唱歌集》的創(chuàng)作中,詩詞位居首要,樂調位在其次。這一創(chuàng)作理念與劉勰在《文心雕龍•樂府》中所言“詩為樂心,聲為樂體”[6][P133]的傳統(tǒng)觀念完全一致,同時又顯示著20世紀初葉“西學為體,國學為用”的文化心態(tài)。這是學堂樂歌時代中國音樂工作者在這個歷史轉型關口渴望留住古老文明的焦慮,也是他們在這個文化嬗變關口渴望溝通世界的姿態(tài)。
二
時光荏苒,隨著“學?!比〈皩W堂”,“音樂”代替“樂歌”,當年盛極一時的“學堂樂歌”逐漸被人淡忘,《國學唱歌集》也很少再被提及。之后的學校音樂、校園歌曲創(chuàng)作中,古詩詞的聲音漸趨式微。2006年,谷建芬《新學堂歌》問世,喚醒了一份塵封已久的歷史記憶,也喚醒了一塊荒蕪已久的藝術園地。
從創(chuàng)作立意來看,《新學堂歌》是作曲家谷建芬在古稀之年獻給孩子們的一份厚禮。作為一位音樂工作者,谷建芬因自己曾忽視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而內(nèi)疚,也為孩子們在流行歌曲的熏陶下異化而焦灼。她曾深情感慨地說:“我身為作曲家,很長時間,我忘了孩子,我慚愧!是孩子們的歌聲教育了我,是孩子們給了我許多許多……”“中國樂壇現(xiàn)在每個月有三四千首新歌面世,但3.6億兒童卻很少分到一杯羹??吹诫娨暷7滦闵?,孩子們不是唱‘周杰倫’就是‘蔡依林’,我覺得不可思議。那些孩子們的表演痕跡太重了,既不天真也不可愛?!薄巴ㄟ^寫兒歌,我找到了自己的養(yǎng)老方式?!盵7][P40-41]在《新學堂歌》唱片文案中,谷建芬揮筆寫下:“親愛的同學們,古詩詞是祖先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它像粒粒種子播撒你心田,滋潤你心扉。愿你讀它、唱它、思索它……”顯而易見,《新學堂歌》這組古詩詞歌曲的創(chuàng)作并非特別著眼于國學,而是表露著創(chuàng)作者美好的意愿:為了孩子。
在選詞方面,《新學堂歌》題材多樣,不拘一格:既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之類的勵志詩,也有“渡水復渡水,看花還看花”之類的閑適詩;既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之類的風情詩,也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之類的感懷詩;既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類的抒情詩,也有“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之類的游戲詩;既有“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之類活潑可愛的兒童詩,也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之類細膩委婉的情愛詩,等等。從這些作品的選擇來看,創(chuàng)作者并未像《國學唱歌集》那樣追求古詩詞本身完善體系的建立,而是從孩子們的需求角度入手精挑細選。
周玉明在《谷建芬與“新學堂歌”》一文中談到:“谷建芬挑選古詩詞進行作曲的標準是古詩詞必須具有韻律、適合以音樂形式來表現(xiàn)?!薄肮冉ǚ易V的古詩詞歌曲,有一些并不拘限于孩子們的世界,而是孩子唱給大人聽的,如《賦得古原草送別》就帶著離別的憂傷凄美。古詩詞呈現(xiàn)給我們的感情是豐富的,她不主張為了寫成青少年的歌曲,就把其中的感情因素去掉,只取其表面。她認為孩子們能夠全面吸收古詩詞的營養(yǎng),這對他們的成長更有好處?!盵8]谷建芬的選題觀念頗見個性,并未將古詩詞歌曲校園化創(chuàng)作狹隘地局限于“古代兒童詩”的范疇,并不拒絕憂傷的情緒以及沉重的主題,而是在適合音樂表現(xiàn)的基礎上關注作品的人文價值、藝術價值、傳播價值,特別是接收對象――少年兒童生活視野的廣闊性和審美需要的豐富性。
從創(chuàng)作手法來看,谷建芬《新學堂歌》從少年兒童這一受眾群體的特殊需求入手選詞譜曲,詩與樂的關系不是簡單的配合,而是密切的融合,作品顯示著古今中外跨界意識,同時也體現(xiàn)著曲風的兼容性與創(chuàng)作者個性的辯證統(tǒng)一。
谷建芬可謂中國當代音樂界一株藝術長青樹。在她此前的創(chuàng)作中,有《那就是我》《春之歌》《綠葉對根的情意》之類優(yōu)秀的藝術歌曲,有《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校園的早晨》《腳印》之類活潑的通俗歌曲,還有《媽媽的吻》《世界需要熱心腸》《晚報歌》之類時尚的流行歌曲。特別是此前已有《滾滾長江東逝水》等古詩詞歌曲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與《采蘑菇的小姑娘》《歌聲與微笑》等少兒歌曲的創(chuàng)作基礎,此次《新學堂歌》的創(chuàng)作自然容易駕輕就熟了。
谷建芬的每一首“新學堂歌”都有著明確的整體構思意識,能夠根據(jù)作品的內(nèi)涵創(chuàng)作相應風格的曲調,呈現(xiàn)出精致優(yōu)美的意蘊。例如《賦得古原草送別》之蘊藉感傷,《清明》之清新細膩,《江南》之活潑歡快,《一字詩》之風趣詼諧等等。谷建芬創(chuàng)作的歌曲常被視為“通俗歌曲”,甚至因其廣為傳唱還被劃歸“流行歌曲”。事實上,她的許多作品都是“跨界歌曲”――既有“嚴肅音樂”之特色與技巧,又不失“通俗歌曲”之靈性與味道;常被視為“學院派”,又非曲高和寡,的確難能可貴。在這組《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中,谷建芬貫有的裝飾音與和聲手法的運用嫻熟巧妙、俯拾即是,頗顯藝術歌曲特色;為避免創(chuàng)作與時代脫節(jié),適應今天孩子們的特點,她在創(chuàng)作意加入了吉他、打擊樂等元素,使得歌曲包含著流行潛質;歌曲大多一字配一音,既適合童聲特點便于學唱,也和古詩詞吟誦“一字一音”的作法暗合;很多歌曲采用傳統(tǒng)的五聲音階創(chuàng)作,歌曲編配中使用了簫、笛、琵琶等民族樂器,或相伴相依,或即時點綴,渲染了民族特色。作為兒童歌曲,這些作品簡單易學、瑯瑯上口,然而這些歌曲又不是同一曲調的簡單重復,而是有著豐富細膩的變化,大多還有不同聲部的合作,簡約而大器,既適于個人哼唱,又可作合唱表演。
谷建芬《新學堂歌》作曲在藝術化、流行化及民族化諸方面都能兼顧,顯現(xiàn)出中國古代歌詩藝術再生產(chǎn)方式的跨界性。但風格的兼容性并不意味著作曲家創(chuàng)作個性的缺失。恰恰相反,谷建芬的音樂向來以個性為特色:沒有對世俗的曲意迎合、沒有對功名的刻意求取,清新的曲風、明凈的涵質、跳躍的音符、流暢的旋律以及優(yōu)雅的氣息,呈現(xiàn)出的是進取的風貌、健康的心態(tài)、對于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一顆慈愛之心。她用富于真情與活力的音樂藝術向她的傳播者傾訴著人生的信念――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新學堂歌》在古詩詞歌曲校園化創(chuàng)作方面無疑是一次重要的探索。在立意方面,著眼于文化,更服務于孩子。在藝術方面,以“巨鯨吸百川”的勇氣借鑒古今中外的音樂藝術,在兼收并蓄中完成創(chuàng)作者個性的表達。這是當代音樂工作者在新世紀新形勢下使命感與責任感的藝術宣言,也是他們面對時尚文化與音樂市場接受挑戰(zhàn)的勇敢姿態(tài)。
從李叔同《國學唱歌集》到谷建芬《學堂樂歌》,古詩詞歌曲校園化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百年間歷史與文化的深刻的嬗變。兩位創(chuàng)作者都是在某種危機意識之下選擇古詩詞歌曲創(chuàng)作服務于校園文化的建設,著眼點從文化移向受眾,創(chuàng)作手段由選曲填詞發(fā)展為選詞作曲,詩與樂的關系從配合發(fā)展為融合,樂風由西洋模式為主發(fā)展為古今中外跨界。我們在這一嬗變中覺察到中西文化從碰撞到交融的歷程,更在這一嬗變中感受到中國音樂人作為社會文化工作者的執(zhí)著、勤奮、睿智以及面對挑戰(zhàn)表現(xiàn)出的堅毅的勇氣。
參考文獻:
[1]李叔同.國學唱歌集[M].上海:中新書局國學會,1905
[2]谷建芬.新學堂歌[CD].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2006
[3]郭長海.中國近代文學史證――郭長海學術文集下冊[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錢仁康.李叔同――弘一法師歌曲全集[M].上海:上海音
樂出版社,1990
[5]陳凈野.李叔同學堂樂歌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譯注[M].南京:江
蘇教育出版社,2006
[7]劉長容.用高雅的音樂去愛青少年[J].武漢:學習月刊
2007年第3期
[8]周玉明.谷建芬與“新學堂歌”[N]上海:文匯報.2006-
05-31
作者簡介:
仇海平,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
前期相關成果:
論文《中國古代歌詩之藝術再生產(chǎn)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藝術百家》2008年第2期;
論文《琴心琴韻古色古香――姜嘉鏘演唱的古代歌曲〈陽關三疊〉評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一、理性評論與感性領悟的適度分離
鑒賞是指包括了對于審美對象的理解、感受和評判,教學應該以其中的感受和理解為主。我認為詩詞鑒賞的大忌是急于給出理性的評論。詩詞鑒賞不是以應考為最終目標的,而是讓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獲得審美體會。教師應當以讓學生獲得愉悅的審美為目標,而不是讓他們寫出一段出色的評論,更不是去提供一個現(xiàn)成的結論。如果把古代詩詞比喻成一棵大樹,詩詞鑒賞的目的則不是去判斷這棵樹應該是什么科目,也不估量它適合做什么,也不是分析它哪里生長得旺盛,哪里的葉子稀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是要眼睛盯著樹,心里面想著樹,感受著它剪秋裁春的氣勢,為它喝彩,為它傾倒。對于古詩詞,一下子就思考它采用了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手法,語言怎么樣,應該怎樣去評價等,越過了審美的過程,表面上看好像“鑒賞能力”是很強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失敗。
但是詩詞鑒賞也不能離開理性的評論,這的確是考察一個人鑒賞水平以及表述能力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是考試的要求。我們雖然不能為了考試而進行語文的教學,但也不能特意回避理性的評論,去逃避應試。詩詞鑒賞時理性的評論技巧是很強的,有一定專業(yè)的術語進行使用,有固定的套路去遵循。也就是說,學生只要把詩歌的背景以及詩歌的本身理解正確,在感性的體悟基礎上總結出理性的評論并不困難。教師也應在古詩詞的鑒賞教學最后一環(huán)指導學生寫出理性評論。但是課程要準確定位,不能讓應試目的支配教學。
我認為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在于兩者適當?shù)姆蛛x。在鑒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去體會詩詞的優(yōu)美,不要時時刻刻地想著去做作出評論。理性的評論應該放在感性的領悟之后,可以安排在最后,或者利用特定時間進行應試強化訓練。
二、學生與教師的緊密配合
教師要清楚課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學生是詩詞鑒賞的主體,教師是主導。指導學生如何去完成鑒賞是教師的任務,而不是教師代替學生去鑒賞。如果在一堂古詩詞鑒賞課上,教師自己講得非常投入,而學生們卻不接受,甚至教師代替學生總結,把最后的評論交代給學生,然后讓學生掌握住去應付考試,這樣的課堂肯定是不成功的。
教師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擔負著重要責任。我認為,對于古詩詞鑒賞,教師應該具備以下素質。
首先,要有扎實的知識儲備。教師要指導學生去了解詩詞的相關背景,自己對詩詞的各代重要注疏也要提前了解。西方學者認為,作品問世后就具備了它自己獨立的生命力,作者的本來意思并不是詩詞所表現(xiàn)出的唯一蘊意。但是中國古代文學評論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特別追尋作家的原意。《孟子?萬章下》中,“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的理論是“知人論世”,這是我國古代文學評論的重要觀點,直到現(xiàn)在也仍然是評論文學作品的主要原則。
我認為,中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的目標不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是要增強他們的感悟理解能力。對于古詩詞,先不要著急提出自己獨特的理解,而應該先掌握已經(jīng)成為定論的那些解釋,或是幾樣被學術界已經(jīng)通任的解釋。教師對古詩詞中心思想、字、句意思的解釋要有依據(jù),不能單憑自己的理解和任意想象。這種依據(jù),應該來自于歷代著名注疏。一名沒有讀過詩詞的相關注疏就上講臺的教師,恐怕是沒有太大自信心的吧。
其次,教師還要有能夠溝通詩詞內(nèi)外相關知識的水平。我國古詩歌的意象、題材與主旨經(jīng)常都會有很深刻的文化底蘊。例如悲秋,教師必須說講明白古代人對秋天那種特有的情懷,才能使學生們真正理解“悲落葉于勁秋”(陸機《文賦》)的詩詞。再如在講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其中“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時,我聯(lián)系了《古詩十九首》中的“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和《楚辭》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還有范仲淹《蘇幕遮》里面的“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然后又聯(lián)想到歌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學生去體會在“草”上所賦予的情思,明白這里的“草”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植物的存在,而是賦予著“思鄉(xiāng)”“懷人”等情感的文學意義上的存在。
最后,教師自身應該能進入到審美的情境中,對詩歌產(chǎn)生自己的共鳴和感悟。道理雖然很淺顯,但是如果教師自己都不能沉醉于詩詞中,如何讓學生進入到情境中去?如果教師都沒被詩詞所感動,如何能希望學生們被感動呢?
另外,教師指導鑒賞時的話語必須要有感染能力。面無表情的臉孔、抽象的理論,這都是學生們不愿看到和聽到的。
三、靜思與朗讀相結合
古詩詞中的美感其中一部分來自它的語言表達形式。雖然因為言語的變化,對仗押韻等形式特點所產(chǎn)生的美好感覺已大大減弱,但是直到如今,這形式美還是人們審美愉悅的主要來源。體會其美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讀。教師可以自己朗讀,也可以請學生朗讀,還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視頻或音頻文件。
但是只有朗讀還是不夠的。古詩詞不但要讀,讀出其韻味來,還應有非常強的想象能力去再現(xiàn)古詩詞中的意境。教師這時可以使用引導的語言,使學生靜心去體會。
四、生活意境與詩歌情景相結合
古詩詞的魅力與生命力就在于能夠穿越空間和時間的阻隔,直擊我心,觸動人們的靈魂,不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詩詞是沒有生命活力的。只有當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了某個場景,忽然間某個古人的一句詩詞浮上心頭時,學生們才會真正體會到此時情景中的滋味竟然已經(jīng)被古人寫到了,這時他們才真正明白了古詩詞的精妙之處,從而產(chǎn)生對古詩詞的強烈興趣。
1.故事引趣法
好的導入,像一塊磁鐵,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古詩詞教學的導入方法很多,但是結合小學生愛聽故事這一特點,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故事引趣法”。每次備課時,我都積極查閱資料,掌握跟詩人有關的又比較有趣的故事,以便在上古詩詞課時講給學生聽。比如,在教學《 贈汪倫 》時,適時介紹:一天,汪倫聽說李白將來涇川,便寫信邀請。信上說:“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崩畎茁牶笮廊磺巴?。到后,汪倫告訴他說:“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崩畎茁牶蟠笮Α_@個故事,學生聽后也忍俊不禁。
2.誦讀理解法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薄?義務教學語文課程標準 》也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誦讀方法通常分為教師范讀、引讀,學生自讀、對讀、齊讀等。不管是五言詩,還是七言詩,其特點都是富有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想讓學生對古詩詞的感覺由陌生變?yōu)槭煜さ挠行мk法就是誦讀,進行詩詞比較的有效辦法也是誦讀。比如,李白的《 望廬山瀑布 》和白居易的《 暮江吟 》都是描繪祖國秀麗河山的詩,但所寫的內(nèi)容就不相同。而其他作者的詩,有的寫得寧靜,有的寫得雄偉……這一幅幅動人的風景畫,都是極好的美育教材。學生只有通過多次、多方式、有感情的誦讀,才能在把握詩詞內(nèi)在節(jié)奏的同時整體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并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情感體驗法
古詩詞具有以詩傳情這一特點,教學時必須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文學總是以它具體細微的感性形象來打動人,因此讀詩詞就要感受形象。但是由于古詩詞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加上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獨特,學生學習時會存在時空距離,教師教學時可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因為課件能營造與所誦讀古詩詞相應的特定意境,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所誦讀作品的氛圍,從而能對作品有一個準確的第一印象;同時,生動的形象、絢麗的色彩還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他們深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與他們?nèi)跒橐惑w,從而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和體驗。
4.音樂引人法
為什么學習詩詞時適合播放一些樂曲呢?因為樂曲的音與音之間聯(lián)接或重疊,就產(chǎn)生了高低、疏密、強弱、濃淡、明暗、剛柔、起伏、斷連等旋律,它與詩詞的韻律和感情的起伏有一定的相似,因而對人的心理,會起著不能用言語所能形容的影響和作用。同時,音樂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的聯(lián)系,不僅融洽了師生間的感情,而且讓學生充分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新課伊始,播放與詩詞內(nèi)容及情感相應的樂曲,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詩歌,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自然就能撥動學生心弦,誘發(fā)學生情感,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在小學詩詞教學中,朗讀是必不可少的,有了音樂做背景,就能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感、韻律美,使學生產(chǎn)生愛學詩歌、樂學詩歌的感情。
5.圖畫激趣法
“觸景生情”是人的天賦和本能,在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幫助學生把詩、畫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他們走進畫中,融入詩中,體會古詩的詩情畫意。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插圖來復述詩的內(nèi)容,或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來畫簡筆畫,使學生與詩中的人、景、物、情相通相融。例如,教學白居易的《 賦得古原草送別 》這首詩時,可讓學生畫一畫草的枯榮,畫一畫藏在土里的草根,畫一畫春風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景。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生活經(jīng)驗,在畫一畫中理解了詩的意思,感悟到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6.想象再現(xiàn)法
詩重感情,詩重想象,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chǎn)生移情和共鳴,讓學生通過想象,引起聯(lián)想,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底蘊,來再現(xiàn)、豐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如在《 贈汪倫 》教學過程中,我啟發(fā)學生想象:汪倫為什么此時才來踏歌送行?學生有的說,是李白怕汪倫傷心,事先未告訴,所以汪倫得知消息后,匆匆趕來;有的說,汪倫正在家里準備美酒贈李白,所以姍姍來遲;有的說……我又啟發(fā)學生想象:李白此時可能會做些什么?學生有的說,李白嗖的一聲跳船上岸,與汪倫道別;有的說李白看著汪倫,想著汪倫這些日子對自己的款待,忍不住吟詩一首(即《 贈汪倫 》);有的說……不難看出,學生對李白、汪倫之間的深情已有較為深刻的領悟,詩中之情也有了依附,這樣悟情是真真切切的,扎實有效的。
7.角色扮演法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給學生一個戲劇舞臺,讓他們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角色。這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感到學習古詩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更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他們能夠在簡單的敘述中把握詩人的思想性格,感受作品的意境,挖掘更深層的東西。比如,在教學古詩《 回鄉(xiāng)偶書 》時,我請一個學生演詩人賀知章,又請幾個學生當村上的孩子,表演當時的情形。這樣,一方面就促使學生帶著角色轉換的真切感受理解詩文,對詩文中的角色必然產(chǎn)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nèi)心體驗。另一方面通過表演的形式使詩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加上表演的學生情緒熱烈,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