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實踐課題報告范文

實踐課題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實踐課題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實踐課題報告

第1篇:實踐課題報告范文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薄巴段乙阅咎?,報之以瓊瑤?!备卸鳎俏覀冎腥A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事實上,我們也非常需要感恩,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yǎng)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單位對我們有知遇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蛟S,很多父母與老師并不渴望得到回報與感恩,但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缺少感恩教育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因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獲更多的人生幸福。

中學階段是人生受教育的初始階段,一個人的成長行為習慣不少就是那時養(yǎng)成的,然而這影響著青少年的一生。當前在我們的中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前年,區(qū)教育局對全區(qū)的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心理狀況進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數據顯示:40%的學生景仰科學家,35%的學生景仰體育、影視明星,只有1.5%的學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而景仰黑勢力老大的學生竟然達到2.9%,幾乎是崇拜父母的兩倍!“可憐天下父母心?!备改冈诤⒆拥某砷L過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對父母不懷感恩之心,更何況對同學、對老師、對社會呢?這種感恩情懷的缺失讓我們意識到用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塑造學生的感恩意識意義重大,加強農村中學生的感恩教育更是當務之急。

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yǎng),是一種處世的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應該常懷感恩之心。對于今天的廣大青少年來說,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它還是一種責任意識、自主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課題組提出了《農村中學開展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的課題,有利于中學生養(yǎng)成一種感恩意識,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伴、感恩身邊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國,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準則、文明素養(yǎng)、社會責任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2.積極做好課題準備工作。為了使課題研究工作有的放矢,開學初,我們組織了課題組成員學習新課程標準精神,制定了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在認真學習并領會課題實施方案的基礎上,課題組成員積極地參與其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與建議,確定了各自的研究重點。

2.1組織分工:

顧問:朱春雷(連云區(qū)教育局副局長)、指導開展工作。

組長:李立飛(中學高級教師)全面負責學校的的課題組織、指導工作。

副組長:祝運平(師德先進個人,黨支部副書記)資料搜集匯總并執(zhí)筆。

成員:崔建華(市優(yōu)秀教師)、張葉川、董志園(連云區(qū)模范班主任)具體課題實施與探索。

2.2認真做好課題開展工作。為了更好的開展研究活動,我們制定了課題研究計劃,并著手進行課題準備。事先我們召開了課題組主要成員會議,對各自的分工作了具體的布置,研討了課題計劃方案。

2.3感恩教育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我們的學生或者子女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使學生懂得了常感父母養(yǎng)育之恩;感師長教導之恩,感同學幫助之恩;感黨和國家關懷之恩;常懷報效黨和國家之心、報效父母之心、報效師長和同學之心。學生的思想轉化了,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有利于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有利于和諧班級、和諧校園的建設。我想:一個懷著感恩理念的學生,感受到父母節(jié)衣縮食,含辛茹苦供養(yǎng)自己讀書學習,為的是讓他成為有用的人,過上幸福生活時,他能不努力學習,以優(yōu)異的成績報效父母嗎?一個懷有感恩理念的學生,一旦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教育他成長時,能不刻苦鉆研,力求以最好的成績回報老師。

3.研究內容與策略。我們認為感恩教育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產生認可并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就是知恩、報恩、感恩,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有正確認識。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永懷感恩之心,才能從別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報。

我們這個課題研究解決的重點在于對中學生開展的感恩教育從小處入手,從身邊入手,教育學生認識、感受、體驗父母、老師、同伴、身邊人對自己的關愛和幫助,讓學生知恩圖報,從而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身邊人,進而推恩及恩,發(fā)展成愛自然、愛祖國等,并使感恩成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品德。

3.1教育活動感恩先行。當前構建和諧校園是學校的重要任務?!叭穗H和諧應從學會感恩開始”,將感恩理念大膽引入學校德育,開展感恩教育和活動,有利于健康心理、人格的形成。為此我校“十一五”德育課題《農村中學感恩教育的實踐研究》在上級有關部門領導的指導下,進行了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提高綜合素質,共建和諧校園,努力打造學校特色德育。

3.2動手實踐,親身體會。組織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在體驗中成長。讓學生感受親情,感恩父母。校團支部利用“三、八”婦女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計了不同的活動,從調查、走訪、實地調查發(fā)現:初一年級學生在行動中、生活中,認識了媽媽、老師的辛苦,有的學生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老師,例如,他們?yōu)閶寢屜茨_、為老師唱歌、幫奶奶梳頭等體驗活動,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之情;初二年級學生精心設計、自己動手制作有意義的賀卡送到媽媽、老師、爸爸手里,在賀卡的傳遞中,讓他們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初三年級學生用書信的方式,在字里行間中讓我們感受到人間的真情,體驗到:感謝有你、伴我一生、給我勇氣等,本次活動不論是在學生的實際操作還是在學生的情感體驗上都給學生以啟迪教育,使之學會感恩,懂得關愛。

3.3讓學生感恩集體,關愛校園,珍惜友誼。學校課題組要求各班組織學生尋找身邊需要感恩的對象,并且把最感人的事例在學生中廣為宣傳;要求學生起身離座后,把椅子放回桌子下面;看到地面上的垃圾、紙屑揀起來,扔到垃圾桶里去;按時關好門、窗;開展活動后,把活動現場收拾干凈再走。同時各班尋找家庭困難的學生,在經濟上開展“一幫一”活動。通過這些實實在在、力所能及的體驗活動,養(yǎng)成學生文明、衛(wèi)生、守紀、助困的良好行為習慣,增強同學之間友情,創(chuàng)造美麗、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

4.研究對象:連云區(qū)板橋中學全體學生。

5.感恩教育課題研究要注意的問題及對策。農村中學感恩教育要爭取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題活動、學科滲透、課外延伸(家庭、社會活動等)為載體,以角色換位、實踐體驗為行動策略,具體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5.1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學校德育和學科教育相互結合,創(chuàng)設感恩教育的平臺與氛圍。感恩教育不能少,整體的德育教育更應該改革。學者劉金鐸在他的《道德體驗論》中寫道:如今的學校德育未能達到引導者預期的效果,理論界稱之為“德育失效”。目前約束性道德教育無法使道德教育本身與體驗者之間發(fā)生有效的情感關聯,也不能使體驗者個體把有關的道德知識與一定的實際道德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發(fā)生實際的體驗,因而無法保證道德教育的實效。所以我們首先要創(chuàng)設一個感恩教育的和諧環(huán)境。學校德育還可以與學科教育相結合,利用學科教材資源進行感恩教育的滲透。全體教師改變觀念,充分認識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確課題目標。

5.2努力建立學校與家庭的教育紐帶,爭取父母的理解與支持,共同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與家長達成共識,爭取家校共同實現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鏡子,照著我們家長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現便是我們家長教育的回應。許多時候孩子需要我們的關心和愛護,更多時候則更需要我們去引導感悟。所以作為家長,不僅要給孩子愛心、榜樣、機會,更需要學會珍惜、欣賞、肯定孩子的示愛和感恩的表現,我們的孩子才會不僅有愛的意識,更會有那些感恩的行為。我們希望可以通過家長會、家校聯系卡、電話聯系、廣播電視學校、家訪等方式讓家長了解我們課題實施的意義,以共同實現對孩子的感恩教育。

5.3教育學生知恩,體驗父母、老師、同伴、身邊人對自己的關愛、幫助。教育學生學會感恩,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身邊的人,乃至發(fā)展到愛自然、愛祖國等。

5.3.1對父母的感恩。一個人只有愛父母、愛家人,才會愛他人、愛祖國,所以對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礎的。

①首先開展體驗活動,體會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辛苦。可結合母親節(jié)、婦女節(jié)、父親節(jié)等開展如“一日護蛋行動”、“做一天家務”、“為父母洗一次腳”、“給父母過生日,親手制作小禮物”等活動。

②觀看親情影片,聯系自身,激感。

5.3.2對老師的感恩。

①了解老師一天的工作內容,酌情開展“我當小老師”的體驗活動,體會老師教育學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認真學習、主動幫助老師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對師長有禮貌,尊重老師。

②進行征文或演講比賽,抒發(fā)對老師的愛和感激。

③教師節(jié)為老師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表達感恩之心。

5.3.3對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①“我的同伴”主題活動,可以選擇征文、班課會、交流等方式進行。

②發(fā)現身邊幫助過自己的人,如醫(yī)生、郵遞員、清潔工等。

③結合“學雷鋒、學賴寧”開展回報活動,幫助社會上弱勢群體,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為生活中有困難的同學獻愛心等。

5.3.4延伸至對自然、對祖國的感恩。

①了解大自然為我們的生存提供的物質條件,人類對于自然的依賴和利用,感受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開展“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等活動。

②了解祖國的地大物博,更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豐富底蘊,從祖國的優(yōu)秀兒女,特別是在祖國危難時刻為祖國獻身的英烈事跡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

6.研究方法:根據課題性質、類型,本課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結合文獻研究法、教育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

7.研究過程:

7.1研究時間:2008年4月~2008年8月

7.2研究步驟:

7.2.1準備階段:做好前期工作,制定課題實施放方案,并組織組員學習。

7.2.2實施階段:根據實施方案開展具體的研究實踐工作,并注重材料的積累、存檔。

7.2.3階段性小結:小結前一段課題的實施情況,反思存在的問題,修正實施方案。

7.2.4針對性實施階段:根據修正后的實施方案,有針對性地研究。

第2篇:實踐課題報告范文

關鍵詞:生活化;本土化園本化;愛樂雅;藝術素養(yǎng)

藝術來源于生活,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也應該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不少學者認為藝術教學與藝術學習應當與兒童的生活緊密相連。藝術必須深深地根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用藝術深化生活、豐富生活環(huán)境,把生活作為兒童藝術教育的源頭,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兒童加強兩者之間的鏈接,使藝術真正具備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fā)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p>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課題提出的背景

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綱要》指出,應充分發(fā)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藝術可以陶冶情操,《綱要》要求“應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huán)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但一直以來,人們將藝術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更多地局限在藝術技能和技巧上,把音樂、舞蹈、美術等專門的藝術活動教育作為幼兒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標和內容,從而對藝術教育的評價也往往有一個標準化和技能技巧要求的偏向,很少注重藝術的情感功能,即便是滲透了情感方面的教育,也只是象征性地一筆帶過,培養(yǎng)目標缺乏系統(tǒng)性,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tài)度的傾向(《綱要》)”。顯而易見,這樣的藝術教育是不符合現代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的。

近幾年來,我園提出了實現“小幼兒園 大雅堂”的目標愿景,將幼兒園的文化內涵注入園本課程的構建中,貫穿于幼兒園的一日各項活動,在教育活動中我們主張“愛 樂 雅”,實現創(chuàng)設優(yōu)雅之境、鍛造儒雅之師、培育文雅之生的目標。當我們的管理模式逐漸形成并走向成熟之后,課程文化建設是彰顯幼兒園文化建設特色的最有效的載體。

在園本化課程研究中,開展富含地域特色的《潮汕民g綜合性藝術教育研究》是我們一直堅持不懈的研究,此課題也是廣東省“十一五”“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也成為廣東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實驗園研究項目。在不斷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潮汕的許多民間民俗逐漸遠離城市的孩子,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因此我們更加注重傳統(tǒng)的與現代的有機融合,注重選擇貼近幼兒現代生活的內容開展活動,而同時要保留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因此也衍生了生活化藝術課程的內容。

2.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在目標界定中,突破了傳統(tǒng)藝術教育目標定位的單一性,建立生活化特點,突出興趣與態(tài)度的養(yǎng)成,不僅有系統(tǒng)的藝術能力培養(yǎng)目標,同時,活動中更明顯地指向人文素養(yǎng)目標;

(2)在內容的選擇上,改變傳統(tǒng)藝教育的單一性,尋找生活中的藝術為基本內容,以主題活動為線進行串聯、整合,并共同創(chuàng)造富含藝術氣息的生活環(huán)境,讓兒童感受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學會用藝術的形式表現生活美,增強對生活的熱愛;

(3)在師幼關系上,改變傳統(tǒng)藝術教育中灌輸傳授、教師高高在上、至尊無比的角色,師幼關系是互動的、平等的,教師在與幼兒的共同活動中體驗審美,并充分尊重相信幼兒的藝術潛能和藝術直覺,當兒童藝術體驗與創(chuàng)作的引領者、合作者。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研究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綜述

上世紀60年代以后,一種綜合性藝術教育思潮得到逐漸發(fā)展和壯大,至90年代,已經成為美國乃至世界藝術教育的主流。實際上,它是對下面兩種觀點的綜合和超越。第一種觀點是,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從藝術中學生可以學到有關我們自身和世界的知識、信仰和價值,這些知識、觀點、體驗和意義是任何其他學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開展藝術教育,不僅是因為藝術本身值得教和值得學,更重要的是它還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帶來的好處。一方面,藝術為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創(chuàng)造性沖動提供了一個出口,使學生心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通過藝術進行的普通教育,是更生動活潑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這種觀點進一步發(fā)展,人們又認識到,藝術教育強化了學生的知覺能力和表現能力,進而使其語言交流能力、表現能力、批評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課題研究預期價值

1.研究如何建立藝術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教育之間的有效鏈接,通過藝術教育開啟多元智能的發(fā)展。

2.形成幼兒園生活化藝術教育的目標及內容體系,探索藝術教育本土化園本化的網絡建構。

3.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建立藝術教育新概念。

4.幼兒整體素質有所提高,在全面發(fā)展中突顯藝術修養(yǎng)特質。

四、課題的研究目標

1.提高幼兒的藝術感覺和創(chuàng)造能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生活中的美,用藝術的方式去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培養(yǎng)幼兒熱愛生活,具有關愛、友善、尊重、分享、開放等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2.提高教師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培養(yǎng)教師的藝術教育技能和課程的開發(fā)、整合能力;

3.積累案例素材,形成生活化的藝術教育園本課程體系,打造藝術教育特色。

五、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1.構建生活化藝術教育目標體系。體現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并重,尊重兒童的生活實際與情感體驗,按人文主題展開,突出情感線索,藝術知識、技能從低到高要求,有機融合。提出園本藝術教育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整合發(fā)展的藝術教育總體目標和分階段具體目標。通過學習宣傳、研討反思、環(huán)境建設和各種文化實踐活動,濃厚藝術教育氛圍,增強意識、內化觀念。

2.構建生活化藝術教育內容脈絡。尋求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需求,如以四季為線索、以愛為主題、以節(jié)日文化為特色等等,建立藝術教育與各領域教育之間的生態(tài)關系,將藝術教育與其他領域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幼兒對各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各種活動的質量。

3.構建生活化藝術教育園本課程。潮汕地區(qū)具有豐富的民間藝術特色,我們在生活化基A上力求突顯本土特色與園本特色,充盈園本文化建設。

4.以藝術為特色構建園本課程文化。建設富有藝術特色的人文環(huán)境,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特色;開展豐富的節(jié)氣文化活動,探索藝術教育園本特色與教學文化。

5.探索家園藝術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開展家長藝術講座、親子藝術沙龍等提高家長藝術修養(yǎng),以征集資源、參與藝術課堂、參與節(jié)日文化活動等,形成共育共識。

六、課題的實施措施

1.以興趣為集結點,形成教研學習共同體,促教師成長。

我們集結了對藝術教育有共同興趣的教師,經過篩選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以課題主持人為核心,教學管理人員、教研組長、年級組長以及骨干教師為主,帶動全園教師一起參與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定期進行研討活動,定出幾個研究階段,一是收集資料,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撰寫實施方案;對幼兒園現有的藝術教育內容和形式進行反思和討論,融合生態(tài)式藝術教育的理念,開展研討活動;與相關研究專家取得聯系,學習經驗,討教方法,統(tǒng)一思想,形成共同理念。二是開展具體研究與實踐。教師開發(fā)活動案例,組織系列活動,積累經驗方法,編寫課程方案計劃,整理目標體系與內容體系,逐步形成園本課程。實施評價自查,形成評價體系,衡量教師及幼兒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水平。三是整理有關資料,分析資料情況,作出評判,對目標達成度進行分析。撰寫研究報告,以及相關論文,編寫有關教案集,出版成果冊等。

2.以特色為落腳點,建設班級生活化藝術教育課程,促幼兒發(fā)展。

“愛樂雅”是我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實現“小幼兒園 大雅堂”是我園的目標愿景。近年來,我園一直在探索如何將幼兒園的文化內涵注入園本課程的構建及貫穿于幼兒園的一日各項活動中,實現創(chuàng)設優(yōu)雅之境、鍛造儒雅之師、培育文雅之生的目標。在研究中,為了避免班級教師盲目跟隨或者找不到重點,我們重在原有幼兒園文化的積淀上,幫助教師更好尋找班級的研究落腳點,構建屬于班級特點的與眾不同的生活化藝術課程。

3.以共享為連接點,豐富生活化藝術教育課程資源,促家園共育。

嘗試開發(fā)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在組織形式的開發(fā)上主要有:一是藝術資源庫。動員家長收集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歌曲、名畫、名作、圖書、多媒體視頻等。讓家長將適合孩子的DV、CD或網絡資源等資料收集,成為班級的藝術資料。二是藝術沙龍活動。通過組織家長參與多種藝術沙龍活動,讓家長親身體驗藝術的快樂,讓家長互相傳遞藝術教育的經驗。邀請藝術專業(yè)人士到園組織活動。三是藝術分享會。開展離園歌曲分享會、故事會、藝術造型親子制作等,可以動員家長自由組合,以家庭的形式、或幾個家長組合,選擇經典的歌曲或故事,在離園的時候進行分享表演。在分享活動中,教師將有目的的輔導,確保分享活動藝術質量。四是“一日為師”活動。家長自愿自報走進幼兒園課堂,與孩子一起參與藝術分享與創(chuàng)作。

七、課題成果

基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所倡導的幼兒教育理念,我們一直將“幼兒學習方式游戲化、學習內容生活化”作為園本化課程建構的指導思想。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對課程建構進行了新的頂層設計,將幼兒在潮汕文化環(huán)境中的生活經驗進行有機融合,融合我園“一日活動皆課程”的教育理念,著力發(fā)掘適宜幼兒年齡特點的生活化與園本化的藝術教育內容。在課程的創(chuàng)建中我們在融合園本文化的同時,也鼓勵包容老師的新想法、新創(chuàng)意。但百變不離其宗,在“小幼兒園 大雅堂”的大背景下,雅致、美好、生活化、本土化伴隨著我們成長。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將課題研究中的收獲歸納如下:

1.專業(yè)聯動,催化快樂。

在課題的實踐與研究過程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班級主要成員――教師的藝術素養(yǎng)問題,因此我們配備了在藝術方面富有特長的兩位教師,同時邀請對應的行政人員進行對點指導。在提高教師藝術素養(yǎng)方面,我們利用每天的教師晨會活動進行各種學習、培訓,給了教師許多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的機會和平臺。我們鼓勵教師社團與藝術產生互動鏈接,有效的利用了教師社團的資源,聯手教師社團,讓社團活動參與到班級生活化藝術教育活動中來,聯動提升了家長、幼兒參與的興趣,更加凸顯了班級的藝術特色。專業(yè)聯動,催化藝術特色班級的活動,產生了更多的快樂。

2.藝術之美,締造快樂。

藝術來源于生活,讓藝術還于生活,在生活中發(fā)現藝術,使生活中充滿藝術,使生活充滿了雅與樂。幼兒來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藝術環(huán)境,隨手可觸的藝術體驗;豐富的系列活動,充盈于一日生活中的藝術活動;親子藝術共體驗,家長藝術團演出……通過課程活動的推進,班級突顯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每個班級都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館,整個幼兒園就是一個藝術體驗博物館,在這里,每一天的生活因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充滿藝術感,每一個活動因藝術充滿美好與快樂。

3.增設平臺,展現自信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孩子和家長們搭建了各類展示自己的舞臺。他們大手牽小手,自信的登上一個個舞臺,每一個節(jié)日都成為展現、提升自我的時機。我們重視每一次節(jié)日活動的組織,讓藝術節(jié)氣活動成為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如“三八節(jié)”插花藝術展(禮物送媽媽)、“五一”廚藝大比拼、“六一”才藝派對、元旦迎新冬運親子健康舞展示、畢業(yè)季童話劇展演等等,注重每個藝術活動的儀式感,讓每一次儀式都正式而富有意義,每一次活動,每一位幼兒都能自信展示,幼兒園每位成員間獲得最溫馨的互動。

4.放大幸福,滋潤童年

我們用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啟每天的黎明。不定期的組織各類沙龍、在無數個相互陪伴的日子里,我們深刻感受到幸福是可以放大的,爸爸媽媽高質量的陪伴,大大增加了孩子在幼兒園活動中的自信心,父母的參與也教給孩子社會生活的基本含義,他讓孩子們感到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可以為之做出貢獻。班級特色文化,成為班級成員間情感交融的方式,滋潤著幸福的童年,讓整個童年煥發(fā)五彩的光芒。

在藝術創(chuàng)作與合作中,師生們共同分享了成長與快樂,在生活化藝術教育過程中,心與心的互動使感恩之情留駐在孩子們童稚的心中,留駐在老師和家長的記憶里,留駐在汕特中心園譜寫的幸福詩篇中!

參考文獻:

[1]《活教育的教學原則》陳鶴琴著

[2]《陶行知論生活教育》 徐瑩暉、王文嶺 著 2010年4月1日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3]《藝術教育前沿論叢:生活美學與藝術經驗》劉悅笛著 2007年9月1日南京出版社出版

第3篇:實踐課題報告范文

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這種提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能力,這就使得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去培養(yǎng)學生的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會提問,愛提問。

1、發(fā)揚民主,營造氛圍,培養(yǎng)“敢問”意識

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和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自己從教導者變成伙伴式的服務者、參與者,真誠、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用愛心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心靈放松、敢于質疑、敢于表達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當學生害羞不敢問題時,給與鼓勵支持的目光,鼓勵孩子們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學生對題目有“奇思妙想”時,給以他們充分的展示機會,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海闊縱魚躍,天空任鳥飛”,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發(fā)芽、開花。

2、制造機會,創(chuàng)造條件,搭建“能問”平臺

問題從哪兒來?特級教師張新華指出:要形成一個好的問題或要讓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出對學習者來講充滿疑問和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緒氛圍,即制造機會,創(chuàng)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為此,在教學中,我首先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提問時間,每節(jié)課都要通過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情境,將學生置于問題研究的氣氛中,讓學生自主提問。其次是給學生留下有問題的空間。提問,教室或許是一個好地方,但不在教室或學校,學生有問題也可以問,教師要注意搭建學生書面問問題或其他方式(如打電話問問題等)問問題的平臺。為此我讓學生備一本“問題”本,隨身攜帶,及時記錄;還在班上設“問題角”、“問題信箱”,開展“問題競賽”的活動。這樣,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機會,使學生主動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教會方法,提高技能,掌握“會問”方法

好問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問,并非鼓勵學生不假思索地亂問,不要為提問而提問,也不能一疑就問,每題必問。從愛問到會問是一個飛躍的過程,需要經過反復的訓練,教師不斷點撥引導。因此,要培養(yǎng)“敢問”的精神、提供“能問”的平臺外,在課堂上還要循循善誘,指導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與途徑,引導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鼓勵學生“問得深”、“問得妙”。

(1)從課題切入,培養(yǎng)提問能力。

課題一般都是學生學習的中心,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習的重點。讓學生從課題上提出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有利于教師制定教學目標例,有利于激活學生求知的內驅力,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揭示課題后,我問:看著這一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可以提出:什么叫圓的面積?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怎樣求圓的面積?求圓的面積要知道什么?等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入猜想、轉化、探索、推導、悟理、求解等學習過程,使問題解決。

(2)深入讀本,提出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后進行質疑,也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引導學生透過簡潔文字表述,誘發(fā)新邃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明白教材中處處都閃爍著問題的火花,從而提高學生對教材的精讀,發(fā)展數學思考能力和探究興趣。

(3)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

現在課本上的習題大都是一些條件充足、問題明確的標準習題,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問題并不像課本中的例題那樣,條件和問題都十分明確,一一對應,而是需要自己去收集數據,選擇條件的。因此,教師要設計一些聯系實際的題目。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我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銀行去參觀,并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記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袄适鞘裁窗??”“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對于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及時表揚他們觀察得很仔細,然后讓他們帶著這些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學生由于是自己發(fā)現問題,自己來解決問題,從而找到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學生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的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的事物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

(4)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提出數學問題。

教材中有許多例題或練習題都有“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或“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的提示,圖文并茂練習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個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場景,在場景中又蘊含著一個個的數學信息,教師充分利用這樣的機會,鼓勵孩子們盡可能的在信息中發(fā)現數學問題。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解決已經提出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圖中的信息,自己或小組合作發(fā)現、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時,讓學生說說選擇了哪些信息,為什么選擇這些信息,再次經歷收集信息的過程,內化信息,加深理解,從而提高收集信息、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同中求異,提出數學問題。

教學中,注意更新觀念,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法,更多的關注學生是怎樣思考的?又是怎樣計算的?引導學生對解法或算法進行反思和質疑,促使學生優(yōu)化方法,提高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時往往可以找出多種不同的方法,但結論一樣。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通過比較確定最優(yōu)方案,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技能的常用而有效的途徑。

(6)挑戰(zhàn)教材,提出數學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學生不滿足課本中的方法,而根據自己的觀點提出質疑的現象,這正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表現,也是訓練數學思維的大好時機。因此,教師對學生課堂上的質疑應當加以鼓勵、引導,促使學生不斷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構想,找到新方法。

(7)利用學生作業(yè)中的錯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作業(yè)中出現錯誤,往往愛用粗心、馬虎這類詞語搪塞過去。其實,學習數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斷改正錯誤,形成正確認識的過程。每個孩子的錯誤是不同的,出錯的原因也是不一樣的,面對錯題,引導學生找出錯誤原因及時改正,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認真檢查作業(yè)的良好習慣,并在自我反思中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這道題還能用其他方法解決嗎?等等,使學生發(fā)現自身問題所在,避免重犯同樣的錯誤,牢固掌握數學知識。

4、適時評價,及時鼓勵,調動“善問”熱情。

要使學生逐步提高提問的質量,善于提出問題。教師還要注意適時總結,引導學生評價。正確的評價,有助于學生獲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和發(fā)展,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積極地表現自己,使他們各自的潛能得到相應的發(fā)揮。由于學生的個別差異性,有的學生比較善于提問,有的卻會提一些沒有意義的問題。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提問表現出極大熱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簡單的結論性回答。要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信心,滲透給學生問就比不問強,要經常表揚敢于提問的學生。提供機會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機會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發(fā)展,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質疑水平的提高。其次,讓學生評價,如學生在評價時可根據前面同學不同的說法作不同的評價:前面同學說得好,學生就說:“我非常贊成或欣賞他的想法!”說得不完整的,學生會說:“我可以給他補充嗎?”或者說:“我給他提個建議!……”如果前面學生說錯了,就說:“我對他的說法有意見,我認為……”這樣學生在評價其他同學時,也學會善于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從而讓學生由“敢于問”向“善于問”、“勤于問”的方向發(fā)展。最后,我還通過建立學生提問記錄冊,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專門記錄組員的提問情況,每個學生記錄自己提問的問題與次數,與學期總結評價掛鉤。

二、調查分析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

課堂上有相當一部分的同學還是沉默寡言,既不主動提問題,又不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善于質疑問難的學生不是沒有,而是太少。為此,我對自己剛接手的班級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具體表現為兩種典型形式:第一種是不敢或不愿提出問題,第二類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問題。第一類情況是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沒有表現出來,呈潛在的狀態(tài)。第二類情況是學生因教與學等多種因素,不善思考,思維惰性大,不能提出問題或者是不善于提出問題,問題意識較少或沒有。

原因分析:

1、與教學理念有關。

目前在教師的教學觀念中,根深蒂固的教師職責是“給予”,學生的職責是“接受”。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滿堂灌”的現象基本解決,取而代之的是“滿堂問”。教師不停提出問題,學生只是一味被動地應付問題,哪來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呢?

2、教師忽視“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問題意識”,缺乏“民主意識”,缺乏“對話意識”,致使學生想說卻不敢說,逐漸形成壓抑的心理狀態(tài),甚至變得懶得動腦筋,增加了師生之間的心理隔閡,導致學生不會提什么問題。

3、與學生自身的基礎能力有關。

(1)學生的能力有限,知識的儲備較少。

(2)學生沒有足夠的膽量提出問題。

第4篇:實踐課題報告范文

 

課程改革時至今日,體育學習,快樂為本的教學理念已經深深的基于廣大體育教師的思想中,無論是技能的學校還是其他形式的學習活動,教師都能遵循“學中玩,玩中學”的教學理念,是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下不知不覺掌握體育技能,從而提高了體育課堂的有效性。

 

肩肘倒立是水平三必須掌握的技巧性動作,屬于倒立基礎上的墊上平衡,其支撐點是雙肘和肩,支撐部位是腰部后側。所以對初學者來說,教學的重點就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支撐方法—正三角支撐,及控制重心的能力。

 

根據張老師上課情況來看,此動作一般情況下學生是可以完成的,主要注意的問題我認為就是學生之間的相互保護與幫助,保護能夠避免身體突然扭曲造成的扭傷,尤其要注意頸椎,但由于出現乏力導致腿部上舉時突然掉下來也是應該重點防范的現象之一。

 

總體來講,張老師的這節(jié)課是成功的,看張老師的課猶如身臨其境,下面根據我的觀課記錄做如下匯報。

 

一、教學目標的達成

 

整堂課的設計一氣呵成,學生能夠循序漸進的完成教學目標。張老師的這節(jié)課設計上從始至終有它的系統(tǒng)性,從開始的簡單的隊列練習入手,然后進入徒手操活動,達到身體各個關節(jié)的活動,徒手操的練習中包含個別的專項準備活動,如頭部運動。其實這個地方的設計可以更加專項化一些,涉及幾個練習活動,如腳尖、腳踝、頸關節(jié)等等。

 

二、 教學過程的呈現

 

從主教材的整個教學過程來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學生由易到難逐漸掌握動作的一個過程,因為肩肘倒立動作作為學生來講,難點第一在支撐,支撐上要成為穩(wěn)定的一個三角形。為了做好這個動作,張老師進行了雙手反叉腰的練習,另外在肩肘倒立完成過程當中,它是由簡單、由部分動作達到整體掌握,例如先做蹦腳尖,然后再后倒,后倒成屈腿的肩肘倒立,再由屈腿的肩肘倒立過渡到單腿肩肘倒立,最后雙腿直立起來。掌握動作從教法上明顯看出學生最后能夠90%以上的同學能夠掌握這個動作,就是在一步步掌握動作的基礎上實現的,所以這節(jié)課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課堂教學效果

 

1、教學組織到位,利于學生的觀察和模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

 

2、在這節(jié)體育課上達到了一定的身體鍛煉,并且這個身體鍛煉是一個合理的,由開始低運動量到最后達到較高運動量,最后做整理活動,再恢復到接近于正常水平。

 

3、.教師講解準確、精煉、有效,在40分鐘的課堂里,教師講解沒有超過15分鐘,其中包括師生的互動,教師的講解、示范和學生的練習相結合。

 

第5篇:實踐課題報告范文

關鍵詞:高師本科生;畢業(yè)論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41-0115-04

一、問題提出

高等學校本科畢業(yè)(設計)論文是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其質量是衡量學校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為適應國家教育部對高等學校畢業(yè)(設計)論文的要求,推進畢業(yè)論文教學改革、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提高畢業(yè)論文教學質量,培養(yǎng)21世紀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遵循高師物理與電子信息類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律,遵循科學研究訓練和科學研究素質培養(yǎng)規(guī)律,結合學院情況,我們對畢業(yè)論文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學質量評價等作研究和實踐,實踐探索構建高師本科生畢業(yè)論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二、構建保障體系的實踐

1.教學目標

畢業(yè)(設計)論文在培養(yǎng)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重要實踐環(huán)節(jié)。高等學校應當進行畢業(yè)論文教學工作,并且要從畢業(yè)論文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切實抓緊抓好,保證畢業(yè)論文教學工作質量。

調研確定了本科生畢業(yè)論文教學目標:①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研究意識,指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讓學生得到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體會科學研究工作的核心精神――創(chuàng)新,或者勇于面對科學研究工作的常見結局――失??;③培養(yǎng)學生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④指導學生獲得有一定價值的研究結果。

2.教學模式

基本模式:(理論課程、實驗課程、教育實習和畢業(yè)論文“一體化”過程教學模式)+(指導教師選派、論文選題、論文題目審查、論文開題、論文形式審查、論文量化評價、論文答辯、論文成績評定的“系統(tǒng)規(guī)范化”教學質量過程控制模式)。

(1)理論課程、實驗課程、教育實習和畢業(yè)論文“一體化”過程教學模式,見圖1。

首先要明確基本理念。

傳統(tǒng)課程理論的視野主要是投向歷史,它建立在人類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可稱之為“遺產教育”。正如楊振寧先生指出:“國內培養(yǎng)知識繼承性人才,而國外培養(yǎng)知識創(chuàng)造性人才。”在這樣的思想觀念下,大學課程體系中的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和教育實習等畢業(yè)論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前期課程教學,對科學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教學要求,似乎科研教學只是畢業(yè)論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任務。致使學生在對科學研究毫無概念的情況下倉促進入教學時數不多的畢業(yè)論文教學這一科研訓練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了畢業(yè)論文教學目標的實現。

理論課、實驗課、教育實習等和畢業(yè)論文教學應該互相融通、有機結合,以形成合力。一方面,在理論課、實驗課教學和教育實習中,學院和教師應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采用滲透、科研專題課、課程論文等多種方式加入科學研究教學因素,使科研訓練教學有一個層次性、連續(xù)性過程,以符合科研能力培養(yǎng)的規(guī)律。同時,在學院層面上,學院協(xié)調、組織教師結合自己的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各種方式指導學生科研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素質。另一方面,在畢業(yè)論文教學階段,制定較詳細的教學要求即《畢業(yè)論文教學要求》,努力使師生明確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做到在注重論文結果本身顯性的價值和質量的同時,關注過程質量,注重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素質培養(yǎng)及可持續(xù)能力培養(yǎng)。調動師生積極性、主動性,協(xié)力完成教學任務。

其次要制定具體方案。

一是在全院課程中開展科學研究教育“滲透”教學模式實踐。在教學內容上,適當更新、重組內容,引入學科前沿內容;將新的教學研究成果及時引入課堂(成果可以是學院教師自己的)。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學計劃的方式(在課程表上定出時間,如光學課程周課時4分為:3講課+1討論)要求學院80%以上的課程以學生為主進行課堂討論、學習研究;實驗課的絕大部分課程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理論、實驗課程嘗試指導學生完成課程論文。在教學評價上,重視過程評價、多元評價、發(fā)展性評價等,逐步改變以往紙筆一卷評價、知識一元評價、終結性評價等教學評價方式。

二是在全院公共課(主干課)一一教法課上以專題形式,以教法課教師為主體、以“中學物理(或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方法”為載體,相對完整、系統(tǒng)地介紹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化方法和科學研究的核心精神。

三是在全院教師中,發(fā)動教師主動性與靈活性,因地制宜指導學生科研訓練。這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做法。第一,承擔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的教師,可從二三年級選拔優(yōu)秀學生參加科研工作;第二,碩士生導師可將碩士生培養(yǎng)工作下接至本科生,讓本科生介入碩士生科研工作,參加碩士生科研專題討論,接受初步的科研訓練;第三,具有科技發(fā)明、科技制作經驗的教師,可從二三年級選取在這些方面有興趣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參加科技活動,經歷科學研究過程,接受科學訓練,完成科技制作和發(fā)明。第四,在全院公共課――計算機類課程中,引導學生完成設計型任務。

四是在教育實習中指導學生完成教育調查報告、教育實習小論文。學院的三個專業(yè)皆為師范專業(yè),師范教育類課程系列在學院課程體系中占一定比例,持續(xù)三個學期。相關教師要利用教育調查教學和實踐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進行初步的教育科學研究訓練,完成一批質量較高的教育調查報告或教育研究小論文,指導學生嘗試科學研究。

五是指導教師就所承擔課程開展課程及教學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教學、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夠開辟學生可以介入(事實上也是相對容易介入)的科研方向、領域。

六是努力建設開放的科研能力素質培養(yǎng)環(huán)境。及時通報信息(包括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的信息),鼓勵學生參加科學報告會、科學講座等。利用各種媒體渠道傳播科學研究信息。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科技、實驗、調查等活動。

七是研究制定《畢業(yè)論文教學大綱》和《畢業(yè)論文教學手冊》,在畢業(yè)論文教學階段嚴格執(zhí)行。

(2)指導教師選派、論文選題、論文題目審查、論文開題、論文形式審查、論文量化評價、論文答辯、論文成績評定的“系統(tǒng)規(guī)范化”教學質量過程控制模式,見圖2。

為了確立基本理念,在畢業(yè)論文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過程中,從時間安排、組織實施制定出一個系統(tǒng)的、規(guī)范的和

可操作的過程控制模式,是實現畢業(yè)論文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如果缺乏過程控制,就可能出現論文不能按時完成、學生不經歷科研過程而直接拼湊結果、甚至做假科研寫假論文的行為。

同時,在論文質量評價方面,把過程也作為評價內容之一。此外,原教學計劃在第八學期安排六周科研訓練(畢業(yè)論文教學),實踐證明,時數和時間段安排都有一些問題。其一,僅僅六周的時間完成科研訓練和論文的全過程是遠遠不夠的;其二,第八學期這個時間段受到學生忙于找工作等因素影響,他們的實際學習研究投入大打了折扣。為此,將畢業(yè)論文開始時間提前到第六學期末,持續(xù)兩學期。據此,制定以下具體方案:①畢業(yè)論文開始時間提前到第六學期末,持續(xù)兩學期。②畢業(yè)論文課程學分:3學分。③指導教師工作量:5分,生。④畢業(yè)論文(設計)教學工作時間流程:師生雙向選擇(第六學期的第十八周);選題(第七學期的第四周);提綱、初稿、開題(第七學期的第十八周);中期檢查(第八學期的第二周);結題、形式審查(第八學期的第十三周);答辯(第八學期第十五周);歸檔(第八學期期末)。過程控制見圖2。

(3)畢業(yè)論文(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工作的具體要求,由學院就以下相關文本作出具體規(guī)定。一是畢業(yè)論文教學目標、內容、要求等:《畢業(yè)論文教學大綱》;二是選題:指導教師與學生商量定題?!段镫妼W院學生畢業(yè)論文選題指南》用做指導學生選題參考,便于學生了解科研選題的基本知識以及學院指導教師的基本情況,利于選題工作有效開展;三是畢業(yè)論文教學工作過程:《畢業(yè)論文教學手冊》;四是畢業(yè)論文評價:《畢業(yè)論文考核體系》給出論文量化評審辦法(包括:指導教師對論文量化評審辦法、評閱教師對論文量化評審辦法、畢業(yè)論文答辯、成績評定辦法及最終成績評定辦法);五是畢業(yè)論文指導教師遴選辦法(包括學院要求;遴選時間;遴選形式)、畢業(yè)論文教學指導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辦法(包括學院要求,時間,形式)、畢業(yè)論文教學獎懲制度、畢業(yè)論文教學工作結反饋意見收集及分析要求:《畢業(yè)論文教學手冊》。

三、實施效果

1.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1)調查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為主,同時,課題組成員還對部分學生和教師進行了訪談。調查采用自編問卷。主要調查目的為征求學生對畢業(yè)論文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兩個方面。問卷的設計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①對畢業(yè)論文教學工作的認識態(tài)度;②對學院和學校采取的教學質量控制過程模式的評價;③通過畢業(yè)論文撰寫過程,在科學研究方法及科研能力方面的收獲;④對做畢業(yè)論文的難度、所花的教學時間長度和經濟承受能力的看法。

(2)調查結果:87.6%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教學工作重要或很重要,76.9%的學生認為高質量畢業(yè)論文意義重大或很重大。45.5%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從四年級上學期較合適;50.4%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持續(xù)一個學期合適;62.0%的學生要求指導教師有碩士以上學歷;57.9%的學生要求指導教師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68.6%的學生認同學院雙向選擇指導教師的方式;59.5%的學生認同學院指導選題方式;45.5%的學生認同學院指導教師在學生需要時給予指導的方式;78.6%的學生肯定了指導教師的指導工作做得“好”或“很好”;73.6%的學生認同開題報告環(huán)節(jié)“有必要”或“很有必要”。

91.8%的學生肯定了:通過畢業(yè)論文教學,親身經歷了科研過程;學到了科研方法;在科研知識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收獲。

從調查數據與分析來看,學生對畢業(yè)論文教學工作的總體評價是肯定的,但也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2.學生論文質量情況

(1)對學生畢業(yè)論文抽樣10%,請云南大學物理系、云南民族大學物理系等學校教授進行盲審,盲審結果:畢業(yè)論文的綜合成績屬中上,但研究難度、創(chuàng)新性等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2001級起,學生的畢業(yè)論文已經公開發(fā)表80余篇。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正逐年提高,畢業(yè)論文整體質量逐年也有明顯的提高。

四、結束語

本研究以云南師范大學物理與信息學院本科生為例,就高師本科生畢業(yè)論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做了近十年的研究及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做了兩項工作:

構建的理論課、實驗課(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等)、教育實習和畢業(yè)論文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理論課、實驗課、教育實習和畢業(yè)論文教學一體化,從形式上、內容上、時間上為畢業(yè)論文教學順利進行提供了客觀、可操作的教學模式。

第6篇:實踐課題報告范文

【關鍵詞】高校體育 保健學 探究式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068-01

隨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斷革新以及高校教學的積極倡導,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教學實踐中受到廣泛關注,并得以推廣和使用,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個體自主性。本文基于此,針對探究式教學在高校體育保健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展開探討。

一 體育保健學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的意義

1.為學生創(chuàng)造探索性學習環(huán)境

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而言,課堂教學是一個重要途徑,而教師應在保健學課堂中確保學生相對穩(wěn)定的創(chuàng)新意識,通過新鮮元素的刺激激發(fā)學生主動求知,提高其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并強化參與課堂的主動意識。探索式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通過自主解決問題來提高自信心,而教師也跳出了以往過于自我的課堂角色,以輔助和從旁指導為主,并充分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鼓勵其不斷修正錯誤,最終找到正確答案。此種環(huán)境下,學生通過自主選擇、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繼而通過自主式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其探索意識。

2.鼓勵學生勇于質疑

孟子有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因此,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意識地提出質疑,這對于探索式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生通過經常性質疑能夠逐步改變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下熏陶而出的被動學習意識向主動學習意識過渡。

3.運用知識探究激發(fā)學生探究精神

教與學是相互聯系而不可分割的,教師應著眼于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做出改變,這對高校體育保健學教師而言尤為必要。教師應根據大綱及教材界定創(chuàng)造出有利的教學環(huán)境,充分保證學生學習的自由度,重視在每一個課堂環(huán)節(jié)中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真正發(fā)揮課堂的主體作用。

二 體育保健學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問題

1.教師應針對課堂問題加以合理設計,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探討問題的重點在于答案,而對問題本身則有所忽視,這在根本上限制了學生探索能力的發(fā)展,因為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及創(chuàng)造性是以問題能力及問題意識為基礎的。因此,教師在課堂討論中應結合保健學教學相關內容來合理設計與之相應的、內涵豐富的課堂問題。以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救治為例,可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現場處理閉合性軟組織損傷要選擇冷敷處理?然后讓學生討論后回答,而有此類損傷經歷的學生則會向其他同學分享經驗,從而普及這一知識點。學生對于此類生活小常識很感興趣,進而在課余時間自發(fā)收集、整理、探索,以豐富自身知識結構。但教師應注意不可提出過于簡單的問題,應為學生預留獨立思考的空間,并根據問題內容來展開想象;同樣也不可過難,以免導致學生間的討論無法展開。

2.應在課堂活動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精神及創(chuàng)新能力,是教學的根本所在。因此教師應逐步在教學過程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有效時間內為學生預留出更多的參與時間。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主導者及設計者,應精心設計富有特色的教學方法與課前導入,所選擇的探討內容與層次應適宜。此外,在討論初期可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或就問題提出個人看法,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能動性,幫助學生轉變以往的接受型學習思維,逐步轉變?yōu)橹鲃有汀=處熢谠O計討論問題的同時還應積極汲取或采納學生觀點,并將自身融入學生群體中,與之共同參與課堂討論。

3.應在探究課堂知識的同時開展實踐教學

經過課堂討論后,學生必須參與課后實踐方可有深入體會,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化為己用而非流于形式。所以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下,鼓勵學生獨立動手參與實踐,通過實踐來獲取并錘煉所需能力,成為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學生通過探究式學習而參與實踐能力訓練,繼而通過實踐來強化自身創(chuàng)新與探究意識,最終能對所學知識加以綜合運用。

三 結束語

第7篇:實踐課題報告范文

【關鍵詞】:林地可行性報告;問題;建議

1、設計原則與方法

1.1設計原則

該系統(tǒng)開發(fā)的主要原則為數據采集、數據加工處理、數據更新、報表統(tǒng)計的標準化;充分考慮使用林地設計管理的業(yè)務實際和用戶需求,在系統(tǒng)實施全過程中,以服務為本;系統(tǒng)對用戶開放,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格式能夠與其他主流軟件兼容;設計時應考慮各方面因素,在數據編碼和系統(tǒng)功能設計方面留有余地和功能接口,系統(tǒng)具有開放性。

1.2設計方法

該系統(tǒng)基于國家林業(yè)局最新的使用林地可行性報告編制規(guī)范要求進行開發(fā)。在分析項目使用單位當地林地資源數據特點和使用林地設計管理需求基礎上,本系統(tǒng)按照使用林地設計工作順序,即:制作外業(yè)調查基礎數據、外業(yè)調查、內業(yè)統(tǒng)計整理、成圖、出卷、數據更新的步驟進行設計。同時,依據當地森林資源數據庫,結合外業(yè)調查數據,通過數據下載、數據錄入、數據編輯處理、數據檢查匯總等環(huán)節(jié),以一年為周期實現當地使用林地數據的更新。

2、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2.1內容缺失

根據作者統(tǒng)計,由甲級和乙級資質單位編寫的使用林地可行性報告章節(jié)基本完全,符合國家林業(yè)局使用林地可行性報告編寫規(guī)范;由丙級和丁級資質單位編寫的使用林地可行性報告或使用林地現狀調查報告多出現章節(jié)不全的現象,缺失的章節(jié)主要為“綜合評價”、“保障措施”與“相關說明”。綜合評價:一般包括項目使用林地必要性、迫切性評價;項目建設條件、使用林地和采取保護措施評價;使用林地環(huán)境影響及相關技術措施評價;項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評價等。只有做好以上各項評價,才能對項目占用征收林地產生的各種影響進行研究,才可以確定項目使用林地是否可行。

2.2附表、附圖中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筆者通過實際工作發(fā)現,有些資質單位編寫的使用林地可行性報告附圖與附表組成不全,或者相互矛盾。主要表現在:小班因子登記表與使用林地現狀圖不一致,圖上劃分小班個數與表上不同;其次是表中的面積、地類、林種等主要因子與現狀圖不一致,有時兩者面積誤差較大。小班因子調查表是實地調查林地與否的證明和重要記錄表,與使用林地現狀圖相對應,兩者間不可缺失或矛盾。

3建議

3.1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主要是分年度、分項目對每年所做的項目進行管理。因每個項目內容不同,地址不同,需要設定不同的補償標準和計算公式。項目管理內容主要包括增加項目、修改項目、刪除項目、數據導入、項目完整性檢查、移動數據邏輯檢查、前期數據處理、外業(yè)數據處理等功能。項目設定后,首先需要導入項目外業(yè)調查用數據。主要為dwg格式的紅線數據和shp格式的森林資源數據。當導入該項使用林地項目所涉及區(qū)域的林保數據和建設方提供的紅線數據后,首先需要對這兩項數據進行前期處理,制作外業(yè)采集設備(平板電腦)可以使用的外業(yè)調查用數據。

3.2外業(yè)數據采集

使用林地設計需要大量的外業(yè)調查工作,在準確測量調繪使用林地小班界線的基礎上,還需要通過標準地調查或全林檢尺的方式對林木株數、蓄積等林木因子進行詳細調查,需要填寫的調查表格繁多,工作量巨大。該系統(tǒng)針對使用林地設計外業(yè)調查工作研發(fā)了智能平板采集軟件,內置各類數據字典,可自動求算小班面積、蓄積、株數等因子,自動生成使用林地小班調查因子表,實現了無紙化采集外業(yè)數據,并能與內業(yè)管理系統(tǒng)無接,減輕了外業(yè)調查人員的工作量,同時也提高了外業(yè)調查工作的效率。

3.3數據處理

該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對外業(yè)數據進行處理,包括數據表管理和空間地理數據庫管理。數據表管理的內容包括:修改數據表的結構、重新命名數據表、刪除數據表。它是系統(tǒng)數據庫的中心樞紐,實現對系統(tǒng)所有基礎表和報表的管理。通過它能實現對系統(tǒng)基礎表和報表的增刪修改。同時圖層的創(chuàng)建、統(tǒng)計表的數據來源及報表結果表的生成,都是依賴于它及其對應的“數據表模式”??臻g地理數據庫管理的內容包括:地理數據庫創(chuàng)建、附加、刪除、壓縮等。此模塊是整個系統(tǒng)運行的基礎所在,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點之一―版本管理在此被充分應用,對各類數據進行錄入、提取、編輯、檢查和保存。基本操作功能包括外業(yè)數據導入、小班錄入、屬性查看、圖形定位、刪除、補償標準、導出成果、報告生成、生成圖件等。

3.4系統(tǒng)特點

該系統(tǒng)從實際需求出發(fā),根據國家林業(yè)局的最新技術規(guī)程,將使用林地設計和管理中制作外業(yè)調查數據、內業(yè)處理系統(tǒng)與外業(yè)采集軟件無縫對接、內置補償標準并可與項目對接、生成使用林地可行性報告等現階段急需解決而又具有技術難度的工作納入信息系y中,實現了數據采集和成果的智能化、信息化。該系統(tǒng)外業(yè)采集客戶端基于安卓系統(tǒng)開發(fā),以智能平板電腦作為調查手段,人機對話方式進行操作,易學易操作,替代了手動記錄;采用C+、Java等編程語言實現系統(tǒng)開發(fā),程序結構精巧,利于基層單位進行二次開發(fā)。

結束語:

使用林地設計管理系統(tǒng)是根據國家林業(yè)局最新的政策文件和技術標準研發(fā),系統(tǒng)根據用戶需要內置當地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數據字典庫和使用林地補償費用標準,可適用于各級林業(yè)部門使用林地設計管理工作。該系統(tǒng)實現了使用林地設計外業(yè)工作無紙化,將以往使用林地設計管理工作中小班外業(yè)調查因子記錄、標準地每木檢尺記錄、小班圖形編輯、各類統(tǒng)計表匯總、補償費用計算統(tǒng)計、可行性報告編寫、現場查驗表錄入、專題圖制作輸出等一系列難點工作實現了智能化和自動化,在大大提高外業(yè)調查、內業(yè)數據處理統(tǒng)計工作效率的同時,提高了工作質量,更縮短了使用林地項目審核審批時間。同時,由于基層林業(yè)工作的復雜性,使得開發(fā)一個完善的使用林地設計管理系統(tǒng)難度較大,本系統(tǒng)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實踐應用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第8篇:實踐課題報告范文

關鍵詞: 《推拿與保健》 實訓教學 教學改革

《推拿與保健》課程是高職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程,是一門操作性及實用性很強的課程。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yè)所開設的推拿課程與中醫(yī)學院所開設的課程不同的是,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yè)的推拿課程主要針對的是運動人群,希望通過推拿的手法操作增強人們的肌肉力量,增強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韌帶的柔韌性,提高運動能力,預防傷病,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推拿是一門動手能力強、實踐操作要求高的課程,要求加強學生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進行專項訓練,形成解決問題和難題的正確意識,從而習慣性地從多方位思考,深入分析問題的原因,系統(tǒng)地策劃解決方案,并且有效地組織解決問題的行動。為使學生全面、扎實地掌握推拿學的知識,培養(yǎng)較強的實踐能力,提高個人手法的技能水平,體現以就業(yè)為導向的原則,我們對推拿實訓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達到順應市場需求的目的。

1.優(yōu)化課程內容,突出運動特色

目前國內醫(yī)學高等院校中開設的《推拿學》課程,主要教學內容以內科、骨傷科、兒科推拿為主。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yè)是為運動人群服務,針對運動過程中易受傷的部位,以及易發(fā)生的運動傷病而開設的,便于掌握的推拿手法課程,在高職教學中得以實踐應用。

本課程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易用性”等特點,主要包括理論模塊和技能模塊兩大內容。理論模塊包括:推拿學發(fā)展簡史、推拿基礎知識、局部人體解剖學、常用腧穴學、推拿手法、骨傷科病癥、常見訓練損傷、推拿練功等;技能模塊包括:運動訓練傷病常用推拿手法、強筋健體功法等內容。

2.增加實訓教學時數,完善教學方案

《推拿與保健》的實訓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深入領會和掌握推拿手法的精髓,為實踐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傳統(tǒng)教學方案中,實訓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課時不足與課時分配不合理等問題,推拿手法實訓課程課時不足,不能夠滿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手法練習的要求。為提高教學質量,增加實訓課程學時,每個星期保證一至兩次實訓課程,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相結合,便于學生記憶推拿手法。對于是否有必要適當增加該門課程的總課時數,仍有待進一步的調查研究與實踐探索。

3.開放實訓室,提供課余跟蹤輔導

推拿學操作技能需要長時間反復練習,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水平,但本課程教學時數比較有限,可通過開放實訓室并安排專業(yè)課教師跟蹤輔導,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實訓室設備自主學習,勤動手、多操作,在操作過程中相互交流比較,達到熟練操作的目的。開展實踐教學要有必要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場地,通過開放實訓基地,保證實踐教學,保證學生課余練習手法和操作技能;開放多媒體教室,組織播放手法教學錄像,加深學生對手法形態(tài)的理解和動態(tài)的印象,自我糾正手法錯誤或偏差;開放功法練功房及練功器械供學生做體能鍛煉,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

4.豐富實訓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推拿手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頻繁刻苦的訓練才能夠逐步達到的,這個過程既是艱苦的,又是枯燥的。在實訓課程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學生對于推拿手法的練習熱情與強度會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而衰減。為提高學生參與推拿手法訓練的熱情,我嘗試采用豐富的實訓手段,從多個角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社會實踐是大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利用星期天組織學生到運動會所、社區(qū),利用暑假組織學生社會實踐小分隊深入農村等進行義務保健推拿,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社會。在義務放松推拿的活動中,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其學到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樹立責任感和探索精神。

除了社會實踐外,我校舉辦學生“推拿實踐技能大賽”、“推拿手法展示周”活動,聘請幾位著名的推拿老專家為學生進行講座,宣講推拿手法訓練的重要性,開展推拿手法演示等,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進行推拿手法訓練的激情與熱情,強化了推拿實訓效果。

5.建立評價體系,改革實訓考核方法

為促使學生更好地開展推拿手法實訓,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推拿實訓課程評價體系。本課程評價體系包括推拿手法操作評價部分和運動推拿手法運用能力評價部分??己藘热菥蓪W生以抽簽的方式決定。前者評價時根據抽簽內容,即某三種推拿手法進行手法演示,綜合評價學生對推拿手法掌握的優(yōu)劣。后者評價時根據抽簽內容,即某種常見運動傷病,學生自我選擇和組合推拿手法進行常規(guī)性治療。教師根據其手法選擇和組合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在教學實踐中,建立推拿手法學實訓課程評價體系,既能夠督促學生認真練習手法,又能夠幫助學生找到自身手法操作中存在的問題,達到精益求精的實訓目的。

以上對策的實施,不僅為加強針灸推拿操作技能實訓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和內在條件,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推拿技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牢固掌握了基本理論的同時,熟練掌握了操作技能,培養(yǎng)了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順應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遵循了以就業(yè)為導向,為畢業(yè)生提供廣闊就業(yè)空間的教育原則。

參考文獻:

[1]張欣等.國家精品課程《推拿手法學》實訓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3(28):45-46.

第9篇:實踐課題報告范文

(宣漢縣廠溪鄉(xiāng)中心校 四川宣漢636150)

隨著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改變原來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探究式學習方式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在目前學生自主學習的呼喊聲不斷高漲的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應運而生,成為了當前課堂教學中的主流,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

我校地處貧困山區(qū),幾乎所有班級都是學生人數超過60人的大班。大班額條件下的教師無法分散精力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容易忽視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而且課堂紀律易放難收,活動節(jié)奏難以駕馭,一節(jié)課老師需花費大量時間整頓紀律,大大降低了上課的效率和質量。這種大班模式也加大了老師作業(yè)批改的難度。按一個班60人計算,如果每批改一本作業(yè)的時間需要1分鐘,一個班的作業(yè)批改就需要一個小時,假如一位老師帶3個平行班級的課,那么一天閱作業(yè)的時間需3個小時,花這么長的時間,勢必削弱了作業(yè)批改的質量……大班化教學存在的種種弊端,迫切需要我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減輕老師的負擔.

加之農村學生信息量小,表達力弱……在農村小學中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就顯得十分必要。合作小組的構建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一、合作小組構建應遵循的原則

1、差異性

2、均衡性

3、可操作性

4、和諧性

5、靈活性

二、合作小組構建的具體方法:

1、中低段年級由教師分配為主

我校近兩千名學生全部來自農村,他們單純、善良。中低段的孩子更是淳樸、天真,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難理性地進行自主搭配分組,在分組的時候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將學生按照學習成績,上課紀律,性格愛好,積極上進等每方面從A到D進行排列。A類學生我們稱為特優(yōu)生,B類學生稱為優(yōu)秀生,C類學生稱為待優(yōu)生,D類學生我們稱為努力待優(yōu)生。每組都有A、B、C、D 4類學生,他們既有個性發(fā)展的相似性,又有學習程度上的差異性。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實現A對B、B對C、C對D的分類合作交流,使學習更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同時,可以實現A教B、B教C、C教D的目的,使每個人都能實現“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學習目標。

這樣分組,遵循了“差異性、均衡性”的基本編組原則,充分利用了學生間的差異資源,進一步優(yōu)化了班內、組內學生學習的最優(yōu)學習環(huán)境,達到了共同進步的目的。實現“把教學相長延伸到整個課堂,讓差異資源衍生出萬千學長?!?/p>

2、中段由教師學生共同參與

中高段的學生有一定的判斷和評價能力,在分組時教師可以在對小組進行具體要求后,適當讓小組成員自行搭配,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我校四年級各班就是按學生成績、學生愛好、思想素質等將學生進行排名,將學生分成:A、B、C、D、E、F 6個梯隊,每個梯隊12名學生,即1——12名為A梯隊,13——24 為B梯隊,以此類推。A梯隊的12名學生就作為合作學習的學,從A級開始,每一級的學生都到下一級梯隊中去找一找自己愿意幫助的同學,然后再全班開展“一幫一”活動。每個組形成A幫B、B幫C、C幫D……模式,沒有特殊情況不越級幫助,如果一些同學無法對下級進行幫助,或者幫助效果不是特別明顯時,可實行個別“一幫二”。通過“一幫一”,合作小組基本建立起來了,將A梯隊到F梯隊中一個幫扶體系中的所有成員歸納為一個合作小組,共計12個合作學習小組。最后教師根據每個組的性別、個性等情況進行微調。

3、高段以學生自主選擇為主

高段學生基本能正確客觀的看待和評價他人,意志發(fā)展水平由弱到強、由他律向自律過度。隨著學生情感生活的不斷豐富,他們的理智感、友誼感 、集體榮譽感也有了進一步發(fā)展。依賴的重心由家庭逐漸轉移到學校,同伴關系、友誼成了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根據小學高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分組時我校選擇由學生自由選擇為主。

高段學生大部分處于青春叛逆期,如果教師為了促進學生提高,強行分組,反而會適得其反。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自行分組,既遵循了青少年的心里發(fā)展規(guī)律,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小組成員也會地心甘情愿地為組內的進步齊心協(xié)力、奮發(fā)圖強。

三、合作小組組長的選拔:

1、小組長的選拔條件

A、學習成績要優(yōu)秀

B、性格應外向

C、責任心、組織管理能力要強

D、自我要求標準要高

2、小組長的選拔方式

A、教師指定B、毛遂自薦C、組員民主推選

四、如何加強小組管理

1、構建組隊文化

小組文化是用評價手段拉動小組內互助學習的積極性,是一種學習氛圍,主要表現在學生有團隊合作意識,通過小組文化建設,使小組形成一種內在的激勵機制,以消除學生合作學習的疲勞。用小組做課堂教學的基本單位時,要下力抓好小組內部文化建設,做到用“用文化凝心聚力”。

每個小組要有自己的組隊文化,要有組名、組訓、組旗、小組目標、小組星級榜,如:

朝陽組 口號:初日朝陽,萬丈光芒 目標:考上大學

組 口號:生命如帆,青春不悔 目標:暢游知識的海洋

雄鷹組 口號:展翅翱翔,追逐夢想 目標:像鷹一樣堅強

每個組名都是小組奮斗的方向,對他們的學習產生了強大的激勵作用。小組名字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榮譽和自豪,他們每個人都會為捍衛(wèi)這一榮譽和自豪而團結、進取、努力。同時各小組張貼星級榜,可以記錄每天組內成員學習及活動給小組集體的加減分情況,讓他們時刻銘記在自己在小組中發(fā)揮的作用。

2、組內成員合理分工

組內成員是一個整體,在小組內要強調集體行動,不搞個人主義,組內對于各種任務要有明確分工,并且要明確落實到人。我校在組內成員的分工時選擇在每個小組內,設小組長、衛(wèi)生員、紀律員、安全員、得分記錄員、檢查員各一名。整個班級事務由各個小組輪流管理。

A、小組長:在以身作則的基礎上,對組員的學習、行為、思想等進行監(jiān)督、督促和指導。包括隨時與班主任及各任課教師聯系,在同學和老師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起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的作用。在其帶領下,階段性的對組規(guī)中不合理的部分進行修改。組長負責本組的學習情況。同時,負責填寫本小組一周內在校表現情況。當值的那一組,小組長除了負責本組組員的學習,檢查本組同學對所學習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負責和其它小組長進行聯系,督促其它小組完成各項任務。

B衛(wèi)生員:主要管理組內衛(wèi)生保持情況,要求檢查好小組成員的個人衛(wèi)生以及桌椅擺放情況。當值的那一組,衛(wèi)生員則負責監(jiān)督全班的衛(wèi)生保持,并督促其他衛(wèi)生員做好管理工作。

C紀律員:主要負責本小組的課堂紀律維護,對于上課出現的說話、嬉笑、打鬧、遞紙條等現象及時制止。當值那一組,紀律員則管理全班學習討論過程中的紀律,要求自我克制力強,管理能強的同學擔任。

D安全員:負責排查當值那天全班的安全隱患,將各個小組內大小安全事故及時向老師匯報。

E、得分記錄員:負責記錄本組的得分情況。避免誤加或誤減分數,造成不必要的糾紛和混亂。當值的那一組,記錄員除了記錄本組的得分,還負責匯總當天所有小組的得分并及時張貼在小組星級榜上。

F、檢查員:負責檢查本組成員的作業(yè)完成情況,提醒未完成作業(yè)的同學進行補交。當值的那一組,檢查員除了檢查本組作業(yè),還負責督促其他檢查員的檢查工作。

組內分工落實后,組內每個成員都對班級建設但有責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合作小組的培訓

利用周朝會等時間組織對合作小組進行培訓。合作是有原則的,是有重點的,為使效果達到高效,要指導學生做到“九會”:學會預習、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贊揚、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歸納、學會反思、學會答題。同時告知學生:小組成員之間有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小組合作建立在小組內部各個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的基礎上,要將小組內部每一個成員的利益和小組的利益統(tǒng)一起來,使學生個體學習與活動的動機和群體的目標融為一體,每一成員都有“同舟共濟”的意識,唯有團結協(xié)作才能到達成功彼岸。

4、小組的監(jiān)督與管理

我校在對小組進行管理時,會結合學生星級排榜來進行學習小組的整體評價。

A、記分項目:①作業(yè)情況 ②課堂發(fā)言情況 ③組內默寫及背誦過關情況 ④組內成員考試名次進退步情況 ⑤紀律情況 ⑥衛(wèi)生情況

B、記分標準:

1、作業(yè):每天不完成每人次(包括沒帶、作業(yè)沒記好,完成情況潦草;允許有少量不會的題目)扣1分。當天沒有補完每人次再扣1分,如果第三天仍舊沒有完成,則加倍扣分。抄襲作業(yè)者一次扣2分。

2、課堂發(fā)言:課堂發(fā)言時允許組內互助,為其發(fā)言作進一步補充說明,但不允許出現組內相互提醒的現象,拒絕“打電話”。課堂問題發(fā)言超過3人仍舊沒有答對,后答對者小組直接加1分。本環(huán)節(jié)的加分由各認課教師自定,但是組長發(fā)言時,所得分數一律減半。

3、默寫及背誦:默寫的收發(fā)一律按小組為單位。每次默寫全對則小組加2分,二次過關通過的小組不加不減,但仍舊沒有通過的小組減2分,下課后由小組成員留下為其輔導過關。(基礎較差的同學有最低標準線,由任課老師和組內同學共同制定最低標準),如果有人舉報作弊者,經核實后組內一次性減10分。

4、考試情況:

(1)學科測試之后,該小組內成員有一名優(yōu)秀,加1分,一名不及格,扣1星。

(2)期中、期末考試后,按組內成員學科等級情況加分或減分。

優(yōu)秀加2分,良好加1分,及格不加不減,不及格減1分;

5、紀律:

(1)、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每人次扣所在小組1分。

(2)、上課違反紀律者,如說話、走神、睡覺、看課外書等。

(3)、午、晚休說話影響學生休息的。

(4)、上課遲到,在校園及走廊追逐打鬧者。

(5)、不尊敬師長,頂撞師長者。

(6)、損壞門窗等公物者。

(7)、在班內散布謠言及欺負同學者。

五、小組分組的好處

1、通過學習小組,提高監(jiān)管力度。

2、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3、通過小組合作,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