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喪家狗范文

喪家狗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喪家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喪家狗范文

書名是為了刻畫知識分子的命運

小康:《兵以詐立》和《喪家狗》都是學術(shù)著作,書名為什么很通俗?

李零:《兵以詐立》和《喪家狗》,都是很中性的書名,前者是《孫子》的原話,不如“兵不厭詐”通俗,中華書局原來建議我換個名。我用這個名,是想把“兵不厭詐”留給另一本書用?!秵始夜贰?,也談不上通俗,同樣是古書上的話,我用它作書名,不是罵孔子,不是比自己,而是為了刻畫知識分子的命運。

小康:現(xiàn)在,市面上有關(guān)《論語》的書有近30種,你的書也在這陣兒出版,是巧合還是其他的原因?

李零:巧合,撞上了。這書和《兵以詐立》一樣,都是我在北大的講義。我是配合學校的課程。2004-2005年,我給學生上這門課,一學期講半本,每次講課前,都準備講義。2006-2007年,繼續(xù)寫,繼續(xù)改,前后又花了不少時間,到今年,將近四年。在這之前,1995以來,研究上博楚簡,研究郭店楚簡,我也一直在讀《論語》,還有大小戴《記》,收獲很大。2001年,我給《郭店楚簡校讀記》寫的序,在《讀書》上發(fā)表,題目是《重見七十子》,講過我的補課原因。我讀《論語》,比《孫子》時間短,但前后十幾年,還不算早年的閱讀。這本書的醞釀,從很早就開始了?,F(xiàn)在才出版,只是巧合。

小康:你現(xiàn)在的心境,用孔子的話說,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李零:“喪家狗”,是孔子60歲上聽到的,他耳朵挺順,一點不生氣。這種狀態(tài),我能理解。人,年紀大了,各種憤青毀你,看都不看,聽也不聽,愛說什么說什么,大概就是耳順了。70歲,“從心所欲,不逾矩”,確實難懂,中國人的自由概念,“從心所欲”,就沒有規(guī)矩,有規(guī)矩,就沒有“從心所欲”。孔子說的“矩”是禮。這話,中國人不好理解,外國人倒容易明白。我不是說“一人一個圈”嗎,因為人和人很容易掐起來。比如抽煙,你抽我不抽,就得隔離一下,你抽你一邊抽去,別在我這兒。我呢,也不能干涉你在抽煙區(qū)的自由。只有這樣,才能從心所欲:我從心所欲,你也從心所欲。他們的“矩”很多是法律。

我特別反對影射史學,也從不考慮“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小康:大多數(shù)人看重的是你在考據(jù)上下的功夫,你怎么看?

李零:有人寧愿承認我在文獻上做了一點工作,也不愿承認我在文化批評上的價值?,F(xiàn)在讀《論語》,很多人對書不感興趣,關(guān)心的只是崇圣。他們讀我的書,只是憑嗅覺讀,書本身不讀,也讀不下去。他們說,你講的孔子是前面的孔子,我們關(guān)心的是后面的孔子。所謂后面的孔子,就是我說的死孔子,假孔子,宋明理學的人造孔子。他們叫闡釋學。你不講程朱陸王,全是白搭。其實我要拆的就是這座廟。書里有不少筆墨,就是花在澄清他們的曲解。當然,好的意見我也吸收,四書類的注解,我引了不少。有人說,你沒講這個,沒講那個,那我沒講的可太多了。我壓根兒就沒打算把宋代思想史塞在這本書里(相反,主要就是清除他們的干擾)。我這本小書,沒有那么大的承載。還有人,根本不就書論書,專拿我這個人說事,品頭論足,說我受了什么什么刺激,好像對我多了解,跟我親爹似的。讀著難受就說讀著難受,兜那么大圈子干嗎?宋代思想史,這不是我的研究范圍。我只是告訴你,我憑文獻本身判斷,包括出土材料,宋學得出的印象,很多都有問題。

小康:你在書中多次提到,孔子的形象是后人強加上去的,他們這樣做的動機是什么?

李零:從《論語》可以看得很清楚,孔子當時弟子很多,整個思想世界很豐富??鬃雍涂鬃拥膶W生,形象很生動。后人把他歪曲了。比如孔子的學生,《論語》有29人,最重要的,是13個人??鬃铀懒耍衅叽蟮茏?,子貢、宰我是老大哥,有若是接班人,子游、子夏、子張是擁立有若的小師弟,曾子輩分最低,是少數(shù)派,地位并不高。宋儒講道統(tǒng),說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孟子。所謂四配,是顏回加曾、思、孟。這四人,除顏回,都不是孔子最重要的弟子??鬃铀罆r,曾子是晚輩,子思是小孩,孟子還沒影兒,反而站當間兒,立孔子身邊,真奇怪。孔子欣賞的十哲(除顏回升四配),都是老大哥,反而靠邊站?他們,剩下的九個,加上有若、子張,是11人,湊不夠十二哲,連朱熹也拉進來,豈不可笑?我們從《論語》看,從出土材料看,這個道統(tǒng),完全是虛構(gòu)。去圣乃得真孔子。

小康:是否可以說,這本書有正本清源的效果?

李零:我不敢說正本清源。我就自己讀,自娛自樂。

小康:相對而言,我更關(guān)心書里面“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內(nèi)容,但這比較容易授人口實。你怎么看?

李零:我特別反對影射史學,也從不考慮“理論聯(lián)系實際”。我說這本書是一個知識分子和另一個知識分子對話,當然是時空遙隔?!墩撜Z》本來就不是寫給大眾讀的,他要學生當古代的真君子,那是老牌的貴族,大眾學不了。讀書,下附議論,自古就有這種寫法。我只不過是從他們師生,想點我身邊人心同理的事情,不是簡單的比附,就像人類學家調(diào)查一個文化,你不能拿它當真正的古代,但它可以幫助你了解古代。我覺得,這并不犯規(guī)?,F(xiàn)在的孔子研究,妄議古今,任意造假,可以美其名曰闡釋學,我比一下,怎么就不行?當然有人說了,“你太隨意”,一下就跳到現(xiàn)在,但我講我的體會,沒有把它強加在《論語》原文里。我讀《論語》,很注意它們之間的分寸和差異。對于孔子,我很強調(diào),要從當時的環(huán)境理解他。比如孔子輕視少數(shù)民族,輕視婦女,這太正常了,非得解釋成他預見到全球的平等,預見到希特勒、東條英機的罪惡,預見到今天的女權(quán)主義,這不是胡扯?對這類闡釋學,我是毫不客氣。

“書是什么書,就當什么書讀”

小康:《于丹〈論語〉心得》里面專門講到,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有人甚至提出,只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句即可治天下,你認為呢?

李零:趙普的話是傳說,根本不可信。

小康:孔子在《論語》里面講,應(yīng)該這樣,應(yīng)該那樣,這樣是好的,那樣是善的,道德標準很高,我們要做到非常困難,甚至孔子說的話,他自己也做不到。有人說,標準是好的,只是你沒有做到,問題在你這里。但這個解釋還是比較牽強,人有時候可能做一點不那么正大光明的事,在現(xiàn)實中有一些妥協(xié),但如果說大部分人都沒有趨善之心又很難讓人信服。那么,究竟應(yīng)當怎樣學《論語》?

李零:絕大多數(shù)人學《論語》都是要學以致用,那就是學道德。學道德,你不能反對。他說要學好,你不能說學壞。問題是,道德很抽象。抽象的東西,什么地方都能安,很好,但也最沒用。我在“”中有過體會,當時號召人民群眾學什么?學哲學。哲學比較抽象,解釋的余地特別大。他要安一個燈泡,說是用哲學安燈泡,你不能說不對,但干嗎非得用哲學來安燈泡?人民群眾很容易被這種東西糊弄。還有就是學道德。道德也很抽象,愛為什么愛?勇為什么勇?全都抽掉,教你學好有什么錯?可是它也最沒法學。為什么常常不能學?就在于前提不知道。比如說,“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很好,可是你要抵抗什么?不知道,為什么抵抗?也不知道,怎么學?其實,道德都是抽象著學,這給各種各樣的解釋創(chuàng)造了余地。全世界的道德,幾乎都一樣,不殺人,不偷盜,不說謊,不奸。有的神學家說,宗教無法統(tǒng)一,但有世界倫理。這個最有用的東西,其實也最無用。

我還有一個體會,也是那陣兒的體會,越?jīng)]道德,才越講道德。比如宗教自律那么強,這戒那戒,管住什么了?照樣管不住。《論語》里有一個例子,孔子講了“四勿”,即“非禮勿視”那一套。同樣的故事,上博楚簡也有。上博楚簡的故事不一樣。顏回聽了老師的話,只好躲在屋子里不出來。他說,老師講的,我不能不照著辦,但我一出門就會犯錯誤,怎么辦?只好躲起來。顏回是孔門德行最高的弟子,尚且如此。孔子夸顏回最多,顏回最難學,我們都不知道從哪兒學,學什么。喝點涼水誰不會?但真學顏回,很難。誰都說安貧樂道好,但誰也不安貧樂道。原因很簡單,道德很抽象,但在現(xiàn)實中,任何道德都要受各種實際條件的限制。還有一些,根本沒法學,像《鄉(xiāng)黨》里講的,他說的一套吃喝穿戴到哪兒去找?

小康: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偽君子”,就像《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一樣,真正按照孔子的標準去身體力行,這樣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有一點偽善,偽的東西更多一些。

李零:我在這書里也說了,君子有真君子、偽君子,小人有真小人,但沒有偽小人。小人不必偽,他們在底層掙扎,沒必要裝君子。 有些人說我詆毀知識分子,其實我罵,都是罵偽君子。知識分子,最多偽君子。我最見不得虛偽。越是提倡“高大全”,越是導致虛偽。

第2篇:喪家狗范文

[關(guān)鍵詞]孔子;孤獨

李澤厚先生在《美德歷程》中評價初唐詩人陳子昂有一種“得風氣之先的偉大孤獨感”[1](P217)這句話用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身上同樣適用。

孤獨是一種感覺,它因與群體不合,與時代不合而產(chǎn)生。具有異常孤獨感的人要么是超乎常人的智者,要么是弱于常人的低能。前者拋棄社會,后者被社會拋棄。真正的思想家是孤獨的,他因站的高看得遠沒人跟他共鳴而倍感孤獨。

李零教授說:“任何懷抱理想,在現(xiàn)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2](P2)于是以“喪家狗”目之。言語雖然過激,卻也是讀懂孔子少有的幾個人之一。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wèi),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3](P1909)清晰的勾勒出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窘境。

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魯國發(fā)生了變亂??鬃觼淼烬R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關(guān)系接近景公。雖然他向齊景公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論并頗受賞識,但齊景公終于沒有重用他,《微子篇第十八》中記載: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笨鬃有?。

孔子就這樣默默地離開了齊國,又返回了魯國。

孔子五十歲后仕魯,事業(yè)頗有了進展,魯定公曾任命孔子做了中都長官,一年后,孔子又由中都長官提升為司空,再由司空提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歲,他由大司寇理國相職務(wù)。但好景不長,孔子就因齊國制造的陰謀而憤然離開了魯國,開始了他周游列國的苦難歷程。

如果看看孔子后期的生命旅程,就會發(fā)現(xiàn)他是多么的孤獨,多么的寂寞。他滿腔熱血卻處處碰壁,他胸懷大志卻鮮有作為,他堅持自我卻最終找不到北。

離開魯國后,孔子去了衛(wèi)國,但僅居住了十個月,就提心吊膽地離開了衛(wèi)國??鬃拥疥悋?jīng)過一個叫匡的地方被匡人圍困,脫險后又到了一個叫蒲的地方,但僅僅過了一個月,又返回了衛(wèi)國,終因?qū)πl(wèi)靈公感到厭惡而去衛(wèi)到曹??鬃与x開曹國到達宋國,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s想殺死孔子,就把樹砍掉了??鬃又坏秒x開這個地方??鬃拥搅肃崌c弟子們走失,被人罵為喪家狗,于是到達陳國,孔子在陳國居住了三年,因陳國屢遭晉、楚兩國的侵犯而離開,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據(jù)蒲反叛衛(wèi)國,蒲人扣留了孔子,孔子與他們訂立了盟約,才又逃到了衛(wèi)國??鬃拥搅诵l(wèi)國始終不被重用,他的學生冉有被季康子起用,他便在冉求離去之后從陳國移居蔡國。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葉地。被陳、蔡兩國圍困,他和弟子們無法行動,糧食也斷絕了。于是派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調(diào)來軍隊營救孔子,才免除了這場災禍??鬃又坏脧某祷匦l(wèi)國。這一年,孔子六十三歲, 孔子離開魯國十四年后又回到了魯國。但魯國最終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出來做官了,或許他真的累了。

孔子晚年生病了,他的學生子貢去看他,他嘆息著唱到:“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斷了,哲人要死了!”他邊唱邊流眼淚。他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jīng)很久了,沒人奉行我的主張。夏人死了停棺在東廂的臺階,周人死了停棺在西廂的臺階,殷人死了停棺在堂屋的兩柱之間。昨天晚上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边^了七天孔子就撒手人寰,離開了這個他還眷戀著的塵世??鬃铀罆r七十三歲。直到死,他也沒有冷卻他那顆殷紅的心。

孔子的一生是孤獨的一生,是寂寞的一生??鬃釉?jīng)無數(shù)次的哀嘆過,傷心過。他有一回說道:“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說:“天喪予!”及西狩見麟,又說:“吾道窮矣!”喟然嘆曰:“莫知我夫!”子貢問:“何為莫知子?”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3](P1942)當一個人不無感慨地說出“只有上天能了解我的時候”,也許真得沒有人再了解他了。

孤獨還是一種自我體認。常人與生俱來的孤獨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yīng),智者的孤獨卻往往源于對信念的堅守。孔子的孤獨就源于他太執(zhí)著于自己構(gòu)建出來的理想世界,他為自己的仁政藍圖奮斗終生,卻始終不愿意屈己附勢。他的不妥協(xié)是他不被起用的原因,也是造成他孤獨的原因。

孔子說:“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又說“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边€說“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保ā段⒆悠谑恕罚┧炔唤抵救枭硪郧筮M取,也不隱居避世脫離塵俗,所以他是孤獨的。

他的弟子子貢曾經(jīng)善意地勸導他把自己的人生期待放低一點,這樣或許可以很快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獲得心靈的慰藉。但孔子非但不接受,還義正嚴詞地批評了子貢,他說:

賜,良農(nóng)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其修道,綱而紀之,統(tǒng)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爾志不遠矣![3](P1931)

對自己的苦難不遇孔子也做過反思,但結(jié)果他還是堅持了自己。因為連他本人都相信自己的遭遇是那個不爭氣的社會造成的?!妒酚?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笨鬃釉唬骸坝惺呛?!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3](P1931)

可見在孔子的心里,他已經(jīng)將自己認同為古代的圣賢伯夷、叔齊、比干了,既然先賢都慘遭冷落,更何況自己呢?誠如他先前預言的那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保ā豆遍L第五》)

孤獨,有時與你身邊有多少人并無關(guān)聯(lián)。一個人獨處時可能并不孤獨,沉浸在眾生喧囂的世界里就未必沒有孤獨。曲高和寡后的知音難覓才是真正的孤獨!

孔子雖然弟子眾多,但真正了解他,認同他的弟子并不多。孔門雖然有七十二賢,但在孔子心目中真正割舍不下的還是顏回。這一點可以從孔子對顏回的多次贊揚中看出,在孔子的眼里,他已然把顏回當成了自己的知音。他曾經(jīng)這樣說道:“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篇第六》)又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篇第六》)還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述而篇第七》)顏回死后孔子痛苦不堪,高呼:“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篇第十一》)幾近情不可遏。

顏回(公元前511―480),字子淵,魯國人,小孔子四十歲??鬃诱J為在所有學生中能堅持自己大道的就顏回一個人了,無論孔子的看法是否正確,但這種看法的凝定無疑加深了他對顏回的期待,而知己的英年早逝又必然打碎了他惜才的心。哀公和季康子曾詢問過孔子,他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不假思索地說是顏回,并且補充道顏回死后就再也找不到其它人了。(《雍也篇第六》)

《列子?湯問》中記載了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情景。后人遂傳為美談。然而知音難覓卻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妒酚?孔子世家》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數(shù)也?!庇虚g,曰:“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渲疽病!庇虚g,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錇槿艘?。”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3](P1925)

孔子向師襄子學習音樂,可是連師襄子也不知道他給孔子教授的正是《文王操》,等到孔子領(lǐng)悟到了這首音樂的真諦時,師襄子才突然想起他的老師曾經(jīng)告訴過音樂的名字是《文王操》。師襄子不可謂不是偉大的音樂家,卻很難說就是孔子的知音??梢?,無論在政治旅途上,還是藝術(shù)求索中,孔子注定都是孤獨的。

著名文化學者柳詒徵先生曾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4](P263)如果說孔子成就了中華文化,那么孤獨則成就了孔子。需要說明的是,孤獨帶給人的不僅是痛苦,它還使人變得深刻。孤獨是一種境界,它不是智者的專利,卻能使人遠離塵世的喧囂與浮躁,獲得心靈的寧靜與超脫。從而站在時代的最高點上審視宇宙、人生并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指出理性化的道路??鬃右虼顺蔀榱四莻€時代的精神高標,成為了后世無數(shù)求索者效仿的楷模。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3] [漢]司馬遷撰.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第3篇:喪家狗范文

孔丘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仁學派創(chuàng)始人,開創(chuàng)儒家之風,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看罷,筆者對孔子唯有仰視。然對于“圣人”的他來說,這還遠遠不夠。司馬遷說:“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1]而林語堂則認為:“孔子的思想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yǎng)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chǔ),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柢”。[2]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fā)表聯(lián)合宣言,呼吁全世界:“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p>

名家總以其獨特的視角呈獻給讀者全新與全面的理解。而我認為孔子并非只是站立在高高的圣壇之上,并非只有高度,沒有溫度。相反他是一位率真又可愛的老者,一位極“接地氣”的思想者,一位行走在理想之路的踐行者,一位觸手可及卻又無法企及的理想主義者。李零也曾在《喪家狗》寫道:“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jīng)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quán)無勢,敢于批評當世權(quán)貴的人;一個四處游說,替統(tǒng)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3]此語一出,可謂石破天驚!然而我終究沒有李零尖銳,也不想只瞻仰孔子,我想跟孔子就《論語》促膝交談。

一、孔子不矯情,他很率真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4](《述而》32)

我們哪里尋得到一位大圣人的形象,分明就是我們身旁的孔大哥嘛!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28)

不就見個南子嘛!何須對自己學生發(fā)誓?子路也真是的,老師見美女也無可厚非啊,不也是為理想在努力尋求出路嗎?何必生那么大的氣,害得老師向?qū)W生發(fā)誓,不過,話說回來,這不正是孔子極其率真的表現(xiàn)嗎?

下面一則,就很嚴肅了: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保ā栋速?0)

祭祀是國家大事,然而,孔子卻很感性的說“我不想看這種祭祀”,有點孩子氣,卻又是那么鄭重,是的,僭越“禮”數(shù),在孔子看來是要不得的,“我”不能改變,那“我”就修煉自身好了。

二、孔子不言棄,他很執(zhí)著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保ā豆遍L》7)

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的,特別是孔子生活的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儒家思想并不被君主看好,孔子想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就更難了,那么,孔子說,道不行,那就做個木筏子去大海上吧,我想這就是一種執(zhí)著的表現(xiàn),這是為自己理想敢于真情面對,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8)

這似乎說的是早晚一日之事,跟執(zhí)著何干?可是細想,這決然是一種執(zhí)著,是對信念的堅持,哪怕一日堅持呢?哪怕用生命作為代價呢?

三、孔子不空談,他很務(wù)實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6)

我在想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然而人之于立足之本,并非學識,而是身德,那么先立身,然后在有閑暇和精力時學習典籍,這樣的務(wù)實讓人們明白人立足于社會最為先行與重要的是什么。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長》2)

孔子多么務(wù)實??!好男兒豈肯讓他人得去,趕緊做自己的侄女婿!

四、孔子不張揚,他很謙遜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2)

孔子本身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者,然而面對學生他仍然如此謙虛,真是難能可貴??!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7)

有時我在想,孔子見到賢能的人多還是見到不賢能的人多呢?從語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好像是不賢能的人多,因為孔子很多時間都在自省??!

五、孔子不“高冷”,他很和善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10)

據(jù)史料,伯牛當時得的是皮膚疾病,別人都不敢接近他,然而孔子不但去看望他,甚至用手去牽著伯牛的手,這是怎樣的一種人文關(guān)懷啊!不是作秀,也從不給他人看,只是出自于一個老師對于學生的關(guān)懷,由此,我們感受到了孔子的溫度。其實,像孔子這樣的和善面孔在《論語》中很是常見,如: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站栗’?!弊勇勚?,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保ā栋速?1)

六、孔子既感性,他還很知性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八佾》17)

不難看出,“禮”在孔子心目中是高于一切的,然而孔子也并非不贊成子貢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很有技巧地教育了子貢,解決問題要抓住事件的本質(zhì),而不能停留于表面,這真是可謂感性與理性的結(jié)合??!

另外,我們再看這一則: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述而》10)

人往往是健忘的,特別是對于憂傷的事情總是想忘掉,越快越好,可是孔子則不同,很有原則,這一天要是哭過,那么就絕對不去唱歌了,也許這是尊重自己情感的一種表現(xiàn)吧,抑或是善于管理自己的情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6)

圣人也是要食人間煙火的,飯是要吃的,水是照常喝的,然而孔子吃的粗茶淡飯,照樣枕著胳膊睡覺,還很快樂!然后看著天上的浮云說:“不義的富貴讓它去吧!”看看,這是何等的感性?。∪欢?,細想,這不正是孔子對于富貴極其理性的思考嗎?只要是人,就該有對于不義之財?shù)睦潇o判斷與摒棄。

我內(nèi)心從來都覺得應(yīng)該把圣人從圣壇上“拉下”,做一個真真切切的人,只有這樣,他的智慧才能為我們更好地運用。正如李零說道:“孔子并不是圣人。歷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著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內(nèi)圣外王’?!薄翱鬃硬荒芫戎袊?,也不能救世界。從來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chuàng)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盵5]所以,知識不要神化,人更不能神化,我們要的是閃爍著理性光芒的真知識,要的是接著地氣帶著溫度哪怕有點塵土的真人。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韓兆琦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林語堂.孔子的智慧[M].黃嘉德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5]李 零.喪家狗―我讀《論語》(修訂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第4篇:喪家狗范文

皇帝要與誰下棋,誰也不敢推卻,皇帝既然有這樣的興致,你敢掃皇帝的興!如果讓你來恭維、奉承皇帝,不用說,人人都能做,與皇帝下棋可就難了。你如果故意違背棋理,不但沒了棋趣,反而是一種受罪的差事。你贏他,他不高興,如果你讓他看出故意讓他,他同樣不高興。棋有棋理,棋理難違,違背棋理,棋就索然無味,萬一你把握不住,按規(guī)則行事,不小心讓他輸了,他不但沒玩出味來,還丟了面子,這肯定不是吉兆。

《梁書》里記載,梁武帝好弈,經(jīng)常召集臣下進宮通宵對弈,精力之旺盛常常使得對手難以招架,但你累死也得陪他玩。有一次,一位大臣與他下棋打瞌睡,梁武帝金口一開,送了句“狀若喪家狗”。頭師是當時有名的高僧,一日,梁武帝在宮中和大臣下棋,下完棋要聽高僧講佛。頭師得到召命趕到宮中,當侍從進內(nèi)稟報時,正巧梁武帝落子大呼“殺卻”。侍從以為要殺來者,頭師人頭落地。等下完棋,梁武帝想起要召見頭師,左右侍從回答已奉旨殺掉了。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與吏部尚書唐儉下棋。唐儉是個直腸子不善逢迎的人,把唐太宗殺個大敗。唐太宗心中大怒,立即下令貶唐儉為潭州刺史。李皇帝還不甘罷休,又找了尉遲恭發(fā)泄:“唐儉對我如此不敬,我要借他而警誡百官。不過現(xiàn)在還沒有具體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聽他是否對我的處理有怨言,如果有,就可以此定他的死罪?!毙蚁参具t恭不是小人,否則唐儉休矣!明太祖朱元璋常找徐達下棋。徐達的棋藝雖高,但每次都略負老朱數(shù)子,以便讓朱皇上高興。一天,朱元璋與徐達游南京城外的莫愁湖。朱元璋忽然棋癮來了,便要與徐達下棋,對徐達說:“今日下棋,如果你勝了,朕就把這湖賜給你。”徐達雖不敢贏,但又不想輸,這莫愁湖太有吸引力了。思來想去,決定贏一回。一盤棋下來,朱元璋輸了;朱皇帝惱了,正要發(fā)作,徐達立刻跪倒:“請陛下細看全局?!敝煸白屑毧戳丝?發(fā)現(xiàn)棋盤上竟用棋子組成了“萬歲”二字。朱元璋龍顏大悅,下令把莫愁湖賜給了徐達。這盤棋看起來有驚無險,如果沒有徐達這樣的本領(lǐng),恐怕腦袋要搬家了。

與皇帝下棋最有招的人要算賈玄。宋太宗趙光義招賈玄下棋,開棋時讓賈玄先走三子,賈玄卻輸?shù)粢宦纷?。太宗知道賈玄使詐,沒有拿出真本領(lǐng),就說:“這一局你再輸了,我就讓人打你一頓?!边@一局下完,結(jié)果下成了平局。太宗說:“你這里面還有假,再來一局,你若是勝了,就賞你紅袍讓你升官,輸了就把你投入水中淹死?!边@一局下完,結(jié)果還是平局。太宗說:“我讓你三子卻還是下成平局,這棋是你輸了?!闭f罷命左右將賈玄投到水中。賈玄急忙大叫:“我手中還有一枚棋子沒有計算哪!”太宗大笑,下令賜給賈玄紅袍升官。賈玄脫險。我們可能要慶幸賈玄大贏,贏了皇帝,還贏了官,可下次呢?賈玄再機智,下次怎么化險為夷?真讓人替他捏把汗?!芭c皇帝下棋”的故事,看來,凸現(xiàn)的不僅僅是“伴君如伴虎”,它還詮釋了“弄權(quán)”的荒唐、可怕和罪惡!

【原載2009年8月31日《石獅

日報》】

第5篇:喪家狗范文

20世紀90年代后,傳統(tǒng)文化愈來愈受重視,各種被描述為“國學熱”、“儒學復興”的社會現(xiàn)象,目不暇給。既有學院中競設(shè)國學院所、爭開國學班之狀況,而社會上也遍是文化講壇、兒童讀經(jīng)班,乃至出現(xiàn)國學辣妹、漢服運動之類。各地又或祭孔、祭三皇、祭五帝,或大講姓氏文化、尊祖報本,或抬出鄉(xiāng)賢名儒,號召儒商。凡此等等,無法殫述,形成新時代最特殊的文化景觀。

這種文化現(xiàn)象之形成,原因復雜,此處不予分析。因此現(xiàn)在我要談的,乃是對它的一些反思。儒學復興或許又來得太快太輕易了。學術(shù)界還沒準備好、社會條件也不足,以致所謂儒學復興不僅頗見亂象,真實內(nèi)涵亦頗堪疑。

內(nèi)地的孔廟、書院、朱熹、王陽明、黃宗羲、章太炎等名儒故居及舊址,現(xiàn)在大多不屬于教育與科研體制,而是隸轄文化部門或旅游部門,不講學、不做研究,只是辟地做生意,兜攬游客上門。正式教育體制中,大學文科的系所、經(jīng)費、資源皆遠不及理工商管吃香,大學里的國學班國學院雖辦得熱鬧,國學卻迄今仍不被教育主管官署視為一正式學門。儒學同樣也非正式學科,只能掛在“哲學”底下,做為“中國哲學”的一個分支。可是儒學的歷史面、社會面等等,均非哲學所能涵括。此類制度的社會條件若未改善,國學或儒學云云便只是虛熱鬧,很難落實。

不僅是發(fā)展儒學才如此。好日子沒過上幾天,飲膳品位根本還沒提升,已嚷著要吃粗食吃土菜,說是厭珍饈而貴螺蛤了;人文與藝術(shù),根本還不嫻熟法度,對中西傳統(tǒng)不識之無,已然高談創(chuàng)新,要把自己建立為典范了。此等浮囂的文化心態(tài),使得大家熱衷于放焰火或看煙火表演,而吝于注意埋水管的工作。媒體與社會聯(lián)手打造著文化明星、追求轟動效應(yīng),卻并不關(guān)心上述儒學發(fā)展之體制問題,也未必支持學術(shù)。令人沉思的儒學內(nèi)涵,遂往往在此情境中被簡化成一客快餐,或一品點綴快樂生活的巧克力冰淇淋。

在所謂儒學復興的這個年代,恰好又逢著經(jīng)濟成長,以至于儒學發(fā)展頗受經(jīng)濟利益之驅(qū)遣,商業(yè)炒作、時尚風潮,構(gòu)成一幅奇異的風景。

各級地方政府,常以傳統(tǒng)文化為名目,辦祭典、祀先賢,或打造族譜村、姓氏大會,建中華文化標示城,并把孔廟、書院辟為觀光旅游景點。但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旨不在宏揚文化,而是藉此發(fā)展經(jīng)濟,帶動地方建設(shè),招商引資。有些城市喜談儒商傳統(tǒng),或設(shè)法建立新的全球儒商關(guān)系,其意略同。這些地方的官與商,都艷稱儒學,但據(jù)我親身體會,大抵對儒學是既不懂也缺乏敬意的。他們辦的典禮、召開的學術(shù)研討會,通常皆無什么學術(shù)價值及文化意義,無非搞活動以吸引人潮與錢潮罷了。儒商問題,本來在20世紀90年代是非常有意義的課題,可以做許多理論挖掘與歷史探索,但如今也被庸俗化了。

第6篇:喪家狗范文

關(guān)鍵詞:狗;dog;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8-0216-01

一、西方“dog”

狗對西方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在西方文化中,狗的地位很高。西方人愛狗如愛子,狗往往被視為家庭的一份子,受到善待和尊崇。在西方文化中,狗與人相提并論是很正常的事情,如:“I have got two dogs and two daughters.”(我有兩只狗和兩個女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英語中用狗擬人的例子舉不勝舉,如:lucky dog――幸運的人;clever dog――聰明的人;top dog――獲勝的人,領(lǐng)導者;big dog――大人物?!癲og”指人時多半是褒義,有時是“家伙”的意思,但沒有鄙視的意思。有時人們還會以狗自稱,來表達謙遜之意,如:I am an old dog.這里的“old dog”并不是罵自己老狗或老東西,而是謙稱,可譯為“老朽”。這正體現(xiàn)了他們對狗這一動物的喜愛之情,這就是他們的文化。英美人在稱動物時愛用“it”,而對狗卻要稱為“he”或“she”,亦可見人們對狗的喜愛之情。西方人一般不吃狗肉,英語里有與?!癱attle”、羊“sheep”、豬“pig”對應(yīng)的牛肉“beef”、羊肉“mutton”、豬肉“pork”,但沒有與狗“dog”對應(yīng)的狗肉一詞,這也與西方人愛狗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狗具有忠誠、執(zhí)著、值得信賴等美好品質(zhì),這也正是人們喜愛它的原因。

此外,人們從生活中觀察狗的習性、特征,并借助它們來比喻人或事。例如: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dog’s chance(千載難逢的機會),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寧為雞頭,不為鳳尾)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以上這些例句中,“狗”的形象仍然是人們同情和憐愛的對象,這也反映出了西方狗文化的民族特色。

不可否認,在西方文化中“dog”的褒義是占絕大部分的,但并不表示“dog”就無貶義的表達。按照人的標準,狗的居住環(huán)境及生活習性,不免會讓人們做出一些負面的評價。例如:a dead dog (無價值的廢物),a lazy dog(懶漢),a sad dog(放蕩的人),a dog’s life(窮困潦倒的生活),The dog returns to his vomit.(狗改不了吃屎)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狗的一些生活習性的厭惡?!癲og”在早期艱苦的環(huán)境中僅僅作為部落人們狩獵時的幫手,“dog”的貶義正反映了那時人們對狗的不衛(wèi)生、不整潔等生活的描述,這些關(guān)于狗的負面評價亦流傳至今。

總之,由于狗在西方文化中有著很高的地位,深受西方人的喜愛和尊重,因此,“dog” 一詞雖有貶義,但大部分都是褒義的、積極向上的。

二、中國“狗”

狗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就沒那么高了。中國的“狗”也有諸如忠誠、執(zhí)著、值得信賴等良好品質(zhì),但相比之下,中國人看到的更多的是狗的缺點。關(guān)于“狗”的不好的字眼比比皆是,例如:“狗頭軍師”、“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狗尾續(xù)貂”、“狗血噴頭”、“落水狗”、“喪家狗”、“狗東西”、“狗男女”、“狗腿子”、“狗崽子”、“狗咬呂洞賓”、“狗咬耗子――多管閑事”、“狗改不了吃屎”等等,漢語的“狗”字粘附了明顯的漢民族文化心理色彩,“狗”從內(nèi)到位、從頭到腳無一是處。

其實,狗在中國文化中最初不具有褒貶色彩。根據(jù)傳世文獻記載,“狗”最早出現(xiàn)在《周易?說卦》中:“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矠轷?。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边@里的“狗”沒有褒貶義。詞匯是隨著人們的認識的深化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狗”的褒貶義正是人們的認識深化的產(chǎn)物。狗是人類患難與共的朋友,被認為是通人性的動物,它對人類特別忠誠,因而具有忠貞不渝的意義。有意思的是,“走狗”原先是一個褒義詞,《戰(zhàn)國策?齊策四》:“世無東郭俊、盧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這里的“走狗”是獵狗的意思,可見并非貶義詞?!妒酚?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文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這里以“良弓”與“走狗”相對,“走狗”指奔跑迅捷的捕兔高手,又以其比喻功臣,“走狗”的褒揚之意甚明。后來,“走狗”演變?yōu)橘H義詞,有奴才的意思,如蒲松齡《聊齋志異?田七郎》云“操杖隸皆紳家走狗”即是。

三、結(jié)語

無論是英語文化中的“dog”還是漢語文化中的“狗”,它們皆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絕不可將“dog”和“狗”進行簡單的對譯,否則將會鬧出笑話。語言和文化有著共性和個性,共性為翻譯帶來了可能,個性則為翻譯帶來了障礙。而個性正是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因此理解“個性”對于理解文化差異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第7篇:喪家狗范文

關(guān)鍵詞:初中英語 外國文化

(一)文化與語言的關(guān)系

文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要給它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是比較難的,這是因為人們對文化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布朗(D.BBrown,1918)說:“文化是信念、習慣、生活模式和行為的總和,這一切大致上為占據(jù)著特定的地理區(qū)域的人們所共有?!蹦壳埃藗兤毡閷⑽幕x為兩大類,即大寫文化和小寫文化(高雅文化和習俗文化)。對語言產(chǎn)生直接影響的是小寫文化,因為它是社會現(xiàn)實的直接反應(yīng),是人們生活的生動寫照。古德諾夫曾說:“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與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guān)系……”Byron也認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及其信念、價值觀的表達方式?!庇纱?,不難看出文化與語言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的。語言學習,就是文化學習,因為語言與文化是共生的,相依的。語言不但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組成部分,而且又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離開了語言所依托的背景,語言也就沒有了生命。所以,對一種語言的習得和教學,就離不開對這種語言所表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的了解。

(二)課堂教學中文化培養(yǎng)的必要性

在課堂教學中,主要目標是傳授學生語言的基礎(chǔ)知識,訓練基本語言技能,培養(yǎng)其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但語言能力僅是語言交際能力的一個基本方面。作為語言教師,必須明確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guān)系,注意文化學習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如果教師教授語言時而沒同時教授文化,那么教師只是在教授沒有意義的符號或?qū)е洛e誤意義的符號而已。另外,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貍魇谝恍┩鈬幕彩墙M織課堂教學的需要。有些教師在課堂上設(shè)計了一些活動讓學生練習“交際”,但這些情景由于脫離文化背景知識,只是為了句型的掌握而交際。比如,手里拿著鋼筆,明知故問:“Isthisapen?”讓學生回答:“Yes,itis”明知天氣很好,還要問學生:“Itisafineday,isn’tit?”等等。雖然學生通過這樣的練習掌握了這個句型,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的交際,因為,這樣達不到提高學生真正交際能力的目的。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漢語與英語之間語言與文化的對比,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nèi)容,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生學到地道的英語,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課堂教學中文化知識的培養(yǎng)

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要根據(jù)課堂上的具體情況,結(jié)合語言學習,導入必要的合適的文化內(nèi)容知識。

1、詞匯教學時,要注意不同的社會文化語境有著不同的含義

如Dog一詞,在漢語中多含貶義,象“狗東西、狗腿子、喪家狗、走狗、落水狗”等等。而在英語中卻多含褒義,比如,aluckydog(幸運兒),tobetopdog(居于高位),Everydoghashis

day(每人一生中都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又如candle一詞,西方人會想到“教堂之神圣、莊嚴”,“生日之快樂和祝?!薄6袊说奈幕饬x則更加廣博、深遠,人們會想到:“奉獻精神,照亮別人,燃盡自己”,“新婚的吉慶”,對逝者的“祭奠”等等。由此可見,文化在詞匯教學中的重要性。

2、講解語言要點和課文內(nèi)容時,要注意具體的社會文化語境

向?qū)W生介紹不同文化中不同的風俗、習慣等一些背景知識。比如,中國人見面時習慣上用“你吃了嗎?”“你去哪兒?”等這樣的招呼語。這些問題在我國特定的語境中并非真正的問句,只是些普通的禮貌性招呼用語,而并非含有其他的意圖。如果直接把這些用語譯為英語,同外國人進行交流,勢必會造成誤會或迷惑不解。而外國人見面時,習慣上談天氣、環(huán)境等。如:Itisalovelyday,isn’tit?Whatalovelyday!在其特定的語境中,這也并不是真正的問句,而是習慣性招呼用語。再如,中國人常以謙虛為懷,不愛顯示夸耀自己,人們??陕牭竭@樣的對話:A:Mr.Wang,yourhandwritingisexcellent B:No,notatall這本是出于謙虛的態(tài)度,而非內(nèi)心所言,在中國人看來這樣的問題很正常,不以為然。而與外國人接觸時,這時你們的話語可能會中斷,外國人就會覺得你的回答是事實。所以,在語言教學中,教師針對性地介紹一些人們相互間的文化知識,從而會避免語言方面的錯誤。

3、指定讓學生看一些英文電影、電視節(jié)目、閱讀英文報刊雜志等

規(guī)定他們看完后,介紹一兩個所看內(nèi)容中的背景知識、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最后,教師在這個基礎(chǔ)上作進一步的補充和總結(jié)。通過這種方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進行了語言交流與思想交流,語言在此時就學活了。

4、設(shè)定具有交際意義的情景

第8篇:喪家狗范文

今年是孔子誕生2 560年,大家可能要問了,離當今如此久遠的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啟發(fā)呢?啟發(fā)很多,這就是國學的魅力,當把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生活結(jié)合起來時,就能豐富我們的人生、充實我們的內(nèi)心。

了解自己的人才快樂

瑞士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叫榮格,他說,一個人身體健康,心智正常,但是未必快樂。這是為什么呢?榮格的話說明了一個問題:人的快樂和身心沒有必然聯(lián)系。相反,有些人可能身體有病,心智也未必完全正常,但是他很快樂。我們就要問了,西方人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榮格提出了問題所在,他認為,現(xiàn)代人跟自我太過于疏離、異化,對自己不了解。

這使我想起了刻在希臘戴爾菲神殿上的一句格言――“認識你自己”。一個人是不是快樂,要看他是否了解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把社會大眾所追求的東西,當成自己的目標,得到之后才發(fā)現(xiàn)不是自己所要的。英國作家王爾德對人生的觀察非常深刻,他說:“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種呢?是得到了我所要的?!鼻鞍刖湓挼惯€合理,后半句就糟糕了,他說得到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搞錯了,和自己最初所想的不一樣。

中國人很少看心理醫(yī)生,難道我們心理都健康嗎?不一定。我們的立足點有兩個:第一,中國人傳統(tǒng)比較重視群體,能從家人、同學的支持中化解壓力;再一個,通過算命來解釋人生際遇。在今天的中國,這兩點都有些靠不住了,一是多是原子式小家庭,各自奮斗;二是算命也被認為不科學,需要理性的根據(jù)。這樣,中國人和西方面臨的問題就慢慢接近了。

這時候,把孔子拉進來,能面對西方的挑戰(zhàn)嗎?沒有人敢打包票。

孔子的特質(zhì)就在于,他把內(nèi)在的精神特質(zhì)完全展現(xiàn)出來了,為什么經(jīng)過了兩千多年,他仍然能夠輻射出很強的光,因為他把“人”這個角色扮演得很好,把人的潛能充分實現(xiàn),成為君子、賢者、圣人。大家聽到這幾個詞都有壓力,心里說又要我們修德行善了,問題是,你能不能講個道理出來,說修德行善本來就是人心快樂的保證?

真誠是向善的前提

“人之初,性本善”往往只是小孩子們念,在成人社會沒辦法講通。所以性本善是一種幻覺、一種教條。儒家所主張的理性要改一個字,叫做“人之初,性向善”。什么叫向呢?向代表一種真誠引發(fā)的由內(nèi)而發(fā)的力量。真誠這兩個字很有意思,因為人是所有動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誠的,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不真誠。儒家強調(diào)真誠,真誠才有力量。坐公交時大家都搶座位,上來一位老太太,大家都裝做沒看見,各忙各的。突然,老太太摔倒了,大家爭著讓座,為什么?惻隱之心哪,你可以忍受汽車的顛簸,不能忍受良心的煎熬。人活著就有真誠和不真誠,不真誠就會計較,老太太上來,周圍有比我年輕的,比我壯實的,憑什么是我呀?假設(shè)是自己的祖母呢?請問別人的祖母你為什么不管,你沒有推己及人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想你就會心甘情愿地讓座,真誠才有力量,所以,人心向善有個前提――真誠。

真誠決不是天真幼稚,很多人說學儒家反而有很多限制了,我不能夠得到許多利益,最后往往做好人吃虧了,這種吃虧實際上符合人性的要求,長遠來看,是對人性最健康的指導。

儒家怎么看待善呢?你先不要問什么是善,先想想哪些行為經(jīng)常被描寫為善?!睹献印窌芯陀兴膫€字,孝悌忠信,分析一下會發(fā)現(xiàn),原來每個字都是“我”和特定的人適當關(guān)系的體現(xiàn),父母、兄弟、朋友。儒家思想的“善”一定放在人與人中間,以真誠為出發(fā)點來實現(xiàn)。

真正的快樂是心中坦蕩蕩

孔子的兒子比孔子早兩年過世,孔子等于是沒人送終,弟子們守喪三年才離去,子貢“筑室于場,獨居三年,然后歸”??鬃由诟毁F人家嗎?不是,他出身卑微。孔子是一位政治領(lǐng)導嗎?他在魯國只做了五年官??鬃雍苡绣X嗎?更沒有。這么一個人過世之后學生為什么會主動地為他守喪?所以把孔子說成喪家狗是不公平的,只是看到歷史的表面,沒有看到一個人經(jīng)過修煉可以成就的境界。今天我們學習儒家,就要掌握真誠,力量由內(nèi)而發(fā),把被動變成主動,是我自己愿意友善,我愿意孝順,我愿意勤奮。這樣做的時候,內(nèi)心的快樂就會展現(xiàn)出來。

一般講快樂都會講到很明確的效果,其實不然,真正的快樂是心中坦坦蕩蕩。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边@句話怎么解釋,在我這里,什么都夠了,什么都不需要了,我只要反省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做到真誠,就沒有比這個最大的快樂了。換句話說,人最大的快樂就是心中完全真誠,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學儒家也要講智慧

現(xiàn)在收入比過去高了,但比過去快樂嗎?不一定,這就說明,快樂在內(nèi)不在外,在外的話可能就陷入五個字的困境――重復而乏味。

一個人的生命,如果只有外面的活動,很容易重復而乏味,像我們開始上班都很開心,上班五年之后,還有這樣的熱忱嗎?就變成例行公事了,開始上班的勁頭,讓你感覺生命每天都不一樣,日新月異,感覺有理想。學了儒家之后會發(fā)現(xiàn),這種熱忱每一天都會存在。

由內(nèi)而發(fā)的真誠是你每一天工作快樂的最重要來源。學儒家講真誠做好人決不代表你要受騙,而你要思考,智慧不可或缺。西方有句話,做正確的事,把事情做正確。前者講做好事,后者就是智慧。

有個詞叫守經(jīng)達權(quán),意思是說把握住原則但能變通、不固執(zhí)。人往往需要配合變化的需要。有人故意問孟子,如果嫂嫂掉到水里快淹死了,我這個做小叔的能不能伸手拉她。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古時候講男女授受不親。孟子說:“看到嫂嫂掉水里不救那是豺狼?!彼匀松衅匠5那闆r,也有特殊的情況,儒家能隨時應(yīng)變。

學會身心的整合

當今人們通常存在這樣的困惑,一方面明白錢財都是身外之物,要克制欲望,另一方面又被中產(chǎn)階級的優(yōu)

越生活所吸引,停不下追尋的腳步,如何保持內(nèi)心的平衡?這個時候,儒家就可能會起到一些指導作用。追求外在的生活條件,這是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重要方式,本身沒有錯。重要的是你內(nèi)心要有一種覺悟。我們談?wù)撏暾娜松?不能忽略“身、心、靈”三個部分。年輕的時候,很多人側(cè)重身(外貌、體力、財富、地位等)方面要多一些,但是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

第9篇:喪家狗范文

關(guān)鍵詞:學;習;知行合一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3)04-0237-02

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就要學到老。在現(xiàn)代高科技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確實在獲得知識方面是永無止盡的,人們更多的去接受已有的知識,但自身的反思和個人的創(chuàng)造卻時常被忽略。當代的教育一直在嘮叨著“學習”,然而到底何謂“學”又何謂“習”似乎就不是那么明晰了。筆者以為,“學”與“習”是不可混同的,中國大圣人孔子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在《論語》中可見端倪。

一、何謂“學”

首先,探討一下何謂“學”。韓愈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蹦敲磳W者就是受道受業(yè);學,則應(yīng)該是接受別人或外界給予的知識。這就類似于現(xiàn)今老師在課堂上寫黑板,學生在下邊奮筆疾書一般。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笨桌戏蜃右彩莻€凡人,要獲得知識也要有師然后也要從之,其標準當然首選“善者”獲得“善言”和“善行”,因為只有擇善從之才能為獲得高尚的道德,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品格打好基礎(chǔ)。因此,我們今天在小學或者中學里學基礎(chǔ)知識是十分必要的。其中不僅應(yīng)該獲得科學知識,而且更應(yīng)該獲得良好的道德知識,即“學”做人的知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边@就是孔子治學的原因之一。每個人不是先天的賦有知識,而是要靠后天的獲取才能得到。在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敏”。也就是說只有勤奮努力地去涉獵知識之林,才能捕獲生動之物。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闭^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我們只有先解決了溫飽問題,才有可能進行知識的獲取。不僅如此,獲取知識的途徑還是“不可逆”的,即必須先獲得一些感性材料(學)之后才可以“思”,要是先“思”而后“學”,真就是空想了,估計烏托邦就是因為顛倒了“學”與“思”的關(guān)系才會成為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

從以上對“學”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學”作為獲取知識的手段是具有選擇性的。從“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這種選擇性。有人認為“無友不如己者”應(yīng)該理解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魯迅認為這是勢利眼。但也有人認為這句話應(yīng)該理解為“沒有哪個朋友不如自己的,個個都有長處,全值得自己學習”。比如南懷瑾、李澤厚就這樣理解。然而,不論對此句話是何種理解,有一個中心思想不變,那就是要取長補短,也就是說學別人的某方面長處,獲得自我完善的“整修”。換言之,“學”由于它的選擇性而限制自身,在“從之”的過程中必須考慮所“從”對象的性質(zhì)。因此,“學”是一維性的意識,只有一個接受、獲取的方向,是一種被動的獲取知識的方式。

二、何謂“習”

也許是現(xiàn)今人更務(wù)實的關(guān)系,對于“學”往往總是功利的看待是否可以給自己帶來實際效益。也正是因為“學”本身能帶來一定的現(xiàn)實利益,人們開始不顧一切的追逐著“學”,但卻僅僅是“學”。這就是說,照搬現(xiàn)存的理論去從事技術(shù)性工作,達到某種技能成為“某種人”。這些“某種人”成為現(xiàn)代化社會下的“活”機械,如“行尸走肉”般的生存著,在“學”的過程中失掉了“本心”。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爆F(xiàn)在的教科書中翻譯為:“學到的東西時常復習,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然而問題在于,為什么時常復習就會是件很快樂的事呢?這個隱藏在此話背后的疑問似乎很少人去挖掘。也許正因為這種誤解,才出現(xiàn)如上所說的“某種人”。那么如何才能如馮友蘭教授所說的那般:“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呢?這就要通過“習”來達成。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贝酥^之“習”也。其中的重點不在于“溫故”,而是“知新”。“習”和“學”不同,它是一種多維性的意識,其功能不僅在于自知,而且還可以“傳道授業(yè)解惑”,即“可以為師矣”。由此,可以得出“習”的兩層含義:一是指自我反思的內(nèi)省過程;一是練習或?qū)嵺`的過程。也就是說,“習”是一種主動的、自覺的創(chuàng)造知識的過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從中可以看出“習”的內(nèi)在含義:“三省吾身”就是要時常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達到了后面所列舉的忠、信、習。而在本句話中的“習”,筆者以為更多的是指實踐。接受了老師的教誨之后要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際的運用中更好的去領(lǐng)悟其中的道理才算是真正有知識,才是將別人傳授的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這也體現(xiàn)了“習”的兩層含義是不可分割,共存共榮、相得益彰的。

那么,該如何達到“習”呢?子曰:“賜也,女(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歟)?”對曰:“然,非也與(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笨鬃硬徽J為自己是個特別聰明的人,也不認為自己是個記性好的人??鬃痈迂曋v的話,意思是說,你認為我是博聞強記什么都記得住的嗎?其實不是,我是靠“一以貫之”。其中的“一”不是提示性的線索,如關(guān)鍵詞或關(guān)鍵例子,而是貫穿性的線索,如原理、原則。也就是說,要達到“習”就需要培養(yǎng)自己“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方式。因而孔子才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睂τ诓婚_竅的學生,孔子也是不喜歡的。孔子也反對不“習”的學生,或者說反對記問之學。他老人家也認為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死記硬背,而不會提問的學生不值得教。要教一定要有內(nèi)心沖動,問題提出來才加以點撥,啟之發(fā)之,讓他們自己找答案。簡而言之,“習”首先就是需要人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反思”的過程。我們現(xiàn)今都喜歡說“辯證地看問題”,但真正知道“辯證”本意的估計不多。所謂的辯證法,產(chǎn)生于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助產(chǎn)術(shù)”,即“采用問答法,通過發(fā)問與回答的形式,運用比喻、啟發(fā)等手段,使對方所討論之問題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漸深入,最后得出正確認識,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兒。”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習”最終還是要通過實踐來完成。然而現(xiàn)今大眾過多的在“學”上,而將“習”,即實踐,給忽略了。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敝灰侨藗儽M心盡力去侍奉父母,工作認真負責,對身邊的人都言而有信,那么就算是沒有接受過高等的教育,也可以成為很有作為的人。因為要會做事,先會做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只有“習”得了那個“一”才可能“貫通之”。反觀現(xiàn)代社會,這些基本的道德行為似乎都在利益的熏陶下被埋沒了。為了賺錢養(yǎng)家糊口,在家陪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為了升遷露出了趨炎附勢,欺上瞞下的行為;誠信問題在國家和社會大力宣揚和倡導的同時宣判了“誠信缺失”危機的到來。惡習,從來都是“學”來的,然而真的付諸行動是因為沒有對人自身進行“反思”或“內(nèi)省”,即缺少了“習”的過程?!耙岩雍酰嵛匆娔芤娖溥^而內(nèi)自訟者也!”孔子的這一句話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應(yīng)該也是感同身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正是要求我們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現(xiàn)今人們把“學習”合起來用,其題中之義應(yīng)該就是希望達到這種合一的境界。

三、“學習”即是“知行合一”

綜上所述,“學”是接受知識的過程,“習”是反思知識和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的過程。將其二者結(jié)合正是認識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即先要占有豐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然后對這些感性材料進行篩選和重組,組成新的結(jié)構(gòu),最后通過實踐去檢驗其真理性。

儒家的知行觀有其自身的演變過程。實際上,從上述《論語》中的觀點中可以窺見其知行觀的特點,即有先有后,先知而后行。因而,“學”與“習”在當時看來并不是“合一”的,而是先要“學”而后“習”,所以孔子才說:“與思無益,不如學也。”到了宋明理學時期,“知行觀”成為其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當時,儒家知行觀的總特征是強調(diào)知與行的協(xié)調(diào)一致。但始終是將“知”與“行”分別看待,注重的是道德踐履方面的“行”。直到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論才將“知行觀”統(tǒng)一起來。王陽明道:“知行工夫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睆囊欢ㄒ饬x上來說,“學習”一詞也是從這一“合一”論提出之后出現(xiàn)的。“學”與“習”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學”是“習”的動機,“習”又是“學”的目的;“學”是“習”之始,“習”是“學”之成。一個有所作為之人,說自己是通過“學”而成的,里邊必定包含著“習”的努力;說自己是通過“習”而成的,其中也必定包含著“學”的勤奮。因此,“學習”實際上就是要求“知行合一”。古人的“學習”觀有其跨時代的可行性。在中國的戰(zhàn)爭年代,在其《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就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眹栏裾f來,一方面是在讀書中進行“學”,“惟學是基礎(chǔ),今人無學,故基不厚,時懼傾圮?!倍硪环矫鎰t在實踐中“習”,因此,他才會告誡那些只有書本知識的人要“參加到實際工作中去,變成實際工作者?!币虼耍瑢W習是分不開的,它是“知”與“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完美組合。

然而,到了現(xiàn)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成為教學中的固定詞匯,成為“微世界”(指信息時代微信、微薄、微電影等短小精悍的信息表現(xiàn)方式。)中的知識快餐。人們大部分時間都在一味地“學”,一味地接受各種信息和知識,但卻忽視了“習”。因而,沒有了更高的提煉、思考和實踐的要求和動力。這可以導致一種怎樣的結(jié)果呢?若說得輕松一些,那就是生活的標準化或規(guī)范化,效率化和機械化;若說得嚴重一些,那就是精神的喪失,個性的泯滅。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從《論語》中就能窺見其對“學”與“習”的合一態(tài)度。知行合一,重在一種積淀之后的創(chuàng)造,重在一種匯集之后的綻放。

知行合一,重在回歸自身尋找那個“一”。這就是尋找到人作為人生存的“本心”。正如孔子所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為己者,則上達道也,學為人者,則不達矣。”我們學習的最根本目的應(yīng)該是為了自己的快樂,而不是要成為某種具有一定技能的人。說的更明白一些,在現(xiàn)代社會高科技更新速度遠遠快于人的大腦的時代,人們不應(yīng)該唯“高科技”是從,一味去接受嗟來之“識”成為現(xiàn)代化的建設(shè)機器。學習重在思考的過程中陶冶每個人的情操,達到“修身”之境,也只有身修,才能家齊、國治、天下平。

“學”是知,“習”要行,所謂“學習”即是知行合一。這是個值得現(xiàn)代人認真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曉芬,徐儒宗.論語?大學?中庸[M].中華書局,2011.

[2] 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