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理線上教學反思范文

地理線上教學反思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理線上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理線上教學反思

第1篇:地理線上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說題;地理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79-02

近年來為加強中學教師解題析題的能力,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提高中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各學科紛紛舉行教師說題比賽。那什么是說題呢?說題是指教師在認真做題的基礎上,闡述命題意圖、考點及對應的考綱要求;要求詳細解答試題,進而對試題進行拓展延伸及變式分析;從而總結出經驗性的解題規(guī)律及其反思。從說題的要求中不難看出,說題可以促進教師加強對習題、高(中)考試題等的研究,從而更有效地把握命題的方向和方法,用以指導課堂教學,利于改變教師傳統(tǒng)的講課模式,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針對性,是一種既有利于學生學習,又可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一般說題會有以下要求:①闡述命題意圖;②說明考點及對應的考綱要求;③解題過程;④試題的拓展延伸及變式分析;⑤試題的價值、反思及感悟等。那么在實際中我們要怎么說題呢,下面我以具體的案例來說明。

例:讀圖 ,回答 1~4 題。

(1)如圖所示,此時北半球的節(jié)氣是 ( )

A. 春分B. 夏至C. 秋分D. 冬至

(2)在太陽直射點由圖中的A點所在的緯線運動到B點所在緯線的這段時間內,泉州的晝夜長短變化情況是( )

A.晝變短,夜變長B.晝夜平分C.晝長變,夜變短D.晝長夜短

(3)如果甲乙兩個人分別從圖中A、B兩地同時出發(fā)(假設地球不運動),向東環(huán)繞地球一周回到原點,最先到達的是( )

A. 甲B.乙C.同時到達D.無法判斷

(4)圖中C點位于A點的哪個方向( )

A.西南B.東南C.正北D.正南

【命題意圖】一圖兩考是本題的特色,本題的第1-2小題是先把此圖作為"光照圖"來判讀,考查學生從太陽直射點入手分析判斷有關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進而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而第3-4小題則是把此圖作為"經緯網圖"來判讀,考查學生從經緯網入手分析判斷經緯線的特點以及在經緯網上方向的判定,進而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綜合應用的能力等。

第(1)題:

【考點及考綱】掌握地球公轉的意義。

【試題分析】在日照圖中,根據太陽直射點,判斷其位置,在北回歸線時為夏至,在南回歸線時為冬至,在赤道時為春分或秋分。夏至,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為圖中②的位置。就此得出正確選項"B"。

【拓展及變式】

(1)可考查其他點的節(jié)氣。

例:如果太陽直射點位于A點所在的緯線,那么對應的節(jié)氣是______。

(2)可考查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例:如圖所示,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_____。

(3)可考查對應的時間。

例:如圖,此時正值是一年中______(日期)。

例:我們中考(6月20號)太陽直射點更接近圖中______點所在的緯線。

(4)可考查地球公轉一些基本概況。

例:請在圖中用箭頭表示地球自轉的方向。

例:地球自轉的周期:_______。

例:以下現象主要是由地球自轉造成的是( )

A.晝夜更替B.晝夜現象C.四季變化D.五帶

(5)可考查五帶及特征。

例:圖中A點所對應的溫度帶是( )

A.熱帶B.北溫帶C.南溫帶D. 北寒帶

例:圖中A、B、C三點可能出現極晝極夜現象的是_______。

【反思及感悟】

在地球運動的知識點考察中,常常需要用到節(jié)氣的判斷方法,下面歸納一下:在日照圖中,一是觀察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在北回歸線時為夏至,在南回歸線時為冬至,在赤道時為春分或秋分。二是利用晨昏線及地球上的晝夜狀況來判斷,如果當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夜)時為夏至;反之,則為冬至;如果晨昏線同時經過南北兩個極點(全球晝夜等),則為春分或秋分。

第(2)題:

【考點及考綱】晝夜長短變化的基本原理的應用。

【試題分析】對于北半球來說: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都為12小時,從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陽的直射點由赤道向北回歸線移動,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逐漸增加,黑夜時間逐漸減少。就此得出正確選項"C"。

【拓展及變式】

(1)可考查晝夜長短的特點。

例:如圖所示,此時福建地區(qū)晝夜長短情況是( )

A. 晝長夜短B.晝短夜長C.晝夜平分D.無法判斷

(2)可考查影子長短變化情況和影子方向。

例:當太陽直射點位于圖中A、B兩點中的______點所在的緯線時,身處泉州的小明(假設身高不變,在不考慮方向的情況下)一年中身影較短。

【反思及感悟】關于晝夜長短和晝夜長短變化的判斷,在實際的應用中很容易混淆,我們來區(qū)分一下:晝夜長短的判斷主要指的是某個時間點,而晝夜長短變化主要指的是某個時間段。

第(3)題:

【考點及考綱】經緯線特點的判斷。

【試題分析】圖中的A點位于赤道,B點位于北回歸線,甲乙兩人從A、B兩地向東環(huán)繞地球一周回到原點,甲走過的路程相當于赤道的長度,乙走過的路程相當于北回歸線的長度。而在地球儀上,緯線圈的大小不等,赤道為最大的緯線圈,從赤道向兩極緯線圈逐漸縮小,到南、北兩極縮小為點。所以甲的路程比較長,所花時間比較長,先到原點的是乙,就此得出正確選項"B"。

【拓展及變式】

可考查經緯線長度特點。

例:如果從圖中A點出發(fā),向東環(huán)繞地球一周回到A點,行程大約是多少( )

A.6371千米B.4萬千米C.5.1億平方千米D.4千米

第(4)題:

【考點及考綱】在地圖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和應用。

【試題分析】經緯網地圖上,按經緯線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故就此得出正確選項"B"。

【拓展及變式】

可考查其他點的方向。

例:圖中B點位于A點的哪個方向( )

A.西南B.正南C.正北D.西北

例: 圖中A、B、C點位于南極點的哪個方向( )

A.西南B.正南C.正北D.西北

【反思及感悟】

地圖上辨別方向有三種方法:①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③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在同一經線上只有南北的差別,在同一緯線上只有東西的差別,北極是地球的最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判定方向,其四周都是南方。南極是地球的最南方,站在南極點上判定方向,其四周都是北方。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學生的基礎和能力,以及時間和環(huán)境來靈活處理說題的一些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說題要注重師生互動,師生互動穿插,互相補充, 碰撞思維的火花,從而創(chuàng)造全新的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2篇:地理線上教學反思范文

《西地平線上》一文屬于“像山那樣思考”中“諦聽天籟”這個板塊,這個專題旨在加強關于自然的審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時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礎上強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讓學生在閱讀中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體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養(yǎng)審美能力,激發(fā)珍愛自然的情感。

《西地平線上》以壯美的風景體現了崇高美,而崇高美就富有啟示性和震撼性,它觸動人們的心靈,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所以對教學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學過程和內容必須找到一個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切入點,而不是對文章內容平鋪直敘的梳理,這個教學過程應該是把學生思維逐步引向深化,從而達到精神境界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片段

對于第一次落日的解讀我采取了這樣的問題設計:

師:作者看到這樣的落日時,他的感受是怎樣的:

生(齊答):驚呆了。

師:驚嘆于落日的什么?

生:驚嘆于落日的顏色,是柔和的,美麗的,安謐的,像寫春聯的紅紙;驚嘆于落日的大,像車輪。

師:這種顏色難道少見嗎,競讓作者如此驚嘆,難道僅僅是因為落日的顏色和大小的關系,作者才這樣的驚嘆嗎?

生:(沉默,思考)

師:請大家換個思路,思考一下甘肅定西高原的環(huán)境特點。

生:這是一個黃土高原。

師:由黃土高原,你會聯想到什么?

生1:氣候干旱,黃塵飛揚,千溝萬壑是黃土高原典型的景觀。

生2:那里一片渾黃,缺少植被,色彩單一,并且遼闊。

生3:那里的人樸實、勤勞,但是受到自然環(huán)境等一些條件的制約,那里經濟落后,文化不發(fā)達,加之人口稀疏,黃土高原給人一種蒼涼的感受。

師:請大家看一段關于定西高原地貌的描述(投影):這里溝壑縱橫,是典型的北部高丘陵溝壑區(qū),溝壑殘塬地貌,塬面狹小,溝壑縱橫,土壤儲水條件差,地下水資源匱乏且開采難度大,是標準的黃土高原干旱地帶。氣候干燥、寒冷,年降雨量在346毫米左右,平均氣溫15.1攝氏度。全村28戶,大約100人左右。群眾分散居住在溝畔梁峁上,過去村民用水需到距離村莊4公里外的白崖子溝去駝水或挑水,往返需4小時左右,渴極了的鳥兒也在天空盤旋著,一旦發(fā)現拉水的隊伍,便朝著驢背上的水囊俯沖而去。特別是下了大雪之后,路滑,只能把雪盛到鍋里,融化了之后做飯用。

(作者高建群是一位善于描寫西部風光的作家,其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因此,他關注的絕不只是自然風景,肯定糅合了對當地風土民情的觀照,這里的定西高原落日讓他驚呆了,也應該是在對當地風土民情的觀照的心理背景之下產生的。所以這段背景的呈現是力圖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客觀的和心理的背景,以拉近和作者的距離。)

師:現在大家能不能談談作者為什么驚嘆于定西高原那柔和、美麗、安謐和像春聯的紅紙一樣顏色的落日了嗎?

生1:像紅紙一樣喜慶的顏色為單調、蒼涼的黃土高原涂抹了鮮艷、喜慶的色彩,就像是為高原穿上了過年的紅棉襖。

生2:那柔和、美麗、安謐的情調使得身處黃土高原蒼涼、干旱、寒冷環(huán)境中的人感到了溫暖、安寧,這樣的落日拂去了此地人們的艱辛和疲憊,呈現了田園牧歌式的溫馨和安適。

生3:文中有描寫“它繼續(xù)依戀地慈愛地注釋著人間,好像不愿離去,或者不愿離開正在注視它的我們?!保艺J為,這是寫出了人與自然的融合,落日以它的慈愛觀照著人間,當地的人們從落日得到啟示、溫暖和力量,這樣的景象不僅讓我們驚嘆,更讓我們感動。

師:是的,定西高原落日的柔和、靜謐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動。它充滿慈愛和力量。

三、反思和分析

新課程標準提倡在進行文本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而要達到能與作者對話的要求就要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這種距離包括年代上和心理上的,我們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首先就要介紹作者的生活年代和那個時代的特征,尤其是作者在寫作這篇古詩文時的生活和情感狀況,然后利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進行文本解讀,這種思路就是要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讓讀者能帶著古典的情感來理解作者,從而進入他的文學世界。

第3篇:地理線上教學反思范文

思想Ⅰ——相觀而善,尋緣找故

·內涵:學生沒有無緣無故的錯,但結果錯了,因而,在試卷講評中,學生互相觀摩、師生切磋琢磨,致力于尋“緣”找“故”。

·案例1:圖1為我國某地陰天和晴天時的溫度變化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此圖表示的曲線(日變化或年變化)

(2)A、B兩條曲線表示陰天日變化的是,形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3)A、B兩條曲線的夜晚,可能產生霜凍的是曲線,原因是。

測試后,對第(2)問錯誤答案的統(tǒng)計,學生答案主要有:①陰天晝夜溫差小。②陰天云層多,溫差小。③陰天多云,大氣保溫作用強,溫差小。④陰天云多,大氣逆輻射強,溫差變小。

筆者分析:四個答案中,都說出了陰天溫差小的判別理由,此時如果從表面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已無問題。但學生答案①的形成,不知是對類似題目答案的記憶,還是答案表述上的粗枝大葉,難以確定,根據前面對B的選擇,表明它對該結果的現象是知道了,但對原理的掌握可能要個別交流才清楚。答案②的形成與前面答案的形成有很大的共通之處,只是把關注點較為明確地體現在云層的作用,因此,至少讓教師明白其分析對象是正確的,但云層到底如何起作用則無法體現。③④兩個答案應該對該題的原理有一定的理解,而且能很好地提出大氣的保溫作用,尤其是④還具體提出大氣的逆輻射概念,所以從答案的分析上看,學生對大氣保溫作用的過程原理是理解的。但該答案也反映了學生審題中對“日變化”等關鍵詞的把握,因而也導致他們對(2)(3)兩題原因分析上缺少比較。

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錯誤率,并通過錯誤率的統(tǒng)計,分析存在的知識和能力欠缺之處,還要從學生答案產生的基本過程仔細分析,關注學生錯誤答案的產生過程,對師生進行交流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

·反思

首先要求講評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反饋信息的準確與否。教師要及時批閱,收集卷面各種反饋信息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特別是對各種典型錯誤應進行分類統(tǒng)計,記錄哪些是知識性失分,哪些是技巧性失分;哪些是普遍現象,哪些是個別現象等;講評時,學生先診斷自己錯在哪里?為什么錯?教師明白學生需要何種幫助,師生合作找出錯誤癥結。

其次要求講評時應對錯誤原因、類型進行深入分析和反思。對于錯誤類型不難歸納,但分析時教師要善于順著學生的思路,“將心比心”地分析學生出錯根源,而且有的學生出錯原因和教師所主觀臆想的原因不相吻合,多問幾個為什么學生會在這道題上出錯?有否因自己的教學而導致學生產生的錯誤?學生要思考錯題是怎樣形成的,是在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上存在的問題,還是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缺陷?

再次要求師生關注地理學科的三個視角。從時間動態(tài)來觀察世界,認識地區(qū)(地域)特征及人類和環(huán)境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變化過程,即動態(tài)觀察世界的思想方法;從空間來觀察世界,認識區(qū)域特征、人類和事物的空間分布和地域組合,即從空間表述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和從空間分布上觀察認識世界的空間觀念,把握分析問題的空間尺度;從相互作用綜合地來觀察世界,認識人類與環(huán)境在特定地點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即綜合的思想方法。

思想Ⅱ——長善救失,藏息相輔

·內涵:讓學生明了自身的優(yōu)劣,學習要藏之于心應用在外,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能為自己開出“良方”,避免再犯同樣的“病”。

·案例2:讀我國華北某地地形圖(圖2), 實際調查發(fā)現乙坡植物生長好于甲坡,其原因為乙坡的:

A.日照較強,輻射收入多

B.蒸發(fā)較少,土壤水分條件較好

C.氣溫較高,且日變化大

D.降水較多,水源充足

由于學生無法解答,教師給出的所謂“迎風坡降水多;陽坡光照強,溫度高”等“原理”都用不上。而真正的地理原理是“高大的山地對氣流有明顯的阻擋作用。在暖濕氣流的迎風坡,氣流受地形抬升,氣溫下降,水汽凝結,成云致雨;在山地的背風坡,氣流下沉,氣溫不斷增高,降水很少,成為雨影區(qū)”。而教師的原理正是來源于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或試題歸納出來的假原理,如果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迎風坡,是歸納不出這樣的“原理”的。

因此,試題講解一定要避免牢記習題的現象,應啟發(fā)學生將其發(fā)現的思路表達出來,這樣更有助于分析問題所在。在許多知識原理講解中,最好是讓學生從題目入手,注重題中信息,歸納出地理原理。

·反思

首先著重學生的反思,避免通過多次重復訓練而生成技能。一堂試卷講評課,教師應給予學生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時間,允許學生對試題自我評價;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思維:釋疑——讓學生自己說出錯誤的原因,為什么錯?是不會、沒有審清題、還是筆誤等;質疑——接下來對自己的錯誤有沒有懷疑,對正確答案是否理解;答疑——如若自己無法解決就求助其他學生來解釋回答。

其次要求教會學生由此及彼地聯想,提升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試卷講評時要注意一題多解的訓練或是多題一解的訓練,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嘗試歸納,不要陷入考題中的陷阱;形成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在探究中理解的知識最深刻。

再次要求“使獲得的知識能在超越原來學習情境的思維中運用(布魯納)?!蓖ㄟ^學生的反思、聯想,感悟高中地理必修模塊中地理學科觀念: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自然環(huán)境有其自身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規(guī)律;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人類從事各種活動,都應協調好與環(huán)境的關系,尊重自然規(guī)律,講求環(huán)境倫理道德;地理環(huán)境有明顯的區(qū)域差異,人類的生產活動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區(qū)域之間是有聯系的,一個區(qū)域內地理因素發(fā)生變化,會對其它主區(qū)域產生影響,用以指導具體地理問題的分析。

思想Ⅲ——善學善問,和易以思

·內涵:學生不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工,不能靠大量做題訓練出來,許多時候“做的多”,還不如“想的多”,自主獲得的知識,往往印象是最深的。

·案例3:讀圖3,判斷四地氣候的類型。

A.①溫帶海洋性氣候;②亞熱帶季風氣候

B.②熱帶草原氣候;④溫帶季風氣候

C.①溫帶季風氣候;③亞熱帶季風氣候

D.③地中海氣候;④溫帶海洋性氣候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讀圖及解讀信息的能力。平時習慣于用柱狀圖表示降水量的變化,曲線圖表示氣溫變化,而本題恰恰相反,圖的表現方式與平時教學的常用圖表現方式發(fā)生巨大反差。學生在讀圖時能發(fā)現這一變化,則本題從知識角度分析應該是簡單題。根據圖示可知①圖雨熱同期,且7月是高溫期,1月最低平均氣溫低于0℃,因此是溫帶季風氣候,②圖降水集中于7~9月,全年各月平均氣溫均在15℃以上,因此是熱帶草原氣候,③圖雨熱同期,降水集中于高溫的5~9月,且最冷月的平均氣溫0℃,因此是亞熱帶季風氣候,④圖7月平均氣溫最低,而降水是最豐富時期,1月氣溫最高,降水卻最少,所以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因此選項C正確。但考后的得分率來看仍非常低。

因此,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地理空間記憶和地理因果推理的關鍵,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如答問、質疑、討論等),由點及面,舉一反三,提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思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講評課的目標不只是弄清一次測試的得失,因而,不可就題講題、就題評題,要從具體內容中“跳出來”,師生共同探討如何審題、如何思維、如何答題等,由例及法、由例及類,提煉、形成觀念性認識;要讓學生總結經驗,掌握方法,少走彎路;形成對地理知識、方法、規(guī)律的一種本質認識。

還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試卷講評時寧少勿濫,要找準“變式點” 進行有效拓展,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思考、去克服困難,教師要作學生堅強的后盾,指導學生大膽嘗試,以此有效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結構。課堂上充分實現師生的雙向互動,才能真正鍛煉學生的能力,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第4篇:地理線上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 高中數學 變式教學 習題講評課

2015年春季學期,在高中數學必修二《空間幾何體》單元測試后,筆者完成了試卷批改和分析工作,并特意邀請數學組內的資深教師幫我上了一節(jié)講評課,目的是從中學到一些東西.聽完了這位資深教師的講評課,筆者深深感受到了一位資深教師特有的課堂風采、高超的組織與管理課堂的水平.在課堂教學中,該教師靈活采用了典例展示、組內討論、學生代表板演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講評活動,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自查自糾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jié)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數學習題講評課并不一定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完全可以“變些法兒”讓學生在親身經歷課堂活動中習得解題技巧,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提升數學學科素養(yǎng).

一、“變”的起點――把握學情,統(tǒng)計數據

教師在數學習題講評課中要實施有效的變式教學,讓學生在“變”中體驗、感受、獲取習題課的樂趣,就必須全面掌握學情,有效統(tǒng)計學生在習題訓練中的完成情況和總體信息.

1.把握學情是“變”的基礎

在數學習題講評課前,教師要積極掌握學生在日常數學學習中的狀況,特別是參與習題訓練(如隨堂小練、日常作業(yè)、單元測驗、期中期末測試)等活動中的表現,關注他們習題訓練的認知基礎、解題能力、解題習慣、學習態(tài)度等狀態(tài),并以此作為組織、設計習題講評活動的起點,這樣才能增強對學生的認識、對學情的全面掌握;同時還要對學生潛在的學習狀態(tài)和可能的接受能力有正確的預估,事先明確自己希望通過習題的講評,可能會獲得什么樣的教學效果,以及應實現什么樣的講評目標,進而進一步增強習題講評課的設計和實施效率的預見性,為有效的講評課做好充分準備.

2.統(tǒng)計數據是“變”的準備

數學習題講評課的重要工作除了必須認真做好試卷批閱外,教師還必須科學、全面地分析統(tǒng)計學生在習題訓練中的相關答題情況,如得分率和失分率,出錯的人數和比例,學生中的普遍性問題、典型性錯誤、答題閃光點、進步潛力等情況,數學基礎題、易錯頻錯題、難度題的分類等.只有對學生訓練情況做好全面的統(tǒng)計匯總,教師才能確定講評的側重點和方向,選擇有效的講評策略,有針對性地開展講評活動,指引學生在變式訓練中找尋錯誤癥結,強化習題講評的效果.相反的,沒有事先做好全面分析統(tǒng)計的講評課將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無非就是教師公布習題答案、學生機械照搬答案的過程而已.

二、“變”的設計――借題發(fā)揮,變通創(chuàng)新

筆者結合日常數學習題課實踐,設計了“精選習題,討論分析――借題發(fā)揮,變通探究――揭示本質,創(chuàng)新升華”變式訓練三環(huán)節(jié),積極在具體課堂中滲透與實施變式教學.

1.精選習題,討論分析

在數學習題講評課中,教師應精心選擇學生的易錯點、典型的錯例等習題,有針對性地開展講評,特別注重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習題錯因的討論分析,讓他們親身面對和感受到自己訓練中的錯誤.如,在“集合與函數”的專項習題講評中,筆者針對學生在“對數函數的單調性”問題上經常出錯的情況,適時設置了訓練題.

在此,選擇、設計具有針對性、梯度性的變式問題引導學生參與訓練,是數學變式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上例意在加強學生理解并利用“對數函數的單調性”解決一些具體函數問題,并在師生共同討論分析、解決變式問題活動中,學生進一步明確了自己在“復合函數的單調區(qū)間”的掌握情況,認識到對比、聯想等數學思維能力不強,在利用已有的例題和習題訓練中缺乏較強的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的思維敏銳性,不能真正有效地理解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等學習狀況.

2.借題發(fā)揮,變通探究

在數學習題講評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樣化的方式指導學生開展變式訓練,讓學生能從多角度、多方面開展變式探究,善于從“變”的形式中發(fā)現“不變”的本質,從“變”的訓練中把握規(guī)律,培養(yǎng)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增強應變能力,提高發(fā)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變”條件.“變”條件是設計數學變式訓練題的一種有效方法,即在變式教學中把數學習題的條件進行變換,如把題目中的一般條件改變?yōu)樘厥鈼l件,或把特殊條件改為一般條件,使學生在變換數學題設條件的情形下深化了數學知識和概念的理解,促進解題能力的提高.如,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曲線上的點到原點的距離”問題,利用了一道復習參考題設置了變式問題:

教師積極將原題的特殊條件(題設中的原點)進行處理,改變?yōu)橐话阈再|的點N(a,0),引導學生進一步變換把握條件,在遵循認知規(guī)律中使他們深入理解“曲線上的點到原點的距離”問題,使他們在變中“活”學了知識,增添了解題的新鮮感,激發(fā)了思維活動,促進了知識的融會貫通.

(2)“變”背景.背景主要是描述、說明數學習題的限定條件、范圍、圖形等題設因素.在數學習題訓練活動中,教師堅持在習題所蘊含題設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通過變換背景適當改變題設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把握、參與問題探究.如,在“圓上的點到定點的距離的最值”問題上,創(chuàng)設了如下變式訓練.

教師以學生熟悉的問題背景為起點,借助變換數學習題的形式,為學生搭建起新的問題背景,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指引他們深入理解在不同背景下將所求問題轉化為已熟悉背景下的問題,把握新知識和已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逐步遞進的變式探究過程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望和創(chuàng)新意識,積累探索經驗,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3)“變”結論.在講評活動中,教師適時根據學生的實際訓練情況靈活變換習題結論,通過開展小組探究活動,引導他們深入推導、領會、總結問題,增強學生解題的挑戰(zhàn)性,這是數學習題變式訓練的有效方式.如,在開展關于“定義域”問題的探究中,筆者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積極把握有意義的條件中探求函數的定義域,設置下列訓練.

教師利用了變換習題的結論引導學生深入把握函數的定義域,并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他們在積極探索的同時廣泛開展互動討論、小組合作,深入挖掘變式習題訓練活動的意義,在變換中培養(yǎng)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

3.揭示本質,創(chuàng)新升華

“變”之后,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針對參與變式訓練的實際情況進行概括總結,促使他們通過變式訓練更有效地揭示數學本質,在多角度、多層次的變式探究中提高探究能力和應用能力.一是要利用變式訓練,引導學生對習題的條件、背景、結論、圖形等變換訓練方式進行有效梳理,提煉數學規(guī)律,系統(tǒng)整理出有效的訓練方法;二是要指引學生多視角、多層次、寬視野地思考與探究數學問題,拓寬解題思路,學會由淺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訓練方法,善用聯想、類比、推廣等技巧,增強發(fā)散思維和應變的能力,深刻理解體現于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三是要鼓勵學生勇于構思和提出不同的解題方法,激發(fā)學習潛能,發(fā)揚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

三、“變”的回顧――自查自糾,總結反思

回顧,即教師在開展變式訓練活動后,要適時與學生一起做好自查自糾、補缺補漏,并積極進行總結反思.筆者在日常數學變式教學中提出了要做好教學回顧,必須堅持做到“兩查三思”.

1.“兩查”是變式教學的再反饋

(1)教師自查.為了更好地適應、促進講評課教學的需要,實現師生之間信息溝通,教師在數學習題講評教學后必須進行有效自查.如,在講授新課、復習課、專項習題課等課型中的講評方案設計是否具有針對性;求參數范圍、極坐標方程及參數方程、函數的單調性、函數中的恒成立問題、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數求值域、求解析式等具體題型的變式設計是否科學合理;變式題型的設置是否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能否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以表現、訓練和發(fā)展;習題變式訓練是否真正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學目標,是否能有效滲透必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等等.教師通過關注學生在習題訓練活動中的實際成果和相關信息,及時反饋學生的學、教師的教,進而更有針對性地微調教學進程,改進教學方法.

(2)學生自查.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自查自糾,如利用自主訂正查找訓練中的薄弱點并進行查漏補缺;借助組內互評檢查在訓練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并及時調整學習情緒和狀態(tài);檢查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小組中體現的角色和作用,督促自己更深入地合作探究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自查,增強他們學習的目的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更好地實現有效學習.

2.“三思”是變式教學的再思考

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筆者認為,數學習題講評課中實施變式教學應做好“三思”.一要通過具體教學過程,反思習題講評課前的教學設計的有效性,講評重點和難點的確定是否準確,習題講評預設的深度和范圍是否貼近學生學情,習題變式的預設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學齡和心理特征;二要反思講評課中的實況,如課堂“意外”的處理效果,課堂中有利于教學的生成性資源要素的捕捉和利用,師生課堂互動的情況等;三要反思講評課后的實效,重在反思學生是否真正達到了習題訓練的預定目標,獲取了預期效果;此外還有,學生的想法和建議、課堂教學中亟須改進的方面、是否有更好更有效的講評訓練模式等都是教后必須認真反思的重要問題.

總之,數學習題講評課的變式教學也是一個完整的教與學過程,根本上就是師生雙向互動的交互學習過程.在數學變式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立足于課堂實際和學生學情,優(yōu)化設計變式訓練,一定會指引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更有效地解決變式問題,培養(yǎng)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數學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肖巧玲.淺談高中數學課堂上變式教學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1).

第5篇:地理線上教學反思范文

    一、什么是概念圖

    概念圖由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約瑟夫·諾瓦克最早提出。他認為:概念圖就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它通常是將有關某一主題不同級別的概念或命題置于方框或圓圈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起來,這樣就形成了關于該主題的概念或命題網絡,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及對某一主題的理解。概念圖研究是基于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理論基礎之上的,非常強調學習過程中先前知識的重要性。諾瓦克指出,意義學習需要三個條件:①將要學習的材料必須概念清晰且能以語言及與學習者先前知識有關的例子呈現;②學習者必須擁有相關的先前知識;③學習者必須選擇有意義地學習。

    概念圖的組成主要包括概念、命題、交叉連接、層級結構四個要素。其中,概念被定義為事件或事物的規(guī)律性或模式,或者事件或事物的記錄,通常用專有名詞或符號進行標記;命題是對事件或事物現象、結構和規(guī)則的陳述,在概念圖中,命題是通過適當的“連接詞”將兩個或更多的概念連接起來而形成的意義關系,或對某個事件或事物的一句陳述;交叉連接表示不同知識領域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交叉連接常常能夠引發(fā)新的創(chuàng)造性見解;層級結構是概念的展現方式,一般情況下,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置于概念圖的最上層,從屬的概念安排在下層,某一領域的知識還可以考慮通過超級鏈接提供相關的文獻資料和背景知識。層級結構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同一知識領域中的概念依據其概括性水平不同分層排布;二是不同知識領域間的結構,即不同知識領域的概念圖之間可以進行超級鏈接。

    在結構上,概念圖包括節(jié)點(又稱結點)、連線和連接詞三個部分。節(jié)點就是置于圓圈或方框中的概念;連線表示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聯系,可以有方向,也可以沒有方向;連接詞是置于連線上的兩個概念之間形成命題的聯系詞,如“由”、“是”、“形成”等。

    二、概念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概念圖以命題的形式顯示概念之間的意義聯系,形成所有基本概念有機聯系的知識網絡結構。通過概念圖對相關概念直觀形象的表達,可以使學習者擺脫被動記憶和理解的缺陷,從而主動積極地對概念進行學習和理解。地理教學中運用概念圖主要有以下作用:

    1.顯著提高地理教師的教學效果

    知識的本質即概念和命題,概念是知識結構的基礎,命題是知識結構的骨架。概念和命題是教學的精髓和核心,形成概念、掌握命題是教學的中心任務。在地理知識概念圖中,以核心概念為中心,次級概念為節(jié)點,依次連接不同層級的概念,最終構成一個分層次、多節(jié)點的概念網絡結構,實現知識的網絡化和結構化。概念圖以科學命題的形式對不同概念之間的意義聯系進行顯現,結構清晰,一目了然。通過概念圖,教師可以理清不同地理概念間的關系,將相關地理概念以簡明扼要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其層級結構明確不同概念的學習順序,使整個教學過程直觀清晰。同時,通過概念圖,教師既可以使學生在掌握地理命題的過程中習得地理概念,也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地理概念的基礎上掌握地理命題。而且,在結構化的概念圖中,教師還可以將地理概念與其他學科概念進行知識間的相互滲透,形成不同領域概念之間聯系的拓展,從而擴大地理教學范圍和視野。

    2.積極促進學生學習的知識建構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單純通過傳授而習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背景下通過他人(教師、家長及學習同伴等)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手段及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并且認為要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就需要將新學習的知識和舊知識建立聯系,通過同化和順應過程實現認知結構的發(fā)展。概念圖剛好具有促進這一過程完成的功能,因為學習者利用概念圖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進行新知識建構的過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視野下,概念圖是學生建構知識不錯的腳手架。作為一個有層次的意義網絡,概念圖與人類認知結構中表征、組織和貯存知識的方式是吻合的,它以圖示的結構將各種地理概念及其關系以類似于人腦對知識儲存的層級結構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各種地理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在地理學習中,通過概念圖,學生既能夠比較清晰地把握相關概念,也能夠比較清晰地辨析不同概念的相對重要性及相互聯系,從而有效地實現對地理知識脈絡的把握和對地理知識網絡的建構。

    3.有效進行地理教學的評價診斷

    諾瓦克等人最初研究概念圖的目的是為了對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水平進行測試。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通常只是注重對學生離散知識的掌握情況的考查,而概念圖卻可以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學生對概念問相互關系的理解做出檢測和評價。使用概念圖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具有兩個方面的優(yōu)點:①通過概念圖的層級結構,可以比較清楚的測試出學生搜索已有概念,把握知識特點,聯系和產出新知的能力;②通過概念圖中的節(jié)點、連線和連接詞及所舉具體事例,可以較為準確的判定學生對概念意義理解的清晰性和廣闊性。正是基于這兩大優(yōu)點,在具體的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概念圖作為評價地理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實踐表明,概念圖可以作為形成性評價的有效工具,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制作概念圖的過程,能了解學生思維活動的情況,以便及時進行診斷。

    三、地理概念圖的制作

    地理概念圖的制作是地理教學中的一個實質性問題,并且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通常來說,沒有嚴格的程序規(guī)范,主要有如下步驟:

    1.選取地理教學內容

    制作地理概念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明確具體的教學內容,明確教學內容涉及的相關概念。概念圖的建構跟其所要用到的先前地理概念聯系密切,明確的地理背景知識有助于確定概念圖的核心概念及相關概念,并準確地進行概念的層級劃分,據此制作概念圖。

    2.確定關鍵概念并進行概念等級排序

    地理教學內容選定后,從選定的教學內容中選出關鍵(或稱核心)地理概念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概念,并將這些概念按照從一般到具體,概括性由大到小的順序進行排序。

    3.初步擬定概念圖的層級布局

    把概括性強、包容性廣的概念放在頂層,下面依次為概括性、包容性較低的概念,最具體的概念位于最底層。不同層級的地理概念可用不同形狀的方框或不同的顏色表示。

    4.建立概念與命題之間的連接

    把每一對相關的地理概念用連線聯結,并在線上標明二者的關系。如此,同一領域及不同領域中的知識便通過某一相關地理概念而連接起來。然后再次修改或修飾,使各級地理概念及其關系條理清晰,至此,概念圖基本完成。概念之間的聯系有時很復雜,但一般可以分為同一知識領域的連接和不同知識領域的連接兩大類來考慮連接關系。在這里需注意兩點:①針對不同概念慎重考慮連接詞,以準確表明概念之間的關系;②概念框中盡可能采用規(guī)范的地理概念,盡量避免在概念框中使用句子,以免引起誤解。

    5.反思與完善

    地理概念圖初步完成后,隨著在地理教學中的使用,師生會對原有概念圖產生新的認識和看法,可以對原有概念圖進行相應的修改和完善。

    概念圖可以手工繪制,也可以電腦制作。利用電腦制作概念圖有許多優(yōu)點,如修改方便,界面漂亮,可直接打印、網上交流等。針對概念圖的制作,國外有多種制作軟件,如Map2.0, Inspiration, Mind Manager, Cmap Tools等。其中Cmap Tools 和 Inspiration是兩款目前比較流行的概念圖制作軟件,Cmap Tools目前是一款免費軟件,使用者可通過網站(cmap.ihmc.us/download)下載使用。在北京師范大學知識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幫助下,Cmap Tools的中文版也已。Inspiration是美國Inspiration軟件公司開發(fā)的一種專用概念圖軟件,有多種版本,也可在網上(inspiration.com)下載使用。在地理教學中應用Cmap Tools或Inspiration進行概念圖的制作比較方便、美觀,并可以在概念圖上創(chuàng)制超鏈接等,使其表征更多的地理概念及信息,具體操作在此不作介紹。

    四、概念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有關概念圖的使用,諾瓦克認為,結合學生熟悉的主題來介紹概念圖是很好的辦法。他對在教學中如何使用概念圖進行了舉例說明,例如以“植物”這個主題為例,可以采取如下步驟進行:首先,可以讓學生自發(fā)地說出一些相關的概念,如葉子、莖、花、根、綠色、水分、光、養(yǎng)料等;接著讓學生找出這些概念中最一般、包容性最廣的概念,并將它放在概念圖的最頂端;然后確定次一級的概念,并將它們放在概念圖的第二層,這時還需要確定恰當的概念間的連接詞,以形成與植物相關的有意義的命題,在此基礎上,繪制簡單的概念圖;最后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向這個框架上添加其他相關的概念和連接詞,引導學生對制作的概念圖進行交流討論,修正完善,完成“植物”概念圖的制作。概念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參照如圖2的程序:

第6篇:地理線上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地理;教學方法

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培養(yǎng)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币恢币詠砦覀兘處熽犖楸局皩嵱谩?,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式?!耙詫W生為中心,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時刻響起在課改下的教師隊伍中,可是俗話說的好“說著容易,做著難”,要想真正讓學生成為“時代的主角”,還有待我們一線教師以及相關專家的不斷探索。

新課程下的高中地理:圖片多,直觀性強;活動和思考問題的設計多,活躍度高;閱讀材料和案例多,信息量大;設有 “問題研究”并注重“過程與方法” 。時代在進步,課程在優(yōu)化,而作為文化傳承的導引者更該學學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新課程對教師素質的新要求。

一、自身素養(yǎng)的“變”

1.自我激勵

“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給新時代下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yè)知識必須硬,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才能真正驗證古人所謂的“青出于藍而青于藍”,這也正是時代所希望的人才,能真正挑起大梁的人才。

例如關于東南亞海嘯的問題。首先需要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更多的關注和分析,隨時保持知識的更新、積累和運用,從而滿足學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科學性和先進性。

2.了解學生

新課程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特征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發(fā)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實際意義,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在化。

形象化教學是現階段能使學生學習效率增倍的方式之一。比如,在高二講到冷鋒、暖鋒以及自然災害的時候,教師可將電影搬入課堂?!逗筇臁肥钱敃r風靡一時的災難片,同時他也可以作為很好的教學素材,娛樂中掌握知識點,是任何一位學生,尤其是思維能力稍差的學生所希望的,而今天的我們就需要嘗試做到。

二、教學方法的“變”

1.直觀

這點除了借助新課改下課本圖多直觀的優(yōu)點外,教師還需勤思考改變以往的慣用教學方法,如在講授高一地理《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時,再簡陋的地方,教師都可準備一只手電筒(當作太陽光照)和一個地球儀進行演示,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地球運動時產生的現象了。

2.激趣

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巨大動力。

問題激趣,如,講到大氣熱力環(huán)流時,將一個密閉玻璃槽放在陽光照射處,槽中一半為沙子、一半為水,一段時間后,將點著的一炷香從事前準備好的空隙處插入,讓學生看煙的運動路徑,然后看書運用原理解釋為什么。

感覺激趣,如,在講人文地理,介紹長江三角洲的時候,教師可以課前做好一些工作,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下載長江之歌,用優(yōu)美的音樂,帶領學生去感知那原本枯燥的文字,而此時的老師完全可以是一名導游。這樣充滿新奇的課堂,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課堂。

3.貫穿趣味,培養(yǎng)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不能單純地傳授地理知識,而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對學生智能的培養(yǎng)。學生各種智能的提高是通過知識的掌握運用而得到發(fā)展的。

如:在講授“大陸漂移說”時,可先提問:“為什么在極其寒冷的南極大陸發(fā)現了只有在暖濕環(huán)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層?”“為什么在火熱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處,卻發(fā)現了古代冰川的遺跡?”學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須認真聽課,積極思考。思維被啟動了、興趣也就得以鞏固。又如:觀察用地球儀演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運動時,先假設太陽和公轉軌道的位置,讓學生便于進行空間想象和思維,接著教師持地球儀轉動,在轉到春秋分、冬夏至四個位置時停下來,讓學生觀察陽光直射點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在黑板上畫出赤道,南北回歸線,并注明在這三條線上太陽直射的日期。從演示到版圖、從動態(tài)到靜態(tài),從空間到時間,使學生通過觀察進行了想象和思考。

以上是我根據自己從教的點點體會以及同仁們的些許觀點,表達的一些淺顯的見解,希望同仁多提寶貴意見,以求地理教學的逐步完善。

第7篇:地理線上教學反思范文

針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構中存在的弊端,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新教學觀點下的課堂教學結構與方法構建的策略與原則:①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成為自主學習者;②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與記憶,而要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③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④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一、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結構

1.復習鋪墊、評價啟導。課堂教學的起始對課堂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將要進行的自主探索所需的知識、經驗做好復習鋪墊,給予肯定、鼓勵及必要的矯正補救,以消除他們的認知缺陷和思想疑慮,強化基礎與學習信心;另一方面,教師要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設置的問題情境或出示自己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發(fā)現或提出新的數學問題,以造成認知矛盾,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熱情和動機,并順理成章地進入探索階段。

2.教師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學生透過問題情境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自主動手實驗、操作(包括繪圖、測量、演算、推理等)、觀察、獨立思考,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里所強調的自主探索,一是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只是在必要時給予必要的點撥、啟示,或對學習特別困難的學生給予個別輔導,以充分發(fā)揮組織者與引導者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對新問題的解決、新知識結論與新技能方法的產生都要有一個探索過程,教師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輕視和丟棄這個過程,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

3.應用、拓展。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和發(fā)展思維。應用與拓展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組織、引導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有關數學的實際問題,學生從中既能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能體會探索成功的樂趣,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增強自信與意志。因此,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既要安排模仿練習,又要安排變式、綜合練習。要鼓勵并提倡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思路的多樣化,同時滿足不同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學生的學習需要,加強巡視與個別輔導,在環(huán)節(jié)末評價,以真正體現出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自主探索環(huán)節(jié)的繼續(xù)與發(fā)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

4.小結、反思與深化。這個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引導下,小結學習的主要內容、思想方法,并反思探索過程、學習策略、感受經驗,將所學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從而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并通過反思,總結探索活動經驗,增強學習信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及能力。

5.教師小結,布置課后學習活動。教師小結,主要應該是:①突出探索過程中的要領與知識重點;②著重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堅韌性和合作精神作出評價。

在上述教學結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加以靈活處理。

二、課堂教學中必須解決兩大問題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的要求,在各種新編的九年義務教育7~9年級數學教材中,每課也都設置了問題情境,但這并不等于教師就不需要再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了。事實上,同一教學內容可創(chuàng)設不同的問題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選擇更加符合學生生活環(huán)境、學習經驗、認知水平,更有助于他們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獲取新知識與經驗的問題情境。

例如,七年級數學教材中“數軸”一課的引入,華東師大版教材是利用溫度計來引入,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則是利用“觀察帶有刻度的直尺,聯想能不能用一條直線上的一些點表示有理數”來引入。筆者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顯示了三個畫面,一個畫面是:某次校運動會開幕式上幾位學校領導坐在一排,據此提出問題:某領導在哪兒?另一個畫面是:在一條東西走向的公路上有一森林防火指揮所,另一處發(fā)生了險情,在該處有一個人拿著手機向指揮所報警,據此提出問題:該人如何準確報警?第三個畫面是:在某中學門前有一條筆直的大街,校門口有一個人在向一個學生詢問某單位(也在這條街上)在何處?據此提出問題:該學生應如何回答才能正確、完整地說出該處地址?并引導他們進行比較,以找出三個畫面和相應的問題有哪些共同點。這樣設置情境有幾個好處:①讓學生從生活經驗中發(fā)現和提出數學問題――如何確定直線上的點的位置,進而“創(chuàng)造”出數軸;②清晰地理解數軸和它的三個要素;③經歷了數軸的形成過程,體會了數學與生活、社會的聯系。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動機,引發(fā)思考,引導探索,讓學生經歷發(fā)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以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不僅要“暗藏玄機”,還要使學生能通過自主努力與合作交流而“識破玄機”。

2.組織好合作交流。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里把學生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列入了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與同學合作探究、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更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

第8篇:地理線上教學反思范文

1 多智能理論的概念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來的,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由八項智能組成:語言文字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旋律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

2 語言文字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語言文字智能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口頭語言及文字書寫能力方面的智能.此能力強的學生喜歡用語言或文字來思考物理問題.把物理教材中語句、語言等內容運用得非常流利.對語言文字的意義、規(guī)則以及語言文字的實用能力非常敏感.高中物理老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務必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理解能力著手.通過閱讀掌握物理的科學語言,更加全面地、系統(tǒng)地、準確地掌握物理語言,鍛煉應用物理語言的能力.對于物理概念、定律中的語句,要逐字逐字地閱讀、揣摩、理解,才能準確地掌握它所要反映的科學內涵.一些重點詞語,是物理現象變化范圍或條件的載體,或者是反映事物與事物之間區(qū)別與聯系的載體.只有把這些重點詞語“摳”出來,進行重點分析理解,才能把概念的內涵弄清楚.例如功率的概念:功與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功率.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指導學生閱讀時,告訴他們要注意“時間”前面起限制作用的內容:“功”、“完成這些功所用”,特別是要注意“完成”這個詞.否則就會對功率概念的理解產生偏差.除了書面語言文字之外,圖形也是一種物理語言現象,所以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讀圖能力.例如,速度圖線、振動圖線、交流電圖線、磁感線等等,學生只有把這些圖讀懂了,才能準確地理解、描述出量與量之間的變化關系,才能培養(yǎng)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讀圖能力決不能忽視.

3 數學邏輯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數學邏輯智能是指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對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特別是對抽象事物的推理.它包括覺察邏輯或數字樣式的能力、推理、處理抽象分析的能力.數學邏輯智能在自然學科中的作用不可忽視,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智能能否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是他在學習過程中能否取得優(yōu)越成績的保障.在高中物理學習中也不例外,在思考物理問題時,一旦數學邏輯思維偏離了方向,則此思維作用就成了“無用功”了.

高中物理邏輯智能思維包括形式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如果辯證邏輯智能和形式邏輯智能產生混淆時,則不利于學生辯證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其集中表現在“磁場”概念的理解上.在磁鐵磁場的探究學習中,學生們懂得了:“永久磁鐵周圍的磁感線是從N極出發(fā)指向S極”.在對電流周圍磁場探究學習中,學生們得出結論:“電流周圍也存在磁場,磁感線是閉合的.”并且學生們還得知:“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磁場是由運動的電荷產生的”.在學完這兩個方面的知識之后,學生將“磁場”概念簡單地理解成為形式邏輯的抽象概念.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下列三個方面的內容:(1)磁場有質量和能量,但是看不見、摸不著.在同一區(qū)域幾個磁場可以共存;(2)磁的本源是運動電荷,其周圍的磁場是由電流產生的;(3)磁感線是閉合的,沒有起點和終點.使用這樣的方法教學,雖然在學生面前沒有提及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但是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邏輯智能.

4 人際交往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加德納指出:人際交往智能是指學生辨識與了解他人(教師或學生等)的感覺、信念與意向的能力.主要是指區(qū)別他們心情能力、性情能力以及與他人交流能力等.在高中物理教學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物理教學的探究就是學生人際交往智能的運用.學生在探究時,小組成員之間可以進行交流,小組與小組之間也可以進行交流.在探究時,學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在討論探究時的若干個問題時,人際交往智能就能體現出來,學生的團結互助既可以復習以前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可使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前后之間產生更多的聯系.分組探究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表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觀點、方法的不同,從而更好地進行反思和評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另外,通過小組合作,可以把解決問題所帶來的“認知負擔”分散到各個小組成員的身上,學生分別負責某個學習要點,通過合作來解決單個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在這過程中每一學生得到社交技能和合作技能的鍛煉,并且每一學員得到了傳統(tǒng)競爭式學習所得不同的效果,整個小組成員都可獲得較好的成績.

5 自我認知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加德納指出:自我認知智能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我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辨識、反思的行為習慣,并隨之產生適當行動的能力.說透徹點,自我認知智能就是指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它包括學習過程的反思、學習方法的反思、學習態(tài)度的反思、學習效果的反思等.那么,該如何培養(yǎng)高中學生物理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呢?筆者認為高中物理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對自己學習物理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外,還要對掌握高中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等現象進行反思引導,對學生思維的條理性、系統(tǒng)性進行引導反思,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多層次的反思空間.

第9篇:地理線上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高中數學;解題教學;障礙;教法;學法;解決策略;教師;學生

一、目前學生解題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

1.表現在教法上面:

(1)教師備課不細致,不充分,對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估計過高或過低。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鉆研教材,更要重視對學生的了解,教師要對所教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對學生的特點要了如指掌,從而使教材的處理和教法的選擇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在進行學習時,由于每個人的知識背景不同、學習原始狀況不同等方面的原因,所以,我們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備課。

(2)教師在講課分析和解題的指導上不得法,不能因材施教。

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在上課、解題時好像講得頭頭是道,可是沒有想到我們卻聽得頭暈腦漲,聽也聽不懂,教師只是在“表演”,“唱獨角戲”,不站在學生的角度,只拿自己的觀點去解釋和理解問題。講解例題時分析不到位,使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表現在學法上面:

(1)課堂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

聽課是學生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材和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主要來源。不認真聽課就失去了解數學題的基礎。這也是不會解題的一個原因。

(2)未能及時復習鞏固,容易學過即忘

數學學科知識點在中學階段就已經高達幾百個,學生在訓練強度不高的情況下容易學過即忘,遺忘率過高。

二、突破解題障礙可以從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方面入手:

1.教師方面:

(1)教學中要充分暴露解法的探索過程。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教人去發(fā)現真理”。而有的教師常常忽視這一點,解題時總是演示“成功”,思路、方法一想就很正確、很巧妙,從不展示“失敗”,展示在思路和方法碰壁時怎么辦,如何從有限次失敗后得到正確的思路和方法,其結果只能是教師講得精彩,學生聽得輕松,但碰到條件稍加變化的問題便束手無策,日積月累,學生就不會獨立地思維和克服困難,當然也不會有獨立的解題能力。因此,在尋求解題思路時,教師注意展現解題的思維過程和嘗試探索發(fā)現的過程。

(2)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選擇

教師必須讓學生真正參與數學的解題過程,盡量沿著學生的思維軌道,對思維展開作出調控,特別是當學生的思路與教師原先的設想有差距,但對深入地理解問題又具有一定價值時,教師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分析思路受阻的原因,教會學生尋求出路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方法的優(yōu)劣,只有這樣,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提高。

2.學生方面:

首先我們把解數學題的思維過程分為五個步驟:

(1)審題

從題目中獲得盡可能的信息,已知條件是什么?未知數是什么?隱含的條件上什么?條件是否充分?有沒有多余條件或矛盾條件?如,學習《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時,例:一旗桿高8米,在它的頂點處系兩條10米的繩子,拉緊繩子并把它們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的兩點(與旗桿腳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如果這兩點與旗桿腳距6米,那么旗桿與地面垂直,為什么?

(2)選擇方案

由于題目不同,解題方案也大不相同,方案分為正面方向和反面方向兩類,正方向解題又可以有總體考慮和逐步考慮兩種途徑。

(3)調整和確定新方案

當碰到新問題,原方案不適應時,應調整方案,若原方案行不通或太繁時,應更換方案。

(4)實施方案

按具體方案進行演算和推理,要有較強的運算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及時檢查其正確性,驗算方法有估值法、逆運算、特殊值代入、多種解法對照,甚至有時靠直覺。

(5)反思

這個步驟中,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概括能力,并有更高層次的集中思維,從目前的學生來看,這是較普遍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這里主要強調聯想與反思:

1)在解題中聯想:

解題的五個思維過程中最難的是第三步,就是按常規(guī)的方法行不通時如何調整和修改方案呢。這個過程有很多的思維活動,甚至是靈感(領悟思維),認真研究起來,這些思維活動中最活躍,其關鍵作用的是“聯想”。進一步想問題時,經常用以下幾種途徑:從已知條件聯想;從結論聯想;從問題的形式聯想;從解題的方法上聯想。

一般地說,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得越好,“聯想”也越容易,對思維訓練越多,“聯想”也越通暢,所以,抓好雙基不可放松,但是訓練也是必要的。

2)在解題后反思:

解題反思是對解題活動的反思,它是對解題活動的深層次的再思考,不僅僅是對數學解題學習的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是深究數學解題活動中所涉及的知識、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的性質。

若沒有反思、探索的過程,就題論題,至多就是解了一道題,腦海中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另外的題不會有什么啟發(fā)。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抱怨說,平時解題甚多,但考試結果卻總不理想。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解題后沒有反思,不善于總結歸納、重新探索,固有的思維成果沒有得到鞏固、提高、升華,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導致對知識的遷移能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