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語言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學校德育社會現實環(huán)境因素
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是有條件的,環(huán)境和教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陣地,對塑造人的靈魂,培養(yǎng)理想信念、保證方向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同時,“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環(huán)境是影響青少年道德內化、社會化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學校德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等與當代社會生活存在不容忽視的裂解,嚴重影響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充分發(fā)揮學校德育的一切積極因素的作用的同時,如何與社會影響同步教育,緊密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培養(yǎng)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引導學生在復雜的社會道德環(huán)境中理性掌握并自覺運用道德原則,堅持做人準則,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環(huán)境是影響人發(fā)展的現實性的社會基礎。從青少年德育的角度來看,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不是無條件的,環(huán)境和教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校是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陣地,對塑造人的靈魂,培養(yǎng)理想信念、保證方向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同時,社會環(huán)境是影響青少年道德內化、社會化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學校德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等與當代社會生活存在不容忽視的裂解,嚴重影響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充分發(fā)揮學校德育的一切積極因素的作用的同時,如何與社會影響同步教育,緊密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培養(yǎng)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引導學生在復雜的社會道德環(huán)境中理性掌握并自覺運用道德原則,堅持做人準則,加強德育有效性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德育目標的實現,離開受教育者的關心,離開學生的需要是不可想象的,脫離當代社會生活、脫離學生實際的德育就脫離了學生的需要,就不會得到學生的關心,就像是建在沙灘上的海市蜃樓。因此,學校德育必須研究當代社會生活,以現實為維度。
社會文化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經歷和學習目標來建構其所參與的社會活動的意義,即學習者自身共同建造任務,所以,我們應該對第二語言學習者達成任務目標的整個過程予以探究。社會文化理論還指出,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不僅是獲取信息及了解知識,還應考慮到社會活動的參與,學習者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所參與的來自外界的社會活動是自身認知機制發(fā)展的動力。社會文化理論關注的焦點主要是語言學習者完成并展示任務的方式,而不是學習任務本身。第二語言學習的各種活動是在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的,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者制定適合于自身特點的目標、進度及路徑,并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來達到完成學習任務的終極目的。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二語習得社會文化理論與語言教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首先,在語言教學過程中,通過構建全新的教學環(huán)境,可以將語言結構、知識理解和社會環(huán)境融合起來,從而有利于語言學習的意義構建;其次,在二語習得實踐中,語言學習任務可以用來作為語言發(fā)展的環(huán)境;另外,語言教學者可以通過刺激學習者語言的運用來關注輸出過程中第二語言的形式和意義。
二、社會文化理論框架下的大學英語3T教學模式
基于社會文化理論及語言教學之間的關系,本文以大學英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為研究切入點,以二語習得為視角,探究了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3T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實踐?!?T”是“Task-based”、“Teamwork”以及“Text-reconstruction”三個單詞的縮寫及統(tǒng)稱;“3T教學模式”指的是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基于任務的學習活動、小組分工合作活動及第二語言語篇重建活動,三種活動方式通過有機結合而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其主要目標是:在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構建宏觀及微觀的社會化語言學習環(huán)境,并建構學生與學習任務之間、學生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之間、不同學習任務之間、課堂內外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生態(tài)化系統(tǒng),從而提高學習者第二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
三、社會文化理論框架下大學英語3T教學模式的構建
下面,筆者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七單元課文《比爾蓋茨》為例,全面細致分析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3T教學模式。首先,在學習本單元之前,教師要結合學習主題及教學目標為學生布置各項學習任務,并根據任務難度及時間跨度為全班學生合理分組。此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各項學習任務之間在宏觀層面上要保持其關聯性和系統(tǒng)性。并且,分組學習任務的完成既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又要促進學生在課外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舉例來說,本單元的學習主題及教學目標包括啟發(fā)學生對成功必備的性格因素進行深入思考及探討、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整體內容把握及掌握陌生詞匯的能力。教師可以此為目標,布置如下學習任務:1.搜集整理關于比爾蓋茨的成功事跡;2.各組搜集3至5名成功人士示例并分析成功者必備的性格要素;3.分組學習課文各個部分,并掌握其大意及詞匯。其次,通過課前的小組分工合作,各組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并與教師交流問題及心得,課上各組對各項任務成果進行展示并相互評價。通過這樣的流程,為學生構建了語言學習的社會化環(huán)境,建立了課堂內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體系;另外,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各項任務的組織者,應融入到學生的互動合作學習活動中,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知識及技能的獲得;此外,學生還可以借助所在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的網絡通訊工具,在小組成員之間對學習任務進行探討,從而形成微觀層面的學習體系。此外,通過在課堂上對小組分工完成的相關學習任務進行展示,并對課文各部分的語篇進行重建,能夠促進學生探索其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包括語法知識、語音語調、語篇組織、口語表達等,這樣就可以促進小組成員之間持續(xù)地交流與合作,包括思考問題、搜集歸納資料、分類整合信息、并且通過第二語言來輸出所學到的知識技能來完成各項學習任務。而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同環(huán)節(jié)之間也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二語習得社會文化理論與3T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無論是從宏觀上還是從微觀上都能夠促進學生從多模態(tài)立體互動的角度進行第二語言的學習,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更真實的互動交流的情景。因此,筆者認為,該模式能夠幫助學習者提高第二語言輸出的質量,提高學習者語言運用的技能,同時,能夠促進學習者學習自主性和能動性的提高。
四、社會文化理論框架下大學英語3T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
從上文教學案例來看,二語習得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3T教學模式的整個流程以特定任務的完成為導線,通過對主題的探究及課文理解的各種活動,引導學生發(fā)現、探究、歸納并運用所學知識,思路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并達到預期效果。首先,二語習得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3T教學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從最初教學過程的設定、課前預習任務的布置,到課堂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以及知識的鞏固和課后學習任務的完成,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起的是引導者、組織者及幫助者的作用。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各種交流平臺對學生進行適當分組及預習任務的布置;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各個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參與并完成知識的輸入與產出;課后,在完成作業(yè)任務的環(huán)節(jié),師生可以通過交流平臺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形成及時高效的師生互動。由此可見,教師的引導角色由單一的傳授者轉化為積極的引導者,整個流程均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其次,二語習得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3T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學資源及教學方法的豐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選擇適當的資源及方法。并且教師可通過明確指導、情景轉換、實境實踐、互動評價、實用輸出等步驟,加強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讀寫能力、聽說能力、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合作溝通能力等各項技能的訓練及提升,從而有利于學生英語語言知識的輸入,并能有效提高其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再次,二語習得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3T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多元技能的提升。在完成教師所布置的課前預習任務時,學生需要通過搜集網絡及圖書資源等途徑,向教師提供各種形式的作業(yè),包括文本、圖片、視頻、配音、歌曲、表演、模仿等;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包括圖片欣賞、聽力練習、語音模仿、視頻賞析、圖表分析等各種形式的教學流程;課后,教師會指導學生通過準備口語展示、角色扮演、影片賞析等符號形式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深化理解及運用。學生一方面需要從聽覺、視覺、語言、動作等角度對多種模態(tài)符號進行識讀及分析,另一方面還需要自主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對符號進行建構,由此提升了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及技能。
五、結語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一、本問題研究的重要意義
1.理論上,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一命題的基本問題進行哲學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正確處理基本問題與其他問題之間的辯證關系;有助于構建并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理論構架體系。
2.實踐上,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及其路徑選擇問題,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當中的培育和踐行,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的實現和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
3.學科建設方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發(fā)展的內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宣傳和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要陣地,屬于理論二級學科范疇,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及其路徑,有助于豐富理論二級學科建設的內容,從而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
二、國內外關于本問題研究的現狀
本課題研究既需要梳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要梳理國內外關于意識形態(tài)建設和意識形態(tài)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能為本課題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關于意識形態(tài)教育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研究
國外學者不僅始終關注意識形態(tài)問題,而且也十分關注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問題,主要集中于德育課程理論和德育課程實踐的研究上。對如何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作了一些研究,并有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如杜威的《教育的道德原理》、查贊?巴里的《當代道德教育理論》等,基本觀點認為,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理論的核心,在教學方法上,反對灌輸,強調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而黨的十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二十四個字,學術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研究也隨之繁榮起來。國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如韓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周中之和石中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探索》等等。論文方面數以萬計,如陳力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的國外學術維度》、周中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韓振峰的《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本途徑》,等等。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質和內容、必要性與可能性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經驗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徑和方法等。
2、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理論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富。如周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個轉向及實現》,劉崢《大學生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等,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意義、方法、對策以及路徑方面的研究。
(1)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關系研究
做這方面基本問題研究的成果還比較少,其中釗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關系研究》一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討,他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具有相當緊密的聯系,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辯證統(tǒng)一的。[1]
(2)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難點及存在的問題研究
薛明珠、陳樹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考》一文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難點進行了深入地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了融入的難度;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層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進行重新定位和梳理;教學方法陳舊、形式單一;教學效果評價困難。并提出了具體惡實施途徑: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化;拓展第二課堂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行多元化評價方法。[2]
陳延斌、周 斌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與思考》這篇文章中,分析了當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信仰存在一定程度、范圍的弱化;實用主義增強與理想信念弱化交織;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要性的認識顯現出兩重性的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亟待改進的問題與環(huán)節(jié),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對于實現有效融入具有極大的意義。
(3)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施路徑研究
胡綠葉、何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路徑探索》一文中提出三條路徑選擇:以提升教師素質櫧鸕悖展開理論研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現為主線,精選教學內;以大學生認知律為導向,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校內外教學資液為載體,拓展教學途徑。邵 銀 、余 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分別從四門思政課特點出發(fā),提出了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問題:“基礎”課重在幫助大學生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結構,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原理”課教學重在幫助大學生理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南;“綱要”課教學側重于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寬廣的歷史視野和深厚的歷史積淀 ;“概論”課教學重在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屬性,提高大學生對價值觀的鑒別和選擇能力。陳宗章在《社 會 主 義 核 心 價 值 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一文中設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現路徑:規(guī)范化路徑,即合理規(guī)范設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計劃大綱,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依據,使之成為總體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組織、有秩序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要有制度化的考核評估機制;生活化路徑,即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體現生活內容,在生活敘事中展開實踐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成為大學生生活的新常態(tài);社會化路徑,即搭建社會化的教學實踐平臺,展開廣泛的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加強大學生面向社會的志愿者活動等。王占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幾條途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及內容體系,從根本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感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從手段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認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撐體系,從環(huán)境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接受。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國內外關于意識形態(tài)基本范疇、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開展本課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支持。但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1、鮮有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點及局限進行研究。
2、主要集中于“融入的路徑和策略等方法論上”的研究,體現出一種急于求成的傾向,而對一些基本的理論維度和文化維度問題缺乏細致的思考和探索。
3、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條件研究不足,對融入過程中存在的困難缺乏足夠的重視。
4、技術性路徑研究呈現出簡單重復的研究狀態(tài),缺乏可操作性的創(chuàng)新。
5、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存在誤區(qū)的思考。
參考文獻: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外國語言學;教改;探索
反思性教學源自西方,后被我國引進,受到廣泛的普及和應用,相關學者和研究部門也對國內的反思性教學熱進行了細致的實踐和調研。從發(fā)展教學實踐和提升教學理論的角度上說,反思性教學能夠發(fā)揮出重要作用,同時反思性教學也可以對外國語言學課程產生影響,下面我將具體展開探討。
一.提出問題
因為處于傳統(tǒng)教學理論的影響中,教學實踐和語言學輸入理論出現了互相排斥和矛盾的現象,教師自身的實踐經驗和儲備的語言學知識無法融會貫通,這也是我國外語教學的相關部門和科研人員關注的主要問題。針對這種現狀,國內很多高校紛紛開設了相關專業(yè)課程,重點進行外國師資培養(yǎng)工作。比如應用語言學和外國語言學研究生專業(yè),就是有針對性開設的,然而高校只是看到了積極的一面,忽視了其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味側重語言學理論的系統(tǒng)性,忽視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導致很多學生只能死記硬背,領會理論知識,無法觀察到外語教學實踐中應用語言學理論知識的真正作用和意義,無法用自己學到的語言學理論知識去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具體來說,有機結合師資培養(yǎng)課和語言學理論教學,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發(fā)研究生對于學習理論的熱情和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同時也要注意,把語言學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整合,對實踐的過程進行細致的反思,把反思性教學作為語言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手段。
二.反思性教學的基本內涵
反思性教學即我們提到的反思性實踐,它是近年才在教育界興起的教學實踐活動,被稱之為教師提高專業(yè)技能最為有效且現實的手段,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的普及應用。反思性教學也是文化在教學中的一種真實反映,可以促進教學主體逐漸走向自覺化,是教學主體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的重要手段,可以促進學會學習和學會教學的有機結合,讓教學實踐更加的科學合理,幫助教師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反思性教學可以從對教學活動的描述和思考中,明確教師的目標,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也可以讓他們趕超過去,激發(fā)出發(fā)展事業(yè)的潛在能力。在對之前的技能,經驗和觀念的反思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評估,也可以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反思不只是指對一個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研究,也包括對師生在教學中構建的制度和結構的思考,反思實踐是可以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的。由此可見,培養(yǎng)出一批有批判特點和批判能力的反思型教師是反思的真正目的。要想實現這個目的,教師需要把理論研究成果有效的應用到教學實踐活動中。
三.探索反思性教學
根據我的主觀理解,教法課程是用來解決“怎樣”問題的,但是語言學教學則是用來解決“什么”和“為什么”的相關問題的。從另一個角度說,教學技能和教學法教學,主要是教育學生怎樣進行組織教學;但是和語言學有關的教學課程,比如通常說的應用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則主要是負責解決教學里的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但是根據當前的教學現狀,研究生在學習中o法在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中間建起一個溝通的橋梁,導致他們無法把所有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分發(fā)揮課堂的引導作用,讓學生不只研究怎樣的問題,也要研究外語中的為什么和什么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累扎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更好的掌握教學技能和教學過程,順利展開他們未來的教師生涯,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教師。同時教師也要充分發(fā)揮反思性教學的作用,努力把語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四.分析語類的過程
對語類的分析過程進行反思,實際上是把學習純語言學的過程轉換為學習語言教學的過程。
(一)輸入語言學理論知識
初期為了研究語言學,給語類的定義是描述一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語類分析,講解分析語類的具體方法,可以從對比的角度進行,與此同時,給學生推薦一些可供參考的材料。
(二)挑選語料
根據復旦大學的《大學英語》和其他機構編制的《新編大學英語》的內容,從中選出五個科普類的文章,然后尋找五篇網上的科普類論文。不管是論文還是文章,他們的主題都是保護環(huán)境,以此來滿足語類分析的研究目的,避免受到被跨學科這個因素影響。
(三)分析語類
分析語類的時候,要從下面這些方面進行:第一,分析具有標記性的主題;第二,分析語法主題;第三,使用的語態(tài)和時態(tài);第四,分析縮略語
(四)結果和討論
通過分析這些文章和論文語態(tài),我們可以發(fā)現,語類不同,語言特征也不同??蒲蓄惖恼撐闹攸c探究過程,科普類的文章則重點分析對象,而且這兩種語類面對的讀者群也是有差異的。通過分析縮略語可以看出,對比于科普類的文章,研究論文對于技術背景和知識背景的要求更高。
(五)給外語教學帶來的啟示
通過上面的討論結果我們可以發(fā)現,不同種類的關于科技方面的英語文章,它們的本質也不一定是相同,同時也存在語類差異,教師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這種差異性,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正確的認知和應用。另一方面,這也給教選擇閱讀材料和教材提供了借鑒,舉個例子,科普文章并不適合所有的人,它是要要求的,只適合那些沒有技術背景,但是有閱讀能力的普通讀者,不能把這類的文章當成學術論文的典型范例。
綜上所述,我國的外語教學因為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的影響,一直存在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師資綜合能力無法滿足教學發(fā)展的要求等現象,雖然相關部門和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改善這種狀況,還是無法完全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外語教學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必須把理論和教學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并且對整個過程進行反思和經驗積累,努力讓培養(yǎng)出的學生知道怎樣把自己的積累和所學,應用到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發(fā)揮反思性教學的作用,提高外語教學效果,給社會培養(yǎng)出一批反思型的全能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908(2008)1020106-02
經濟發(fā)展的關鍵在于人才,我國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必須具備一支高質量的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生力軍。在國家加大高等教育投資力度的同時,高學歷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也倍受關注。就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而言,除了需要有關教育管理部門發(fā)揮指揮棒的作用,抓好培養(yǎng)工作中每一環(huán)節(jié)以外,研究生本人也要做好專業(yè)課程學習,并注重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發(fā)展需要。而研究生的論文工作就是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舉措,學位論文水平是評價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而學位論文的選題則是學位論文成敗的關鍵,選題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學位論文的質量。文章就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主要問題展開論述,說明選題來源及選題應把握的原則。
一、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主要問題
1 選題范圍和難易程度不當。忽視了可行性
有些研究生選題的范圍太寬泛或過于狹窄,拿捏不當。太寬泛會造成論文面面俱到,內容流于膚淺,難以收集整理文獻資料,不能深入剖析、解決問題,導致其研究結果缺乏參考價值。選題范圍太窄則容易制約作者的研究能力,所述內容不能詳盡飽滿。最終也之言之無物。另外,選題難易不當也是常見現象之一,選題時,有個學生忽視自身的實際研究水平和能力范圍,選取一些角度較新奇的題目,盲目動筆,結果中途寫不下去只好放棄。相反,選擇過于容易的論題,既反映不出自己的真實水平,也達不到鍛煉寫作、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因此,一定要分析清楚主客觀因素,確定適當的選題范圍,把握好難易程度??蓪W位論文定位在某個較小的具體研究領域內的專題或某個專題的某個方面上。并能充分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進行研究,使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 選題缺乏必要的準備和積累工作,過于隨意,專業(yè)性不突出
做任何事情切忌急于求成,選題也要循序漸進。隨著研究生的逐年擴招。研究生的學術研究也或多或少地蒙上了一層功利色彩,許多學位論文都是在短時間內拼湊出來的,缺乏充分的論證資料和深入的調查研究,一些選題甚至是來源于個人的主觀臆想,可想而知,如此隨意選題,寫出來的論文與專業(yè)學位點、研究方面和所學課程內容相距較遠。其論文質量必受影響。
3 選題標新立異或陳舊重復無創(chuàng)新
有些研究生為突出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或受個人性格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一味求偏求怪求新地選題,實際上忽視了題目本身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有些則人云亦云,老生常淡,論文缺少己見,只是進行“重復建設”的工作。毫無意義。
以上是研究生學業(yè)論文選題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大致三類問題,那么如何正確選擇學位論文課題呢?首先我們要弄清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途徑。
二、學位論文選題的來源
學位論文的選題既不能完全依賴導師,也不能不假思索信手拈來就寫,一般來講,學位論文選題分為五個途徑。
1 從導師的研究方向與課題中選題
學位論文選題首先可以考慮導師研究課題,在同一研究方向上通過師生共同研究,一方面可以強化師生間的學術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教學相長。另一方面可使研究成為系統(tǒng)化,并使研究生在既定研究方向上進一步創(chuàng)新與深化。順利完成其學位論文。
2 從所學專業(yè)課程中選題
如英語語言學方向課程的課程有“普通語言學”、“二語習得”、“語義學”、“語用學”、“跨文化交際學”、“傳播學”等等,在學習過程中有許多值得思考和倍受啟發(fā)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書籍信息及文獻資料,進行包括前人研究成果橫縱向比較及中外研究情況對比分析等,得出自己的心得體會,有條理地寫出來,這些“小論文”、“豆腐塊”有時還可以成為學位論文的基礎。
3 從文獻閱讀中選題
文獻閱讀不僅是選題的一個重要可行的途徑,還可以為研究提供理論基礎。通過對有關學科和專業(yè)領域文獻的搜集閱讀,掌握本學科的研究現狀和發(fā)展趨勢,從中提出己見,進而確定選題。如通過文獻閱讀了解到當前語言學研究熱點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和話語分析這幾大板塊,這就需要在把握前人所取得研究成果和所進行到的研究程度的基礎上,從新角度分析哪些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哪些方面還存在進一步研究空間,進而了解還有什么需要進步探討,自己能做什么,開辟一片自己可以耕耘的“處女地”,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題途徑。
4 從日常社會生活中選題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中,這一大環(huán)境為我們選提供了豐富便利的資源,只要做有心人,選題無處不在。對于文科類研究生而言。如語言學方向的研究生應該有意識地注意捕捉現實社會生活中涉及語言的選題,廣告商標用語、校園禮貌用語、校園小廣告不規(guī)范語言語用失誤、銷售言語行為,公關語言現象等等,諸多語言現象都可以成為我們選題的角度。在漢語語言文化的大框架下觀察到的諸類語言現象,還可以用來做跨文化對比研究的題材,這樣選題既充分利用本土語言文化資源,又突出了專業(yè)特色,具備創(chuàng)新性。
5 從個人興趣取向選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礎??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毖芯可筛鶕陨砟芰εc水平,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這樣能很好地激發(fā)和調動自己從事課題研究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即便遇到困難,也能知難而進,才有較大的可能性取得高質量的論文研究成果。
以上所談的是選題的幾個常見來源,應該指出,選題來源還不止這幾個方面,比如可從交叉學科中選題,從經常思考的或偶爾碰上的問題中選題等等,很多方面可以在學習選題中去探索,接下來要談談學位論文選題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即選題的方法及技巧。
三、學位論文選題的原則
1 選題要注重創(chuàng)新意識,尋找新角度,探索深層次
研究生應本著開拓創(chuàng)新的學術思想,在課題研究中拓展視野,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新問題或新理論,深入研究使該課題有新發(fā)展與補充,或者尋找研究的空白領域成為選題的切入點。當然,在提倡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要注重選題的現實意義。
2 選題應具備前沿性,以學術動態(tài)為依據
瞄準學科發(fā)展的前沿方向,選擇當前學術界比較關注的熱點問題?;蚴悄壳澳骋谎芯款I域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研究具有相當的前瞻性。這就要求研究生熟悉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發(fā)展的基本情況。通過對有關學科、專業(yè)領域的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比較,充分了解其歷史、現狀、發(fā)展趨勢及國內外同類研究所達到的水平等相關信息,為自己立題找依據,也是研究生作好選題工作的必備條件。
3 選題要可行
可行性即所選課題內容要具有科學性,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題目大小適宜,難易得當。無論選定怎樣的課題,應選擇適合研究生自己優(yōu)勢能夠揚長避短的課題,盡量選擇自己有條件研究,有能力完成灼課題,綜合考慮個人的理論基礎、業(yè)務專長、資料累積、個性特點、志趣愛好等因素;量力而行,盡量做到“寧小勿大,寧專勿泛,寧深勿淺”。
4 選題應具有價值性
主要是指選題應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或理論價值,對科學發(fā)展、經濟建設、科技進步與社會繁榮發(fā)揮積極的作用。例如,語言學專業(yè)的可以圍繞社會現實生活語言現象(包括語言學熱門及冷門話題,社會發(fā)展出現的語言新情況、新問題等)去認識研究、分析、解決問題,這些都具有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structures of English-language titles in the two counterpart journals in economics field and whether. To this end, the corpus of 237 titles 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 and 311 titles in Jingjixue Jikan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or (CEQ) are built. And all the titles a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classes: Noun Phrase, Compound, Full-sentence, Verbal Phrase, and Prepositional Phrase. Mor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ncludes the comparison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itles. The results show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structure of the titles in two journals and the trend of title forms, such as the differen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s of types or subtypes of titles. And the results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L2 Chinese writers compile a suitable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while publishing articles in journals in either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關鍵詞: 論文標題;經濟學;體裁分析;對比研究;二語寫作
Key words: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economics; genre analysis; contrastive analysis;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8-0304-03
0引言
近十余年來,隨著對學術語篇研究的興起,語言學家越來越重視體裁分析方法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并形成了以John Swales (1990) 為代表的語步分析法,其對學術語篇前言進行了實證研究提出了CARS Model。隨后引發(fā)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他們將注意力集中于學術語篇的不同部分,例如,Lores (2004)和Martin(2003)研究了學術語篇的摘要部分,Homes(1997)研究了學術論文討論部分,Yang和Allison (2003)研究了學術論文的結論部分,等等。本文將針對學術論文的標題部分進行對比研究,其方法也是體裁分的實證研究方法,目的在于發(fā)現國內外經濟學期刊英語標題的結構特點,并能夠對中國學者撰寫英語標題提供參考。
1學術論文標題研究綜述
80年代末以來,以“體裁分析之父”(Pérez-Llantada, 2004:140)John Swales (1990) 為代表的體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的研究范式逐漸確立其在學術語篇的語言學研究中的地位。在1990年,John Swales 指出標題是學術體裁研究中被忽視的一個方面之一。隨著學者們對標題研究的關注與日俱增,研究成果不斷涌現。Yitzhaki (1997)比較了18種不同人文學科期刊的論文標題中的實詞數量目的在于檢驗學術論文標題的信息密集性。Busch-Lauer (2000) 分別對比了醫(yī)學和語言學領域內的英語和德語標題,發(fā)現醫(yī)學領域內的標題長度比語言學內的論文標題的字數明顯要多一些,并且確證了以德語為母語的學者習慣于用德語的思維方式撰寫標題,同時發(fā)現了所有的標題在兩個領域內的作用都是交際功能的作用。Laurence Anthony(2001)通過對計算機領域期刊中600個論文標題的長度,標點使用,介詞使用和詞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計算機學科的論文標題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他發(fā)現介詞和冠詞在此類標題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其中介詞for在所選的6種期刊中的4種當中出現的頻率最高。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計算機科學領域內的標題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同時也提出,論文標題的特點因學科不同而有差異,這樣的普遍性結論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隨后在2002年Yitzhaki又研究了24個重要期刊的論文標題與論文長度的關系,同時做了歷時比較的研究,發(fā)現文章長度和論文標題長度的關系是因科學類別的不同而不同,在所謂“硬”科學內標題長度與文章長度的相關性較“軟”科學更強。Haggan (2004)則是同時分別比較研究了文學,語言學和理科科學的論文標題的結構特點。她將標題按形式分為句子型,名詞型和短語型三類。研究結果顯示出三個不同領域內的標題都互不相同,各有特點,同時指出標題的功能在于引起讀者閱讀文章的興趣。Hartley (2005c,2007a,2007b)從不同方面探討了論文標題的特點或功能:一、指出論文標題應當同時具有傳遞信息和吸引讀者的作用;二、將論文標題按功能重新分類,共有12類并且分析了各類的特點和功能;三、研究了冒號在學術論文中的使用偏好。最近的研究是Soler (2007)對研究型學術論文和綜述型學術論文的標題結構的實證研究。在570個標題中,480個為研究型論文標題,90個是綜述型論文標題,時間跨度從1996年至2002年,涉及的學科領域是生物學和社會學,她將標題按結構分為句子型,問句型,名詞詞組型和復合型,同時還對標題的長度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綜述型標題的長度在兩個領域都非常的短,復合型標題是社會科學體裁研究型論文標題的特點。句子型標題是研究型論文標題的文章類型的特點,尤其是生物學領域內的研究型論文標題的特點。
國內的標題研究主要分為兩類:漢英單語種獨立研究和漢語標題的英譯。例如王英格(1993)研究了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語法和修辭特點?;亓郑?007)對圖書情報學類核心期刊論文標題進行了計量研究,共對42989篇文獻的標題進行統(tǒng)計分析,涉及到標題長度,句型以及標題中相關詞匯的研究,如題首詞,題尾詞,關鍵詞等。而論文標題的漢英翻譯的研究有,段萍和顧維萍(2002)的關于醫(yī)學論文的標題和摘要的漢譯英的常見錯誤的分析的研究,周永模(2002)的關于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論文標題的漢譯英的標準的探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成宇(2003)對英漢雙語的疑問型學術論文標題進行的對比研究。
綜上所述,學術論文的標題研究成果逐漸豐碩,本文將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繼續(xù)深化和推進學術論文標題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體裁為切入點,即語言學類研究型學術論文;英英對比,其特點在于中國學者的英文標題和國際學者的英文標題的對比;以及采用實證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選取了中美經濟學兩本在各自學術共同體中的權威期刊:中國的《經濟學(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CEQ))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建立了一個含有548個英語科研原創(chuàng)論文標題的語料庫,其中CEQ 中隨機選取311 個標題,QJE 中隨機選取237個標題。按照語料庫的建庫原則以及對比語言學的可比性原則,標題的選取時間跨度為2004至2009年(由于研究時間限制,2009年只收集部分標題),且不包括書評類以及其他體裁類型的文章標題。其次本文將所選標題分為五大類:名詞詞組型(Noun Phrase [NP]), 復合型(Compound [CP])即一個標題由兩部分組成,中間被冒號或其他符號隔開, 句子型(Full-sentence [FS]), 動詞詞組型(Verbal Phrase [VP]), 以及介詞詞組型(Prepositional Phrase [PP])。另外,本文還進一步細分了名詞詞組型標題和復合型標題,同時還統(tǒng)計了本語料庫中的NP和CP標題在近五年內(2004-2008)的變化趨勢。
3研究結果與討論
標題應當體現信息性和經濟性原則。信息性是指標題應當全面準確反映論文的內容。經濟性是指標題應當用最少的詞表達最豐富的意義。表1顯示了兩本期刊英語標題的平均長度。明顯的差異在于國內的CEQ論文標題要比國外的QJE論文標題用詞偏長。就其原因在于英語不是中國人的母語,并且中國學者在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時會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Connor, 1996)。另外,無論CEQ論文標題是出于投稿人的翻譯或重新用英語撰寫,都會受到原來漢語標題的影響,我們的統(tǒng)計發(fā)現,漢語標題會經常出現“論”、“研究”以及“探討”之類的標題標記(尹世超,2001)。同時,國內學者撰寫的英語論文標題會將這類標記詞翻譯出來形成“The study of …” 或“The analysis of …”之類表達形式。這無形中會增加英語標題的長度而不會因此增加標題的信息含量。
標題的功能有四種(尹世超,2001):稱名功能,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和引導功能。如果綜合考慮標題的兩個原則和四個功能,那么復合型標題是最理想的標題形式。表2的復合型標題頻度百分比正好體現了這一選擇在英語環(huán)境下的要求。按照Swales和Feak(1994)的觀點此類標題(英語)的構成為:問題-解決(problem-solution),一般-詳細(general-specific),話題-方法(topic-method)和主要-次要(major-minor)。這一構成就能夠是撰寫者不通過語言手段而在兩部分之間建立聯系,達到信息性、經濟性和吸引功能的統(tǒng)一。由于標題的基本功能是稱名功能所以名詞詞組型標題在兩本期刊中都占有較多的頻度。有趣的發(fā)現是,美國的QJE期刊論文標題出現了較多的句子型標題,共15個占該期刊語料的6.33%,以及較多的動詞詞組型標題,共8個占該期刊語料的3.38%。
兩本期刊使用最多的名詞詞組型標題都是NP+PP結構,即一個核心名詞后接一個介詞短語的結構。但是,相比較而言,CEQ期刊論文NP標題的結構相對較復雜。這一點似乎驗證了Connor(1996)的觀點,寫作是一種深嵌于文化的行為。即國內學者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時,會采用復雜的介詞短語限定討論話題的形式,而國外學者會直接采用其他策略比如說采用CP型標題結構。這同時似乎也表明非母語寫作者會在使用第二外語時無意識的會凸顯過濾某些文化因素,這些因素會表現在語言層面,比如說,復雜的介詞短語結構標題。
在標題具有稱名這一點上,中美期刊論文撰寫者又一次達成一致,即標題的前后兩部分都是名詞詞組結構[NP:NP]。但是QJE期刊CP論文標題并不僅僅是依賴這一結構,作為美國學術共同體的研究者,他們會更多關注英語標題的其他功能如吸引功能,所以該類標題在QJE中呈現出較多的其他次級結構,如Q:NP[問句:名詞詞組]型。本語料庫中,最強烈的對比在于,QJE中會出現PP:NP類型標題和Q:Q類型標題,而CEQ中卻無此類型標題出現;另外,在CEQ中會出現PP:NP和Q:VP類型標題,但是在QJE中,撰寫者不會才取此類型去撰寫標題。此現象有待于進一步的大規(guī)模的語料收集和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NP和CP標題在五類標題中在近五年內呈增加趨勢。有趣的發(fā)現是,CP標題在兩本期刊中在2007年增至最多,相反的NP標題在兩本期刊中減至最少。相對于2007年來說,兩本期刊中的CP標題在2008年有所減少,而NP標題有所增加。最終的結果表明,經濟學類期刊英語論文標題NP和CP類型出現的頻度趨近于相同,但總體呈增加態(tài)勢。
4結論
本研究表明經濟學類中美兩本期刊的英語論文標題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差異是由于文化社會因素造成。本研究的意義在于為經濟學類同行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提供幫助。進一步的研究可細致深入地探討經濟學類英語論文標題的用詞特點。
參考文獻:
[1]Anthony L. 2001.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in Computer Scienc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44(3): 187-194.
[2]Busch-Lauer, Ines-A. 2000. “Titles of English and German Research Papers in Medicine and Linguistics Theses and Research Articles” [M]. Analysing Professional Genres, (Edited by Anna Trosborg),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3]Connor, U. 1996. Contrastive Rhetoric: 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Dillon, J. T. 1980. In pursuit of the colon: a century of scholarly progress: 1880-1980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3 (1): 93-99.
[5]Haggan, M. 2004. 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 linguistics and science: dimensions of attract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6: 293-317.
[6]Halliday, M. A. K. 1994.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7]Hartley, J. 2005. To Attract or To Inform: What Are Titles For? [J].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32(2): 203-213.
[8]Hartley, J.. 2007a. Planning that title: practices and preferences for titles with colons in academic articles [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9: 553-568.
[9]Hartley, J.. 2007b. There’s more to the title than meets the eye: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J]. 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 Communication, 37(2): 95-101.
[10]Pinkham, J.. 2000.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1]Lewison G, Hartley J.. 2005. What's in a title? Number of words and the presence of colons [J]. Scientometrics, 63: 341-56.
[12]Pérez-Llantada, C.. 2004. An interview with John Swales [J]. IB?RICA, 8: 139-148.
[13]Soler, V.. 2007. 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6(1): 90-102.
[14]Swales, J.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New York, Cambridge: CUP.
[15]Swales, J. M. 2004. 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Cambridge: CUP.
[16]Swales, J.M. & Feak, C.B. 1994.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Commentary [M].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7]Thompson, G. 1996.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8]Yitzhaki, M. 2002. Relation of Title Length of a Journal Article to the Length of the Article [J]. Scientometrics, 54 (3): 435-447.
[19]段萍,顧維萍.醫(yī)學論文標題與摘要漢譯英常見錯誤分析[J]. 中國翻譯,2002.
[20]化柏林.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論文標題計量分析研究[J].情報學報,2007,26(3).
[21]王成宇.英漢疑問型學術論文標題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02.
[22]王英格.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語法和修辭[J].外國語,1993,02:34-37.
關鍵詞:文獻綜述英漢學術論文分布
中圖分類號:H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232-02
近年來,體裁和體裁分析成了語言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對各類語篇進行體裁分析的研究層出不窮,其中對學術論文的體裁分析尤為突出。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論文的其他部分(如:摘要、引言和討論部分),而對作為學術論文重要組成部分的文獻綜述的研究甚少,其英漢對比研究更為少見。學術論文中的文獻綜述具有特定的交際目的和交際對象,并在語篇結構、文體風格、社會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體裁特征。文獻回顧能夠體現論文作者對研究問題的理性認識,論證研究必要性的能力,以及宏觀綜合文獻的能力,是整個論文中最難寫的一部分。[1]鑒于文獻綜述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本文以Swales學派體裁理論以及Connor的對比修辭理論為基礎,從分布特征對英漢論文文獻綜述部分進行對比分析,揭示同一體裁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的異同。
一、數據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語料庫總共包括40篇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實證性學術論文。根據Nwogu(1997)提出的建立語料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ity)、聲望(reputation)和可讀性(accessibility)的原則[2],確立了具有廣泛代表性的4種雜志:《外語界》《現代外語》《AppliedLinguistic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這些雜志均出版于2013和2014年。運用WolframMathematics60軟件進行隨機抽樣,從4種雜志中分別任意抽取10篇論文,從而構成了本研究的語料庫共40篇文章。
本研究中文獻綜述宏觀結構對比,主要是針對所建立的語料庫論文中文獻綜述的分布特征進行對比。應用語言學領域實證性學術文章的宏觀結構主要包含IMRD(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andDiscussion)四個部分。[3]文獻綜述在論文中呈現的最主要的形式為引用,占據了文獻中綜述篇幅的大部分。Swales(1990)將引用分為兩種類型:融入式引用和非融入式引用。在整合型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是句子成分的一部分。而在非整合性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以括號或上標數字加批注等形式出現。[4]運用PDF轉Word轉換器軟件統(tǒng)計這兩種引用在英漢論文中四個部分(引言、方法、結果、討論)中的字(詞)數。英語論文的篇幅長度是以單詞數為單位計算的,而漢語論文的篇幅長度是以中文字數為計算單位,因此不能僅通過統(tǒng)計英語論文的單詞數和漢語論文的字數得出文獻綜述的分布比例。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說服力,文獻綜述的句子數和出現頻率也作為分析的依據。在統(tǒng)計整理數據的基礎上,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比分析英漢論文文獻綜述分布特點。
二、英漢論文文獻綜述宏觀分布對比分析
1文獻綜述在論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
表1是文章各部分文獻綜述字(詞)數占相應各部分字(詞)數的百分比。由表1可以看出,英漢論文都是引言部分的文獻綜述最多(英語論文中引言部分文獻綜述單詞數24527,占引言總單詞數的637%;漢語論文中引言文獻綜述字數16650,占引言總字數的495%),結果部分的最少。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的文獻綜述是英語論文多于漢語論文,而結果部分和討論部分則相反。對于文獻綜述在整篇論文中的比例而言,英語論文略高于漢語論文(英語論文中文獻綜述總詞數38401,占英語論文總詞數的266%;漢語論文中文獻綜述總字數33667,占漢語論文總字數的225%)。除了上面說到的英漢論文篇幅以不同的單位衡量的原因外,這樣的結果不能足以比較文獻綜述在兩種語料中的分布情況,因此有必要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來檢驗兩語料文獻綜述在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存在顯著差異。表2顯示了英漢論文文獻綜述在論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的統(tǒng)計分析的結果。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英漢論文文獻綜述在論文各個部分的分布沒有顯著差異(t=1615,1953,0215,-1870,1875;df=38;p>005)。
2.文獻綜述的句子數和出現頻率
表3和表4是文獻綜述在論文各部分的句子數和出現頻率對比。從表3可以看出,英語論文中文獻綜述在論文各部分的句子數都多于漢語論文,其中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最為明顯(英語論文中引言部分的句子數771,漢語論文中為275;方法部分英文論文為185,漢語論文為50)。文獻綜述在論文中的出現頻率與句子的比較結果相似,也是英語論文多于漢語論文,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差距較結果和討論部分要大。為了使研究的結果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同樣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來檢驗英漢論文文獻綜述在這兩方面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表5和表6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英漢論文文獻綜述的句子數和出現頻率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顯著差異(p值均為0000,小于005)。研究表明,英語論文文獻綜述句子數和出現頻率在引言和方法部分明顯多于漢語論文,結果和討論部分也是英文論文居多,但差異不明顯。
三、結論
綜上所述,文獻綜述在英漢論文中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其中引言部分的文獻綜述分布最多。英漢論文文獻綜述在論文各個部分的分布沒有顯著差異。就句子數和出現頻率而言,英語論文文獻綜述句子數多于漢語論文中的句子數,出現頻率亦是如此。這兩方面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顯著差異??偟膩碚f,英語論文作者更加重視文獻綜述的寫作,尤其是在引言和方法部分。這可能是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的寫作習慣差異。中西方對于“禮貌”的理解不同: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倫理道德,人際交往講究“客氣”。西方人似乎無暇“客氣”,人與人之間交流往往直截了當。[5]因此,在進行文獻綜述的寫作時,中國學者常常采用委婉、含蓄、迂回等間接的表達方式;而西方學者則傾向于直接、明快的寫作風格。英漢論文文獻綜述部分的不同之處比較清晰地反映出了英漢作者不同的寫作習慣。文化習俗和寫作風格都會影響篇章的形成。本研究對于學術論文文獻綜述寫作教學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同時有助于學術寫作者了解不同語言文化各自的寫作修辭特點,提高跨文化意識,加強學術交流。
參考文獻:
[1]王姿懿,高桂珍.中外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文獻綜述體裁對比[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8:104-106.
[2]Nwogu,K.N.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7,16:119-138.
[3]楊瑞英.體裁分析的應用:應用語言學學術文章結構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0:29-34.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關鍵詞: 手語 漢語 對比翻譯
近年來,我國各項事業(yè)飛速發(fā)展,對手語翻譯員的需求隨之增加,手語翻譯員缺乏問題日益突出。社會事業(yè)發(fā)展的需求將手語翻譯納入研究的視野。
一、手語翻譯研究現狀述評
手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是聾人的母語,是聾人群體在長期相互交流中自然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復雜的視覺空間語言。手語有相對獨立的詞匯和語法結構。手語翻譯則是溝通手語—視覺語言和口語—聽覺語言的橋梁。由于手語沒有書面語言,因此本研究中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僅限于手語與漢語口語的對比翻譯研究。
目前,我國大陸的手語翻譯研究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研究成果還比較少,在中國知網以“手語翻譯”為題名搜索到24篇論文。其中,探討手語翻譯理論研究的論文有4篇[1];探討手語翻譯職業(yè)化的論文有6篇[2];探討手語翻譯員應具備的職業(yè)技能及素養(yǎng)的論文有6篇;電視手語翻譯的作用及問題研究的論文有3篇;關于手語翻譯專業(yè)建設研究的論文有5篇。
專著方面,《手語翻譯概論》(張寧生)內容涉及手語翻譯的歷史和職業(yè)化、中國手語的發(fā)展、手語與漢語的互譯、聾人文化、教育場所的手語翻譯、手語翻譯員守則等,是中國大陸第一本比較系統(tǒng)的闡述手語翻譯的論著[3];《中國手語研究》(趙錫安)、《手語概要與翻譯實踐》(吳立平)、《中國手語》(樸永馨)也有部分章節(jié)涉及手語翻譯的基本要求。
綜觀手語翻譯的文獻資料,可以發(fā)現中國大陸手語翻譯研究處于初始階段。相關學術論文和專著較少,從國外借鑒手語翻譯的經驗及手語翻譯的職業(yè)化是熱門的研究話題。從翻譯的語言媒介來說,翻譯的本質是“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4]。”手語翻譯的核心即有聲語言和視覺語言這兩種不同載體的語言間的語碼的等值轉換,而這種轉換的實踐研究并沒有出現,手語和漢語的對比翻譯研究還是空白;針對于手語翻譯的手語本體系統(tǒng)研究也還未曾出現。而這些是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不可逾越的基礎問題。
二、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1.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主要內容
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涉及范圍廣內容博,我們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首先從語法對比翻譯入手。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guī)則,它是社會約定俗成的,是每個使用該語法的人必須遵守的。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首先從語言的規(guī)則對比入手,針對兩種語言的不同規(guī)則對手語語法和漢語語法展開對比研究。
聾教育界和手語界公認的是:手語相對于漢語表達最突出的差異是“倒置”、“省略”及“非手控標志的語法功能”。我們從這三點入手,探討手語和漢語的翻譯對策,特別是針對手語的表達順序、空間多維性的特征、非手控標志的語法功能和作用的譯入與譯出進行專門的研究。
(1)語序的對比翻譯。手語是一種視覺為導向的語言,導致其語言順序與以聽覺為導向的有聲語言存在很大的差異。如“他摘花”,手語的順序為“他/花/摘”最后一個手勢是“摘”的動作。如果按照有聲語言的順序打出,“他/摘/花”最后一個手勢是“花”,聾人會以為花沒被摘掉,諸如此類。我們要系統(tǒng)地分析手語表達中的語序,針對特定語境中的所謂的“倒置”,對手語漢語對比翻譯予以歸納和總結。
(2)手語同時、空間、多維度表達特征的對比翻譯研究。手語與有聲語言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序列性和同時性并存,即時空并存,這也是手語空間——視覺符號系統(tǒng)有別于口語時間——聽覺系統(tǒng)的重要標志。從結構角度說,口語是直線序列的語音片段的組合而手勢是在空間緯度同時發(fā)生的各語言成分的組合,面部表情和手、身體的動作、姿勢同時參與表達。若只截取其中一點、兩點,則勢必會造成相對于漢語言句子系統(tǒng)各成分如定語、狀語、補語等的省略。在手語中聾人用眼光的移動和手形移動的方向來表達,就可以省略做賓語的代詞;用空間定位來表示施事和受事關系就可以省略虛詞,等等。諸如此類的“省略”的譯入和譯出的策略均要做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
(3)非手控標志(即表情和體態(tài)如張嘴、抬頭、皺眉、停頓等)的對比翻譯研究。手語是怎樣運用這些非手控標志完成各種時態(tài)、語氣、語調及細節(jié)的表達的?非手控標志,并不僅僅是健聽人在交際中使用的語氣語調等情感因素,它們還具有語言使用系統(tǒng)的功能作用。它們有時相當于口語的語調、聲高,有時則是被語法化了的固有的體系。一名手語漢語翻譯員,要能在空間——視覺符號系統(tǒng)和時間——聽覺符號系統(tǒng)間出入自由,游刃有余。在手語翻譯時頭腦中要有一幅幅表情達意的動態(tài)的畫面,并通過手語將這些畫面按一定的順序表達出來。非手控標志之張嘴、抬頭、皺眉、口動、眼睛的注視、身體的轉動等在翻譯別是手語譯入譯出時的合理順暢地使用,會對翻譯產生積極有效的重大作用。對手語這種特殊性表達的翻譯同樣要做深入細致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
2.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理論依據及基本思路
翻譯是十分復雜的活動,其內涵十分豐富,它是不同語言層次上的信息轉換,是一種藝術實踐和創(chuàng)造活動,是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和交流過程[5]。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是基于聾人和聽人的溝通交流的無障礙目的的翻譯實踐研究。
研究的依據有二:其一是對比語言學,即“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共時的對比研究,描述它們之間的異同,特別是其中的不同之處,并將這類研究應用于其他有關領域”[6]。在研究中將手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進行對比,找出源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對等的目的語,并找出在不同情況下處理源語言中某個語言項目的不同方法,供我們在翻譯中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選擇。
其二是視覺語言學,這個學說最早由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提出的。他基于語言學的研究僅以口語為對象,過分偏重聽覺忽視視覺的事實而提出的,視覺語言學用一個新的理論框架去處理來自口語、手語和表意或圖畫文字的材料,研究、分析上述不同的信息傳遞系統(tǒng)材料的視覺和空間的因素[7]。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中,我們將手語納入視覺語言的范疇,承認視覺符號和聲音都是語言的載體,注重探究手語視覺符號元素如手的形狀、位置、移動,臉部和頭部的位置運動等承載的意義及恰當的漢語手語翻譯形式,關注手勢和肢體、表情等視覺元素組合建構的語境和語言學意義、概念類比和修辭。
基于此,漢語手語對比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對比語言學和視覺語言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手語漢語對比翻譯實踐研究,幫助學習者處理和預測各種翻譯問題,深化對翻譯技巧的認識,提高手語漢語互譯的翻譯技能。
3.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意義
手語漢語對比翻譯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實踐意義和社會價值。手語翻譯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翻譯,是聽覺語言與視覺語言的信息轉化,是有別于有聲語言之間信息轉換的獨特的翻譯。通過手語漢語的對比,對這種特殊形式的翻譯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可以拓展和豐富翻譯學理論,以及與之相關聯的語言學、符號學、文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對比翻譯研究可以為翻譯技能、質量評估、資格認證和市場規(guī)范等實踐方面提供指導和幫助,加速手語翻譯職業(yè)化的進程。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的研究可以促進大眾對聾人語言、聾人文化、聾人群體的了解和關注,更大范圍內實現聾人聽人之間的無障礙溝通和交流,更深層次地幫助聾人這個弱勢群體,從而促進社會的公正和諧,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傊⒃谑终Z與漢語對比研究基礎上的翻譯研究意義重大,有待特殊教育界、語言學界、翻譯界等共同努力。
4.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獻研究法:對近年來手語翻譯研究文獻進行綜述研究,明確已有的研究進展、主要成果、不足,明確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方向和重點。
調查法:由于聾人手語沒有書面語言的記載,因此借鑒國內外手語研究專家采取的攝錄的方式對聾人手語者和為聾人所接受的手語翻譯員進行調查和研究,并用語言文字等多種符號對其進行標注,進而初步建立手語翻譯研究數據庫,對手語和漢語對比翻譯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比研究方法:這是對比語言研究中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對比兩種語言在什么情況下表達的意義和功能是相同的,在什么情況下是不同的;以及一種語言表達的不同的意義和功能,在另一種語言通過怎樣的手段來表達,等等。
經驗總結法:對手語翻譯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tǒng)化、理論化,為手語翻譯員的培養(yǎng)提供翻譯的原則和方法之訓練和指導,并為聾人漢語言的學習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
5.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重點即手語和漢語的對比翻譯,此項工作在中國大陸屬于首次系統(tǒng)研究,研究將會對手語翻譯員的培養(yǎng)提供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意義重大。手語漢語翻譯研究的難點是手語語料庫建設的滯后,這對研究會形成很大的阻力,我們需要一邊搜集手語錄像資料,一邊做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這些將會對研究產生極其消極的影響,延緩研究的進度。
總之,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任重道遠,尚需各位同仁不懈的鉆研和努力。
參考文獻:
[1]肖曉燕.手語翻譯研究——模式、內容及問題.中國特殊教育,2009.2.
[2]王繼紅.澳大利亞手語傳譯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中國特殊教育,2011.9.
[3]張寧生.手語翻譯概論[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1.
[4]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3.
[5]劉敬國.翻譯通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3.
[6]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9.
論文關鍵詞:高中英語,圖式,閱讀教學
一、引言
閱讀是個認知過程,語篇的意義不僅需要從句子中發(fā)現,還需要從讀者的背景知識中導出?!?】背景知識也叫圖式。圖示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是幫助我們進行推理和加速理解過程。對背景知識的另一種解釋是情景框。說不同語言的人的情景框有些相同,有些不同。語言知識和情景框或背景知識都存在于人們的長時記憶中。閱讀第二語言寫成的語篇時,如果讀者頭腦里情景框與語篇中情景框不一致時,即使他的語言知識沒有問題,閱讀理解也會遇到困難。閱讀理解不僅是語言問題,教學生閱讀的時候,不能只教語言,還要教學生背景知識和培養(yǎng)他們的認知能力。根據這一理論,閱讀理解首先輸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記憶中尋找能夠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當足以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被找到以后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就可以說產生了理解。德國哲學家康德最早提出“圖示”(schema),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Rumelhart)建立并發(fā)展了圖式理論。按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來決定,即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摘要傳遞的意義,達到讀者與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則,閱讀理解就失敗。筆者將圖式理論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實效性作以下探索。
二、圖式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建立語言圖式
語言學家Goodman認為:“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學的猜測游戲”,“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在這個心理語言學的過程中,讀者根據語言符號不斷地進行猜測,隨時對所獲取信息進行分類、歸納、預測,并不斷地進行判斷,然后檢驗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也就是說,讀者根據自己的體驗和需要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而影響這種交流的常常是詞匯障礙。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遇到語篇中的詞匯障礙而頻頻查驗詞典,一則影響閱讀速度,二則中短信息及邏輯思維的連續(xù)性,必然會嚴重影響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例如詞根log(言、說)可與不同的前綴或后綴組合產生出幾十個不同的詞來,如:dialogue, eulogy, prologue,monlogue, antilogy......。如果學生熟悉這些英語單詞的前綴: dia-相對 ,eu-美好, pro-前, mono-單獨, anti-相反,經過分析, 即猜出它們分別為:“對話”,“贊頌”, “序言”, “獨白”, “自相矛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化詞匯分析技能的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構詞法,牢記常見詞匯,擴展詞綴范圍。久而久之,學生即可運用詞匯的部分線索判斷詞義,克服詞匯障礙。此外,還幫助學生如何正確使用各類辭典, 推斷、預測、猜測詞義練習, 掠讀及略讀技能的綜合運用。詞匯和語法的導入也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起促進作用, 如熟詞新義, 固定短語, 表達方式以及種類繁多的俗語、俚語、術語、委婉語, 俏皮語等都屬于這個范疇, 都會增加閱讀理解的難度, 適當的導入會使學生舉一反三, 大大提高閱讀效率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2)建立內容圖式
閱讀過程是一種跨文化交際過程。世界上不同社會不同人種,對于自然環(huán)境、氣候、宗教、服飾、飲食等等,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認識和自己獨特的觀點,這些認識和觀點既有差異性、也有共同性。幫助學生意識到這些民族間的差異性,可以更透徹更準確地理解原文。此外,文化禁忌也是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閱讀中值得注意,例如,大多數西方人都非常注意保護個人的“privacy”。 閱讀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白不能以母語文化的習慣來衡量西方人的社會習俗,應見怪不怪,理解原文的真正意義及文化內涵。高中英語閱讀材料涉及科普、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和生活等許多領域,內容涵蓋日常生活、人物、社會、文化、史地、科技、政治、環(huán)保、經濟等諸多領域的熱點、焦點問題,范圍極廣。這些文化知識,學生十分缺乏中學英語教學論文,是學生提高閱讀水平的主要障礙之一。因此,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應增加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教學中應根據每課課文的體裁、內容、難易度、對背景熟悉程度的不同,不斷變換講授方法,將背景知識傳授巧妙地融合于課文講解中。例如:在The Birth of A Festival一文中,讓學生知道Kwanzaa(寬扎文化節(jié))的起源及其慶祝方式,并了解了theSeven Principles of Kwanzaa,即人們對新世紀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此外,指導學生廣泛閱讀英文報刊雜志也是一個有效途徑。例如可有組織地訂閱“英語沙龍”,“二十一世紀報”等一些語言淺近的英文報刊,不斷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樣,通過不斷的積累文化背景知識,學生頭腦中儲存的圖式就會越來越豐富,閱讀時就會激活相關圖式,加深對所讀材料的理解。
(3)建立形式圖式,
語言學家Harris 指出“語言并不存在于一連串的單詞或句子之中,而存在于聯系著的語篇中。”閱讀的根本目的是領會語篇的整體意義,獲取所需信息,與讀者進行交流。指導學生熟悉各類文章篇章結構的特點有助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語篇的邏輯結構、謀篇布局和關鍵詞要特別講解,才能使學生在閱讀中理解上下文之間的關系,文章的思想連貫起來,才能達到真正理解這篇文章的意思。因此,教師應從語篇的角度去向學生介紹和講解各種文章結構及其特點,訓練學生運用標題,語篇標記和關鍵句去識別文章結構,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等文體的寫作特征及修辭手段,通過分析修辭語言讓學生了解文章體裁結構,增強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力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從而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提高了閱讀效果。通常,一份高考英語試題的閱讀部分通常會包括人物經歷或事件描述類的記敘文、介紹社會現象或現代高科技類的說明文、提供各種信息的應用文、話題談論類的議論文等。教師應加強這幾種文章體裁的閱讀指導。學生熟讀這些文章后,就能應付試卷中出現的各種題材的文章,而不至于感到陌生,增強他們在考試中的信心,使他們在應試中發(fā)揮出最高水平。
三、結束語
德國教育學家芭斯多惠曾經說過: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去學習。”將圖式理論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學生思維,特別是概括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有利于貫徹與實施《英語課程標準》的新理念。作為重要的閱讀理論之一,圖式理論無疑對英語閱讀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激活有關圖示,幫助他們把已有的背景知識與閱讀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聯系起來,培養(yǎng)他們在閱讀中運用圖示的能力,使學生從以往那種被動的、單純接受信息的閱讀過程變成一種主動的、積極與作者交流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程東元.外語教學技術[M]. 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2008, 32-33.
[2]Rumelhart, D. 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of cognition,In Rand J. S., B. C. Bruce & W. E. Brewer (Eds.), Theoretical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M],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0.
[3]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ogical Guessing Game[J],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6:126-135.
[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