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地理優(yōu)秀教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 常規(guī)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
一、常規(guī)地理教學手段
1.教學案例框架:等值線中等高線部分。
等高線的教學先由教師解釋等高線的定義,介紹幾種常見的地形(山地、盆地、高原、山和谷、斷崖等)的等高線,并分析不同地形的等高線圖的特點,如等高線的疏密所代表的意義和實際生活中關于開發(fā)的相關知識點;河流在等高線圖中的應用(只能出現在山谷中,等高線要由低凸向高,河水由高流向低);地形剖面線的應用(站在某點能否看到另外一點的相關問題);斷崖的崖底、崖頂和崖高的計算等相關問題。
2.優(yōu)勢:知識系統性好。
這是一種沿用了多年的教學手段,地理教師主要靠一支粉筆和一張嘴來講述地理知識,在沒有多媒體的時代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當然在實際地理教學應用中也會采用到地圖掛圖和一些與地理相關的模型之類的工具輔助教學。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能系統地接收地理知識,筆記也能記得相當好,而且知識點有遺忘也可以從自己的筆記和教科書復習,對于地理知識的掌握系統性比較好。
3.不足之處:教師太主導,學生太被動,課外知識涉及少。
但是這種地理教學手段的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全堂課除了偶爾提問學生以外基本上由地理老師主導,學生基本上是在被動地接受地理知識,表現為地理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眉飛色舞,但是下面的學生一臉茫然,手上都在飛快地記錄著老師所講述的知識點和所舉的例子。整個過程學生太被動了,無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地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相符。
二、多媒體課件的地理教學手段
1.教學案例框架:地球的自轉。
用多媒體課件(最好用動畫的形式)展示地球的自轉方向、線速度和角速度、周期,解釋地球自轉的意義(地方時、時區(qū)和區(qū)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晝夜更替),并且用多媒體展示練習,以復習本節(jié)所學的知識要點。
2.優(yōu)勢:直觀,容量大,易于理解,激發(fā)學生興趣。
相比于地理常規(guī)教學手段而言,這是一種新的地理教學手段,特別是當它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所有的地理教師注意到這種教學手段對于地理教學來說意味著什么,它能將原來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發(fā)揮想象,特別是空間想象部分的地理知識趣味化,大大地降低了教學和學生理解的難度,對于地理教師和學生學習地理而言有很大幫助。它能直觀地把地理現象和發(fā)生的過程以動畫的形式甚至還包括聲音的形式展示給學生,這種作用比有時地理老師用嘴和地理模型手舞足蹈地解釋幾遍都更有效果。這樣的課容量也較大,有時可以加入大量的課后材料給學生進行閱讀和分析,有利于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分析和判斷能力。
3.不足之處:容量與學生掌握量之間的矛盾較為嚴重。
在我國絕大部分中學還是無法經常上多媒體課的,相當一部分中學至今還沒有一間多媒體教室,就算有,也是擺設,根本沒有用,只是有人來參觀或觀摩時才偶爾用一下。再說每節(jié)都用課件上,對學生而言就像是看電影一樣,當時可能會印象深刻但過一些時間就會對部分的知識有所遺忘。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以后,上課有時不按教科書的知識順序來上,學生上完課后回家根本不知道要從哪里開始看起,且這對老師的備課也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經??梢詮牡乩斫處熌抢锫牭剑骸坝枚嗝襟w上課好是好啊,學生上課氣氛很好,反應也很積極主動,但課后一檢查學生的書和筆記基本都是空的,很擔心這樣的教學質量啊?!比绾翁幚砗枚嗝襟w的容量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量之間的矛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是地理老師所考慮和盡力解決的。
三、常規(guī)與課件教學有機結合的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手段
1.教學案例框架:氣候部分。
先用常規(guī)的方法解釋三圈環(huán)流,講述完后用多媒體課件來向學生展示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以及不同季節(jié)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規(guī)律。再用常規(guī)的方法解釋各種氣候的成因、分布和特點,解釋幾種非地帶性分布的氣候(如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氣候和沿海的沙漠氣候),并且在講述到各種氣候的時候適時地用多媒體展示該種氣候的影像資料,提高學生對各種氣候的感性認知。再用多媒體來展示本節(jié)的知識結構,展示幾題練習來鞏固本節(jié)的知識要點。
2.優(yōu)勢:大容量,知識感性程度高,易于理解。
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不同,高中地理的每一節(jié)課的容量都是很滿的,很多教學進度也是比較緊的,所以常規(guī)教學有時無法滿足這一特點,必須找到一種既能克服完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只顧量而不顧學生理解掌握量的缺點,又能滿足高中地理教學所需要的大容量特點的教學手段,我認為那就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它是常規(guī)教學和多媒體課件教學的有機結合。一節(jié)課應既用常規(guī)教學法又用課件輔助教學法,特別是當地理教師在授課中用言語和平面圖無法或不能表達清楚的知識點時,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輔助教學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足之處:對學生、教師和學校要求較多。
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師充分備課,熟練地掌握多媒體系統的控制與轉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他必須在恰當的時候開始展示課件,當授課過程中有些知識點需要用到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時就要馬上展示出來。展示完了以后如果需要用到常規(guī)教學手段講述地理知識,則要轉換回來。展示太早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展示太遲會使課堂有些難以控制。其次要求學生上課要認真做筆記,對多媒體課件展示的相關知識,當時要理解并做好相應的標記,能夠在課堂上跟著地理教師走,也可以對教師的課件進行拷貝,以便復習時用。再次對學校要求也很高,既要求學校組織和培訓教師掌握多媒體系統的相關知識,熟練轉換,又要求學校有相關設施,即每間教室都要有多媒體設施,這是一個巨大的設備投資,要專人專門維護這些設備。
關鍵詞: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294-02
一、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界定
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是指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2]。新課改下的課程將不僅僅是學科的總和,它是學科、學生、生活和社會的有機統一體。故而在學生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中,只要有利于地理課程的實施、有利于實現地理課程標準和達到地理教育目的的一切資源都可以稱為地理課程資源。學生的個人生活經驗及知識儲備都應成為課程開發(fā)的內容,還要走出課堂、走出學校,探究學生生活中的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
因此,本文中的“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指的是:學生所在的學校乃至社區(qū)的一切自然的、人文的地理要素,包括家鄉(xiāng)的基本地理知識、民風習慣、傳統文化、生產生活經驗等。
二、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相關研究
2005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對課程資源的定義進行了界定,并闡述了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原則、途徑。此后,有人對課程資源的目標與要求、知識與理論、過程與方法等進行了詳細論述。第八次課程改革之后,對“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進行研究的人很多,有進行理論研究的,也有進行實踐探討的。這些研究在明確地理課程資源概念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原則、包含的內容以及教學意義等,并認為我們應重視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在中學地理教學實踐中的有效性和實踐性。實踐方面,一些課程專家、學者、一線地理教師紛紛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探討了如何在實踐中合理開發(fā)并有效利用課程資源。但對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研究卻還沒有深入的研究。
國內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研究主要是針對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學。湖南師范大學尹耀武基于地理教學與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之間的關系,把澧縣地理課程資源做了分析,并通過調查澧縣在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上存在的問題,給學校、老師、社會提出了一些對策和措施。周順心則從“地理鄉(xiāng)土課程資源”的相關概念、研究理論入手,探究鄉(xiāng)土地理教材的編寫,從教材方面來談如何開發(fā)地理鄉(xiāng)土課程。此外,他還實地調查了我國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網絡分類,認為我們可通過“博客”和“網絡”平臺來進行地理鄉(xiāng)土課程資源開發(fā)。另外,在張碧秋和焦洪霞的文章中,她們都認為開發(fā)和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十分必要,她們的調查資料顯示:我國目前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還存在著各種問題,還不能自成體系。針對這種現象,她們總結出了一些原則、提出了個人建議,以促進我國各地區(qū)的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我國教育界研究“鄉(xiāng)土地理”,一般是從教材編寫、地理教學入手,但有關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廣東省是最早開始新課程改革的地區(qū)之一,因此筆者選擇深圳市進行了調查,研究其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現狀,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措施。
三、深圳市初中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調查與思考
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師為對象,用抽樣調查法對深圳市的初中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主要分“對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相關概念及理論的了解、對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認識、所在學校地理課程資源的配備、對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利用”四個方面,情況分析如下:
1.教師對有關概念及理論的了解
調查發(fā)現:只有8.5%的教師比較了解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概念和相關理論,23.6%的教師不了解,其余教師只是聽過并不清楚,這與很多教師沒有參加過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培訓有關。
2.條件性地理課程資源的配置
“條件性地理課程資源是指間接作用于地理課程中的教學素材或來源,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huán)境,以及對地理課程的認識情況?!盵3]為了了解深圳市初中條件性地理課程資源的配備情況,本文的調查主要涉及:多媒體教室、地理實驗室、地理標本室、地理圖書室以及相關參考書的配備。結果表明:多媒體教室擁有率達73.5%,為地理教師訂閱或購買相應參考書的只有35.2%;而地理圖書室、地理標本室的擁有率卻只有12.5%,地理實驗室、地理標本室的擁有率僅9.6%??梢姡钲谑袟l件性地理課程資源配置不足,是制約初中地理教師進行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原因之一。
3.教師、學校對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利用的認識
絕大多數一線地理教師支持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并肯定其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有96.9%的學校沒有地理課外活動小組,87.5%的學校沒有關于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校本教材。由此可知,對于“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絕大多數的學校仍缺乏應有的開發(fā)利用意識,對此并不重視。雖然我國施行了三級課程體系,但對于國家課程的關注遠超過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尤其是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方面還存在巨大漏洞。
調查表明,在初中教師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目的方面,最主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是“豐富學生的知識面”。這只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強調的“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以及部分“知識目標”,卻相對缺乏“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由此可見,初中地理教師還沒有形成多元化、科學化的地理教育目標。在改變地理學習方式上,絕大部分地理教師還停留在傳統的層面。
4.教師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具體情況
由調查可知,88.3%的教師沒有調查過當地的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58.3%的教師只是偶爾在日常教學中利用學校附近自然、社區(qū)地理課程資源;而經常收集并把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用于教學的教師只有17.5%,另有10.7%的教師想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但不能將其很好地制成教學課件。這說明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方面,大部分教師還沒有真正參與到其中,部分教師信息技術水平還很低,這些都制約著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不利于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實踐。
此外,教師在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上遇到的主要困難是沒有資料、課時不允許。究其原因在于地理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因而學校、社會不重視初中的地理教育。
四、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策略
1.提高教師課程資源開發(fā)意識和利用技能
教師素質的高低對課程資源范圍的識別、利用的程度及效益發(fā)揮的水平有決定作用,因此在開發(fā)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時,要把提高教師素質始終放在首位。各級教育部門要把教師培訓落到實處,切實提高教師的課程資源開發(fā)意識和利用技能,使教師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真正主動地參與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研究。此外,學校要有針對性地選派地理教師定期、不定期地外出進行交流學習,把“新課程、新思想、新教法”帶回來。教師個人也要積極地發(fā)現和接納新的對教學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技能。
2.完善考核制度,改善條件性地理課程資源
“建立結果與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是新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推行學生學業(yè)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建立發(fā)展性評價體系,改進校內評價,完善初中教育質量檢測機制。通過完善考核制度來增強各界對初中地理學科的重視。
此外,要改善條件性課程資源,學??筛鶕陨砬闆r建立地理圖書室、地理實驗室、鄉(xiāng)土地理實踐基地,開發(fā)校本課程等。也可以多校聯合共同建立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庫,選派地理學科骨干教師組成“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小組”,由骨干教師帶頭組織收集優(yōu)秀教學案例,定期進行資料匯總,建立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庫、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網站等,實現校際資源共享。
3.注重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由于缺少鄉(xiāng)土地理教材、鄉(xiāng)土地理實踐基地建設不完善,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形式主要是融入平常的地理課堂教學,常見的方式有“新課導入、解釋學生難以理解的地理知識、補充和豐富地理教材內容等”。所以,教師平時要自覺地收集鄉(xiāng)土地理資料,分析調查學校周邊可利用的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并結合相關章節(jié)內容,把“鄉(xiāng)土、鄉(xiāng)風、鄉(xiāng)俗、鄉(xiāng)情”等直接或間接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去,以開闊學生視野、增強愛國愛鄉(xiāng)的情感。
4.注重鄉(xiāng)土地理實踐,開展豐富多彩的鄉(xiāng)土地理活動
新地理課程標準強調,地理教材應更加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此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注重實踐,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實際。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鄉(xiāng)土地理實踐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收集日程生活中的地理小常識、趣聞,開展地理辯論賽、鄉(xiāng)土地理知識講座,制作海報、手抄報、展板等,也可以利用校園廣播、網絡等編排小欄目、播放自排節(jié)目……這些方式更精彩靈活、操作簡便,經濟實用,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結論
盡管深圳市初中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還存在著很大問題,但開發(fā)和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是新課改下的必然趨勢,也有利于實現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對此,筆者建議各級教育部門要把初中地理教師的培訓落到實處,提高他們的課程資源開發(fā)意識與利用技能;完善考核制度、改善條件性課程資源,積極開發(fā)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注重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課外的實踐,開展豐富多彩的地理活動,讓廣大師生都參與到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中來。
參考文獻:
[1]張碧秋.初中地理教學中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利用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19.
一、電子白板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積極意義
(一)電子白板技術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感官認知和學習積極性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傳統地理教學僵化死板的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壓制,極大的影響了教學質量,而現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地理教學從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奠定了基礎。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將圖片、文字、動畫、聲音有機結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認知,這無疑會使學生處于心情愉悅的狀態(tài),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電子白板技術能夠實現圈點、拖動、旋轉、放大縮小等動作演示,這些功能有利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教學內容的強調性暗示,使學生能夠更加注意知識細節(jié),最終提高教學質量水平。
(二)電子白板技術有利于講解初中地理教學難點在初中地理的授課內容中,存在著大量立體、復雜的知識點,在傳統授課模式下,這些知識點需要教師反復講解、多次演示才能被學生吸收。電子白板技術在初中地理課堂的應用能夠克服這一難點,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具體。這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將重點難點形象化、具體化。如在初中地理的地域產生原因的學習中,可以將演化形式以動畫形式展現;在地球運動的知識難點地球公轉中,可以導入地球公轉的三維立體動畫,配合動畫進行靈活的教學演示、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公轉的特點及晝夜更替四季變化的產生原因。
(三)電子白板技術有利于幫助學生主動探究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利用電子白板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合作解決問題。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探究教學內容,利用電子白板展示學生的探究結果,記錄探究過程,教師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再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如在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鐵路干線的學習過程中,提出我國鐵路干線分布狀況的問題,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師將學生合理分組后進行小組展示繪圖,將結果在電子白板上進行演示。最后,教師利用電子白板的回放功能,讓學生對剛才所學知識進行溫習回顧,從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以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二、初中地理教學應用電子白板的現狀分析
(一)電子白板教學應用流于形式化在應用電子白板的初中地理的授課實踐中,相當一部分的應用的都是將電子白板作為傳統黑板或是播放PPT的投影儀,沒有真正發(fā)揮出電子白板的作用,沒有根本上改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活躍度。僅僅應用電子白板的書寫和展示功能,實質上是把電子白板作為了一種彰顯教學信息化的工具,教師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策略。實際上電子白板完全可以取代黑板和投影設備,只有完全發(fā)揮出電子白板的優(yōu)勢才能實現交互參與的教學創(chuàng)新。
(二)課堂主體之間互動協同性較低電子白板應用技術的一大亮點是讓學生走到講臺前進行參與和分享,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這一設想并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目前大多數教師在利用電子白板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只使用了電子筆拖拽、移動、旋轉等基本操作,這種的層面的交互操作效果是極其有限的?;訁f調的重點不在于技術層面的應用,而在于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唯有將同學們帶入電子白板構建的初中地理授課環(huán)境中,帶動學生參與思考、討論和演示,才能實現高層次的學習和高階的思維拓展。
(三)現有教學素材有限,教師備課壓力大教師的授課素材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沉淀才能豐富起來,PPT授課模式普及以來,幾乎所有的教師手頭的課件都是PowerPoint(以下簡稱PPT)課件,教師已經習慣、擅長修改PPT課件資源。相對的,電子白板技術普及時間尚短,教師可以直接利用的NoteBook課件素材非常少,課件素材的積累要從零開始。而初中地理知識有著知識體系龐大、知識點瑣碎復雜的特點,這就更加大了教學素材整合的難度,導致教師備課壓力很大。
三、初中地理應用電子白板策略研究
(一)培訓初中地理教師應用電子白板的能力教師對電子白板的應用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電子白板的實際應用和電子白板的教學設計。培訓應當針對這兩個方面的能力對教師加強訓練,首先要使參訓教師大量觀摩優(yōu)秀教學應用案例,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提煉出其優(yōu)點和缺;其次給教師以鍛煉和應用的機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模仿優(yōu)秀案例進行課程設計,逐步熟悉電子白板的功能應用;最后要引導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更多運用電子白板技術,鼓勵教師參與電子白板教學案例研討,交流心得與體會,推動教師提高自身技術應用水平,切實發(fā)揮電子白板技術應用于初中地理教學的作用。
(二)融合教學目標適當穿插新奇事物利用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技術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這就要求在整合中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先,一方面不能為了使用新技術而簡單堆砌教學素材,僅用信息技術作為豐富教學形式的工具,會導致本末倒置,失去整合初衷;另一方面,不能過多或過少依賴電子白板,對電子白板與初中地理授課的盲目整合將會導致教學方式的喧賓奪主,忽視對最終教學效果的評估。在教學大綱之外,可以在授課時適當的穿插新奇的內容,但穿插內容一定要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關,最好有助于理解教學內容。如結合初中地理的授課知識穿插歷史知識、語文知識、數學知識和科普知識等。教師要把握好課外知識拓展的深度和廣度,確保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又不背離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
(三)加強教師本身與白板技術教學應用的配合將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與初中地理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個人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需要自覺接受相關培訓,了解更多相關的教學理論,還需要在在教學實踐中正確定位自身與電子白板這一授課方式的關系,技術不能取代教師本身,要意識到任何硬件資源和軟件技術都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教師本人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四、結語
目前電子白板的課堂教學研究成果已經相當豐富,但是在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較多問題,如何在教學設計中實現應用電子白板技術的教學創(chuàng)新仍是需要思考的問題。要加強我國學校師生對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積極意義的認識,形成學校、教師、學生共同重視、共同參與的教學氛圍,促進我國素質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張瑞軍.借電子白板打造活力四射的地理課堂.考試周刊,2013,(46):140-141.
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培訓力度和范圍,提高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和開發(fā)利用技能,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提高參與開發(fā)的積極性。此外,學校也要加強對教師進行新課程理論的培訓,強化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幫助教師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要有針對性的定期或不定期地選派地理教師外出學習,接受新課程、新教法,回來后要舉行觀摩課,撰寫外出學習后的心得,開展教師基本功大賽等業(yè)務練兵活動。調查中發(fā)現,農村中學許多地理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還很低,不能滿足新課程的需要,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為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睙o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地理的學科內容已經根植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沃土”,地理的教學過程也必須依賴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平臺”。因此,努力提高農村地理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勢在必行。在對您所在的學校聘請校外專家或學者進行相關地理知識講座或報告情況的調查發(fā)現,84.4%的學校沒有聘請過,15.6%的學校只是偶爾聘請。因此,學校要努力增加一線地理教師與專家直接見面交流的機會,能讓專家們直接傾聽一線教師的困惑與心聲,也能把先進的理念、理論面對面的傳授給地理教師,提高地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理論水平。
二、改善條件性課程資源
地理教具缺乏的鄉(xiāng)村學校,地理教師應當重視地理板圖、板畫的運用。教師還可以動手制作一些簡易的地理教具,注意隨時隨地的搜集一些與地理有關的圖片、資料等,日積月累,建立教師個人地理課程資源庫,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傊?對于條件性課程資源嚴重不足的學校,地理教師不能等、不能靠,利用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地理課堂教學服務,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負責。
在新課程實施中,地理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地理課程資源識別的范圍、利用的程度及發(fā)揮效益的水平。因此,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利用的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首位。在對教師畢業(yè)院校及所學專業(yè)的構成情況進行調查時發(fā)現,50%的教師雖畢業(yè)于師范院校,但并非地理專業(yè)。另據走訪得知,現在許多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學校,地理教師隊伍非常不穩(wěn)定,每個學期都可能發(fā)生變動,常常是不能勝任某些主科的教師來臨時擔任。有的學校是沒有地理專業(yè)教師,臨時抓一些老弱病殘的教師,給予適當的照顧,針對此情況,學校一方面要鼓勵教師參加合格學歷的進修,達到所教學科與所進修的學歷相符,提高學歷層次,努力改變“萬能”教師教“萬能”學科的現象。
三、開發(fā)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
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既綜合了多個學科,又涉及到了許多部門。僅憑地理教師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實現,因此,要形成聯合開發(fā)、多校共享的良性機制十分必要。具體來說,可以由當地的教師進修學校組織成立一個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小組,小組成員由地理學科骨干教師組成。這些成員平時就應該有意識地收集一些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視頻資料、圖片資料、文本資料等,每個學期結束,要將每個成員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匯總,分門別類地建立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庫和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網站,實現校際之間的資源共享。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是一項長時間而持續(xù)性的工作,對于開發(fā)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應及時反饋,及時尋求應對措施,以保證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fā)。
四、寓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于課堂教學全過程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只能采取結合、滲透的方法,把鄉(xiāng)土、鄉(xiāng)情、鄉(xiāng)風、鄉(xiāng)俗等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直接或間接的融入到初中地理教材的相關章節(jié)中去,用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目前,這是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利用中最常見、最實用而又簡單易行的一種途徑。它緊密結合教材內容,由教師針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喜好靈活掌握,以“整合”的方式發(fā)揮其潛在的意義。
第一,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進行新課導入。新課的導入猶如歌曲的前奏,亦如體育運動前準備活動,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一堂課的成敗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上課伊始就具有思維活力。初中地理教學中恰當的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進行新課導入同樣具有上述功能。例如,在講授七年級地理(人教版)上冊“多變的天氣”時,在講授新課之前,讓學生談論當地當日的天氣情況,看看窗外就能回答上的問題,學生自然很感興趣,原本沉悶的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學生們一下打開了話匣子,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鄉(xiāng)土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為學生所熟知、所熱愛,利用它導課既自然又讓學生感到親切,為教學創(chuàng)設了一種情境,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學習才變得主動。
第二,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釋疑解惑”。初中地理教學中有些知識對學生來說既陌生又難以理解,教學中若不注重選擇恰當的方法,只會使學生像木偶一樣被動的接受知識,在教學中巧妙的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往往會起到“釋疑解惑”的作用。例如:在講授八年級地理(人教版)下冊,“季風氣候顯著”這一內容時,學生對“季風”這一概念不理解,筆者就利用當地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這一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再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解釋,“季風”這一概念便迎刃而解了。學生在感受生活當中有地理的同時又學會了地理知識,教師在講授這一內容時也輕松了許多。
第三,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豐富教材內容。在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與地理教材相關內容結合的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可以通過讓學生感受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來學習地理知識,這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豐富了教材內容。例如:在講授八年級地理(人教版)下冊“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這一節(jié)時,將當地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以旱地為主的耕作類型、一年一熟的作物熟制、以面食為主的飲食習慣、以平頂為主的民居風格以及曲調優(yōu)美的地方戲――黃龍戲,越扭越美的秧歌,越吹越響的嗩吶引入到本節(jié)的學習當中,學生在親近鄉(xiāng)土、感受鄉(xiāng)土的同時,了解了北方地區(qū)在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方面與南方地區(qū)的差異,既豐富了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又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同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摘 要】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融合了先進的技術,為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由于教學觀念和教學策略的落后,使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無法有效地發(fā)揮。文章通過解析微課的基本概念,結合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對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進行系統闡述。
【關鍵詞】微課 初中歷史教學 概念 作用 策略
一、微課的概念
榱舜锍尚驢緯談母锏哪勘輳促進學生的素質提升和全面發(fā)展,把新型的教學手段引入課堂就是正確的做法,特別是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基于當前教學要求,就需要了解微課的基本概念及其對初中歷史教學產生的影響,這是微課有效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前提。微課是利用科學技術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資源,記錄重點難點,輔助教師教學和演示教學思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微課的定義
微課是一種以視頻為載體,把針對課堂或課外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的教學活動記錄下來的教學手段。微課不僅包括核心部分的視頻或者教學案例,還有與之相關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教學計劃等。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資源,在提供教學案例和教學資料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科學合理的平臺。
(二)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初中歷史教學既有歷史學科相關背景、意義等記憶的困難,又有初中學生自我約束力差和自主學習能力差的阻礙,而微課多樣的形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針對日益增多的課程和作業(yè),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知識的串聯,利用趣味性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歷史的魅力。
(三)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優(yōu)勢
歷史教學涉及的知識非?,嵥椋c微課精簡的特性相匹配,在課堂中加以應用就能提高教學的效率。微課形式多樣,可以把不同形式的內容比如講座、影視作品、名師公開課等多樣化地呈現,使學生能對初中歷史的學習保持較高的熱情,在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的同時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保證學習的質量,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和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是必然的。它不僅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還提高了課堂效率。由于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應用中有很強的表現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也能顧及學生的差異化和個性化,采取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將科學技術的有效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微課作為承載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在應用過程中根據初中歷史的特點和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進,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積極影響。
(一)提高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
由于環(huán)境和條件的限制,學生不能具體了解與歷史相關的名勝古跡,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興趣,使其缺乏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影響學習效率。而微課通過放映圖片和視頻的方式更加直觀地顯示歷史環(huán)境,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保證了課堂質量。傳統教法背誦朝代更替的方式枯燥無味,效率較低,不如把其做成疆域變化圖片放映出來,幫助學生有效記憶和深刻理解。除此之外,微課特有的在線學習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教師布置在線作業(yè),讓學生利用微課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自主解決問題和學習知識,實際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手段。
(二)注重因材施教,實行分層教學
初中生處在好奇心旺盛的時期,對許多事都充滿好奇。如果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就會忽略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微課可以在平板電腦、手機上收集多種教學資源。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多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進行相應的學習,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教師在設計微課時需要考慮分層教學的必要性,通過對題目解讀,擴展學生的思維,發(fā)掘學生發(fā)展的潛力,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現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三)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
歷史是一門集理性與感性于一體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生的情感和能力還未發(fā)展健全的初中時期,教師在教授課程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成長,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還要教學生如何做人。教師微課利用優(yōu)秀的聲像效果營造起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把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產生共鳴效應。這樣既能使學生自覺地接受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教育,又能自主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為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做好鋪墊。
三、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問題及對策
因為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所以要對它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和完善,使其在未來的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雖然現階段微課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但是教學水平的有限和教學方法的落后還是限制了其發(fā)展,許多教師對教學時長把握不準確,不熟悉教學內容或者自身素質不高等問題,對未來的教育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
(一)把握時長,調整課程進度
傳統的課堂教學比較“一視同仁”,整個課堂的進度不能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使課程的時長被拖延,不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積極性的發(fā)揮,在教學中產生了消極影響。而微課時長較短,符合5到10分鐘時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規(guī)律。微課通過精簡的內容和生動形象的場景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真實的情境,有利于教學課程的推進。微課可以應用于課堂導入部分,由簡短的新聞或故事引入課堂教學,使學生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也能在掌握課堂進度的同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知識掌握的程度。
(二)豐富微課內容,滿足學生需求
現階段的微課應用水平不高,許多教師用同一套教學內容,微課內容單一。但是學生的需求是不同的,各班級的學習進度也有差異,這就使許多課程內容不再符合教學計劃,需要進行及時r 調整和改進。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設計微課內容時就要進行必要的增刪,每一內容都有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自主學習,能引導基礎好的學生用發(fā)散思維提出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習能力;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進行知識梳理,能自行解決出現的問題。這樣更加豐富的微課內容符合每個學生的要求,能被更有效地應用于教學之中。
例如,在進行《北方民族大融合》這部分歷史內容講解的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對孝文帝改革背景的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東晉十六國形勢圖》《南北朝并立形勢圖》等圖示,使學生了解北方已經在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隨后再為學生展示《耕牛圖》《胡人漢服》等文史圖片,可以更好地豐富微課內容,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
(三)提高教學水平,注重自我定位
許多教師在利用微課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節(jié)課都放映微課的現象。這種做法不但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反而有可能產生消極影響,模糊了微課和教師的定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不能只依靠微課進行課堂教學,學生需要教師的指導和講授才能更準確地理解知識的含義和意義,才能獲得有助于成長和發(fā)展的理論。微課內容的選擇和時長的把握就非常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接受和掌握程度,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準確把握教學進度,及時進行小結,使整個教學過程能夠順利進行。
四、總結
總而言之,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解決了現階段教學手段落后和教學方法不當的缺陷,順應了把科學技術應用于課堂的教學趨勢,在教學中發(fā)揮了作用,還為未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思路。
一、以舊帶新導入法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內容分為幾大板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前后知識較有邏輯性。在開始新課的時候,可以采取以舊帶新的方式進行新課導入。例如學習“我與他人和集體”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就可以首先帶領學生復習前一章所學的內容,即“認識自我”。通過復習前一章節(jié)的知識點來正確認識自我的身心變化,學習如何自我控制與調節(jié)情緒,如何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等。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礎上,再學習“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的關系,學習如何進行正確的人際交往,如何與人合作,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等知識。
以舊帶新導入法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被廣泛使用,這種方法不僅幫助學生復習了前面多學的知識點,更為新知識的學習牽線搭橋,一舉兩得。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復習舊知的時候一定要精煉、簡潔,避免長篇大論而耽擱了新課程的學習。
二、生活情境導入法
初中思想品德的課程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社會上的熱點、焦點問題,將生活情景導入到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對時政問題,或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討論、分析,啟發(fā)學生的思想,開啟學生的智慧,激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用實際案例來檢驗書本中的“真理”。例如在學習“我與國家和社會”這一章節(jié)中的“承擔社會責任”這一知識點時,就可以列舉活生生的時政熱點問題作為教學案例。如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都是體現我國國家榮譽感的光榮社會事件,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許許多多的大學生志愿者、社會志愿者,他們在為活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他們參與社會事務,履行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事件中,社會各界的團體、組織、個人都參與其中,為災區(qū)人民服務、送溫暖,他們的行為也正是體現了“承擔社會責任”、履行公民義務等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
這樣的生活情境導入,可以很快地將學生帶入到一個思考與討論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有助于學生掌握理論基礎知識,培養(yǎng)其思考與分析的能力。
三、游戲體驗導入法
愛玩是人的天性,尤其是童心未泯的初中學生,對于玩游戲更是十分感興趣。因此,采取游戲體驗導入法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游戲體驗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有角色扮演、猜謎語、找朋友、捉迷藏等等。在進行課堂導入時,一定要設計簡短新穎的游戲,既不能喧賓奪主,又要具有教育性和啟發(fā)性,讓學生在游戲體驗環(huán)節(jié)中,開動腦筋、獨立思考。
例如在學習“交往的品德”中“增強與家人共創(chuàng)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這一知識點時,就可以采取游戲體驗的方式進行導入。
游戲一,讓學生列舉父母對自己說得最多的幾句話。這個時候很多同學都會提到,母親對自己說得最多的話是“好好學習!”“好好吃飯”等,從而體現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與愛。
游戲二,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自己惹父母生氣之后,應該如何向父母認錯、道歉的情景。通過這樣的游戲體驗,學生就會不自覺地理解到父母對孩子的無私奉獻,就更能體會到養(yǎng)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學會感恩的美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四、提問質疑導入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笨梢?,疑問與問題是啟發(fā)我們思維大門的金鑰匙。新課前的提問,是吸引學生注意力,進行課堂導入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利用提問質疑進行教學導入,用疑問激發(fā)學生們對知識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學習初中思想品德中“認識自我”這一課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自畫像活動。問題:1.我是誰?2.我是怎么樣的性格?3.我的優(yōu)點是什么?4.我的缺點是什么?5.朋友眼中的我是怎么樣的?6.父母眼中的我是怎么樣的?等等。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高職計算機教學;問題;對策
一、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應用的現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計算機的微型化以及互聯網的發(fā)展推動了我國的高職計算機教學由過去的純文本化講解開始向多媒體講課方式轉變,一直到今天在全國范圍內,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已得到廣泛普及。從這個發(fā)展的過程中,不但體現了我國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同時也體現了我國計算機教學與時俱進,不斷適應著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所謂多媒體技術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計算機、投影儀、媒體播放器、互聯網等現代化的教學媒體,而不再是過去單一的書本、粉筆、黑板的傳統式授課方式。多樣化的多媒體技術可以將許多抽象的、理論化的計算機原理通過圖像、聲樂、案例重現等方式使其立體化、實踐化,便于教師講解和分析,也便于學生真正理解這些理論知識。這相較于于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同時,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不僅是教學方式的改革,也影響著教學理念的轉變。
但是,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在發(fā)揮重要的積極作用時,也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影響。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在呈現和說明計算機運作原理和語言開發(f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便于學生的理解和入門學習,但與此同時,多媒體技術并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的研究性思維和思路,并且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計算機教學時,其本身存在著思維斷層和思考緩慢的情況,這相較于傳統的“板書式”教學時不利的一面。WWW.133229.cOM總的來說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有利有弊,本人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主要就其應用過程中的問題及其對策展開簡要分析。
二、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應用的問題
(一)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師生的時間和注意力的浪費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主要是通過課件形式,教師在課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制作多媒體課件,希望課件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一些基礎的理論知識。在這方面,多媒體技術的確存在這優(yōu)勢。但是,大量的課件同時也造成了學生負擔,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有些教師演示課件就需要十幾二十分,這造成了教師講解和演示的時間不足,學生雖然對教師的課件非常感興趣,但是這些低層次化的課件內容卻很難進一步深化,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是有限的,在課堂開始階段由大量的課件加以吸取后,對后期老師的講解就顯得興趣缺缺。在這一層面上來講,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容易造成師生雙向的時間和注意力的浪費。
(二)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不利于師生課堂思路的結合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由于其表現形式具有統一性,基本都是通過圖文音色的方式,這樣的表現方式對解釋說明教學原理和知識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卻無法達到知識的衍生和擴展。初步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延伸發(fā)展為計算機系統知識需要教師對學生思維和思路的引導。傳統的板書式教學方式,教師思維和思路往往可以通過黑板的板書內容給學生進行同步的演練和說明。學生在摘錄老師的板書時,不但可以及時地理解到知識點,同時也可以吸收老師思路和思維方式等。這樣的過程是多媒體技術無法展現的,多媒體技術展現的知識都是靜態(tài)的和片段的,連續(xù)性的思維和思路方式并不能得到詮釋,因此,課堂上師生思路的結合和相互推進還是需要借助傳統的授課方式,多媒體技術在這方面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不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性學習
多媒體技術這一方面的不利影響,主要是針對互聯網應用于計算機教學而提出的。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學生獲取知識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平臺,特別是互聯網應用于計算機教學中,但是,正因為這樣的平臺學生省去了許多獨立思考和探究的過程。這樣的省略過程其實是不利于學生探究性的獨立學習,導致學生的知識未能很好的內化和深化,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也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面。例如,在講授basic語言時,學生對{}""這幾種語言符號的代表范圍和意義存在異議,有的學生愿意更為深入地思考和理解這些符號在編程語言中的不同意義,但是,由于網絡查詢的方便和快捷,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很快查詢到相關問題的答案,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偷懶”,最終只是將他人的解答進行簡單的記憶,并未真正掌握知識的內涵。從這方面而言,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三、如何科學正確地應用多媒體技術于計算機教學中
針對上述的三點問題,結合自身多年的計算機教學工作經驗,就如何科學正確地應用多媒體技術于計算機教學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
(一)合理控制多媒體課件的數量和頻率
多媒體技術作為計算機教學的一種手段,它不具有唯一性和必須性,它的應用應該講究課時性和階段性。一般在知識點的開始階段的前一兩堂課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講解和分析,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多媒體課件需要控制在十五分鐘內,這樣才不會因課件繁多造成學生記憶的重復和浪費。在學生對知識形成初步的理解后,就應該避免使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知識的深化和講解,而應盡量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二)要多鼓勵學生動手練習和操作,提倡其獨立思考
計算機教學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現,就是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這與大中院校的計算機教學有很大的區(qū)別。如在學習編程語言時,院校應該多鼓勵學生進行實踐編程練習,讓學生在編程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通過問題的解決來獲取新的知識。多媒體技術對于呈現現有知識和現有經驗具有直觀、具體的效果,但是卻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相反,如上述的問題之一,互聯網的便捷性反而容易導致學生思維上的惰性,遇到問題不愿思考而求助于網絡。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考習慣,而培養(yǎng)學生這樣的思考能力,就需要教師在實踐中減小對多媒體授課技術的依賴。通過教師的課堂引導來培養(yǎng)學生動手練習、操作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多媒體課件的內容應以疑問式和啟發(fā)式內容為主
科學地應用多媒體技術于計算機教學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體現在多媒體課件的內容上,課件的內容多為疑問式或啟發(fā)式的內容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激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自主學,若多媒體的課件內容多為講述式、解析式的內容,則可能造成學生思維的惰性和思維的斷層現象,這樣的情況不但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反而會造成學生學習能力的退化。可見,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多媒體課件內容的選擇。
四、科學應用多媒體技術于計算機教學的教學案例
列舉計算機教學中關于ppt制作和使用課時為教學案例,在本課堂開始階段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方式顯示成功的ppt案例,這樣可以較好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應以簡單、明了的方式呈現,控制在十張以內,更可以通過課件顯示ppt使用前后的效果對比,來說明ppt制作技能的重要性。然后,課件顯示完畢后,結合學生初中階段的計算機基礎技能引入ppt制作的初步知識,讓學生通過回憶式學習法來了解ppt制作的相關理論知識。在學生的理論知識基本入門后,可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對學生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自主制作ppt,讓學生適當操作和聯系。最后在本章節(jié)進行到后期階段時,可以講ppt的模板制作的相關知識深化,由過去的系統自帶模板向自做模板深化,待學生進行了自主探究性學習后,再次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學生的優(yōu)秀成果并加以講解,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手熱情。
五、結束語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計算機教學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而發(fā)揮其利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切實地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教學質量。與此同時,要清晰把握應用多媒體技術于計算機教學的程度和頻率,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要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更不能因為應用多媒體技術而最終使教師和學生都成了多媒體設備的“俘虜”。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創(chuàng)新多媒體設備的使用技術,改變其使用方式的單一性,最為重要的一點時,要盡量將教學的思維和思路與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觀看多媒體課件時不僅僅是接受現有的知識成果,更能接收到教師的學習思維和學習思路,并且可以結合自身的學習特點,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王海東.淺談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教學整合中存在的問題[j].魅力中國,2009,(02).
盡管上述方向清晰,但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農村校開展美術課程實驗的難處:1.學生情況,有的學生在初中沒有上過美術課,或被其它學科占用,或美術老師不夠重視。2.地理條件,地處農村,就南安而言,鄉(xiāng)鎮(zhèn)不如市區(qū),市區(qū)不如泉州,學生接觸美術作品的幾率極低,比如說展覽。3.高考現狀,美術學科不能擠占高考學科的時間,只能在課堂內進行,有些美術課余作業(yè)無法完成。但是我們也認識到農村美術教育的不同之外,以最小的代價促進課堂的變革,大膽推動理念及教學、教研的轉變。
一、構筑更為寬泛、豐富的美術課堂模式及師生互動方式
我校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將鑒賞與體驗、鑒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在課堂上作了大量的嘗試,按照新《課標》的精神及課本中的要求,引導學生體驗、探究、合作的鑒賞活動過程,喚起學生對生活中一些平常事物的關注,讓學生不光會用眼睛,還要懂得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藝術和世界,積累了一些很好的美術課堂師生互動形式的教學案例。比如“我是誰”高一新生自我介紹課,讓學生用獨特的圖文方式設計自已的姓名,然后在班級介紹,讓老師和同學記住他(她),不僅加深了新同學的相互認識,也讓美術老師更親近每一位學生。還有“我眼中的自己”,讓學生自畫像,然后由其他同學辨認,讓學生間增進感情及互動?!拔移次揖省狈b設計課,讓學生找報刊、雜志或其它材料制作拼貼,用實物投影儀投放,學生解說作業(yè),不但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還提高的自我表現力,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又易于操作的課型,也是幾年來我們比較成熟的常態(tài)課。
二、不斷摸索具有時代性、本土化的美術研究性學習
我校在2006年8月份舉辦了各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指導講座,其中,美術學科的電視講座從視覺感知能力、視覺思維能力、視覺表達能力、選題等方面系統介紹。在這期間,我校美術組教師一直在探索“研究性學習”如何融入高中美術課堂,并不斷地進行實踐。因為,單純的美術欣賞活動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正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深入一個學習領域,才會對某些美術門類有更深的體驗和認識。我們深知研究性學習的開設可以在多方面彌補課堂教學的許多不足,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課題的開發(fā),使美術教育與人文學科、時代內容相融合,增加學習活動的實踐性和社會性,使美術教育真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比較成功的案例是《閩南民居建筑風格研究》,教師通過利用校外的一些古大厝,引導學生對周圍生活進行實際考察,從而在對現實的關注下加深對美術社會價值的理解。學生通過調查對問題作出回答,不僅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而且促使學生完全自主獨立地進行學習研究,并且要完成學校的《綜合實踐手冊》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記錄表,加上老師的評價及學分認定。
三、努力嘗試富有國光特色、親近自然的美術校本課程
除了研究性學習之外,我們還重視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在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美術組開發(fā)了一個《國光風景速寫》案例,是校園環(huán)境資源利用的典型,當把學生的作品展覽出來的時候,引起了學校老師、學生的贊賞和討論,校本課程居然能做得這么美??梢钥闯鲂1举Y源之所以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藝術課程的熱情,是因為貼近學生生活,蘊涵情感因素,課堂形式多樣、新穎,作業(yè)內容實用、體現價值。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對校本資源開發(fā)利用時,降低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難度和要求,把學習藝術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層面,提升到藝術的學習層面,注重學生參與程度與過程的表現,注重學生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需求,與學生的認知,情意和能力相適應。
四、以課題為依托,深化和鞏固高中美術教研的成果
我們注重以課題的形式,把新課程實驗以來美術教學成果理論化并鞏固下來,所申報的課題《高中藝術研究性學習及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在2006年9月通過泉州市教科所立項;2008年6月通過中期檢查;2009年5月順利通過結題驗收,這是美術組第一次做課題,我們認為很成功。這個過程中,美術組教師深入學習和探索開發(fā)校本課程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探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研究性學習及校本課程,并形成了相應的教學案例。同時,注重聯系教學實踐,把實踐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研究途徑,對農村的高中藝術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多項成果在市級研討會交流,并發(fā)表于CN刊物上,有借鑒推廣的作用。“名師引領進入角色、同伴互助智慧共享、立足反思扎實研究”是成功的竅門。我們認為這樣的做法:一是全面地整合學校的藝術研究性學習及校本課程資源。二是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外的各種藝術教學資源并形成模式。三是“合作?探究”的藝術活動過程改變了師生的思維方式。所以,此課題獲得我校優(yōu)秀教學成果評選一等獎及福建省首屆中小學優(yōu)秀校本課題。
五、如何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及處理與其它高考學科的關系
通過新課程以來的美術教學實踐使教師們形成了這樣的認識:課標是大綱、課本是工具、學生是主體。因此,我們在組織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強化課標的綱領性,淡化課本的權威性。以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全面落實新課標為終極目標來開展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把握課標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與運用教材。有取有舍、有輕有重、“節(jié)外生枝”、“移花接木”、取長補短等手段,都有可能成為科學處理教材的有益嘗試,讓課本為我所用、為學生所用,常常會用出新意來,用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來。如果按照教材內容,不考慮學校、學生實際,沒有取舍,不創(chuàng)設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內容及模式,美術課也會了無情趣的。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經驗+反思=成長”??梢娊虒W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面對生龍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新課程實施以前人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然后根據講課的重點,強調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歷史課更是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想打瞌睡?,F在新課程實施以后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f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后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聯系已知知識,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生活海洋里盡情地暢游。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愈來愈濃。
改革開放后,學生接受的知識是多元化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長期以來,在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成為單純的復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fā)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新課程實施后,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隊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個人物是愛國的,學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顯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如何在課堂創(chuàng)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fā)展,使自己盡快得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通過學生進行教育反思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一課時,讓學生對爆發(fā)的原因進行討論并選幾名代表進行發(fā)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fā)言踴躍,但那節(jié)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后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不理解,原因是對當時的英國歷史知識缺乏了解,隨后我對導入新課這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反思。
二、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使得學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著教師對待課堂的準備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三、通過請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作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銅市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以后,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四、通過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來進行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