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心理學教學論文范文

心理學教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理學教學論文

第1篇:心理學教學論文范文

1、授課教師缺乏專業(yè)知識背景

《幼兒心理學》授課教師大多的學歷背景是學前教育學或者是心理學。學前教育學的教師缺乏扎實的心理學知識,在講解一些心理學專業(yè)知識點時難以深入展開;而心理學的教師對于幼兒園的了解又甚少,對于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以及教育環(huán)節(jié)了解不足,不能對學生在幼兒園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良好的指導。

2、課堂教學方式呆板,缺乏靈活性

《幼兒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課程比較抽象,目前大多數教師還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但僅靠教師在課堂上的大量灌輸抽象的心理學理論,學生做筆記、勾重點,在課后死記硬背,是不能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的,那就更談不上應用了。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會適得其反,讓學生感到不適應,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覺得課堂枯燥乏味,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3、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

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大多還是一群剛從高中畢業(yè)的孩子,他們對于幼兒和心理學都很陌生,加之教師采用單一授課的方式,學生很難在學習過程中豐富實踐知識,提高應用能力。理論和實踐的嚴重脫節(jié),只會讓學生得出學習《幼兒心理學》沒用這樣的想法,最后只能是了無興趣的學習,勉強應付考試而已。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也難以適應時展的需求,達不到幼兒園對于人才的要求。

二、如何開展學前教育專業(yè)《幼兒心理學》的教學

針對《幼兒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結合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專業(yè)特色,為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專業(yè)的、合格的幼兒教師,在《幼兒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工作。

1、增強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

教師是一個需要不斷進步的職業(yè),原地踏步就意味著退步。作為教師要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队變盒睦韺W》這門課程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豐富的學前教育基礎知識和實踐經驗,又要有扎實的心理學知識。所以想要教好《幼兒心理學》這門課程,教師更是需要不斷的自我提升和完善,多利用課余時間提升自己的學前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素養(yǎng),借助各種機會深入幼兒園教學一線,觀察和了解幼兒、幼兒教師以及幼兒園,搜集和整理典型案例,運用心理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分析,提升自身的教育實踐能力。

2、結合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

《幼兒心理學》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掌握有關幼兒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幼兒心理變化的原因,掌握各年齡段幼兒心理發(fā)展的主要特點以及相應的教育訓練措施,為幼兒教育提供科學的心理學依據,解決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從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來看,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同時結合多種教學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學習幼兒心理學理論是為了更好的指導實踐,而不是知識的堆砌。作為一名《幼兒心理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所教理論,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各種教學方式把理論與學生未來的教學實踐結合在一起,把理論與課堂聯系在一起,增強該課程的說服力和吸引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1)對話法。師生之間就學習內容展開對話,在交流、討論和釋義中,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幼兒心理發(fā)展和應用的基本理論,解決學習中的困惑,提升對幼兒心理學的興趣。

(2)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在國外各領域的教學實踐中已運用多年,被公認為是理論與實際結合最緊密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好方法。在使用案例教學法時,選取的案例要有針對性,根據案例合理地組織學生討論,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幼兒心理學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驗法。教師帶領學生重復心理學中的經典實驗,共同設計實驗并操作。實驗法是心理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科學性較高,既可以豐富教學形式,也可以增加學生對于幼兒心理學的興趣,直觀的感受心理學。

三、課堂講授“要求甚解”,增加學生實踐機會

1、讓學生準確理解和掌握心理學知識點

心理學類的課程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陌生,想要學好《幼兒心理學》這門陌生而理論性又很強的課程,單靠課堂上大量的灌輸抽象的心理學理論是遠遠不夠的,也是達不到教學效果的,只會讓學生感到厭煩、排斥。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努力簡化抽象的心理學理論,不能為教而教,要爭取做到為理解而教,課堂講授“要求甚解”。在教授過程當中,對于課本中一些抽象復雜的心理學知識,可在保留精髓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和具體化,讓教材中的理論更易于理解,更有利于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對《幼兒心理學》的學習,并不是一味的反對識記,一些關鍵概念和重要理論也是需要記憶的,只是需要通過理解來掌握,而不是機械識記。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心理學中的知識點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字面中所包含的要素和各要素間的聯系,達到對概念或原理的理解,避免死記硬背。

2、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

第2篇:心理學教學論文范文

現在的很多學生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盡管他們是小學生,但是來自家長的潛移默化地教育“只有學習好,長大了才能有出息”,便從小就逼孩子在雙休日或假期上補習班,奧數班。還有數學比較地偏向理性思維,且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對于有些孩子來說,學起來較為吃力。所以很多孩子對于數學是有很大的心理顧慮的。那么,對于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數學也變得不容忽視。最重要的是,教師需要給學生一個他們對于數學的心理定位,告訴他們數學并不難,而且很有趣。這個意識需要教師不斷地給學生心理暗示,以至于他們能完全接受。當然,不能僅是口頭上的潛移默化,還需要給學生們做一些趣味數學題,不需要太難,但一定要讓他們感受到趣味性??梢猿鲆恍┤の稊祵W題,例如:甲、乙、丙三人一起去賓館準備住幾天。恰巧這天賓館有活動,本應每人10元,現在每人9元。三人一共遞上30元,老板現在沒零錢,就讓伙計從庫房里取3元錢來?;镉嬆昧?元,但偷偷留下2元,把3元錢給了甲、乙、丙,就沒他們三個的事了?,F在問:老板一共收了27元,而伙計拿了2元,加在一起是29元,那1元錢去了哪里?這種題不僅有助于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一個神奇的東西,不難而且有趣。

二、激起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重要的動力。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會自主地有動力地去學習。首先,教師可以運用一些帶有趣味性的語言來。比如說,今天要進行帶有小數點的數的加減運算,那么,我們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事情,開場白就可以說“今天大家要一起去吃肯德基”,這可以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那么接下來,就可以叫大家付賬算錢了。其次,可以是給同學們拋一個問號,以疑激趣。例如:問一些“為什么會這樣呢?”“誰幫忙解決一下呢?”最后,就是要給學生們一些情境,讓他們充滿興趣地進入,在自然的情況下解決問題,得到滿足感,得到后續(xù)的興趣。

三、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得到尊重

在課堂上,學生于老師的配合特別重要,這不僅能夠激勵學生學習,還可以激勵老師教學。所以課堂氣氛一定是需要和諧和,活躍。做到整體活躍,需要激起學生們的興趣。而上面的一些例子和說明足以激起學生名的整體興趣。但是學生會有自己的個性,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那么因材施教就顯得至關重要。對于那些較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回答較難的問題,以帶起更多學生的興趣,起一個榜樣的作用。而對于不太好的學生,可以叫他們回答一些不太難但是具有挑戰(zhàn)的問題。這樣的話,可以讓同學有一種滿足感,去“征服”下一個難題。但是要有一個和諧的氛圍的話,就需要給予學生一種尊重,不要讓他們感受到太大的壓力。所以教師的措辭很重要。比如:學生答錯很簡單的題目,不要過分地責備,同時請別的同學幫忙。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第3篇:心理學教學論文范文

技能動作的形成一般要經過反復練習和及時反饋兩個過程。以鉗工實訓技能當中的鋸割為例,許多學生開始的時候并不是太重視規(guī)范的操作方法,結果鋸下去后發(fā)現鋸縫是歪歪斜斜、參差不齊的。實際上,規(guī)范的鋸割操作,從鋸條的安裝方向、起鋸的角度、鋸弓的握法、站立的姿勢、身體與胳膊運動的配合、鋸削的力度與頻率、眼睛的前后觀察都有明確的操作要領。學生一開始訓練時就要對這些方面反復練習,逐步加強動作規(guī)范性,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隨著訓練的持續(xù),逐漸提高鋸割的精度,鋸削后的余量在0.20mm—0.30mm之間才算達到鋸割技能的訓練要求。再比如銼削加工時,學生對銼刀的握法、站立的姿勢、左右手的平衡用力等方面的掌握也都需要大量的反復練習。如何將銼刀端平,更是需要學生反復訓練、反復糾正的。學生對自己的訓練情況往往會“當局者迷”,所以通常會安排兩個人一組,互相檢查從而使銼削的結果得到及時的反饋。只有這樣,銼刀在加工過程中才能盡量保持水平,避免中凸的出現,從而獲得較高的平面度。

二、心理學知識與技能教學實踐的結合

這里涉及到心理學知識當中的兩個專業(yè)術語:練習曲線和高原現象。

(一)練習曲線

技能水平的提高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反復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技能的掌握情況可以用練習曲線來描述。練習曲線就是時間與訓練效果之間函數關系的曲線圖。以鉗工銼削技能訓練的練習曲線為例,有以下幾個特點。進步的速度先快后慢。在練習的初期進步較快,以后逐漸緩慢。先快后慢的主要原因是:開始練習時,教師往往把復雜的學習分解為一些比較簡單的任務進行練習,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加之練習初期興趣濃,情緒飽滿,比較努力,所以練習初期進步較快;訓練后期對銼削表面的粗糙度、與大平面的垂直度及尺寸精度要求提高,單個表面的加工速度變快,加之后期訓練的積極性可能會降低,所以提高較慢。教師在指導時,應加強后期的指導和訓練。經常變化訓練任務,逐步提高訓練難度,使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訓練熱情。比如開始訓練時可以只要求學生把銼刀端平,保證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合格。接下來就要求學生提高尺寸精度和形狀精度,最后進行銼削配合訓練提高配合精度。在技能形成的過程中,雖然練習曲線有共同趨勢,但因為每個班級學生人數眾多,當然也會有明顯的個別差異。個別差異的原因會有多種,除了某些客觀原因,如設備問題、工具、量具有缺陷外,主要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練習方法和努力程度有密切關系。練習中既然學生存在著個別差異,教師就要及時了解差異情況及其產生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單獨指導學生練習,使學生的技能水平得以順利鞏固和提高。

(二)高原現象

學生在練習中期會出現暫時的停頓現象,即所謂練習曲線上的“高原期”。產生高原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技能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需要改變舊的訓練方法,而代之以新的訓練方法。在學生沒有完成這種改變之前,技能水平的進步就會處于停頓狀態(tài),甚至在適應新的訓練方法的過程中還可能出現暫時的退步,一旦適應新的訓練方法后技能水平又會提高。以鉆孔技能訓練為例,剛開始練習的時候,鉆孔的精度要靠打樣沖的準度來控制。這時孔的位置精度可以保證在0.20mm的公差范圍之內。但是當孔的位置精度要求提高到0.10mm的公差范圍之內時,原先打樣沖的鉆孔方法就無法達到現在的精度要求。這時就需要采用修孔的方法進行加工。二是學生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之后,興趣和積極性降低、身體疲勞,甚至出現厭煩情緒,這也會造成高原現象。學生在訓練當中出現高原現象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分析產生的原因并指導他們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或者是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使其重拾訓練信心,突破高原期從而繼續(xù)進步。另外,當技能發(fā)展到較高階段時會出現成績相對穩(wěn)定,曲線上升呈幾乎停滯的狀態(tài),似乎訓練已經到達了“極限”。在這里應當指出的是,每個人對技能的掌握水平與其機體的生理限度和心理狀態(tài)有密切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生理限度的存在是不能否認的,但是實際上鉗工技能是劃線、鋸削、銼削、鉆孔、鉸孔、螺紋加工等多項技能的綜合,不可能每一項技能都同時到達生理“極限”,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幫助。比如自信心、銼削配合時的耐心、細心等。所以說,進一步提高的潛力還是很大的,尤其對青年學生更是如此。許多參加過技能大賽的優(yōu)秀學生在加工同一套零件時一次比一次完成得出色就是很好的證明。所以不能輕易說某人的技能水平已經到達了極限,不能再提高了,應當指導他們改進工藝結構、調整好心理狀態(tài),鼓勵他們取得更大的成績。

三、制定合理的訓練任務

通過練習曲線可以大致了解學生的技能發(fā)展水平。這樣就有利于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訓練任務。訓練任務是根據教學模塊進行制定的,每個實訓任務都應該體現本模塊的教學內容。根據鉗工技能教學的特點,可以把教學模塊大致分為:劃線、鋸削、銼削、孔加工、螺紋加工和綜合銼配六個部分。例如,在進行鋸削模塊教學時,就要針對鋸削技能訓練要求給學生布置實訓任務,專門進行鋸削訓練。訓練時間的長短可以根據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確定。一般情況下當一個班級中有90%以上的學生能夠達到鋸削合格要求時就可以考慮進行下一個模塊的實習教學。至于其他個別還沒有達到合格要求的學生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加強指導和督促,爭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訓練任務的教學實施過程一般分五個階段進行:

(1)根據教學模塊制定出相應的實訓任務。此時實訓任務的難度要根據學生當前的技能水平,比上一個任務的難度有適當的提高。以常見的燕尾銼削配合為例,開始的時候可以要求學生在燕尾處鉆工藝孔或者進行沉割處理。當學生逐漸掌握燕尾角度的加工方法后就要提高任務難度。不再鉆工藝孔和沉割處理,而是讓學生利用銼刀結合鋸條進行“清角”處理。這樣訓練下來學生的技能水平才能穩(wěn)步提高。

(2)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加工工藝流程。要尊重學生的思考意見,允許存在不同的工藝方案。

(3)任務實施,學生明確工藝流程后進行零件的加工。加工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巡回指導,及時發(fā)現問題,規(guī)范操作習慣。

(4)檢查評估,先由學生對自己的加工成果進行自評和互評,再由教師檢查評分,師生共同討論加工當中出現的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法。

(5)總結歸納并進行點評。點評的關鍵是幫助學生找到實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例如,銼削配合模塊是鉗工等級考核當中的重要內容。在進行銼削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許多問題,如銼削面不平、量具使用不規(guī)范、測量方法不正確、工藝安排不合理等等。這些都要在實訓時給學生指出,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另外,總結評價要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要善于發(fā)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在進步。即使是對學生進行批評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過分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三、總結

第4篇:心理學教學論文范文

1.1結合各個版本的教科書進行互補

現在有很多版本的教科書,每一個版本的教科書都是編輯者對改革內容和要求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科書是學習知識最好的資源,同時為學生的活動提供最基本的東西。教科書的內容更有利于教育者傳授和實現教育的最真目標。教科書對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每一個編寫者在編寫教科書時的切入方向都不同,所以表達方式應有所差異。雖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但是這些都是他們智慧的結晶和教學經驗的總結。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吸收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把最適合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1.2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案原則

新課改要求物理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促進教師職業(yè)進步。創(chuàng)新才是不斷進步的最直接動力,教師的創(chuàng)新性不但表現為教學觀念的變化,還表現為教學方式的調整。所以,教師應遵循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案原則。

1.3以學生為主體性原則

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并改造自身的過程,也是推動學生自身綜合能力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所以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過程,讓他們自主學習,相互交流討論,自己歸納總結學過的知識,并且提出相關問題進行論證。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是很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則。

2.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2.1科學設計教學線索和教學活動

教師要根據教材知識點進行備課及教學設計,科學設計教學線索和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設計的核心。

2.2創(chuàng)建優(yōu)越的教學環(huán)境

現在的學校中一般的教學設施都有,如實驗儀器和多媒體平臺等,這些設施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資源,影響他們創(chuàng)造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F代校園中,還可以通過廣播與網絡這樣的平臺交流信息。如今是一個信息化時代,學生的學習資料來源各種各樣,學習效果有明顯增強,但是每個學生對這些信息的理解程度和處理程度不同,所以老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在班級里,對待不同學生要根據他們自身不同性格特點及學習狀況給予不同的學習關注度,在課堂中要盡量通過眼神和表情傳達這樣的關注信息,幫助他們更好地上課,提高課堂效率。

2.3把物理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物理原本就來源于生活,把物理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和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如傳授離心運動這一知識點時,可以把它與騎車拐彎減速相結合,還可以把共振知識和洗衣機的震動聯系起來。

2.4尋找激發(fā)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策略

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物理的一些獨特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感情。如講解物理發(fā)展的歷史故事和偉大的物理學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以激勵學生。教師充分挖掘這些可以利用的因素并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多開展相關活動,使他們產生更大的興趣,增強對物理的學習熱情。

3.結語

第5篇:心理學教學論文范文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在三個方面:一是在主觀層次上對主觀體驗的積極方面進行研究,主要對幸福、滿足、樂觀、快樂等方面進行研究,重點在于使人們滿意自己過去的生活,對現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對未來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主要是對人類主觀上的幸福感的研究;二是對個人層次方面的個人特點進行研究,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工作能力、勇氣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技巧,對美麗事物的感知能力,做事的毅力,處理事情的寬容,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洞察力以及個人的才能和智慧等等,想要培養(yǎng)或加強這些方面,必須具備來自個體的積極情緒;三是對群體層次組織系統積極方面的研究。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積極社會、學校、家庭的建立,從而達到提高群眾美德、增強群眾責任感、提升職業(yè)道德的目的。積極心理學是根據消極心理學而產生的,保留了消極心理學好的方面,舍棄了消極心理學不好的方面,對消極心理學進行批判的同時,應用消極心理學大部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類積極心理的研究,對人類的優(yōu)點和價值進行研究,積極心理學采取的方法更加科學,使心理學家更容易挖掘人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激發(fā)人類的活力。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使人們對生活的信念更加堅定,幫助人們尋找獲得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二、在消極心理學影響下大學生心理教育出現的問題

(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來自于消極的態(tài)度

一直以來,我國心理學始終采取消極的取向來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研究的對象是非健康的或者是病態(tài)的,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操作性定義為測量有沒有具體的精神疾病,致使理論學者和理論實踐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誤解,他們基本都認為只要學生的心理健康就說明心理不會有任何的問題,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的心理疾病。這種對心理的理解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對當代大學生的潛能意識的開發(fā)以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的核心目標,這就使得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都集中在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處理方面上。使人們對大學生積極良好的心理教育培養(yǎng)缺乏應有的標準和內涵。

(二)因過于關注大學生心理的消極方面而忽視了積極方面的培養(yǎng)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遵循以往的教育方式,過分注重消極方面,具體就是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中產生的問題,這種消極心理學的教育模式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大學生通常被老師當作是問題的根本來源,教育者常常覺得大學生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問題,或是將消除心理缺陷或弱點當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長此以往,容易使心理沒有問題的大學生也開始關注自身的消極方面,從而忽視自身的積極品質。所謂的消極心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就是忽略幫助大學生開發(fā)潛能、養(yǎng)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三)因過分關注大學生心理的消極方面而削弱了教育的功效

在大學生的自身發(fā)展中普遍存在心理方面的問題,例如,人與人交往的問題、培養(yǎng)意志力的問題以及良好的行為等等,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先要把大學生工作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列舉出來,然后加以分析,研究如何克服該問題,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意見、對策,并且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心理問題為重點內容,進行相互討論。在心理教育中常常采用心理測試的手段去判斷學生的心理是否存在問題。這種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了解決心理問題上,導致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組成的,甚至錯誤地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為了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準備的,認為心理就是不健康的代表。心理健康教育過分注重心理問題,從而忽略了潛力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這也是個體發(fā)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和最積極的方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始終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

三、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所謂的積極心理學就是對人類自身的積極因素進行研究,以發(fā)現人類本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良好品質,并通過這些進一步深入挖掘人類的無限潛力,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為我國大學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啟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界定心理健康

以往的心理教育取向模式往往都是消極的,研究的重點放在了非健康或心理有問題的方面,把所謂的心理健康定義為沒有精神疾病。很顯然,這既不全面又不科學。心理健康存在兩個方面的標準:一是主觀,心理健康在于自身的主觀體驗,影響主觀因素的潛在因素只能作為客觀條件。二是積極層面,所謂健康心理不是指心理的消極方面少,而是積極的方面比較多。

(二)關注大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yǎng)

積極心理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并且應當有著積極的理想和追求,涉及到積極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積極心理的重點需要放在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如積極向上的思維、積極的心態(tài)、積極的生活方式等。

(三)通過積極心理學教育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大多數來咨詢心理問題的學生都是問題學生,因而大學生與心理學教師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雖然在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主流觀念中,也時刻強調不要使大學生與心理教育教師的關系處于對立狀態(tài),他們之間應該相對平等,因為良好的咨詢關系,更有利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咨詢過程中,應該做到熟練運用解決心理問題的溝通方式,但這僅僅是我們的美好愿望和原則。在咨詢者,即問題學生觀念的影響下,這些都形同虛設,只是我們美好的愿望,實際情況很容易導致教育對象和教育者相對立。教育者沒有把自己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里,而是將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把大學生即被教育者放在問題學生的位置上,使大學生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的心理是有問題的,這樣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和潛意識,產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容易產生心理上的排斥及高度警惕,使學生和老師之間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小心翼翼地生怕因為過多的接觸心理教育老師或心理室,而令同學感覺自己的心理出現了問題。

(四)重視積極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資源

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缺乏積極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以心理問題為重點,只關注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層面,這樣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工作常常處于校園其他工作之外,往往被看成是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所開的一門學科,或者,只是為了應付學校開展的心理活動。甚至有的學校還把心理教育與其他的學科劃分開來,好像大學生心理教育課只是心理輔導和咨詢者的工作,別的老師與心理教育沒有關系,這必然導致大學生心理教育缺少有效的組織和健全系統的支持,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結語

第6篇:心理學教學論文范文

案例教學法以案例為引導,以學生的交流辯駁為形式,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實踐駕馭能力的效果。按照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思維是從具體的經驗或具體事物獲得印象并對該印象作合乎邏輯的思考,而抽象思維是以具體思維為基礎所作的假設與演繹,并對假設的命題進行組合性分析。由此可見,案例教學法應圍繞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選擇和設計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引導教學對象作合乎邏輯的思考,并以此為基礎,對假設命題進行組合性分析。因此,案例教學法的適用應以教學對象、教學目標和教學案例為分析基點。從教學對象來看,案例教學法并不適用所有層次的教學,只適用大學及其以后的學生群體。在講授抽象理性知識的基礎上,舉例論證所傳授理性知識的可接受性,這種教學方法仍然囿于傳統教學方法,并不是我們所主張的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應以具體實例為思維起點,并在思維的基礎上,對所涉及的命題進行抽象思維。概言之,案例教學法的實現過程是從思維到抽象思維。按照教育心理學所分析的心理發(fā)展的年齡特征,7~12歲為學齡初期,12~15歲為學齡中期,15~18歲為學齡晚期。上述三個年齡段分別對應著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習階段。按照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一般情況下,7歲以前為人的感覺運動階段和思維準備階段,7歲以后具有思維能力,12歲以后具備抽象思維能力,意即初中以上的學生具有抽象思維能力。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并不是案例教學方法的唯一目標,心因動作目標才是案例教學法的最終目標,具備抽象思維能力僅僅是實現心因動作目標的前提條件,學生只有具備了抽象思維能力,才可能自覺實現新感知的事物與行為模式的一體化。而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同一性理論,經歷青春期(12~18歲)的青少年面臨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初中、高中的學生具備了實行案例教學法所需要的抽象思維能力的條件,自身也面臨著實現社會自我認同的緊迫感。然而,從學校教育的社會分工來看,中學教育主要是知識教育,在大學以上的教育才面臨著改造社會、維護現代社會同質性的使命。因而,在中學階段雖然具備了實行案例教學法的前提條件,但是缺乏社會需求。只有在大學及以上的學習階段,才同時具備了實行案例教學法的前提條件和社會需求。從教學目標來看,案例教學法并不適用所有課程,只適用于具有實踐駕馭培養(yǎng)目標的課程。毫無疑問,案例教學法屬于方法論的范疇,而方法論是為社會主體需求服務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種“萬能方法”。案例教學法也同樣不可能適用任何課程。目前,案例教學法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幾乎泛濫成災,甚至小學課程都采用案例教學法。經過文獻考察,我們發(fā)現,大多數都是“偽案例教學法”,仍然屬于傳統教學法的范疇。太多以訛傳訛的學術探討只能混淆視聽,使案例教學法誤入歧途。不管是從案例教學法的哲學本源還是從案例教學法的實踐發(fā)展來看,案例教學法都旨在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實踐駕馭能力,是一種與社會實踐密切聯系的教學方法。哪些課程能夠使用案例教學法,既不是由教學主體決定,也不是由教學對象決定,而是由教學培養(yǎng)目標決定。學校按照教學培養(yǎng)目標設計課程體系,不同的課程所承載的培養(yǎng)目標不同。只有需要學生運用抽象思維分析社會實踐素材的課程,才需要適用案例教學法,否則就是對案例教學法的背離。從教學案例來看,并不是所有案例都適用案例教學法,只有對研究命題具有組合性爭議的案例才適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實踐駕馭能力為目標,而抽象思維是以具體思維為基礎所作的假設與演繹,并對假設的命題進行組合性分析。因而,承載案例教學法培養(yǎng)目標的教學案例應當具有研究命題的多種假設及組合性爭議。通過對具體案例相關理性認知爭議的思辯,學生運用抽象思維能力進行去偽存真,在自我調節(jié)的基礎上實現心因動作的教學目標。恰當的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法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首先,所選的案例要具有典型的知識性。案例是傳遞知識的媒介,是向學生展示間接經驗提高認識能力的載體。很多老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在選擇案例時過于注重案例的趣味性,忽視了知識性,使案例教學淪落為“講故事”,這種做法偏離了案例教學法的本源。其次,所選案例應具有廣泛爭議性。案例是知識的載體,而知識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理性知識反映事物的內在本質與內部聯系,只有案例所反映的理性知識具有廣泛的爭議,才能激發(fā)學生運用抽象思維能力,對組合性的爭議進行思辯,進而在大腦中形成強烈的主觀映像,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再次,所選案例應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德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研究表明,學習無意義材料的保鮮率呈急劇下降趨勢,在學習1小時后,僅保持40%左右,學習一天后,僅保持1/3,學習6天后,僅保持1/4左右。有意義保持與遺忘理論和弗洛伊德的壓抑理論也表明,人們對自己認為很重要的信息自發(fā)產生學習熱情,并且容易記住相關信息,而對自認為不重要的信息往往容易忘記。所選案例只有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記住相關的學習信息。

二、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現代教育的教育目標

包括認知情感目標和心因動作目標,案例教學法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實踐駕馭能力實現上述目標,而抽象思維能力和實踐駕馭能力的培養(yǎng)又通過教育活動當事人的行為實現。因而,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應圍繞教育活動當事人的教學行為和學習活動展開。首先,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應編選并下發(fā)適當的教學案例,科學構建案例展示載體。學校教育過程的實質就是塑造或改變學生的個體經驗組織或認知結構。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塑造或改變學生的個體經驗組織或認知結構主要通過案例進行,選擇的案例要突出知識性、爭議性,貼近學生生活。在上課前,教師要充分分析案例,提煉案例所涉及的爭議命題,比較分析相關爭議焦點,并將相關教學材料提前下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時間,避免學生上課時被動聽案例,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案例爭議觀點的思想激辯活動。教師辛苦的課前準備無形中向學生傳遞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期望,這種期望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激勵作用,教育心理學理論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選取案例材料以后,要按照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科學構建案例的展示載體。雖然案例分析法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并不表示案例教學法對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毫無作為。案例展示形式是學生通過感知獲得豐富感性知識的一種教學手段,既可通過實物、影像,也可通過言語、行動提高學生的直觀感知水平,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當主持人和平等學習者的角色,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但其主動性、積極性不是由改造客觀世界的時間過程激發(fā)起來的,而是需要教師調動。在展示教學案例以后,教師的任務是提示爭議命題,激發(fā)學生圍繞爭議命題展開討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動作、語言、表情等感知要素,營造活躍的課堂心理氛圍。同時,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敏銳觀察,善于了解學生的差異化,以便采取差異化激勵方式?,F代大學生的自尊意識和民主意識都很強,教師作為主持人,對課堂討論要采取民主化管理方式,不當裁判員,對學生提出的各種觀點,教師認為需要深入討論的,可適當引導,啟發(fā)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分析,而不進行簡單的肯定或否定的做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討論熱情和競爭學習精神,從而實現案例教學的目標。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對討論的觀點進行總結和回顧,從理論和實踐角度評析每一種觀點,指出存在的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存在的不足,從而幫助學生恢復記憶,使學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討論命題。

第7篇:心理學教學論文范文

那么,怎樣才算把課教在學生的心上呢?

首先,誘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教學時,教師就是要以這種態(tài)度為基礎,對學生加以誘發(fā)引導,使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內在意識,從而充分發(fā)揮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功能。誘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也就是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情感的激勵作用,注重智力因素與情感因素的協調功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把認知活動由最初發(fā)生的興趣和,引向熱情而緊張的閱讀思索中去,使他們獲得種種有益的情感體驗,從而高效率、高質量地掌握教學內容。在閱讀課上,誘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一般有以下四種方式:

1、用情境烘托

就是利用幻燈、圖畫、故事、游戲、語言等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精心設計出趣味橫生的情境,烘托出教學氣氛,引起學生的注意,誘發(fā)學習興趣,牽動學習情感,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tài),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例如一位教師教《月光曲》。他首先用幻燈放出圖景:一輪皓月,夜空如洗,一片銀色世界。萊茵河畔一個小鎮(zhèn),一條小路通向遠方的茅屋。

在茅屋頂上畫著發(fā)出聲音的記號,說明這是盲姑娘的住處,她正在里面彈鋼琴。然后教師問:同學們,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境呀?學生這時自然而然也進入到課文描寫的“幽靜”的環(huán)境中。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帶著對盲姑娘的同情,深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

2、用形象誘發(fā)

就是用生動形象的事例、圖畫誘發(fā)學生的情感。例如一位教師教《溫暖》最后一句“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卻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是這樣處理的:先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再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圖畫,總理面帶笑容,和藹可親,雙手緊握清潔工人的手,向他們表示慰問;在喚起學生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再講述總理關心清潔工人的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總理對清潔工人感情之深。通過看圖、描述,再啟發(fā)學生抒發(fā)自己的感受。這樣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因此,教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3、用語言渲染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的語言,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語言藝術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的語言要注意教育性、科學性、直觀性、針對性。語匯豐富且準確、生動、形象,普通話流利、標準,能逼真地再現課文的思想和情感,充分實現課堂教學目的;科學性強、邏輯嚴密,明白曉暢,深入淺出而又簡練含蓄。在語調上有謙遜溫和的情感美,抑揚頓挫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在速度上緩急有致、張弛有度;在風格上剛柔相濟,或莊或諧,或侃侃而談,如嘮家常,或一唱三嘆,余音裊裊等。如果這些語言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就能創(chuàng)造出愉快輕松的教學藝術情境,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使學生如坐春風,流連詩境,或浮想聯翩,神思遐想。這樣的氣氛,不僅給學生以強烈的熏陶,而且知識也很容易滲進學生的心田。

4、用表情強化

表情是情感的外露,分面部表情、語言表情、身段表情等,有人稱之謂“體態(tài)語言”。如高興時,眉開眼笑,手舞足蹈;悲哀時淚眼汪汪,頓足捶胸。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能強化講話的內容和情感,但要運用恰當,動作不能過大。課堂出現舞臺演員那樣的表情,效果不一定理想。言為心聲,言語中表露的情感更為深切。

第二,根據學生的思維過程導讀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從眾多的教學實踐得知,學生在閱讀時的思維為“想像———聯想———推想———體會———評價”這樣一個過程。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引導過程就要與學生閱讀的思維過程同步。從而使教師的思路,學生的思路一致,把課教在學生心上。

1、想像

學生在讀課文時,想像文中所描寫的事物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在頭腦中構成一幅鮮明的圖畫。請看一位教師在教《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兩句詩句的片斷:師:請大家讀讀這兩句,說說意思。(指名講述后兩句詩意)師:詩人“舉頭望明月”,這兒為什么用“望”,而不用“看”?生:“望”是向遠處看的意思,月亮離我們很遠,這兒用“望”更準確。師:(指圖)詩人站在窗前,想到這輪明月此時不僅照著自己,也正照著家鄉(xiāng),照著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不由地想起了許多,詩人想起了什么呢?生:詩人想起了林旁的那條小河,小時侯詩人總在小河里游泳。生:詩人想起了童年的伙伴,小時候他們在一起玩耍、嬉戲。生:詩人想起了爸爸、媽媽,他在心中默默地問候:爸爸、媽媽,你們好嗎?師:大家想象得真好,請用這個句式連起來說說(出示)詩人想起了,想起了,詩人還想起了?!ㄉ鹇裕┻@里,既訓練了學生的想像能力,排比句式的訓練,又強化了思鄉(xiāng)情,擴展了詩意,落實了“雙基”。

2、聯想

閱讀教學中的聯想是指利用語言本身的展現力、情趣給人美感,通過對照,轉換和擴展等聯想手段,使學生得以領會、理解和欣賞。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晏子使楚》時,讓學生找出與課文結束句“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相呼應的三句話,每人認真地讀兩遍。之后,教師板書“陪”、“賠”兩字,要求大家合起書本,通過“陪著笑”、“賠不是”聯想到了什么。

學生通過兩字的對照、比較和擴展,有的學生聯想到楚王想趁機侮辱晏子,結果是敗得越發(fā)慘了。有的學生從“陪”到“賠”聯想到了晏子的機智和膽略。有的學生從楚王“陪著笑”到“賠不是”,聯想到晏子這一次出使楚國,出色地完成了齊王交給他的任務。

3、推想

閱讀中,就文中沒有具體交待的部分,提出一些問題思考,并推想出結果,這是學生大腦具有增進殖的具體體現。例如讀《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和“我”的一段對話,指導學生抓裝支吾著說”,推想老班長開始想瞞我的情景;抓裝一把把我樓到身邊,輕聲說”,推想老班長想哄我的情景;抓裝嚴厲地說”,推想老班長命令我的情景。透過老班長的話語知道老班長無論是“瞞我”、“哄我”,還是“命令”我,都體現了他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高尚品德。通過推想,老班長的話聲聲入耳,感人肺腑,老班長的高大形象突現在學生眼前,受人景仰。

4、體會

對課文的中心思想,課文中出現的意思含蓄的語句,要聯系全篇課文及有關的詞、句、段去體會,揣摩。如《憶鐵人》一課,僅用“哦……咳!”兩個嘆詞表達鐵人的頓時醒悟。就要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鐵人勇于承認錯誤,嚴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去體會鐵人當時的心情。

第8篇:心理學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教學學術;教學管理;創(chuàng)新

自1990年代美國卡內基教育基金會主席厄內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學學術”的概念以來,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關注教學學術、研究教學學術的熱潮,在實踐上一定程度地改變了部分高校忽視教學,或者不重視教學,或者科研沖擊教學的做法。然而,盡管有國內學者的呼吁,也有敏銳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國內許多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依然非常嚴重。多數教師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學研究中,較少考慮教學和教學學術等,偏離了大學的本真。因此,我們從教學學術的視角對教學管理中教學學術元素的缺失進行探討,并提出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的建議。

一、教學學術的內涵

面對納稅人對大學的不間斷地責難,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主席厄內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紀九十年表的《學術水思:教授工作的重點領域》報告中提出了教學學術的概念。他認為大學學術包括四個方面:探究的學術、應用的學術、綜合的學術和教學的學術。教學學術是關于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學術;教學首先是一種學術活動和一個能動過程,是維系老師和學生之間關系的橋梁。在一個好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既是知識傳授者,也是新知識的學習者,他也很可能在此過程中得到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因此把高等學校教學研究納人學術范疇、成為教學學術是理所應當的。[1]教學學術概念的提出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目光。有的對教學學術作出行為描述,闡述教學學術這一行為的具體特征;有的對教學學術的構成作出分解,闡釋教學學術的組合要素;有的對教學學術的概念作出整合,構建教學學術的系統模型。教學學術的概念因為爭論而更加清晰,雖然各家仍有差異,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學學術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開化。[2]高等學校教學的學術性是由教學的內在本質和特征所決定的。同時,高校發(fā)展的規(guī)律決定了教學在大學中也必然享有學術地位。[3]高等學校教學的學術性決定了教學管理必須立足于教學,從理念到制度,從領導到普通管理人員的中心應該是教學。然而,現實并非盡如理想。

二、高校教學管理中教學學術缺失的現狀

在當前許多高校教學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或那樣忽視教學學術的現象,特別是管理理念、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等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理念先行帶動管理的成效。高校各級各類教學管理人員所秉持的管理理念將直接影響學校發(fā)展方向和管理成效。根據我們的調查,與國外相比,我國學者關于教學學術的理論研究仍不夠成熟,主要以引介為主。如此致使教學管理者在實踐中缺乏教學學術理論支持。不少管理者偏狹地看待學術內涵,他們認為只有生產知識才稱得上學術研究,把學術視為發(fā)表學術論文與出版學術專著,將傳播知識的教學未列入學術范圍。故此,他們就不可能把教學上升到學術的層面進行探討,而是把大學教學僅僅當做膚淺的技能。同時,為數頗多的高校管理者未能區(qū)分學科學術與教學學術之間的差異,從而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方法對兩種具有較大差異性的活動進行管理,不重視教學學術規(guī)律的獨特性。認識的偏差使管理者在開展教學管理工作時不能缺乏教學學術理念的指導,熱衷于教學的教師在教學上所做的努力和貢獻,他們的水平與成果都得不到得不到合理而公正的承認和評價。從而導致那些潛心鉆研教學,全身心投入教學的教師的缺少成就感,進而影響到工作的積極性,影響到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

(二)缺乏質量意識

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許多高校教師教學質量意識缺乏。他們大多數人以上課多少的課時量來看待教學工作,較少關注教學效果,教學質量被忽視。高校管理人員考核教師的指標以具體可測的論文篇數、著作多少和課題級別等指標為主。至于教學,也是看課時量的多寡。對于質量缺少相應的可以測量的指標體系。長期以來,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頭上和文件中,具體落實效果不甚理想。如此,造成教學管理人員不重視教學質量,不關注教學質量;教師不關注教學,不研究教學。教學工作中心地位被忽視,教學工作被表面重視而實際上邊緣化。

(三)評價機制缺乏靈活性

目前,我國多數高校對教學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仍舊停留在文件中和口頭上,對教學工作成績的成績承認不足,對教學工作的考核,采取對教學工作量的分解的方法,缺乏具體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通過我們的調查發(fā)現:幾乎所有高校的教師晉升主要是依據科研成果。盡管每所高校都會定期考核科研成果與教學成果,但其中科研成果所占權重遠遠超越教學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與質量是教師晉升的主要依據。這一規(guī)定涉及到教師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導致一部分教師重點關注各自的專業(yè)領域,產生錯誤的科研決定輪,誤認為學術上的成就可以替代教學的成就,科研好教學質量就高。還會導致一些教師把目光盯在出論著、發(fā)論文上,對教學投入較少。教師的教學質量與研究相比其他科研來說難以量化評價,即使涉及到教學工作也是最容易滿足的條件。盡管部分高校出臺教學崗位職稱晉升網辦法,但是其條件也是以可以量化的諸如教學比賽獲獎等級等為主要指標,許多全身心投入教學、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很少用機會獲獎。這大概就是周鼎現象產生的根源。如此僵化的評價機制,忽視了教學的中心地位,忽視了教學的學術性。

(四)激勵機制缺失

在多數高校,教師不重視教學的原因還在于對教師的激勵機制乏力。教學中心地位的突出,需要全校上下都重視教學,日常的行為圍繞著教學。管理人員服務教學,教師重視教學學術,關注教學問題。但是,學校缺乏對教師出色的教學藝術、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效的欣賞、承認、關心和高度的評價,亦即對教師教學的激勵不足。許多高校正在執(zhí)行的教師績效考核與教學質量關系不大,教學效果好壞對考核結果影響不大。如此便導致教師教學學術發(fā)展缺乏外在的來自于組織的動力,從而造成教學質量下滑。

(五)約束機制乏力

除了激勵機制缺失之外,許多高校對于教師的教學行為約束不足是造成教學質量下滑的另一原因。約束機制是為規(guī)范組織成員行為,便于組織有序運轉,充分發(fā)揮其作用而經法定程序制定和頒布執(zhí)行的具有規(guī)范性要求、標準的規(guī)章制度和手段的總稱。雖然各高校都有相應的教學管理的約束機制,執(zhí)行起來往往不到位,顯得乏力。各高校對于備課、教學紀律、教學方法、教學考核等都有具體要求,但是對于不認真履行職責的教師特別是科研能力強、科研成果多而不能履行教學職責的教師往往不按照制度執(zhí)行。

三、以教學學術引導高校教學管理創(chuàng)新

為了促進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回歸大學本位,我們根據從教學學術的視角分析了教學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以下對策促進教學管理的創(chuàng)新。

(一)樹立教學學術的教學管理理念

教學學術不單單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理念。為了實現教學管理工作的創(chuàng)新,高校內部各級教學管理人員要樹立教學學術理念,用教學學術來統領教學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認識教學的學術性。教學管理者要認真學習教學學術理論,充分理清教學學術的意義、內涵、作用和運行規(guī)律,將教學學術放在與知識生產的學術同等重要的位置。關注教學學術,把對于教師在教學學術方面的期望通過制度融合到他們的工作中,營造敏于觀察教學現象、善于研究教學問題、用于發(fā)表教學見解的氛圍。同時,要制定教學學術制度,規(guī)范教師教學行為,激勵教學成就,搭建教師教學學術發(fā)展的平臺。

(二)構建教學學術主導的評價機制

教學中心地位的突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價機制的有效促進。在教學學術日益凸顯其價值的今天,應該構建以教學學術為主導的評價機制,加大教學學術在績效考核體系中的權重,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工作作出評價。首先,制定突出教學中心地位的評價指標體系。把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教師之間個互相交流與合作,教學的反思與研究等納入到教學評價中。其次,要建立同行評價機制。同行專家在專業(yè)領域具有權威性,更能夠理解教學學術的意義,掌握著本專業(yè)教學的規(guī)律和評價標準,他們的評價往往讓其他教師接受,他們的肯定會使其他教師精神上得到滿足,從而調動其教學積極性,促進其教學學術水平的提高。

(三)促進教學管理制度的系統化

在實際的教學管理中,制度完善和系統化是突出教學中心地位的關鍵。因此,我們應該以教學學術為主導,進一步完善教學準入制度、教學研究制度、教學交流與表達制度、教學質量管理制度、教學改革制度、教學反思制度、教學檔案管理制度、教學經費投入與使用制度等。教學準入制度的完善將會改變過去的高校教師資格門檻過低的情況。通過準入制度可以對教師的學歷、學位做出更高的規(guī)定,同時可以制定退出機制,從而保障了從事教學的教師的教學學水平。在教學質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構建教學信息獲取機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教學實際,從而能夠對教學質量做出準確的合理評價,真正保障教學質量。教學檔案管理制度將為教學評價真實可靠的依據,為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的發(fā)展和提高提供參考。凡此種種教學管理制度的制定務必要圍繞教學學術來完成,每一種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與其他制度相協調、不沖突,才能發(fā)揮管理制度的整體功能,從而保障教師教學學術的發(fā)展得到保證。如果各種制度之間缺乏協調各自獨立或者各種規(guī)則出現矛盾,那將失去教學管理制度保障教學學術正常發(fā)展運行的功能。因此,各類教學管理制度要系統化,互相組合成為整體。

(四)構建教學學術主導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激勵約束是主體根據組織目標、人的行為規(guī)律,通過各種方式,去激發(fā)人的動力,使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和要求,迸發(fā)出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規(guī)范人的行為,朝著激勵主體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過程。在多數高校的教學管理制度中,激勵和約束機制行政化程度過高,激勵不到位而約束失位。以教學學術為主導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應該平衡激勵和約束的關系,使其相得益彰。就激勵機制而言,高校應該以教學學術為中心設立獎項,激勵教師探索教學、研究教學。例如可以設置基于同行專家評價的教學成果獎、教學創(chuàng)新獎,并將這些獎勵納入到教師晉級之中。同時,建立教師發(fā)表機制,鼓勵教師公開教學成果。高校應該為教師教學學術發(fā)展搭建平臺,為教師在一定范圍內公開發(fā)表教學見解、交流教學經驗、彼此評價教學效果等,從而使教學的學術地位得到承認,使教師在一定范圍內得到賞識,從而樹立信心,促其教學學術水平得到提高。然而,僅有激勵不足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教學學術水平,還必須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高??梢越⒍鄬哟蔚慕虒W質量監(jiān)控體系來規(guī)約部分教師的不良教學行為,使教師能夠按照制度要求規(guī)范各自行為,認真履行職責,確保教學質量,改變教師“重研輕教”的傾向。而且,約束機制要寬嚴適度,既有規(guī)則又具有靈活性。激勵和約束機制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因此,為了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使其發(fā)揮教學潛能,既要以各種激勵措施來激發(fā)教師從事教學的主動性,還要通過約束機制規(guī)范教師不良教學行為。兩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們要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使其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教學管理的創(chuàng)新必須有教學學術來主導,圍繞著教學完善制度,建構機制,貫徹有效措施,平衡各種關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回歸大學本位,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作者:婁欣生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Boyer,E(1990)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for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NJ.p.24;

第9篇:心理學教學論文范文

在聲樂教學中,應用并培養(yǎng)學生的歌唱心理,可以使其發(fā)揮積極的作用。聲樂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不同,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配合非常的重要,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語言,對學生的心理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需要認真、耐心、友好地與學生交流,并細心觀察學生心理上的變化,合理的運用學生的心理活動,提高學生的聲樂學習技能的學習。在聲樂教學中,歌唱心理的應用表現主要有:

(一)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培養(yǎng)

興趣的學生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會不斷的追求,只有對聲樂感興趣,才會不斷的追求。在聲樂教學中,歌唱心理的應用,首先體現在對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興趣的聲樂學習中非常重要,對學生的聲樂學習興趣進行培養(yǎng),可以提升學生對聲樂的情感,增加學生對聲樂的喜愛,讓學生在聲樂學習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增強自信心。

(二)對學生的心理和感覺進行引導

聲樂教學與其他類型的學科教學不同,聲樂教學具有不確定性,很難在教學中,通過規(guī)范化的語言文字將聲樂教學中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聲樂教學中的很多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為了提高聲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需要聲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心理、聲樂感覺等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在聲樂學習中,形成正確的心理和感覺。聲樂教學非常注重素養(yǎng),為了有效的利用歌唱心理,需要通過引導,提高學生的聲樂修養(yǎng)。

(三)在演唱前、考試前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工作者,也是學生生活中的朋友,在生活中,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可以幫助學生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在一些演出前或者考試前學生的心理壓力非常大,會出現精神高度緊張、情緒不安等影響其正常發(fā)揮的現狀,降低學生的心理素質,為此在在考試前、演唱前對學生進行健康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從容面對考試。歌唱心理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除此以上內容外,在學生舞臺實踐訓練、學生聲樂歌唱欲望的培養(yǎng)等方面也有應用。在聲樂教學中,利用歌唱心理,幫助學生將心理問題解決,讓學生真正的了解聲樂演唱中的情感、內涵等,可以在舞臺上盡情、正常地演唱,將自己領會到的聲樂情感順利地呈現出來。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