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加強國民素質教育范文

加強國民素質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加強國民素質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加強國民素質教育

第1篇:加強國民素質教育范文

關鍵詞:藝術水平;藝術教育;考級;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8-00-01

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并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通過學習藝術課程,家長希望孩子都具有“吹、拉、彈、唱、寫、畫”等能力,并擁有一技之長。音樂、舞蹈、美術都屬于抽象型的藝術學科,通過對此課程的學習,不僅能豐富青少年的業(yè)余文化生活,開闊文化藝術視野,而且能培養(yǎng)青少年的藝術修養(yǎng)和氣質,塑造健全的品格,提高整體的思想道德素質。社會藝術考級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近幾年來,社會藝術考級更是節(jié)節(jié)升溫,有升無降,隨著每年考級人數的不斷增加,在考級過程中也隨之出現了一些問題,它存在的缺陷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社會藝術考級的發(fā)展

藝術考級起源于19世紀末的英國,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90年代初,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教育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青少年學習藝術的熱潮滾滾而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同時就有了數量可觀,從事藝術培訓的教師,在這群教師隊伍中水平參差不齊,學派龐雜,自然形成了教學質量差異很大,更有甚者有誤人子弟之嫌,教學秩序混亂,問題多多,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形成了社會藝術考級。

二、社會藝術考級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發(fā)展至今,考級單位由中央音樂學院發(fā)展到幾十家,考級一般分為9個或10個等級,報名費一般在60元至百余元不等,考級的專業(yè)有音樂、舞蹈、美術、朗誦、戲劇、網絡文化6大門類60多個專業(yè),參加考級的人員多,涉及面廣,參考人員年齡層次從幾歲的學童到幾十歲的各藝術門類的學習愛好者均有,其中青少年占絕對數量。家長要孩子學習藝術,少數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業(yè)余愛好,提高孩子素養(yǎng)外,大多功利心太重,有的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的是為了曲線升學,有的附庸風雅。考級者更是唯“級”馬首是瞻,忽略了對不同級別藝術內涵的辨析與領會。在技術、風格上更是重技輕藝,一味追求技術,推崇技術,置藝術的內涵、形象、情感、意境于不顧。

以鋼琴考級為例,很多學琴者只學鋼琴而不學音樂。致使許多考生彈完一首考級曲目,卻對該曲目的作曲家、時代背景、風格內涵等相關知識毫不理解,無異于把學生訓練成只會玩弄技術、炫耀技術,缺乏內在生命活力的“演奏機器”,同時還阻礙了學生的藝術素質、審美素質的提高。由于沒有以生動的內涵去引導,藝術表現形式必將是枯燥無味、呆板沉悶,久而久之,不少學習者興趣大減,半途而廢。

目前,報考高級別的學生呈小齡化發(fā)展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有的家長不考慮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認為別人孩子考了幾級,我的孩子也得考幾級,別人的孩子考級通過了,我的孩子也得通過。基于家長相互攀比的心態(tài),家長們在為孩子定級的時候往往會盲目跳級,不考慮孩子自身的基礎條件,把孩子的能力盲目提高,導致孩子學習起來非常困難,即便考級通過了,學生還是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

另外,考級單位受藝術考級經濟利益的吸引,致使長期以來各類藝術考級泛濫,良莠不齊。多家考級單位自成體系,各自為政,缺乏規(guī)范,給管理帶來較大難度。一些考級主辦單位不具備相應條件,卻倉促上馬,濫發(fā)證書,使某些考級成了錢證交換,收費混亂、考級標準和評定結果存在差異,對藝術考級產生了不利影響。

三、對社會藝術考級規(guī)范發(fā)展的建議

藝術考級的宗旨是“普及藝術教育,提高國民素質”。 考級作為一種學習目標,目的是為了檢測學員的學習達到的程度,及老師教學質量的手段和方法,再通過非任課教師的考官(專家)指導、評定,使練習過程更加嚴謹、表現力更強,提高了學習質量,為才藝展演準備了優(yōu)秀的作品。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考試的重要性,學習藝術就要讓孩子參加考試,因為考試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既可以適應考場氣氛,鍛煉良好的心理素質,又可以獲得考級合格證書,使學員感到學有所成,從而更有興趣地繼續(xù)學習,取得較高等級證還可以為以后的升學、就業(yè)提供具有一定權威性的佐證。

為使藝術考級工作健康發(fā)展,在社會藝術教育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故規(guī)范藝術考級工作已迫在眉睫,特提出幾點拙見:

1、提高藝教師資隊伍水平,強化師資水平,促使藝術培訓水平不斷提高;在教學方面,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求學生系統(tǒng)學習,逐級練習,不隨意跳級,不拔苗助長,淡化功利思想,使學習過程輕松愉快。

2、嚴格考官隊伍,要求考官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yè)務能力,按規(guī)定嚴格申報“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考官資格證”,并持證上崗??技墪r實行回避制度,每個考場要求兩名以上考官公平、公正考級,維護形象。

3、審查考級承辦單位資格,設立干凈、明亮、安靜、溫度適宜的考場和候場處,盡量避免在商業(yè)氣息太濃的場地進行考級。承辦單位必須接受當地文化主管部門的檢查和監(jiān)督,保證考級工作順利進行。

4、主管部門要逐步統(tǒng)一考級大綱、教材和考評標準,避免無序競爭。音樂類專業(yè)逐步過渡到加考音樂理論(視唱練耳),使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專業(yè)學習更加配套發(fā)展。

5、及時公布考級結果,發(fā)放考級評審意見和合格證書,使考級既是學習過程又有獲證結果。

第2篇:加強國民素質教育范文

音樂出版的繁榮,實在是愛好音樂與從事音樂工作人士的幸事。根據筆者多年的觀察,對音樂出版現狀有如下的看法:

一、出版物的印象

鋼琴曲譜依然魅力不減當年,在所有音樂出版物中種類與數量均獨占鰲頭;器樂演奏教材與曲譜有所增加,但依不多,尤其是民話樂器類的較為欠缺;聲樂類書譜無論其品種還是數量都是增長最快的,打破前些年流行歌本漫天飛的單調局面。中外藝術歌曲、民族歌曲、群眾歌曲等都成系列地推出,尤其是合唱類書籍(包括合唱曲譜、合唱指揮)于1999年開始驟增,反映了群眾文化藝術的普及與需求量增加;音樂欣賞類叢書作為普及性的大眾讀物,其數量與種類也不在少數,包括作品欣賞、人物傳記等,只可惜很多題材重復,造成同一位作曲家各個出版社一擁而上,各種版本實際上大同小異;音樂理論教材出版日益正規(guī)化、系統(tǒng)化、主要得力于國內的兩家專業(yè)音樂出版社,如人民音樂出版社的“音樂自學叢書”。

二、出版社的印象

從民音樂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作為專業(yè)音樂出版單位,當然是音樂出版的老大哥。它們的出版物。無論是理論教材還是音樂曲譜,都是專業(yè)化與高品位的值得使用者信賴;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則以音樂名家授課的音像制品形成品牌,在系音樂教材上也正嶄露頭角;東北的長春出版社則以許民主編的系列《名歌改編的鋼琴曲》占領通俗鋼琴音樂市場;湖南文藝出版社以初、中級鋼琴曲譜和音樂考試叢書形成特色,其鋼琴樂譜的硬殼裝幀很受喜愛;時代文藝出版社近兩年陸續(xù)推出許民總策劃的系列鋼琴樂譜,其版本的選擇、裝幀的高雅使其猶如音樂出版界的一匹黑馬。

音樂出版的一片繁榮使人鼓舞,但其中存在與隱含的問題也使人憂慮。下面僅就出版品種與數量最多,且常盛不衰的鋼琴曲譜類圖書為例,看看這些問題:

三、出版質量不高,錯誤太多

一些曲目在初版時存在明顯的錯誤,在以后再版或其他編選的曲譜中錯誤照舊,以訛傳訛貽害非淺。最典型的例子有兩個:一是美國人威爾選編的《鋼琴名曲270首》,當初的硬殼精裝本就有專業(yè)音樂工作者指出其曲譜中錯誤百出,不料近年幾家出版社改頭換面重新出版的這本曲集依然保留原有錯誤;第二個典型是由一家全國樂器演奏(業(yè)余)考級委員會鋼琴專家委員會編輯的《全國鋼琴演奏(業(yè)余)考級作品集第三套》,在1992年第1版時就出現大量錯誤,補發(fā)《勘誤表》,勉強能夠使用,誰知“最新修訂版”,里面卻還是學生與教師在使用這本錯誤多多的教材,不知道該書的執(zhí)行主編與責任編輯作何感想?

四、選材“一窩蜂”,偏向初級教材,而稍難或較專業(yè)化的教材與樂譜少

僅《拜厄鋼琴基礎教程》一書,市面上可見的至少有8個版本,還有車爾尼鋼琴練習曲系列,你出我也出,加個前言,略加編輯,就成了自己的版本,也不用擔心版權糾紛。顯然這是經濟效益驅動的結果,因為初級教材面向廣大的業(yè)余琴童,銷量是沒問題的。然而,題材雷同多了,讓人覺得琳瑯滿目的音樂書譜實際上也是濫竽充數,珍品、精品少,很多經典的、專業(yè)的教材很是需要,卻只能去圖書館復印破舊的國外原版書,這種現象是很不利于中國的音樂事業(yè)的。

五、外國鋼琴教材多,中國鋼琴教材少

當然不能否認,外國鋼琴教材比中國的要多得多,但中國人自己編的一些優(yōu)秀教材的出版、宣傳與使用遠遠不夠。試想如果我們學琴的孩子從小只接受外國鋼琴教材的訓練、彈的都是外國鋼琴曲,自動么能從鋼琴學習中了解中國音樂傳統(tǒng)與風格,進而接受與了解中國傳統(tǒng)美學原則,熱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希望上述現象能引起那些有志于加強音樂出版、繁榮我國音樂事業(yè)的出版界人士的重視與深思。針對此,筆者向出版社建議:

1、狠抓出版質量,現任編輯與編(作)者要嚴格把關

對少數明顯的錯語,再版時應及時更正,不能只是重印了事。

2、選材要有長遠的目光。講經濟效益又要注重社會效益

多出一些能填補空白的書,不能只是“人有我有”,要追求“人無我有”、“你有我更精”。

第3篇:加強國民素質教育范文

關鍵詞:人性化 哲學問題 室內設計

一、人性化室內設計哲學問題分析

一)屬性與層次

人性與人性化.人性即人的要求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求生存、尋安全是人自然屬性;求舒適、講美觀源于人的社會屬性.人性化表示滿足人性要求行為和狀態(tài).

人性化目標與層次.人類生存需求從保持基本生存條件到物質、精神生活極大豐富,溫飽、安全、舒適、美觀基本反映人類生命活動需求由低到高、由物質到精神演變、發(fā)展過程.人性中有了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在人的生理需求滿足后心理需求持續(xù)增強.心理需求能刺激生理需求增長,產生無盡欲望帶來發(fā)展動力,為人性化設計帶來層次與層面差異,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產生重大影響.

設計屬性與目的.人性化設計是對人的社會化屬性訴求達標.在當代文明社會,人的自然屬性需求成為現代生活標準基本需求,人性化中社會屬性需求需要不懈努力創(chuàng)新、積累財富滿足人類欲望.

二)美學與設計

美本質.很難有人能圓滿解答美本質并給美下一個確切定義.美似乎有一個共同規(guī)律性,將這種規(guī)律性當作事物某種屬性而歸結于美的本質.

美的變異.由于觀念、視野和時空、角度不同,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出現古典美學、中世紀宗教美學、現代抽象冷寂技術美學及正在蘊勢發(fā)展生態(tài)美學等.美具有多樣和非穩(wěn)定特性,把變化視做發(fā)展,把有違于社會審美發(fā)展主流并且相悖美學行為視為異化.

美與設計.既然美含義多樣且不穩(wěn)定,美就沒有統(tǒng)一尺度和標準,給創(chuàng)造美留下空間——設計、藝術、科學、技術、生態(tài)、高雅、通俗之美.不同美給人帶來不同愉悅,不同觀念設計在創(chuàng)造不同美時美給設計帶來不同結果.但是美也在一定時空下受一定觀念和一定人群制約.室內設計與美不可分割藝術設計門類,一旦脫離功能和經濟制約,進入到舒適與美觀領域擴張人性中社會屬性,異彩紛呈的設計流派和千殊萬類室內空間審美個性.

二、人性化室內設計的技術問題

一)設計理念

美與設計不等同,卻同步.美在于發(fā)現、鑒賞,設計在于預想、策劃.出于人的思想、觀念.設計理念揭示設計師綜合設計能力及蘊含在設計方案中美追求和導向.從當前中國室內設計理念來看基本體現為原創(chuàng)設計含量低、水平參差不齊.傳統(tǒng)文化正在消隱,現代文明正在彰顯,必然包含東西方文化沖突、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對峙.雖然當前民族精神、地方主義、傳統(tǒng)民俗風尚設計理念獲得相應重視,當代人性化室內設計理念正在張揚只處于萌發(fā)和起步階段,尚需要對設計思想、審美觀念進行深刻反省,對人性化設計目標做正確的引導.不然必定導致關愛人性設計走向極端,忽視環(huán)境.

二)空間功能

室內空間是根據使用目的展開.傳統(tǒng)實用、經濟、美觀作為建筑和室內法則沿用至今.在我國發(fā)達地區(qū)建筑室內三要素順序已經有所改變:美觀、實用、經濟.體現深刻社會標準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轉變.美觀代表心理訴求,實用代表生理訴求,經濟代表兩種需求保障.如前所述,人的生理需求不高,而心理需求卻沒有上限導致當前在室內設計界有許多不顧建筑屬性和經濟成本浪費室內空間現象:室內景觀大道、室內瀑布噴泉、室內廣場綠地.鼓勵設計人性化,但設計一定要符合建筑條件、場所精神和使用需求.無限制擴張美觀的訴求難道就是人性化嗎?經濟財富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生產積累,是社會化人生命凝結——為某種浮華視覺效果而過度揮霍、過度掠奪自然資源是不環(huán)保、不人道的.在我國剛剛跨越溫飽走向小康階段,大講豪華、排場和視覺美化,不計成本地頻繁裝修,只能體現淺薄暴發(fā)戶心態(tài)而非人性化設計原則.

三)材料資源

綠色、生態(tài)的人性化設計是從關愛人類健康與生命角度提出.導致對室內裝飾材料選擇和偏愛,以草、木、藤、革等為代表自然有機材料親近可人.材料需要一定生長周期,產量有限且使用壽命短,過度采用會造成生態(tài)失衡.鋼鐵、玻璃、塑料等人工材料技術已然成熟,被作為可再生綠色環(huán)保材料廣泛應用于室內裝飾工程中.對室內裝飾材料的選擇與使用一定要對材料的質量、性能、價格、來源和安全性有足夠了解,恰當、有節(jié)制地使用才是真正人性化設計.

四)環(huán)境氛圍

一定地域物質空間為人類提供建筑室內與室外、城市與自然等相互滲透硬質環(huán)境,建筑內外空氣、聲、光、熱等傳遞與變換構成軟質環(huán)境.軟硬環(huán)境因人參與而產生場所意境.在場所中就包含景觀自然美和人工美、人文美和意境美,意境美因人存在、因人而異.設計師在營造環(huán)境氛圍時使命并不在于完全滿足人視覺心理享受,而在于營造一個令人心動超越視覺審美體驗:環(huán)境中造型、色彩、空間宜人比例尺度,材質肌理、家具、綠化、陳設等給人良好感受,體現人性化關懷.

五)系統(tǒng)設計

房屋不是簡單居住機器,室內設計也絕非單純的空間、形體的組合.室內環(huán)境設計講究天人合一.推行以人為本室內設計理念,所完成應該是一個開放天人合一系統(tǒng)設計工程.系統(tǒng)設計是設計師、使用者和業(yè)主在使用需求、審美觀念、經濟投入等方面達成共識,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關系重構和利用.設計師是人際溝通橋梁、資源調度者和人居環(huán)境衛(wèi)士,設計師素質直接關系到設計層次和質量.真正使室內設計人性化需要加強國民素質教育,提高大眾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素質.

三、室內設計健康發(fā)展

室內設計發(fā)展趨勢隨著人性化室內設計思潮興起,對居住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關系作進一步思考.人類現在生活與工作方式,長久生活在封閉鋼鐵、玻璃、混凝土空間中抹煞自然天性.生存條件越舒適,需要資源越多.保護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將是未來人類必然選擇.建立室內設計評價體系,應盡快建立室內設計行業(yè)規(guī)范、標準和評價體系;倡導設計概念,關注人性化設計中生態(tài)變化引導人們室內裝飾消費觀念向健康、客觀、理性的方向發(fā)展.

第4篇:加強國民素質教育范文

摘 要: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民工潮”成為描述中國勞動力從農村向城鎮(zhèn)流動的專用名詞,然而,近幾年來,“民工潮”慢慢演變成“民工荒”。特別是2007年以來,“民工荒”一詞在網絡、電視等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隨之“民工荒”現象也隨之進入大家的關注當中。本文試圖分析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出現“民工荒”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民工荒;劉易斯拐點;勞動力供給

一、“民工荒”的含義

“民工荒”即民工短缺的現象。具體來說,“民工荒”是指在勞動力市場上民工的需求大于供給,進一步造成的勞動力供不應求,企業(yè)招不到民工的現象。這種現象逐漸由沿海地區(qū)向全國蔓延,其中又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表現的尤為突出。

20世紀8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個理論-劉易斯拐點,即在二元經濟模型中,在工業(yè)化進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yè)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的勞動力逐步減少,最終枯竭。關于我國是否已經出現劉易斯拐點,存在不同的觀點。

二、沿海地區(qū)“民工荒”的特點

1.從地理位置看,缺工主要出現在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qū)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并伴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其中又以人民生活成本上升的最為明顯,主要體現在在吃飯和租房。但農民工的工資基本上沒什么漲幅,漸漸東部發(fā)達沿海地區(qū)的高工資失去應有的競爭力,再加上農民工在大城市,沒有歸屬感,另外,企業(yè)也感覺到了在東部地區(qū)的成本比較的高,紛紛把場遷到中西部地區(qū),由此形成了大批的農民工在家附近找工作的現象,漸而出現東部沿海地區(qū)的“民工荒”現象。

2.從工作崗位看,缺工主要集中在一線操作工

通過調查資料,我們發(fā)現,用工最缺的是普通的操作工。因為這樣的工作是力氣活,很辛苦,工作環(huán)境也不是很好,所以很多人群不愿意做這個工作。比如:服務員、普工、學徒等工種,同時也因為這些工作勞動力度大,工作時間長,比較辛苦,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因為這些工作崗位往往是供給大于需求,在人才市場上也最為緊俏。

3.從行業(yè)看,缺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

從行業(yè)性質看,沿?!懊窆せ摹敝泻茈y招到人的企業(yè)往往是相對集中在工作強度大、工作環(huán)境較差,待遇相對較低的加工制造業(yè)和一些服務行業(yè)。根據資料顯示,農民工外出務工從事工種所占比例最大的前三位:大致是建筑業(yè)占18.3%,服務業(yè)的占21.1%,制造業(yè)占33.8%。

三、“民工荒”背后的原因分析

1.勞動力供給總量相對減少

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我國勞動力供給增長率是較之往年是有所下降的,且我國目前已經是進入老齡化國家的行列了。同時在廣大的農村中,我國農村外出勞動力數量增長率為五年來最低,增長率較2004年減少了74%。我國勞動年齡人口(15 歲到59 歲)供給增長率也在2005 年出現下降。因此,可以推斷我國可能出現“民工荒。隨著計劃生育的實施和人口素質的提高,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到2021年開始絕對減少;2002-2009年里年均增長速度僅為1%左右,大大低于1996-2000 年的水平;而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因為改革開放的施行,呈現穩(wěn)定、快速、持續(xù)的增長,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經濟的發(fā)展也帶動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因此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對于勞動力的需求勢必會大大增加的,勞動力供給將會變得很緊張。

2.產業(yè)結構轉型滯后

據相關資料顯示,“民工荒”主要是結構性缺失。是出現部分工種沒人做,部分工種大家搶著做,首先,普工短缺,在勞動密集型的企業(yè)中表現最為突出,由于此工作替代性比較的強,不僅工資普遍的低,而且沒有社會地位,在經濟危機過后經濟回暖,用工需求上升,依靠訂單生存,因而用工機制不健全,工資水平低,雇傭短期工多,企業(yè)不能給農民工提供良好的保障,“民工荒”隨之而來。

3.農民工社會權利保障不足

由于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我國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也大有差異,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是不合理的,這就使得勞動力的流動成本高,流動性差。在加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追求也在不斷提高,農民工務工目前不光是追求工資的高低,還會考慮到戶口,子女上學,今后自己的養(yǎng)老問題,這也增加了他們在選擇企業(yè)的時候會會企業(yè)提供的待遇綜合考慮,然后為選擇這些因子匹配度最高的工作。同時一個社會現實問題是:隨著外出于農民工常年在外漂泊和年齡的增長他們對于故鄉(xiāng)的想念之情會越發(fā)濃重,思鄉(xiāng)之情,思親之情,牽動著他們渴望返鄉(xiāng)定居,這樣一來也增加了企業(yè)用人的勞動成本和農民工務工成本。企業(yè)要想留著他們就需要進一步滿足他們的需求和追求,這當然會增加企業(yè)的用工成本。

4.中西部地區(qū)用工需求增加

近幾年,隨著國家開發(fā)政策的調整,國家加大了對中西方地區(qū)的開發(fā)力度和有關政策的扶持,這也加快了中西部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尤其是在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時,國家拿出4萬個億用來投資以刺激內需,在也為中西部地區(qū)帶來了一股投資潮。統(tǒng)計數據顯示,10年來,西部地區(qū)快速崛起,GDP 年均增長率達11.42%;2009年上半年,西部經濟更是率先于中東部經濟和全國經濟反彈上行:全國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上半年東部、中部、西部地區(qū)分別增長5.9%、6.8%、13.2%。

因為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大多為中西部地區(qū)的人 ,隨著中西部地區(qū)經濟在近幾年的快速發(fā)展,中西部地區(qū)也為當地帶來越來越多的就業(yè)機會,基于顧家,離鄉(xiāng)近,待遇也相對不錯的原因考慮,大量的農民工選擇留在家鄉(xiāng)發(fā)展或者就近發(fā)展。在加上沿海地區(qū)成活成本的上漲,沿海地區(qū)的“招工”相對處于一個劣勢狀態(tài)。這樣的局面也使得沿海企業(yè)用人曾一度出現“民工荒”。

四、解決“民工荒”問題的方法和建議

1.繼續(xù)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破除勞動力流動的制度障礙

如果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成本降低,這就可以進一步刺激他們進城務工,因而就需要有關部門出臺曾策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改變城鄉(xiāng)二元化分割的現狀。實行統(tǒng)一的城鄉(xiāng)就業(yè)準入制度,消除對農民工的歧視和偏見。同時一項長期的任務是,需要加強國民素質教育,城里人應該在思想上不歧視農民工,政府有關部門也應該致力于在規(guī)章制度和法律上給予農民工一個平等的權利。

2.加速產業(yè)升級,推動進術進步

從1978年到2008年,在這持續(xù)30年的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本的貢獻率為26%,技術進步和效率提升的貢獻率為5%,其余69%全部是勞動力的貢獻。比較來看,20010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yè)只有27618個,從業(yè)人員年齡平均人數只有978萬人,占總人口的0.72%,在向高新技術轉變的同時,將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剔除出去,找到替代的增長點,進一步提高工人物質待遇,在用經濟手段去吸收外來工人的同時,又可以減少勞動力的實際需求量,有利于緩解和改善民工荒的現狀。

3.建立和完善城鄉(xiāng)統(tǒng)籌的社會福利體制

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逐步消除不同地域之間勞動力流動的基礎。只有一個完善的容括教育、醫(yī)療、就業(yè)、養(yǎng)老等社會問題的社保體系,才能夠減輕農民工務工的生活壓力,降低務工成本,這樣才能加快勞動力市場的流通。要想健全我國社保制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繼續(xù)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速度,為與城市接軌做好鋪墊;二是加速城鎮(zhèn)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進一步擴大城鎮(zhèn)社會保障體系的受益面;三是在形成工傷保險為所有農民工提供保障的同時,發(fā)展成多層次的醫(yī)療保障制度和體系;四是要形成對極度貧困的農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