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三年級語文課堂全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主辦單位: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 葉圣陶研究會
《語文世界》雜志社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編輯部
《語文學習》編輯部 《語文月刊》編輯部
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課堂教學分會
2.承辦單位:《語文世界》雜志社北京80中
3.時 間:2008年10月10日~12日
4.地 點:北京80中
5.會議主要內(nèi)容
(1)中心議題:探究語文教學模式,培養(yǎng)新型語文教師。
(2)專家報告:溫儒敏(北大中文系主任、教授,“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負責人)
錢夢龍(特級教師,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
(3)第三屆“四方杯”語文課堂教學能力展示大賽
參賽選手及課題
初中組:李志龍 陜西西安高新一中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劉衛(wèi)東 河北保定育德中學 《木蘭詩》
陳愛民 湖南長沙六中 《傅雷家書兩則》
李爽 福建廈門雙十中學 “電影人物賞析”
姜露 貴州雙口縣三中 《觀舞記》
曹文靜 安徽馬鞍山十六中 《老王》
陳峰 河南南陽十三中 《囚綠記》
赫飛虎 云南紅河州開遠五中 《金色花》
王立鵬 北京101中學 《夏》
黃穗遠 廣東廣州二中 “課外閱讀指導”
劉爽 北京80中 《我的叔叔于勒》
高中組:王豐松 湖北荊州中學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張一鵬 山西陽泉一中 《我與地壇》
于揚 江蘇揚州中學 《想北平》
陳雙黑 黑龍江哈爾濱一中 《燭之武退秦師》
薛善忠 山東濟北中學 《米洛斯的維納斯》
鐘群 四川成都樹德中學 《我若為王》
焦忠民 海南??陔p島中學 《蘭亭集序》
吉林長春二中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余偉 浙江溫州四中 《聽聽那冷雨》
陶紅艷 北京56中 “寫作指導(辯證分析)”
賈小林 北京80中 《記念劉和珍君》
初中組評課專家:蘇立康(北京教育學院教授,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北京市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
一、精簡目標,彰顯以生為本
研讀當前語文課堂的學習目標,就會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兩種極端,一種是過于虛無縹緲,學習目標內(nèi)容空洞,或者不易操作,無法考核,學習目標流于形式;另一種則過分追求大而全,不僅有學習內(nèi)容,還有技能甚至價值觀等等,固然這樣的目標很全,很新潮,但是真正落到實處,卻不易。筆者認為課堂教學目標需要質樸一點、實用一點,實事求是,不浮夸,不玩兒新詞語,重點是立足于學生實際,便于操作。
比如針對《荷花》這一課,其學習目標完全可以這樣制訂:準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并正確書寫生字詞,仿寫自己喜歡的段落;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并借助想象體會作者對荷花的感情。內(nèi)容不多,但是目標非常明確,都是切合兒童實際、真正從兒童角度出發(fā)的。比如仿寫就是結合三年級學生習作才起步的這一現(xiàn)實而制訂的;而倡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則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進一步倡導多元個性體驗,可以讓學生帶著感情閱讀,也可以嘗試讓學生邊畫邊閱讀,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就能完成想象,并且與作者進行深度對話。因此,我們注重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更要將學習目標設計得簡單易懂、便于操作,以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能夠自主實踐。
二、精簡內(nèi)容,做到剪裁恰當
很多老師都希望把課堂教“厚”,借助多媒體塞進大量內(nèi)容,但是真正困難的是把課堂變“薄”。這要求教師對課堂文本內(nèi)容進行合理剪裁,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合理壓縮,對課外拓展進行合理選擇。這里最關鍵的是能夠圍繞學習目標精心選擇一些核心內(nèi)容,從而讓學生終身受益。正如陳成龍所說:“語文學習的真知,就是從語文教材中提煉出來的,適合教學對象的,有機融合了知識、技能、情感的學習內(nèi)容?!笨梢?,學會選擇才是重點。
比如針對《望月》這一課,在體裁上它屬于散文,不僅語言優(yōu)美,而且意境深遠。根據(j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在其教學中,是把重心放在“望月”上,還是放在對話上,即作者與小外甥的對話,這恰恰是一個難點。教師認真研讀文本,在與作者、編者進行對話的同時,圍繞文本主題進行選擇,從而把“天上月、水中月、心中月”作為教學內(nèi)容,切合文本對月亮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品析語言,體驗意境,實現(xiàn)情感與知識的融合,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理性回歸。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針對內(nèi)容選擇,教師以“望月”為內(nèi)容,雖然摒棄了對話,在內(nèi)容上有所精簡,但是這樣更能推促學生與文本、作者乃至編者進行深度對話,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文本主題。
三、精簡情境,突出教育主題
很多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多會在課堂上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具體有問題情境、媒體情境、游戲情境等等。在實際教學中,其效果卻不太理想,不是學生不感興趣,就是他們過于興奮,結果離題萬里。因此在情境創(chuàng)設上也需要精簡,一是精簡語言,做到直奔主題;二是精簡畫面與環(huán)節(jié),畢竟課堂時間有限。對于情境創(chuàng)設來說,更要刪除多余的環(huán)節(jié)、畫面,讓整個情境變得更緊湊。
比如針對《黑板“跑了”》這一課,從題目來看,很有趣味,它采用擬人手法,容易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從課題入手,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比如一開始教師就可直接問:“孩子們,你們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會跑的東西?”很自然,學生會說小狗、小貓等,這時教師再次追問:“那黑板會‘跑’嗎?你見過會‘跑’的黑板嗎?”這自然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接著教師再次追問:“作者為什么要以此為題目?請你們在文中找一找具體原因?!边@樣便能一下子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當然,不同的文本內(nèi)容、不同的課堂,其具體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同,自然其精簡的形式也不同,教師只有做到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才能實現(xiàn)讓語文踐行“大道至簡”的目標。
四、精簡手段,實現(xiàn)返璞歸真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大量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固然有很多優(yōu)勢,它可以營造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主題。但是過多則濫。很多語文課堂尤其是公開課,雖然非常熱鬧,但是語文味卻淡了很多。有時,表面上看效果不錯,但實際上卻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精簡教學手段,盡可能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語文課堂真正返璞歸真。
比如針對《灰椋鳥》這一課,很多老師都喜歡讓學生觀看灰椋鳥的相關視頻,這無可非議。但是本質上而言,這是語文課堂,不是錄像欣賞課,畢竟時間有限,學生看視頻的時間多了,其交流發(fā)言的時間自然就會減少。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這一課的實際內(nèi)容,精簡一些教學手段,甚至可以直接忽略播放視頻環(huán)節(jié),而是讓學生讀,從最普通的朗讀入手,在朗讀中讓學生感知其回林的壯觀場面,從而感受生命的美好。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雖簡樸,但是在語言上卻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加深了體驗,習得了表達方式,從而為他們最終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奠定了基礎。因此很多時候,教師摒棄復雜手段,回歸“原始”,采用傳統(tǒng)的聽說讀寫方式,照樣可以讓學生獲得感知與體驗,從而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收獲。
要想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語用”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篩選資源是保證。小學語文這門學科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悉心研讀教材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能把自己的閱讀所得全部作為教學的內(nèi)容,面面俱到不可能,要“取舍”,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保留其潔凈之美、簡約之美。那該選哪一瓢呢?
一、可以精選需要積累的詞句
語文學習是范例學習。大量的心理語言學的實例證明,流利地使用語言的能力來自儲存在人腦記憶中以往體驗過的大量語言范例。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蘇版三下)《槐鄉(xiāng)五月》,課文的語言如詩般美妙動人。比如,課后第三題的六個疊詞“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傻乎乎、甜絲絲、香噴噴”,這種ABB式的詞語就值得歸類梳理,讓學生讀讀、品品、背背,可以豐富其語言積累,提高其認識事物的能力。再如,文中對稱句式的妙用,“‘嗡嗡嗡……’小蜜蜂飛來了,采走了香的粉,釀出甜的蜜?!九九尽⒆觽兣軄砹耍@兒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裝著喜盈盈的滿足”。這兩句有聲有色,有花有果,有滋有味,值得作為范例讓學生背誦積累并仿寫。
二、可以精選需要品味的語言
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閱讀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而學生只有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到語言的魅力所在,從而在以后的閱讀中關注語言,主動積極地去思考。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感受能力,閱讀教學不能一味抓情節(jié),應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詞語和生動的句式。比如,“……中午,桌上就擺出了香噴噴的槐花飯,清香、醇香、濃香……這時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xiāng)都浸在香海中了”?!痘编l(xiāng)五月》這一段文字直接寫花香的詞就有六個:“香噴噴”“清香”“醇香”“濃香”“香氣”“香?!?,足見其香。此外,文中的“省略號”和“浸”字同樣讓人感受槐花香味之濃烈。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把玩一番。其次為了凸顯文本的核心價值,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看似普通的語句、尋常詞語的豐富內(nèi)涵,讓學生多品味語言。比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蘇版五上)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人物平淡的語言、動作等描寫品評林沖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應該說“讓”是林沖的最本質的品格。林沖“躬身施禮”“起身讓座”,是“禮讓”;被洪教頭奚落、羞辱了一頓,他不但不怒,反而連聲說“不敢,不敢”是“忍讓”;洪教頭掂起棒來,“耍了一陣”,大喝一聲:“來!來!”林沖說“請教了”,是“謙讓”;一交手,洪教頭舉起棒“劈頭打來”,三五回合后,林沖找了個破綻,卻只是“一掃”,洪教頭“撲”地倒地,而未受傷,是“寬讓”。
三、可以精選需要誦讀的內(nèi)容
人民日報社副社長、著名作家梁衡這樣介紹自己學習語文的經(jīng)驗:“大量閱讀還不夠,語文學習最基本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背書。要背下來,才能將眾多的資源轉化成自身的營養(yǎng)?!闭Z文學習要讓學生學有所得,須誦讀(朗讀、背誦)。注重基礎知識的有效積累,比如,學完楊萬里的《小池》(蘇版6冊),可以設計:夏日,公園里鮮嫩的荷花在水面上剛露出尖端,便有蜻蜓歡悅地飛來立在上面??粗@情景,我不由吟誦道……仍以《槐鄉(xiāng)五月》為例,這么美的課文教師可以用煽情的語言激發(fā)學生誦讀:放眼望去――“槐鄉(xiāng)的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仔細觀賞――“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的小辮”;用心聆聽――“‘嗡嗡嗡……’‘啪啪啪……’”;用力深吸――“……清香、醇香、濃香……”;趕快品嘗吧――“吃咸的,澆上麻油、蒜泥、陳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四、可以精選需要研讀的關鍵詞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我們對一個詞、一句話、一個細節(jié)描寫、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輕易放過,要細細體會它們的作用。俗話說得好,字詞有溫度,文字知冷暖。以《談禮貌》一課為例,朱師傅為理發(fā),一不小心在臉上劃了一道小口子,朱師傅深感不安,可是只一句話就打消了朱師傅的顧慮。這句話非常神奇,里面肯定有大學問。細讀不難發(fā)現(xiàn),從提示語中的一個“安慰”可以讀出的寬容;從“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沒有向您打招呼,還幸虧您刀子躲得快哩!”可以讀出不光寬容,還把責任全轉移到自己身上了;從一句話連用了三個“您”,可以讀出對朱師傅十分尊重。文章不是無情物,一言一句總關情。從簡樸的一句話里讀出了安慰,讀出了尊重,讀出了學識,文雅、和氣、寬容的的形象在我們心中立起來了。這就是研讀文本的大學問,大智慧。
五、可以精選需要拓展的文本
1 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學生,這種感染作用更為突出。學生對老師是真誠尊敬的,充分信賴的。如果老師不尊重學生,不愛護學生,學生就會產(chǎn)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厭惡。這種反感的情緒,也會直接影響到老師所教的課程,引起學生對該課程的反感。本人對學生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但極少發(fā)脾氣,總是耐心親切地啟發(fā)引導他們。即使是對他們的批評,也使他們能感受到這是老師對他們的關懷和愛護,從而建立親切的師生互動關系。
2 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課堂氣氛,積極引導,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的形成來源于教師的誘導和激發(fā)。誘導是緊緊捕捉學生心理發(fā)生微妙變化的瞬間,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生發(fā)過程。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褜W習中的“樂”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據(jù)的。應該怎樣讓小學生成為語文的“樂之者”呢? 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恰當?shù)慕虒W情景,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功夫。為此,備課時教師就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差異,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同、詳略要求有別的、緊扣主題而又有一定趣味性的問題或活動。在課堂上,當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時,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改變提問方式或設計新話題,及時加以引導,激發(fā)他們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對學生的表現(xiàn),教師應多使用一些肯定、鼓勵、贊揚的評價語,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能夠順利地、快樂地掌握所學內(nèi)容,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
3 注意課堂教學藝術,引導學生勤思多練
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要注意課堂教學的藝術。這首先要求教師要糾正一些自身的不良習慣。例如老師講話,如果聲音太高,學生受不了,但老是聲音低沉對小學生也不合適;太快了學生聽不清,太慢了學生不愛聽。應該是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在清晰傳達所講內(nèi)容的前提下適當有抑揚頓挫。又如,有的老師講話有語病,講一句話“啊”一聲,結果,老師在上面講課,學生在下面數(shù)“啊”字,學生的興趣被老師的語病吸引了。提問也要注意藝術,有的老師猛然提出一個問題,叫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既沒有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也不是面向全班。結果,這個學生很緊張,別人看笑話;老師如果立即對這個學生和發(fā)笑的同學進行批評,一堂課就會全給搞亂了,怎么能培養(yǎng)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在課堂教學藝術中,我個人覺得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設問,恰當設問?,F(xiàn)今的教學理念強調(diào)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而教師在引導時積極恰當?shù)剡\用設問,讓學生在教師提問與解問的過程中勤思多練,效果會更好。學生學習興趣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對于有一定難度,但又不是太難的問題愿意自己想一想,親手做一做,一旦當他想出答案或做得對的時候,他們就會體驗到無比的快樂與成就感,這種感受反過來又會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要讓學生多想一想,多練一練,教師就要為學生巧妙地設置一些問題,要為學生的思考與練習提供明確的目標。
4 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特點,用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來吸引學生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生動、具體的東西要比抽象的知識更感興趣。語文學科較之數(shù)學、科學等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課文內(nèi)容具體,語言生動形象。因此,充分利用語文課的特點就可成為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極有利的條件。例如,有不少古詩內(nèi)容豐富,語言精練,詩中有畫,情景交融,有聲有色,十分動人。小學生記憶力強,愛學愛背優(yōu)美的詩歌。三年級下學期,有一首詩《詠柳》:“碧玉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蔽沂占艘恍┯嘘P柳樹枝葉以及春天里草木茂盛景象的圖片、課件,讓學生在誦讀這些生動優(yōu)美的詩句的同時,直觀欣賞到詩句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大自然之美。這樣學生對詩句內(nèi)容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前兩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繪了靜態(tài)中的柳樹,卻使人感到柳樹內(nèi)在的生命力。后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賦予巧妙的想象,把對柳樹的贊美,引向對春天的贊美。由于學生興趣得以培養(yǎng),等我講完,他們已經(jīng)會熟背了。這比單獨讓學生課后去死記硬背,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
一、妙趣簡約備課,科學靈活設計
備課設計是課堂教學的方針向導,是教學活動開展推進的核心指針。具體到古典詩詞教學的備課設計,這要求相關教師需要秉持趣味簡約、科學靈活的整體思維,充分把握小學學生好奇心大、喜歡趣味、渴求被表揚認可的群體偏好以及心理特征,繼而有效激發(fā)調(diào)動其學習探究的主動性、積極性。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組的《古詩兩首》中的南宋朱熹的《春日》為例,該詩描繪了詩人出外河畔踏青所見的初春麗景,抒發(fā)了熱愛自然、歌頌春天的愉悅心情。相關教師在進行備課設計之時,就可以采取設問引導式的模式進行課堂教學的總體策劃,譬如以“同學們最喜歡哪一個季節(jié)呢?炎熱的夏天、爽朗的秋天、寒冷的冬天,還是生機盎然、綠色舞動的小清新的春天呢?誰能站起來告訴老師,做一個勇敢給力的小伙伴呢?”作為誘發(fā)學生群體積極發(fā)言、表達自身的所思所想的開場引導語,在有學生起身發(fā)言之后,教師可以擇取一個喜愛春天的學生繼續(xù)發(fā)問“這位同學喜歡春天呀,那么請你說下你為什么喜歡春天呢?其他同學也可以開動腦筋想一想,自己對于春天喜愛嗎,喜愛的原因是什么呢?積極發(fā)言,有獎勵哦。”而當學生發(fā)表完自身想法之后,教師也可以繼續(xù)鼓勵并挑選其他舉手的學生起立表達對于春天的喜愛原因,在表示認可以及贊揚之后,則需要帶領學生集體總結喜愛春天的原因以及春天的動人景色。最終,教師可以向學生發(fā)問“我們現(xiàn)在的春天如此動人,那么古代人的春天會是什么樣子的呢?現(xiàn)在流行穿越時空,那么大家想不想穿越回到千年之前,去觀賞一下萬紫千紅、光景新鮮的水邊春天是怎么樣的呢?”,在學生的齊聲應答之后,教師就可以開始進行《春日》的課堂教學了。
二、影音網(wǎng)絡添加,多媒體輔助
古典詩詞所依托的古代語言與現(xiàn)代語言在整體語法、基本句式以及使用習慣上存在著差異,單一固定的全詩讀誦、字詞講解、意旨表達也就成為了樣板套路。這就要求相關教師改變理念、發(fā)散思維、靈活巧妙地添加網(wǎng)絡影音的鮮活元素,合理科學地利用多媒體的新穎手段,繼而提高教學方式的豐富靈活性,營造課堂氛圍的活躍愉悅度。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組的《古詩兩首》中的南宋陸游的《游山西村》為例,該詩歌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清幽自然、淳樸古雅的鄉(xiāng)村生活圖卷,蘊含的詩詞知識點較為典型、景觀事件相對集中,適宜通過視頻、音樂以及幻燈片等手段方式進行靈活再現(xiàn)。教師可以先以一段富有誘導性的開場白詢問學生有沒有經(jīng)歷過鄉(xiāng)村生活,并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各抒己見,在學生紛紛表達完自身想法之后,教師則可以進行小總結,并開始通過播放關于作者陸游生平以及本詩內(nèi)容的影視資料、幻燈片等來展開教學。以《游山西村》等山村題材為內(nèi)容的影音、幻燈片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數(shù)量豐富,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融合了網(wǎng)絡流行語、充滿詼諧趣味的片段進行播放,也可以自行添加一些醒目提示語,以標注重點知識點等。譬如在講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名句之時,可以用夸張的藝術字體在詩句旁邊標注“小伙伴們,這可是千古名句哦,它采用了對仗的手法哦,趕快記下吧!”同時也可以添加一段小動畫,揭示這兩句所闡述的峰回路轉、豁然開朗的深層哲理。而在整個教學進行的過程之中,教師也要注意在營造氛圍的同時,不忘記將相關知識點、考查點靈活穿插、巧妙提示,從而使得學生在玩樂之中有所收獲。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設計;預設;生成
課堂教學設計就是在開始教學前的計劃和設想,是順利完成教學實踐的必備條件,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僅反映了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風,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學發(fā)展從只注重教師的“教”,向重視教師教學,突出學生學法方面轉變,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自主學習意識。
一、課堂教學設計要突出操作性
再精美的教學設計,不具備操作性都是紙上談兵,無法實施的設計沒有任何意義。教學設計的操作性要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手段等方面落實。
1.依據(jù)標準和學情設置目標
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的基礎,是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課程設計首先必須依據(jù)課程標準和自己所教學生的學習情況設置有效的目標。
首先,目標要明確。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荷花》寫字、理解詞語為例:甲教師的教學目標為:會寫“荷、挨、蓮、蓬、脹、仿、佛、裳、翩、蹈、蜻、蜓”12個生字,重點指導寫好“蓬、翩、蹈、裳”4個生字;會理解“挨挨擠擠、飽脹、破裂、翩翩起舞”4個生詞。乙教師的教學目標:會寫生字并理解生詞。甲教師目標直指靶的,便于從操作系統(tǒng)中優(yōu)選出方法。乙教師目標盲目,一旦操作起來,難免腳踩西瓜皮,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
其次,目標要具體。以《掌聲》理解內(nèi)容為例:A教師理解課文內(nèi)容。B教師理解課文中“掌聲”所表達的內(nèi)容,體會課文所表現(xiàn)的情感,從小學會關心、愛護朋友和親人。A教師目標顯然太模糊。B教師目標具體,標得清楚,技術路線也好預定,提供了目標保證。
2.依據(jù)內(nèi)容和環(huán)節(jié)設置過程
每堂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會不同,課程教學設計不僅要在過程環(huán)節(jié)中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和主動性,更要讓整個過程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落花生》這課教學的設計片段:
師:我姓武,“武則天”的“武”(寫“武”)。誰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黑板上介紹給大家?(生上講臺寫自己的姓名。)
師: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劉詩樂。
師:什么意思?
生:“詩”呢,因為我爸爸希望我像詩人一樣出口成章!“樂”就是我爸爸也很喜歡音樂,他也希望我喜歡音樂,所以取名叫劉詩樂。
師:既能寫詩,又懂音樂,多么了不起的人??!給她掌聲?。ㄉ恼疲梢远嘣黾訋讉€學生名字的分析)
師:回去問問你的父母,為什么給你起這個名字,好不好?
這個“好不好”,一下子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整堂課孫老師都用商量、鼓勵、親切的語言與學生對話,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建立了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和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老師的尊重、信任中主動探索、自主學習。
3.依據(jù)教學實際設置手段
教學手段不僅僅為了熱鬧,而是應該采取最有效的輔助完成教學目的。我們現(xiàn)在最常用的也是最濫用的就是多媒體教學手段了。如一位農(nóng)村的教師,在教學《坐井觀天》的生字時花了半天時間制作了一個很有創(chuàng)意的課件,點擊綠色的荷葉,其上空出現(xiàn)音節(jié),接著音節(jié)下方出現(xiàn)漢字,音響發(fā)出漢字讀音,使學生跟著音響讀三遍,緊接著一個青蛙張開大嘴,“呱、呱、呱”地叫喊著跳出來。青蛙形象、音響的強烈刺激,使學生剛才記住的讀音有可能全變成“呱”音了。課件制作雖然很美,但是對于農(nóng)村的孩子青蛙再熟悉不過了,這樣做不僅沒有起到輔助作用,反而干擾了學生的識記。
二、課堂教學設計要具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設計不是盲從,什么樣的內(nèi)容需要什么樣的教學、學法,針對教材特點、教學內(nèi)容、教學要求、教學目標、個性差異等不同選用不同的教法、學法。
例如,教法就是教學的方法,這是課程設計所要設計的重要內(nèi)容。課程設計時,教法的選用要靈活,或多種教法滲透并用。教學有關環(huán)保、社區(qū)活動等內(nèi)容的課文,可選用“案例教學法”,如進行《獅子和鹿》的設計,可以設計一份關愛動物的案例,引導學生根據(jù)案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形成報告。設計教學內(nèi)容離現(xiàn)實生活較遠,語言文字又比較抽象的課文或片段教案,宜選用“情境教學法”。
三、課堂教學設計要具有靈活性
課堂教學永遠不可能如教學設計一樣一成不變,應為設計師預設,而教學是真實的進行,是動態(tài)的,時刻存在生成。為此,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有一定的靈活性。
例如,人教版《我們的民族小學》的教學預設:
你知道句子里哪個詞直接說明了民族小學的美麗嗎?(絢麗多彩)“絢麗”的近義詞就是美麗。如果此時學生不能準確地說出“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一所美麗的小學,教師可以這樣處理:
1.老師指導讀:“那鮮艷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更加絢麗多彩。”啟發(fā):你們覺得這句話寫出了學校的什么?
2.句子里哪個詞直接說明了它的美麗?(絢麗多彩)那么“絢麗”的近義詞就是美麗。
這樣的教學設計沒有固定成某種格式,而是對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了預設,充分考慮了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學困、思維、習慣等問題,順學而導,隨學處置,靈活機動。
參考文獻:
一、重視朗讀——用美的語言感染學生
《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由此可見,學習古詩、理解詩意、感悟詩情,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誦讀。
在教學中,我將形式多樣的誦讀貫穿于整堂課上,并注意對這首詩的“情感”、“意境”、“畫面”的把握。由讀正確、讀通順,到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再到讀出情感;由個別讀、齊讀,到師生互動讀、教師范讀,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意境,讓學生帶著不同的目標,一次次地充分朗讀詩文,層層深入地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比如在課堂上,我設計了配樂范讀的環(huán)節(jié):
師:同學們,詩人張繼站在楓橋邊的小船上,看著夜幕籠罩下的楓橋別有一番景色,他把看到的、聽到的都融進了詩句中?,F(xiàn)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仔細地聽,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呢……
生:閉目傾聽教師范讀。
師生互動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景象呢?(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讓學生一邊欣賞范讀,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中的景物,這樣的教學,學生如臨其境,在之后的描述畫面時,一幅秋江夜泊圖便在他們的語言中誕生了。然后再讓學生誦讀,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在水鄉(xiāng)秋夜的清冷中,羈旅者孤獨寂寞的感受和縈繞在心頭的縷縷鄉(xiāng)愁,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為更好地理解、品悟詩中的愁緒作好鋪墊。
二、再現(xiàn)畫面——感悟詩歌的獨特意境
“詩是說話的畫,畫是沉默的詩?!蔽覈糯簧僭娙送彩且虍嬌?,以詩入畫。因此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xiàn)畫面,使逼真的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想象詩詞中那些意蘊深厚、可供咀嚼回味的東西。這樣才能使學生走進作者的所見所感,理解作者對語言的提煉,領悟作者畫家般的匠心。
《楓橋夜泊》描繪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秋江夜泊圖。詩人由遠而近,目之所觸之景,耳之所聞之聲,都透露出暮秋時節(jié)的凄涼與冷落,這些景物和聲音深深地勾起了詩人飄泊他鄉(xiāng)的孤獨情懷。在教學中,我運用了傳統(tǒng)的簡筆畫手法,寥寥幾筆勾畫出霜天殘月、江楓、漁火、古寺、客船這樣一幅意境幽美的圖畫。
師:(邊說邊板畫)我聽出來,你們看到了月亮落下去了,到處都是寒霜。江邊有許許多多的楓樹,江面上的漁船亮著幾盞漁火,還看到了遠處的寒山寺……
師: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眼前的這些景物就是一幅畫。你能把詩中看到的,聽到的連起來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
(生一邊看板畫,一邊描述畫面。)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創(chuàng)設了生動的教學情境,讓詩中的景物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且為學生理解詩意、連貫地說出畫面提供了一個支點、一根拐杖。這種畫面再現(xiàn)的教學情境,以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了學生的美感,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下漸入學習佳境,感悟這首詩獨特的意境。
三、巧設導語——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
當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意思是假如讀者進入了作品所描繪的情境,對作品刻畫的人物,表達的情感,闡述的道理,自然就會產(chǎn)生一種親切感。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所教內(nèi)容的總述和解釋,對教程的推進和轉換,對要點的點撥和升華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應巧設導語,用恰當?shù)膶дZ起承轉合,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
《楓橋夜泊》寫的是詩人夜間停船楓橋的所見所聞,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首先是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圖。但是,這秋月、這秋霜、這江楓、這漁火、這秋天的一景一物,在詩人張繼的眼中卻勾起了他別樣的情緒。如何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不眠之夜”、感悟詩人濃濃的“愁緒”?我緊扣題眼“夜”字,巧設導語展開教學。
師:(指板畫)深秋的夜晚,這些景物被籠罩在濃濃的夜色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呢?(在題目的“夜”字下著重加紅點)
交流預設:
(1)這是一個寒冷的夜晚。
(2)這是一個黑沉沉的夜晚。
(3)這是一個寂靜的夜晚。
師:同學們用眼睛、用耳朵,還通過肌膚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寒冷的、靜寂的、黑沉沉的長夜。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寒夜里,一般的人都在哪里?可是詩人張繼在哪里?
師生互動:他人在——(生答外地、蘇州),是啊,人在旅途;泊在——(生答楓橋),是啊,泊在他鄉(xiāng);宿在——(生答小船上),是啊,宿在客船。
師:詩人張繼人在旅途,泊在他鄉(xiāng),宿在客船。請同學們再來輕聲地讀讀詩句,和詩人一樣用心去感受,這又是一個怎樣的夜晚呢?
交流預設:(漫長、孤獨、寂寞、憂傷、不眠……)
【關鍵詞】閱讀 以讀為本 感悟 悟情
讀,在閱讀教學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手段,通過讀,既能使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又能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強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感悟。《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钡?,在當前的語文課堂上,我們雖能聽到學生響亮的朗讀聲,但也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學生跟著少數(shù)“朗讀能手”在轉。究竟在讀什么,為什么這樣讀,他們?nèi)徊恢?。以致一堂課下來,問問他們讀懂什么,只會兩眼直瞪瞪地看著老師。試問,學生的聲音到哪里去了呢?是不是他們真的無話可說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目中無人”“胸中無本”“手中無法”,沒有找到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沒有注意語言文字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沒有架起學生從已知通向未知的橋梁,從而使教學活動處于“啟而不發(fā)”“引而不達”的尷尬境地。要想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必須依據(jù)新課標的有關理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倍_展教學活動。教師必須打破“講讀模式”,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保證小學生在40分鐘的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讀書和思考。學生閱讀課文必須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閱讀課堂不能濫竽充數(shù),不能空手趕集,不能依賴老師和同學,應強化“自主閱讀”的意識,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有自己獨特的感受。
1.創(chuàng)設情境引讀,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閱讀教學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在朗讀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只小鳥》一課,是冰心老人所作的人文情愫較濃的文章,文質兼美,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們在遵循三年級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下,力圖體現(xiàn)“以情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悟為手段”的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種閱讀方式之中,以具體的語言為載體,深層感悟課文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體會親情的偉大,喚起學生保護小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在引入第課文第二部分教學的預設時,我們亦設計了“小鳥的歌聲為什么會消失?”這樣的思考點來引導學生默讀課文三至六自然段,并找出有關的句子,在品讀交流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中析出重點詞組如“跌”“箭也似的”等來品讀,引導學生深入感知文意。
2.圖文結合,加強課文語言與學生心靈的聯(lián)系
“圖文并茂”的讀物特色,使“圖畫閱讀”與“文字閱讀”互競雄長。文字閱讀著重目的,較為理性;圖畫閱讀在于過程,更重感性,它以色彩和構圖刺激眼腦,調(diào)動小讀者自由聯(lián)想、任意想像,使孩子的心靈在感受和體驗中愉快成長,從而開辟了理解意義的新途徑和新境界。
圖文并茂的讀物為全腦閱讀提供了客觀條件。傳統(tǒng)閱讀多是“左腦閱讀”,右腦閑置不用,結果大腦潛能只用了1%-10%。據(jù)研究,語言信息和形象信息在頭腦中的比例是1:1000.借圖讀文,據(jù)文看圖或作畫,正是左腦和右腦彼此配合,實現(xiàn)全腦閱讀的開智妙法。
有位老師在教學《月光曲》這篇課文時,就運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他先讓學生自己讀讀喜歡的句子。由于沒感性認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是不透徹的,學生當然不能很好的意會。老師緊接著出示一副與文字內(nèi)容有關的圖片,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后讓學生自己反復讀讀這句話,交流自己是怎樣讀的;讀著讀著,仿佛聽到怎樣的音樂。再播放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輕讀課文。學生好像親眼看到大海,親耳聽到海浪翻滾的聲音。老師適時抓緊時機,再引導學生讀書,啟發(fā)學生想象,感悟當中人物的情緒變化,并讓學生談談感受。同學們興趣盎然,有的說:“我現(xiàn)在明白了,貝多芬的《月光曲》是被盲姑娘熱愛音樂的感情而突發(fā)靈感創(chuàng)造出來的?!庇械恼f:“老師,我很感動,我從朗讀中想象到當時的情景,洶涌的浪花拍打著岸邊,波濤陣陣,真是太優(yōu)美了。”在這個基礎上,學生能體味到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課文描寫的場面、人物語言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可見,教師在教學時恰當好處地運用圖片,圖文對照,能讓學生敏感地觸摸到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
3.閱讀方法要自主化,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語言學習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自己通過反復誦讀課文去體味,從而達到自悟,融會貫通;教師只能在精要處點撥一下,不可越俎代庖。魯迅先生說,孩子學說話時什么也沒有,“只是通過不斷的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于懂得每個詞的意義”,講的就是語言學習要靠自悟。而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卻反其道而行之,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體驗感悟。課堂上,教師口若懸河,講得有聲有色;學生正襟危坐,聽得津津有味。而課后,學生什么都說不上來。閱讀是一種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方法是閱讀活動的重要任務,可讓學生從多種形式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學會、會學,越學越聰明”,在活動中學會自讀自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地把學生當作活動的主體,設置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情境,然后留給學生充足的自讀空間與時間,讓孩子去讀、去想、去悟,并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自我閱讀的活動過程中,要及時圈畫出重點詞句,在書中空白處記下自己在自讀中的感受及認識。
例如,在教學課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課時,直接拋出一個具有拓展性和思考性的問題:“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你從哪里讀懂了作者對楊梅的愛?”我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后,學生進入了自讀自悟的、自然的、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中,越讀學生越感興趣,書中介紹的內(nèi)容完全超越了他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很多學生邊讀、邊畫、邊記、邊寫。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大膽發(fā)言: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了顏人的楊梅,越來越饞,真想馬上吃一吃。我追問一下:“那你能把這種喜愛楊梅的感覺讀出來嗎?”學生躍躍欲試,讀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從而使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在這個過程,學生體驗了閱讀與思維并進的過程,這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提供了訓練的機會。這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是非常關鍵的。
4.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促使學生由已知探究未知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從已知領域到未知領域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睂W會提問是學習積極主動的表現(xiàn),是提高學生自讀自悟能力的重要途徑。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在《文章講話》中指出:“文章的奧秘要用讀的功夫才能發(fā)掘。”“以讀為本”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把書面的知識內(nèi)化為自身的語文素質。讀跟理解是相互的,因此在教學疑難處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梢越?jīng)常這樣提醒學生:“你讀懂了什么?”“你還有不同意見嗎?”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民主教學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不要在學生中劃分好、中、差;不但要經(jīng)常鼓勵那些積極提問的學生,積極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顧慮,使他們勇于提出問題,教師還應遵循延遲判斷原則,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意見、觀點,不要當即做出判斷,要不斷鼓勵學生產(chǎn)生新的想法,大膽地向同學質疑,向老師質疑,向教材質疑,在質疑中求疑,在求疑中發(fā)展思維,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直到學生產(chǎn)生新的領悟,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如教《詹天佑》一課,有位教師根據(jù)課文中詹天佑設計人字形鐵路這一段的內(nèi)容,設計了可操作的教具,讓學生為全班同學操作和介紹,然后激發(fā)學生:“你對他的操作和介紹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問題來考考他?!鳖D時,學生們紛紛質疑,臺上的學生一一解答,甚至會出現(xiàn)一人解答不了眾人共同幫助解答的可喜局面。正因為學生在思索,才能讀懂文字的意思。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課文中男孩和列寧之間的對話所包含的情感是很豐富的,我讓學生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復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通過擔心灰雀來表現(xiàn),而小男孩因為喜愛灰雀而抓走灰雀,表現(xiàn)出心虛、慌張的心情。兩者同樣是喜愛灰雀,可是卻是兩種不同層次的愛。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 主體地位; 創(chuàng)造性; 活動法; 非智力因素【Abstract】" Compendium " point out the teacher is the student learning activity " leader, organizer ", "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 requirement student has "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awareness and broaden their horizons ". These requests, to the vast number of teachers have hitherto unknown challenge. Teaching is the teacher to teach students of bilateral activities. Students are the main activities, is the host of study; the teacher is the organizer, leader. Subjectivity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quality education thought,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main body, make the student under teacher's guidance, active, cheerful, creative learning. Teaching guarantee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students is active classroom,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powerful guarantee for steer.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 subject status; creativity; activity; non intellectual factors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9-0162-02
《綱要》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闊視野”。這些要求的提出,給廣大教師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教學中,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關鍵所在。
1設計創(chuàng)造性問題,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它強勁地推動著各行各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教育要改革,教學要創(chuàng)新。問題是溝通教師、教材和學生三者之間的橋梁和媒介。創(chuàng)造性問題可以優(yōu)化教學結構,啟發(fā)思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創(chuàng)造性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激活課堂。
一年級有篇課文《司馬光》,許許多多的教師在結束新課時,向學生提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司馬光聰明嗎?”學生齊答:“聰明。司馬光救了掉進水缸里的小胖?!边@種提問,深度不夠,在某種程度上它束縛學生手腳,阻滯學生思維。經(jīng)過三思,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我這樣試著提問:“1、司馬光救了掉進大水缸里的小胖,人們都夸他是個聰明的孩子。他救人的方法高在哪里呢?2、如果你在現(xiàn)場,打算怎樣救小胖?”聽了這兩個問題,沒有學生立即回答。有的皺眉思考,有的重讀課文,有的開始前后左右討論商量。過了四五分鐘,學生中有人舉手分析說:“司馬光果然聰明過人。他砸破缸,讓水離開人?!苯又钟袑W生舉手說:“如果我在場,找根棍子讓小胖抓住,把小胖直接拉上來,讓人離開水?!笨梢?面對創(chuàng)造性問題,學生還是動了一番腦筋。從古詩“滟滟隨波千萬里”我們可以悟出這個道理:教師的提問是一種藝術,它反映教師的水平,決定學生的思維程度。教師若不是浩浩長江,學生滟滟之波又豈能千萬里呢?
《狐貍和烏鴉》我教過好幾次,不同的提問,截然不同的課堂氛圍,教學效果天壤之別。課文臨近尾聲,我在小結環(huán)節(jié)第一次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應該向狐貍學習還是向烏鴉學習呀?”只記得,我問題沒說完,全班五十個學生高聲齊答:“狐貍騙人,向烏鴉學習?!闭n后,我反思:學生們的這個回答不正常啊!莫不是我設計的問題牽滯了學生的思維?“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五十個學生眼里應該有五十只烏鴉五十只狐貍呀!再教《狐貍和烏鴉》時,同樣是在結束環(huán)節(jié),我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了一個問題,原以為結束新課,卻掀起了一陣波瀾。我說:“狐貍有何優(yōu)點?有何缺點?烏鴉有何優(yōu)點?有何缺點?你愿做文中的狐貍還是烏鴉?”沒想到課堂“亂”起來,像鍋里的水燒開了一樣,一下子沸騰起來。學生思考著、議論著,還有幾個離開座位爭執(zhí)起來。不知不覺中竟分成了三派,好不熱鬧。第一派47人:向狐貍學習。理由是:狐貍雖然花言巧語,采取騙術,但是狐貍吃到了肉,獲得了成功;烏鴉沒有自知之明,愛聽奉承話,到嘴的肉弄丟,失敗告終,太無用。第二派2人:既不向狐貍學習也不向烏鴉學習。理由是:他倆想做個十全十美的人;第三派1人:向烏鴉學習。理由是烏鴉老實,狐貍狡猾。一個創(chuàng)造性提問,不但能引發(fā)學生頭腦風暴,而且使學生主體性得到發(fā)揮,學生主人公地位得到保障。
2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方法,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苯虒W中,凡是合學生胃口,適合學生個體的,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能讓學生輕松愉快牢固掌握知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為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皩W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教師不要把自己認為理想的方式方法強加給學生,要在學習的方式方法上給學生松綁,給學生自主選擇的自由,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方式方法學習。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迎合了學生的興趣,往往能在最佳狀態(tài)下激發(fā)學習的熱情,學生會主動地、愉快探求新知。
“天下沒有不會學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教學中,我們最易犯一項錯,就是把一個班的學生看成是一個學生。“人各有心,心各有志”。其實,每個人的思想和習慣是不一樣的,存在個體差異?!盀E竽充數(shù)”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大約發(fā)生在兩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故事里有兩個皇帝,雖說是父子關系,聽竽的習慣卻不一樣。齊宣王喜歡聽大合奏,讓大家一齊吹竽;齊閔王喜歡聽獨奏,讓演奏的人一個一個地吹。一個學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與眾不同的心理特征。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所學校,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學生。具體到語文教學中的“讀”來說吧:有的學生喜歡朗讀,有的喜歡默讀,有的喜歡齊讀,有的喜歡一個人讀,有的喜歡邊讀邊記筆……教學中,我們往往不說“請同學們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而是命令:“請同學們齊讀課文”、“請同學們分組讀課文”、……以前,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認為的亮點,現(xiàn)在想起恰恰是需要改進的地方。提問是:“瞧!這么多游客來到西沙群島,他們多想了解西沙群島的海底世界呀!請同學們當小解說員介紹一下吧!”我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熟悉西沙群島的海底世界,訓練學生語言,積極詞句。俗話說條條道路通北京。只要能到達北京,哪種方法都行啊!教師為什么限制到達北京的方式呢?有人坐大輪去,有人坐火車去,有人騎自行車去,有人坐飛機去……讓學生當解說員,不是學生自主選擇的,是我強加給他們的,我把全班學生當成一個學生,把五十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定為一樣——都喜歡當解說員。這樣做,等于向學生命令:“大家都坐輪船去北京”。實質是命令學生:“我要你們這樣學。個個都做解說員”。接到問題,很多學生的臉陰了,身子沉下去一大截,課堂一片死寂,只有兩個女生在做準備。前車之轍,后車之鑒。在以后的教學中,我特別注意這一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式方法。再教時,我提這樣的要求:西沙群島的海底美麗、有趣。同學們用喜歡的方式向游人介紹介紹吧!問題一出,學生一個個是過海的八仙,各有各的招:有準備解說詞的,有拿油畫棒畫簡筆畫的,有寫短詩的,有離開位子試著表演的……最有趣的是有位學生把西沙群島的的海底世界改寫成了一首快板。邊打節(jié)奏邊說:“中國南海有個群鳥叫西沙,海底美麗又有趣。珊瑚,像花朵,像鹿角;海參,懶洋洋,到處是;大龍蝦,全身披甲,挺威武。耶!這是么東西啥?全身彩紋?頭戴紅纓?身上插扇子?身上長刺?魚呀!西沙群島的魚多么?多。太多!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滑稽、夸張的逗說,把同學們的肚子都笑疼了。聽了這個快板后,一半學生說已會背誦這部分課文了。事實證明,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有關。學生投入的越多,學習效果越好。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家,在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蘇格拉底法。他從來不直接告訴別答案,而是置身其中,通過對話、反問、諷刺等方式,幫助對方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傳統(tǒng)教學方法呆讀死記,摧毀創(chuàng)新根基,培養(yǎng)機器人。我讀書的時候,老師直接把課文中心思想寫在黑板上,讓我們抄寫背誦。沒有引導,沒有啟發(fā),我們就像容器一樣,接老師倒過來的東西。有的教師一節(jié)課四十分鐘一講到底,講完魯迅生平講百草原,講完百草原講三味書屋。上課成了教師的獨角戲,本末倒置,使課堂嚴重失衡。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要像產(chǎn)婆一樣引導、啟發(fā)學生,幫助學生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要擺正引導者位置,該學生講的讓由學生講,該學生操作的讓學生操作。課程實施建議“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教育教學思想,結束以教師為中心的歷史。有這樣一個試題案例:“如果你是孔融,怎樣做?談談你的想法?!卑俜种攀诺膶W生答曰:“我要向孔融學習,把大梨子讓給別人?!钡袀€小男生偏不這樣回答:“我不想向孔融學習。因我為想吃大梨子,把大的留給自己,小的給別人。”接到問卷的小男生看見一個大大的紅“×”,生氣指責教師:“你為什么不讓我表達我真實的想法?你逼我說謊!請你立即把‘×’改成‘√’?!焙髞砦乙沧聊?這個問題本來就有兩種答案,即:①讓梨。②不讓梨。試題的意圖是鼓勵一年級的學生從小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然而,教師錯了。閱卷時沒有尊重學生的意愿,大大的紅“×”在無言中剝奪學生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扼殺學生的本真。這種做法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會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抵觸情緒,降低學習效率。
3利用非智力因素,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
智力因素對學生影響巨大,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影響也不可低估。教師要利用學生的興趣、情感、意志……巧誘動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
3.1巧誘動力。代幣法是行為療法中的一種,它是通過獎勵(即強化)形成某種共性出現(xiàn)的適應的方法。學生在誘因的驅使下,產(chǎn)生學習動力,強迫自己努力。強化時間久了,學生在磨煉中不知不覺形成學科興趣,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曾經(jīng),我設計了這樣的代幣法:上課積極思考、發(fā)言者,獎紅星一顆,每節(jié)語文課設紅星獎一個。集齊十顆紅星者可以兌獎。男生可換取滋水槍一把;女生可換取密碼筆記本一本。通過一學期的強化,原本對語文學科不感興趣的學生也開始喜歡上語文課,那些調(diào)皮搗蛋坐不住的學生在滋水槍、密碼筆記本的誘惑下,強迫自己座下來聽講,靜下心來做題,許多“問題學生”已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3.2電教助教吸引注意。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他們持久性差,易受外界的干擾,注意力易分散。形象直觀、特點鮮明、刺激強的課件最易集中其注意力,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漢字是詩,漢字是畫,是世界上唯一未間斷的表意文字。盡管如此,許多學生對漢字的識記仍感到單調(diào)枯燥,學習積極性提不起來。有位教師組織學習“駢”、“闖”和“閃”字時,抓住漢字表意的特點,用幻燈片制作了一扇門、兩匹馬和一個小人。教學時,放映幻燈片,讓靜的漢字動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一匹馬沖過大門“闖”也;一個人從門里一晃不見“閃”也;兩匹馬并排成雙“駢”也。象這樣生動形象的漢字學習,學生終生難忘。
和平年代,我國蜜罐里長大的小學生,沒有經(jīng)過戰(zhàn)爭洗禮,沒有聞過硝煙,對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雷利同學從心底發(fā)出的強烈呼聲理解起來有點費勁。課文的重難點是通過血的事實,讓學生認識戰(zhàn)爭的罪惡,激發(fā)維護、熱愛和平的感情。突破這個難點就是讓學生跟雷利同學產(chǎn)生共情。為了達到目的,我利用網(wǎng)絡上搜集的兩組對比強烈的鮮活的畫面導入新課。第一組:遭戰(zhàn)火蹂躪國家和地區(qū)的畫面(硝煙彌漫、血肉模糊、斷垣殘壁、民不聊生);第二組:我國人民太平幸福的生活畫面(全家歡歡喜喜過春節(jié),風和日麗游西湖)。將畫面搬上大屏幕,縮短距離,增加學生視覺、聽覺刺激強度,在強烈的視、聽沖擊下,學生心靈受到震撼,與雷利同學形成情感共鳴——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鮮活的畫面比口頭說教更具有說服力,強烈的刺激對比更容易抓住學生的心。
4利用活動法,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做中學”是杜威教學論的基本原則。它是一種活動教學法,也是一種發(fā)現(xiàn)式教學方法,注重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皬淖鲋袑W”更有利于學生學習,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動手能力、學以致用的能力在活動教學中能夠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展?!皬淖鲋袑W”是個體有目的、有意識地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通過動手動腦的學習經(jīng)驗和探索。杜威認為,做是生命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是經(jīng)驗的展開過程,也是個體彰顯生命自主性的過程,做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動機和思維。通過角色扮演、即興表演、實驗、制作、游戲等,讓學生置身活動之中,成為學習主角。
拼音字母,表音文字,字母沒有意義,死記硬背是大多數(shù)學習者選擇的方法。味同嚼蠟,很難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初學階段,有教師給學生提供卡紙、剪刀、固體膠,把學生分成五人小組,把形似且易混淆的字母如:“b、p、d、q、g、t、f、m、n”放在一塊,讓學生五人合作剪貼學習。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學生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它能最大限度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拼音字母鞏固階段,設計“采檳榔”游戲。學生拎只小籃,采摘符合規(guī)則的字母“檳榔”。如若摘錯了,按游戲規(guī)則寫三個,當場求助他人讀會,記熟。游戲法遠比機械識記效果佳,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身心愉悅,輕松完成拼音字母的學習。
為了調(diào)動三年級學生的作文積極性,我利用“活動教學法”的優(yōu)勢,指導作文片斷:“一處秋天的景色”。我設計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活動鋪墊課。下午鈴一響,組織學生走出教室,穿過校園的高墻,奔向秋日黃昏的山坡、田野,組織學生在山坡上放風箏、打滾、拔河、老鷹捉小雞,讓學生盡情地玩耍,引領學生盡情地品賞秋日黃昏的美景。第二課時——練筆課。鼓勵學生描實景,說實話,表實意?!澳サ恫徽`砍柴工”,在四十分鐘寫作過程中,沒有抓耳撓腮的,沒有因害怕寫作文哭泣的。我坐在講臺上,只聽見沙沙的寫字聲。有學生這樣寫道:“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弊蛱煜挛?我真的領略到了。我們的風箏在夕陽的余輝中升上了天空,我們追著風箏跑呀跑,笑呀笑,心里樂開了花。只見它越飛越高,高過了晚霞,快過了飛機。這時候,從田野的西邊飛來兩只尖嘴的大鳥,一只黑,一只白,樣子很兇惡,像兩架戰(zhàn)斗機從我們頭頂飛過,嚇得同學們不約而同臥倒在秋天的田野里。老師告訴我們不要怕,說那是兩只吃魚的鳥,名字叫魚雕。山坡下是遼闊的田野,稻子已經(jīng)收割完了,一頭黃牛躺在田壩上閉著雙目慢慢回嚼著,不時睜開眼睛瞅瞅漸漸西沉的太陽。牛背上,幾只調(diào)皮的八哥在上面跳來跳去;紳士一樣的白鷺,在它的身旁踱著方步。田壩上,一叢叢,一簇簇,銅錢大小的橘黃色的野菊,開得生機勃勃,濃濃的藥味里散發(fā)出陣陣清香。家鄉(xiāng)秋日的田野,怎能不讓我懷想?落日、野菊、黃牛、八哥、白鷺、魚雕,還我們的風箏。只要想起,我的心都醉了。
綜上所述,教學中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活力課堂,提高教學質量,落實素質教育,推進我國基礎教育穩(wěn)步前進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標》 2012年版
[2]《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訓練》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3]《心健康理教育》 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