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反義詞的成語范文

反義詞的成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反義詞的成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反義詞的成語

第1篇:反義詞的成語范文

哭笑不得 雖敗猶榮 朝三暮四

南轅北轍 九死一生 瞻前顧后

前赴后繼 七上八下 頭重腳輕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天經地義 弄假成真 舉足輕重

由此及彼 內憂外患 除舊布新

前倨后恭 東逃西散 南轅北轍

上天入地 天上人間 出生入死

先人后己 有口無心 天高地厚

前呼后擁 大題小做 空前絕后

來龍去脈 前呼后擁 異曲同工

棄舊圖新 有頭無尾 前仆后繼

聲東擊西:指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兵法上常用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異曲同工:不同的曲調演得同樣好

空前絕后:從前沒有過,今后也不會再有。前和后是反義詞,表示兩個極端都不會在有

第2篇:反義詞的成語范文

1、近親繁殖:指親緣關系近的家畜個體間繁殖??梢杂糜陬I導干部在自己權利范圍內任人唯親。

2、出處:張周寫的《步履艱難的中國》第十章:“某省一位縣委書記說,由于多年的近親繁殖,如果查處一個科級干部,就會得罪半個縣城?!?/p>

3、近義詞:任人唯親,順之者昌。

第3篇:反義詞的成語范文

關鍵詞: 第三人稱代詞;回指;英漢互譯

1. 引論

指代(reference)可分為外部指代(exophora)(主要從位置上來說)和內部指代(endophora)(主要從文本結構上來說),內部指代又分為回指或稱上指(anaphora,指代前文中出現(xiàn)的)和下指(cataphora,指代后面即將出現(xiàn)的)。代詞(reference)有三種類型:人稱代詞(personal)、指示代詞(demonstrative)和比較代詞(comparative)。在人稱代詞中,根據(jù)Halliday and Hasan的觀點,第一、二人稱是從發(fā)話人的立場出發(fā),具有外指功能,只有第三人稱具有回指和下指的功能,起到內在的語篇銜接與連貫作用(Halliday and Hasan 2001:33-37)。對第三人稱代詞回指的研究是一個既古老又新穎的話題,由于漢語是主題顯著的語言,注重意合,較多的使用開放性的竹節(jié)結構,第三人稱使用較少,而英語恰恰相反,第三人稱使用頻率非常高。正因為中、英文中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有很大的差異,就會造成英漢互譯中出現(xiàn)第三人稱代詞的冗余或缺失,對回指詞在話語中的理解有利于理順譯文語篇的銜接,使譯文更加準確到位、貼切自然。

Crystal(1991:17)認為,回指詞是用來指稱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即把回指式描述為一種表層語言成分關系,認為回指詞和先行詞都是句子的語法成分,必須在語言表層中明示出來,這是傳統(tǒng)語法的觀點。Levinson(1983:85)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回指關系不是詞之間的關系,也不是語法成分之間的關系,而是實體的同一性,把回指納入到語義考察的范圍,但遺憾的是Levinson仍受語法觀點的影響,認為先行詞(所指)必須是語篇前文中某個明示詞語(term)的所指。Halliday也認為指代是一種意義的關聯(lián),與Levinson不同的是,他認為既然這種關系是建立在語義的層面,指代的事物不一定非要與它所指的事物在語法類型上一致〖JP2〗(Halliday 2001:32)。Brown and Yule認為對話語的理解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不管是內指還是外指都不僅僅是一個語言表層的表達對應方式,回指詞的所指是語言表層之外的心理實體(mental representation),這一觀點對于認識回指的實質具有重大的意義?!糐P〗

第三人稱的回指在不同話語中表現(xiàn)形式是多樣,隨著對回指的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其所指一定是前文中的某個明示的先行項,或一定能在前文中找到詞義相等的某個詞語,或許我們可以找到,或許這個詞語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一個依附于語篇的一個心理實體,更有甚者,或許這個所指根本就是獨立于語篇之外,需要根據(jù)個人經歷或知識在具體的語境中做出選擇的詞語。在英漢互譯中我們要能分析第三人稱回指的具體實體,才能把握用詞的準確性和篇章的銜接和連貫。

2. 英漢第三人稱代詞回指的分類和翻譯方法

2.1第三人稱代詞有明示的單個的先行項(direct antecedent),且在人稱、性、數(shù)上保持一致,語法結構完整。這樣的語句翻譯起來并不困難,只是要注意中、英文表達上的差異,英語往往反復使用第三人稱代詞,而翻譯成漢語時要省略;漢語大多時候注重意合,并不反復第三人稱代詞,翻譯成英語時為了語篇的銜接和語義的連貫有時需要增添一些代詞。例如:

(1) Truffles are delicious, but they’re very expensive. (Quirk 1985:353) 蘑菇味道鮮美,但是價格不菲。

(2) 她帶女兒出去了。She went out with her daughter.

2.2 第三人稱代詞有明確的先行項,但在人稱、性、數(shù)上不一致。

2.2.1 回指詞與先行詞在人稱上不一致。例如:

(3) The second car hasn’t got time to avoid the person who swerved away to avoid the car that was pulling out, and he hits it. (Brown & Yule 2000:217)〖JP2〗這句話的語法結構是X hasn’t got time to avoid Y and X hits Y,翻譯成中文就是第二輛車來不及避開為了讓開一輛疾馳而來的車而突然轉向的行人,并撞到了他。但由于回指詞與先行詞在人稱上不一致,先行詞是車,回指詞是開車的人,即司機,在語法結構不相對應,容易造成歧義。這里我們可以更為清楚地看到中英文之間的差異,中文講究意思的連貫,只用了一個主語,再用連詞連接便可表達清楚;而英文則選用代詞交代清楚,施動者從物到人的轉換,實質上是更為強調語法的規(guī)范性。〖JP〗

(4) One of our main jobs in the Botanics is writing on the flora of Turkey, they don’t have the scientists to do it. (Brown & Yule 2000:219)我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編寫土耳其的植物志,土耳其國內沒有科學工作者做這件事。在這句話中,they顯然是指代Turkey,但在人稱已有了變化,不再是指這個國家,而引申為這個國家的人民。但翻譯成中文時我們又不能生搬硬套,只要指定是在土耳其國內這個范圍中的科學工作者,自然就表示是在土耳其人中沒有這樣的人來做這件事。

2.2.2 回指詞與先行詞在性上不一致。例如:

(5) (Talking about the First World War) I used to go about with a chap-I don’t know whether he’s still alive now or not-but-there was nine-ten-eleven in the family altogether-two girls and nine boys-and she lost eight sons one after the other. (Brown & Yule 2000:218)我曾經和一個小伙子邊走邊聊——不知道他現(xiàn)在是否還活著—他們一家2個姑娘、9個小伙子中最小的三個還在一起,他的母親接二連三地失去了8個兒子。用she回指先行詞a chap,其中進行了一次性別轉換,是指代他的母親,因為主語改變了,在翻譯中我們也要明示出來。

2.2.3 回指詞與先行詞在數(shù)上不一致。例如:

(6) There’s two different ladies go up to the whist and both have a wig and they’re most natural. (Brown & Yule 2000:217)兩個女人去玩撲克,她們都帶了假發(fā),卻很自然。

(7) Even an apprentice can make over twenty pound a week and they don’t get much tax [taken] from that. (Brown & Yule 2000:217)就是個學徒工每周也能掙二十鎊,而且他們也不會因此交很多稅。英語中數(shù)量詞使用一般要求比較明確,容易辨別,在中文中往往不太清晰,較為含糊,在英漢互譯中我們應該特別注意,英語中有具體數(shù)量一定要主謂保持一致,語篇中的總量保持一致,中文卻不必特別強調,往往用總量代替便可。

2.3. 無明確的先行詞(indirect antecedent),第三人稱的所指要從具體的語言語境分析,可能是篇章中的語言單位,也可能在篇章中根本沒出現(xiàn),要憑受話人的知識結構或生活閱歷作出判斷。這種回指式已經不是語法分析所能解決的問題了,在話語理解時不能自動處理,所指在話語之外,要在具體的語境中作語用分析,甚至是心理分析,在發(fā)話人和受話人心理中創(chuàng)建或突出一個意義表征,才能得出回指詞的所指。

2.3.1 無先行項的深層回指。由于上文中沒有先行項,不能直接辨別第三人稱的所指,就要從語義的角度分析。例如:

(8) John bled so much that it soaked through his bandage and stained his shirt. (Ward. et al 1991)約翰流了很多血,滲透了繃帶,上衣也血跡斑斑。it在話語中并不存在先行詞,只有從整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它是指流出來的血,所指與動詞bleed有關,根據(jù)生活常識推斷出滲透繃帶,沾污襯衫的是血,it指代blood。英文中用動詞來表達了過程,翻譯成中文時要補全賓語,使語義更加完整,同時起到連接下文的作用。

2.3.2 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先行項。最重要就是確定所指指的到底是哪個先行項,避免造成歧義。

Ⅰ. 從篇章中確定主語,從而可知第三人稱的所指。例如:

(9) The Germans had invaded Russia on an enormous front, had surprised a large portion of the Soviet Air Force grounded on the airfield, and seemed to be driving forward with great rapidity and violence. The Chief of the Imperial General Staff added, “I suppose they will be rounded up in hordes.”他們(蘇聯(lián))將被大量圍殲。在雙方交戰(zhàn)的情況下,劃線部分的這句話是帝國聯(lián)盟的總參謀長說的,這里話語的發(fā)話人用第三人稱復數(shù)指代自己的對立面,由此可推斷出they指代蘇聯(lián),當然這樣的推測中還需要運用一點歷史知識,不然很難完成?!糐P2〗

(10)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后半句里出現(xiàn)兩個代詞them和they;它們指向同一個被指代對象,這個對象不是monitors,而是cars,that引導定語從句是修飾monitors,指的是monitors 對cars的作用。翻譯成中文后意思就更易理解:到時將出現(xiàn)由機器人主持的電視聊天節(jié)目,以及裝有污染監(jiān)控器的汽車,一旦這些汽車排污超標,監(jiān)控器就會令其?;?。〖JP〗

Ⅱ.從語氣和動詞的及物性來分析。例如:

(11) The cops chased the robbers, they caught them. (楊若東 1997)警察追趕劫匪,然后抓住了他們。常規(guī)來說一般都是警察抓劫匪,且句子用的是主動態(tài),下面的描述也用了主動態(tài),一定就是警察在前,劫匪在后,所以they指代警察,them指代劫匪,后句翻譯成中文時進行了主語省略。

(12) The car rolled towards the phone pole and it hit it.汽車向電線桿駛去,并撞上了。這句話猛地一看很是讓人糊涂,兩個it,到底哪個指代哪個,分析來看,汽車是施動者,且具有主動性,那它必定是主語,第一個it指代汽車,后一個it指代電線桿。

Ⅲ. 兩個先行項與人稱代詞的交叉互指。例如:

(13) Dean expelled John because he discovered his secrets. (Enkvist 1979:140)句子結構既可以是X expelled Y because Y discovered X’s secrets,也可以是X expelled Y because X discovered Y’s secrets,在句法結構上,兩種指代方式都不為錯,無法排除歧義的產生,只有從語用角度出發(fā),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具體分析,并且發(fā)話者與受話者要有共同的心理表征意義,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在翻譯成中文時要注意清晰地表達代詞的所指。

3.結論

簡言之,回指是指回指項與先行項之間的互指關系,可以是建立在語言表層的,也可能是蘊藏在語言深層的,它既要符合句法規(guī)則的約束,又是一個動態(tài)的心理認識過程,受話者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確定交際的焦點,又要動用自身的世界知識和生活常識等多方面的輔助和參與來完成認知過程,從而使篇章結構上前后呼應,語義上通篇連貫。

英語中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相當頻繁,而中文中卻不是這樣,這就給互譯帶來一定的困難,在英語中要適當添加,在中文中應適當省略。英語中通常用第三人稱代詞來銜接語篇,中文卻往往是原詞再現(xiàn),差異較為明顯,翻譯中需要特別注意,依據(jù)各種語言的表達習慣進行處理,既要清晰不失原意,又要簡練不生累贅,才能得到符合原文本意的好譯文。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 ion in English[ M] .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76.

[2]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M].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3]Peter New mark. A bout Translation [ M] . Clevedon [ Eng land] :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1: 72.

[4]Hall E. T. Beyond Culture[M] . New York: Double Day,1976: 44.

[5]Crystal,David. 1991.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M]. 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n.

[6]Enkvist,N.E. 1979. Marked Focus:Functions and Constraints [A]. S.Greenbaum et al (eds). Studies in English Linguistics. London:Longman Group,134-152.

[7]Quirk,Randalph.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English Language [M]. New York:Longman Group.

[8]Ward et al.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So-called Anaphoric Island [J]. Language(67):439-474.

[9]秦洪武,2001,第三人稱代詞在深層回指中的應用分析[J]。 當代語言學(1):55-64。

[10]楊若東,1997,認知推理與語篇回指代詞指代的確定[J]。 外國語(2):15-21。

[11]趙宏,邵志洪,2001,英漢第三人稱代詞語篇照應功能對比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3):174-179。

[12]朱迎春,2003,認知推理與深層回指中第三人稱代詞指代的確定[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5):91-93。

[13]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 M]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14]胡壯麟.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M]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 66.

[15]許余龍. 對比語言學概論[ M]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2: 249.

[16]潘文國. 英漢語對比綱要[M] . 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997: 350.

第4篇:反義詞的成語范文

中日韓近代翻譯詞匯形成傳播中日韓三國的很多漢字具有相同的形態(tài)和使用方法。體現(xiàn)在政治、經濟、文學、哲學等方面的用語是最典型的例子,即漢字的寫法相同發(fā)音則是各個國家語言的發(fā)音。

中日韓漢字以同一種形態(tài)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三國同屬于漢字文化圈。中日韓三國語音雖然各不相同,但由于同屬于漢字文化圈,通過漢字這個媒介,很容易實現(xiàn)詞匯的交流。直到近代以前,詞匯的傳播方向是從中國向韓日方向傳播。到18世紀中葉工業(yè)革命的開始,西風東漸,詞匯傳播方向發(fā)生了改變。

近代的概念,筆者認為可以認為從對西方門戶開放到20世紀50年代。這個時期,為了翻譯傳播西方的技術思想而創(chuàng)造的詞匯,可稱為近代翻譯詞匯。

一、中日韓三國近代翻譯詞匯的形成

近代,伴隨著門戶開放,從西方涌進來大量技術、思想和文化,為了理解和學習它們,近代翻譯詞匯應運而生。翻譯也被稱為是第二次創(chuàng)作,因為在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接受翻譯者本人固有的概念體系的影響。翻譯不可能是把一種概念體系一對一翻譯成另一種體系,所以,翻譯不是單純的技術層面的問題,也需要從歷史、社會、文化、政治各個方面進行探討。

1.中國

中國較早地意識到了翻譯的重要性,在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設立譯書局,進行翻譯工作。從19世紀后半期開始,中國的知識分子為了接受西方文化,充分地意識到了翻譯的重要性?!耙獙崿F(xiàn)改革,必須使國內具有健壯體魄和遠大理想的人多讀西洋書籍,理解西洋文化之后,才有可能實現(xiàn)改革。因此,翻譯書籍是使改革變成現(xiàn)實的最緊迫的意見事情”(梁啟超,1898)。以后,香港、上海、寧波等地成為西方傳教士活動中心地,他們創(chuàng)辦報刊雜志,編輯介紹基督教教理、西方文明的書籍,涌現(xiàn)出大量翻譯詞匯,如“權利”“意味”,等等。同時,不少雜志流傳到日本,漢語的翻譯詞匯也流傳到了日本。

2.日本

日本通過翻譯實現(xiàn)了國家主導的近代化。日本的明治維新設立了翻譯局,由國家推進翻譯事業(yè)。為了實現(xiàn)近代化,日本政府最先在軍隊里設置了外籍教師,隨后邀請外國教師到日本大學任教,積極地吸收西方文化。作為探索獨立自主之路、了解西歐的一環(huán),德川幕府開始推進翻譯事業(yè),醫(yī)學、工學、哲學等翻譯專門術語,最遲在1890年前后已經固定下來。日本學者創(chuàng)造的翻譯詞匯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重新組合漢字,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如“哲學”(丁巍/付元清,1999)“定義”“抽象”等;二是借用科學家使用的詞匯。如“神經”“水素”“炭素”等;三是參考中國古漢語,并賦予新意。如“經濟”“理性”,等等。

3.韓國

1870年前后,從中國傳入的近代漢字和韓國自創(chuàng)的翻譯詞匯是通用的。中國的開化論書《易言》(1875)的漢字本-《讀解本易言》(1883年)傳到韓國并為韓國所接受。除此之外,西方的有關哲學、科學、天文、地理、宗教知識的中文譯本也傳入了韓國。并且很早就傳入中國的天主教按照西語-漢語-韓語的順序,以漢語作為中介語言傳入韓國,并在民間廣泛擴散。自19世紀末期開始,韓語翻譯開始起步,漸漸地變成了西語-韓國語的直譯(Kim,2004)。

此外,受日本侵略影響,從1910年到1945年,韓國的翻譯詞匯日本式色彩鮮明。在近代韓語翻譯詞匯中除了原有的中國式漢字詞的詞語之外,出現(xiàn)了大量的日本式漢字詞。例如,韓國學者俞吉睿的《西游見聞》,就是受日本開化啟蒙的影響,書中大量采用日本式翻譯詞匯。因此說,韓國語中的翻譯詞匯受中國和日本影響很大,大量采用了中、日兩國的翻譯詞匯和語言習慣。

二、中韓兩國近代翻譯詞匯的傳播情況

新的翻譯詞匯以它的生成地為中心,逐漸向周圍擴散,使用領域也隨之變寬,頻率也會增高。翻譯詞匯通過書籍、電話、廣博、電影等媒介,實現(xiàn)空間的轉移,由一個中心點移至另一個中心點,并由新的中心點向周圍擴散。這種翻譯詞匯的傳播不僅僅是在一個國家發(fā)生,而是同屬于漢字文化圈的中日韓三國都通過漢字這個媒介,積極地進行詞匯交流。在各個國家間的詞匯傳播過程中,如留學生交流、翻譯書籍等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三、近代翻譯詞匯存在的問題

為了將西方語言文字系統(tǒng)轉換成漢字文化圈的文字,以使兩者的溝通交流成為可能,近代翻譯詞匯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但是為將思想概念不同的文化圈間的詞匯準確表述明白并為易事。在漢字翻譯詞匯中,由于當時對西方思想理解不夠充分,譯者在接受外來思想時,往往夾雜著個人的先入為主的印象或偏見,從而導致翻譯錯誤。

對于儒教文化圈的中日韓三國來說,理解并接受屬于基督教文化圈的西方思想觀念是比較困難的。“society”這個詞剛傳入東方的時候,中日韓三國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因此,最初這個詞被翻譯為“同事”“交際”“世界”等,包含的意思很多。后來,產生了“社會”的翻譯詞匯,譯者一看到“society”這個詞,就會機械地將其替換為“社會”,缺乏深入的體會。“社會”這個詞語的意思與“society”基本上沒有什么違背的地方,但同時基本上也沒有共同的部分(石冢正英,2002)。類似這種情況,即由于在當放的原有概念里,缺乏切合西方詞語本意的表達,因此譯者創(chuàng)作此類詞匯。而且,當此類詞匯一旦用法固定,該詞匯就不能在認為是還缺乏喬當意思的用語了。因為使用該詞匯的當事者即使不知道,但詞匯本身已被看作是原本就具有它現(xiàn)在所表達的深遠的意思的用語了。還有一些詞匯,因為譯者不清楚其意思,詞匯本身跟別的詞匯有沒有直接的關系而被濫用(Yanabu,2003)。

一般來說,翻譯詞匯多為專門學術用語,但在西方,這些詞匯原是日常生活中的慣用語,在被翻譯成漢字并為人們所接收到過程中,生活用語和學術用語之間產生了距離,對我們來說就有了距離感。

四、結論

中日韓近代翻譯詞匯是在東西方文明交匯沖突的過程中適應時代潮流而產生的。當時,三國國內自創(chuàng)了不少與西方文明概念相關的詞匯,同時也吸收了同屬漢字文化圈的鄰國的翻譯詞匯。宏觀探討近代翻譯詞匯在中日韓三國的傳播狀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近代翻譯詞匯。近代翻譯詞匯盡管在翻譯過程中經過不少推敲,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即由于對西方文化理解的不夠充分,導致翻譯詞匯表述不夠準備、形象。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戊戌記.中華書局.

[2]丁巍,付元清.中國文化小百科全書.中國物資出版社,1999.

[3]Kim Insu.韓國基督教會的歷史(上).長老會神學大學出版社,2004.

第5篇:反義詞的成語范文

指正、反兩個方面,也即好的方面與壞的方面。有利有弊:意思是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出自《被女性化的蘇州人》:世間事總是有長有短,有利有弊。示例:凡事有利有弊,我們只須多加防范弊害的發(fā)生,不必因噎廢食。

詞語:詞語是詞和短語的合稱,包括詞(含單詞、合成詞)和詞組(又稱短語),組成語句文章的最小組詞結構形式單元。新詞典詞語豐富,信息量大。詞是由語素組成的最小的造句單位。詞語有2字、3字及4字的分類,但請注意,詞語不屬于成語一類。在漢語里,一個字也可以算作詞語。

反義詞:反義詞就是兩個意思相反的詞,包括:絕對反義詞和相對反義詞。分為成對的意義相反、互相對立的詞。如:真——假,動——靜,擁護——反對。這類反義詞所表達的概念意義互相排斥?;虺蓪Φ慕洺L幱诓⑴e、對立位置的詞。如:黑——白,高山——平地。這類反義詞沒有矛盾對立關系,但對比鮮明。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6篇:反義詞的成語范文

【標準發(fā)音】:jī míng ér qǐ

【繁體寫法】:雞鳴而起

【雞鳴而起是什么意思】:雞叫時就起床。形容勤奮不怠。

【雞鳴而起成語接龍】:牛鼎烹雞 雞鳴而起 起偃為豎

【雞鳴而起成語解讀】:

【用法分析】:偏正式;作謂語、分句;形容勤奮不怠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jī míng ér qǐ】采用標準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p>

【對應近義詞】:聞雞起舞

【對應反義詞】:暫無雞鳴而起的反義詞。

【雞鳴而起的成語故事】:

暫無合適的關于雞鳴而起的成語故事,歡迎您的投稿貢獻,您的貢獻將有數(shù)百萬網(wǎng)友受益,我們必將保留您的大名在此!

【雞鳴而起的造句示例】:

第7篇:反義詞的成語范文

【標準發(fā)音】:yàn é hǔ tóu

【繁體寫法】:燕額虎頭

【燕額虎頭是什么意思】:形容相貌威武。借指武將、勇士。同“燕頷虎頭”。

【燕額虎頭成語接龍】:來鴻去燕 燕額虎頭 頭一無二

【用法分析】:適用于與燕額虎頭的意思相吻合的上下文語境之中。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yàn é hǔ tóu】采用標準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出自古代文學著作作品或源自相關歷史典故,具體不詳。

【對應近義詞】:暫無燕額虎頭的近義詞。

【對應反義詞】:暫無燕額虎頭的反義詞。

【燕額虎頭的成語故事】:

暫無合適的關于燕額虎頭的成語故事,歡迎您的投稿貢獻,您的貢獻將有數(shù)百萬網(wǎng)友受益,我們必將保留您的大名在此!

第8篇:反義詞的成語范文

【標準發(fā)音】:nù cóng xīn tóu qǐ,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

【繁體寫法】: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是什么意思】: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成語接龍】:惱羞成怒 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生上起下

【用法分析】:適用于與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的意思相吻合的上下文語境之中。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nù cóng xīn tóu qǐ,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采用標準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后,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p>

【對應近義詞】:暫無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的近義詞。

【對應反義詞】:暫無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的反義詞。

【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的成語故事】:

暫無合適的關于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的成語故事,歡迎您的投稿貢獻,您的貢獻將有數(shù)百萬網(wǎng)友受益,我們必將保留您的大名在此!

第9篇:反義詞的成語范文

成語名字:氣象萬千

成語解釋:氣象:景象;萬千:泛指極多。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

成語出處: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p>

反義詞:單調平凡

解釋:

萬千: wàn/mò qiān

1.形容數(shù)量很多。 2.形容事物變化多樣。 3.猶萬分,非常。

氣象: qì xiàng

①景象;狀態(tài):一片新氣象。②大氣中的各種物理狀態(tài)和物理現(xiàn)象的統(tǒng)稱。如大氣溫度的變化、大氣壓力的高低、空氣濕度的大小、大氣的運動、大氣中的水汽凝結及由此而產生的云、霧、雨、雪、霜等。其變化過程,既可帶來雨水和溫暖,造福人類,也可造成酷暑、嚴寒,以至旱、澇、風、雹等災害。

氣象萬千: qì xiàng wàn qiān

氣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

調平: tiáo/diào píng

1.調和﹔調配。 2.平和﹐平正。

平凡: píng fán

平常;普普通通:平凡的工作|偉大寓于平凡之中|沒有平凡,顯不出超絕。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