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政教學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各種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傳統(tǒng)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如何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是當前的主要問題,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所在。
一、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簡述
建構主義理論的最早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建構主義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應當以學習者獲取知識為重點進行構建。其倡導自主學習,認為營造主動學習的環(huán)境極為重要,要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置,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師還應當重視學生的學習基礎,要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以“順應”其學習路徑,快速推動學生知識結構重建,最終達到教學高效化目標。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內容主要分為:基于學生的教學環(huán)境構建;基于實用性的教學內容編排;順應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鼓勵學生互動,并由教師進行引導;重視及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重視學生思維、理解力的培養(yǎng)。從上述七個方面可看出,建構主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理解、認知、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教學環(huán)境、教學內容的構建,重視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從而達到不斷挖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終極目標。[1]
二、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問題
(一)不以學生為主體地位
在傳統(tǒng)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以講授課本知識為主,強調教學難點及教學重點,并要求學生牢記此類知識,忽視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往往更注重教學大綱內容灌輸,缺少對學生進行引導,對學生的觀點和想法不予重視,這樣會給學生思維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其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學生是具有獨立思維的個體,是社會未來的希望,其看待問題和研究問題都具有自身的看法,也有自身的標準。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一味進行灌輸式教育,勢必會帶來反面效果,造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性受挫,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遏制了其學習天性。[2]
(二)不重視學生自我價值實現(xiàn)
人生價值可分為社會價值及自我價值。人生價值可通過以下公式呈現(xiàn):人生價值=社會價值+個人價值。二者聯(lián)系緊密,缺一不可。社會價值側重于個體在社會活動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必須基于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為前提,社會越進步,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也就更加徹底,同理反觀亦然。個人價值是指個人在對社會作出貢獻后社會反饋回來的尊重與回報,當一個人獲得的社會尊重越來越多時,其所作出的社會貢獻也就越多,反之亦然。因此,教會學生認識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正確關系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項重要使命。
(三)忽視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
傳統(tǒng)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幾乎獨占課堂,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主要角色,忽略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造成了學生被動聽課,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一味按照教學計劃進行強制授課,不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不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這種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僅會使學生難以主動加入到教學活動中,而且會引起學生厭學情緒。傳統(tǒng)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不重視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難以實現(xiàn)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3]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路徑
建構主義教育理念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提倡將學生放在中心位置,教師從旁引導。在學習環(huán)境營造方面,要更多去創(chuàng)造情景,通過互動協(xié)作、對話等方式建構起新型的教學模式。
(一)協(xié)調師生關系,尊重學生地位
教學活動最終目的是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地位,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認識到自己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倡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是教學活動的精髓所在。因此,要把握好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地位關系,教師與學生不僅應當平等,而且應當和諧互動。教師如果沒有充分意識到教與學的平等地位,是難以真正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的,也難以真正地將教學活動做到高效化。所以,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應當重新思考師生之間的關系,堅持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置上,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上,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3]
(二)建構良好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習環(huán)境有別于教學環(huán)境,身為高校教師應當深刻理解二者區(qū)別,這對教學情境的設置是很重要的。學習環(huán)境注重自主學習,而教學環(huán)境更偏重于控制與支配。因此,想要使學生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那么就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及主動權,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對現(xiàn)有教學資源進行支配。而要讓學生能夠獲得足夠的學習主動性和任務支配權,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學習情境。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教學環(huán)境設計首先都是基于教師的教學需要為前提,而不重視大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即使設計得再好,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也極為有限。建構主義教育理念認為,學習環(huán)境是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主性的場所,也只有在此環(huán)境中,才能夠提升自身對學習的興趣,學生才可以發(fā)揮出自主能動性,自覺地對學習資源進行利用以達到自身獲取想要知識的目的,最終實現(xiàn)對所學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應當要高度重視建構良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4]
(三)重視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21世紀是一個人才競爭激烈的時代,高校作為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場所,在培養(yǎng)社會化人才方面責任重大。所謂社會化就是指學生在校園內學習各種知識技能、溝通技能,并在思想上形成信念、人生觀及對社會生活的理解,通過與社會環(huán)境的接觸,獲得一定的社會價值觀,形成獨特的人格,從而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存在辯證關系,個人價值無法與社會價值分離開來,反之社會價值也無法脫離個人價值而存在。傳統(tǒng)的思政教學方式之所以難以滿足現(xiàn)代教育要求,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在于未充分理解和尊重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從建構主義教育思想來看,思政課教學如果非常注重個人價值的培養(yǎng),而將社會價值放在次要的位置,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把握學習的真實意義,認為所學知識與社會適用性差距較大,這樣就容易造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不僅難以進行知識學習的意義建構,而且更談不上社會化能力的培養(yǎng)。
四、結語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注重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洞察問題的敏銳性、思考問題的獨立性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性,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參考;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嚴格的要求,學習者要想達到這項要求,就必須耗費大量時間,而現(xiàn)實中高校思政課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都有嚴格規(guī)定,學習任務的完成也是限定的。所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現(xiàn)實教學應用中也有其需要改進之處,各高校思政教學要基于自身教學狀況考慮,在教學探索的過程中要結合自身教學特點,努力在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尋找到最佳的教學路徑。
參考文獻:
[1]辛自強.建構主義教學的核心特征[J].早期教育,2006(8):44.
[2]李淑雯.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目標引探自學,主體發(fā)展創(chuàng)新”課題的研究報告[J].教育革新,2004(2):20.
[3]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8.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
一、引言
自從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社會與經(jīng)濟持續(xù)高速發(fā)展,但是隨著發(fā)展的深入,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不斷增加,尤其是在進入進入到新常態(tài)之后,社會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從表面上來看,市場之間的競爭是一種經(jīng)濟實力之間的競爭,但是從競爭的本質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之間的競爭,尤其是國際競爭當中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民族精神不僅決定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也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大學生在未來國家的重要建設中,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必須要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大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夠適合崗位的實際需求。但是從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基本狀況來看,許多高校對高校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都不夠重視,甚至還有部分高校根本不會在思政教育當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相關內容,從而導致了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高校必須要將自己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全面發(fā)展的綜合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來,加強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1]。
二、現(xiàn)階段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所存在的難點分析
(一)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
所謂的人文精神,其本質就是一個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人文精神的存在是以人的整體生命為基礎,同時又超脫了生理的人,并將人的主體精神有效的反映出來。人文精神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將人的潛能充分的挖掘出來,從而使得人的綜合素質得到不斷的提升,并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即一些都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需要不斷強化人的主體地位,強化人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主導地位,以及人在社會當中的價值,同時還要去人必須要進行自我修養(yǎng)的提高,并使得個性得到充分的解放。不管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還是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文精神都充分反映出了人文精神的這些特征。在最近幾年當中雖然有些高校開展了一系列的人文精神教育活動,在教學內容中增設了許多與人文精神教育有關的課程,但是大部分的搞笑都沒有深入思考一個問題,即對于接受教育的大學生來說究竟有沒有接受人文精神教育的意愿,如果學生自身對于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沒有興趣,同時也不具有提高自己人文精神的意識,那么高校的一切人文精神教育內容都是空談[2]。因此,高等院校在進行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過程當中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強調學生在人文精神培養(yǎng)中的主體地位,從內在方面不斷激發(fā)學生對于人文精神的實際需求,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效果[3]。
(二)人文精神培養(yǎng)離不開實踐
在學生人文精神的形成過程當中,人文知識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果沒有人文知識的指導,學生就無法形成系統(tǒng)的人文知識,但是如果一個人僅僅具有人文知識,但是卻無法將這些人文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實踐當中,則也不能說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人文精神。具備一定的人文知識僅僅是知道人文精神,具備人文精神則是體會到人文精神,二者之間具有非常明顯的差異[4]。知道人文精神僅僅是處于認知的范疇當中,同時知道人文精神的實現(xiàn)相對也較為簡單,但是人文精神在教育方面則屬于一種精神教育,其本質并不是在于學生在大腦當中存儲了多少人文知識,而是在于學生對于人文精神具有多少體會。學生只有在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通過體驗與感悟的方式才能夠不斷提升自己對人文精神的體會,同時要在自己的日生活當中進行人文精神的實踐才能夠了解到人文精神的實際內涵,并產(chǎn)生人文精神的情感。此外通過日常行為當中人文精神的反復實踐才能夠使得學生對于人文精神的體會不斷深化,從而自發(fā)的產(chǎn)生一定的人文精神,并逐u促使學生形成具有人文精神的日常行為。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進行人文教育的過程當中應該通過學生對于人文精神的領悟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人文精神的實踐。
(三)人文精神教育需要與專業(yè)課程的教育融合在一起
現(xiàn)階段許多高等院校為了相應教育主管部門的號召,提高思政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效果,在教學課程當中增加了大量的與人文教育有關的授課內容,同時在校園生活當中設立了許多人文社團,并定期的舉辦一些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動。這些方式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但是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5]。首先,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屬于一種精神的教育,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人文精神無處不在。因此如果僅僅是通過專業(yè)的課程以及校園團體進行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并不是完全妥當?shù)?。高校思政教育在進行人文教育的過程當中應該采取多種措施將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融入到專業(yè)課程的教育當中去[6]。學生在大學階段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與自己專業(yè)有關的相關專業(yè)課程,大部分的學生對于本專業(yè)的課程都具有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相對于專業(yè)的人文教育課程來說,在專業(yè)課程當中進行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相對來說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能夠在專業(yè)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數(shù)眾多的專業(yè)教師才應該是實施人文教育的主力軍,如果專業(yè)課教師在實際的授課過程當中將相關的人文知識融入到專業(yè)課程當中去,則學生可以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更輕松的體會到人文精神[7]。
(四)人文精神教育要求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
在上文的論述當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人文精神教育從本質上來說屬于一種精神教育,但是這種教育,這就導致人文精神的教育與知識的教育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區(qū)別。如果將自然科學的教育方式照搬到人文教育當中去,則人文精神的教育必然會走向知識傳輸?shù)漠斨?,最終的結果是學生只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識,而缺乏對于人文精神的實際體驗,因此也就無法具有人文精神的實際價值[8]。但是一直以來在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當中,大部分的教師都傾向于采用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實際教學,即向學生灌輸大量的人文精神具體知識,學生雖然可以獲得較為系統(tǒng)的人文知識,但是卻一直處于認知領域當中,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人文精神的教育不能僅僅限于知識的教育,而應該加強對于生活的體驗,從而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升華,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對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人文精神是主客觀的合一,是精神性的存在。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任何殫思竭慮的理性分析都不可能收到最佳的效果”,人文學科的學習需要“思辨”而不是“推理”,因此,有效的人文教學方法應是“討論”、“對話”、“反思”、“實踐”。當前的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擺脫科學教育的影響,沒有實現(xiàn)方法上創(chuàng)新。因此,人文教育的方法問題已經(jīng)成為妨礙大學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9]。
三、提升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策略分析
(一)以人為本,提升大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所謂的以人為本是指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管能動性,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育的效果。在現(xiàn)代社會當中思政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實現(xiàn)自我解放的一種根本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喚醒學生的思想覺悟,同時挖掘大學生的潛力。在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過程當中應該將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使得學生的人文精神的發(fā)展與時代之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體性道德人格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獨立、自由與理性的道德人格,強調主體性道德人格可以反映出社會強調了個人的自由,同時個人也強調了社會的責任。在大學生群體當中推行主體性道德人格的教育其實是大學生主體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表達出了一種對于價值的追求。在對高校學生進行主體性道德人格的教育過程當中需要更正在思政教育當中的兩個錯誤觀點:第一,不尊重學生的價格思想與精神內涵,采用一種消極以及繁瑣的訓練方式進行主體性道德人格的訓練;第二,不尊重客觀實際,采用空洞講解的方式進行教學。這兩種教學方式都忽略了學生作為道德活動的主體,是具有一定的尊嚴的, 過度執(zhí)著的進行教學[10]。
(二)注重人文關懷,開展校園活動,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社會的環(huán)境必然會對思政教育的效果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隨著市場經(jīng)濟在我國的進一步深入發(fā)展,原有的利益格局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著變化,這種社會的變化也對大學生群體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同時也反映出了大學生作為利益主體的也具有一定的市場身份?;诖朔N情況,當前階段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必須要著眼于社會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變化,并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將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當中來,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對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進行探索,從而使得學生樹立起健康的心理,從而從容的面對學習與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高校也應該致力于營造出良好的校園人文氛圍,這對于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可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11]?;诖朔N情況,現(xiàn)階段高校應該在對傳統(tǒng)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行總結的基礎之上,促使校園文化活動的深度與精度不斷地提升。同時高校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發(fā)展意識,不斷提高文化活動的品位與內涵,在營造以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的文化氛圍的同時,還需要舉辦科學、文化、藝術等拓展學生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
(三)加強人文學科體系建設與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高校在對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當中應該遵循以優(yōu)良文化成果為基本內容的原則,例如將藝術、哲學、歷史以及倫理等內容作為人文學科體系建設的重要手段,做到以人文素質為中心,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統(tǒng)一發(fā)展,建立起完備的人文學科體系,并將人文精神教學的內容貫穿到教學的整體當中去。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得人文學科的發(fā)展與時代與社會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同時還可以使得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還可以使得學生的人性得到有效的發(fā)展,以上一些因素最終會使得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與實踐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在上文的論述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人文精神的教育并不是完全理論性的,而是需要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人文精神教育必須要立足于社會實踐,高校需要開設一定比例的人文實踐課程,定期的組織學生深入到社會生活當中去體驗人文精神。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將課堂學習當中所學習到的各種人文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同時通過實踐對人文知識進行檢驗,實現(xiàn)知識與實踐能力的雙重進步。人文教育也應該不僅僅局限在課堂當中,而應該是面向社會的動態(tài)教育活動,這正如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社會即學?!薄?/p>
(四)強化教師的人文素質,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人文教育當中,教師的人文素質會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當中教師本身的素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部分的學生心中,教師是道德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具體表現(xiàn)[12]。同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很容易受到教師的言行舉止的影響,教師的品格與素養(yǎng)也可以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這種影響也是較為深刻與深遠的。由此可見,在人文精神的教育當中,教師的人格教育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诖朔N情況,在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首先需要強化自己的人文素質,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人文素質感染學生,以自己的健康人格引導學生建立起健康的思想觀念,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凈化學生的心靈。當前階段素質教育也是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在素質教育當中需要強調教師的綜合素質,尤其是集道德、信念、情感、意志、行為、創(chuàng)新于一體的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 這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诖朔N情況,教師首先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質,為人師表,在思政教育當中以身作則,承擔起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引路人的重要職責。
四、結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學生的人文素質對于學生自身以及國家的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于大學生群體,大學生在未來承擔著建設國家的艱巨任務,只有不斷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才能規(guī)范其思想品行,才能使其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因此,現(xiàn)階段高等院校需要在思政教育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诖朔N情況,在本文當中,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研究了現(xiàn)階段人文教育所存在的困難,并總結了對應的解決策略,希望能對我國現(xiàn)階段的思政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趙娟,蒲小梅. 論巴渠紅色文化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J]. 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06:79-82.
[2]王璐,尹燕.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wǎng)絡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理性自覺與實踐策略[J]. 欽州學院學報,2015,12:51-54.
[3]曾媛媛.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育研究[J]. 西部素質教育,2016,15:131-132.
[4]高良堅. 新媒體語境下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權威性之建構――基于制度性權威與知識性權威[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8:60-63.
[5]孟琦,張亞軍,葛夢薇. “立德樹人”視閾下協(xié)同推進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思考[J].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03:76-79.
[6]儲德峰. 試論高?!按笏颊苯逃J郊捌錁嫿èD―以上海政法學院為例[J]. 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04:100-103+109.
[7]羅昌勤,韋春北. 村民自治對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民主管理水平的啟示――以廣西宜州市合寨村為例[J]. 農學學報,2014,04:114-118.
[8]劉春穎. 用地域文化拓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芻議――以江蘇南京人文精神為例[J]. 黑龍江史志,2014,07:38-39.
[9]Z江. 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與途徑探討[J]. 河南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5:116-118.
[10]安蓉泉. 為思政課教育搭建入腦入心的“立交橋”――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教育的“融”理念及其實踐[J]. 觀察與思考,2013,04:35-39.
關鍵詞:志愿者;公益組織;大學生;思政教育;發(fā)展
一、引言
志愿者服務和公益組織,區(qū)別于其他商業(yè)性質的服務模式,往往是參與人員在不獲取相關的物質報酬的基礎上,基于對社會的風險、對價值觀的追求、對自身思想的實踐、對弱勢群體的幫助等現(xiàn)實情況,參與到集體組織的活動中,去幫助、改進社會或者他人,貢獻自身的時間和盡力,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做出貢獻。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志愿者活動起著積極的作用,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實踐活動,并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發(fā)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要求我們不斷加強青年志愿者的活動,在活動中確實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
二、當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現(xiàn)狀及其問題
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思政政治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然而,隨著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和未來企業(yè)對用人的要求變化,大學思政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改進。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認識不夠
在很多高校中,思政教育都作為重要的學科內容,納入了對學生考核和評價的體系中。然而,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二本以下的學校,對于思政學習的考核體制相對不完善,導致了很多學生以最后老師劃重點的模式,來完成本學期的思政學習。這些情況的發(fā)生,都嚴重的制約了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充分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外,思政課程的照本宣科,教條主義等都傳達給學生一種枯燥、無味的學習體驗。
2.理論與實踐結合性不強
大學生參與思政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論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思政課程的學習,豐富自身的視野、拓展自身的認識,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素養(yǎng)。而在很多高校中,對于思政教育往往是課堂中“紙上談兵”,課后“了無生趣”,課堂與課后的銜接性不足,導致了很多學生課堂知識的學習,到了課后無法進一步“消化、吸收”,思政課程實踐性不強的問題,制約了高校思政教與學成效的提高。
三、志愿活動和公益組織對于思政教育的影響
1.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視野和空間
鼓勵大學生積極的參與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等,為大學生提高自身的成長經(jīng)驗,開辟了新的途徑,是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模式和過程。在參與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們走出了校園,走進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時間中,可以通過志愿者、公益組織等活動與社會進行廣泛而又深入的接觸,體會到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深刻體會社會生活的不易。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從思政課堂的學習中跳出來,更能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實踐證明,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契合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必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封閉的校園”走向“開放的社會”,從“單一的學校教育”走向“多樣化的社會教育”,從“課堂理論教育的單向傳導”走向“實踐教育的雙向互動”。
此外,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往往把教育的范圍局限在校園之內、課堂之上,僅有的一些校內志愿活動往往無法達到思政教育的主導性,其實踐性較弱,無法真正有效的激活思政教育、落實素質教育的原則。通過大學生志愿活動和公益活動的開展,可以廣泛的提高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性,讓學生在更加廣闊的思政教育空間中去充分的理解和感悟課程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性和實效性。
2.有力的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思政教育是對社會或者群體,運用一些思維觀念、政治認識、道德規(guī)范或者制度,達到一定的影響,從而有利于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和引導過程。思政教育不同于其他課程的學習,其最主要的是通過對人思想和認識的引導和教育過程,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告訴人們:“只有在道德實踐中才能修養(yǎng)德性。”很多大學生在思政教育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存在片面的認識,認為思政教育無味就是背誦理論,應付考試,對于自身的發(fā)展沒有多大的作用,還是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個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這樣的思想認識,極大的制約了思政課程的發(fā)展,也對大學生自身的發(fā)展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因素。很多學生在進行思政課程的學習中,重視理論的記憶和機械的模仿,不能有效的把思政課程的學習有效的運用到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解決自身所處的現(xiàn)實境遇,并在這樣的基礎上升華到提高自身道德與思想的范疇內。通過大學生參與志愿者、社會公益組織活動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無疑成為了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模式的一條新的思路與模式,并且為大學生提供一條能給切實體驗和感受的“心路”。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從根本上來說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過程,能給幫助教師把課堂教育的過程,轉化到實踐活動中去,并且能給有利于大學生吸收和消化,從而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隨著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不斷發(fā)展,教育的過程越來越重視實踐教育,讓學生能給在實踐中學習到知識,在實踐中印證課堂知識、在實踐中感悟知識的來源和發(fā)展,這其實就是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xiàn)。列寧說過:“學習、教育和訓練如果只限于學校以內,而與沸騰的實際生活離,那我們是不會信任的?!睂嵺`證明,課堂上的理論教育難以內化為自我教育時,通過志愿者活動,通過親眼目睹,親身經(jīng)歷,親身感受,往往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被幫助對象,影響和感染周圍的群眾,進而影響和改善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3.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感
在教育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大學生也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而多元化的價值發(fā)展對于人才自身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社會公益組織等形式的實踐教育過程,正是為學生了解和提升自身的社會屬性鋪平了道路,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盀槭裁磳W?”“做什么人?”“走什么路?”是當代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時必須回答的幾個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僅是聽大學生所言,而更為重要的是觀大學生所行。在代中國,責任品德的培養(yǎng)依然非常重要,社會需要有責任心的年輕一代,沒有責任感,任何社會都不會保持長期繁榮和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更應該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重大的社會責任。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載體,通過點點滴滴看得見的助人為樂行為,培養(yǎng)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4.彰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
在過去,我們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都是學生被動式,教師灌輸式的教與學模式。教師往往是課堂教育的主體,而學生往往是“觀眾”式的參與,導致了課堂教與學的過程體驗度差,學習氛圍不濃,學習過程枯燥。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是來資源教師自身的教育思維與模式的片面理解,沒有充分的鼓勵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有效的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久而久之在高校的思政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了封閉式的教學環(huán)境,教學視野被局限、學習環(huán)境被束縛。說到底,過去的思政教育模式,就是解放了教師,束縛了學生。我們片面的重視教師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而忽略了學生才是整個思政教育的主體和核心內容。隨著現(xiàn)代教育體制的長足發(fā)展,關注學生自身的學習體驗、強調實踐教育與理論學習的融合、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和教育的導向。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體的大學生,長期以來一直是被動的教育對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規(guī)范的“接受器”,這種忽視了大學生個體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和消解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必然會導致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薄弱,造成他們“主體性迷失”。通過積極有效的參與到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中,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彰顯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體性原則,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與學的成效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南麒.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 胡凱,楊欣.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摘 要 本文主要從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入手,站位藝術院校,運用創(chuàng)新性思維,將思政課與動畫藝術專業(yè)課相結合探索一條適合藝術院校的實踐教學改革之路。
關鍵詞 藝術院校 教學改革 思政課 動畫藝術專業(yè)課
一、研究意義
(一)本文對促進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工作開展,提高教學質量的價值和意義
本文可以使藝術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更加生動活躍,把思政課知識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動畫藝術專業(yè)之中,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藝術院校專業(yè)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二)本文對促進藝術院校動畫藝術專業(yè)課實踐教學工作開展,提高教學質量的價值和意義
本文可以使藝術院校動畫藝術專業(yè)課的藝術創(chuàng)作更加生活化和真實化、更加具有時代內涵,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動畫專業(yè)學生的動畫藝術素養(yǎng)與技巧。
通過藝術院校思政課與動畫藝術專業(yè)課聯(lián)合實踐教學,學生在活躍而寬松的實踐教學氛圍中,思想道德素質、法律素質與藝術素養(yǎng)都會得以整體的提高,思政課教師和動畫藝術專業(yè)課教師在聯(lián)合實踐教學中也會帶來創(chuàng)新性的思考與成長。如此,不但會為思政課與動畫藝術專業(yè)課的結合教學提供開創(chuàng)性思路,在此基礎上,也可將此成果推廣至更多藝術專業(yè)及藝術類院校,為河北或其他省市藝術人才培養(yǎng)提供一定的價值參考。
二、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現(xiàn)狀和趨勢
本文主要從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入手。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大部分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主要是從課程本身展開,雖然已經(jīng)取得了較大成果,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沒有從本校實際出發(fā),根據(jù)本校學生性格愛好、專業(yè)背景、整體素質來探尋一條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之路,也沒有把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本校的特色專業(yè)實踐教學相結合進行實踐教學改革思考。
鑒于此,本文站位藝術院校,運用創(chuàng)新性思維,將思政課與動畫藝術專業(yè)課相結合探索一條適合藝術院校的實踐教學改革之路。
三、具體研究內容
(一)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1.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聯(lián)系性不強。部分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主要為帶領學生參觀本地區(qū)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諸如“學雷鋒做好事”“維護交通秩序”的社會公益活動。這些傳統(tǒng)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往往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其進行的活動雖然也有意義,但并不是與高校思政課的四門主干課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本內容密切相關,其活動更像團委學生會組織的公益活動,失去了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特性。
2.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未與藝術專業(yè)教育有機結合。部分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工作與藝術專業(yè)教育工作,在業(yè)務上不相涉及,在人員上不相往來。進行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的思政課教師沒有本院校特色藝術專業(yè)的知識底蘊,無法針對藝術專業(yè)學生的實際特點進行思政課實踐教學;藝術專業(yè)教師缺乏“德育”教育意識,無法將“德育”教育貫穿滲透至藝術專業(yè)教育工作之中。思政課實踐教學與藝術專業(yè)教學脫節(jié),沒有緊密融合。
鑒于上述弊病,為建構學生的有效課堂,河北傳媒學院進行了藝術類民辦院校思政課與藝術專業(yè)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以期學生的有效學習和“立德樹人”目標的貫徹落實。
(二)藝術院校思政課與動畫藝術專業(yè)課聯(lián)合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
1.結合依據(jù)。藝術院校思政課與動畫藝術專業(yè)課聯(lián)合實踐教學改革要依據(jù)“三個適合”,即適合動畫藝術專業(yè)學生大膽、開放、喜歡創(chuàng)新的特點;適合實踐型、應用型人才的動畫藝術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適合傳媒環(huán)境下的復合型藝術專業(yè)人才需求的時展需求。
2.改革理念。改變以往思政課只是停留在課程自身層面的傳統(tǒng)式實踐教學改革,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動畫藝術專業(yè)課實踐教學做到真正的融入與結合,此種教學模式將會帶給學生們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的實踐教學效果。
3.具體實踐。
(1)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基于動畫藝術專業(yè)實踐教學進行社會調查。例如,動畫藝術專業(yè)學生到某縣實踐基地進行攝影創(chuàng)作,思政教師隨同前往,指導學生對當?shù)氐纳鐣恍┈F(xiàn)狀和問題經(jīng)行社會調查(例如調查當?shù)匦罗r村建設),用于更好地理解掌握思政課課本相關知識。
(2)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反映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例如,將思政課實踐融匯于動畫藝術專業(yè)課實踐,將思政課的社會調查與藝術創(chuàng)作相結合,將社會調查報告與藝術作品相結合,用藝術的形式反映社會調查結果,用社會調查的結果充實藝術作品的內涵。
本論文是河北傳媒學院2014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藝術院校思政課與動畫藝術專業(yè)課聯(lián)合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jw2014013)成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建構主義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型教學 問題 啟示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源于結構主義(Structionism),其創(chuàng)始人可追溯到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皮亞杰認為“每一個認識活動都含有一定的認識結構”,而學習者的認識活動一般涉及圖式、同化、調節(jié)和平衡四個環(huán)節(jié)。這就是皮亞杰所謂的認知結構形成和發(fā)展理論的基本觀點,也是早期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主要觀點。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是建構主義理論的另一個代表人物。在他看來,學習者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程度是要受社會制約的,因此,他強調教育者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在皮亞杰、維果茨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心理學家科爾皮格、卡茨、拉斯菲爾德等人對認知結構的性質、發(fā)展條件、教學的認知策略等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使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得到了豐富和完善,并逐步成為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占支配地位的教學流派。
根據(jù)建構主義學習觀,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在教學中,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蟆T诮嬛髁x學習理論中,有以下四個要素: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其中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
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新時期以來,我國高校思政教學在引導大學生堅定信仰、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提升建設和諧社會的信心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認,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出現(xiàn)了以下問題。
(一)教學觀念落后。
“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為師之道使許多教師把自己當成了課堂的主角,以教學內容充實、理論闡釋深刻、語言流暢、講課富有激情、課堂氣氛活躍等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參考標準,傳統(tǒng)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偏重理論知識點的學習,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真正理解和接受,以及學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傳統(tǒng)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以“教”為主。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實行大班教學,且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等,使不少教師為了順利完成教學進度選擇講授法作為主要教學法。教師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生則是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種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理論教學就是理論灌輸”的認識,從而形成對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排斥心理。
(三)講授模式僵化,缺乏真實的學習情境。
傳統(tǒng)的思政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照本宣科,教學缺乏新意;只注重理論闡釋,忽視聯(lián)系實際;或是旁征博引卻偏離主題,過分強調趣味性的內容又往往離題太遠而達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從而造成學生學到的知識與現(xiàn)實社會活動相脫節(jié),空洞的內容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活動單一,只強調老師“教”和學生“學”。
認為教學只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教學過程也僅僅體現(xiàn)為簡單的師生關系,而忽視了認知主體的學生同伴之間的社會互動,因而對“協(xié)作學習”認識不足.沒有重視小組式的討論和交流。
(五)對學生的考評缺乏科學性。
傳統(tǒng)評價學生的方式是通過學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對教學效果檢測方式以形成性評價為主,考試獨立于教學過程,缺少科學性。在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考核辦法中,標準化測試容易操作但有缺陷,它只能測出學生全部能力的非常表面的有限信息,僅僅依靠這類考試的分數(shù)來評判學生,可能對學生產(chǎn)生不公正評價,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三、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啟示
為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嘗試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來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一)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建立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師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刻認識“教”與“學”的相互作用,轉變重“教”輕“學”的傳統(tǒng)觀念,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讓課堂教學由“教”為中心逐漸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將教學活動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建構的基礎上獲得知識,形成對理論內容進行意義建構的能力。
(二)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實現(xiàn)情境化教學。
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學習觀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脫離實際情境的教學模式,認識到真實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讓學習者結合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完成意義建構。也只有在實際的情景下學習,學習者才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jīng)驗去“同化”或“順應”新知識,實現(xiàn)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因此,教師首先要吃透理論,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在此基礎上,篩選教學內容,把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出現(xiàn)實問題,突出對學生獨自解決或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三)提倡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優(yōu)化教學方式。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的效果,對于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教學中要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邊互動的協(xié)作學習。學生們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在這樣的群體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種理論、觀點、信仰和假說,進行協(xié)商和辯論。通過這樣的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成為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四)豐富教學方法的策略,促進意義建構能力的發(fā)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不意味著知識成功地“轉移”進了學生頭腦,更不意味著學生已把這種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經(jīng)驗認知。因此,“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學習的最終目標。要幫助學生完成意義構建,就要幫助學生激活頭腦中的圖式去“順應”或“同化”新知識,達到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因此,現(xiàn)代課堂教學應該多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五)改革傳統(tǒng)評估手段,建立多維評估體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以考查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為出發(fā)點,建立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舉的評價體系,選擇適當?shù)脑u價內容和靈活的評價方法。與此同時,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除了學生自評以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組內進行相互評價。為了保證評價效果和質量,還可以讓組長負責監(jiān)督評價活動。同時,不同小組之間也可以相互評價,交流意見??傊?,建立既公平合理又能考查學生真實水平的考評體系。
參考文獻:
[1]皮亞杰著.王憲鈿等譯.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75.
[2]李延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及其對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58-162.
關鍵詞:學生社團;載體;大學生;思想政治
十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年學生的發(fā)展事業(yè),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和成長成才服務,要進一步增強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實效性。大學生作為青年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狀況直接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關系著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因此創(chuàng)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學生社團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寬教育的途徑、載體,促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青年、引領青年變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一、以學生社團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
高校學生社團作為學生自發(fā)組成的學生組織,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其主要表現(xiàn)在:1、社團覆蓋面廣,在校園中的影響較大。以筆者所在的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近八成的學生加入過社團組織,且部分學生同時加入兩個或兩個以上社團組織。學生社團活動已成為高校第二課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學生根據(jù)各自的興趣愛好自愿加入社團組織,因此,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較高,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的過程當中,主動的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相比于第一課堂的灌輸式教育,以社團為載體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讓學生接受。3、通過社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滲透性,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受到社團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1],并且通過社團文化的形成和豐富多彩的社團文化展示,間接的影響到更多的學生,起著很好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高校學生社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xiàn)狀
2005年,教育部、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要求高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并通過學生社團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此,高校學生社團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在學校團委的指導下,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為進一步促進高校學生社團的發(fā)展,發(fā)揮學生社團的實踐育人作用,2016年,教育部、再次聯(lián)合下發(fā)了《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暫行辦法》,要求進一步規(guī)范高校學生社團的管理,促進學生社團的健康發(fā)展。近年來,學生社團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服務學校發(fā)展和學生成長方面發(fā)揮了突出的作用,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功能定位不準,與第一課堂結合不夠緊密
高校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才,其中心任務是教學,因此,高校的一切工作應圍繞教學中心任務,以德為先,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高校第一課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第二課堂活動應結合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成為第一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強化教學質量,提高教學實效。然而,當前高校學生社團定位還不夠準確,發(fā)展方向上缺少與第一課堂教學的緊密結合,未能發(fā)揮其應有的政治引領作用。
(二)主責意識不強,開展工作娛樂化傾向明顯
2016年,、教育部聯(lián)合下發(fā)的《高校共青團改革方案》指出,在學校黨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以校團委為核心和樞紐,以校學生會為學生的主體組織,以學生社團為延伸手臂,堅持問題導向,加強思想政治引領,促進學校共青團事業(yè)的健康、快速發(fā)展。但當前高校學生社團主責意識還不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有待進一步加強,活動開展為吸引學生眼球,迎合學生胃口,在內容設計上純娛樂化傾向較為明顯。
(三)基礎條件不足,學校對社團發(fā)展重視不夠
一是由于缺乏學校層面的政策支持和激勵措施,社團缺乏相對固定的指導老師,且指導老師積極性不高,業(yè)務能力參差不齊。二是社團經(jīng)費不足,學生社團的經(jīng)費來源主要包括社團成員繳納的會費,社會企業(yè)和單位的贊助和學校撥款,但學校撥款相對較少,社團成員繳納的會費有限,社團活動經(jīng)費仍較為緊張。三是缺乏活動場地。據(jù)調查,缺乏固定場地或申請場地困難是目前高校學生社團普遍存在的現(xiàn)實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社團的發(fā)展。
(四)干部隊伍較弱,社團自身建設能力較差
由于學生社團是學生自發(fā)組成的學生組織,主要依靠學生自身的力量進行建設,且參與學生較多,覆蓋面較廣,社團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能力又相對較差,大部分干部未經(jīng)過系統(tǒng)培訓,也沒有擔任其他學生干部經(jīng)歷,思想素質、工作能力等方面還難以滿足崗位的需要。另外,學生社團還存在機構設置不健全、規(guī)章制度不完善、規(guī)劃發(fā)展不科學等問題。多方面客觀原因導致社團自身建設能力較差,學生社團發(fā)展較慢或停滯不前。
三、強化高校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幾點思考
(一)注重高位推動,加強政治領導
首先,學校黨委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學生社團的發(fā)展,把學生社團作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政治引導、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形成全校各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從學校層面制定鼓勵教師,尤其是思政課教師參與社團指導的有效措施,調動教師參與社團指導的積極性、主動性。要下?lián)軐m椊?jīng)費支持學生社團的發(fā)展,要為社團提供必要的辦公場所和活動場地。學校團委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監(jiān)督、指導,落實各項監(jiān)督、管理制度,促進學生社團的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建設。
(二)明確社團定位,強化主責主業(yè)
《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指出,高校學生社團要遵循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善用網(wǎng)絡技術和新媒體平臺,開展主體鮮明、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活動。其中,在開展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第一課堂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讓社團成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2],體現(xiàn)學生社團組織的政治教育功能,應是學生社團發(fā)展的方向和職責定位。
(三)完善組織架構,加強隊伍建設
高校團委要成立學生社團聯(lián)合會等專門機構,負責對學生社團的日常管理和業(yè)務指導,由校學生會主席團成員兼任社團聯(lián)合會主席。探索建立社團團工委,推進社團團支部建設,加強社團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打造有特色、有亮點的社團文化。通過理論培訓、實踐鍛煉等方式,定期對社團干部進行培訓,提高社團干部的業(yè)務能力和整體素質;加強對優(yōu)秀社團干部的評先評優(yōu)和宣傳表彰,增強社團干部的成就感和榮譽感,以提高工作的積極性。
(四)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實效
高校應從學校層面探索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并把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擴大社團活動的有效覆蓋面。善于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新媒體手段,加強對社團團支部的組織引導和思想政治教育[3],構建“互聯(lián)網(wǎng)+社團團建”的工作模式。推動思政研究等相關理論型社團的建設,在經(jīng)費、場地、師資等方面給予傾斜,增強理論型社團的影響力,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促進思想政治課教師參與學生社團團支部的工作指導,推鈾枷胝治課堂教學內容有效融入社團的思政教育實踐活動。探索社團活動項目化運作和管理模式,各社團自主設計、申報有利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素質的活動方案,校團委通過審核、立項、驗收等方式,加強對學生社團活動的引導、監(jiān)督和管理,提高學生社團活動的質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結語
總之,高校要認識到學生社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政治引導,推動社團的自身建設,促進學生社團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相結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艾紅玲.基于學生社團平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J].高教學刊,2017(4):66-67.
關鍵詞 “多維一體” 高職大學生 思政課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56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ZHANG Xiaohuang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 Propos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s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helps to promote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role and influence,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of vocat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chieve educational function,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It's core values as a guide to students' subject, from different angles latitude, using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of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so that the b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content becomes vivid, lively, rich; full participation not only students, but also a high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teachers, so that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targeted, effective.
Key words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
1 高職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多維一體”的內涵
根據(jù)有關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的指示精神,為改變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實踐教學一成不變的現(xiàn)狀,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就必須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展開多維一體的教學模式,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創(chuàng)新。
1.1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是指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xiàn)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有內容,有模式方法、有監(jiān)控評價體系,創(chuàng)造性地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與形式,重視學生在親身體驗和身體力行中,自覺理解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此時,學生不是被動知識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學習者,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智力開發(fā)、良好道德素質的養(yǎng)成?!耙盐账颊n實踐教學的內涵,既不能把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泛化,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社會實踐,淡化其本質,使實踐教學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與效果?!?/p>
1.2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多維一體”
“多維”指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以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高職大學生為主體,根據(jù)培養(yǎng)目標,把核心價值觀理論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融入教學全過程,從不同的維度、角度,采用多種不同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使高職大學生在專業(yè)學習、頂崗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學到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同時促進道德的提升,思想的進步。
“一體”指堅持“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育人理念。“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強調重視人文關懷,在做人的思想工作中關注人的情感、思想狀況,注重人的利益需求。堅持“以人為本”,就要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理念,寓教育、管理于為高職大學生服務之中,徹底改變陳舊的教育模式,轉變?yōu)槿诵曰椭C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使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
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就要針對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思想實際,充分發(fā)揮他們動手能力強的優(yōu)勢,不僅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價值選擇、人格尊嚴、自主意識,精神訴求,而且要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采用“教育、引導、暗示、激勵”等非強制性的方法,把大學生最為關心,最想了解的現(xiàn)實問題作為主要的方面,為他們排除憂患,解答疑問;既要體現(xiàn)人格平等和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又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促使他們提高素質,全面發(fā)展。“以人為本”在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中還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管理、社會服務管理及學生生涯規(guī)劃設計中,充分在新生入學之時,開展學習輔導,生活輔導。利用畢業(yè)教育等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涯輔導、心理輔導、挖掘其潛能,促進人格完善。在管理模式上堅持“以人為本”,即以柔性管理替代剛性管理,重視充分調動高職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積極性,把組織意志、管理目標轉化為高職大學生的自覺行動,注重內在的驅動性、影響的持久性、激勵的有效性,是實行人性化管理的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有助于徹底改變“制度化”與“家長式”的管理方式,改變那種行政命令式、千人一律式、無條件式的管理方式為激勵式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人本化”與“和諧化”促使“以工作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實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與自我超越”,不僅體現(xiàn)了求真務實的精神,也有助于實現(xiàn)教育管理的功能。
1.3 模式也可稱作模型或范式
是指為了實現(xiàn)某個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對其各要素間的邏輯結構及教學活動的邏輯流程的運行進行的整體設計而形成的一種操作模式,也可稱為操作樣式。多個固定流程與教學方法組成教學模式,每個教學模式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指導思想,這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和實踐教學都有很大的影響。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模式建構應該是不拘一格的,“多維一體”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有政策、資金等相應的保障機制。
2 高職大學生思政課“多維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研究的意義
思政課教學是在課內外,校內外,各種實踐教學活動,在能預計的基礎上,達到的一種教學效果。思政課實踐教學是由大學生在在參與中親身體驗,主動探究遇到的問題,驗證課堂總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教學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了,增強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大學生綜合素質。
2.1 有助于推動核心價值觀在育人中的作用與影響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取得的重大的理論成果與理論創(chuàng)新。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理論基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黨的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保證黨的路線堅定走下去,是未來接班人的堅定信仰。在大學時代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就是要求學生在價值觀培養(yǎng)過程中能夠接收到社會主義化的最新成果,逐步培養(yǎng)社會主義愛國情懷,在共同的社會主義理想下為國家的現(xiàn)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大學時代傳播社會主義價值觀,實現(xiàn)入腦入心,這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一項重要工作。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為高職大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現(xiàn)實的理論依據(jù)和生長點。高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與社會服務、勤工儉學、擇業(yè)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專業(yè)教育等各方面相結合,不僅有助于高職大學生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在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使之更加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有利于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
(1)有利于高職大學生做到知行統(tǒng)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單單是書面上的教育,還需要到社會上去實踐。通過參與國情調查、企業(yè)調研、田野考察、民情考察等使高職大學生融入火熱的社會實踐,不僅使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深了理解,而且增強了高職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由被動參與轉化為主動融入的自覺行動,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
(2)有利于高職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我們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上各個環(huán)節(jié)去體驗,讓他們感受人民的疾苦、感受關注民生,在社會實踐中熏陶思想、充實精神、增長才干。使他們充分認識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國情、社情、民情、鄉(xiāng)情,深刻體驗改革開放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與翻天覆地的變化。
(3)有利于高職大學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高職大學生只有勇于實踐、敢于實踐、樂于實踐,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認識,修正自己的本身錯誤,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進而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范。在高職大學生中開展科技、文化、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活動,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三下鄉(xiāng)”的具體內容中,以喜聞樂見的形式生動有效地進行宣傳弘揚,擴大受眾的范圍,增強感染力,使高職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講者和自覺踐行者。
2.2 有助于改變高職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現(xiàn)狀并實現(xiàn)教育功能
目前,高職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著效果欠佳、缺乏計劃性、保障機制不健全、面臨各種挑戰(zhàn)等薄弱環(huán)節(jié)。為此,構建高職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多維一體”的立體的實踐教育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學以致用的目。根據(jù)高職院?!靶F蠛献鳌?、“工學結合”的辦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在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親身體驗中,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加深對黨的熱愛,達到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現(xiàn)實感、吸引力,實現(xiàn)教育功能。
2.3 有利于提升高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教師的教研能力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以大學生為主角,上他們登上講臺進行講說,不僅鍛煉了大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還提高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組織合作能力。進而讓他們對理論知識能夠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夠獲取更多的社會實踐經(jīng)驗。提高他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明確社會責任。實踐使他們有機會接觸本專業(yè)的前沿的研究領域,對未來的就業(yè)崗位實現(xiàn)零距離的接觸,明確自己職業(yè)定向。深化并培養(yǎng)了高職大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利于提升高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教學在要求學生的同時也要求思政課教師,走出課堂深入社會,了解實踐教學的意義、內容和方法。教師在講授和參與的同時,不僅開拓了視野,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提高了理論創(chuàng)新的能力。
2.4 高職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具有理論與應用價值
高職大學生思政課“多維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以高職大學生為核心,先后創(chuàng)新與實施了:網(wǎng)絡虛擬的實踐教學模式、立體合作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小分隊式的實踐教學模式、現(xiàn)場實踐的教學模式、關愛弱勢群體的實踐模式、全員參與合力育人的實踐模式、項目引導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人人參與教學模式等。實現(xiàn)了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管理長效機制、考評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突破了原有的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局限性與弊端,取得了理論與實際應用的效果。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氛圍,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對促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起到一種范式的作用。
3 高職思政課“多維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運行與驗證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特點,積極探索思政課教學的新模式,使之具有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實踐性的特點。通過筆者主持的課題調查顯示:認為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豐富多彩的大學生占31.6%;認為簡單枯燥的大學生占24.7%;認為缺乏創(chuàng)新的學生占27.2%。95%的學生認為應“更改教學內容”或“改變教學方式”。50.3%的大學生認為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必要。在長期的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了“多維一體”的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1 網(wǎng)絡虛擬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
當前,隨著經(jīng)濟的全球化、信息的網(wǎng)絡化、價值觀念的多樣化,高校的思政課在當前這種新式下不得不創(chuàng)新跟得上步伐。虛擬平臺的利用對于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的經(jīng)費能夠有效緩解,受廣學生的范圍也由小部分轉為大群體。而且教師也可以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將最新成果,課題資料進行搜集、存儲、上傳,與學生交流。這樣的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的單板的文字表述,結合了生動的畫面,穿插講解,使得教學內容更容易理解,思政課教學更具有說服力與感染力;實現(xiàn)了網(wǎng)絡多媒體課堂與思政教育的互動。索然無味的思政理論課教學也變得生動形象起來。課程教學更有重難點,更有了效率。網(wǎng)絡多媒體教學構建了雙向自由交流的平臺,通過開設網(wǎng)絡課程,博客、在線交流、QQ、微信等形式,實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實踐教學日趨完善與人性化。我校的“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兩門網(wǎng)絡課程先后已經(jīng)被評為廣西高校思政理論課精品課程,提高了思政課教育資源的運用效率,增強了思政教育的影響力。
3.2 立體合作研究型的實踐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教師的要求來執(zhí)行。每個成員根據(jù)自己所在小組或得成績和認可。作者曾根據(jù)本學校的“十大文明”與“十大不文明”等為題,讓學生圍繞上述情況展開調研。學生們按照老師的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各司其職,共同合作,每個小組的作品在教師的指導下,分別以PPT、視頻以及論文的形式展現(xiàn)給大家,以供交流。由教師和學生共同來參與評分,來得出小組成績,得出最后成績之后,每個組的組長根據(jù)本組成員的表現(xiàn)給組員打分。而組長的成績則是由教師根據(jù)每組的活動情況以及完成作品的質量來衡量。
這種每個成員都可以參與其中并且逐級把關的教學模式,不僅在教學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有益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3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實踐教學模式
鑒于高職教育工學結合的教學特色與專業(yè)崗位的各項要求(核心能力,職業(yè)技能、職業(yè)素養(yǎng)),面對高職大學生理論知識不扎實,但是擅長實踐操作的現(xiàn)象,我們在教學中需要激發(fā)發(fā)學生的潛能與創(chuàng)造性。例如,“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jù)教學時間,組織學生自修相關的教學內容,對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要求,實行組長負責制。如以《做遵紀守法的大學生》為題,由學生來做課件,《交通法規(guī)十大違規(guī)現(xiàn)象》、《治安管理處罰法十大違規(guī)現(xiàn)象》、《網(wǎng)絡安全的十大違法現(xiàn)象》等,這些課件(具體表現(xiàn)、危害、教訓、感言等,通過圖片、文字、音樂、視頻等說明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由組長安排學生拍攝、采集圖片資料、文字說明、音樂配置等,教師在學生互評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最后達到全體參加,共同提高的目標。
這種教學實踐模式,由于不用找固定的實踐場地,大大節(jié)約了教學成本和教學時間,同時學生親自動手去完成,也可以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在作品演示的過程中,互相取長補短,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其音頻效果生動形象,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記憶更為深刻。
3.4 思政課堂與專業(yè)實習地點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為適應工學結合的需要,教學活動場所的安排不再局限在普通教室,而將教學場所延伸和擴大到實訓現(xiàn)場。改革授課的形式、時間、地點,使思政課具有針對性與實效性,在學生掌握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緊扣工學結合特點,圍繞學生工作過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使學生從課堂和虛擬場景中所獲取的知識技能與將來工作的技能需要相結合,將職業(yè)道德教育和技術習得密切結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增強了課程的實踐性和直觀性。此外還有現(xiàn)場教學模式等十幾種,各種實踐教學模式的適時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5 高職思政課“多維一體”實踐教學模式運行的反饋驗證
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經(jīng)過若干年的探索與實踐,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并實施了“多維一體”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使高職大學生走進了社區(qū)、企業(yè)、家庭等,對高職大學生的價值觀產(chǎn)生了影響,使他們明確了在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與歷史使命。
(1)學生參與度高。據(jù)2010級-2013級,在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500多學生的調查與信息反饋表明:“多維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運行與實施,學生的參與度高,100%的學生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且重視、積極,體驗、體會深刻。
(2)學生價值觀改變?!岸嗑S一體”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運行與實施,提升了高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道德意識、愛國意識、團隊意識、責任意識,挫折意識、愛心與服務意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促進了個性的發(fā)展。在我校每年有不少于二千學生參加獻血活動、東盟博覽會等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在校學生遞交入黨申請書的比例不斷增加,據(jù)用人單位的信息反饋:我院的畢業(yè)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社會反響好。畢業(yè)生在工作崗位上認真、勤奮、敬業(yè)具有較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有的學生成為行業(yè)的標兵和技術能手。我校畢業(yè)生農向華曾被選為十七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得到社會與企業(yè)的認可。
(3)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高?!岸嗑S一體”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得到了廣大學生的認可與肯定。筆者任教的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12級工商2班的謝淄В骸襖鮮Φ慕萄Х絞絞俏乙鄖岸濟揮屑模暈依此凳嗆芐掠鋇?;不(蟼??37頁)(上接第122頁)僅能夠學到教材的知識,也增長了我的知識面,提高了我的動手能力。老師所布置的實踐作業(yè)按小組的形式去完成,不僅增強了我們同學之間的交流,也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提高了教學質量。我非常喜歡老師的教學方式,也非常喜歡上老師的課,因為對我來說上老師的課很享受。”
楊祝骸襖鮮λ枷肽昵?、能与鸭吓F劍賈玫氖導疃饕刀遠幟芰?、思诬力、磪察能力荡_矯嫻惱攵孕院芮俊U且隕系鬧種痔氐悖箍菰鋟ξ兜乃頰偽涑閃宋頤恐芩詿目緯獺?。?/p>
陳祝骸襖鮮Φ乃夾蘅危瀆思で橛攵Γ鮮ο昃《亟步飪偽局叮實PPT課件展示,傾心的案例分析,耐心的課后指導,讓我們情不自禁地響起掌聲。”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促進了教學改革,教學改革研究的成果運用于教學,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地區(qū)規(guī)劃基金項目《基于“多維一體”的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研究》編號:15xJA710003
參考文獻
[1] 顏加珍.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導刊,2011(2).
1.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
由于我們對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的設計和操作缺乏理論指導和實踐經(jīng)驗,在實施層面上往往出現(xiàn)教學目標的虛化現(xiàn)象,如:知識、技能目標該實的不實;過程、方法目標出現(xiàn)了“游離”現(xiàn)象;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出現(xiàn)了“貼標簽”現(xiàn)象。教學中常常顧此失彼。所以在每節(jié)課后,我都要進行教學目標完成情況的反思,如:教學目標設置合理嗎?完成得怎樣?本框知識目標重點突出嗎?難點化解了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生成”程度如何?課堂上有多少學生參與?體驗怎樣?有沒有把學科最重要的東西給他們?等等。例如,在學習必修模塊《經(jīng)濟生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我們可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逐一說明什么是“從眾消費、求異消費、可攀比消費、求實消費”的含義及影響。這樣,新課標要求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也就難以達到。如果我們做如下改進:先引導學生自己看書,思考不同行為的表現(xiàn),并分別舉例說明。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分組討論:“每一種消費行為都存在支持和反對的態(tài)度,你贊成哪種觀點呢?為什么?”相互補充……如此教學,不僅重視“知識和技能”,而且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過程中領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真正得以提升。
2.反思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促進教學內容的豐富
新課程改革無論在課程意識的確立還是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上都要求發(fā)生變化。新課程的民主性、開放性要求教師由“跟著感覺走”到真正意識的培養(yǎng),使他們在教學中自覺形成以教材為平臺、充分利用和開發(fā)各種課程資源的教學行為。教學中不再以“本”為本,而是重視對教材的補充、拓展、延伸,同時鼓勵學生質疑和趕超教材及教師。如:在教學必修模塊《生活與哲學》“意識的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知識時,課堂進行了“為什么要重測珠穆朗瑪峰高度”的辯論。一位同學說:“我覺得討論這問題意義不大,珠穆朗瑪峰高度與我們到底有什么關系呢?”這一插曲使課堂轉入靜寂。難道讓“花自飄落水自流”嗎?教師急中生智,轉而問道:“沒有一定的綜合實力我們能測量出來嗎?為什么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不能邁出這步呢?”繼而帶著學生融入思想政治課,體會中國人民認識、改造自然的巨大勇氣和能力,并進一步回歸哲學抽象知識“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的認識。在課堂預設和生成這一矛盾不能統(tǒng)一時,利用教學智慧有效處理,讓生成資源為教學目標服務。
新課程還突破了“教室是學習的惟一場所”的傳統(tǒng)觀念,學生的活動空間延伸到生活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到大自然中學,到社會生活中學;學生的學習活動對象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書,而是延伸到社會及自然這部“活”的無字書。新教材的編寫就充分重視這—點,在每單元的“綜合探究”活動中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如模塊《生活與哲學》中的“走進哲學問辯人生”的探究活動就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學故事”。所以,在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上,我常進行反思:教材資源利用好了嗎?是否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實際是否只是穿上了美麗的“外衣”而成了一種裝飾?在搜集信息的同時是否有效地加工和處理并得以充分利用?
3.反思學生主體性發(fā)揮,關注學生自主與教師引領的統(tǒng)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學實踐中教師“一統(tǒng)”課堂的現(xiàn)象少了,出現(xiàn)了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氣氛活躍的繁榮景象。但冷靜審視這“繁榮”景象,不難發(fā)現(xiàn)這背后往往存在: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出現(xiàn)脫離文本主旨,游離文本的天馬行空式的“個人體驗”的現(xiàn)象;由于教師不明白“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的真正含義,不明白自己在其中要扮演的角色,出現(xiàn)惟(學生)自主化的傾向,教師沒有能力或不愿去組織、引導、調控,最后學生的認知水平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如在探究必修模塊《文化生活》第三單元后的“肩負‘強基固本’的文化使命”活動時,面對青少年熱衷于西方的圣誕節(jié)等節(jié)日,而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卻漠視的價值選擇,教師作出“你對熱衷于西方節(jié)日現(xiàn)象的說明很有道理,我支持你的觀點”的隨意肯定。在這里,教師不僅脫離文本主旨過分強調學生感受,而且沒能進行價值引導和積極挖掘活動意義,“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標也就難以實現(xiàn)。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經(jīng)常反思:學生主體性發(fā)揮得怎樣?教師角色扮演得怎樣?當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是否引導他們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基礎》這門學科的教學藝術就是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選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運用適宜的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巧妙地教學情境,精心的組織主體之間活動交往中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性,是老師在教育實踐中的科學展現(xiàn)。老師在教學中有了一定的教學藝術就會形成一種特有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是老師的個性特征與自己的教學藝術結合并達到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后的結果。老師在思修和法律這門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追求藝術教學,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把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不要看著虛有圖表,實際上沒有什么實用價值。
二、選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
不管哪一門課程都有自己的教學規(guī)律和方法,很多老師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學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討,總結出了新的教學方法并進行嘗試,為這門學科的教學注入了新的升級和活力,比如,活動型教學法、研究型教學法、對話性教學法等。從教學方法這方面而言,不管是教學方法是傳統(tǒng)落后的還是現(xiàn)代先進的,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整本教材的教學需要多種教學方法去完成,有的時候一個章節(jié)會需要多種的教學方法相互融合,這些都需要老師的靈活把握,融會貫通。比如,筆者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時,在緒論這一部分就采用了多種方法,先拿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觀看大學生和高中生的生活學習片段,喚起學生對以往生活的懷念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接下來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對中學到大學在生活和學習上的變化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研究怎樣去適應生活的變化,怎樣轉變角色等,下一步就是有個小組對本次討論的結果進行陳述,老師進行總結,說出自己的觀點,最后要為學生留下與本節(jié)課知識有關的作業(yè)題。在這節(jié)課中就運用了討論型、活動型、研究型等教育方法,學生在學習中表示出自己的看法,是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讓學生的記憶更深刻。選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是現(xiàn)實教學藝術的重要手段。
三、把握適宜的教學環(huán)境
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把握教學環(huán)境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環(huán)境包含教學設施等方面的硬性環(huán)境,還有學院的文化環(huán)境等軟性的環(huán)境,但是對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而言,做好教與學這種雙邊關系,就是怎樣把握好師生關系,通過師生的關系層面做到窺一斑而知全豹,有利于把我課堂教學。師生關系是一個多因素的社會關系體系,不僅反映了社會的道德、政治經(jīng)濟關系,也有情感行為產(chǎn)生的心理關系,等等。現(xiàn)在的教育注重的是以人為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身能力和學生智力的開發(fā),教學過程是一個雙向互動,共同提高的一個過程,師生關系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育的成果。在教育過程中,師生處于一種信任和平等的狀態(tài)中,它所營造的教學氛圍就會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從學生自身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擁有良好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人格上的平等,交往是民主的,相處是和諧的。讓師生的心靈相互接納,讓師生形成一種真摯情感關系。他說的宗旨是以學生自主精神為主,讓他充分發(fā)展自身的人格。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關鍵在老師。身為老師應結合自身的工作性質,轉變觀念,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師德素養(yǎng),以過硬的素質和高尚的品格去感化學生,學生會被老師講課魅力所征服。
四、創(chuàng)設巧妙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巧妙創(chuàng)設是進行藝術教學重要的變現(xiàn)形式,創(chuàng)設一個成功的教學情境可以推動一個教學,讓學生處在一個興奮地狀態(tài)中,呢狗狗保持一個愉快的精神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可以讓同學們尊素的掌握知識技能。老師在備課室設計教學外,還要在講課時可以的去引導,去創(chuàng)造形成的條件,但是教學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老師不能局限于課下的設計安排,在教學的過程中靈活撲捉時機。組織教學高超的方法有很多種,需要老師去研究和制定。創(chuàng)設巧妙教學情境有很多種,例如,講故事把故事中的樂趣、事情、道理融入到一起,具備藝術感染力。還有看圖片創(chuàng)設、朗誦詩文創(chuàng)設等,但是要恰當?shù)倪\用,要與教學的內容銜接,在運用的時候注意學生的反應,根據(jù)使勁情況進行調整,發(fā)揮情境教學實際作用,充分展現(xiàn)它的魅力。
五、案例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
用社會或校園的真實典型事件作為背景材料,根據(jù)教學的目的和內容設定問題,或者引導學生對材料分析時發(fā)現(xiàn)問題,在經(jīng)過討論,發(fā)現(xiàn)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客觀的去評價他人的行為和社會現(xiàn)象,達到教學目的,這些內容就是案例教學的含義。案例教學不是必須要灌輸什么,讓學生接受什么,而是通過對典型案例分析評價,讓學生持有抗干擾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學生自覺地錯誤的觀念,增強法律意識。案例教學符合學生的心理學求和認知規(guī)律,方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是一種與理論教學不相同的教學方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實現(xiàn)了學生由要我學想我要學的過程轉變。這種觀念的轉變與學生的生活特點相符,有利于大學生擺脫以前的約束,發(fā)展自己的個性,拓展自己的思維,適應大學的生活。通過合適的案例講解,利于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還有利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過的應用,下面以一位教授換偶的案件為例,這個案件幾乎涵蓋了法律基礎課的所有知識,對思想而言,涉及到了價值觀和人生觀等問題,對道德而言,是與我國傳統(tǒng)美德相背離,違背了贖回功德和家庭美德,對于法律來說,它是不僅是違法行為,還是犯罪行為違反了《婚姻法》第四條夫妻之間要相互忠誠的原則,有違《反刑法》構成聚眾罪;在思想方面來說,顧大局和講政治是該案件判決被我們理解的關鍵因素。從該案件可以看出,在法律的舉出上也不能拋開思想道德,因為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是一個整體,并不是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一個簡單的疊加。道德和法律有著共同的價值觀,人權人道正義公平作為法律的基本原則,也是屬于道德的范圍,構成了道德和法律之間的紐帶。
六、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