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贊美老師的現(xiàn)代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彎路。
于是,我在開學初利用兩周時間,以第一課《在山的那邊》為詩歌學習的起點,分階段、有側(cè)重地對七年級上冊語文書中所有的詩歌進行了系統(tǒng)的學習。到六課詩歌都已全部學習完畢,我明顯感受到了學生在詩歌朗讀、把握情感和揣摩詞語這三個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下面以學習第六首詩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為例,談談學生的學習效果。
師:請一位同學為我們朗讀,大家著重從句中節(jié)奏和節(jié)次間停頓的把握這兩個角度來欣賞評價朗讀的效果。
生1:讀全文。
師:請同學們來說說他朗讀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
生2:他讀音準確,節(jié)次間的停頓也恰當,但句中的節(jié)奏體現(xiàn)得不夠好。
如:“定然/在天街/閑游”一句,他讀成了“定然在/天街/閑游”。
師:你聽得真仔細,糾正得也準確。你能在他的基礎(chǔ)上,不僅讀出節(jié)奏,而且讀出點詩味嗎?
生2:我試試吧!(生讀)
師:(鼓掌)你為什么能讀得這么好?
生2:我覺得這首詩主要是作者心中的想象,而且是在夜空下的想象,所以我就讀得輕柔、舒緩一些。
師:我們明白了,語氣的輕重、語調(diào)的高低是與詩歌內(nèi)容相關(guān)聯(lián)的。比如,讀《理想》這首詩,語調(diào)整體就比較高昂,語氣也要更堅定有力,才能體現(xiàn)作者對理想的贊美。誰能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以學過的詩歌為例,談談語氣語調(diào)與詩歌內(nèi)容的關(guān)系?
生3:何其芳的《秋天》,描繪的畫面寧靜恬淡,所以朗讀時語氣就較輕松,語調(diào)也較柔和。
生4:曹操的《觀滄?!肥惆l(fā)了他渴望一統(tǒng)天下的豪情,所以語氣語調(diào)都更高昂、鏗鏘。
生5:張峰的《化石吟》抒發(fā)了對化石的贊美,也寫出了化石的神奇,問句要讀出驚訝,一些語句要讀出由衷的贊嘆。
師:對,內(nèi)容決定了朗讀時的語氣和語調(diào)。詩歌讀出詩味,才能將詩人的情感傳達給聽眾。你認為這首詩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生6:對天上的街市的喜愛和向往。
師:你是從哪些語句感受到的?
生6:“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薄懊利悺边@個詞可以體現(xiàn)作者的喜愛之情?!敖质猩详惲械囊恍┪锲?,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薄笆郎蠜]有的”可以流露出向往之情。
生7:“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這句想象牛郎織女生活得自由幸福,可見他心中對這種生活的向往,這句中的“定能夠”體現(xiàn)出堅定的信念。
師:所以你在讀“定能夠”時加重了語氣,是嗎?
生7:是的。
讀完這些書才讓我真正懂得了生活的真諦,知道了這本書為何能改變中國千萬青年的命運,它為何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他向我真正地打開了與另一個世界溝通的大門。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guān)于讀后感800字,請您閱讀。
讀后感800字1最近,我自己整理房間,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本《不老泉》。于是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越看越讓我感動,于是我一口氣讀完了它。
在一片林子的外面,是福斯特一家,這片林子是屬于他們的。福斯特的女兒溫妮已經(jīng)厭倦了這樣的生活。于是,她跑出家進了林子。她發(fā)現(xiàn)一位男孩正在喝泉水,可男孩怎么也不肯給她喝,而是直接把她帶回了家。這泉水原來是傳說中的“不老泉”,喝了則會長生不老。男孩父親告訴過他,如果泄露了秘密,這個世界將會毀滅。
是的,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長生不老,那么世界上將會到處都是人,末日也會來臨。世界就像一片海洋,在太陽的日照下,海水不斷被蒸發(fā),然后形成雨,雨水落進江河,江水不停地流動,最后又把水送回了海洋的懷抱。它們就像一個不停運轉(zhuǎn)的輪子,每個生物、非生物都是輪子的一部分。也像我們?nèi)祟愐粯訒喜∷?,我們?nèi)祟愐彩禽喿拥囊徊糠?。如果我們都長生不老,這個輪子將會停止轉(zhuǎn)動,世界也就毀滅了。
男孩一家都不希望溫妮喝泉水,應該做輪子的。只要男孩的哥哥不同,他希望溫妮也能長生不老,和他們永遠生活在一起。
當然大家都希望長生不老,永存在這個世界上,不過,我們不能這么做。
溫妮最后把男孩哥哥給她的泉水,倒在了一只青蛙身上。
80年過去了,男孩一家去了附近的一座墓地,在那里他們看見了溫妮的墓碑。
溫妮的選擇是正確的,她選擇了做輪子的一部分。
這本書,讓我想起了生活中遇到的事。
有一次,我做了一個漂亮的生態(tài)瓶,里面有小石頭、水草、小魚、小蝦。生態(tài)瓶的瓶口雖然被封住的,但小草會給魚兒、小蝦提供氧氣,魚兒、蝦會給小草提供二氧化碳,因此它們都能快樂地生活。后來小草被我拿了出來,小魚、小蝦便慢慢地死去了。當時我心里真后悔!
這也說明生態(tài)瓶也是一個輪子,不管少了哪部分,輪子都轉(zhuǎn)不起來。我們的世界也一樣,需要大家永遠做好輪子上的一部分。我們的世界才會轉(zhuǎn)得越來越穩(wěn),越來越美麗!
讀后感800字2在漫長的暑假中,我們肯定要多讀書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我也不例外。在暑假讀過的書籍中,有一本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那本書名叫《101個成長勝經(jīng)》,它的編者是彭凡。這本書有101個小故事組成,每一個故事都溫暖人心,能教給你深刻的道理。在這101個小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禪師的蘭花》這個故事。
《禪師的蘭花》這個故事講的是唐代有位著名的僧人,叫慧宗禪師?;圩诙U師是位得道高人。
一次慧宗禪師要去云游,讓弟子照顧好她養(yǎng)的十幾盆蘭花。不料一天深夜,突然下起了暴風雨,眾弟子早已熟睡,不知蘭花被忘在了外面。第二天眾弟子看到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
幾天后,慧宗禪師回到寺院后了解了原因,并沒有生氣,而是告訴眾弟子養(yǎng)花是為了開心,不是為了生氣的,為這么一點小事不用著急上火。
“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花的”慧宗禪師這一句話看似平淡無奇,卻寓意深刻。有多少人能想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呢?
很多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很生氣,老師留的作業(yè)好多呀,爸爸媽媽嘮嘮叨叨,今天和同學相處得不好……生活中有太多的不愉快,有太多可以生氣的地方,可是很多時候,生氣不但于事無補,還會傷害身體。
慧宗禪師話的啟示就在這里:我們不是為了生氣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不是為了生氣而學習的,不是為了生氣而交朋友的,不是為了生氣而生活的。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都是體驗生命的快樂,為了美好的明天,身邊所有的人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我們?yōu)楹尾婚_動腦筋,讓生活過得更愉快呢?
相信擁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做什么事情都是快樂的。很多同學都把學習當苦差事,但當以快樂的心態(tài)面對一切時,品味學習的收獲時,你會有奇特的發(fā)現(xiàn):學習是幸福的。
永遠把生氣放在最遠的位置,不論什么時候都不去動用他,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快樂溫暖,看到你所擁有的幸福,世界就是永遠快樂的!
這本書告訴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歡這本書。以后我要多讀書,增加知識,拓展視野,讓生活更愉快,明天更加美好!
讀后感800字3在詩歌課堂這樣的欄目里為下一代講講現(xiàn)代詩歌,這當然是件極有意義的事,尤其編輯特告最好在中學教材所選作品內(nèi)作評,其本意自然是為了切合孩子們的詩歌教育實際,我亦覺得頗為中肯而欣然領(lǐng)命。然而,當我遍尋了當下最為權(quán)威、使用也最為廣泛的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全套教材后,我還是感到了些許無奈與為難。作為一個在中學和大學的課堂里講了近二十年中文課程的教師,雖然我本人對國內(nèi)現(xiàn)代詩歌教育的種種偏頗與失誤早已有切實經(jīng)驗和足夠認識,但時至今日幾經(jīng)改革后的“實驗”教科書在現(xiàn)代詩歌篇幅上的匱乏、內(nèi)空上的膚淺與課堂研討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上的平庸,仍然讓我深感震驚和不安。出于對孩子們和對詩歌的責任,我不得不把絕大多數(shù)作品直接略過了,這里僅僅(艱難地)選出一首外國詩歌作為今天講評的對象,這就是美國詩人蘭斯頓·休斯的《黑人談河流》。
《黑人談河流》既是一首可以被歸入愛國主義正統(tǒng)題材范疇的詩歌,同時也是這類題材中不多見的能夠折射出現(xiàn)代詩歌某些特性的作品。事實上它的確被編入了“愛國思鄉(xiāng)”那個單元里,詩歌中對美國的母親河——密西西比河的由衷贊美(當然也延伸到了對所有孕育了黑人文明的其它幾條大河如幼發(fā)拉底河、剛果河和尼羅河的親切呼喚上),以及寫到林肯去新奧爾良而隱含了對美國歷史進程與社會進步的深沉慨嘆,等等,都可以看出作者對美國、對黑人乃至對全人類的真切熱愛。這一點,也就是此詩的所謂思想內(nèi)容方面,但凡有著愛國情操或民族情節(jié)的讀者都應該容易理解,而且也大概是中學老師們的講解重點,故此我就不再贅論了。我感興趣的是此詩能夠體現(xiàn)出的現(xiàn)代詩性的那些成分,它們雖然微小然而可貴,尤其是與同類作品進行對比的時候。
要知道這首詩其實是休斯的處女作,是他十八歲時路經(jīng)密西西比河時的偶感之作,正是這偶發(fā)之筆卻成了后來的經(jīng)典名篇,成為美國現(xiàn)代黑人詩歌的一個典范??陀^地說,做到這一點,只靠澎湃如潮的愛國激情或民族豪邁感是遠遠不夠的。我想說的是,一首詩首先必須是一首詩,然后才是它寫了什么——實際上,也才能夠真正寫出什么;那些表面上看似一樣的內(nèi)容可以寫成詩,也可以用日常語言說出來,但無論如何,無論后者的形式被修葺得多么像詩,也請不要冠以詩名,請不要告訴我們的孩子們——這就是詩,或者,這才是好詩。那么,這首《黑人談河流》中的現(xiàn)代詩歌成份到底是什么呢?它們所產(chǎn)生、所寓托的精神性的純度與深度,到底與用白話來說出、或者用低級的“詩”的形式來表達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讀后感800字4當然,類如意象、比喻、擬人、排比和反復的用法在詩中是較為明顯的,它們的共同作用就是大大增強了抒情力度和情感強度,大大擴展了詩意的時空坐標,把黑人的苦難歷程與堅強步伐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些修辭或表達手法無論在傳統(tǒng)詩歌還是在現(xiàn)代詩歌當中都隨處可見,雖然具體到本詩的情形,像靈魂變成河流、人類血管中流動的血液、河水催我入眠、我在河畔建造金字塔、密西西比河的渾濁胸膛等等抽象意象和混合詩意已經(jīng)和標準的傳統(tǒng)詩歌拉開了距離。而我真正想要強調(diào)的,則是此詩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詩意上的互文性和詩感上的散漫氣質(zhì)。
不知是因為少年休斯對黑人命運的透徹感悟,還是由于詩歌天才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稟賦,《黑人談河流》中的互文性既簡潔清朗,又富有內(nèi)傾性和延擴力——晨曦中的沐浴、茅舍里的入眠、建造金字塔的諸多影像和(聽到)大河之吟、(瞧見)大河之肌成為完美的一體,幾條河流成為一條河流,那就是黑人的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河,那就是永恒流動的像河流一般深邃的黑人的靈魂。這樣,通過幾個看似孤立的抽象意象和隱喻成份,詩人把不同地區(qū)不同階段的黑人歷史匯入了一條河流,詩人自己也與他的民族融會為一體,成就了詩中的那個“了解河流”的大大的“我”。這里,互文性成為一個潛藏在字里行間的隱性紐帶,它既存在于單個的意象里,又存在于宏闊的情思中,它既是文化和歷史的,又是政治和社會的。
另外,全詩語調(diào)的平和、節(jié)奏的舒緩、意象的簡潔大氣和措辭的不溫不火,都有意無意呈現(xiàn)了一種散漫而莊嚴的智性,這種智性效果把詩歌的內(nèi)在肌質(zhì)與外在語感合而為一了。休斯的這首詩初步具有了這種散漫氣質(zhì),那其實是現(xiàn)代詩歌在發(fā)展了許多年之后才在個別作品中達到的一種境界。對此,如果我們?nèi)プx一讀休斯的原文,可能會更加實在地體會到。
但是,并不是說這首作品是足夠精致和深刻的,事實上我個人認為這首詩寫得并不完整,如果以一個較高的標準來衡量,它在許多地方本來還可以加以改進。詩人始終基于抒情傳統(tǒng),未能在現(xiàn)代詩歌的智性表達上再進一步,這也是休斯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一個民族詩人的原因。而不管怎樣,在今天的中學教材里能夠出現(xiàn)這樣一首編者未必在意的初具現(xiàn)代氣質(zhì)的詩歌,終歸可使我們收獲聊勝于無的欣慰。
讀后感800字5讀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本書,對我的震撼很大,讓我更深的了解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之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根。這書介紹了剪紙藝術(shù)、戲曲、皮影等等內(nèi)容,讀著它,我仿佛推開那古老而厚重的大門,進入一個個令我新奇神秘,又讓我欣喜不已的天地。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最喜愛手工剪紙了,記得在我很小的時侯,奶奶就教過我剪紙,剪花,剪四瓣花、五瓣花……左鄰右舍都夸我心靈手巧。每當手工課上剪紙時,我都興奮不已,在手工課上我和同學們認真地學習剪窗花,剪燕子,做風車,這些在我的手上一點也不難,手工課的王老師經(jīng)常獎勵我一顆顆紅星……當看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本書后,我對民間剪紙藝術(shù)有了更多的了解,對剪紙的興趣更濃了,加上我本身有學畫畫的功底,想著剪著,剪的花樣就越來越多了。今年過年的時侯我剪了各式各樣漂亮的窗花,貼在奶奶家的窗戶上,把全家裝扮得喜慶多了,過年的味也更足了,親戚朋友來拜年,都說:“瞧,這窗花貼的多好看,喜慶得狠。如今人們對過大年的意識越來越淡了,這老傳統(tǒng)啊不能丟。過年嗎,大人孩子穿新衣,給孩子壓歲錢,放煙花,吃餃子,走親戚,竄門子,就圖個熱鬧,團圓,一家子人樂呵樂呵……”每每聽到大人的夸獎,都讓我對這小小的窗花越發(fā)喜歡,對著不起眼的剪紙又有番新的認識,在這五彩斑斕的剪紙中,它蘊含的內(nèi)容太多太多……
一、避免過于偏重詩歌的思想意義
首先,教師要從審美感受、詩歌欣賞的層面引導學生進入詩歌。顯然不能用教其他文類的方式來教詩,詩歌的美實際上是和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和迷戀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詩的意義就在于它的“美”,它所創(chuàng)造的奇異的美就是其力量和價值所在。這樣的詩對讀者心靈的開啟是任何力量也不可比擬的。審美是人類的天性之一,教育不過是“開啟”或“發(fā)蒙”。語文課教詩,有時就是要如夢初醒般地喚起學生的這種審美天性。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袒露與這片土地生死相依的赤誠之心,以及帶有歷史縱深感的悲劇性情感?!皝碜粤珠g的無比溫柔的黎明”,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黎明的渴望,若只是把這句詩看作是充滿生機的解放區(qū)的象征,就大大局限并削減了這首詩的意義。盡管詩人對解放區(qū)確實懷有一種向往之心,但詩就是詩,不同于政治圖解的文字。詩歌還是一種聲音的藝術(shù),它的美和意義與其節(jié)奏、韻律或內(nèi)在的音樂性結(jié)合在一起,甚至與語感、語調(diào)和語氣都有一種不可分離的聯(lián)系。
其次,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詩的語言本身,詩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語言的魅力。與其要求學生答出詩的主題,不如首先問他們究竟喜歡哪些比喻、句子或意象。
鄭愁予《錯誤》中的“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為什么會受到人們?nèi)绱说南矏??因為詩人在這里巧用擬聲技巧,有一種陌生而奇異的美感。古人常有煉字、煉句、煉意之說,在讀詩品詩時對詩眼的關(guān)注,即體現(xiàn)出對詩歌作為一種語言的藝術(shù)的領(lǐng)悟?,F(xiàn)代詩人也是這樣來運用語言的。
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里,“嘶啞”一詞可以說是這首詩的“詩眼”:對于這片苦難的土地,喉嚨“嘶啞”了還要歌唱,這就有力地表達了一種刻骨的、至死不悔的情感,并富有感染力地奠定了全詩的深沉基調(diào)。這種在暴風雨中歌唱的嘶啞的嗓音,不是優(yōu)美悅耳的,或故作高亢的,但卻是深厚的、悲劇性的,它是千百年來從屈原、杜甫那里繼承下來的聲音。而接下來的“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中的“腐爛”一詞也可見愛之深、愛之刻骨,它已寫出了一種情感極致。
二、擴展、深化并刷新對詩歌的認識
要教詩,就必然會涉及對詩歌這一文學樣式的理解。詩歌在其本質(zhì)上是難以定義的,要認識詩歌,唯一的途徑,就是盡可能地擴大閱讀范圍和藝術(shù)視野,詩歌觀念也應得到相應的擴展、深化和更新。
詩歌就是“抒情加意象”,這幾乎成為一個公式。用這種詩歌觀念也許可以解釋一些浪漫主義詩歌作品,但顯然很難面對所有的詩歌。在新詩史上,有些創(chuàng)作就具有一種現(xiàn)代的心智,更講究詩中的“智性”以及藝術(shù)的克制和提煉。
卞之琳的《斷章》,通過一種“戲劇化處境”,寫出了事物的相對性和以一種反諷的眼光看人生的智慧??梢哉f,他給中國新詩帶來了一種冷靜而復雜的智性詩風。這種詩風,除了出自個人氣質(zhì)外,顯然還受到“非個人化”詩學的影響,這種“非個人化”的詩學和詩歌,和浪漫主義大相徑庭。詩歌除了抒情和創(chuàng)造意象外,還可以暗含一種“敘事”和“戲劇性”。鄭愁予的《錯誤》就耐人尋味地容納了一個頗富有戲劇性的情境:一方在等待,容顏如季節(jié)里的蓮花開落;另一方在歸來,那達達的馬蹄令人心跳,但最終卻是個過客。
詩歌其實是對生活的敞開。戴望舒的《我底記憶》運用了一種看似散漫隨意,而又親切自然的日??谡Z,形成了一種更為自由的散文化的敘述風格和語調(diào)。詩中的詩句,像是一個人的喃喃低語,像是老朋友之間的娓娓訴說,然而它并不是“大白話”,它同樣具有一種動人的詩的意味。有別于對抒情性的追求,詩人在這首詩中通過一種對日常生活的敘述,使過去那些很難入詩的事物和生活細節(jié),如“燃著的煙卷”“喝了一半的酒瓶”等,第一次出現(xiàn)在詩中,這不僅使讀者感到異常親切,也達成了對生活的敞開。
詩歌,還可以展開一種更為復雜的“現(xiàn)代主義”式的藝術(shù)追求。在選入人教版高一語文課本中的《贊美》里,詩人穆旦把深沉的民族憂患和復雜的自我意識、歷史的縱深感和現(xiàn)代的感性整合為一個整體,使之更具有現(xiàn)代感,也更有思想和藝術(shù)的包容性。詩的第一段是一種宏觀的、帶有歷史縱深感的對民族苦難的敘述,“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我要以槽子船,滿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我要以一切擁抱你……”這樣的詩句不僅感情深沉,而且具體可感,富有語言的質(zhì)感,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知覺化”的詩學原則,避免了同時代詩歌中常見的那種空洞的、概念化的抒情。詩的第二段由宏觀的視域轉(zhuǎn)向一個具體的形象,顯然,詩人意在通過農(nóng)夫這個形象,復活對一個民族的命運的歷史記憶。這農(nóng)夫承受著世代相傳的苦難和艱辛、希望和失望,然而他卻是無言的、沉默的,他甚至“從不回頭詛咒”。這里,B透著詩人對民族歷史的深刻理解:他所屬的民族千百年來就是一個忍辱負重的民族,然而這種“忍受”并不是消極的,因為在這巨大的無言中詩人懂得了承受和犧牲的意義,并感到了一種潛在的力量。這首詩從結(jié)構(gòu)層次到語言句法,都不是單線條的,而是多層次的、綜合的、戲劇性的。
與對詩歌本身的認識相關(guān)的是一些更復雜的詩的表現(xiàn)方式和手法。
許多人對“隱喻”難以把握。然而文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隱喻性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端浪肪褪沁@樣一首隱喻性的詩,一讀便知,這首詩的意義決不限于它所描寫的那一溝死水?!端浪凡煌瑢こ5囊稽c,在于它是一種“審丑”的藝術(shù)。詩歌歷來被視為“雅”的藝術(shù),然而聞一多以罕見的藝術(shù)勇氣和才能,向現(xiàn)實的丑惡和腐朽開掘。有人認為《死水》的特點是“以丑為美”,其實并不準確:不是“以丑為美”,而是通過藝術(shù)的手法化丑為美、化腐朽為神奇,從而達到對丑惡現(xiàn)實的超越。
“通感”手法在詩歌中一直存在,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把它發(fā)展成一種詩的方法論。戴望舒就受到法國象征派的這種影響,他經(jīng)常在詩中運用“通感”,以形成一種“音色交錯的美”,《雨巷》中“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目光”,就化視覺形象為一種聽覺感受,似乎連目光也憂郁、惆悵得發(fā)出了嘆息聲,由此寫出憂郁之深、憂郁之動人。
至于“矛盾修辭”,指的是在文學修辭中把相互矛盾、沖突、不協(xié)調(diào)的東西或“異質(zhì)”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從而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修辭效果。如《錯誤》中的“美麗的錯誤”,就是一種典型的矛盾修辭,也稱為悖論性修辭,這樣的詞語組合非常耐人尋味。
三、運用新的理論、方法從事“文本解讀”
文學是“讀”出來的,詩歌更是這樣。其含蓄、其暗示、其“詩意”,全靠讀者來讀。這里的“讀”,就是文本解讀、分析和闡釋。從一首詩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到修辭技巧、深刻復雜的含義,只有通過一種比較“專業(yè)”的文本解讀,一首詩的秘密才會敞開。
會讀詩的老師在教詩時總能找到某種獨到新穎的角度引導學生進入詩歌。這個角度,可以是詩的立意構(gòu)思,也可以是詩中的某個句子、意象、色彩或用詞。比如,《贊美》的特質(zhì)是把對民族苦難的深刻書寫和現(xiàn)代知識分子復雜的自我意識結(jié)合為一體(程光煒《中國當代詩歌史》)。要引導學生了解這一點,需要眼光和方法,詩中的“但我走過,站在路上踟躕/我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這里出現(xiàn)的,就是一個帶有知識分子氣的“現(xiàn)代的哈姆雷特”。這里的“踟躕”就可以成為一個進入詩歌的角度?!磅剀X”,不僅是外在形態(tài)上的,也是內(nèi)在心理上的,它意味著一種有距離的觀看、內(nèi)在的矛盾、痛苦與決斷,它顯示了穆旦詩歌的那種特有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性質(zhì)。
有人運用中國古典詩論來解讀現(xiàn)代詩歌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古代文論里有豐富和深刻的詩學資源值得發(fā)掘。此外,西方文論尤其是二十世紀新起的許多人文新學科及文學、文化和哲學理論,英美新批評派、俄國形式主義、闡釋學、接受美學,敘事學、精神分析理論、對話理論、神話原型批評,等等,都為從事文本解讀提供了諸多新的理論視角和方法,足以產(chǎn)生一種新的眼光來看文學。
例如,西方的“互文性”理論認為一切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織成”的,原創(chuàng)性文本是不存在的,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文學的“互文性”不僅事關(guān)創(chuàng)作,也事關(guān)閱讀,它意味著一種新的文本解讀:必須通過“互文”來理解文本,它所隱含的意義在與其它文本的相互參照、相互指涉、相互引發(fā)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理解或是得到充分的揭示?!盎ノ男浴崩碚撾m出自西方,但中國古代文人對文學的互文性早有非常透徹的認識:“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北宋?黃庭堅《答洪駒父書》)
《錯誤》中的“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就使人聯(lián)想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絢爛奪目”的《死水》,也令人想起十九世紀西方唯美主義的審美“怪癖”和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詩歌教學如果注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建立文本之間的這種互文關(guān)系,就有可能喚起他們更大的興趣。采用西方的詩學理論和方法,與中國傳統(tǒng)文論形成一種互識、互補性,從而“照亮”“激活”學生對文學的認識。
中國古人常說“詩無達詁”“文無定評”,西方闡釋學也認為“任何闡釋都不是眺望大海的最后一道海岬”(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詩歌的意義是豐富的,它本身即包含了多種解讀的可能性。
《斷章》一般被作為哲理詩來讀,但也有人把它作為言情詩來讀,“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橋上人由眼中人變?yōu)樽詈蟮膲糁腥耍m然這不過是一廂戀情,“橋上人”永不知曉,但卻可以調(diào)動讀者的猜想?!跺e誤》也是如此,有不少評論說該詩承襲了“閨怨詩”的傳統(tǒng),但據(jù)詩人自稱,這首詩其實并不是寫給任何深閨或情人的,而是寫給等待中的母親的。想想籠罩臺灣詩壇的鄉(xiāng)愁主題,從這個層面來看,完全可以說這是一首浪跡天涯的游子寫給他的“江南母親”的詩。
《再別康橋》這首詩好像已沒有什么可說的了,實際上還可以讀出它透出了某種“癥候”。這首詩很耐人尋味:一方面詩人顯得很瀟灑,“不帶走一片云彩”;另一方面呢,卻是那樣留戀,難以割舍。顯然,這種瀟灑不過是一種“故作瀟灑”,骨子里還是放不下。他本來是想“再別”,卻道出了更深的依戀。這就是“癥候”,它不僅顯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在的矛盾、生命中的兩種不同的拉力,還導向一種更廣闊的視域:“五四”前后好幾代中國著名的知識分子大都出洋留學過,即使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他們也都以其他方式領(lǐng)受過西方的影響和文化洗禮,然而伴隨著一種本土文化意識的覺醒和對自身文化身份的重新確立,他們又不得不“把西方還給西方”;這種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本土與西方之間構(gòu)成的“兩難”,構(gòu)成了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至今仍未完全走出的文化困境。徐志摩的這首詩,如果放在這個更大的思想文化史的背景下來解讀,“康橋”就可以被視為西方文明的一個象征。通過這首詩,詩人既表達了對“康橋”(西方文明和精神)流連忘返、依依不舍的感恩般的深情,又意識到它終歸不是久留之地。由此,更深入地洞察到詩人及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和內(nèi)在矛盾,觸及到他們自己也許不曾清醒意識到的某種“情結(jié)”。中學語文教材入選的詩作,多是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敖?jīng)典”的生命力正在于其“耐讀”。
一、了解特點,為解讀古詩作積淀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從古到今,都深得人們的喜愛。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有許多的古詩,寫得很美,讀得很歡,虛實相生、理趣融合,具有音樂感、對稱美。如: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板書有意識地將對稱詞或詞組列出來,學生看了板書就自然理解對稱之美的含義了。我國古代詩歌講究詩中有畫,具有極強的繪圖感,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边@十八個字中,描述顏色的有“黃”“翠”“白”三個字,表示動作的有“鳴”“上”“含”“泊”四個字,此外還有“柳”“鷺”“千秋雪”“船”等具體事物,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邊讀邊畫圖,以提高讀和賞的能力。
二、熟讀成誦,是妙引詩情的基礎(chǔ)
小學古詩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讀正確,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和輕重,讀出抑揚頓挫,并能憑借注釋,將古詩還原成現(xiàn)代語言,讀出自己的理解與體會,達到熟讀成誦,豐富積累的目的。教學時,要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shè),角色體驗,誘發(fā)學生的情感,進而達到領(lǐng)悟詩情的目的。
古詩一般只有幾十個字,但作者的情感以及所表達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反復地朗讀,深刻理解詩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古詩的誦讀對節(jié)奏的要求比較嚴格。節(jié)奏作為語言音樂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雙重功能:一是使聲音的刺激具有規(guī)律性,使人讀起來有一種舒適感,便于大腦吸收語言信息,易于識記;二是以一定的節(jié)奏表達一定的情感。
節(jié)奏關(guān)聯(lián)著聲音的速度和力度,讀出節(jié)奏,不僅要讀出快慢,而且要讀出輕重,讀出其中的情感韻味。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句詩時,要讀得快一些,特別是要把“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幾個地名讀得歡快、流暢一些,以表達作者盼望回家鄉(xiāng)的迫切心情。此外,點睛之筆要讀得重些,停頓得長些,突出重點,讀誦的時候不僅要讀出速度,而且要讀出力度;不僅要讀出韻律美,而且要讀出情感色彩。想象可以把無生命的東西變得有生命,把非人的東西擬人化。想象是創(chuàng)造意境的杰出畫家,是誦讀的得力助手。
三、入境悟情,是妙引詩情的關(guān)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境,達到心與物、情與景的統(tǒng)一,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就是其中的景物,達到人景合一。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chǔ)上,展開想象,誘發(fā)聯(lián)想,融入詩歌描繪的意境中去,形成“有我之境”。如《望月》的教學設(shè)計片段,這篇文包詩里有許多的古詩,可以將學生帶入漢民族的月亮文化,感悟中國人的月亮情結(jié)。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江上明月”圖,《春江花月夜》曲),將學生帶入情境。
(2) 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望著這輪明月,你想說些什么?
(3)小結(jié)導入:是啊,這清風明月,寧靜優(yōu)美,月光下的萬物更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無限神思,令人無限向往?,F(xiàn)在我們就一同走進這江上月夜,坐到江輪甲板上欣賞美麗的月下江景。(相機板書課題)
(二)研讀課文,體驗感悟
1.欣賞“景中月”(學習第1~4自然段)
(1)自主探究: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與同桌談談你的體會和感受。
(2)匯報交流,體會詩情畫意。
(3)積累內(nèi)化。①指導背誦:這么美的一段文字,老師真想把它美美地背下來;這么美的一幅圖,老師真想把它美美地畫下來。我們分工合作好嗎?我來背,你們來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勾勒這幅圖,注意先畫什么,再畫什么?②嘗試背誦:請同學們也來一邊背,一邊畫,不會背的同學可以先一邊讀,一邊畫。
2.感悟“詩中月”(學習第5~13自然段)
(1)過渡: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月亮所傾倒,被月亮所陶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詩篇。(課件出示詩句)你們看,這每一句詩詞里都鑲嵌著一輪明月,詩人借著月亮在抒發(fā)什么情感呢?
在這里,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對已學詩詞的回顧和預習,引導學生在說和讀中,體會詩人借月亮寄托的情思,抒發(fā)的情感:獨身在外的無盡愁思、異鄉(xiāng)做客的孤獨清冷、綿長深遠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思念朋友、思念親人,對月亮的喜歡和贊美等。
(2)師生交流所搜集來的有關(guān)月亮的詩句。先讓學生出示所搜集來的詩放到投影上展示,有可能的話讓學生試講,然后教師作適當?shù)难a充講解,跟隨作者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想象作者所寫的意境之美。
一、一唱三嘆,細嚼慢品
許多美文所蘊含的美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須細嚼慢品,反復研讀,才有深層次的感悟。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第一節(jié)描寫小女孩不敢回家,只能獨自一人游蕩在大街上挨餓受凍的情景。在開始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朗讀表達自己的心情,雖說瑯瑯書聲充溢每一個角落,但觀其神色,聞其聲調(diào),似乎不盡如人意。于是我利用課件再現(xiàn)當時的畫面,懷著沉重的心情,用低沉緩慢的語調(diào),開始朗讀這一小節(jié)。聽著聽著,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變了,課堂上的氣氛變了,一股悲涼的氣息彌漫著整間教室,孩子們?nèi)刖沉?。此時,再讓他們讀這一小節(jié),味道完全不同了,朗讀中有凄涼,有同情,有無奈……
再如小學語文第五冊第12課《聽聽,秋的聲音》,這首現(xiàn)代詩寫得很美,我采取“以讀為主”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教學效果不太理想。于是,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練習續(xù)說)。
“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黃葉告別的聲音。黃葉說:‘_________?!?/p>
一個學生說:“大樹,再見了,我要離開你了,等我腐爛后,會給你做肥料的?!蔽耶敿幢頁P:“說得真好,不過,我們可以把大樹稱作什么?”生1:“姐姐?!鄙?:“不對,應該叫媽媽?!蔽矣猪槃菀龑В骸皹淙~就要離開大樹媽媽了,她會很不舍,可是想到自己還能為媽媽做貢獻,她又是多么自豪。離別之際,她會對媽媽說什么?還有哪位小朋友想來試試?”此時,許多小手舉了起來。一個學生說:“大樹媽媽,我就要離開您了。不過,您放心,我就在您的腳下,我會化作肥料。來年春天,您的枝頭會增添更多的綠葉。”看著孩子們深情的續(xù)說,聽著他們真切的話語,我知道,孩子們已經(jīng)入境了。此時,再叫他們朗讀這一小節(jié),味道完全不同了,朗讀中有些許不舍,但更多的是勇于奉獻的自豪和快樂。
二、無中生有,啟發(fā)想象
最具效果的直觀教學手段是教師優(yōu)美、巧妙的教學語言,它最能激感、渲染氛圍、使學生展開想象,深入感悟,調(diào)動視覺、聽覺、觸覺多方位感受。我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引導學生領(lǐng)悟貝多芬創(chuàng)作樂曲經(jīng)過一段時間,借助平緩柔和的語調(diào),結(jié)合畫面啟發(fā)學生想象:“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流瀉,萬物披紗,貝多芬手扶鋼琴,琴音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風,在傾訴人間真誠與善良,貧窮與希望……”想象之后,再輔以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把學生帶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邊,領(lǐng)略大海的雄壯之美,從而領(lǐng)會樂曲旋律的跌宕變化。
三、身臨其境,產(chǎn)生共鳴
一、獎勵激發(fā)興趣
兒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一人讀古詩文較難,大家一起讀,則興趣將會大大提高。為此,我們一年級組把課標后面附有的古詩背誦推薦篇目80首印成小冊子,發(fā)給學生,人手一冊。因為低年級的孩子接受能力有限,我們要求他們每個星期至少會背一首古詩,上不封頂。每天早讀課的20分鐘用來讀古詩。先由老師帶領(lǐng)孩子讀,當然,如果有學生會讀的,就請他做小老師,帶領(lǐng)全班的孩子讀。小老師可以獲得一些物質(zhì)獎勵,比如一支筆,一個本子等等。大多數(shù)孩子看到別人做小老師領(lǐng)讀時很神氣,還可以獲得獎勵,自然心生羨慕,誦讀古詩的欲望被點燃,學習古詩的興趣自然而然變濃了,課間都可以見到他們讀詩的身影呢。幾個星期下來,孩子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誦讀古詩的習慣。早晨一到學校,他們就會拿出小冊子大聲地讀起來。
二、參與感染興趣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剛開始有的孩子未進入狀態(tài),我們和家長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溝通與交流,讓家長了解經(jīng)典的魅力所在,取得家長的支持,讓家長也參與到活動中來。每一首古詩我們都要求孩子讀給家長聽,不會讀的,可以請家長進行指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堅持不懈,家長的行為感染了孩子。到后來有些家長興致很高,甚至和孩子一起讀古詩文,還互相比賽呢。一家人興致高昂,這也成了最好的親子活動。
三、成就延伸興趣
孩子天生都有一種炫耀的心理。當他知道一點東西的時候,他是恨不得讓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很了不起。當孩子會背一些古詩,他也是非常想顯示自己很了不起的,所以教師要維持其成就感。記得班級里有一個孩子,他上課注意力很不集中,做事拖拖拉拉。但是有一天,當我詢問學生誰知道關(guān)于“風”的詩歌時,他竟然會背李嶠的《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薄N以谌嗤瑢W面前表揚了他,并且請他做小老師帶領(lǐng)所有的孩子讀詩。他當時很開心,那天的課也聽得格外認真。從那以后,每次讀詩他都很投入,讀得愈來愈好,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提高呢。因此,教師如果賞識孩子,這樣也會讓他們得到一種成就感。
四、故事激勵興趣
如何讓孩子保持濃厚的興趣呢,針對低年級孩子的身理特點和年齡特點,故事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在學習古詩文時,適時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詩人軼事,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賈島的《題李凝幽居》時,可以講講“推敲的由來”;如在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前,可以講一講張繼赴京應試落舉,心情郁悶而寫下此詩的故事,并由于此詩張繼的名氣遠遠大于當時中舉的舉人;在學習王安石《泊船瓜洲》時,可以跟學生講講王安石反復修改“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詩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文章不厭百回改”的道理。當然在學完某首古詩后,讓學生根據(jù)詩意展開想象,編成故事,也能很好地激發(fā)興趣。
五、活動推動興趣
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行為。進行充滿感情的朗讀,能更好地領(lǐng)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從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從中受到藝術(shù)的熏陶。朗讀對學生的教育感染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加強朗讀教學意義重大:
(一)朗讀有助于形成語感,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朗讀這種出聲的閱讀,是經(jīng)過大腦指揮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參與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種好方式,應切實地加強訓練。放聲讀文章,可以增強語音、語義和語法的感受能力,增強對語言規(guī)范的敏感和鑒別能力。學生有了較強的語感,就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達意。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二)朗讀有利于體味作品深刻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情操。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過作家塑造的豐富的藝術(shù)形象來展示的。學生在誦讀課文時,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作者的語言就好像成了自己的語言。與此同時,學生的頭腦中會連續(xù)再現(xiàn)文章中的抒情載體——藝術(shù)形象。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產(chǎn)生強烈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學習《行道樹》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文章,讓學生理解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胸懷,贊美奉獻者的精神,讓他們在誦讀中領(lǐng)會作者的贊頌之情。在反復誦讀中推敲含義、韻味,想像作者寫作時的心境情感,代作者說話,代作者表達思想,抒懷。這樣的誦讀比教師枯燥的講解來得輕松簡單,何樂而不為呢?
(三)朗讀能讓學生更直接享受審美樂趣。
好的音樂,總給人余韻裊裊,繞梁三日的美感。好的詩文亦是如此。學生通過恰當?shù)乩首x,能從語調(diào)的高低、節(jié)奏的急緩、語速的快慢中感受到文章的精美之處。如在教學古詩文時,只有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到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放,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纏綿,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清新,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反復地誦讀比起老師的分析更形象、更直觀,可讓學生直接體會到古詩文所具有的音樂美,增強學生對古詩文的美學感受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熱情。
同樣在教學現(xiàn)代詩文時,也需反復誦讀領(lǐng)略作品中的美,如在學習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時,通過反復的誦讀,可以引發(fā)我們無限的遐思,在腦海里清晰地浮現(xiàn)出詩歌所描繪的形象畫面:晴朗的夜空,天河清淺如一灣溪水,牛郎織女在天街上閑游,似幻似真,使我們追隨作者的想象一起遨游仙境,感受到詩人的美好、恬靜、自在、清新而略帶一絲憂郁的感情。
只有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到文學作品中雋永的意境,深厚的蘊涵,從而更好地欣賞作品的美妙。
(四)朗讀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反復地誦讀積累增強了我們的語文功底,“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脫口成章,這是誦讀積累的結(jié)果。學生加強朗讀,可以增強記憶,豐富詞匯,掌握語言的規(guī)律,有助于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學生讀的是別人的思維成果和思維方法,朗讀多了,自然就會加深對作品的體味,如課文中恰當?shù)脑~語搭配,巧妙的構(gòu)思布局,感人的情景場面……無不啟迪學生的寫作思路。
學生朗讀多了,就會積累起足夠多的語言材料,語言材料積累多了,學生自己就可憑借實踐經(jīng)驗去說去寫,語法規(guī)則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例如蘇教版教材《我們家的男子漢》一文,通過一連串的生活場景表現(xiàn)小小“男子漢”的個性特點,通過反復朗讀,在揣摩和感悟中學生的認識就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此基礎(chǔ)上學生寫類似文章就不難了。
朗讀,是語感形成的基礎(chǔ),是分析、研討語言的前提,是積累語言,培養(yǎng)能力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
那么,我們的朗讀教學應當怎樣進行呢?
(一)教師做好范讀、領(lǐng)讀。
讓學生想讀、會讀、讀懂課文、讀出感情,教師成功的朗讀示范是極好的教學手段。要讓學生讀出感情,首先要讓他們?nèi)肫渚?,才能品其味,表其情。通過老師的體態(tài)、語言等來渲染課文情境,讓學生有親耳所聞,親眼所見的真實感。這樣不僅能激發(fā)起學生讀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抒發(fā)真情。
如何能使范讀成功?一方面要分析作品的內(nèi)容,領(lǐng)會和掌握基本思想;另一方面要運用讀的技巧,如重讀、停頓、快慢、語調(diào),亦即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高度的語性,理解吃透文本,語言清晰明亮,字正腔圓,具有感染力。
(二)指導學生誦讀。
1、認讀、感悟
指導學生正確流暢地進行朗讀,建議同學用“圈讀”生字、生詞的方式練習讀準字音,在初讀的基礎(chǔ)上,熟悉課文內(nèi)容,整體感悟。
2、美讀、品析
指導學生朗讀要注意表達語氣,老師建議同學用“選讀”精彩段落的方式練習、體會,要學習用恰當?shù)恼Z速、語氣、語調(diào)來表達字里行間的感情。讓學生一邊美讀,一邊想象,置身作品的意境之中。然后誘導學生就這些精彩語句段落認真研讀,潛心品味,深層理解課文。
3、熟讀、背誦
朗讀在經(jīng)歷了正確的認讀、美讀、研讀幾個階段后,只有達到背誦,才會實現(xiàn)學習的飛躍。教師要鼓勵同學選取自己喜歡的語句、段落及篇章,練習熟讀背誦。這樣有助于加強記憶,鞏固知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并且為他們領(lǐng)悟語言規(guī)律奠定物質(zhì)基礎(chǔ)。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訓練朗讀。
1、課前三分鐘讀書活動
學生依座號次序,每天輪一至二人上臺朗讀文章精彩片斷,師生共同評議。這樣,能促進學生自覺進行朗讀訓練。
2、每周誦讀一首詩
精選一些古代詩歌,利用早讀課朗讀成誦,圍繞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的語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評價賞析。此項活動有助于增加積累,陶治情操。
3、定期開設(shè)閱讀欣賞課
同學通過圖書、報刊、網(wǎng)絡、閱讀大量名篇佳作,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朗讀,如個人朗讀,小組齊讀,分角色朗讀等等,并且就朗讀與朗讀的作品給以適當評價。
4、以班級、年段為單位,開展詩朗誦等方式的朗讀比賽,激發(fā)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41-02
一、設(shè)計理念
旨在通過提供豐富多元的文本及畫面,以聽聲賞圖、品詞析句、創(chuàng)作交流等形式,創(chuàng)設(shè)濃濃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研讀、品味,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教師關(guān)注閱讀策略指導,滲透比較閱讀的思想,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二、教學目的
(一)通過閱讀描寫春雨、贊美春雨的文章,從不同角度感受春雨的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學生在閱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積累語言,體會“淋、滴、灑、落、飄”等詞的妙處,培養(yǎng)主動積累詞語的意識。
(三)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交流閱讀感受,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
通過閱讀,從不同角度感受春雨的美。
四、教學難點
豐富詞匯,發(fā)展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發(fā)展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與習慣。
五、課前準備
(一)課件。
(二)小白鴿、小燕子、麻雀、小黃鶯的頭飾。
六、教學過程
(一)賞讀《春雨的色彩》,提煉春雨的美。
1.聽聲感受聲音美。
(1)感受春雨聲。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份春天的禮物,你們聽?。ㄕn件播放春雨聲) 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2)指導朗讀。
師:誰來模仿一下春雨聲?(沙沙沙,沙沙沙……)
【設(shè)計意圖】春雨聲,聲聲入耳。通過模擬聲響,營造了審美化的課堂教學情境,感受春雨的悅耳,激發(fā)強烈的求知欲。
2.賞圖感受形態(tài)美。
(1)體會春雨的形態(tài)。
師:春雨聽上去那樣柔和,那看上去又是什么樣兒呢?你們瞧,(課件出示春雨圖)在你眼中,春雨像什么呢?(出示:春雨像_________。)
學生自讀《春雨的色彩》,找一找樓飛甫爺爺眼中的春雨像什么。(出示: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輕輕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2)指導品讀。
【設(shè)計意圖】春雨圖,賞心悅目。通過觀察畫面,想象說話,感受春雨的形美,自然引向文本的閱讀欣賞。
3.讀文體會色彩美。
(1)師:春雨的聲音那樣動聽,春雨的樣子那樣可愛,小鳥們也被春雨吸引來了,它們正在爭論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出示: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
(2)學生讀《春雨的色彩》,找一找小鳥們眼中的春雨各是什么顏色,交流。
(3)師:春雨的顏色真豐富!你喜歡誰眼中的春雨?
(4)師指導學生分角色表演讀小鳥們的對話。(準備頭飾)
【設(shè)計意圖】通過生動有趣的個性化表演讀,提供學生在課堂上的實踐空間。
(5)師:小朋友真會讀書!老師仿佛看見春雨落到草地上,落在油菜地里。(課件突出“落”字。)小朋友,你感受到春雨是怎樣落下來的呀?(指導讀好帶“落”的句子。)
(6)師:春雨就是這樣的溫柔,你還注意到春雨有哪些輕柔的動作?(突出“淋灑滴飄”四個字。)
(7)師:春雨多像一位手法嫻熟的魔術(shù)師呀!她讓雨絲落向草地,淋在柳枝,灑向桃花,滴在杏花。落在油菜上,又飄向蒲公英花。(點擊出示圖片)這些植物因為有了春雨,顯得生機勃勃,散發(fā)生命的色彩!讓我們用美美的朗讀來夸夸春雨!
【設(shè)計意圖】品詞析句,輔以多媒體的配合,將無聲的語言轉(zhuǎn)化為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將文字變成立體的形象,使文章的情趣與學生的感悟融為一體,讓朗讀成為一種享受。
(8)師:春雨聽了你們的夸獎呀,下得更歡了,沙沙沙,沙沙沙……她落滿了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讓我們趕緊去尋找她的足跡!
(9)(播放課件,展示雨后植物的色彩。)師:雨后的空氣是那樣清新,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瞧,梨花晶瑩透亮,牡丹精神十足,迎春花嬌小可愛,梅花散發(fā)清香,春筍沖破泥土,蘑菇撐起小傘,紫玉蘭在枝頭綻放,郁金香舉起歡樂的酒杯……此時此刻,小朋友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顏色的?(補充積累描寫顏色的成語。)
(10)師:春雨的色彩這樣豐富,你最喜歡春雨的哪一種顏色?當回小詩人夸一夸春雨。
(出示:春雨是( )色的。
你們瞧,
春雨( )在( ),
( )就( )了。)
【設(shè)計意圖】把春天各種顏色的植物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表象,鼓勵學生想象,創(chuàng)造自己的語言,在生成中進一步感悟春雨的色彩美。
4.交流體會心意美。
(1)師:其實春雨本無色,但春雨滋潤萬物,不知不覺中,它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
此時此刻,你想對春雨說些什么?(出示:春雨,我想對你說……)
(2)師引讀《春夜喜雨》。
(3)師:春雨就是這樣默默地裝扮春天,讓世界五彩繽紛,讓我們賞心悅目,它不僅聲音美、形態(tài)美、色彩美,更是心——意美。
【設(shè)計意圖】輔以問題情境,引入已學古詩《春夜喜雨》,層層遞進,深化學生對于春雨心意美的感悟。
(二)輔讀《春雨沙沙》,發(fā)現(xiàn)春雨的美。
1.師:樓飛甫爺爺筆下的春雨是如此美麗,老師還給小朋友帶來了一首詩。(出示詩歌《春雨沙沙》。師配樂范讀)。
2. 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自讀小詩,用筆畫出喜歡的句子,讀給同桌聽,并交流。(師參與討論。)
3. 學生匯報交流閱讀感受,老師結(jié)合板書,點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從春雨的某一個方面感受春雨的美。
預設(shè)一:聲美——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預設(shè)二:形美——細如牛毛,飄飄灑灑。
預設(shè)三:色美——飄在果林,點紅桃花。灑在樹梢,染綠柳芽。
預設(shè)四:意美——落在田野,滋潤莊稼。降在池塘,喚醒青蛙。
4. 師:有了這么多的發(fā)現(xiàn),相信小朋友一定能將春雨讀得更加有滋有味?。ㄉ氉x。)
5. 師生合作品讀小詩。
【設(shè)計意圖】引入的詩歌在內(nèi)容上與前文相呼應,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由扶到放,讓學生在閱讀、比較、交流中再次深刻感悟春雨的美。
(三)推薦閱讀《春雨》,延伸春雨的美。
1. 師:春雨細如絲,春雨貴如油,春雨美如畫!你們聽,這細細的春雨又下起來了。(師配樂朗誦賴松廷的《春雨》片段。)
2. 師:這是賴松廷爺爺筆下的《春雨》,喜歡的話,課后自己把這篇文章美美地讀一讀,然后交流。
3. 師:不光作家爺爺喜歡春雨,詩人、攝影師、畫家……他們也喜歡春雨。這不,小小音樂家也來了,你聽!(播放音樂《小雨沙沙》,出示歌詞。) 想唱的小朋友一起學著唱!
4. 在音樂聲中老師小結(jié),并布置作業(yè):今天,我們走近春雨,欣賞春雨,春雨的美一定深深印在了你的腦海之中。課后,請愛畫畫的小朋友,用筆畫一畫春雨,想當小詩人的,用筆寫一寫春雨,想當小攝影師的,用相機拍一拍春雨……讓我們把春雨的美,種在心里。
【設(shè)計意圖】教師配樂誦讀散文《春雨》片段,勾起學生課后閱讀的欲望,讓閱讀從課內(nèi)延伸至課外。播放音樂《小雨沙沙》,學生在優(yōu)美的歌詞中再次感悟春雨的美,在輕快的旋律中走出課堂。
【課后點評】
(一)教者在選材上有自己的思考,《春雨的色彩》、《春夜喜雨》、《春雨沙沙》、《春雨》和《小雨沙沙》,這是一種主題閱讀欣賞的結(jié)構(gòu)方式。在文體上有散文,有古詩,有現(xiàn)代詩,還有音樂《小雨沙沙》,歌詞優(yōu)美;在文本的解讀上,關(guān)注了春雨的聲音、形態(tài)、色彩和心意,及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兒童在閱讀中欣賞春雨,親近春雨。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
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四條基本理念中,第三條中有這樣一段話:“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下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那么,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結(jié)合多年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苯處煵皇且灾R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只有激活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問題意識,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與表現(xiàn)欲,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書對“雜然相許”的注解是:“異口同聲地表示贊成。雜然,紛紛。許,贊同?!痹诮虒W新課時,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太合理,認為理解為“紛紛表示贊同”更合乎文意。但這時,不便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便可創(chuàng)設(shè)這樣的問題情境:“文中兩處‘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語氣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開始就毫無異議?全家人是否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此時課堂氣氛熱烈起來,學生們紛紛發(fā)言:愚公之妻與智臾語氣不同,一個關(guān)切一個嘲諷;愚公家庭人口多,發(fā)表意見的人也多,況且愚公的妻子一開始就提出了疑問;紛紛同意并不等于異口同聲地同意,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書中的解釋不合理,“紛紛表示贊同”更合乎文意。這樣,學生學會了批判地接受知識,在問題探究中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引導學生質(zhì)疑、調(diào)查、探究
時代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zhì)疑、調(diào)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須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呢?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不能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而應通過適當?shù)膯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將學生的思維焦點,引向知識的明處。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問題:(1)題目是《藤野先生》,為何開頭卻寫“清國留學生”?(2)寫清國留學生用“標致”一詞怎樣理解?(3)作者寫“棄醫(yī)從文”跟寫藤野先生有什么關(guān)系?(4)藤野先生聽到“我”將不從醫(yī),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會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別關(guān)照?組織學生討論,學生也在討論中明白:這些問題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選材及主題思想幾個方面。此時教師可將這樣一個問題留給學生:如果要你寫自己的老師,你要怎樣安排、組織材料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樣更能幫助學生通過閱讀認識寫作,形成自己對閱讀與寫作之間關(guān)系的獨立理解。
三、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需要,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zhuǎn)變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闭Z文教學既要求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又要求學生適應未來的需要,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lǐng)與方法。由學生的“學會”變?yōu)閷W生“會學”,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zhuǎn)變。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現(xiàn)代詩《秋天》時,如果所教學生是農(nóng)村孩子,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不難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學生,他們可能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起來就有一些困難了。教學這首詩歌,重點是引領(lǐng)學生品味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教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的事物,激發(fā)學生表達美好感受的欲望。課堂上采用誦讀法和品味法,讓學生在朗讀與品味中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詩歌、熱愛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精神。在這個基礎(chǔ)上拓展延伸,帶領(lǐng)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開展“走近秋天,親近自然”的活動。學生返校后,創(chuàng)作了很多以贊美秋天為題材的作品,包括攝影作品、散文、詩歌等。然后將學生的作品整理歸類,舉辦一次“走近秋天,親近自然”成果展。這樣,既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又滿足了學生心理的需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