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范文

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第1篇: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問題 對策 范式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與學情境中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及其交互作用的運行機制和基本規(guī)律的科學[1]。其特殊功能是將心理學研究人性特質的理論與方法轉化為教師的智慧,用于學校教學,推動教育教學改革[2]。1913―1914年桑代克(E.1.Thorndike)三卷本《教育心理學》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誕生。20世紀20年代,西方的教育心理學開始傳入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國內學者一方面繼續(xù)學習和引進西方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開展了一些獨立的研究。盡管目前已取得不少驕人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實際問題。通過對問題的關注和透視,從而揭示我國教育心理學在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以期盡可能地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對策。

一、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問題及其根源

(一)內容體系缺乏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

我國教育心理學在初創(chuàng)時期主要是翻譯和引進西方的研究成果,后來許多心理學家結合我國的教育實際做了不少獨立研究。到80年代,我國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傾向于以基本理論為前提,以學習心理為主干,同時兼顧教育教學情境中其他重要的心理學問題。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中除重視學習心理外,對品德心理、教學心理、教師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也日漸重視。但這些內容體系所包含的課題在邏輯上孰先孰后,分量上孰輕孰重,目前教育心理學家們尚未取得共識,有的偏重于學習心理,有的偏重于品德心理,還有的則轉向教學心理的研究[3]。這表明我國教育心理學體系零亂和內容龐雜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我們認為,我國目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缺乏統(tǒng)一的核心,其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不夠,沒有建立科學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學者認為,這種現(xiàn)狀可以從三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第一,內容龐雜,無統(tǒng)一的理論指導。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取自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心理統(tǒng)計與測量以及各學科心理學,學科本身沒有嚴格的理論體系,研究者各自為政,缺乏聯(lián)系。第二,研究課題五花八門。從小學生的記憶實驗到中學生的思維研究,從教學技術到學科心理,從學習的神經心理學到教學策略的研究,龐雜的課題充斥著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第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領域和方法變化無常,缺乏相對的穩(wěn)定性[4]。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之所以難以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范式”,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研究對象非常復雜。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教與學情境中人的心理現(xiàn)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和學過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動,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產生的心理現(xiàn)象。人內心的復雜性、交往的復雜性以及教學情境的復雜性,必然導致教育心理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另一方面,研究者的認識具有局限性。我們對一門學科的認識往往是由簡單到復雜、由零散到系統(tǒng),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就全部認識清楚,這決定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同樣有一個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創(chuàng)新性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從產生之初,一直沿著兩種取向發(fā)展。一是實證主義方法論取向的定量研究。它強調自然科學的客觀方法,注重實證分析,力圖精確而客觀地用數據表達研究結果,具體方法有實驗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如桑代克、斯金納(B.F.Skinner)等人的研究就屬于這種取向。二是現(xiàn)象學方法論取向的定性研究。它認為人的心理活動不同于自然現(xiàn)象,主張采用非自然的定性方法進行研究,具體表現(xiàn)為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個案研究和教育經驗總結等方法[5]。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和羅杰斯(C.Rogers)等人的研究則屬于這種取向。這兩種取向貫穿著整個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的始終。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無疑是推動一門學科前進的強大動力,目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還有待加強。我們幾乎沒有自己獨具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大多數都來自基礎心理學,脫離了教育教學的實際。具體表現(xiàn)在:一方面,研究方法仍偏重于定量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受西方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的影響,在實際研究中定量的方法占據主要地位,并未真正將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有機結合。另一方面,研究手段缺乏現(xiàn)代化程度。盡管當前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使用了諸如計算機等高新技術手段,但他們使用更多的是局限于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在研究設計和研究過程中的使用還很有限。我們認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狀,具有如下原因:第一,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深遠影響。自馮特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開始,實驗法等實證主義的研究取向便一直在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占據主導地位。華生和桑代克等行為主義學派的教育心理學家們紛紛采用實驗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即使是以現(xiàn)象學方法論為指導的人本主義學派的教育心理學家們也仍然沒有拋棄這些定量方法。這就直接導致了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是以定量研究為主,顯得過于單一和陳舊。第二,研究者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大多數研究者希望矯正方法內的一些誤用而造成的不足,而學習者則只關心如何熟練運用業(yè)已成型的研究方法,兩者都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思考研究方法的推陳出新。第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缺乏深入探討??v觀現(xiàn)在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書籍,缺少對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專門論述,只分別涉及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多數都是借用,借用的方法在研究教育心理學現(xiàn)象的實際操作上存在缺陷。

(三)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缺乏有效性

在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上,對該學科性質存在著兩種對立的傾向:一種觀點認為教育心理學是應用性學科,它的任務在于把心理學的原理應用于教育領域。另一種觀點認為教育心理學是理論性學科,它既獨立于教育之外但又不依賴心理學的特殊性,更偏重于研究教育現(xiàn)象的心理學規(guī)律。這種“應用性”與“理論性”之爭,使得教育心理學在理論和實際的聯(lián)系上困難重重。目前,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教育心理學理論和應用的性質并存,并偏重于應用性[6]。盡管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結合的程度還不夠高,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脫節(jié)。一方面導致研究者在高?;蜓芯繖C構從理論到理論,其研究成果難以指導實踐;另一方面,各中小學教師只能從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憑經驗摸索,明知教育心理學有用,但不知如何用。第二,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顯著。教育心理學應該在教育改革中扮演更直接、更積極的角色,它除了可以用其發(fā)現(xiàn)的關于人類學習和心理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之外,還應該直接參與教育行政部門的重大決策,推動教育改革的發(fā)展。第三,學科服務范圍狹窄。目前教育心理學只是服務于學校中的教育對象,局限了教育心理學應用的廣泛性。教育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應當是伴隨終身和全人類的,不僅僅局限在學校的范圍之內。我們認為,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際之所以難以有效結合,可能的原因有:一方面,理論研究者對當前教育實際的了解不夠深入,重理論,輕實踐。他們從理論研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而沒有在教育實踐里思考問題,沒能看到教育實踐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應用工作者的理論素養(yǎng)和科研水平不夠高,難以從經驗上升到理論。他們忙于繁重瑣碎的教學工作,很少去認真思考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難以將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

二、我國教育心理學現(xiàn)存問題解決途徑的初步探索

(一)以整體的觀點研究教育心理現(xiàn)象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知、情、意、行)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分割[7]。因此,人自身是一個整體,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yǎng)身心統(tǒng)一、人格健全的人,我們應該以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觀點來研究教育心理現(xiàn)象,反對把心理現(xiàn)象孤立起來進行研究。例如,我們不僅要從認知的角度研究學習,也要從動機、情感和意志的角度,在整體上把握學習的本質;要在整體上研究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自我監(jiān)控技能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的有機結合等等。

(二)建立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范式”

第一,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橫斷研究與縱向研究相結合。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我們的研究客觀化和精確化,但是教育心理現(xiàn)象不僅僅表現(xiàn)出不相容,更多的是相容[8]。因此單純使用定量方法并不能有效解決教育心理研究中的問題。定性的研究方法強調在自然情境下由觀察者參與體驗,并最終獲得和解釋關于研究對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9]。定性研究能夠使研究者產生更多的新思維和新假設。但是定性研究對觀察者的素質要求過高,主觀性強。因此,我們應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結合起來,力求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區(qū)間估計和模糊數學等等。第二,增強研究手段的現(xiàn)代化,提高研究效能。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要繼續(xù)保留,同時應該利用新技術來創(chuàng)造新的研究方法。高科技的迅速發(fā)展不僅為數據處理和分析提供了極大方便,也為定性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支持。比如在運用調查法時,可以借助網絡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調查的取樣豐富,操作更經濟、便捷。

(三)建立理論和應用層面的教育心理學

我們強調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際的聯(lián)系,并不是主張放棄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構建,一味地追求“實用”,相反,在強調應用的同時,也絕不排斥那些跟實際相結合的理論的研究。理論對實踐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不重視理論的研究就會盲目實踐。要解決理論和實際難以緊密結合的矛盾,我們可以建立起理論性和應用性相結合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性教育心理學著重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規(guī)律,為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理論問題提供科學的依據。應用性教育心理學著重研究如何將理論用于實踐,解決學校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問題,為理論性教育心理學提供研究課題和內容。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

[2]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M].臺北:東華書局,1990:1.

[3]張愛卿.20世紀我國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的回顧與展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3).

[4]葉浩生.21世紀教育心理學的十大研究方向[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7,(1).

[5]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4-36.

[6]章澤淵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

[7]段蕙芬等.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與趨勢[J].教育研究,1994,(1).

第2篇: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范文

整合教學目標

根據三亞學院的“311”人才培養(yǎng)模式,結合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的職業(yè)傾向,筆者首先明確并整合了教學心理學的課程教學目標:突出教育心理學的實踐優(yōu)勢,以培養(yǎng)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不僅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一項技能,為以后成為一名教師打下必要的基礎,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優(yōu)化教學內容

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內容應該與日常教育教學聯(lián)系緊密,對教育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但目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因此,在保持教材體系科學性、完整性的基礎上,應該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增強課程實用性和趣味性。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結合本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的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和優(yōu)化。

(一)弱化理論教學

總體而言,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由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學生心理和教師心理四大部分構成,但傳統(tǒng)的教育心理學重點內容為學習心理和學生心理,對教學心理和教師心理重視不夠。因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盡可能選擇與教學實際聯(lián)系緊密、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在“理論”與“應用”的選擇上,弱化一些理論的教學,側重點放在這些理論給現(xiàn)代教育教學帶來的啟示上面;依據把教育心理學課程分為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介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性質、發(fā)展歷史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為教師和學生心理,分別介紹學生的心理和教師的心理;第三部分為一般學習心理(簡單介紹各心理學流派的學習理論,對教材的第四、五、六、七章進行整合和概括)和學習動機,第四部分包括知識、技能、問題解決的學習和學習策略,第五部分為教學心理,包括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和教學評定。

(二)強化實踐教學

在課程改革中設置較多的實踐課時,增加了傳統(tǒng)教育心理學教學中涉及不多的教學設計、課堂管理、教師的禮儀和溝通等實踐內容,并讓學生親自撰寫教案并開展講課比賽;聯(lián)系本地的中小學, 讓學生每周都有實習的機會,并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的講課方面的培訓,包括教學設計、課堂管理、教師溝通和禮儀培訓,讓學生能夠勝任在中小學實習的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去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并在課程中吸納教育心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以及當前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熱點議題,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學生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雙向學習,成為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業(yè)人才,在就業(yè)時能具有更多的選擇性。

改革教學方法

打破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方法,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一)課前音樂熏陶

在每次上課之前的5分鐘,給學生播放一些愉悅、輕松、平靜的音樂,讓學生有一個愉悅的心態(tài)去學習,做到愉快學習,在快樂中學習。

(二)講授法

講授法是本課程教學主要的方法。通過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授,使學生理解教育心理學基本內容的邏輯性和學科的邏輯體系,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討論法

通過討論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學生學習風格對教師教學的要求”部分,采用討論形式,既強調由任課教師提出一些帶普遍性的、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又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質疑,提出問題與自己的想法,針對典型問題開展討論,做到小組討論與全班討論結合。

(四)案例教學法

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如在“教師的基本品質”“課堂管理”等部分,運用經典正反案例教學,以增強學生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縮短教學情景與現(xiàn)實情景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案例的運用又反過來促進了廣大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

(五)研究型教學

給學生列出一定的主題,如“教學空間設計”、“大學生學生特點”、“大學生學習風格”“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采取訪談法、問卷調查去做實際調查,形成研究報告并在班級開展研究報告匯報會。

(六)引入心理測驗

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心理測驗。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部分,隨堂對學生進行氣質測驗、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團體心理測驗,

(七)引入團體心理訓練

在掌握教育教學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恰當的心理訓練可以發(fā)揮其重要作用。在每次課程開始之前,引入團體心理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大風吹”、“滾雪球”、“大胃王”、“幸福尺度”、“青蛙跳水”等。在課程中,根據課程內容將“信任之旅”、“信任背摔”、“有點大轟炸”、“我的自畫像”、“20個我”、“頭腦風暴”“心有千千結”等諸如此類的團體心理訓練應用于教學中,這樣,既增強學科興趣,又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八)試教法

試教法是指運用角色置換原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扮演教師,變“學”為“教”,從“教”中“學”,“教”與“學”結合。將學生分為幾個大組,以組為單位,先在組內開展合作學習,撰寫教案,并在組內開展評比評選出優(yōu)秀教案,然后在全班進行講課比賽,把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和學生的個性化結合起來。

(九)運用演示法和實驗法

如“知覺廣度”、“從眾心理”(阿希實驗)、“問題解決模型”等等,通過這些課堂實驗演示并組織學生進行問題解決的實驗,有利于學生掌握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并激發(fā)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

(十)引用電影教學法

把電影鑒賞引入到教學中,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部分,引入教學電影《鐵血教練》,讓學生的觀看電影片段同時,并思考和討論學習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

(十一)開展實踐教學

要求學生完成聽課任務,即聽一位三亞學院優(yōu)秀教師的課,進行觀察學習并做出學習反思;通過講課比賽挑選出一部分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集體備課,針對三亞市一中這個實習基地的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課,切實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找出理論知識和實踐的差距,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

拓寬交流反饋平臺

教學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有一個良好的交流反饋渠道。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班級QQ群、BBS專題討論、電子郵件答疑、手機短消息平臺、微信、微博、電話答疑等交互手段與學生進行交流反饋。如把多媒體課件、相關閱讀資料在QQ群里共享,方便學生隨時學習;在BBS里設置一些專題,鼓勵學生就這些專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在微博里發(fā)表一些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以供學生進行學習。

革新評價機制

改變以往對學生的評價過多關注學生學習結果輕視學生過程的狀況,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重視發(fā)展型評價、過程性評價。更新單一靜態(tài)的評價學生水平的標準,實施動態(tài)考核學生成績的評價方式。

教學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第3篇: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教學 以學生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30

教育心理學主要是研究教育教學情景中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guī)律的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教育教學情景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以及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xiàn)象。本文就如何將教育心理學較好地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去展開研究,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可參考依據。

1 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潛能是通過自我實現(xiàn)的,而并非教育作用使然。因此,教育學家認為教育的作用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較安全、充滿人情味與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這種環(huán)境中使原有的潛能得以激發(fā)與實現(xiàn)?!耙詫W生為中心”的理念就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被提出的。啟發(fā)式教學主要運用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作為教學指導,而教師在這種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生思維的開發(fā)者。人本主義強調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上的提高,因此啟發(fā)式的教學強調的是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學習與消化學生認為的一切有趣的、需要的知識。也要啟發(fā)學生將其啟發(fā)性和主動性作為學習的動力,有機地將自身學習愿望、目的、興趣等相結合,促進學生的自身發(fā)展。

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習中主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協(xié)作者及促進者。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重視的內容是對學生要保持一定的尊重,要發(fā)自內心地給予愛護,將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積極做好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個性以及心理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較為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及環(huán)境。在課堂上,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課堂內容的講解上,盡量將語言生動化、有趣化。有教育學家認為,豐富有趣、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系統(tǒng)性的內容能夠讓學生學有所得,學生能夠通過學習獲取精神上的滿足,這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要盡量在課堂教授知識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結束后學生還意猶未盡,此時可以適時提出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課下尋求答案,讓學生在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知識的力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 培養(yǎng)學生的成就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碑斎藗儗δ硞€問題產生興趣后,就會被這個問題牢牢地吸引,不知不覺便給予高度的關注,想方設法尋求答案。心理學家指出,在學習中沒有愉快的心情,學習對于學生來講就是沉重的負擔。因此,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愉悅的心情。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隨處得到成就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成就感就會建立起學習的信心,覺得學習是一種樂趣,也會對教師所教的科目產生興趣。如語文教學中,教師單一講解課文中的內容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時日一長,學生會對該門課程產生厭倦感,認為中國人都會漢語,懂不懂文章內涵沒有多大影響。這樣一來,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以及藝術美,學生便無法體會,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到學生的語文成績。教師可以在課文講授過程中,穿插一些與此相關的文學故事或者作者事跡等作為吸引學生的手段,豐富學生的文學儲備,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然后以提問的方式對相關文學語句的含義進行提問,使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盡可能讓學生自由發(fā)揮,不限制學生在其中舉出其他典型例子作為補充,對于表現(xiàn)較出色的同學要表揚,提高學生的成就感。

3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最大動機。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會一門心思想把它學好,激發(fā)較強的求知欲,會表現(xiàn)出一種必須要把所學內容理解透徹且必須要將其掌握的心理傾向,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表現(xiàn)出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就會取得較好的課堂成效。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上,課堂的引入是基礎,教學是關鍵環(huán)節(jié)。較好的引入能夠馬上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較為抽象的概念進行直觀的講解,使學生在課堂上將課本里的知識不知不覺地記住,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方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在課堂上要經常啟發(fā)學生開口、動腦、動手,從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思考解決的方案,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中。在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個人思考或者小組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傊?,要積極調動學生所有的感知器官,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授知識的效果。同時,教師有必要給予學生“情感投資”,在課堂中甚至生活中積極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況,給予必要的關注與關心,使學生感受到被接受感以及歸屬感,感覺來到了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中,學生容易愛屋及烏,因而會對教師所教科目產生興趣,會更加努力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4 小結

總之,教師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學原理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們學習的心理特點,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教學,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較為輕松、自由、愉快的學習氛圍與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保持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通過在課堂中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模式,能夠使教師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且能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同時也能夠有利推進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健康、科學、深入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汪小偉.論教育心理學在高職教學中如何發(fā)揮作用[J].中國外資,2012,5(53):58-60.

[2]章崇會,姒剛彥.應用運動心理學從業(yè)者訓練與督導[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1,23(9):52-54.

第4篇: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三十年代;音樂期刊;音樂教育概論

自以后,音樂教育是音樂界非常關注的話題,而大部分文章都集中在三十年代的期刊中,總共約有90篇文章與其相關。而與音樂教育概論相關的文章多刊登在《音樂教育》以及《樂藝》中。這些雜志多數是由教育機構和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門創(chuàng)辦,文章的作者也多為各個層面的音樂教師,因而對這一話題投入了更多的關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音樂教育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正是得以關注的重點所在。

音樂教育概論內容的文章在整個音樂教育問題的文章中數量最少,僅有9篇。這些文章有的高談音樂教育在現(xiàn)代中國中的意義,有的系統(tǒng)地研究學校音樂教育的方法論,都從理論層面進行概括性的論述。它們主要刊登在《音樂教育》和《廣州音樂》幾份雜志中,登載的范圍不大。

一、音樂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

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在音樂文化發(fā)達的國家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它在20世紀初葉的中國究竟具有什么樣的意義,中國人事如何看待音樂教育的呢?

中國人對音樂教育的認識一直是帶有較多功利性目的的。在20年代的文章中表露無遺。而30年代,人們對音樂教育的認識不再過于狹隘,但依然比較功利。李世俊于1934年在《音樂教育》上發(fā)表的《音樂科在小學教育上的重要點》文章中,將音樂教育的功能分為了兩個方面:一是生理方面,音樂可以幫助兒童消化,促進兒童血液流通,訓練兒童神經等;二是心理方面,音樂能消除兒童不良習慣,激發(fā)兒童情緒,訓練兒童秩序。他夸大了音樂教育的功能。而這種認識在當時的國人心中是較普遍的,它與當時傳統(tǒng)的強身健體、富國強兵的社會思想有著很密切的關系。

與上述觀念相反,外國人對其意義的認識要更為單純。僅以日本為例,《音樂教育》中連載的青柳善吾的著作《音樂教育論》,著作的第一章“學校教育的音樂的意義”中談到,音樂既能使人娛樂,又能“教訓人生”,這是音樂教育的使命,簡而言之就是“美育”。他對音樂本質的認識是:“在音樂感情的非人格的形式之內,充滿了我們自身生命的具象情緒的種種的相。這,只有音樂,能夠把這最可尊的東西表現(xiàn)出來?!雹傥鞣胶芏鄧乙彩侨绱?,他們更注重的是情操的培養(yǎng)。西方國家對音樂教育意義的認識無疑還原了音樂與音樂教育的本質,中國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也的確充滿了功利色彩,這與我國當時的國情也是息息相關的。可以說,音樂教育在中國這段特殊時期不具備發(fā)揮單純美育意義的社會環(huán)境,它已經成為人民軟性反抗的一種手段。

二、音樂教育方法論的初步研究

由于我國音樂教育起步較晚,教育水平與理論水平都很低迷,能夠從方法論層面闡釋音樂教育的人還不多,因此,《音樂教育》上發(fā)表的有關方法論的文章基本都來自國外的論著,由中國人寫的這類的文章非常少。日本青柳善吾的著作《音樂教育論》②是一部完整的理論性著作,《音樂教育》將整本書分5期刊登出來。這部書從目的論、教材、方法論三方面講述了學校音樂教育的意義和具體的教學大綱,是一部十分系統(tǒng)的音樂教學指導教科書。其中在第三編“方法論”中,從唱歌指導、基本練習、發(fā)聲指導、唱歌指導、鑒賞指導、作曲指導、樂器指導7個方面加以總結,是我國音樂教育界一份極好的參考資料。

在這一時期,我國產生了一本由鄒敏、鐵明編寫的教育專著《音樂教育心理學》,這大概是我國20世紀較早的一部有關音樂教育心理學的書。該書在《音樂教育》第5卷中完整地刊登出來。這本《音樂教育心理學》③主要講述音樂心理學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先講述音樂心理學本身,從聽覺的訓練、節(jié)奏的感覺、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欣賞音樂的基礎等7個方面談論,其次講授心理學的學習。這種研究教育心理學的論著在當時是極為少見的。

三、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的學校音樂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學校中,因此凸顯出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人們普遍從陶冶性情的角度提倡兒童音樂教育,并且為如何開展這項教育發(fā)表意見。周淑安,聲樂家,她不僅熱衷于兒童歌曲創(chuàng)作,同時也熱衷于兒童音樂教育,她在《兒童與音樂》④一文中,通過列舉世界上多位音樂大師在兒童時學習音樂的經歷,來說明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她為兒童音樂教育提出了5點改良辦法,主要有:在公共場所多奏上等音樂;竭力訓練師資;各學校家庭應該購置留聲機;多作兒童適用的歌樂譜;提倡兒童音樂大會及音樂比賽。曾葆的《低年級兒童的音樂教育》⑤、石真的《談兒童音樂》⑥也是如此。石真的《談兒童音樂》提出了音樂教育中應該實行的兩個積極措施,一個是兒童歌曲的創(chuàng)作,另一個是兒童音樂的實施,包括在公眾場合、在家庭、以及在學校中都應該開展起來。文章也提出了社會中已經存在的兩個消極現(xiàn)象,一個是電臺經常播出一些靡靡之音,另一個是音樂教師水平不高,這些都直接影響了音樂教育的環(huán)境和水平。

從這些意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30年代中國的兒童音樂教育整體還處于非常低的水平,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都沒有對音樂教育引起足夠的思想重視,更缺乏配套的設施予以實施,音樂教育還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它的開展還有待于極大地提高。這一時期正是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初期,許多東西需要摸索以及借鑒。正是這一批活躍于音樂教育界的人士不斷為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輸入新鮮的血液,音樂教育才得以今天蓬勃發(fā)展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青柳善吾著、易之譯述.音樂教育論.【J】【北京】.音樂教育.1934一1935.

[2]鄒敏、鐵明.音樂教育心理學.【J】【北京】.音樂教育.1937.

[3]胡周淑安.兒童與音樂.【J】【上?!?樂藝.1930.

[4]曾葆.低年級兒童的音樂教育.【J】【北京】.音樂教育.1937.

[5]石真.談兒童音樂.【J】【北京】.音樂教育.1937.

注 釋:

①青柳善吾著、易之譯述.音樂教育論.【J】【北京】.音樂教育.1934一1935.

②青柳善吾著、易之譯述.音樂教育論.【J】【北京】.音樂教育.1934一1935.

③鄒敏、鐵明.音樂教育心理學.【J】【北京】.音樂教育.1937.

④胡周淑安.兒童與音樂.【J】【上?!?樂藝.1930.

第5篇: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心理教育素質培養(yǎng)自信心

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念與模式,它是指以全面提高孩子思想品德和科學文化知識,培養(yǎng)健康的身體、心理、勞動和生存能力的一種教育,是以不拘一格培養(yǎng)人才為目的的基礎教育。心理教育是當代心理學的一種新的發(fā)展,也是當代學校教育的一種新的發(fā)展。同時也是當代社會對心理學和學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當代學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因為心理教育的一些內容和目標,心理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是其他幾種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耐心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則是心理教育的根本之一,那么根據心理教育的主要內容,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呢?

一、智力因素

從心理教育的觀點來看智力,它便具有了新的教育內容和意義,隨著心理學本身的發(fā)展,對智力的理解也已經得到了加深與擴展。按照新的心理學智力理論,除了傳統(tǒng)的記憶、思維、邏輯、語文和數學能力外,人們的自我認識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音樂和藝術的感受力,身體的感受力與靈活性等,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也就是說,對以上這些方面的培養(yǎng),也都會促進人的智力的發(fā)展,因為它們本身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這樣,在心理教育的意義上,對智力的培養(yǎng)也就應該增加新的內容。同時,就這些所增加的有關智力培養(yǎng)的新的內容而言,它們的作用不但在于提高表面的智力,同時也在于拓寬與優(yōu)化智力發(fā)展,同時也是人的整體發(fā)展的素質或基礎。

例如:優(yōu)化教學活動的結構。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中的心理結構,首先要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學生全面開展心理活動,有利于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教學心理氣氛,使學生養(yǎng)成“樂學”的心理素質。要把教學活動從學生單純的認知活動轉到全面的心理活動的軌道上,引入情感個性品質因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使學生自主、獨立、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學習,養(yǎng)成“善學”的品質。

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的心理活動實現(xiàn)三個轉化:(1)把人類社會學已經積累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轉化為個體知識;(2)把凝聚于知識之中的人類心理活動方式轉化為個體的心理素質;(3)把蘊含于知識之中的社會道德觀念、價值觀念轉化為個體的價值觀和品德,從而發(fā)展自己的整體素質,達到“優(yōu)學”的目的。

總之,不僅要逐步建立一個能夠使學生“樂學、善學、優(yōu)學”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且要使學生在課外學習活動中也能夠養(yǎng)成“樂學、善學、優(yōu)學”的學習心理模式,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非智力因素

心理教育更為直接的教育作用:人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學習期望以及人的個性品質等,都是心理學研究的主題。目前美國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提倡“成就動機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國民素質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和內容。因為心理學家認為,積極乃至社會群體的“成就動機”的提高,將會促進個體和社會整體水平的發(fā)展。而這種成就動機教育。正是心理教育的一種形式,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因為成就動機是指為了維護自尊心和提高個人地位而努力學習與工作的動機。通常,個人的地位與他人的成就相稱。因此.對差等生的教育工作之一就是讓他們取得成功體驗,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抱負水平,以改變他們對學習的消極態(tài)度,提高學習積極性。

同樣的例子“欲求水準”的研究與教育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成功與失敗,以及對成功與失敗的感受;與其本人的欲求水平有關,甚至是由其本人的欲求水準所決定的。在對欲求水準研究的基礎上,便可以進行有關欲求水準的心理教育,其直接教育目的和效果,表現(xiàn)在通過提高學習者的欲求水準,便可以提高其學習的動機和學習效率。同時,通過學習者的欲求水準,還可以提高其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感受,還可以提高其自信心。

三、自信心

自信的人能夠相信自己的價值能力,即使通過社會阻力也不輕易改變信念或放棄工作。只要有了強烈的自信心,你想成就的任何事,都會有希望。馬克思曾說:“在科學的人口處,正像在地獄的人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試想一個人還未開始做什么事情,就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沒有一點韌勁,他就很難有什么成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創(chuàng)造性’?!蹦懬邮侨狈ψ孕判牡谋憩F(xiàn),它會磨滅人的毅力,阻礙想象力的擴展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發(fā)揮。

自信心的培養(yǎng)常見的有:(1)為自己的能力劃一條界線;(2)自我欣賞與自我鼓勵;(3)在失敗與錯誤中記取教訓;(4)發(fā)揚優(yōu)點,堅持長處;(5)認定目標,堅持到底。

總之,自信是一個人個性發(fā)展的核心問題,也是一個人心理生活中的關鍵問題。運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兒童認識自己的內心體驗,認識自己的情緒情感,認識自己的能力和發(fā)展,在心理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增加兒童對自己的認識和對自己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個性品質

人們都希望自己有所作為??梢姡聵I(yè)對培養(yǎng)自己成熟的個性也有極為重要的聯(lián)系。愛因斯坦曾說過:深入研究科學創(chuàng)立者的個性發(fā)展,可以解釋和分析科學的內容,但是在這種片面客觀的敘述中,某些步驟有時可能看來是偶然的成功……只有對他們的智力發(fā)展進行深研究的情況下,才能理解這些步驟是怎樣成為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由此可見,培養(yǎng)成熟的個性。實際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階梯。

外國心理學家指出:個性的成熟是受多方面的制約和影響,主要制約和影響個性成熟的有四種類型:(一)氣質(基礎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二)心理過程的特點;(三)經驗水

平(習慣、技法、經驗、知識等);(四)信念、愛好的傾向性(世界觀、人生觀、榮辱觀、苦樂觀、興趣、志向等)。

總之,人格品質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過后天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熏陶逐漸形成的。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應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使學生不僅掌握一定的政治觀點和道德準則.學會為人處世。如何做人,而且形成良好的個性特點,將來才能真正成為21世紀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第6篇: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范文

明確教學目標,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時至今日在如今的英語課堂上,目標明確、主題鮮明仍然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一個課時四十分鐘,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時間會流逝得非常快,相信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親身體驗。高中英語知識點非常繁多雜亂,教學時間有限,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客觀現(xiàn)實面前,如何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讓學生快、準、深地記憶和理解相應的學習任務,就對課堂效率的要求非常之高。在一個課堂之中,教師發(fā)揮的是領路人的作用,如果教師不能準確地抓住課堂重難點并將之有效地傳遞給學生,整個課堂節(jié)奏就會顯得非常自由散漫,課堂進度必然阻滯不前。教育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一節(jié)低效拖沓的課堂,不僅會讓學生的學習任務不能高效完成,而且會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這一概念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來的。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1]。班杜拉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還有一種效能期望。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么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選擇。在高中英語教學課堂上,明確的教學目標是為學生的學習行為預先設定一個明確的結果導向的重要方法。按照班杜拉的論證,明確的學習結果導向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行為被有效激活和選擇的有效方法。學生的學習行為被激活、學習積極性提高以后,整個課堂效率自然會得到相當程度的提升。

2.和諧高效的師生關系:構建高效課堂的情感機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身份不僅僅也不可能是單純的教與學的關系,歸根結底,教與學的關系是被動的關系結構,如果教師和學生長期維持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關系結構,學生的積極性不可能被完全調動出來。在教學活動中,良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和教師之間平等和諧的深入情感交流和溝通。

建構良性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扮演積極主動的引領角色。新課改要求教師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和傾聽,倡導蹲下來的教學方式。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個性特點,并且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因人而異地與學生交流溝通,讓學生從心底產生對教師的親密感和認同感,這是督促學生自覺學好相應課程的極其重要的情感因素。主動積極的學習永遠比被動消極的學習效率高效得多,這是一個無須論證的客觀事實。此外,在良性和諧的師生關系中,除了需要教師主動的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建立親密關系以外,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和影響力也是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正如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所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學生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盵2]

新課改越來越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實踐中發(fā)揮的作用,教師的模范榜樣作用一直被不斷強調,這是一個看似空洞但是卻十分重要并且在未來的教學活動中將會日益重要的內容。竊以為,在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榜樣模范作用相較于其他學科更重要。所以,如何塑造優(yōu)秀的典范教師形象是構建高效英語課堂的重要努力方向。

3.賞金激勵法,創(chuàng)設競爭學習情境

教育活動的主體仍然是課堂教學活動,建構高中英語高效課堂最不應該被忽視的同樣是聚焦于教學活動的探索和研究。固然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師生關系的情感促進因素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主動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注意力的鎖定和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才是最立竿見影的方式。無論是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還是師生關系的親密化都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則是一個可以迅速在課堂上即時反映出來的方式。

高中英語作為一門相對比較重復化、相對枯燥的語言學課程,尤其在詞匯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特別容易產生疲乏厭煩的抵觸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某高校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賞金題”學習法,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所謂“賞金題”就是在教室公示欄上貼出一定數量、難度層級各不相同的題目,“懸賞尋找解題高手”。學生可以憑借對個人能力的顧忌判斷,自主從公示欄的“賞金題”中取下任意一道“賞金題”,自主解決后再將答案掛會原位等待老師批改。如果老師批改無誤,學生即可獲得相應的賞金獎勵。這種“賞金題”政策推出之后,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取得相當好的效果。竊以為高中英語課堂上可以利用賞金激勵政策引入一個五分鐘的知識點競賽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搶答等方式,為學生學習和記憶知識點創(chuàng)設競爭情境,讓學生在適度的壓力中進行注入詞匯、知識點的重復記憶。這種賞金激勵政策如果可以運用得當,必然會對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第7篇: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范文

一、學習理論研究概述

(一)國內國外對學習理論的研究。我國很早就有了對于學習的認識。對于學習最早的記載是在《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就是古人對學習最早的認識。其中蘊含著學與習的規(guī)律,還有“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這里蘊含著“思”與“學”辯證而又統(tǒng)一的關系。春秋以后,幾乎每個朝代的大教育家對學習都有著深刻的認識。到了今天,對于學習有了更加系統(tǒng)的研究。這些都超過了古代對學習的思考范圍。西方對學習的研究較晚,以艾賓浩特記憶研究為始,各個西方教育家和學者開戰(zhàn)了對于學習理論廣泛地探索。這些研究主要出自心理學領域,教育心理學觀點和方法的引入細化了學習的定義,甚至分析動物的學習規(guī)律來推出人類的學習規(guī)律,隨著心理學的發(fā)展,不同的流派對于學習理論都有不同的研究和觀點。

(二)學習理論的含義及研究目的。目前學習理論被認定為心理學的分支,主要闡述學習規(guī)律以及學習條件。學習是人改造主觀世界、提高自身素養(yǎng)和知識水平的重要活動,而學習理論就是分析學習研究的途徑和方法,總結出學習的規(guī)律,解釋學習的發(fā)展和結束,幫助人們更快、更容易的進行學習,這就是學習理論的職能。而研究學習理論,是為了給人們提供學習基本的理解力,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心理學家經過不斷的努力,得到了不同的學習理論,這是原因每個人的觀點、方向、研究方法都不相同,所以這些理論也分不出孰對孰錯。

二、學習理論應用于乒乓球教學中的實驗研究

(一)研究對象的要求。對參加體育乒乓球教學的同學和授課教師進行抽樣,在此老師的學生中抽出兩組分別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要求每組中男女同學數量各一半。原則上要盡量滿足對比比較是的控制變量法的要求。要保證唯一的區(qū)別就是在實驗組中的教學中應用學習理論。因為乒乓球教育短期內無法看出學習理論的作用,故設定實驗時間為一個學期。

(二)學習理論應用于乒乓球教學的實驗過程。(1)桑代克學習理論和其實施策略。桑代克學習理論的中心就是,學習即聯(lián)結,學習是結合,人善于學習的原因就是能夠形成這樣的許多結合。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桑代克又提出了三大定律:由使用律和失用律組成的練習律、準備律以及效果律,根據這三大定律,我們可以將他們運用到乒乓球的教學中。根據練習律,我們在乒乓球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多次的訓練,快速加強動作與來球擊打的聯(lián)結,通過不斷的重復工作來加速動作的記憶和定形。(2)巴普洛夫條件作用學習理論和實施策略。巴普洛夫理論包括習得律、消退律和泛化律、辨別律以及高級條件作用。根據巴普洛夫的這些學習理論,我們在教學方法中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學方法。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握拍法時,應該克服學生的常用錯誤習慣,讓學生的食指放在球拍的邊緣。正手攻球的練習中為了防止學生夾臂的錯誤,可以強制使學生的上臂和肋骨之間保持距離,例如可以固定一個可樂瓶。這樣“夾臂”的錯誤動作就能夠很快的克服。(3)沃爾夫學習理論及其實施策略。沃爾夫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是記憶律,包括:水平化、尖銳化、常態(tài)化。沃爾夫學習理論揭示了人們在進行記憶學習時的規(guī)律。在進行教學實驗時實施策略如下:根據沃爾夫學習理論對記憶的研究,教師在進行乒乓球教學時要把握好記憶和遺忘的特點,讓學生先形成更加易于記憶的大框架,之后在補全細節(jié)方面。

三、實驗結果處理

(一)實驗后期測試。運用《乒乓球學習興趣量表》和《乒乓球學習方法與復習技巧診斷量表》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評測,并記錄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在乒乓球興趣和技能上的變化。用《乒乓球基本技術檢測》測出實驗組和對照組一學期的練習后正手攻球和反手攻球的上的進步。

(二)實驗結果分析。經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同學經過一學期的練習明顯的提高了參加乒乓球運動的興趣,而且無論是實驗組中的男生還是女生,在乒乓球技能的掌握上的平均水平都要強于對照組中的同性同學。這一點在反手斜線攻球的次數上能夠得到非常直觀的表現(xiàn)。實驗組學生的反手斜線攻球次數的平均值要遠高于對照組的學生。這說明,在乒乓球的教學上應用學習理論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第8篇: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范文

盜傳必究

一、單項選擇題

1.有的學者倡導在科學研究中注入一種人文精神。這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以下哪種發(fā)展趨勢的突出表現(xiàn)?(

)

A.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交融的趨勢

B.分析綜合走向系統(tǒng)化的趨勢

C.注重應用研究的趨勢

D.研究手段高技術化的趨勢

2.認為天文學誕生于迷信、幾何學誕生于貪婪、物理學誕生于虛榮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義者是(

)。

A.

歐文

B.圣西門

C.赫爾姆霍茲

D.盧梭

3.“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觀點出于(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莊子

4.

1900年前后形成的“進步教育運動”的主要代表是(

)。

A.烏申斯基

B.杜威

C.皮亞杰

D.布魯納

5.一種理論力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這種理論是否反映了(

),以及對其反映的充分程度。

A.真理

B.科學

C.自然世界

D.階級矛盾.

6.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開始以分門別類的面目出現(xiàn)的時間是(

)。

A.15世紀

B.16世紀

C.17-18世紀

D.19世紀

7.就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狀況看,“科學無國界”這一說法比較適用于(

)。

A.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B.自然科學技術領域

C.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兩大領域

D.新興科學技術領域

8.“一切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一觀點的首倡者是(

)。

A.科林伍德

B.克羅齊

C.魯濱遜

D.布羅代爾

9.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研究兒童的認知活動,探索認識發(fā)生和知識增長的心理機制、分析智力的性質及其結構和機能;他構建的思維心理學是(

)。

A.

一種結構主義認知心理學

B.一種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

C.一種行為主義心理學

D.一種生理心理學

10.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之一馬斯洛重點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討人類的“基本需要”。在他看來,創(chuàng)造潛能的發(fā)揮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這一目標以及潛在美德的實現(xiàn)就是(

)。

A.“歸屬和愛的需要”的實現(xiàn)

B.“認知需要”的實現(xiàn)

C.“審美需要”的實現(xiàn)

D.自我實現(xiàn)

11.考古人類學是中國人類學研究的優(yōu)勢學科;從教材所列“人類學分科體系”表中可以看出,它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為(

)。

A.

從屬于人類起源學

B.偏重于體質人類學

C.偏重于文化人類學

D.兼及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

12.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是(

)。

A.龐德

B.哈特

C.富勒

D.羅爾斯

13.與社會學有著原則區(qū)別的西方社會學的開創(chuàng)者是(

)。

A.孔德

B.迪爾凱姆

C.韋伯

D.帕森斯

14.

20世紀后半期以來,西方許多哲學流派主動與“融合”,出現(xiàn)了若干被統(tǒng)稱為“(

)”的思潮和流派。

A.弗洛伊德主義的

B.存在主義的

C.西方

D.社會批判理論

15.世界哲學的三大發(fā)源地是(

)。

A.古代印度、中國和古巴比倫

B.古巴比倫、中國和古希臘

C.古代印度、中國和古希臘

D.古巴比倫、古代印度和古希臘

16.中國當代文藝研究在肯定反映論的前提下,正以(

)為中心構筑新的理論體系。

A.客體論

B.價值論

C.方法論

D.主體論

17.精神分析理論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

)首創(chuàng)的,對整個心理學帶來了很大沖擊。

A.馮特

B.弗洛伊德

C.格式塔

D.華生

18.事實上,各種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的最后目標都是人,只是它們研究人的角度、領域和層次不同。研究“時間中的人”的學科是(

)。

A.新聞傳播學

B.人類學

C.歷史學

D.社會學

19.創(chuàng)立了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義思想家、教育家(

)。

A.夸美紐斯

B.培根

C.昆體良

D.赫爾巴特

20.(

)是介于社會學和教育學之間的,研究教育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并著重對教育進行社會分析的交叉學科。

A.教育政治學

B.教育心理學

C.教育社會學

D.比較教育學

21.我國把列為人文社會科學體系中的(

)。

A.

綜合性的主干學科

B.邊緣學科

C.交叉學科

D.專業(yè)學科

22.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

A.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質

C.社會的需要

D.科學自身的需要

23.在以下各種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會科學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較為偏重哪一種?(

)

A.

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覺領悟

D.情感激發(fā)

24.以“唯一真正的歷史就是總體的歷史”為理論旗幟,注重對人類生活的各方面因素進行跨學科、長時段綜合研究的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學流派是(

)。

A.

英國劍橋學派

B.德國蘭克學派

C.美國新史學派

D.法國年鑒學派

25.語言的轉換生成理論的重要價值在于(

)。

A.描寫具體語言的結構

B.試圖對整個人類的語言能力作出解釋

C.將現(xiàn)代語言學從對語言系統(tǒng)內部的研究推進到語言使用的研究

D.開創(chuàng)了從社會文化的演變去研究語言的思路

26.考古人類學是中國人類學研究的優(yōu)勢學科;從教材所列“人類學分科體系”表中可以看出,它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為(

)?

A.從屬于人類起源學

B.偏重于體質人類學

C.偏重于文化人類學

D.兼及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

27.在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fā)的背景下,西方經濟學發(fā)生了一次新的國家干預主義占主導地位的(

)。

A.“邊際效用學派革命”

B.“凱恩斯革命”

C.“薩繆爾森革命”

D.“瑞典學派革命”

28.古希臘的思想家都參與教育活動,他們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具有科學意義的假說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些思想家中被尊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的是(

)。

A.柏拉圖

B.蘇格拉底

C.亞里士多德

D.昆體良

29.許多人認為,教育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交叉學科正式形成的標志是(

)。

A.培根發(fā)表《論科學的價值》

B.洛克發(fā)表《教育漫話》

C.盧梭發(fā)表《愛彌爾》

D.杜威發(fā)表《民主主義與教育》

30.現(xiàn)代傳播學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時是一位教育學家,他有個著名的觀點是(

)。

A.研究傳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傳播

B.信息即力量

C.傳播即力量

D.信息革命同時帶來傳播革命和教育革命

31.成為20世紀上半葉自然科學“起飛”的主要信號是(

)。

A.人造地球衛(wèi)星升天

B.DNA重組

C.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建立

D.試管嬰兒培育成功

32.就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狀況看,“科學無國界”這一說法比較適用于(

)。

A.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B.自然科學技術領域

C.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兩大領域

D.新興科學技術領域

33.下列社會過程和現(xiàn)象尚不屬于“全球問題”的是(

)。

A.人口增長、資源危機、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平衡等問題

B.裁減軍備、防止核戰(zhàn)爭、縮小國家間貧富差距等有關世界政治和國際經濟的迫切問題

C.和平利用空間、協(xié)調信息傳播問題

D.普及義務制高等教育問題

34.

19世紀形成、特別強調文學藝術的表現(xiàn)功能的一種重要文藝思潮是(

)。

A.古典主義

B.現(xiàn)實主義

C.浪漫主義

D.現(xiàn)代主義

35.語言學已歷經了傳統(tǒng)語言學、歷史比較語言學和現(xiàn)代語言學三個階段?,F(xiàn)代語言學的正式

開端是(

)。

A.普通語言學

B.描寫語言學

C.結構主義語言學

D.心理語言學

36.世界第一次產業(yè)革命發(fā)生在(

)。

A.英國

B.法國

C.德國

D.美國

37.認為天文學誕生于迷信、幾何學誕生于貪婪、物理學誕生于虛榮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義者是(

)。

A.歐文

B.圣西門

C.赫爾姆霍茲

D.盧梭

38.“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觀點出于(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莊子

39.“知識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英國哲學家(

)。

A.洛克

B.笛卡兒

C.斯賓塞

D.培根

40.許多人認為,教育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交叉學科正式形成的標志是(

)。

A.培根發(fā)表《論科學的價值》

B.洛克發(fā)表《教育漫話》

C.盧梭發(fā)表《愛彌爾》

D.杜威發(fā)表《民主主義與教育》

41.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部分主要是由于(

)。

A.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質

C.社會的需要

D.科學自身的需要

42.在以下各種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會科學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較為偏重哪一種?

(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覺領悟

D.情感激發(fā)

43.就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狀況看,“科學無國界”這一說法比較適用于(

)。

A.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B.自然科學技術領域

C.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兩大領域

D.新興科學技術領域

44.

19世紀形成、特別強調文學藝術的表現(xiàn)功能的一種重要文藝思潮是(

)。

A.古典主義

B.現(xiàn)實主義

C.浪漫主義

D.現(xiàn)代主義

45.語言的轉換生成理論的重要價值在于(

)。

A.描寫具體語言的結構

B.試圖對整個人類的語言能力作出解釋

C.將現(xiàn)代語言學從對語言系統(tǒng)內部的研究推進到語言使用的研究

D.開創(chuàng)了從社會文化的演變去研究語言的思路

46.考古人類學是中國人類學研究的優(yōu)勢學科;從教材所列“人類學分科體系”表中可以看出,它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為(

)。

A.從屬于人類起源學

B.偏重于體質人類學

C.偏重于文化人類學

D.兼及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

47.在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fā)的背景下,西方經濟學發(fā)生了一次新的國家干預主義占主導地位的(

)。

A.“邊際效用學派革命”

B.“凱恩斯革命”

C.“薩繆爾森革命”

D.“瑞典學派革命”

48.與社會學有著原則區(qū)別的西方社會學的開創(chuàng)者是(

)。

A.孔德

B.迪爾凱姆

C.韋伯

D.帕森斯

49.世界范圍內開發(fā)和發(fā)掘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的興起,主要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以下哪種發(fā)展趨勢的具體表現(xiàn)?(

)

A.分析綜合走向系統(tǒng)化的趨勢

B.,東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補的趨勢

C.注重應用研究的趨勢

D.研究手段高技術化的趨勢

50.古希臘的思想家都參與教育活動,他們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具有科學意義的假說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些思想家中被尊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的是(

)。

A.柏拉圖

B.蘇格拉底

C.亞里士多德

D.昆體良

51.“計算機十插花藝術”是對哪一個國家企業(yè)管理藝術的概括?(

)

A.美國

B.韓國

C.泰國

D.日本

52.在以下各種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會科學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較為偏重哪一種?(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覺領悟

D.情感激發(fā)

53.教材所介紹的調查方法中,哪一種具體方法是與政治選舉的預測一起發(fā)展起來的?(

)

A.完全參與觀察

B.半參與觀察

C.非參與觀察

D.抽樣調查

54.就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狀況看,“科學無國界”這一說法比較適用于(

)。

A.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B.自然科學技術領域

C.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兩大領域

D.新興科學技術領域

55.系統(tǒng)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

)。

A.維納

B.申農

C.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56.

20世紀西方科學主義哲學思潮的主流是(

)。

A.科學哲學

B.哲學解釋學

C.分析哲學

D.結構主義哲學

57.“一切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一觀點的首倡者是()。

A.科林伍德

B.克羅齊

C.魯濱遜

D.布羅代爾

58.與社會學有著原則區(qū)別的西方社會學的開創(chuàng)者是(

)。

A.孔德

B.迪爾凱姆

C.韋伯

D.帕森斯

59.認為天文學誕生于迷信、幾何學誕生于貪婪、物理學誕生于虛榮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義者是(

)。

A.歐文

B.圣西門

C.赫爾姆霍茲

D.盧梭

60.“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觀點出于(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莊子

二、名詞解釋

1.人文科學:通常被說成是“人文學”,是指關于人的本身的學說或者理論體系,是對人的存在、本質、價值和發(fā)展問題以及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進行研究的學問。

2.直覺:是指認識主體在尚不清晰的事實材料中察覺真理的能力,靈感頓悟是這種認識能力的重要表現(xiàn)。

3.接受美學:是從接受主體(欣賞者)的反應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藝,把欣賞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構成因素的一種文藝學——美學思潮。

4.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揭示其運行、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

5.定性研究:就是對于事物的質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質是特定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內部所固有的規(guī)定性,它由事物的內部與外部的各種矛盾所決定。

6.哲學:總結哲學發(fā)展的歷史,認為哲學就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其基本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7.教育學:教育學是以人類教育活動為對象,以揭示教育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為目標的學科。

8.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這樣一種思想態(tài)度,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首要的意義。通常認為這種思想態(tài)度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主題。從哲學方面講,人文主義以人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它揚棄偏狹的哲學系統(tǒng)、宗教教條和抽象推理,重視人的價值。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曾經長期處于對立狀態(tài),在當代則出現(xiàn)了融合的趨勢。

9.人文社會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就是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的本質和人類社會規(guī)律為目的的科學。它是互相交叉聯(lián)結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稱,是與廣義的自然科學相關聯(lián)又相對應的一大科學部類。

10.系統(tǒng)科學:系統(tǒng)科學是指處于哲學方法和各學科特殊方法之間的、中間層面的科學思想方法,它以系統(tǒng)論為中心,同時包括耗散結構論、協(xié)同論、突變論等。比如一般系統(tǒng)論強調整體性原則、相互聯(lián)系原則、有序性原則、動態(tài)性原則,并強調開放性等,不僅對自然科學,而且對人文社會科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11.實證主義思潮:在哲學體系產生的同時,一些哲學家強調哲學應當以實證自然科學為基礎,以描述經驗事實為限,以取得實際效用為目標,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實證知識的可靠性、確切性。由此開創(chuàng)了與非理性主義相對應的實證主義思潮。

12.經濟自由主義:經濟自由主義是與國家干預主義并列的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中的兩大經濟思潮之一。它發(fā)端于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在經濟生活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要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最好的經濟政策就是給私人經濟活動以完全的自由。

13.全球問題:全球問題指的是與整個世界全體人類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譬如人口增長、資源危機、環(huán)境污染、裁減軍備等等問題,它們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

14.語言與言語:索緒爾提出區(qū)分語言和言語:語言是語言符號相互關聯(lián)的系統(tǒng),言語則是實際話語。前者是社會的、主要的,后者是個人的、從屬的。

15.時代主題:全球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態(tài)勢的聚焦點,是全球發(fā)展格局的集中體現(xiàn)。

三、簡答題

1.現(xiàn)代西方主流經濟思潮是什么?

答:盡管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各種流派紛繁復雜,但基本上屬于兩大經濟思潮:

一是經濟自由主義。

它發(fā)端于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在經濟生活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要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最好的經濟政策就是給私人經濟活動以完全的自由。(8分)

二是國家干預主義。

它的理論源頭是16世紀到17世紀的重商主義,認為流通領域特別是對外貿易乃社會財富的源泉,強調在國家支持下發(fā)展對外貿易;從20世紀30年代起,發(fā)展出了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的新的國家干預主義,并開始占主導地位。(7分)

2.現(xiàn)代初等教育為什么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

答:現(xiàn)代初等教育之所以需要跨學科的系統(tǒng)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復雜本性即其廣泛性和多質性決定的;(

5分)其次是由初等教育面臨新的時代課題決定的;(5分)最后,這也是推進初等教育科學體系完善的需要。(5分)

3.

20世紀歷史學研究模式有哪些變革?

答:(1)“歐洲中心論”或“歐美中心論”失去其統(tǒng)治地位;(4分)

(2)傳統(tǒng)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4分)

(3)現(xiàn)代歷史學研究的主體性的張揚;(4分)

(4)歷史學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的更新。(3分)

4.

20世紀下半葉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三股新潮是什么?

答:一是在認識理論領域中,認知心理學取得重要進展;(5分)

二是在人格理論領域中,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崛起,(5分)

三是在情緒理論領域中,情緒心理學提出了新的假說。

(5分)

5.

20世紀世界文藝學的突破性進展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答:(1)對創(chuàng)作主體藝術思維及心理的深入開掘(4分);(2)對文藝作品形式的重新認識(4分)(3)對文藝接受問題的注重(4分);(4)對文藝與社會一文化系統(tǒng)關系的進一步思考(3分)。

6.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人類學的主要變革有哪些?

答:一是從古代走向現(xiàn)代(4分);二是從“異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4分);三是從半封閉研究到開放性研究(4分);四是烏克思主義對西方人類學影響增大(3分)。

7.

20世紀上半葉現(xiàn)代心理學有哪四個發(fā)展方向?

答:(1)行為主義:其創(chuàng)始人華生認為心理學是行為的科學,其任務是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尋求預測和監(jiān)控行為的途徑。(4分)

(2)格式塔心理學:這個學派認為心理現(xiàn)象是一個整體,整體決定其內在的部分,突出了整體的綜合的研究。(4分)

(3)精神分析:核心概念是人類行為的本能以及“無意識”。(4分)

(4)前蘇聯(lián)在背景和巴甫洛夫生理學基礎上開展的心理學研究。(3分)

8.終身教育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答:(1)全程教育。即不應該將人受教育的時期僅限于青少年時代,而應該貫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4分)

(2)全域教育。即不應該將人受教育的場所僅限于學校,而應該遍布于全社會。(4分)

(3)全民教育。它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成人掃盲以及消除男女教育差異,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機會平等。(4分)

(4)全面教育。終身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強調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做人、學會創(chuàng)造。(

3分)

9.

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的背景是什么?

答:一是不斷深化的時代主題;(5分)

二是飛速發(fā)展的自然科學技術;(5分)

三是日益尖銳的當代全球問題。

(5分)

10.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人文社會科學在階級社會中一般具有某種階級傾向性;(4分)

(2)人文社會科學通常體現(xiàn)出一定的民族性;(3分)

(3)人文社會科學的時代性。(3分)

11.中國當代文藝研究的重要進展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答:(1)構建開放的文藝理論體系,充分認識文藝的審美特性;(3分)

(2)在肯定反映論的前提下,以價值論為補充,以主體論為中心構筑新的理論體系;(3分)

(3)文藝新學科建設受到重視;(2分)

(4)文藝學的應用研究不斷加強。(2分)

12.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索緒爾開創(chuàng)的結構主義語言學被視為現(xiàn)代語言學的正式開端,其主要內容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

(1)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它的各種成分之間存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系統(tǒng)具有自己特有的內在秩序或內在規(guī)律。(3分)

(2)區(qū)分語言與言語:語言是語言符號相互關聯(lián)的系統(tǒng),言語則是實際的話語。(3分)(3)區(qū)分歷時態(tài)與共時態(tài):索緒爾側重強調共時態(tài)的研究,以充分揭示語言的結構。(2分)

(4)區(qū)分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深層系統(tǒng)是由社會因素構成的,表層系統(tǒng)則是個人的言語表達,語言學應著重研究深層系統(tǒng)。(2分)

13.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哪些?

答:(1)人文社會科學在階級社會中一般具有某種階級傾向性;(4分)

(2)人文社會科學通常體現(xiàn)出一定的民族性;(3分)

(3)人文社會科學的時代性。(3分)

四、論述題

1.試述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趨勢。

答:第一,當代人文社科學發(fā)展的總體文化背景,出現(xiàn)了東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補的趨勢。(5分)

第二,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的主導性價值取向,出現(xiàn)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交融的趨勢。(5分)

第三,在主要思維方式方面,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分析綜合走向系統(tǒng)化的趨勢。(5分)

第四,從社會實踐功能看,出現(xiàn)了注重應用研究的趨勢;(5分)

第五,從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現(xiàn)了高技術化的趨勢。(5分)

(本題要求具有聯(lián)系實際的內容,占5分)

2.當前世界從小學到大學,普遍推行以文理綜合為重要導向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尤其最近我國關于高考不再分文理科的熱議更加強化了這一思潮。說說這場改革與人文社會科學綜合發(fā)展、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綜合發(fā)展趨勢的關系。

答:(1)教育是文化事業(yè)的組成部分,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深受科學文化思潮發(fā)展的直接影響。人類科學的發(fā)展,總是沿著較低水平的綜合向較為精細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較高水平的綜合螺旋式路線前進。有分化才有綜合,有較高水平的綜合才有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紀下半葉,綜合發(fā)展逐步成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界的自覺追求?!按蚱茖W科孤立發(fā)展的圍城”、“不要讓一個專業(yè)的人在一張桌子上吃飯”、“理論的力量在于綜合,在于協(xié)同運用”的呼聲日益強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員群體化:出現(xiàn)了文一文溝通,理一理溝通,文一理溝通,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綜合性的大科學體系的現(xiàn)實可能性。當前的世界和中國,從小學到大學,都在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這場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就是強調文理綜合。這正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乃至大科學綜合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的產物。(12分)

(2)教育觀念和科學文化思潮,說到底,都是社會實踐需求和時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綜合的教育觀念和倡導綜合發(fā)展的科學文化思潮,同樣反映了20世紀下半葉新的社會實踐的需求,體現(xiàn)了新的時代精神。所謂新的社會實踐的需求,就是信息社會、知識經濟對人的知識能力結構的需求;所謂新的時代精神的召喚,就是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召喚。新的世紀,要求人類走出自然科技“指數增長”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個人的時代”;要求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結盟、交融;要求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改變重理輕文、重“智”輕“情”、重知識技能輕態(tài)度方法、重分析輕綜合、重物質追求輕精神價值的培養(yǎng)“半個人”的傾向。從這樣的角度,去認識以文理綜合為重要導向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實踐,與科學綜合發(fā)展趨勢的內在聯(lián)系,有助于更為深刻地認識教學改革的時代特征和歷史意義。(12分)

(3)聯(lián)系實際進行論述。(6分)

3.有位學者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位小姑娘依靠父母親艱苦的努力,好不容易跨學區(qū)進入了全市最好的一所小學。小姑娘高興極了,開學前三天,興奮得晚上睡不著覺。開學以后頭幾天,小姑娘天天在家里的飯桌上說學校這樣好那樣好??墒牵驮陂_學第一周的周末,

小姑娘回家后突然嚷著下星期再也不去上學了。父母親不知所措,急著追問緣由。小姑娘哭著說:今天,整整一天,班主任老師沒有看我一眼,連一眼也沒有看??!

有位小學校長講述了另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小學生期中考試數學只得了58分,在教師辦公室呆著不肯回家。他對老師說,分數單上掛紅燈籠,媽媽是不準讓我進家門的。看看老師不作聲,又說:老師,這次能不能先借給我2分呢?下次再考,我一定還上這2分。數學老師想了想,深深地點了點頭。到了下一次考試,孩子有明顯進步,還了2分,受到老師的表揚。之后,孩子的成績列入了班級的中上游。

試就這兩件事,談談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意義。

答:這兩個案例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涉及學生、教師、家長的教育心理。第一,小學生期待的是關心、愛護和理解(兩例皆然)。第二,教師的行為態(tài)度,小到課內外射向學生的視線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和對學生發(fā)展的預期(第二例>,都在小學生心中產生強烈的消極(第一例)或積極(第二例)的影響。第三,家長過度的期望和呵護(第一例),或者是簡單粗暴(第二例),都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造成消極影響(第一例中,在過度的呵護之下長大的、具有某種優(yōu)越感的“小太陽”,心理上經不住也許只是短暫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籠罩著陰影——可喜的是,這個孩子能嘗試與命運抗爭)。(1-5)

如做進一步思索,在這類案例中,學生、教師、家長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的社會心理背景。為什么說實施素質教育是一個涉及全社會的系統(tǒng)工程呢?這可以從社會心理的角度進行討論。而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學一點心理學,以不斷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給孩子以更多的關心、愛護、理解和疏導,給家長提出必要的有說服力的建議,向社會作積極宣傳,實在是十分重要的。(15分)

4.試以某一具體學科的發(fā)展為例,說說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的總體特點。

答:比如管理學在20世紀的發(fā)展,就相當典型地反映了這個世紀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的總體特點。

(1)管理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典型地反映了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中“社會實踐與科學理論的交互作用日趨明顯”的鮮明特點。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管理和科學技術被認為是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兩個輪子;在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的蘇聯(lián),列寧把管理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項最困難、最能收效的中心任務。應運而生并對社會實踐發(fā)揮了能動作用的管理學,在人文社會科學乃至大科學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10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學家之外,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生物學、數學、哲學等學科的專家也紛紛介入,從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視角和方法研究同一個對象——對人、事、物等組成的物質一社會一文化系統(tǒng)進行自覺控制的行為和過程,以至形成了現(xiàn)代管理理論的“叢林”,并發(fā)展成為跨科學部類、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學科群——

具有多科性、綜合性的管理科學??梢哉f,管理學的發(fā)展,是20世紀世界人文社會科學通過不斷分化、綜合,形成了多科性、綜合性龐大體系這一總體發(fā)展特點的縮影。(10分)

第9篇: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范文

案例指的是教學內容里的實例,而地理教學案例則是一些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教學案例。這些案例能夠具體地體現(xiàn)地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也就是從空間與時間上來具體進行展現(xiàn)。從廣義上來說,地理教學案例包括所有典型的以及不典型的地理實例,而狹義的則專門指能夠對地理的理論和方法作出解釋的典型事例。文章首先介紹了地理教學案例的內涵,然后從了解案例開發(fā)主體和明確案例開發(fā)目標兩個方面介紹了高中地理教學案例的開發(fā)策略。其中了解案例開發(fā)主體主要從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生的智能結構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而明確案例開發(fā)目標則要依據學生的特點、課程的標準和教學的目標三個方面的內容。

二、高中地理教學案例的開發(fā)策略

(一)了解案例開發(fā)的主體

開發(fā)地理教學案例需要對學生的參與足夠重視,學生是案例開發(fā)很重要的一個主體,而不能只注重展示教師的作用,畢竟教育是以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為最終目標的,所以本文也是主要從學生的角度來探究案例的開發(fā)。

1.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方面

所謂的學習態(tài)度是指學生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所保持的長時間的內在反應傾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認知傾向、行為傾向和情感傾向。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既是進行地理案例所產生的結果,也是后來開發(fā)地理教學案例的重要前提。其中,認知傾向指的是學生對于整個案例的開發(fā)的一些理解、認識和評價,比如學生是怎樣看待案例對提高個人問題解決能力的幫助的;而行為傾向指的是學生在開發(fā)案例的過程里表現(xiàn)出了怎樣的行為意向,比如學生在課前積極地閱讀相關的案例材料;情感傾向指的是學生在案例的開發(fā)過程中產生的情緒體驗,比如學生在案例的討論過程中表現(xiàn)出喜歡或討厭的情感。通常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將學生分為俘虜型、好奇型和投入型三種,教師應該充分地了解學生的態(tài)度,并及時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或方法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

具體的促進措施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以自己的教學經驗來進行判斷,分析學生當前的學習態(tài)度可能是怎樣的;其次可以通過與其他學生或教師進行交談來了解學生的相關情況,從而分析出該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再次是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來了解學生對開發(fā)的案例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的一些看法,進而分析該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如何;最后是對第一節(jié)案例課進行足夠的重視,以生動而富有懸念的內容和平等而緊張的氣氛來調動學生的興趣。

2.學生的基礎知識方面

對于案例的教學,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已有知識的影響,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一些新知識需要與原有的觀念或知識相關聯(lián)才會被接受和運用。例如,學生在參與到某“商業(yè)區(qū)位選擇”的教學案例的時候,假如學生原有的概念中連“區(qū)位”的概念都沒有的話,就很難開發(fā)出好的案例出來。

所以,在帶領學生進行案例開發(fā)的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所具備的基礎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一方面教師要分析學生所具備的這些知識有哪些是錯誤的或是有偏差的,還有哪些固有的知識會影響到案例的開發(fā),然后幫助學生改變和了解到這些問題,進而避免對案例的開發(fā)產生不好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還應對學生已有知識中那些對新知識的學習有利的,與新知識有聯(lián)系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復習,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3. 學生的智能結構方面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加德納曾經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認為智能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組合在每個人的身上,也就是說每個學生的智能結構是不一樣的,此外,每個人身處的環(huán)境和受到的教育不一樣,所以相同的優(yōu)勢智能也會隨著發(fā)展的不同而不同。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智能結構,并在引導學生開發(fā)教學案例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不同學生的優(yōu)勢智能結構,通過組織具體的活動或情景來展現(xiàn)他們的優(yōu)勢。

(二)明確案例開發(fā)的目標

泰勒原理是課程設計的重要理論,任何課程的開發(fā)都應該弄清楚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校追求的教育目標是什么;二是通過哪些教育經驗我們才能實現(xiàn)這些教育目標;三是怎樣有效地將這些教育經驗組織起來;四是怎樣可以確定這些目標正在一步步的實現(xiàn)。解決這四個方面的問題的過程便是設計課程的基本程序,首先是確定目標,然后選擇具體的教學內容并對這些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最后是教育的評價。所以說明確開發(fā)目標是進行教學案例開發(fā)的重要前提。

1. 依據學生的特點

開發(fā)教學案例最終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地理教學案例不管怎樣設計,最終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如果開發(fā)教學案例時,所設計的課程內容很難被學生吸收,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外在物,很難影響到學生的思想、態(tài)度或行為。然而,如果結合學生的能力、興趣和愛好來制定開發(fā)目標,讓教育目標語學生的這些特點相協(xié)調,就會對學生學習和掌握這些科學文化知識有很大的幫助,還會幫助他們形成好的學習習慣。

2. 依據課程的標準

高中地理學科的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是規(guī)定了地理學科在高中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和具體的教學內容,課程的標準是課程編制和課程設計的重要指導,是處于學生的理想和期望之上的。可以說,課程目標是由專家和學者們認真地研究和思考之后而形成的,通過對社會、對地理學科本身、對學生的特點等的綜合研究而最終制定的。所以在對高中地理教學案例進行開發(fā)的時候,應該依據高中地理學科的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