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如何理解公允價值范文

如何理解公允價值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如何理解公允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如何理解公允價值

第1篇:如何理解公允價值范文

一、當前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管窺

(一)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

公允價值的取得主要采用估值技術,如市價法、類似項目法以及估價技術法等。目前我國上市銀行采用的公允價值確定方法主要分三個層次進行估值。第一層級:采用在活躍市場中的報價計量(未經調整);第二層級:使用估值技術計量,直接或間接使用除第一層級以外的可觀察到的參數(shù);第三層級:使用估值技術計量,使用任何非基于可觀察市場數(shù)據(jù)的參數(shù)(不可觀察參數(shù))。何騰燕(2015)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16家上市銀行中采用第一層級估值的1家,采用第二層級估值的有6家,采用第三層級估值的有5家。其中中國銀行采用第一、二層級估值,農行、工行、建行、中信、光大銀行采用第二、三層級估值,其余10家銀行都只釆用第二層級估值技術。公允價值的取得主要依據(jù)估值技術(可觀察參數(shù))并通過銀行內部設定的估值模型和設定參數(shù)計算,而如果信息使用者無法獲得詳細的估值模型和設定參數(shù)信息,就不能理解公允價值的取得。

(二)公允價值表內列報

以衍生金融工具為例,為準確計量,會計準則要求企業(yè)將衍生金融工具列入了表內的“衍生金融資產”和“衍生金融負債”項目予以反映。可是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依然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衍生金融工具產生的利息收入與支出計入“投資收益”。上市銀行在核算“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時,包括了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等內容,所以信息使用者從報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項目中不能識別哪些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損益數(shù)。此外,報表在“投資收益”項目下既核算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手續(xù)費,又核算衍生金融工具所產生的利息收入與支出。這樣編制的會計信息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會計信息。

(三)公允價值的表外披露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第五十條規(guī)定“企業(yè)應當以表格形式披露本準則要求的量化信息,除非其他形式更適當”,但未對披露格式和披露內容進行強制性規(guī)定。因此,我國上市銀行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公允價值分析”時,是零散分布的。信息使用者要了解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和利息收入與支出的信息,就要在“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和“投資收益”項目下梳理零散信息進行歸納,以了解真實交易情況。此外,不同銀行對匯率類衍生金融工具已實現(xiàn)和未實現(xiàn)損益的處理方式也存在差異。有的銀行將已實現(xiàn)損益計入“投資收益”,將未實現(xiàn)損益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有的銀行則將其全部計入“匯兌損益”。這種隨意性容易使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收集中出現(xiàn)遺漏而誤識。同時,已披露的會計信息也缺乏可比性,致使信息使用者無從判斷公允價值對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影響的程度。目前,我國上市銀行在財務報表附注中對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披露比較簡略。例如就會計政策而言,銀行對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計量和損益確認僅僅做出了介紹性的說明,對于套期會計損益確認,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利潤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中,沒有詳細說明;沒有解釋確認其公允價值變動的條件以及時間;在會計估計上,就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估值問題,僅僅簡述采用的估值流程、技術和參數(shù),沒有解釋估值模型的合理性和參數(shù)設置的準確性。綜上,在一定程度上,實務中列報與披露的公允價會計信息還缺乏可理解性。

二、“可理解性”的質量要求及實施難點

可理解性是指企業(yè)提供會計信息時,必須考慮到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保持明晰性,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者的決策類型(包括個人偏好、對待風險的態(tài)度以及所采納的決策模型)緊密相關;而明晰性要求會計記錄和會計信息必須清晰、簡明、便于使用者理解和運用。我國《2006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二章系統(tǒng)闡述了“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第十四條明確規(guī)范了可理解性是“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如果會計信息使用者無法理解會計信息,也就不能使用會計信息,可理解性是會計信息有用的前提。

(一)可理解性的制約因素

1.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的考慮39號會計準則要求應用公允價值計量,這就對信息使用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公允價值計量為例,其中按可觀察輸入值和不可觀察輸入值,公允價值分為三個層次,同時規(guī)定了使用的估值技術可采用多種方法(包括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計量公允價值,涉及了專業(yè)性很強的未來現(xiàn)金流量計算及其折現(xiàn),以及如何確定折現(xiàn)率。研究調查表明“公允價值相關知識在企業(yè)會計人員中的普及度比較高,但了解程度不深”“企業(yè)確定公允價值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采用專門的估價技術,比例占57.7%;有23.1%的企業(yè)沒有采用任何專業(yè)估價方法,比較隨意。”(張敏。2011)2.會計信息的特性會計信息是通過在財務報表中列示和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揭示的,同時還會依據(jù)規(guī)則要求在其他財務報告中反映。無論是列示還是披露都要依據(jù)會計準則所規(guī)定的方法和程序進行,規(guī)范的方法和程序可以保證信息的一致性從而能夠減少信息的差異并易于正確理解;嚴格的會計核算程序可以客觀的呈現(xiàn)企業(yè)經濟活動全過程;明晰會計信息與經營活動的關系,保障了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此外,企業(yè)在報表列示與強制披露之外還會進行一些自愿披露,自愿披露的信息通常會以規(guī)范少,隨意大的文字表述和不確定數(shù)據(jù)表達。

(二)可理解性的影響因素

1.印象管理行為對信息可理解性的影響在會計信息呈報中的印象管理就是以影響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主體印象為目的而實施一定活動的過程。比如,為改變信息使用者的印象企業(yè)會有意識地向其傳遞利好消息或屏蔽不利信息。通常公司的管理層會根據(jù)業(yè)績期望在財務報告中設計并使用導向性語言影響信息使用者的判斷,使其難以了解真實經濟活動。2.環(huán)境對信息可理解性的影響技術環(huán)境復雜化會導致會計信息使用者理解難度加大,比如,目前金融工具的混合計量屬性與多技術方法并用使其會計處理比較復雜,可能涉及多項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會計信息使用者必須綜合相關信息才能準確理解經濟活動。同樣,市場環(huán)境對會計信息可理解性也有較大影響。39號準則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隱含著活躍市場、有序交易的假設,但是如果市場出現(xiàn)劇烈的波動,交易價格就缺乏參考性,公允價值就不能真實反映資產或負債的價值,信息使用者無法以會計信息理解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而了解公司財務狀況與業(yè)績。

三、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的建議

(一)簡化公允價值信息的專業(yè)化報告,對復雜會計術語加注解釋

企業(yè)公允價值運用的信息是在財務報告中以專業(yè)化形式呈現(xiàn)的,并為保障準確描述其經濟活動會使用復雜的專業(yè)術語。為此。對復雜的專業(yè)術語就要進行解釋與說明以滿足信息使用者理解需求。公允價值信息中所使用的復雜會計術語應在報告末尾進行定義或提供解釋,并且在解釋過程中盡可能使用非會計術語或基礎會計術語,使會計信息既在表達上準確和嚴密,又提升了可理解性。對于過于分散的公允價值信息可以通過編制簡化報告,以分類形式及時向會計信息使用者呈報;簡化報告可以按信息使用者要求集中、序時地反映分散的公允價信息或將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從“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項目中剝離出來,指引信息使用者正確閱讀和理解。

(二)降低會計處理差異

會計準則在設計企業(yè)會計處理方法時,通常會盡可能的考慮不同經濟環(huán)境下不同經濟業(yè)務的各類企業(yè)需求,進而采用可選擇多種會計方法的模式。但在實際業(yè)務中類似的企業(yè)對相同業(yè)務也會采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如目前我國的上市銀行對公允價值的確定采用了不同的估值方法。信息使用者要真正理解相似的經濟業(yè)務采用了不同的會計程序和方法所形成的會計信息的本質,就必須具備理解多項會計方法及其選擇動機的專業(yè)知識,這樣,就增加了信息使用者理解的難度,造成信息使用者理解上的困難。所以應盡可能對方法的選擇做出限定,減少選擇的隨意性和目的性,并對方法和程序選擇差異進行解釋,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

(三)提供高頻率準確信息

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就是要使信息使用者能夠使用表述清楚正確的會計信息觀察到企業(yè)所發(fā)生的真實經濟活動。但是企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使其經濟活動急速增量,各項經濟業(yè)務趨于復雜,會計信息也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企業(yè)一是要充分正確披露業(yè)務信息,例如在衍生金融工具風險信息披露方面,要統(tǒng)一披露內容,加強定量信息披露,以確切揭示業(yè)務;在公允價確定中要詳細說明確認其公允價值變動的條件以及時間,不僅要描述所采用的估值流程、技術和參數(shù),而且還應解釋估值模型的合理性和參數(shù)設置的準確性。二是要提高相關信息的呈報頻率。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可能每天都在變動,披露期限過長會使會計信息過度滯后,可以增加簡報或附表,持續(xù)列報相關信息。

(四)完善信息監(jiān)管

目前對衍生金融工具信息自愿披露的規(guī)定多為規(guī)范性、概括性的要求,沒有統(tǒng)一模式,因此企業(yè)在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的具體細節(jié)上存在較大差異,披露的內容、披露的重點、披露格式都不盡相同,這種差異有可能導致企業(yè)操控會計信息。因此應加強對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監(jiān)管,統(tǒng)一披露模式,構建可以有效補充表內、規(guī)范化表達、易于操作的規(guī)范體系,控制披露中數(shù)據(jù)模糊的程度、限定語言使用的范圍,使信息保持一致進而可比,提升其可理解性。同時,應建立信息披露異常情形問責機制,監(jiān)管對公允價信息選擇性披露等虛假信息披露,嚴格控制以印象管理進行操縱。

主要參考文獻:

郭均英等: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計量的層次問題研究,《武漢大學學報》,2015年第7期。

張小剛:公允價值計量影響金融企業(yè)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實證分析,《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7期。

張敏等:公允價值應用:現(xiàn)狀、問題、前景,《會計研究》,2011年第4期。

葛家澍等:論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第2篇:如何理解公允價值范文

1、公允價值在不同具體會計準則中的運用程度在具體準則中,有些準則允許采用市場法以外的估值技術確定公允價值,有些準則不允許采用其他估值技術:①只允許采用市場法確定公允價值,例如《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和《企業(yè)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等準則;②允許在約束條件下采用其他估值技術,例如《企業(yè)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和《企業(yè)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準則;③可寬松地允許采用其他估值技術,例如《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和《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等準則。

2、我國上市公司2007年度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總體情況在2007年度的1547家上市公司中,有404家上市公司涉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涉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總額68.73億元,占利潤總額的0.51%。從公允價值計量上看,多數(shù)上市公司采用評估價格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使用股票或者債券的市場價格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但是由于準則沒有明確規(guī)定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的計價方法,目前對于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限售流通股投資的計價存在一定的不一致。關于股票期權公允價值的確定問題,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目前普遍采用“一次授權分批行權”模式,不少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的等待期存在跨會計年度的情形,有的公司將股權激勵費用計入了一個會計年度,而沒有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要求在等待期內合理分攤。有些公司在激勵計劃中規(guī)定授予日或事后追認授予日,還有的公司授予日不明確,影響了期權公允價值的計量。

二、公允價值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前面對公允價值概念及運用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公允價值的應用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會計信息相關性、可理解性的同時,也使會計信息可靠性受到挑戰(zhàn),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1、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場環(huán)境根據(jù)公允價值計量的內涵,公允價值的獲取應該是在一個活躍的、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進行的,它要求參加交易的雙方在自愿的原則上充分了解市場情況,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應盡可能地縮小。雖然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確立,但這種經濟體制的轉型并沒有完成,非市場化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場還不成熟,價格難以真正反映價值,絕大多數(shù)資產的公允價值難以獲得。因此,適宜于公允價值應用的土壤和環(huán)境尚不成熟,致使公允價值計量在實踐中較難運用。

2、缺乏高素質、高技能的會計人才由于公允價值在獲取和處理上千差萬別,對會計人員的專業(yè)技能和職業(yè)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人員不僅是歷史數(shù)據(jù)的記錄者和報表的編制者,而且還應是估價師。目前我國會計從業(yè)人員大約有1200萬人,80%左右的從業(yè)人員處于基礎會計階段,會計人員整體的執(zhí)業(yè)能力較低,會計電算化水平及相關的信息處理能力不高,很難正確理解、計量和運用公允價值。會計人員整體業(yè)務素質偏低,綜合判斷能力較差,便成為合理應用公允價值的又一難題。

3、公允價值計量的規(guī)定缺乏一致性新會計準則中關于公允價值估計的規(guī)定缺乏一致性。有些具體準則允許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公允價值,有些具體準則不允許。如《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等具體會計準則只允許采用市場法確定公允價值,《企業(yè)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等具體會計準則允許在約束條件下采用其他估值技術,《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等具體會計準則更寬松地允許采用其他估值技術。此外,新會計準則體系中有關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的規(guī)定和闡述分散于各項具體會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中,關于公允價值規(guī)定的差異導致了不一致,這些不一致性又增加了公允價值計量的復雜性。

4、在極端的市場狀況下,公允價值計量可能會把危機嚴重放大與歷史成本計量相比,公允價值隨市場價格的變化而變化能夠合理地反映資產的當時價值,但在極端市場狀況下公允價值計量的放大作用顯然實非投資者的福音,在市場存在泡沫時會給投資者傳達過于樂觀的信息,反之則過于悲觀。在金融市場處于泡沫時期,公允價值計量使金融機構的資產能以遠高于其基本面的高昂估值入賬,有關機構便能在超額賬面利潤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借貸和投資,從而進一步推高杠桿比率和催生泡沫。相反,在危機的市場狀況下,正如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fā)的國際金融動蕩一樣,伴隨信心的喪失,它足以觸發(fā)一輪又一輪的惡性循環(huán)。

三、結論及建議

公允價值計量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維護產權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途徑,它代表了會計計量體系變革的總體趨勢。針對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在會計實務中存在的問題,參照歐美國家的經驗,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從企業(yè)會計實務的角度,應該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完善:(1)建立公允價值的信息收集系統(tǒng)。全國市場價格信息數(shù)據(jù)網絡和市場信息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將極大地推進價格信息的公開化、實時化、規(guī)范化,方便會計人員在采用公允價值對資產計量時選取適當?shù)臄?shù)據(jù)。把本行業(yè)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yè)歷年已實現(xiàn)的收益、報酬率、成本、價格、生產量、銷售量等情況,輸入市場信息數(shù)據(jù)庫,以備以后預測未來現(xiàn)金流量時采用。企業(yè)歷史實現(xiàn)的收益,往往是預測未來收益的重要依據(jù),通過數(shù)據(jù)庫里過去的現(xiàn)金流量資料可以預測未來的現(xiàn)金流量,從而使現(xiàn)值技術由復雜變?yōu)楹唵巍#?)提高會計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素質。公允價值的計量主要依靠會計人員的職業(yè)判斷,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yè)判斷能力主要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職業(yè)道德建設,強化法制教育,要求會計人員在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和會計準則的基礎上處理會計業(yè)務;同時,切實加強誠信建設,牢固樹立務實求真的職業(yè)操守,從根本上消除虛假現(xiàn)象的發(fā)生。二是通過后續(xù)教育加強業(yè)務培訓,除對新會計準則的技能不斷鞏固和提高外,還應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如估值技術、行業(yè)分析、金融工具和宏觀經濟理論等。

第3篇:如何理解公允價值范文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 盈余管理 REMM理論

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大背景下,公允價值計量在會計計量中的作用愈加凸顯,公允價值會計模式已經開始占據(jù)主導地位。然而,要想全面實行公允價值會計,除了在理論上成立之外,還存在應用上的障礙,盈余管理是其所必須面對的客觀現(xiàn)實。事實上,很多人不主張甚至反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根本原因在于這種計量模式將助長企業(yè)盈余管理行為;然而,企業(yè)進行盈余管理前,企業(yè)會計盈余的正確確定又離不開公允價值計量,例如全面收益的確定。這種利弊并存的情景對會計理論研究提出了挑戰(zhàn),這一狀況應當?shù)玫接行幚怼?/p>

一、盈余管理與REMM理論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和性質

如何對盈余管理的性質進行界定是研究盈余管理時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一般認為,盈余管理是經營者運用會計手段或安排交易來改變財務報告,以誤導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業(yè)績的理解或影響以會計報告數(shù)字為基礎的合約的結果(Healy and Wahlen,1999)。盈余管理產生的必然性在于會計盈余的有用性和理性經濟人的自利行為。信息不對稱、投資者“功能鎖定”以及會計準則自身的局限性等使盈余管理成為可能。盈余管理不同于財務欺詐,指企業(yè)靈活運用會計準則賦予的會計政策選擇權對賬面盈余進行調整,或構造能滿足其盈余目的的實際交易,通過會計核算反映在財務報表上的行為,難以被審計師發(fā)現(xiàn)。如果企業(yè)采用財務欺詐等非法手段實現(xiàn)既定的盈余目標,監(jiān)管部門應堅決地予以打擊;如果企業(yè)通過真實交易達到期望的盈余目標,并不存在不妥之處。因此要對人性有充分的認識,才能更好地理解盈余管理。

(二)REMM理論簡介

理解人的行為對理解組織運行是至關重要的,人性假說是解釋和預測人類行為的一系列命題的組合,是認識和理解人類行為的基礎。鑒于此,如果想對企業(yè)的盈余管理行為有更好的認識,需要從不同的人性假設出發(fā),這樣可以避免由于不同人性基礎而造成的分歧,而且可以選定特定的人性假設基礎來集中思考盈余管理行為。關于人性,最基礎的分類是人性善和人性惡的二分法。但是,用這種人性二分法來考察盈余管理過于抽象,本文采用REMM理論進行解釋。

Jensen 和Meckling(1994)總結了五種常見的人類行為模式,包括:REMM模式;經濟學或金錢最大化模式;心理學即需求層次模式、社會學或社會犧牲品模式和政治學即完美人模式。通過對五種行為模式進行比較分析,認為REMM最具有一般意義,該模式認為人是聰明狡黠、權衡取舍和追求最大化的,較好地解釋了人類行為的系統(tǒng)理性部分。因此,可將其作為財務、組織模型和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

REMM理論(Resourceful Evaluative Maximizing Model)由四個基本命題和一系列相關子命題構成。命題一為每個人都有關注點,會比較評價、權衡取舍;命題二為個體的欲望是無限的;命題三為個體均追求最大化;命題四為個體是聰明狡黠的。具體來說,該理論認為個體都具有創(chuàng)造性,可以構想出環(huán)境的變化,預見其結果,并通過制造新的機會來應對。人們不僅能夠學習新機會,而且也不斷采用各個方法來增加機會。總而言之,在REMM人性假設下,個體追求的不僅僅是財富,還包括尊重、權利和榮譽等;個體聰明狡黠,會利用環(huán)境提供的一切機會,甚至創(chuàng)造機會,以盡力減少不利于其目的達成的種種限制,包括法律限制。

(三)盈余管理的REMM理論解析

謝德仁(2011)總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般邏輯順序:(1)產生盈余管理動機;(2)確定盈余管理的具體目標,包括盈余管理的具體方向、結構和程度;(3)選擇具體的盈余管理工具或手段,包括直接的會計工具和構造交易或事項等非直接會計工具。首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取決于其特定目標或關注點。例如上市公司增加利潤的盈余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避免發(fā)生虧損,或避免持續(xù)虧損而最終導致股票被暫停上市乃至終止上市,或為保持配股資格(蔡祥等,2003)。其次,上市公司要實現(xiàn)公司價值或利潤的最大化,當市場出現(xiàn)不利狀況時,公司在條件約束內進行綜合權衡,甚至采取違法手段突破約束條件。再次,證券市場的客觀條件是相對穩(wěn)定或靜止的,而公司行為是靈活動態(tài)的。為了實現(xiàn)特定的財務目標,上市公司會采用會計手段或特意構造具體交易來進行控制。最后,在一系列的會計處理和構造交易后實現(xiàn)利潤目標。從以上分析來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符合REMM理論,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二、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盈余確定

(一)公允價值變動對會計盈余的影響

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盈余的影響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及企業(yè)合并等業(yè)務處理中,要求采用公允價值進行初始計量;二是對資產和負債項目采用公允價值進行再確認,即在會計期末對資產和負債按照公允價值進行確認、計量,并反映公允價值的變動,也體現(xiàn)了公允價值計量更為本質的要求。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信息,即財務報告的影響,也分為將公允價值變動作為盈余變動計入損益表以及繞過損益表直接進入資產負債表兩種情況。公允價值變動反映期末資產和負債的價值波動,具體又可分為增值和減值兩種。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如何計入財務報表值得關注的原因,在于其關系到對企業(yè)的業(yè)績考核和信息使用者的正確決策。按照穩(wěn)健性慣例的要求,企業(yè)要根據(jù)市場變化等情況在期末對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并計提減值準備,這些減值準備毫無例外地在實現(xiàn)之前均計入當前損益,因此,在公允價值會計模式下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也理應參照執(zhí)行,計入當期損益。

(二)公允價值計量與全面收益的確定

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進一步推進了全面收益的確認和計量。謝詩芬(2004)總結了公允價值十大理論基礎,其中包括公允價值符合全面收益的要求??梢?,公允價值和全面收益密切相關。然而,全面收益的確定是在非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基礎上,甚至可以說,是非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催生了全面收益概念的產生,并使其得以成立。如此看來,公允價值便成為全面收益的基礎。

全面收益與傳統(tǒng)凈收益不同,其所涵蓋的范圍更廣,能真正體現(xiàn)會計的反映職能。全面收益不僅要求確認構成其主要來源的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而且也要求確認傳統(tǒng)凈收益難以處理和反映的物價變動或其他一些外在環(huán)境變化所引起的未實現(xiàn)的資產價值變動,從而更好地反映并報告發(fā)生而非實現(xiàn)的凈資產的全部變動。也就是說在符合確認標準的前提下,全面收益應當充分反映當期交易、事項和情況的全面影響,更全面、及時地計量不同類型的業(yè)績,包括經營業(yè)績、投資業(yè)績和其他外界環(huán)境變化影響帶來的業(yè)績,滿足使用者關于盈余來源信息的需要。

全面收益與凈收益的根本不同在于其要求確認其他全面收益項目,即未實現(xiàn)的利得和損失。因此,全面收益的計量關鍵就在于未實現(xiàn)的利得和損失的計量。這些項目一般是由于脫離歷史成本計量屬性而采用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而形成的。可以說,只有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全面收益才能夠有效取得。全面收益最大的特點是符合資產負債觀。在此觀念下,資產和負債的計量被認為是收益確定的前提,收益則是企業(yè)在會計期間內凈資產的價值變動,這是對會計活動本質認識的回歸。會計反映的資金運動,也即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變動表現(xiàn)在多方面:與其他會計主體的交易,如購銷活動;企業(yè)內部的事項,如生產加工,支付工資等;還包括會計要素對會計環(huán)境變化的反應,如企業(yè)購買的股票的價格變化等。這些交易、事項和情況都需要會計來反映。這些活動的結果和過程,要通過會計程序的“產成品”――財務報告來體現(xiàn),具體包括反映活動結果的靜態(tài)報表――資產負債表,以及反映活動過程的動態(tài)報表――收益表或全面收益表。

事實上,全面收益的確定可以兼顧這兩種會計收益觀,即全面收益按照資產負債觀通過比較期末與期初凈資產的增減變動來確定,而中間性的內容如凈收益等,仍然按照收入費用觀來確定。二者的差額,即由于公允價值變動或其他事項形成的未實現(xiàn)利得和損失,則確認為其他全面收益。全面收益的獲取離不開公允價值計量,在傳統(tǒng)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無法真正取得全面收益。我國會計準則也要求企業(yè)編制利潤表時增加披露其他全面收益項目,事實上,要想科學、合理地界定全面收益,需要對當前的財務報表進行重構,對收益進行再分類,而不是簡單地加上其他全面收益項目,這會對采用傳統(tǒng)報表指標的業(yè)績考核產生重大的影響??傊?,全面收益的確定必須建立在公允價值計量的基礎上。

三、盈余管理和公允價值計量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而公允價值計量對合理確定會計盈余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處理因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而導致的盈余管理行為,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從邏輯性來看,因會計盈余確定的客觀需要,應當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從而可能會導致盈余管理的現(xiàn)象。顯然,并不是所有盈余管理都違反會計準則,因此可以嘗試按一定標準對盈余管理進行分類處理。

劉長青、彭數(shù)學(2005)從經濟學關于人性的假設及其博弈分析的角度出發(fā),將盈余管理分為效率性盈余管理、機會主義盈余管理和盈余欺詐三類,并主張?zhí)岢市杂喙芾?,抑制機會主義盈余管理,嚴禁利潤操縱,其關鍵是產權清晰與制度創(chuàng)新,并建立有效的博弈規(guī)則來激勵管理者的創(chuàng)新行為,約束其不良傾向。對盈余管理的這種分類有助于從性質上理解盈余管理。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對盈余管理行為進行有效辨別和應對更為重要。盈余管理是為了達到既定的盈余目標,這種盈余一般是在財務報表上的具體指標。盈余管理包括會計賬目的管理和實際業(yè)務的管理,但二者均需要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因此,筆者嘗試從公允價值計量的角度來對盈余管理進行重分類:一類是嚴格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盈余管理;一類是沒有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盈余管理。這種盈余管理的“二分法”有助于對不同性質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鑒別,并有針對性的做出應對,也使公允價值會計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由一般深入到具體,具有明確的現(xiàn)實意義。

為了方便討論,本文將盈余管理的手段分為會計手段和構造交易兩類,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具體的業(yè)務舉例來分析公允價值計量與盈余管理的關系。企業(yè)通過會計手段來達成盈余管理目的時,通常利用會計政策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進行。本文以固定資產折舊為例進行具體分析。折舊方法可以簡單分為直線法和加速折舊法,二者對會計盈余有不同的影響。會計準則要求企業(yè)的會計政策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果企業(yè)從直線法變更為加速折舊法,這時要考察其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問題,如果該資產的公允價值未受市場環(huán)境的影響產生重大變化,其預期經濟利益的實現(xiàn)也沒產生變化,企業(yè)隨意變更會計折舊方法,則違背了公允價值計量的原則。這種盈余管理行為應當予以制止,審計師在審計財務報表時要提出調整建議?;诖死梢园l(fā)現(xiàn)會計準則為對盈余管理定性提供了參照物。會計準則包括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前者對后者有統(tǒng)馭和指導的作用。因此,在采用具體準則時不得違反基本準則。

在評價盈余管理時必須考慮到這個經常被忽略的事實。盈余管理如果不符合準則的要求,那么就應該予以制止。利用會計政策進行盈余管理是企業(yè)最常用的手段。會計政策是企業(yè)進行會計核算和編報財務報表時所采用的具體原則、方法和程序。當企業(yè)開始在具體準則規(guī)定的折舊方法中任意選擇,以配合特定時期的會計盈余目標時,便可將其確定為違反準則的盈余管理,雖然具體準則規(guī)定了可選擇的折舊方法,但基本準則要求必須堅持一貫性原則。審計師在對企業(yè)財務報表進行審計時必須指出,要求企業(yè)予以調整。因此,通過加強審計監(jiān)督等可以減少違規(guī)的盈余管理。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yè)為了取得競爭優(yōu)勢,進行合并和重組已經非常普遍,這會影響到企業(yè)的會計盈余。本文以企業(yè)合并交易為例,如果企業(yè)嚴格按照準則要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那么即便對盈余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扭虧為盈,也屬于正當?shù)膶だ杂喙芾?。如果企業(yè)根據(jù)盈余目標,任意對企業(yè)合并價值進行操縱,顯然不符合公允價值計量的要求。另外,利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的價值變動,將產生的利得和損失反映在財務報表上,有助于提高盈余管理的透明度,向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傳遞信息。當然,公允價值的獲取需要企業(yè)提供相應的市場證據(jù),并加大與此相關的披露。

四、結論與討論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公允價值計量是有效確定會計盈余的必要手段,對于全面收益而言更是如此,沒有公允價值計量就不能取得完整的全面收益。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允價值計量具有更強的理論基礎,盈余管理行為的存在不能影響其應用,可以通過加大公允價值計量的披露力度,對不同性質的盈余管理有清楚的認識和應對。

需要注意的是,發(fā)現(xiàn)并糾正違反準則、不符合公允價值計量的盈余管理行為的責任在于審計師,學者進行盈余管理實證研究中的信息不能用于糾正。目前學術界盛行利用平滑的盈余分布狀態(tài)或意外的應計項目來判斷或測度盈余管理的存在,然而,用某行為的結果作為媒介來判斷某行為的存在,且該結果可能由多種其他行為引起,這樣的判斷是不科學的(寧亞平,2005)。對抑制企業(yè)的盈余管理行為效果不大,也不能鑒別盈余欺詐行為。如果企業(yè)通過構造實際交易進行盈余管理,只要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便是無可厚非的。進一步來看,會計理論和會計準則的演進發(fā)展很少是以不一致的實證結論為依據(jù)的,基本上是根據(jù)概念推演而來的,嚴密邏輯的推演是關鍵。以盈余管理的研究結論來指導制定會計準則具有不適當性。

參考文獻:

1.蔡祥,李志文,張為國.中國實證會計研究述評[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3,(2).

2.劉長青,彭數(shù)學.基于人性假設的盈余管理博弈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5).

3.寧亞平.盈余管理本質分析[J].會計研究,2005,(6).

4.謝德仁.會計準則、資本市場監(jiān)管規(guī)則與盈余管理之遏制:來自上市公司債務重組的經驗證據(jù)[J].會計研究,2011,(3).

5.謝詩芬.公允價值: 國際會計前沿問題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第4篇:如何理解公允價值范文

公允價值作為一種新生的計量辦法,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一些英文財會詞典中也稱其為公平價值(Fair value)。其解釋為“公平合理的價值”,即要確定價值是否公平,其標準是在正常交易和誠信磋商的情況下,賣方自愿賣出、買方自愿買入的價格。如果一方是由于某種原因被迫買賣,就不能認為是公平價值。

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第32號公告中對公允價值的闡述是:在一項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況并自愿交易的雙方,能將一項資產進行交換或將一項負債進行結算的金額。在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第7號概念公告中公允價值是指:在當前的非強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雙方之間進行資產(或負債)的買賣(或清償)的價格。我國的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所下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shù)慕痤~。在市場交易中,如何維護公允價值并對這一過程進行監(jiān)管?本文進行了如下探討,以供參考:

公允價值的特征

從各國相關機構和各種文獻資料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或解釋可以概括出公允價值的基本特征大致分為三點:

1、公允價值的本質應是以市場為平臺,以交易為動作或動作假設,對某一標的所做的信息評價。

2、強調交易雙方對標的的認定。雙方的交易應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之上,應以交易雙方的自愿為意識形態(tài),以熟悉情況為必要條件。

3、公允價值著眼于當前,強調交易當前狀況,是連接過去、未來的一種即時動態(tài)表現(xiàn)。

現(xiàn)在,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我國也在逐步向其過渡。不可否認,公允價值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回避和解決了歷史成本計量所帶來的弊端,考慮了未來現(xiàn)金流量和當前市場價格對企業(yè)的影響,更加公正地評價了企業(yè)的資產和負債所蘊含的收益或風險。公允價值使會計收益更加真實、全面,有利于企業(yè)的資本保全,更加符合配比原則的要求,以及適應金融創(chuàng)新的需要,提高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意識形態(tài)”視角下的分歧

然而,深入到公允價值的內涵當中,我們可以提出另一種觀點:也許它是在當代的會計計量中所產生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而并非代表著某種計量尺度和計量技術。它在具體的技術和形式上的表現(xiàn)可能是未來現(xiàn)金流量現(xiàn)值;可能是市場公開報價;可能是對未來利益可能流入的估計折現(xiàn);甚至可能就是過去交易時產生的歷史價格。但未來現(xiàn)金流量現(xiàn)值、市場公開報價以及其他的價格技術構成和表現(xiàn)形式卻不足以證明其就是公允價值。其原因便是公允價值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及反映這些意識形態(tài)的概念和定義。以至于在運用公允價值的過程當中,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尤其是對其概念定義及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一些模糊與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公允價值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之上,而對“公平”的理解卻相當廣泛,可以理解為法律地位的公平,權利義務的公平;交易各方實力的公平以及各方經濟利益的對等公平等。這就提高了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難度。因為有些交易或交易假設也許建立在相互了解、彼此自愿的前提下,但各方所處的地位是不對等的,就對公允價值概念中的“公平”產生了質疑。

世界上也許沒有絕對的公平,但用什么方式方法可以衡量相對的公平以及劃分其相對的范圍,使公允價值概念中“公平”有據(jù)可循或者有較為科學的推導過程呢?即使市場上有公開和確定的報價,但這種報價如果帶有明顯的價格歧視,即一方獲利是建立在另一方減少剩余價值甚至虧損的前提下,或者說是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報出的價格,則將其作為公允價值也有不妥之處。

2、對交易的理解。公允價值概念中強調的是交易雙方對標的所做的共同認定。而我們在用公允價值確定某一資產和負債時,其目的也許并不是為了交易,而是為了相關利益者能夠了解資產和負債所帶來的價值與風險。在運用公允價值時往往有這樣的一個潛意識,即“我認為當這項資產或負債進行交易時,雙方認定的價格或價值應該是多少。”這缺少了雙方共同認定這一原則,致使公允價值增添了許多主觀因素,喪失了對方的價值評價。也就是說單一一方估計的所謂公允價值,與現(xiàn)實交易當中各方認定的公允價值可能是有差別的。

正是這一主觀因素的存在,給評價資產與負債時增加了不小的彈性。而這些彈性可能會使企業(yè)部分或整體價值發(fā)生嚴重偏移。于是,在運用公允價值時,是否有交易實質,或當沒有交易實質時怎樣限定交易假設,成為了一個關鍵問題。

3、公允價值的概念中同時還強調交易的雙方是互為熟悉情況的,因此這也間接地決定了其交易價格不會偏離交易標的自身價值太遠,其交易雙方是從理性的角度來判斷交易。這在完備的市場當中是存在的,但所謂的完備市場也只是作為經濟研究的一項假設前提,而在目前的客觀環(huán)境當中卻不存在?,F(xiàn)實當中的市場是存在分割的,特別是在地域、文化、時間上的不一致,再加上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導致交易雙方不可能百分百地相互了解,而市場的分割和波動產生了價格與其真實價值的分離。這就提出了一個疑問,即身處于存在各種差別的不同市場的狀態(tài)下,怎樣認定交易雙方互為熟知情況?在價格與其價值分離較大的情況下,如何判斷所謂的公允價值?

綜上所述的這三個問題,究其根本是公允價值概念中的彈性產生的。對概念的分歧及理解的深度不同導致操作方法的不同,其中又摻雜著主觀因素,特別是近幾年的金融危機,致使對公允價值的使用褒貶不一。

正確利用

要解決這些問題,對公允價值加以必要的限定則是比較理想的方式。至于加以什么樣的限定條件,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考慮:

1、市場是否穩(wěn)定和有效。因為市場的穩(wěn)定和有效,與信息的相互了解以及公平對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效的市場或者是不穩(wěn)定的市場不會帶來信息的完整有效,更不會帶來交易雙方的相對公平。遇到市場失效或不穩(wěn)定時,應停止使用所謂的公允價值確認相關事項,而此時也不會有真正的公允價值存在。

2、需要注重交易的本質是否與其真實價值結合。如果僅僅是交易的價格在短期而頻繁的交易中不斷提高或持續(xù)偏低,而其本質卻沒有增加新的價值或減少原有價值,則應該考慮不使用公允價值。因為此時市場的交易價格與標的的自身價值脫離,采用所謂的公允價值,并不能代表標的真實價值,這樣的“公允價值”會使市場步入危機,為市場失效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注重交易的實質,減少交易假設,避免估計彈性。由于公允價值強調的是交易雙方認定的結果,因此在確定公允價值時必須考慮并強調對方認定這一因素。如果必須做出交易假設,則應有特定的交易對象,并且對其有深入了解,或者在沒有特定交易對象的情況下,通過相關的文件規(guī)定和科學的推導過程來確保公允價值或公允價值的取值范圍,減少單方的估計或假設。

4、通過交易,交易雙方的各自利益是否達到最大化。只有交易雙方在交易中都獲得各自的利益,才有可能認定交易是公允的,而雙方在交易中越能夠實現(xiàn)各自利益最大化,才能夠說明其公允價值越高。否則,有可能說明交易雙方存在關聯(lián)性,或者說雙方有可能沒有實現(xiàn)熟悉情況這一判斷公允價值的必要條件。

5、交易市場的范圍(包括地理及時間上的)應加以限定。市場的分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在不同的市場之間必然不會存在透明和全面的信息披露,這致使交易雙方不可能得到較為完善的信息。因此按照公允價值的概念,在分割的市場之間必然出現(xiàn)公允價值的偏差和扭曲,分割的程度越大,則公允價值發(fā)生偏移和扭曲的程度也就越大。假如交易雙方所處的市場環(huán)境相差較大,則對公允價值的使用應予以謹慎。

6、注意風險的衡量。如果資產和負債的風險過高,則不應把超出各方承受能力的風險所可能產生的價值并入公允價值的認定。因為這一部分價值很可能涵蓋了交易雙方不熟知或不確定的相關情況,具有非理性因素存在。

重視監(jiān)督機制

除了這些限定因素,還應該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進行有效監(jiān)督管理。監(jiān)督管理工作的建設和發(fā)展,筆者認為主要應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點強化公司治理,提升企業(yè)內部的管理水平;增強交易運作過程和其結果的透明度,清理違法違規(guī)行為,構建完備的市場監(jiān)管體系;提高交易者對交易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有效甄別的能力,從而盡快完善與公允價值相適應的市場環(huán)境。

2、注重企業(yè)的交易是否能真正為企業(yè)帶來新的價值,如不能夠給企業(yè)帶來新價值,有可能造成對公允價值的扭曲,應逐步對其加以限定。

3、著重披露與公允價值相關的更多細節(jié),如計量公允價值所采用的估價技術及依據(jù)的假設、期初和期末公允價值余額的變化等,便于使用者或相關利益者分析判斷。

4、完善相關職能機構,從概念出發(fā),加強規(guī)范公允價值確定的標準。對于已經存在活躍、公開的交易市場的,應由國家監(jiān)管部門或者行業(yè)協(xié)會明確其中符合公允價值確定標準的市場,其交易價格可以直接使用,形成相對統(tǒng)一、標準的公允價值信息。如需運用估值技術確定的,由相關部門指定研發(fā)機構,制定標準的估值模型系統(tǒng),集中采集有效的市場數(shù)據(jù),同時限制系統(tǒng)使用者所能調控的要素,以降低主觀因素對估值的影響。

5、加強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對公允價值的審計力度,并在審計報告中披露相關信息。從審計角度進一步衡量和限制公允價值的運用,促使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信息更加公允和完整。

第5篇:如何理解公允價值范文

摘要: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核算歷來是被關注的焦點,隨著2014年會計準則的修訂,其核算內容與核算方式也隨之有了較大的改變。新準則實施兩年以來,學者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這說明準則的修訂整體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新準則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分類方法是否科學、計量模式如何轉換、減值準備怎樣核算等方面。本文著重分析了以上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分類方法 計量模式 減值準備

一、新準則存在的不足

從2011年至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先后、修訂了公允價值計量、合并財務報表等一系列會計準則,展開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新一輪變革。為使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xù)協(xié)調和趨同,財政部在2012年了一系列相關的準則征求意見稿后,于2014年正式新增了三項、修訂了五項企業(yè)會計準則,同時了一項準則解釋,并修改了《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表述。其中,根據(jù)《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有關規(guī)定,針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核算有了兩項重要改變。一是針對企業(yè)取得的對被投資方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以下簡稱“三無”投資),不再將其計入長期股權投資賬戶進行核算,而是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賬戶進行核算。二是在全面收益觀理論的框架下,新設“其他綜合收益”科目,并將原來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賬戶下的期末公允價值變動改為計入“其他綜合收益”賬戶。這些細節(jié)上的變動,豐富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核算內容,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但是從實務的角度出發(fā),新準則的規(guī)定在某些方面的應用仍然存在無據(jù)可依和有待商榷的地方,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金融資產按照管理層的持有意圖進行分類,主觀性太強

根據(jù)現(xiàn)行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除對被投資單位進行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響時,金融資產通過長期股權投資賬戶核算以外,其他形式的金融資產都依據(jù)管理層的持有意圖進行分類。我國將金融資產分為四類,分別是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貸款和應收賬款、持有至到期投資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進行初始計量時,如果管理層的持有意圖是為了近期內出售獲利,則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如果持有的意圖并不明確,則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末計量時,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價值變動則計入其他綜合收益??梢钥闯?,不同的處理方法對企業(yè)的經營績效的影響存在巨大差異,從而為企業(yè)管理者利用相關賬戶進行盈余管理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根據(jù)新修訂的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由長期股權投資轉換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權益性投資,如果不存在限制性條件或相關的限制性條件消失,當公允價值可以獲得時(如被投資方公開上市募股),則管理層可以選擇將其轉入交易性金融資產或繼續(xù)按照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核算,而管理層的動機并不能被市場察覺,這有可能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而降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二)采用多種計量模式,降低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要求企業(yè)采用規(guī)定的會計政策、統(tǒng)一口徑,使得同一企業(yè)不同時期和不同企業(yè)同一時期的會計信息相互可比,進而便于財務報表使用者公平、客觀地對企業(yè)業(yè)績進行評價。國內外許多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企業(yè)的財務信息的可比性越高,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可比性越高的企業(yè),其財務信息會更加真實可靠,盈余管理的行為也會相應的減少。但是在現(xiàn)行的會計準則下,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同時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價值模式兩種計量方法進行賬務處理。其中能夠在公開市場獲得公允價值的金融投資使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對“三無”投資則采用成本模式計量,兩者的會計核算過程有著顯著的差異。但在財務報表中兩種計量模式的計量結果則是在同一個賬戶下以總額的形式反映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并沒有辦法直觀地捕捉到他們之間的差異,這無疑與增強可比性的初衷相違背,從而誤導投資者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另一方面,可理解性要求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在現(xiàn)實情況中,由于企業(yè)自身、市場環(huán)境、法律環(huán)境等因素的變化,導致企業(yè)在一定情況下可以獲得或無法繼續(xù)獲得有關公允價值的相關信息,如企業(yè)公開上市募股或停牌、退市等,從而導致計量模式在成本模式和公允價值模式之間的轉換,但是準則并沒有給出相關轉換的核算方法,這就給實務操作帶來了諸多困難,會計工作者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相關的轉換,不同的處理方法導致會計信息的質量無法有效保證,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

(三)減值準備的相關規(guī)定過于繁瑣

按照現(xiàn)行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除“三無”投資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模式進行計量,期末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中。同時準則規(guī)定,企業(yè)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檢查,有客觀證據(jù)表明該金融資產發(fā)生減值的,應當計提減值準備。對于已確認減值損失的可供出售債務工具,在隨后的會計期間公允價值已上升且客觀上與原減值損失確認后發(fā)生的事項有關的,原確認的減值損失應當予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晒┏鍪蹤嘁婀ぞ咄顿Y發(fā)生的減值損失,不得通過損益轉回。但是,對于“三無”投資計提的減值準備則不得轉回。可以看到,同是一個賬戶內核算的金融資產,進行減值處理時卻有三種不同的方法,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核算的復雜程度。另一方面,暫時性下跌和非暫時性下跌高度依賴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很難進行有效區(qū)分。即使是計提了減值準備,也是通過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這個分錄進行核算,并沒有設置專門的計量減值準備的科目,而期末公允價值的正常變動同樣是通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這個賬戶進行處理,兩者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再者,期末計提減值準備,本來是針對以成本模式計量的資產而設置的,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而以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也要計提減值準備,不免令人費解。我們不禁要問,既然公允價值已經能夠準確反映資產的現(xiàn)時價值,那么計提減值準備后的現(xiàn)時價值的含義又該如何理解?雖然“三無”投資是以成本模式進行計量的,但是減值準備的相關內容則是照搬其在計入長期股權投資時的核算方式。這樣一來,只是單純的改變了一下核算賬戶而已,并沒有體現(xiàn)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有關特點。對此相關文件并沒有給出解釋,這容易給會計人員造成錯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難道只是一個容納不同金融投資的“大雜燴”賬戶嗎?

二、改進建議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內容的不斷豐富,一方面是與國際會計準則不斷趨同的表現(xiàn),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我國會計準則與時俱進,適應經濟發(fā)展需求的結果。結合前文的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幾個改進建議:

(一)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的分類方法

從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會計準則的四分類法給了企業(yè)管理層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從而為盈余管理提供了條件,四類金融資產中,矛盾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后續(xù)計量問題上。對此,國際會計準則《IFRS 9――金融工具》中明確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和以攤余成本計量兩種類型,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會計核算的難度,減少了核算量;另一方面也便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理解相關的財務信息。有鑒于此,我國的會計準則可以逐漸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簡化金融資產的分類。雖然在現(xiàn)實國情下,使用兩分類法存在著很大的困難,但是可以逐步試點推進,首先嘗試統(tǒng)一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賬款的核算,再根據(jù)實際情況擴展到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與國際會計準則進行持續(xù)對接的大環(huán)境下,有計劃、有步驟地修訂相關的會計準則。

(二)完善關于計量模式的相關規(guī)定

首先,為了增強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應當完善有關表外披露的規(guī)定。相對于完整的財務報告,財務報表只是列報了企業(yè)的基本財務信息,這對于投資者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包含了兩種計量模式,兩種計量模式之間的使用比例、管理狀況等在不同公司、不同行業(yè)之間有顯著差異。因此應當在財務報表附注中對不同計量模式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各自情況進行詳細披露,同時按照不同的信用等級對其予以分類,對價值較大的、可能存在隱患的金融資產單獨進行說明,增強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對于價值較小的、性質相同的金融資產則合并列示,減少會計信息的冗余。其次,準則應對兩種計量模式之間的轉換做出說明,一旦市場環(huán)境和公允價值的可獲得性發(fā)生改變,該如何進行具體的會計操作。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投資性房地產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之間的轉換方法來進行核算,但在具體的細節(jié)上,應該體現(xiàn)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自己的特點,如轉換條件的判定,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等。

(三)簡化減值準備的有關核算

首先,對于以公允價模式進行核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公允價值變動本身就反映了豐富的市場信息,并不需要像成本模式計量的資產那樣進行減值測試并根據(jù)情況計提減值準備。因此建議不再計提減值準備,將價值變動的信息統(tǒng)一在其他綜合收益賬戶之中進行反映,同時對準則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刪減修訂。對于“三無”投資來說,既然沒有公允價值,計提減值準備無可厚非,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從性質上來說仍然屬于流動資產的一部分,而在會計準則中,流動資產的減值準備是可以通過損益轉回的,如存貨跌價準備、壞賬準備等。只有非流動資產的減值準備才無法轉回,如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等。所以,建議對“三無”投資計提的減值準備,如果減值跡象已經消失的話,可以通過損益進行轉回,以順應會計準則的制定精神。

以上所提出的三個問題,第一個由來已久,在2006年頒布新準則時就已經凸顯,相關研究文獻已經多次提及,只不過隨著準則的修訂,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加劇了。而后兩個則是隨著2014年準則的修訂而浮出水面的新問題,相關的研究資料較少。本文的撰寫,豐富了該領域的研究文獻,希望能對后續(xù)研究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張永格.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的幾點思考[J].經濟師,2016,(1).

第6篇:如何理解公允價值范文

【關鍵詞】上市公司 公允價值 現(xiàn)狀 建議

我國財政部在現(xiàn)行會計準則中,把公允價值描述為:“在公平交易中,熟知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公平地進行資產互換或者債務償還的金額”,并首先要求上市公司應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近年來,上市公司在公允價值應用實踐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并加以總結,以進一步完善公允價值的理論及實踐。

一、公允價值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應用中的現(xiàn)狀

(一)公允價值的計量有難度

對于公允價值的確定分為三種方式:第一,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交易價格就是公允價值。第二,在實際交易情況沒有,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交易價格作為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第三,如果不是由市場決定的價格可以被直接觀察到,但合同或是預計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估計,我們可以用現(xiàn)在的價值,也可以使用專業(yè)評估人員的評估結果。

很多會計要素在市場上難以找到能夠觀察的交易價格,把未來現(xiàn)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現(xiàn)率折算成目前的現(xiàn)金價值的現(xiàn)值來計量,很可能就成為估計相關價格即公允價值的至關重要的技術手段。然而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金額、時點、貨幣的時間價值等全部不確定,因此現(xiàn)值計量的復雜性是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難以推行和應用的一大難點。

(二)公允價值確定的主觀性較強

公允價值是參與交易的雙方對市場價值進行的判斷,然而市場環(huán)境是變幻莫測的,一些會計事項能夠確認或找出相似的交易價格,個別事項無法尋找而只有靠自己估計。因為商業(yè)秘密存在保密性原則,信息阻斷也是一種影響因素,使公允價值的獲得與公允性判斷難度加大,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會計數(shù)據(jù)的客觀性,進而其可靠性也大為削減。

(三)公允價值可操作性較差

一方面,企業(yè)的各種資產,在不同的市場環(huán)境,真正的市場信息是很難確定是否有活性,判斷困難的問題,如市場交易價格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在實踐中,只有一個粗略的估計或采取行動的近似值。如果沒有足夠的市場信息,易于操縱利潤。

另一方面,公允價值是判斷的主要形式――運用現(xiàn)有的價值,因為不同的投資者,投資者的預期回報率的投資管理不可能完全一致,與估計未來現(xiàn)金流量大的不確定性,這也導致在具體操作技術難度大的應用價值。

(四)公允價值計量為企業(yè)操縱盈余留下了隱患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指出,在符合公允價值計量的前提下,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和它的賬面價值之間的差應計入損益。轉讓的非現(xiàn)金資產的公允價值和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因為公允價值的計量的特點是彈性大、具有不確定性,管理當局能夠根據(jù)要求依據(jù)非貨幣易或債務重組來操縱盈余。因此怎樣確保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有效防范管理當局利用公允價值操縱盈余,變成實施會計準則所面對的一項現(xiàn)實且嚴峻的問題。例如,在2015年對上市公司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很多上市公司都發(fā)生了公允價值損益的變動,其主要原因是公司互相存在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對所有者權益以及利潤的操縱都有很大的影響,為企業(yè)管理者操縱盈余留下很大的隱患。

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公允價值應用的建議

(一)制定專門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增強其可操作性

我國不能非常大范圍的去應用公允價值是因為描述的會計準則太過于詳細,加大了學習會計的人員融會貫通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和方法的難度。如果公允價值計量能夠全國統(tǒng)一具體準則和操作指南,并且對公允價值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方法等系統(tǒng)的指導和規(guī)范,那么公允價值的實用性就會顯著增強。公允價值要想在信息不那么清晰和透明的情況下實現(xiàn)有效的運用,就應該制定統(tǒng)一的操作指南和準則,因此,我國的相關部門和學者們就應該努力去制定統(tǒng)一的指南和準則。

(二)完善公允價值應用的市場條件

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公允價值是不夠完善的,并且現(xiàn)在對公允價值的應用還不是很成熟,因此,我國必須加強和完善公允價值應用的市場條件,為上市公司更好地應用公允價值提供便利的條件。

首先,促進各級市場的形成,從而獲得較為客觀的市場價格。我們都知道市場價格和公允價值不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公允價值最真實、最方便、最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還是來來源于市場價格。因此當前我國應該積極的促進各級市場的進一步成熟,尤其是第三產業(yè)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從而使公允價值更為客觀、直接的表現(xiàn)出來。

其次,金融領域的價格市場化。國家證券價格正在逐步的市場化,國債發(fā)行中更加公開透明,以及現(xiàn)在網上出現(xiàn)的余額寶及各種寶寶集團都使銀行利率市場化更近一步,這種倒逼的方式也促進了金融領域的價格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有了新突破和新進展。金融領域的價格市場化的漸進式行進,也為金融領域的各種衍生品的價格市場化的公允值計量提供了條件。

(三)規(guī)范資產評估程序,加強資產評估隊伍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公允價值在我國大范圍的應用,使得大眾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也更加的關注。如果其可靠性較小,那么它在審計時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關于公允價值部分在財務報表如何進行審計,且把審計風險降到最低限度,這個問題審計人員是避不開的。面對公允價值審計出現(xiàn)的問題,國際審計界和注冊會計師職業(yè)團隊對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都經過了詳細的探討及調查,并對他們的研究成果作了報告和應用指南。為了我國能夠在公允價值計量方面更具有實用性和可靠性,應當根據(jù)我國的國情建立健全公允價值審計的準則,并規(guī)范公允價值審計的各項要求。

首先,公允價值的推廣應用是資產評估業(yè)與會計業(yè)合作的最大推動力。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但在實踐中,國際會計準則已逐漸認識到評價的升值將取代歷史成本,一旦評估結果被批準,基礎的數(shù)目,評估和外部評估人員是否應當在會計報表披露信息的披露。比如,IAS40第33條指出:在初始確認后,如何選擇公允價值模式的主體應根據(jù)公允價值計量其全部投資性房地產(但不包括第53段所描述的情形)。IAS16第32條則進一步指出:土地和建筑業(yè)的公允價值往往是基于市場的證據(jù)所決定的,而這些證據(jù)一般是由合格的專業(yè)評估人員來評估確定的;廠房和設備項目的公允價值往往是通過評估確定的市場價值。

其次,公允價值審計將促進資產評估業(yè)與會計業(yè)的合作。由于公允價值在確認具體措施具有形式的多種選擇,確認從會計環(huán)境和貿易問題有不同的限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的識別與選擇,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一些企業(yè)管理簡單地將公允價值作為一種工具來操縱利潤。例如,在交易中,關聯(lián)企業(yè)經常購買和出售交易,資產轉讓及出售業(yè)務,企業(yè)如何確定價格將直接影響到企業(yè)的利潤。如有些上市公司以高于公允價值的價格將產品或勞務銷售給關聯(lián)企業(yè),而以低于公允價值的價格購入產品或勞務;或將不良資產剝離的高價的母公司,母公司是在一個較低的價格進入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因此上市公司容易增加利潤。在非貨幣資產交易和債務重組中,一些上市公司通過不同類資產置換“互利互惠”,即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評估,然后兩家置換的資產都有升值,根據(jù)新準則,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交換過以后,兩家都增加了報告利潤,這種不真實的收益存在會造成股票市場某些程度上的虛假繁榮和資金流向錯誤。債務重組也出現(xiàn)過類似問題,所以,在應用公允價值時要與資產評估相結合,加強評估隊伍的建設。

(四)加強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確保估值的準確性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引入無非是從政策上給上市公司操縱利潤打開了方便之門,如公允價值確定方法的選擇;金融資產的分類,在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和持有到期的金融資產之間進行選擇;投資性房地產兩種計量模式的選擇;資產減值的計量等,對這些問題,一方面要完善準則;另一方面要加強監(jiān)管,同時還要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yè)判斷能力和職業(yè)道德?,F(xiàn)值技術是估計公允價值的重要方法,當不存在公平市價時,就需要運用現(xiàn)值技術來計算出相應的公允價值,進而提高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可操作性。

(五)強化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公允價值被不當運用的關鍵因素主要取決于人為的操縱,如何保證公允價值順利運行,首先要解決人為操縱的問題。要想解決人為操縱公允價值的影響關鍵是上市公司的規(guī)范化管理。公司治理層主要站在全體股東的立場來協(xié)調公司內部以及外部之間的利益沖突,力求做到全體股東利益最大化,讓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特別是監(jiān)事會和內部審計兩大機構的規(guī)范化管理師最重要的。關于公允價值的一些事項理解起來非常的困難而又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對于采用公允價值的所有公司都應該增加其信息的透明度,并且針對所披露的與公允價值相關的交易事項結合本公司控制體系制定出詳細的規(guī)范和指南,詳細記錄公允價值的獲取過程,并且將書面記錄作為重要的財務資料及時歸檔,保留一定年限。

首先,加強和改善會計人員的素質和結構。高素質的會計人員是一個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和公允價值科學、合理的保證。與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相比,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要求會計人員擁有更高的專業(yè)素質和專業(yè)水平,更需要會計人員對會計信息做出大量的職業(yè)判斷,在掌握會計準則相關規(guī)定的同時,對財務、資產評估、稅務等方面的知識也要有所掌握,對其敏感性進行分析。因此,在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的同時,也要兼顧財務、稅務、評估等方面的全面培訓。

其次,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政策及與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公允價值是一種面向現(xiàn)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在進行估值時,需要考慮很多變量,如現(xiàn)金流量、利率、匯率等諸多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政策和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對完善公允價值的計量和披露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我國當前的市場發(fā)展并不完善,大多數(shù)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都要通過估值技術來獲取,就導致上市公司應建立和實施與公允價值有關的內部控制制度。

參考文獻:

[1]劉敬.淺析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上市銀行的影響―基于A股上市銀行2009年年報數(shù)據(jù)[J].財會研究,2011,(3).

[2]何友明.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J].現(xiàn)代商業(yè),2014,(4).

[3]李連軍,溫璐.公允價值信息對投資決策的影響[J].揚州大學學報,2015,(12).

第7篇:如何理解公允價值范文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評價;透鏡模型

一、引言

2014年1月我國財政部頒布的CAS39號《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推動著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進一步規(guī)范使用,這也是伴隨著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化的產物。然而公允價值的使用條件和應用環(huán)境在我國目前仍欠完善,對公允價值使用至關重要的會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而公允價值與會計人員的職業(yè)判斷息息相關,會計人員對公允價值計量事項的判斷依據(jù)與結果對公允價值會計信息質量影響重大。目前為止,關于如何評價公允價值計量中的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以下簡稱“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的文獻相對較少,眾多學者大都針對公允價值計量中關于會計職業(yè)判斷的應用、會計職業(yè)判斷影響因素以及審計判斷質量來對其展開研究。楊家親(2003)分析了影響會計職業(yè)判斷的三大因素:會計主體、判斷客體和判斷環(huán)境。劉泉軍(2009)從兩者的概念內涵著手分析兩者的內在關系并詳細闡述了公允價值應用中的具體會計職業(yè)判斷。2012年ICAS(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xié)會)的《財務報告職業(yè)判斷框架———適用于財務報告編制者、審計師、監(jiān)管部門以及準則制定機構的國際指南》對企業(yè)會計人員、審計師和監(jiān)管部門如何執(zhí)行職業(yè)判斷提供了原則指導。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qū)會計師行業(yè)交流研討會(2014)初步指出衡量職業(yè)判斷質量的標準包括三個方面:準確性和意見一致性;決策一貫性和穩(wěn)定性;可辯護性和書面記錄。韓洪靈、裘宗舜(2007)通過心理學中信息加工理論中的透鏡模型,構建了審計職業(yè)判斷質量評價的基本理論模型。由于公允價值的虛擬估值性和動態(tài)性特征,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屬于會計職業(yè)判斷中最為重要和復雜的一部分。因此借助合適的方法或工具來對評價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十分必要。

二、透鏡模型:公允價值計量中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評價的恰當分析工具

其他學科和理論的發(fā)展對職業(yè)判斷研究具有很大借鑒作用,其中又以模糊綜合評價法和透鏡模型的應用最為成熟。模糊綜合評價法基于模糊數(shù)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shù)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而決策透鏡模型是心理學家Brunswik在1952年發(fā)表的社會判斷理論中首次提出,它主要通過對不確定環(huán)境的判斷或預測的定量化研究來分析決策者的決策過程,基本原理是通過構建多元回歸方程來分析線索在決策中所起的作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和決策透鏡模型在判斷決策的質量評價方面均有較多應用,但兩種評價工具在理論基礎和模型功能以及實際應用上存在差異。從理論基礎而言,兩者均是在經濟環(huán)境不確定下背景下提出的用來評價決策質量的方法。在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評價中,模糊綜合評價法注重于判斷主體影響因素視角的研究,并沒有對環(huán)境系統(tǒng)給予太多的關注,而透鏡模型綜合考慮了環(huán)境系統(tǒng)與個人認知系統(tǒng)從而使得評價更加具有客觀性。從模型功能而言,透鏡模型的回歸方程的一致性與穩(wěn)定性以及眾多的相關系數(shù)可以更好從多角度解釋公允價值計量中的問題,相比之下模糊判斷法只能解釋不同層次因素對于判斷質量的影響程度且不能給出個人的信息策略捕捉和個人的決策橫縱向比較等分析,而這些對于透徹研究公允價值計量中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是有必要的。從實際運用而言,透鏡模型充分考慮了任務系統(tǒng)與認知系統(tǒng)的不確定性,使得模型研究成果對專家的理論研究以及實務工作指導具有更大的借鑒意義。此外,透鏡模型可以對公允價值計量中會計職業(yè)判斷的主體、客體以及環(huán)境都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而模糊判斷法只是給出了對于特定判斷主體判斷質量的具體評價結果。通過上述比較,透鏡模型更加適合用來評價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它可以解決各線索在職業(yè)判斷中的權重問題,提高會計師對其職業(yè)判斷過程的洞察能力,也可以分析不同時間判斷的一致性與穩(wěn)定性。最后,會計師的策略捕捉有助于加強會計職業(yè)判斷的可驗證性的實踐研究。這兩種評價方法的比較如表1:

三、透鏡分析、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與判斷質量

(一)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中的透鏡模型分析

公允價值計量估計是會計人員根據(jù)自身經驗和專業(yè)知識從估值對象所在市場上,以市場參與者的立場根據(jù)在市場上可獲得的交易信息、報價信息,考慮估值對象自身特征與市場交易對象的差異對已有報價進行調整或根據(jù)被估價對象未來現(xiàn)金流、折現(xiàn)率、流動性折扣、控制權折扣和信用風險等線索對其公允價值進行估計。各估值對象在其所在市場中均應有一個價格,能夠既反映整個市場對該估值對象的價值認可,也能體現(xiàn)其自身能夠帶給持有人的價值。因此,市場對估值對象的估值也是通過估值對象本身具有的價值特征和市場環(huán)境對其進行價值定位,即市場估計值也是估值對象價值特征的函數(shù),能夠根據(jù)估值對象本身特征賦予其一個公允價值。而會計人員為了對估值對象的公允價值正確估值,就需要盡量從市場上獲取能夠反映其價值的線索,并賦予其權重,從而估計出估值對象的公允價值,可以說會計人員估計判斷得出的公允價值其實僅是市場公允價值的公允價格,他們之間或多或少存在差異,這個差異來自于會計人員對估值對象價值線索的獲取和價值線索的權重賦予與估值對象在市場上實際具有的價值線索或者線索權重不一致所造成的。因此要評價會計人員對公允價值估值對象的職業(yè)判斷質量,從根本上講是要評價會計人員選取價值線索和對價值線索賦予權重的恰當性,即生態(tài)效度和功能效度的相符程度,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就是會計人員對估值對象的公允價值的判斷結果與市場參與者對其價值賦予值的吻合程度。因此得出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評價的透鏡模型如圖1所示。綜前所述,線索與目標變量間的或然性關系、認知系統(tǒng)與判斷系統(tǒng)使用評判標準的不統(tǒng)一以及線索之間的關聯(lián)性等等都是該模型運用的難點,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將模型轉化成數(shù)學語言表達的多元回歸方程模型,從而可以靈活地把握會計職業(yè)判斷中的復雜性,同時也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來描述不同會計師的線索利用情況。該模型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別是:標準事件(Ye)———判斷對象,即是進行判斷時關心的變量,本文將該對象定義為市場參與者的公允價值計量的實際情況,以此為基礎來判斷標準事件或者預測標準事件的數(shù)值。決策條件(Xn)———判斷所依據(jù)的信息,即使模型中的Xn線索組亦可以理解為判斷標準,本文選擇從判斷客體自身特征、市場條件因素相互獨立的判斷線索,如圖2所示。決策反映(Ys)———判斷結果,即會計人員個體對于判斷事項做出的判斷,本文指的是在公允價值計量過程中的會計職業(yè)判斷結果。表達式中bei、bsi的含義是模型賦予Xi的權重;Xi表示的是第i條線索,該線索組表示最佳的公允價值估值的判斷標準;Ris表示的是第i條線索線索與會計人員決策之間的相關性,即功能效度,該指標的值越大那么就表示判斷者在做決策時越依賴于該線索;Rie表示的是第i條線索對于預測實際結果的預測價值(權重),即生態(tài)效度。為了進一步詳細闡明公允價值計量中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的評價方法與標準,這里著重說明透鏡模型中相關指數(shù)或系數(shù)的含義:(1)Re表示的是事件的可預測性,是實際事件預測值與實際事件真實值的相關性,即線索組的有用程度。理論上講Re的值應該為1,但是實際情況中認知線索與任務線索并非是完全一致的。(2)Rs表示的是判斷者判斷策略的一貫性與穩(wěn)定性,是決策者判斷的預測期望值與決策者實際反映值的相關性。(3)匹配指數(shù)G表示的是決策者整體水平上把握線索的相對權重水平,是實際事件預測值與決策者預測值間的相關性。(4)Ra表示的判斷質量指數(shù),是本文要研究的最為重要的一個指數(shù),是衡量質量水平的核心所在,其表示的是判斷主體判斷的實際值與計量對象客觀真實價值之間的相關性,它是最為直接反映判斷準確程度的指標。以上各種系數(shù)或指數(shù)可以用來評價判斷主體的決策質量,揭示決策過程,測試信息的有用性,從而幫助提供改進決策質量的建議,再檢測改進決策的后果。Ra、Rs、Re和G這四個指標是本文就如何具體運用透鏡模型對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評價時具體介紹的指標。指標間的關系可進一步具體解釋為如圖2所示。

(二)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的影響因素與評價標準分析

從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透鏡回歸模型中,可知判斷質量指數(shù)Ra其實是市場環(huán)境可預測性指數(shù)Re、匹配指數(shù)G以及會計人員判斷一致性指數(shù)Rs的函數(shù)關系,即可預測的線性部分,同時由于諸如線索利用合適性、順序效應等系統(tǒng)和非系統(tǒng)性偏差帶來的不可預測的因素影響,使得Ra與線性函數(shù)存在系統(tǒng)或非系統(tǒng)偏差,即它們間可以用如下關系式表示:Ra=b*Re*G*Rs+C*姨1-Re2*1-Rs2姨。其中,C表示環(huán)境模型的殘差(1-Re^2)與認知模型的殘差(1-Rs^2)的相關系數(shù),b為線性部分的常數(shù)。因此公允價值會計判斷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Re、G、Rs,即不同市場參與者對計量對象定價所使用的的線索和權重差異、判斷主體與市場參與者對計量對象定價所使用的的線索組差異和權重差異、會計判斷主體之間采用的判斷線索差異和權重差異。由于在公允價值會計實務中要準確確定判斷質量指數(shù)Ra存在很大難度,因為對市場參與者確定的客觀公允價值真實值幾乎是不可能,實務中也越來越偏重于用一致性指數(shù)Rs來代替,即從認知系統(tǒng)出發(fā)通過考察不同會計判斷主體對計量對象的判斷結果差異、同一會計判斷主體不同時間對計量對象的判斷結果差異來間接評價會計主體對公允價值計量事項的判斷質量高低。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qū)會計師行業(yè)交流研討會上確定的審計職業(yè)判斷質量衡量標準:一致性、穩(wěn)定性與連貫性、可辯護性與書面記錄(韓紅靈、裘宗舜,2007)。通過對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的透鏡模型分析,可以清晰把握會計判斷主體與市場參與者間的信息傳遞規(guī)律,有助于會計準則部門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公允價值職業(yè)判斷應用指南,以增加公允價值會計職業(yè)判斷質量。

四、研究結論與展望

第8篇:如何理解公允價值范文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 08年金融危機 會計計量模式

一、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

金融危機過后,人們一方面進行挽救危機的措施,一方面尋找導致這場百年一遇的禍端發(fā)生的罪魁禍首,人們從次貸危機望向金融工具衍生品,又追溯到市場及市場信用,希望從這些新興發(fā)生物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來闡明這場災禍的發(fā)生過程。于是在上述領域紛紛嘗到苦頭之后,金融界的一些人又將矛頭直指向當時所采用的會計計量模式——公允價值計量法。一些銀行家認為,金融資產和負債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規(guī)定,在市場并不景氣和公允價值缺失的情況下,相關機構對資產過分的進行減值處理而并未考慮到其潛在的真實價值,從而導致相關資產的市場公信力下降,金融機構進入進一步拋售資產的惡性循環(huán),并最終促使了金融危機的產生?;诖朔N理論,美國約60名議員提出,高聲要求放棄當前公允價值計量的計量方法,重歸歷史成本計量,他們認為此舉可有效抑制次貸危機的進一步蔓延。于是在此之后,2008年9月30日,美國《在不活躍市場下確定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美國眾議院也在之后通過財政部救市方案,并要求SEC(美國證劵交易委員會)在不損害公眾和投資者利益的前提下,考慮暫停使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同年12月16日,美國聯(lián)邦監(jiān)管機構正式發(fā)文同意放松購買銀行業(yè)務的資本規(guī)定,允許企業(yè)通過使用無形資產估值來增加資本水平。以上種種,都表明美國承認公允價值在金融危機中的罪魁禍首地位,使得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金融體制,依然逍遙法外。

二、對公允價值的本質理解

目前國際國內對公允價值本質的探討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獨立計量觀”,一是“復合計量觀”。獨立計量觀認為,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xiàn)凈值、現(xiàn)值一樣,是一種獨立的計量屬性,存在其應用的條件以及計量的價格基礎,幾種計量屬性可以并列使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國2006年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該準則明確提出了5種會計計量屬性,指出公允價值計量與其他幾種屬性具有平等的關系。而復合計量觀則認為公允價值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計量屬性,而是價值的直接計量(現(xiàn)值)和間接計量(歷史成本、現(xiàn)行市價、和可變現(xiàn)凈值)的總稱。

以上兩種觀點都從某一方面反應了公允價值的特點。比如,公允價值計量正是基于 “以交易為基礎”的歷史成本而會計無法真實地反映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一事實的產物,公允價值的本質涵義應當依據(jù)其在“基于價值會計”體系中的作用來理解。在基于價值會計的體系中,公允價值是會計計量努力實現(xiàn)的理想目標,即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對企業(yè)資產、負債在不同時點上的反映,依據(jù)其不同角度來選擇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三、對會計計量模式未來發(fā)展的展望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仍是大勢所趨。2008年11月11日,由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提交美國證劵交易委員會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提到,公允價值不是造成美國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對于金融市場信用至關重要的公允價值計量應該被保留下來,同時sec副首席會計師Stephanie Hunsaker表示“公允價值會計不應被暫停使用,但需要進一步改進?!?/p>

公允價值計量存在的問題。雖然公允價值會計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會是金融市場所采用的主要計量方式,但其難以保證的可靠性、實際操作的高難度性以及公允性的定論復雜性都揭示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短板所在,那么在后金融時代里,我們所應該關注的方向便是如何完善公允價值的披露模式及定價模式,使之在金融市場中真正的成為得到廣泛認可的資產的“公允價值”。

使用歷史成本計量及公允價值計量的雙重猜測。任何計量屬性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沒有任何一種計量屬性能夠滿足一切計量條件,在日益復雜的金融市場里,單一的歷史成本計量和公允價值計量都顯得捉襟見肘,那么,是否能夠將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及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并而行之,證據(jù)在于,2008年12月底,sec曾向國會提交了一份關于調查市價會計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提出從八個方面完善現(xiàn)行公允價值會計:第一,改進SFAS NO.157,而不是廢止;第二,現(xiàn)行公允價值計量要求不能廢止;第三,采取措施改進現(xiàn)行公允價值準則的應用;第四,金融資產減值需要重新設計;第五,需要更明晰的指南以提高正確的判斷;第六,會計準則需要繼續(xù)滿足投資者的需求;第七,采取新的正式措施,規(guī)范現(xiàn)行會計準則的實踐;第八,進一步簡化金融資產投資會計要求。從這份報告中,能觀察到準則制定者們對會計準則進一步改善的需求。那么,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對多種價值計量模式進行分析,不斷完善雙重計量模式的程序。積極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越性,為會計理論的長遠發(fā)展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第9篇:如何理解公允價值范文

關鍵詞:會計準則 計量 對策

0 引言

2006年2月財政部的新會計準則在諸多方面實現(xiàn)了突破,其中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是最大的亮點之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既說明我國市場經濟在逐步走向成熟,也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在國際趨同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但是在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計量還有許多不足,特別是與國際上先進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還有一定的差距,值得我們分析和研究。

1 新會計準則體系下公允價值計量所面臨的問題

1.1 公允價值計量可能會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公允價值是參與交易的雙方對市場價值的一種判斷,而市場環(huán)境是復雜多變的,有的會計事項可以確認或尋找相類似的交易價格,有的卻無法尋找而只能估計由于存在商業(yè)秘密的保密原則,信息阻斷等因素,公允價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斷難度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會計數(shù)據(jù)的客觀性,進而其可靠性也大為減弱。新準則對公允價值的估價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法,并且沒有區(qū)分不同公允價值的公允性等級在我國的新準則體系中,雖然《基本準則》第四十三條規(guī)定在運用公允價值計量時,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但是對于如何保證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沒有一個統(tǒng)領的表述。

1.2 應用公允價值計量可能成為企業(yè)盈余管理提供便利 盈余管理是指企業(yè)的管理者為實現(xiàn)企業(yè)或個人利益,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 主要通過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從而使企業(yè)盈余達到預期目的。會計準則和盈余管理既是制約和反制約的關系,也是利用與反利用的關系。會計準則在主觀上制約著盈余管理行為,但盈余管理在客觀上促進會計準則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會計準則天生不是盈余管理的動因,但會計準則天生會成為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所借用的工具。所以,會計準則的科學性、嚴密性和彈性如何,無疑對企業(yè)管理者利用其進行盈余管理的深度、廣度和頻度是有很大的影響。盡管會計準則的制定者也懂得這一關系,但會計準則并非完全為了防止盈余管理而制定的,新會計準則正是在考慮其科學性、實用性進而擴大會計選擇和職業(yè)判斷的范圍,還是制止盈余管理而壓縮會計選擇和職業(yè)判斷的范圍的矛盾中產生的。新會計準則在這種矛盾中適當調整了會計選擇的范圍和職業(yè)判斷的內容,但客觀上仍為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運用提供了契機。新會計準則更多地體現(xiàn)了和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增強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同時,也適當增大了會計政策的選擇和會計職業(yè)判斷的空間,從而客觀上增大了企業(yè)在某些方面進行盈余管理的機率。

1.3 會計人員的素質可能影響公允價值計量的合理運用 公允價值存在著缺乏可靠性的致命弱點,在操作上很大程度地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會計人員素質較低便成為影響公允價值確定的又一重要因素。會計人員的素質包括道德素質和業(yè)務素質。在當今這樣一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人的趨利動機越發(fā)明顯,在利潤所帶來的巨大誘惑面前,會計人員往往容易喪失道德水準和職業(yè)良知,對資產進行虛假評估或不愿意披露詳細、真實的信息,低估損失,高估收益,甚至故意以欺詐、舞弊等手段,使會計信息歪曲反映經濟活動和會計事項,職業(yè)道德素質偏低嚴重影響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人員整體業(yè)務素質偏低,合理估計和判斷能力較差,也影響會計估計的合理性。從目前出臺的新會計準則看,部分準則存在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購買法、計稅基礎、資產重組等,除計稅基礎外,大部分是與公允價值有關,公允價值究其本質是估計值,會計人員不但是報表的編制者,在新會計準則下還應是估價師,但在我國現(xiàn)階段這種較高素質的會計人員數(shù)量并不很多,嚴重影響著公允價值計量的合理運用。

2 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計量問題的解決方案

2.1 加快市場體系建設,為應用公允價值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公允價值計量植根于完善的市場環(huán)境,建立統(tǒng)一充分競爭的交易市場是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前提。就目前我國的市場環(huán)境而言,急需完善資本市場,擴大債券市場、票據(jù)市場、外匯市場、黃金等貴金屬市場,建立充分競爭的生產要素交易市場,尤其是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場。同時,要打破行業(yè)壟斷,降低金融、電信、能源、電力等行業(yè)的準入條件,允許私營、民資進入金融、保險等領域;打破分業(yè)經營的限制,鼓勵混業(yè)經營,引入充分的市場競爭機制。

公允價值計量一般采用市價法、類似項目法和估價技術法。市價法是指將資產和負債的市場價格作為其公允價值的方法。類似項目法是指在找不到所計量項目的市場價格的情況下,通過參考類似項目的市場價格來確定所計量項目的公允價值的一種方法。估價技術法是指當一項資產或負債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場價格信息時,采用一定的估價技術對所計量項目的公允價值做出估計的方法。這三種方法運用時首選市價法,因為公開的市場價格是最公允的。賠償制度、處罰制度,這些措施能相對有效地保證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因此,為了保障公允價值計量“公允”的使用,我們也需要比照發(fā)達國家的做法制定相應的制度,采用加大違法成本的辦法來阻止企業(yè)的違規(guī)違法行為,以有效的防范造假現(xiàn)象的發(fā)生,促使企業(yè)自覺按照公允價值確認、計量和報告企業(yè)經營和財務狀況。

2.2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為公允價值應用創(chuàng)造良好的內部環(huán)境 公允價值運用中的真正公允必須解決人為操縱問題。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先天不足主要在于我國目前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缺陷。公司治理簡單地說是處理公司內部人與外部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內部人由于掌握了外部人所不知的內部信息而會取對自身有利卻不惜傷害外部人利益的決策。我國的上市公司國有股一股獨大、所有者缺位導致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程度相當高,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自身的利益,進行上市公司與其大股東之間不正常的關聯(lián)方交易。公允價值成了關聯(lián)方之間達成的隨意價格。在上市公司粉飾經營業(yè)績報告、偽造盈利的行為中,公允價值則成了一個法寶。這些行為極大地擾亂了資本市場的秩序,降低了資本使用效率。因此,關鍵的措施是盡量完善我國公司的治理結構。讓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到資本市場,實現(xiàn)產權多元化以弱化內部人控制程度。只有這樣,才是公允價值能在我國合理運用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