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思政課的內涵范文

思政課的內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政課的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思政課的內涵

第1篇:思政課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民主;尊重差異;主體參與;異步發(fā)展

Abstract:The education democracy not only includes equality in the education rights and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the equality and friendship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uring teaching process, the democracy of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and management ,but also the penetration of democracy consciousnes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democratic ability.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should establish the democratic atmosphere for instruction,construct democratic and equ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reate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ituation and adopt the teaching approach of the lamination teaching with the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democracy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respect difference; participation of the subject;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一、民主──從政治學到教育學的詮釋

民主首先是一個政治學概念。認為,民主是指一定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實行階級統(tǒng)治和社會管理的一種方式。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在有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存在的社會里,只有統(tǒng)治階級的民主沒有被統(tǒng)治階級的民主。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之上的民主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管理國家和其他一切事務的權利。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利屬于人民,這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含義。當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包括公民民主素養(yǎng)的形成、全社會民主精神的樹立、公民參與政治與社會生活的民主能力的提高,而這些又離不開對公民的民主教育,所以民主不僅僅指一種國家制度,也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理念。民主的內在要求是人與人之間在政治地位、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上的平等及人格的平等。這種由政治上的民主延伸而形成的教育教學上的民主既是政治民主的體現,更是時代精神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指出:民主主義首先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它有助于個人能力的自由發(fā)展。為了使民主主義與教育聯系起來,培養(yǎng)民主社會的公民,必須用民主主義的教育思想來改造和支配教育制度。民主社會是教育發(fā)展的沃土,民主社會的教育是無比先進和優(yōu)越的。因此,杜威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過教育來塑造民主社會的合格公民。

20世紀50—60年代,伴隨著教育改革的呼聲,教育界爭取民主、平等的氣氛日漸濃厚。對此,誕生于70年代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它的全球教育發(fā)展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對教育的民主和平等表現出了特別的關注。它指出“‘民主’一詞的概念本身必須作進一步的發(fā)展。因為民主再也不能局限于在現存的社會中保護公民不受勢力危害的極少一點的法律保障了;與此相關的是,民主還必須滿足人們的教育要求”。 [1]

現代教育的本質和目的要求每一個人成功,使每個人成就他自己。沒有民主的教育既不可能滿足人們在教育起點、教育過程中的平等,也不可能真正實現尊重個性與差異、重視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要求。所以,教育民主既包括教育權力的平等和教育機會的公正、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平等與友善、教育參與和管理的民主,也包括教育內容中民主意識的滲透和民主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特殊性、主體性,解放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挖掘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民主的內涵理解

思想政治課教學民主首先是創(chuàng)設民主的課堂教學氣氛,要充分體現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特征,利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將思想政治課理論內容與鮮活的社會生活相結合,將書本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充分開發(fā)利用社會生活大環(huán)境和學生生活小環(huán)境中的課程資源,將問題情境和直觀情境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應用多種教學手段,使教學生動、形象,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都應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建構。同時還要注意教學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建,通過情境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促進學生的合作交流,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啟迪學生的批判和質疑精神,使教學呈現平等、交互和開放的特征。

其次,使教學過程具有民主意蘊。思想政治課教學民主的核心要求是彰顯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特殊性,要求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進行理論上的思考和實踐上的探索。思想政治課承擔著宣傳基本理論、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增強學生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的重任。它的性質和任務更加要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堅持民主性原則。只有民主的教學,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才能從學生的角度去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思想上的進步。思想政治教學民主這一符合時代精神的理念必須轉化、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理論走向交往與對話的時代,要重構師生關系這個傳統(tǒng)教育大廈的基石,就要改變過去那種師生之間以師為主體、以生為客體的主體與客體模式即“我—他”式關系,建立師生之間主體與主體模式,即“我—你”式的新型民主關系。教師要拋棄傳統(tǒng)教學中理論“代言人”“者”的形象,應該成為學生知識學習與情感、價值提升的幫助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尊重信任學生,以平等的視角看待學生,以發(fā)展的觀點欣賞學生。就思想政治課教學而言,教學實踐中要根據分層教學的原則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獨立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和教學引導,使課堂教學中的設疑、質疑過程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同時,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還要求尊重學生對傳統(tǒng)理論、社會焦點、熱點問題的不同見解,尊重學生原有道德經驗,運用生動活潑、貼近現實的材料展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使真理在思想的碰撞中產生,認識在道德體驗中升華。

三、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民主的特征

(一)尊重差異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培養(yǎng)人就要關注人,這里的“人”是完整的、獨特的、活生生的、具體的而非抽象的人。教育教學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應以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為本,還學生個性的張揚。如果“大家一味強調原則、通則,理論和客觀學習法,學生個人、個別的問題、獨特性卻沒有人理會,這實在是禍害無窮的教育”。 [2]因此,尊重差異不只是一種教育手段,更是一種目的。就手段而言,教學活動中的不同個性有其參與課堂生活的不同方式、不同的感受和體驗,每個人的體驗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凌駕于別人之上的權威。各具特色的個性體驗在交往和溝通中碰撞、互動,從而實現視界融合。所以,個性差異是成功教育的重要資源之一。就目的而言,教育不是生產車間,學生也不是工業(yè)流水線上的成品和半成品。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要求教育對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而創(chuàng)新就要突破一般,創(chuàng)新思想要具有特殊性和獨創(chuàng)性,必須是個性化的。所以尊重差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又是教育的目的。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對象是處于成長發(fā)育期的青少年學生。他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對他人和周圍事物的認識和評判往往不是一味遵循社會和成人給定的現成標準,而是依據那些自己能親身感受到的事實或者經過自己過濾了的標準和原則,因而這些源于他們特殊的家庭背景、生活閱歷和體驗、不同個性、興趣、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標準和原則具有了多樣性,也就意味著思想政治課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個性、有主觀愿望和心理需求的發(fā)展變化中的特殊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分析、思考的能力。對于來自政治教師等施予主體的教育影響,他們并不是被動地、不加選擇地接受,而是根據他們自身原有的思想認識、道德體驗去重新建構,這種建構的結果因學生思想狀況的復雜性而具有了多元性,甚至沖突性。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承認和尊重學生原有思想認識的獨特性、復雜性和動態(tài)性,而且要接受和認可知識重新編碼后的政治思想、道德覺悟形成的層次性。

只進行課本理論和主流思想的強行灌輸和生吞活剝的機械搬用,這樣的“一刀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思想政治課智力方面的“知不知”“會不會”的問題,不能解決德育方面的“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更談不上課堂生活中的師生交往互動和思想交流。只有尊重差異,才能使教師在教學中更重視對學生現有認知水平、思想狀況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思想狀況,解決學生思想認識上存在的疑點、難點和盲點,從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尊重差異是矛盾特殊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學取得實效的前提。

(二)主體參與

思想政治課教學民主之所以具有主體參與的特征,是因為主體性教學是教師的激勵、指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交往互動過程。它主要包括兩層內容:一是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人。現代教育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教師角色、師生關系提出了挑戰(zhàn)。教師教學的主動性和綜合素質成為隱性課程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率和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由于學生積極參與自學過程,由于每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受到重視,指令性和專斷的師生關系將難以維持。教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于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教師借助學生的積極參與以促進其充分發(fā)展的能力上?!薄耙粋€有創(chuàng)造性的老師應能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怎樣對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導和顧問,而不是機械傳遞知識的工具?!?[3]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決定了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互尊互愛,而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民主的關鍵因素。二是要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盡量表現出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教師的層面上看,教學自主性、能動性意味著教師要尊重學生人格,主動關心、熱愛每個學生,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勤于學習,及時反思、總結,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更新思想觀念,轉變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學創(chuàng)新要求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積極從事實踐探索,逐漸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沒有創(chuàng)新的教師,很難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的學生。教學過程既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過程,也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過程。教師的成長不僅有利于而且也是為了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所以主體性教學的落腳點應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教學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學論教,通過激勵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的教學策略體系的創(chuàng)建,使學生愛學、會學、善學。

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特殊學科具有較強的兼容性,涉及大量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是智育和德育的有機統(tǒng)一。不論是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還是思想覺悟的提高,都離不開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政治課的理論性和政策性如果離開了鮮活生動的社會生活現實,容易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倦怠和逆反心理。要改變這種封閉性、灌輸性和單一性教學模式,就要重視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實踐情境,使他們廣泛參與、樂于參與、有效參與,在參與中思考、互動,在參與中感悟知識、判斷真?zhèn)蚊莱螅@種參與不限于課堂生活中的理論詳解和命題討論。思想政治課的內容是對活生生的社會生活世界及人類本質的生命經驗的抽象和總結,它滲透在一切社會關系之中,因而學生的主體參與是開放和實踐的。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去實踐、去調查、去了解國情與民情,去走近先進人物、去感知和了解經濟改革,從而在參與中獲得切身體驗,深刻理解黨的方針政策產生的現實基礎和品德觀念生成的實際環(huán)境,樹立青年一代的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在生動活潑的現實氛圍中鞏固知識、活躍思想、發(fā)展能力,促進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內化和形成。

(三)異步發(fā)展

學生的異步發(fā)展不是指學生之間的橫向差距,而是指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要實現這種縱向方面的發(fā)展,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分類指導、分層考核、異步達標。要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充分運用自身的獨特智能、生活經驗等自由地進行思想觀點、行為態(tài)度、認知結構與認知方式的重組建構,使每一個人都體驗到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滿足。

思想政治課的異步發(fā)展既包括學生知識和能力發(fā)展上的不同步,也指學生思想觀念、覺悟提高的不平衡性。從尊重差異的原則出發(fā),異步發(fā)展要求教師不僅在教學過程中,也在教學評價中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德育內容的合適與否、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學生思想認識的現有水平和發(fā)展規(guī)律、是否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意愿和心理需求等。從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特點看,不同的學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有著各自的發(fā)展重心、方向和水平,是經常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中的。因此,允許并引導學生在各自不同的發(fā)展區(qū)和教育開端上探索,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用變化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更多的自由度,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展露。從政治課教學評價的角度看,學生在心理和思想發(fā)展上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學評價的內容、方式和方法的民主與多元。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不同于其他學科,它要求用基本觀點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去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礎,這就要求“教學評價要全面、客觀地記錄和描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fā)展狀況,注重考察學生的行為,特別關注其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的表現”。 [4]人的思想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其發(fā)展變化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面對學生思想認識中的矛盾和困惑,教師要本著理解、寬容之心,允許學生有一個反思、斗爭和提高的過程,允許學生在學習能力、思想覺悟發(fā)展上的不同步性存在。強行的、一刀切的做法對于思想領域的矛盾的解決只能帶來有悖教育民主性原則的負面效應。

思想政治課的異步發(fā)展實質是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在充分認識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前提下實施個性化教育。個性化教育是旨在提升學生的(優(yōu)良)個性的教育,其具體表現為在發(fā)現和尊重學生現有個性以及在有利的物質條件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促進受教育者的體能、智能、活動能力、道德品質、情感意志等素質自主、和諧、有益地發(fā)展,最終形成優(yōu)良個性。個性化教育是以適應并促進個性發(fā)展的方式,實現具有完善個性人的培養(yǎng),比育更具有民主性,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民主的教學氛圍,可以讓學生不僅聽教師講,還要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并重在學生自己的親手操作。在觀察和參與的過程中,學生啟動直覺思維活動,親自實踐,反復動腦、動手,在一種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下,學生們敢想、敢問、敢做,他們可以對別人的思想進行分析,對自己的設想大膽地懷疑,再想象、再創(chuàng)造,能較好地培養(yǎng)其敏銳的直覺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散思維品質。個性化教育把握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潛能,強調諸要素和諧發(fā)展。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學生在學習目標上不再局限于追求知識的獲取,而是追求綜合能力的提高和自身價值的全面實現,在內容上已越出了學校傳統(tǒng)的課程界限,追求面廣量大的知識更新以及能力的培養(yǎng);在手段上不甘于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求知,能動的探索、創(chuàng)新;在時空上已超出了課內、校內的框架,特別是現代媒體的發(fā)展,開拓了他們的視野、思路。實施個性化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群體。社會發(fā)展與個人發(fā)展在本質上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統(tǒng)一。學校教育是實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振興中華民族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必須為“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這一根本任務創(chuàng)造條件,使每一個學生在綜合素質上得到發(fā)展。只有確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及主體價值。通過指導學生自主的活動,創(chuàng)造的活動、自我教育的活動等手段,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適合個體特點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才能使學生不斷克服與社會發(fā)展不相容的個性,從而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個性,成為全面素質得以良好發(fā)展的社會的人。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8.

[2]孫志文.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M].北京:三聯書店,1995.117.

[3]S拉塞克,G維迪努.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fā)展的全球展望[M].馬勝利,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106.

第2篇:思政課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網絡交流新媒介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6)05009906

近年來隨著新媒w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進步,網絡交流形式越來越成為社會往的重要載體和途徑,特別是微博、微信、QQ等網絡交流媒介,作為“青年大學生最受青睞的網絡交流方式,對他們的生活、價值觀與行為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得失并存[1]。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理論課”)來說,如何適應這種“微時代”的新形勢,揚長避短,在教學方式的變革中獲得新的發(fā)展契機,展現出新的教育活力,就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必須重視和認真解決的新課題。

在目前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研究中,關于課堂教學在“微時代”環(huán)境中的發(fā)展問題,已經得到較多的關注和探討,但是對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能否向“課后”方向進一步延伸發(fā)展的問題,仍然較少有人注意和重視。事實上,在“微時代”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中,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擁有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能夠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網絡交流媒介,將課堂教學與課后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讓課堂教學內容轉化成更為豐富多樣、生動親切的形式為學生所感受、理解和認同,也讓學生與自己形成更加日?;慕虒W互動關系,從而更好地為學生傳知授業(yè),解惑釋疑,并以切身的言行影響和涵育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在此意義上,毫不夸張的說,“微時代”的課后教學完全能夠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和重要補充,能夠讓后者更具有可親可近的生活性,也更易于讓思政理論課對學生發(fā)揮出入腦入心的內化影響。

一、“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發(fā)展新契機

在“微時代”興起之前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課堂”始終是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場合與環(huán)境,也即是“主陣地”。教師的一切教學設計、言行都是圍繞課堂而展開,力求通過面對面的教學方式,感染和影響學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傳播與熏染。這種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方式,毋庸置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

但是,時至今日,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日益發(fā)達進步,網絡交流新媒介也逐漸興起和流行,這對傳統(tǒng)的以課堂為中心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理念及模式,產生越來越強烈的沖擊,對其教學實效性也造成重要影響。在此新形勢下,反思原有的教學模式,尋求與“微時代”相適應的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便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的當務之急。而在現有的討論中,一般研究者仍然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卻對“微時代”來臨后可能帶來的“課后”延伸教學的新契機,存在著極大的忽視,并沒有給予必要的關注和探討。這不能不說是“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研究中的一大缺憾。

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課后教學”并非完全不存在,不發(fā)揮實際的作用,而是由于交流條件的現實制約,課后教學往往只能表現為師生之間的有限交流,以及課后作業(yè)的布置與完成,卻無法讓教師對學生進一步發(fā)揮出日?;乃枷胝谓逃饔茫瑢髦饣?、立德樹人的課堂教學有效延伸至課后環(huán)境中繼續(xù)開展。因此,從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實踐來看,課后教學的現實效用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受到很大的局限和制約,難以更有作為。但隨著“微時代”的到來,高校思政理論課的課后教學問題產生了新的解決的可能性,表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發(fā)展契機:

1.課后教學手段方式的革新性。與傳統(tǒng)的課后教學方式相比,“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的課后教學具有更為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段和方式,能夠為學生廣泛接受和使用,體現出較強的教學輻射力。微博、微信、QQ等網絡交流新形式,在“微時代”有著極為普遍的社會影響,是年輕大學生喜歡和常用的網絡交流方式。在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中,這些“微時代”的交流新媒介,日益得到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的重視和認真對待,越來越成為促成教學革新發(fā)展的時代性因素。在此過程中,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教學,都逐漸顯示出新的發(fā)展契機與趨勢。對高校思政理論課的課后教學來說,“微時代”網絡交流新媒介的普遍使用,空前地突破了傳統(tǒng)課后教學形式的瓶頸化局限,使課后教學開始擁有形成多樣化的實踐方式的可能,也讓授課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能夠發(fā)揮出更為深入持久的教學影響。

2.課后教學教育功能的延展性。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課堂教學與課后教學的地位、功用并不等同,而是有著明確的主次之分。課堂教學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始終處于主導性的地位,“具有主渠道作用”[2],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責任。但與此同時,課后教學作為輔的教學構成,具有進一步發(fā)揮出思想政治教育延展的重要責任。在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能通過課堂教學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也能夠將這種教育實踐深入延伸到課后的時空之中,借助網絡交流新媒介,繼續(xù)對學生產生教學影響,深化和豐富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對后者形成有力補充的作用。由此而言,課后教學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來說,并非可有可否無的組成部分,而是可以在“微時代”得到更為充分的發(fā)掘,能極大增強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有效性的新的著力點。它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促進后者教學效果的有力夯實,進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

3.課后教學發(fā)展空間的開拓性。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由于教學手段方式的制約,課后教學的發(fā)展空間十分有限,難以充分發(fā)揮出有力促進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拔r代”的到來,讓課后教學進入新的發(fā)展機遇期,能夠在微信、微博、QQ等網絡交流新媒介的帶動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授課教師以往主要在課堂中與學生進行知識思想的交流,在課后卻缺少日常化的教學交集之處,這不僅使授課教師對思政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效果難以有更為直接準確的了解和把握,而且也使授課教師無法有針對性地及時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通過“微時代”的網絡交流新方式,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從課堂走向課后,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采取積極介入的教學行為,隨時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學習情況,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從中可見,課后教學在“微時代”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有著遠勝以往的發(fā)展前景,特別是其廣闊的拓展性[3],對高校思政理論課“超越傳統(tǒng)課堂空間,拓展課外校園生活空間、社會實踐空間和網絡虛擬空間”,進而“樹立全新的教學空間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學意義。因此,迫切需要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對其予以高度重視和深入發(fā)掘。

“微時代”的來臨,為高校思政理論課的課后教學創(chuàng)造了新的發(fā)展契機,也為提升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對課后教學發(fā)展空間的重視開拓,不但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對課后教學有所新認識,而且讓課后教學也開始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重要的變化因素和革新內容。

二、“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新發(fā)展

“微時代”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教學,都迎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能夠形成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新內涵、新特點,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雖然目前在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研究中,課后教學問題仍未引起應有的關注和重視,但作橐桓鮐醬于發(fā)掘與開拓的教學新空間,我們可以從網絡交流新媒介的視角出發(fā),對“微時代”課后教學的新的發(fā)展形式進行初步探討,反思其與課堂教學的關系變化,對其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及影響有所新認識。具體而論,有如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對網絡交流新媒介的結合與運用,是“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發(fā)展的首要因素和基本前提。

“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的發(fā)展,與傳統(tǒng)課后教學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網絡交流新媒介的產生、結合與運用。在傳統(tǒng)課后教學中,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交流,受到時空條件的客觀局限,難以形成持久適時的密切關系。加之,思政理論課教學在高校中,一般都采用大課教學的形式,這就為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進一步的廣泛深入的交流,帶來較大的難度。因此,不論是課后教學的深度,抑或是廣度,都無法得到有效的實現和保證。

隨著微信、微博、QQ等“微時代”的網絡交流利器的產生和普及,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的不利條件,迎來充分克服與解決的現實可能。眾所周知,微信、微博、QQ等網絡交流新媒介具有現代信息傳播的極大優(yōu)勢,能夠隨時將相關的信息資訊在最大范圍內、最大程度上,直接有效地傳達給受眾,對后者的思想精神狀態(tài)形成一定的實際影響。對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來說,這些網絡交流新媒介能夠打破原有的教學限制,使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教學關系,得以繼續(xù)延伸向課后,進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空間。因此,“微時代”的網絡交流新媒介,成為促成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變革性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正是這些靈活多樣的網絡交流方式,有效擴大了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的實踐形式,讓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前所未有的具有“課后教學”的充實內涵,對課堂教學發(fā)揮出強有力的促動作用。

第二,對師生之間教學關系的多樣化構建,是“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和主體保障。

對“微時代”網絡交流新媒介的積極運用,能夠讓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從課堂走向課后,與學生之間構建起多樣化的教學關系,更有效地面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在“微時代”的新發(fā)展,在現實中表現出來,就是主要依靠微信、微博、QQ等網絡交流媒介,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靈活多樣的主體化交流方式,使二者在課后也能始終保持直接密切、適時互動的教學關系。從實踐來看,師生之間這種多樣化的課后教學關系,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常見的表現方式:

一是在互聯網上創(chuàng)建教學微博。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通過開設個人微博,在互聯網上適時與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信息,以及關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資訊。這樣“既可以豐富教育資源,拓寬教育的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能夠“實施立體化、精細化地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4]。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開設的這種教學微博,必須具有正確的導向性和教學的針對性,力求通過微博信息的,將積極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達給學生,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豐富,深化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同?,F今社會是網絡資訊空前發(fā)達的社會,海量的信息資源讓高校思政理論課獲得極為豐富充足的教學資料條件,因此只要使用正確,就能極大地增強高校思政理論課的現實性、生動性和感染性,優(yōu)化授課教師的教學話語內涵,使其更能產生說服力。而且,通過教學微博,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也能將國家發(fā)展進步的積極信息,借助圖、文、音、影等綜合形式,生動活潑地傳達給學生,培養(yǎng)和涵育學生的國家關懷意識,引導其形成正確的政治立場、情感與觀念。

二是在互聯網上開設教學微信。在目前的網絡交流形式中,微信的使用在高校學生中十分流行,成為后者學習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信息傳播方式。微信作為網絡交流新媒介,與微博一樣,都可以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也可以借此賦予課堂教學內容以新的表現形式和生命力。通過開設個人微信,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能夠“對微信進行合理規(guī)劃和管控,利用其疏導并建立‘學生粉絲’、積極與學生互動、組織話題討論和各種創(chuàng)意性活動”,使微信成為自己“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陣地”[5]。而且,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也能夠通過微信,保持與學生之間的適時交流,了解后者的思想動態(tài),用充滿正能量的信息內容影響學生,涵育其思想政治素養(yǎng),并進而在學生中形成積極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三是在互聯網上建立QQ教學群。利用騰訊QQ的網絡交流平臺,建立各種特定的網絡交流群體,這在高校學生中也極為普遍。QQ群不同于微博、微信,它更有利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與學生展開直接對話,通過“加強引導和交流”,起到“改進學生自制力的培養(yǎng)和消除師生代溝,緩解和消除學生心理壓力,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6]的積極作用。而且,在教學實踐中,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還能具體地建立不同的班級群體,便于授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tài),獲得準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對于學生而言,也可以通過QQ的交流平臺,單獨或公開向授課老師提出自己的疑難困惑之處,在溝通交流中得到后者的有效指導。因此,與微博、微信相比,QQ的網絡交流方式,更能體現出課后教學的適時互動性,也更便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展開針對性的課后教學。

第三,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生活化傳輸,是“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發(fā)展的主要內涵和實現目標。

借助多樣化的網絡交流方式,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能夠將課堂教學有效地延伸至課后,進而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一步傳達給學生,對其產生更為深入的影響。與課堂教學有所區(qū)別的是,高校思政理論課的課后教學由于并不是在正式的課堂環(huán)境中展開,因此具有突出的日常化、生活化的特點,能充分體現出“理論性與生活化相統(tǒng)一的原則”,對“脫離生活實際的概念化、抽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起到矯正作用[7]。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的優(yōu)勢所在。因為非正式的教學形態(tài),使學生對授課教師通過多樣化的網絡交流方式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減少課堂學習時產生的嚴肅性、o張性,以較為輕松的心態(tài)來對待和接受,從而達到自然接受的學習效果。而且,由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的課后教學,突破了課堂教學的現實限制,如時空條件、學生人數、教學課件等,所以能和學生建立起日常化、動態(tài)化的交流關系,也能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空洞乏味的說教。尤須指出的是,這種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能較好地體現出來,獲得學生的認可和支持,便可在更長的時間段里發(fā)揮出教師的教學影響力,而不僅僅是學生學習思政理論課程的特定時間段內。這種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發(fā)揮的實際影響不可低估,而這也正是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的特殊性、重要性所在。

第四,對課堂教學與課后教學的銜接融合,是“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和規(guī)律體現。

在網絡交流新媒介的推動下,高校思政理路課課后教學獲得新的發(fā)展契機和空間,但是這絕不意味著課后教學能夠同課堂教學分離開來,相反課后教學的不斷發(fā)掘和開拓,始終應以促進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發(fā)展為前提,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落腳點。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與課后教學都不可缺少,各有其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作用。當然,二者之間的關系也并非是對等平衡的,而是有著主次區(qū)分。課堂教學作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發(fā)揮著系統(tǒng)化教育學生的重要職能,對后者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課后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性發(fā)展,承擔著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的的應有責任。但是隨著“微時代”的到來,課后教學的實現形式發(fā)生重大變化,這使課后教學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有可能發(fā)揮出以往不具有的新作用及影響,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不容輕視的構成部分。因此,對“微時代”的高校思政理論課來說,課堂教學與課后教學的關系也處于深刻的變化之中。一方面,二者之間的主次關系由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性質、目標、任務和規(guī)律所限,并不會發(fā)生根本的變化;但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微時代”中課后教學的特殊性、重要性,已不是課堂教學所能輕易遮蔽和替代的,而是需要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重新給予審視和對待。從這兩方面著眼,在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發(fā)展中,課堂教學與課后教學在“微時代”影響下,必然會進入新的銜接融合時期,從而對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發(fā)展發(fā)揮出一體化、整體性的重要作用。

“微時代”中的高校思政理論課的課后教學,不但發(fā)展內涵已產生重要變化,而且對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的實際影響,也有著深刻改變,不再是作用不顯,甚至可有可無的教學構成。對課后教學的這種新變化、新發(fā)展,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教學敏感性,從“微時代”的視野出發(fā),及時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把握。

三、“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新展望

“微時代”的到來,使高校思政理論課進入到一個新的網絡交流環(huán)境中,深刻改變了原有教學主體之間的關系形成及狀態(tài),不論是在課堂之中,還是課堂之后,授課教師與學生都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交流關系,而是具有更多的動態(tài)性、互動性的發(fā)展可能,從而使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更加具有豐富充實、形式多樣的發(fā)展內涵。在“微時代”中,課后教學的發(fā)展變化及趨勢,雖然在一定時間內,仍沒有引起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但毋庸置疑,這是當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發(fā)展中極有發(fā)掘價值的教育空間,有著可以預期的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對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發(fā)展的展望,從其自身已經具有和正在逐漸表現出的“微時代”特點來看,有幾個方面的發(fā)展趨勢很值得注意:

其一,“微時代”課后教學的作用地位,有著極大的提升空間,已不再是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的無足輕重的輔助部分。

在某種程度上,“微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開辟了光明的發(fā)展前景,讓課后這一遠大于課堂的時空范圍,能夠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更廣闊的用武之地,讓后者在其中充分發(fā)揮出課堂教學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取得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日?;慕虒W效果。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課堂教學擁有不容置疑的主干地位,對課后教學所具有的優(yōu)勢是壓倒性的,甚至在一些時候會出現有課堂、無課后的教學情況。這種不利于課后教學發(fā)展的形勢,隨著“微時代”的出現,根本上有了徹底改觀的可能性。通過對微信、微博、QQ等網絡交流新媒介的積極利用,實際上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已然產生出一個廣闊的課后教學空間,對這一新的教育空間的不斷發(fā)掘和開拓,必然對課后教學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地位形成深刻改變,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必定日益得到提升和強調。因此,“微時代”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其二,“微時代”課后教學極大地擴展了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的教學空間,使其跨越課堂,走向課后,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變成全天候的教學行為。

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主要表現為課堂教學,課后教學由于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實施的途徑及范圍都很有限,特別是授課教師無法與最大范圍內的學生進行教學交流,也無法賦予此種交流日?;谋憩F形態(tài),因此課后教學在整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所占的比重遠遜色于課堂教學。在“微時代”的網絡交流新環(huán)境中,課后教學原先遇到的現實障礙,都已有可能被充分克服和解決,這便讓課后教學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舞臺空間得到空前的擴大機遇,能夠發(fā)揮出以往無法施展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正是在這種變化中,真正實現從課堂向課后的歷史性跨越,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課堂、課后貫通起來,以更為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持久深入的影響,使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范疇得到進一步的充實擴展,更為有效地達到傳知解惑、育人培德的根本目標。需指出的是,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來說,這種教學空間的極大拓展,既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zhàn)。因為,能否從中深刻認識到課后教學的發(fā)展?jié)摿?,并有機結合“微時代”的網絡交流新媒介來展開教學實踐,這有待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積極深入的探索,并非輕而易舉之事。

其三,“微時代”n后教學與課堂教學的緊密關系,以新的發(fā)展形式表現出來,尋求和實踐二者之間有機統(tǒng)一的教學新模式,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對提升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有效性具有重大意義。

“微時代”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不論是課堂,抑或課后,都有著以往未有的重要變化。隨著二者與網絡交流新媒介的日益密切結合,如何看待與處理二者之間的教學關系,在新的基礎上實現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一體化和完整性,必然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需要認真面對和解決的新課題。課后教學在“微時代”可能出現的變化情況,在某種程度上,要遠較課堂教學明顯突出,而且課后教學的發(fā)展空間實際也要大于課堂教學,因此對傳統(tǒng)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課堂為本、為主的基本狀況,隨著課后教學的新變化、新發(fā)展,將會受到顯著的沖擊和影響。在此形勢下,重新審視、反思與構建課堂、課后的教學關系,便會愈來愈顯示出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所具有的特殊的重要性。而這種新的教學關系的積極構建,對“微時代”中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模式發(fā)展,也必將產生突出的現實作用,成為影響其革新趨勢與走向的核心因素。只有立足于“微時代”的網絡交流新形式,將課堂教學與課后教學有機銜接起來,使二者之間實現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新關系,才能讓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貫通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之中,始終對其施加積極有效的教學影響,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實實在在的內化于心、外顯于形的良好狀態(tài)。

除此以外,“微時代”中的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后教學,也會讓教師更易于將自身的人文情感與關懷通過日?;木W絡交流途徑,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學生,對學生政治人格的健康形塑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這能有效增強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內在的感化力,減少高校思政理論課因過強的政治性,而與學生之間易于出現的距離感,為教師更好地發(fā)揮柔性教學影響開辟新途徑。

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而言,“微時代”的到來,實際為其進行教學探索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方向和思路,這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上,而且更反映在課后教學中。重新審視和反思“微時代”的課后教學,將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打開一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大門。通過對微信、微博、QQ等網絡交流新媒介的積極利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能夠成功架起課后師生交流的新橋梁,構建起“微時代”中師生之間的新型教學關系。這是一種充滿生活性、適時性、流動性與契合性的雙向互動關系。憑借此種關系,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從課堂充分延伸至課后,貼近到生活,深入學生心靈,最有力地發(fā)揮出自己作為“思政人”的主體教學功能、作用與影響,賦予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以新的生命力,真正提升和增強其應有的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明明.微博、微信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104-106.

[2]徐躍進等.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5):41-42.

[3]王榮發(f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空間的拓展與建構――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2016(1):63-67.

[4]王英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網絡平臺的利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5):126-128.

[5]高瑩.微信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4):27-28.

[6]張秀麗.李招淡.以QQ為平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 思想教育研究,2009(5):88-91.

[7]張國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徑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08(4):19-21.

第3篇:思政課的內涵范文

在學生思想教育的領域中,思政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陣地,理論教學長期以來作為思政課主要的授課方式,占據思政課教學的大部分,而2005年方案的出臺將實踐教學已文件的形式出現,為實踐教學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并引起各高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視。該文選擇臨港3校的實踐教學作為研究對象,由于相同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們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分析比較的過程中更能突出臨港地區(qū)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筆者更加深入的探討實踐教學的問題。

1 思政課實踐教學內涵界定

在研究實踐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之前,我們首先必須對“何為實踐教學”這一問題做出明確的界定,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定義學術界尚未統(tǒng)一,可以說不同的學者對于實踐教學的定義以及其包含的范圍都有自己的見解,筆者總結了目前提出較多的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理論教學時思政課教學的只要形式,與理論相對應的一種教學方式就是實踐;第二種觀點認為,實踐教學的重點在于實踐二字,所以只有真正的社會實踐活動才是實踐教學,筆者再研究這一問題過程中,比較了各個觀點,并在參考文獻期刊的基礎上,認為第一種觀點: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是與理論教學相對的一種教學形式。僅僅將社會實踐等同于實踐教學時不合理的,是片面、不全面的。

另外,根據中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指出:“要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yè)課實習等結合起來”。文件中是將社會調查、志愿者服務等分別視作實踐教學中的不同方式,并沒有單一的認定社會調查就是實踐教學,所以把社會實踐是實踐教學的形式之一,但顯然不是唯一的形式,任何試圖將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直接掛鉤劃等號的觀點都是缺乏依據的。

綜上所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如下: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指以思政課授課學生為對象,以所有與思政課教學名義開展的的實踐活動為內容,目的是為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與主動參與性,調整學生的認知結構,深化理論授課內容為目標,使得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獲得思想素質提高的教學方式。

2 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學生方面

2.1.1 授課規(guī)模影響授課效果

為了擴大我國受教育人群的素質以及受教育水平,各高校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在過去的幾年,大量的擴招,學生人數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作為每個大學生的大學基礎課程,即使是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思政課是其必修課程,為了提高上課的效率減少教師實際的授課數量,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大班集中授課的方式統(tǒng)一授課。從空間角度,大班授課一般都是安排在階梯教室或者報告廳等大規(guī)模的場地,往往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很遠,導致教師在講臺授課,學生在下面開小差,教學效果差;從情感角度,一般一位思政課的老師需要授課的班級數量非常多,存在一個授課班級中包含來自全校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想要記住每一位上課的學生是不可能的,僅有少數幾位課堂表現活躍的學生教師會有印象,這就導致學生的積極性降低,思政課的授課效果變差。

2.1.2 學生實踐目的功利化

由于目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還處于一個開發(fā)與起步發(fā)展階段,實踐教學的成績也只占思政課總成績的一小部分,筆者調研發(fā)現臨港3校在實踐成績的比重不盡相同,以上海海事大學來說實踐成績占總成績比重僅30%左右,不同任課教師略有不同,而上海海洋大學近一半的成績是由實踐活動獲得的。學生對于時間的態(tài)度也存在功利化的趨向,認為實踐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一個較好的分數,拉高成績績點,有利于評級評優(yōu)等。

2.2 教師方面

2.2.1 教師授課方式單一

教師的授課方式直接影響到思政課的教學效果,筆者為了清楚了解目前臨港三校主流的授課方式,采取了調研,結果發(fā)現,從2005年方案至今,雖然有不少老師轉變了授課方式,適當加入了實踐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但是為了在一定的教學時間內上完規(guī)定的課程,理論授課依然時主流。

2.2.2 教師思想上缺乏重視,導致實施中缺乏指導

思政教師是實踐教學的主要指導者,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專業(yè)優(yōu)勢與經驗,對于學生開展實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具有指導作用,筆者通過調查問卷,結果卻是恰恰相反的,在實際的實踐中,教師能做到全程指導的僅占13.9%,如此低的指導比例最主要的原因來自于教師本身對實踐的不重視。

2.2.3 實踐教學計劃與評價不明確

課程授課的過程中,基本上每一門課都設有明確的課程教學計劃,包含教學的目的、重點、教學方法,最后的鞏固評價等,但是目前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的開展卻不是如此,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在筆者調研的3所高校中,只有海事大學對于明確規(guī)定了思政課中如馬原課、毛概課等在實踐開展前的計劃以及實踐結束后具體的成績評定標準,而海洋大學與電機學院尚停留在授課教師自主開展實踐教學并設定實踐計劃,最后的論文打分也是由教師自己決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3 增強臨港三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3.1 提高學生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認識

學生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認識主要還是來自于學校對實踐教學的宣傳以及學校的重視度與嚴格要求,這就要求學校在實踐的課時上做嚴格保證之外,對每一位在校學生進行統(tǒng)一的宣講,并嚴格要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所需達到的目標與成果,以及活動的開展對其能力與素質的提高等效果展示,利用之前實踐的優(yōu)秀案例進行榜樣示范,提高學生的認識。

3.2 豐富實踐教學內容與形式

形式是為了內容服務的,所以必須以內容為主,內容上核心必須與思政課的課程內容相關;而形式上以課內與課外做區(qū)分各自有其優(yōu)勢,課內的實踐教學具有統(tǒng)一的上課時間,教學活動有固定的場地,更具有便利性會及時性,而課外的實踐教學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對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形式上,上海海洋大學可以作為優(yōu)秀案例進行各校的宣傳分享,其主要采用易班這一網絡載體開展實踐教學,每一個思政班都在各自的易班群,教師可以與學生實現網上的實時互動,并在每學期設立單獨的易班討論課,學生可以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上課”,并參與到實際實踐授課中,這一實踐形式既沒有經費的要求又符合時下學生對于網絡時代的要求,易班不應該只作為輔導員班級管理的工具,在思政課的授課過程中也可以發(fā)揮其強大的作用。

3.3 適當的經費支持,提高教師的積極性

目前高校教師的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師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大部分在校教師除了日常的授課之外,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研究新課題,等,而實踐教學在沒有經費支持的情況下,教師對其的開展自然失去積極性,即使有部分教師有心開展實踐教學,但礙于經費這一大山的阻礙,有心無力,所以,為了提高思政課教師對實踐教學的積極性,最關鍵的一點在于高校的經費支持,在這基礎上教師才有能力開展一定的有意義的實踐活動。

3.4 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并重

第4篇:思政課的內涵范文

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課是高等學校教育的生命線,應該受到各個高校的充分重視,然而目前我國高校思政課還存在一些問題,究其原因有四個方面:教師自身的問題、學生學習動機、思政課的編排以及高校對思政課的不重視,因此,高校教師應該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要加強思政課教材的改進,高校也要不斷加強對思政課的重視。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課;思考

一、 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的現狀與存問題

思想政治課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法律素質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然而,通過對宜昌某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課調查發(fā)現,目前高校大學生的政治思想課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課堂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具體現狀和問題如下。

首先,學生思政課學習興趣不濃,課堂積極性不高,參與度較低。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課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宜昌某高職院校2000名學生調查發(fā)現60%的學生表示思想政治課上沒有認真聽講,思想政治課上參與程度較低,還有不少學生表示對思想政治課不感興趣。

其次,教學效果不好,教學效率低。通過訪談發(fā)現不少思政教師反映,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不好,教學效率低下,學生投入課堂的時間較少,參與度低,教師講起課來很吃力,教學效果不佳。

第三,思政課在高校中的重視程度不夠。對于高校而言,思政教師與專業(yè)教師地位不對等,專業(yè)教師更受到學校的重視,一方面,思政課作為人文社會科類學科不像其它工科類專業(yè)可以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思政課的硬性指標要求不高,容易給人造成誰都可以擔任思政教師的誤解,因此,思政教師的地位、經濟收入、待遇在高校中不能得到重視,造成思政課師資不充足,思政課得不到學校和學生的重視。

二、 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課教育效果差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思政教師作為思政課教授的主體,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是無法上好思政課程的核心因素。第一,教學方法單一,思政課教師課堂一般主要采用講授法,與其它教學方式的結合較少,與學生之間也缺乏交流和互動,因而教育效果難以得到提高。第二、教師容易出現職業(yè)倦怠,思政課教師大多常年教授同一門課程,十年如一日,缺乏新鮮感,難以維持較高的教學熱情和激情。第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創(chuàng)新,無論是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還是教學設計和組織創(chuàng)新的較少,大多都以傳統(tǒng)的模式為主,難以吸引學生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學效果不理想。

其次,學生學習動機缺失是無法上好思政課的根本原因。對于大多數高校學生而言,對思想政治課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思政課是一門可學可不學的課程,因而缺乏有效的直接的學習動機,課堂參與度不高,思政課投入不夠,從而導致思政課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再者,思政課程教材的編寫和安排存在的問題是導致教師無法上好思政政治課的客觀原因。思政教材本身理論性較強,專業(yè)術語較多,很多知識點學生難以理解,內容前后重復較多,無法吸引學生。

最后,高校對思想政治課的重視程度不夠是教師無法上好思政課的關鍵原因。思政課地位不高已經成為不容爭辯的事實,對于高校而言,較為重視專業(yè)課程、重點課程的建設和投入而忽視了對思政課程的關注。久而久之,思政師資力量不足,思政教學投入不高,導致教師工作積極性缺失,教學效果下降等現象日益凸顯,嚴重浪費了教育資源。

三、上好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的對策建議

首先對于教師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改進。

1、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教師要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一切為了學生,課堂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在課堂中主要充當的是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要將傳授知識變成對學生的指導學習,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拥膶W習知識,把課堂變成一個平等的、討論式的交流學習場所,學生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2、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多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問題式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講座、演講、課題、辯論等多種形式融入課堂,打造一個“立體”的課堂,使學生充分的參與到課堂之中,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思政課的教育效果。

3、精選教學內容,精心組織課堂,認真?zhèn)湔n。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較為貼切的知識點,制作精美課件,收索最新素材,豐富課堂;在課堂組織上,要精心策劃和安排,從課程導入、新課講授、鞏固練習、課堂小結等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都要精心琢磨,讓學生充分全面的參與到課堂,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4、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也是當代大學教育所提倡的熱門方式,尤其是對于思政教育意義和作用更加突出,通過道德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可以通過“日行一善”的實踐活動將道德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起來,通過“新聞每日一播”的實踐活動將時事政治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論知識點的內涵和意義,有利于教師的教學。

其次,對于學生來說,要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動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端正的態(tài)度,思政課作為公共必修課對學生來說是必須完成的一門學科,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形成以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要摒棄重專業(yè)課而輕公共課的思想,與此同時,在課堂上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與課堂。

再者,要加強思政課教材的改進。教材的編排對課堂教學至關重要,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差的教材往往會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很大的難題,思想政治課教材在編寫上應該貼近學生生活,接近校園生活,貼近社會現實,與時俱進,以問題為導向,以案例分析為主,圖文相結合,更能吸引學生。

最后,對于學校來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改進,從而促進思政課程的教學。

1、加強對思想政治課的重視。首先學校應該將思想政治課納入學生考核的重要課程指標之一,以此提高思政課程在大學課程中的地位,引起學生重視。其次,學校要大力宣傳思想政治課學習的重要意義,加強學科建設,引起學生和教師對思政課程的高度重視。

2、大力加強思政師資建設。教師水平的高低是直接關系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因素,思政課是一門涉及法律、思想政治、哲學、歷史等多門學科的綜合型課程,對教師綜合知識水平要求較高,教師單一的學科背景難以滿足思政課的教學要求,因此學校要高度重視思政師資的建設,才能提高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

3、學校要多開展與思想政治課相關的競賽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相關的競賽活動也是促進學生對思政課程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競賽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全面的了解自己對思政知識的掌握情況,找出自己的不足。此外,通過競賽活動,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促進學生對思政課的研究和探索,提高思政課程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楊洪澤.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毛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第5篇:思政課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教學難題;思政理論課;措施探索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

以實踐操作為基礎,以教師指導為前提,學生通過課程實習、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分析探索、閱讀原著等途徑,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知識獲取、素質與能力提升,這種綜合性教學行為就是大學生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本質涵義。是大學生思政理論課的主要構成部分,想提升教學效果,必需展開實踐教學。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教師實踐經驗不足

權威機構公布的調研結果表明,國內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師年齡普通偏低,有超過60%的思政理論課程的老師在40歲以下。在這些教師中,因為大部分人對建國以來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奮斗歷程的理解與把握,難以或暫時還未達到相應的深度。他們基本上是從學校畢業(yè),在學校上崗,成為思政理論課教師。也就是說,為數眾多的教師事實上是由學理論變成教理論。這就必然導致其相應的實踐經驗不足。這一課程的大部分教師甚至很長時間沒有親身融入校園之外的社會中,沒有培訓、考察、參觀鍛煉機會,從而表現為實踐技能不足,對教學效果形成影響,進而從本質上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論課領域內的實踐教學難度。而思政理論課的本質特征表現在,現實針對性強、變動性快、政治性強,對于任課的老師來說,必需要具備較強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及明顯的業(yè)務能力。同時,這一領域內,教師同樣必需全面把握社會發(fā)展現狀,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新問題、新現象、新情況要及時了解、掌握;對學科動態(tài)以及全球相關領域內的重大事件、焦點問題等必需要有效把握其涵義與基本觀點傾向。適時親身融入社會實踐,就此增強自身的認識水平、更新理論思維,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唯有如此,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才能有的放矢,與實際緊密相聯,最終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目標,對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指導。

(二)專項經費不足

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經費不足的關鍵在于,沒有形成正確的實踐教學理念,對課程實踐教學的基本功能、意義關注不足。比如,有些人以為,大學生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大多屬于現實社會生活層面的普通標準,抑或屬于人的內在意識、社會、自然界等層面的一般規(guī)律等。進行此類教學,只要把相關理論知識在課堂內讓學生閱讀理解就行了,不必興師動眾,搞什么社會實踐,這樣的實踐沒有現實意義,勞民傷財,也沒什么效果。究其本質來看,這些錯誤觀點以為,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內涵、外延過大,不像專業(yè)課一樣,可以在相對較小、固定的實習單位、實驗室內展開,必需要有更大范圍的課堂,才可以滿足思政理論課的實踐教學需要,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無疑有更多的困難與困境。因此,對此類實踐教學的投入存在一種遲疑或懷疑態(tài)度。久而久之,就成一種思維定勢,認為投與不投沒什么區(qū)別。這樣的錯誤思維想要扭轉,非常因難。

(三)實踐教學基地不足

不少單位以為,讓學生到單位搞調查,參加社會實踐等,會產生更多經費支出,造成人、財、物力緊張,認為這樣是自找麻煩。因此不愿提供實習基地、崗位給大學生。而前文所說的教師經驗不足,也難以有效聯系到實踐場所,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又少之又少。所以,導致這一實踐教學基地的存在與使用并不穩(wěn)定。

三、提升實踐教學的措施

(一)設立教學基金與專項經費

開展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會必然產生相應的接待、食宿、門票、交通等方面的費用投入?;谶@種現實需要,相關高校、政府機構有必要拔付相應的資金,作為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領域內的專項經費,而且,必需要實行??顚S茫_保實踐活動可以如期、全面展開。與此同時,作為教育主導機構,高校必需強化這一課程的教師自身實踐投入,讓教師先從自身做起,強化教學實踐基本功。也就是說,設立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專項基金,指定專人負責這塊工作的運行,確保有限的資金能有效的運用于對思政理論課教師的社會考察、社會實踐、教學成果獎勵、業(yè)務進修、經驗交流、教學培訓等方面。讓這一課程的任課教師首先可以全面提升學習能力、增長見聞,提升其教學基本功,以此來與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需要相契合。

(二)整合教學資源,形成教學合力

事實上,提升大學生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水平,如果只依據大學自身的力量,根本難以完成。有必要運用、調動大學校園內的既有教學資源、教學力量。和學校所在地所有能夠利用的社會中的各種教育資源進行有效結合,把參觀考察、專題社會調查、專業(yè)實習、社團活動、三下鄉(xiāng)活動、志愿者服務、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和大學生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全面融合,以此來實現教學實踐工作的通盤考慮、綜合設計。

(三)設立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

穩(wěn)定的教學基地可以有效保證大學生實踐教學需要。因此,學校、政府機構宜與有關單位展開教學合作。把政策、技術提供給相關單位,融入單位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工作;換取單位這一有效的實踐基地,服務思政理論課的實踐教學需要。以此實現互利互惠。并且,要尋找一種長效機制,確保這些基地的穩(wěn)定性。對于外語類、師范類專業(yè),學校、政府更有必要牽頭,進行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聯絡,提高成功的可能性。還可以引導學生進入親友所在單位、部門,參加相應的社會實踐。從有效性來看,后者的成功可能性更大。而且對于學生的人生安全,實踐效果都有良好保障。

四.總結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學生的人生發(fā)展、成長具有決定,對正處人生轉折期的高校學子而言,至關重要。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把握程度,增強他們對于社會事件、人生發(fā)展關鍵步驟相關知識的了解、認識與分析能力。提升他們的事非辯別能力。要打破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困境,必需由學校、政府、教師、實踐單位等方面多管齊下,如此才能確保這項實踐教學工作有效、有序開展。(作者單位:張家口學院)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組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2007:216.

第6篇:思政課的內涵范文

Abstract: The survey result shows that vocational students li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with humor,flexibility,strong faith,love to students,so these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create personal style which students need.

關鍵詞: 學生;教學風格;調查;啟示

Key words: students;teaching style;investigation;inspiration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11-0166-02

0引言

教學風格是教師在適合自己個性特征、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經過艱苦的反復實踐而形成的富有個性的教育特色。它是教師認識、情感、意志和個性等整個心理活動的傾注。教師用個性去教學,將教學內容內化為自己的心理品質,這就形成了特定的教學風格。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對教學效果肯定會產生影響,我們會發(fā)現,同樣兩個老師帶同一門課程,兩個人的效果會有很大的差異,有的老師受學生歡迎,有的老師不受學生歡迎,有的老師教學學生能接受,有的老師教學學生不能接受,有的老師教的學生考試成績優(yōu)良,有的教師教的學生考試成績總是不好,所有這些表明,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是很明顯的。那么,在高職院校中,思政課教師的個人教學風格對教學效果到底有什么影響?學生都喜歡什么風格的教師?思政課教師應該怎樣努力成為學生喜歡的教師?筆者在對學生調查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提出粗淺的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1具體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到學生對不同風格教師的喜愛程度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收、教學過程的參與、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量表設計中,主要考慮高職學生對不同風格教師的喜愛,從學生的喜愛程度中探究高職思政課教師應有的教學風格。

在學生喜愛的教學風格問卷設計中,主要考慮四個緯度,一是教師個人風貌,包括教師的年齡、性別、外在形象等,二是教師個人的教學行為風格,包括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知識呈現與表達方式、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行為的關注與處理方式、對教學內容的熟悉程度等,三是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風格,包括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溝通的方式與頻率、課后是否與學生保持溝通及溝通的方式等。四是學生對教師教學風格的表達方式,包括對待教師的批評的行為的反抗方式、對待教師的友好行為的態(tài)度和方式、對待不同風格教師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等,具體量表內容見表1:

1.1 調查對象本次調查主要以高職高專學生為對象,并且主要調查對象是三峽電力職業(yè)學院的學生。調查采取問卷方式進行,總共發(fā)放問卷200份,涉及兩個年級12個專業(yè),收回試卷198份,回收率為99%。

1.2 結論

1.2.1 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看到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對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具有較大程度的影響。其影響主要表現在:

影響思政課的到課率,調查表明,31%的學生是用逃課的方式來對付不喜歡的老師,換言之,如果我們成為不被學生喜歡的老師,有31%的學生是不會來上課的,就算你在后面的課程教學中,如何努力,但這一批學生不進課堂,任何努力都是白費。

影響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熱情。一個具有被學生喜歡風格的教師,能激發(fā)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熱情,引起他們對問題的關注和探究熱情,積極主動融入學習之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信賴和吸收程度。調查表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信仰和吸收,源于教師對自己所講道理的信仰程度,學生對于滿嘴理論,而自己都不信仰的人,也就是說一套,做又是一套的人是最討厭的,占調查人數的54%,超過了對不學無術的人(34%)的討厭程度。

影響學生對思政課傳授道理的實踐熱情。思想政治課所傳授的理論是需要學生去實踐的,如果學生沒有接受老師的理論,沒有形成對老師傳授理論的認同,就不會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去踐行課堂上所接受的道理,從而影響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教學效果。

總之,一句話,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激發(fā)器。只有被學生認同,被學生接受,被學生喜歡,才能把學生吸引到課堂,產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熱情,并愿意努力實踐所學的知識。

1.2.2 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老師,討厭什么老師本次調查主要是從學生喜好的角度來探討教師的教學風格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通過調查,非常清楚的表明學生喜愛的教師的特點有:①具有親切和藹、活潑開朗、幽默風趣、精明干練的個人風格。②具有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學內容熟悉精通,語言表達風趣生動,教學組織活潑豐富,考核方式靈活,要求應用為主教學風格。③具有對自己所講的內容真正信仰,不是為教學而教學,是信仰真理并傳播真理的個人態(tài)度信仰風格。④具有關心關注學生,積極同學生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關系良好的交往風格。

1.2.3 學生最不喜歡的教師風格依次為:課上和課下都不與學生交流,上完課就走人的老師;對這種教師的喜歡為0%,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教師,對這種教師的認同3%;照本宣科型的教師,對這種教師的認同度為4%;對教學內容不熟悉,上課不能自由發(fā)揮的教師,對這種教師的認同度為6%;上課語言和態(tài)度咄咄逼人的教師,對這種教師只有6%的人喜歡。對于思政課教師而言,學生特別不喜歡說一套做一套的教師,在你最不喜歡的教師風格選項里,有超過半數的人選了最不喜歡這種教師。

1.2.4 調查對思政教師的啟示

1.2.4.1 思政課教師要特別注意避免形成學生討厭的個人風格就思政課教師而言,由于長期從事理論和黨的政策宣傳教育,很容易形成以下幾種學生討厭的個性風格①古板型,即為人古板,思想僵化,大道理一套一套,無創(chuàng)新,板起臉講政治 。②正人君子型 即信仰堅定,一本正經,道理大,不和實際聯系,內容空,形式正,凡事一板一眼。③油腔滑調型該講的正理沒講通講透,花邊新聞一串串,內容脫離主題和主流,盲目迎合學生口味,沒有實現教育目標。 ④信仰不定型理論水平不高,道理自己沒有理解或理解不透,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觀念 ,沒有自己堅定的信仰,別人怎么說,自己就跟著怎么說,在課堂上不能正確引導學生,像墻頭草,隨風倒。所有這些都會使思政課主渠道作用難以發(fā)揮,都會嚴重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是我們思政課教師必須避免的。

1.2.4.2 思政課教師應該如何形成受學生歡迎的個性風格呢?

①加強理論學習,形成堅定信仰要別人信,首先得自己信,不能假信,得真信,不能一時信,一時不信。要做到真信,就必須加強學習,不斷加強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和信念修養(yǎng),堅定自己的信念。②關心學生,親近學生“親其人,信其言”,做教師的都知道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對學生漠不關心,跟學生沒有交流和溝通,學生就不喜歡你,一個被學生討厭的老師所講的道理能入學生的心嗎?能入學生的腦嗎?只有學生愛你,尊重你,才能相信你所說的道理。③豐富知識,勤于思考,愛好廣泛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內涵,內涵的主體是人的知識、思想和觀念,知識淵博,思想深刻豐富,就能贏得學生真正的發(fā)自內心的敬佩,讓學生服你,敬你,就希望從你那里學到知識,就自然會效仿你,你所施加的教育就能達到目的。④跟緊時代,跟進學生,貼近社會調查顯示,教師的個性魅力還來自與學生有沒有代溝。作為思政課教師,更需要能理解學生的思想興趣和愛好。能走進學生的心靈,走進學生的生活,不老土,不古板。對于新潮時尚的東西不跟風,但必須知道。惟有如此,學生才覺得與你沒有距離,可以平等地與你交流甚至交心,可以真正解決他們的困惑。

第7篇:思政課的內涵范文

1.國外思政實踐教育模式借鑒

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在國內外被提出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雖然思政內容不一樣,但在實踐教育模式上依然是值得借鑒的。目前國內高校思政實踐教育的情況依舊停留在中國傳統(tǒng)的以理論教育為主,實踐教育為輔的教育模式,國外更注重實踐中的思政理念的應用,重點放在考核系統(tǒng)和德育上??梢越o我國思政實踐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做必要的引導。根據相關文獻可以將思政實踐教育模式特點總結為以下幾點:首先要注重實踐和實踐研究,由于實踐教育需要教師和學生具有高度自覺性,良好的研究態(tài)度和學風是做好思政實踐教育的前提;其次,思政實踐教育的實踐過程應精細化,由于實踐教育過程中的參與者復雜且流動性強,只有精致的實踐設計才能使實踐順利進行;再次,注重實踐教育時強調隱蔽與滲透,所謂隱蔽與滲透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們過于直白地講述實踐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會導致學生懶惰,大大降低實踐教育質量,影響實踐教育的最終效果;最后,強調參與實踐、因人而異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參加多種適合自己或者值得挑戰(zhàn)的社會活動,起到更深遠的教育意義。

2.目前國內思政實踐教學模式的問題

2.1對高校思政實踐課程的認識不夠

一門學科要想形成得經過幾代人的付出與努力,方才建立系統(tǒng)體系,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很早就為人們所認識。但是在今天,由于對高校思政實踐教育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高校思政教育人員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認識難度較大,這些尚未明晰的認識嚴重影響高校思政實踐教學的發(fā)展[1]。

2.2高校教育工作者對思政課實踐教學內涵認知錯誤

現今許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傾向于錯誤地將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認定為多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而弱化課內教學。事實則不然,高校思政實踐教育并不是忽略課堂上理論知識的講授,課堂理論顯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實踐教學的存在基礎是嚴謹的課內知識的講授,更是課內知識的鞏固和拓展手段,只有習得堅實而牢固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在接下來的實踐教育活動中進行體會,增強實踐應用能力。

2.3提高高校思政課教育者的實踐教學自覺性

只有認識到思政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之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才會自覺完成實踐教學。從現狀來看,仍然有許多人認為課堂上理論灌輸比實踐更重要,認為思政課更偏向于理論教育。其實思政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主次之分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倘若遵循現代教育推崇以實踐輔助教學的模式來看,思政課實踐教學更符合現代教育趨勢[2]。

2.4教育工作者對思政課實踐教育模式模糊不清

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沒有確定的系統(tǒng)引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進行,導致對思政課實踐教育的認識模糊不清,甚至不認為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的課堂內依舊存在實踐教育,將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狹隘化為課外進行的有關思政的活動。此類對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片面理解是思政實踐教學探索路中必然會遇到的難題,仍然避免不了試水階段的生硬實踐。除了面對和接納這些錯誤外,更要從中吸取教訓,得到提升[3]。

3.建立精準的考核機制

從上述內容中可以明確的是,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不僅能夠指導和改善學生對大學思政理論知識的獲取,有效防止理論脫離實踐,這是我國實踐教育欠缺的實踐精神。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只重視知識的機械累積,不重視能力培養(yǎng),沒有形成系統(tǒng)而可靠的考評機制。當代大學生如果只拘泥于課本理論知識而忽略與實際情況接軌,就會大大限制日后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和發(fā)展。實踐教學將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嵺`,提高能力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4]。這樣一個復雜又變化多端的教學模式如何建立一個測評機制考察學生的實踐情況,成了另一個有待商榷的難題。

4.高校思政實踐教育在不同場所的實踐教學模式舉例

4.1課堂上的實踐

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形成了某一方面的思想基礎,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們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討論或者自尋課題對不同社會現象發(fā)表觀點,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與老師進行交流。

4.2校內實踐

由于高校生活中有很多社團或者校方組織的校園活動,這些可以作為市政實踐教學的輔助工具,使之與社團活動相互融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走馬觀花的學習方式。

4.3假期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相比于上面所述兩種而言略顯專業(yè),可以有明確的選題、設計、組織和課題總結,是對學生思政實踐教育更全面的考察,并且能使學生直觀接觸社會,感受社會上的種種,通過調查,提前認識和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這個活動的實施對學校經費和人力的要求比較高,并未全部鋪展開來。

第8篇:思政課的內涵范文

論文摘要:思政理論課教師若能正確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會給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有利于促進和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本文就思政理論課多媒體教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近些年來,高校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而且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實踐表明,思政理論課教師若能正確、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會給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有利于促進和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本文就思政理論課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相關問題談幾點認識和建議。

一、思政理論課教學手段現代化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現代化教學手段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制作的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和媒體,在現代教學實踐和未來教育發(fā)展中具有革命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作用。自從幻燈、電影、電視機發(fā)明以來,特別是20世紀后期計算機的問世和迅速發(fā)展,并在教學領域推廣應用,直接為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提供了技術支撐。隨著社會步入信息時代,以計算機為載體的現代化教學系統(tǒng)應運而生,如:多媒體體語言教學系統(tǒng)、多媒體投影系統(tǒng)、多媒體教學平臺、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等。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應用,在空間、時間、信息上為人們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翱罩写髮W”、“網絡大學”已廣泛出現,遠程教育系統(tǒng)在世界范圍內正在蓬勃發(fā)展。我們所處的時代最大的特點是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識出現,而利用計算機網絡是了解這些新知識最簡捷、最有效的途徑。因此,采用現代教育媒體輔助教學,是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思政課作為高校對大學生進行黨的思想理論和方針政策教育、弘揚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主旋律、培養(yǎng)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重要渠道,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思政課的教學方式、方法、手段卻顯得單一和陳舊,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和接受。從以往的教學問卷調查和學生座談來看,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滿意度不高,甚至有不少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教學頗有微詞。具體而言,在整體教學效果方面,在如何引起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方面,在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方面,學生對教學的評價都不令人樂觀。這其中當然有教師自身的素質、思政課的內容特點等原因,但也不可忽視長期存在的單調、落后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影響。換句話說,思政課的教學模式也要與時俱進,和變革時代、信息時代的發(fā)展相適應,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求知特點相適應;要充分認識大學生要求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迫切性,滿足廣大師生熱切要求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思政課教學的愿望。這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手段現代化的動力所在。

目前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提倡互動,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融人,可以很好地實現教學的多維互動,構建一種“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采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教學,有利于在教學中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是積極主動的,教師引導學生進人知識、資料、信息的海洋,促使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學習和思考,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突出作用在于:(1)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實效。因為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的特點,有極強的表現力和穿透力,可以使抽象的理論觀點形象化,并且適應具有不同思維特點學生的需要,達到集中精力學習,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2)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F代化教學手段有文字、圖形、影像、動畫等,具有清晰、動感等特點,學生能充分獲得聽覺和視覺上的享受,使教師原本冗長、單調的教學活動變得引人人勝和充滿魅力。應當說,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利于使師生在比較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完成思政課教與學的任務。

二、多媒體技術在我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

近些年來,特別是思政課實施“05”改革方案以來,廣東海洋大學的思政課專任教師和輔導員兼職教師,在學校教務部門和思政部領導的支持下,針對思政課的特點,結合學校精品課建設工作,積極采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逐步實現思政課教學多媒體化。普遍實施思政課多媒體教學,不僅要有大批成套的、較高檔次的多媒體“硬件”教學平臺,而且要有適合教學需要的課件及其它配套的“軟件”材料。為此,思政課教師在思政部的領導下,組成了若干個教學團隊,并要求大家在精心備課、制作課件、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等方面狠下工夫。譬如由我負責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我們結合校級精品課、省級優(yōu)質課的建設,積極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在“軟件”方面采取了分工合作、集體備課的做法,即在任課教師充分熟悉、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由參與精品課建設的任課老師分工承擔各章任務(基本上是每人一章),負責教案的編寫、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備用資料的搜集等,然后利用教研活動時間或專門會議,由分擔任務的諸位老師對該章內容進行“說課”,在此基礎上進行集體討論和反復修改。尤其是對教學課件的制作,教研室要求老師結合課程特點、學?!叭堋鞭k學特色的實際與學生所學的專業(yè)等,有的放矢地、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這樣不僅實現了老師個人知識信息資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貫徹教學大綱的精神,有利于保證應有的教學內 容和教學質量。

教學手段的更新,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教學內容更加 生動、形象、直觀,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教 學質量。從近兩年學校組織的學生評教活動與問卷調查來看,目前我校學生愿意上、樂于學思政課的比例明顯提高。大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學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使以往枯燥的理論講解變成了直觀形象的思想藝術演義,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對于他們深人學習和理解思政課的思想內涵、價值取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很有幫助。而且從學生的實際表現來看,也令人滿意和欣慰。大學生在面對國內、國際復雜形勢時,能夠冷靜理智,明辨是非,表現出崇高的政治責任感;在我國重大自然災難面前,他們更是能夠充分表現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國主義精神,踴躍捐款捐物,形成了關心他人、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取向。

三、思政課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多媒體技術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綜合體現,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產生了明顯的效果。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要善于把握好事物的度,避免走極端,以利于充分發(fā)揮應有的功效。在思政課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這里擇其要者加以討論,希望引起相關領導和諸位同仁的注意。

1.課件內容要遵循教學大綱,不要游離教材太遠。教學常識告訴我們,教學大綱和教材是備課與課堂講授的基本依據,遵循教學大綱和注重教材依據是近現代教育和教學法對老師的基本要求。那么,在運用多媒體技術實施教學的條件下,我們還要不要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基本依據進行課件制作、備課和講授呢?我認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不顧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體系,由各個任課老師自由操作,各行其是,教學工作就很難管理,教學秩序就無法控制,教學目標就難以達到。尤其是思政理論課,還有政治教育目標和政治紀律的問題,假如眾多的思政課老師都不遵循教學大綱和教材,都按照個人的想法和喜好編制教案、課件,那么,大學的政治課堂上很可能會出現難以想象的局面。如此一來,可能顯得很自由,很生動活潑,可是,黨和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卻難以在社會主義大學講堂上得到體現,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就會落空。其實,有些老師在自己的課件中夾雜大量的所謂“新鮮材料”,用其它學科的東西對思政課實施過多的“包裝”,看似獨具匠心,但由于教學內容嚴重游離于大綱教材,使學生聽起來摸不著頭腦,學不到應有的東西,并不被學生認可。此種情況已在最新的學生座談會上反映出來,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2.課件內容要“精”而“實”,不可盲目追求多樣和好看。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件,其出發(fā)點和歸宿在于優(yōu)化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個性,以利于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綜合政治素質。因此,老師在制作一個課件之前,應認真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并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力求做到有的放矢,不可把每一項教學內容都固化為課件,在課堂上大量演示龐雜的內容,由“人灌”變成“機灌”。目前,由于多媒體教學的素材庫尚未建成,老師在制作課件時往往要費時費力地搜集圖片、動畫、音像資料,甚至將一些與教材不大沾邊的素材勉強拿來使用。然而,過多地、不加甄別地使用多媒體素材圖解或演示教學內容,學生不僅會感到視覺疲勞,而且會產生堆砌、雜亂、膚淺的感覺。因此,一定要結合課程實際、圍繞教學內容精選素材,即使有些素材是非常精彩的也要忍痛割愛,否則可能會沖淡主題,影響學生聽課和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確有一些老師片面追求所謂的現代感和時尚性,將課件做得花里胡哨,在課堂上盡情展示華而不實的東西,明顯忽略思政課的嚴謹性和嚴肅性。這些做法既沒有注重發(fā)揮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又沒有切實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功能。所以,課件內容的制作一定要做到精而實,注重實效。要知道,課件制作時髦、復雜并不一定效果就好,事實上有時會適得其反。制作課件要針對教材內容的特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將社會上的熱點、焦點問題與學生身邊發(fā)生的問題及時引入課件,提高學生的思維、判斷和認知能力。換言之,既要充分把老師的思路和意圖表達出來,又要恰到好處,使課件真正符合思政課教學要求,體現思政課教學目的。

第9篇:思政課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全面發(fā)展;;思政教學

一、全面發(fā)展理論的科學內涵

人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生存發(fā)展離不開社會。人自身的各項技能發(fā)展都是伴隨著社會發(fā)展實現的,社會關系對人的全面發(fā)展有一定的制約,它決定了人的發(fā)展可以達到的程度,而人自身技能的進步也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所以說,人與社會是相互推動、相互制約的。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社會關系以及社會生產力成為人實現自身全面發(fā)展的關鍵。

人的發(fā)展實則是個性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的有機結合,全面發(fā)展是以個性發(fā)展作為條件的。在歷史的進程中,人扮演推動者的角色,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一作用的發(fā)揮離不開人本身的創(chuàng)造力,而人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就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動力之一。要充分發(fā)展人的個性,離不開人自身潛在能力的開發(fā),也就是要全面發(fā)展智力和體力,這一點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也可以看出。

二、高校學生全面發(fā)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學習缺乏主動性

當今社會中“現實的工作用不到書本上的知識”“及格萬歲”等一些不正確的思想侵害著高校學生,再加上網絡游戲的風靡,使一些高校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遲到早退成為高校學生課堂學習的一個普遍現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懶散,校園缺少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受到極大阻礙。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師應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2.人際關系緊張

高校學生要想實現全面發(fā)展離不開良好的人際關系,但部分高校大學生由于性格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導致他們普遍處理不好人際關系。還有一部分因為性格孤僻,封閉自我,不喜歡與他人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高校的思政教師要給予這部分學生充分的關注,培養(yǎng)他們的交際能力,讓他們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改善人際關系,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

三、從全面發(fā)展角度看傳統(tǒng)思政教育的誤區(qū)

受我國傳統(tǒng)教學理念以及社會現實的影響,思政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價值觀的取向都過于理性化,強調社會價值,對自我價值存在著片面的否定。這種過于強調集體主義的思想對于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有一定的負面作用。

1.思政教育的價值觀片面

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教育工作者占主導地位,學生必須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課程的學習,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了,變成了教育的客體。課堂上缺乏民主自由,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被淹沒,這樣的教學模式也使得強制、命令以及灌輸成為壓制學生學習興趣的桎梏,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抑制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思政教學方式過于簡單

目前,高校思政教師在思政課的授課過程中向學生灌輸道德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這種只重視理論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個性、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很明顯并不適合高校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導致了思政教育在學生道德素質教育方面功能的削弱。

四、馬克思全面發(fā)展理論對高校思政教學的啟示

首先,課程要做到以人為本,樹立學生為課堂主體的觀念,從而加強思政教育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針對性,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其次,要針對高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提高思政教學的時效性出發(fā),樹立務實的思想觀念,即在教學過程中要從細枝末節(jié)著手,關心高校學生生活學習中所存在的現實問題,從而以巧妙的方式將解決問題的方法融入思政教育的課程中,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最后,以培養(yǎng)綜合全面發(fā)展人才為教學目標,一方面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