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美術的分類與方法范文

美術的分類與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術的分類與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術的分類與方法

第1篇:美術的分類與方法范文

一、美術分類教學作用

所謂分類教學就是學生的基礎水平差異大,對于美術基礎不同的學生施分類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較好地解決對美術產生畏懼心理以及對自己的畫畫水平有自卑心理問題,從而達到總體教學目標。

二、美術分類教學實施

(一)學生層次分類

在中學開學的第一堂課,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各自取題交一份作業(yè),可以通過這份作業(yè)來了解學生大致的繪畫水平。然后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更加準確地掌握學生對于繪畫的熱愛程度以及他們對于未來發(fā)展的規(guī)劃。美術基礎好,而且在美術方面有一定天賦,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作為A類學生,視為優(yōu)等類;美術基礎好而且在美術方面有一定天賦的,但成績一般的學生可以作為B類學生,視為重點培養(yǎng)類;美術基礎一般,成績好的學生可以作為C類學生,主要用美術來陶冶情操,鼓勵他們在美術方面有所發(fā)展;美術基礎差、成績一般的學生作為D類學生,主要是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目標層次分類

按照美術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并且以不同類的學生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使教學目標層次化,即分為所有學生都能達到中等層次,對少數學有余力的學生達到較高層次。具體來說,對于D類學生,只要求他們掌握最基本的美術知識;對于B、C類學生來說,他們不僅要掌握好基本的美術知識,還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美術技能;而對于A類的學生來說,要充分發(fā)揮出他們潛在的美術天賦,還要對其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進行培養(yǎng)。

(三)教學層次分類

教師在設計教學中注意傾斜度,開始“小步子慢速度”有助于學困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然后逐步放開,增加一些綜合性、靈活性的問題,最后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討論解決。根據不同的分類層次可以把學生的課桌按區(qū)域劃分,讓學生自己布置課桌的排列。對于所有學生都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要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進行講解,識記性的知識只要讓學生聽懂即可。這樣的時間占整個教學過程五分之一左右。要對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差異分類教學,通常采取由淺入深的教學方式來對美術專業(yè)知識進行講解,講解占所有教學時間的二分之一即可。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來完成作業(yè),通常只是教師選擇一個主題,由學生進行自由地發(fā)揮。

(四)作業(yè)層次分類

作業(yè)布置只有層次分類,才能滿足基礎知識不同、智力因素各異的每類學生。對D類學生布置作業(yè)分量要少、難度要低,以模仿性、基礎性,娛樂性為主,完成課堂作業(yè)即可,以加深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對B、C類學生要求在老師設定主題的前提下,可以在課堂上多完成一份與本課主題相關聯的作業(yè),主要訓練學生靈活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對A類學生可以布置稍有難度和深度的課外作業(yè),增強作業(yè)的開放性,在釋放興趣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復合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要鼓勵中等生和學困生做較高層次的作業(yè),創(chuàng)設取得成功的機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第2篇:美術的分類與方法范文

近年來,人們對民藝的關注隨著“民俗熱”、“民間美術熱”、“回歸尋根熱”的社會思潮而此起彼伏,一些有關介紹評介民藝現象、民藝作品、民間藝人的文章和畫冊不斷涌現。人們從約定俗成的民間美術研究中發(fā)現了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做了大量收集、整理等資料性的基礎工作,全國相繼成立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和“中國民間美術學會”,各地也成立了名目繁多的民藝研究所、陳列室及專業(yè)研究團體等機構,全國范圍內的民間藝術和民間美術博覽會、研討會,藝人展演活動層出不窮,可見人們對民藝的重視程度。但是,在轟轟烈烈的活動之后,卻帶給我們許多思考,人們在關注民間美術現象的同時,對民藝的基礎理論卻缺乏足夠的重視,如何從學術方面完善民藝學科的研究,似乎有些受冷落。如此看來,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學術問題,應該加強民藝學的學科建設。如同其它學科的建立一樣,民藝學需要從基礎研究入手,通過發(fā)現、發(fā)掘、考察、調研、采風及個案分析、分類研究、專題研究等多種形式,從而進入民藝學理論的廣泛學術領域。在經歷半個多世紀的學科建設歷程中,我國幾代學者付出了艱辛,做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發(fā)表和出版了一批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著作和論文,目前提出建立民藝學的學科問題,應該說已具備一定的學術基礎。

(一)民藝與民藝學的內涵

嚴格意義上的民藝學,既不等于藝術學,也不是民俗學或其它學科的附屬,但又具有相關這些學科的“藝術”和“民俗”及其它成分,應是一門獨立的具有綜合性特點的人文科學。雖然民藝學的研究對象以民間美術為主體,但我們?yōu)槭裁床谎匾u現在習慣使用的“民間美術”或“民間工藝”之稱謂,其目的就在于增強“民間美術”的文化及生活內涵,強化它的社會學意義,不作單純的狹義解釋。人們在過去的研究中,往往從藝術本體著眼,而忽視了民藝學的“民”之內涵和“藝”之特征。如果我們按美術的概念來解釋民間美術,往往限制在形象、形態(tài)、形制方面而不能超越,作為民藝學意義的民間美術的存在,反而失去了它自身的特征。也就是說,“民藝”的概念更能充分概括作為文化形態(tài)、社會形態(tài)和生活形態(tài)的“民間美術”,更貼近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概念。研究民藝當然仍然離不開民間美術和民間文化及民俗生活各個方面,所以我們提倡用多學科的視野,建立民藝學的學科體系。

“民藝”,按字面訓詁,“民”可解釋為“民間”、“民眾”、“平民”、“人民”;“藝”可解釋為“藝術”、“技藝”、“手藝”、“工藝”。從“民藝”一詞字面的直接解釋,其內涵與一些約定俗成的名詞相接近,但與民藝的定義并不能直接劃等號?!懊袼嚒笨梢岳斫鉃椤懊耖g藝術”、“民俗藝術”、“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文藝”、“民間技藝”、“民間手藝”、“民眾藝術”等等。但是我們所研究民藝學之“民藝”,并不是這些字組的縮寫,從某種意義上又融合了它們的內涵,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民藝更貼近“民眾藝術”,從民俗學的角度側重“民俗藝術”,從藝術學和工藝科學的角度更體現“民間美術”、“民間工藝”和“民間技藝”的特征??梢娒袼囀强缍鄬W科的一門科學,它的內涵與外延是建立在多學科研究之上的,單純從字面字義上確定其民藝的概念是不嚴謹的。

早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民藝運動的倡導者柳宗悅,把民藝解釋為“民眾的工藝”?,F代日本學術界一般把民藝、民俗、民具作為三個學科并列,民藝是“民眾藝術”(Folkart)的略稱,或作為“民間工藝”(Folkcraft),民間手工藝(Folkhandicraft)。柳宗悅曾在其代表著作《工藝文化》一書中明確闡述了民藝的性質和界限,將民藝與貴族工藝、個人工藝相對立,他列舉了民藝五個方面的特征:(一)為一般民眾的生活而制作的器物;(二)迄今為止以實用為第一目的而制作的;(三)為了滿足眾多的需要而大量準備著的;(四)生產的宗旨是價廉物美;(五)作者是工匠。按此限定,日本對民藝概念的理解及研究,其范圍比中國民間工藝還要小,與我們所涉及的民藝學研究范圍相對比較只是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

在歐美等國家,對民藝的研究側重傳統(tǒng)形態(tài)的民俗藝術、民族藝術和現代形態(tài)的通俗藝術諸門類,一些學者更注重采用文化人類學和民族學及現象學等學科來探究民藝的人文特質。英國學者阿倫·鄧狄斯(AlanDundes)將民間藝術列入民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國民俗學家班尼(ChaHotteSopniBurne)也將民間工藝列入重要學術地位,但卻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我國對民藝的關注最初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民俗界,當時由鐘敬文先生等一些民俗學家在“歌謠周刊”等刊物發(fā)表一些有關“民間圖畫”的文章,但只限于民俗現象中的民藝品類,由于研究方向的差異,沒有將民藝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提出來。20世紀40、5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受到空前重視的時期,由于歷史原因和政治需要,民間文化與大眾的、通俗的、普及的宣傳手段相互聯系在一起,民間文藝似乎占據了文藝的正統(tǒng)地位。相繼提出了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美術等稱謂,但并沒有從學術地位上將這些學科給予確立。在同時期的學術界,我國一些從事民俗研究、美術研究、工藝美術研究的學者,已經開始重視作為具有學術價值民間文化的民藝研究,民藝和民間美術學科的創(chuàng)立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從理論上確立,張道一先生曾在“中國民藝學理論研討會”發(fā)表了《中國民藝學發(fā)想》這篇具有民藝理論建設性的論文,第一次比較全面地提出民藝學科建設問題,并從民藝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宗旨及民藝的分類、成就、比較研究和研究方法等六個方面明確了它的學科構成。他指出:“民藝學側重于研究藝術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同勞動群眾的關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種種特點和規(guī)律。一般來講,歷史上的民藝現象多是與民俗相聯系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民藝已經離開了民間風俗而獨立發(fā)展?!雹購埖酪幌壬恢鲝埌衙袼噷W劃入民俗學的研究范圍,提出應建立中國式的民藝學體系。他主張研究民藝不一定先從定義出發(fā),關鍵在立論上要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本論文的宗旨也體現了這個原則。

(二)民藝的分類

民藝的分類大致有三個方面:其一是藝術性的;其二是民俗性的;其三是生活性的。我們一般采用藝術學和民俗學的分類方法,或給以綜合。顯然,民藝的學科特征就顯得有些淡化,對民藝學的研究缺乏其針對性,所以說,民藝的分類應是民藝學所涉及的重要課題之一。

廣義的藝術分類包括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曲藝、電影等,狹義的藝術即指美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筑、工藝和書法,如果簡單的冠以“民間”來解釋民間美術,即為民間繪畫、民間雕塑、民間建筑、民間工藝,而作為民藝的民間美術所涉及的內容、觀念、品類、特征又遠遠超過了這些分類的內涵,我們之所以不沿用約定俗成的“民間美術”的概念也在于此。因為在分類方面往往造成概念的生硬套用,例如,民間繪畫有塑作的成分,民間雕塑又多以繪畫裝飾,它們無法嚴格的區(qū)分,也就談不上分類。西方的藝術分類形式,有其科學性,但只限于他們的藝術形式,對中國民藝的確無法概括,也就是說,西方的藝術分類是以藝術形式區(qū)別的,而中國的民藝則更體現出藝術的內涵、民俗的過程和生活的體驗,所以它們之間有著分類方向上的區(qū)別。如果按民俗學的分類形式,往往以民俗事象中的藝術品類為依據,形成了簡單的禮儀民藝、節(jié)令民藝、生產民藝等以民俗活動為主體的形式,沒有脫離民俗學自身的范圍,帶有較強的附屬性。如何將藝術學、民俗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分類形式提煉出來,重新打破組合,按民藝所具有文化性、藝術性、生活性、民俗性的規(guī)律加以有序分類,應是民藝學所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否則將有礙于研究的深入。

當然,學科的分類既是對一個方面的主觀規(guī)定,有其局限性。民藝學本身就帶有多學科的交叉性質,如何尋找一種民藝特點的分類方法,我國一些學者根據本學科的優(yōu)勢,提出了一系列的分類方式和原則,為民藝學的分類奠定了基礎,也是民藝分類的重要參照。

民俗學者認為:民間藝術是民俗多功能、多方面發(fā)揮作用的具體表現,民間美術作品也包含著深刻的民俗觀念。張紫晨先生認為:“民間藝術是民俗的直接需要,它來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組成部分,它的內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動或民俗心理的制約,民間藝術是民俗觀念的載體?!雹谶@種觀點強調從民俗意識入手研究民藝,強調民俗的題材及功用功能。

從藝術學的角度,強調造型藝術的特點,從作品的分類上,采用綜合分類方法,即不嚴格從某一尺度,而是依據作品的性質、多寡和主次分作九個方面。張道一先生作了如下分類:③

①年畫花紙(包括在春節(jié)張貼的喜慶故事畫、吉祥寓意畫、風俗畫和用木版印刷的彩色墻紙、喜慶包裝紙等);

②門神紙馬(包括在春節(jié)張貼大門上的門神,居室房門上的吉祥畫和民間各類木版神像、祖師像等);

③剪紙皮影(包括剪紙的窗花、喜花、門箋、鞋花、枕頂花和各路皮影);

④陶瓷器皿(包括各地的瓷器、陶器、沙器和磚陶等用品);

⑤雕刻彩塑(包括木雕、磚雕、石雕和泥塑、面塑等);

⑥印染織繡(包括藍印花布、彩印花布和刺繡、桃花、織錦等);

⑦編結扎制(包括竹編、柳編和燈彩、風箏、紙扎等);

⑧兒童玩具(包括泥、陶、竹、木、布、紙等材料所制作的各種玩具);

⑨其他(以上八種不能概括,而很有藝術特色者。)

從生活的角度,張道一先生將其分類若干種;(一)衣飾器用;(二)環(huán)境裝點;(三)節(jié)令風物;(四)人生禮儀;(五)抒情紀念;(六)兒童玩具;(七)文體用品;(八)勞動工具等。④

采用民俗事象和藝術風格作為綜合分類的依據,強調民藝的人文特征的因素,從民間美術諸門類入手,注重民藝的觀念、民俗的用途和藝術的樣式諸多成分,使其分類更具有綜合學科的特點。張道一先生又把民間美術分作三大類屬。第一類是以欣賞、裝飾和點綴生活環(huán)境為主;第二類是結合了民間傳統(tǒng)儀禮和歲時節(jié)令;第三類是以日常生活實用為主。這種類分方法更貼近于作為民藝學的分類。

二民藝學的學科體系

一、民藝學的學科構成因素

我們所研究的民藝學,嚴格意義來講屬于中國民藝學的范疇,其學科建設才剛剛起步,一些相關的學科結構還未形成。盡管如此,仍有不少的學者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做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通過收集民藝的實物資料,進行典型的個案分析,組織地域性采風活動,撰寫了有關民藝品類的年畫、剪紙、皮影、木偶、玩具、印染、刺繡、器用、民居等專題論文。這為民藝學學科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具體的研究對象。

民藝學的構成因素,主要包括民藝的歷史、民藝的理論和民藝的采風三個方面。這是因為:其一,民藝的研究對象雖然大多是近現代的,但大多數樣式、形制、內涵、用途都是傳統(tǒng)文化生活的遺存,從歷史的角度,中國民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輝煌的一頁;其二,民藝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很多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有的散見于典籍文獻,更多的采用藝訣的形式在民間流傳。而民藝學科的形成,對民藝學的基礎理論建設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總結已有的民藝理論,從而發(fā)展作為民藝學的學科理論;其三,我們之所以把民藝采風作為學科的構成因素之一,其原因在于,民藝學所研究的對象,不是單純的造型藝術,而是涉及到民俗過程、生活過程和生產制作過程等文化現象,對于它們的研究,必須通過民藝采風的形式,才能真正地體驗民藝的精神內涵。

民藝的歷史:是以民藝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作為研究對象,它可以從國家的角度、民族的角度、地域的角度、門類的角度及綜合性的視野展開通史的研究,例如“世界民藝史”、“中國民間美術史”、“中國民間工藝史”、“滿族民藝史”、“長江流域民藝史”、“晉南地區(qū)民藝史”、“魯西南民藝史”等為研究對象。或以不同時期有代表性的民藝發(fā)展為線索。展開斷代史的研究;如我們目前有待研究的“先秦民藝史”、“宋代民藝史”、“明清民藝史”、“近現代民藝發(fā)展史”。還可以從民藝某一門類入手,進行專業(yè)史的研究,例如“中國民間玩具史”、“中國民窯陶瓷史”、“民居發(fā)展史”、“儺戲藝術史”、“民間剪紙史”、“民間臉譜繪畫史”、“民間刺繡史”、“民間皮影史”等課題。民藝的歷史是對具體民藝進行歷史性的分析與評介,對其產生和發(fā)展的時代背景、社會成因、文化傳播、民族心理、審美心態(tài)及技藝手段和藝人勞作方式等相關問題,進行歷史性的判斷,以史證的態(tài)度和論據,總結它們之間的歷史關系,以及民藝的歷史地位、作用和價值。

民藝的理論:我們所指的民藝理論有兩層涵義。其一,以民藝的基本概念范疇、基本原理規(guī)律以及學科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作為研究對象;其二,是以民藝技術經驗所形成的理論,以民間技藝品訣、典籍文獻及有關民藝的理論等為研究對象。民藝的基礎理論,不是研究民藝個體現象的理論,而是以民藝的歷史和民藝采風的資料為基礎,通過對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民藝進行高度的理論概括,為民藝研究提供最為基礎的價值觀念和基本方法,它應是一種方法上的工具。而民藝已經形成的理論,大多來源于民藝本身的經驗總結,或出自于記錄民藝思想的歷史經典或藝訣,所以說這方面的資料補充了民藝基礎理論之不足,一些技藝口訣,歷史的史證記載都不是概念性,而是帶有規(guī)律性的和綜合性的經驗性理論。例如先秦經典《考工記》,明代巨著《天工開物》及有關中國手工業(yè)的資料,都是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參照,一些理論的框架可以充實民藝基礎理論的內容。

民藝在文化傳播、經驗傳授、技藝交流各方面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民間技藝口訣和工藝典籍中不乏有些精辟的哲理,它從另一個方面體現出民藝的理論基石,在創(chuàng)立民藝學基礎理論框架的同時,以這種基石為基礎,將對重新認識民藝更有價值。

民藝采風:是民藝研究中較為常見的研究形式,也是最基礎的學術取向,我們之所以把民藝采風的形式列入學科的三大構成因素之一,這是因為,它對民藝學的構成起著比“文獻研究”更廣泛更貼近研究對象的作用。民藝采風的形式是民藝學家對民藝現象研究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之一。一般情況下,民藝采風包括對民藝現象的考察、調研、收集及專題研究,這種研究形式在目前較普遍,也是民藝史和民藝理論研究的基礎補充。它為了解民藝的分類、功能、傳承以及人文現象起到最具實據性的參照,對今天基礎理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是民藝學基礎理論之基礎。也就是說,民藝學的采風形式,是研究民眾文化及產生、生活相關民藝的現象學。民藝采風即對民藝個體及事象的關注,作為一種研究形式,首要的是占有資料,分門別類的給予整理,它體現出的兩種取向,其一是資料決定研究方向,其二,是研究方向確立資料的選擇。前者是占有的主動,后者則表現為選擇的主動。我國一些專門從事民藝與民俗、民間年畫、民間玩具、民間剪紙方面的研究專家,通過多年的民間采風,收集了較系統(tǒng)的、全面的實物資料,并結合這些資料展開對某一專題的研究。他們從民俗的功能、區(qū)域文化、藝術風格、制作技藝等民藝人文性表征中進行比較研究,體現出對資料的占有優(yōu)勢,這對民藝理論研究包括對整個的中國文化藝術史的研究都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而首先確定對民藝本身的研究方向,有重點的選擇利用民藝資料,有目的展開一些采風活動,將更有效地體現出資料選擇的主動性。總之,民藝采風的目的是結合民藝基本理論來闡釋民藝的個體現象,無論從個別或從整體出發(fā)的民藝學科研究,學者們都有一個共識,即民藝與民間文化、民俗的概念有其一致性,民藝也體現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經民藝的現象而透視煙波浩渺的文化可見一斑,通過民藝采風的基礎研究,可以獲得民藝學科的最為務實的論據,從而構建民藝學科。

二、民藝學與有關學科的關系

民藝學科是建立在相關學科之上的。這是因為,作為民藝的藝術形態(tài)和民眾階層有著雙層制約,其本身就帶有交叉學科性質。況且,我們所指“民”和“藝”又并非是民俗學和藝術學的合二為一的復合體,而是更趨向人文的特征和其它相關學科的多層內涵。張道一先生曾指出,“嚴格意義上的民藝學是一門社會科學,而帶有邊緣學科的性質。在它的周圍,必然與社會學、民俗學、藝術學、美學和歷史學、考古學、心理學等相聯系,相滲透,反過來說,研究民藝學必須具備以上各學科的基本知識?!雹?/p>

關于民藝學作為獨立學科的建立,目前存在較大的疑慮,問題不在于學術界是否愿意建立,而在于這個學科構建的基本因素是否健全。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新學科必須具備基本的概念體系和學科構成因素,否則,就要依據其它要關學科進行最為基礎的理論研究。“民藝學”在我國的提出還是近十來年的事情,但作為基礎研究已有近半個世紀的歷程,只不過人們一直沿用“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的概念,即使是對民間美術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現象、分類、個案的層面,或是對一種門類的歷史、題材、分類等進行系統(tǒng)或單一的探討,在若干次全國性民間美術研討會上,大家仍以介紹民藝品類為熱點,或冠以現代形態(tài)的研究。而作為民藝學(或民間美術學)的學科建設缺乏應有的學術深度,這為學術界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盡早使“民藝學”在學科上得以成立,同時應該借助于有關學科補充自身之不足。

民藝學與社會學的關系:嚴格意義上來講,民藝學應屬社會學的學科范圍,社會學(sociology)為法國社會學家孔德于1836年創(chuàng)造,其意義為研究社會的科學。社會學這一學科最早傳入我國是在清代末年。社會學是一門以社會構成、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問題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而民藝學的研究對象也離不開社會的各種因素,如民眾的階層、民族的差異、行幫行會組織、民藝的社會功能等與社會學密不可分。任何一個民族,處于它一定的社會發(fā)展階段,都具有著形態(tài)不同的社會因素,民藝學家應從社會中汲取博大的視點。從社會的發(fā)展中,著重研究各民族的文化生活、民俗生活、精神生活的社會結構,逐步形成獨立的或交叉的民藝社會學領域,以補充民藝學學科構建中社會學的有益成分。

民藝學與民俗學的關系:民俗與民藝有著天生的血緣關系,可以說它們之間是相互交叉的,由于學科的側重點不同,或并列或兼容。民俗學與民藝學之間有著其它學科難以企及的不解之緣,民俗具有著民藝的機制,民藝具有民俗的功能,二者在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上有著共性特征。民俗學(Folklore)原意為研究文明社會古代文化殘存物的一門古代學和歷史學,屬國際性的人文科學。現代也有學者稱“文化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在歐洲出現近一個多世紀,而在我國“五四”時期才由國外引進。作為民俗對象的存在,我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民俗”概念的國家之一,但“民俗”作為學術概念出現卻較晚。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開始用“風俗”這個詞,孔子曰:“移風易俗”,古人對風俗也有解釋:“上之所化為風,下之所化為俗”。也就是說“上之所化”就是上層,所傳下來的一種教化性的東西,有種推廣的意義,象風一樣?!跋轮奔聪聦铀邮艿纳蠈咏袒臇|西,或是下層自我教化的東西。⑥那么民俗或風俗即是創(chuàng)造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的一種文化現象,而作為民藝的對象也如同民俗的傳播形式一樣,有其民眾的廣泛性。民藝學雖然不應是民俗學的附屬學科,但在研究對象上有較大的共性特征,這兩個學科本身就是相互依存和血肉關系。研究民藝學如不借助于民俗學的研究成果,將顯得空泛,同時民藝學所研究的對象自然也就成為民俗學研究的領域,也意味著民俗學自身的發(fā)展。

民藝學與藝術學的關系:從字面來看民藝似乎屬藝術學的分支,如果說我們把民藝作為一個具有交叉性和具有獨立性的學科對待,那么民藝應是藝術的一個層次,而且它又跨越其它學科,它們之間不應是簡單的隸屬關系。但藝術學的學科構建因素為民藝學的建立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這是因為,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民藝與民俗表現為運動的關系,民藝與藝術則表現為形象的、可視的靜態(tài)關系,前者注重社會的意義,后者則體現文化的內涵。所以說,藝術學將成為民藝學在學科分類、審美對象、藝術形態(tài)等各方面的重要參照,雖然藝術學不等于民藝學,但民藝之“藝”應該具備藝術學的文化內涵。藝術學有它自身的特征性和交叉性,而民藝內涵更為復雜,兩者雖然相似或相近,但都存在著共同的矛盾。如學科分類問題,學科所包含的內涵與外延問題,學科之間的并列與交叉界限等問題,這也是同類學科的研究難點。

民藝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民藝學除與上述學科有著直接的關系之外,還與哲學、科技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系。這是因為,民藝學作為文化的體裁,它具有著社會變異的因素,與古代文明史相關聯的共性,與古代科學技術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同步或有同等位置,并與歷史上的哲學觀點、政治主張、審美心理等多種因素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民藝學之所以同眾多的學科發(fā)生著聯系,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作為創(chuàng)物的“民”,與“物”的藝及受物者的民,是人文科學的體現,這種辯證的創(chuàng)造與被創(chuàng)造及受物者三者的關系,表明中國民藝作為造物的藝術,帶有濃郁的哲理與思辯。只有弄清楚這些眾多學科與民藝學之間的關系,弄清多學科的交叉點,才能有的放矢地將民藝學科構建得盡量符合科學體系,形成一個與多學科相關聯而獨立的學科三民藝學的研究方法

(一)民藝學研究的方法構成

如果我們把民藝學作為新興的學科來對待,那么就必須改變以往僅僅對“民間美術”狹義的理解,把對民藝學的研究上升為學科體系來認識,并找出它們的規(guī)律性和個性特征,形成適合于研究民藝的正確方法。現代科學的成立往往是建立在方法概念之上的,“狹義的指科學研究的主體把握對象的途徑、方式、手段等的總和。同時,因為這些途徑、方式、手段又總是和一定的科學理論相聯系,所以,理論也就具有方法意義,廣義的方法概念即指科學化和理論化的實際運用?!雹呖茖W研究的方法按其規(guī)范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即哲學方法、一般方法和專門方法。民藝學的研究,可以參照哲學的觀點構建理論框架,從專門的研究上升為一般性的認識,從而把握學科研究的嚴謹性。我們根據張道一先生的民藝學觀,將研究方法分為綜合研究、分類研究、比較研究和專題研究四個方面。⑧

綜合研究方法:必須以哲學的思考,勾畫出民藝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從整體的角度把握學科的研究方法。民藝學是一個跨多學科的綜合體,沒有哲學的理論思考,就不可能了解其它學科與民藝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作為社會意義上的民藝,它是哲學的,是生活的,是文化的,也是藝術的。其民眾階層也是多元的,變化的,它既是社會的民眾。歷史的民眾,也是作為階級階層的民眾,其意義無法用一個概念來包括。綜合研究的方法可以打破交叉學科之間的限定,將有利于民藝自身學科框架的充實和加固。另外,除對藝術本體研究之外,對民藝相關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文化承傳因素、習俗因素以及民眾審美心理的取向,都是綜合研究所涉及和研究的課題。人文學科將促使民藝學科,不僅僅在藝術的圈子里打轉轉,而且向學術的深度和廣度進取。也就是說,綜合性的研究將打破單學科的約定俗成的戒規(guī),使民藝學步入人文學科的領域,同時用哲學的觀點提出民藝學的整體框架。

分類研究方法:目前,民藝學的基礎研究仍很混亂,對分類研究課題不明確,缺乏方法的指導。我們認為分類研究的方法,首先要解決民藝整體與具體的關系,單純解決理論思考仍不能使研究課題進一步的深入,必須加強民藝學科的分門別類的研究。如民藝的歷史研究,民藝的理論研究;民藝的采風形式的研究,它們都是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分類研究方法的角度很多,一般情況下可以從縱向和橫向的兩個方面著手。就其分類研究對象來講,可以分成若干個層次:“一是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排比分類,寫出調查報告,二是根據若干等一手資料或第二手資料,寫出單項的研究論文,或側重于某一類屬,或側重于某一地區(qū),或側重于某一問題;三是在高層次上作大的綜合思考,探討其原理、規(guī)律、以及其它具有共性的問題?!雹崛绻覀冋J識到這種分類研究的必要性,也就使得有計劃之分工,在學科上構建出更合理的結構。

比較研究的方法:比較研究的方法包括對比和類比兩種基本形式,它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對民藝學有著重要的參照價值。作為民間文化或民間生活而存在的民藝,無論在社會構成,藝人分工,藝術樣式及風格上,都存在著可比性的對象。從歷史的民藝、階層的民藝和文化的民藝三個方面尋找出民藝和非民藝之對比,這種比較研究的方法不是高低之分,而是在本質意義上的差異研究。民藝有它樸素的風格,宮廷藝術有高貴的顯現,而文人藝術則更體現雅士的風采。在我們以往的研究中,缺乏比較的方法,使之理論有些偏頗。所謂階層的對立,藝術的分化,關鍵是文化比較研究之結果。日本民藝學家柳宗悅將民藝與“貴族工藝”和“個人工藝”相對稱。鐘敬文、張紫晨先生把文化分為上層文化和下層文化或民族基礎文化。張道一先生主張,民藝在古代相對于貴族的宮廷美術,士大夫的文人美術,佛道等宗教美術而言,在現代則相對專業(yè)美術家及其創(chuàng)造而言。比較研究可以解決本學科難以處理的問題,培養(yǎng)研究者們學會用反正來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研究對于民藝學在學科分類方面、學科內涵和處延的確立方面,學科與學科的比較方面,將發(fā)揮較大的作用。

專題研究方法:專題研究有兩層含義,一是研究對象的專題或專門研究。如民間年畫的題材研究,民間玩具的審美研究,民間戲曲臉譜研究,民間剪紙的風格研究等。二是借助于其它學科進行的專門研究。如民俗學與民間美術的關系研究,民藝的社會學內涵研究,民藝的人文特質和民藝的美學思考等研究課題或方向研究。民藝學的專題研究對象比較明確,它不象哲學、美學等學科具有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視的或靜態(tài)的或動態(tài)的形象。目前國內研究者一般采用專題研究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二)民藝學研究的學術取向

關于民藝學研究的學術取向問題,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或者說研究者們更關注于民藝現象的探討,而忽視了其它方面的學術取向,民藝學研究的學術取向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文化存在的現象研究;二是作為生活整體的過程研究,民藝區(qū)別于其它門類的民俗事象和藝術現象也在于此。簡而言之,民藝既是作品,也是生活過程。例如我們對民間刺繡的研究,以往只注重它的造型語言、色彩及題材內涵,而忽視了它是作為荷包的刺繡還是作為服裝飾品的刺鄉(xiāng)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它在實用過程中,在用于民俗活動中,在與人與物發(fā)生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中,它已經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文化意義上的刺繡,而是民間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也是民藝與純藝術研究的區(qū)別之處。由于沒有重視藝術取向的研究,所以造成了與純藝術混同研究的現象。作為文化的民藝它體現出藝術的特征,這兩種學術取向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術取向上有了明確的認識,才有利于研究的深入,有利于我們在學科建設上對民藝學的研究和把握,更明確地理解民藝的概念和內涵。

作為文化現象的民藝研究:我們在以往民藝研究中,已確立約定俗成的概念,即“民間美術”和“民間工藝”。其實對于文化現象的民藝來講是恰如其分的,這是因為,作為文化現象的存在,民間美術(或民間藝術、民間工藝),它是最直接的,相對穩(wěn)定和靜止的可視形象(或現象)。作為文化而存在,它表現為符號的載體,通過形象的語言展示出一種文明的成果,它具有著形象內涵和表征的文化意義。這種研究形式首先是收集資料。進行有序列的研究或品種的分析,或功能的分類或藝術的分類。這些資料來源的形式決定了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又決定著研究的方法。因為這種學術取向所關注的是民藝現象的主體,是作為藝術作品的民藝,它的文化形態(tài)限定了民藝的來源,可以不考慮民藝的歷史因素、社會因素和功能因素,是一種以審美為準則的取向。

另外,作為文化現象的民藝研究其目的在于,由藝術形態(tài)的民藝去解釋生活中的民藝的個別現象。也就是說,它起到了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作用,由一種民間藝術品類去分析其它的文化內涵。例如對民間玩具的研究,研究者不僅僅把它視為具有單純的玩耍功能,而是從兒童娛教、驅邪等作用上來解釋,于是我們才知道民間玩具不僅具有玩耍的功能,還具有更深的文化含義,這樣可以由兒童玩具認識到與它相關的文化知識,同時也可以從審美的角度發(fā)現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取向和授用者的審美心態(tài),從造型的角度、文化寓意的角度重新去審視它。

作為生活整體的民藝研究:民藝既具備藝術形態(tài),同時又具有民眾活動的內涵,在研究民藝學術取向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對作為生活整體的民藝研究。民藝是民眾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人類生存的各個領域無不發(fā)生著聯系,它涉及到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許多方面。誠如民間祭禮活動的神像、供品、供具;生活起居的家具用品、生產勞動中的工具;游藝活動中的面具、道具及裝點生活之年畫、窗花,這些都是民間生活的縮影。我們之所以把民藝看作是生活的整體,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民藝不僅是靜止的藝術現象,同時也是具有生活意義的和存在意義的過程,這種過程也包括民藝的制作、操作、演示、展示等多種功能。例如,民間祭祀活動中的神像(或彩繪、木版印、雕刻、塑作)其應用意義遠遠超過作為藝術制作的意義,它之所以以藝術的形式出現或流傳,首先是它具有著民間信仰的社會功能性,其次才是藝術的作用。在祭祀民藝中的供品更是如此,一些祭典祖先的神靈的供品有的采用面塑、糖塑、食品雕刻制作的,有的則是平時百姓食用的食品,只有祭祀禮儀過程中,它才真正地顯現出作為文化意義和生活意義的內涵。如果不賦予它們這種過程,它是與藝術無緣的,只是作為食品而存在。也就是說,生活的民俗過程決定著文化意義的存在。再加我們祭祀先輩的紙扎,其造型和色彩是另一個世界的寫照,它象征著亡者到陰間所享用的富貴之物,它雖然是象征富貴的紙作,其象征的內涵還不僅如此,只有在隆重儀式中,將紙化為灰燼,才真正體現出紙扎這種民藝載體的真正意義。如果我們只對紙扎的形制進行研究,它只能作為紙扎材料的造型藝術而已,并不是真正意義的民藝??傊且匀藶橹黧w的,應該從民藝與民俗、社會與自然及人生的關系等各方面來探討民藝的屬性和意義。如果說作為文化現象的民藝所關注的是藝術本體的話,那么作為生活整體的民藝的研究,則關注人的主體性,前者注重文化的歷史意義,后者是對生活的關注。這是兩種不同的學術取向,是兩種相輔相成的研究方法,在學科研究上可互為補充。

注釋:

①張道一《美術長短錄》,山東美術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②張紫晨《民俗與民間美術》16—18頁,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出版。③張道一《美術長短錄》286頁。

④同③

⑤張道一《中國民藝學》第156頁,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89年出版。⑥同②第16頁。

⑦胡有清《文藝學論綱》第12頁,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第3篇:美術的分類與方法范文

【關鍵詞】基礎 繪畫 美術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9(a)—0164—01

繪畫是主要的美術門類之一,繪畫是借助某種物質媒介材料在一定平面上,從線條、體面、明暗和色彩等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內涵和意味平面視覺形象的藝術樣式。這是繪畫的最基本特征。繪畫是一種歷史悠久而且應用十分廣泛的美術門類。繪畫的表現題材極為廣泛,從宏觀到微觀,從重大的社會歷史事件到日常生活瑣事,從千山萬水到一花一草,各種時間和空間的景物都能加以表現,這就是繪畫。

1、激發(fā)學生學習繪畫的興趣

(1)深入地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拉進與學生的距離,了解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況,根據學生不同的素質潛能來進行教學,因人而異,來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教學,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所擅長畫風優(yōu)勢,使其掌握繪畫技巧,為今后的自己藝術風格發(fā)展打好基礎。

(2)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發(fā)學生的繪畫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繪畫的興趣,學生才能不斷進步的動力。繪畫是需要靜心與耐心的,但基礎繪畫教學需要不斷的觀察、描寫和修改,對此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不專心作畫、思想拋錨等等。所以,美術教師要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比如,教師在教學時可講述畫家的家庭背景以及畫家所經歷過的故事。這樣學生有了興趣就不會出現精神散漫的現象?;蛘邘ьI學生進行校外寫生等等,來激發(fā)學生的繪畫興趣,讓學生投入到繪畫學習。

2、打好基礎要注重臨摹和寫生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都是要讓學生多臨摹、多寫生的。臨摹可以提高繪畫技巧,是造型技巧的重要手段;寫生則是用自己的繪畫語言去表達審美感受,在不斷練習中進步,進而找到自己的藝術風格。其次,教師要告知學生要將臨摹和寫生合二為一,引導學生打好繪畫基礎??傊康木褪亲寣W生加強基本繪畫訓練,為日后的繪畫發(fā)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3、掌握繪畫的學習方法

(1)注意觀察整體事物。學生在剛開始學習繪畫時大都只注意畫面的某個局部,而忽視了整體,這是錯誤的觀察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觀察整體,提高作品的質量。

(2)布置分類作業(yè)。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2個分類作業(yè),分別是長期作業(yè)和短期作業(yè),短期作業(yè)可以成為長期作業(yè)的輔助,不斷練習可逐步提高學生的繪畫經驗和技巧。

(3)做好修改工作。在基本完成繪畫作品時,要做好繪畫修改工作。教導學生要仔細分析,反復比較、觀察整體畫面效果。對不妥當的地方進行修改,最后完成作品。

4、批改作業(yè)方式

批改作業(yè),糾正學生的錯誤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傳統(tǒng)的作業(yè)批改大都是教師打個分數,寫個日期就完事。這個方法太過敷衍,學生并不懂得該如何改進。我覺得在批改學生作業(yè)的時候,應寫上激勵的評語,告訴他好的是那些方面,不好的又是哪些方面。比如,某位同學的作品結構很好,但在畫明暗關系時沒表現好。評語可以這樣寫:你的結構掌握的非常好,但在明暗關系上仍要下功夫練習。這樣的評語不僅使學生明白怎樣去修改,還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認識到練習的重要性。

第4篇:美術的分類與方法范文

關鍵詞:美術教育;審美能力;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6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04(2007)03―0204―02

一、審美教育與美術教育的關系

審美教育,是以美為對象,通過審美活動和審美實踐有意識地培養(yǎng)人的審美能力,以形成人正確的審美觀;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認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yǎng)……陶養(yǎng)的作用叫做美育”。審美教育的含義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是指人生的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人正確理解、評價、創(chuàng)造生活中和藝術中美好、崇高的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這種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即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與構建,屬于世界觀教育。狹義的是指藝術教育,即通過各種藝術形象,深刻地打動人們的靈魂,對人們的心靈、行為和語言等施以影響的教育。

審美教與美術教育,看起來只有一字之差,甚至都可以簡稱為“美育”具體而言,審美教育主要培養(yǎng)人的審美態(tài)度,而所謂審美態(tài)度,就是對美術作品采取一種無功利,超利害的觀賞態(tài)度。因而,審美教育兼具藝術(如美術、音樂、舞蹈等)教育、情感教育的色彩,又可以是應用美學理論的教學實踐,既要符合美的規(guī)律。又要遵守教育規(guī)律。美術教育則專指美術教育中美術門類的教育,注重技能訓練、鑒賞能力和審美趣味的培養(yǎng)。審美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和審美趣味,只有具備二者的人才能談得上全面發(fā)展。美術教育,它包括審美形態(tài)、美感教育及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審美形態(tài)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人們對自然中千變萬化的美的形態(tài)和結構的鑒賞!識辨能力,它側重于對象之客觀形態(tài)的描述和認識。審美教育主要培養(yǎng)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包括感覺、知覺、情感、想象、理解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協調,最終落實為某種敏銳的審美知覺、對美的欣賞和創(chuàng)造力,完善審美心理素質,具有主動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這是現代美術教育的基本特征。美術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具有健全成熟的審美心理素質和心理結構,具有高度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這也反映了現代美術教育發(fā)展的基本特征。

二、美術教育中的審美能力的重要意義

審美教育應當作為美術教育的首要任務。審美教育和藝術素養(yǎng)的教育對于易受感染的、尚未定型的性格的形成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對美術教學來講是至關重要的。我國現在的美術教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教學研究和實踐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整體上還存在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這種“純繪畫性”的教育觀念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它從根本上把豐富性、多樣性、綜合性的美術教育,等同于一種單一性的藝術訓練,忽視了學生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種觀念支配下,美術教育必然會喪失其獨立品性,而僅僅成為某種藝術技巧教育,而未能發(fā)揮和實現美術教育的真正功能和價值意義。

審美教育是美術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美術施教者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挖掘審美教育的因素,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確立審美教育的原則方法,把審美教育與教學活動有機地溶為一體,將審美教育納入全方位塑造和培養(yǎng)具有良好素質修養(yǎng)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合格人才中來。加強審美教育能引導人求“真”向“善”為“美”。審美教育關注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它的基本價值在于滿足和提高人的審美需要,完善人的精神面貌,使人的審美生活成為可能。審美素質作為一種國民素質,是一個比文化、道德等素質更高、更綜合的文明進步的標志。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具有專業(yè)文化知識,有崇高理想和健全體魄,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和相當審美素養(yǎng)的新型人才。審美教育和美術教育的意義就在于擔此重任。

三、美術教育中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路徑

在全面構建國民素質教育體系的今天,審美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都在發(fā)生極大的改變,審美教育實施的途徑亦日趨多層次和多元化。

(一)審美“理解力”的培養(yǎng)

審美理解能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礎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質或藝術作品的內容意義的能力。審美理解能力不是生而具有的,它是有意識的教育和無意識的文化熏陶的結果。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對自然和藝術的大量感性接觸,又要求他有廣博的學識和豐厚的生活底蘊。培養(yǎng)這種能力,首先要使用一般的教育方式達到對一般知識的掌握;其次要用特殊方法達到對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這兩種教育方法可使學生理解各類藝術的表現技巧,理解典故和各種符號的象征意義,理解各種哲學思想和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

審美“理解力”的培養(yǎng)是一種全面的教育,這種教育大致可以從兩方而進行:一方面,運用一般教育方法達到一般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運用特殊方法達到對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第一種教育主要達到對各種藝術的表現技巧的理解;對典故和各種符號象征意義的理解;對各個民族的深層意識、哲學思想和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的理解。這兩種理解力要可以通過記憶、背誦、學習、觀察掌握。運用特殊教育方法達到的理解,是對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觀性理解,要培養(yǎng)審美主體的這種理解力,必須采取特殊教育方法,而其中最關鍵的步驟,就是引導審美主體打破日常生活中僅僅把事物形式作為認識標簽,從而迅速把它歸于某一種類之中的思考習慣和分類標準,樹立以自己體驗和理解的內在情感模式對其分類的審美分類標準。要想獲得審美理解力,關鍵的第一步是克服理想性思維所鋪設的習慣軌道的制約,轉而去把握住整體形象以及整體中部分與部分的關系,并繼而用想象力和情感去統(tǒng)攝這個對象,達到審美理解。

(二)確立審美知覺在美術教育中核心地位

審美教育主要運用審美知覺原理進行。知覺是對事物各不同特征如形狀、色彩、光線、空間、張力等要素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體性把握,主要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力、直覺力、稟賦力。審美知覺就是藝術知覺,它既是審美活動得以建立的基礎,也是導向審美想象、審美認識、審美愉悅及審美創(chuàng)造的橋梁。美術教育的理念應是以學習繪畫為媒介、以審美知覺的開發(fā)為核心、以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為最終目標的視覺訓練。將審美感知能力作為美術教育的核心就意味著必須基于視覺的生理―心理機制去建立其基本的思維方式及其教育方法;進而意味著由這種方法所導致的每一個教育環(huán)節(jié)、步驟和手段都應體現為一種既能與主體思維方式相統(tǒng)一,又可表現為某一環(huán)節(jié)與步驟之思想的最有效的視覺化方式;最終意味著美術教育從技術能力訓練向視覺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全面轉型。

(三)培養(yǎng)審美主體的再創(chuàng)造能力

首先,是要讓審美主體具有審美自由的觀念和心態(tài),認識到藝術作為審美自由高級形式的人類勞動特征,從而具有自由創(chuàng)造的審美意識:其次,激發(fā)審美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審美情感,要不拘于一般教學原理的求異、質疑、想象的“創(chuàng)造性”三部曲,而認識到創(chuàng)造性審美情感超越日常生活的即時性和偶然性的性質,使審美主體的藝術想象在大量的基礎性感知和豐富的經驗基礎上形成靈感:最后,要教育學生具有超越意識,即藝術審美對于現實生活的超越。

(四)教會審美表述的方法

審美表述,是建立在歷史、文化、民族、環(huán)境、政治、經濟、宗教、時代及專業(yè)修養(yǎng)、語言運用等多方面知識上的一種綜合能力。是否能對一幅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做出高級的欣賞和全面的評價,往往就取決于這種綜合能力的高低。要全面準確地評價一幅美術作品,對學生來說是困難的。可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局部到整體,由一個畫種到多個畫種的原則來進行表述的訓練??梢詮膯我坏募记缮蟻肀硎?,可以從單純的造型上來表述,也可以專表述線條或色彩。同時,還可以結合教學進度讓學生表述。即現在學什么就鍛煉表述什么。如學生正在進行色彩研究,就可嘗試對美術作品進行色彩分析的表述。當學生對多個畫種有了一定的了解時,就可以對各種畫種的美術作品做出一定的審美評價。只要把握住審美表述能力訓練的原則,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審美和表述能力,還有助于專業(yè)理論知識的鞏固和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袁寶林主編.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劉克?。佬g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探索,2000(1).

第5篇:美術的分類與方法范文

關鍵詞:美術欣賞;分類;角度;直觀形象;風格特色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253-02

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欣賞課是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提升學生藝術涵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一個重要過程。美術教學還是對各學科拓展探究的過程,我們要指導和幫助學生挖掘美術作品更加深層次的內涵,讓學生通過欣賞擁有正確的藝術鑒賞能力。

首先,欣賞作品的分類。在教材中的美術作品鑒賞一般分為四個類別:第一類,中外歷代美術作品欣賞。例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徐悲鴻的馬、拉裴爾的《椅中圣母》、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等這些現代名家作品,這些作品形式不同,風格迥異,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水平,是美術欣賞作品課程的大作。第二類,讓年齡相當的孩子互相欣賞他們自己的優(yōu)秀作品。這個年齡段孩子的作品會比較純真浪漫,童趣濃濃,是孩子們內心世界的再現,這些美術作品孩子們會很親切,接受并產生共鳴。第三類,佳作欣賞。每節(jié)課前教學書上都會出現一些范畫插圖,一般這樣的插圖作品都是對美學的一些概念和基本技法進行的直觀展現,學生容易形象理解,對于幫助提高學生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有著很好的向導作用。第四類,美術分類別欣賞。如建筑、雕塑、工藝品等。這些類別的美術作品在制作上或大氣磅礴或精巧可人,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水平,會讓人茅塞頓開,孩子們一定會興趣濃厚。

其次,美術欣賞的角度。美術作品的欣賞,我們一般可以從畫面的直觀印象、作品風格、拓展內容這幾個角度來指導學生們欣賞。畫面的直觀印象,也就是作品首先給人的視覺印象。例如人教版美術第15冊波提切利的作品《春》通過對羅馬神話中喚醒春天的諸神的富于想象力的描繪,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寓意畫;法國畫家馬蒂斯的作品《舞》強烈的色彩視覺給我們帶來激動與興奮。美術欣賞的作品風格,包括構圖、色彩、表現手法等主要繪畫的技巧。如人教版15冊美術書中筆墨情趣《蘭竹冊》用國畫的水墨技巧,筆的干濕、濃淡、粗細、疾徐,寥寥幾筆,便將蘭的亭亭玉立、蘭的品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凡高的作品《星空》,星云與棱線宛如一條巨龍不停地蠕動著,暗綠色的柏樹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處向上旋冒,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轉動,在夜空中放射絢麗的色彩。這些不同風格的作品,對學生開闊視野、提高欣賞水平會起到積極的幫助作用。作品內容的相關拓展了解。這包括藝術家的生平、喜好、趣事及社會環(huán)境背景等內容。例如中國工筆畫唐代周的《簪花仕女圖》,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畫中描寫的是唐代當時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說明唐代的社會政治比較開明,因此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才能夠流傳下來。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現實主義人物畫表現風格的開端,而以前的繪畫內容大多是歷史宗教人物。

再次,教師上課要注意的問題。作為老師首先要從思想上提高對美術欣賞課的重視程度,本身樹立起對美術課堂足夠的尊重,對所講的作品都要有一個全面較深刻的理解。抓住中學教學的規(guī)律,課前備好課,課上板書工整,嚴肅認真,語言到位。保證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探究興趣濃厚,不是倦怠的。這樣才是一節(jié)精彩的美術欣賞課,學生的效果也就卓有成效了。對欣賞美術作品時講授的方法也要多樣、藝術、生動,避免講得無趣聽得乏味的現象。在引導的過程中,要靈活多樣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梢允翘釂柡陀懻摚部梢允枪适潞蛻夷畹榷喾N多樣的形式,還可以發(fā)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們欣賞的教學直觀性和趣味性,讓我們的美術課堂成為學生樂學、想聽、積極主動的環(huán)境。講授作品時要重點突出。要分析美術作品是以藝術特點還是繪畫技本技能為主進行欣賞的,像靜物和風景畫,在欣賞時要對作品的基本技能進行介紹講解。有些作品要對主要思想進行領悟,像《自由引導人民》這一類作品,既要了解作品的基本技能,又要了解作品的風格背景,另外在作品的選擇上也要有側重點,選擇要有風格的和獨特代表性的名作,讓這些作品幫助學生們學習并加深對欣賞要求和名著的印象。美術作品欣賞選擇時內容不要過于有深度,超出了這一年齡段學生欣賞的能力的作品,教師盡量不要選擇,或簡單化傳授于學生,不要讓學生感覺過于難,從而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欣賞那些學生容易理解的直觀內容,如畫面的色彩和構圖等。美術欣賞課的講授時間不要過長,時間過長會產生聽覺疲勞,課堂無趣,學生厭倦,教師也可以把美術欣賞的內容滲透到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讓美術欣賞和學習基本技能相結合。美術欣賞課后要有反思。及時反思可以將自己的精彩與遺憾記錄下來,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借鑒提高,這是教育的第一手資料,所以反思是提高自己課堂教學的關鍵。

美術是在人們追求美的過程中發(fā)展和提高的,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不斷提高自己和學生的的審美素質,就是對社會文明進步做出的貢獻?,F在教育政策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工作在教育一線的美術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智慧,讓藝術學科魅力四射,拓展革新,才能為我們的祖國培養(yǎng)出更多素質高能力強的人才,我們的社會也會變得越來越美,這需要我們義務教育戰(zhàn)線上的美術同仁們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第6篇:美術的分類與方法范文

關鍵詞:民間美術;色彩;借鑒

一、民間美術

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因為在遠古時期,該地域有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壤。當時,黃河中上游地區(qū)雨水充足,日照時間適宜,四季分明,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因為有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人們開始在精神上有所追求,進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具有獨特魅力的民間美術。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文化在社會底層的完整體現,反映了人們質樸的審美觀念,寄托了各民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民間美術的概念當前,對民間美術的認識已經較為完整,有了明確的定義:“民間美術是以廣大農民為主體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愉悅精神生活而創(chuàng)造的美術……是相對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宗教美術的一個概念。勞動群眾既是民間美術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民間美術的使用者和喜愛者?!?/p>

(二)民間美術的分類對于民間美術的分類,說法眾多。鄧福星在《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中依據功能學的原理,在充分考慮民間美術的藝術性、實用性、精神性的基礎上把民間美術分為供奉類、宅居類、服飾類、器具類、帖飾類和游藝類。張道一將民間美術分為三大類:一是以欣賞、裝飾和點綴生活環(huán)境為主之品類;二是結合民間傳統(tǒng)禮儀和歲時節(jié)令之品類;三是以日常生活為主之品類。上述的分類方式各有各的切入點,各有各的道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以上分類方式只是為了方便我們在學習中進行歸類研究,品類之間的劃分并不絕對。不管是哪種分類方式只是相對意義的不同,沒有絕對的分歧。

二、民間美術色彩在現當代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

(一)民俗趣味的裝飾性民間美術色彩是人們在勞動生活中為了滿足生產生活需要而產生的,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注重色彩的裝飾性。色彩的裝飾性主要特點是根據作者的主觀感受和畫面的客觀需要,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自由的畫面效果。民間美術色彩的運用,至今延續(xù)著遵循內心感受進行創(chuàng)作的用色習慣,生活在農村的老百姓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認識、使用顏色。例如:河北年畫中多運用大紅、桃紅、黃、綠、黑等色調,使用對比色、補色表現方法。在各種大面積色調的對比中形成了民間美術的裝飾趣味,這種繪畫的風格在日本浮世繪和日本現代繪畫中都有體現。但是,這種傳統(tǒng)的裝飾性色彩并不被一些接受現代系統(tǒng)教育的畫家所接受,甚至出現了排斥的現象。他們沒有體會到正是這種不同于西方的設色方法,才能夠體現東方獨特色彩之美,是我們創(chuàng)作中的思想源泉。在現當代油畫作品中,引用民間美術色彩語言的作品很多。王克舉是我國杰出的油畫家,他是一位浪漫、樸實而又抒情的畫家,他的作品給人感覺非常清新,多是走進大自然的深處了解、開拓藝術的表現空間。他的藝術理想和藝術觀念支配著他的創(chuàng)作思路,基于對中國油畫、中國藝術當代形態(tài)的長期思考,使得他自覺地意識到中國油畫不僅要向西方學習,更重要的是在中國的社會現狀面前,立足于本土,在中國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上進行探討。王克舉的作品色彩亮麗、弱化空間,注重畫面的機構和色彩的搭配。這種畫面風格給我們帶來了有趣的裝飾性的畫面效果。在作品《峨莊秋色》(如圖1)中裝飾性被表現得非常充分:紅色的屋頂、綠色的山坡和田地、藍色的河流,屋頂規(guī)則的畫面分割單純而明快的色運用給畫面帶來裝飾的美感。同樣的感受在作品《崇禮秋韻》中也有著突出的表現,在裝飾感十足的山林造型中,秋天綠色和紅色形成強烈的對此,遠處天空的藍色和土地的黃色形成對比色的色彩效應,這種對比色的使用給畫面帶來了民族氣息濃郁的裝飾美感。

(二)別有趣味的夸張性中國民間美術色彩的搭配有著獨到的特點,而這種用色方式有別于西方的油畫色彩的搭配。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喜歡用高純度的色彩對比以產生夸張的畫面效果。這種夸張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原色的基礎上,增加色彩的明度和純度,夸張色彩的原始面貌達到滿足需求的效果;第二,通過色彩的對比,產生色彩相互加強的夸張效應。這兩種方法給畫面帶來熱鬧、飽滿、強烈的效果,這種強烈的畫面效果傳達給人一種特定的畫面氣氛。宮立龍是我國鄉(xiāng)土藝術的杰出代表,提到他就會感受到其作品中濃郁東北民間氣息撲面而來。宮立龍的油畫作品主要以東北地區(qū)農民為主要題材之一,在繪畫語言方面把古典與現代,敦實的雕塑感和夸張的民間美術色彩自然融合。我們不僅能感受到作者表現的農民生活,還有作者融合其中的感悟。例如,在作品《麥浪滾滾》中(如圖2),借鑒了東北二人轉的服飾特色,以鮮艷的紅、黃、綠為主色調。濃艷的大紅大綠在畫面中夸張地展現,將東北民間的鄉(xiāng)土意味融入其中,滲透出嬌艷的艷俗之美。這位女士穿著紅色的背心、綠色的褲子,拿著紅色的手絹,系著紅色的腰帶,強烈的對比色的運用,表現了人們在迎接豐收時的喜悅心情,也給人以熱烈、奔放的感覺。這種夸張色彩的表現應該和宮立龍的成長環(huán)境有著極大的關系,他從小生活環(huán)境貧困、內心壓抑,向往美好生活,這種內心的表達在他的繪畫語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三)強烈濃郁的對比性中國民間美術在色彩配置上獨具特色,有別于西方的繪畫配色特點。它多用純度較高的顏色搭配,比如紅、綠、藍、橙等對比色進行搭配,使顏色之間對比強烈、勁爆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民間美術作品的繪畫語言是在中國獨特的文化氛圍中產生的,不同對比色在作品中的組合看上去熱鬧非凡、歡快喜慶,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年畫是我國傳統(tǒng)民間繪畫形式之一,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如圖3)是木版年畫的代表之一,作品顏色明亮,主色調圍繞紅、綠、藍、黃,強烈的對比色使畫面主題鮮明,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質樸明快的藝術風格。對比色的使用在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中隨處可見。費正是油畫大師董希文先生的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延續(xù)了中國油畫“民族風”的繪畫風格,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民間美術色彩語言進行表達。其中《包餃子》(如圖4)參加了第七屆全國美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整幅作品表現的是北方農民過年包餃子的場景。畫面利用民間美術的色彩語言進行表達,對比色的使用在畫面中產生了熱烈、喜慶的畫面氣氛,這是中國民間美術的配色特點之一。畫面中以紅、綠對比為主,強烈的色彩對比產生了奪目的視覺沖擊力,渲染了畫面的氣氛,形成了一種濃濃的年味兒,強化了主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巧妙的色彩組合,把不同大小塊面的對比色塊分散在畫面不同位置,給人一種絢爛的色彩感受??鋸埖纳?、緊湊性、形式感以及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場景都凝聚在《包餃子》之中。

(四)與眾不同的象征性中國民間美術是屬于社會底層的廣大老百姓的美術,是勞動者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它不僅是物理學中的色彩,還與自然界的事物相連,延伸并拓展了其內在的含義,使每種色彩都有著獨特的含義和指代,賦予色彩表達人們的情感訴求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能力,希望來年可以風調雨順、谷物滿倉、生活美滿、人丁興旺。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配色口訣:“紅紅綠綠,圖個吉利”“紅配黃,喜煞娘”等??梢钥闯鲺r艷、濃郁、強烈是民間美術的色彩風格,吉祥幸福、紅紅火火是民間美術遵從的色彩品質,順應了這些品質才是吉祥的、喜慶的。這種象征性色彩的表現,能直觀地表達作品想傳遞給觀賞者的含義,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正確地使用象征性顏色,可以使我們的色彩回歸原始性,增加當代油畫的易讀性,并通過畫面的色彩來理解作者的表達意愿。提到王沂東,我們就會想到他畫面中的中國紅。他是我國古典油畫代表畫家之一,寫實人物創(chuàng)作是他作品中的主要題材。王沂東對農村過年、婚嫁等場景印象深刻,這種喜慶的場面都少不了代表吉祥的紅色。紅色對于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含義,紅色是吉祥喜慶的顏色,紅色的燈籠、紅色的對聯、紅色的嫁妝都象征著美好的寓意。王沂東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不僅把紅色作為一種畫面效果的體現,更上升到精神的層面。中國紅在畫面中傳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及人們積極對待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在作品《待嫁的女孩》(如圖5)畫面中,充滿了豐富象征意味的中國紅,紅色的衣服、紅花的被面,背景舞臺式的處理方式,大面積的紅黑對比,帶來強烈的裝飾感和民俗趣味。他表達的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農村生活場景,而是當前農村人們的一種思想狀態(tài)及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喬曉光在1985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玉米地》(如圖6),可謂是借鑒民間美術元素中色彩象征性的典范。畫面中描繪了金黃色的玉米地、紅色的瓦房、質樸的農民還有辛勤耕地的大黃牛,無論是從描繪對象的造型還是色彩,一眼就能看到民間美術色彩元素的特性。用鮮亮的金黃色描繪飽滿的玉米,充滿了大豐收的氣氛,也象征著廣大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對連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祈望。

(五)自由奔放的原始性色彩的原始性是中國民間美術區(qū)別于其他類型美術的主要特征。民間美術是人們發(fā)自內心、不帶任何雜質表達內心想法和愿望的藝術形式。民間美術色彩在最初選擇時,就是一種原始的、自發(fā)的、本能的、主觀的表現,這種表現是一種生活愿望的寄托。舊社會的中國農民處在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tài),他們中的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山村。在這種生活狀態(tài)中,他們很少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生活在自己的小范圍里。因此他們的作品是一種本能自發(fā)的、以愉悅自己身心為主要目的藝術表達。羅中立的《父親》,是一幅讓他可以載入史冊的作品,在那個有著特殊背景的年代羅中立一夜走紅。但是之后的一系列有著同樣創(chuàng)作手法的作品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過多關注,促使他對作品風格不斷探索。大巴山的農民生活始終是他堅持的創(chuàng)作主題,這個主題的選擇本身就具有原始性。在這里我們暫且不談他的題材選擇,從他作品的色彩語言進行分析。羅中立在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上有著較大的變化,在作品《驚雷》中可以看出,(如圖7)這一時期的羅中立已經完成了作品風格的轉變,作品中主觀的色彩、強烈的輪廓表現出明顯的節(jié)奏感和裝飾性。通過民間美術色彩的原始性,烘托出人們對自然界神秘力量的原始性敬畏。畫面本身不再單純表現農民本身,而是借助這一題材和用色技巧表現遠離世俗喧囂的原始之美。

三、如何借鑒中國民間美術色彩

中國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傳統(tǒng)的民間美術經過漫長的歷史長河形成了一種成熟的藝術形式,在歷史發(fā)展中對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乃至歐美國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它猶如一股清流時刻浸染著我們的藝術家,使大家在創(chuàng)作時能時刻感受到新鮮的氣息。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強盛,民間美術的獨特魅力逐漸為世界所認識,世界上有些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也借鑒了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元素。例如,喬曉光在作品《玉米地》中的色彩借鑒,在王煥青的作品《貢家臺的集日》中都可以找到民間美術色彩語言的蹤跡。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我們要融入其中。實地的感受民間的百姓生活,體會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民間美術。在感受中進行理性的分析,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以怎樣的生活狀態(tài)造就了如此的藝術形態(tài)。再把這種藝術形態(tài)放到我們的造型體系、色彩體系、藝術體系中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理解這種狀態(tài)產生的原由及基本關系。有了切身的感受,還要了解藝術的原由,使我們可以更加全面了解、理性對待,深刻體會其中內涵。這是一門綜合復雜的學科,需要我們綜合各方面知識的把握,它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藝術的全新高度。

(二)深入其中、抓住實質。民間美術最引人入勝的是絢爛奪目的色彩,我們在學習時要理性科學地去學習,透過強烈的色彩、淳樸的造型去發(fā)現。為什么如此簡練的線條、強烈的色彩、會給我們帶來巨大震撼的視覺效果和心靈觸動。應透過表面的現象去探知他的制作方法、形式及背后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條件等外在因素。中國的民間美術有著一種神秘的氣息,它來源于我們的生活,來源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源于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來源于我們的神話傳說,來源于民間藝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造型能力。把握了這些,我們才能夠真正了解民間美術的根源。對待民間美術,我們要選擇其中適合我們創(chuàng)作思路的因素,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路注入新的血液。

(三)取其精華、深刻感悟。對于民間美術色彩的研究,我們首先要透徹了解其本質,能夠設身處地去感受民間美術的奧秘。在驚嘆前人的豐碩成果的同時,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理解并吸收其中精華,如何把我們所感受到的東西變成我們自己的感悟,這是一個內化的過程,需要我們共同去思考。

第7篇:美術的分類與方法范文

關鍵詞:初中美術;課導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0-059-01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進,各學科的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異彩紛呈。為了打造高效課堂,導學案作為新課改下教學活動的導學載體,廣泛應用于多學科教學活動中。然而,由于傳統(tǒng)授課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束縛及教學條件的制約,目前美術課傳統(tǒng)教學的方式仍很突出。怎樣實施新課改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呢?現行廣為開展的導學活動,不乏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筆者在初中美術教學活動中,積極進行實踐探究,現淺談認識。

一、更新教學理念,轉變角色,發(fā)揮學案導學優(yōu)勢

“學案導學”,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的教學活動。導學活動要求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在突出學生主體的情況下,針對學生實際,為學生設計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案,它的編寫主體是教師,使用主體是學生,旨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如何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導學作用,首先取決于教師對教學中地位的認識。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是師生交往的控制者,教學的主宰者,而學生則是隨處,二者之間形成了阻隔甚至對立,使教學活動難以高效進行,更談不上學生主體意識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培養(yǎng)。新課革強調教師為主導性主體,學生為發(fā)展性主體,教學是主導性主體的教師與發(fā)展性主體的學生交互作用的過程,這樣教師從原先的獨奏者,轉變?yōu)榕c學生一起演奏的合奏者,從知識的傳遞者轉換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我們只有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才能在教學中的自覺的有效的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

新課改下的美術教學,既重視學生對藝術的感受、表現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還注重美術與文化、歷史、生活相聯系,在教學中,發(fā)揮導學優(yōu)勢,有利于創(chuàng)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玩中學,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二、結合美術學科特點,針對學生實情,靈活設計導學載體

新課改下的美術課程,要求通過美術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與訓練實現對學生應有的公民美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初中美術課程涉及領域寬,知識面廣,課業(yè)內容多樣,技能訓練性強。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參與圍繞目標自主選擇內容、材料和方法,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尤為重要。美術學科導學探究活動的開展,應針對學生實情,靈活設計導學載體。

首先美術導學案的設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主體地位表現在教學活動中成為參與者,因此,學習過程的設計要體現學生參與性。特別是欣賞?評述課型的課,離開了學生的參與,可能導致課堂毫無生機。不妨讓學生參與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成為問題的發(fā)現者,知識的分享者,討論的組織者,結論的總結者。我在教學七上《在美術世界中遨游》一課時,我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課前給學生布置搜集有關資料的任務,并從家里帶來一件美術作品。我也做了充分的教具準備,收集了大量的作品圖片。上課時,把準備好的作品及學生搜集到的作品都展現出來,同時通過課件展示作品圖片進行欣賞,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多用討論式和問答式組織學生自由討論:美術有哪些門類?怎樣進行美術作品的分類?你帶來的作品是哪一類?用什么材料完成?討論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解決學生如何進行美術作品欣賞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欣賞羅中立的作品《父親》及宋代中國畫《出水芙蓉》;通過分組討論兩幅作品在題材、工具材料、表現形式等方面的區(qū)別,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作品呈現的不同藝術效果,教師再點撥進行美術作品欣賞的方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參與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欣賞能力。

其次美術導學案的學習過程設計需要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學習過程是導學案的核心部分,學習活動設計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導學案的質量。初中美術課型分為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等四類課型。根據不同課型的特點,導學案在編寫上對美術學科的課型使用具有靈活性。針對不同的課型可以設計為簡案和詳案,比如說,造型?表現課型可以設計為簡案,這類課型一般知識性學習目標不多,主要需要提供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建議,故而可以簡單些。

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學情可以設計難易不同的學習活動,甚至是以學習建議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可以大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給學生的課堂發(fā)揮創(chuàng)造寬松的空間,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主人。

三、采用多樣教學形式,開展導學活動

第8篇:美術的分類與方法范文

關鍵詞:美術教育美術欣賞核心素養(yǎng)美術師范生

一、田野考察

田野考察也叫采風,是美術師范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學生可以利用與自然接觸的機會進行美術欣賞活動,這種欣賞容易使人印象深刻。在考察欣賞過程中,學生可以按照題材或形式進行分類,便于記憶。具體分類如下。中國歷史建筑群體類。如古園林、庭院、廟宇、祠堂等,這些建筑往往在工藝上精致,在形狀上多樣化,圖案豐富多彩,建筑藝術中或有繪畫,或有書法,或有歷史典故,或有神話傳說,或者儒道融于一體。它們匯集了繪畫、雕塑、建筑、裝飾等藝術形式,呈現了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獨特建筑藝術風格。這類歷史建筑呈現出的傳統(tǒng)人文景觀,能讓參觀者領略到各民族富有特色的建筑風格,體會到各時期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認識先輩創(chuàng)造的美術文化,讓參觀者在贊嘆的同時更加珍惜祖國的文化遺產,從而更好地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現代人文景觀類。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現代建筑在繼承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如:人們看到的公園多是湖水掩映、四面環(huán)翠;旅游度假村風景優(yōu)美;鄉(xiāng)村農家樂富有田野氣息;商貿大夏外形具有現代感;文化會所流露現代文化氣息;等等?,F代人文景觀將自然環(huán)境與現代建筑巧妙地糅合,追求“天人合一”意境,體現重視生態(tài)平衡、注重環(huán)保的意識,反映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美術文化的緊密聯系。自然景觀類。在田野考察中,自然景觀是考察的重要一環(huán)。學生可利用已有的文學和美術知識,感受自然風光。這些景觀可能是歷代詩詞名人留下名句的地方,或是歷代文人墨客寫意抒懷的勝景。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或許會見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美景。對于美術專業(yè)的學生而言,當其身臨其境,用自己獨特的眼光欣賞美景、感悟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名篇時,就能更好地體會美的含義,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的熱愛,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又可以陶冶情操。

二、參觀展覽

參觀美術展覽是美術欣賞最直接的途徑之一。美術展覽的類型很多,如各類畫種展覽、書法展覽、工藝美術展覽、建筑展覽、雕塑展覽等,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內涵,融合美感和知識性于一體的作品,都是很好的美術欣賞對象。學生在參觀博物館時,就可以欣賞不同時期的陶器、瓷器、青銅器、漆器、玉器等,可以看到它們的出產年代、出土時間等詳細的信息。如,在參觀彩陶時,學生可以知道其分為半坡、廟底溝、半山等類型。其中,半坡類型彩陶的造型樸實厚重,有幾何圖案、人面、魚等形象;廟底溝類型彩陶彩繪紋樣以變化多樣的幾何圖案為主,黑彩居多,兼有少數紅彩;半山型則形象渾厚,造型優(yōu)美。學生通過現場直觀比較,能夠加深對中國古代彩陶的認識。又如,學生參觀一些中國書法、繪畫的展覽,可以了解到屬于線條藝術的書法一般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了解其藝術特點;了解中國畫內容一般包括人物、山水、花鳥及其藝術特點;了解書畫的裝裱藝術;等等。學生在現場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欣賞祖國燦爛的藝術文化,既能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可以激發(fā)自身的民族自豪感,還能夠系統(tǒng)掌握基礎美術知識。美術展覽具有豐富的內容與類型,學生在欣賞作品時,每個人的感悟是不同的。當學生在美術展館中親眼看到課本中的真實作品時,這種直觀的欣賞帶來的感受是在課堂中難以獲得的。學生能在直接體驗美的同時,將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個人修養(yǎng)。

三、素材搜集

美術素材的搜集和整理過程也是一種美術欣賞的過程。如,學生可在古玩市場、廢舊收購點等有意識地收集舊的郵票、年畫、連環(huán)畫、小人書、剪紙或舊報紙雜志的美術圖片資料,按照類別、藝術風格、年代、作者等進行編列,并加上說明文字,整理成冊。在收集美術素材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欣賞各種不同類型的作品,又可以加深對不同藝術類型和風格特點的認識。隨著累積數量的增加、類型范圍的擴大,學生的動手能力會得到鍛煉,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會得到提高。

四、美術講座

美術講座,一般屬于專題性質,由一些在美術某個方面或領域有一定研究或成就的專家負責主講,其內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對于美術師范生來說,參加這些講座活動,傾聽不同的專家對各種類型藝術的講解,可以加深對某些美術知識的認識,了解前沿的藝術信息,也可以掌握新的美術技法等。這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藝術視野,提升藝術素養(yǎng),加深對美術的認識,是一種非常好的美術欣賞活動。

第9篇:美術的分類與方法范文

關鍵詞:新思路 中學美術教學 分層教學

美術作為藝術類的一門學科,遠古時代已經是人類記錄生活、表達內心愿望的方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美術作品不但能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同時還起到緩解心理壓力,放松人精神的特殊作用。因此教育界對美術教育越來越重視。雖然我國在中學時期早已經開辦美術教育,然而美術教育卻不能與時展同步。為了更好地開展美術教學,探索中學美術教學新思路意義重大。

一、傳統(tǒng)美術教育的缺陷

(一)重視美術教育的力度不夠

我國新課標以發(fā)展素質教育為核心,然而應試教育在我國根深蒂固,因此中學教育仍舊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中考和高考這兩個升學考試依然是中學生的兩大難關。由于美術考試并不列為考試之列,一提到美術教育,大多數的老師和學生都表現出了冷漠和不耐煩,這就導致了美術課常常被數理化老師給“霸占”的局面形成。另外,本來課時量極少的美術教學,由于大多數師生均不重視,展開教學時不斷擾,所以上美術課時,只是白白浪費時間,學生無法學到知識。

(二)美術教育沒有較強針對性

正像上文提到的那樣,美術對大多數中學生來說并不在考試范圍之內,然而對所有學生必須教授相同的知識點,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即對那些美術特長生來說,再對其展開基礎性知識教學等于是做無用功,并沒有任何效果。然而對于毫無美術根基的學生來說,斷斷續(xù)續(xù)、膚淺的美術教學讓學生根本不知道美術老師講的什么。通常整個學期下來,并不曉得自己到底學到了哪些美術知識。

(三)單調的教學模式

學生本身對美術學習持消極、輕視態(tài)度,再加上美術教學模式單一化,更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美術的興趣,這成為中學美術教育前景堪憂的主因。一般美術老師在上課時是采取宣讀美術教材或者采用簡單的教學輔助工具教學的辦法。另外,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都處在美術工具極具欠缺的尷尬境地。作為有較高實踐要求的美術教學,缺乏相應的專業(yè)工具,這就說明在當前初中美術教育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實踐性。

二、美術教學的新思路

(一)把美術教育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相聯合

在中學教學中想要在短時間內配備好設備、人員和資金不切實際,所以當前美術教學時,采用與計算機輔助教育相聯合的方式則是理想選擇。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其他教學方法不能比擬的優(yōu)勢,即有超強的交互和模擬功能。在美術教學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能為學生構建良好的美術創(chuàng)作平臺。在美術教學中展開構圖、調色和色差等基礎知識教學訓練,是建立在耗費許多美術材料的基礎上。然而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夠使學生實現無紙化訓練,這為時下中學美術教學時沒有充足的設備和資金前提下,開展高質量美術教學提供了可能性。例如,老師在展開《墨與彩的韻味》教學時,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夠把繪畫的動畫過程演示出來,讓學生直觀了解繪畫水彩畫的技法。首先放一段平緩的音樂,營造出輕松愜意的課堂氣氛。緊接著用動畫演示出畫梅花的技法,把畫梅花的花瓣和枝干墨色的干、濕、淡、濃等動態(tài)的變化呈現給學生,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以前用兩三個課時才講完的課程,可以用一節(jié)課就講完,能夠給學生預留更多練習時間。演示完之后,可以讓學生動手去做模擬練習,在計算機上實時調色、構圖使學生感受到美術所帶來樂趣的同時,學習到更多美術知識。

(二)在美術教學中采取多樣化的手段

當前,我國美術教學的課時數較少,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調動起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積極性,以飽滿的熱情來投入到美術學習當中去,應當采取多樣化的手段。有以下幾種方式:開設欣賞經典作品的教學活動,以各種名家作品為依據來教授學生基礎的美術知識;在美術教學中讓全班學生對某類作品展開討論,最后總結討論結果;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對熱門影視劇,并討論其中包括的美術要素,在討論的基礎上為學生開展相關教學。比如,對當前比較熱門的電視劇,如《花千骨》,把該電視劇海報通過多媒體的方式放映給大家,學生就會提起興趣上課,老師再講授里面所包含的美術元素。在海報上的小骨如此唯美,是用哪種美術元素勾勒而成。這樣學生就會知曉美術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具有相關性,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三)實施分層、分類教學

對于有美術特長的中學生而言,應當開設高層次美術班,招聘有較高專業(yè)素質的老師來授課,這樣美術生就能夠吸收更多的美術知識。而對于大部分沒有什么基礎的中學生,應當從教授美術基礎知識、提高美術認同感和增加美術熱情入手。通過分層次、分類的教學方式,能夠化解學的矛盾,使特長生和普通生都能夠很好地投入到美術學習當中去。據調查得知,現在高中已經有了美術特長班,能夠為愛好美術、底子厚的學生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特長生能夠學習更高層次美術知識的同時,要重視普通班學生基礎美術知識教學,即使不為了考試,也要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美術的必要性,這為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學習中提高其審美能力提供保障,因此分層次教學能滿足全部學生的需求。另外,采用分層次對學校當前無法提供充足的美術教學設備、教學資金和時間是有力的緩沖。

三、結語

在我國教育機構不斷推進和深化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門對于中學美術教育的重視度不斷加強。我國中學美術教育正處在不斷進步和發(fā)展時期,雖然沒有充足的設備、專業(yè)工具、資金和師資作依托,但是我們應當開闊新思路,不斷鉆研出適合我國中學美術教學的新方法和途徑,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和時間,就能提高中學美術教學質量,為實現素質教育增添助力。

參考文獻:

[1]厲文.中學美術教學新思路探討[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3,(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