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防災減災的步驟范文

防災減災的步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防災減災的步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防災減災的步驟

第1篇:防災減災的步驟范文

按照減災委員會的要求統(tǒng)一制作了“5.12”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展板,現場發(fā)放了相關防災減災避險逃生知識手冊和宣傳資料。并設現場咨詢臺解答了市民提出的疑問。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牢固樹立“防優(yōu)于抗”、“減先于救”的思想,要全面提高減災防災知識,切實增強自身防災減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盡量避免或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本次活動現場發(fā)放宣傳資料100余份,出黑板報1塊宣傳圖板6快,通過宣傳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有利于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的普遍增強,有利于推動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的普遍推廣,有利于各級綜合減災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防災減災,從我做起”,讓我們攜起手來,心手相牽,團結一致,不斷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努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讓我們遠離災害,共建和-諧!

一年來,西虹社區(qū)在雅山片區(qū)管委會的正確領導下,在社區(qū)轄區(qū)各單位、各居民住宅小區(qū)、廣大居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下,結合社區(qū)實際情況,以黨的xx大精神為指導,深入開展科學發(fā)展觀,大力開展綜合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匯報如下:

一、深入扎實地開展工作,西虹社區(qū)綜合防災減災工作富有成效。

(一)、加強組織建設,建立防災減災的長效機制。一是成立社區(qū)綜合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由社區(qū)書記王祝勇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社區(qū)開展各種防災減災的領導、指導工作;二是建立社區(qū)自然災害事件處理領導小組。由社區(qū)黨支部書記、主任牽頭,社區(qū)工作人員配合協(xié)調處理各種災害發(fā)生事件;三是組織社區(qū)救援志愿者隊伍30人;四是社區(qū)健全防災減災組織網絡圖,在宣傳欄公布。

(二)、加強制度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工作。為確保社區(qū)防災減災工作順利開展,社區(qū)著手制定了各種制度,明確職責。

1、社區(qū)綜合防災減災工作制度、職責;

2、社區(qū)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和演練預案;

3、社區(qū)應急救援隊伍工作職責;

(三)加強宣傳教育,營造濃厚的防災減災氛圍。

在社區(qū)宣傳欄張貼防災減災宣傳海報,社區(qū)充分發(fā)揮教育場所作用開展講座、知識競賽問答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廣泛宣傳活動,使綜合防災減災知識進家庭,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大大增強群眾防災減災的意識。

(四)加強應急演練,做好防災減災基礎保障。

今年來,我社區(qū)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應急演練預案,舉辦消防安全講座一次,實地演練一次,有50余人參加。防汛部門組織應急救援隊多次在八尺江水面開展救援演練。

(五)社區(qū)防災救災工作取得成效。

社區(qū)全體工作人員全力以赴、團結奮戰(zhàn),緊密按照上級部門的部署,全心全意為居民服務。

二、立足長遠,進一步提升我社區(qū)綜合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

(一)立足長遠,加快社區(qū)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長與短,緊與松、急與緩相結合,統(tǒng)籌兼顧,合理安排,不斷提升社區(qū)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的實際舉措。

(二)加強宣傳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防災減災工作好的經驗和做法,提高全社會的減災意識,使防災減災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

(三)進一步修改和完善以防災減災應急預案為主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使防災減災工作走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

第2篇:防災減災的步驟范文

2020年10月13日,是我國第31個國際減災日,根據臨滄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文件《云南省減災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做好2020年國際減災日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現將活動總結如下:

醫(yī)院領導高度重視,重點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開展宣傳活動:

一是利用宣傳資料進行宣傳:從相關媒體上搜集了發(fā)生地震、水災、火災時的安全逃生自救方法以及安全用水、用火、用電知識,編輯整理成材料,對就診病人進行宣傳;

二是要求各科室醫(y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針對各自的工作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例如對住院病人,主要進行安全用電、發(fā)生火災、地震時的安全自救,安全使用氧氣、防跌傷、防墜床知識以及節(jié)約用水的教育;對外傷病人進行安全生產、防止安全事故的宣傳教育。

二、掌握心肺復蘇(CPR)急救技術

進一步提高醫(yī)護人員在自然災害下的急救水平,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由急診科護士長、急救科護士進行了詳細的講授,對如何判斷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心肺復蘇的指征、操作步驟、救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

三、開展安全排查

在活動期間,醫(yī)院領導親自帶隊,組織后勤衛(wèi)保、院辦、等部門人員,深入各科室,對供水排水、房屋安全、供電安全、安全保衛(wèi)、防火防盜以及電梯、高壓消毒、中心供氧等重點環(huán)節(jié)和重要部門進行逐一檢查,及時處理各種安全隱患。

四、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應急演練活動

組織醫(yī)院職工開展了一次衛(wèi)生防疫、防汛抗旱、防震減災、防風防雷、地質災害防御、消防安全、事故防范等方面的應急演練活動,切實提高我院綜合防災減災能力。通過本周的“防災減災日”的宣傳、學習、自查、演練活動,我院職工及患者基本掌握了“防災減災”的知識和技能,能在災害發(fā)生時做出相應的判斷,進行自救和救助他人。

第3篇:防災減災的步驟范文

為抓好這次活動,領導高度重視,專門部署宣傳活動,鎮(zhèn)應急辦對整個宣傳活動作了詳細的布置,明確了各單位、各村(社區(qū))的職責任務,安排專門人員,精心準備,為這次宣傳活動扎實開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在本次的應急知識宣傳周活動中,我們充分考慮了本鎮(zhèn)實際,采取自主宣傳、集中宣傳、現場咨詢等開展系列防災減災活動、搞好重點災害隱患排查等形式對整個宣傳周活動進行了周密部署,同時分階段,有步驟對宣傳周活動進行了全面規(guī)劃,確保了宣傳活動深入人心,切實有效。參加集中宣傳的部門有黨政辦、安監(jiān)站、國土所、水務站、交通辦、派出所、綜治辦、食安辦、城建規(guī)劃辦、衛(wèi)生院、畜牧站、林業(yè)站、環(huán)保站。

各村(社區(qū))、學校利用、廣播及遠程系統(tǒng)開展應急知識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學習抗洪救災、森林防火、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等重要突發(fā)事件的特點及危害、防災減災的基本技能和自救互救的應急常識、突發(fā)事件的有效處置方式和應對措施,鎮(zhèn)政府利用“村村通”廣播專題播放防災減災應急知識宣傳動畫(音)和主題為安全注意事項“民聲一線談”,并利用“__在線”公眾微信平臺宣傳應急相關知識。

集中宣傳通過在街頭人群聚集地開展現場咨詢、資料發(fā)放等方式開展。5月12日,鎮(zhèn)應急辦站辦所和駐鎮(zhèn)單位在集鎮(zhèn)人口密集地設立集中宣傳點,開展現場咨詢、發(fā)放《自然災害預防與自救》、《家用電、氣、水事故的應急常識》、《__地質災害與防御》、《安全常識手冊》、《防空防災安全知識》、《防范非法集資違法犯罪活動社會宣傳手冊》、《防控防災安全知識》、《安全生產相關知識》、《交通事故應急常識》等資料,共計發(fā)放3000余份。同時,將資料發(fā)放至各村(社區(qū))服務中心前臺,前來辦事村民免費自取,把集中宣傳與日常宣傳相結合,建立應急管理工作宣傳教育的長效機制,不斷增強宣傳實效。

鎮(zhèn)主要領導專門部署對重點災害進行隱患排查,特別是近段時間強降雨頻繁,全鎮(zhèn)34個群工室分別對轄區(qū)內水庫、山塘、危房戶、災害易發(fā)區(qū)等地區(qū)重點災害隱患進行排查,并將相關情況報至鎮(zhèn)有關部門。

1.通過本次宣傳周的活動,提高應急管理干部隊伍在具體工作中的實際應用能力,推進了基層應急隊伍建設,使應急管理干部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第4篇:防災減災的步驟范文

關鍵詞:校園,災害教育,實施現狀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大學資源環(huán)境與地球科學學院資助項目“災害與防災減災課程體系建設”研究成果(編號:2013CJ006)。

中圖分類號:G510 文獻標識碼:A

自然災害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全球性問題。國際上一直致力于減輕自然災害,重視社會自然災害教育??傮w來說,國際上自然災害教育開展早于我國,研究也較國內自然災害教育研究更成熟,這些研究和經驗對我國開展災害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國內防災教育現狀

汶川大地震以來,中國在一定程度上開始重視防災減災教育。然而目前,我國的防災教育仍存在很多問題:

一是防災意識不夠,對防災教育工作不夠重視。目前,在教育部、教育局要求下,一些學校已經有災害教育計劃,但真正實施災害教育的學校卻不多。有的城市小學認真搞防災教育、訓練的占到了八成,而有的高中連形式都不走。大部分高校開展災害教育流于形式。有關調查顯示,學校教育排在大學生獲取災害及減災知識主要途徑的最后一位;僅18.3%的大學生參加過救災演習等活動[1]。

二是沒有建立完整的防災應急體系。社會各級和學校對防災應急預案缺乏了解,缺乏實際防災、減災的經驗,預案演練不夠。有關研究表明,汶川大地震時,除了個例之外,受災地區(qū)的行政官員、公眾和災民之中,絕大多數都對自然災害的發(fā)生、發(fā)展、預防、應變、補救、自救等,在事先缺乏必要的認識,在物資準備、精神準備、制度管道和政策性安排上都存在不足,這也導致了不少應急救災行動的忙亂和無序[2]。

三是防災減災的科普知識宣傳不夠,很多人缺乏必要的避災自救常識。據有關部門對汶川震區(qū)中小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70 %的學生沒有接受過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85%的受訪者表示不會主動閱讀有關防震減災知識的書籍。接受過地震逃生訓練的受訪者僅占30%,知道地震有相關前兆的僅占35%,不能熟練靈活運用防震知識的占到了90%[3]。

四是各級學校的教學樓、宿舍等達不到規(guī)定的防災標準,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在汶川大地震中,多所學校的教學樓垮塌,造成慘重傷亡,很大原因是學校的建筑達不到應有的防震級別 [4]。

二、國外防災教育現狀

國際上,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校園防災教育的開展。在2006年各國向世界減災大會(WCDR)呈交的報告中,有110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開展災害教育。這些國家的災害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把災害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只有了解災害才能更好的應對災害。日本、新西蘭[12]等國由法律強制實施災害教育,美國開設了專門的災害課程,科特迪瓦、斯里蘭卡把災害教育整合到其他學科中進行教學,巴布亞新幾內亞、加拿大和奧地利等國是在沒有課程的情況下開展災害教學。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哥斯達黎加的災害教育是全國性的[6-7],而巴西和委內瑞拉僅在自治區(qū)或州內舉行災害教育,但毫無疑問,這些國家對災害教育都非常重視。

(二)教師培訓

加強災害教育,最好的就是先培訓老師,然后再讓老師培訓學生。日本學校開展定期的有關防災對策、指導學生防災方法、學生心理輔導為主要內容的教師防災進修或研討會,并編制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災害教育課程[12]。韓國各市地都有安全教育教師研究會,他們定期召開研討會,組織防災教育教師就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等進行切磋交流。

(三)有針對性的開展災害教育

面對不同的災害,各國開展了不同的災害教育。如斯里蘭卡主要以洪水、颶風和海嘯知識為主,哥斯達黎加則尤其注重地震和火山知識,德國主要進行防火安全教育。各國針對各個年齡階段,也分別設計了不同的教育方案。例如,日本的中小學就開設防災課,出版針對中小學校園安全的教材,并按照年級高低不斷變化其中的內容[5]。

(四)防災演練

為了增強國民對災害的應對經驗和應對能力,一些國家非常重視防災演練。日本各類各級學校都很注重開展災前準備、減災措施等活動[8],當畢業(yè)生走向社會后,同樣要參加由單位組織的防災演練。日本學生對于災害的應對步驟基本形成了條件反射。孟加拉國兒童在學校要參與各種防災的游戲,而后和家人一起探討或進行家庭防災演練。2005以來,孟加拉國在各種災害中受傷的人數大大減少,尤其是受傷兒童比例比2005年以前減少了85%[9]。

(五)社區(qū)支持

國外防災教育非常重視社區(qū)參與。美國政府鼓勵普通民眾組成“社區(qū)應急反應隊”。哥斯_黎加以學校為減災教育基地,讓社區(qū)成員參與到教育和管理當中,使減災教育持久進行。日本也非常注重學校與社區(qū)、家庭間的互動,調動多方力量有效開展災害教育。

(六)媒體宣傳

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媒體是人們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的重要平臺[10]。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媒體的宣傳作用,如日本、韓國從法律上明確了媒體在災害教育中的地位和責任。德國政府建立了“危機預防信息系統(tǒng)”,向人們集中提供各種災害知識和技能。除此之外,紀念日、宣傳手冊、報紙和互聯網等也是國外實施防災教育的普遍手段。

三、國外校園防災教育對中國的啟示

(一) 將災害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作為防災減災教育的客體,我國公眾的防災減災大多停留在意識層面上,對于防災減災教育不重視,對于相關的信息不主動去了解甚至回避,對于政府的宣傳、教育主體的培訓和教育不去重視[11],在知識和物質上缺乏準備。國民的災害意識相當薄弱,避災自救能力差。有必要效仿新西蘭等國,由法律強制實施災害教育,將災害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國民的防災意識。

(二)開展教師培訓,加強學校災害教育的師資建設

災害教育要在學校中推行,必須要有專業(yè)教師來專門進行災害教育傳承的工作。我國學校教育中沒有獨立的防災教育課程,很多學校也沒有專門的防災教育教師。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有必要組織教師和管理人員進行專門防災減災培訓,并將其學習的結果納入考核之中,提高教師的判斷能力和應對能力,把防災減災專業(yè)知識納入教師繼續(xù)教育計劃之中,以制度性保障推行師資力量的建設[13]。

(三)規(guī)范落實學校災害知識教育與防災演練

目前,中國災害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形不成常態(tài)。中國的教育體系,更加重視升學,多數學校的災害教育仍停留在意識層面或淺層次規(guī)訓層面,缺乏持久性。我國學校災害教育仍以教師課堂講解為主,缺乏師生互動,難以達到教學的目的。突發(fā)災害時,若無法及時得到政府的救助,災民自身對災害的應對能力就至關重要。因此,全面落實防災減災演習,加強學校防災安全及災害應急技能培訓,切實增強學生的防災能力及自救能力,應是我們改善學校防災減災教育的重點。

(四)完善學校災害教育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防災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減災的多維教育包括多個方面,無論是災害應急演習還是教學情景模擬都需要多方面、多部門的支持與參與[14]。學校舉行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實踐活動時,也需要活動學生家長的支持??梢哉f,學校災害教育只有在家庭和社區(qū)的理解與協(xié)作下才能順利實施。除了調動家長、社區(qū)的支持外,公益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政府的支持對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也非常重要,如建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地震博物館、地震遺址紀念公園、防災教育主題公園等災害教育基地。通過對這些基地的參觀學習,加深學生對災害的印象,增強應對災害的能力。另外,利用媒體加強災害知識的宣傳,對學校防災教育來說也必不可少。

(五)開發(fā)區(qū)域性校園災害教育教材

開展災害教育須有對應的教材。這些教材要能夠幫助教師和學生們學習自然災害知識,提高避災自救意識,學會逃生技能。我國不同地區(qū)發(fā)生的自然災害的種類有所不同,學生需要應對的災難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做區(qū)域性的鄉(xiāng)土教材,而不是全國性的統(tǒng)一讀本。每個地區(qū)災害特點不一樣,所以針對區(qū)域特色開展災害教育會更加具體、實用。

四、結論

第5篇:防災減災的步驟范文

關鍵詞:地震災害;特點;措施

引 言:在城市建設高速發(fā)展的背后, 突發(fā)性災害事件的發(fā)生概率也在悄然 上升, 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也在大幅度上升。為此, 在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進程中, 應未雨綢繆, 盡力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將可能造成的災害損失減少到最小。

1 地震災害的主要特點

1.1 對生活環(huán)境的破壞嚴重

地震是從根本上進行破壞,不可避免地加劇環(huán)境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城市地震對城市環(huán)境的破壞嚴重,災后幾乎失去生存環(huán)境。

1.2 經濟損失巨大

城市地震災害的另一特點是經濟損失巨大,而且,城市越發(fā)達,現代化程度越高,災害的經濟損失也越大,這主要是因為現代化城市的財富集中度相對較高,現代化城市中的各種生命系統(tǒng)工程較多,相較于普通的鄉(xiāng)村或山區(qū),人們對現代化城市的投入巨大。若城市建筑等減災工作不到位,更會加大城市地震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

1.3 人口傷亡巨大

地震具有較強的突發(fā)性,發(fā)生時間幾乎只有幾秒鐘,而且,一旦發(fā)生地震,人們不僅逃生時間短,逃生地點也很少,城市地震尤其嚴重。更槽糕的是,城市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即使地震不很強烈,造成的傷亡也將相當嚴重。

1.4 地震后往往伴隨其他災害

城市地震不僅能直接造成的巨大危害,還將導致其他災害隨即發(fā)生,如房屋工程破壞導致的火災、水災,特定工廠破壞造成的爆炸、有毒物質泄漏,環(huán)境巨大變化引發(fā)的瘟疫等等,都嚴重威脅了人類生存。

2 防震減災工作的相關措施分析

2.1加強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

面對近年來嚴峻的地震災害,需要國家地震有關部門、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科學預防和應對災害,需要通過災害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喚醒民眾的災害、防災意識,使民眾懂得如何科學應對,減輕災害乃至避過災害。因此,我國的防災科普教育,不僅在提高全民的科學技術素質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預防減輕各種自然災害方面更有現實的重大意義。

2.2 積極開展城市地震應急演練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重,進一步做好嚴峻形勢下的防震減災工作,增強人民群眾在地震中逃生自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這就要求我們將地震應急演練融入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寧可備而不震,不可震時無備。社會各級部門,如學校、醫(yī)院等都應在政府的正確組織領導下,定期開展地震應急演練。各級政府應加強組織領導, 分工明確, 各負其責。成立地震科普教育領導組,全面協(xié)調地震、教育、衛(wèi)生、消防、廣電等部門。地震部門應編寫科普教案,起草演練規(guī)范, 提出演練要領與步驟。醫(yī)護人員應在演練現場對參演人員進行自救互救環(huán)節(jié)進行培訓。消防人員講解滅火逃生注意事項、滅火器材的應用等。廣電部門進行全程跟蹤報道, 通過實例向社會宣傳。要求從實戰(zhàn)出發(fā), 假戲真做, 充分體現實戰(zhàn)性和突然性。按照“地震警報―就近避震―緊急疏散―避難場所集結―被壓人員的搜救―自救互救處置”等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此外,社區(qū)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單元,建立一支反應迅速、訓練有素、突擊力強的志愿者隊伍,可以在強烈地震發(fā)生之后,專業(yè)救援隊伍未到來之前,在第一時間內開展有效地自救互救,從而把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建設城市社區(qū)地震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科學、合理的。

2.3 提高城市周邊地震臺站監(jiān)測力度

地震監(jiān)測預報是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和首要環(huán)節(jié)。對地震信息和地震前兆信息進行連續(xù)或定期的科學監(jiān)測,對破壞性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地點、震級和地震影響的準確測定能夠極大減少地震災害帶來的破壞和損失。因此,必須加強監(jiān)測預報科研隊伍建設,加強對地震預報工作的研究,完善預測預報機制,并在城市及其周邊更加合理的布設強震動儀、應力儀等專業(yè)設備,提供有效數據,為我們的監(jiān)測預報研究提供良好前提,為在不久的將來攻克地震預測這一世界難題積累高質量的數據基礎。

2.4 加強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guī)劃

避難場所建設規(guī)劃是防災措施的重要內容,城市是人口、建筑物密集的區(qū)域,地震發(fā)生后,為了確保救災工作高效進行,確保人員能快速撤離于安全地區(qū),規(guī)劃出避震路線通道和避難場所是城市防震減災的主要對策之一。這些地方應當不受地質災害或周圍可能出現塌陷物影響的空曠地域, 而且應該具備一般臨時居住的生活條件。首先合理控制城市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二是疏散路線要通暢。在設計和改造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時,道路要寬闊,在必要地段建造橋梁,增加城市的對外通道,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在人員集中的公共建筑如影劇院、圖書館、辦公大樓、商場、車站等應設置寬敞的安全出口和明顯的人員疏散標志,引導人員快速定向流動,避免造成混亂、擁擠、堵塞等事故。在城市中面積開闊地、高大建筑、高架電線、地下管線較少的地區(qū)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這些場所可以是城市中的廣場、公園、綠地、室外體育運動場所等避震安全地帶,應力求均勻分布,并保證居民在地震等災害發(fā)生后能夠迅速到達的場所。要更多的考慮防災要求所需要的基本建設,這是亟需加強的方面。

2.5 搞好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規(guī)定:“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作為震前的預防措施,如何去防御地震成了有效減輕地震災害的根本。破壞性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工程設施的倒塌、破壞,以及相伴生的次生災害是導致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據統(tǒng)計,世界上130 次巨大的地震災害中,90 %~95 %的傷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梢?,如果房屋建筑沒有進行抗震設防的話,也很難保證在破壞性地震面前就做到不傷亡、少損失。因此,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加強抗震設防標準,是有效減輕地震災害的關鍵。

我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有《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國務院條例,有中國地震局《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規(guī)定》,建設部《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guī)定》等行業(yè)規(guī)章。同時具備較完善的建筑抗震各項標準體系,如《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等國家標準。可見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關鍵在于落到實處。也只有環(huán)環(huán)相扣,落實到位,才能真正實現房屋建筑“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設防目標。只有各相關部門只有密切協(xié)作,加強監(jiān)管力度,嚴格責任追究,才能更好地做好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工作,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地震時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減小損失。

3 結語

總之,在我國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可能出現的地震安全隱患。同時做好城市防震減災工作,才是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正確途徑。

參考文獻:

[1]都吉燮.城市防震減災及其對策[J].災害學,2001,16(4).

第6篇:防災減災的步驟范文

一、演練目的

安全教育是我局安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預防和減少各種安全事故發(fā)生的重要措施。通過“防震逃生”安全常識的普及和演練,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局應急機制,熟悉《預案》程序,明確職責要求;另一方面是不斷增強全局防災減災的安全意識,提高職工應對各種突發(fā)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各種突發(fā)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二、指揮機構

成立縣城區(qū)地震應急避險疏散指揮部

三、參演人員

由各部(室)、中心等機關人員組成,參演總人數約30余人。

四、演練地點

縣郵政局辦公樓大院

五、演練時間

2014年5月12日上午9時整至9時15分。

六、演練內容

防震避險常識普及,人員安全有序疏散,地震現場冷靜指揮,通力協(xié)作密切配合。

七、演習步驟

1、聽到“地震警報”時,參演人員果斷就近避險一分鐘(至9時01分)。

2、主震發(fā)生1分鐘(至9時01分)后(即“地震警報”聲響結束),參演人員按規(guī)定線路有序撤離。

3、到達局辦公樓大院后,由各部(室)、中心主任迅速清點人數,向總指揮報告安全撤離人數、失散人員和其他有關情況。

4、9時15分,聽到鳴響“解除警報”一分鐘后,演練結束。

5、由總指揮在局辦公樓大院對演練情況進行現場總結,及時發(fā)現和糾正在演練中出現的問題。

八、演練要求

1、注意事項

(1)發(fā)生地震要冷靜應對、有效避險、服從指揮、有序疏散。

(2)不要驚慌,聽從指揮,服從安排。

(3)保持安靜,動作敏捷、規(guī)范,嚴禁推拉、沖撞、擁擠。

(4)按規(guī)定線路疏散。

(5)嚴密組織,認真對待,避免危險情況的發(fā)生。

2、避險要領

(1)上班時發(fā)生地震要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辦公桌下。

(2)在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

3、具體要求

(1)各部門要強化安全意識,不斷增強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2)克服麻痹大意和僥幸心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真抓實干,確保防災減災教育和演練工作落到實處。

(3)演練形式多樣化。各郵政所可以參照本方案組織本所員工進行演練。

第7篇:防災減災的步驟范文

關鍵詞 TPACK 地震災害教學 災害教育

中圖分類號:P315.25 文獻標識碼:A

“國際防災十年”世界會議提出“教育是減輕災害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的理念下,地震災害教育成為地理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地震災害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自古以來就多地震。在地震災害中,如2008年5.12汶川8.0級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7.1級地震,由其他學者的調查研究可知,中學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思維模式的不健全,學生具備的災害意識不夠,對災害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并不是很好。

因此,通過地理課堂開展地震災害教育,培養(yǎng)中學生具有地震災害意識,掌握緊急救援、互助逃生、防震避災的知識和能力,能夠推動全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技能提升,實現全民地震災害教育的目標??傊?,進行地理教學中防震減災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2地震災害教育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

地震災害教育主要涉及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和必修1-3的部分單元閱讀章節(jié)。地理課堂中,多采用“以老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以課本為基礎”,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使得教師主要講解地震的基本知識。這種抽象的語言使課堂知識講授變得枯燥,學生不易理解,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美國學者科勒和米什拉提出的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的概念框架。TPACK特別強調教師的信息技術知識,并將其作為教學職業(yè)發(fā)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成分,這與目前信息技術在各領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密切相關。

因此,基于TPACK框架進行課堂教學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具有明顯的區(qū)別。教師由課堂的講授者向課堂的引導者轉變,學生由課堂的參加者向課堂的主體者轉變,教學形式、課堂內容、評價方式也向著著新課改所倡導的方向轉變,這也是中學地理教學開展地震災害教育的理想選擇。

3基于TPACK框架的地震災害教學實施步驟與方法

3.1教學準備

選取人教版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與地震災害相關章節(jié)作為教學內容。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實現因材施教理念,教學前將學生分成4-6人的若干小組,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3.2實施方法

首先,教師播放汶川大地震視頻,通過PPT演示文稿介紹我國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之一,展示中國地震信息網、中國地震臺網中地震的監(jiān)測、報道等。并由教師提供我國地震的相關資料給之前分好的學習小組,各小組依據所提供的資料分析、討論、總結我國地震的特點,每個小組派出小組代表總結自己小組的觀點。

然后,再由教師匯總并總結各個小組的觀點,用多媒體形式展示我國地震災害的特點。該階段結束后,教師還將對本階段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及細則,明確告訴學生。教師向各個學習小組提出依據上階段總結的地震的特點,各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和探索活動,分析造成我國地震頻發(fā)的原因以及我國地震帶的分布。要求學生運用多媒體展示本組的成果。展示結束教師小結。

最后,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模擬地震發(fā)生時的狀況,觀察同學應對突發(fā)性地震災害能力的表現??偨Y同學們的實時表現,對其中表現不足之處提出建議,把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頒為“防震減災小明星”使其定期進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模擬演練指導。教師總結本節(jié)課對地震基礎知識和地震災害的學習,并對學生學習情況依據評價標準及細則進行評價。

4總結

這樣的地理課堂,絕大部分時間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不過,教師的主導作用并未被忽視,而是發(fā)揮的相當充分。即在教師在指導、示范和歸納總結,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TPACK理念進行地理教學,既實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地震災害教育在地理教學更有效的進行,也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改進。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足、教學課時與教學目標不對稱、師生相互適應時間較長、學校教學資源較為缺乏、學習內容系統(tǒng)性不完整等問題,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修正。

參考文獻

[1] 楊毅.“國際減災十年”簡介[J].中國減災,1999(1):62-63.

[2] 宋雪交,趙振斌.中學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思維模式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7):68-69.

第8篇:防災減災的步驟范文

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到*鎮(zhèn)檢查指導工作,在此,我代鎮(zhèn)黨委、政府對各位領導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下面,我就*鎮(zhèn)的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向各位領導作匯報:

*鎮(zhèn)位于*縣西北部,系滇川兩省,*、*、*、*三縣一區(qū)結合部的*山區(qū)腹地,全鎮(zhèn)總面積264.9km2,轄18個村(居)委會,有348個自然村,18821戶68834人。由于受小江、金沙江的強烈切割,*鎮(zhèn)境內地形地貌極為復雜,河谷部分巖層存在垂直裂隙,形成深邃峽谷,全鎮(zhèn)有12個村委會處于地質結構較差、地質等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的金沙江、鹽水河谷和小江沿線,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切實做好防震減災工作,我們重點抓了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機構,強化組織領導。在防震減災工作中,黨委、政府非常重視,真正將此項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來抓緊抓實。調整充實了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鎮(zhèn)長和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派出所、安監(jiān)站、國土所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和部署防震減災工作。為增強防震減災工作戰(zhàn)斗力,降低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黨委、政府從機關單位抽調了50余名干部職工組成了4支應急搶險隊伍,同時在各村成立了以總支書記為隊長,民兵和青壯年群眾為隊員的應急搶險小分隊。

二是強化宣傳,增強防震意識。充分利用廣播、標語、宣傳欄、手機短信、宣傳單等形式,加強地震科普知識普及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加強地震知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同時,在各中小學校普遍開設地震知識講座,加強對在校師生的培訓教育,增強廣大師生的防震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在各中小學校開展防震避震應急演練,提高廣大師生的應急避災能力。今年上半年,全鎮(zhèn)共張貼防震減災宣傳標語200余條,出黑板報48期,印發(fā)防震避險宣傳單20000余份,開展地震知識講座20余次。

三是深入排查,消除安全隱患。牢固樹立“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防震理念,組織國土、安檢、民政等部門對全鎮(zhèn)17個村的地質情況進行了全面排查,其中石門坎村、云峰村、落水村、發(fā)基卡村、爐房村和炭山6個村委會存在地質災害隱患,共有滑坡點10處,威脅著148戶678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黨委、政府已向地質災害隱患地帶群眾發(fā)放了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并落實了專人負責24小時監(jiān)測,一有險情立即上報。同時,組織中心學校等部門對全鎮(zhèn)23所小學的危房進行了全面排查統(tǒng)計,目前全鎮(zhèn)23所小學共有d級危房9532平方米?,F已爭取排危資金380余萬元,可排除學校危房面積3238平方米,計劃在兩年時間內,全面完成中小學危房排除任務,保證學校校舍安全性能,保障廣大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由于受*“5.12”大地震的影響,云峰村委會大水溝村民小組和三家村村民小組發(fā)生山體滑坡,為確保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鎮(zhèn)黨委、政府投資80余萬元對兩個村民小組處于滑坡體上的29戶群眾進行了易地搬遷。

四是加固民居,提高抗震能力。根據農村民居抗震性能調查統(tǒng)計,*鎮(zhèn)85%以上的民居均不具備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底,原因是娜姑鎮(zhèn)的民居絕大部分都是土壞房,屋梁直接擔在山墻上(土墻),特別是地處金沙江、小江、鹽水河斷裂帶的山區(qū)群眾,家庭貧困程度深,住房極為簡陋,不具備抗震性能。近年來,鎮(zhèn)黨委、政府積極爭取各方資金,大力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工程。在項目安排上,我們堅持把特別貧困、特別簡陋、特別危險的農村民居作為實施的重點對象,優(yōu)先考慮,確保新建和加固改造的農村民居基本具備抗御不低于6級地震的能力。在工程建設中嚴把“三關”、做到“四不準”,即:嚴把材料質量關、嚴把施工質量關、嚴把驗收入住關;對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設計不準實施,對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設項目不準審批,對不符合抗震標準的建材不準進入工地,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工程不準驗收。目前全鎮(zhèn)已新建基本具備抗御不低于6級地震的能力的安房176戶2.1萬平方米,加固改造的1339戶12.05萬平方米,基本保障了1515戶6000余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五是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時效。完善修訂了《*鎮(zhèn)防震減災應急預案》,適時組織地震應急預案的演練,進一步熟悉掌握啟動應急預案的方法、步驟,明確在應急行動中的職責,達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能勝的效果。加強抗震救災指揮體系建設,及時充實抗震減災應急隊伍及應急小分隊成員,建立應急隊伍信息庫,確保預案啟動及時、運轉順利。嚴格值班制度,在汛期及歷年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繁時期,要求各村及相關部門實行值班制度,保證手機24小時開機,及時上報各種突發(fā)性自然災害。

雖然我鎮(zhèn)在防震減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缺乏防震減災工作經費,各項工作開展難度大;二是村鎮(zhèn)建筑民居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達不到抗震要求,全鎮(zhèn)大部分群眾還居住在抗震能力低或不具備抗震性能的房屋內;三是社會公眾防災意識有待加強;四是緊急救援體系不夠健全,缺乏可操作性。

第9篇:防災減災的步驟范文

關鍵詞:地質性災害;施工;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B845.67 文獻標識碼: A

地質災害通常指由于地質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害。自然地質災害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誘發(fā),人為地質災害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fā)。根據2004年國務院頒發(fā)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guī)定,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種。

我單位的工作性質決定我們的作業(yè)場所絕大部分將處于野外施工,面對各類地質性災害的幾率較大;此外,國內管道安裝企業(yè)的市場競爭加劇,云貴高原、川甘贛、江南水網等地區(qū)施工任務逐年增加,施工區(qū)域內頻繁出現山區(qū)、沼澤、河流等較為復雜的地形地貌,一如今天的蘭成中貴管道工程、中緬管道工程等,面對各類地質性災害的幾率成幾何倍數增加。應對地質性災害的預防工作和善后研討刻不容緩,下面就蘭成中貴管道工程在此方面的一些經驗教訓與大家分享。

我單位承建的蘭成中貴管道工程施工段途徑甘肅隴南地區(qū),沿線多在峽谷和山地,平坦地段極少,且峽谷和山地多為石方地段,管溝多采取松動爆破方式。線位多在深切“V”型溝谷或山地中,受雨季影響大。沿線屬5.12汶川地震影響區(qū),部分施工區(qū)域山體巖石本已風化嚴重,外加當地降雨較豐沛,滑坡落石以及泥石流災害易發(fā),給溝谷地帶施工帶來嚴重安全隱患。與西和縣和成縣毗鄰(僅100公里)的舟曲縣城2010年8月8日曾發(fā)生過特大泥石流自然災害,而成縣境內也于2010年8月12日發(fā)生暴雨洪災,管線經過成縣幾處受災較嚴重的村鎮(zhèn)。

1、各類地質災害的簡述

在六大類地質災害中,對我們的施工生產影響最大的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1.1崩塌

崩塌是巖土體的突然垂直下落運動,經常發(fā)生在陡峭的山壁。過程表現為巖塊順山坡猛烈翻滾,跳躍,相互撞擊,最后堆積在坡腳,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嘯、風暴潮、地下高水位長期浸泡管溝等自然因素,以及爆破、開挖坡腳、溝上設備震動、開礦泄洪等人為因素,都有可能誘發(fā)崩塌。

1.2滑坡

滑坡是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整體或局部向下滑動的現象。發(fā)生破壞的巖土體以水平位移為主,除滑動體邊緣存在為數極小的崩離碎塊和翻轉現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對位置變化不大。

1.3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種包含大量泥沙石塊的固液混合流體。常發(fā)生于山區(qū)小流域。泥石流爆發(fā)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山谷雷鳴、地面震動、濃煙騰空、巨石翻滾,渾濁的泥石流沿著料峭的山澗峽谷沖出山外,堆積在山口。

由于突發(fā)性、兇猛性、迅時性以及沖擊范圍大,破壞力度強等特點,泥石流常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

1.4以上三類地質災害會導致溝上設備的傾覆、溝下作業(yè)人員的傷亡、管材物資的損毀,對山區(qū)、溝谷地區(qū)施工帶來極大安全隱患。

2、地質災害的前兆

2.1崩塌和滑坡的前兆

2.1.1斷流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忽然干涸。

2.1.2滑坡體后緣的裂縫擴張,有冷氣或熱氣冒出。

2.1.3有巖石開裂或被擠壓的聲音。

2.1.4動物驚恐異常,植物變形。

2.2泥石流前兆

2.2.1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并夾雜著較多雜草、樹枝;

2.2.2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

2.2.3溝谷深處忽然變得昏暗,并伴隨著輕微的震動感。

3、防災減災的應對措施

3.1成立以項目經理為第一責任人的防災領導小組,安全總監(jiān)作為副組長,各業(yè)務部門領導和施工機組長為組員,做到責任明確,層層落實,形成行之有效的應急反應機制,堅決執(zhí)行以人為本,搶救為先的原則。

3.2項目部聘請專家對沿線地形地貌進行梳理分析,整理、歸納出沿線各重大危險源的分布情況。在全面排查,核準掌握有關情況的基礎上,對相關隱患點提出具體的防治建議和措施,并將每一處隱患點登記存檔,下發(fā)給各施工機組,每周進行一次銷項登記。

3.3編寫、完善防災應急預案。制定應急步驟、搶險原則、應急處置原則、應急實施流程等。做到原則明確,流程清晰,實施流暢。組織施工機組按照應急預案進行相應的逃生演練,以檢驗避災措施的實用性,針對發(fā)現的問題,對方案進行完善,確保施工人員熟悉逃生路線、了解應急措施。

3.4項目部在工程開工前,與地方氣象機構簽訂簽署合作協(xié)議,及時掌握氣象、地質災害的預警信息,提前以手機短信形式向我項目部和機組關鍵崗位人員發(fā)出預警。在惡劣天氣時,每半小時更新一次預警信息,如降雨數據、災害警報級別等。

3.5建立并及時更新施工機組的看夜人員臺賬,確保在夜間出現大規(guī)模持續(xù)降水時,可以隨時掌握現場情況,及時轉移設備人員物質,避免出現傷亡及財產損失。臨時營地要避開溝谷低凹處或面積小而又低平的凸岸及陡峻的山坡下。應安置在距村莊較近的低緩山坡或高于 10 米的階臺地上,切忌建在較陡山體的凹坡處,以免出現坡面坍滑。

3.6加大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培訓力度。除對施工機組進行常規(guī)培訓外,還以下發(fā)學習資料、張貼宣傳掛圖、組織逃生演練等多種形式加深宣貫力度。為消除施工人員對防汛減災普遍存在的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項目部深入施工一線,播放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8月8日舟曲特大泥石流、2010年8月12日成縣暴雨洪災等紀實宣傳片,加深防災減災意識。

3.7項目部每天派出業(yè)務人員對沿線施工區(qū)域進行巡視、檢查,發(fā)現隱患及時通知整改。

3.8當三日內或當天的降雨累計達到 100 毫米時,處于危險區(qū)內的人員應撤離。只有當降雨停止兩小時以后方能返回,切忌雨小或剛停時即返回。同時,遵循中到大雨停工,小雨采取上游派專人望,溝下施工時溝上專人監(jiān)督;因雨停工或收工時,設備和看夜人員駐地轉移至相對平坦、地基牢固、地質性災害影響較小的高地。

3.9重視汛期對施工生產的影響。地質災害為什么多發(fā)生在汛期,因為滑坡、泥石流這些都離不開水的作用,達到一定的強度就可以誘發(fā)?,F場設置一到兩名水情“風險望員”,施工時站在施工上游一公里手機信號好的地方,望員配備對講機、警報器,時時監(jiān)控上游來水情況。當看到腳下水流明顯增大或聽到溝內有轟鳴聲或主河洪水上漲或正常流水突然斷流,應意識到洪水、泥石流馬上就要到來,應立即通知下游機組采取逃生措施。

3.10集中項目部施工優(yōu)勢資源,在汛期前搶完河谷地段施工任務,科學組織施工,減少溝下作業(yè)時間。

3.11及時疏通、拓寬導流渠、泄洪道,及時清理河道內的設備、物資,避免阻水形成堰塞湖;避免河道內管溝因長時間被高水位浸泡造成潰塌。

3.12積極儲備應急物資。交通工具、通訊器材、雨具和常用藥品、食品飲用水等,也應根據具體情況提前做好準備。

3.13一旦發(fā)生地質災害,按照減災應急預案的要求,及時上報項目部,同時有組織地開展自救。撤離災害地段后,要迅速清點人員,了解傷亡情況。對于失蹤人員要盡快組織人員進行查找搜尋。

4、結束語

地質性災害的發(fā)生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不確定性,而降雨、地震、工程活動等復雜性、偶然性又很高,這些因素疊加起來,準確進行預測的難度非常大。既然對地質性災害的發(fā)生無法準確預測,那么詳盡有效的應對措施就顯得至關重要。

理性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是根本。做到組織機構健全,職責明確,責任到位,人員落實,是降低風險的基礎。在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施工的單位或項目部要將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培訓納入企業(yè)安全生產進行管理和要求,提高全員對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的意識,全員參與,這是必要的方法。最后,嚴格執(zhí)行相關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是防災減災、降低安全事故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張振澤 張慶祥2011地質災害觀測預防營救地質出版社

2、國土資源部辦公廳2004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

3、廖育民2003地質災害預報預警與應急指揮及綜合防治實務全書哈爾濱地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