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木蘭詩翻譯范文

木蘭詩翻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木蘭詩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木蘭詩翻譯

第1篇:木蘭詩翻譯范文

木蘭詩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詩譯文】

嘆息聲唧唧又唧唧,木蘭對著門織布。聽不到織布機的響聲,只聽到木蘭的一陣陣嘆息聲。

問木蘭想的是什么,問木蘭思念的是什么,女兒沒有想什么,女兒也沒有思念什么。昨天夜晚看見軍中的文告,皇上大規(guī)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冊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已經成年的大兒子,木蘭沒有年長的哥哥,我愿意為了這次征兵去買馬和鞍,從此代替年老的父親從軍去打仗。

到東邊集市上買一匹好馬,到西邊的集市上買馬鞍和鞍墊,到南邊集市上買嚼子和韁繩,到北邊的集市上買根長長的馬鞭。早晨辭別父母出發(fā),夜晚在黃河邊上宿營,聽不到爺娘呼喚女兒聲音,只聽到黃河水奔流發(fā)出的濺濺的響聲。早晨辭別黃河繼續(xù)前進,傍晚就到黑山山頭,聽不到爺娘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聽到燕山下胡人的戰(zhàn)馬發(fā)出啾啾的叫聲。

到萬里之外參加戰(zhàn)斗,像飛一樣越過關塞和群山。北方的寒氣傳來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的鎧甲。將士們經過上百次的戰(zhàn)斗,有的犧牲了,木蘭等壯士們經過十多年的征戰(zhàn),勝利歸來了。

木蘭從前線回來拜見天子,天子高坐在舉行大典的朝堂上。朝廷為木蘭記功很多次,兵賞賜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表示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快快把自己送回故鄉(xiāng)。

第2篇:木蘭詩翻譯范文

【關鍵詞】木蘭 后殖民主義 人物形象差異 反思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068-02

美國電影《木蘭》取材于中國古代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美國電影中,這一中國古代女英雄形象被重新按美國的價值觀念進行了塑造。事實證明,好萊塢的這部影片是成功的,它以東方文化的包裝演繹了一個經典的美國式的英雄故事。對于電影的人物形象,各種文章的評論角度主要有兩個:一是就電影的創(chuàng)作本身進行評價;二是用各種不同的理論對木蘭的人物形象進行剖析。在這些發(fā)表的論文中,畢耕和李冬青發(fā)表的《〈花木蘭〉:迪士尼演繹的東方傳奇》一文從電影創(chuàng)作的角度進行了闡述。封艷梅的《動畫片中的木蘭形象解讀》著重強調了美國文化對于木蘭形象的新解讀,強調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張莉的《后殖民話語與文化霸權――美國電影〈木蘭〉解讀》則用后殖民主義的觀點對美國的文化霸權通過木蘭這一形象進行了解讀。作者的認識角度可謂不盡相同,綜合以上論文的觀點,本文認為我們應在對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的同時,不能只看到美國文化的強勢地位,而且還要反思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指出我們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的對策。

一 中國木蘭和美國木蘭的人物形象差異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唐代,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并設祠紀念。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奇女子,花木蘭的故事被千古傳唱,從南北朝到今天,從民歌到戲曲到小說,不同時代的中國文人以不同的文體形式對她進行了刻畫。他們都以“忠孝”二字作為出發(fā)點塑造花木蘭這個人物形象。自古以來能做到“忠孝”兩全者,即便是如岳飛這樣的民族英雄也很難做到,更何況一個弱女子!而木蘭在這一點上真可謂“巾幗不讓須眉”,她是一個“忠孝兩全”的完美人物形象。

電影《木蘭》,是迪士尼首次嘗試古裝動畫片的制作,該片獲得了巨大成功,花木蘭人物形象更是再次掀起巨瀾,而這一次是世界性的。作為一部商業(yè)片,花木蘭的故事和中國人傳統(tǒng)中的印象大相徑庭,花木蘭的人物形象也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她不是代父出征而是沖破父親的阻攔奔赴戰(zhàn)場,她不是為了忠君而戰(zhàn)而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個人價值,她更不拘于禮教的束縛而勇敢追求完美的愛情!美國電影中的花木蘭是一個完全“西化”了的人物,她個性鮮明,強調個人主義,具有英雄主義情節(jié)。一個被用美國價值觀包裝了的中國故事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它的深層原因本文將用后殖民主義理論加以解釋。

二 美國木蘭的時代背景和后殖民主義理論

花木蘭人物形象的改變與當今時代背景息息相關。20世紀以來,隨著亞非拉廣大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西方發(fā)達國家發(fā)現(xiàn)原來的直接占領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于是轉而以經濟、文化的侵略為主,即從經濟上控制、政治上影響、文化上同化,這就是后殖民主義。美國電影《木蘭》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被搬上熒屏的。對于這一點張莉認為:美國弗?杰姆遜的第三世界文化研究,為后殖民主義的批評注入了新的活力。杰姆遜注意到第一世界掌握著文化輸出的主導權,可以將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看作一種占優(yōu)勢地位的世界性價值,通過文化傳媒把自身的價值觀和意識編碼在整個文化機器中,強制性地灌輸給第三世界。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木蘭的形象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它本身代表了兩種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在當今世界的強弱對抗和支配與被支配問題。

三 電影木蘭形象所體現(xiàn)的中美價值觀念的差異

儒家文化中所宣揚的“孝悌”“仁愛”“忠君”“愛國”“禮讓”等價值觀念早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詩中對木蘭的描寫都折射出了這些價值觀念。如木蘭為何參軍,詩中寫得很明白:“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痹谶@種情況下她甘愿替父出征,這體現(xiàn)了木蘭的孝道,也體現(xiàn)了木蘭的仁愛,因為詩中只說“木蘭無長兄”并沒有說木蘭沒有弟弟(后文“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證明她有弟弟,只是年紀尚小,需要愛護),木蘭的仁愛之心躍然紙上。而“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可以看出木蘭為了國家出生入死,奮戰(zhàn)十余載,比起岳飛的“精忠報國”毫不遜色。“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眲t說明了她不看重高位和利祿。“禮讓”之美德表現(xiàn)無遺。花木蘭身上既體現(xiàn)出精忠報國、孝順父母的傳統(tǒng)觀念又閃耀著仁愛、勇敢的人性光輝,這些正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精髓。

在美國電影《木蘭》中,木蘭形象所體現(xiàn)的深層價值觀念和這一傳統(tǒng)價值觀念有很大不同。

花木蘭是影片用濃墨重彩所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無論是她的外貌,還是她的語言行為等,都顯示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影片通過描寫一系列的生活事件與矛盾沖突,來刻畫花木蘭的內在形象,揭示出她的性格特長。如當她看到年邁的父親接下從軍書后,為了能保護父親,她毅然割發(fā)從軍;盡管作為女性,她卻非常勇敢和好強,在軍中訓練時,雖然她屢次失敗,依然能再次頑強面對,終于在爬竿取箭和勇救戰(zhàn)士之后,成長為一個女性英雄,同時也得到了同伴的認同,她的聰明與機智也是影片大肆渲染的重要品質。當匈奴大舉進犯,我軍處于極度危險的時候,她急中生智炮擊山頂以致雪崩,最終贏得了勝利。

從上面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木蘭形象的深層特點:個性特征鮮明,敢于背叛傳統(tǒng),爭強好勝,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濃厚,具有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念特征。

四 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念支配地位的獲得途徑

從人性來說美國和中國固然有許多相通的地方,但很明顯木蘭的美國特征明顯強于中國特征。而電影《木蘭》是成功的,說明美國的文化在打開中國市場方面的強勢和支配地位。

從影片的表現(xiàn)形式和藝術風格上看,也頗具中國特色。畫面上的人物造型以及服飾等,都是以唐朝特色為藍本加工合成的,兼顧古風而不失現(xiàn)代感。其線條柔和,勾畫均勻,情景轉換自然流暢,融入了中國水墨畫的特色和意蘊,因而能夠在廣大中國觀眾的心目中激起強烈的感應和共鳴。

從這段論述可以看到,美國的強勢文化是與中國的一些文化特征結合在一起的,它把中國文化作為原料,進行再加工,以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念為芯片進行推銷,外觀看來是中國式的,但卻有一顆美國心。而這正是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念從深層次獲得支配地位的原因。

五 反思

美國是當今世界超級大國,它在文化、科技、軍事等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當今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望其項背。而美國支配地位的取得,留給我們許多有待思考的地方。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念支配地位的獲得與美國的多元文化以及對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再加工是分不開的。我們對于該種處于支配地位的文化和價值觀念要客觀對待,不能盲目地拒絕或接受,更要思考我們如何才能把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和價值觀念推向世界。魯迅先生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蔽覀儜炎约罕久褡鍍?yōu)秀的東西展現(xiàn)給世界。在我們用后殖民視角對木蘭人物形象進行反思時,更要思考我們?yōu)槭裁磿幱谶@樣一種地位。而在強勢的別國文化吸收我們本民族文化和價值的部分精華后,連帶他們原來的東西再推銷給我們時,為什么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共鳴。我們是要等世界來擁抱,還是主動地擁抱世界呢?

參考文獻

[1]封艷梅.迪斯尼動畫片中的花木蘭形象解讀[J].電影評介,2007(14):33~34

[2]劉康、金衡山.后殖民主義批評:從西方到中國[J].文學評論,1998(1):153

第3篇:木蘭詩翻譯范文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jù)其最早著錄于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于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zhàn)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據(jù)此,《木蘭詩》中之戰(zhàn)事,當發(fā)生于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爭。而最主要之戰(zhàn)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于北朝后期。

(二)木蘭的形象

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是一個深深扎根在中國北方廣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尤為可貴。

詳略得當:忠孝兩全,深明大義。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表現(xiàn)出淳樸和高潔的情操。

(三)木蘭詩里的成語

成語

撲朔迷離

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F(xiàn)指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于辨別。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愿為市鞍馬。(愿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譯文: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②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譯文: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么?

文章修辭

互文交錯

(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2)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3)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復沓

(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頂真

(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4)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

排比

(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比喻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張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設問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對偶

(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4)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5)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反問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四)木蘭詩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箚査咎m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第4篇:木蘭詩翻譯范文

怎樣辨別句子中有沒有用到互文呢?在有疑問時,不妨先直譯句子。如《陋室銘》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一句,照字面直譯為“談笑有淵博的學者,往來無淺薄的人”。但是,如果“鴻儒”沒有和作者“往來”,又如何“談笑”呢?可見這一句運用了互文。確定后,可以調整語序,把句子說成“談笑、往來有鴻儒而無白丁”。這樣理解和翻譯就不會出錯了。

互文有時出現(xiàn)在同一句子中,這叫“本句互文”。如:

(1)“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三峽》)。此句寫春冬之時的三峽之景,言雨后初晴,晨霜茫茫,山林和山澗清寒而寂靜。“寒”既屬林,又屬澗;“肅”既屬澗,又屬林。

(2)“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這句應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如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月光籠罩著沙”,那就大錯特錯了。

(3)“泉香而酒?!?歐陽修《醉翁亭記》)。泉是清香的,用這樣的泉水釀出來的酒,自然也是清香的。“香”、“?!蓖瑸椤叭薄ⅰ熬啤彼?,互為補充。

互文更為常見的是出現(xiàn)在兩句之中。如:

(1)“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詩》)?!爱敶啊?、“對鏡”互文,因為理云鬢、貼花黃都是木蘭一人修飾頭面的動作。當窗迎光,對鏡照影,是理云鬢和貼花黃的共同需要,決不能說理云鬢只需當窗而不要對鏡,貼花黃只要對鏡不需當窗。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這句意為不以環(huán)境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悅或悲傷?!氨?、“喜”互文,“物”與“己”也是互文。翻譯這類互文,要注意調整語序,把一些字、詞歸到本來的位置上。

(3)“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這里的“受任”、“奉命”意思相同,為互文;“敗軍之際”與“危難之間”也是互文。這兩句可理解為:在“敗軍之際”與“危難之間”接受了任務和使命。

我們初中課文中的互文例子還有很多,如:

(1)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

(2)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

第5篇:木蘭詩翻譯范文

木蘭詩文言文

唧(jī)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詩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云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字詞句

A.字音:機杼〔zhù〕 鞍韉〔ān jiān〕 轡〔pèi〕頭 鳴濺濺〔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貼:軍帖〔tiě〕;貼〔tiē〕黃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對鏡帖花黃:“帖”通“貼”,貼,粘貼。

古今異義①爺:古義指父親,e.g.:卷卷有爺名;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②走:古義為跑,雙兔傍地走;今義行走。

③但:古義為只,副詞,e.g.: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今常用作轉折連詞。

④郭:古義為外城,e.g.:出郭相扶將;今僅用作姓氏。

⑤戶:古義為門,木蘭當戶織;今義人家、門第。

⑥迷離:古義為瞇著眼,今義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義為虛數(shù)多,今義數(shù)詞,十二。

一詞多義

市:a.集市,e.g.:東市買駿馬;b.買,e.g.:愿為市鞍馬。(名詞作動詞。我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買:a.買(東西), e.g.:東市買駿馬;b.雇,租,e.g.:欲買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為市鞍馬;b希望,e.g.:愿馳千里足。

詞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么。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策勛十二轉。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zhàn)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成語:撲朔迷離

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F(xiàn)指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于辨別。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愿為市鞍馬。(愿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②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么?

第6篇:木蘭詩翻譯范文

關鍵詞:有效語文教學;逗趣;浸潤;引著走

看朱則光老師和韓軍老師的示范課《木蘭詩》《南來北往》,對語文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自我審視和深度思考,也有了一些感想和收獲。

一、對“逗趣”的思考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大多數(shù)老師都注重了教學中的“逗趣性”。 有的是為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而逗趣,有的是為逗趣而逗趣。朱則光和韓軍兩位老師也都會逗趣,再逗趣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拉近和學生的距離。

朱老師在講《木蘭詩》時有幾處逗趣。先是在導入時,說木蘭是濟寧人,下面的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是商丘虞城營郭鎮(zhèn)的,老師和學生爭名人,就爭出了課堂教學的趣味。在分析木蘭“嘆息”時,故意說:“木蘭不是很消極嗎?”學生馬上說:“那不是消極,那是……”很快師生就進入了對話之中。在分析木蘭征途中的情感時,朱老師又說:“木蘭怎么不像一個英雄呢?她沒到戰(zhàn)場就想家了?!睂W生馬上說:“木蘭是英雄,但她也是女人,……”朱老師的逗趣,就像是投湖的石子,能把學生的心及時地激起思考的漣漪。逗趣之法很高妙。

韓軍老師的逗趣也有著他自身的特點。在介紹自己時,問學生認識自己嗎。學生說:“您是韓軍先生?!表n軍老師隨口說:“是,我是比你們先生?!本瓦@么一句幽默的話,就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就撤掉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藩籬。為師生合作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韓軍老師在背誦課文的時候,故意留下了三個破綻,背完之后,問學生自己背的有什么不足嗎,學生馬上說出背錯的地方。而韓軍老師就抓著這三個錯誤進行教學。這真是精妙的預設。也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兩位老師逗趣的手段都很普通,沒有借助多媒體和其他形式。但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何也?是他們都摒棄了浮華的形式,而專注于文本。他們的逗趣是既注意到“樂”又注意到“知”??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知之者?!薄昂谩焙汀皹贰辈皇悄康模爸辈攀悄康摹Un堂上,該是以“知”為重,輔之以“樂”才是正經,否則,就是念歪了經。相聲界的大家馬季先生說過類似的話:相聲是逗樂的,但是兩個人站在臺上,什么都不說,一人拎起一桶水倒在另一人頭上,也能讓觀眾樂。那,不是相聲。語文課堂教學也如此。所以,“逗趣”之法,應該用的恰到好處。

二、“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思辨

一般的語文老師不發(fā)愁“教什么”,大都發(fā)愁“怎么教”。王榮生教授說:“教什么永遠都比怎么教重要。”這無疑是給廣大語文教師指出了一條明路。可是能實踐此說的又有幾人?

而朱則光老師在作報告里也強調了王教授的話。在《木蘭詩》的教學中也是認真落實了這句話的。朱老師沒有嘩眾取寵的花架子,課件也很簡單,不花哨。他教了什么呢?教了字音、詞義、翻譯、朗讀、情感體驗、人物形象分析等。他怎么教的呢?以讀貫穿始終。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解決問題。老師或旁敲側擊或故意設置障礙或引而不發(fā)。對木蘭的形象分析更顯他的匠心獨運。作為女性,木蘭嘆息、思親、還鄉(xiāng)、愛美。盡顯一個柔弱女子的形象。作為英雄,木蘭備戰(zhàn)、征戰(zhàn)。時代的機遇和個性的張揚,促使一個柔弱的女子變成了一個剛強的英雄。這一點的發(fā)掘,真是獨到。

韓軍老師在教《南來北往》時,他教了排序、點題、鋪敘。他是怎么教的呢?激情誦讀。韓軍老師在作報告時說:語文教學就要時時刻刻抓文字,分分秒秒抓效率,絲絲縷縷抓考試,來來回回有情趣。兩位老師都打破了許多老師堅守多年的語文教學范式。他們的教學也都達到了高效教學的目的。

在比較“教什么”和“怎么教”時,我感覺弄明白“教什么”要比“怎么教”難得多?!霸趺唇獭敝皇且粋€形式,可以叫“器”。 “教什么”則是內容,可以叫“物”。尋找一個容器要比尋找一個有價值的“物”容易。好多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尤其是在公開課的時候,大都避重而就輕。一門心思地搞起花架子來了?!爸匾曃谋尽钡奶岱ㄒ灿泻瞄L時間了,但收效甚微的原因也許是對文本的“怕”造成的。那種唯教參的馬首是瞻的做法還很多。但是朱則光和韓軍兩位老師的示范應該給有志于此的老師以鼓勵。

三、“催熟”和“浸潤”的比較

在現(xiàn)在的教育評價體制下,學生的成績是評價老師成績的唯一標準。唯成績論的老師則各顯身手。有的手段是好的,有的則明顯地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就像有的食品還沒長成熟,而施一催熟劑,外面看著紅潤鮮亮,而里面則青澀難吃?,F(xiàn)在好多學生就像是一催熟產品。所以,朱則光老師在作報告時指出“有效教學”的重要性。他說“有效教學”不可能速效,也很難追求高效。應該是春雨化物般的“浸潤”。在朱則光老師的課堂語言中沒有“這是考試重點”,“這應該記住”,“哪一年的中招題就從這兒出的”等太專注于成績的話語。有好多學生產生厭學的原因是討厭老師那味同嚼蠟的教學。老師或冷冰冰地把學生當作考試機器,或者苦口婆心地勸學生進行“題海戰(zhàn)術”訓練。語文中的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意韻之美則無暇感受。韓軍老師則是一開始就配樂誦讀,把學生帶進一個優(yōu)美的有文字組成的意境中。聽這樣的課怎能沒興趣呢?

所以,“催熟”和“浸潤”的優(yōu)劣不言自明。仔細分析這兩種做法的區(qū)別,還是在于老師的心態(tài)。急功近利者為了自己的成績往往會拔苗助長,就采用“催熟”之法;有愛學生之心的老師則會為了學生的成長而采取“浸潤”之法。學生是喜歡把老師比喻為園丁的,他們可能更喜歡有愛心的老師。

四、“打著走”,“牽著走”和“引著走”的優(yōu)劣

第7篇:木蘭詩翻譯范文

一、知人論世,洞察生活

古典詩歌中提到的內容反映的是詩人的真實生活經歷,是詩人情感和世界觀的真實展現(xiàn),由此可見教授古詩詞不可只拘泥于詞句的背誦,而要深挖下去,探討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詩人的個人經歷和創(chuàng)作意圖。《孟子》中提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只有洞察詩人的人生,才能更好地品讀詩歌。

學習《觀刈麥》一詩的時候,如果能夠聯(lián)系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來鑒賞,就能更好地理解此詩?!队^刈麥》是作者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元年創(chuàng)作的詩歌,當時他擔任周至縣的縣尉,是一個負責征收賦稅的小官,因此他對于當時普通勞動者所遭受的苦難十分了解。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這才有了這首《觀刈麥》。白居易之所以有如此的敏感度,能寫下這樣反映民間疾苦的詩歌,和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分不開。白居易和當時的詩人元稹合稱“元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繼承了杜甫現(xiàn)實主義文W傳統(tǒng),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候能夠直面真實的生活,在筆下展現(xiàn)被激化的社會矛盾,反映民眾的疾苦。不僅如此,新樂府詩歌取材典型、形式通俗、語言淺顯,改善了當時詩壇蕭條的現(xiàn)狀。當時有很多詩人喜歡寫寄情山水的詩歌,很少有如白居易一般關心百姓疾苦、為民請命的詩人,如果能夠理解唐詩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風格,學生就不難理解這首詩歌的意味。

知人論世的方法能促使學生設身處地思考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況,從詩人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樣能減少學生和詩歌之間的隔膜感、距離感,促使學生更好地感悟詩歌。

二、破譯典故,感受意蘊

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和古人產生情感共鳴。由此可見分析詩歌的典故可以促使學生感受詩歌中的意蘊。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運用了大量典故,如果能讓學生從典故入手解讀詩歌,則能促使他們更好地感受詩歌意蘊。“醉里挑燈看劍”,從詩歌的一開頭便奠定了豪邁的基礎,劉斧《青鎖高議》中提到了“男兒慷慨平生事,時復挑燈把劍看”,故此“挑燈看劍”指代豪邁之事。“八百里分麾下炙”借用了《世說新語》里和王愷有關的典故,王愷和他人比賽射箭,用牛作為賭注,射中目標就殺牛吃,吃完立刻就走,這個舉動展現(xiàn)了豪邁之氣,辛棄疾運用這個典故也表現(xiàn)了豪邁之情?!榜R作的盧飛快”中的“的盧”指的是一種烈性的快馬,“弓如霹靂弦驚”運用的是《南史》中曹景宗的典故,曹景宗在年少時經常騎如龍的快馬,拉開弓箭發(fā)出霹靂一般的聲音。從這首詞所用的典故可以看出,作者所用的典故都和豪邁之情有關,體現(xiàn)了壯士征戰(zhàn)沙場的豪邁之情。由此可以感知這首詞的意蘊,作者描繪了勇往直前的將軍形象,表達了殺敵報國的理想,抒發(fā)了壯志未酬的無奈之情。

學者黃永武認為,運用一次典故就相當于將某一個故事或象征重新認同了一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借助典籍弄清楚典故的出處,搞清楚作者運用典故的情意,品味用典的巧妙之處。

三、比較賞析,深化思維

初中生在閱讀詩歌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閱讀不充分的情況,不能揭示詩歌中的妙處,但是通過比較閱讀卻能夠彌補這個問題。

《木蘭詩》是樂府詩歌的代表作,展現(xiàn)了花木蘭這樣一個巾幗英雄的形象,在教授這首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嘗試將詩歌和另一首樂府詩歌《陌上?!贩旁谝黄疬M行比較閱讀。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在主題和人物形象上有相似之處,都體現(xiàn)了對命運的抗爭,但是對命運的抗爭方式有所不同?!赌吧仙!分械牧_敷勇敢地拒絕太守的行為,抵擋住了榮華富貴的誘惑,機智地用夸耀自己丈夫的方式拒絕了太守。《木蘭詩》中的女主角面對“阿爺無大兒”的情況,毅然決然地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展現(xiàn)出了有擔當?shù)囊幻?,在封建社會女扮男裝被視為反常行為,花木蘭秘密從軍,體現(xiàn)了她的智慧和不向命運妥協(xié)的精神。由此可見這兩首詩歌中的女主人公雖然行為不同,但是都具有相同的性格特點。

學者冰心提出,通過比較閱讀能得到啟示,獲得體會。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單一的閱讀無法獲得新的收獲,而使用比較閱讀法卻能幫助學生辨別詩歌優(yōu)劣,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

第8篇:木蘭詩翻譯范文

一、委婉句。故意不直言其事,而用含蓄、婉轉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在修辭上叫委婉。它有四種情況:①求雅致。如《赤壁之戰(zhàn)》:“權起更衣。”“更衣”就是上廁所,把上廁所直接寫在史書中不雅觀,故換成“更衣”。②圖吉利。如《出師表》:“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惫湃思芍M言“死”,因而產生了數(shù)十種關于“死”的委婉說法,如“晏駕、駕崩、登遐”等。③怕冒犯。如《捕蛇者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薄叭恕北臼恰懊瘛保蚺旅胺咐钍烂?,而避諱為“人”。④為外交。如《赤壁之戰(zhàn)》:“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于將軍會獵于吳?!薄皶C”實指交戰(zhàn)。兩國交往,敵國交戰(zhàn),很講究外交辭令。其特點是:語意含蓄,語氣婉轉,柔中有剛,剛柔并濟。

二、互文句?;ノ囊步谢ノ囊娏x,其特點是分開的內容要合起來理解。不了解互文,往往會給閱讀帶來困難,甚至引起誤解。如《木蘭詩》中“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就是用了互文修辭,意思是將軍和戰(zhàn)士從軍十年經歷了千百次戰(zhàn)斗,有的死了,有的勝利歸來。如不懂互文修辭,就很容易誤解為“將軍經歷千百次戰(zhàn)斗死了,壯士從軍十年勝利歸來?!?/p>

三、借代句。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這種修辭方法叫借代。文言文中的借代句在翻譯時必須把指代的內容譯出來。具體有:①以部分代整體。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帆”是船的一個部分,用“帆”代指“船”的整體。②以特征代本體。如: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分別是老人和兒童的頭發(fā)特征,借代老人和孩子。③以具體代抽象。如: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戎馬”是具體的,用來指代抽象的“戰(zhàn)爭”。④以抽象代具體。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以抽象的“綠”“紅”兩種顏色,借代“海棠葉”和“海棠花”。⑤以人名、地名、官名代本體。如: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琵琶行》)“司馬”是官名,以“江州司馬”借代白居易。

四、比喻句。比喻在句式上往往以“像……一樣”居多。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柳宗元《小石潭記》)句中“斗折蛇行”,整個句子是個比喻句,按照比喻句式翻譯應為:向西南望去,小石潭像北斗七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游行,或隱或現(xiàn)。

五、用典句。文言詩、文中常引用典故,能豐富作品的內涵,使表達生動含蓄,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理解典故是把握古詩歌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徑。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薄痘ā芳础队駱浠ā罚悄铣恼`國的陳后主所制的樂曲,《花》也就成了亡國之音。暗用歷史故事,表現(xiàn)出辛辣的嘲諷、深沉的悲痛與無限的感慨。

第9篇:木蘭詩翻譯范文

多少年來,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不少語文課呈現(xiàn)出機械和程式化的特點,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思維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受到限制。在語言教學中強制學生按照教師的思維模式進行直線推理方式學習。其結果,學生的思維受約束,個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展。要真正改變這種狀況,只有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才能激活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不要以為質疑是很玄妙的事情,下面這些質疑的片斷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示。它們雖然僅僅來自于語文課文的閱讀,但可以看出質疑精神是真正閱讀的活力之源。

一、細處奇妙求完美:質疑字、詞、句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當把教師灌輸知識改變?yōu)閹熒⑸g的多向交流,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來。同時在教學中引導他們注意自己所質疑的知識點,讓他們從細微之處探究。如:在教學《塞翁失馬》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小組合作疏通課文,并要求他們要抓住疑惑點提問。果然,有同學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了課文中的關鍵人物“善術者”,指代不明。課文中“近塞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之胡,有人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為福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如果“其”解釋為“他的”,那么翻譯后發(fā)現(xiàn)“善術者”似乎是塞翁的兒子。但全文卻無一處表明這位兒子的“善術”本領,倒是塞翁能正確認識禍福之間的辯證關系,因此我引導學生試著重新理解“其”字的意思。學生歸納出了“其”字作為代詞的幾種常見用法:(1)表示領屬關系,做定語,可代人、代物、代事情。譯成“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2)代詞。她(們)他(們)它(們)等。(3)有時用為已稱“我的”“自己的”等。(4)指示代詞,用在數(shù)詞或數(shù)量詞之前,表示“其中的……”。(5)指示代詞,作定語,譯為“那”“那種”“這”等。大家就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用法中發(fā)現(xiàn)了“其”字作為“那”,來解釋。文中的“其父”、“其子”(那父親、那兒子),語言通順了,而且更合乎語境了。

二、考慮細致求嚴謹:質疑情節(jié)的發(fā)展。

《木蘭詩》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分析討論了木蘭的形象和情節(jié)敘述的特點后,覺得未能盡興,于是拋給學生一個拓展探究的任務。――質疑《木蘭詩》故事情節(jié)合理性。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眾說紛紜,有個學生認為:故事結局寫“火件皆驚忙”、“不知木蘭是女郎”是個敗筆。這個結局有傷木蘭睿智的性格――木蘭辭封拒賞,既表現(xiàn)了鄙視名利的高潔品質,也表現(xiàn)了她的深謀遠慮――紙是包不住火的,一旦暴露女兒身,會落得個“欺君之罪”,遭受“滅頂之災”,既然如此,歸家后的木蘭難道就不怕犯“欺君之罪”或為難可汗嗎?有人說“伙伴”會守口如瓶的,可木蘭憑什么信賴他們呢?有人說英雄成了平民可免死罪,但“王子犯法與庶名同罪”的公正又如何得到體現(xiàn)?聰明善良的木蘭怎么會如此“難得糊涂”?這位學生連珠的質疑,使師生在驚嘆亢奮之中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梢?,留給學生質疑辯論的時間和空間,才能有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靈感思維的可能,同時也提醒我們要指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行文中的矛盾之處,不合理之處,這樣才能加深對文本的體驗。

三、全面分析求客觀:質疑人物形象

學習完《隆中對》和《出師表》后,結合課后閱讀《三國演義》,我有意地讓學生分析諸葛亮這個人物,同學們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諸葛亮是一位智者、能人,才華過人,蓋世英雄,天下奇人,忠心可鑒。可是,一位學生卻出語驚人:我發(fā)現(xiàn)諸葛亮并不聰明,首先作為執(zhí)掌蜀國軍政大權的諸葛亮,每日陷人具體事務,事情不分大小,皆決于己,這是領導者的大忌。應該說諸葛亮53歲病死,與他事必躬親,操勞過度有關。這能說他聰明嗎?其次,諸葛亮不僅不會用人,而且往往在關鍵時刻或重要地方用錯人,并導致嚴重后果。戰(zhàn)爭無情義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戰(zhàn)中,在華容道上把關、張或關、趙兩人位置對換一下,這樣不是既讓關羽還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的不殺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豈不兩全其美?至于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自己也差點成為司馬懿的階下囚,則是婦孺皆知的事。最后,阿斗平庸,無才無德,諸不取而代之,實現(xiàn)天下為已任的大志,缺少勇氣和決斷。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說:“若阿斗無才,可取而代之”。扶不起的阿斗,諸硬扶,此愚忠,不足為訓。總之,諸葛亮雖在戰(zhàn)中能取勝,但往往在統(tǒng)籌全局或關鍵性問題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誤,這能說諸葛亮聰明嗎?這位同學的分析雖然過于偏激,但卻也令人精神一振,這不僅是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對人物的塑造也提出了質疑。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學生逆向思維、求異思維、讓他們從新的角度去考慮,去感受每篇文章,每個問題,激發(fā)其強烈的創(chuàng)新欲望,啟發(fā)他們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獨辟路徑,標新立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四、角度變換求多元:質疑主題的理解。

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指導學生對主題理解的多元化?!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主題質疑是最能煥發(fā)活力的一個質疑角度,也是最能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個質疑角度。在這樣的質疑中,你經常會體驗到醍醐灌頂?shù)木?。比如在教學安徒生的《丑小鴨》時,我要求學生多角度探究文章的主題,同學們在思考討論之后,得出以下結論讓人刮目相看。

――丑小鴨非常的堅強,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它都能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這也就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信念,只要我們一直努力不斷追求就會有獲得成功的一天。

――恰好相反,我覺得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的是:丑小鴨最終獲得的美麗并非奮斗所得,那是它天生就擁有的,因為它天生就是個天鵝蛋,不需要努力,只要堅持就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