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包身工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要求。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個別教師過度重視課本而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中,筆者就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就語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展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措施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 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基礎。只有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們才能夠放松下來,積極投入到語文教學,且配合教師的指導中來。一般來說,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主要包括:
(一) 合理情境導入
在課堂開始,教師可以根據這堂語文課的實際情況,有效地強化教學設計,合理進行情境導入。情景導入有利于學生很快地“入戲”,在“入戲”之后,引導學生思考、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比如,在講述《荷塘月色》一文中,課堂伊始,我就播放了鳳凰傳奇唱的《荷塘月色》這首歌。當動感的音樂響起來――剪一段時光緩緩流淌,流進了月色中微微蕩漾,彈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麗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螢火蟲點亮夜的星光……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只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當這首歌播放的時候,有的學生還輕輕地跟著唱。一曲終了,學生們的情緒很高。在他們高昂的勁頭下,我問:你們說,《荷塘月色》這首歌里,除了有荷塘,有月色,還有什么?還能夠將什么融入到荷塘月色中?如果是你們,你們會將什么融入到荷塘月色中呢?這些問題是以歌曲為依托進行分析的,學生們對這首歌耳熟能詳,將歌與情懷、感情思考是突破傳統(tǒng)教材教學的因素。另外,將學生的情懷與荷塘月色結合起來,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思考。
(二) 鼓勵學生質疑
朱熹曾經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上進。由此可以看出,質疑對于學習來說很重要。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造性思考,才會質疑,鼓勵學生質疑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要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包身工》一文的學習中,有的學生就提出了:包身工是那個時代特有的嗎?包身工和現在的打工人員一樣嗎?這些問題對于教師來說,可能覺得很幼稚,但是學生們思考了,且將那時候的包身工與現在的打工者進行比較分析,這就是一種質疑。
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對于我們來說是多幼稚、多可笑,我們都要鼓勵這種質疑精神,不要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二、 充分利用課外資源,鼓勵學生深度思考
語文教學是一門比較生動且靈活的課程,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資源,鼓勵學生深度思考,培養(yǎng)起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筆者這里提到的課外資源一方面是指具有時代性的資源。另一方面也是指迎合當前中職語文教學的活動。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fā)展,網絡所帶給我們的資源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講述《像山那樣思考》的時候,我就從網絡下載全世界各地的山,并通過多媒體播放給學生看。不同的山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山給學生的感覺不同。通過山讓學生暢談感覺,鼓勵學生發(fā)散思考。
從中職語文教學活動來說,我曾在我所在的班級舉行過“辯論活動”,這場辯論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就學生身邊發(fā)生的情況為啟發(fā),設定“學生時代談戀愛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這樣的主題。學生在辯論過程中,積極思考,對于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三、適當開展課堂想象,引導思維天馬行空
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關鍵,而自發(fā)、主動地想象更是重中之重。作為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天馬行空地想象。即便其想法荒謬,作為教師,也要積極引導,不可過分打擊,一旦打擊,對于自尊心極強的學生來說,是一個負面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適當開展課堂想象極為重要。
比如,在講述《離太陽最近的樹》這一課時,我沒急著讓學生去讀課文,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想,離太陽最近的樹是什么樹?聽到這個在他們認為有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時,他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有的學生說,南極北極的樹應該是最高的,有的學生說珠穆朗瑪峰的樹是最高的,甚至還有的學生說,太陽樹才是最高的。實際上,珠穆朗瑪峰上真的有樹嗎?真的有太陽樹嘛?這些都不是我們所能驗證的,正是學生的想象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的另一邊,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因此,作為教師,不要僅僅依托于教材,而要針對性地挖掘素材,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效果會更好。
除了教材想象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朗誦等節(jié)目,讓學生在朗誦中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誦讀也是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我們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站起來得到鍛煉。在教學中我采用了自讀、提讀、齊讀、小組分工誦讀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的口動起來,這樣既營造了一種好的學習氛圍,又能讓每一個同學都有自我鍛煉的機會。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
作為中職語文教師,要意識到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正視現狀,承認學生的差異,揚長避短,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挖掘他們的潛能,發(fā)揮他們的長處。同時,要突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模式,勇于創(chuàng)新,全面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推動中職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靜.論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年08期
[2]閆晶.語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J].職業(yè)技術2006年14期
[3]王曉珊.淺談語文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關鍵詞:中學語文;動態(tài)課堂;學情;把握契機;降低難度
新課程背景下,受應試教育影響,語文學科教學應有的動態(tài)性無法有效開展,加上許多語文教師對課堂教學綜合研究不足,不少語文教師常常忽略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出現了“重教輕學”“重知識傳授輕過程體驗”的教學弊端。如何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語文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支持者、幫助者和引導者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從備課、授課、課堂活動等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充分考慮教學的“學情”,關注學生的需求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因此,教學立足于教與學的真實狀態(tài)和復雜關系,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只關注知識的傳授,應做到心中有學生,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從學生角度想想哪些知識是其真正需要的,從教師角度考慮如何讓孩子能接受這些知識。語文課堂需要一種動態(tài)生成教學內容,不可為了教學而教學,有的東西即使很簡單,但只要是你眼前的這些學生所缺少的,今后對他們有用的,就不能忽略不講。例如,學習的《包身工》,對于文章所報道事實的理解并無多大的難度,但不少學生在修辭這一關犯難了,從而暴露了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缺陷,針對課上發(fā)現的這一情況,筆者介紹了與本文有關的幾種修辭知識。這時,教師如果不做這方面的工作,不少學生的這種缺漏將一直存在。同樣的,有的知識雖然與考試無多大關系,卻是學生渴望了解的,教師也必須不厭其煩地解答。例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許多學生在了解了作品的概況、金陵十二釵中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后,對在課文中還未出場的另一女主角薛寶釵心存期待。這時候就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向學生介紹薛寶釵的出場及相關典型情節(jié)。如果此時我們只是簡單的說一句“回去自己學習吧!”,當學生聽到這樣的話語,其興趣必然會蕩然無存。教師不妨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欲望適時調整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內心。
二、把握課堂教學中的契機,催生新的生長點
語文課堂動態(tài)教學是在師生、生生、生本之間多元的碰撞解讀交流中形成的,基于學生個體認知水平存在差異,整個語文教學呈現一種動態(tài)性,總會不斷地產生新的教學生長點。教師要善于把握契機,用自己的教學智慧,適時加以引導,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徐志摩《再別康橋》一詩前,筆者讓學生課外觀看《文人百年――徐志摩》的視頻材料,課堂上介紹作者的時候,我發(fā)現學生更關注的是徐志摩的情感歷程,于是我便男熘灸ψ非笄楦型昝賴慕嵌熱朧鄭延伸到探討徐志摩對詩歌的唯美風格的追求,讓學生從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三方面對《再別康橋》進行鑒賞,這樣鑒賞本詩藝術手法這一教學的重難點便突顯出來,徐志摩在藝術上的風格也就水到渠成地歸納出來了。此時,教師要做一個敏銳的傾聽者和發(fā)現者,抓住課堂教學上的任何一個契機,把這些“偶發(fā)事件”的價值放大,使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成為課堂新生長點。
三、根據學生課堂反應,適時降低問題的難度
問題往往是敲開課堂上師生、生本之間對話的鑰匙。如果設計的問題學生難以解答,課堂教學就難以推進。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反應,適當地降低問題難度,把問題分解為一連串的小問題,前一個問題成為解決后一個問題的起點,形成問題鏈,直至水到渠成地解決最后的問題。例如,《項羽之死》對項羽形象的分析是個難點,也是個重點,如果不做任何提示讓學生去分析人物,抽象性較強,學生難以回答。筆者針對文中項羽的一言一行,分別進行了提問,如“東城快戰(zhàn)”一節(jié),筆者就提出四個問題:田父騙項羽,這是一個偶然事件嗎?項羽此時面臨著怎樣的處境?此時項羽對部下說了一大段話,你從中看出了項羽怎樣的性格?“愿為諸君快戰(zhàn)”改為“決戰(zhàn)”如何?這四個問題具體可感,一步步推進,引領學生聯(lián)系當時軍事形勢分析項羽心理,結果學生輕松地把握到項羽的性格。
四、針對課堂活動設計,體現教學的靈活有效
新課程是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它是建立在尊重基礎之上的合作互動關系。為了達到這種師生教學合作互動關系的目的,很多老師已經打破講壇局限,主動與學生融為一體,但也有的教師片面追求課堂活動方式的多樣化,在課堂教學里經常采用了大量的游戲、比賽或小組學習等華而不實的活動。這種看似氣氛熱烈,其實不少教學活動的設計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大理想。那么,怎樣的課堂活動設計才是合理有效的呢?筆者覺得,課堂活動的設計至少得符合三方面的原則,即要有針對性、合作性、時間性。一個活動的安排要切合學生的水平,有交流的可能,要留給學生足夠思考和交流的時間,才能行之有效。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一文時,筆者設計一個活動,為各幅秋景擬幾個字數、句式相同的小標題,要求意境優(yōu)美并說出理由。此題因為有了條件的限制,在難度上比僅僅只是擬小標題要提高些,符合班級學生的概括水平,時間設定為三分鐘,相當于考試時作答的時間,加上將討論的結果以調板的形式展現,學生們可以在多個答案的對比中提高鑒賞能力,好的小標題就直接作為參考答案,這樣參與的同學成就感提高了,參與的積極性也就增大了。
基于語言文字以及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情感等,成就了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必然要呈現一種動態(tài)課堂的學習狀態(tài)。文章從備課、授課、教學活動等多個層面探討如何構建動態(tài)課程的生成策略,期待更多教師探討當今應試教育下語文教學的動態(tài)課堂研究。教師在教研路上難免會多走一些彎路。筆者想用詞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