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范文

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

第1篇: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范文

當年金老板出于改善伙食的目的通常組織打獵隊捕殺野生動物。隨著藏羚羊絨紡織品“沙圖什”在市場上走俏,有老板將主副業(yè)顛倒偷獵藏羚羊才成為不法分子的首選。今天金老板從新疆方向進出馬蘭山地區(qū),穿越兩處藏羚羊主要的活動地點,藏羚羊的棲息地受到破壞。在將設備拉入金場和凍土開化可以動工之間的幾個月時間中,金老板同樣絕對不會放過獲取藏羚羊絨的大好機會。

在這個新的輪回中,過去的手工淘金已經(jīng)被機械化作業(yè)所取代,其對環(huán)境的破壞亦是今非昔比。夏勒博士率領的科考隊在一處淘金營地發(fā)現(xiàn)了遺棄的塑料袋、輪胎、篷布、雜志等垃圾,甚至還有充電器和冰柜的殘骸,機械化采金礦在兩個山谷中留下數(shù)公里長的貧瘠的礫石堆。青海省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更為精確的描述是“在寬約六十米的一條河溝中 淘金隊伍傾倒的沙土長達五公里?!?/p>

在青海地圖中,金場幾百畝的作業(yè)面積,也許只是若干個針眼大小,但一個保持獨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可可西里,是青海,甚至是整個中國極其珍貴的自然遺產(chǎn),我們應該全面禁止保護區(qū)內(nèi)的一切開發(fā)活動。保持自然保護區(qū)核心地帶的“無人化”不僅是國際環(huán)保界的共識,也是我國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吨腥A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qū)條例》規(guī)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核心區(qū),即使因為科研需要必須進入,也必須經(jīng)過相關部門事先審核。對于可可西里這樣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來說,批準權掌握在國家林業(yè)局手中。

時至今日,青海官方?jīng)]有對外公布非法采金對可可西里造成的影響而來自國際野生生物學會的喬治?夏勒博士?恐怕是第一個目睹非法淘金破壞力的外國人。用夏勒博士助手康藹黎今年7月致函國家林業(yè)局的話來說:“如果開礦行為得不到有效制止,所謂‘保護區(qū)’將名存實亡?!?/p>

在關心可可西里的人看來,自從扎巴多杰離世,野牦牛隊解散,簡單的,以暴制暴的狂熱執(zhí)法方式已經(jīng)被時代拋棄。可是一個新的時代并沒有因此而開啟,“恢復可可西里的寧靜”,仍然是一個尚待實現(xiàn)的目標。

戶外犀牛曰:目前對金老板的處理,并未上升到刑事案件的高度。如果僅僅是進行經(jīng)濟處罰,這和變相繳納“資源費”有什么區(qū)別?長此以往,可可西里豈不是變成有錢人的樂土?當?shù)刂涣P款、不沒收的處罰方式,無疑是在縱容可可西里的非法淘金行為。

是生存,還是死亡

金牙素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包括自助AA或付費服務等形式的各種戶外探險運動,全國意外致死人數(shù)約為九人。

由此可見,戶外探險運動自始至今重復著這樣一條普遍規(guī)律:參與傷亡再參與再傷亡,循環(huán)持續(xù)。面對看起來讓旁觀者感到非??植赖难h(huán)復始的傷亡探險活動,戶外運動愛好者應該以怎么樣的一種態(tài)度去面對?是脫離、逃避或是繼續(xù)?

生命的生理規(guī)律而言,生命的結局是死亡別無選擇,區(qū)別僅在于是自然還是意外死亡:從生命的社會規(guī)律而言,生命的死亡是人類社會的功能代謝不可避免區(qū)別僅在于是自身導致還是他人造成,從生命的道德觀來說活著和死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是否有其道德價值――自由、責任、正義;從生命的世俗觀來講,好死不如歹活,過一天算一天,而從生命的自由觀而論生命是否由自我把握,為自愿而生,為己愿而亡,生死由己。

戶外探險運動是一個為追求自由、自主、自然、享受快樂、歡娛和滿足求知欲而產(chǎn)生的人類較高級的生命體驗活動。它從一開始就完全有別于只為自我生存基本需要的生活活動,如飲食、勞動、居住、生殖等。這樣一個定位,意味著這一生命體驗活動有兩個很現(xiàn)實的標志:很自我很危險。

很自我的內(nèi)容包括但不僅限于,自我喜愛、自我作主、自我判斷、自我準備、自我完成、自我避險、自我承受體驗風險。因此雖然很喜歡幫助他人或者很愿意他人幫助自己,但必須首先應該從指導思想到具體行為上盡量做到完全自我自助。

很危險的內(nèi)容包括但不僅限于:不小心很容易發(fā)生危險、小心很難避免危險、用心也很難完全排除危險。因此雖然不愿意自己出現(xiàn)危險不希望他人遭遇危險,但必須首先掌握與你參與的活動種類和等級相適應的戶外知識和技能,獲得支撐自我判斷自我完成自我避險的基本能力?!鞍踩谝弧痹趹敉鈴膩砭筒皇且痪淇谔柖亲杂X能動的行為。

“探險不是冒險”這句常見于事故發(fā)生后的口頭禪其實是一句行外人說的外行話??陀^地說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沒有冒險性的探險活動,因為完全無險的未知陌生自然環(huán)境從來就未曾有過,既然自我選擇了探索未知或陌生的自然場所或現(xiàn)象,自然包含了意料未及的風險。明知可能潛在危險仍然試圖探究其中就存在冒險意識。只有當自身具備了判斷危險應對危險避免危險的基本知識和相應技能,戶外探險就成為了一件理智有度快樂安全的冒險活動反之就是一次盲目無度危險的冒險活動。

戶外犀牛曰:戶外探險就如同身臨溝壑深潭,準確判斷潭深水情,充分運動后沿邊涉泳或者自攜充氣泅具涉渡,雖涉險但不盲目。而不究潭深水情冒然魚躍投潭泅渡,就屬于盲目冒險,危害極大。

扛大箱 游世界

最近視點:

留學英國的中國青年朱兆瑞,花費3305.27美元周游了四大洲共28個國家和地區(qū),歷時77天。他還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寫成了《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和《我如何獲得40國簽證》兩書,在“驢友”中一舉成名。日前,朱兆瑞帶著11名情有環(huán)游世界夢想的中國游客,再次開始了歷時25天的廉價環(huán)球自助之旅,把腳印留在了8個國家。不過,參與者對這次世界環(huán)游毀譽參半。朱兆瑞說“以后我絕對不會再組織類似的活動了!一個人走世界很簡單,一堆人走世界很復雜。”

戶外探險觀察員評論

第2篇: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范文

1、生物是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2、生物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這是互相相反的兩個過程,并且可以繁殖下去, 這是生命現(xiàn)象的基礎。

3、生物由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細胞生物組成,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病毒等,其特征是可以進行新陳代謝。

4、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的,無生命的(包括物質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qū)別。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3篇: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范文

世間萬物在成長階段都是以“簡”存在。以人為例,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比嗽诔砷L過程中,身體構造已然完成,內(nèi)心和思想內(nèi)涵的填充才是人“成熟”的標志。倘若以“人的存在僅為存活定義”這是對神圣生命的踐踏。如果以這樣的規(guī)則宣講傳世,締造出來的只是“活人”。

人,存在固然是有著本質區(qū)別和探索的。以完成某項成就某項工作某種生命為基礎。若,僅僅以人活著等死校正其意義,這違背了人存在和存活的理解。

顯而易見,乾坤萬物、日月星辰都有著存在的意義,并非僅僅是生存、繁榮、湮滅的生理代換。探索萬物更應該從本質和存在過程出發(fā),生命的結果也只是存在過程中磐涅的另一種“新生”。

萬物或許以不同形式存在、或許存在于不同狀態(tài)、或許相同形式和相似狀態(tài)存在,這些都不影響對其生命結果的探索。歸咎其源,這也印證了生命過程存在的意義。

既然,萬物本身都有著自身的意義和本質追求。那么,對萬物結果的探索,不能止步于生命的終結。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和關愛,絲瓜和肉豆的藤須雖有著驚人的相似程度,兩者生命的結果卻差異較大。

不論是肉豆和絲瓜、不管是韭菜與韭菜蘭。在生命過程中都有著相似的地方,這些因素極易被誘導成另一個生命結果。但是,出于對生命探索的尊重,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間,相似的個性相似的經(jīng)歷相似的感同身受,誕生的卻是差異較大的人生。比如,現(xiàn)代社會下,相同的人相同的社會接觸相同的時間,卻成不了優(yōu)秀的“人”。囿于,這是個人對生命本質過程的探索結果。

第4篇: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范文

生育意愿與生育觀是緊密相聯(lián)的。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30多年后,人們的生育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不僅是這項政策的結果,也是中國30多年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結果,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社會初步現(xiàn)代化的標志事件之一。

在世界上,即使有諸多的人口鼓勵政策,美國和西歐等發(fā)達國家的生育意愿仍普遍較低,而在俄塞俄比亞這樣的非洲國家,大部分婦女在生育期,會堅持把懷上的孩子都生下來。這其實是由其整體的社會發(fā)展水平?jīng)Q定的。以俄塞俄比亞為例,它的嬰兒死亡率較高,而大部分勞動力都是在自己家附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以對婦女來說,生孩子成為了維持家庭實力的一種責任。

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整個人類歷史,就會有更大的發(fā)現(xiàn)。盡管在國家層面,人口調(diào)控政策是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人口普查非常流行之后的事,但是對一個家庭來說,計劃生育(避孕)是自古以來的一個主題,不管是在古代希臘、古代雅典還是在古代中國,人們都一直在探索避孕的技術。

人類避孕的歷史,其實就是人類的成長史。在古代,雖然貴族和上層社會流傳著各種避孕的知識,但是這里面卻包含著巫術、藝術等想像層面的東西,只有到了近代,在和口服避孕藥發(fā)明之后,避孕才成為一門科學。人們不僅用這些手段來避免疾?。ㄔ跉W洲主要是梅毒)的流行,而且可以讓部分婦女避免她不想遭受的生育之痛。

避孕是人類的成長史,還體現(xiàn)在人們對權利的認知上。在中世紀,避孕一度被稱為是“對生命的謀殺”,人們并不清楚避孕和墮胎的區(qū)別,而如今,全世界都能接受生育與否是個人的權利之一。

美國曾發(fā)生過多次圍繞墮胎的爭論。在胎兒幾個月之內(nèi)墮胎是可以接受的?這尚且有很大疑問。但是避孕卻不再有任何疑問,它成為人類生活的常識。

第5篇: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范文

事實價值觀,是人關于外在世界的偽真價值觀,指元倫理學中的自然主義。其根本的命題,是從事實引出價值的本源、價值的根據(jù)。它不僅把價值與事實等同起來,而且要根據(jù)事實解答價值問題。但事實作為事實本身,它不是價值,更不可能充當價值的根據(jù)。事實在事實上的事實性,即它的有限性。有限性的事實,不可能成為與終極差別相關聯(lián)的價值根據(jù)的設定者。事實價值觀,對象化在人身上則為肉體價值觀。肉體價值觀首先將肉體與價值的差別抹去,再用肉體的生存性來規(guī)定價值的內(nèi)涵,從肉體的生存中引出價值的根源、價值的根據(jù)。它是一種偽真價值觀:基于對肉體和價值的同一性信仰,而且是價值向著肉體同一而非肉體向著價值同一的信仰,肉體成為價值根據(jù)、價值本源的承諾者;全部價值觀念——意識、精神、文化——的規(guī)定性,無不以肉體生存的事實性為內(nèi)容;人在價值論上,僅僅被當作肉體生存者。他的一切生成性活動的目的,指向肉體生命的生存本身,而不是把人創(chuàng)造為一個獨立的存在者。另外,在價值論上,事實價值觀構成邏輯虛無主義的根源一;肉體價值觀成為邏輯虛無主義的根源二。

要害詞:事實價值事實價值觀肉體價值觀邏輯虛無主義差別指向力終極差別

在哲學史上,是斯多葛派最早把倫理的善與價值(axia)相區(qū)別。他們將“有用的東西”、“值得渴望的東西”理解為有價值的?!皟r值作為哲學的中心概念開始被使用、傳播在19世紀末的德語文化圈的思想界中?!保?]希臘語“axia來自形容詞axios。axios本有‘與……相當’、‘與……有同樣價值’的涵義。因此,axia即某物內(nèi)含的有用性。此物和擁有與己相當程度的有用性的其他事物是可能交換的。在這點上,價值同‘價格’的意義相近。”[2]一個事物有用,當然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才成立。而且,物的價值即與物相當?shù)挠杏眯?。這個與物相當?shù)臇|西,給與物以有用性。物的有用性,源于其本身的個別性,源于物自身與它物不同的差別性。所以,差別性的物,規(guī)定著物的個別價值。但是,物的差別性來自何處呢?

物與物的差別,或物的安閑本性,由物的意識主體來確立。價值是“明確地被意識到的、能作為判定內(nèi)容的東西?!薄八趯で笸桩斝灾邢蛭覀儽平?,但作為相對于我們的價值,是由我們對妥當?shù)膶ο蟪姓J、拒絕、或各種價值評價而成的東西?!保?]沒有意識物的人,物的價值因其喪失了差別性的根源而不可能呈現(xiàn)出來。是有差別指向力的人最終使物的差別性成為現(xiàn)實的差別性,即物所呈現(xiàn)出的有用性。離開主體的“選擇基準”[4],物的價值就無從誕生。一般意義上關于物的有用性的規(guī)定,只因為是物在向差別性的人打開自己才獲得了價值的規(guī)定性。這樣,價值一詞內(nèi)含的“與……相當”除了向人喚起物的差別性之外,還向人啟示了物的差別性的根源——人的差別性存在。所謂價值是相對于人而言的這句話的意義,就表現(xiàn)在其中。人關于世界的價值論言說,是通過規(guī)定物的差別性來展開規(guī)定者的差別性、人的差別性。

以上關于價值的詞源意義的一般分析,使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價值,是差別性的人關于物的差別性的規(guī)定。物從人獲得的差別性,構成其有用性的根源。物的價值同物的差別性相關聯(lián),同時和人的差別指向力相勾結,它向人打開一個由差別性與相關性構成的世界。所以,人關于價值論的言說,最終都必須置身于個別價值相的言說,必須借助人的差別性指向力展開個別價值相的在場空間和它們之間的區(qū)別。

價值論是關于價值的本源、價值的根據(jù)、價值的展開方式的理論。在關于價值論的思想史上,由于沒有把價值論的探究植根于邏輯論,沒有追溯價值的終極根據(jù),出現(xiàn)了以事實、肉體(人的存在所背靠的事實)為價值本源的理論。前者稱作事實價值觀,后者為肉體價值觀。它們以價值的非本真樣式展開價值的本真言說,是一種偽真價值觀。價值邏輯論,以偽真價值觀為論述起點,目的是為本真價值觀的開啟消除障礙。

一事實價值觀

事實價值觀,指元倫理學中的自然主義。其根本的命題是從事實引出價值的本源、價值的根據(jù),它不僅把價值與事實等同起來,而且要根據(jù)事實解答價值問題。[5]“根據(jù)自然主義,倫理的言明在一切關于經(jīng)驗事實的言明上并沒有減少其內(nèi)容,因而能翻譯成后者?!保?]用事實的言明代替?zhèn)惱淼?、價值的言明,以此給出價值生成的根據(jù),乃是所有自然主義倫理學的理想。將倫理學“科學化”,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倫理學中的價值問題,以科學知識論建立邏輯價值論,從而在最終意義上遺棄價值論的言說,成為現(xiàn)代分析倫理學的目標。

英國倫理學家穆爾,在其《倫理學原理》中把善的性質比作黃色的性質。人能夠用熟悉黃色的方法說明善。[7]不過,20世紀上半葉關于顏色的研究表明,黃色是光的一種客觀特性,依靠顏色的色澤度、光亮度和飽和度,可以對之加以具體的解明。但怎樣以此闡釋善的性質呢?

由于不可能從事實性的言明中推出價值性的言明,邏輯實證主義者只有提出價值情緒說,以此為價值論的開啟給出回避的理由。A·J·艾耶爾在《語言·真理·邏輯》中說:“在命題中倫理符號所表達的并沒有在其命題的事實性內(nèi)容上增加任何東西。”[8]關于倫理上的善惡陳述如同發(fā)音的語調(diào)和句子的感嘆號,這不會為文章的意義帶來什么新的東西,只對表現(xiàn)說話人的感情有作用。

企圖從事實引出價值的事實價值觀的結局,必然是價值情緒說。因為事實不是價值,情緒也不是一種現(xiàn)成性的事實。把價值同人的情緒聯(lián)系起來,用人的情緒給出價值的根據(jù)在終極意義上是不可能的。在情緒和價值之間,不存在必然的相關性。何況,情緒本不可能加以經(jīng)驗性的言說,以不可言說的情緒去言說價值,暴露出自然主義者最初抱著的價值不可言說的信念。

事實價值觀集中體現(xiàn)在倫理學中,這源于倫理學始終沒有將價值同倫理的善相區(qū)別?!皟r值一般是在與道德的關聯(lián)中被當作問題提出,甚至將道德價值認定為最重要的決定性價值?!保?]現(xiàn)代分析哲學家們,繼續(xù)這種對價值和善不加分別的傳統(tǒng),誤以為關于善的觀念的分析就能代替對價值本身的分析。其結果當然是無的放矢。價值不是倫理的善,斯多葛派哲學家如是區(qū)別。按照我們前面關于價值一詞的語義分析,價值是物的有用性;物的有用性來自物的差別性,物的差別性由人的差別性指向力或人規(guī)定差別性的能力給與。這在根本上同邏輯相關而不是與倫理的道德相關。價值之所以是價值,因為它不是事實,因為它同事實存在終極的差別。事實價值觀,表達的是一種關于世界的事實性言說信仰,而且是一種沒有終極根據(jù)的信仰。認定天地陰陽氣之類的事實性在者,這不可能言明人的存在、人的共在、人的同在的價值,不可能開啟作為意識生命而存在的人、作為精神生命與他人共在的人、作為文化生命向終極者同在的人。

事實價值觀內(nèi)含如下的信仰:“從事實導出價值、從陳述性的東西引出規(guī)范性的東西”[10]在邏輯上是可能的。這種可能性的前提為:事實與價值的同一性和以事實代替價值的合理性,從而抹去關于世界的價值性言說,即人關于世界的差別性言說。具體地說,這種抹去的工作開端于物和人的差別處,進而將事實價值化、物人化。

在價值論上,事實價值觀構成邏輯虛無主義的根源一。

根據(jù)事實價值觀,邏輯虛無主義,相信世界只由事實性在者構成而不由人的主體活動生成,相信沒有關于世界的邏輯性言說和差別性言說。不僅世界中的物與人沒有差別,而且物的差別就是人的差別。一切價值論在邏輯虛無主義者看來毫無意義。人關于物質自然的在、自然生命的生長、肉體生命的生存的差別性規(guī)定,在邏輯上不存在終極的根據(jù)。由上帝承諾的終極差別,對于物質界、植物界、動物界甚至整個人類無效。這樣,邏輯虛無主義的展開方式為物的人化。它包括物質的人化、生命的人化、肉體的人化。

廣義的物概念,指物質自然、自然生命、肉體生命,這也是事實一詞的真正涵義。廣義的價值概念,喚起的是作為價值給與者的存在者、共在者和同在者。物的人化,即事實的價值化,目的是為了以物的差別性代替人的差別性。所謂事實與價值不分,實質上是物與人無差別,人這個差別性的存在者喪失給與差別性的能力。

物的人化觀念,把物的事實性之在理解為人的價值性存在,進而以物質的物性、植物的生長性、動物的生存性規(guī)定人性。在人的心理邏輯和物理邏輯、生理邏輯、生命邏輯之間沒有根本的差別,并且,是后三種邏輯相的規(guī)定性規(guī)定著人的心理邏輯相的內(nèi)容。動物的生存延續(xù)本能、植物的生長本能、物質的在的本性,就是人的人性的全部內(nèi)涵。

作為邏輯虛無主義的一種展開方式,物的人化和作為的一種展開方式的人的物化,僅僅在出發(fā)點上有差別。前者以物性為人性,后者以人性為物性。由于物的人化必然通過人的物化來實現(xiàn),所以,邏輯虛無主義與在言說內(nèi)容上出現(xiàn)了相同的地方。[11]不過,兩者發(fā)生的根據(jù)卻不同。物的人化,根據(jù)物與人無差別的信念即邏輯虛無主義;人的物化,依憑人的過去時間觀即。

二事實價值觀的非價值性

法哲學家拉德布爾夫,屬于新康德派成員,在其《法哲學》中說:“當為命題只能由其他當為命題給出基礎使之得以立證。正因為如此,終極的當為命題是不可能證實的,如同公理一樣不能證實只能確信。所以,和終極的當為命題關聯(lián)的、相對立的主張,即相對立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在相互爭論、對抗的時候,人們用科學的一義性來解決它們,這在先是不可能的。科學考察的是可以教人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但無能教人應干什么?!保?2]這里,拉德布爾夫不僅指出科學對于價值問題在邏輯上的有限性,而且認為價值論中的“當為命題”同“終極的當為命題”相關,是終極的當為命題給出一切個別的價值觀的立證基礎。

科學告訴人物質界、植物界、動物界是什么,它無法為此提供更多的為什么的解釋。它甚至對于人是什么這個事實性命題只能做出非本質的描述。因為,人是什么,在根本上不屬于事實性命題而屬于價值性命題。

事實價值觀這種價值論上的科學主義形式,在面對價值問題時同樣有拉德布爾夫所說的有限性。事實作為事實本身,因為它不是價值,更不可能充當價值的根據(jù)。事實在事實上的事實性,即它的有限性。有限性的事實,不可能成為與終極差別(“終極的當為命題”)相關聯(lián)的價值根據(jù)的設定者。在另一方面,當我們言說物的價值的時候,實質上是言說此物在相對于被言說前的又一種功用或又一種差別。這種差別,喚起人的注重。不過,人關于物的差別的意識,卻取自于他相應的差別意識力,是人的差別指向力言說出物的差別、物的價值。

人的差別指向力,根源于人的差別性存在。人的差別性存在,由終極差別給與。只有終極差別關于人的存在的差別性承諾,才使同在者全體相互差別。在此,價值的根據(jù)在人的差別指向力,在邏輯上由終極差別設定。價值的根源,顯然不在事實上,相反,是價值本有的差別性決定著事實的事實性。

一個事實與另一個事實的差別,其根據(jù)在于差別的規(guī)定性。因為,事實給與事實的,只能是又一個有限的事實。事實的個別性作為事實的共性,來自于終極差別通過人的差別指向力即人的邏輯能力的承諾。終極差別在邏輯上,使一個事實差別于另一個事實。

事實價值觀這種偽真價值觀本身的成立,建立在事實與價值的差別基礎上。從事實引出價值,以事實規(guī)定價值,其最低條件在于事實與價值的差別。否則,事實怎樣去承諾價值呢?而把事實和價值區(qū)別開來的恰恰是價值。價值本來意味著差別。價值在邏輯上先于事實。它既把自身同事實分別,又給與事實之間以差別。事實之間的差別,和事實與價值的差別,無不背靠著價值。這在本源論上可以稱為事實的價值性。

還有,事實在事實價值觀中,即使能夠給與以價值什么,其所給與的至多也不過是事實性的事實,而不可能是價值性的價值。事實無力像價值那樣充當差別性的承諾者。

三肉體價值觀

事實價值觀,是人關于外在世界的偽真價值觀,它對象化在人身上則為肉體價值觀。

肉體價值觀首先將肉體與價值的差別抹去,再用肉體的生存性來規(guī)定價值的內(nèi)涵,從肉體的生存中引出價值的根源、價值的根據(jù)。人作為肉體的在、它的生長、生存是人的意識的中心和人與他人共在的目的,同時是人這個同在者全體向上帝同在的基本意向。

按照肉體價值觀,肉體的差別性是人的價值差別性的給與者。人與人在價值上的差別,自始至終是肉體生存者之間的差別。肉體這個事實性在者——人的身體,是人的價值根據(jù)的所在。人作為人就在此誕生、成長、終結。為了生命的自我保存,每個人都有相應的自然權利,“就是每一個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保?3]這里的人的“天性”,無非是人作為肉體生存者的生存。它和動物這種肉體生存者在根本上沒有區(qū)別,甚至可以等同于植物的自然生命的生長。另一個唯物論者拉美特利,在其《人是機器》書中指出:我們尊重他人的錢包和生命,是為了保全自己的財產(chǎn)、名譽和我們的身體。[14]個人的身體的自我保存,構成人生的全部主題。人和人的差別,只不過是肉體生命體間的差別,但在肉體價值觀看來,這是人和人在價值上的差別。

肉體價值觀以肉體的生存規(guī)定人的價值存在,使之成為邏輯虛無主義的根源二。依照我們關于邏輯的語義闡釋,邏輯承諾價值的差別性以終極性,它為肉體和價值的終級差別設定邊界。邏輯虛無主義,在肉體價值觀中表現(xiàn)為肉體與價值的終極邊界的消失,或者說是抹去兩者的差別。邊界消失后的肉體,在肉體價值觀中充當價值的給與者和承諾者。肉體生存化為價值的根據(jù)。

由于價值同終極差別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由于終極差別是安閑永在的上帝和人作為承受者的差別,那么,肉體價值化的結局自然是人的上帝化。人“將像上帝一樣,熟悉善惡”[15],充當善與惡差別的判定者。肉體在人的價值存在中、在肉體價值觀中的功能,根本上是承諾者的功能,類似于終極差別的給與機能。終極差別的給與,表現(xiàn)為上帝在下的言成肉身的努力。不過,對于肉體價值觀而言,上帝不過是一個同人一樣的肉體生命體。

肉體價值化這種人把自己上帝化的方式,通過人的意識生命的上帝化、精神生命的上帝化和文化生命的上帝化得以展開。人的意識、精神、文化在事實性上的三位和在以肉體生存為目的的一體,即上帝的三位一體,人性即上帝性。此種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在于:肉體價值化對于肉體與價值的差別的終極根據(jù)的取消,耶穌基督在以肉體為價值本源的肉體價值觀中被取消。他的靈生及受死后的復活,由于沒有圣靈的根據(jù)只有肉體的根據(jù),因而是一種無根據(jù)的根據(jù)。無根據(jù)的耶穌基督,在肉體價值觀中沒有存在的必然性。這正好是肉體價值化所盼望的結果。

肉體價值化為人的存在本質,價值化為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本質。這樣,人的上帝化所帶來的,必然是人的肉體的上帝化,因為人的差別性存在由其肉體生存所規(guī)定。肉體的無差別本身,導致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無差別。它的事實性,使其在上帝化中代替了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生成性。這樣,意識所意識到的,除了同樣的肉體事實性外將不會有差別,精神的創(chuàng)造淪為一種事實向另一種事實的轉換活動。至于文化生命這種人自覺自己的心靈的產(chǎn)物,也降格為一個事實性在者。

“假如人是他自己的上帝,那么,他就能為所欲為而對審判無所畏懼?!麘敵绨莺褪藤核约憾皇莿?chuàng)造者”,[16]不是承諾終極差別和價值的上帝本身。人在自己的上帝化中已經(jīng)登上了上帝的寶座,代替上帝給與自己的生存以終極合法性。人在肉體生存中作為事實性在者的無差別性,使其對自己在肉體價值化的行為中的差別承諾成為空洞的承諾。肉體因人的上帝化,而墮落為肉體自身的價值根據(jù)和生存邊界。人順從肉體的欲望,行各樣污穢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墮落,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惡念;又是讒言的、誹謗的、憎神的、不遜的、傲慢的、自夸的;他們還是捏造惡事的人、背逆父母的人,是無知、無信、無情、無慈悲的人?!保?7]保羅在此列舉的人的罪,都是根源于人的上帝化或肉體的價值化的信仰。只要不信上帝在三位一體的承諾中所承諾的人與上帝的終極差別,在邏輯上,人就無法避免上帝化自己的必然性;一旦人上帝化了,人的肉體及靈魂所行的一切過犯便找到了最終的合法依據(jù)。

因為,肉體的價值化和人的上帝化所帶給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是同一事實性的規(guī)定——人的肉體生存性的規(guī)定,人在價值論的意義上被創(chuàng)造為一個虛無性的在者,他的精神活動將圍繞生存的事實而展開,他的文化最多不過顯現(xiàn)為關于肉體如何生存的非價值性理念體系??傊?,肉體生存占領了人的全部意識空間、精神家園和文化傳統(tǒng)。人在價值論上的存在樣式——意識、精神、文化——只是肉體生存的不同表達。所以,邏輯虛無主義,實質上以價值的虛無化為特點,其說到底是在為肉體生存主義辯護。四肉體價值觀的非價值性

肉體價值觀是這樣一種偽真價值觀:基于對肉體和價值的同一性信仰,而且是價值向著肉體同一而非肉體向著價值同一的信仰,肉體成為價值根據(jù)、價值本源的承諾者;全部價值觀念——意識、精神、文化——的規(guī)定性無不以肉體生存的事實性為內(nèi)容;人在價值論上,僅僅被當作肉體生存者。他的一切生成性活動的目的,指向肉體生命的生存本身,不是把人創(chuàng)造為一個獨立的存在者。

肉體價值觀,通過肉體的價值化、人的上帝化來實踐其偽真的價值理想。說它是偽真的,因為它不是本真的,不是價值根據(jù)的終極承諾者,更不是價值本源的給與者。由肉體價值觀所帶來的事實上相互差別的世界,實質上是一個在價值論上毫無差別的世界,因為肉體價值觀通過肉體承諾給價值的只是作為事實性在者的肉體。在肉體價值觀所生成的世界圖景中,肉體的生存,既是中心又是邊緣,既為目的又為手段。

價值本來代表邏輯承諾的差別,或者是人通過邏輯承諾的差別。價值概念,內(nèi)在地要求差別性而不是同一性的規(guī)定性。一個對象和其它對象假如沒有差別,它就談不上什么價值;一個對象假如無能喚起人的差別性意識,它也沒有價值根源。價值這個概念,一方面同對象的差別性相關,但更重要的是同人的差別指向力相關。是人主觀的差別指向力,賦予一個對象以獨特的價值。不過,人的差別指向力又建立在什么基礎上呢?

在談論邏輯這個概念時,我們發(fā)現(xiàn):邏輯內(nèi)含有終極差別的涵義,還一般地討論了終極差別與價值的相關性。[18]按照我們前面的言說,只有終極差別才是一切價值所喚起的差別性相的終極承諾者。由上帝借著三位一體的承諾所建立起來的人與上帝的終極差別,即邏輯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人作為終極差別的承受者,因此具有了差別指向力或賦予對象以價值的能力。

但是,肉體價值觀,從抹去肉體與價值的差別開始,通過肉體的生存性規(guī)定人的價值和差別指向力,以此企圖實現(xiàn)對人的意識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的差別性的規(guī)定。其結果,在根本上不僅沒有給與它們以差別,反而是以肉體的生存性把它們統(tǒng)一為同一性的肉體世界。人的生成性世界,墮落為以肉體的生存性為內(nèi)核的現(xiàn)成性世界。人在這種現(xiàn)成性的事實性規(guī)定中,喪失了自己作為與物的差別和作為一個類與植物、動物的差別。其中,動物的肉體生存性,一躍成為人的人性。

此外,肉體價值觀這種偽真價值觀,因不可能在價值論上承諾價值與肉體本身的根本差別,其承諾本身實際上與價值沒有關系。價值承諾的差別性,在肉體價值觀中的不可能性,使肉體價值觀關于價值的偽真承諾在終極意義上和價值無涉。和價值不相關的肉體價值觀,當然同差別也不相關,因而無關于終極差別。也可以說,肉體價值觀,僅僅承諾了一個在終極意義上無差別的世界(包括對人自身的承諾),一個以肉體生存為主體的無價值世界。所以,肉體價值觀,是非價值性的偽真價值觀。另一方面,人和人肉體上的相互差別,根源于給與差別的價值本身。人與人之間在肉體上的生理同一性能夠顯明出差別,只是因為各人所背靠的價值的差別性。各人按照自己對終極差別的信念向他人言說出自己的個體性,即他在人類中的終極差別性。俗話說,相隨心變,在價值邏輯論中即肉體的差別取決于它所依托的價值的差別。肉體自身,并不能給出人和人的差別性,盡管有人在生理上有缺陷,但那造我們的那一位從來沒有承諾過在肉體上何為人的完全的形象;相反,他要求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價值上的完全和他的身量,滿有他的信仰。肉體,不但不能給與價值以差別,而且自身的差別還得自于價值承諾的差別。人的言說與書寫,不過是這種差別承諾的表達方式。

注釋:

[1]巖波講座卷9《哲學·價值》,111頁,細谷貞雄文“價值與主體”,巖波書店,1971年。

[2]同上,27頁,山下正男文“價值研究的歷史”。

[3]同上,轉引自213頁,此段為韋伯關于價值的定義。

[4]同上,293、353頁。參看上山春平“價值研究的課題”一文;尼采將價值同道德相關聯(lián)起來闡釋,并在生命價值邏輯與生理價值邏輯兩個層面上展開全部價值邏輯圖景,這一方面帶來了價值與個別價值邏輯相的混亂,另一方面致使各種個別價值邏輯相之間的界線模糊。由于作為至高價值根源的生存意志在生命世界(植物界、動物界、人物界)中的有限性,由于人借助成長為超人的神化和由此而來的與神圣世界的分隔,尼采必然陷入虛無主義的相對價值論。他在《權力意志》258節(jié)中說:“我的主要學說是:沒有任何道德現(xiàn)象,有的只是關于現(xiàn)象的道德解釋。這種解釋本身的根源在道德之外”(214頁,倫敦,1924年)。這個之外的根源,就是以生存意志為核心的權力意志,解釋者的生命和生存意志。尼采關于道德價值與生理學價值的相關性問題,參看日本學者原佑的論文“價值的轉換——尼采”一文(巖波講座卷9《哲學·價值》,134—139頁,巖波書店,1971年。

[5]巖波講座卷9《哲學·價值》,11頁,山下正男文“價值研究的歷史”,巖波書店,1971年。

[6]同上,87頁。碧海純一文“事實與價值”。

[7]同上,48頁。山下正男文“價值研究的歷史”。

[8]同上,轉引自95頁。關于價值情緒說,碧海純一在其論文“事實與價值”中有較詳盡的討論,參看從89—99頁。

[9]同上,134頁。

[10]同上,257頁。關于事實價值觀在邏輯上的不可能性問題,參看同書中粟田賢三“與價值問題”一文。

[11]虛無主義與過去時間觀的關系,我將在另外的文章中作具體的討論。

[12]轉引自巖波講座9卷《哲學·價值》,43頁,山下正男文“價值研究的歷史”,巖波書店,1971年。

[13]霍布斯:《利維坦》,97頁,黎思復、黎廷弼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

[14]《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118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

[15]《創(chuàng)世紀》3:5。新國際版(NIV),密歇根,1984年。

[16]WarrenW·Wiersbe,《要公義》,23—24頁,伊利諾伊,1977年。

第6篇: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范文

[關鍵詞]教育觀念 思維模式 生命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058-02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生命”一詞頻繁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從世界教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目前關于生命的教育的研究主要分為“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兩種,雖形相近,意卻有本質的區(qū)別。

美國的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其理念是把生命作為教育之核心,教育就是點化和潤澤生命,為生命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創(chuàng)造條件?,F(xiàn)代科技和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開闊了人的生活范圍,不僅給整個人類的生存帶來了便利和生命的成就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類的生命質量,使人的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人的生命也因此而物化,失去本質的自然屬性。所有這些折射出生命意義的缺失,已成為現(xiàn)代人內(nèi)心深處的困惑與折磨。而對生命的困惑和對生命的錯誤理解,往往導致心理深層的危機產(chǎn)生。

面對現(xiàn)代教育中對生命的漠視,教育的生命化就顯得尤為重要。華東師大葉瀾教授曾這樣定義教育,這其中的“教育”賦予了生命的意義,使教育與生命彼此孕育其中,將教育生命化是當今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標。因此,生命化教育也被稱作“回歸生命的教育”。凝練生命化教育內(nèi)涵的核心命題――授受知識、開啟智慧、點化或潤澤生命,揭示了“知識”“智慧”和“生命”三者之間的關系。

生命化教育以生命為基點,將生命的本質、特征、需要寓于教育之中。就今天的教育而言,應開展一個生命的視野并予以必要的關照?,F(xiàn)今以學校教育為主的教育,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也間接地預設了教育應是關注生命的,教育理應傳遞生命的氣息,教育中充滿的應是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傳遞的應是生命良知、情感意蘊與行為品德的精髓。教育就其本質而言就是生命的,因此承接生命的要義、教育的追求,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育觀念的蛻變:直面生命

教育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對接與交融,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相互攝養(yǎng),也是一本用生命打開的書。教育需要對人的生命予以真切的關懷與無窮的熱愛,教育的真諦與要義在于使人類獲得屬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資格,最終使人成其為人。在道德意義上,教育也應有生命的內(nèi)涵,教育應納入一個生命視域予以必要的關注。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與價值感喚醒?!被A教育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我們的教育要直面教育的對象――“人”。以往的教育過于刻板地將重點困于知識和分數(shù)的枷鎖中,它蒙蔽了教育者的雙眼,看不到孩子的懵懂、稚嫩與靈動,只是把教育對象當做填塞知識的機器,曲解了教育的本質。

教育是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因此促進人的生命發(fā)展就成為了教育的根本使命。而現(xiàn)代教育卻偏離了生命的根本,為復雜的社會和功利思想主宰,教育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偏離了行進的航道。人的生命不僅僅是自然的,更是精神的、社會的。自然生命的發(fā)展必須依托精神生命的發(fā)展,因此就要獲得文化、智慧、道德、人格等。而這些非遺傳能獲得的因素,顯然通過教育獲得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所以,生命得以發(fā)展必須通過教育實現(xiàn)。

教育要回歸自然、回歸真實,必須從觀念著手蛻變,從社會的工具轉變?yōu)樯捌浒l(fā)展的需要。生命化教育,教育回歸生命,重新找準它的對象――生命。

二、思維模式的轉變:尊重生命

生命化教育要使每一個人認識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體悟生命的要義。認識生命,不僅是讓學生獲得關于生命的知識,理性地認識生命,更是要體驗生命的特點,體驗生命的美好。要使學生明白,生命是有限的、脆弱的,生命的得與失往往就在不經(jīng)意的一瞬間。對于世界上的任何生物來說,生命都只有一次。正因為生命對我們來說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復的,因此,我們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最初我國部分地區(qū)開展的生命教育也是針對青少年自殺而提出的。所以生命化教育,教會每一個人熱愛生命,教會學生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命中的苦難,學會思考人生,懂得生命的珍貴與美好。體會生命的美好,才能從容面對生命中的困苦,擁有絢麗多姿的人生。

以往的學校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工業(yè)流程中被教育成有標準衡量的產(chǎn)品,在被動的接受之后還要無奈地接受社會的評判。這樣的教育,生命不在其中,完全是無生命的教育,泯滅了學生的個性張揚和鮮活的生命力。教育改革的推動下,教育思維模式首先要從表面化走向具體,使學生在教育中真實地感受到教育中所蘊藏的生命情感與生命成就感,激發(fā)學生熱愛生命、樂于尋找生命的美好。其次,教育是為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未來培養(yǎng)人才,所以教育應立足現(xiàn)實,放眼未來,具有前瞻性,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在《學會生存》報告中寫道:一個人有實現(xiàn)他自己的潛力和享有創(chuàng)造他自己未來的權利、膽量與氣度。所以,教育思維轉變第三點就是要從封閉轉為開放。以生命價值為關注點,讓學生的個性自由發(fā)展,更自在地感受生命的自由氣息,放飛、舒展心情,讓學生的思想插上翅膀,展翅翱翔,凸顯生命的價值。

三、生命氛圍的營建:享受美好生命

生命化教育不僅是對僵死教育的一種摒棄,更是教育思維轉變后對生命的重新關注與審視,生命的成長氛圍需要生命情感的注入,有情感才是靈動的生命。為了享受美好生命,擁有幸福人生,教育要努力為生命營造一個有情感的成長氛圍。談及夢想、抱負之前,對每個人而言,有生命的存活于世才是根本,是凸顯生命價值、實現(xiàn)人生夢想的基本前提。雖然死亡是必然的,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有意義,那他的精神則永存于世。如果我們的教育能為每一個學生營建這樣的生命成長氛圍,還會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用自殺的方式來結束生命以其得到解脫嗎?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們反思教育,改革教育,讓生命與教育融于一體,為的就是能正確引導學生,讓教育做生命的燈塔,指引生命成長的方向。

享受美好生命,擁有幸福人生,每個人都希望如此。而人區(qū)別于其他生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智慧,所以能用智慧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充實并且幸福。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使得智慧與人的情感有了交集,人的情感突顯智慧的價值時是客觀存在的,智慧與情感的融合就成為生命的智慧?,F(xiàn)代教育中,機械地將生命作為承載知識的載體、被動學習的對象,失去生命本真的美好與靈動,使之死板僵化,缺失了生命教育的意義。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應營建理性的生命氛圍,注入引人興奮、樂觀、充滿朝氣的生命情感,成為享受幸福人生的源泉。

綜上所述,教育只有將觀念蛻變、思維轉變、營建生命的氛圍并注入生命真情實感,做到真正的通過教育點化和潤澤生命,才能回歸發(fā)展生命的本質使命,才是完整的生命化教育,用生命的真實詮釋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張文質等.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內(nèi)爾•諾丁斯(著),于天龍(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第7篇: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范文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已經(jīng)存在了大約46億年。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它非常熱,也非常危險,常常受到流星撞擊和火山爆發(fā)的侵襲,不可能誕生生命。然而,隨著地球逐漸變冷,它的表面也變得比較平靜了。從地下持續(xù)噴發(fā)的水蒸氣形成了云朵,云又變成雨滴落下來。在地球上的水中,生命跡象從大約35億年前開始顯現(xiàn)。有些人相信生命是被專門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大多數(shù)科學家認為,生命來自于隨機發(fā)生的一系列化學反應。經(jīng)過幾百萬年的進程,這些化學反應逐漸把簡單的化學物質塑造成為生命體。

讓我們想象一下:當時年青的地球被湖海所覆蓋,湖海中含有一些簡單的化學物質;由于太陽照射和閃電撞擊所產(chǎn)生的能量會使這些化學物質互相反應;逐漸地,某些這樣的化學反應會創(chuàng)造出一些能夠復制它們自己的化學物質和一些能覆蓋它們的膜狀物,把它們與外界隔開。

1953年,兩位美國化學家哈羅德?尤里和斯坦利?米勒試著證實這樣的猜測。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確實能夠從簡單的物質中制造出復雜的物質。在他們的著名實驗中,他們把早期地球的湖海和大氣層中存在的簡單化學物質,如水、甲烷、氨和氫氣的混合物放置在一個密閉容器中。他們希望看到,當這些化學物質互相反應后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這一實驗持續(xù)進行了一周以后,他們發(fā)現(xiàn),確實有一些新的復雜物質形成了,其中就有氨基酸。我們知道,氨基酸是與構成生命體組塊的蛋白質緊密相連的。

人們一度認為,生命體可能從無生命的物質中突變形成。他們想,蛆蟲不是從逐漸腐敗的肉中滋生出來的嗎?然而意大利科學家拉扎洛?斯巴蘭扎尼(1729―1799年)和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年)所進行的實驗表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生命體總是經(jīng)由繁殖產(chǎn)生的。

如果生命在地球上由化學反應而產(chǎn)生,那么這一過程在地球之外也會發(fā)生。1996年,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來自火星的隕石中發(fā)現(xiàn)了微生物化石。但不是所有科學家都確信這些東西是化石,而且他們也不能肯定,它們一定是在這些隕石到達地球前形成的。也有許多人認為,這些化石是由于化學過程蝕刻形成的,而不是什么生命的遺存。

生命的進化

那么,生命究竟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也許你會想,我們?nèi)绻芡嘶氐綆装偃f年前,看看當時的生命體,那該多好?。∧莾H僅是一種幻想,無法實現(xiàn)。于是,科學家們到化石中去尋找這一答案,因為化石就是當生命體被泥漿或砂石突然埋葬后形成的。在這種情況下,動植物的柔軟部分會腐爛掉,無跡可尋;但它們軀干的堅硬部分,比如,莖稈,骨頭,牙齒和殼等會非常緩慢地轉化為石頭。遍布全世界的化石顯現(xiàn)了生命體在幾百萬年中逐漸變化的情況。有些物種滅絕了;有些老的物種發(fā)展成為新的物種,這種變化過程就叫做進化。

由于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人們從一塊化石發(fā)現(xiàn):今天非常大的一個種群―鳥類―是從另一個種群進化而來,這就是始祖鳥化石。它顯示這種動物既有像爬行動物身上那樣的鱗片和牙齒,也有鳥類的羽毛。藉由這個證據(jù),生物學家?guī)缀蹩梢钥隙?,鳥類是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

生物的進化過程

為什么植物和動物會一代又一代地緩慢變化呢?兩位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年)和華萊士(1823―1913年)于1858年分別獨立地得出了答案。他們知道,某個物種的成員們彼此之間會有輕微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能夠傳遞到下一代。他們還知道,所有生命體都必須為爭奪食物等資源而展開競爭。達爾文和華萊士認識到,帶著最有用的特點的新生一代會逐漸產(chǎn)生大多數(shù)后代。其結果是,物種將進化,或者變得更能適應其生存方式。這一過程就叫做自然選擇,適者生存。1859年,達爾文把這一理論的概要寫成一本暢銷書:《物種起源》。

達爾文是怎樣總結出進化論的理論呢?

經(jīng)過一次幾乎環(huán)繞地球的航行,1832年,達爾文乘船到達離開南美洲西海岸很遙遠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發(fā)現(xiàn)了一些體型很小、羽色暗淡的雀鳥。開始時它們并沒有引起達爾文的關注,后來他把采集的標本交給了著名的鳥類分類學家約翰?古德,請他分類。約翰?古德的結論是,這些小鳥是一些與現(xiàn)有的雀鳥不同的新物種,但它們在羽色、鳴叫、造巢等方面的行為極為相似,它們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在喙形上。他按照喙形竟把這些小雀分成了13種。古德的研究結果讓達爾文頓悟,認識到了這些小鳥之間的差異具有的重要意義。他把他的頓悟寫成了一段話,發(fā)表在了《物種起源》的第二版里:“看了這些體型小而密切相關的鳥類在構造上的演進和多樣性之后,人們確實會推想,后來由外邊引進了一個物種,然后這個物種為了各種不同的目的,發(fā)生了變異?!?/p>

第8篇: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范文

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明白這一點。在生命的早期,我們必須要有自己非常清晰的人生目標,或者竭盡全力讓自己明白我們真正想要追求的東西是什么,總之,我們要能承載生命的重量,否則,只能在輕飄飄的世界里自我毀滅。要認識到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生命對我們的恩賜,每一秒鐘都是一份禮物,我們不能浪費,更不能毀傷,朝著自己既定的目標而努力奮斗。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成為什么樣的人,要看他經(jīng)常做什么樣的事情。”所以,利用好我們不再回來的光陰來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且做有價值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

很多大學生都愛隨波逐流,看到大家在考公務員,就一哄而上,恐怕落后;看見大家在考研,就毫不猶豫地加入考研大軍;看見大家談戀愛,就害怕自己成為光棍兒。在一次又一次的趨同效應中,我們實際上成了“沉默的螺旋”,沒有了主見,沒有了真正的追求,走別人走的路,做別人做的事,活在別人的評價里,卻死在自己的信仰中。承受著生命的重負,卻還時常吼著空虛和寂寞,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成了信仰的囚徒,我們失去了自我,成了生活的奴隸,靈魂游離于軀體之外,輕飄飄、無家可歸,沒有歸宿。

人性的復雜在書中展現(xiàn)得淋 漓盡致。我們的內(nèi)心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不是簡單的愛與恨、輕與重。形形的人和紛繁復雜的事在我們心中交織,誰能說得清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小說中的主人公托馬斯之所以喜歡其他的女人,是因為他想獵奇,他需要在不同的女人身上找到不一樣的神奇,而他對特雷莎是一種不愿放棄的愛,不是同情,而是愛。當特雷莎在他身旁的時候,他會覺得壓力的重,但是當她真的離開的時候,他會有一種被抽空了的痛苦,生命之輕不能承受。對于特雷莎而言,她也愛著托馬斯,但是這種愛也是一個象征的符號,他只是區(qū)別于她曾經(jīng)生活世界的一個標志,是她開始一段新生活的一個救星,因此她抓住不放。

第9篇:生命和非生命的區(qū)別范文

今天,我再次閱讀了自選課文《生命的林子》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玄奘在法門寺修身,靜思養(yǎng)神。可是過了一陣子,玄奘覺得自己談經(jīng)論道還不如寺里的許多僧人。有人勸他去一些偏僻的小寺中閱經(jīng)讀卷 ,這樣他就可以顯露出自己的才華。玄奘聽了接受旁人的意見,準備好行李向方丈辭行??墒欠秸蓞s帶他去一個山坡和一片郁郁蔥蔥的林子,讓玄奘比較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方丈的指點中,玄奘明白了:“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最后玄奘留下來,還成了一位得道高僧。

是??!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中,如果沒有動力就很難成功。就像幾棵小樹在一起,可以同時擁有充足的陽光,擁有充足的雨露,那么它們一點競爭力都沒有,便很難奮力向上爬,便生長得亂枝縱橫??墒窃谝黄粲羰[蔥得森林,每棵樹都想擁有一線陽光,擁有一滴露,所以就像奮力的向上生長,于是它們就會生得修長,挺直,成為棟墚。

在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在一個班級里,老師傳授的知識就像一股股巨大無比的動力,我們就像那一棵棵大樹,為了更好地學習到老師傳授的知識,我們就會奮力地學習。為了在考試的成績中可以賽過自己的對手,就會在考試中認認真真的,在班里脫穎而出。在班級里就有這樣的競爭力,在社會上呢?不就更大了嗎?

在日本的北海道出產(chǎn)了一種魚叫鰻魚,海邊許多漁民都靠它捕它賺錢為生,但是鰻魚的生命十分脆弱,只要一離開大海,不到半天就會死了。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漁民撈回的鰻魚,過了一定的時間竟然還是活蹦亂跳的,而其它的漁民捕的鰻魚卻全都死惡劣。因此,老漁民賺的錢總是很多。在老漁民臨終時,他把這個秘訣教給了他的兒子。原來,老漁民在捕鰻魚時,放進了些叫狗魚的小魚兒。鰻魚與狗魚非但不同類,還是對手呢。這樣一來,本來那一船死氣沉沉的鰻魚全給激活了。

--讀《生命的林子》有感

今天,我再次閱讀了自選課文《生命的林子》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玄奘在法門寺修身,靜思養(yǎng)神??墒沁^了一陣子,玄奘覺得自己談經(jīng)論道還不如寺里的許多僧人。有人勸他去一些偏僻的小寺中閱經(jīng)讀卷 ,這樣他就可以顯露出自己的才華。玄奘聽了接受旁人的意見,準備好行李向方丈辭行??墒欠秸蓞s帶他去一個山坡和一片郁郁蔥蔥的林子,讓玄奘比較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方丈的指點中,玄奘明白了:”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最后玄奘留下來,還成了一位得道高僧。

是啊!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中,如果沒有動力就很難成功。就像幾棵小樹在一起,可以同時擁有充足的陽光,擁有充足的雨露,那么它們一點競爭力都沒有,便很難奮力向上爬,便生長得亂枝縱橫??墒窃谝黄粲羰[蔥得森林,每棵樹都想擁有一線陽光,擁有一滴露,所以就像奮力的向上生長,于是它們就會生得修長,挺直,成為棟墚。

在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在一個班級里,老師傳授的知識就像一股股巨大無比的動力,我們就像那一棵棵大樹,為了更好地學習到老師傳授的知識,我們就會奮力地學習。為了在考試的成績中可以賽過自己的對手,就會在考試中認認真真的,在班里脫穎而出。在班級里就有這樣的競爭力,在社會上呢?不就更大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