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淡泊名利的詩句范文

淡泊名利的詩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淡泊名利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淡泊名利的詩句

第1篇:淡泊名利的詩句范文

關鍵詞:《飛鳥集》;泰戈爾;哲理寓意

【中圖分類號】:I【文獻標識碼】:A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印度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詩人,同時在歷史、哲學、政治、文學、宗教以及語言等方面也頗有建樹,為近代印度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讹w鳥集》是泰戈爾的經(jīng)典代表作之一,詩句的形式較自由,筆法清秀樸素、語言精湛,詩句像珍珠般閃耀著哲學及人文光芒,喚醒世人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及追求,引領人們探索真理,追求夢想。

一、充滿著樂趣,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痹娂拈_篇就以一種輕快的節(jié)奏把我們帶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似乎要把讀者帶進那個沒有紛爭,沒有煩惱的快樂世界。這里的語詞輕巧,洋溢著青春的氣息。難怪鄭振鐸在翻譯完《飛鳥集》這部詩集之后,曾深情地聲稱其“包涵著深邃的大道理”,并且形象地指出其詩句“像山坡草地上的一叢叢的野花,在早晨的太陽光下,紛紛地伸出頭來。隨你喜愛什么吧,那顏色和香味是多種多樣的”,說明了泰戈爾詩句中充滿著青春魅力的語詞很豐富,同時也暗示了泰戈爾在創(chuàng)作《飛鳥集》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泰戈爾的詩句中主要抒發(fā)的是對人類、大自然乃至宇宙間所有美好事物的歌頌、贊美,在其世界里,并不僅僅只有人類可以說話、相互交流,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有各自的生命和性格。詩中說“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地道謝,浮華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它道謝的”,這些簡單的詩句或運用擬人的手法,或運用比喻的手法,或運用象征的手法為我們展示著這大千世界的美好,這些充滿著樂趣的語句啟示世人對生活點點滴滴的感受,同時帶給了人們更多的青春感召。難怪20世紀的冰心拜讀了泰戈爾的詩詞時這樣說道,“泰戈爾!謝謝你以快美的詩情,救治我天賦的悲感”,“快”輕快的呼聲,“美”審美的視野,這就是這樣一位蜚聲世界的印度詩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二、深刻的哲理,充滿著對人間萬物的智慧思辨

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從小接觸的宗教思想就是印度古代哲學婆羅門教的教義。其中包括《吠陀》與《奧義書》,《吠陀》的主要思想是對神的贊美和對宇宙及人的本質的一種研究,而《奧義書》則思考的是宇宙的來源并且形成了一種新的概念“我”和“梵”的關系。泰戈爾認為人具有無限和有限的雙重性質,無限是指人的精神本質,而有限是指人的肉體受限,人們的實現(xiàn)自我“有限”和“無限”的過程也是自我升華的過程,每個人都不能過分沉溺于自我的世界里,應該努力追求和自然、宇宙的和諧、統(tǒng)一,毀滅那些與自然相違背的行為,追求精神的無限與真實,才是自我價值的真正實現(xiàn)。同時在泰戈爾的《飛鳥集》中更多表達的是,他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現(xiàn)實生活是泰戈爾創(chuàng)作的主要靈感來源,但他的思想及哲學光芒遠遠高于現(xiàn)實生活,他巧妙地抹去了生活中的一切苦難、黑暗,將縫隙中的光明不斷折射,用微笑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其次,是他對愛的思索具有別具一格的思考,包括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母愛,人與自然間微妙的愛,青年男女間甜蜜的愛情……特別是對于愛情,他認為對待愛情必須忠貞,美麗的愛情會給人生增添無限樂趣。泰戈爾說:“我相信你的愛,就讓這作為我最后的話吧?!泵恳粋€都需要愛,世界也需要愛,對于別人的愛一定是無私的,全部的,我們應該樂于奉獻,才能得到快樂。

三、從容的心態(tài),應對世間悲喜禍福

泰戈爾曾在詩句中告訴人們應如何正確地對待人生,對那些無名小卒不要輕視,對于名利不要過分的追逐,他曾說過“枯竭的河床,并不感謝它的過去”,這句話啟示我們不管過去條件多么的富裕,環(huán)境多么的優(yōu)越,我們不應該過分計較前后的得失。那些無名的花朵和蕭蕭的樹葉,都是為人類和自然默默的奉獻,以它們質樸沉默裝點大千世界,給人們帶來芬芳,我們也可以做到淡泊名利,不要過分追求表面的華麗,不懼怕外在的平凡和普通,人的內在價值永遠顯示出人生的光輝?!安芍ò陼r,得不到花的美麗”時刻警醒著世人正確地應對世間悲喜禍福。

《飛鳥集》是泰戈爾用來描述其自身南來北往的長途跋涉的漂泊之旅,記錄自己的人生旅程,他善于捕捉生活及自然中的每一個美的瞬間,將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白晝和黑夜雙方之間合二為一,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蘊藏在這些短小精湛的詩句中,為世人開啟美妙生活的大門,積極探尋真理和智慧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李文斌:《泰戈爾芙學思想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CNKI:CDMD:1.2007.113521.

第2篇:淡泊名利的詩句范文

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群?;ㄇ鞍V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zhí)著著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群芳。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凄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xiàn)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憂傷??v使大觀園里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里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于是她無奈著。“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凄涼結局。

當血淚撒盡的曹公轉身面對不堪回首的歷史怎能不發(fā)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嘆!”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黛玉低吟著的悲涼詩句一直被古往今來的獨孤人士吟唱至今,這句詩出自曹雪芹的手筆,似乎也暗示著《《紅樓夢》》這部小說的悲涼結局和它之中蘊涵著的封建社會獨有的蒼涼和無奈?!都t樓夢》一書讓我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皆無完美,而人,也如此。

在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這是人生歷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環(huán)境無關,和觀念無關,內心對苦難,艱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對夢想的追逐也越發(fā)執(zhí)著。

靠在書架上的《紅樓夢》,靜靜地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是喜,是憂,是聚,是散。它,孕育著狂熱的內涵;它,傳承著深刻的思想;它,透散著醉人的感傷……

第3篇:淡泊名利的詩句范文

有客常同止,趣舍渺異境。

一士長獨醉,一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fā)言各不領。

規(guī)規(guī)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炳。

一、酒與詩人

自從“酒仙”杜康釀造出第一壇美酒,“酒”就與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詩人歌頌美酒的醇香,尊稱它為“歡伯”“金波”“杯中物”,酒則回報給詩人酣暢的心境和奇妙的詩句。詩人們“對酒當歌”,忘卻了“人生幾何”;他們“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他們“一斗詩百篇”,“天子呼來不上船”;他們“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卻又“消不得殘酒”……酒賜予詩人忘掉煩憂的契機,賜予他們叩問蒼天的智慧,賜予他們拒斥權貴的勇氣,賜予他們幽雅恬靜的生活,也賜予他們無盡凄涼的懷想。

晉宋之交就有這樣一位愛酒的詩人,他因為家貧而出仕做官,又因為不屑“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而罷官還鄉(xiāng);他“賞奇文”“析疑義”,又不厭農耕,甘愿“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他體會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但又清醒地意識到“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的人生至理……他身上有著令后人無法企及的灑脫與通透,這就是“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陶淵明愛酒、嗜酒。然而他的“愛酒”與單純的嗜酒不盡相同,他能深得酒中三昧。不論鄰里友人,也不論鴻儒還是白丁造訪他,只要有酒,他就會設酒款待,如果先醉,他就會告訴客人:“我醉欲睡,卿可去”,這就是酒人直率天真的風格。

二、飲酒與詩意

古人常說:“茶禪一味”,其實“酒禪”也“一味”,人們常常能從酒中道出人生真意。有句俗語說:“酒后吐真言”,使我們不得不注意《飲酒·十三》這首奇異的詩。

《飲酒序》中陶淵明稱自己“忽焉復醉”,這證明了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常處于醉意朦朧中,每到這時,他開始慢慢放棄理性的束縛,任潛意識浮現(xiàn)出來。于是,眼前恍惚走來一個人——“他”,“我”與“他”同行同止,但是對事物的偏好與取舍卻大相徑庭——“渺異境”。而“我”與“他”,一個常年沉醉在酒中,安于田園,淡泊名利;一個卻時刻清醒著,持著世俗的天平,稱量自己的得失。這個縹緲神秘的“他”與其說是另外一個人,不如說是詩人的另一個自我。然而,因為是醉意朦朧,所以詩人竟然把這位神秘縹緲的“自我”當作久別的朋友,與“他”傾心交談??上У氖莾扇恕鞍l(fā)言各不領”,不能互相領會,也不能互相說服,這活畫出了詩人的雙重人格。

忽然一個冷顫讓詩人從醉意中驚醒,于是,他開始感嘆自己的迂腐,竟然自己跟自己對起話來。詩人知道這個常年沉醉的“我”兀傲出奇,甘于平淡,任那個清醒的“他”如何勸說,都無法改變“我”逍遙于田園的決心,而這多余的“勸說”反倒會使自己徒增煩惱。于是,詩人“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炳”,不要讓那個“清醒的自我”出來規(guī)勸這個恬淡悠然、安于田園的“我”。

陶淵明在飲酒中經(jīng)歷了一場自我思想的斗爭,讓我們看到了他在面臨人生抉擇時,也同樣有矛盾與掙扎,他在飲酒中體會著人生、抒寫著人生,他不在乎寫什么,只要是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哪怕是一場荒唐的酒中對話,寫下又何妨?這不恰恰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懂酒、愛酒的陶淵明,那個坦率真淳的陶淵明,那個瀟灑自適的陶淵明嗎?

第4篇:淡泊名利的詩句范文

一、了解詩歌類別

詩歌按內容來分,可分為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1.山水田園詩

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特點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代表人物陶淵明、孟浩然、王維等。王維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蓖ㄟ^對山間清幽美景、鄉(xiāng)間勤勞百姓的描述,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xiàn)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2.詠物詩

特點是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痹姴粌H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3.邊塞詩

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時代的風貌。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反映戍邊將土思親的心曲,事情雖小,情意卻深。

4.詠懷詩

特點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fā)而成詩,即為抒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歌前兩句闡發(fā)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是抒懷;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進一步抒懷。

5.詠史詩

多以特定意象融合作者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諷刺當政者荒,從而表現(xiàn)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代表人物劉禹錫、杜牧、蘇軾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典范,詩人站在浩浩古戰(zhàn)場、滾滾長江邊,抒發(fā)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yè)未就的傷己之情。

二、了解詩人生平,把握詩人風格

掌握詩人的生平,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杜甫一生窮困潦倒,終生郁郁,所以其詩歌多寫旅途漂泊,兩鬢先衰功業(yè)未就的悲嘆,風格沉郁頓挫。還有陶淵明的淡遠拙樸、李白的清新飄逸、李清照的清麗婉約等。但某一風格的詩人的特例也往往是高考命題點,如李清照長于婉約詞,但也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慷慨悲歌。

三、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特征

不同時期的詩詞作品對不同的社會時代特征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如唐代的詩歌有一個明顯的分水嶺,安史之亂前的詩歌剛健大氣,境界開闊,多寫麗山盛水,理想志向以及邊塞戰(zhàn)事。而安史之亂后的詩歌則多是一些寫戰(zhàn)爭之慘,征調之苦,離亂之愁,以及希望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重振河山,卻又難以變?yōu)楝F(xiàn)實的文字。

四、了解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

五、了解詩歌意境,把握詩人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詩的靈魂,體味意境要從詩歌描繪的生活圖景入手,進而體味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先將曲中描繪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瘦馬、夕陽,這些形象再現(xiàn)組合而成一幅深秋晚景圖;然后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體味圖景蘊含的情意,進而領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羈旅行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六、了解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

表現(xiàn)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fā)感情的手段方法,主要有抒情、描寫、修辭三大類。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等。其他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欲揚先抑、聯(lián)想想象等。學生對這些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手。

第5篇:淡泊名利的詩句范文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棲息在濃濃的教學氛圍中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凡是發(fā)自內心的求知欲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都是很容易在記憶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痹谡Z文教學中靈活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模擬生活原貌,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趣味、變無形為有形,可以大大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師原本枯燥的講解、單調的語言文字生動有趣起來,并且以一個個嶄新的畫面清晰地躍入學生的眼簾,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從而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動機,有效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例如:在探究學習《木蘭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花木蘭勤勞、勇敢、機智、樸實、淡泊名利等個性,我利用課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花木蘭的故事》圖片,學生觀看同時,屏幕展示下列幾個問題:(1)課文中表現(xiàn)花木蘭勤勞、勇敢、機智、淡泊名利的詩句?(2)課文中連續(xù)用四個“我”的作用是什么?(3)品味“開”“坐”“脫”“著”“理”“貼”這六個動詞的表達作用。在觀看中,學生的思緒仿佛飛回到了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仿佛看到了當年花木蘭躍馬戰(zhàn)場的英姿,課堂氣氛很快就達到了。多媒體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的強烈刺激,有效地增強了課堂的生動性、真實性,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欣賞完圖片后,經(jīng)過幾分鐘的熱烈討論,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同學們很輕松地對這節(jié)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從而有效地完成了教與學的任務。

二、突破教學重難點,強化課堂效能,讓學生馳騁在廣袤的知識牧場中

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以掌握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感能力、強化思想教育為目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很難從表象階段直接過渡到知識階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的語文知識,光憑教師的講解、板書是難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的,死記硬背只能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引起學習疲勞,讓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更不能領悟語文知識生成的價值。理解是記憶的基礎,對一些深奧難懂的知識點,即使你靠死記硬背記住了,那也是不夠牢固的,不久就會忘記。而靈活利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解決這一教學難題,將知識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學生就會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學習。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學生對菲利普一家對待于勒態(tài)度上五次變化往往因所學知識所限,難以理解。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五幅動態(tài)圖,通過流動的箭頭把菲利普一家“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演示,再配上有關刻畫西方人與人之間裸的金錢關系的影視錄像片的資料,學生在一幅幅鮮明生動的圖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僅清楚了菲利普一家心理演變進程,還理解了西方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那種丑惡關系,更掀起了學習語文知識的熱情,沉浸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

三、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對學生認知方法的培養(yǎng),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多媒體教學應該讓學生在觀看的時候,能夠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應該讓多媒體變成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要突出教師在“教”中主導地位不能以“課件”統(tǒng)治課堂。好的課件不是看它運用了多少制作手段和科技含量,而是看它是否適合教學,是否能給學生以啟發(fā)和引導。教師必須在課前多動腦筋,規(guī)范課件流程,多在剪輯上下工夫,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要改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方式,突出方便性、直接性、靈活性、針對性等,以此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多媒體教學真正發(fā)揮它應有的積極作用。在語文課堂中,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學生的學習重心不僅是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教師通過制作學習課件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語文信息加以提取、整合、加工,然后進一步研究討論得出正確結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動腦思考,反復研究,教師還要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新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并且能夠充分領悟語文知識的內涵。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各種能力,學會了學習。例如在《岳陽樓記》一課,課前安排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或者網(wǎng)絡上搜集有關范仲淹生平資料,并針對資料提出相應的問題。學生們搜集到了圖片、名言警句,范仲淹改革的小故事等資料,我協(xié)助同學們把搜集到的資料制成課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不僅形成了資源共享,更通過同學們搜集、思考、討論,充分利用眼、耳、嘴、腦多種感官的參與,加深對范仲淹創(chuàng)作《岳陽樓記》的動機和文章的主旨、寫景層次、表達方式、名句的理解。同學們通過在多媒體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合作學習,獲得了充分展現(xiàn)自我的空間,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全面地參與學習過程,做到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從而學會了學習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第6篇:淡泊名利的詩句范文

[關鍵詞]古典詩詞 題目 注解 意象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1-0184-02

在中華歷史的文化長河中,古典詩詞是晶瑩璀璨的一朵浪花;在百花齊放的藝術花園里,古典詩詞是大放異彩的一朵奇葩。在語文教學中,它同樣是不能忽略的一部分,每個階段都有它的影子,從《鵝》到《望廬山瀑布》,從《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到《聲聲慢•尋尋覓覓》,它為學生們展示了一個再也無法復制的藝術世界,帶領學生暢游其間,感受著藝術的美。“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這是中學語文教學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張偉明語)作為檢驗教育成果的手段之一――高考,自然也包括了對古詩詞鑒賞的考查。自1994年起,考查詩詞鑒賞,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詩詞鑒賞(3分),后來又增加了現(xiàn)代詩歌鑒賞,題量也從一題增至三題(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詩鑒賞,題型也由選擇題改為簡答題(6分)。接下來的這幾年題型基本上沒有改變,但是命題角度不斷變化,高考對詩歌鑒賞的要求逐步提高,難度不斷加大。作為一線教學的教師,筆者和大多數(shù)同仁一樣,感覺“詩歌鑒賞是語文老師心里永遠的傷痛”,學生在面對這道題時總是束手無策。筆者從幾年來的從師實踐中談談詩歌鑒賞過程中的淺見。

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最普遍的問題在于面對一個作品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從哪個地方去解決問題,所以找到鑒賞的突破口尤為關鍵,可以從下面幾個地方尋找切入點。

一、看題目

古人說:題目,猶如人的額頭,人的眼睛,要想更好地鑒賞文學作品,了解文學作品的主要思想內容、主旨,就要做到認真地閱讀。通過閱讀理解了題目,就等于了解了詩歌的大意。詩歌的題目可能包含這幾種內容:

(一)題目點明內容

我們先來看看一首詩,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只看詩文,以為是小湖水的風景,但看了題目之后,便知道,本詩談的是作者看書的感受,“半畝方塘”是書,“天光云影”是指書中有美好的景致,“源頭活水”是指讀書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遠鮮活。又如前幾年的高考試卷中的詩歌,趙師秀的《約客》,交代了詩歌里的事件;元稹的《》、虞世南的《蟬》、劉禹錫的《望洞庭》、雍陶的《題君山》都點明了創(chuàng)作的對象。

(二)題目直見情感

這一點對我們尤為重要,在詩歌鑒賞中,有很多題目是很有意思的,即便我們沒有讀詩文,也可以大致地看到詩人要表達的情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懷》,單看題目,有“旅”,還有“抒”,這就可以直接聯(lián)想到杜甫的晚年,漂泊異鄉(xiāng),思念親人,憂國憂民,卻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只能將這種思想寄予在自己的詩歌中。雖然沒有看詩文,但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不言而喻。有的題目則是很直接地表露了作者的感情,比如元稹的《遣悲懷》表明了作者要抒發(fā)的感情是悲傷的。又如2004年福建高考語文試卷第16題朱淑真的一首《秋夜》,題目用兩個很簡單的字,“秋”“夜”組合在一起,傳達出來的是孤寂和離愁。

(三)題目展現(xiàn)思路

有些題目一看便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如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詩歌寫的是親人久別重逢的驚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而“見”又“別”正是情感抒發(fā)的順序。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題目意為作者來到了赤壁,看到眼前壯麗的景色,想到了當年歷史,可見,“先到赤壁后抒懷”正是該詩的思路。

二、看注解

注解是注釋某些內容的東西,在詩歌鑒賞中是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從命題者的角度來看,他不會無緣無故給你多余的信息,所以要重視注解。雖然它只是短短的一些內容,卻是題目的隱性信息,有些介紹寫作背景,是在暗示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介紹相關詩句,是告訴你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是介紹作者,是在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

比如蘇舜欽的《夏意》: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咀⒔狻刻K舜欽;北宋詩人,主張改革,被削職為民,于蘇州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時。這個注解告訴我們作者做此文時的處境,被貶,隱居不仕,或許正是這樣的遭遇才使得他能于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又如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北望煙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注解告訴我們作者面臨的是國破家亡被俘的處境,此時抒發(fā)的情感自然是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注解對于作者的介紹也有區(qū)別,上文所說“介紹作者暗示寫作風格”應該還要做多方面的考慮,在高考題型的設置越來越有難度的情況之下,命題者不會直接考查學生某個作家的風格,而是多拐幾個彎,比如考一流作者的某個不太為人所熟悉的作品或者考查二三流作者的一流作品,或者干脆反其道而行,考查某個作者比較不同于他的主要創(chuàng)作風格的作品,比如豪放詞派代表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罚蛘呤峭窦s詞派代表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又或者是一向憂國憂民有沉郁頓挫風格的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所以除了要關注注解之外,學生還要有相關的文學知識的積累。

三、看意象

所謂“意象”,簡單理解就是作者的“意中之象”,是詩歌中嵌入了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在我國古典的詩詞歌賦中,悄無聲息地形成了很多傳統(tǒng)的意象,而且這些意象所蘊涵的意義也是固定的,所以可以先從意象入手,理解了意象所指代的含義和情感之后,對于作品的解讀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但是,首先要具備的是文學積累。楊柳、長亭喻離別;月亮、鴻雁喻思鄉(xiāng);梧桐、流水喻愁苦;喻淡泊名利和品格的堅強;梅花喻不屈不饒的精神;松柏喻孤直堅強;紅豆、蓮、連理枝、比翼鳥喻愛情;投筆、長城、請纓喻戰(zhàn)爭;五柳、東籬喻閑適之意等等。

下面來看看具體的題目:嚴維的《丹陽送韋參軍》: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詩中出現(xiàn)的“秋”是寫時令,但其實“愁”是“秋”“心”的合意,又有“水悠悠”,愁如江水流不盡,再加上寒鴉,凄涼之意油然而生,作者的千種離愁,萬般愁緒就流露出來了。

當然也要明白一個偉大的詩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比如陶淵明常用東籬、三徑等,李白的詩中多月亮、酒、河山等意象。這和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關,也和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關。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個意象,不同的詩人也會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義,要注意結合詩句辨析。比如同是寫,岑參借喻憐花思鄉(xiāng),憂國憂民的情懷;元稹筆下的則抒寫自己的愛菊之情,盛贊的堅貞品格。同是竹子,杜甫筆下的是“惡竹”,而錢起筆下的竹子卻是“不改清陰”的忠貞之士。

以上便是筆者的幾點淺見,在源遠流長的古典詩詞藝術長廊里,這樣的感受遠遠不足以解讀它,只希望能夠為學生們提供一些方法罷了,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感受古代詩歌的美。

【參考文獻】

[1]夏傳才.詩詞格律•鑒賞與創(chuàng)作.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

第7篇:淡泊名利的詩句范文

關鍵詞: 初中生 古詩詞鑒賞能力 提高方法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往往以精辟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背踔猩旁娫~鑒賞能力,是指初中生對古詩詞的內容、形式、風格的鑒別與欣賞的能力,是初中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人文修養(yǎng)水平的綜合反映。在河南省中考語文試卷上,古詩詞鑒賞題是必考內容,分值為4分,考查內容為詩詞的內容、語言和表達技巧等等,但在實際考查中,由于考生文化底蘊薄弱等諸多原因,該試題得分率一向偏低。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呢,我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來談談方法。

一、注重積累,夯實基礎

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學習,無非是熟讀、吟誦、背默,重要的是理解、記憶,然后才能夠在發(fā)表自己看法,也只有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夠談得上鑒賞,最后能陶冶性靈、變化氣質,達到較高境界。因此,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需把工夫下在平時,借助課堂,多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而后逐漸地提高其能力。

1.課內指導學法,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

一般來說,在鑒賞古詩詞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朗讀和背誦放到所有環(huán)節(jié)的中心位置上來,用讀來帶動背并加深領悟,逐步形成語感。當然語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背誦量作為前提,《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初中古詩文背誦量為50首,這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內容,也是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因此,我們在平時上課時就要注重對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

2.課外進行比賽,讓學生賽一賽、爭一爭。

每學期開學之初,我班第一節(jié)課進行的內容就是了解目錄,明確本冊書要掌握的古詩文,然后展開背誦比賽。不管老師有沒有講到這些內容,學生都可以提前背誦。比賽不僅在小組之內,也在小組之間,獲勝的小組將被評為本學期的“最佳背誦小組”,獲勝的同學則被評為“背誦之星”。對于此類張張嘴就能完成的任務,學生還是很樂于做的,老師的任務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發(fā)現(xiàn)有進步的同學時一定不要忘記表揚。

學生的潛力一旦被挖掘出來,將是不可估量的,課內的古詩文背誦完畢之后,教師還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

二、知人知事,分門別類

中考把古詩詞閱讀與鑒賞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鑒賞詩詞的內容上。學生要想學會鑒賞古詩詞,首先就必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處的廣闊的時代背景,因為只有把詩詞放到當時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其詩歌藝術的奧秘。比如詩仙李白《行路難》,如果不了解李白被賜金還山的經(jīng)歷,又怎能理解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迷茫與失落。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見歡》,如果不了解他作為亡國之君被囚禁于汴京的身世,又怎能理解“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的愁苦與哀傷。因此我們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文學常識與時代背景的介紹,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

另外,學生在學習古詩歌的時候要掌握詩歌類別及其特點。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jié)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因此,分清詩歌類別往往是理解和鑒賞詩歌內容的一個突破口。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風(古體詩)、格律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詞按風格,又可分為豪放派、婉約派等。

三、掌握方法,適量訓練

1.審清題干,留意注釋。

命題人設題時一般會在題干中給出提示。這些提示往往或點明考查要點,或提示賞析要點,或透露詩詞的主旨。此外,有些注釋雖然只有短短一兩句,卻會透露詩詞的寫作背景、內容、風格與意境等。這些都是學生在考場上所需要注意的。如2010年河南中招21小題:請從煉字角度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這明確告訴我們要從“煉字角度”來對名句進行賞析,但仍然有不少考生因沒有留意到該關鍵詞而失分。

2.掌握角度,科學答題。

(1)賞語言

古詩詞的有些詞語生動傳神,起到挖掘本文的主要內容,揭示文章的思想內涵,表達作者的情感的作用。這些詞往往受到命題人的青睞,常會以這樣的形式出現(xiàn):“首聯(lián)中的某某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這句話中某個詞能不能用其他詞來替換,為什么?”學生在回答此類試題時不能就某個字詞孤立地來談,應結合情感意境來分析。例如:陶淵明的《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中的“見”字用得非常生動傳神,它表現(xiàn)了大自然景色的秀麗美好,哪怕作者不是有意觀看,也會自然而然地映入眼簾。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陶醉于美麗的自然風光中,淡泊名利,安恬自適,熱愛美好的田園生活。

再者,還可能出現(xiàn)分析語言風格的試題。這要求考生在答題時不能單就詞語運用的巧妙來答題,而應結合本首詩風格來談。如:清新自然/樸實無華/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簡練生動……的語言寫出事物的……特點,然而結合詞語來回答。

(2)賞用典

典故是古詩詞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作者通過借用典故來表達一些特定的內涵。了解典故的出處及其在詩詞中的含義,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內容。近幾年的中考,關于典故的考查備受出題人的青睞。如:2011年河南中考試21小題:“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學生在復習時不僅要了解古詩詞中所運用的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而且要發(fā)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3)賞修辭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就中考而言,比喻、擬人、夸張是??嫉男揶o手法。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就在中考試卷中頻頻出現(xiàn)。這就要求考生不僅準確判斷詩句所采用的修辭手法,而且結合詩句來談使用該修辭手法的好處。

(4)賞感情

詩詞的思想內容,指詩歌的立意。古人云:“詩言志?!薄爸尽敝傅氖侵鞠颉⒈ж?、愿望、情懷等。學生則通過品讀古詩,跨越歷史的門檻,與詩人作心與心的交流,去神游祖國的秀美河山,去感受那雄壯的英雄氣概,去體味其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從中受到陶冶,啟迪和激勵,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幾種: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懷古傷今、蔑視權貴、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思鄉(xiāng)懷人、長亭送別、思鄉(xiāng)念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學生在平時可根據(jù)詩詞所蘊含的感情進行分類記憶,從而加深印象。

(5)賞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tǒng)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chuàng)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近年來分析意境型的試題逐漸增多。如: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而所謂意境就是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境界,它包括景、境、情,在答題時缺一不可。

上述備考技巧只是筆者在教學中總結出的一些體會。學生學會了這些方法,也僅僅是入門,要想提高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必須有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所謂“觀千劍然后識器,操千曲然后曉聲”,學生在這些方法的指導下,多看多練,自然能突破這一中考難點。

參考文獻:

第8篇:淡泊名利的詩句范文

然而,如今高中生的學習負擔重,升學壓力又大,大量的課余時間被其他學科擠占,閱讀的時間較少,在閱讀鑒賞古典詩歌的道路上更是走入誤區(qū)。鑒于高考對詩歌的要求,老師們也只是用書面作業(yè)或考試測驗的手段來勉強應試,結果古詩詞的教學沒了誦讀感悟與賞析品味,成了字句的操練,表現(xiàn)手法的記憶,學生無法感受到古典詩歌的真正魅力。學習興趣不濃,理解能力和鑒賞水平難以真正得到提高也屬于正常。

因此,我們教師應根據(jù)詩歌特點探索改進詩歌教學的方法和途徑,提高中學古典詩歌的教學效率。要達到這一目的,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重視誦讀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新課標中也指出要“加強誦讀涵詠,在誦讀涵詠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感情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惫诺湓姼枋恰耙魳泛陀腥さ乃枷氲慕Y合”,它直接通過抑揚頓挫的韻律節(jié)奏傳達出豐富的情感。要感受詩歌的音韻美、領悟詩歌的情感意蘊,首先就要從誦讀入手。

1. 營造合適的誦讀情境。與所誦讀詩歌相應的特定意境的營造,可以讓學生更快速地進入到作品的氛圍,從而對詩歌內容有一個正確的感性認知。誦讀情境的營造可以通過教師在誦讀前導語的引導,也可以播放音樂來渲染氣氛。例如,我在教授五言詩《涉江采芙蓉》時播放二胡音樂《睡蓮》,讓學生伴著傷感而幽怨的二胡聲來感知詩歌內容,這樣能很快走進詩的意境,體會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品味“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的黯然情緒。

2. 選擇適合的誦讀方式。范讀,教師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自己用流利、有感情、抑揚頓挫的普通話來范讀課文,或是播放錄音進行范讀,也可以讓學生范讀。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通過教師自己的示范朗誦,學生可以直接視其人、聽其聲、領略到老師的語氣、聲調以及表情,從而進一步仔細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內容,并且也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詩歌感染和熏陶,進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教師如果受自身條件限制,自己范讀有障礙,也可以選擇操作簡便,且朗誦規(guī)范的錄音帶進行范讀,同樣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學生誦讀,老師可以根據(jù)詩歌風格的不同來選擇讓學生采用不同的誦讀形式。例如,岳飛《滿江紅》慷慨豪放,就應該讀得鏗鏘有力些,我們選擇由嗓音渾厚的男生來讀;而婉約詞的正宗、女詞人李清照的詩句,讓溫婉的女生來念就更合適;《孔雀東南飛》就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而《燕歌行》就適合學生齊聲誦讀。

還可以舉行誦讀比賽,充分利用學生的表演欲,激發(fā)學生誦讀詩歌的熱情與競爭意識,進而增強對詩歌的熱愛。

二、抓住意象

詩歌中的意象是詩人內心的情感作用到客觀物象融合而形成的用以表達特定情感的藝術形象。要體悟詩歌表達的感情,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就需要我們抓住意象進行分析。

我國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在發(fā)展的過程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的情感內涵,這些意象在詩歌中的運用成就了我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這一特點。這些意象就是我們分析詩歌時值得抓住的關鍵,不與百花爭艷,且花瓣不凋,偏受陶淵明的喜愛,常將他寫于詩中,與他淡泊名利的隱士人格合二為一,成為后世詩人筆下高尚人格的象征;宋代的朱淑貞也曾在寫《》寫到“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表現(xiàn)了女詞人對封建禮教的抗爭及對獨立人格的不懈追求。而柳樹的“柳”與“留”同音,且古人向來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詩句寫到柳,大多是表示惜別之意。

而有些意象則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同一意象在不同詩人的筆下會用來傳達不同的情緒。如,詩歌中常常出現(xiàn)的“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月傳達出的是對故鄉(xiāng)深深的思念;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清幽,“月”此時是美好、純潔的象征。春季北上,秋季南遷的“鴻雁”有時是抒發(fā)羈旅傷感,“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庇袝r是情人間傳遞書信的使者,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借以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三、 把握情感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詩歌是詩人內心情感噴涌的結晶。無論是惆悵,還是閑適;無論是激越,還是悲愴,一切真實展現(xiàn)了詩人的情感軌跡。所以說,古典詩歌的教學應把握詩中情感,領略字里行間跳動的感情脈搏。

詩人的情感可以通過對詩句的誦讀、對意象的分析來感受體驗。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信息來把握詩歌的情感。

一般詩題和詩序都會交作詩歌的相關背景。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序言中交代了詩歌寫作的相關背景,并寫到“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從中可見詩中情感的主調。《雨霖鈴》這個詞牌相傳是唐玄宗入蜀時在夜雨中聞鈴聲,思念楊貴妃而作,曲調本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后世以此曲填詞的作品也多是哀傷之作,柳永的《雨霖鈴》就是如此。

第9篇:淡泊名利的詩句范文

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2011年廣東卷)

減字木蘭花

蘇 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等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上片描寫“鶯語”“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現(xiàn)春天開始時的生機與美麗;下片敘寫花開易謝,年華易老,感嘆美景易逝,勸人一醉方休。全詞表達了珍惜春光、盡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時光的情感(熱愛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的情感)。

【考點精析】

高考對古代詩詞內容情感的鑒賞要求表述為“評價文章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這一考點是建立在對作品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基礎之上的,能力層級為D。這要求考生對全詩(詞)主旨的準確把握,即是對作者表達的某種感情,某種哲理,或對人生、社會、歷史的某種總結和概括;同時也要求考生從手法和內容上評價其對藝術發(fā)展的作用,對人事、歷史事件的認識在當時或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積極意義、哲理意義或階級、時代的局限性等。

【方法指引】

詩詞鑒賞是閱讀能力中層次最高的一個層級,怎樣答好這一題目,我認為首先要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掌握規(guī)范的答題模式。

一、找準切入點,正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以詩人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為切入點。

古人云:“詩言志?!弊髡叩娜松?jīng)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以詩人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及其生活經(jīng)歷為切入點,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如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

2. 以詩詞的標題或注釋作為切入點。

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而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后附有注解,閱讀這些注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例如:

日暮倚杖水邊①

(金)王 寂

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

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蒼顏華發(fā)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慢遲。

【注】①此詩為王寂被貶官至河南蔡州時所作。

詩后注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被貶官至河南蔡州”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苦悶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通過描寫秋風颯颯,萬物蕭瑟,聯(lián)想到自己如同秋風中的黃葉般枯萎飄零的身世和命運,表達出了詩人一種憤憤不平的感傷之情。

3. 以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為切入點。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lián),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huán)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么歡快、多么自由??!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fā)了一種歷經(jīng)戰(zhàn)亂之后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4. 以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為切入點。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xiàn)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托了深宮寒夜的環(huán)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于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5. 以作品中具有含蓄義或理趣義(詩眼)的句子為切入點。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xiàn)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 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lián)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lián)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tài)的形象動態(tài)化;“明”賦予靜態(tài)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lián)系全詩,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6. 以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為切入點。

古代詩人創(chuàng)作時,有時借助一些典故來表現(xiàn)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典故,無疑會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題。例如:

遣 懷

杜 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薄罢浦休p”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二、掌握規(guī)范的答題模式

思想感情類題目一般答題的步驟是:第一步,根據(jù)詩歌題材,簡要分析情感載體。詩人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都會選擇一些景物(意象)、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及典故,或者通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等,利用它們特殊的涵意將抽象的情感具體化。所以考生要掌握常見的意象和典故的含意,在鑒賞時準確分析詩人選用的情感載體。第二步,點明詩歌的情感內涵和基調。詩詞情感內涵及基調屬于鑒賞方面的專業(yè)語言,一般情感內涵包括建功立業(yè)、淡泊名利、思鄉(xiāng)懷遠、針砭時弊、離愁別恨、友誼愛情、堅守節(jié)操、壯志難酬、憂國憂民等;而感情基調一般包括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閑適、熱愛、贊美、仰慕、激憤等。

答題過程要依問作答,要點全面準確。如果只要求“指出”則只需直接說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如果要去“結合詩歌內容”就要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再指出表達的情感。答案注意簡潔有序,順暢完整。

【鞏固練習】

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望薊門

祖 詠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這首邊塞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2. 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正宮]叨叨令

無名氏

溪邊小徑舟橫渡,門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斷紅塵路,白云滿地無尋處。說與你尋不得也么哥,尋不得也么哥,卻原來儂①家鸚鵡洲②邊住。

【注】①儂:我。②鸚武洲:此處為“漁父居處”的代稱。

請結合全曲簡要分析“卻原來儂家鸚鵡洲邊住”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參考答案:

1. 表達了詩人積極進取,要在邊塞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情感。(2分)詩歌尾聯(lián)運用了(東漢班超)投筆從戎,(西漢終軍)請求長纓出使南越兩個典故,鮮明地傳達出了自己這這份積極情感。(2分)

2.(1)點明漁父(隱士)居住的環(huán)境是與世隔絕、遠離紅塵的“世外桃源”,表現(xiàn)其對所處環(huán)境的喜愛、自豪之情;(2分)(2)詩歌也寫出漁父(隱士)超然塵世的情懷和隱逸的情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