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音樂學專業(yè)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聲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課堂教學屬于聲樂學習的主要方式,其中包含技術訓練、音樂作品理解、人文知識普及、藝術家演唱觀摩、曲目選擇及檢驗教學成果等內容,故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聲樂課堂教學中,需注重所有教學內容的實效性。
(一)人文知識普及
音樂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需加大對學生的人文知識普及,從聲樂作品中獲取人文知識。但聲樂作品內的人文知識比較復雜多樣,僅靠聲樂教師傳授,學生無法領略到人文知識的全部內涵,因此,可通過中西音樂史、音樂欣賞和音樂美學等與聲樂教學相關的教學科目,幫助學生全面、透徹地理解和掌握音樂中的人文知識。同時音樂教師需減少音樂技術類訓練,增加音樂的綜合素養(yǎng)知識教學,以提高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聲樂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學曲目選擇
對于聲樂教學的教學曲目選擇,需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母語作品的主導性:音樂教育專業(yè)的聲樂教學曲目需以傳承傳統(tǒng)文化為宗旨,發(fā)揮出“母語”傳承我國文化的載體作用。中國作品曲目的體裁需突出戲曲和中國民族歌劇等,以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從而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二是小組課曲目選擇的可行性:小組課是高師聲樂教學中比較靈活的上課形式,在小組課上,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曲目,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并培養(yǎng)學生獨立演唱或小合唱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多樣性
課堂教學成果的檢驗需在不限曲目、不限演唱方式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發(fā)揮,使其能展現(xiàn)階段性聲樂學習優(yōu)勢。聲樂教學考核可采取多種方式,如采取獨唱、二人合唱和多人分聲部演唱等,調動學生多元化考核的思維,將考核當作個人才藝的展示方式,以激發(fā)學生的聲樂學習積極性。
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實踐鍛煉的多元性
(一)舞臺實踐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一定要具備一定的舞臺表演能力,才能在畢業(yè)后勝任中小學音樂教師這一角色。因此,高師院校需為學生提供舞臺實踐的機會,除了校園演唱外,還可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在更大的舞臺上展現(xiàn)自己。如安排學生參加各種聲樂大賽、電臺傳媒、節(jié)目錄制、重大節(jié)日演出等,讓學生積累演出經(jīng)驗,并培養(yǎng)學生的舞臺活動的組織能力。
(二)教學基地實踐
教學基地實踐是考驗和鍛煉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生的表演功底、綜合聲樂素養(yǎng)、歌唱技能等的場地。在直接參加課堂互動教學和組織課外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將所學的專業(yè)知識、聲樂教學模式、課外舞臺實踐經(jīng)驗等進行有序整合,還可在音樂世界中盡情表現(xiàn)自己,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展現(xiàn)自身才華。同時在教學基地實踐課程中,帶隊教師需不間斷地參與到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通過聽課、課外指導等方式,全面觀摩每位學生的實踐狀況,發(fā)現(xiàn)學生實踐中存在的不足,并幫助其克服困難,不斷取得進步。
三、結語
對于初學者要打好基礎,牢記理論原理,以及各種指法要求,觸鍵盤、手指下鍵的要求等等。要堅持長期訓練夯實基礎,幫助學生在初始階段提升興趣、培養(yǎng)意志力、提升音樂素養(yǎng),達到訓練應有的效果。彈奏技巧也是重要的練習項目,通過加強技術訓練能夠使學生掌握更純熟的演奏技法,學習表演技巧,逐步認識旋律、和聲、織體三者的關系。以提升樂感為基礎,積累演奏經(jīng)驗,
二.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科學性
要求學生認真記錄課堂筆記,更好的跟進每堂課程的內容,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為學生滲透課程要旨。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自覺形成獨立思維,挖掘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提高演奏速度和準確性,逐步提升對作品的熟練程度。其次,教師應將自己的演奏經(jīng)驗有條理化的提高到理論認識的高度,可以采用案例教學、對比教學等方式,多渠道,多角度的對學生進行滲透,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增加音樂作品鑒賞課程,鋼琴文化介紹,組織參加音樂會等形式,豐富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開闊眼界,拓展知識面。學生應該熟知更多的鋼琴藝術,全面的了解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鋼琴音樂作品。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鋼琴文獻,通過閱讀不同風格的作品,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yǎng),使他們具備較高的音樂欣賞水平。
三.構建完善的評價和測試制度
科學良好的評價制度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鋼琴演奏水平,使學生的學習得到肯定,從而更有信心的學習。盡可能的多鼓勵、挖掘學生的潛能和長處,減少心理負擔,使之成為一種學習的動力。將每次的評價和測試成績有效的保留,定期進行分析對比,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走向,及時發(fā)現(xiàn)進步并予以肯定,而對于產(chǎn)生的問題要及時解決和糾正。使學生更好的認清自己的不足和優(yōu)勢,能夠進行自我指導和鍛煉也讓教師更有針對性的進行下一步的教學。定期進行測試,并將結果進行保存并定期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教學內容的遺漏,完善教學方式,明晰每個學生現(xiàn)階段的問題,可以有的放矢,明確下一階段的教學方向,提高教學成效,也能有效節(jié)約資源和成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完善教學設施
長期以來,音樂教育課程一直存在著教師無教材,沒有內容規(guī)劃,無大綱指引,較為松散隨意。教師應該制作教學教案,按照計劃進行規(guī)劃安排,按照統(tǒng)一標準,規(guī)范課程記錄,避免個別課程的隨意性導致最終整個教學進程的打亂,提高教學效率。因此需要學教材,加強與藝術團、歌舞團等專業(yè)機構的聯(lián)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也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技術純熟的,優(yōu)秀的表演者,邀請演奏家進行講座或者交流會,豐富學生的課業(yè)生活。在進行鋼琴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接觸到其他樂器,為了使學生熟悉伴奏,學會樂曲的融合要開始其他介紹伴奏樂器的課程等等,幫助學生豐富創(chuàng)作靈感,更加全面的學習鋼琴。
五.創(chuàng)新教學理論學習國外經(jīng)驗
學習借鑒域外的教學方法是提高高師音樂教育成果的一種途徑,在針對我國學生的具體情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學習國外的先進理論和已經(jīng)較為成熟的教育管理制度、高效的教學方法等等,都是推動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和完善教學模式的途徑。在課程當中,教師也可以涉獵和嘗試國外的教育方式,定期讓學生進行反饋,了解學習進展,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
六.結語
從思維的角度來看,人的思維分為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類,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視期中的一種,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維,它可制約一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錢學森說:“只注重邏輯思維,埋頭于細節(jié),易犯機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體的有機聯(lián)系的認識。正因為受到了藝術方面的熏陶,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卞X學森認為形象思維是取得科學成就的關鍵。愛因斯坦也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p>
二、大學音樂教育與專業(yè)教育融合和拓展的必要性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人才之間的競爭也愈來愈白熱化,社會對人才的培養(yǎng)在新形勢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體現(xiàn)在社會越來越需要以創(chuàng)新能力為重點的高素質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具體到大學教育中來,就是要轉變傳統(tǒng)教育中單純重視知識化、科學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強調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高校教育模式。從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看,大學教育除了關注專業(yè)教育以為,更應該貫徹“通識教育”的指導原則,在學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廣泛地認識和了解其它課程的知識,特別是藝術方面的知識。科學和藝術從一開始就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互相配合、互相滲透,共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梢哉J為,高校只有加強藝術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和拓展,同時提高二者的教育水平,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具備健全人格的、有著豐富創(chuàng)造力的高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三、實現(xiàn)大學音樂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和拓展
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正是由于音樂與生俱來存在的特質,使得大學音樂教育在陶冶學生的情操、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等方面表現(xiàn)出其他專業(yè)學科不可取代的優(yōu)勢。新形勢下,普通高等院校應強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意識,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己任,實現(xiàn)大學音樂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和拓展。結合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
大學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新改革以及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和拓展,都必須以轉變教學思想和理念為前提。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應充分認識到大學音樂教育并不是簡單設置一門音樂教程,而是要充分認識到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不能用專業(yè)音樂教育的眼光和要求來看待音樂教育,而使得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偏離了素質教育的方向。再一方面,大學音樂教育應將學生的專業(yè)需求有效的納入到教學體系中來,滿足學生的專業(yè)訴求,充分發(fā)揮為專業(yè)教育服務的功能。
(二)調整和優(yōu)化學科體系的建設
一、音樂學研究論文
音樂學研究論文是我國在此學科取得成果的最直接體現(xiàn),也是音樂學學科構建的主體。2012年,我國較為優(yōu)秀的音樂學研究論文主要刊登于國內音樂專業(yè)和藝術類學術刊物上,內容涵蓋音樂學子學科所及的不同研究領域。2012年,民族音樂學研究領域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最多,內容豐富多樣。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調查與分析為主要內容的代表論文包括:張伯瑜《云南個舊市大屯鎮(zhèn)洞經(jīng)音樂三首套曲分析》、周青青《北京通州運河號子中的山東音樂淵源》、袁靜芳《走近藏哇寺》、趙塔里木《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特征的鑒別與解釋》、錢茸《淺析滬劇唱詞音聲的地域性音樂價值――兼推“雙六選點”分析模式》、黃婉《在“挪用”中飾變與創(chuàng)造――文化生態(tài)視野下的2012基諾族“特懋克”節(jié)》、李明月《“堂名”憶舊:蘇州地區(qū)十番鑼鼓生存現(xiàn)象探微――以常熟辛莊“春和堂”為個例》、楊和平《民間禮俗的音聲表達――以蒲城喪葬儀式音樂活態(tài)現(xiàn)狀調查為例》等。有關民族音樂學方法論的研究論文主要包括:洛秦《“音樂上海學”建構的意義、研究架構及其問題思考》、管建華《東西方音樂的帕斯卡爾式的歷史沉思》、《音樂學與音樂人類學的哲學基礎之比較――兼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的反思》、薛藝兵《通過田野走進歷史――論中國音樂人類學歷史研究的途徑與方法》、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書寫的共時性平臺及其“顯―隱”歷時研究觀――以云南與東南亞跨界族群音樂文化書寫為實例》、宋瑾《從“音樂”到“音聲”――音樂人類學學科邊界問題》等。此類論文凸顯作者群體對民族音樂學歷史維度的思考,以及鮮明的跨學科傾向。此外,還有部分文章從傳統(tǒng)音樂的保護與教學入手展開研究,代表文章包括王耀華《熟、背、析、研――教學體會》、張應華、謝嘉幸《我國當代少數(shù)民族音樂教育操作策略的探討》、沈洽《以人為本的多元―本位音樂教育――基于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視角的思考》、葉松榮《學科發(fā)展的瓶頸――關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學位論文寫作中的局限性探討》等。
2012年,西方音樂史研究論文主要集中于巴羅克時期以前的早期音樂上,代表論文包括余志剛《中世紀音樂教學漫議》、姚亞平《歐洲早期音樂傳統(tǒng)與20 世紀現(xiàn)代作曲觀念》、伍維曦《與中世紀晚期多聲部彌撒套曲的體裁特性》、周耀群《關于“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兩部斷代史的比較》等。這些論文從各位學者的獨立研究角度出發(fā),對西方音樂早期歷史的不同細節(jié)開展研究和思考,試圖在理論闡述中深化對音樂史局部細節(jié)和音樂歷史觀念形成的認知,進一步喚起人們對古今歷史比較和創(chuàng)作、教育問題的重視。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誕辰200周年紀念,瓦格納研究論文亦成為2012年我國西方音樂史研究的重點,代表論文包括:劉經(jīng)樹《“清楚變化了的音樂創(chuàng)造”――瓦格納的“音樂戲劇”構想》和楊九華《“”的闡釋 ――再論瓦格納樂劇中的婚姻倫理觀》。另外,對于經(jīng)典音樂的審美闡釋和音樂流派研究的代表論文可舉鄒彥《貝多芬(Op.31-2)的標題性內涵》和劉瑾《審美困境與現(xiàn)性重建:對新浪漫主義音樂產(chǎn)生及意義的美學思考》。
在中國古代音樂史領域,學者們將目光紛紛投向中國與境外音樂交流史,代表文章包括宮宏宇《基督教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的盲人音樂教育――以安格妮絲?郭士立、穆瑞為例》、陳應時《唐傳日本調名曲名考》、鄭祖襄《談楊蔭瀏對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外來說”的批評》、葉鍵、黃敏學《18世紀西方傳教士的中國音樂研究及其學術史影響》,以及王小盾的系列論文《域外漢文音樂文獻述要》。古代音樂史研究的另一個范疇集中于音樂考古,代表論文有: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研究》、《音樂考古學的六個課題》、王子初《我們的編鐘考古》、武家璧《曾侯乙墓漆畫“雜懸”圖及其實驗心理學解釋》。在近現(xiàn)代音樂史領域,2012年的研究論文主要是對近現(xiàn)代音樂家的學術紀念,論文包括:楊和平《論李凌的音樂美學思想》、俞玉姿《略談老志誠先生的音樂思想――紀念老志誠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居其宏《我國新音樂發(fā)展戰(zhàn)略的設計師和先行者――蕭友梅音樂思想與創(chuàng)作教育實踐的跨世紀回望》等。中央音樂學院發(fā)起的“國家音樂史”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領域。2012年集中發(fā)表的論文包括:呂鈺秀《他者對于一個國家音樂想象的建構藍本》、李淑琴《從研究的政治化走向學術化――對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學科建設的回顧與思考》、蒲方《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歷史分期的特殊性及復雜性》等。
2012年,我國音樂美學領域的研究論文首先以評述于潤洋教授美學研究貢獻為主導,代表文章包括葉松榮《論于潤洋西方音樂史學研究中的理論建構》、何寬釗《論于潤洋學術研究中的歷史意識》、柯?lián)P《承先賢之法,啟后生之思――論于潤洋對卓菲亞?麗薩音樂美學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等。其他論文則是不同學者對音樂美學理論、趨勢與應用問題的獨立闡發(fā),例如韓鍾恩《判斷力批判:置疑音樂美學學科語言并及音樂學寫作范式》、劉研《審美經(jīng)驗的復興――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觀與通俗音樂》、張晶晶《對阿多諾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素材”的梳理與解讀》等。
二、音樂學專業(yè)教育教學
2012年,我國的音樂學專業(yè)教育教學向著精英化、集約化和實力化的方向努力邁進。在專業(yè)音樂院校和綜合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的主導下,音樂學專業(yè)教學已經(jīng)形成比較成熟的發(fā)展體系。在不同層次音樂學專業(yè)招生方面,各個院校和科研機構結合音樂理論研究的現(xiàn)實需求,招生數(shù)量略有緊縮,考試難度相對增加。如此舉措,不僅維護了音樂學專業(yè)精英化教育的傳統(tǒng),同時也對當代大學生的理論基礎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同層次的學術人才培養(yǎng)上,各個院校特別重視理論培養(yǎng)和藝術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將研究重心立足當代、返觀歷史,積極參與音樂田野調查和音樂表演活動,在親身實踐中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各個院校給予學生相對寬松的課程安排,不但要求學生學好音樂理論知識,還不斷啟發(fā)學生對其他藝術領域和更廣泛的社會文化產(chǎn)生興趣,獲得更為廣博的文化見識,充分增強學生的學術實力。音樂院校采取各種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加以限定和考核,通過論文評比、音樂論壇、大師講座、理論訪談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集中精力投入學習,增長自身的學術本領。學生的畢業(yè)論文答辯活動日益規(guī)范,答辯通過標準相對嚴格,有效防止學生論文品質和學術素質的整體下滑。
除了各個音樂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日常教學工作外,音樂學界在2012年還積極開展音樂學教學研討、論文評獎和專題講座活動,有力推動音樂學專業(yè)教學工作,促進院校間交流合作,增加校園學術氛圍。2012年2月,第四屆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獎”評選征文活動正式展開?;顒酉蚝韧馊A人征集自2009年正式發(fā)表的音樂評論參選,并在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第五屆年會召開之際集中評審。2012年3月12日至15日,中央音樂學院舉辦了“中國音樂史學術交流系列專題1:國家音樂史”活動。斯洛伐克音樂學者奧斯卡?艾謝克應邀參加活動,共同探討“國家音樂史”寫作的方法手段和內容選擇。2012年10月,上海音樂學院先后組織了“第九屆(2012)錢仁康音樂學術講壇”和“音樂學學術論壇”,以此作為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建系3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2012年11月至12月,南京藝術學院百年校慶舉辦系列學術講座,邀請資深專家舉辦專題講座。
三、音樂學學術會議
2012年,我國音樂學界各類學術會議相繼舉辦,有力推動了同領域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促進專業(yè)學術會議向著常態(tài)化、正規(guī)化的方向邁進。在民族音樂學領域,2012年6月29日,由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承辦的“當代社會中的傳統(tǒng)音樂國際研討會”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與會專家以音樂同社會政治、變革的關系為主題,著重討論當代語境下的民族音樂學研究視角與方法。2012年7月12至15日,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在西安音樂學院召開。會議提交論文摘要240余篇,內容涉及黃河流域音樂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音樂生態(tài)研究、音樂與科技、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等研究領域,呈現(xiàn)出學科交叉、研究跨界的學科發(fā)展趨勢。2012年7月18日至25日,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在新疆師范大學召開。會議圍繞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中國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shù)民族音樂教學改革研究三個方面議題展開探討,充分展示了我國近年在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成果。2012年10月30日,國際音理會亞洲大洋洲地區(qū)音樂學會首屆學術研討會暨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泰山學術論壇在山東濟南舉行。來自亞太地區(qū)的音樂學家圍繞亞洲、大洋洲、太平洋地區(qū)民族之間的音樂傳播與交流、構建適合于亞太地區(qū)各國的傳統(tǒng)音樂理論體系等議題做主題發(fā)言。
在西方音樂史研究領域,2012年6月21至22日,上海音樂學院舉辦“2012?上海音樂學院?瓦格納國際學術論壇”。 論壇聚合國內最優(yōu)秀的瓦格納研究學者同國際瓦格納研究實現(xiàn)對話,提升我國的音樂學研究水平,增進與西方學術界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由中國西方音樂學會主辦,四川音樂學院承辦的“2012西方音樂學會青年學者論壇”于9月21日在四川音樂學院舉行。 會議由九位西方音樂史專家對11名青年學子的課題發(fā)言進行交流點評,旨在促進青年學者的科研工作和學術交流,積極培養(yǎng)理論新秀。在中國音樂史研究領域,9月24至26日,中國音樂史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七屆全國高校學生中國音樂史論文評選“徐小平獎”頒獎大會在沈陽音樂學院舉行。會議對“契丹音樂史”、“音樂上海學研究”等新課題給予充分重視,并對中國音樂史新近研究成果加以展示。在音樂美學領域,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前沿與對話――全國中青年音樂理論家論壇”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辦。論壇邀請全國50名中青年音樂理論家參會,論題涉及多個學科,促進音樂學學科間的相互對話和啟迪。2012年12月2日,“2012年中國音樂美學學會筆會”在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舉行。筆會圍繞 “音樂美學學科資源考掘” 和 “身體在音樂審美活動中的作用” 兩大主題進行研討。
四、音樂學紀念與交流活動
2012年,中國音樂學界舉行了多項學術紀念和交流活動,對于音樂學院系建設和老一輩音樂理論家的學術貢獻加以總結,并對中國音樂學的對外推介與交流做出貢獻。2012年11月26至27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迎來了建系30周年紀念。系列紀念活動由學術研討會、紀念座談會、學術講堂系列、學術成果展、學生音樂會等活動組成。全系教師還集體出版了學術研究文集,對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科研成果加以展示。2012年5月12日,中央音樂學院舉辦“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活動”。 其中的學術研討會對馬思聰?shù)膶W術造詣、音樂創(chuàng)作、教育教學和學術精神展開深入的討論和研究。2012年9月15至16日,中央音樂學院隆重舉辦“春雨潤物 學海成洋――于潤洋八十春秋學術研討會”。近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同事學生圍繞他的學術品格、理論特色和歷史貢獻進行了深入研討。2012年,恰逢中央音樂學院資深音樂學教授張洪島先生百年壽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對張洪島教授的學術成就和教學工作進行重點回顧。2012年9月27日,四川音樂學院舉行“紀念王光祈先生120周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全國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學術研討會,對王光祈作為中國音樂學開拓者的歷史地位和學術成就進行回顧、梳理和闡釋。在對外學術交流方面, 2012年12月22日至26日,陳應時、方建軍、李玫等中國學者應邀參加第七屆東亞律學大會并宣讀論文。此次學術交流與研討活動,引起東亞音樂研究機構對中國律學學者研究成果的密切關注。
五、音樂學理論出版
目前,音樂撰寫的畢業(yè)論文,問題很多,離“學術規(guī)范”很遠。其中,抄襲、剽竊現(xiàn)象是最為突出問題。主要表現(xiàn)是:或抄襲音樂老師的文章;或抄襲音樂名家權威的文章;或抄襲外國音樂家的文章;或抄襲一般音樂作者的文章。其抄襲的方式多樣,有的是東拼西湊,有的干脆從網(wǎng)上下載,改名換姓。
音樂本科畢業(yè)論文抄襲、剽竊現(xiàn)象為何如此嚴重?許多專家教授都曾論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先天文化基礎不牢”。音樂專業(yè)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不高,他們被錄取時,文化分數(shù)低于其它專業(yè)很多。而“論文寫作是一種綜合的腦力勞動”,撰寫論文“實際上是作者思想、觀念、知識、修養(yǎng)和語言文字能力的全面體現(xiàn)”。
[1]“他們最應該補習的東西是文化?!?〔2〕
音樂專業(yè)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有些“先天”不足。他們從小用大量的時間接受音樂技能訓練,文化知識的學習以及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自然要受到一定影響。[1]因此,撰寫畢業(yè)論文困難較大?!罢撐氖侨祟愑谜Z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的最方便、最好的一種載體?!薄?〕“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首先應該能清晰明白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們現(xiàn)在還不習慣人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知道學術思想從哪里來?!?〔2〕
(二)“后期訓練不夠”。開設相關的課程很少,音樂專業(yè)開設此課程更少。他們在撰寫畢業(yè)生論文之前沒有受此教育,沒有進行寫作音樂論文規(guī)范化的系統(tǒng)訓練。鄭州大學教授郭英劍說:“不客氣地講,我們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沒有能夠受到良好的學術規(guī)范教育”。[3]因而,直接導致音樂專業(yè)寫作訓練的不足、學術規(guī)范意識的缺乏。中央音樂學院鐘子林教授認為:“對音樂系來說,應該把論文寫作規(guī)范作為一項教學的重要內容”[3] 例如,音樂專業(yè)學生不通曉論文寫作的技術規(guī)范。有位學生的論文題目是《源遠流長的古箏史》,其內容摘要:“憑著自己對古箏的興趣和愛好,以及大學四年所學到相關音樂知識,使我對古箏的學習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寫成此文。”顯然,這位音樂專業(yè)學生不會寫“內容摘要”。
音樂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生,是未來音樂學科研究隊伍的后備力量。然而,我們目前卻沒有加強對他們的科學道德教育、沒有制定防止學術失范的根本措施;沒有教育音樂大學生,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是從事學術研究者所應具有的最起碼的道德;也沒有組織他們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樹立法制觀念。
(三)“部分專業(yè)教師對此缺乏足夠的重視?!苯處熓菍W生的榜樣,其一言一行、思維方式、指導思想都會對學生的價值判斷產(chǎn)生影響。而專業(yè)教師中重技術、輕學術的思想也會對使學生不重視畢業(yè)論文寫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音樂專業(yè)的特殊性質要求對其所學專業(yè)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而對其教學及工作的評價也由其技術水平的高低來決定 ,至使教師產(chǎn)生技術至上的思想?!白鳛榇髮W教師,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薄叭绻粋€教師在學術道德上不能為人師表,那他怎么可能傳道授業(yè)解惑呢?所以,教師決不能在學術人格、道德操守上把自己降為普通人”。[3]
一句話,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最終導致音樂專業(yè)學生不知該怎樣入手撰寫畢業(yè)論文,不知做學問的方法。
二、
“音樂學是一門專業(yè)技能,要從事這門職業(yè),必須掌握學科術語以及寫作技
巧,對音樂學提出看法。這種看法必須就學科規(guī)定的內容用學科接受的寫作方式表達出來?!薄?〕
音樂畢業(yè)論文寫作的目的,要在畢業(yè)之前受到科學研究工作各環(huán)節(jié)的初步訓
練。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和基本理論,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研實踐訓練。怎樣達到這一目的?
筆者認為:綜述訓練方法是有效訓練音樂大學生撰寫畢業(yè)論文的方法,能夠
達到這一目的。
其實,西方國家的大學音樂教育,早已注意這一問題?!霸谖鞣絿覍W習音
樂,首先要學習的課程是文獻書目與研究方法。這門課程的教師會告訴學生各種有關書籍文獻、圖書館分類和查找方法等等必要的資料收集手段。”“在學期末課程結束時,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做研究狀況綜述,就某一個題目總結有關數(shù)據(jù),明白前人做了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薄?〕
何謂“綜述訓練方法”?是指根據(jù)論文寫作規(guī)律,在專業(yè)教師指導下,通過
學生根據(jù)已掌握的專業(yè)理論知識,每年圍繞音樂某一選題,一開始就學習將大量分散的有關本選題的音樂文獻,通過各種檢索方法收集整理;一開始就學習廣泛綜合、歸納前人音樂文獻數(shù)據(jù)中有實用價值、有見解的新材料的方法;一開始就學習具體分析有關本選題音樂文獻的異同點,并學會述評、闡明自己的觀點。“綜”即收集百家之言,綜合分析整理;“述”即結合學生在專業(y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觀點和藝術實踐經(jīng)驗對文獻的觀點、結論進行敘述和評論。每篇以綜述文體撰寫的學年論文,字數(shù)要求在3000字以上。經(jīng)過2至3篇的“綜述訓練”,再撰寫畢業(yè)論文。當然,優(yōu)秀的綜述文章也可以作為畢業(yè)論文。這種訓練要求具備以下特征:
(一)連續(xù)性。從大學一年級開始綜述訓練,連續(xù)不斷,直到大學四年級完
成撰寫畢業(yè)論文。這樣,將音樂本科畢業(yè)論文由一次性寫作變?yōu)椤八哪晷浴闭撐膶懽鬟^程。從“綜述訓練”到論文寫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練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成論文寫作的所有環(huán)節(jié),最后撰寫出高質量的畢業(yè)論文通過答辯。
(二)同步性。音樂專業(yè)學生撰寫綜述與專業(yè)理論課的學習、公共課的學習
同步進行,有機結合,其知識結構同步擴大,學問同步積累,到撰寫畢業(yè)論文時必能很快進入研究狀態(tài)。因為在這期間,他們學習《哲學》《法律》《教育學》《心理學》和專業(yè)理論等課程,通過綜述訓練的不斷思索,已經(jīng)積累相關知識,感悟必出。
“綜述訓練”為本科畢業(yè)學位論文的寫作選題打下基礎。學生選擇畢業(yè)論
文課題,總要做到兩個結合:一是與專業(yè)理論課結合,二是與已撰寫過的綜述訓練內容結合。河南大學音樂教育2000級于捷在大三時曾撰寫學年論文《音樂治療學綜述》,她的畢業(yè)論文《現(xiàn)代音樂治療學管窺》就是在綜述基礎上完成的。此論文被評為優(yōu)秀論文,收入《河南大學學術論文集》(2004)印刷出版。
(三)實踐性。堅持多寫綜述,實踐再實踐,是掌握撰寫論文和做學問的基
本途徑。在實踐中學習撰寫綜述,在實踐中提高撰寫綜述的水平。
(四)全員性。要求所有音樂專業(yè)本科學生參加“綜述訓練”、所有專業(yè)教
師參加指導,教學管理人員進行宏觀管理。
“綜述訓練”離不開專業(yè)教師指導。有誰來組織實施“綜述訓練”?筆者
認為:由的二級學院組織,以音樂專業(yè)理論教師為主、音樂專業(yè)技能課教師為輔,并有教學管理人員參加的隊伍,具體指導學生進行綜述訓練。在教學計劃“畢業(yè)
論文寫作”中,應有所體現(xiàn)這一方案。其指導形式,或專業(yè)理論任課教師通過課堂組織;或專業(yè)技能課教師單獨指導。
三、
綜述訓練方法的步驟:
(一)選題:一是專業(yè)教師結合本課程的教學規(guī)定題目。例如,河南大學
藝術學院班一講師在講授《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中,為學生學年論文規(guī)定的選題范圍限定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綜述》。這樣,學生可選其中一章題目綜述,也可選所有章綜述。學生結合所學課程的內容撰寫綜述,有可能做到綜中有述,述中有綜;既不是純碎的音樂文獻堆砌,也不是專業(yè)教材的簡單重復,而是專業(yè)知識的升化與掌握。二是學生結合自己主修課程選題。一般要選較小的題目,文獻資料的來源有保證。如果選題太大,不易掌握。例如有的學生選題是《小提琴的發(fā)展史研究綜述》、《世界舞蹈藝術的發(fā)展歷程研究綜述》,這類選題偏大,難以承載,不能完成。如果沒有圍繞已掌握的專業(yè)知識選題,學生則對要綜述的內容不能形成自己的論斷?!熬C述的題目越具體、明確,搜集音樂文獻越容易,寫作范圍越清楚,因而也越容易把綜述的“焦點”寫深寫透?!薄?〕提倡“小題大作”,而不提倡“大題小作”。
(二)收集音樂文獻。
“綜述訓練方法”的基礎是檢索音樂文獻。歐美許多國家,“大學里導師們
對學生的論文寫作指導,一開始便是如何使用圖書館數(shù)據(jù)?!薄?〕音樂專業(yè)學生沒有掌握音樂文獻及其檢索知識,也就沒有檢索音樂文獻的能力,在撰寫論文之前,對有關課題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了解,也是抄襲、剽竊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當他們具備了檢索音樂文獻的能力,不但有利于在有限的時間內,確立重點需要閱讀與研究的論文論著;有利于確立資料收集的范圍與相關研究的意向,避免研究課題重復;而且也能從根源上杜絕抄襲、剽竊現(xiàn)象的發(fā)生。
首先,音樂專業(yè)學生要認識音樂文獻的特性。音樂文獻既有理論論著、樂譜,更有載體形式不同的有聲音樂作品(單聲道唱片、立體聲唱片、激光唱片、激光視盤、錄音慈帶、錄像磁帶等等);音樂文獻具有語言文字和非語言文字特征。〔6〕
其次,音樂專業(yè)學生要熟悉音樂工具書,掌握傳統(tǒng)的檢索方法,到學校圖書
館、院(系)資料室查找音樂文獻。在西方進行音樂研究,其快捷方式是辭典和百科全書?!霸谶@些工具書里,我們可以找到基本事實,某一個術語的準確解釋,以及該詞條所涉及內容的簡要概括?!薄?〕音樂工具書是在已有的大量音樂圖書數(shù)據(jù)基礎上,廣泛搜集音樂范圍的知識材料,按照一定方式加以編排,為人們提供音樂基本知識和數(shù)據(jù)線索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圖書。常見的主要有音樂文獻目錄、百科全書、音樂年鑒、圖錄等。還可利用音樂期刊查找,效果不錯。它分理論和樂譜兩類。理論有《人民音樂》《中國音樂學》《音樂研究》等,以評論音樂為主;《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藝術》《星海音樂學院學報》《黃鍾》《樂府新聲》《交響》《音樂探索》等,以音樂理論研究為主,以其學術性見長。曲譜有《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生活》、《音樂天地》、《歌曲》、《通俗歌曲》、《祁連歌聲》、《廣播歌選》等,以刊載不同體裁的音樂新作為主。〔7〕音樂專業(yè)學生可查館藏音樂期刊目錄或館藏音樂期刊篇目索引,就可獲得有關資料。
再次,面對浩如煙海的網(wǎng)絡信息,音樂專業(yè)學生要掌握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檢索
方法,熟悉主要網(wǎng)站及網(wǎng)址,上網(wǎng)查找。(1)雅虎(http:.cn)。其按主題分為14類,音樂專業(yè)學生點擊“娛樂”類目下的“音樂”,即能獲得各類
音樂相關信息;若點擊“參考數(shù)據(jù)”類目下的“圖書館”,又可以查到聯(lián)網(wǎng)的音樂圖書館的文獻信息。(2)中國期刊網(wǎng)(.cn)等.。
(三)做讀書筆記和卡片。這是很關鍵的一步,目的是獲得本選題有用的音
樂文獻。首先“確定摘錄項目:包括參考文獻著錄項的作者、論文題目或書名、刊物名稱或出版社名稱、年、卷、期”〔4〕等。其次確定摘錄內容:重點在于寫好摘要,適當摘錄正文內容等。再次將卡片“分類、歸入提綱、標號:根據(jù)摘錄卡片的內容進行初步分類”,〔4〕將相關的、類似的觀點內容分別歸類;對結論不一致的音樂文獻,要學會對比分析,按已掌握的專業(yè)知識做出是非的判斷。另外,在這一過程中,應將自己的心得、感受、思想火花記錄在卡片上 備用。
(四)草擬提綱:在積累大量讀書筆記和卡片的基礎上,寫出本課題綜述提
綱。通過提綱,將已掌握的音樂文獻組織起來,并串連到本課題研究的問題上。一般可采用“分類綜述”,例如余琛《近年來唐代樂器研究綜述(載《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2期)就是分類綜述:“一、打擊樂;二、吹奏樂器;三、弦樂器?!?/p>
(五)評判:在概述音樂文獻的基礎上,本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就浮出水面。這
時,就要評判前人的成果是否有價值、取得哪些成績,尤其要注意分析兩個以上音樂學者不同的學術思想、觀點的異同。在此基礎上,適當闡述自己的意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樣,“文獻綜述”不是純粹從文獻到文獻的碓砌。
(六)回顧研究與建議:這是最后的步驟。在評判的基礎上,要提出進一步
研究的設想和內容,力爭發(fā)前人未發(fā)之言,并分析新的研究思路的可行性等。
為便于說明問題,再詳細分析上例:
1、綜述題目:近年來唐代樂器研究綜述(作者:余琛,載《交響——西安
音樂學院學報)
2、前言部分:本文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關唐代樂器的研究作分類綜述。
3、正文部分(分級分類標題):
(1)打擊樂(再細分各種樂器);(2)吹奏樂器(再細分各種樂器);(3)弦樂器(再細分各種樂器).
4、初步印象:總結全文,提出研究不足。
這篇論文作者至少做卡片85張之上,因為本文引用論文85篇。
音樂專業(yè)學生可選其中一類樂器進行綜述研究,例如“弦樂器綜述研究”;
也可先其中一種樂器進行綜述研究,例如“古箏研究綜述”。另外,根據(jù)讀書筆記和卡片,可把年限定為“近年來弦樂器綜述研究”、“近年來古箏研究綜述”。
四、
“所謂學術,它包含著這樣兩層意思:一是做學問的方法,二是指應用一
定的方法去認識事物所得到的成果?!薄?〕著名學者王力先生特別強調學會撰寫論文方法的重要性,他說:“研究生的任務不單純是接受知識,而且要進行科研工作。因此,研究生有個重要任務就是寫論文?!薄拔覀儸F(xiàn)在要求研究生寫論文,就是要他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會寫論文的方法?!薄?〕顯而易見,綜述訓練方案,對培養(yǎng)學生做學問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術習慣、走向“學術規(guī)范”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綜述訓練”為音樂專業(yè)畢業(yè)學位論文的寫作提供了命題?!霸谖鞣剑笇?/p>
教授和學界人士一看論文的導言就可以判斷論文是否有學術價值,因為導言部分通常會對前人在某一個問題上所做的研究做出回顧和評價,然后以此 作為基礎,提出自己的中心論點,即命題。”〔3〕而我們目前,音樂專業(yè)本科學生的畢業(yè)論文百分之九十以上沒有這一部分。
(一)“綜述訓練”使學生對前人的學術成果一目了然,熟悉本課題的研究
現(xiàn)狀、進展和困境,避免“重復研究”和“常識研究”。“按照德國學術規(guī)范,在大學學習期間,學生們就受到文獻分析訓練:要研究某個問題,先必閱讀歸納有關這個問題的全部文獻,然后再考慮自己能做什么?!薄?〕
(二)“綜述訓練”使學生正確使用引文、注釋等。曲阜師范大學教授楊昌
勇認為:“學術論著注釋和索引的規(guī)范化是學術規(guī)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7]“西方的學術論文注釋很長,實際上就是一種學術積累和保證學術發(fā)展的重要措施。如果不重視這種積累,就為剽竊抄襲制造條件?!薄?〕
(三)“綜述訓練”能夠訓練學生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鍛練學生覆蓋專業(yè)
知識的能力。分析與綜合是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而撰寫綜述文章離不開分析與綜合。只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形成科學規(guī)范的寫作思路。
(四)“綜述訓練”能夠鍛練學生查找和積累文獻資料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各種檢索音樂文獻手段和方法;學生做筆記、做分類卡片,為畢業(yè)論文積累學問。厚積累,多看書、多搜集、多動手,根深方顯凝重,厚積方能薄發(fā)?!俺槐緯秦飧`,抄十本書是研究,抄一百本書是學問,抄一千本書是大家。” 〔2〕
五、
在音樂專業(yè)畢業(yè)論文工作中進行“綜述訓練”,既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
的培養(yǎng)學生撰寫畢業(yè)論文和掌握做學問的方法。但要全面解決培養(yǎng)學生走向學術規(guī)范的問題,還應開設相應的課程,“學術規(guī)范”教育應成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其內容包括:音樂文獻、音樂文獻檢索、著作權法、學術論文寫作等。這門課程可稱為《音樂信息文獻綜合檢索與論文寫作》。
在音樂專業(yè)開設這門課程,有必要與信息素養(yǎng)教育結合起來。當今,在“美
國,信息素養(yǎng)教育成了討論熱點。”﹝10﹞我國在圖書館界也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圖書館員要在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中發(fā)揮作用,責無旁貸。
從這門課程內容看,涉及音樂學、法學、圖書館學、情報學、寫作學及計算機應用。要完成這門課程的教學,提倡圖書館員、音樂教師、法學教師、寫作教師、計算機教師等多方合作開課,音樂教師講授音樂文獻部分、法學教師講授著作權法部分、寫作教師講授論文寫作部分、圖書館員講授計算機檢索和手工檢索部分;輔導實習以圖書館員為主,專業(yè)教師亦積極參與,與圖書館員密切合作,這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美國,專業(yè)教師與圖書館員的合作,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它意味著圖書館員積極走進學科教學的課堂,全面地深層地參與課程;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師把信息素質內容納入自己的課程要求,接納并主動尋求圖書館員的幫助與合作,雙方協(xié)同進行課程作業(yè)活動等的設計師實施乃至評價。這是信息素質教育最基本的合作形式。只有通過它,信息素質教育才能直接惠及全體教育對象?!暴z10﹞美國的經(jīng)驗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蔡際洲.音樂論文的寫作基礎〔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1).
〔2〕陳銘道.音樂學——歷史、文獻與寫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3〕程千帆,鞏本棟.貴在創(chuàng)新〔C〕.學術規(guī)范讀本.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324.〔〕郭英劍.〔〕楊玉圣.學術腐敗、學術規(guī)范與學術倫理——關于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問題〔C〕.697.〔〕張國春.近期學術界關于學風問題討論綜述〔C〕.*128.〔〕劉南平.法學博士論文的命題和注釋——簡評我國法學研究的流弊〔C〕.497.〔〕王笛.學術規(guī)范與學術批評——談中國問題與西方經(jīng)驗〔C〕.194頁.
〔4〕黃栩兵.文獻綜述的寫作〔J〕.人民軍醫(yī),2004(4).
〔5〕楊沐.我國音樂學學術論文寫作中的幾個問題〔J〕.音樂研究,1988(4).
〔6〕郭旗.音樂文獻的特性〔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3).
〔7〕童小燕.談音樂期刊文獻的開發(fā)利用〔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5(3)(4).
〔8〕王振鐸主編.編輯學通論〔Z〕.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94頁.
〔9〕葛發(fā)智,陳崇銓.學位論文的要求、準備與撰寫能力的自我培育〔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1996(3).
﹝10﹞王樸.為信息素質而合作——來自美國的啟示.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1)
一、應時性
當前,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家新制定的《音樂課程標準》和《藝術課程標準》非常強調音樂課的創(chuàng)新性、人文精神,關注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聯(lián)系,同時在評價標準、教材編寫方面變革了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關系,鼓勵學生互動式、交流式、探究式學習。這些都對音樂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需要復合型、研究型的一線音樂教師。研究型教師需要能夠掌握嚴格的哲學思辨、嚴密的邏輯推演、規(guī)范的學術語言、嚴謹?shù)难芯糠椒ā⑸朴诎凑兆约哼x擇構筑的問題域和確定的研究目的解決本學科當中的學術問題。然而,傳統(tǒng)的音樂院校師生中普遍存在“重技輕藝”,即只強調技能技巧的學習而輕視人文素養(yǎng)和研究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正如金鐵霖老師在本書序言中所說:“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音樂院校的學生(除音樂學或有關理論專業(yè)外)向來有注重演唱演奏技能、技巧訓練的傳統(tǒng),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tǒng)。但是由于他們的人文學科理論根基還不夠深厚和堅實,再加上缺乏自覺的文字功力的訓練,使其在論文寫作上常常難以駕馭,尤其是對學術層面上的研究。我認為,這是我們音樂院校學生中的一個弱點,它限制了我們在音樂研究與論文寫作中前進的步伐,使我們難以超越自己而進入一個新的、更高的學術境界。音樂不是技術而是一種文化,音樂院校的學生不應將技術與理論對立,要使理論與技術之間統(tǒng)一起來。”
所以,在這樣的音樂教育學科發(fā)展的背景潮流下,各個音樂院校的領導師生對培養(yǎng)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問題日益重視。學校層面加強了對師生科研創(chuàng)新成果的認定評價與激勵,如采取科研成果與教師晉升、學生保研畢業(yè)等直接掛鉤的方法等。師生們普遍認識到了提高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與論文寫作水平對于個人實現(xiàn)與發(fā)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此時,他們迫切需要音樂論文寫作方面的全面指導。傅利民老師的《音樂論文寫作基礎》恰在此時及時出版推出,迎合了時代與社會的強烈需求。
二、全面系統(tǒng)性
誠然,近年來音樂學界的與學位論文所暴露出的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了學界的關注,也有一些專家學者撰文指出,這些論文散見于國內的一些音樂理論期刊。如:武漢音樂學院的蔡際洲從音樂編輯學的角度發(fā)表系列論文指出近年來在編輯審稿過程中發(fā)現(xiàn)投稿論文所存在的選題、重復研究、材料運用、學術規(guī)范等方面的問題?!兑魳分袊穼W社的周勤如也以多年編輯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為例,以音樂學術通信的形式發(fā)表系列論文與國內音樂專業(yè)研究生探討。這些論文都從某一角度提出了關于論文寫作的一些很有價值的參考與建議。而傅利民老師所著《音樂論文寫作基礎》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思考的一部全面系統(tǒng)、具有教材性質的編著。正如作者傅利民在本書后記中所說:“自2001年至今,我在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教授音樂論文寫作課已三屆了,在長期的音樂教學與科研中使我清楚地認識到音樂論文寫作課程在音樂院校學生中開設的重要性。然而,目前關于音樂論文寫作的教材還很少。為此,我在教學中一邊教學,一邊撰寫音樂論文寫作教材,以便于學生的學習。從而,我擬定了該書寫作的基本框架?!?/p>
從《音樂論文寫作基礎》的章節(jié)設計,我們可以看出本書是目前一部比較完整的研究與探討音樂學術論文寫作的論著。本書共分八章,第一章音樂論文的概念、類別及格式,作者分三節(jié)對之進行詳細論述。其中第二節(jié)音樂論文的類別,作者依據(jù)不同學科、選題和研究目的,將音樂論文進行分類?!鞍磳W科分類,音樂論文可分為音樂學論文和音樂表演研究論文。按寫作方法和文體屬性分類,音樂論文可分為科學論文、評論性論文、論述性論文、調研報告、實驗報告、教研論文、學位論文等基本類型。按科學研究的兩個組成部分分類,音樂論文可分為創(chuàng)造性研究論文和整理性研究論文兩大類?!泵恳环N類別作者均給予清晰詳盡的說明,并列出范文與點評。論文分類這一節(jié),筆者認為是本書論述較為精彩的一個部分,它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當前音樂論文寫作現(xiàn)狀的分析與思考;適應不同音樂專業(yè)方向的師生進行選擇閱讀。第二章音樂論文的必備條件,作者分三節(jié)詳述了論文寫作的科學性、學術性和創(chuàng)新性。第三章選題,作者分三節(jié)論述了選題的意義與原則、選題的途徑與方法、課題申請書與開題報告的填寫。第四章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作者分三節(jié)向讀者介紹了搜集資料的意義;搜集資料的方法與資料的梳理、篩選和使用等。第五章撰寫提綱,作者分兩節(jié)論述了撰寫提綱的意義;提綱的基本內容與形式。第六章論點和論據(jù),作者向讀者詳述了論點確立的過程及思維方法;中心論點和分論點;論點的表達方式;論點句的推敲;確立論點常見的問題。論據(jù)部分作者則論述了論據(jù)的類型與要求等。第七章論證,作者向讀者介紹了五種常用的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歸納論證,比較論證,分析論證。第八章論文答辯及評分標準,作者分兩節(jié)闡述了答辯的意義;答辯的程序與評分標準等。
通過作者的章節(jié)安排,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書詳盡論述了論文寫作從選題、資料搜集與梳理、提綱的建構、論點與論據(jù)、論證到答辯的全過程,并涉及到科研申報書填寫及開題報告的寫作等,足見作者這部教材性質的論文寫作指導論著的全面系統(tǒng)性。
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正如作者傅利民老師在本書后記中所說:“在寫作中,我力避空泛的理論漫談和枯燥性,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痹诠P者看來,作者在本書中從頭至尾貫穿著一個理念即以解決讀者實際需求為寫作出發(fā)點,所以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成為了本書另一個突出特點和優(yōu)點。
首先,在本書中作者將平時科研工作學習的經(jīng)驗體會轉化為實用指導性的論述表達,力求使讀者在實際的科研工作中少走彎路歧路。如在選題的原則一節(jié)中,作者告訴讀者:“選題時要根據(jù)自己的主客觀條件,選擇自己專業(yè)范圍的、難易適中、大小適宜的課題。選題時,只有考慮好主客觀條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長,發(fā)揮自己聰明才智。比如,欲想對民族音樂進行研究,如果你從事過民族器樂的演奏,就可以從民族器樂理論的角度去研究定題;如果你演唱過民歌,就可以從民間歌曲的角度去研究,去定題;如果你曾經(jīng)學過說唱音樂,就可從說唱音樂的角度去研究,去定題。只有揚長避短才能寫出稱心如意的音樂論文來?!倍鴮τ谶x題難易程度的把握問題,傅老師用籃球框的高度來進行類比。他說:“如果籃球框的高度設計太低,人人都能輕而易舉地投中,這就失去了籃球運動的意義;但如果把籃球框的高度設計過高,無論怎樣的高手,怎樣努力,也不可能投中,這樣也不行。論題的難易適中程度,正如目前籃球框設定的高度,讓一般人不易個個投中,又讓人經(jīng)過努力訓練,有可能成功。這個比喻貼切地論證了選題應難易適中的道理?!庇掷缭诖疝q技巧的運用一節(jié),傅老師將答辯技巧總結為四點:1.簡潔回答;2.領會主旨;3.平靜謙恭;4.巧妙應對,提醒答辯同學注意。在領會主旨這一問題上,傅老師說:“面對主辯教師的提問,答辯人首先要全神貫注,并且要邊聽邊記,防止遺漏,同時要沉著冷靜地思考,仔細推敲專家提出問題的要害,了解所提問題的實質,分析質疑的指向,看是針對論點的,還是針對論據(jù)的;是針對論證過程的,或還是針對結論的,等等,千萬不可弄錯題意,否則將出現(xiàn)答非所問的尷尬場面。只有專注地聽取主辯教師所提的問題,弄清問題的主旨,才能針對問題進行有效地回答。”書中這樣的實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論述還有很多,每當看到這些文字,就仿佛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學者老師在身邊諄諄教誨,令學生受益。
第二,本書的可操作性還體現(xiàn)在傅老師精心選擇的論文范例與切中肯綮的點評上,這些內容使書中大量晦澀難懂的學術創(chuàng)作理論變得易于理解。例如在音樂論文的分類一節(jié)中,作者將音樂實驗報告定義為圍繞某一音樂事項進行實驗方法的介紹,討論各種條件對實驗的影響,描述、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的一種文體。實驗報告通常由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及分析構成。為了讓讀者更加直觀清晰地了解這一文體的寫作方法,作者全文引述了一個音樂實驗報告實例:《一種符合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實際的視唱教學法“四同步視唱教學法”的實驗報告》。文后作者附上點評:“本報告以實驗為依托,具體報告了用手風琴左手伴奏、右手指點板書、指揮、范唱的四同步視唱教學法的實施方法與過程。文中提供了相應的數(shù)據(jù)與典型事例,并以簡明的圖表顯示。尤其報告中運用相關理論分析,把實驗結果與同類研究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出優(yōu)劣與得失,用實驗結果回答了實驗目的。材料客觀,分析科學。”此范例與點評使讀者對于音樂實驗報告的寫作不再陌生,音樂實驗報告離基層教師的教學生活也并不遙遠,只要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勤于思考、探索,視唱教學的改革也可以寫出優(yōu)秀的音樂實驗報告。又如在論點句的推敲一節(jié),作者提出分論點句應放在文章顯眼的地方,語言清晰,句式明了。為了說明這一問題,作者把張學昕的論文《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的寓言詩性特征》作為范例。該文的幾個分論點是:一、解構時間:實現(xiàn)主體對現(xiàn)實的超越。二、象征營構:民間敘述與審美寓意化。三、戲訪問本:寓言走向新的敘事空間。傅利民老師認為:“該文作者不僅追求行文的科學性和學術性,也全面地照顧了論文的形式美。該文的三個分論點,采用了相似的句式表達,字數(shù)相同,從視覺和聽覺上首先給人以均衡對稱的美,且表意準確,體現(xiàn)了學術論文的本質要求?!睆倪@一范例不難看出,傅老師對音樂學術論文寫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論文不但應有創(chuàng)新的學術價值,也應具備行文的形式美,所以,作為一名音樂學術論文的創(chuàng)作者應不斷提升寫作能力給讀者提供完美的學術成果。
四、鮮明的個性
傅老師作為音樂學界一位成果頗豐的學者,在本書的論述中也常常滲透著作者鮮明的個性,很多章節(jié)中的內容即是作者科研學習經(jīng)歷的直接體現(xiàn)。
在本書第三章中課題申請書與開題報告的填寫一節(jié),作者為了舉出實例便于讀者理解,更是無私地將自己2003年獲得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guī)劃立項的《課題申請書》全表與《齋醮科儀 天師神韻――龍虎山天師道科儀音樂研究》的開題報告全文引出,供讀者學習參考。近年來,申報社科基金項目日益受到各音樂院校的重視,但如何申報,怎樣才能填好課題申請書,并沒有相關指導教材推出,而且出于對自己知識產(chǎn)權的保護,學界知識分子一般都不會向同行展示自己的課題申報書。當筆者看到傅老師全文出版的課題申報書的時候,由衷地感受到了一個學者的無私與豁達。而本書所附開題報告《齋醮科儀 天師神韻――龍虎山天師道科儀音樂研究》更是作者用實例手把手地教授讀者如何寫作課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述評,課題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意義;課題主要思想、觀點與內容,重點與難點分析;課題研究方法、論文框架及寫作進行計劃;本人準備情況及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參考文獻及有關資料等開題義項。
縱觀全書,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科研工作實用指南。在當前的音樂教育背景下,它所擁有的優(yōu)點與特點,使之成為一部能夠給讀者實實在在幫助的音樂論文寫作教材。如果本書有機會修訂再版,筆者認為本版《音樂論文寫作基礎》由于篇幅所限,有些論述之后沒有例證,讀者的理解常會受到影響,所以,再版此書時,筆者希望書中例證能夠更為豐富典型,理論論述之后均能有恰切的例證與點評。另外,如能再版此書,筆者希望在音樂表演類論文的寫作指導方面能夠增加篇幅,畢竟在各個音樂專業(yè)方向中,他們的理論水平較為薄弱,是真正需要幫助而又渴望幫助的一個專業(yè)方向。
參考文獻
一、大規(guī)模、大規(guī)格
本屆學術論壇可謂盛況空前,在規(guī)模、規(guī)格上創(chuàng)國內流行音樂高等教育領域之最,教育部辦公廳主任劉家富、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中國音樂學院院長金鐵霖任顧問,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徐沛東任名譽主席。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唐小我,文化廳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李兆泉等領導也出席盛會。前來出席本次論壇的機構有全國多所音樂藝術院校: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以及南京藝術學院、上海電影電視藝術學院、天津師范大學和北京現(xiàn)代音樂研修學院。擔當本次論文評選組的評委有:四川音樂學院副院長易柯、《人民音樂》副主編于慶新、《音樂周報》副總編陳志音、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專家趙世民、中國傳媒大學音樂系主任曾遂今、北京現(xiàn)代音樂研修學院院長李罡。“學院杯”決賽評委可謂業(yè)內精英:四川音協(xié)主席兼四川音樂學院院長敖昌群、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流行音樂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付林、詞曲作家林明陽、中國唱片總公司音樂總監(jiān)蘭齋、橙天娛樂集團副總裁霍紹文、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陳小奇、橙天歌歌數(shù)碼科技娛樂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歐丁玉、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流行音樂學院院長烏多達門。
本次“學院杯”決賽選手為全國九大音樂學院和設有流行音樂專業(yè)教育的藝術、師范院校通過嚴格選拔,各派兩名選手參加最終角逐。邀請賽通過層層嚴格選拔,最終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優(yōu)秀歌手獎、最佳男女歌手獎及伯樂獎。一等獎充分體現(xiàn)了“學院杯”區(qū)別于其他流行音樂比賽的主旨特征,上海音樂學院獲得伯樂獎。論壇組委會共收到27篇論文,經(jīng)過評委的認真評選和投票,共評出10篇獲獎論文。一等獎獲得者為余政儀、施濤;二等獎獲得者為施濤、王建元;三等獎獲得者為鄒亞非、尤靜波、黃山;優(yōu)秀論文獎獲得者為劉柱喜、劉繼斌、孟光、梅梅、黃德俊。
二、高峰論壇精彩紛呈
近20年來,流行音樂在我國發(fā)展尤其迅速。如今,我國的專業(yè)藝術院校、師范院校中開設流行音樂相關專業(yè)已相當普及,如何構建流行音樂的教育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加本次論壇的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從根本目的上看,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流行音樂教育論壇是為了促使學術的建設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通過各院校之間交流與溝通,共同努力使中國流行音樂高等教育走向完善。
教育部辦公廳主任劉家富在發(fā)言中指出,高校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的重要力量,我們高校的領導、專家、教授們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牢牢把握繁榮先進文化、建設和諧社會這個當代文化工作主題,加強東西方藝術的大融匯,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xiàn)“十七大”確立的宏偉目標而奮斗。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學院院長金鐵霖從通俗音樂唱法的角度談了自己對流行音樂的認識,流行音樂對國家發(fā)展建設有很強的凝聚力,是大眾喜愛的一種音樂體裁。他闡述了學校培養(yǎng)對流行音樂發(fā)展的重要性,希望學校能培養(yǎng)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質的音樂人才。四川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柴永柏指出,本次論壇是為我國的流行音樂建設與發(fā)展有關問題進行廣泛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目的在于積極推進流行音樂的教學理念、教材建設、培養(yǎng)目標的研究討論,盡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流行音樂高等教育體系,加強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的長期學術交流。四川音協(xié)主席、四川音樂學院院長敖昌群指出,這次論壇將本著探討研究的精神展望中國流行音樂專業(yè)教育的未來前景,將建立中國特色流行音樂體系。期待貼近生活、貼近人民的新星誕生。他預祝為中國特色流行音樂吶喊的媒體和制作機構更加蓬勃發(fā)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川音樂學院施濤在11月9日的交流大會發(fā)言中談到,在藝術類高等教育中,流行歌曲演唱專業(yè)不適合分級教學,把音域作為衡量標準,那是對演唱者個性特征的抹殺。北京現(xiàn)代音樂研修學院尤靜波作了“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幾點思考”的發(fā)言,他從中國流行音樂80誕辰作為引言展開發(fā)言,從文化需要引導、教材需要統(tǒng)一、創(chuàng)作需要質量、樂壇缺少評論等方面對中國當今流行音樂現(xiàn)狀作了分析。天津音樂學院劉柱喜在發(fā)言中,以團隊協(xié)作式樂隊組合音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多元文化背景下流行樂隊組合為題,談及該院的教學成果。南京藝術學院王建元在發(fā)言中談到自己對流行音樂學科建設的個人見解,他認為流行音樂教學必須有科學的教學理念。沈陽音樂學院楊維忠從流行音樂高等教育的課程改革和教材研討方面談了該院的教學心得。武漢音樂學院朱愛國從拓展教學外的思路和模式方面談了自己的體會。
三、專家講學博采眾覽
11月10日的論壇從流行音樂的專業(yè)建設、流行音樂學院教育的發(fā)展等方面展開了探討,表達了對中國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的展望和期待,即理論與實踐并重。共安排了六位有關方面專家作重要的學術報告,這六個專題報告分別是:來自橙天歌歌數(shù)碼娛樂公司總經(jīng)理歐丁玉的《流行音樂的人才培養(yǎng)》,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流行音樂學院院長烏多達門的《流行音樂的教學要與社會實踐、藝術實踐相結合》,匈牙利音樂舞蹈聯(lián)合藝術大學埃貢?泊卡的《匈牙利的流行音樂教學》,荷蘭芬提斯搖滾音樂學院瑪麗安?托塞安特的《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關系》,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專家趙世民談了《從流行音樂看中國甲骨文》,他認為中國甲骨文有很深的哲學內涵,他重點解釋了“樂、泰、奏、通、和”的甲骨文涵義。他指出,中國流行音樂教育要與社會實踐、藝術實踐相結合。中國傳媒大學曾遂今談到了《網(wǎng)絡音樂及其對流行音樂教育的影響》,他認為,新出現(xiàn)的網(wǎng)絡音樂給中國音樂帶來了巨大沖擊。從音樂創(chuàng)作到音樂傳播再到音樂愛好者的音樂生活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ヂ?lián)網(wǎng)開放性、互動性、低成本的優(yōu)勢,給越來越多喜歡唱歌的人提供了一個平臺,這個平臺的運用就需要從事流行音樂教學的老師引導。
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構建科學、規(guī)范、獨立的流行音樂教育體系是一個全新的、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的工作,這對流行音樂學科的發(fā)展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它包含了教育思想、學科建設、課程設置、藝術實踐、科研創(chuàng)作等多個方面,從前期建設到后期的不斷完善,這可能是需要幾代人來完成的一個巨大工程。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我們認真、謹慎,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數(shù)字音樂時代的來臨給中國流行歌壇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中國流行音樂如果可持續(xù)發(fā)展,仍然需要通過優(yōu)秀作品的發(fā)表和流行優(yōu)秀歌手的走紅來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音樂院校應該站在全新的思維上考慮和制定流行音樂的教育方針,院校教育一定要和社會實踐、藝術實踐相結合,使得教育成為唱片業(yè)的產(chǎn)業(yè)基礎。同時,中國享有目前全世界最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資源,擁有由老中青幾代人構成的音樂從業(yè)隊伍,所以必須給年輕人補上民族民間音樂這一課,只有讓他們學習、了解到我們祖國豐富的音樂資源,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
與會專家們還認為,首屆“學院杯”流行音樂邀請賽將是本次論壇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將打破現(xiàn)今流行音樂的比賽模式,建立流行演唱比賽的全新機制,建立流行演唱比賽的全新的專業(yè)評判標準和審美導向,逐漸達到與國際流行趨勢的對接。
結語
此次流行音樂論壇旨在更好地開展流行音樂理論研究和活動,促進高等院校音樂藝術和教育的交流、繁榮創(chuàng)作,提高高等院校流行音樂教育水平,培養(yǎng)出更多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應用型音樂人才。論壇為期三天,主要內容包括專家論壇、原創(chuàng)音樂評比、教育交流以及流行音樂展演等活動,與會專家們就中國流行音樂歷史與發(fā)展、流行音樂在高校的教育現(xiàn)狀和專業(yè)定位、流行音樂高等教育的課程改革和教材研討、流行音樂演唱中的唱法、流行樂器與流行樂隊演奏技法、作曲技法、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關系、流行音樂的產(chǎn)業(yè)化運作與營銷、流行音樂經(jīng)紀人制度等問題進行了深刻詳細的研討。
此次論壇雖然只有三天,但經(jīng)過全體代表的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各項活動并卓有成效!全國近百名學者專家和業(yè)內精英參加了此次盛會并帶來了流行音樂學術研究的前沿成果、音樂產(chǎn)業(yè)界的思維動向、流行音樂教育的第一手經(jīng)驗。由于全國各音樂藝術院校的積極參與,使得我們搭建了流行音樂教育和學術交流的平臺,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次盛會將會對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起到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音樂藝術;民族音樂學;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學科建設;沖撞;原因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民族音樂學”(亦稱“音樂人類學”)是上世紀80年代末從國外引入中國的一個理論學科或方法論概念。其引入后在中國音樂理論界引起普遍關注。引進倡導者多通過翻譯、宣傳直到付諸實踐以倡導之;聞之者,或趨之若騖,或謹慎運用,或迷惘不解,或懷疑反對者皆有之。在音樂界成了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
一個舶來的音樂學方法論,在中國音樂學界引起如此復雜的糾葛,其影響所及,已涉及到中國音樂理論研究應該走什么道路,應該以什么觀念態(tài)度對待外來理論方法等重大問題;并不可避免地涉及高等院校音樂學理論教育特別是研究生層次教育觀念、思想和方法的導向。每個關注中國音樂理論研究進展的學者,都不太可能回避或漠視這一現(xiàn)象,而應該對之作出必要的分析與思考,從而在歷史事實和進程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以使中國音樂理論建設在更理性的、健康的道路上前行。
鑒此,筆者擬就民族音樂學傳人中國后的命運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一番初步回顧、梳理、反思和評價,提出一管之見,供學界參考討論。
一、大背景視域的思考
從現(xiàn)當代音樂史的宏觀角度思考,民族音樂學傳人中國,不過是現(xiàn)代以來多次西樂東漸浪潮中的一次。因而,在討論本文主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回顧反思一下現(xiàn)代以來幾次主要的西樂東漸浪花的歷史命運。
簡略地說,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音樂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西樂東漸大致有三次,由于這三次西樂東漸多已成為過去時,因而我們現(xiàn)在有可能對其命運作出一些初步結論。
第一次是20世紀初葉歐美專業(yè)音樂教育與創(chuàng)作體系的輸入,其標志是上海國立音樂院的設立及隨后中國專業(yè)音樂教育體系陸續(xù)地、全面地建立起來,其影響之深遠廣泛,無須贅述。基于這一歷史事實和經(jīng)驗,可以肯定這次輸入的命運是福光高照的。盡管近年有學者提出爭議。但這些聲音是微弱的,其在學理上和實踐上都很難與之抗衡,因而對已有的專業(yè)教育體系并未產(chǎn)生大的震撼。
第二次是20世紀中期以來歐美、日本等國探索性音樂教學法的傳人,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科達伊、奧爾夫教學法等。這些頗具新意的音樂教學法在中國音樂教育界一度熱鬧非凡,但如鵝卵投湖,漸趨平靜。事實上,這些音樂教學法本身遠非成熟,它更多帶有試驗探索的性質,所適用的對象范圍也很有限,除中小學外,很難納入高等院校的專業(yè)教育體系,即使師范院校范圍內也未能全面鋪開,只是少數(shù)院校和少數(shù)專業(yè)教師進行了一些譯介宣傳和模仿試驗,無論在教育理論或教學實踐來看均罕有自主創(chuàng)新的紀錄,并未觸動原有的教學體制。因此,總的來看,這次音樂教學法的輸入是有氣無力的。
第三次是本文將著重討論的20世紀末從歐美傳人中國的“民族音樂學”,這次輸入的波及面主要是與中國對應的學科――民族音樂理論(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范圍。從其輸入至今30年來的歷史過程和事實看,它的命運是不容樂觀的。即使謹慎地加以描述:其實則瑕瑜互見、且并非如引進者宣稱的那么先進與輝煌。如果按照當下引進者們激進的單向推崇膜拜思維和作法,很可能欲速不達甚至誤入歧途。
以上宏觀視域的反思,是基于理論與實踐的綜合考察思考,但主要檢視評價標準仍然是――實踐。
二、民族音樂學學科特點簡析
民族音樂學是源于歐洲、盛于美國的一門理論學科,早期產(chǎn)生于老牌殖民國家荷蘭、英國、德國等,因其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而稱為比較音樂學,后漸依其研究對象而改稱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大約于20世紀初葉,主要研究力量從歐洲移師美國。早期在音樂形態(tài)學及音樂理論上的有影響的建樹有音分值標記法、各民族樂器比較、反“歐洲中心論”等。
其研究思路或學術目標,多重在音樂的文化涵義和功能,尤其強調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思路,而忽略音樂本體的研究。早期代表人物多為民族學家、人類學家甚至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等。這種人員結構特點與此學科形成的背景有關。早期民族音樂學的興起,實與當時的殖民主義政策相關。當時幾個老牌殖民主義國家(恰恰也正是推行民族音樂學的主要國家)為了理解殖民地人民的文化思想,以為殖民政策的順利推行提供參考物,派出了大批文化工作者到殖民地搜集文化資料,附帶也搜集了大量音樂資料,由此逐漸產(chǎn)生民族音樂學學科。這個深層背景也是早期學者多為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的主要原因,當然也是此學派一直重視研究文化的主要原因。
民族音樂學大本營移師美國后,強調文化研究的傾向并無太大更改。美國是一個民族大熔爐,對于不同民族和國家的移民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在國家政策上也支持各民族平等互利,這樣,民族音樂學在美國高校的設立,更多體現(xiàn)了政治上文化上對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寬容性,同時,也自然是少數(shù)民族族裔爭取自身政治和文化權利的一個文化標志。由此進一步形成了文化相對論的音樂觀念。這一觀念主張,各國各民族的音樂沒有高低粗野之別,一種音樂現(xiàn)象的高低優(yōu)劣,主要決定于各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和文化傳統(tǒng)。按這種觀念,非洲的鼓樂與歐洲的交響樂的音樂價值沒有絕對高低可言。這一觀念本有其合理因素,但如果無限延伸,則有否定音樂存在客觀價值評判標準的偏執(zhí)傾向,反會重蹈絕對化覆轍,也必然導向不可知論。不幸的是,中國的引進者們恰恰主張文化相對論的無限性和絕對性,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因而在中國理論界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論,因事關復雜,本文暫且擱置不作深究。
從學科教育體制的角度以及筆者近年赴美考察的結果來看,民族音樂學在美國的教育體制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人才培養(yǎng)多限于研究生層次(碩士、博士),系科專業(yè)主要設立在綜合大學下屬的音樂院系或人類學系,代表性的學者教授也多在此類院系;其二,教學研究對象非常寬泛,早期多針對非歐美的、經(jīng)濟較落后國家的民族音樂(歐美音樂學界認為中國是東亞高文明國家),后因“城市民族音樂學”的興起,教研對象漸擴展到發(fā)達國家,研究城市音樂和移民社區(qū)的音樂文化。音樂學院中民族音樂學的專業(yè)設置多因人設課,有什么人就開什么課。比如我所認識的幾位美國民族音樂學的教授,或懂江南絲竹,或懂廣東音樂,或專長明代音樂史,哪怕只有一個人,也可在民族音樂學招牌下招收碩士生博士生。其它
如加美蘭音樂、印度音樂等均是如此??梢?,在民族音樂學的旗號下,教育研究所涉領域、對象繁富,跨學科雜交色彩太濃,很難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與學術體系,與其說是獨立自足的學科,不如說它更多帶有方法論的性質。
從國外民族音樂學研究的目標和實踐來看,重心無疑仍是文化。研究方法更多偏重于描述――解釋體系和跨學科考量。
民族音樂學傳人中國后的30年間,情況似乎并不比在國外有所改觀。僅從教育體系的建立來看。既然是一個學科,必然需要建立相應的系科專業(yè),招收研究生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我國早期的一些學者如沈洽等,也確實試圖在中國音樂學院建立民族音樂學系。但時隔30年,卻沒有什么令人眼亮的成果出現(xiàn),無疾而終。近些年倡導音樂人類學的教授們,也試圖建立系科專業(yè),但也舉步維艱,他們自己招收的研究生,也仍然以其原來專長的專業(yè)領域為招生目錄(音樂史學、音樂美學、音樂教育等)。至今還沒有任何一所高校建立起像樣的民族音樂學系或專業(yè)。如果連倡導者自己都拿不出學科建設的范例,也就很難令人服膺了。
從這些現(xiàn)實情況看來,筆者倒認為,民族音樂學,就其在歐美的教學研究實踐狀況來說,尤其是就中國引入者所身體力行的作法來看,更具有方法論的性質。
三、中國類似學科簡介
民族音樂學傳人中國后,之所以引起普遍關注和新舊觀念沖撞,是因為中國早已存在著一個類似的學科實體,即民族音樂理論、民族民間音樂或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三個概念名異而實同,是同一學科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稱謂名)等。這個學科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中國現(xiàn)存的活的口傳音樂。此學科歷史也很悠久,自王光祈、楊蔭瀏、郭乃安等學者始,至今已有四代教學研究成果積累。僅就中國音樂學術界范圍內而論,此學科的實力雄厚,教育體系完善,目前已健全了從本科到博士后的學位教育體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在國內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擔任領導或教學科研骨干人員。在近百年的教學研究歷史中,積累了豐厚的資料和成果。學術研究的質量水平絲毫不低于世界上其它任何先進國家和地區(qū)。事實上,國內同行們都一致認為,中國體制下培養(yǎng)的碩士學位論文,遠遠高于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同等學位論文水平,其中一些優(yōu)秀的碩士論文,甚至接近國外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
中國傳統(tǒng)音樂遺產(chǎn)在中國社會和學術界都受到高度重視,大約在20多年前,中國政府和音樂家組織聯(lián)合攻關,傾舉國之力進行了民族音樂六大集成等宏偉的資料建設,目前已基本完成。此項成果不但有效保存了珍貴的民族音樂遺產(chǎn),為后續(xù)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雄厚的資源保證,也贏得了世界范圍相關組織和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和贊賞。有多項品種納入了世界級和國家級的非物質口傳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此學科在教學研究體系上已趨于成熟。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
1、研究對象明確: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運用的、產(chǎn)生于本土的、至今存活的所有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和作品;
2、研究目標和重心明確: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目前主要是漢族傳統(tǒng)音樂)進行分類學、音樂形態(tài)學及音樂構成規(guī)律的研究,偏重于音樂本體“描述――分析”的方法論。但亦不乏結合文化背景的、跨學科研究的范例。
由于種種原因,也由于系統(tǒng)性研究的時間不長,目前還有諸多空白和薄弱的領域、環(huán)節(jié)亟待填補。如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還缺乏對中國旋律學、和聲學、曲式學、多聲音樂等方面的系統(tǒng)化研究;對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研究還相當零散不成系統(tǒng),等等。建立中國特色的音樂理論體系還任重道遠。
但無論如何,此學科已具有穩(wěn)定明確的學科性質與富于傳統(tǒng)特色并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論。并無需要外來學科理論取而代之或加以重大改造的“落后”弊端。
四、民族音樂學傳入中國的基本脈絡
民族音樂學傳人中國的歷史過程大約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約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當時的發(fā)起人是以高厚永、沈洽、杜亞雄等人為代表的幾個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者。
上述兩位學者原都是從事中國傳統(tǒng)音樂形態(tài)學研究并頗有建樹的,當時他們都積極倡導引進民族音樂學的理論,甚至希望以之取代中國固有的民族音樂理論?,F(xiàn)在看來意味深長而且值得反思的是,當時作為主要倡導者的高厚永自己也意識到,民族音樂學的主張與他長期研究的內容和目標都相距甚遠,很快他就遠離了這個他曾高標的旗號。另一個積極倡導者沈洽雖然自己也感受到了應者寥寥的寂寞,但仍始終不懈地倡導民族音樂學的理念(盡管這一新理念與他以前的研究模式似乎在方法論和觀念上都差之甚遠)。他在民族音樂學方面也有身體力行的作為,但他付出長期努力的成果,在音樂學界卻幾乎無人知曉或反響甚微(如他多年來在臺灣推行的“音腔”理念的精微計算機定量分析試驗和他沉潛云南研究多年的基諾族音樂等)。這一現(xiàn)象頗耐人尋味,暫不贅述。
第一階段民族音樂學傳人的形式,主要是翻譯國外民族音樂學原著,請外國專家來華講學,一些學者也按照民族音樂學的理念投身于研究實踐,召開全國性的學術會議等。其中1978年由高厚永、沈洽、杜亞雄等知名學者發(fā)起召開的南京會議,聲勢較大,當時擬以之代替兩年一度的全國傳統(tǒng)音樂年會。然而,大量與會學者很快發(fā)現(xiàn)會議的宗旨和倡導的方法不對路,遂立即轉而在沈陽另召開了一次年會,參會者均是國內民族音樂理論研究的資深專家學者。兩軍對壘的火藥味斯時已現(xiàn)端倪,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第二個階段大約在時隔30年來的21世紀初葉,其主要倡導者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幾位知名教授。
這次傳人倡導的形勢與第一階段有了一些不同之處。首先,易名“音樂人類學”的學科旗號,似乎想與沒有造成良好效應的民族音樂學拉開距離,雖然在方法論等實質上兩者并無二致;其次,學科宣傳的意識更強,一開始就高標音樂人類學是民族音樂學術研究的前沿學科,并有目標有意識地通過項目組合了六位音樂院校的知名教授,人員的學術背景略顯雜多,分別來自上海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音樂學院,各自學術專長主要為中國音樂史、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理論、音樂美學、音樂教育、世界音樂、少數(shù)民族音樂、民族音樂學等。
一個學科涉及這么多專業(yè)方向,固然可以解釋為跨學科性質所決定,但因缺乏學科知識學術體系的獨立完整解說,不能不令人懷疑它究竟是不是一個學科。倡導者們一直也在回避這個要害問題,就更加深了這種疑問。
五、民族音樂學傳入后的命運
民族音樂學傳人中國后,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或三種遭遇。首先是引起了普遍關注。從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研究的學者,幾乎無人不關注和知曉這個新概念,當然,關注和知曉的程度又五花八門,有的能清楚認識到它的真實內涵和意義,有的則過分拔高它,一些人稀里糊涂地運用它卻不知就里,以至多年后有所覺悟又宣布脫離之。當然,審慎吸收合理因素而用
于研究實踐的也不乏其人。又有一批學者對之不感興趣,而是照常走自己的研究道路,如此等等。
其次,在傳人后不久的時間段內,遭到大多數(shù)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者的冷遇和不屑,這些學者包括一批資深的教授學者和省市研究院所、文化館藝術館的研究人員。他們對民族音樂學崇尚的重文化內涵輕音樂本體的理念十分反感,這或許不是民族音樂學本身的過錯,而與倡導者們的拔高宣傳傾向更有關聯(lián)。
最后,學科碰撞。在整個傳入過程中,民族音樂學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兩個學科,在研究理念或方法論上發(fā)生的沖突不斷加劇和明朗化,逐漸在有形無形中形成了兩軍對壘的局面。這種對立已超越了借鑒吸收的含義,而涉及到中國音樂理論研究的方向和道路。這一對壘局面的演變也有些耐人尋味。長期以來,倡導者們多持主動的、有組織的多渠道的宣傳姿態(tài);懷疑者們則多各自為政,不予理會。近些年來,懷疑者們開始分別批評,其中不乏尖銳嚴峻之文。
六、沖撞的焦點
兩軍沖撞涉及到的比較重要的焦點為:
1、學科關系問題
民族音樂學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這兩個學科相同或不同?相互包容或不包容?倡導者認為是性質相同且可包容,一度有代替論。即前觀念和方法具前沿性與世界性,因而可以包含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研究,并以其名取代后者。反對者認為從研究對象、目標和重心來看,兩者都有很大不同,孰高孰低還難分解,何談包容,遑論取而代之。
2、研究對象問題
民族音樂學研究對象是世界范圍各民族各國音樂,涉及中國音樂畢竟少而不成系統(tǒng);反之,中國傳統(tǒng)音樂明確地唯一地系統(tǒng)地研究中國本土音樂,并不涉及其它國家音樂。一當涉及,便劃歸“世界音樂”的學科。兩者在研究對象上差距是明顯而巨大的。如果主觀地強調民族音樂學的前沿性,就會導致漠視中國傳統(tǒng)音樂固有的研究模式和成就,甚至改變研究方法和方向,這也是近年有學者批評其為“非中國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3、研究目標和重心問題
民族音樂學的研究目標和重心顯然是在文化,雖然有“音樂中的文化”、“文化中的音樂”等繞口令似的提法,但實質上是以音樂的文化涵義和功能為其主攻目標和研究重心。從倡導者們自己的論著和所培養(yǎng)學生的論文來看,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是文化的、其它學科的知識觀點占據(jù)了主要篇幅,而音樂則極大淡出,甚至不少文章見不到一個音符。這個問題,近來也有不少學者提出批評,稱之為“非音樂化”。相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則以音樂本體形態(tài)為研究目標和重心,已形成了幾代人的傳統(tǒng)。這一明顯差異顯然也直接關聯(lián)到作為一個音樂學科到底該研究什么的大問題。
以上幾點的差異,必然最后歸結為學科研究的道路和方向方法問題:中國音樂理論研究向何方去?是走自己的路或是以西代中?
七、沖撞的原因分析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中外各種學科、理論、思想的交流融合碰撞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并不稀罕。合則用之,不合則棄之。只要符合國情和研究目標,能提高研究的水平和效益就是好的。然而,民族音樂學的引進引起爭議如此之大,引起人們的思想混亂和困惑如此之多,就不能不反思其中的真實原委了。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值得注意和思考。
1、引進倡導者的認識和傾向性問題
從認識角度看,引進者是否真正認識和理解了、由此恰如其分地向國人介紹了這個學科在國外的地位和原意嗎?在引進過程中是否過多地滲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意圖?更值得考究的是,這些引進的理念與方法,是否真的那么先進與優(yōu)秀?這些問題看來是存在的。
比如,說民族音樂學是最前沿的學科,這個提法就頗堪商榷。因為實際上這個學科在歐美院校教育中,還并未處于主流地位,在國內而言,即使正規(guī)的學科建設還未見雛形。就傾向性而言,顯然引進者在主觀上又有拔高之嫌,過分夸大了民族音樂學的某些研究方法。
比如,民族音樂學最津津樂道其三段式程序方法:田野工作、實驗室工作和案頭工作,提出了一些諸如“局內人”、“局外人”的視角觀念等,但卻忽略了這些研究程序和方法,中國音樂研究實踐中早已有之,且不乏精湛的范例。只不過前者作了一些“深奧”的抽象與偏重文化涵義的表述而已,究其實質,并無多少新意。
又如民族音樂學最強調田野工作的重要性,特別強調音樂與文化的關聯(lián)性等,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過分強調之,似乎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研究并不重視田野工作,實則是無的放矢之舉。殊不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研究同樣非常重視采風且不乏經(jīng)典范例。如此造作,必然引起中國學者的反感。
2、非本土化傾向
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水平的評價上,過分拔高民族音樂學的模式,就導致輕視或忽略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科的已有傳統(tǒng)、成就和水平,這種非本土化的作法,不但引起爭議和反感,確實也涉及到中國音樂研究如何對待借鑒和繼承的關系的大問題。
3、非音樂化傾向
民族音樂學過分強調跨學科研究和文化重心,這就引發(fā)了學科性質和歸屬的問題。是民族學、人類學為主或是音樂學為主?音樂專業(yè)學者到底以什么本事參與研究?以什么專長與其他學科學者會話?最后,它是否有資格稱為音樂學科?
4、實踐檢驗
一個學科理論到底好不好,最后要拿成果說話。民族音樂學引進者多愛談理念、概念,鮮用扎實的成果來使人信服。引進外來理論時亦多處于翻譯解釋的水平,鮮少結合中國音樂實踐的創(chuàng)新紀錄。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是,民族音樂學最強調田野工作經(jīng)驗,在美國,缺乏多年田野工作經(jīng)驗的教授被諷為“書齋里的學者”,沒人瞧得起。然而引進者中多數(shù)學者恰恰最缺乏田野工作經(jīng)驗。相反,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者中,特別是有成就的學者們中,無不是以豐富的田野工作經(jīng)驗見長的。
以上幾點,固然并非兩個學科沖撞的全部原因,但應該是比較主要和重要的原因。
八、余論
看來,民族音樂學傳人中國的命運并不算成功。那么,我們應該以什么態(tài)度看待民族音樂學傳人中國的命運?難道它真無可取之處?
我以為,全盤肯定和過高估計不好,完全否定和貶低同樣不利。我們應該以理性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全面思考和評價它。既看到它的正確的合理的因素,也看到其不太正確或不符合中國國情的因素。一分為二地冷靜分析后,再加以借鑒運用,或能有助于實現(xiàn)我們借鑒的良好愿望。
一方面要看到民族音樂學的正面作用和影響。它特別強調音樂研究中文化內涵功能的重要性,有助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視野和領域的拓展,從音樂形態(tài)本體的研究拓展到音樂的文化意義和功能的研究;有助于加強跨學科研究的自覺性,不斷拓展我們的知識結構;有助于完善學科研究的概念與方法論,更新研究的思想觀念。
雖然,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中結合文化研究的范例也不少,但自覺地、精密地結合,與不自覺地、隨機式地結合還是有很大不同。在強調音樂文化意義的研
究過程中,音樂研究本身的意義或會有所提高,并為其它學科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材料和觀點。
另一方面要充分地看到民族音樂學本身和民族音樂學引進者傾向性帶來的負面影響。民族音樂學過分強調文化的研究本有先天不足,如全面肯定勢必導致音樂研究主體的弱化和錯位,最后甚至會丟掉音樂學者的飯碗。作為一個音樂專業(yè),無論如何擴大研究視野和方法,如何借鑒吸取其它學科的觀念和知識,到底它還是一個音樂學科,音樂本身的研究還是應放在第一位才行。遺憾的是,引進者恰恰進一步拔高這一先天不足的傾向,這樣的推行不走向失敗還能是什么?姑且不論這種不加批判地倡導本也不合洋為中用的借鑒初衷。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學傳人中國30年來的命運并不令人樂觀,但它還有發(fā)展的空間和時間。它今后的命運并不決定于它自身的固有特點,而主要是掌握在倡導者們的手中和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者的冷靜分析與合理運用的科學態(tài)度上。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經(jīng)過四代人近百年的探索和努力,已積累了頗豐厚的成就和較成熟的方法,并出現(xiàn)了延續(xù)性的學者、成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模式和傳統(tǒng),我們沒有必要放棄這一傳統(tǒng),應該繼續(xù)沿著前輩學者開創(chuàng)的傳統(tǒng)走好自己的路,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研究模式。當然我們也同樣沒有理由簡單排斥國外的學科理念和方法,應以開放的批判的態(tài)度和精神去借鑒并運用國外一切有利于我們自身建設的因素。
音樂文化的研究有它自身的啟動和一般程序,研究對象和范圍從音樂到人到文化,研究目標從WHAT到HOW到WHY,民族音樂學的方法論借鑒和運用應處于這個程序的第三步,用早了、用歪了、過份了,都會走向反面。
①此譯名在早期皆可混用,近年來有學者認為宜分開,以其有較大差別(參看杜亞雄及洛秦的相關論文),吾以為其實質上并大差別,沒必要在概念上徒增糾葛。故本文的表述一般將這兩個概念視為等價概念。
②引入者多主張是學科,然殊少作出正面的周密的學科定義和實踐性證明。在我看來,將它作為方法論來看更妥當。后面將稍詳辨析之。
③這種提法本身是值得商榷的,因為缺乏應有的音樂學的實證。
④參見洛秦、宋瑾等相關論文。見近年《音樂藝術》、《音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刊登的相關論文。
⑤參見伍國棟、蒲亨建、董維松等相關論文。見近年《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黃鐘》、《中國音樂》刊登的相關論文。
學堂弦歌
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是我國最早開設民樂專業(yè)的院校之一,為了回顧、展望五十余年的成就與前景,上海音樂學院日前舉行了隆重的慶?;顒印?/p>
上音民樂系建立于1956年,它確立了器樂演奏、樂隊指導、理論研究三個專業(yè)齊頭并進、協(xié)同發(fā)展的民族音樂發(fā)展新模式。學貫中西的沈知白、國樂大師衛(wèi)仲樂等先賢為這一專業(yè)的高標準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次紀念活動很好地總結了民樂系取得的成就。在理論探索上,出版了《樂苑凝香》(桑桐語)的論文集,文中匯集了沈知白、衛(wèi)仲樂、胡登眺等伴隨民樂系成長的師生的學術論文50篇,展現(xiàn)了民樂發(fā)展學理內核。其中沈先生的《中國音樂、詩歌與和聲》一文獨辟蹊徑地探討了中國音樂發(fā)展的基礎理論及學科視角,衛(wèi)仲樂從自己演奏的角度展示了作品內容與演奏的關系,而后輩學者陳應時則從史學角度挖掘了中國古代的純律理論。在創(chuàng)作和演奏上,集中出版了CD輯《雅樂國風》8張碟片,其中包括衛(wèi)仲樂演奏的傳統(tǒng)古曲《十面埋伏》、胡登眺創(chuàng)作的絲弦五重奏《歡樂的夜晚》、王建民創(chuàng)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等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展示了民樂系輝煌的歷史。此外還出版了圖文并茂的《歲月流韻》(桑桐語)的紀念畫冊,直觀地再現(xiàn)了上音民樂系的歷史與現(xiàn)在。
紀念活動上各界賓朋齊聚一堂,在民樂系主任王建民的主持下,除了暢談歷史之外,還由三位民樂系校友作了建系初期的三位創(chuàng)始人歷史功績的學術報告。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家陳應時教授以《懷念沈知白》為專題報告,展示了沈先生的歷史貢獻及價值。第一屆畢業(yè)生、琵琶演奏家葉緒然深情地回顧了其恩師衛(wèi)仲樂先生,他認為衛(wèi)先生的演奏非常有章法、層次分明,本質上始終體現(xiàn)著創(chuàng)新意識,這種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在演奏中的現(xiàn)代意識。香港音樂家閻惠昌回顧了其恩師胡登眺的教學藝術。胡先生的教學非常嚴格,教學方式很幽默、淳樸,能抓住人,跟著胡先生的思路走,總能峰回路轉、豁然開朗。高厚永回憶了民樂系建系及發(fā)展過程中的艱難。他認為沈知白是古今中外無所不通的大師,衛(wèi)仲樂是當時聞名遐邇的國樂大師,有了這兩位參與組建的民樂系在全國范圍處于領先地位,再加上沈知白開放的辦學思路,如引進音韻學家龍榆生參與教學,建立民族音樂理論教研室,奠定了理論、作曲指揮、演奏三大塊的教學特色,由此,開始了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的輝煌時代。但高先生坦言,現(xiàn)在的民樂系發(fā)展不如初創(chuàng)時的態(tài)勢,需要反思和改進。江明也認為民樂系的建立翻開了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的新一頁,開辦之初,舉步維艱,但創(chuàng)業(yè)者思路開闊、扎實奉獻,匯集了當時的各方專業(yè),抒寫了上海音樂學院發(fā)展史上的輝煌一筆。楊立青院長從上海音樂學院建院之初就有朱英(琵琶)、吳伯超(笛子)等史實談起,認為上海院“整理我國民族音樂”的辦學宗旨一直就有,賀院長所倡導的民族音樂系的建立更是對民族音樂發(fā)展的極大推動。同時表示,學院將加強對民樂系的支持力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