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關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關教育教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教育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教育教學論文

第1篇:關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1.增進人文關懷,勇于創(chuàng)新

小學領導擔任著指引教育教學方向,為教師團隊把關,保證學校物質基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任務。在新課改社會背景下,學校管理工作者應該順應時代潮流,轉變陳舊觀念,全力推動素質教育實行。然而,雖然新一輪課程改革帶來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這些理念并沒有真正抵達教育教學者的心靈。許多教師仍然采取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方法,并“唯分數論”。此種情況下,教育管理者應該首先摒棄自己頭腦中的應試教育模式,改變單一的評價制度,增進人文關懷,培養(yǎng)出一批學業(yè)水平,素質水平可與現今課程和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老師,將學校的管理工作與課程創(chuàng)新相一致,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切切實實地達到為社會培養(yǎng)有能力的人才的辦學目的。

2.建立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

和諧健康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是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的前提。而要想將教學環(huán)境中包括的多種因素保持最佳狀態(tài),須從多方面入手進行調整。首先,校方要以自身條件為基點,重視班級環(huán)境的布置。這樣通常會加強班級凝聚力,使學生對班級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增進師生關系,也能保障學生的聽課質量與教師的教學效率。其次,要提倡建立班級特色人文文化。所謂班級文化,是指班級內部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共同思想,作風和行為標準的綜合,它滲透在班級一切活動中,是將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凝結為集體的催化劑。一個健康良好的班級文化是班級的靈魂所在,校方應該從傾聽學生心聲、關注學生健康成長的人文角度出發(fā),促進學生共同努力營造具有人文關懷特性的班級文化。最后,完善班級體制度文化。在班級內建立少而有力的規(guī)章制度,使每一個學生都在一定準則下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合理而健康地互相競爭。但是,制度不應該是校方的“圣旨”,而應該是由全體人員共同商討決定的,被大多數成員認同的學校制度準則。而能否順利地建立它們并嚴格實施,無不與擔任引導角色的教學領導者有著莫大的關系。

二、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管理模式

實行科學化現代化的小學教育管理機制,一批優(yōu)秀的教師管理隊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1.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骨干教師

從長遠的客觀發(fā)展角度來看,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應該將老師作為發(fā)展的根本需求,提高對教師的培訓,才是塑造學校教育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戰(zhàn)略的基礎手段。特別是農村的小學教師,呈現出年齡結構偏大,知識結構單一,教育教學方式陳舊等問題。所以管理者應該提供更多進修培訓機會,并積極挖掘有潛力的年輕教師,為教學業(yè)績突出的教師提供更多發(fā)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只有重視對教師的培養(yǎng),才能逐漸建立起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并對其他的小學教育者起到帶頭和模范作用。加強對教師敬業(yè)度的監(jiān)督,深入課堂聽課、評課、指導教學。

2.在教師管理和學生自理之間尋求平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承擔著學生、教學設備等一系列教學所需內容的管理工作,直接投身于教學管理當中。要學生教育自己、管理自己、自理、自立,這是對的,但不等于教師可以將管理的責任和義務不管不問。相反,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師既會引,又善導;既敢放,又能收。其次,既要發(fā)揚民主,建立開放自由的班級氛圍,又要善于集中,達到有效的管理作用。此外,還要充分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聚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并進行加工,才能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加強領導與學生間的直接溝通

因為缺乏有效的交流途徑和傳統(tǒng)觀念影響,學生與領導之間不易達到一對一形式的直接交流,盡管有教師作為兩者之間的連接人,但兩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還是時有發(fā)生。許多校方領導者,并不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并不充分了解自己布置的教學任務是否已被嚴格有效地實施,也不了解學生對老師的滿意度如何,對學校管理機制建議如何,對自己的看法如何……更有甚者,領導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直接無視孩子在學校其他方面的表現。這些問題會嚴重影響到素質教育的推行,使新課改不過成為教學管理者和教師筆下的一個名詞。建立“校長有約”,“校長信箱”等高效渠道加強校領導與學生間的互相了解,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長,建立孩子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四、結語

第2篇:關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一)語文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語文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一切素質教育都源于語文學習。因此,學生的語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質水平的體現。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從小學啟蒙到高中三年級,語文科貫徹始終,課時最多,位置突出。就學科性質和教學目的來看,對落實素質教育有著“獨當其任的責任”和“分內的責任”。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這是語文課素質教育的核心。語文又是工具,其它學科的學習,表達和交流都離不開這個工具。怎樣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葉老說得好:“聽說讀寫宜并重”。即是讓學生具有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語文習慣。培養(yǎng)語文能力,當然是指學生具有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良好習慣,是指學生在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時的讀、寫、聽、說的習慣。如普通話的習慣,字體工整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珍惜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的習慣等等。這些習慣養(yǎng)成了,語文科的素質教育也就實現了。

既然聽、說、寫都要靠語言,那么,中國語言要塑造“中國心”,就是說,要具有中國人的靈魂。比如:中華民族崇德重義的風尚,要強務實的人生態(tài)度,見賢思齊的理想人格,盡忠報國的愛國精神,禮儀之邦的倫理原則等,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在學國語言中,理應接受、培養(yǎng)和發(fā)揚光大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具有兩個文明素質的中國人。

(二)語文教育應當是素質教育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從教學目的看,語文教育就應當是素質教育,通過語文教學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語文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甚至憑借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和其它素質。

撥開片面追求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云霧,我們看到的語文教學本來面目就應當是為全體學生打好思想道德和聽說讀寫的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是語文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和應做的全部工作。

(三)語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奠基工程

1.語文教育為人們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提供一種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學會聽話,學會識字寫字,進而學會讀書作文,通過訓練逐步形成用祖國的語言文學來準確地理解和表達,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條件。

2.語文教育為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空間?;A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受教育者比較準確、比較全面地認識世界、了解人生。有眾多的課程當中有一門課程的內容比較特殊,那就是語文,語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學科很不一樣。一部語文教材幾乎可以說是青少年認識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這對于充實和完善中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形成良好的素質關系極大。

3.語文教育為學生提高認識、豐富情感、激發(fā)思維提供一個有血有肉的賃借物。語文學科指導深重閱讀的那些典范的語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對于自然、對于社會、對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見解和獨特感受的集中體現。學生讀這些作品,不便從“寫什么”方面增長了知識,而且從“怎么寫”這個方面獲得啟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豐富自己情感內涵,激活自己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二、小語教學要落實素質教育

(一)轉變陳舊教育觀念,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轉變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要充分認識應試教育這樣一種異化了的教育現象所造成的惡劣后果———把考試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數尖子生,丟掉了大多數學生;抓了智育,丟掉了其它,甚至以損害身心健康為代價。提出素質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質回歸,提高素質教育,是力求實現教育發(fā)展人的功能,通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以期為國家不斷地大量培養(yǎng)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我們要以歷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去戰(zhàn)勝舊的教育觀念,堅決摒棄片面追求高分數的短視行為,不斷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

(二)確立多元化教學目標

1.凸現德育功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發(fā)展學生智能的同時,要充分地控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適時地有機地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從小逐漸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

2.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必須加強字、詞、名、篇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把語文課真正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使學生通過努力學習,逐步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并能通過掌握和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去自我獲取信息,拓寬視野,進行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并為將來進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3.加強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三)實行開放性教學開放性小語教學有自己明顯的特征:

1.語文教學從封閉的課堂教學中解脫出來,實行“三溝通”的原則,即課堂教學與課外讀寫活動溝通,課內打好基礎,課外求發(fā)展;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溝通:語文教學與火熱的社會生活溝通。

2.實行“四維課程”?!八木S課程”指小學語文課由四個塊構成:(1)語文的課堂教學;(2)語文興趣小組活動和興趣課;(3)語文的社會實踐應用;(4)環(huán)境語文,包括學校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這樣,構成了開放性小學語文課程結構。

3.以訓練為主。一是要突出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低年級突出在“讀寫中識字”;中年級“以讀為主———讀通、讀懂、讀熟、從讀到寫,在讀的基礎上落實重點訓練項目”,高年級增加自學份量———采勸四步教學:自學報告———討論深化———總結納———課外擴展”,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自學能力。二是滲透學法指導。三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訓練的歸宿。

(四)學生———現代化語文教學的主體

1.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從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

2.要創(chuàng)造一種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課堂氣氛。

第3篇:關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遠程開放教育歷經了十幾年的發(fā)展,各級電大系統(tǒng)在教學管理方面各俱特色,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模式,在推進遠程開放教育教學,為社會培養(yǎng)各類高等教育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但在實際運轉過程中還存著一些問題。

第一,教學平臺建設不統(tǒng)一。一是現在各級電大使用的教學平臺眾多,如地市級電大除去自身的教學平臺以外,還有3至4個省級以上教學平臺,不要說學習者分不清,連教學者都容易混淆。二是教學平臺之間互不聯接,網上資源建設重復,資源更新不同步,教學信息的分散,教學引導的方向較亂,造成了學習資源的過量和關聯性較差,缺少系統(tǒng)性和統(tǒng)一性的建設和規(guī)范,致使教學平臺多而無效,建而無用。

第二,師資隊伍數量短缺,力量不足。一是基層電大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電大系統(tǒng)師資隊伍建設處于分散狀態(tài),缺乏整體的規(guī)劃和建設,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專業(yè)失衡,再加上對專業(yè)設置缺少前瞻性以及優(yōu)秀專業(yè)人才的匱乏,出現了有的專業(yè)教師無課上,而有的專業(yè)無教師上課的失衡現象。二是教師教學能力不強。電大系統(tǒng)內的教師資源沒有得到有力整合和優(yōu)化,分散在各地的優(yōu)秀人才未形成合力,教師水平參差不齊,任課教師的技術職稱不高,還存在中職系統(tǒng)職稱及非教師系列人員帶課的情況。教師之間交流互動不夠,以江蘇省為例,全省系統(tǒng)內教師之間的交互只流于網上對話形式,幾乎沒有其它形式的交流、培訓以及教研活動,教師之間的溝通少、信息不暢,作為系統(tǒng)辦學來說,沒有真正發(fā)揮出系統(tǒng)的優(yōu)勢。再加上沒有完善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進修培訓制度和工作機制,造成了地市級電大教師隊伍教學能力不強。

第三,學員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不強。一是學員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夠,成人學員繼續(xù)學習深造,目地就是想用最簡單、最便捷的辦法獲得學歷,再加上工學矛盾的突出,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比較差,在網上學習時只做旁觀者,不能有效的參與網上的交流、討論及任課教師組織的網上學習互動活動。二是部分學員不能在教師的輔導下有效開展小組協(xié)作學習,學習小組成員之間聯系不夠密切,互幫互助式的學習還沒有更好普及,良好的網上互助學習的氛圍還沒有形成。

二、對新環(huán)境下教學管理模式的思考

伴隨著國家開放大學教育云平臺的建設和發(fā)展,如何在新環(huán)境下繼續(xù)開展好遠程開放教育教學管理工作,這是我們電大人必須共同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第一,教學平臺建設要相互統(tǒng)一,融會貫通。首先,統(tǒng)一平臺。打破現有電大的三級教學平臺之間的屏障,統(tǒng)一使用國家開放大學云平臺,使分布在各地的教師共同使用該平臺。制定和完善使用云平臺的相關制度和機制,確保云平臺的平穩(wěn)運行,使該平臺真正發(fā)揮四通八達的作用。分地區(qū)、分批次開展使用云平臺的技術培訓,讓系統(tǒng)內的教師掌握使用該平臺的方法。其次,建設平臺。云平臺建設的好壞,關鍵在于其是不是適合教與學。云平臺除能完成招生、教學、教務、考試、評估等工作之外,還要實現相互的銜接和運行的協(xié)調,使各種教學活動都能在平臺上開展。云平臺上要具備省、市、縣電大參與建設和開發(fā)的功能,體現各自特色,進行錯位發(fā)展。云平臺是面對全國系統(tǒng)內的教師和不同學習人群的,要能體現出它的無所不能和包羅萬象,使其適合各種人群隨時在平臺上進行學歷繼續(xù)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學習。

第二,師資隊伍建設要共同發(fā)展,形成團隊。一是組建教學團隊,形成跨省市、跨學科,既相互協(xié)作又共同發(fā)展的分布式教學團隊,彌補基層電大師資力量不足的現象。二是建立教師發(fā)展管理中心,制定系統(tǒng)內教師從業(yè)標準、聘用考核、專業(yè)發(fā)展、進修培訓的制度與工作機制,促進教師共同發(fā)展和成長。三是大力開展教研活動,通過開展同課異構、同課同教等教研活動,消除彼此的差異和距離。四是在云平臺上建設教師研修網絡,開展教師教育教學方法、學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研究、交流,通過各級各類培訓,組織骨干教師研修班等形式,提高教學團隊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五是堅持名師教學、優(yōu)中選優(yōu)的原則,從分布式的教學團隊中選拔名師擔任課程主講和教材主編,選拔優(yōu)秀的教師擔任課程責任教師,充分調動教學團隊中優(yōu)質的師資力量。

第三,教與學要相互協(xié)同。云平臺的建立打破了原有教學平臺的瓶頸。全國開放大學(電大)系統(tǒng)的教師、學生、教育教學管理者共同使用這一統(tǒng)一的教學平臺,這就要求教學者的教學服務和學習者的學習活動要協(xié)同進行,確保教與學的有機統(tǒng)一、全面開展和協(xié)調運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和學習任務。

對于教的協(xié)同:一是協(xié)同開展教學設計,針對各地區(qū)不同的學習群體,共同分析教學內容,合理分配教學過程,多渠道、全過程、個性化的進行網絡教學支持服務。二是協(xié)同分解教學任務,把原有教學任務分割成若干個模塊,針對教學團隊中各個教師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促進教師更加深入細致的研究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三是協(xié)同開展“導學”工作,精心編制學案,在教學前對學員的學習進行具體的指導,通過有目的導學把學員引入學習狀態(tài)。四是協(xié)同開展“導考”工作,增加網上形成性考核比例,做好網絡學習測評和考試預約,根據協(xié)同教學的實際效果,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考試服務。

第4篇:關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中學語文教學觀念包含著某些理論性問題的探討,也包含著某些支配著教學實踐的認識。特別是后者,往往直接駕駛著教學改革的動向。

下面談三個方面的觀念轉變的問題。

一、要轉變“唯本”的觀念“本”指課本,即教材,教科書。課本對教學來說顯然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課本,課大概就沒法上了,學生也失去了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依據。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曾把課本視為法律,不按課本進行教學是違法的行為。新時期以來教科書有了變化,人們有了新的認識。教材在教學改革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都希望教材編得更好一些,更有利于教學一些?,F在已經有幾套不同的教材可供選用,教師教學更方便了些。但不管怎樣,不重視教材,把課本視為可有可無的觀點是不對的。

有過一個提法: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熬V”指教學大綱,“本”指課本。為了規(guī)范語文教學和語文測試,使之能沿著規(guī)定的路發(fā)展起來,用意是良好的,只是執(zhí)行起來問題并不少。

從另一方面來看,把“本”提到如此重要的程度,也顯然有負面作用。無論什么事,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課本在教學中能起到多大作用,也應作具體的分析。

應該看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只靠課本是很難完成應完成的任務的。葉圣陶先生有一段名言,大家都很熟悉:“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這可以說是葉先生豐富的語文教學實踐經驗和理論探索的一項總結。這段話給教材在教學中的位置作了恰如其分的說明。從中可以理解:要僅僅靠課本是不容易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技能目的的,因為它畢竟不過是個“例子”。就如同數學課一樣,學生只學作例題還不夠,他們需要以此類推,去演算大量的習題,才能真正掌握起運算的技能。語文也應如此?,F在的教材編寫得還是較好的,選文大都是有定評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多數教師教學也很認真,努力吃透教材,并且在課時安排、教法選擇、布置練習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上都下了功夫;但為什么語文課的質量就是提不高呢?其實,關鍵就在于現在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大多只有“一”,沒有“三”;這樣如何“舉”,又“反”什么?

學習語文要多讀書,古今許多學人均有這方面的論述,大家耳熟能詳。呂叔湘先生就強調過學語文“要大量閱讀”、“一學期讀它80到100萬字不為多(這里邊當然包括語文課本)”。這是因為“很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只有通過多次會面才學得真切,記得牢靠;才不會翻來復去老使喚那幾百個詞語”,“種種章句結構,種種內容安排,也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見多識廣”;而且“大量閱讀必然會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不了解的事物,需要查詞典和其他工具書、參考書”,這樣就學會了使用工具書的本領(摘自《語文教學要變被動為主動》)。書讀得多了,“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韓愈),表達能力也會提高。所以語文教師就不僅僅要把課本教好,讓學生學好,而且必須要輔導學生多讀課外書,不僅要讀文學作品,還應讀其他各種讀物。語文教師要向學生介紹讀物,指導學生怎樣去讀。教師向學生推薦的書,自己先要讀,把自己讀的心得介紹給學生,學生會有很深的印象,過了多少年后,還能記起老師介紹給他讀過的書。這樣的教師才是一個完成了自己全部任務的語文教師。

現在的問題是學生課外讀書不是多了,而是太少相當多的學生幾乎根本不讀課外書。更為使人憂慮的是,從學生家庭到學校,以及社會輿論,往往把課本以外的書都視之為“閑書”,禁止學生去讀。同時,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許多學生被課程壓得抬不起頭來,各科作業(yè)擠占了學生的全部課外時間,想讀書也不可能了,在這樣內擠外壓的情況下,學生也就僅僅限于學習課本,不能越雷池一步。

提倡學生多讀些書會不會在現在已經很重的情況下再增加學生的負擔呢?這要考慮怎樣理解這個“負擔”。學生的書包過重,這種現象是存在的。但要分辨一下里面究竟是些什么東西。一些對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作用不大的、甚至根本無關的東西,當然可以把它們請出去;而有益的、必要的讀物,就不能籠統(tǒng)說成是“負擔”,不適當地加以“減輕”。譬如,一本供中學生“閱讀”的32開本期刊,有60多頁,定價不到一元錢,只相當于一只雪糕的價錢,應該不會給多數學生造成經濟負擔,但學生要認真讀一讀,就會有所收獲,其提供給學生的營養(yǎng),恐怕不是一只雪糕能同日而語的。學生從大量閱讀中會產生興趣,形成習慣,就會自己找時間讀更多的書,他的知識和能力的豐富與提高,將隨之而日新月異,“藝不壓身”,絕不會成為負擔的,而只能終身受用無窮。

不能僅僅靠課本去提高學生的語文技能了,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開擴眼界,去擁抱更為廣闊的語文世界。

二、要轉變“唯考”的觀念現在的語文教育,嚴格說,是一種“應試”教育。從進了中學的門,學生就掙扎于考試的泥淖中。高中的學生盯住了高考,初中的學生盯住了中考,就連小學生也籠罩在考試的陰影下,曾見過一些縣、區(qū)里統(tǒng)一給小學生出的達標試題,也是具體而微的高考模式。平時語文教學中講練關系也受著考試序列的制約,數不盡的各式各樣的測試占據著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把測試作為督促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學生把應付考試作為學習的最終目的。這就使中學語文教學陷入無法自拔的怪圈。

考試并不是不應該的。必要的考試可以使教師檢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衡量學生學習的成績和不足,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教育不能沒有考試。高考、中考也是必要的,特別是高考,盡管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在現階段還很難設計出一種新的高校入學制度來代替它。高考的缺點是它的命題模式常常和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水平背離,出現了高分低能。近幾年高考命題似乎也注意了這種情況,力求更實際一些,但還未根本扭轉這種現象。命題時基本上不再從課本上出題,重視了對學生能力的考查,雖然有些教師對此頗有微詞,但不能否認這是個進步。特別是通過高考進行篩選,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當前社會風氣還不完全令人滿意的情況下,這未嘗不是上策。

現在的問題是把考試絕對化了,考試壓倒一切,它對教學的指揮作用不可低估。不僅教學圍著考試轉,教育行政部門衡量學校工作,社會輿論評價一個學校的好壞,無一不是看其升學考試的及格率、優(yōu)秀率以及錄取比例。盡管三令五申不能以升學率來考核教師的工作成績,但至今仍是“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學校教育就是應試教育,讀書就是為了考中,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這實際上是科舉制度在今天新形勢下的繼續(xù)。作為一種有害的傳統(tǒng)觀念,是到了加以清算的時候了。劉國正先生在一次座談會上大聲疾呼:“跳出應試怪圈”,他希望語文教師“不圍著考試指揮棒轉,按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進行教學,基礎扎實,就可以應萬變”。他還呼吁“報刊應大講應試教學之害”,“大力宣傳按照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教學取得好成績的先進經驗”;建議“命題時,不僅考慮有利于篩選,而且要考慮有利于教師按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進行教學”;他還希望“教學指導部門,要先有明確的認識,并且要做學校領導的思想工作?!边@是一位老語文教育工作者的真知灼見,切中時弊,不可等閑視之。

語文教師應轉變“唯考”的觀念,努力探索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技能,提高他們的素質,作為一項嚴肅的課題,形成共識,努力去做,使語文教學的改革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三、要轉變“唯法”的觀念這里說的“法”,是指方法,語文教學的方法。教學法是很重要的,確定了教學目標,就要靠選用恰當的、從實際出發(fā)的教學方法去實現;好的教學方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選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要實現教學意圖也會成為一句空話。這些都是不應有什么懷疑的。

這些年來,語文教師很注意教學方法的學習和研究。有些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被廣泛傳播,起到了很好的影響。但是,有一種傾向,就是把教學方法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認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在于教學方法的改進。于是各種各樣教學方法一時間泛濫成災,課堂上,你是“三步法”,我是“五步法”,你是“誦讀法”,我是“點撥法”,你是“談話法”,我是“討論法”,等等,不一而足。對這些方法本身,未可厚非,因為它們各有其所長,大都是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好經驗。但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幾年前曾流行過一陣幾課型單元教學法,被稱之為語文教學的最佳方案,有的地區(qū)教學行政部門曾明令限期推廣。但結果呢?一旦成為一種僵化的模式,它的壽命也就差不多了。

寄希望于教學方法上的突破、創(chuàng)新來推動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這恐怕是一件一廂情愿的事情。

要認識到教師本身的素質提高,比教學方法的改進更為重要。高水平的教師,什么教學方法他用來都能得心應手,甚至還可以創(chuàng)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教學語言蒼白,教學內容單薄,學生對學習就會產生厭倦,不管選用什么方法,也很難把課上好。教師的素質還包括責任心和師德等方面的問題,這就更不是僅靠改進教學方法所能解決的了。

第5篇:關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一.模糊意會法

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過程具有遞時性,要經歷“模糊清晰模糊”三個步驟,并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詞語,學生只要意會,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運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們理解得很確切。隨著對文章的深入閱讀和閱讀量的增大,學生經歷一個自我模糊、不斷理解的過程,并由模糊趨向清晰。教師教學時采用意會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激發(fā)他們自我探求的興趣。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不約而同”一詞,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時站直了身體的意思”(這是模糊理解);經過查字典知道是“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這是規(guī)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經過深入閱讀課文,又漸漸領悟到:這就是人民群眾送別時同樣的悲痛心情,以及對無比愛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現。通過這種對詞的分步體會,學生就可領會課文的中心。教學實踐證明:把這種詞語的理解方法教給學生,有利于促使學生在認真閱讀中領悟詞義,提高品詞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高閱讀的速度。

二.比較琢磨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例如《我的戰(zhàn)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zhàn)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fā)起沖鋒到戰(zhàn)斗結束才20分鐘”一句中的“才”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詞所表達的感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句子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上來。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三.互換教學法

閱讀時,可用互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義。換詞不但能聯系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語言的獨到功夫。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落葉在林間飛舞”一句的“飛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換詞訓練。學生把“飛舞”換成“飄落”,然后通過比較,并聯系上下文深究詞義,知道“飛舞”的落葉除了有“飄落”的意思外,還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的姿態(tài),從中體會作者用“飛舞”的特別含義;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通過這種換詞練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準確用詞的高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實驗法

詞語理解最容易也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演示實驗。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理解詞義。指名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稍帶紅色或藍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動作釋義法

比動作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比動作讓學生領會動詞的意思。例如《鸕鶿》一文,在描寫鸕鶿捕魚和漁夫取魚的情景時,作者運用了一連串動詞:鉆、拍、跳、抓、擠、甩。這些動詞把鸕鶿捕到魚的歡樂、漁人取魚的利索勁兒寫得十分生動、形象。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想象,比一比“鉆、拍、跳”的動作,做一做“抓、擠、甩”的動作。學生就不難領會漁人熟練的動作與歡樂的心情,而課文描繪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腦海中。

六.電教演示法

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可以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便于他們準確地理解。如《趙州橋》這樣描寫橋上的雕刻藝術:“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句中生詞較多。教學時,教師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態(tài)的龍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互相纏繞”、“互相抵著”、“遙望”等詞語的意思。

第6篇:關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1、掌握數學語言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矗一方面,數學語言既是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數學知識的載體。各種定義、定理、公式、法則和性質等無不是通過數學語言來表述的。離開了數學語言,數學知識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另一方面,數學知識是數學語言的內涵,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實質是對數學語言的理解、掌握。一個對數學語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絕對談不上對數學知識有什么理解的。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掌握數學語言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數學語言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關鍵。

2、掌握數學語言,有助于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是思維的高級形式。在各種能力中,邏輯思維能力處于核心地位。

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中心任務。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什么樣的思維依賴于什么樣的語言。具體形象語言有助于具體形象思維的形成;嚴謹縝密、具有高度邏輯性的數學語言則是發(fā)展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液”。

3、掌握數學語言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前提。

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皩σ粋€問題能清楚地說一遍,等于解決了問題的一半?!苯鉀Q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嚴密的推理和論證的過程,正確地理解題意,畫出符合要求的圖形。尋找已知條件,分析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關系,有關知識的映象,解題判斷的形成,直至解答過程的表述等,處處離不開數學語言。

4、掌握數學語言,有利于思維品質的形成。

數學語言的特點決定了數學語言對思維品質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嚴謹、準確是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周密性與批判性的“良方”;清晰、精練對培養(yǎng)思維的獨立性與深刻性有特效。

5、掌握數學語言,能激起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7篇:關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進一步地,懷特海提出,在動態(tài)宇宙中現實實體都融合于事件之流。宇宙就是一個事件場,世界只不過是處于一定時空關系中“事件”組合而成的統(tǒng)一體,事件是多種關系的綜合,在這個不斷流動和生成的動態(tài)宇宙中,一切都融合于事件之流。事件同時是具體的,每一個事件的發(fā)生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時空關系只不過是事件與作為時空場的廣延相分離而產生的。在這樣的時空關系中,過去、現在與未來在事件中相互交織,所有有限的原子事件的發(fā)展都產生于過去事件的因果影響,并繼續(xù)影響和導致著未來事件的發(fā)展趨勢。而通過進一步引入“綿延”概念,懷特海的宇宙自然得以生成,“綿延”的發(fā)生和消逝構成了宇宙自然現象的諸過程?!拔覀兊母杏X—意識為直接的識別判定了某一整體,這里叫做‘綿延’;于是,綿延就是一個明確的自然存在物。綿延是作為部分事件的復合體來識別的?!痹趯ΜF實實有和永恒客體進行了區(qū)分并描述了現實實有所存在的宇宙自然是如何生成之后,他又提出一個問題,即永恒客體是如何向現實實有轉化的呢?或者說為什么已經實現了的永恒客體即現實實有為什么是這樣的而不是其他樣子的?懷特海的答案即“上帝”。他認為上帝是現實實有與永恒客體相互轉換的根本原則,是上帝的選擇使得現實實有成為了它所呈現的樣子。但上帝只起某種誘發(fā)作用,上帝充分考慮人的自由和選擇,也尊重潛在的可能性。在懷特海那里,上帝只是永恒客體的一種,“上帝關系著每一個其他的現實存在物,同時也被現實存在物所發(fā)生的變化影響著。每一個現實存在物都有自我決定的能力,但是上帝的作用被設想為引誘(試圖說服)每一個現實存在物成為上帝想讓它成為的那樣”。因此,懷特海的上帝有別于亞里士多德唯一的、永恒的“推動者”概念,也不同于傳統(tǒng)宗教觀念中全知全能的“上帝”,他的上帝是一種過程性的,處于生成之中的復雜概念。懷特海所表現的宇宙觀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相應地,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他所鼓勵的教育也是創(chuàng)造性、綜合性的。

二、懷特?;谟钪嬗^的教育觀

接下來的問題便是,依據懷特海的宇宙觀,我們到底應持什么樣的教育觀?教育到底起了什么樣的功效?其一,克服二元對立,享受教育的歷險。懷特海教育哲學思想實現了對傳統(tǒng)二元對立的現代性教育思想的超越,他反對將傳授知識和啟迪智慧相對立、將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相對立,提倡多元的后現代教育觀,在自由的氛圍中,“使人具有活躍的思維”,他認為這是教育的全部目的。現代教育把知識和智慧對立起來,忽視智力的啟迪,只注重刻板知識的灌輸,這必然導致缺乏創(chuàng)新的知識的傳遞和大量書呆子的產生,“在某種意義上說,隨著智慧的增長,知識將減少”,可見懷特海所提倡的是做知識的主人,學會積極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知識。懷特海同時列舉了作為教育的三種主要形式,即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和人文教育,其三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科學教育“是訓練觀察自然現象的藝術”,技術教育“是一種利用知識進行物質產品生產的技能方面的訓練”,文學教育是“沿襲語言”并“表達我們心理狀態(tài)的方法”。二元對立的思想割裂了三者之間的聯系,只能導致狹隘的專門化。在懷特??磥恚瑧S持三者之間的必要張力,實現其有機平衡。懷特海還提倡教育要具有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育的核心問題便是使知識充滿活力。在懷特??磥恚逃鳛橐环N創(chuàng)造性活動,伴隨著享受與自由的過程,它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和現有教育秩序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一種歷險。然而,秩序與創(chuàng)新并不矛盾,“進步的藝術就在于既維護旨在變革的秩序,又維護旨在秩序的變革”正是在對傳統(tǒng)二元論的批判與超越中,在創(chuàng)新的歷險中,教育理念與實踐不斷向前發(fā)展。其二,設立教育的目標,強調獨特個體的培育。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開篇便談到“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yǎng)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yè)知識的人才”,同時,“自我發(fā)展才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fā)展”。他反對填鴨式灌輸知識,并認為這些僅被大腦接收卻沒有經過實踐,或沒有經過融會貫通的知識,只會引起“呆滯的思想”。教育之所以有用,就在于它是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工具,因此,知識唯一的用途,就是武裝我們的現在。教育的作用也不是維持一致性,而是利用其靈敏的、靈活的特點,為作為有機體的學生提供培育獨特自我的機會。獨特個體教育目標的具體應用即培育學生生成自我觀點及理想。懷特海認為,變化只有通過心理級的活動才能產生,物理級僅僅產生毫無差別的或相類似的現實實體之間巨大的一致性,因此變化只有通過永恒主體和新穎的非真實命題才有可能實現。而學生新的可能性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優(yōu)秀楷模,二是對其新穎觀念的提出給予充分鼓勵。因此,這種新的可能性的實現是教育機構和老師最主要的作用,也可以說是懷特海最有教育實踐意義的觀點。他認為學生新穎的觀點及理想不能僅僅拿來消遣,而是一定要被實現。要實現理想就要強調敏感、啟發(fā),創(chuàng)新、想像等特質。同時,懷特海并非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他更是在實踐及操作層面對培育學生提出新穎觀點和理想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他對于如何培養(yǎng)能力、責任、專業(yè)知識,達到期望的效果、風格、實用性等都有長篇詳細論述。懷特海不是要讓學生生活在夢想的國度,他的目標是讓學生實現夢想。其三,注重教育過程,提倡自我教育。對于懷特海來說,其整個宇宙發(fā)展過程是以現實實體的自我創(chuàng)造、以現實實體所組成的更大社會連結的發(fā)展為軸心的,在懷特海那里,過程體現在轉變與共生這兩個緊密相關的環(huán)節(jié)上,轉變即實體與實體之間暫時性的轉化,共生則意味著永恒性的生成,在共生中每一個瞬間都是嶄新的“現在”。懷特海認為教育應該提供給人們一種對現在的生活的理解。因為,“現在包含一切?,F在是神圣的境界,它包含了過去,又孕育著未來”。教育的過程具體地體現在教育的節(jié)奏上。懷特海認為教育應是有節(jié)奏的,智力發(fā)展的過程顯示出一種節(jié)奏性,教育必須適應學生智力發(fā)展節(jié)奏的相應階段,即根據節(jié)奏性來把握教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他還把智力的發(fā)展過程分為了三個階段,即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運用階段,同時,這三個階段是互相交織循環(huán)的,而整個過程受發(fā)展中的“小漩渦”影響,同時受其他循環(huán)周期的控制,因此,不能過分夸大任何一個循環(huán)周期中的不同階段之間的鮮明差異。生活的節(jié)奏性本質、生成以及創(chuàng)造是對生活資料的理解,這些均包含著我們還未意識到的巨大潛力。相反,無視這種節(jié)奏或填鴨式的教育因未經思考或檢驗,亦或沒有與新穎思想有機地融為一體,因此不僅毫無價值,還及其有害。其四,把握教育藝術,激勵學生自我發(fā)展?!白晕野l(fā)展的過程是一種自然過程,學生能夠自然而然的進行自我發(fā)展”。懷特海認為現實實體是創(chuàng)造性原則的個性化體現,它在本質上會去經歷生成的過程。類似的,我們應該希望學生通過教育來經歷一種自我創(chuàng)生。因此我們可以說,懷特海的教育哲學認為作為過程的教育是自然而然施與學生的,并不是為了社會需求強加到學生的本性當中去的。同樣,學生具有求知的本性,具有通過獲取知識而達到教育目標的動力,因此對于教育的自然過程存在天然地傾向和需求。懷特海有時將這種天然秉性稱之為“知性主義”(intellectualism),因為他認為學生對學習尤其是對世界的系統(tǒng)理論學習具有自身驅動力,并不需要過多強調外部驅動及回報。如果學生本身對知識如饑似渴,那么學校及老師的作用就是要幫助學生發(fā)展學習的天性、引導并給予學生更多發(fā)展方向的可能性,使學生更高效的達至目標。懷特海同時指出這種天性并不是學校或老師可以通過后天努力而完成的任務,正規(guī)教育的作用只是對這種自然過程加以促進。因此,懷特海認為,老師經常過分地強調了自己的作用,雖然正規(guī)教育可以降低資源浪費、提供更優(yōu)良的環(huán)境,可以是誘發(fā)式的,可以防止惰性思維,但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學生本身及其對智性發(fā)展的渴求。最后,教育評判標準的完成性特點。受教育者以及教育機構均以模式化教育為主,相應的評價機制也基于此,但懷特海認為,受教育者及教育機構的評判標準應建立在具體的完成性實現上。教育及其評價體系應建立在多樣化的基礎上,教育結果的好壞取決于個人完整性的實現。即我們不應該指望個體或課程大綱所含有的某些特殊的或好或壞的因素能夠就此影響個人或教育項目的好壞,同時,也不可能有某一種教育模式能夠適用于所有人、所有時間、所有地點、所有教育內容。我們應倡導那種能夠促進個人及其所處環(huán)境良好關系的教育模式。因此,對個人來說,普通學習者要與相關領域專家一起,業(yè)余教育也應加入普通教育之列。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習整體。懷特海的教育觀是一種普遍的哲學教育觀。這些如學習的節(jié)奏、啟發(fā)和理解的重要性等觀點,與其宇宙觀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可滿足多種教育目標。我們不消證明懷特海的哲學觀與教育觀像赫爾巴特、福祿培爾那樣,完全鎖連在一起。但他也不像康德那樣,如康德的“教育學講義”與其三大批判幾乎毫無關聯。懷特海走的是中間路線,他的教育觀點來源于其宇宙論的哲學觀,但又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和改進。雖然懷特海所提出的具體的教育期望止于一般意義,但卻為教育過程提供了一個清晰明了的大綱。如果說懷特海關于教育的著作在一般意義上與其哲學觀點相一致,那么他對教育的評價也與這些命題相一致,并且更加具體化。這些命題就是我們從懷特海的宇宙觀轉向其具體教育著作的橋梁。

三、懷特海的教育哲學思想對教育領域的貢獻

第8篇:關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聰明在于積累,天才出自勤奮。英國化學家原子論的創(chuàng)史人道爾頓,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為治學的座右銘,自學成才。瑞典化學家舍勒原來是一個藥店的學徒工,由于他頑強的學習精神,刻苦鉆研,結果發(fā)現了許多氣體并合成了許多有機物。求真理,頑強不屈。如氟單質的制取,從1813年英國化學家戴維開始對氟進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國科學家莫瓦桑制得單質氟,其間有不少科學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然而科學家們還是前仆后繼,毫不退縮。

嚴肅認真,敢于創(chuàng)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把天平作為研究化學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燒現象,徹底了統(tǒng)治化學長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而英國化學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測量氣體的密度時,發(fā)現由亞硝酸銨制得的氮氣和由空氣分離所得的氮氣密度不同,但是僅幾毫克的差別。別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們卻認真地分析研究,進一步地分離測量,最后發(fā)現了稀有氣體。

二、通過中外科學家的感人事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從小熱愛祖國,學習勤奮。留美8年獲博士學位后,放棄國外的優(yōu)越條件,以赤誠的愛國之心回到祖國,建起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永利堿廠?!捌摺て摺?,天津淪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時,侯德榜態(tài)度堅決,斷然拒絕,后率眾入川,籌建了川廠。在他的努力下,經過多次的摸索和試驗,終于發(fā)明了“侯氏制堿法”,名震中外,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

丹麥著名物理學家玻爾在二戰(zhàn)時期被迫離開被德國占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把諾貝爾金質獎章溶于王水隱藏起來。后來納粹分子竄進玻爾的住宅,而那瓶溶有獎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戰(zhàn)爭結束后,玻爾又從溶液中還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鑄成諾貝爾獎章。重新鑄成的獎章顯得更加燦爛奪目,因為它凝聚著玻爾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艱辛努力發(fā)現的元素命名為“釙”,以紀念她的祖國波蘭。

科學家的這些熱愛祖國的動人事跡,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優(yōu)良品質。

第9篇:關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一、識字教學富于趣味

學生識字寫字,就是為了掌握一種交際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個情感態(tài)度的問題;而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尤其是我們的漢字,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識字寫字方面,同樣應體現語文的工具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我們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觀性作形象的描繪,利用會意字巧妙的形義聯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說……這時,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造,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并且他們會驚喜地發(fā)現:原來枯燥乏味,難以捉摸的方塊字是一個個有趣的符號,他們也會由此對它產生無窮的樂趣。薛老師在上課時,就充分利用象形字來引導學生記憶字形,理解字義。他在指導學生學習“奴、仆”兩字時,分別板演奴、仆兩字的象形字,然后引導學生記憶字形,并直觀形象地理解了奴仆的生活遭遇是如此的“不堪”,“受盡屈辱”。

二、領悟文意要有情味

長期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在總體上存在著重認識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分析輕綜合的傾向,實際反映了以學科知識為本位而非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位的的課程觀。注重情感體驗是《詞文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彩,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情感,閱讀的功能就減少了不少。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會對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如薛老師指導學生理解完“臥薪嘗膽”在課文中的意思后問學生:你們要不要“臥薪嘗膽”?這時的學生不明白“臥薪嘗膽”的另一層含義,當然說“不”,薛老師就舉了個例子:“為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航天人臥薪嘗膽了幾十年終于使我國第一支航天火箭飛上了天空?!薄八麄冋娴娜ヅP薪嘗膽了嗎?”學生頓時體會到“臥薪嘗膽”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發(fā)奮圖強”。接著,老師又讓學生用“臥薪嘗膽”來說一句話,有的學生就說出了“我們中國足球隊臥薪嘗膽了幾十年,終于闖入了世界杯”?!拔覀冎袊伺P薪嘗膽了幾十年,終于加入了WTO”。“薛老師臥薪嘗膽了幾十年終于成為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我們聽課的老師不由地對這些孩子另眼相看,看來他們已經完全領會了這個詞的意思。整個理解過程充滿了情味。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