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期教育實習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著名學者張文質指出,教育從來都存在三個向度,傳授知識、開啟智慧、點化或者潤澤生命,往往學校教育中重視了前兩者,而忽視了最為重要的第三方面,然而,點化或者潤澤生命其實最能體現教育的本質。眾所周知,“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促進人的最大可能限度內的和諧發(fā)展,造就具體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提升生命質量。語文教育對人的發(fā)展起著主導性和基礎性的作用。以成全每一個生命為目的,才可能對現代社會日趨嚴重的人的精神異化現象給予有力的回擊,為人的全面發(fā)展開辟道路。唯有點化或者潤澤生命,才能走進受教育者的心靈世界,靠近語文教育的本真:在生活世界和意義世界的交匯地建構詩意棲息地,使生命的發(fā)展、完善成為可能。初中語文教學以生活世界為根基,貫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才能促進人的最大可能限度內的和諧發(fā)展,也才能靠近詩意的棲息地。
語文教育同其他學科相比,培養(yǎng)受教育者人文素養(yǎng)有著較大優(yōu)勢,整個教育過程對人的發(fā)展起著主導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其中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線索,對人的生命發(fā)展起著潛移默化的點化和潤澤的作用?;谶@樣的優(yōu)勢,語文學科教學應該為整個生活世界提供一個圖式,借助這樣的圖式,受教育者能夠關注生命的完整,重視生命的體驗,實現生命價值,獲得應然的意義性。而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著種種非生命化的現象,如教師單方面唱獨角戲,表演性較強,缺乏師生互動,盲目服從權威;忽視受教育者認知結構的自主構建,填鴨式教學充斥課堂;教學內容和生活世界脫軌,受教育者無法獲得真實的體驗;學習評價方式單一,學生無法感受到期許,無法獲得較高的生命價值體驗。面對初中課堂教學的現狀,調整策略成為一種呼之欲出的趨勢,迫切需要從一個全新的視野看待教與學,在教與學的全過程中,浸染生命化特征是一種必然。
一、生命化語文教學的本質是“立人”
生命化教學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所謂的“生命化”教學,強調每一個生命的在場,教學過程應當是一種生命情調或精神境界的自然而然地流露,在此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潛能,感悟生命的價值,提升生命境界,讓學生的生命自由發(fā)展。生命化的語文教學,以生命發(fā)展為基礎,重視發(fā)展過程、交往過程、生命體驗和提升的過程。
生命化語文教學的核心因子是人,教育的唯一目的也是成全人,教育過程中一個個具體的、無法被任何一個人所代替的人必須放到教育教學的首要位置上,教育行為始終指向具體的每一個人,無論”知識的授受,智慧的開啟”最終都是為了”點化或潤澤生命”,亦即為了”立人”和對人生命的成全(張文質《跨越邊界》)。關注人的生命完整性,培養(yǎng)人生命的獨特、豐富、多樣,培養(yǎng)人文精神成為中學語文教學富有魅力,但踐行過程中困難重重的一項重要使命,這樣的教育探索永無止境,在理論和實踐領域不斷生成新質,從而超越原有的基點,它的本質特征是創(chuàng)新。
二、生命化語文教學強調主體間的商談
生命化的語文教學是自由對話的過程,教育者借助教材創(chuàng)設情境,形成海德格爾所謂的“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樣的場域。詩意的棲息地,充分的考慮每一個人的獨特性,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場,點化潤澤生命,讓每一個人的生命完整。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交往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沒有上位,也沒有下位,有的是主體之間平行、交互的交往,教育過程是一個生成的過程,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的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并啟動其自由天性?!闭Z文教學就是要把培養(yǎng)學生博大而深層的情懷作為旨歸,喚醒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擺脫“單向度的人”,造就學生完滿的人格。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師生互動,把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的點化和潤澤生命的教學活動建立在主體間性的基礎上,反對預成性,整個生命化教育過程是開放的,自主生成的,在師生的商談中,不斷超越原有的生命,獲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體驗。生活在應然世界里,人才能獲得動力,也才能獲得生命自身發(fā)展的主動權,從內在超越自己,提升生命價值。
三、生命化語文教學以培育自由精神為旨歸
美學家宗白華曾經把人的生命境界分為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藝術境界和宗教境界,明顯看出從高到低人生的境界逐步擺脫物質、功利的影響,向道德、藝術、宗教境界攀升,在此過程中,解放自己的心靈,獲得精神的自由。當下的學校教育往往過于功利,學生成為沒有文化之根的人,無根之人表現為心靈枯竭、思維定勢,人生態(tài)度世俗化,行為方式畸形,無生命意義可言。而語文課堂卻充滿生活氣息,點化或者潤澤生命的潛隱功能容易在師生主體間互動中,在對話交流中實現。為此要充分發(fā)掘課程資源,通過“立人”、“成人”的人文教育使學生體悟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激發(fā)對生命熾熱的追求。
適宜的棲息地本質上是“自由的境界”,這樣的場域中,沒有壓迫者,生命的形態(tài)是自由的、自主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獨立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體。生命化的語文教學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的自由對話,師生之間思想獨立、情感自主、意志能動,教學過程即為師生主體間對話的過程,生命化的語文教學追求的學習氛圍是自由、自然的氛圍,致力于培養(yǎng)的是具有自由意志品質的人。
四、生命化語文教學追求個性化的教學形式
語文教學的應然狀態(tài)是詩意的,蘊藏著富有生命氣息的個體發(fā)展需要的資源,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喚醒學生意會,在朦朦朧朧、似知非知的境界中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價值,進而形成個性心理特征。比如在《項脊軒志》的教學中,把至情至性的生命感悟表達出來,讓學生體悟無理卻有情境界,體悟語言背后的生命色彩?!霸娨狻敝荒堋靶念I神會”,“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教學過程強調學生自己的“得意”、“會意”和“悟性”,反對教師一言堂。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都要強調個性解放、怡情悅性,千萬不能把學生綁在“字、詞、句、篇”的肢解上,追尋“準確、深刻”的理解必然肢解了生命的靈動、自由和獨特。所以,語文教學一定要強調喚醒學生人格性靈,喚醒自我意識,喚醒學生生命感和價值感,從而培養(yǎng)獨特個性的人。
參考文獻:
[1]胡塞爾著,呂祥譯.現象學與哲學危機[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2]肖川.教育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書社,2002.
[3]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魯潔.教育的返本歸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1,(04).
關鍵詞:體育教學; 主導性;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807.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6-154-001
一、教師的主導性
主導的根本含義應是“引導事物向某方面發(fā)展”。主導的本意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教導,即教育、引導,重在給學生指明方向,引導全面發(fā)展,做到“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與發(fā)展,學會共同生活與協作”;二是輔導,即輔助與疏學,即針對學生課內外學習中發(fā)生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予以輔助、疏導。主導性體現了體育教師的指導功能,即教師要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動機,提供學習資源和條件;確定方向,選擇內容,教給方法,根據社會、國家意志向學生提出要求,督促和管理,使學生的學符合社會的要求,復合學校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
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貫徹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體育教師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貫徹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第二,對教材和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和改進。現在用于體育教學的素材特別多,很多素材都和現代競技項目相關,而體育教師在這里成為體育素材和學生的聯結者,體育教師應該結合社會、學生和學科要求這三個方面來選擇素材,并結合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改進,教給學生切切實實的體育技能。第三,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每個年齡段的學生都不同的特點,因此,體育教師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群體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他們創(chuàng)設不同的體育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第四,在體育教學環(huán)境上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環(huán)境。體育教學環(huán)境要求舒適、安全和有激勵性,體育教師在美觀舒適的教學環(huán)境里創(chuàng)造適當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第五,正確引導學生的體育學習方式。第六,進行學習評價。對體育學習的評價很多,包括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等,體育教師要通過對學生這兩方面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來推進學生的體育學習。
二、學生的主體性
對于主體這一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但無外乎本體論和認識論兩種含義。亞里士多德認為主體是某種特性、狀態(tài)和作用的承擔者,把主體等同于本體;后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米歇爾·???MichelFoucault)認為主體是一個主動的、歷史的術語,是一個內在化的過程。則在認識論意義上使用主體這個概念,認為主體是認識和實踐的能動的承擔者。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主要是作為認識主體而存在,因此我們取認識論意義上的主體概念。所謂主體性是指主體在與客體的對應關系中表現出來的主體的屬性。在教育的視野中,主體性可以被闡釋為:作為認知主體的受教育者在與作為認知客體的教育影響的對應關系中表現出來的主體的屬性??v觀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主體性已經經歷了兩種形態(tài)即群體主體性、個人主體性,目前正在向第三種形態(tài)邁進,即類主體性。所以當代主體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在培養(yǎng)占有性個人主體性的基礎上發(fā)展其類主體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主體性主要表現為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和協作性。
積極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從教學一開始教師就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啟發(fā)學生樹立體育的主體意識,明確體育與自身發(fā)展和提高的關系,是加強身身體質的基礎工程。人的全面發(fā)展中,體育是基礎性的發(fā)展,這是學生自我主體意識的核心,在教學中,僅僅是依靠教師的傳授來學習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愿望的,應該相信學生,培養(yǎng)發(fā)揮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師的講解示范、啟發(fā)、誘導指令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作用。
三、主導性與主體性的辯證統一關系
我們認為,體育教學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接受式,也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純粹發(fā)現式在體育教學中,學生雖然進行的是接受學習,但他們是教育信息的能動接受者,他們在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下,通過內化,進行的是有意義的學習,可見教師的作用在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體育教學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決不能貶低和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梢哉J為,學生主體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關鍵取決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只有充分發(fā)揮教與學的兩個積極性,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針對學生的主體性的實現設計和采用一系列的教學策略和手段,但無論何種策略或手段在具體應用中能否達到最優(yōu)化狀態(tài)還需要一個最根本的條件。也就是說,在體育教學這一開放的系統中,怎樣能使這些策略或手段真正發(fā)揮作用,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影響因素,即這些手段或策略的實施者——教師。教師對實施這些策略或手段的調控,也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作用的發(fā)揮是至關重要的,這個因素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策略或手段本身。可以認為,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應該是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根本條件,而它與學生主體性相比,又恰恰是被忽略了的。
體育教學中教與學的統一實質上是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統一。片面地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極端的、盲目的。體育教學活動是在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通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實現的,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以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歸宿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以教師主導作用為條件的主體地位?!斑M學之功,貴在心悟;施教之功,貴在誘導”,思與誘辯證地統一,才是體育教學取得成功的保證。
參考文獻:
[1]毛振明,賴天德等.論體育教學中的教師與學生關系——兼對“學生是上帝”等說法的質疑[J].中國學校體育,2007,2
【關鍵詞】教師期望 中學生 學習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090-02
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F在最主要的教育力量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一個最主要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校教育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就。作為中學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教師,教師及其期望對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均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尤其是對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高低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一言一行,都將直接影響中學生學習的情緒。自從羅森塔爾和吉布森的《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師期望與學生智力發(fā)展》公之于世,人們對教師期望的研究投入了很大的熱情,合理的教師期望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然而在現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中學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教師,卻對學生表達出不合理的期望,造成了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嚴重缺乏,嚴重地影響和制約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為了促進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教師理應恰當表達對學生的期望,要做到全面了解學生、客觀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期望要具有可行性、挑戰(zhàn)性。
一 教師期望與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
1.教師合理的期望,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每個學生的能力都是有差別的,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差別。設計合理適當的期望,才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使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從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對學生有合理的期望,教師布置的任務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學生能夠很好地完成任務,那么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生也會獲得信心,使其充分感受到成就感。一旦學生有了成就感,則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就會有所改變,不會是被動地學習,而是主動地學習。如若教師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一味地布置超出學生能力范圍的學習任務,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時間一長就會產生一種挫敗感,對學習就會失去信心。只有教師在這個時候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鼓勵學生才能攻克難關。學生獲得了成就感,對學習充滿了信心,進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可見合理的教師期望,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有著巨大的作用。
2.教師合理的期望,有利于差生的轉變
每一個班級里都有成績好與成績不太好的學生。而教師卻常對成績較差的學生產生偏見,認為“一個學生只要成績不好就一無是處”。一旦教師對學生形成這種觀念,那么教師就會否定學生的一切。在日常的教學中就會不經意地流露出否定、貶低、輕視的態(tài)度。讓學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喪失信心。當學生處于不良的環(huán)境中,時間一長該生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笆澜缟蠜]有本來就差的學生,只有不當的教學方法?!苯處煈摳淖冏约旱膶W生觀,給予差生合理適當的期望。要知道學生不是一成不變的,成績不好并不代表他其他方面也不行,要善于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要時刻給予他們關懷,把自己的關懷、期望及時地傳遞給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愛。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向著老師期望的那樣去做。
二 正確表達教師期望,提升中學生學習主動性
1.全面了解學生,客觀地評價學生
教師只有在全面了解了自己的學生之后才能對學生有客觀合理的評價,這項工作很重要,教師要想對學生傳達出適當合理的期望必須先做到這一點。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應建立在學生發(fā)展的最近區(qū)域內,要以學生的已有發(fā)展水平為基礎,如果教師忽略了這一點,那么教師對學生傳遞的期望就像空中樓閣。所以教師在對學生傳達期望時,應當要適當地高于現在已有的水平,這樣學生才會有動力,更加努力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教師對每一位學生都有合理客觀的評價,才能更好地對學生傳達出適當合理的期望,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首先對學生要有足夠的關心、尊重。只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才有利于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學生這一敏感的群體,他們更需要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所謂的和諧就需要教師、學生之間的相互關心、尊重。沒有階級的平等的關系,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前提和基礎。溝通又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基礎,只有充分的了解,教師才能對學生有客觀的評價。
2.對中學生的期望要具有可行性、挑戰(zhàn)性
沒有現實依據的期望是空想,只是教師單方面對學生的一種希望,學生并不能夠領會教師對自己的期望。具有可行性、挑戰(zhàn)性的期望對學生才有吸引力。教師要用發(fā)展變化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要堅信每一位學生都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只有這樣的期望才是積極、合理的期望,才能促進學生朝著更高、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學生才會有積極學習的動力。
當然教師在設定對學生的期望時,不能夠只是“一廂情愿”。也就是說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所在,教師不可以忽視學生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師的期望能夠與學生自己的期望相吻合,那么這種結果將是最好的。如果教師的期望不能夠符合學生的自我期望,或是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學生就會對此聽之任之,如若教師緊逼還會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更不好繼續(xù)開展工作。教師要將自己的期望與學生的內心期望融合在一起,設置出具有挑戰(zhàn)性、學生又可以接受的期望。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將學生看做發(fā)展的個體來看待,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當教師與學生得到雙向滿足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然就會提高,教師又可以從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中得到欣慰,從而形成更高的期望。這樣一個良性合理的教學圈就會形成,教與學將不再是難事。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張文偉.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影響[J].教育革新,2007(6)
[3]霍振友.“羅森塔爾效應”之所想――淺談教師期望對后進生轉化的作用[J].考試周刊,2007(19)
[4]劉奎.課堂教學中教師期望正效應的策略探尋[J].法制與社會,2010(21)
[5]胡凼.教師期望效應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4)
摘要:本文采用依據Oxford語言學習策略量表及大學生網絡學習策略現狀設計的問卷調查,以Oxford的策略使用頻率評價體系為標準,通過分析A、B班學生網絡學習策略情況的異同,探討學生水平對其大學英語網絡學習策略選擇和使用的影響,明確教師在學生網絡學習策略訓練及形成中應擔負的角色。
關鍵詞:學生現有英語水平;網絡學習策略;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0-0227-03
一、研究背景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開放式的網絡課程教學大量增加,作為傳統課堂教學延伸和補充的網絡學習已成為大學英語學習必不可少的學習手段。這種學習方式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加和諧、自然、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得英語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有利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
網絡學習是以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依托的一種在線學習方法,它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為發(fā)揮學習者的主管能動性,突出學習者個性,同時也強調教師角色的不可替代性[1],并賦予教師角色以多樣化和創(chuàng)造性等特征。
網絡學習策略則是指學習者結合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和自身特征,依據相關的網絡語言學習環(huán)境所采納的學習方法、技巧或行為的一般趨勢和總體特點[2]。外語學習策略的合理使用是大學英語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既包括學習者的個人智力、性格特征、英語水平等內在因素,也包括學習環(huán)境、學習任務、教學方法和條件等外在環(huán)境因素?;谝陨显颍疚臄M對學生大學英語網絡學習策略進行評估,了解大學英語網絡學習策略的應用現狀,探討學生水平對其大學英語網絡學習策略的影響,明確教師這一外在因素在W生大學英語網絡學習策略的訓練、選擇和形成中應該擔任的角色,以提高學生有效使用網絡學習策略的能力和效果。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1)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在其大學英語網絡學習策略的選擇和使用方面有何異同?(2)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
2.調查對象。參加問卷調查的學生一共有272人,均為南昌航空大學大二學生,其中A班138人,B班134人,分別來自經濟管理、文法學院、測試與光電工程藝術與設計、信息工程、飛行器工程和數學與信息科學等六個學院,涵蓋了工、理、文、管、經、法、教等諸學科的學生,占同年級在校生的1/20左右。
3.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的調查問卷依據Oxford語言學習策略量表(S I L L)[3:283-287],結合我國大學英語網絡學習的現狀改制而成。涉及到六大類學習策略,細分為46個題項:其中認知策略11項,元認知策略11項,情感策略7項,社交策略5項,補償策略7項,記憶策略5項。問卷是由以上題項組成的自陳式量表,每個題項采用萊克特表描述學生策略使用的具體情況,用五個級別分別代表“從不”、“偶爾”、“有時”、“經?!被颉翱偸恰笔褂茫凑諏W生的選擇結果分別賦值為1、2、3、4、5分。
三、研究過程
1.試驗性問卷調查。為了確保問卷調查的效度和信度,在正式調查之前隨機抽取了20名受試進行預測,通過spass分析,調查問卷的總信度為0.987。
2.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是在學校網絡自主自主學習中心進行的。在學生完成問卷前,筆者詳細講解了問卷的要求和重要性。同時,為了打消學生的顧慮,問卷不涉及學生的任何個人信息,以提高問卷調查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3.數據收集。A班學生發(fā)放了13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34份,回收率為97.1%。B班學生發(fā)放了134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8份,回收率為95.5%。問卷收集和統計由筆者進行。
四、數據分析和結論
本研究以Oxford的策略使用頻率評價體系為標準:平均值在4.5―5.5(總是使用)/3.5―4.4(經常使用)之間表示該策略的使用率高,2.5―3.4(有時使用)之間表示該策略的使用率為中等,平均值在1.5―2.4(偶爾使用)/1.0―1.4(從不或幾乎不使用)之間表示該策略的使用頻率低[3:191]。
通過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仔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t檢驗得知,元認知策略和情感策略的p值小于標準值0.05,分別為0.003和0.014,這說明A、B班學生在這兩類策略的使用中存在顯著差異,A班學生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B班學生。B班學生幾乎不使用元認知策略,這一方面說明其網絡英語學習缺乏計劃性,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即使有,也因為種種原因中途放棄;另一方面也說明其不能對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的自我監(jiān)控和調節(jié),也不能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準確的評估。而且,B班學生通常不使用情感策略,在情感控制、學習動機及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差強人意,不能有效降低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產生的焦慮感等負面情緒,自信心不足,害怕“丟面子”、“失敗”。
2.研究中所有的被試者認知策略策略使用頻率都不高,A、B班學生之間也不存在顯著差異,分別為2.59和2.51。這表明,無論高、低水平的學生都不能很好地運用練習、接受和傳送信息、分析和推理、為輸出和輸入信息建立語言結構規(guī)則等策略,不能選擇和采納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學習中碰到的困難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
3.在六大類策略中,記憶策略使用頻率最高,說明被試者都常常借助分組、影像等把網絡學習材料提供的重要語言知識儲存到記憶中,或為了輸出語言信息及補償語言缺陷從記憶中檢索需要的語言信息。這一結果顯然與英語教學方法及學生的學習習慣有關。
4.補償策略是六大策略中唯一一個使用頻率B班學生超過A班的策略。這說明B班學生更善于在聽、讀中進行猜測,在說、寫中設法彌補語言功底不足,而A班學生更依賴原有的語言基礎。
5.在社交策略方面,A、B班學生沒有太大差異,使用頻率為中等,說明學生雖然有一定的溝通能力,有一定的合作意識,但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6.總體上來看,A班學生比B班學生使用學習策略的頻率高(除補償策略外),說明學生現有英語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學習策略的選擇和使用,而學習策略的有效使用又反過來影響著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
五、對教師角色的啟示
基于以上實驗和分析,為了提高學生的網絡學習策略意識,幫助學生在網絡學習中采納合適的語言學習策略,大學英語教師應當擔負以下角色:
1.對學生網絡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進行準確的評估。在進行學習策略訓練之前、訓練期間以及訓練結束之后,教師必須借助問卷、訪談、課堂觀察、建立學生檔案、網絡評價系統等手段充分了解目前學生網絡學習中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和策略培訓的效果,發(fā)現學生的問題和需求,反思并不斷完善策略培訓的方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策略使用的能力和效果,讓學生學會如何利用網絡進行更加有效的學習。
2.把學習策略訓練融入日常課堂教學中。從這次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學生網絡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大部分在2.52―3.44之間,屬于中等范圍,急需訓練提高。但單獨的策略訓練極為枯燥,且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因此,把策略訓練融入課堂教學的語言練習中將會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比如在講解課文時,把學習策略融入到課文理解中,讓學生通過語言實際操作體會如何在有意義的句子或上下文中運用學習策略,將加深學生對學習策略的記憶,提高學習策略的訓練效果。
3.根據學生需求選擇合適的網絡學習策略進行訓練。雖然語言學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有意識地運用各種策略以促進學習效果必須通過訓練。
六、幾點建議
鑒于本實驗結果的數據分析,筆者認為學生對網絡學習策略的使用率不高,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特別需要進行以下網絡學習策略訓練。
1.認知策略(所有學生)。認知策略包括練習、接受和傳送信息、分析和推理、為輸出和輸入信息建立語言結構規(guī)則等[3:19]。在本實驗中,受試學生認知策略的使用率不高,教師必須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與學生分享英語學習方法上的經驗教訓,推薦、整合并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興趣選擇合適的網上學習資料;搭建交流平臺,共享精選的學習資源;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各認知策略的用途和特點,訓練學生根據不同的任務、學習時間和環(huán)境,結合學習者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有目的地進行反復練習,以幫助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合適的認知策略,有意識地控制其英語學習的認知過程。
2.元認知策略(B班學生)。元認知策略包括建立學習重點、制定學習計劃、對學習進行自我評價等[3:20],這對于成功的語言學習者是必不可少的[4]。本次參加實驗中,B班學生該策略使用率極低,迫切需要加強元認知策略的認知和使用訓練。因此,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學習風格和學習困難,制定合理的最終學習目標,并把該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學習計劃,設定計劃目標,規(guī)定完成計劃目標的最后期限,并隨時提出合理建議;同時,敦促學生對其學習過程進行積極主動的自我監(jiān)控和評估,如可以要求學生用英語詳細記錄其網絡學習英語的時間、使用的學習策略和技巧、學習的內容和進度及收獲、對其網絡學習表現的自我評價和真實感受等,然后對這些記錄進行不定期檢查并仔細批閱,以幫助學生掌控自己的學習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解決出現的問題。
3.社交策略(所有學生)。社交策略是指學習者采納與其他學習者或本族語者互動的方式,通過提問、合作和移情等手段為其語言學習提供間接支持[3:144-145].,包括詢問問題、與他人合作、同情他人等[3:21]。本實驗中,受試學生對社交策略使用頻率為中等,說明他們合作學習意識和能力及溝通技能尚可但有上升空間。因此,教師應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小組合作,幫助學生互相交流信息,共同解決新問題、掌握新知識;鼓勵學生在網絡學習時主動向老師及學習伙伴提問、求助,線上線下積極與他人合作分享;擴大學生的交流面,提供學生間互幫互學的機會,激發(fā)學生主動思維,自己發(fā)現、解決問題,主動參與合作、與人溝通。
4.情感策略(B班學生)。情感策略包括降低焦慮程度、自我激勵、了解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等[3:21]。合理利用情感策略有助于學生正確處理語言學習感受,控制自己的情感、學習動機及學習態(tài)度。本研究中B班學生情感策略的使用率偏低,因此,老師有必要調動B班學生的積極情感因素,幫助他們樹立大W英語學習自信心,正確認識英語學習過程的復雜性,培養(yǎng)毅力和恒心,學會使用恰當的目標控制策略、元認知控制策略、興趣控制策略、情感控制策略和環(huán)境控制策略[5:110]等自我激勵策略,經常進行自我肯定;引導學生對其學習表現持肯定的態(tài)度,多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收獲。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不滿意的負面結果歸因于努力不夠或學習策略不恰當等因素,而絕非能力和天賦的欠缺。尊重并主動維護學生形象,構建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好英語的期望。
參考文獻:
[1]王利平.多媒體網絡環(huán)境下的英語學習學習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07,(06).
[2]路路,于德弘,吳茜媛.網絡學習個體差異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5,(4).
[3]Rebecca L. Oxfor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Rowley,Mass:Newbury,1990.
關鍵詞:話語融合;話語隔閡;溝通;師生互動;小學語文教學
1引言
教學活動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交往活動,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相互的作用。師生互動的效果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成效。但是,在我國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師生互動無法協調以及無法溝通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對當前的課改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仔細分析并找出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引發(fā)師生互動不協調的原因和相應的解決辦法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首要任務。
2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話語隔閡的主要原因
(1)師生互動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根據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的特點,小學語文教育存在著一定的不可預見性和情景性。但是往往采用師生互動的效果來對教學目標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很少將小學語文的特殊性考慮進去,只是單純地采用單向考核及成績排序方式來進行評價,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對評價的效果和可信度造成負面影響。
(2)師生互動的方法片面、手段單一。由于受到過去的的知識傳授方法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往往只是依賴教材和教師,較為活潑的師生互動方式通常都因為不能按時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而受到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排斥,因為提問、默寫、背誦等師生互動方式能夠使廣大教師按時完成教學任務而備受青睞,這就導致了在小學語文教育當中的師生互動是為了應付考試,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3)不能準確地認識小學語文的特點。小學生是小學教育的對象,因為其年齡的影響,小學生往往都是活潑好動,自制能力較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些特點,利用有效的師生互動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樂趣,并采用討論和提問等手段,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并同時使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積極性得到激發(fā),利用有效的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此外,語文教學同時具備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小學時期正是一個人身心發(fā)展最關鍵的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還能夠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中,老師在教授文化知識的時候,更應該加強對學生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
3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進行話語溝通的途徑
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處理好老師、學生及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消除師生互動中話語隔閡的關鍵所在。教學既具有一定地預設性又具有一定地生成性,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對預設做了過多的強調,幾乎在每一節(jié)課中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介紹作者的基本信息和文章的寫作方式等固定的內容,這就導致了語文課變得死氣沉沉。在新一輪在教改中要求教師對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非預見性以及不確定性要給予一定的重視,提倡教師要敢于打破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計劃的制約,使課堂教學走向動態(tài)生成的方向。從“預設”走向“生成”,這就必然導致師生互動在話語互動中要有很大的調整與改變,從場景的模擬、討論、提問等方面,實現師生互動方式的話語融合。
(1)課堂討論中的話語溝通。課堂討論是指師生根據教學內容,對某一問題相互交流自己的觀點的一種方法。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課堂討論的氛圍是最輕松的同時參與度也非常的高。討論往往是首先設計一個問題,之后再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當中老師不僅要對學生的積極參與給予肯定,同時也要根據小學生的特征,逐步地開展。如,某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我的戰(zhàn)友》時,下課之后,某位同學向老師建議組織一次課程討論,并且保證每個同學都要有機會發(fā)言。老師接受了這位同學的建議。再次上課的時候,老師把所有同學劃分成四個組,組織學生討論《我的戰(zhàn)友》的人物、段落劃分和故事的等問題,在最后讓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對本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概括。老師起初是打算讓學生在討論之后自己選出代表來回答,這樣不僅可以很好地發(fā)揮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又可以打破上課老師點名提問、學生被動回答的慣例,然而實際的情況卻很不樂觀。雖然在分組討論的時候學生們都積極參與討論,但是卻沒有什么秩序,個別學生就像吵架一樣,聲音非常大,甚至對其他班級的正常教學產生了影響。在每個小組完成討論之后,教室卻又變得非常安靜了,幾乎沒有學生愿意主動概括本組的結論。最終還是得要老師點名才能選出代表來回答問題。這種課堂互動很明顯是很失敗的,老師在安排分組以及選擇代表時,明顯沒有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也沒有進行充分的引導。下課之后也有部分聽課的老師表示,在實際過程中讓學生討論文章的情結和段落這樣的內容并不能產生很好的效果,因為這種內容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并不存在很大的爭議。
由以上的分析可得,在課堂討論當中對象的引導、方式的選擇以及問題的確定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課堂討論的成效,特別是那些正處于心理發(fā)展期的小學生,老師就應該更加細心地設計。
(2)課堂提問中的話語溝通互動。小學老師應該根據小學語文教學的特殊性,采用提問這種互動的方式,通過提問,使課堂的話語共同變得更加的順暢,不僅要讓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而且還要使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一定地啟發(fā)并且使思維變得更加的活躍。例如在教授《荷花》的提問中,老師采用說明性和記憶性問題相結合的方式,要求學生從四個方面來介紹葉圣陶: 姓名、國籍、時代、職業(yè)。這種提問是有利于學生記憶和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當中,所有與作者時代背景的知識,只要課本中有提到,老師不會再是直接就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概括,使學生自己學會去學習。在對課文進行分析時,老師讓學生按照自己對課本內容的大致了解,給這篇文章再重新設定一個題目,并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這個提問的內容包括了論證以及說明性問題,學生只有做到集中精神,認真閱讀與思考才能為課文重新選定一個適當的標題,這種任務對小學生來講,存在著很大的概括難度,與此同時,學生也很好的表現了自己,提升了自信心。老師把課堂上的提問分成以下幾類: 判斷問題是要學生回答是或否,這對對提升學生感知所學知識的能力有很好的幫助; 記憶問題不要求學生做深入的思考,只是要求學生按照課本上的知識來原樣回答就行; 說明問題則對學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知識運用到閱讀過程中,使其轉化成一種技能。
(3)場景模擬中的話語溝通師生互動。因為小學生大都往往都比較喜歡生動直觀的事物,所以老師在進行師生互動的同時,可以適當地根據教學的內容進行場景模擬,從而使小學語文課的學習變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某老師在教授《曹沖稱象》時,按照曹沖稱象的幾個程序,讓學生模擬曹沖稱象的整個過程。并以此為基礎,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能否找到比曹沖更好的辦法,并要寫出具體的方案。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發(fā)現了許多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將石頭用士兵來替代,士兵直接走到船上,直到船沉到做記號的地方時,最后將這些士兵體重分別稱出來再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
4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學的學科特殊性決定了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而小學語文教師和學生之間在課堂上由“話語隔閡”向“話語融合”的轉變,既是教學理念的轉變,又是生成式教學活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杜永強.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互動研究.寧波大學.
關鍵詞:美國;信息素質;信息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51 文獻標識碼:A
一、信息素質教育的內涵
信息素質是由美國波爾于1974年提出來的,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信息素質的內涵得到了不斷的充實和完善。
從狹義上看,信息素質是指人們在工作中運用信息、學習信息技術、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廣義上看,信息素質是一種自由的藝術,它包括了社會、文化和哲學等內容。
信息素質可以分為:(一)工具素質,能使用印刷和電子信息資源的有關工具,如計算機、軟件等;(二)資源素質,掌握信息資源的種類、形式和查找、檢索方法;(三)社會結構素質,了解信息的社會地位、作用和影響;(四)研究素質,利用信息進行有關科學的研究;(五)傳媒信息素質,運用文本或多媒體報告研究結果。
信息素質既是一種能力素質,更是一種基礎素質,其主要內涵可以歸納為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個方面素質。具有信息素質的學生必須能夠高效地獲取信息,能夠熟練地、批判地評價信息,精確地創(chuàng)造使用信息。
二、美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經驗
美國是信息素質和信息素質教育的發(fā)祥地,在信息素質教育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
第一,制定信息素質教育標準。重視信息素質教育標準的制定是美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顯著特點:①應具備明確信息需要的內容及范圍的能力。主要包括:形成信息需要,識別多種類型與格式的潛在信息源,獲取信息產生的效益,對所需信息內容及范圍進行評價的能力;②具備高效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選擇合適的信息檢索系統,獲取所需信息,構建與實施有效的檢索策略,利用聯機檢索終端或親自使用一組方法檢索所需信息,改進檢索策略,獲取、記錄、管理信息與信息源;③能客觀、審慎地評價信息及信息源,并將其納入信息庫與評價系統。主要包括:提煉信息主題的能力,評估信息及信息源形成的標準,復合主題概念以形成新的概念,確定信息的附加值和新知識對個人價值體系的影響,通過交流,對信息的理解與解釋的有效性加以判斷,修訂初始的查詢;④有效地利用信息以完成特定的任務。主要包括:利用各種可獲得的信息完成計劃,以及產生特定的信息產品或成果,修訂產生信息產品或成果的過程,將信息產品、成果與他人交流;⑤掌握信息使用的經濟、法律以及社會因素,獲取與使用信息要符合道德與法律規(guī)范。主要包括:掌握信息與信息技術使用的相關法律、道德倫理以及社會經濟問題,在存取、使用信息資源時能夠遵守法律、法規(guī)、信息資源提供的規(guī)定。
第二,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完善的課程體系是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加州州立大學的信息素質教育基礎課,主要學習印刷和電子信息資源的組織、查找和評價。學生通過上課、實習及專題研究、課外閱讀等方式,掌握信息的獲取和利用技能。1996年美國又確定了“信息素質教育在普通教育計劃中的作用框架”。佛羅里達大學由教學研究所共同設計了七個系列的課程,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其中四個系列的課程是對低年級學生開設的,另外三個系列是對高年級大學生開設的,并且將七個系列的課程制成多媒體課件,供學生上網具體操作。
第三,重視改進教學方法。20世紀九十年代以后,美國大學信息素質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研究,在全美大學得以實施,逐漸成為美國大學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美國大學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也越發(fā)凸現出來。從1994年開始,普渡大學就實施了信息素質教育計劃,由教師講授有關信息技術和信息利用課程,并開發(fā)網絡課件。他們把信息素質教育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初級班,主要是對新生進行入門教育,以學生通過互動式的課件自學為主;第二個層次是中級班,在初級班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評價、利用信息的能力;第三個層次是高級班,培養(yǎng)學生把信息技能應用到專門學科中去。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實踐,使學生掌握獲益終身的信息技能。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素質教學活動中收到良好效果。
第四,發(fā)揮圖書館的作用。圖書館是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為信息素質教育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20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信息素質教育作為一門課程,主要由大學圖書館來講授完成。美國大學圖書館把對大學生開展信息素質教育視為新時代賦予自己的歷史重任,對信息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進行深入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近20年來,高校圖書館在自動化、網絡化、信息化建設有著長足的發(fā)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環(huán)境,擁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是對大學生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基礎。高校圖書館擁有一批受過信息管理學、計算機、外語等專業(yè)教育的業(yè)務能力強、信息素質高的隊伍,是對大學生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稱職的教師。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信息素質教育,由圖書館和教學藝術研究所聯合起來,對教師、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包括通過講座、討論、實習、個別咨詢等方式,培養(yǎng)他們掌握信息的獲取、評價、分析和利用技能。
第五,制定教育評估大綱。1990年美國高等教育委員會制定了《信息素質教育結果評估大綱》,對高校信息素質教育進行評估。加州大學在信息素質教育領域中,先行了一步,較早地把信息素質教育課程定為公共基礎課,為各類公共基礎課的信息素質教育制定培養(yǎng)目標、規(guī)格、課程設置及教學計劃等。在基礎技能課程中,主要講授方法和技能。在數理、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中,主要講授相關學科的主要信息源及利用技能,培訓學生如何利用信息源及信息工具來開展研究工作和科研活動。他們認為,信息素質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并分入學時期、就讀中期和畢業(yè)時期對學生信息素質水平的測試評估。1994~1995年美國高等教育委員會對全美3,200多所大學的信息素質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和評估。1995年美國對大學信息素質教育提出了一份信息問題解決技能課程基本培養(yǎng)計劃,該計劃的基本組成是確定信息的需求、評估與理解信息、闡釋信息、傳播信息、評估產品與程序。這些計劃和評估測評措施對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保證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質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三、對我國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啟示
第一,提高對信息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美國信息人才大國地位,得益于發(fā)達的信息素質教育。信息素質教育是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基礎和橋梁。因此,要從培育人才的戰(zhàn)略高度認識素質教育的重要性。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中心主題是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其重點是培養(yǎng)大學生信息素質。信息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有利于推出素質教育,使他們具有學習能力、競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信息素質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開展信息素質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就業(yè)競爭力,緩解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問題。
第二,明確信息素質教育目標。明確學習者教育目標是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術能力的基本動力,因此必須確定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目標。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豐富的信息知識、較強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識、較好的信息道德,特別是加強對大學生信息搜索、鑒別、判斷、評價和利用信息的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目標:一是敏感主動的信息意識;二是運用信息工具和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三是信息組織和利用能力;四是良好的信息道德素養(yǎng):五是具有終身學習和信息創(chuàng)新能力。
第三,完善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根據信息素質內涵進行課程設計。在信息知識教育方面可設置計算機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能、網絡與多媒體技術、數據庫基礎知識等;在信息能力教育方面可設置信息的采集、鑒別、評價,文獻信息的檢索與利用,信息管理與決策,網絡信息檢索與利用,信息與科研設計,信息語言有關知識;在信息意識方面可設置信息主體意識、信息傳播方式、信息的更新、信息的價值、人類社會與信息化;在信息道德方面可設置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信息傳播法規(guī)與知識產權、信息的合理利用,為提高信息素質教育質量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
第四,發(fā)揮圖書館的重要作用。高校圖書館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方面具有文獻信息資源豐富、學術環(huán)境優(yōu)良、信息人才眾多、信息技術先進的優(yōu)勢。因此,美國高校在信息素質教育中圖書館員擔當重要的角色。借鑒美國經驗,在信息素質教育中要發(fā)揮圖書館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把圖書館建設成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充分利用圖書館信息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發(fā)揮圖書館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確保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孫建軍.信息素質評價表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7.2.
一、我國開展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重要性
(一)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順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創(chuàng)業(yè)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在我國人才培養(yǎng)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21世紀人才競爭日益激烈,這就為高校創(chuàng)業(yè)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刺激因素。在高校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能夠提升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減輕社會的就業(yè)壓力,促進社會成員靈活就業(yè),實現我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升,實現社會的良性發(fā)展?,F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快速發(fā)展階段,迫切需要大量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創(chuàng)業(yè)教育正是抓住了這一機遇,適應了社會新形勢的發(fā)展。
(二)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順應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創(chuàng)業(yè)教育順應了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大潮,不僅符合了素質教育的要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在高校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提升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
(三)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就業(yè)的客觀需要
高校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大學生的就業(yè)率,是大學生就業(yè)的客觀需要。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就業(yè)難已經成為了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因此,在高校大學生中開展就業(yè)教育順應了社會大形勢的發(fā)展。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過程中要改革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授課方法,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到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大潮中來,使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就業(yè)能力。
二、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創(chuàng)業(yè)教育觀念落后
高校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觀念落后直接影響了創(chuàng)業(yè)教育效果的發(fā)揮。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他們已經習慣于填鴨式教學,習慣于培養(yǎng)一些理論能力強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然后把他們送到人們認為待遇好的工作崗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于中國傳統就業(yè)觀的影響,很多人喜歡找一份相對清閑、且收入穩(wěn)定的工作,不喜歡冒險,也不喜歡創(chuàng)新,因此,很多的大學生不喜歡創(chuàng)業(yè)教育。他們認為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學校進行創(chuàng)業(yè)思想的學習是一種不務正業(yè)的行為。其實,在大學進行創(chuàng)業(yè)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一種創(chuàng)業(yè)意識,為他們日后進入工作崗位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教育課程內容單一且成效欠佳
為了適應社會形勢的發(fā)展,很多高校開展了創(chuàng)業(yè)教育課程,但是卻遠遠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主要是由于課程內容單一、教學形勢落后。另一方面,教材里缺乏真實的教學案例,學生只是單純的學習理論知識就會感到枯燥和乏味,因此,高校雖然開設了大學生教育課程,但是學生沒有從中學到真正實用的知識,也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三)創(chuàng)業(yè)教育沒能與大學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融合
我國現行的人才培養(yǎng)體制一方面強調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標準,另一方面卻疏于對有特殊才能學生的培養(yǎng)。當前,雖然我國的很多高校也建立了創(chuàng)業(yè)教育,但是由于政府沒有對創(chuàng)業(yè)教育提起足夠的重視,高校也就未設置專門的創(chuàng)業(yè)教育考核標準,因此,大學開展的創(chuàng)業(yè)教育也只是走過場,對大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三、加強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途徑
(一)樹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新觀念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發(fā)展,高校進行創(chuàng)業(yè)教育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在當前的新形勢下,高校要把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要逐漸改變過去傳統的就業(yè)觀,將創(chuàng)業(yè)教育觀念深入到大學教育的方方面面,這樣才能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新要求和新任務,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實用性的人才。
(二)將創(chuàng)業(yè)教學體系與實踐掛鉤
高校進行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不僅要具備基本的創(chuàng)業(yè)理論知識,還要學會創(chuàng)業(yè)思想和創(chuàng)業(yè)技巧,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專業(yè)的指導,同時還要將創(chuàng)業(yè)理論應用到創(chuàng)業(yè)實踐中去,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高校在進行創(chuàng)業(y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與創(chuàng)業(yè)基地或是企業(yè)進行合作,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進而從中學到理論知識,通過創(chuàng)業(yè)實踐再反作用于創(chuàng)業(yè)理論,提高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實效性。將創(chuàng)業(yè)理論與創(chuàng)業(yè)實踐結合的過程中還需要政府的支持與參與,幫助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順利實現高校創(chuàng)業(yè)教育實踐建設。
(三)提升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主動性,建立大學生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機制
要提升高校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的主動性,建立起大學生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機制,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第一,高校應將創(chuàng)業(yè)教育與就業(yè)指導一體化、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能力;第二,對創(chuàng)業(yè)資源整合和創(chuàng)業(yè)條件平臺管理進行創(chuàng)新,給大學生提供一個培訓、教育等多方面相互發(fā)展的平臺;第三,建立和完善創(chuàng)業(yè)培訓、專項基金、項目開發(fā)、風險投資、小額貸款等相結合的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能力培育機制,為大學生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提供支持。
關鍵詞: 高職學生;頂崗實習;德育教育缺失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5)05?0026?04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明確了“高職院校要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大力推行工學結合?!?010年7月正式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指出,職業(yè)教育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門頒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中再次強調了實踐育人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意見》要求“高校要結合專業(yè)特點和人才培養(yǎng)要求,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高職高專類專業(yè)實踐教學比重不少于50%。支持高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參加企業(yè)技改、工藝創(chuàng)新等實踐活動?!?/p>
由以上文件可以看出國家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包含實驗、實訓、實習等,實習分為企業(yè)認知實習、專業(yè)實踐和頂崗實習等不同階段。而頂崗實習又是高職學生用時最長、學分比重最大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是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市場人才需要相適應的重要階段。通過頂崗實習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社會,理解工作,讓學生在與自己專業(yè)相關的生產實踐崗位得到技能歷練,把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直接應用到企業(yè)工作中,進而提升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基本專業(yè)技術能力,最終實現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頂崗實習目的。
但是對于很多高職院校來說,認為頂崗實習固然重要,但頂崗實習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依然存在很突出問題。究其根源是:(1)學校和企業(yè)沒有配合好,沒有形成良好的頂崗實習教育和管理制度。(2)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缺失嚴重。(3)高職學生處于心理矛盾的青春期,學生的心理變化激烈,學院和企業(yè)對學生實習期間心理研究很少,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排解。(4)頂崗實習階段是學生從校園到社會的轉折點、是學生到企業(yè)員工的轉折點,學生不僅要承擔大量的工作任務,還要適應新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不僅要面臨角色的轉換,還要面臨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心理壓力特別大,但學院指導老師帶的學生太多,企業(yè)師傅也有生產任務都無暇顧及。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心理疏導和德育教育研究,從而提升高職學生頂崗實習工作實效。
一、頂崗實習階段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
首先,是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頂崗實習期間與社會深入接觸,在社會消極因素和不良思潮影響和沖擊下,有些學生陷入失落、迷茫和困惑中,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學生的理想信念動搖,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差,加之學生本人不能吃苦、不肯付出、工作壓力大,德育學習時間必定缺失[1]。
其次,是學校教育管理出現真空。頂崗實習是為學生就業(yè)做準備的,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比較重視學生的就業(yè)率,在就業(yè)率的壓迫下學校更偏重于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由于頂崗實習時間較長,實習單位比較分散,盡管學校也會安排實習指導教師,但因師生比例太懸殊,加之部分指導老師不負責任,往往將學生的日常管理交付給企業(yè),造成學生的德育教育出現缺位[2]。
再次,是企業(yè)的德育引導缺位。頂崗實習企業(yè)在給學生安排師傅時只注重專業(yè)技能要求,不注意道德品質要求。加之師傅也有生產任務,當學生遇到問題或者出現失誤時,不能得到師傅有效的指導,往往是用比較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部分學生還可能不適應崗位勞動強度,認為企業(yè)規(guī)章制度太嚴,導致學生失去工作信心,更無心向勞動模范、優(yōu)秀員工和師傅學習,使得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德育影響不到位[3]。
最后,是家庭引導錯位。由于現在高職學生都是90后的獨生子女,父母都比較溺愛,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較差,學生到企業(yè)后辦事能力比較差,當學生遇到困難后就向家長求救,有些家長就偏聽偏信,不正面引導孩子,甚至幫助孩子請假讓學生回家不進行實習活動,導致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不能在工作中鍛煉吃苦耐勞精神,培養(yǎng)團隊合作能力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4]。
二、頂崗實習階段德育教育的意義
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德育教育不僅包含正確的政治方向,合理的價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還要把職業(yè)素養(yǎng)中愛崗敬業(yè)、吃苦耐勞、一絲不茍、盡職盡責、通力合作的團隊意識,積極進取、以競爭求生存的競爭意識,事關企業(yè)生命線的質量意識以及效率為先、服務至上理念滲透其中[5]。
德育工作是高等職業(y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頂崗實習期間選配思想品質好,能力強的企業(yè)技術骨干擔任學生的企業(yè)指導老師,通過言傳身教進行德育教育學生更容易融入其中,在實踐中可以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和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自覺形成遵守企業(yè)規(guī)章制度的習慣,不斷積累工作經驗,不斷強化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素養(yǎng),為學生向職業(yè)人轉變做好準備。
現階段高職學生都是90后孩子,自由散漫思想比較嚴重,在頂崗實習期間學生處于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社會上復雜多樣的不良社會思潮、思想觀念、行為習慣、人際關系對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2]。部分高職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不高, 缺乏愛崗敬業(yè)、吃苦耐勞和忠誠精神,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欠缺、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意識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6]。因此,在頂崗實習期間高職院校應加強高職學生德育教育工作,著力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1]。通過頂崗實習階段學校和企業(yè)共同配合的德育教育可以進一步改變高職90后學生的自由散漫習慣,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團隊合作、吃苦耐勞精神,增強學生組織紀律性、群眾觀念、勞動觀念,增強學生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
做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階段德育教育研究是提升高職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就業(yè)競爭力的需要;是充分發(fā)揮企業(yè)文化熏陶和企業(yè)兼職教師參與德育育人優(yōu)勢的需要;是重視企業(yè)文化對
學生德育教育功效的體現需要;是校企合作開展學生德育教育的需要;是高職院校輔導員道德素養(yǎng)提高的需要;是思政課教師自覺研究企業(yè)文化與高職院校學生道德教育融合問題并逐步轉變自己的觀念,成為企業(yè)文化教育與學生道德教育有效結合的推動者的需要。
重視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德育教育可以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可以提升高職院校的就業(yè)質量和就業(yè)率,從而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聲譽。我國高職院校辦學經費嚴重不足,頂崗實習期間可以借助企業(yè)人力、物力、財力實施人才培養(yǎng),更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這樣就為企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適應企業(yè)需求,高素質、高技能、較穩(wěn)固的勞動者,解決了企業(yè)人才緊缺的問題。頂崗實習期間德育教育促進了學生的成長,提升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企業(yè)輸送了優(yōu)秀人才,實現了學生、學校和企業(yè)“三贏”的局面。
三、頂崗實習階段德育教育缺失現狀
1.國家層面缺乏政策保障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國發(fā)[2014]19號)文件在“產教融合、特色辦學”中提到“同步規(guī)劃職業(yè)教育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fā)與技術進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yè)轉型升級銜接配套。突出職業(yè)院校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要做好職業(yè)教育,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關鍵,但政府對學生在企業(yè)頂崗實習缺乏有效的制度和立法保障,對于企業(yè)合理的利益補償沒有政策規(guī)定,企業(yè)接收頂崗實習的相關制度也不明確,企業(yè)承擔職業(yè)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責任不清,缺乏校企合作承擔“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yè)、合作發(fā)展”的政策法規(guī)作保障,企業(yè)對接收高職學生頂崗實習就缺乏熱情,對培養(yǎng)學生并進行德育教育就不會重視了[6]。
2.學校、企業(yè)、學生、家長思想上重視不夠
由于頂崗實習期間企業(yè)分布較廣,學生集中不容易,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對頂崗實習學生的德育教育缺乏周密的安排,沒能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體系。比如學校制訂的實習方案中不會涉及德育教育的內容;學院沒有充分調動學生黨團組織的積極性開展德育教育[2]。
企業(yè)由于把完成生產任務擺在第一位,關注的是生產、是效益,不愿意花費更多的精力研究學生的德育教育,企業(yè)管理人員認為學生技能企業(yè)能很快的訓練,但德育教育是學校、家庭的事情。
學生和家長由于受當今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對職業(yè)道德和工作態(tài)度缺乏正確的認識。單純把工作看成謀生的手段,做事功利化,缺乏誠信意識,缺少敬業(yè)精神、缺乏團隊意識和大局意識,工作拈輕怕重,認為能隨大流就好了,這樣學生的德育教育就無法入腦入心。
3.德育教育師資隊伍缺乏
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學校會安排校內指導老師,企業(yè)會安排企業(yè)指導老師或者師傅指導學生的實習。但是校內指導老師要么配備的師生比很低,老師天天忙于事務性的工作了,要么配備的是專業(yè)教師只重視專業(yè)指導任務,而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政工作不管不問,更談不上職業(yè)道德教育了。
企業(yè)一般給幾個學生安排一個指導老師或者師傅,由于企業(yè)對頂崗實習學生的教育也不夠重視,企業(yè)也不會安排資歷深的企業(yè)管理專家或者技術能手給學生做師傅,通常師傅的安排隨意性較大,師傅的水平也參差不齊,這樣學生在實習期間受到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模范”教育效果就不會太好,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效果就不會明顯。
4.實習期德育教育缺乏有效的實施方法
在頂崗實習期間學生管理都在院系和企業(yè),思想政治課老師也很少和學生接觸,頂多是通過網絡和學生取得聯系,這樣思想政治課老師也不愿意針對性地就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德育教育進行研究。頂崗實習是教學環(huán)節(jié),大部分院校都會積極研討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方法,現階段很少有院校特別關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該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實習教學。所以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缺乏,實施手段單一。
四、頂崗實習階段德育教育舉措
經過幾年的探索,課題組總結出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德育教育可采用如下措施:(1)對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專兼職指導教師進行德育教育師資培訓,頂崗實習指導老師引導他們在生產實習中形成正確的社會觀、職業(yè)觀、成敗觀。(2)思想政治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交互性、實時性地開展德育教育并進行不同階段學生的德育教育研究。(3)實習指導專兼職教師改變工作方法,加強正面疏導,尊重理解學生,“以人為本”對學生進行職業(yè)化德育教育,實現校企共管共贏。(4)企業(yè)指導老師和師傅率先垂范,發(fā)揮“勞模效應”影響學生,做到“你想把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你就得是什么樣的人”。(5)在學生崗前培訓中加入德育教育內容和活動。(6)頂崗實習企業(yè)管理人員參與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德育成績測評,加強頂崗實習學生管理。(7)學校精心選擇有優(yōu)質企業(yè)文化的企業(yè)讓學生頂崗實習,運用企業(yè)文化對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進行德育教育,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8)通過學生會團總支、學生黨小組、實習指導教師一起共同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等。(9)通過頂崗實習工作中的項目實戰(zhàn)以強化學生的專業(yè)實操技能,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心理應變素質等。(10)以社會為課堂,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通過指導學生進行生產實習、制定職業(yè)規(guī)劃、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等活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誠信與責任意識及獨立思考、實事求是、探索創(chuàng)新等精神品質,進而進行德育教育。
總而言之,加強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德育教育提升高職學生就業(yè)競爭力,需要職業(yè)院校自身努力,更需要政府、行業(yè)企業(yè)的大力支持。只有通過政府、高職院校、企業(yè)、家庭和學生本人共同努力,政府從利于培養(yǎng)學生和利于企業(yè)發(fā)展的角度制定合理政策,學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健全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加大教師培養(yǎng)力度、加強頂崗實習指導和監(jiān)控,才能真正提高頂崗實習期間德育教育質量,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企業(yè)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樹金.影響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穩(wěn)定性的因素分析及對策[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2(10):2526.
[2]梁軍剛.探析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J].讀與寫,2012(9):71.
[3]黃小玲.淺談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德育教育[J]. [J].科技信息, 2011(21):268.
[4]李穎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對高職學生的德育教育[J].綠色科技,2013(6):326327.
[5]黃小玲.企業(yè)文化與高職教育工作融合之探析[J].職教論壇,2012(1):2122.
[6]楊鳳祥,楊 樺,等.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問題及對策研究[J].2012(6):2225.
[7]莫足琴. 高職學生頂崗實習階段德育教育工作對策研究[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1):135138.
Study on Vocational Students’ Lack of Moral Education during PostDisplaced Internship
MO Zuqin,ZHENG Liqiong
(Dept.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Eng.,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Shiyan 442000, China)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6-0-01
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對于提高學習成績有重要的意義,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形成這種內驅力,探索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內驅力的措施,以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動力。
一、內驅力概述
學習內驅力是自我提高的一種動機,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以及成就而能夠獲得相應的地位,這樣的一種需要進而引起的一種內驅力。內驅力一般有自主性與持久性兩個特點。自主性指的是學生自發(fā)主動的學習,學生以更大的熱情和自覺性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利用一切時間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在語文學習中,這種自主性主要體現為在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后,學生還能夠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不短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領會文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哲理;持久性指的是學生的學習具有長久性和持續(xù)性的特點,而不是一時興起,等到熱情熄滅,學習就停滯不前,持久性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源源不斷的知識更新,幫助他們塑造終身學習的習慣。
二、語文學習內驅力的現狀
目前語文學習的現狀卻令人擔憂,許多學生覺得語文課程可聽可不聽,表現出厭學情緒,在課堂上學生常常開小差、打瞌睡或者做其他學科的作業(yè),鮮少有學生有主動學習語文的熱情,也就是說,很少有學生有語文學習的內驅力。長此以往,有人甚至戲稱語文學科是“大學科,小媳婦”,出現這樣的情況有語文知識本身的特點,更重要的就是教師沒有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具備學習的動機和熱情,即“內驅力”不強。語文學習靠的是日積月累的知識儲備,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后接觸大量的文學作品,自主的探索語文學習的樂趣,是教師應該潛心探索的課題。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建議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內驅力。
三、提高語文內驅力的建議和對策
首先,語文課堂要張揚個性。沉悶的課堂難免會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失去語文學習的興趣。目前學術界對于語文教學的方法十分多樣,語文課程的改革也是年年都是熱議的話題,眾多流派異彩紛呈,為語文教學實踐提供了很多理論和借鑒經驗。但是這些紛繁的教學方法如何有效地運用于課程實踐上卻是比較頭疼的,時下有一則教師們流傳的口頭禪:教法一年一個樣,怎么學也學不像。剛剛學的有點像,誰知來年又變樣……跟風的后果就是既不能為有效的教學方式積累經驗,又不能切實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內驅力。無論是風靡一時的“詩意課堂”、“情境課堂”還是“生命課堂”,都成為教師們跟風的對象,不分對象和時間的跟風造成了課堂失去了自己的個性,變成了生搬硬套的產物。葉圣陶先生早就明確地指出:“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貴能驗諸身。”語文教學方法的學習應該是結合本班級的特點的基礎上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語文教師需要有自己的個性和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學生。個性化的課堂要求語文教師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勤于思考,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并且善于總結提高,只有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才能適應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課堂充滿個性的張力,學生方能個性飛揚。
其次,擺脫沉悶的課堂模式,與學生共同探討。在實踐中我們常常發(fā)現,一般一些新來的年輕教師比較容易同學生打成一片,他們與學生的思想和認知比較接近,對新生事物比較感興趣,說話的方式和思維比較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容易得到學生的信任和親近。這些現實提醒我們,要想打破沉悶的語文學習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一定要廣泛接觸新鮮事物,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才能在教學中與學生有共同語言,引導學生從網絡、流行音樂、言情小說等方面的注意力轉向正面的知識上來,及時糾正他們不正確的觀點,實現認知興趣的遷移,激發(fā)出學生語文學習的內驅力。學生正處在活潑好的年紀,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可能會造成他們的審美疲勞,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的組合,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法激發(fā)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例如組織學生看電影寫評論,組織辯論、詩歌、朗誦等競賽,凡是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都應該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