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法律基礎結課論文范文

法律基礎結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律基礎結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法律基礎結課論文

第1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范文

關鍵詞: 德育課教學 法律意識 提高 方法

黨的十七大提出“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并要求“加強公民法律意識教育”。教育系統(tǒng)是全國“五五”普法規(guī)劃的主要對象之一,這一新的精神對教育系統(tǒng),特別是德育課教師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即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與提高,這是比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艱巨得多的任務。要實現(xiàn)這一任務,教師就要花大力氣,掌握把知識和能力轉化為法律意識的方法。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幾種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寓法制觀念教育于基礎理論知識教學之中

實現(xiàn)寓法制觀念教育于基礎理論教學之中,教師首先要講清、講準法律基礎理論知識。學生只有正確掌握了法律基礎理論知識,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分析社會實際和他們自身行為,法制觀念才能提高。就學生而言,他們了解掌握法律規(guī)范的主渠道是學習法律基礎課。因此,教師在向其宣講法律知識時應做到準確無誤。如果因教師的錯誤表達而給學生以誤導,以致他們聽從教師所講而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那真可謂誤人子弟。所以法律基礎課教師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刻苦專研法律知識,認真?zhèn)湔n,力求做到所講的內容均言之有據(jù),不允許有自行的“合理推斷”、“夸張想象”的現(xiàn)象存在。

然而,傳授了基礎理論知識,并不一定就能自然而然地達到提高法律意識的目的。實踐證明,理論知識不等于法制意識、法制觀念。例如,學生在初中就已知道什么是“違法”,但在學生中仍存在一些違法現(xiàn)象,如打群架、偷竊等行為,還有的學生有矛盾不找老師,而從社會上找人幫忙,這些都是法制意識不強的表現(xiàn)。再如,通過“憲法”的教學,懂得憲法賦予的權利和要求履行的義務有哪些,也具有分析案例的能力,但他們并不一定都能增強憲法意識,更不一定都能依憲辦事。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清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加強法律意識教育。所謂有意識,就是在教學中要把傳授理論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法制意識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為條件,互相促進。法制意識教育的內容要在緊密聯(lián)系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力求全面、系統(tǒng)。

第一要全面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法制教育一定要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思想行為狀況,抓住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確定各課所要解決的重點。

第二對學生的要求要恰當,不應當偏低或過高過急。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提高法律意識的具體要求。法制教育工作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注重實效。例如,進行“維護憲法尊嚴”的教育,既要講清大道理,又要提出每個學生都可以達到的初步要求,如不私拆他人信件、不私自翻動他人物品、不辱罵他人等。這樣寓法制教育于理論知識教育之中才會落到實處。

二、寓法制教育于法律基礎課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其他實踐活動之中

課堂教學應當同課外活動相結合。課堂教學是法制教育的主陣地,同時,課外活動也是法律基礎課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寓法制教育于生動活潑的活動之中。寓教于樂是學生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配合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可以組織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活動,如召開法制班會,利用課余時間組織閱讀法制刊物,收看《今日說法》或其他法制節(jié)目,觀看法制錄像,利用班級黑板報開設“法律小百科”園地,舉行知行小論文演講比賽,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參加庭審觀摩等。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活動后可要求學生談收獲、找差距、定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與交流。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接觸社會,參加社會實踐,如參觀、訪問、進行初步的社會調查等,以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樹立起法制觀念。

三、協(xié)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相互配合,擰成一股勁

學生法制意識提高的過程是學校、家庭、社會各種教育力量發(fā)生作用的過程。因此,協(xié)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就成為德育課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

第一要爭取各科教師、班主任和團委的協(xié)調配合,形成合力。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計劃要盡可能和學校的德育大綱的實施計劃同步,并讓班主任、任課教師、團干部了解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計劃,以便配合教學內容開展班級、團和各學科活動。如爭取班主任、團干部組織學生搞相應的調查活動或召開主題班團會或開展法制征文活動;也可爭取在語文課內寫相應內容的知行小論文,并搞演講比賽活動;還可以通過校報、廣播、校園網(wǎng)、宣傳欄等進行宣傳。這樣各負其責,各自發(fā)揮優(yōu)勢,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一定能達到教育目的。

第2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范文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教學 方法 革新

2006年8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為《基礎課程》)在全國的高校開設。這門課程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過去《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的基礎上整合創(chuàng)新而成的一門嶄新課程。這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2007年版在2006版的基礎上做了些調整、加入了新的內容。它的改革不斷地對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對于我們青年教師而言,更是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至今,《基礎》課程的教學已經(jīng)進行了兩個輪回。在兩年多的教學實踐中,我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和實踐摸索,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認同。

一、傳統(tǒng)的“兩課”教學模式

各高校實行“98方案”時,《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是“兩課”中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課程。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育效果、增強課程的實效性成為當務之急。但是,這些課程的教學尚未走出“課時多、費力大、學生不重視”的困境,直接影響了其教學效果。教學模式比較陳舊是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在我國大部分學校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教學模式就是由“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學生抄”的單一的授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滿堂灌”、照本宣科,即教師上課時只顧自己講而不管學生聽不聽,對考試則以知識考核為目標,這就會引導學生去死記硬背、去應付考試,從而形成了“上課講知識、考試考知識、靠完忘知識”的局面。這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是有利于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便于教師傳授知識及課堂教學的組織;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已見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受灌輸?shù)谋粍咏邮艿匚唬渲鲃有?、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難以充分發(fā)揮出來,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不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及綜合素質的發(fā)展。要徹底改變《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這些課程教學的困境,就應該改變陳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改革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

二、在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中革新

在兩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不斷地努力做好革新工作,旨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喜歡這門課。在教學實際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革新教學內容

(1)提問與思考結合

在經(jīng)濟全球化浪潮高漲的社會背景下,如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這是《基礎》課程教學面臨和亟待解決的難題。尤其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聽起來比較空洞,要想辦法將這些層次比較高的問題轉化成學生容易感受的內容,這就需要從一些不起眼的小處著手,才能較好地解決問題。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蔽以诮虒W實踐不回避現(xiàn)實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及時給學生提供最新、最真實的信息。從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思想狀況,在講授課程內容時,針對學生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實際問題等,提出有啟發(fā)性和科學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突破思維定勢,發(fā)揮學生的個性思維,重視學生的回答,向學生展示各種不同的觀點、看法。這種方法的使用,讓學生們明白了《基礎》課程不是空洞乏味的說教,而是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課程;同時也使教學充滿活力、充滿趣味,師生和諧、互動、融洽,真正達到了“易學,樂學”的目的。

(2)理論與實際結合

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基礎》課程教學必須遵循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理論來源于豐富的實際,又反過來指導活生生的實際。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的種種問題,運用理論來分析問題;又運用實際生活中已經(jīng)發(fā)生的典型案例、事例來進行分析,給予科學、合理而又具有說服力的回答和解釋,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教育,又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體會到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就要從自己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在道德實踐中去體會人生的真諦和價值。

2.革新教學形式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除了進行教學內容的革新外,還盡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以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滲入歷史知識

教學過程中,我結合自己所學專業(yè),在講授課程內容的同時,加入相關的歷史背景及歷史故事。這樣,既讓學生對中國歷史和社會現(xiàn)實有一定的了解,又加深了他們對所學政治理論的理解,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述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時,適當?shù)靥砑又袊返膬热?,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來了解愛國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繼承和發(fā)揚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2)搞好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一種啟發(fā)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式。它以具體的典型案例為主要線索,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對案例所提供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斷和決策。這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基礎》課程教學中引入案例,是一種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我從多種途徑收集案例,在教學過程中選擇與講授內容相關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生動的案例。學生以參與者的身份進行深入思考、細致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作為引導者,我通過及時的總結分析,并避免學生偏離主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判斷,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

(3)參與社會實踐

根據(jù)《基礎》課程的不同教學內容,讓學生們參與社會實踐。針對《基礎》課程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結合學生關心的社會生活中熱點問題、實際問題,確定表演題目,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是小品、話劇、相聲等。教師的角色僅僅是點評家和觀眾。這種方法,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鍛煉口頭表達能力,挖掘表演潛能,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新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針對《基礎》課程中的“法律基礎”部分,組織學生參加法制教育活動。主要有旁聽模擬法庭、旁聽地方法院庭審現(xiàn)場等方式?,F(xiàn)場說法,生動實際,對學生們的震撼也特別大,明白了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懂得了必須自覺敬畏和服從黨紀國法的約束,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

(4)進行分組討論

要使課堂討論富有成效,必須精心設計,周密布置。討論前,我精心選擇一些具有一定思想深度、能夠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作為討論題目。在教學過程中,首先組織全班學生進行分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論題由學生進行發(fā)言、討論;在學生自由討論期間,我不斷地進行提問、點撥,把討論引向深入,并避免學生偏離主題。對于討論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地引導、總結,不斷展開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這種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自我探索、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聆聽別人的見解,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5)運用多媒體教學

現(xiàn)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引發(fā)了教育領域的革命性變革。搞好《基礎》課程的教學,必須重視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更新改造。我主要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播放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等方式,把課堂講授、電化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以外有更大的啟示和收獲,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聽、看、記、想的統(tǒng)一,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3.革新教學考試

社會發(fā)展離不開教育,教育效果的評估離不開考試??荚囀菍W習結果的測量,也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傳統(tǒng)的教學考試中,教師往往掌握絕對的主動權,而學生則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師給學生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所以有“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之說?!痘A》課程在教學考試方面也應有所創(chuàng)新。

我對《基礎》課程教學考試的革新,主要是提高平時成績在綜合成績中的比例,重視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平時成績主要由課堂提問、布置作業(yè)、撰寫小論文三部分構成。課堂提問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做作業(yè)能使學生掌握所學內容,鞏固學習效果;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理論,采用命題或自擬題目的方式,撰寫小論文。我對作業(yè)和小論文認真批閱并記入平時成績。作業(yè)發(fā)下去之后,通過批語使學生明白了自己的優(yōu)點與錯誤,同時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受學生歡迎的,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綜合素質也得以拓展。

經(jīng)過兩年多的實踐,《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收到了初步效果,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但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如多媒體教學的課時分配、討論課尺度的把握等等。針對這些問題,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去完善,使《基礎》課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基石,成為學生喜愛的一門課程。

參考文獻:

第3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范文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摘要] 從學生視角入手,以廣東高校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受到大學生冷落甚至排斥的現(xiàn)狀進行剖析,總結出三方面原因,即社會客觀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不重視的觀念先入為主和教材教法缺陷,同時借鑒哈佛公開課和復旦大學陳果博士的思修課,從學風建設、教材修改、學生主體、實踐課堂和考核機制等方面多角度舉例說明,嘗試提出改進思修課現(xiàn)狀的可行性建議。

[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公開課;學生視角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4)04?0041?04

[收稿日期] 2014-03-21;[修回日期] 2014-06-23

[基金項目] 廣東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中國高校與世界名校接軌的探索性研究”項目組研究成果之一(1184612037)[作者簡介] 林慧華(1979-),女,廣東汕頭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創(chuàng)新項目指導老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教學;蔡丹霞(1992-)、李麗瑩(1993-)、黃嘉敏(1992-)皆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jīng)濟貿易學院學生,其中蔡丹霞和黃嘉敏是廣東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組成員.

一、引言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目的是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是一門提高自我修養(yǎng)的課程,對于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痹撜n程自2006年在全國高校實施以來,教育部一直非常關注思修課在學生中取得的效果,每年都要組織高校教師進行思修課的培訓。這6 年來,思修教材編寫組致力于教材內容的與時俱進,思修課的教材內容已經(jīng)過3 次修改(2007 年、2008 年和2010 年)[1]。

為了了解廣東高校學生對思修課的看法,筆者對廣東高校學生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實際回收有效問卷223 份。通過問卷分析發(fā)現(xiàn),思修課普遍得不到大學生的重視,50.41%的問卷填寫者上思修課時走神,43.09%對于思修課沒有任何興趣,62.60%所在班級課堂沉悶,很少人聽講。國家教育部門十分重視該課程,且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何思修課屢屢遇冷呢?

近年來,思修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教學效果成為許多學者和一線教師的研究熱點。吳倬歸納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觀教育”三大教學目標[2]。王建新提出,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需要教師人格的感召力、行為的親和力、知識的吸引力、視覺的沖擊力和理論對現(xiàn)實的解釋力[3]。李大健倡導“生活化教學”[4]。劉博指出,思修課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基于一定生活情景下的價值建構過程,所以,教學語言、內容、情景、方法和評價都應該“生活化”[5]。周軍認為,基礎理論、典型案例、心態(tài)分析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交流討論的教學形式是思修課程建設應注重的[6]。吳瓊等把實踐教學的形式分為三種:感受式(如參觀展覽、法院旁聽等)、體驗式(如社會調查模擬法庭、話劇或小品表演等)和踐履式(志愿服務、主題宣傳等)[7]。賀俊燕探討思修課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8]。謝玉進則引入國外名校公開課對思修課的啟示,提出“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精心設置議題,吸引學生關注”[9]。韓建磊等研究思修課的考評體系,提出“考評主體多元化、考評方式多樣化、考評標準細則化及考評結果表述方式多樣化”[10]。張云蓮強調思修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時效性[11]。林楠認為,要提升思修課的實效性,應在授課中踐行“生命意識的喚醒,日常生活的回歸和心靈世界的啟迪”三大教育理念[12]。至于“思修課”成敗的關鍵,陳大文引用教育部長周濟發(fā)言強調:“課開得好不好,學生喜歡不喜歡,關鍵在教師”[13]。

以往研究大多從學者或者老師的角度給出建議,幾乎沒有大學生參與研究。因此,我們項目組決定從學生的視角探索思修課遇冷的原因及其改進方式,嘗試提出能被一線教師和學生接受的可行性建議,著重解決如何將思修課的理論知識切實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瓶頸”問題,讓思修課真正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二、課程遇冷及其原因

近年來,學生普遍對思修課的重視程度不高,課堂反應平淡、課后更沒有發(fā)掘思修課的價值。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我們認為思修課遇冷有以下原因:

(一)國際化、信息化與個性化的影響

觸屏時代,大學生不斷接受互聯(lián)網(wǎng)多元文化的多重沖擊,資本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滋生,對需要靜下心來認真領悟的思修課反應冷淡,甚至認為思修課中的某些觀點是過時的。此外,大學生就業(yè)壓力大大增加。大學生學習功利化,只關注與自己日后工作有關的學科,考取各種迎合企業(yè)需求的證書,認為上思修課是浪費時間。

(二)不重視的觀念先入為主

1. 師兄師姐的“引導”

大學強調自主學習,老師與學生的直接交流很少,師兄師姐的引導更為占先。大部分學生尚未開始上思修課,就已經(jīng)從師兄師姐口中聽到“思修課不重要,不用認真聽課”等負面信息。這種先入為主的忽視思修課重要性的錯誤觀念,導致學生一開始上思修課就有抵觸情緒。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把對思修課不重視的觀念傳遞下去,形成惡性循環(huán)。

2. 考核方式的單一

大部分學生在思修課的第一節(jié)課就了解到,思修課的考核方式主要為期末開卷考試。小道消息說到時“重點滿天飛”,所以,大部分學生覺得臨考翻翻重點就可以了,從而從根本上忽視了思修課本身的內涵與價值。

(三)教材教法缺陷導致學生厭倦

1. 內容重復,過于理論化

思修課的內容和學生在小學、初中、高中等階段接觸到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部分重疊。趙興宏等對東北大學1689 名大一新生進行問卷調查,97.5%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與中學思想政治課有重復,其中認為大量重復的學生18.9%[14]。重復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和厭倦感,認為以前學過了,沒有新意,不需要再學。

此外,思修課本內容廣泛,涉及哲學、政治、道德、法律等。但實際內容卻讓大多數(shù)同學大跌眼鏡。比如:對于大學新生來說,目錄中的緒論“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境界”非?!皩凇?,但通篇都是講理論,沒有貼近大學生活的案例,缺乏時代氣息。

2. 教法單一

當前大部分高校思修課主要是單向灌輸,或輔以多媒體課件“照本宣科”。很多教師只求“多、快、省”,只告訴“是什么”,不說清楚“為什么”,而且考試讓學生死記硬背,所以學生上課沒有興趣和動力,考完試很快就將課程內容忘掉了。這樣學生又怎么可能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呢?

三、課程改革的方向

為了讓思修課程更好地完成其使命,我們建議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改進思修課教學:

(一)學校大力支持,把思修課融入學風建設

學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有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把思修課融入學風建設,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比如,可以把能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名言警句貼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食堂、課室、宿舍樓、校道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此外,學校可組織與其相關的各類比賽、活動,例如,黨史知識競賽、紅歌比賽、模擬法庭、講座、辯論賽等,讓學生領悟到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對于現(xiàn)代人職業(yè)生涯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武漢大學舉辦的第六屆時事案例分析大賽值得借鑒。在這場賽事中,“三國殺”“非誠勿擾”、現(xiàn)場秀等時尚元素都被糅合起來,讓學生在輕快的氛圍中學習并運用思修課上學到的理論,就日本核輻射、重慶的戶籍制度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它被譽為是“最享受的理論學習”[15]。這種針對學生群體喜歡新鮮事物的特點來開展活動的做法,無疑會得到學生的青睞。

(二)修改現(xiàn)有教材

根據(jù)我們的問卷調查,43.09%的受訪者認為改進思修課要先改進教材。對于哪個最適合思修課的教學模式,79.67%的受訪者選擇案例分析法。受訪者認為,當前思修課雖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只是死板地講理論,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如失戀、人際關系緊張等,都沒能到有效的指導和解決。所以大家對該課程熱情不高。

因此,思修教材的內容應該更貼近生活。國家設置思修課,目的是讓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16]。但是由于教材內容太過于理論化,學生不喜歡,這樣不僅達不到思修課的教學目標,還可能使得思修課口碑愈下、教學效果適得其反。因此,我們對思修教材提出以下修改建議:

1. 引用研究數(shù)據(jù)

在思修教材中,用數(shù)據(jù)“說話”,可以使內容更真實可信。例如,在講解自制力的時候,可以引用斯坦福大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每次讓一個孩子單獨待在房間里,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能堅持15 分鐘不吃的話,會再給一顆作為獎勵。研究人員后續(xù)跟蹤調查,10 年后,發(fā)現(xiàn)“能夠堅持15 分鐘不吃棉花糖的那些孩子長大以后,不論是在事業(yè)上還是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優(yōu)秀”[17]。這樣的數(shù)據(jù),有理有據(jù),也更有趣。

2. 添加生活化的案例

生活化的案例可以彌補思修教材內容過于理論化使學生產生的疲倦感。例如,在講解“信念”的時候,結合奧運健將的例子,如劉翔2008 年傷退和2012 年摔倒,及其決定2016 年繼續(xù)奮戰(zhàn)的故事,能夠觸動我們的心弦;在講解《勞動法》的時候,可以用畢業(yè)生因簡歷造假被炒或者是由于不懂法,亂簽合同被騙等案例可以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代入感,使思修教材 “接地氣”、有血有肉、有感召力。

(三)運用“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根據(jù)我們對廣東幾所高校的調查,作為必修課的思修課堂上,同學們都急著去“霸位”,座位越靠后越好,方便上課做自己的事情。

針對思修課普遍遇冷的現(xiàn)狀,我們在尋找解決辦法時,不得不提到上海復旦大學陳果博士的思修課,以及哈佛大學公開課中的公正課和幸福課。陳果的思修課在網(wǎng)上非常受歡迎,被廣大觀眾稱為真正的“心靈雞湯”。她用自己獨特的理解、深厚的哲學積淀,走進學生的內心,與學生展開靈魂的對話。哈佛公正課旨在引導觀眾一起評判性思考關于公正、平等、民主與公民權利的一些基本問題。而哈佛幸福課則主要探索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雖然中國與美國的政治體系不一樣,意識形態(tài)大有不同,但是對于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方面仍有相通之處。據(jù)我們的調查,有50.83%的問卷填寫者希望通過思修課學到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以及加強道德修養(yǎng)等內容。

無論國內國外,這些都是學生渴望探討的。當然,我們在學習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時也要兼顧國情,不能照搬照抄,要批判繼承、取長補短,提高學生對思修課的關注度,更好地實現(xiàn)思修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可做以下嘗試:

1. 靈活運用案例分析法

(1)“道德兩難”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暗赖聝呻y,指的是涉及兩種道德規(guī)范且兩者不可兼顧的情境或問題”[18]。它們挑戰(zhàn)思維和道德極限,讓人進退維谷;同時,它們也使大學生活躍思維,加深對社會現(xiàn)象的探究,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如假設你是參議院的主席,而你的哥哥是個通緝犯。警察找上你,希望你配合他們的工作,說出你哥哥在哪。這時你會選擇親情向警察撒謊,還是會選擇對社會的責任和忠誠配合警察呢?這便是一個典型的桑德爾式的“兩難”問題。再比如,“你是一名忠誠的公司雇員,工作努力且回報豐厚。但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公司為了賺取更多利益,在生產的食品里加入有害添加劑。這時你會怎么做?”[9]。貼近學生生活、設置道德兩難情景,引發(fā)學生思考和討論,教師再加以引導。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興趣大增,還可以使他們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發(fā)現(xiàn)其實思修課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從而主動去學習。

(2)以教師切身經(jīng)歷引發(fā)學生共鳴。哈佛最受歡迎的公開課之一《幸福課》的講師泰勒幾乎每節(jié)課都會分享自己的故事。在講解“不現(xiàn)實的信念”的時候,他就和大家分享了他年輕的時候追求一名女子無果的故事。其中,他母親對其不切實際的鼓勵話語、他對自身不夠清醒的了解、他當時的心理、追求那女生時的言行舉止,及后來尷尬的情境,都說得繪聲繪色,讓人身臨其境。泰勒老師過后再對相關概念進行講解時,學生就很容易會心會意[20]。復旦大學思修課教師陳果也經(jīng)常分享自己的故事。比如,她會將自己在加拿大留學時那種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凄涼、在混雜著眾多國旗中尋找屬于自己心靈安慰的五星紅旗這種真切感受和學生一起分享。這時,愛國主義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學生與教師在這種經(jīng)歷分享和心靈交匯中,最容易產生共鳴[21]。

2. 課堂上嘗試進行游戲和競賽

思修課要讓學生更易于接受,還可以采用當下大學生比較喜聞樂見的形式,譬如課堂游戲,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增加課堂吸引力,同時也可以鞏固學生學過的理論知識。可借鑒比較火的“百萬富翁”或 “開心辭典”的形式,具體操作如下:

(1)每次課下課后,學生提前到學習委員處報名參加下次課游戲,每節(jié)課報名10 人左右,全班輪流參與;

(2)老師在課堂出一些和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礎有關的題目,全班同學也可以分小組輪流出題;

(3)每次課報名者首先回答思修老師一道題,以快而準為原則,再篩選出5 名學生參加決賽;

(4)參賽者答對一題后再回答下一道題,答對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shù),一旦答錯,參賽者必須退出比賽,只能得到之前拿到的分數(shù)。10 道題封頂;

(5)參賽者遇到難題時可以使用兩個“錦囊”:求助現(xiàn)場一名學生;或30 秒內在思修課本找到答案。每個“錦囊”只能使用一次;

(6)全班同學輪流參與游戲,所得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參考。

如此一來,學生為了能夠贏得比賽,便會認真聽講,同時預習課本知識,在“游戲”中領悟到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的用處和意義,從而形成學習和運用的良性循環(huán)。

3. 課后拓展,開設思修課論壇

由于思修課的課時設置是每周一次,所以任課老師在課下和學生幾乎沒接觸。而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工具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陷。所以,我們建議設一個思修課論壇,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上面一些有爭議性的問題或情景(時事熱點、校園案例、兩難困境、個人困惑等)。網(wǎng)上討論也可以作為課程考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以就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發(fā)帖、尋求幫助,大家也可以在上面分享一些和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礎相關的最新文章,課下“充電”。由此,師生關系更加和諧,思修課教學目標也能更好地實現(xiàn)。

(四)改變單一考核機制

當前大多數(shù)學校的思修課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其中,平時成績一般通過出勤、論文打分,期末則開卷考試。由于“論文基本上是走過場,老師不會仔細改”,考試也很容易,大多數(shù)學生平時就不會費心去學。因此,我們建議,思修課的考核方式必須改革。例如,可以降低期末卷面成績的比重,只占總評的20%或30%,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評估,還可以試用“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的三評模式。其中,平時成績得分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

(1)課堂參與:如課堂辯論、討論、提問、參與競賽等方面的得分。

(2)小組展示:如案例分析、主題展示、話劇表演等活動的得分。

(3)網(wǎng)上論壇:如發(fā)起議題、參與討論、分享咨訊等貢獻分。

(4)社會實踐:如三下鄉(xiāng)、做義工得分。

四、結論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作為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課程,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但近年來,思修課遇冷,傳統(tǒng)教材內容和教學、考核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大學生的個性化需要。面對教學“瓶頸”,思修課課程改進迫在眉睫。我們希望通過校園文化熏陶、更新教材、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實踐、改變單一考核機制等方式,為思修課注入新的活力,讓思修課走出理論的“象牙塔”,深入學生世界,成為大學生心靈成長的“燈塔”。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19.

[2] 吳倬.論“兩課”教學的目標及其實現(xiàn)方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1(6):11-13.

[3] 王建新.促進學生道德的自主建構--關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道德教育內容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7:69-72.

[4] 李大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生活化教學體系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09(3):33-36.

[5] 劉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生活化路徑[J].教育評論,2011(5):93-95.

[6] 周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5(19):43-44.

[7] 吳瓊,仇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功能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33-35.

[8] 賀俊燕.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以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0(5):143-145.

[9] 謝玉進.國外名校公開課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啟示[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2):48-49.

[10] 韓建磊,袁藝紅.高校思政課學生成績考評體系構建——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2(8):66-68.

[11] 張云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理念淺議[J].清華大學學報,2010(5):116-120.

[12] 林楠.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三點體會[J].教育探索,2011(5):61-62.

[13] 陳大文.正確處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的若干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07(8):42-47.

[14] 趙興宏,張振芝,李光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與中學思想政治課有效銜接探析[J].課程教育,2012(1):70-74.

[15] 程墨,肖珊.機器貓出現(xiàn)在課堂上 武大思政教育顯時尚范兒[EB/OL]. 中國教育報,jyb.cn/Teaching/jysx/201106/t20110622_438508.html,2011-06-22/2014-02-27.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17] 梁唯.讓孩子更從容地成長[J].中國出版,2012(22):77.

[18] 趙慧.“道德兩難問題”在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5(11):7-8.

[19] Michael J.Sandel.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Do[EB/OL].v.163.com/movie/2010/11/B/J/M6GOB7TT6_M6GOBOPBJ.html,2012-12-09/2014-02-27.

[20] TalBen Shahar. Positive Psychology (Lecture One & Six).[EB/OL].v.163.com/movie/2006/1/Q/E/M6HV755O6 _M6I40FTQE.html,2012-12-09/2014-02-27.

第4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范文

高職法律選修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有的高職院?;蛉握n教師籠統(tǒng)地認為法律選修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沒有針對高職學生及其專業(yè)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設定。有的高職法律選修課就是要法律選修課的教學目標與“兩課”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的法律基礎部分定位相同,有的與專業(yè)課中法律必修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一致,而《法律基礎》是帶有普法性質的教學,受學時等因素的限制,其教學目標只能是讓學生大致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概況;與專業(yè)相關的法律必修課強調是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法律選修課的教學目標與此兩者定位相同,不利于其素質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重法律知識的傳授,輕法律素質的培養(yǎng)法律公選課的設置和教學仍偏重于法律知識的傳授,沒有把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的養(yǎng)成放在重要的位置。從課程設置上看,法律公選課程的學科痕跡比較明顯,往往是選擇法律專業(yè)課程中的一門或某一個部門法學來作為公共選修課,然后按照專業(yè)課程的理論和知識體系進行講授。由于種種主客觀的原因,教師通常采用單向的講授法,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和傳統(tǒng),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結果導致知識和素質的雙重缺失。缺乏合適的法律選修課教材受學科體系的影響,現(xiàn)實中,高職法律選修課的教師往往選用法學專業(yè)的本科或高職教材,而這些教材對于大多數(shù)非法律專業(yè)的工科學生來說,其內容過于專業(yè)和抽象,過于強調知識的體系化,而缺少對生活中的鮮活案例、法律現(xiàn)象以及非法律專業(yè)學生法律學習需求的關注,并不適合法律選修課的教學。由于缺少合適的教材,法律選修課的學生手里往往沒有教材,信息的溝通方式受到限制,教學中有的學生忙于記錄教師講授的內容,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習效果。成績評定隨意性較大由于班級人數(shù)多,學生來自不同的系部和專業(yè),教學組織實施難度大,學生成績通常根據(jù)課程論文或開卷考試成績評定。課程論文抄襲現(xiàn)象嚴重,往往出現(xiàn)雷同的題目和內容;開卷考試由于缺乏教材和資料,考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導致法律選修課的期末成績評定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不僅影響了評價的客觀公正性,也對教學過程產生不利影響。

改進高職法律選修課教學的路徑與措施

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選修法律類課程的高職院校學生都不是法律專業(yè)學生,他們并不需要掌握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也不需要多少法律事務的操作能力。法律公選課主要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自覺的守法意識、權利意識、規(guī)則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yǎng)學生對法律的信仰和情感,對法律權威的信服和遵從。“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僅需要傳授具體的法律知識,更需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情感、法律信念。在教育過程創(chuàng)造一定條件,讓大學生能切實體驗法律、感悟法律,內心真正接受法律、信仰法律?!盵2]在此基礎上,適當強化學生法律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與其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能力的培養(yǎng)。打破課程界限,構建法律公選課程體系高職法律選修課的設置要科學化、規(guī)范化。應該打破傳統(tǒng)法律專業(yè)課程的束縛,根據(jù)非法律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有針對性地選擇和編排課程內容,著重開發(fā)有助于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和素養(yǎng),提高法律問題應對能力的課程。例如,對于法律意識和觀念培養(yǎng)類的課程,可以開設《經(jīng)典電影中的法律文化》、《經(jīng)典文學中的法律精神》等課程;對于一些法律能力培養(yǎng)類的課程,可以根據(jù)學生需要將本來分屬不同專業(yè)課程的內容重新整合,開設系列法律公選課程,諸如《創(chuàng)業(yè)中不得不知的法律》、《職場中不得不知的法律》、《家庭生活中不得不知的法律》等課程,并精心選擇和編排教學內容,任課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開發(fā)校本教材,編寫適合法律選修課教學特點的、有針對性的教材。在選用教材時,“應注意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適用,避免過于專業(yè)化。公選課不是專業(yè)課的重復,也不是專業(yè)課的簡單壓縮,自應有別于專業(yè)課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和全面?!盵3]編寫或選用合適的教材,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高職法律選修課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傳統(tǒng)的講授法外,還應根據(jù)需要靈活采用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案例教學法是法律課程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尤其在選修課的教學中需要加強應用。所選案例應貼近生活,反映熱點,真實可信,這樣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法律知識的內化和法律意識的養(yǎng)成??啥喟l(fā)掘視頻案例,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現(xiàn),這種展示方式更為形象和生動。條件允許可以多組織案例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其法律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條件的可以進行體驗觀摩教學,組織學生觀摩法庭、仲裁庭的案件審理過程或調解中心的糾紛調解過程,親身體驗法律的適用過程。這樣的教學哪怕只有一次,將會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產生深刻的影響。加強過程考核,改進考核手段法律選修課必須加強成績評定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觀隨意性。一方面要重視過程考核,如在平常的教學中多注意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多采用互動教學,記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效果;可以通過作業(yè)等方式,考查學生在課外的學習狀態(tài)。盡管選修課有其特殊性,過程考核比必修課難度大,但仍然可以通過種種可能的手段,來提高平時成績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改進考核手段。目前,高職法律選修課采用課程論文和開卷考試方式的居多,采用課程論文方式的,論文字數(shù)宜少不宜多,且應堅決杜絕抄襲,以增強成績評定的可操作性。開卷考試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可以采取“一頁開卷”的方式[4],并注意難易適度。除了傳統(tǒng)的考試方式外,教師也可以根據(jù)課程特點和學生情況,采用項目調查研究、現(xiàn)場答辯、法律實踐總結報告等方式進行。

作者:徐升 單位: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

第5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范文

ACCA是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TheAssociationofCharteredCertifiedAccountants)的簡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會計師團體之一。

高校會計專業(yè)(ACCA方向)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會計職業(yè)教育相互融合的新型專業(yè)。公司法與商法(F4,CorporateandBusinessLaw)課程是國際注冊會計師考試新大綱基礎技能部分(FundamentalsSkillsModule)的考試科目。

該課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英國的公司法、侵權法、合同法、雇傭法等法律知識,并能結合案例進行法律分析。非法學專業(yè)的中國學生缺乏英美法律基礎知識和法律英語應用能力,教師應在幫助學生構建英國法的基本理論體系的同時,針對該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門課程的特殊性,不斷改進和完善課程的教學。

一、公司法與商法課程特點分析

(一)會計專業(yè)法律課程的必要性市場經(jīng)濟實質上就是法制經(jīng)濟?,F(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使得企業(yè)會計信息的作用日益重要。

作為市場主體典型代表的企業(yè)要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穩(wěn)步發(fā)展,無法回避各種法律法規(guī)的制約。因此,實務中很多問題已不再是純粹的會計問題,而是與法律緊密相關的問題。為適應會計職業(yè)的這種市場需求的變化,普通高校會計專業(yè)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能夠擔負多樣化與復雜性的會計工作,而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單一會計實務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我國傳統(tǒng)會計教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育中雖然也包括法律基礎、經(jīng)濟法等法律課程,但大多僅作為普通的基礎課程選擇開設,類似于普法教育。在實際教學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國際會計教育包括我國普通高校開設的會計專業(yè)(ACCA方向),重視通才教育,主要以培養(yǎng)熟悉國內外與財務、會計、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準則;具有較強的獲取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國際化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目標。課程設計更突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視法律課程的設置。筆者在澳大利亞留學期間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各高校都要求會計專業(yè)本科學生必須學習包括商法、稅法、公司法等至少三門核心法律課程。美國等國家會計教育也將企業(yè)法等法律課程作為會計專業(yè)的核心必修課程,充分體現(xiàn)了法律知識在會計人才培養(yǎng)中的地位。

(二)兩大法系法學教學的差異性當今世界范圍內主要有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大法系。與之相對應,高等法學教育也主要分為以案例分析為主要形式的英美式教學方法和以講授法律理論為主要形式的大陸式教學方法兩大類[1]。

在英美法系國家中,由于判例占有核心的地位,成文法相對處于輔助地位。判例通常被匯編成冊并寫入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對判例的分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析討論,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其分析問題的技能和語言表達的能力,熟悉分析案例的方法,能夠將書本知識同工作實務結合起來,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大陸式教學方法以集中講授法典以及假設性案例為主,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閱讀范圍都圍繞法學教材。這種方法較適合基礎法律理論的系統(tǒng)學習,有利于學生對于抽象的法律原理的理解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隨著教學實踐的發(fā)展,單一的講授教學法逐漸暴露出其僵化、脫離實際等固有的一些詬病,普遍受到人們的質疑。因而,采用大陸式教學方法必須注意避免簡單地對學生“填鴨式”的灌輸和照本宣科,在授課時多形式、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fā)[2]。

公司法與商法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困難(一)教學輔助資料匱乏公司法與商法課程要使用原版全英文教材。但在教學過程中,僅采用一本教材,很難讓中國學生完全理解并掌握英美法律知識,必須借助輔助資料來補充相關背景知識。

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能夠供本選擇的輔助閱讀資料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法學專業(yè)的英美法教材或外國法制史教材;另一類是法律英語專業(yè)教材。作為會計專業(yè)法律課程的輔助資料,這些教材都存在著一些不足。第一,過于專業(yè)的法學教材側重于介紹英美法發(fā)展的歷史沿革和背景知識,對于會計專業(yè)的學生不僅起不到幫助理解的作用,反而加大了學習的難度和負擔。

第二,大多數(shù)的法律英語教材偏重于講授法律語言和語法結構,而弱化法律體系本身,缺乏知識的系統(tǒng)性,在閱讀上也有相當難度。

第三,ACCAF4課程主要涉及英國法律制度,但市面上的英美法教材則以美國法律制度為主。英國和美國雖然同屬于英美法系國家,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教學輔助資料的匱乏,給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不少困難。

(二)法律英語應用能力欠缺會計專業(yè)(ACCA方向)公司法與商法的教學既非專業(yè)的英語語言教學,也不是單純的法學教學,而是法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英語與會計職業(yè)的融合體,教學中主要強調法律知識及基礎技能的掌握。法律英語作為承載法律思想和法律意識的工具,具有高度精確性和嚴密科學性的特點,與普通英語相比無論在詞匯還是在語法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較難掌握。而且,F4課程與ACCA考試科目中其他以計算為主的科目相比,屬于純文字科目,對學生英語的應用能力尤其是寫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英語與法律專業(yè)知識的相互交融,要求學生在記憶的基礎上更注重理解。對于缺乏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中國學生而言,平常使用英語的幾率本來就低,讓學生理解常用的英語詞匯都已經(jīng)非常困難,更何況是英美法領域使用的專門性術語。

(三)教學師資力量有待擴充普通高校會計專業(yè)(ACCA方向)法律雙語教學的特點要求其專業(yè)教師應具有復合背景,既是合格的英美法律專業(yè)教師,又具有良好的英語基礎。但我國高校中ACCA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從教師狀況來看,現(xiàn)有的專業(yè)教師大多數(shù)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培訓,能夠完全勝任法律雙語教學要求的教師數(shù)量很少[3]。所以,學校應重視ACCA法律課程的教學,有意識地培養(yǎng)本校ACCA專職教師隊伍。為教師的繼續(xù)深造創(chuàng)造機會,并提供必要的教學設施和條件以獲取課程發(fā)展的前沿信息,鼓勵教師參與校內外各種培訓和學術活動,逐步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授課質量。

二、完善高校公司法與商法課程的對策分析

(一)重視先修課,積累英美法基礎知識在高校ACCA教學計劃中,通常為《公司法與商法》課程設置了先修課程,如《英美法基礎》或《英美法概論》。

針對ACCA多數(shù)學生沒有任何關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于英美法律基礎知識的現(xiàn)狀,先修課的目的在于簡要介紹英美法律制度,了解英美法系特點、基本架構、法院制度,并結合判例法特征,對英美民商法律制度有一個綜合性的了解。同時為適應全英文考試的需要,幫助學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法律英語術語,提高研讀英美法律資料的能力。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語言方面,重點講解英美法當中會經(jīng)常使用的法律術語;另一部分是內容方面,以考試大綱為基礎,準確劃定需要掌握的英美法律知識及教學深淺難易程度,為后期的公司法與商法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保證學習的效果。超級秘書網(wǎng)

(二)擴展閱讀,培養(yǎng)自我學習能力需要明確的是,ACCA課程原版英文教材并不包含所有必要的知識,因而除教材外,還需要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擴展閱讀,接觸一些課外讀物。沒有相應的課外閱讀作為補充,便很難理解教材和考試題目中出現(xiàn)的一些內容;而能夠有效的閱讀課外書籍的同學,知識面和思維的靈活性都會比較好。閱讀的范圍以ACCA課程為核心,其目的主要在于擴大知識面,有大致的概念和印象即可,并不需要深入細致的掌握。閱讀時要勤于思考、注意積累,培養(yǎng)和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

(三)圍繞大綱,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英美法學語言比較生澀,在教學中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教師一方面可用判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法學理論。另一方面,圍繞考試大綱中重點、難點的提問、討論,可以鍛煉學生對英美法律的運用能力,既能有效地保證教學的效果,對學生今后從事會計職業(yè)也大有益處。但案例教學法同樣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雖然使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卻難以使學生在短期內獲得系統(tǒng)和完整的法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律知識。同時,這種雙向的討論式教學,在中國僅適用于少部分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如果教師對案例教學法運用不當,或者缺少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環(huán)節(jié),也仍然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4]。

考慮到目前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采用原版英文教材為主,輔以中文參考資料;教師在授課中采用英語與漢語交錯,以英語講授為主的英漢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對高校ACCA法律課程比較可行,而要達到全英文教學的模式在短期內還有較大困難。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英文思考法律概念,分析律問題,并注意通俗易懂地講解考試大綱中要求的基本原理。通過比較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畏難情緒。

(四)研習考題,強化實戰(zhàn)能力ACCA考試課程的教學與高校普通課程的教學有著較大區(qū)別,除了課程本身的學習之外,最終目標還是學生通過全球統(tǒng)考。ACCA考試注重對學生思考方式與技能的考查,命題的特點是題目的靈活性和實務性。因而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對教師提出了雙重的要求,一是要使學生具備會計專業(yè)本科學生的綜合素質,二是要幫助其通過ACCA考試。應試教育的鮮明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授知識,更要注重對歷年相關考試題目的研習,不斷強化學生的法律寫作和法律思維的能力,將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法理與具體案例結合,解決法律爭議的問題,提高實戰(zhàn)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宴1英美法案例教學法在我國法學教育中的地位研究[J]1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6,(3).

[2]楊海坤,趙富強1英美法與中國的法學教育[J]1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1

第6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思想道德 實效性 思考

一、“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單一

由于舊的傳統(tǒng)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得大學生們對于這門課的反映較為冷淡,積極性也不高,大部分教師仍然偏重于概念、理論的闡述,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對教材內容缺乏消化、吸收和再加工的過程,只注重教學計劃和進度的完成。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教師往往采取“一言堂”的教學方法忽視了教學的實際效果。以至于不能夠完全掌握這門課程的精神實質,這種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具體表現(xiàn)為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導致學生只能是被動地對知識進行接受,囫圇吞棗,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失去了自主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然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非常普遍,導致學生實踐意識和能力缺乏,知行脫節(jié)現(xiàn)象極為常見。到目前來說“一言堂”的情況有所改善,雖然教師也運用課堂討論、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并采用了電視錄像、多媒體教學等手段,但還沒有形成多元的、個性化的教學模式。還有的教師教學沒有針對性,對學生所想的所關注的社會熱點、疑點問題采取回避態(tài)度,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思想特點了解不夠,沒有把握住大學生的思想脈搏。

2.學生重視度不夠

思想政治課由于在長期的教學中采取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所以是以教師為主,教師在課堂上享有絕對的權威也更好地宣揚了主流的價值與文化,而學生大多數(shù)狀況下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態(tài)中。這門課又是宣揚社會主義的道德,雖然和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但是卻不能很好地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面對至高的道德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沖突,又無解決的合理辦法的時候,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二)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本課程實踐教學的目標在于解決大學生在思想領域和重大社會問題上的認識困惑,并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若是偏離了這一目標就會使得該課程的實踐教育目標被虛化。雖然很多學校的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多樣化,但是與理論教學的內容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整合。

1.實踐課在課時分配上缺乏規(guī)范性。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總課時數(shù)的規(guī)定是很明確,但是對于實踐課的課時規(guī)定相對來說比較模糊,沒有形成專門的規(guī)范。大部分學校呈現(xiàn)出來的是課堂教學課時偏多,而實踐課時相對來說較少,更沒有合理分配的細節(jié)。

2.教學的形式缺少社會性。這門課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局限于讓學生集體觀看資料片、舉辦講座和演講,及辯論活動,或者是組織學生的進行社會調查,等校內范圍的教學活動為主要的形式,很多的高校由于考慮到學生的安全等等各個方面真正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的實踐活動特別的有限。這樣學生參與的熱情度也大大降低,像一些外出派學生代表參加的活動,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到實踐活動的其中,進而造成實踐活動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3.教師的教學指導缺乏實效性。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教學活動來看,大多數(shù)都是教師在課堂給出學生可供選擇的題目或者是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把學生分組進行,并且撰寫實踐總結,并由學生講解和分析本次實踐的體會。最后任課教師批閱和整理學生的實踐作業(yè),并給出實踐的成績,但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缺少重要的一項是教師跟蹤學生的實踐活動,并對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具體和有效的引導與指導,還可以增進師生的情感并能體現(xiàn)實踐的效用,以至于整個教學活動缺乏融合性。

4.實踐課的考評方法缺乏激勵性。實踐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所占的比例很小,這樣很難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很多學生把實踐看成是一次簡單的活動,很多學生沒有在實踐中體會真正的價值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缺少嚴格的規(guī)范和可操作性的考核體系,實踐活動的內容常常是以內容新穎邏輯的完整性以及字數(shù)的多少來衡量學生的實踐活動的成果,忽視了對學生實踐過程中認識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的關注,甚至有少數(shù)的同學弄虛作假來完成本次的活動,不僅沒有提高自身的知識應用能力,還挫傷了部分同學的積極性。

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不強的原因

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對部分學生厭學、部分教師厭教的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既考慮學生和教師的主觀原因,又考慮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的客觀因素。

(一)從學生方面看

部分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功利主義的影響。面對現(xiàn)代社會激烈的競爭,學生們?yōu)榱四茉趯淼膿駱I(yè)中更能處于有利的地位,報考研究生、過級(外語、計算機)、出國等已成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主攻方向,學生專業(yè)課負擔很重,學習壓力大,有些專業(yè)還有實習活動,客觀上弱化了大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的學習;第二,抵觸情緒的影響。傳統(tǒng)“政治”觀念的消極作用以及現(xiàn)實政治生活領域負面現(xiàn)象的影響,淡化了大學生的政治熱情,造成了對政治理論課的錯覺。由于受社會上不良因素影響,一些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抵觸情緒比較嚴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教化”,是空洞的說教。

(二)從教師方面看

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個別教師缺乏使命意識。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歷史使命,缺乏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意識。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沒有意識到學生作為主體的存在,在教學過程中既不能對教師的主體、主導作用進行發(fā)揮,又不能到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是單純地對教師的主體、主導地位進行強調,從而限制并壓抑了學生作為道德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第二,部分教師理論修養(yǎng)不夠。許多教師由于自身理論知識欠缺,對于教材的理解度不夠,故而缺乏吃透理論融會貫通的過程,使得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不能顯示出各自學科的特點;第三,部分教師基本功差、執(zhí)教能力不強。部分教師缺乏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教學感染力不強,不能吸引學生。有的教師教學沒有針對性,學生所想的、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得不到解惑;有的教師授課沒有重點,語言平輔直敘,缺少感情投入,不能引起學生共鳴;有的教師授課內容層次不鮮明,缺乏邏輯性;第四,部分教師教學手段單一。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課堂教學采用的是單純講授的形式,雖然有時教師也運用課堂討論、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并采用了電視錄像、多媒體教學等手段,但還沒有形成多元的、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尤其是能夠將教材的內容和電腦等多媒體教學實現(xiàn)完美結合的教師較少。

(三)從社會價值導向看

在政治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信息交流便捷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人們的價值觀呈現(xiàn)多樣化的態(tài)勢,人們處于多種價值觀的包圍之中,面臨著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困惑。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變化同樣是社會整體價值觀變化的一部分,是歷史邏輯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由于受社會上多元化價值觀念的影響,大學生也不可避免會產生多元的價值取向,并展現(xiàn)出新的特點:他們的價值取向“從理想主義轉向現(xiàn)實主義,從避實就虛到求真務實,從崇尚他人到崇尚自我,從主體喪失到主體高揚,從單一選擇到多樣選擇,并表現(xiàn)出了功利化、實用化和自我化的傾向”。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是不穩(wěn)定的,開放的,他們的經(jīng)驗與閱歷還不足以使他們在面對多樣化的價值取向時做出正確的選擇,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主導性價值觀,其價值觀念還時常隨著社會上各種思潮和社會熱點等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只有強化對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導向,才能使他們在事關政治原則和政治方向的重大問題上始終保持頭腦清醒,是非分明,才能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才觀。

三、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的措施

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任課教師是關鍵,理論課程的教師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只有政治堅定、思想道德素質過硬,業(yè)務素質精良的教師才有資格、才有能力講好這門課程。在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水平、思想困惑及關注熱點的基礎上,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應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加以改進和創(chuàng)新,以增強授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轉變教學觀念

堅持以學生為本是增強實效性的前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完善,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也不例外。他們思維活躍,獨立意識主體性明顯增強,對同一件事情往往有著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愿意在眾人面前張揚自己的個性,喜歡與眾不同。作為教師,尤其要注意到當代大學生上述思想觀念的變化,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這就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主體,首先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學生內心需求、興趣愛好,合理調整教學方式。其次以學生為主體,要體現(xiàn)尊重與平等。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學生的民主與權利、學生的個性、隱私與尊嚴等。遵循學生與教師平等的原則,將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以學生為主體,要凸顯教育的服務功能,以學生為教學評價的主體。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集中學生的智慧,反映學生的意愿,心系學生的利益,要以大學生喜歡不喜歡、滿意不滿意、接受不接受作為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因此教師只有把自己置于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參與對理論的思考、分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改革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大多是沿襲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重教有余、啟發(fā)不足。再加上有些教師以權威自居,盡管把教學內容設計得很好,但難以走進學生的心靈,導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參與程度較低,削弱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制約和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因此要根據(jù)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發(fā)展和教育的規(guī)律,積極推進教學方法的大膽創(chuàng)新,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招和實招。一方面是要不斷拓展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師生雙向交流的“互動式”教學,倡導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式等教學方式。針對不同類型和不同階段的大學生的特點以及不同課程,可采取課堂討論、專題講座、辯論、社會調查和參觀訪問等方法,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在這門課程的考試上采用開卷和閉卷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個人單獨答卷和小組集體答卷相結合等方法,目的是突出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考察。

(三)協(xié)同多種教學手段

第7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范文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是高等學校各專業(yè)公共基礎課,是教育部規(guī)定的高等學校學生必修的課程,也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核心課程。本文從豐富課程教育教學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角度出發(fā),結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特點,就建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網(wǎng)站的必要性、目標定位、網(wǎng)站設計、基于網(wǎng)絡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對基于網(wǎng)絡的課程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思修課;課程網(wǎng)站建設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門公共課程,它包括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這門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其內容很豐富,涉及范圍很廣泛。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開展網(wǎng)絡教學和研究已成為廣泛運用和受歡迎的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建設課程網(wǎng)站既豐富了教學形式,又活躍了高?!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研究氛圍,促進了教學內容和方法研究,達到了提高課程的教研水平和教學實效的目標。

一、課程網(wǎng)站建設的重要意義及目標定位

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育教學搬上網(wǎng)絡,以實現(xiàn)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豐富教育教學方式,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開展《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建設工作,對于推進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深化教學改革,促進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網(wǎng)站的生命在于用戶的訪問,靈魂在于內容和服務。課程網(wǎng)站的禁忌在于貪全不精,所以前期工作必須精確地了解主要訪問對象,制定出符合自身需要與特色的課程網(wǎng)站運行目的?!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知識面廣、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課程,所以確定網(wǎng)站的發(fā)展目標應充分結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對象、教學方式、學習形式、課程特點等實際,從網(wǎng)站的實用性、資源共享性、互動性著手,實行教學研究與教學方式、學習實踐與學習成效、教學者與學習對象一體化規(guī)劃,做到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形式多樣、學與教互動。二、網(wǎng)站設計

1.客戶端界面欄目及內容

(1)課程介紹。課程介紹主要內容包括思修課的歷史沿革、教學內容、教學條件、課程的特色等。(2)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課程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結合思修課內容主要應包括理論教學大綱、實踐教學、授課計劃等。(3)在線學習。包括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學習方法、學習要求、考核方式、電子教案、知識點內容、典型案例、視頻課堂、在線閱讀、視頻資料等。(4)學習資源。包括資源庫、推薦閱讀書目和材料的相關網(wǎng)站鏈接等。(5)教學論壇。包括經(jīng)驗交流、教學研究、成果展示等。(6)教師風采。主要提供學校思修課教師的基本信息,如教師姓名、簡歷、研究成果、辦公地點、聯(lián)系方式等基本情況。讓學生對教師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加教師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介紹教師的教學和科研狀況,并及時更新。教師的資料更新是體現(xiàn)教師不斷進取和成長的見證?!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不同于其他課程,教師的所作所為對學生思想的影響很大。言傳身教是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師的特殊要求,教師應重視其對學生隱形的德育功能。(7)師生互動。通過互動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幽K是思修課課堂教學活動的擴展。根據(jù)思修課一般采用合班授課方式在課堂中很難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等實際情況,可設置“討論板”,教師根據(jù)課程進度討論主題。如“校園里的不文明現(xiàn)象”“社會公德大家談”“對大學生婚前同居的看法”等話題,引導學生討論、思考進而反思自我行為。(8)學習資源共享。主要是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教學資源并在課程網(wǎng)絡平臺中進行共享,實現(xiàn)教學相長。(9)教學反饋。主要是根據(jù)大學教師除了上課一般較少有時間與學生交流的情況,為了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教師教學的得與失等設置。學生可根據(jù)教師授課情況對教師授課提出自己的建議、意見或對自己不太理解的內容進行反饋以達到促進教學的目的。(10)使用幫助。網(wǎng)站的使用流程及使用方法等。

2.教師端界面欄目及內容

(1)電子教案,包括教案編輯、、審核等。(2)作業(yè)布置,包括作業(yè)設置、、審批打分等。(3)提問交流,包括提問列表、閱讀、回復等。(4)資源共享(此欄主要是為實現(xiàn)教師間的資源共享),包括資源上傳、編輯、管理、刪除等。

3.管理員端界面設計

管理員端界面主要包括欄目創(chuàng)建、欄目內容添加與更新、視頻上傳與刪除、用戶管理、網(wǎng)站界面風格管理等。

4.數(shù)據(jù)庫設計

數(shù)據(jù)庫設計是從用戶對數(shù)據(jù)的需求出發(fā),研究并構造數(shù)據(jù)庫結構的過程。數(shù)據(jù)庫設計是動態(tài)網(wǎng)站設計的基礎,一個好的數(shù)據(jù)庫設計在滿足了用戶需求之外,還要易維護、易擴充等。結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網(wǎng)站建設的相關需求,數(shù)據(jù)庫設計包括用戶表、任課教師表、教學內容、用戶消息表和學習資源表(主要用于記錄與課程相關的圖片、視頻、動畫、文件等信息)的數(shù)據(jù)庫表。

5.存儲設計

課程網(wǎng)站有較多的資源需要上傳和管理,思修課課程網(wǎng)站設置應該包括不同的目錄用于存儲不同的教學資源。圖片資源存儲在圖片文件夾下,視頻文件存儲在視頻文件夾下,任課教師的資源存儲在任課教師相對應的目錄下,網(wǎng)站的其他資源統(tǒng)一存儲在根目錄下的相對應的目錄,這樣更有利于方便快捷地實現(xiàn)師生對資源查找使用。

三、網(wǎng)絡教學方法與策略

教學策略是為了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或課程目標而采取的一整套比較靈活的教學行為,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依據(jù)教學計劃、學生的身心特點對教學原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一種變通性和靈活性的運用。根據(jù)學習對象的特征,編制符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個性化學習指導。提供豐富多彩、富有啟發(fā)性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圖片、表格、動畫、視頻等視覺材料,讓學習對象增強學習實效性??梢园才湃缦聦W習流程:閱讀學習材料—觀看視頻講座—參與活動—思想交流—完成測試。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網(wǎng)絡學習已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本文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網(wǎng)站建設的流程及要求方面提出了基本的網(wǎng)站建設方案,以便高校便捷地實現(xiàn)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振國.基于Bb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精品課程建設與應用[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1).

[2] 孫學玉.自適應網(wǎng)絡課程的設計研究[D].學位論文,2007.

第8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范文

關鍵詞:法治觀;法律通識課程;優(yōu)勢;現(xiàn)狀;建設思路

一、法律通識課程在大學生法治觀教育中的優(yōu)勢

高校非法律專業(yè)學生的法治觀教育主要由《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法律通識課兩個課程承擔。同時,普法工作也是開展法治觀教育的有效途徑。高校將法治觀教育與道德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其中,由專業(yè)法學教師承擔的法律通識課程在法治觀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法律專業(yè)教師一般具備系統(tǒng)的法律專業(yè)教育背景,部分教師還與社會法律實踐有一定聯(lián)系。他們在從事法律通識教育時能夠運用法律專業(yè)教學經(jīng)驗,更好地闡釋法律知識和法律在社會實踐中的運用情況,引導學生理性對待各類矛盾、沖突,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采用這種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對于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守法意識大有裨益。《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實踐中導致了教和學兩方面的問題?!胺苫A”教材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體例進行編寫,內容上從理論到理論,可讀性差;2005年“兩課”課程改革將“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合并為一門課程,法律教學時間縮減到只有十幾個學時,實踐中由于“兩課”教師對德育教學較為熟悉、擅長,實際投入法律教學的時間更少。學生方面,由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開設,學生以對待此類課程的思維慣性對待法律教學,學習積極性不高,厭學情緒嚴重[1]。上述教與學兩方面的問題嚴重影響、制約了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效果。與此相比,法律通識課程由對法律知識感興趣的學生自由選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高,有利于開展法治觀教育,法律通識課程的地位由此凸顯。

二、高校法律通識課程現(xiàn)狀

1.學時不充足,法治觀教育效果打折扣。目前高校通識教育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進行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或“全校通選課”,另一種是復旦大學實驗進行的,一年級新生先在復旦學院接受一年的通識教育方式。高校教育主要任務是專業(yè)化教育,通識課大部分以選修課形式出現(xiàn),相對必修課在學時上進行了很大的縮減,其中法律通識課程也不例外。以筆者曾授法律通識課程《刑事訴訟法》課程為例,其學時為32學時,法學專業(yè)學生課時為72學時,法律通識課程學時為專業(yè)課程的一半。實際上,法律通識課程需花費更多時間向非法學專業(yè)的學生講授必需的法律基礎知識。若法律基礎知識講授不到位,無法實現(xiàn)案例分析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在各種教育中,觀念教育是最難開展的教育之一,學時不夠,導致法律知識只能泛泛而談,法治觀的教育效果打折扣。

2.大班上課,難以實行因材施教。學校在普及法律知識,進行法治觀教育的過程中,忽視了大小班上課教學效果差異,一般將全校選課的學生集中在大教室上課,這門課在管理和維持秩序方面就要花費很多的心思,想要保持教學效果非常困難,致使課堂不能因材施教。此外,幾乎所有通識課程包括法律通識課程均安排在晚上或周六周日上課,無法保障學習效果。

3.授課方式單一,學生積極性不強。調查顯示,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通識課“教師講授太多,課堂互動交流少”。法律通識課中,教師很少深入講解一些學術前沿問題,很少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法律通識課一般是教師“一言堂”,限制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更談不上學生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多媒體教學方式設置了講授的大部分內容,課堂上師生共同開發(fā)的課程內容很少。

4.教學評價手段單一,教學評價的激勵和調節(jié)功能受限。研究顯示,高校教師法律通識課程的學習評價主要方式為考試與測驗。教師一般在課程結束時通過提交小論文或隨堂考試,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作評價。這種評價手段既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也不能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有效的調節(jié)作用。

5.法律教師承擔全校法律通識課程教學任務重。因高校法律教師人數(shù)有限,在講授法學專業(yè)課的同時,承擔一個學校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任務較重,精力有限。

三、法律通識課程建設思路

1.樹立正確的通識教育理念。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通識教育理念,在西方,它是從自由教育理念發(fā)展而來的現(xiàn)代大學教育理念,其核心內涵是通過自由學術的探討,培養(yǎng)理性完善、情感優(yōu)美、行為優(yōu)雅的“完整的人”。[2]民國初年,、梅貽琦等教育家就已把通識教育的理念引進到了中國的大學。學者們對此已進行過廣泛而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的“大學之道”就是一種通識教育的理念,是《學記》中提到的從“離經(jīng)辨志”到“知類通達”的教育。通識教育就是“培養(yǎng)足以化民易俗,身邊的人悅服,遠方的人懷念的知類通達的大成之士”的教育。[3]正確對待法律通識課程面臨的現(xiàn)狀,就須改變文化素質教育的觀點,樹立通識教育的理念,處理好通識課程和專業(yè)課程間的關系。

2.科學設置法律通識課程。第一,在確保學時的基礎上,注重教學對象的特點。法律通識課是針對非法律專業(yè)大學生開設的課程,故此,法律通識課程應以基礎性法律知識和法律理念的普及為主要內容,極少涉及專業(yè)性強的法律知識。第二,明確法律通識教育課的名稱。課程名稱要體現(xiàn)為大學生量身定制的特點,起一個恰當?shù)耐ㄗR教育課名稱是完善此門課程的重要點睛之筆。第三,明確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法律通識教育不僅要普及基礎性法律知識,還要注重提高學生法律維權技能及法律素質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風險防范能力,這是法律通識教育的最終目標。

3.合理組織有效的教學形式。在中世紀,歐洲的大學創(chuàng)立了研討班,經(jīng)德國人進一步完善后,采用小班上課。課前充分準備,課堂上以討論為主。英國人發(fā)明了“導師制”,牛津的導師制是一對一的個別輔導,每周一次。此外,教學組織形式還有學術沙龍,圍繞問題自由討論。歐美國家的大學也有講座,講授基礎知識,設置答疑課作為有益補充,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哈佛大學大多數(shù)課程的班級學生人數(shù)在20人以內,一些研討會課程刻意限制了學生數(shù)目?;诠饘W院課程數(shù)量和規(guī)模,所有課程的平均規(guī)模還是較大的,一般為50人以上。哈佛學院的文理學院,主要承擔全校的通識教育任務,班級規(guī)模較大。教學組織形式,中國古代也有很多好的經(jīng)驗,比如既有個別教學,又有集體教學;既有淺層次的具體方法如談話、練習等,又有深層次的學科教學法如算學教學法等??梢砸赃@些有益經(jīng)驗為鑒,組織有效教學形式,確保課堂法治觀教育效果。

4.豐富法律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模式。針對法律教師數(shù)量少、任務重的問題,應通過加快培養(yǎng)專業(yè)法律教師,豐富法律通識教育課教學模式來解決難題。例如,高校請法學專家、專業(yè)律師來學校作學術報告、講座等,加強學術交流,形成一個多方位的教學模式,促進法律通識課程發(fā)展。同時,法律通識課程可以采用慕課形式,學生在大部分時間到網(wǎng)上自學,并結合有效的課堂探討,從而解決法律教師緊缺的壓力。多樣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法治觀念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5.有效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要注意教學對象特點,不能完全照搬法律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方法,而要更加通俗易懂,密切聯(lián)系社會實際。短時間內讓非法律專業(yè)學生識記常用法律知識,并理解掌握相關法律含義,教學方式的選擇非常重要。法律知識應用性很強,單一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理解法律,因此,案例教學法因其優(yōu)勢成為首選。案例教學法是在解釋一種法律規(guī)范或法學理論時,結合典型判例、糾紛或名案,甚至是虛擬案件進行解析,加深對法理知識和法律規(guī)范的認識和理解的一種教學方法。此種模式中,可讓學生處于當事人的位置,陳述見解,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識記法律、實踐法律解決問題和思考法律制度本身的能力。同時,應當結合科研教學法、分角色教學法、模擬法庭教學法進行授課。

6.注重法律通識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人文精神。一是法律通識教育課應以學生為主,注重實用。課程應以學生的勤工儉學、實習、求職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為重點,內容涵蓋憲法、民法及民事訴訟法、刑法及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知識產權法、勞動法、合同法、高等教育法為主要內容。以學生視角而言,這些法律知識能激發(fā)學生終身學習法律的愿望和學習法律能力的培養(yǎng)。二是法律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不能僅僅囿于普及法律、法規(guī)、規(guī)則、制度,法律的生命事實上深藏于文化中,法律教育不可缺少人文精神,這樣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和社會批判精神,從而實現(xiàn)通識教育所倡導的理念。從精神高度上提高學生對法律的認同,樹立學生較高的法律意識,成為學生遵紀守法、依法維權等的強大推動力。

綜上所述,大學生是中國建設事業(yè)的中堅力量,也是未來各級領導干部及管理人員的重要來源。大學生法治觀的形成,對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法治社會的健全完善具有積極意義。應充分認識加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中大力倡導營造良好的法治觀教育環(huán)境,相信通過努力,大學生法治觀的思想大廈必定會樹立在美麗的校園內。

參考文獻:

[1]葛建義.大學生法律通識教育中的辨證關系[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5,33(4).

[2]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8.

第9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法律信仰;培育

伯爾曼指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作為高校法制課教師,筆者深切感受到:長期以來一些高校的法制課教學停留在法律知識教育階段,走不出“法律僅僅是工具”的認識誤區(qū),使得廣大學生難以真正體驗法律的精神意蘊和豐富價值?,F(xiàn)在,不少大學生依從法律多半出于畏懼法律的心理,很少有人主動地、自愿地依從法律;一些大學生出現(xiàn)違法犯罪行為往往并不是欠缺法律知識,相反有不少大學生法律知識很豐富但卻常常規(guī)避法律甚至違法犯罪。因此,我們需重新審視高校法制課教學,切實提高該課教學水平。

一、加強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育勢在必行

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全身心認同。它體現(xiàn)的是人們對法律的態(tài)度。一旦某個人對法律產生信仰,他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實踐法律。這時,學法、用法、守法乃至護法就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強大精神動力??梢?,法律信仰比具體的法制觀念更具感召力、統(tǒng)攝性,它對人的法律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作用。可以說,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識的最高境界,是法律素質的靈魂。因此,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或法律素質的的培育過程中,我們應把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作為至為重要的乃至終極的培養(yǎng)目標來看待。

可喜的是,目前高?!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在第七章明確提出了大學生要樹立法律信仰這一要求,并且圍繞這一主旨在教材內容體系上作了特意安排。表現(xiàn)在:第一,教材第五、六章介紹了公共生活、職業(yè)生活、家庭生活領域與大學生關系密切的一些法律。這使大學生能充分認識到社會生活各方面需要而且必須有法律規(guī)則,自己的身邊處處有法律規(guī)則存在。第二,教材第七章探討了“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問題,其中涉及“領會法律精神”、“樹立法治觀念(含民主與法制觀念、法律權利與義務觀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加強法律修養(yǎng)(含培養(yǎng)法律思維方式、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等主要內容,這些內容與法律信仰的形成息息相關。第三,教材第八章不再過分強調法律條文的介紹,而是注重大學生對我國法律制度的總體把握和概括了解,其用意在于使大學生認同我國的法律制度。這種編寫思路顯然是與以往《法律基礎》教材過于注重法規(guī)知識介紹而忽視大學生對法律價值的體驗,和法學教材編寫思路雷同等特點很不一樣。

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仍有一些教師沒有對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育問題給予足夠重視。表現(xiàn)在:一些教師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識,為此追求傳授法律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但因學時少、內容多,于是就在課堂上搞“滿堂灌”,爭分奪秒講解法律條文,力求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對實用法律知識的需求。如果把高校法制課等同于法律常識課,強調其知識性而忽略其思想教育性,這就改變了該課的德育性質。現(xiàn)在有些高校把法制課講成了法學概論課,內容的取舍隨意性較大,對學生的考核片面追求法律知識的掌握,顯然違背了法制課的教學宗旨。由于教學指導思想有偏差,教學內容設置、師資配備、教學方式、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存在問題也就在所難免。難怪據(jù)陳大文先生的調查顯示,現(xiàn)在大學生對高校法制教育性質的認識,判斷為智育(法律知識教育)的竟然占32.7%。筆者認為,盡管大學生知悉法律很重要,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但知法者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護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

二、大學生法律信仰培育的目標要求

大學生法律信仰培育的目標就是使大學生絕對認同我國的法律,真正做到依法辦事。具體來講,有四個方面的細化目標:

第一,大學生要對法律的價值絕對認同。大學生不能將法律僅僅作為一種工具來看待。當法律只是被當作維護階級統(tǒng)治或維護自身權利的實用工具,特別是被當作一種可以被一部分人隨意玩弄、缺少靈魂和良知的東西時,當人們服從法律僅僅是因為害怕國家暴力機關的制裁時,法律就難以成為人們信仰的對象。因此,大學生應當對法律所蘊涵的自由、正義、公平、秩序等價值有切實的體驗,真正感受到法律表達了他們的要求,法律是為了他們而存在的,他們才珍視法律,絕對認同法律。

第二,大學生應確立“法律至上意識”。大學生應感知到法律在他們的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在。他們應認識到自己的每一個行為都處在身邊法律之網(wǎng)的籠罩下。此外,大學生還應把法律置于至上的戰(zhàn)略地位來看待。如果在他的生活中有其他行為規(guī)范(如道德、紀律、政策)和法律產生沖突,則必須舍其他而求法律,也就是說要以法律作為衡量其他行為是否規(guī)范有效的前提和準繩。在法律的效力方面,大學生還要認識到未失效的“惡法”也是法律,必須得到遵循。

第三,大學生應具有積極守法的精神。大學生們應將守法看成道德義務而自愿守法。如果他們是基于法律的強制力而不是自己的內在需求而守法,則表明其對法律并沒有信仰,法律仍然是外在于他們的。如果大學生不是因強力而是憑良心守法,不是因他律而是因自律乃至自由守法,并把守法行為視為自己承擔的義務和對于自身人格的基本肯定,那就表明他們具有了法律信仰。積極守法精神還要求大學生在有法律規(guī)范的情形下,嚴格遵循法律規(guī)范;在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時,他們也同樣應當遵從法律的精神,自覺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法律的本意。

第四,大學生應具有強烈的法律參與意識。這表現(xiàn)為:一是大學生要認識到權利是義務之母,要具有權利本位意識。除了具有權利保護意識外,還應當積極要求法律規(guī)定新權利。二是大學生還應當促進現(xiàn)有法律不斷完善。大學生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要有對現(xiàn)有法律的質疑精神。三是大學生應積極打擊破壞法律的行為,比如采取見義勇為等各種方式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也就是說要有維護法律尊嚴的意識。

三、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切實改進法律信仰培育工作

1.改進教學內容

從法律信仰形成的角度審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應注意抓好如下幾方面的教育:一是應將法律工具的優(yōu)越性、社會主義法律的超工具價值(如正義性、民主性等)、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宣講。只有將法律不僅僅看成工具,將學生不看成工具而是看成具有自身價值追求的主體,法律才能真正被大學生認同。二是深刻分析傳統(tǒng)政治文化、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對法律信仰形成具有消極影響的因素,大力批判,并且?guī)椭髮W生正確看待現(xiàn)實社會法治運作狀況,既不能說得一團漆黑,也不能粉飾太平,幫助大學生調整對法律的心態(tài)。三是加強現(xiàn)代法制觀念教育。在各個部門法中都有一些法治觀念,它們通過立法宗旨、法律基本原則等體現(xiàn)出來。在法制課教學中絕不可忽視這方面的教育。四是通過法律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教學,使大學生養(yǎng)成用法律進行思維的習慣。如果仍立足于純粹法律知識的傳播,高校法制課就是失敗的。如果能把培養(yǎng)學生法律信仰作為這門課的主要任務,傳播人權、平等、自由、理性、秩序等法的基本價值觀,把具體的法律知識精心設計為培育法律信仰的載體,教師的教學就會符合高校設置該課的初衷。

與教學內容改革相伴隨的是要改革法制教育評價方法。目前,各高校法制教育考核的內容仍集中于法律知識,學生追求的僅僅是該課程的卷面分數(shù),學完后并未真正養(yǎng)成依法辦事的自覺性。法制教育關鍵要看學生的行為實踐。法制教育評價應實行卷面考試和行為考察相結合,強調學生的“知”、“行”統(tǒng)一。讓學生感到不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是為了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而學法。

2.改進教學方法

在這方面,關鍵是要運用“主體性德育”的教育理念來開展教學。主體性德育就是把學生作為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按照其思想品德形成規(guī)律來開展教育,而不是“目中無人”的教育。這體現(xiàn)了教育的針對性。自覺地把這一教育理念落實到法制課教學過程中,能加快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形成。在此,我們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要強化大學生對法律價值的體驗。大學生只有經(jīng)過法律價值體驗過程,他們才有可能對法律價值產生認同心理。只有對法律價值的認同達到足夠的程度,才能對法律產生信仰??梢?,大學生法律信仰形成過程就是大學生對法律進行科學的、充分體驗的過程。離開了這個過程,不論法制教育多么賣力,教育手段多么先進,法律始終不能內化為大學生的價值追求。因此,首先要讓大學生感受法律的存在,特別是聯(lián)系自身利益需要來感受法律的優(yōu)越性。在對法律感受的基礎上,對法律所具有的價值要上升到理性層面來認識,這就需要大學生認真分析法律的價值屬性與自身價值追求是否一致。只有經(jīng)過法律價值體認,大學生才有可能對現(xiàn)有法律體現(xiàn)的價值表示認同。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感有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從最初對法律產生信任,到產生法律信賴、法律信念,直至形成法律信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不懈的努力。

而且,讓大學生對法律產生信仰,還需要教師在法律認知教育、法律情感教育、法律意志教育和法律行為教育諸多方面下功夫。

就法律認知而言,大學生要對法律有個概括的總體認識,特別是要了解法律的基本理論、原則、宗旨等法律精神。現(xiàn)在,一些教師在法律認知教育方面停留在具體法律條文的講解上,甚至以為學生掌握的法律條文越多越好,這是片面的。法律認知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學生建構起法律知識結構,理解法律的價值,學會從法律角度觀察思考社會現(xiàn)象,養(yǎng)成法律思維的習慣。要達到這種目的,就必須注重法律觀念的培育。法律觀念是在對法律具體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形成的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追求為依歸的理性的、系統(tǒng)的法律思想觀點,它具有強烈的價值指向性??梢?,對法律的認知不能停留在對法律細枝末節(jié)的把握上,而是要從總體上把握其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