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yī)學與化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翻譯過程,其中英語與漢語存在著諸多文化方面的差異,如果在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對彼此的文化差異重視程度不夠,就會給英語文學作品的正確翻譯帶來障礙,直接的影響到了英語文學翻譯的實效性發(fā)揮,那么反之,只有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過程中,充分的關注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存在的具體差異,并根據(jù)存在的差異巧妙的在翻譯過程中,加以恰當?shù)姆g處理,英語文學的翻譯才能更具實效性,所以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能否采用正確的翻譯方法處理英語文學翻譯中出現(xiàn)的兩種語言文化所帶來的差異,對于英語文學翻譯質(zhì)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只有在翻譯的過程中正確的把握彼此的文化差異,并且恰當?shù)奶幚砗糜捎谶@種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翻譯障礙,那么其所翻譯的文學作品的準確性才值得信賴。文化因素應是英語文學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翻譯中只用語言直譯的方式進行翻譯,即使翻譯的沒問題,在忽略了英漢文化差異情況下,也很難讓人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其直接理解語言的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讓其理解語言背后具有迥異文化元素的內(nèi)在含義,只有突破這種文化的障礙才能真正的翻譯出好的英語文學作品。
二、英語文學翻譯過程中正確處理文化差異的策略
1.認識作品的體裁,正確處理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英語文學的翻譯與其文學體裁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不同的文學體裁所具有的特點也是不相同的,針對不同體裁的獨有特點,根據(jù)源語言與翻譯目的語言特點之間的差異性特征,熟練的運用這些語言存在的特征,才能真正把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更加完美,體現(xiàn)出不同體裁作品的不同風格。但是,我們也要明確文學體裁的差異不等于其文化內(nèi)涵與文化元素也存在著多大的差別,如針對科技內(nèi)容英語文章的翻譯,其蘊含的文化元素就相對較少,因此,對這一類文章的翻譯,就很少考慮文化的差異,而針對小說、話劇的英語文學體裁文章的翻譯,則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其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如果不考慮其文化的元素而進行翻譯,其作品翻譯出來一定讓人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失去了作品獨有的文化魅力。因此,在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其文體的差異,根據(jù)不同文體所具有的自身文化差異,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正確翻譯方法來進行翻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翻譯出好的文學作品。
2.運用動態(tài)對等的方式來正確處理其文化間的差異在英語文學的翻譯中,要把整篇的文章完整的翻譯出來,使這個文章的內(nèi)容全面、具體的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把原有的英文內(nèi)容用漢語的內(nèi)容完整的表達出來,使英文所表達的含義運用漢語的表達方式展現(xiàn)出來。但是,我們要看到英語的語言與漢語的語言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對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充分的了解,翻譯時還要學會運用動態(tài)對等的方式來處理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對等翻譯是指將英語原文中不同的單詞或者詞組翻譯出與之對等的漢語的表達意思,而在實際的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單純的運用僵化的對等翻譯方式來對等翻譯彼此相應的意思,則其翻譯的意思就可能出現(xiàn)嚴重的偏差,翻譯的結果往往不正確。動態(tài)對等翻譯的含義則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將詞語的翻譯進行對等翻譯,也要將語法的翻譯進行對等翻譯,并且在其翻譯的過程中,其體裁的特征也要彼此的對等相應,在翻譯中,我們要充分的考慮這幾方面的問題,讓所翻譯的作品盡量的保持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與風格。
關鍵詞:美術教育;構圖;藝術創(chuàng)作;思維培養(yǎng)
所謂構圖,也就是利用視覺要素在畫面上,按照空間把色彩線條組織起來的構成,是在形式美方面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一幅作品的構圖,凝聚著作者的匠心與安排的技巧,體現(xiàn)著作者表現(xiàn)主題的意圖與具體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藝術水平的具體反映,現(xiàn)代的繪畫藝術已經(jīng)走向多元化,如何選擇適當?shù)臉媹D形式并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如何讓學生把人、景、物安排在畫面當中,以獲得最佳布局的方法就成為教學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繪畫的基礎課程中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構圖的認識、理解、掌握、應用等相關知識的培養(yǎng),這就需要首先提高學生對構圖重要性的認識,其次培養(yǎng)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方法。
一構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重要地位
無論是中國繪畫還是西方繪畫,前輩大師們都很重視對構圖的研究。塞尚在藝術構思中十分重視形狀、線條、色彩、體積的關系構成,獨特的幾何化作品構成形式,對現(xiàn)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十九世紀后期以來,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興起,使原有的構圖形式不能滿足需要,新的構圖形式在藝術家的探索下不斷涌現(xiàn)??死诽氐钠渥髌分胁捎脧娏业幕y平面化處理,是極具裝飾性的繪畫構圖形式;現(xiàn)代畫家畢加索的《鏡前少女》的作品中,融入了各種不同的圓形、方形、圓弧線,并且各自形成自己的節(jié)奏;莫蘭迪的大量作品中充分的運用了對象的內(nèi)形和外形所構成的不同的幾何關系達到的畫面的高度和諧,從而產(chǎn)生了寧靜而略帶有憂郁的美。
中國畫同樣很重視構圖的研究,古代的繪畫理論中構圖又被稱作章法、布局或經(jīng)營位置,東晉時代的顧愷之提出了“置陣布勢”,要求密于精思,臨見妙裁。不是見什么畫什么,而是要求畫家根據(jù)布勢的需要有所選擇,中國畫十分重視氣勢和神韻,潘天壽的構圖喜歡作方形結構,常常創(chuàng)作奇險的境界,用以表現(xiàn)他雄闊、霸悍、質(zhì)樸的藝術風格。
構圖教學是高等教育美術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學習美術的基礎,縱觀整個高等教育美術教學大綱,構圖知識的教學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構圖是具體的形式,也是一件繪畫作品形式美的集中體現(xiàn)。因為一切形式因素,不論是線條、形體、色塊等,都必定集中展露在構圖之中,要使學生具備靈活運用構圖法則的能力,就需要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增加構圖教學的內(nèi)容,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講解構圖的形式法則,提高對構圖教學的認識和地位,使構圖教學成為獨立的教學單元,在現(xiàn)代藝術教學體系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藝術創(chuàng)作中構圖意識培養(yǎng)方法
1把握構圖原則
關于構圖的規(guī)律或原則,各家所指,不盡相同,總則大同小異。差別往往在于著眼點不同,側重面不同,而基本道理多數(shù)都是一致的。中國畫傳統(tǒng)理論的闡述,立足于動感,使相對靜止的山水,在畫家心目中也要取勢,即獲得運動的傾向性。而西方的構圖學,立足于靜止,先講均衡、穩(wěn)定。其實中國繪畫未必不要均衡和穩(wěn)定。
所以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應該把握構圖的原則,也是真正能夠掌握并熟練應用構圖方法與技巧的關鍵,那么,首先藝術創(chuàng)作的作品能把注意力引向畫面主體,也就是說,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只要使觀賞者的目光漸漸投向畫面主體,通過主體與陪襯畫面的結合,更容易理解畫面上的內(nèi)涵,從而對作品產(chǎn)生更深層次認識。其次,藝術作品中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或是表現(xiàn)一個人,或是表現(xiàn)一件事物,即使是抽象畫其實也有一個主題。主題應該在作者心中明確,毫不含糊,但在表現(xiàn)上不一定使觀賞者一眼就能看得出來,只有主題鮮明,才能更好展現(xiàn)繪畫目的,觀賞者才能充分理解畫面上的含義。最后,藝術作品應盡可能畫面簡潔,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視線引向畫面主體的內(nèi)容,有利于渲染畫面情緒、主題的部分,而排除或壓縮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內(nèi)容。2融入構圖藝術
當藝術作品中具備了上述提到的構圖的基本原則時,藝術實踐表明均衡、對比和完整僅僅是構圖的初級階段,也是構圖的最高階段,繪畫作品要成為一幅藝術品,應該在構圖上有更多美學的要求,繪畫作品是一個有機體。所以,在繪畫作品中融入構圖的藝術才能更好的展現(xiàn)畫面內(nèi)容。第一,新穎與樸素的藝術展現(xiàn),構圖的原則固然應該考慮,但試想如果畫家都按照原則作畫,那就無法吸引住觀賞者,只有新穎的構圖,才能吸引住人們的視覺,利用心理學的首因效應,給人以感染力和吸引力,不論是色彩、線條、空白大小分配都會給人們新鮮的感覺。
同時,藝術作品來源于生活,真正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往往具有樸素的特征,樸素的主題、樸素的感情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第二,節(jié)奏和韻律的藝術展現(xiàn),韻律廣義上講是一種和諧美的規(guī)律,是造型要素在節(jié)制、推動、強化下呈現(xiàn)的情調(diào)與趨勢。作為視覺藝術,韻律主要意味著構圖中形、線、色的形式感覺的一致,包括基調(diào)及主線起承轉合的和諧性,一幅具有較高藝術的構圖,它不僅具有新穎與樸素感,而且要有韻律感。第三,裝飾性繪畫更注重主觀性和規(guī)律,它可超越客觀現(xiàn)實和時空限制,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畫面上的裝飾性,主要是指寫實性繪畫的基礎下其形式語言風格樣式及處理手法根據(jù)畫面效果的需要,進行得體的“裝飾”表現(xiàn)。
3創(chuàng)新構圖方法
繪畫中的理想不是固定的,因個人的理念、時代、民族而異,文藝復興時著名畫家達芬奇,以肖像畫而聞名于世。當時的肖像畫流行正面或側面為構圖標準,而達芬奇卻取四分之三面來構圖,這就是他理想的構圖理念。所以在引導學生用固定的構圖模式構圖的同時,也可以引導他們嘗試去沖破這種局面,特意改變空間層次關系、變化透視關系、改變視覺角度,從而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促使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進行小構圖,尤其是對同一景色進行不同的取景、不同空間透視等關系的觀察與構圖。從而開拓學生的視野及思維方式。目前,國內(nèi)外的很多繪畫家研究新的構圖方式,如發(fā)散式的構圖方式,利用空白選擇不同的構圖方式等,為進一步展現(xiàn)作品蘊含和特色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三結語
1構圖教學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分析構圖教學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在高等教育中構建構圖教學單元的必要性。
2提出了從把握構圖原則、融入構圖藝術、創(chuàng)新構圖方法三方面的構圖意識培養(yǎng)方法,充分利用構圖特點,更好的展現(xiàn)出藝術作品的蘊含。
3構圖意識的培養(yǎng)貫穿于美術教學的始終,為創(chuàng)作更好的藝術精品發(fā)揮積極的作用,不論學生還是教師本身都應該注意構圖意識的培養(yǎng)與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蔣躍.繪畫構圖學教程[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2]尚紅芝.現(xiàn)代繪畫構圖藝術[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1):67-68
1.缺少學習興趣?;瘜W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和家庭實驗等等,實驗現(xiàn)象千變?nèi)f化,豐富多樣。和其它學科相比較,學生對學習化學似乎應該表現(xiàn)出更大的熱情和愛好,而事實并非如此。我校在上學期組織的一些測試中,和其它學科相比較,化學的成績并不突出。我觀察和詢問了一些學生,并做了一些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對化學這一門課并不很感興趣,或者只對實驗感興趣而不喜歡學習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概念,只是被動地、機械地隨著老師一步一趨的學,學習起來感到枯燥、乏味,沒有動力,自然就學不牢,成績就提不高了。
2.化學成績兩極分化嚴重。在教學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在同一班內(nèi)的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內(nèi)容的反應相差很大,一部分學生聽課聚精會神,積極思考和做筆記。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似聽非聽,左顧右盼,或埋頭做自己的事,而且這樣的學生在學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趨勢。我于去年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些測試閱卷工作,在閱卷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化學成績懸殊很大,同一考場內(nèi)有的滿分或接近滿分的,而有的才二十幾分、十幾分甚至還有幾分的(滿分60分),整體情況也是如此。從閱卷后返回的我校學生的化學成績來看,大體上也是如此,不及格的約占1/6左右。
3.缺少實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初三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大量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可以極大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去年的理化實驗操作考試中,我參加考核評分工作。在考試中我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一開始做實驗便手足無措,連膠頭滴管也不知怎么拿或拿不穩(wěn),在實驗中丟三落四,實驗結束后不知道傾倒廢液,整理儀器,更不用說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了?;瘜W是一門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學科,有一次縣教育局組織的初三畢業(yè)考試化學試卷中有一道這樣的題目:食鹽和面堿,醬油和黑醋都是家庭中常見的烹調(diào)用品,請你利用家庭中現(xiàn)有的條件,將它們區(qū)別開來,要求每組物質(zhì)簡要敘述兩種物理或化學鑒別方法,實驗步驟、現(xiàn)象及結論。這是一道將教材中酸、堿、鹽的化學性質(zhì)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題目,旨在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然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卻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不完整。
當然以上情況只是個別現(xiàn)象,但是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所以,我認為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課堂教學結構,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zhì)方面進行教育,在課堂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方式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全面性”等素質(zhì)教育觀才是最關鍵的。
一、激發(fā)興趣,注重實驗,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主體性
化學實驗大都具有生動、鮮明、新奇、有趣等特征,通過實驗,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將產(chǎn)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會積極主動地認真學習、堅持不懈地鉆研。特別是初中化學,它是化學的啟蒙階段。實驗教學,更是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一節(jié)的教學中,關于用什么藥品制二氧化碳最理想這個問題,我提供了如下信息:碳酸鈉粉末,石灰石(或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稀硫酸反應都能生成二氧化碳,究竟哪種藥品最理想,請同學們自己做分組實驗。我話音未落,同學們就積極主動地實驗,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實驗中學生獲得了感性認識,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求知欲。此時,教師指導學生從碳酸鈉,石灰石分別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的快與慢,反應持續(xù)的長短,原料的來源,經(jīng)濟價值等方面考慮,并加以討論。同學們爭先恐后,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通過這個實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體現(xiàn)了素質(zhì)教育的主體性。
二、以疑激思,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全體性
關鍵詞:大學英語;文化意識;文化教學原則
一、大學英語文化意識教學的重要性
(一)眾所周知,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而文化則體現(xiàn)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文化的成分,同時也是創(chuàng)造文化的工具。語言充當和反映文化的需要。因此,語言學習是文化學習的承襲,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緊密聯(lián)系。1964年,美國語言學家Lado指出:“如果沒有很好的掌握一種文化的背景,就不能很好的學習這門語言?!豹?/p>
(二)在很多方面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極其不同。21世紀,伴隨知識經(jīng)濟和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到來,跨文化交際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如果希望我們的學生有效的掌握英語,英語教學必須伴隨其文化教學,這一觀點已受到英語教師﹑語言學家和應用語言學家的廣泛認可。大學英語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傳授學生英語知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大學英語改革已提到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化意識教育。文化意識即意識一種文化群體成員的行為習慣﹑意念﹑觀點及價值觀等,它同時也意味著對該群體成員的行為和信仰原因的理解。
二、文化教學的原則
文化和語言是緊密聯(lián)系的,因此,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中所必需的部分,它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是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牛津大學的語言學者R.L&ScarcellaR.C總結了文化意識學習需要的五個階段:(1)有條件的情況下了解一些外國文化。(2)理解一些簡單的外國文化現(xiàn)象和典型。(3)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沖突的意識,開始明白個人的文化優(yōu)越感。(4)從智力上﹑知識上對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個人感情方面的。(5)從知識上和感情上對文化的真正心領神會和尊重,能夠感人所感。
從以上的總結不難看出,為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進行多方面的培養(yǎng)。為此,作者建議英語文化教學的四個原則,即認知原則、比較原則、同化原則和寬容原則。
(一)認知原則
認知原則強調(diào)的是了解和理解而不是行為表現(xiàn)。我們所說的認知原則,首先是指關于英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其次可能會進一步涉及到某些能力的培養(yǎng),諸如觀察力、識別力、對社會文化現(xiàn)象和英語文化以及其源文化的調(diào)查能力。
語言學家Vallette(1977)總結了文化教學的五種類型:(1)文化意識,(2)掌握禮節(jié),(3)理解日常生活,(4)理解文化價值,(5)對目標文化的分析。不難看出除了第二種類型,Vallette所強調(diào)的這幾方面和本文所談到的認知原則極為相似。
Hammerly(1982)總結了10個目標,大多數(shù)都主要強調(diào)對目標文化知識教學的認知目標,對目標文化的特征認識以及學習者自己的文化和目標文化的差異認識。(1)詞匯和短語的文化內(nèi)涵知識。(2)在一般情況下如何表現(xiàn)的知識。(3)對第二文化興趣和理解的培養(yǎng)。(4)理解跨文化差異。(5)理解不同文化間的情形和差異。(6)文化項目的研究。(7)對第二文化綜合觀點的培養(yǎng)。(8)對第二文化陳述評價的能力。(9)對第二文化及其民眾的感情培養(yǎng)。(10)對第二文化的學術研究。
認知原則適合于文化意識教學,文化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像歷史﹑地理和詩歌等學科的教學。從嚴格意義上講,文化教學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反過來講,它是構成語言教學的完整的一部分。語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具備交際能力,這也意味著對社會和文化多方面知識的理解,即文化能力會融入到交際能力中。因此在語言教學當中,在講授語言的同時應給予學生文化內(nèi)涵的知識。
(二)比較原則
比較讓我們對不同的文化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也幫助我們解釋不同的文化行為,避免根據(jù)我們自己的標準來解決別人的文化行為,或者把我們的文化帶入其他文化情形當中。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區(qū)分其差異并提高辨別可接受文化與不可接受文化的能力,這樣能預防不加批評的接受目標文化。通過比較也能夠提高我們的交際能力。為什么許多外語學習者經(jīng)常犯實用錯誤,那就是因為沒有正確的把握好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缺乏對文化差異的了解,在關注相似性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差異性;在和外國人交流時,往往產(chǎn)生誤解,這就是由于他們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了別人的文化模式。
在語言教學中,我們必須集中在以下四個對比方面:詞匯方面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習慣用語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方面不同的語法運用,演講方面不同的語言風格。然而在這幾方面中,尤其應該重視外語教學中詞匯和短語的文化內(nèi)涵,因為它們反映了文化是構成語言的基本材料。許國璋教授曾經(jīng)總結過文化背景中文化負載的三種模式:(1)文化負載小于外國文化背景。(2)文化負荷大于外國文化背景。(3)文化負載在某些方式上會大于或小于文化背景。在語言研究中,良好的外語詞匯總是需要這樣的比較。
由于不同的文化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考方式和社會規(guī)范、文化沖擊或文化沖突是無可避免的。如果我們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異,時刻不忘對比他們,就能加深對對方的了解和消除互相的誤會。只有這樣做,才能減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的沖突而引起的暴力行為和武裝沖突。
(三)同化原則
創(chuàng)造力,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任何民族生存的必須資產(chǎn)。創(chuàng)造,在某些方面即文化創(chuàng)造,是從其他文化中取其精華以完美自己。英語文化和中國文化有太多差異。一方面,這些差異使得我們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溝通相當困難;但在另一方面,兩種文化越是不同,我們越是要相互學習和借鑒。在課堂教學時,幫助學生理解目標文化并能對其進行解釋是不夠的,最重要的在于利用有用的文化為我們服務。這就是所謂的同化原則。
Schumann(1978)劃分了三種接近目標文化的典型策略:同化、保存和采用。在采用方面,舒曼認為每個語言學習者都試圖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采用和利用目標文化的某些部分。雖然舒曼使用不同的描述,但他所表達的意思都一樣,它僅僅是一個事情的不同描述而已。
當我們強調(diào)文化教學中的同化原則時,我們應該對機械吸收外國的東西引起重視。目前對向外來者學習有兩個不同的態(tài)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tài)度,移栽一切,不論它是否適合我們的條件。這種觀點并不好;另一種是學習適合我們情況的東西,那就是要吸收有益經(jīng)驗。這種態(tài)度是我們應該采取的。
(四)寬容原則
《當代英文朗文辭典》(1995)對“寬容”一詞的定義如下:寬容一詞來自于拉丁語,即“愿意接受或允許喜歡或不喜歡的行為﹑信仰﹑風俗等,沒有反對?!痹诳缥幕浑H中,最優(yōu)和最理想的交流目標是謀求和諧的關系。文化寬容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為“文化默契”。現(xiàn)代教育是多元的,因此,寬容應基于差異和多樣性。所以,我們強調(diào)培養(yǎng)寬容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學生與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溝通時,他們的文化寬容意識。
我們所提到的文化寬容,即我們必須擺脫文化歧視。文化歧視是種族優(yōu)越感,文化典型和文化偏見的大雜燴。種族優(yōu)越感既包括對自己文化優(yōu)越感的態(tài)度,也包括對外來文化的敵視和否定。文化典型是指對特定文化的固定看法和形象認同。隨著全球化的進步,跨文化交際已成為我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可能會生活在一個尋求不同價值觀和不同社會規(guī)則的環(huán)境里;我們也可能遇到大量的外國人并且融入他們。為了應付不斷的和不可避免的共處,在面對外國文化時,我們必須表現(xiàn)出寬容。
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寬容時,對他們來講首先至關重要的一步,是對不同的文化要持客觀的態(tài)度,同時要對其有盡可能多的了解。第二,他們需要知道文化差異并進一步學習研究它。那就是說,如果能夠意識到文化差異并正視它,那么你就邁進了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大門。第三,克服對不同文化的消極看法,盡可能采取積極公正的態(tài)度。
在當今經(jīng)濟和科技全球化的情況下,每一種文化都無一例外地面臨發(fā)展和完善的問題。只有通過彼此尊重,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世界文化才會多彩和繁榮。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孤立主義處境危險,必將受到反對,因為前者以自己的文化模式為中心,而后者拒絕一切外來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發(fā)揚文化寬容和不同文化間的互相理解,將對構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改善文化生態(tài)和避免文化沖突甚至武裝沖突大有裨益。
三、結語
跨文化知識的傳播,社會文化知識彌補了最關鍵的語言交際能力。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為了避免交際障礙,一個語言學習者至少必須具備兩種能力:其一是他擁有的語言能力,他的表達是否有利于溝通的順利進行;另一個是,他能找到出錯的地方并知道如何提供補救措施。這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教學,除了單純的語言教學之外必須有系統(tǒng)地教導。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應重視文化教學的重要性,根據(jù)其教學原則加強自身文化學習,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文化差異教學,并發(fā)揮積極作用,幫助學生建立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提高學生文化創(chuàng)造力,以便于成功有效地進行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
參考文獻:
[1]Allen,E.D.andValette,R.M.ClassroomTechniques:ForeignLanguagesandEnglishasaSecondLanguage[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77.
[2]Barry,TomalinandSusan,StempIeski.CulturalAwareness[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3]Byram,Michael,andVeronicaEsarte-Sarries.InvestigatingCulturalStudiesinForeignLanguageTeaching.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LTD,1991.
[4]Kramsch,C.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M].5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5]Lado,R.LinguisticacrossCultures.AnnArbor[M].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7.
[6]顧嘉祖,陸升.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7]胡文仲.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4).
一、初、高中化學教學目標及目的的差別
通過對比初、高中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及目的的闡述可知,初中化學是啟蒙學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素質(zhì)教育。從教科書及教學實際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學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化學知識、基本化學實驗技能、簡單化學計算及化學在生活、生產(chǎn)及國防的某些應用,其知識層次則以要求學生“知其然”為主。高中化學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的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化學知識逐漸向系統(tǒng)化、理論化靠近,對所學習的化學知識有相當一部分要求學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學生要會對所學知識能運用于解決具體問題,還能在實際應用中有所創(chuàng)新。
二、教學方法的銜接
初中化學的教學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識水平及初中化學作為入門學科的限制,較多地采用灌輸式的講解方法。進入高中時,教師要抓住學生生理從少年向青年轉變,學習心理是從“經(jīng)驗記憶型”的被動接收知識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的轉變時期,在教學方法上則應更多地采取啟發(fā)式,啟發(fā)、激發(fā)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從本質(zhì)上理解所學內(nèi)容。
為了能順利地開展高一年級的教學工作,教師應:
1.通覽教材、大綱
教師要熟悉初、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綱中對各部分知識的要求情況。確定新學年開始的教學內(nèi)容及訂出教學計劃,使得所教學的內(nèi)容有利于高中化學的學習,有利于初、高中的銜接。
2.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
教師對高一新生的中考情況要進行認真分析,對中考中與高中學習密切相關的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要心中有數(shù),以便在教學中有的放矢。
另外,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志向。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也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學生受家長、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多數(shù)學生有了一定的理想和抱負,作為一名教師,正是學生的引路人,教師有責任、有義務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其次,仔細觀察學生行為,了解學生性格特征。學生受環(huán)境,家庭,遺傳等因素影響,性格迥異,有的學生大膽,活潑開朗,有的學生性格膽小自卑,作為教師必須認真了解學生性格特征,針對不同性格學生,給以適當?shù)慕逃绞?,才能因材施教,性格活潑開朗的學生,我們盡量要求她們沉著冷靜,膽大心細。學習一步一個腳印,做到活而不浮,自卑、膽小的學生,教師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敢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第三,了解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對腦子靈、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其難度,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活動,開發(fā)學生智力。對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同學,教師多放些耐心,給這些學生多講基礎知識,在基礎知識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興趣,使這些學生也有一定的成就感,提高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推進素質(zhì)教育。
3.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科素養(yǎng)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表、演示實驗、教學模型等直觀材料,結合當前社會熱點,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經(jīng)濟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以此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如講授《鹵素》時,可介紹氯氟烴對臭氧層的破壞原理,講授《硫酸》時,可介紹有關環(huán)境污染及環(huán)境保護及我國的有關環(huán)境政策,講《物質(zhì)結構》時,可介紹北約對南聯(lián)盟轟炸時所使用的貧鈾炸彈及其對人類、對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等等,讓學生覺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化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要學好化學就必須有腳踏實地、勤奮苦讀的態(tài)度。
4.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能力的培養(yǎng)應自高一始
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可使學生受益終生,高一時要注意學生閱讀習慣、作業(yè)規(guī)范、實驗規(guī)范等的教育和養(yǎng)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養(yǎng)是中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思想,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漸提高的過程,不同階段的不同教學內(nèi)容擔負著培養(yǎng)不同種能力的任務,教師應抓住各種場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
三、學習方法的銜接
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主要是記憶、重現(xiàn)、簡單模仿。這種較為機械、死板的方法不適應高中注重能力及創(chuàng)新的要求。高一年級的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使之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學習方法的正確與否是決定能否學好化學的重要一環(huán)。
課堂上教學生學會某些知識,是為了課外學生會學更多的知識。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應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應結合課本各種內(nèi)容給學生各種知識予具體指導。
古人說:授人以魚,只備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可終生受用。教學生如何學習,使學生能有效、正確地進行各種知識及技能的學習是授人以漁之舉。
關鍵詞:小學 英語 教學文化 意識交際 能力
光陰在薦,自從小學開始普及英語課程以來,英語教學工作在探索、試驗與總結中已經(jīng)走過了九年的風風雨雨,并取得驕人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令人堪優(yōu)。許多英語教師秉承中國傳道、授業(yè)、解惑之文化傳統(tǒng),著重講解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或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時帶來諸多麻煩與交際障礙。只有了解和理解了這些文化因素的差異,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這種看法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
一、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必要性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結晶,它也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文化的方方面面,從風俗習慣到歷史宗教,從物質(zhì)文明到社會制度,從價值觀念到審美情趣等等。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的產(chǎn)品,因此它必須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即語言的變化反映文化的變化,同時文化的發(fā)展也影響著語言的變化,二者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所以語言教學必然離不開文化教學。我國著名翻譯學家王佐良先生曾講過:“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崩嘁苍f過:“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痹谟⒄Z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內(nèi)涵,而且又加深了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探究,從而真正地理解、使用和掌握英語,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語言知識本身
語言可由語音、音系、形態(tài)、句法語意等不同層面構成。語言又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那么不同國家的文化所運用的語言蘊涵的東西必然有其獨特性。即在語言的這些層面中,就會有詞匯、語法、語篇、語用等文化差異。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小學生對于同一事物看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即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將母語文化知識直接遷移到目標語中,勢必造成學習和交際困難,將會出現(xiàn)語言的負遷移現(xiàn)象。
二、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策略
文化本身就是難以界定的,蘊涵著豐富的寶藏,等待世人挖掘。那么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更非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跳而就,只能細水長流。教師在實施正常教學計劃的同時,要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地去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
1、教師需建立文化和語言平等觀
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更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和積累,而忽視語言所在的文化背景,從而出現(xiàn)了語言能力強的人,而語用能力強、語言知識高深的人,不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取得成功的現(xiàn)象??梢娢幕R的傳播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但作為文化傳播的主力軍―教師,則需建立平等的文化觀和語言觀。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同時人們的思維表達方式也各有千秋。但英語教學者既不能過度崇拜西方高度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明,也不能醉心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因為教師的文化觀和語言觀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文化觀和語言觀。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化偏見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因而,只有建立平等的文化觀和語言觀,才能保證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順利展開。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文化意識
A、利用體態(tài)語培養(yǎng)文化意識
體態(tài)語屬于“非語言”交際范疇,包括姿勢、手勢、目光交流、面目表情等。據(jù)估計,人體可以做出270,001)種姿勢和動作,所以不同文化所蘊涵體態(tài)語的意義就不同。例如我們在叫喚某人時常用手心向下,五指向內(nèi)彎曲,而英語國家則常用手心向上,五指向內(nèi)彎曲,這一動作在中國人看來則有挑釁的味道。我們教師上課時手撐講臺講課,給人一種威嚴、正式的印象,而英語國家則半邊身子坐在課桌上講課,給人以隨和、非正式的印象。類似例子不勝枚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逐漸灌輸這樣的知識,增加學生在文化方面的積累。
B、利用稱呼語培養(yǎng)文化意識
英漢稱呼語的最大差異就在于漢語稱呼語豐富而復雜,而英語稱呼語簡單而粗疏。通過稱呼語這面鏡子,可以看到中西不同的文化。中國稱呼語帶有濃重的文化色彩,通常講究“三綱五?!?,等級森嚴,甚至連姑表親、姨表親都要分清楚。例如叔、伯、舅、嬸、姑、姨等。而在英國文化中Uncle和Aunt即可代替。而且上下級之間,同輩之間雖有長幼之分,均可直呼其名。他們的人際交往是不分高下的,在假定平等的情況下進行的。通過對英國文化稱呼語的學習,就不至于因為稱呼語選用不當而陷人尷尬局面,從而影響交際的正常進行。
3、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文化意識
摘要:近年來在翻譯文學的歸屬、西方文論中國化的實施、中國文論“失語”的解決等多項問題上學界眾說紛紜。本文認為引入變異學的成熟形態(tài)“他國化”的概念方能進行科學化剖析。文章結合現(xiàn)實針對性,對他國化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進行深入分析,并從語言、現(xiàn)象和話語三個層面厘清他國化進程的各個階段,進一步證明了他國化理論的現(xiàn)實操作性,并揭示出其作為人類文化創(chuàng)新的動力這一宏觀意義,旨在以此凸顯他國化理論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他國化;西方文論中國化;變異學;文化創(chuàng)新
近年來在學界當中存在著涉及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相關建設、文化與文論的現(xiàn)代化轉向等各方面的爭論,通過綜合性歸納和統(tǒng)籌,這些存在廣泛爭議的問題主要集中于中外文化與文論跨越方面。具體而言,如何開展西方文論中國化進程、總結并發(fā)展中國化,以及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文論失語癥的問題,都成為現(xiàn)階段比較文學理論研究及文化轉向中的凸顯之處。曹順慶先生于2005年在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當中建構和闡發(fā)了比較文學變異學,比較文學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因此以區(qū)別于法美的“求異”眼光對文學跨越性傳播之后發(fā)生的變異和誤讀進行研究。在變異學的理論研究當中針對其發(fā)展的成熟形態(tài),曹順慶先生具體引入他國化的概念,并對其結合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實例進行了闡發(fā)。本文旨在具體分析,并對他國化的概念和意義進行學理上的肅清。
一、他國化的涵義與三種階段
理解他國化首先需將其置于變異學理論的范疇以內(nèi)。據(jù)曹順慶先生的比較文學系統(tǒng)性專門教材《比較文學教程》當中指出,文學的他國化是指“一國文學在傳播到他國以后,經(jīng)過文化過濾、譯介、接受之后發(fā)生的一種更為深層次的變異,這種變異主要體現(xiàn)在傳播國文學本身的文化規(guī)則和文學話語已經(jīng)在根本上被他國――接受國所同化,從而成為他國文學和文化的一部分?!币粐膶W傳播到他國會產(chǎn)生本國文學被他國所化或化他國兩種不同結果,而他國化著眼于后者,接受國將傳播內(nèi)容加以改造和吸收,改變傳播國文學在話語方式上的形態(tài)。不論文論語境是處于不同文明圈之間的文學傳播過程中,亦或相同文明圈內(nèi)的異質(zhì)文化傳播也均會出現(xiàn)變異,其概念當中強調(diào)的文化規(guī)則和文學話語的改變,是其同文化過濾、譯介、接受相比根本上的區(qū)別。鑒于他國化的發(fā)生既關乎本國的話語言說方式,同時與傳播國的交流有關,因此需在重視和加強本國文化規(guī)則和話語言說方式的前提下對外來文學和文化資源進行本土化改造。他國化理論的基礎性核心思想正在于承認文學理論和文化思維能夠在跨越性傳播以后獲得新的生命力。厘清對他國化的理解不僅能夠指導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系統(tǒng)性建立,更是實現(xiàn)中西文化平等交流和和平對話的關鍵。
基于對他國化概念的全面認識和對其內(nèi)涵外延的挖掘,以及對他國化典型案例的分析可知,他國化作為變異的成熟性形態(tài)大致會經(jīng)過以下步驟,其與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當中的方向性研究緊密聯(lián)系。對他國化理論步驟的區(qū)分,也是區(qū)別于以往中西交流當中“器物”和“制度”之分的高層次、抽象化的概括。
(1)語言譯介階段
回歸比較文學最本源的“跨語言”學科思維上來講,語言翻譯是他國化過程當中無可爭議的初級階段。“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的過程中,我們首先強調(diào)在翻譯中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就是在翻譯引進過程中使原著與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現(xiàn)實理論研究相結合,這是西方文論中國化的第一步?!比魏谓涣骶鞘加诳陬^或書面語言層面,其背后不僅關乎作者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慣性,更承載著某一國別語境當中的集體意識和文化思維,語言翻譯既受制于語言系統(tǒng)本身的不對等性,更由于對接受國讀者閱讀和接受能力的考量以及翻譯者自身知識結構和主觀思維的束縛,發(fā)生變異實屬必然。事實上翻譯文學當中出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亦即變異的必然現(xiàn)象,有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而并非僅憑主觀,但同時此種變異的發(fā)生同他國化的實現(xiàn)仍存在距離。佛經(jīng)翻譯當中的“格義”即強調(diào)用本土思想典故闡釋佛教思想,《高僧傳?竺法雅傳》中有云:“時依雅門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與康法朗等,以經(jīng)中事數(shù)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格義?!笔菑慕邮車季S方式出發(fā)以譯文發(fā)生變異的明證。
(2)文化現(xiàn)象階段
文本中形象和文化現(xiàn)象、生活方式的變異則是他國化過程的中期階段,是伴隨語言譯介的更深入的變異形態(tài)。五四時期即通過大力譯介外國文學試圖在文學觀念、文學思潮和文體建設方面汲取營養(yǎng),將西方思想結合中國社會實況創(chuàng)作出的現(xiàn)代新詩和散文,實際即為他國化的例證?!霸谶@意義上看,翻譯就像是手段,由這手段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自己的新文學?!庇《鹊姆鸾趟枷雮魅胫袊紫劝殡S著佛經(jīng)的譯介和流傳,南北朝伊始各地興建佛寺,廣布僧侶,甚至統(tǒng)治者也開始在生活方式上崇尚一種佛家清凈無為的狀態(tài),從生活方式和文化思維上吸收外來影響。二十世紀中國派遣各國的留學生回國以后成立諸種如創(chuàng)造社、語絲派等文學團體并興辦刊物,也是伴隨著譯介作品以后,在文化現(xiàn)象和生活方式上產(chǎn)生的變異,郭沫若曾說:“中國的文壇大半是日本留學生建筑成的……就因為這樣的緣故,中國的新文藝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禮的?!被趯ξ幕愘|(zhì)性的考量和把握,變異學和他國化理論是對法國學派等對形象研究缺陷的彌補。應當注意的是,文化現(xiàn)象,形象和文本、生活方式層面的變化也僅是他國化的中級層次,并沒有實現(xiàn)文化規(guī)則和話語言說方式上的改變,不能將其視作同他國化一致。五四時期激進派強調(diào)中國摒除傳統(tǒng)思維而實現(xiàn)全盤西化,實際也只停留在某些淺層次的文化和形象上的西化,而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文論話語雖被破壞而斷裂卻并沒有改變其本質(zhì)特征。將形象和生活方式上發(fā)生的變異與他國化的實現(xiàn)相等同,實是一種局限于現(xiàn)象而非考量本質(zhì)的看法。
(3)話語方式階段
他國化的深層模式為一種取決于文化規(guī)則和話語言說方式發(fā)生變異的衡量范疇。此為他國化區(qū)別于文學誤讀和文化過濾,乃至形象和文化現(xiàn)象轉變的標志。賽義德指出理論旅行到某一新的語境必然同理論的重新再現(xiàn)和制度化的過程相關,強調(diào)依據(jù)新的條件而對理論進行的改造才能使之擺脫力量減損的危險而重新注入活力。他國化的理念與之相似,傳播國的思想文化經(jīng)過長時間深層次的傳播以后,接受國可能由于其自身文化條件的吸納以及文學和社會需求的實現(xiàn)而發(fā)生思維方式上的轉變,這時才會發(fā)生他國化的成熟形態(tài),也即真正被接受國所化。佛教進入中國正是經(jīng)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加固,融匯外來影響才最終成為具有中國本土化色彩的禪宗,龐德的意象派誕生及寒山寺的流傳也均為他國化實現(xiàn)的良好范例。他國化的過程伴隨著文化流傳的廣泛深入,實現(xiàn)這一成熟狀態(tài)需要更為廣泛的持續(xù)流。
由語言層面到文本、形象和生活方式層面的轉變,最終實現(xiàn)思維和話語言說方式的轉變是他國化過程大致從變異的深淺程度上進行劃分的結果。事實上他國化的過程是一種不斷疊加的漣漪化發(fā)展過程,在對待西方文論中國化問題上,既要考量歷史進程中的經(jīng)驗,又需要結合當前中西國情和平等對話的要求進行。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凌駕以及后者對前者的迫切需求均會導致他國化進程和范疇、發(fā)展的速度產(chǎn)生變化。在當前社會文化多元化共生的背景下,強調(diào)文化間的平等對話以及和諧交流才是主要任務,他國化概念的提出也須在主體多元共生的背景下發(fā)生作用才具有其現(xiàn)代性意義。
二、宏觀意義――人類文化創(chuàng)新的動力
比較文學第三階段與前兩個階段有所不同,其重視對不同文化之間文學異質(zhì)性的探求。異質(zhì)文明之間的話語問題、對話問題、對話的原則和路徑問題,異質(zhì)文明間探源和對比研究問題、文學與文論之間的互釋問題等,都是在強調(diào)異質(zhì)性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就是比較文學第三階段的根本性特征和方法論體系。①在跨文明的基礎上提出文學的他國化問題。是跨異質(zhì)文明的基礎上解決失語狀態(tài)切實可行的途徑,即通過文論的他國化,可以實現(xiàn)對他國文學的改造。
變異和他國化進程是文學傳播與交流過程中的重要規(guī)律,也是思想文學革新的重要途徑,是人類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本動力之一。文化和文學之間的交流存在著接受屏幕的問題,即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欣賞習慣和思維習慣不同,不可避免會帶來被傳播文學意義的增減和變化。試想如果沒有他國化進程,中國的重要思想體系禪宗也就不會存在,沒有中國禪宗與道學思想的作用,日本的物哀藝術及俳句也無法落腳。龐德的意象派可能也沒有產(chǎn)生,中國化也只是空談。因此在當今文化相對主義的影響下,將他國化這樣一種比較文學甚至是比較文化下的核心理論加以堅持,有利于把握人類文化和文明進步和創(chuàng)新的規(guī)律,從而思想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而不是秉持一種狹隘的觀念進行無謂的爭論,這才是他國化理論的推而廣之的真正價值所在。
從文化創(chuàng)新的角度理解并厘清他國化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狹隘局限的學術思維,而產(chǎn)生對文化交流過程中矛盾和問題的合理性解釋。針對當前凸顯的西方文論中國化問題,實際須從平等和諧的角度把握才能夠實現(xiàn)科學認知,“西方文論中國化不是中西文論話語的簡單拼湊,它是對文論他國化規(guī)律的合理運用?!敝挥忻鞔_重視以中國的學術話語為主,將西方文論進行有機融合,在平等對話中實現(xiàn)異質(zhì)互補,才能實現(xiàn)化西方,而不是為西方所化。從他國化的視角出發(fā),文論在不同語境當中的呈現(xiàn)狀態(tài)及其在流傳過程中的誤讀和過濾均實屬必然,這類變異已證明進入了他國化的進程,其話語言說方式在未被接受國所化之前出現(xiàn)的齟齬矛盾并不能成為否定文化交流和傳播可能性的理由。只有堅持中國文化的根本性思維,并基于跨文明研究的平等性出發(fā)對西方文論進行借鑒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他國化。
他國化作為變異進程的終極狀態(tài),在學科理論上來講,是比較文學變異學范疇中的重要標準及核心理論,不僅在涉及跨越性文化交流的領域有方法論的指導作用,更提供了一種人類文明可能通過和諧交流和溝通達到的創(chuàng)新手段。在當前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語境下,重視并理清中國傳統(tǒng)文論話語,正確處理外來思想的影響和滲透,從而實現(xiàn)中國文論話語的重建,發(fā)揮其應有的力量均呼喚著對他國化理論的學習和吸收。從人類文明的創(chuàng)新和共同發(fā)展角度理解他國化,更能夠在解決比較文學理論、文化交流和構成等諸多問題上提供根本性借鑒。(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曹順慶、鄒濤:《從“失語癥”到西方文論的中國化――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的再思考》,《三峽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2]參見陶東風:《關于中國文論“失語”與“重建”問題的再思考》《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3]吳興明:《“理論旅行”與“變異學”――對一個研究領域的立場或視角的考察》,《江漢論壇》2006年第7期。
[4]王寧:《文化研究語境中的巴赫金與理論的旅行》,引自金元浦編:《多元時代的文藝學建設》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頁。
[5]曹順慶、譚佳:《重建中國文論的又一有效途徑:西方文論的中國化》,《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5期。
關鍵詞:口譯教學 局限性 跨文化意識
1 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
什么是語言?從語言的功能角度看,語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產(chǎn)生于社會勞動,實現(xiàn)社交交流,語言的這些特點就使得語言承載不僅僅是交際的工具,而更多的,是其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方面。很多語言學家紛紛指出,如果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語言是一個最佳的切入點。這是因為,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中的各種文化因素也會透過語言的歷史性變化體現(xiàn)出來,比如英語中的“taboo”現(xiàn)象以及宗教的產(chǎn)生對語言詞匯系統(tǒng)帶來的巨大影響。所有這些都說明,要達到英語口譯交流的最佳境界,必須加強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在文化知識的背景下實現(xiàn)更好的交流效果。
國際上著名的口譯專家danie gile曾經(jīng)說過:“譯員就是演員,藝術性地將從原語中接收到的相關信息,在舞臺上傳遞給聽眾?!边@里所說的藝術性,便是強調(diào)口譯人員不僅僅是死板的翻譯機器,而是對錄入的信息進行有效性的加工處理者,而這加工處理的工具便是口譯人員自身對語言背后相關文化的熟練掌握程度。
王佐良也說過:“翻譯里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呢?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頭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里頭卻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去解釋?!睆囊陨现T多內(nèi)容中,我們不難看出,只有切實地加強英語口譯教學中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我們才能克服交流中的障礙,更好地掌握口譯技術,打造口譯藝術,促進中外交流。
2 當前跨文化意識在英語口譯教學中的局限性
2.1 目前英語口語教學對知識的應用趨于被動,使現(xiàn)有的英語口語教學難以滿足口譯交流的目標對口譯人員提出的高要求。實際的口譯知識習得應該是一個相對動態(tài)的過程,即教師不但要從知識層面對學生進行相關內(nèi)容的教授,還要幫助學生獲得固有的口譯技能及操作原則。然而,面對著世界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現(xiàn)代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發(fā)展著,現(xiàn)有的知識體系如果不能隨著時代的變化、文化的發(fā)展而不斷與時俱進,就會使得學生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識與時代脫節(jié),再加上本身實際口譯訓練的不足,就更加難以達到高水平口譯的要求。
2.2 口譯及相關文化知識的實踐性應用得不到有效的重視??谧g不僅僅是一個翻譯的過程,也是一個在相關文化知識指導下的非自發(fā)性、能動性的交流過程。但是,英語口譯教學中常常忽略了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性。很多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十分豐富,但是一旦進行口譯演練,往往無從下手。因此,在英語口譯教學中我們不但要注意知識的傳授,在文化與口譯技能的結合應用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視增加實際經(jīng)驗的積累。
2.3 知識系統(tǒng)離散化,方向性不明確。當前英語口譯教學中的知識系統(tǒng)往往是廣泛而方向性缺失,就文化現(xiàn)象而解釋,沒有突出來教學中最有意義的文化核心。雖然,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我們不可能全面地而又深入的把握一種語言背后其文化的各個方面,但是,我們必須把握住其文化的價值內(nèi)核。比如英語,從語言學角度,它便從屬于印歐語系,而在印歐文化中的大多數(shù)民族都會側重于抽象思維,理性思考,邏輯性強。所以類推而來,便可知道英美文化的特點了。相比之下,中國文化則更注重形象思維,側重直觀感受,講究意境。這無疑對我們的口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另外,在把握文化的核心中,還包括對文化的價值觀的學習,比如“fame”一詞,在培根的隨筆集殘篇《of fame》中應在該譯為《論謠言》,而不是《論名聲》。因為在詞源中,“fame”一詞產(chǎn)生于羅馬神話中一個制造謠言的女神的名字,所以就具有的貶義的色彩。這些都是透過語言現(xiàn)象去挖掘其語言背后文化內(nèi)涵的核心所得到的。這也就要求,英語口語教學的文化內(nèi)容不能過于泛化,而應該有目標、有條理、有重心,真正地起到對學生口譯知識習得的指導性作用。
3 英語口譯教學的相關性建議
就怎樣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byram認為首先應該學習文化,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文化現(xiàn)象的前因后果,對文化的內(nèi)涵作出相關解釋,最后親身進入到文化環(huán)境中去感受,提升并完善自己,最終完成跨文化教學。除此之外,語言教育學家林汝昌也指出,文化的導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消除外語學習中存在的理解以及應用的文化障礙、較為系統(tǒng)的文化導入、引入更為廣泛的文化內(nèi)容。參考后者的分類方法,我們可以
提出以下的指導性建議:
3.1 消除外語學習中存在的影響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礙。在十九世紀中后期,著名的語言測試學家lado曾經(jīng)在《language testing》中把語言能力分為語音、句法、詞匯以及文化四個部分。他從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分析角度為我們英語口譯教學的措施開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性意義。首先,我們可以在初級階段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詞匯或者是詞組后面的文化內(nèi)容,引導學生自主去思考。然后,在選材上多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比如new york times諸類的權威性報刊,把握時代的變化,不斷地更新完善學生的文化和技能知識的儲備系統(tǒng)。
3.2 有系統(tǒng)地文化知識導入。這需要我們明確教學的目的,保證方向性明確。比如在社交禮儀的相關知識環(huán)節(jié)中,我們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思維差異”的觀念,正確把握文化內(nèi)涵的不同。比如,在中國文化中,“老年人”只是指年齡較高的一組社會群體,意義偏于中性。但是在英語中,則是指年紀大、毫無用處的人。另外,在宴請禮儀文化中,中國人通常會說“招待不周,多多包涵”,但是這種謙虛的表達方式在英美文化中不被認可的。他們會想,招待不周,為什么還要請我們呢?還有,在生活禮儀方面,英語歐美人更加傾向于表達自己的直觀感受,因此他們更愿意接受別人的贊美,并回之以“thank you”,而不是中國性思維反應:“no,i can do it better.”
3.3 廣泛性知識的導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不能一味地側重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因為口譯的交流本來就是一個雙向性的過程,而且加上中國近年來國際地位的提升,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我們也必須注重對中國文化的把握。中國諸多的成語、諺語、寓言以其獨特的特點,對口譯人員的翻譯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可以翻譯為“a thousand-li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而不能僅僅局限于其字面的意思。推行廣泛性知識的導入,要求我們既要區(qū)別兩種文化中的不同,又要尋找文化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將口譯推到藝術的境界。
4 結語
口譯人員,作為交際雙方的媒介,在不同的文化中穿梭,必須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識和敏感度才能更好地促進口譯的交流過程。在日常的口譯教學中,我們要實施實踐性家教學,使得學生更多地接觸到相關語境,獲得經(jīng)驗的積累,而不僅僅是對書本文化知識的把握。通過以上指導性建議的開展,可以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額文化學習意識,增加文化敏感度,克服文化交流中的相關障礙,最終真正地提高口譯水平。
參考文獻
[1] 何兆熊.新編簡明英語語言語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培養(yǎng)
文化意識其實也就是對本國與異國文化之間異同的敏感度和自覺性,這種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也是學好外語的重要因素,就像最新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要求一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學的重要部分。而小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起步階段,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文化意識有助于提升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因此,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教授學生語音、詞匯等知識,還必須突出英語的文化傳承工具的性質(zhì),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開放、合理的文化意識。
一、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1.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好語言
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先生說過:“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闭Z言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人類的風俗、宗教、物質(zhì)、制度、觀念等等文化,也就是說語言的變化就是文化的變化,文化的發(fā)展也會影響語言的發(fā)展變化,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對英語國家的了解,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會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從而真正地掌握和運用英語。
2.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助于用好語言
語言是由語音、形態(tài)、句法、語意等不同層面的要素構成的,因此不同國家、民族的語言必然有其獨特性,在語言的使用上就會存在差異。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小學生容易將母語文化直接應用在外語上,這樣也就造成了英語學習和交際的困難,出現(xiàn)語言的負遷移現(xiàn)象,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助于學生學好、用好英語。
二、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1.結合英語詞匯,拓展英語教學
每個語言都具有一字多義的特點,而每種語言的特點都不一樣,對詞義的理解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絕不能按照詞匯的字面含義去理解,這就要求對其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教授小學英語時,教師可結合不同的詞匯,進行拓展教學,讓學生理解其使用差異。
2.通過角色扮演,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中英語言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達形式也不一樣,為了讓學生提高英語的運用能力,理解英語的文化內(nèi)涵,可以通過設置一定的情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課堂上進行英語交際活動。如,讓學生扮演兩個通電話的角色,運用英語的標準表達方式進行通話,這樣不僅讓學生進行了英語練習,而且加深了他們對英語表達方式的印象。
3.結合節(jié)日文化,體會英語文化背景
中國和西方英語國家都有各自的節(jié)日,如中國的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等,西方英語國家的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和復活節(jié)等,這些節(jié)日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這些節(jié)日的表達方式時,不應僅僅只是講授其基本知識,而應當利用這些節(jié)日的不同文化背景,介紹不同的節(jié)日中人們的主要活動,讓學生體會到文化差異。
4.借助多媒體資源,感受英語文化
隨著多媒體英語資源的發(fā)展,人們身邊時刻都能接觸到英語,潛移默化當中感悟到了英語文化,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日常生活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感受,如在教授學生fork,knife等餐具時,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是否知道如何使用這些餐具。學生們憑借著他們對影視資料的影響,爭先搶答,教師不做評定,可以先給學生放映一段西方餐桌禮儀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觀看影像資料中加深對英語文化的感受。
5.注重教學細節(jié),滲透英語文化
教師在教授英語時,應當注重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英語文化。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可以再課堂上組織學生做游戲、唱歌等。如讓學生在課堂上玩西方英語國家常見的“Bingo”游戲、唱英語歌曲等。還可以在西方節(jié)日時,舉辦一些和節(jié)日有關的活動等等。
總之,教師應當恰當?shù)亟Y合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進行教學,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學生樂意了解和學習西方英語國家的文化,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地加強對英語及其文化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吉哲民,李冬梅.淺談中國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J].外語界,2001.